专业经济组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1 21:58:19

专业经济组织

专业经济组织范文篇1

1.农业经济组织走企业化发展道路的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提出了支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就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随后,党中央又提出了“以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经营理念引领农业”的发展理念,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就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又一有效途径。本着以企业经营模式经营农村、以企业文化精神引领农民的理念,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管理机制应运而生。其实,我国农业经济组织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有过短暂的企业化发展历史,但是那时的经济组织走的是传统农业组织合作的老路,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组织管理中,农民不但要承担部分经济后果,政府也会对组织生产行为直接干预和指导。现下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是以经济效益提升为目标,以资源配置优化、农业技术和现代企业理念为手段,坚持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规范化、市场化,从根本上颠覆了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又因其经济效益显著而受到企业和农民的欢迎。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就成为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水平的必然选择。

2.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的意义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以实现农田建设标准化、农业操作机械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管理科学化为目的,意味着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率。农业济组织企业化的意义,一是缓解了农业经济组织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企业化模式下,农业经济组织立足于农业合作组织,开展生产资料大规模采购和对外业务,形成生产合力和规模经营,增加了与金融机构谈判的筹码。有了制度化的组织、规范化的经营管理,加上农业经济组织的牵头引线,金融机构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担保显然更有信心。二是推动了组织人才队伍建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匮乏始终是制约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究其原因,我国农业企业多是民营企业,多实行家族式管理,人才理念淡薄。在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管理模式中,选拔企业中有才能、有闯劲的负责人到高等院校系统培训,就成为农业经济组织关注的重点。除此之外,许多农业经济组织还与企业联手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聘请专业人才来,建立农业企业专业化管理团队,彻底扭转了农业企业管理人才匮乏的局面。三是增强了农业企业的科技竞争力。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应用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重要手段。农业经济组织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为了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他们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培训、产品质检、品牌打造方面做出了许多努力。许多农业经济组织还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联手开展技术合作,争取为产品中注入更多的科技元素。四是促进了农民利益均衡体系的构建。农业经济组织在农业经济活动中通常采用的是农产品培育、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农产品加工、运营、销售领域产生的增值利润能通过合作制度、剩余分享制度很快回流给农民,产品外部利润的内化程度也因此提高,外部利润的差别则相对淡化,农业群众利益均衡体系也随之构建起来,农业效率和利润公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

二、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思路分析

1.政府扶持,构建成熟的企业化政策环境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多国政府都给予农业经济组织的企业化发展以大力支持,法国就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专门制订了一系列涵盖农业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补助金发放、贷款优惠在内的规定;意大利也做出了给予农协经营性经济组织财政补贴的规定。尽快构建成熟的外在制度环境是我国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的必要前提。鉴于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农业经济组织的政策指导与扶持力度,加大农业经济组织管理制度建设。首先,应完善农业经济组织的税收优惠政策,确保农业经济组织能够享受到其它农业服务组织、农业经济龙头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其次,政府要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适度的资金支持,做好农业经济组织的管理和建设补贴。同时,政府要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农业经济组织的性质、权利和义务,规定其经营活动范围,并督促相关部门做好农业经济组织注册、还贷能力审核工作,督促金融机构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必要担保。最后,地方政府部门要合理减免农业经济组织注册、登记、检查等费用,简化相关流程,禁止有关部门对农业经济组织的工作直接干预。对供销社、技术公司、劳动协会给农业经济组织提供的的各项服务应持支持态度;为农业经济组织提供教育培训和技术帮助,鼓励地方高等院校、农业科技单位、农业部门与农业经济组织携手共建,设立以农业经济组织为主体、龙头企业为骨干、其它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农业社会化服务机制,将农业经济组织的公益性与农业经营、服务结合起来,实现农业综合服务与专项服务的协调。

2.通过农业经济组织管理机制的构建,促进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健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规范化经营才是事物长久发展的根本。为了避免走弯路,农业经济组织应积极借助科学、规范的制度来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完善。农业经济组织机制建设的重点为:首先,企业产权制度。农业经济组织的健康发展,决定了其产权制度必须涵盖产权性质、组织发行的财产权地位、公共产权的完整性维护等方面的内容。当然,在组织产权制度的制定和完善过程中,农业经济组织要本着民主管理、同股同利、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原则明确产权边界,维护产权个体的合法权益。在产权制度施行过程中,为了确保这一分配制度的公平公正,组织还要设立风险基金,处理好农业经济组织与组织成员的利益。同时,农业经济组织还要在按劳分红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施行按照交易额、股份进行分配的形式,争取让基层农民享受到真正的服务与实惠,促进农业经济组织规模的不断发展。其次,监督职业制度。监督是最利于组织发展的约束机制。农业经济组织监督由内部监督、系统监督和社会监督组成,这三者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监督的合力作用。最后,完善组织内部管理机制。与农业经济组织发展密切相关的组织机制非会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管理制度莫属。在“三会”中,会员大会是组织权力机构,肩负着组织发展、决策的重任,理事会和监事会都由其选举产生;理事会是组织决策执行机构,外部业务开展、内部事务管理是其主要职责;监事会是组织监督机构,负责理事会各项决策的执行和监督。“三会”只有明确自身职责、权限与义务,才能确保农业经济组织企业化发展不偏离正常轨道。

专业经济组织范文篇2

[关键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济;第一产业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与基础性产业,在任何环境下农业经济发展均与社会经济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为了全面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需要推进农业创新发展。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经济规模,实现横向经济联合,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面临一些困难,需要正确认识农业经济发展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关系,并且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

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概述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也被称作农业合作社,是指农民尤其是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生产者为了维护和改善各自的生产及生活条件,在自愿互助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遵守合作社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联合从事特定经济活动所组成的企业组织形式[1]。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以农民群众自愿分工合作为主,凭借主观能动性实现的联合,农民群众利用资源结合的形式使农业技术、资金与劳动等成为入股农业合作社的资本,按照民主管理与自主劳动等多元化模式,实现经营与生产管理,并且达到互惠共赢的目标。

2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2.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随着农业市场的不断完善,农产品交易中大宗交易呈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单个农民交易量十分有限,导致其在市场交易中不具有优势。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采用集中管理方式可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生产效率,监督农户生产过程,保证农产品品质。这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农民在市场中的主体地位,而且可以有效维护农民的切身利益,确保增加农民收入[2]。2.2有利于农业市场健康发展。当前,农产品交易量不断增加。我国分散的农户无法有效根据市场需求来组织农业生产,同时无法应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将分散的农户有效联系在一起,将资源进行整合,从而有效提高农民在市场交易中的弱势地位,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农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有效降低交易成本,对农业市场健康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2.3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水平。通过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共同生产、销售,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为各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和先进技术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不仅能获取良好的规模收益,而且能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活动管理水平。

3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

3.1农民群众认知不足。我国大部分农村比较落后,农民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当前部分农民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认知不够深入,合作意识不强,认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家庭经营之间存在矛盾。同时,个别农民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传统形式的混为一谈,导致其参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不高。另外,自古以来,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民的小农经济思想意识较强,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中表现得比较急功近利,不听从合作经济组织的决策安排,阻碍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3.2运行机制有待完善。按照国际合作要求原则,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运行需遵循以下7点原则:第一,自愿及开放原则;第二,互助协作原则;第三,民主管理原则;第四,非营利性原则;第五,信息服务原则;第六,一人一标原则;第七,自主与不负债社会性原则。基于当前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行情况,很多组织在运作期间并没有严格遵循以上7点原则。例如,设定目标缺乏准确性与统一性,具有突出的商业性与盈利性特征,没有充分发挥组织所具备的服务职能,开放性与民主性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另外,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规范性需要提升,在专业技术培训方面不够深入,导致相关业务拓展存在复杂性特点,这也是限制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的因素之一。3.3合作效果不明显。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时间较短,全国范围内组织数量有限,规模也需要持续拓展。当前,我国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具有独立性特点,在区域联动方面效果不明显。另外,部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合作内容方面比较片面,只是针对生产技术展开合作组织运行,缺乏自主性,还需要依靠当地政府部门与企业的帮助,从而限制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水平的提升。

4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建议

4.1加大农民群众培训力度。为了充分体现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需要针对农民群众展开培训,使其正确认知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树立合作意识,掌握合作基础理论知识,积极参与组织活动。对农民群众展开培训时,要大胆创新培训形式,精心设计培训内容,注重培训的实用性。例如,采取专题讲座、互动教学、现场参观和研讨交流等多样化讲授方式,注重“理论、政策讲解和案例分析”结合,有针对性地解答合作社负责人在实际工作中的疑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使培训内容“从学员中来,到学员中去”,大大提高农民群众的学习主动性。同时,鼓励支持光彩基金会等各类社会力量面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公益性培训。另外,重视对合作社人才的引进。借鉴先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人才引进经验,创造条件、保障待遇,吸引大学生、大学生村官等青年人才参与或创办农业合作经济组织。4.2规范运行机制。为实现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运行,需要从上下级畅通机制、左右合作机制等多方面着手,形成各个机制的合力,带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组织成员之间的凝聚力,体现组织效能,为当地农业经济发展提供推动力。第一,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制度。基于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特征,从政策与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优化现行管理制度,规范运行流程与方式,重点打击违反规定的行为。第二,确定组织内部各个部门的分工与责任,加大监管力度,使各个部门做好本职工作,彼此之间协调配合,提高协作能力。4.3强化组织合作。针对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区域进行引导,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针对经济发展水平一般的区域,可以将重点放在当地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的引导上,确保组织有序、规范发展;针对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重点强调农民群众的作用与价值,提高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水平。如果区域内条件允许,可以组织全方位协调合作,整合区域内现有资源,如土地、林木等,通过所有权等价入股的方式,保证农民群众个人资产向联合资产过渡,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组织合作效果,另一方面能增加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

5结语

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新时期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的有效途径,是近年来农村改革发展的一大亮点。推进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能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并为今后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胡令.农业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评《农业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20(3):117-118.

专业经济组织范文篇3

近些年来,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专业合作与服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民为农村改革作出的又一贡献,是农村组织制度的创新。

各级政府应充分认识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各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给予必要的信贷支持;在税收上给予扶持,凡经主管部门登记成立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对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应免征所得税和营业税,对成员自产农产品的销售应免征增值税,对兴办的农产品加工及服务项目应减征相关税费等。

要加快立法进程,增强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保障。尽快明确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解决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法规缺位、政策错位问题和各类扶持政策的匹配问题。同时要理顺管理体制,规范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应尽快明确政府主管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部门,负责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协调和服务。

加大农业经济专业人才培训力度,提高成员素质。努力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会经营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领头人。一方面可以利用县乡现有培训资源加强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骨干成员的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建议出台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特别是农林牧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培训服务。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模式,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条件、农民的实际需要和组织发育的程度确定。必须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和选择,从当地实际和不同特点出发,寻求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最佳发展路径,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发展模式。这应该是今后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基本思路。

专业经济组织范文篇4

关键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村经济;农业产业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得到了快速有效的发展,所涉及的领域也较为广泛,然而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整体发展起步相对较迟,因此组织管理并不成熟,尤其是运行模式以及资源等方面有着较为显著的差异性。文章基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概念以及当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实际现状展开介绍,明确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带来的社会效应以及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从而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方法策略,进一步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完善,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概述

(一)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定义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指农民特别是以家庭经营模式为主的农业小生产者们为了改善个体的生活生产条件,基于自愿平等的基本原则之上,遵守各项法律规章以及制度规范等,联合起来从事某项经济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仅有着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一般特征,同时也有其独特性,即以家庭经营的前提下进行协作经营,启动具有一定的难度,还需要有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形式的出现以及快速发展,对于促进微观经济基础的优化改进有积极意义,同时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服务以及混合型的公共类产品[1]。

(二)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特征

农业本身属于弱质产业,因此个体农民在整个市场竞争中不具备充分的优势,而农业经济主体之间建立合作,则有助于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够有效提升农民在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具体总结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下面四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有着合作经济组织所具有的一般性特征,分别为:成员可以自愿选择加入或者推出,组织内部实行民主平等的管理,组织成员间互助共赢,组织利益共享等。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本身是建立在家庭经营模式基础之上的一种协作式经营。农业产业其经营模式中家庭经营比较常见,而农业经营中的个体经济其实也是家庭经营经济,因此在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刚开始兴起的时候,特别是传统农业逐步过渡至现代农业的发展阶段中,其社区性以及综合性特点非常显著。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和启动具有相当的难度,本身农业经营较为分散,特别是传统农业不具备较高的商品化率,农民之间缺乏合作意识,因此也反映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壮大其实和市场竞争之间存在紧密关联。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关注与支持。政府需要在教育、技术培训以及市场信息方面为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重要支持与保障,从而促进农业经营主体的充分发展,推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保障社会健康和谐有序发展。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带来的具体社会效应

第一,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有效发展,能够有效调节农业产业发展结构,以往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发展模式应用下,农村地区土地经营规模比较局限,同时具有显著的分散性特点,这种模式显然无法有效促进农业发展的产业化,同时也对传统农业进一步转为现代农业有着巨大的制约作用。但是基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情况下,我们能够以股份化以及合作化等不同形式对于生产的各项要素加以合理整合,充分促进土地资源、资金以及技术等实现合理优化配置,保障各项要素得到充分有机融合,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效益的有效提升,为农民群众赢得更为长久的收益权。第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建设发展,有助于促进农业建设效率和质量提升。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农民成立的专业合作组织得到高效发展,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动农业实现产业化运营发展,推动农业生产发展实现高度标准化,促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得到有效推广普及,进一步提升农民整体的能力素质。利用股份合作制,可以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技术以及资金等各项资源进行合理量化,农民可以参与分红,以此提升参与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民的经济收入水平。第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快速高效发展,还可以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资金、土地、技术以及信息方面的各种困难问题。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本身能够充分反映出集体经济发展情况,利用合作社运营模式,获取相应的公积金,然后利用这部分资金推动农村地区的各项基础配套的有效建设与完善,充分缓解当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较弱以及农民贫困等各种现实问题[2]。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

当下我国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并未设立针对性的管理法律以及法规,因此对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具体属性、组织形式、功能以及活动方式等各项内容缺乏明确合理的规定。同时关于法人资格、注册登记以及法律地位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并未得到有效处理。一旦面临合同纠纷等问题时,合作经济组织在起诉以及应诉等方面也会遇到很多麻烦和问题。

(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人才匮乏

因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目前发展时间不长,组织发展过程中无法有效引入更多的优秀人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管理人员不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力,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他们并不具备合作组织相关的专业知识以及管理经验,因此也造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运营过程中难以有效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三)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规章制度不健全

因为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缺乏清晰明了的管理章程,同时很多细节并未进行明确规范,机构设置缺乏合理性,大部分都沦为形式主义,特别是财务管理、经营管理以及会员管理等各项关乎民主的具体制度并未有效建立健全,因此组织内部运营以及管理存在非常突出的随意性[3]。组织内部成员利益划分不够清晰,有关人员在实际权益方面缺乏应有的保障等。

(四)行政色彩较浓

当前部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设立是由政府部门为主导而兴办起来的,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以各种乡村干部来负责管理事宜,这样便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创建,却带有非常浓厚的行政色彩,因此农民以及各类合作组织都不太愿意积极参加,组织管理权限都由乡村干部进行掌管,民主监督职责并未得到有效落实。

(五)政府扶持力度不足

尽管近些年我国政府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方面逐步增加投入与支持力度,然而这些扶持并不能够充分满足组织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地方各个职能部门也并未及时有效的出台针对性的执行落实举措,所以导致当前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面临资金短缺、税费压力大、贷款困难、农产品运输销售成本过高、地方公共服务不到位等现实问题[4]。事实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发展,应当积极融合自我内部发展与外部推动促进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普遍不具备充足的自我发展能力,尽管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制定并落实各种各样的扶持方针与政策,然而具体政策无法得到充分有效的落实,因此扶持效果并不理想。

四、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策略

(一)加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力度

一方面,我们必须要深刻地认知到当前时代背景下积极推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发展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在进一步转变传统生产经营理念,积极加强产业化经营管理的理念渗透,然而尽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活力,却进一步促进农村市场发展和生产方式的矛盾激化,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所以有关政府部门应当结合地方具体发展,实际合理地兴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以此保障农村经济发展拥有良好的条件基础[5]。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要全面客观地理解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际作用。具体在管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优化完善农村农业产业结构,全方位的收集整理信息情况,对农村经济未来发展的脉络趋势进行全面系统性的分析,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引导广大农民合理规划按需生产。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运营管理过程中,还要积极与周围的散户加强合作,达成共识,一起应对自然灾害以及经济灾害等风险问题,有效预防并控制风险概率,促进农村组织性得到稳步提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还应当加强对于农村各项生产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经济促进资源以及资产的高效利用,对于资源以及资产进行类别划分,同时明确相应的使用权、所有权以及经营权,促进现代农业生产效率以及质量的充分改善与提升。最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应当积极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创新与推广,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提升。有关部门应当积极加强新农业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对于生产技术以及产品等积极加强科学推广,促进农业生产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有效管理运营,必须要重视制度建设与健全,针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方面的法律以及法规进一步加以完善。具体开展各项工作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必须要积极应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规范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内部结构,促进组织专业性的有效提升,比如关于家庭农场以及专业合作社等专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还要注重对于合作组织内部成员利益分配的有效管理,通过科学的管理方式有效保障农民群众的切实利益,从而保障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能够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6]。

(三)维护农民权益

当前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在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创新管理的过程中,还必须要重视组织产权的科学有效管理,要为广大农民群众赋予相应的组织产权,切实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必须要积极促进组织成员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提升,强化对于他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引导,树立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激发组织成员的参与热情以及工作主动性,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模的拓展奠定良好基础。针对产权转让的情况,必须要制定具体的产权流转规范流程,以此促进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过程中产权的高效有序流转。还要针对合作制的各项基础原则加以强调,组织成员必须严格遵守产权转让的各项准则,以此保障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控股权真正掌握于组织内部成员的手上。

(四)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其中生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管理内容,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研究分析生产的具体过程,对于农业生产技术积极开展研发创新工作,促进农业管理运营的效率得以提升,进而保障农业生产率的有效提升,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合理优化与改善。有关政府部门必须对组织发展目标、未来趋势等加以明确,在产品销售、信息互通、监管、检测等各个方面为组织成员提供重要支持。进一步促进市场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宣传推广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立发展的重要意义,帮助农民群众正确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意识,强化农业新品的试点,提升农技人员的专业培训力度,促进基层农村地区农技推广机制的合理优化与改革。

五、结论

总而言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运营管理过程中依旧有着很多不足和弊端,需要我们主动加强思想理念的革新,促进组织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从而保障农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许庆平.规范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管理的对策研究[J].山西农经,2021(22):61-62+65.

[2]戴琼,袁辉.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商业会计,2021(2):43-45.

[3]沈长进.如何进一步强化农村经济管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1,32(2):108-109.

[4]佟曾,杨文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内部控制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4):140-141.

[5]贾甸方,马娜.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构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5):56.

专业经济组织范文篇5

1、整合力量,建立健全产业专家组织。对一个个体的企业来说,粗放式的原始积累发展过程,往往导致了企业技术人才的匮乏;对一个地区产业经济组织来说,分散在区域内各产业经济组织的技术人才,往往既有一定的数量也有一定的质量。鉴于此,我们认为,在打造产业人才高地中,组织人事部门应眼睛向内,挖掘、整合、发挥好区域内产业经济组织现有的成熟型人才,这是打造区域内产业经济人才高地的一条最现实的、最便捷的、低成本的途径。我们组织人事部门可紧紧围绕本地工业的支柱产业、农业的特色区域经济,把零零星星分散在本地支柱产业链中的优秀人才分类收集整合起来,通过分产业建立专家组织的形式,为本地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一支量足质优的人才技术保证。去年底,我们和市人事局一道牵头成立了全市电线电缆产业专家委员会,在电线电缆产业专家组织成立大会上,市电缆龙头企业宝胜集团主动表态,宝胜集团的博士后工作站无条件地面向全市电线电缆企业服务。成立后的市电线电缆专家委员会受到了全市电线电缆产业经济组织经营者和技术人员的一致好评。这一探索告诉我们,在一个地区,成立产业专家组织的益处至少有三:产业内人才资源优势的整合,能为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产业内人才资源的联合,能推动产业内经济组织的市场、信息、管理、技术的联合;同产业专业技术人员和同产业经营者在互动交流、联合发展中,能取得技术水平跨越式提高、经济实力跨越式发展的双赢。按照这一工作思路,经和人事局磋商,我们打算紧贴全市工业经济八大支柱产业,借助市专家协会,创造条件在其它七大产业中都建立健全产业专家组织,以此整合产业技术人才力量为产业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2、发挥作用,举办产业发展专家峰会。在攻克技术难题、新品研发中,一个企业几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力量是有限的,而产业的技术力量、群体专家的智慧是无穷的。在推进产业技术跨越式提升的发展中,作为人才管理综合部门的组织人事部门,要善于把本地区某一产业的群体专业技术力量集聚起来,为产业内各经济组织技术改造解难题、新品开发献智慧。在产业专家组织成立的基础上,我们打算以财政赞助,产业内经济组织轮流坐庄牵头的方法,定期组织开展产业发展研讨专家峰会,借助专家峰会,把产业内各经济组织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聚集在一起,为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在举办产业专家峰会时,我们将和牵头组织的相关经济组织一道积极邀请本产业内企业外聘的国内产业内的知名专家参加活动、授课答疑,把产业内相互开展技术交流和拓宽产业发展视野融为一体。为提高专家峰会的工作成效,不断增强专家峰会对产业内组织的吸引力、依存度,在举办专家峰会之前,我们将和人事局一道牵头负责产业内各经济组织发展中遇到的技术、管理、科研等方面的难题,并提前呈送给与会专家研讨对策。我们认为:产业内经济组织轮流坐庄举办专家峰会,不仅能及时解决产业内各经济组织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使产业内经济组织各自拥有的产业人才技术力量变为产业内各经济组织共同拥有的产业人才技术资源;而且产业内专家的定期交流沟通能改变同产业经济组织之间“同行是冤家”的提防竞争产业发展局面,能促成产业内经济组织之间“技术互补、差别发展、错位竞争、合作共赢”产业发展有序竞争格局的形成。

3、巧用待遇,安排产业专家考察学习。由政府买单,组织专家疗休养是党和政府关心专家身心健康的一项特殊优惠待遇。目前,各级组织人事部门定期组织的“大呼隆”专家疗休养活动,对专家们的技术提升、视野拓展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仅仅起到了关心专家身心健康的作用。为充分利用好专家疗休养这一优惠待遇,提高疗休养待遇对推动专家全面发展的综合效益,我们打算按照财政为主、单位贴补的运作方式,从今年开始,变过去组织各类专家“大呼隆”疗休养方式为分产业、分行业依次滚动组织同行专家集中外出学习考察疗休养,并把组织专家单一的疗休养活动拓展为融学习考察市外同行产业企业、拜访同行业科研院所、在疗休养中相互间加强交流为一体的活动。我们认为,组织开展同产业、同行业专家疗休养活动能起到这样一些效果:一是同产业专家集中疗休养活动能为本地同产业专家相知相识、互促互助、联手联拼搭建了桥梁;二是由政府牵头组织同产业专家外出考察学习外地同产业经济、同产业企业,能“零距离”接触外地同行竞争对手,学到同产业企业技术、管理等方面的真经;三是同产业专家集中拜访同行科研院所能降低学习成本、拓展开阔视野。

专业经济组织范文篇6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农业生产尚处于传统农业、混合农业、现代农业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在相当长的时期继续存在下去。实现传统农业向混合农业,再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个制度变迁过程,必然遵循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绩效较低的农业制度必然向绩效较好的农业制度变迁。推行农业制度创新是中国发展农业的根本战略选择。我国在数十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农业制度改革历经坎坷和曲折,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包括农业市场化、对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信贷制度等。但总的一条,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行农业制度创新是根本的经验。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创新方式有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林毅夫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中陈述:"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指导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然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我国目前正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包含有诱导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两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强制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地方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业合作化经营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并在发达地区有一定的规模。1993年新修订的《农业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事业。"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业专业化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说这是农业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的形势,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表现出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市场信息滞后,一方面造成品种单一,许多农产品供大于求,超出市场容量。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制约着农业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保持这种细小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成本增高、土地生产力和有效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者素质难以提高,不易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极大地约束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因此,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9亿农民的巨大基数,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这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格局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将家庭生产经营单位有效组织起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55页)。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立足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生产能力低下的现实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发展较为广泛,其中以日本发展较为完善,全国基层农业合作组织有4000多个,99%的农业生产者加入了农协组织。日本在1947年就颁布了《农业协同合作法》,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了农协组织的特殊地位。上述国家是世界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各国因农业经济条件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农业结构形式。日本从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显著特点是集约化生产农户、农产品进出口公司与产业化加工企业紧密相联,成立学会或协会组织,组织成员按统一的要求进行生产,有效地控制和约束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由协会或学会采取不定期到产地(超市)抽样监测和经常性引导经营者、消费者到生产现场参观考查,以取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经营者的共鸣,让其产生信任后,签订供销合同,明确农供给产品的种类、数量、时间、方式等。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技术先进、产业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相当高,很多农产品加工厂就是家庭农场,大规模农场化生产十分便利于美国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并保证从源头上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全面管理,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得到较好的协调。意大利多伦特市在100年前就以分散的农业种植者为主体组成了农业合作社,百年来逐步发展成十分健全的三级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社→二级合作社→农业联盟。组织成员按统一要求进行生产,打造统一品牌,按统一的渠道销售,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组织,由科技人员参加,以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农民为主体,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织起来,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农村经济组织,代表农民意志和利益,代表农业发展方向,是农村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步较晚,但在北京、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等地有一定规模。北京市近两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00多个,参加农户22.3万户,占全市农户的1/3,全市80%的鲜奶、50%的蔬菜、47%的果品、30%的水产品都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的。北京、浙江、江苏、河北四省都出台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作物上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呈贡县成立了花卉产业联合会,运转状况良好;陆良县成立了蔬菜协会,在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保山市成立了咖啡商会,对组织咖啡生产管理、市场销售起到了极好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较快,在农业产业化调整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全省广大农村而言,这种模式覆盖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公司和农户均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向,必然产生利益矛盾,这种矛盾不易调和,所以公司加农户的链接容易断裂,加上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全国,这种方式不可能在近期内得到更大的突破。市场与农民之间的严重脱节,迫切需要农业企业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纽带,来适应农业商品化、国际化的要求。

由于我国农业现阶段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基本生产方式,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模、组织形式、行为方式等各有不同,要发展成为相对完善或广泛适用的模式还需时日。浙江温岭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值得借鉴,当地农民以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为龙头,组成农业协会,按照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的措施组织生产管理,并逐步向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包装标识、统一产品认证的方向发展,取得显著效果。协会留有部分成员完成本地种植任务后,还组织其他成员赴俄罗斯租地种植。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在组织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素质、组织市场开拓等方面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它是成员意志的统一体,代表着成员的利益,维护成员的权益,反映成员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其职能主要有:

(一)组织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据订单及其它市场信息组织成员按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要求进行生产,并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自身优势,推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达到组织成员的经济效益、生产区域内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整统一。

(二)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和统一使用

根据组织成员的要求,对农用物资如农药、化肥、薄膜等进行集中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用物资向农业生产者的有效让渡。同时统一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技术,推行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相对成本。

(三)进行技术培训

组织成员中应保证有部分的科技人员,以指导其他成员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应用平衡施肥技术和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农药、肥料及其它生产资料的使用进行具体指导,对一些重要生产环节、重点技术(如危害与关键控制点HACCP)进行培训,提高会员生产技术水平。

(四)组织农产品销售销售是农业生产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利用自身优势,组织销售,避免中间商压质压价,也避免农户间压价销售,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市场之间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确保农民的稳定收入。

(五)塑造统一的农产品品牌随着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在市场流通中越来越突显,将组织成员生产的农产品打统一的品牌标签,统一组织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六)建立信息网络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网络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生产者与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承担着生产信息与市场信息的有效对接,按市场需求组织会员生产,实现产销对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为主体,为农业生产服务,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其组织形式有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科技带动型、协会带动型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即组织+农户)是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农业技术人员为骨干,联结千家万户组成"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群众性经营实体,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载体,通过农业组织围绕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整合生产和流通资源,组织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抵抗市场风险的减振器

近年来,基层政府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往往采取行政措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农民作为主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是被动的、不自觉的。而政府职能决定了政府不可能参与或完全参与到市场经济中,难免出现决策滞后甚至失误。由于农民是被动接受政府的决策,在出现风险后往往消极对待,甚至逃避,将风险转嫁给政府,造成政府经济损失和形象的负面影响。如云南省某县农业局组织农民发展了5000亩萝卜生产,但因当年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买方要求而失约,千家万户的农民不愿承担责任也无法追究责任,造成了农业局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中介组织在组织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成员主动地成为了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既承担自然风险,又承担市场风险,在有风险出现时,易于组织采取挽救措施,同时易于组织农民分担风险,减少或免除政府承担的风险,便于政府在引导、促进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途径

当前,农产品品质问题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必需向无害化方向发展,要实现农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就必需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我国现行农业生产主要是家庭的、分散的形式,难以实现生产技术、生产品种、农业投入品和产品包装等的统一。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就必须实现种植(养殖)品种、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而这些措施的实施,单靠技术推广单位或行政手段难度很大,农民被动应付,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落实,使之成为组织成员自己的事,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相对要更灵活、更容易。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桥梁

我国农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本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是促进分散生产经营向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立足于家庭生产为主要形式这个实际,参照意大利多伦特实行的三级农协组织形式,借鉴日本农协管理办法,逐步摸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农业协会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形式,使我国农业产业更好地适应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日益国际化。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把一家一户的农民在自愿、合作、互助、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形成有一定生产规模、具有相当经济实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新的农业经济组织,搭起生产与科研、推广之间和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更有效更便捷的工作机制,形成名优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优势,产生规模效益,为更有效地参与国际贸易、应对入世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提供技术依据和可靠渠道。

六、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前景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涉及到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信息等方面。从其形式上看,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期实行的相类似,但从实质上讲却大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物资相对丰富、农业市场相对建立的基础上,为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进程的发展,农业生产者自愿、自觉组成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以市场为轴心,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了达到生产资料、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适应农村经济的逐步社会化、全球化的目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应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意大利三级组织结构形式,并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和发展水平,探索和研究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纽带、以农业生产协作制度为载体,注重农业环境生态的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我国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创造条件。

专业经济组织范文篇7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农业生产尚处于传统农业、混合农业、现代农业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在相当长的时期继续存在下去。实现传统农业向混合农业,再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个制度变迁过程,必然遵循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绩效较低的农业制度必然向绩效较好的农业制度变迁。推行农业制度创新是中国发展农业的根本战略选择。我国在数十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农业制度改革历经坎坷和曲折,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包括农业市场化、对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信贷制度等。但总的一条,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行农业制度创新是根本的经验。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创新方式有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林毅夫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中陈述:"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指导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然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我国目前正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包含有诱导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两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强制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地方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业合作化经营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并在发达地区有一定的规模。1993年新修订的《农业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事业。"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业专业化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说这是农业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的形势,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表现出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市场信息滞后,一方面造成品种单一,许多农产品供大于求,超出市场容量。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制约着农业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保持这种细小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成本增高、土地生产力和有效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者素质难以提高,不易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极大地约束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因此,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9亿农民的巨大基数,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这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格局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将家庭生产经营单位有效组织起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55页)。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立足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生产能力低下的现实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发展较为广泛,其中以日本发展较为完善,全国基层农业合作组织有4000多个,99%的农业生产者加入了农协组织。日本在1947年就颁布了《农业协同合作法》,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了农协组织的特殊地位。上述国家是世界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各国因农业经济条件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农业结构形式。日本从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显著特点是集约化生产农户、农产品进出口公司与产业化加工企业紧密相联,成立学会或协会组织,组织成员按统一的要求进行生产,有效地控制和约束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由协会或学会采取不定期到产地(超市)抽样监测和经常性引导经营者、消费者到生产现场参观考查,以取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经营者的共鸣,让其产生信任后,签订供销合同,明确农供给产品的种类、数量、时间、方式等。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技术先进、产业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相当高,很多农产品加工厂就是家庭农场,大规模农场化生产十分便利于美国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并保证从源头上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全面管理,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得到较好的协调。意大利多伦特市在100年前就以分散的农业种植者为主体组成了农业合作社,百年来逐步发展成十分健全的三级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社→二级合作社→农业联盟。组织成员按统一要求进行生产,打造统一品牌,按统一的渠道销售,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组织,由科技人员参加,以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农民为主体,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织起来,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农村经济组织,代表农民意志和利益,代表农业发展方向,是农村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步较晚,但在北京、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等地有一定规模。北京市近两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00多个,参加农户22.3万户,占全市农户的1/3,全市80%的鲜奶、50%的蔬菜、47%的果品、30%的水产品都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的。北京、浙江、江苏、河北四省都出台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作物上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呈贡县成立了花卉产业联合会,运转状况良好;陆良县成立了蔬菜协会,在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保山市成立了咖啡商会,对组织咖啡生产管理、市场销售起到了极好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较快,在农业产业化调整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全省广大农村而言,这种模式覆盖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公司和农户均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向,必然产生利益矛盾,这种矛盾不易调和,所以公司加农户的链接容易断裂,加上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全国,这种方式不可能在近期内得到更大的突破。市场与农民之间的严重脱节,迫切需要农业企业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纽带,来适应农业商品化、国际化的要求。

由于我国农业现阶段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基本生产方式,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模、组织形式、行为方式等各有不同,要发展成为相对完善或广泛适用的模式还需时日。浙江温岭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值得借鉴,当地农民以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为龙头,组成农业协会,按照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的措施组织生产管理,并逐步向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包装标识、统一产品认证的方向发展,取得显著效果。协会留有部分成员完成本地种植任务后,还组织其他成员赴俄罗斯租地种植。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在组织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素质、组织市场开拓等方面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它是成员意志的统一体,代表着成员的利益,维护成员的权益,反映成员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其职能主要有:

(一)组织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据订单及其它市场信息组织成员按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要求进行生产,并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自身优势,推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达到组织成员的经济效益、生产区域内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整统一。

(二)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和统一使用

根据组织成员的要求,对农用物资如农药、化肥、薄膜等进行集中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用物资向农业生产者的有效让渡。同时统一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技术,推行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相对成本。

(三)进行技术培训

组织成员中应保证有部分的科技人员,以指导其他成员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应用平衡施肥技术和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农药、肥料及其它生产资料的使用进行具体指导,对一些重要生产环节、重点技术(如危害与关键控制点HACCP)进行培训,提高会员生产技术水平。

(四)组织农产品销售销售是农业生产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利用自身优势,组织销售,避免中间商压质压价,也避免农户间压价销售,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市场之间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确保农民的稳定收入。

(五)塑造统一的农产品品牌随着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在市场流通中越来越突显,将组织成员生产的农产品打统一的品牌标签,统一组织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六)建立信息网络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网络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生产者与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承担着生产信息与市场信息的有效对接,按市场需求组织会员生产,实现产销对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为主体,为农业生产服务,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其组织形式有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科技带动型、协会带动型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即组织+农户)是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农业技术人员为骨干,联结千家万户组成"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群众性经营实体,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载体,通过农业组织围绕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整合生产和流通资源,组织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抵抗市场风险的减振器

近年来,基层政府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往往采取行政措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农民作为主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是被动的、不自觉的。而政府职能决定了政府不可能参与或完全参与到市场经济中,难免出现决策滞后甚至失误。由于农民是被动接受政府的决策,在出现风险后往往消极对待,甚至逃避,将风险转嫁给政府,造成政府经济损失和形象的负面影响。如云南省某县农业局组织农民发展了5000亩萝卜生产,但因当年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买方要求而失约,千家万户的农民不愿承担责任也无法追究责任,造成了农业局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中介组织在组织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成员主动地成为了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既承担自然风险,又承担市场风险,在有风险出现时,易于组织采取挽救措施,同时易于组织农民分担风险,减少或免除政府承担的风险,便于政府在引导、促进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途径

当前,农产品品质问题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必需向无害化方向发展,要实现农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就必需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我国现行农业生产主要是家庭的、分散的形式,难以实现生产技术、生产品种、农业投入品和产品包装等的统一。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就必须实现种植(养殖)品种、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而这些措施的实施,单靠技术推广单位或行政手段难度很大,农民被动应付,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落实,使之成为组织成员自己的事,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相对要更灵活、更容易。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桥梁

我国农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本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是促进分散生产经营向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立足于家庭生产为主要形式这个实际,参照意大利多伦特实行的三级农协组织形式,借鉴日本农协管理办法,逐步摸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农业协会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形式,使我国农业产业更好地适应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日益国际化。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把一家一户的农民在自愿、合作、互助、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形成有一定生产规模、具有相当经济实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新的农业经济组织,搭起生产与科研、推广之间和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更有效更便捷的工作机制,形成名优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优势,产生规模效益,为更有效地参与国际贸易、应对入世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提供技术依据和可靠渠道。

六、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前景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涉及到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信息等方面。从其形式上看,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期实行的相类似,但从实质上讲却大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物资相对丰富、农业市场相对建立的基础上,为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进程的发展,农业生产者自愿、自觉组成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以市场为轴心,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了达到生产资料、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适应农村经济的逐步社会化、全球化的目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应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意大利三级组织结构形式,并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和发展水平,探索和研究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纽带、以农业生产协作制度为载体,注重农业环境生态的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我国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创造条件。

专业经济组织范文篇8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农业生产尚处于传统农业、混合农业、现代农业并存的状态,这种状态将在相当长的时期继续存在下去。实现传统农业向混合农业,再向现代农业的发展是世界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这个制度变迁过程,必然遵循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规律性,绩效较低的农业制度必然向绩效较好的农业制度变迁。推行农业制度创新是中国发展农业的根本战略选择。我国在数十年的农业发展历史中,农业制度改革历经坎坷和曲折,也积累了经验和教训,包括农业市场化、对土地占有制度的改革、建立和完善农产品价格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农业信贷制度等。但总的一条,根据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进行农业制度创新是根本的经验。

按照制度变迁理论,制度创新方式有诱导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林毅夫在《关于制度变迁的经济学理论:诱致性变迁与强制性变迁》中陈述:"诱致性制度变迁指的是现行指导安排的变更或替代,或是新制度安排的创造,它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与此相反,强制性制度变迁由政府命令和法律引入和实行。诱致性制度变迁必须由某种在原有制度安排下无法得到的获利机会引起。然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纯粹因在不同选民集团之间对现有收入进行再分配而发生。"

我国目前正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包含有诱导性和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两方面的内容。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强制性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度,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农业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八十年代开始,一些地方立足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行农业合作化经营的有益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并在发达地区有一定的规模。1993年新修订的《农业法》第二十条规定:"国家鼓励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和其他有关组织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事业。"从而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农业专业化经营组织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说这是农业制度创新的具体体现。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客观必然性

我国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业生产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所面临的形势,分散的家庭经营方式表现出生产的盲目性、随意性,"小生产-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农民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难以对接。市场信息滞后,一方面造成品种单一,许多农产品供大于求,超出市场容量。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淡薄,优质安全的农产品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严重制约着农业商品化的进一步发展。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作为生产者主体的农民积极性难以调动。保持这种细小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的直接后果是农业生产成本增高、土地生产力和有效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者素质难以提高,不易形成产业化、规模化效应,极大地约束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因此,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显然无法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由于我国9亿农民的巨大基数,农业生产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下,这种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格局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将家庭生产经营单位有效组织起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我国农业制度创新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说过,中国农业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一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二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邓小平文选》第三卷,355页)。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立足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生产能力低下的现实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改革和发展的第二次飞跃是当前我国农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国内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状况

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在美国、日本、意大利、新西兰、韩国等国家发展较为广泛,其中以日本发展较为完善,全国基层农业合作组织有4000多个,99%的农业生产者加入了农协组织。日本在1947年就颁布了《农业协同合作法》,通过法律形式确定了农协组织的特殊地位。上述国家是世界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各国因农业经济条件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农业结构形式。日本从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显著特点是集约化生产农户、农产品进出口公司与产业化加工企业紧密相联,成立学会或协会组织,组织成员按统一的要求进行生产,有效地控制和约束了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由协会或学会采取不定期到产地(超市)抽样监测和经常性引导经营者、消费者到生产现场参观考查,以取得生产者与消费者、经营者的共鸣,让其产生信任后,签订供销合同,明确农供给产品的种类、数量、时间、方式等。美国是一个人少地多、技术先进、产业化程度高、经济发达的国家,是世界上农产品出口大国,农业生产集约化程度相当高,很多农产品加工厂就是家庭农场,大规模农场化生产十分便利于美国农业生产技术的研究推广,并保证从源头上进行农业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和全面管理,农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得到较好的协调。意大利多伦特市在100年前就以分散的农业种植者为主体组成了农业合作社,百年来逐步发展成十分健全的三级组织形式:农业合作社→二级合作社→农业联盟。组织成员按统一要求进行生产,打造统一品牌,按统一的渠道销售,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明显。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由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组织,由科技人员参加,以农业生产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农民为主体,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自愿组织起来,以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在技术、资金、信息、购销、加工、储运等环节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农村经济组织,代表农民意志和利益,代表农业发展方向,是农村组织制度的一种创新。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起步较晚,但在北京、山东、河北、辽宁、江苏、浙江等地有一定规模。北京市近两年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700多个,参加农户22.3万户,占全市农户的1/3,全市80%的鲜奶、50%的蔬菜、47%的果品、30%的水产品都是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生产的。北京、浙江、江苏、河北四省都出台了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意见,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云南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现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在一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的经济作物上产生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呈贡县成立了花卉产业联合会,运转状况良好;陆良县成立了蔬菜协会,在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尝试;保山市成立了咖啡商会,对组织咖啡生产管理、市场销售起到了极好的桥梁作用。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发展较快,在农业产业化调整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相对于全省广大农村而言,这种模式覆盖的范围仍然十分有限,而且由于公司和农户均有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趋向,必然产生利益矛盾,这种矛盾不易调和,所以公司加农户的链接容易断裂,加上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发展步伐明显落后于全国,这种方式不可能在近期内得到更大的突破。市场与农民之间的严重脱节,迫切需要农业企业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作为农业生产与市场需求的纽带,来适应农业商品化、国际化的要求。

由于我国农业现阶段仍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为基本生产方式,各地的农业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规模、组织形式、行为方式等各有不同,要发展成为相对完善或广泛适用的模式还需时日。浙江温岭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值得借鉴,当地农民以农业企业或种植大户为龙头,组成农业协会,按照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栽培技术、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的措施组织生产管理,并逐步向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包装标识、统一产品认证的方向发展,取得显著效果。协会留有部分成员完成本地种植任务后,还组织其他成员赴俄罗斯租地种植。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在组织农业生产、推广农业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素质、组织市场开拓等方面将发挥其重要作用,它是成员意志的统一体,代表着成员的利益,维护成员的权益,反映成员的意见、要求和建议,其职能主要有:

(一)组织生产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根据订单及其它市场信息组织成员按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要求进行生产,并按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自身优势,推动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开发和推广应用,达到组织成员的经济效益、生产区域内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完整统一。

(二)生产资料的集中采购和统一使用

根据组织成员的要求,对农用物资如农药、化肥、薄膜等进行集中采购,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农用物资向农业生产者的有效让渡。同时统一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技术,推行病虫害的统防统治,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的相对成本。

(三)进行技术培训

组织成员中应保证有部分的科技人员,以指导其他成员推广应用优良品种、应用平衡施肥技术和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对农药、肥料及其它生产资料的使用进行具体指导,对一些重要生产环节、重点技术(如危害与关键控制点HACCP)进行培训,提高会员生产技术水平。

(四)组织农产品销售销售是农业生产实现价值的关键环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将利用自身优势,组织销售,避免中间商压质压价,也避免农户间压价销售,保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市场之间建立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关系,确保农民的稳定收入。

(五)塑造统一的农产品品牌随着农产品商品化、市场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品牌价值在市场流通中越来越突显,将组织成员生产的农产品打统一的品牌标签,统一组织产地和产品质量认证,塑造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

(六)建立信息网络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网络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生产者与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承担着生产信息与市场信息的有效对接,按市场需求组织会员生产,实现产销对路,有效规避市场风险。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农民为主体,为农业生产服务,与农民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实现了农业生产的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将起到越来越显著的作用。

(一)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

农业产业化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种新型的经营方式,其组织形式有龙头企业带动型、能人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科技带动型、协会带动型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即组织+农户)是以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龙头,以农业技术人员为骨干,联结千家万户组成"民办、民营、民受益"的群众性经营实体,集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不断拉长产业链,扩大产业规模,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最大化。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载体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是党和政府的一项长期任务。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是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载体,通过农业组织围绕市场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品种结构、整合生产和流通资源,组织农民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以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抵抗市场风险的减振器

近年来,基层政府为了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往往采取行政措施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实施,农民作为主体在产业结构调整中是被动的、不自觉的。而政府职能决定了政府不可能参与或完全参与到市场经济中,难免出现决策滞后甚至失误。由于农民是被动接受政府的决策,在出现风险后往往消极对待,甚至逃避,将风险转嫁给政府,造成政府经济损失和形象的负面影响。如云南省某县农业局组织农民发展了5000亩萝卜生产,但因当年气候等因素的影响,产品质量达不到买方要求而失约,千家万户的农民不愿承担责任也无法追究责任,造成了农业局上百万元的经济损失。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中介组织在组织农业生产和销售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组织成员主动地成为了产业结构调整主体,既承担自然风险,又承担市场风险,在有风险出现时,易于组织采取挽救措施,同时易于组织农民分担风险,减少或免除政府承担的风险,便于政府在引导、促进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实现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途径

当前,农产品品质问题成为限制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生产必需向无害化方向发展,要实现农业安全生产的目标,就必需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我国现行农业生产主要是家庭的、分散的形式,难以实现生产技术、生产品种、农业投入品和产品包装等的统一。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就必须实现种植(养殖)品种、生产技术、市场销售的标准化和统一化,而这些措施的实施,单靠技术推广单位或行政手段难度很大,农民被动应付,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来落实,使之成为组织成员自己的事,充分发挥成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相对要更灵活、更容易。

(五)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产品参与国际国内竞争的桥梁

我国农业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本单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是促进分散生产经营向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社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立足于家庭生产为主要形式这个实际,参照意大利多伦特实行的三级农协组织形式,借鉴日本农协管理办法,逐步摸索和建立符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农业协会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改善和发展我国农业经济结构形式,使我国农业产业更好地适应加入WTO后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贸易日益国际化。通过合作经济组织形式,把一家一户的农民在自愿、合作、互助、民主管理的基础上组织起来,形成有一定生产规模、具有相当经济实力、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新的农业经济组织,搭起生产与科研、推广之间和生产与市场之间的桥梁,组织各方面的力量进行更有效更便捷的工作机制,形成名优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种植,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增强农产品在国内外的优势,产生规模效益,为更有效地参与国际贸易、应对入世后国外农产品的竞争提供技术依据和可靠渠道。

六、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前景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涉及到农业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信息等方面。从其形式上看,与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初期实行的相类似,但从实质上讲却大不相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生产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物资相对丰富、农业市场相对建立的基础上,为适应农产品商品化进程的发展,农业生产者自愿、自觉组成的社会组织,这个组织以市场为轴心,不断向规模化、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为了达到生产资料、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资源)的综合利用,适应农村经济的逐步社会化、全球化的目的,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应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市场规律来运作。

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应当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特别是意大利三级组织结构形式,并结合我国农业经济结构现状和发展水平,探索和研究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纽带、以农业生产协作制度为载体,注重农业环境生态的保护,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为我国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创造条件。

专业经济组织范文篇9

近年来,东风区积极适应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不断深化“融入型”党组织建设,积极推行以村党组织和农民党员为核心,以各类专业经济协会、致富联合体为纽带的农村党建工作新模式。全区村党组织和农民党员牵头组建各类“特色党支部(党小组)+致富联合体”29个,吸收党员211名,农民会员1382户,实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与农村专业经济组织互相融合,互相补充,良性互动。

一、主要做法

1、划分不同类别,规范联合体组建。一是党组织牵动组建。由村党组织牵头创建,部分村干部和专业大户通过选举成为联合体领导成员,吸收一部分村民为联合体会员。松江乡红力村早甘蓝致富联合体和建国乡大堆峰村养鱼联合体,采取“两套班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方式,在联合体成立党支部或党小组,村党支部成员兼任联合体党组织负责人职务,使村党组织的工作与联合体工作有机结合。二是互相结合组建。对党员不足3人的,采取选派党员村干部到联合体挂职和吸纳联合体中的优秀党员参加村支部工作的方式,组建支部或党小组加联合体,使村党组织和联合体党组织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松江乡新民村绿色水稻种植致富联合体,由村党支部派出一名支委担任水稻种植联合体的负责人,实现党对联合体的领导和党员与群众的互惠互利。三是能人带动组建。在党组织统一运作下,对具备一定规模、从业人员较为分散的行业和领域,打破地域束缚,由党员干部和致富带头人,依托产业链组建联合体。建国乡西太平村由党支部书记潘永和牵头组建劳务输出联合体,组织全村200多个农民外出务工,其中到俄罗斯务工120多人。

2、创造便利条件,促进党组织作用发挥。一是发挥组织保证作用。村党组织带领和引导村委会、村民小组和群团组织,积极参与联合体建设,指导帮助联合体制定章程、选举负责人,为联合体培训、推荐各类人才,指导帮助联合体建立专业分会、专业小组,完善联合体的内部组织体系等。二是发挥宣传动员作用。乡村党组织定期采取召开观摩会、典型经验介绍会、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广泛宣传“党支部或党小组加联合体”的做法和成果,动员群众转变观念,消除思想顾虑,积极加入专业经济组织。三是发挥协调服务作用。乡村各级党组织通过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关系,积极为联合体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土地、设备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政策、信息以及办理证照等方面的支持。

3、增添发展动力,促进党员作用的发挥。一是强化党员致富能人的充实。乡村党组织积极向联合体推荐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帮助联合体选配负责人。松江乡模范村选派懂得水稻种子繁育技术的金青松,到联合体担任负责人,利用他懂得种子繁育技术的特长,带领群众搞水稻新品种的开发推广运用,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二是强化联合体党员的教育培训。乡村党组织根据产业化经营的实际需求,在抓好联合体会员培训的同时,重点对党员干部进行技术和技能培训。每年都聘请市农业专家教授对党员干部和联合体成员进行种植、养殖技术培训,提高了党员干部的带动能力。三是强化“四培养工程”的实施。通过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学习培训,严格培养和发展,实施联合体带动,捆绑式帮扶,技能传授,典型扶持培养等措施。两年多来,已把95名党员培养成致富能人,把25名致富能人培养成党员,把15名群众拥护的致富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把43名村干部培养成致富带头人。

二、取得成效

1、拓宽了农村党建工作覆盖面,使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吸引力不断增强。“党支部(党小组)+联合体”把分散在各个村组的党员致富能手按行业组织起来,使党员的组织生活正常开展,学习的内容围绕经营活动有的放矢,党员致富能手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带动作用得到更好发挥。通过推行“党支部(党小组)+联合体”,乡村党组织和基层干部进一步掌握了示范引导、提供服务、说服教育的工作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了新时期农村工作的主动权,提高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2、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了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支部(党小组)+联合体”改变了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各自为战的生产经营模式,使农民面对市场由被动适应转变为主动参与,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松江、建国两乡劳务输出联合体成立后,有组织有计划地向外地输出农民。截止去年末,两乡外出务工人员达4200多人,占劳动力总数的23%,年均增收2200多万元。

3、推动了各类联合体健康发展,为农村培养和储备了优秀人才。通过推行“党支部(党小组)+联合体”,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专业经济组织无序发展、活动松散、内部制度不健全的状况,使专业经济组织运作更加规范。也增强了联合体对农户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促进了联合体的健康发展。“党支部(党小组)+联合体”的推行,把各个方面和分散在各个产业链上的人才组织起来,较好地发挥了农村现有人才资源的效能,为农村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一些乡村党组织对农村联合体在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等方面的作用缺乏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投入不够。一些管理部门对联合体发展支持不到位,特别是在办证办照、减免税费等方面还没有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部分群众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加之有怕承担风险,寻求短期和眼前利益的思想,参加专业经济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

2、联合体规模小实力弱,带动能力不强。现有的联合体普遍存在规模偏小问题,基本上限于本村服务的多,拓展市场、提高产业化水平的潜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普遍存在经济实力差、管理水平低、运输手段单一、交易方式简单现象,同时从业人员的文化及其他素质不能较好地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特别是缺少高素质的带头人,不同程度制约了自身的发展。

3、制度不健全,运作、管理不规范。一部分联合体在经营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还不完善,既无章程,又没有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活动比较松散,组织能力弱,经营很不规范,基本停留在自发运行的阶段。多数联合体和农户之间、企业之间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关系,发展上缺乏过硬的合同契约的保障。

四、几点对策

1、加强宣传引导,发挥典型引路作用。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利用市电台电视台和《基层组织建设简报》等媒体和媒介,广泛宣传关于“党支部+联合体”的成功经验和好的典型。乡村党组织也要利用宣传板、墙报、《工作信息》及现场参观等形式对身边的典型经验广泛宣传,提高干部、群众对开展“党支部(党小组)+联合体”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在全社会营造积极参与、支持和鼓励联合体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2、抓住农村联合体发展的关键和重点。一是围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合作升级。依托“农机、农资、粮食批发、种子、蔬菜”等市场,发挥龙头企业牵动作用,发展“企业+协会(联合体)+农户”的模式,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妥善解决产业链脱节、连接关系松散、企业与农户利益关系不直接等问题,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二是围绕做大做强“六大经济”,合理配置各类资源。围绕抓好粮经济、菜经济、牛经济、猪经济、劳务经济、运输经济、民营经济,引导乡村党组织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合理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发展多形式的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竞争力。三是围绕科技兴农,扶持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通过组织农民发展优良种植业、开发优质高效农产品、创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等科技含量高、示范影响力强的项目,提高农业科技竞争力。四是围绕搞活流通,积极发展购销合作经济组织。从解决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和增加收入、开辟新的致富门路入手,引导农民重点发展各种购销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扩大专业经济组织总量,提高专业经济组织的带动力和影响力。

专业经济组织范文篇10

二〇*年以来,我县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开始发展,全县现有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8个,涉及到种植、养殖、仓储服务、水利等领域。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产生和发展,对发展我县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比如仁和坪生猪专业经济协会从登记时的23名会员发展到了54名会员,涉及全镇8个村,带动了1000多农户从事生猪养殖,会员户存栏母猪1200头,二〇〇五年共出栏14000头,由于是集团统购统销,减少了中间环节,每出栏一头猪就可节支增收30元以上,仅此一项就增收了42万元。再如长乐坪镇的白鹿庄蔬菜专业经济协会,拥有会员145人,二〇〇五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200亩,总产值达到了480万元,农民纯收92.8万元,协会同时带动了周边村的蔬菜种植营销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协会带动蔬菜种植和营销面积达到10000亩以上,产值达到了千万元以上。

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产物,由于经济产业化的发展,单个农户难以在市场中立住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就会应运而生。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农民对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还不明显,笔者认为:我县大规模地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的时机还不成熟,应该本着成熟一个,登记一个的做法,稳妥进行。从已登记的8个专业经济协会来看,真正起作用的不多,还出现了一些管理上的困难,湾潭的红旗坪五倍子协会、牛庄的蔬菜协会、采花的茶叶协会等,从不参加接受年检。也基本上没有开展活动,按照国务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规定,一年内没有开展活动的社团,都属于被撤销登记的对象。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不问实际情况,片面追求发展数字,使这些本来就没有基础的协会,天生营养不良,出生后又没有较好地补充营养,只好夭折了。

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要有两个积极性,一是农民的积极性,农民要有对合作经济组织的需求,这一点是基础,如果没有需求,就办不成,菜花的茶叶协会就是这样,只有牌子没有人;二是政府要给予扶持、培育,如果没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协会也办不下去,湾潭的五倍子协会,开始也是很红火的,后来,县的一个林化工厂没搞了,协会也就搞不下去了。我县在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方面,没有制定什么优惠政策和扶持方案,仅在全县经济工作会议上提了一下就完了,这也是我县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兴旺的原因之一。

另外,农村经济合作社的迅猛发展,也对协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社团是一个松散性组织,而合作社则是一个经济实体,合作社经营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社员的实际利益,对现有经济发展水平而言,农村经济合作社更造合农村经济的发展。当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社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我们会迎来一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发展的高潮,那时的协会将是一个由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组成的混合型的专业经济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