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建设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9:54:05

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范文篇1

关键词:汽车营销;服务专业建设;开发实践

随着汽车产业逐步由生产型转变为服务型,高等职业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需要重新调整。进而该专业的专业建设标准也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一方面,学校特色发展对专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学校特色发展关键在于专业建设,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致力于成为学院办学特色的亮点。另一方面,由于汽车服务行业的迅速发展,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建设的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创新才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所以,对高等职业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建设标准进行了系统的开发与实践研究。

一、国内外高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现有的教学模式

(一)校企结合教学模式。为确保高职院校培养的汽车营销专业人才能够充分满足现实市场环境的需要,校企合作模式是必由之路。(二)教学评价考核模式。为了确保教学工作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应围绕理论和实训教学环节的开展过程,制定具备充分科学合理化、人性化的教学质量效果评价模式,促进我国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不断优化提升。(三)嵌入式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运用该模式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实操能力,通过理论知识与实践实训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通过引入案例等,促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四)一体化教学模式。为了提升理论教学的效果,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注重与实训教学的相互结合,优化现有教学工作开展模式的能动性。通过这样的学习,学会市场营销专业的应用知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及能力水平不断提升。

二、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建设标准的开发与实践

结合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国内外现有教学模式的反思,笔者从以下五个方面浅析该专业建设标准的开发与实践:(一)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职业活动的内容、环境和过程,通过深入市场调研,加强企业合作,校企共同构建基于汽车营销与服务工作流程的“工作导向、能力渗透、专门化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本省汽车销售与服务企业进行参观走访,了解企业汽车销售、售后服务、保险理赔等岗位对毕业生的要求。如对汽车保险公司、二手车公司、汽车4S店等公司进行人才需求调研。通过与我校毕业生交流,了解他们对目前他们所从事工作的感受,最重要的是从他们口中得到了一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学院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具有很大帮助。除此之外,还分析研究了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在企业中的表现、综合素质及理论知识、企业汽车营销服务工作流程、职业资格等,以此来确定该专业的人才知识结构和各项技能的要求。通过项目化训练,把单项业务能力、专业基本能力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各个项目中,积极组织教学活动,确保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基于以上研究,形成了具有陕西职业技术学院特色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二)课程体系的建设。通过深入市场调研及去兄弟学院调研,对我院课程体系建设有巨大的帮助。调研内容包括企业对该专业相关岗位的基本能力要求和职业能力要求的调查,可作为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和教学内容创新的依据。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汽车新车销售、汽车售后服务、汽车装饰及美容和汽车保险与理赔,二手车鉴定与评估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热门就业专业。由于工作领域的不同,对学生知识体系也有不同的要求,我们也大幅度调整了相关课程的课程标准,把一些可有可无的课程缩减课时或大胆的砍掉,把实际需要的课程加大课时。使得学生学到的课程真正有用,使课程跟上甚至超前时代的步伐。(三)师资队伍的建设。依托校企合作共建的实训基地,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技能熟练、善于引导”的双师型专业教学团队。专任教师参加国内培训,参加企业的新技术培训等途径,培养2名专业带头人,其中包括1名专任、1名企业兼职教师;培养4名专任骨干教师和兼职骨干教师3名;从企业培养兼职教师,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培养2名,争取使兼职教师担任50%专业课时数,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四)体制机制的建设。依托上海中锐教育集团、博世集团、靓车牛人专业汽车美容连锁公司、“人人车”等企业,建立起一支由同行业专家、企业有经验的师傅、学院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组成的,技术扎实先进、结构合理、有一定学术水平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建设专家团队,探讨该专业建设方案,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实施加以指导。按“共建、共享、共赢”原则,校企共建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以保证校企合作长期健康稳定发展。依据学院教学质量监控建设的总体规划,完善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标准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使本专业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建设有保障、教学实施有标准。从而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五)社会服务能力。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专业对口的扶贫等工作和职业技能鉴定,依托党的政策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在师资培训、农村劳动力转型、职工再就业、社会化考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我院是“初级维修师证书”考试的其中一个考点。比如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对接的扶贫地区陕北子洲县艾家河村,我院可派专业教师给需要的村民们教授汽车新车销售、汽车维修和汽车装饰与美容等基本技能,也可给村民普及汽车基本安全知识,受益面更广。使部分村民能以此为生存技能,即便不能成为他们的职业,也多了一项技能,学到一些知识,又符合国家“精准扶贫”的大政方针,一举两得。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建设标准开发与实践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不断根据学生的认知和市场的变化情况不断调整。只有这样,才能制定出完善的立足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标准,才能使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所学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与实践相结合,以服务为导向、与时俱进,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才能发展成为一流专业。

参考文献:

[1]李晓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汽车营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培训,2017(6)

[2]吴小平,高职“岗位对接能力递进”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学理论,2015(14)

专业建设范文篇2

关键词:会计学;特色专业;专业建设

0引言

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而会计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是决定会计人才素质的重要因素,高等院校作为高素质会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责无旁贷地承担此项重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会计学专业大多由财经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创办,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绝大部分工科院校均设置了会计学专业。由于我国大多数财经院校的本科会计学专业以会计理论见长,因此工科院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了大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1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意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培育符合高校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成为摆在每一所大学面前的迫切任务,而建设本科特色专业则成为各个高校在大众化时期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特色专业是指高等学校在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特点。高校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环境适应性和竞争性等特性与企业的经营十分类似,从某种意义上说,特色专业建设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学上的“差异化经营战略”。借鉴企业差异化战略理论,特色专业应是专业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不仅与众不同,而且还要优于自身的其他方面和其他院校该专业的相同方面[1]。据教育部2007年统计,会计学专业位居我国开设数量最多的十大专业第六位。

为了适应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市场激烈的竞争,满足市场对会计学专业人才多样化、多层次化的需求,各高校必须加强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并对本科会计学专业进行准确的定位,培养有特色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会计学专业毕业生。

2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

随着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生供求关系的紧张,与财经类院校和重点综合性大学相比,工科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越来越不乐观,在严峻的现实面前,工科院校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各自的学校特色和定位为前提,整合优势资源,思考和调整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专业特色,培养具有竞争优势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但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工科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的特色并不明显,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多与财经类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相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办学定位趋同工科院校在会计学专业的人才定位、功能定位及服务定位上依附、模仿财经院校或重点综合性大学,没有结合自身优势进行特色定位,竞争意识薄弱,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供应的人才素质远不能满足人才市场对会计学专业毕业生素质的要求。据统计,目前地方工科院校中有70%左右的会计本科专业将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培养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熟练的实务操作能力的高级会计专门人才,这些培养目标不仅定位不明晰,而且目标定位也过高[2]。

2.2办学理念趋同许多院校在特色专业建设理念上存在误区,认为具有很高学术水平的专业才能成为特色专业,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特色专业都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平。例如,目前的高等职业院校所办的一些专业深受社会欢迎,培养的学生供不应求。可见,社会广泛的承认,才是衡量特色专业的重要标准,社会不认可的专业是没有价值的。但许多工科院校在进行会计学专业建设时,未能以特色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模仿的成分多,追求形式的东西多,体现不出自身的特色。

2.3课程设置趋同大多工科院校的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习惯性地以资深财经院校或重点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设置作为蓝本,稍做改动即成。刘爱东和易玄通过对我国13所重点大学的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调研结果认为:与13所重点高校的课程设置比较,我国地方工科院校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基本上是财经类院校和综合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翻版,除学分分布有所不同外,其课程设置模式、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学分安排等基本与财经类院校和综合大学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相同[3]。这样进行课程设置,对本校的学校特色和定位、地方社会需要等则考虑的很少。

因此,从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来看,研究工科院校本科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特色建设情况,探讨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与实践问题,期望为工科院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启示。

3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的特色

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造船为主要特色的工科学校,近年来,正在实施的由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向世界第一造船强国转变的国家战略给学校的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凝炼的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三大特色(会计电算化、会计国际化和现代成本控制)正是为了适应学校的办学定位——面向船舶工业和海军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会计电算化的特色培养是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而应该体现时代的要求,会计国际化的特色培养是由于我国船舶工业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环境的需要又是我国对外开放日益国际化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需要,现代成本控制特色是由于打造我国船舶工业等低成本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求。

3.1会计电算化特色秉承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及90年代初我们就提出工科院校办会计学本科专业应以“会计电算化”为特色,到20世纪90年代末,我们又提出要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系统”方向发展,将其作为MIS(管理信息系统)或ERP(企业资源计划)中的一个子系统,不是简单的由计算机代替手工记帐,而应该是会计信息的综合利用。通过确定会计电算化特色培养目标,设置会计电算化特色培养课程体系——由会计理论、计算机技术两个侧面和会计电算化一条主线组成,从教材建设、教学研究、科学研究、实验室建设等方面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3.2会计国际化特色2003年,在巩固已有会计电算化特色的基础上,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原则,将会计电算化特色建设上升为会计信息系统特色建设,并进一步拓展会计国际化特色建设。我们在会计电算化特色培养的基础上启动了校级重点课程建设:《会计国际化课程群》(包括管理会计(英语)、国际会计(英语)、财务分析等)。我们还利用与美中教育服务机构(ESEC)合作办学的有利条件,培养学生会计国际化方面的能力。

3.3现代成本控制特色随着近年来我国船舶工业的大发展,围绕打造世界第一造船强国的需要,为了赢得低成本竞争优势,我们面向船舶行业,通过承担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成本工程”及所属大中型企业10余项成本控制科研项目,开展现代成本控制研究,并将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金舟”ERP中交货期控制和成本控制两大控制主线均在“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所谓“影子工厂”就是数据层面、信息层面的模拟工厂,全面模拟8大管理职能,42项管理过程,159项管理活动。是将我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版“金舟”ERP软件及企业的数据抽象、改造,编制成教学版软件)中得到充分体现,会计专业学生通过该实验系统的学习与训练,使得学生能力培养从传统会计核算电算化向会计管理电算化方向发展的同时,提升了现代成本控制能力和素质,深化了会计电算化特色的培养。

4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

针对工科院校办会计学专业的特点,我们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科学研究、教学研究带动学术、教学队伍建设,促进学科发展,围绕“质量、水平、特色、效益”的目标注重创新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根据会计的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结合我校特长,经过充分的教学研讨,确定将会计电算化、会计国际化和现代成本控制作为我校会计学专业的特色来培养,以制造业为基本面向,立足船舶行业,服务地方经济,开展管理创新。通过建设,在会计电算化、会计国际化和现代成本控制三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研究领域,实现与财经类院校会计学专业在特色定位等方面的错位发展,使其在工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中处于省内领先地位,建成省级特色专业。

5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的建设方案

5.1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基于工科院校办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应成为既会会计管理,又懂生产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人文基础,掌握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能成为以会计电算化、会计国际化和现代成本控制为特色的厚基础、宽口径、应用型、开发型会计专门人才,具有在企事业、会计事务所和有关经济管理部门从事会计实际工作的能力。因此,我们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面,重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增强毕业生适应性的思路,制定特色鲜明的专业培养方案。培养方案一般是每3~5年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在修订工作中,专门成立以院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明确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的第一责任人,确定了培养方案修订的基本思路:构建通识和大类基础平台,凝炼专业主干课程,柔性设置专业方向课。同时,为了及时向学生宣传专业培养方案,我们在第1、3、5、7学期分别开设“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应知应会”、“专业前沿动态”和“职业生涯展望”四门专门课程,每门安排4学时,由会计学专业首席负责人等向学生宣传、解释、说明培养方案,引导学生明确培养目标,并将该项安排计入学分,从而保证了每位学生都能清楚了解自身专业的培养方案。

5.2构建特色专业课程体系

5.2.1在“会计理论、计算机技术两个侧面和会计电算化一条主线”构成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审计实务”、“资产评估”、“风险管理”、“证券投资学”、“政府与非赢利组织会计”、“会计学专业文献阅读(英文)”、“纳税策划”、“现代成本控制”等专业方向选修课程和相关会计案例等课程。会计理论主要包括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英文)、财务管理、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国际比较会计(英文)、财务分析、会计制度设计、手工会计实验等;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基础、数据库技术、通讯网络技术、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信息系统等内容。

5.2.2利用我校与澳大利亚LATROBEUNIVERSITY(LTU)合作办学的有利条件,会计学专业的相关课程由赴LTU进修的教师采用双语教学,选用国际权威性的教材,中文版的教材仅作为辅助教材,逐步组织编写出版适应国际化会计教育的新教材;

5.2.3增加选修课比重,调整知识结构;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院系选修课程,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后,根据自己的能力、特点及未来就业的趋向构建富有个性的知识结构。

5.3重视特色教材建设根据我们会计学专业三大特色定位的要求,自编再版《会计电算化——理论、方法与实践》、《会计信息系统开发方法》、《基础会计教程》、《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等适合工科院校会计学本科专业的特色教材,及时引入自己教研、科研的成果,在自编教材中突出手工会计与电算化会计并举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强化现代成本控制特色培养,修订出版国际比较会计讲义及其他课程群相关的习题集等,为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

5.4强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我们科学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保证实习与实训时间,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并积极推进实验室开放,创造条件让学生较早地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

①采用“传统实验+特色实验”的实验教学思想。手工实验以传统实验为主,电算化特色实验主要是利用自主研发的“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进行。②构建“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的实验教学体系。手工会计实验强调“设计性实验”,电算化会计实验强调“综合性实验”。③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培养学生动手能力。④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我们将会计实验室与经管类的其他实验室统筹规划、协调建设,成立“经济管理实验中心”(下设会计学、影子工厂(含会计电算化实验)、物流管理、工业工程4个实验室)。

会计实验室分为传统的手工会计实验室(手工会计仿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将会计电算化实验室与管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即“影子工厂”实验室)合并建设,有效避免了传统会计电算化实验室就是机房的现象。“经济管理实验中心”2007年获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经多届学生使用,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在省内外多家高校推广应用,2008年获教育部自制仪器设备成果奖。

5.5培育以精品课程为核心的网络课堂在省级一类精品课程《基础会计学》网站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的网站建设,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料全部上网,实现“构筑平台、分时教学、资源共享、师生互动”的自主式网络教学和在线答疑,便于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研读课程内容,使得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6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5.6.1师资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培养+引智”,做好五个相结合。即:“名师+团队建设”相结合;“学位+国外进修”相结合;“引智+国内高访”相结合(引智是把名家请进来,高访是到其他学校学);“科研+实践锻炼”相结合(实践锻炼主要是到企业实训);“平台+学院文化”相结合(教学、科研、硕博士点等平台,“团结、协作、和谐、高效”的经管院文化)。

5.6.2师资队伍建设的措施首先,采用政策牵引,体现有三个重奖。即:权威期刊论文与专著重奖;省部级及部级课题重奖;省部级及部级获奖重奖。其次,启动“人才工程”分层次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学与科研骨干。通过遴选优秀青年教师后备人选,制定具体的培养计划,继续采取骨干教师进修班、出国培训、国内外访学、定向、委培、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历学位或以同等学力申请硕士以上学位、企业实训、参加学术交流、科研项目扶持等形式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最后,推行导师制,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以及专家、教授传帮带作用,对每一位青年教师制订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与培训业务档案,重点对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实践环节的指导和道德素养培养,增强青年教师爱岗敬业的思想,明确为人师表的具体要求,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5.7加强国际合作交流①利用我校与LTU合作办学,继续引进国外大学的先进管理方法、教学方法和教材,借鉴国际会计教育经验;②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外进修,大力推进我校会计国际化特色的培养工作;③建立国际间的校际联系,引进国外高层次的教授、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或访问,或向国外派出高级访问学者,参与国外大学的教学和科研;④联合举办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展学术交流,及时掌握会计学科的国际发展前沿。

5.8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①强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利用会计学专业学生参加创业计划大赛要编制财务预算和财务报表的机会,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交流式开展课堂讨论,营造生动活泼、高效率的教学氛围。③进行考试改革,实行教考分离。考试均用试卷库抽样出的A、B卷及标准答案,要求主讲教师对考试结果及时进行试卷分析,并提出改进意见。④认真开展教研活动,强化工作状态。每学期均提出教研活动计划,组织交流课程教学情况,举办学术讲座,撰写教研论文,讨论学校期中教学检查情况和学生反馈的意见,提出改进措施,期末总结本学期教学及考试情况。同时,结合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开展教学观摩,进行教学大比武,取长补短,相互学习。

6结束语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高等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的基础。它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和社会声誉,关系到毕业生在择业与未来发展中的竞争能力。通过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培养出一批适合社会需要的会计电算化、会计国际化、现代成本控制的应用型会计人才,不但有利于促进学校教学基本建设,而且有利于提高办学实力,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俊龙,林江辉,胡锋.对高校如何开展特色专业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08(4):59-61.

专业建设范文篇3

业课程体系亟待健全正是由于我国艺术设计专业起步较晚,师资力量有待加强,因此目前所采用的课程体系亟待完善。很多高校在学生入学初还在对艺术素养和美术基础进行再培训,专业核心课程时间相对就被削弱了,选修课程和主干课程的布局也不太合理。教师根据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制定的教学计划,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随意性大,而二级教学督导又没有办法根据艺术设计的专业特点来进行约束。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评价标准主观性很强,不像工科类课程有明确的考核标准。

理论和教材建设跟不上学科建设的需要清华大学杨教授认为:一个学科如果没有理论的支撑,就不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比起其他学科,艺术设计学科在理论建设方面一直比较薄弱,理论建设亟待加强。在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学科和社会大环境下,这方面的工作更容易被忽视,发表的高质量论文少之又少。1.5盲目扩大规模带来的不良后果首先,是教学资源的严重不足,教学条件和实验设施无法满足教学和科研的要求。其次,生源质量的降低和参次不齐,使得专业建设的教与学都大大增加了难度。第三,教学质量的无法保证,使得学生的毕业水准下降,就业也成了问题。

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要素

扩招后的一些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办学定位不明确,办学质量下降,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这些对现代的艺术设计专业带来了非常大的负面影响。要使得艺术设计专业能在现代激烈的艺术设计教育竞争中取得优势,推进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并大踏步发展,就必须树立品牌意识,打造专业品牌优势,提升品牌竞争力,从自身建设、师资、精品课程、社会合作、实验室、国际交流、证书考核、学生就业等方面提升,创建一流的品牌专业。建设品牌专业是高校在新形势下求得生存和获得持续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手段。作为品牌专业,在教学大纲、课程体系、教学质量、实践教学、教材建设、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名师培养等方面都要具有鲜明的亮点和特色。

(1)专业建设目标是艺术设计专业品牌建设实施的根本导向。其中即包括外部环境:国家教育政策,政府产业政策,国家经济发展。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等。也包括高校自身的条件:办学历史、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社会声誉及高校所在的地理位置等。

(2)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是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①创建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得以实施的保证。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本科生人才的培养模式把课程体系分为通识类课程和专业课程两类:专业课程又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方向课、专业实践和专业选修课;这些课程从基础到专业、从专业到方向,循序渐进,层层递进,遵循着学习知识的客观规律,有利于专业学习的进度和效率。②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

(3)师资队伍建设是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只有具备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专业建设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生命力。因此,专业建设管理模式中必须要确保师资队伍建设环节处于核心地位。①专业学术带头人是专业建设的领导者与组织者,是高校师资队伍中的骨干与核心。一个专业如果没有专业带头人,这个专业在社会上很难被承认。②专业建设带头人。由于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科研、人事管理、各部门协调等多方面的内容,专业建设带头人是如何处理好学术权利与行政权利的关系问题的协调者。③专业师资梯队建设。首先是要拥有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都较合理的学术队伍,如此,才能开展高水平的教学、科研活动。建立教师培训、交流和深造的常规机制,鼓励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改革项目、校青年教师讲课竞赛等活动,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④项目成果建设。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实体项目成果、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有计划地选择若干领域的课题进行研究,做好产、学、研结合工作,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学校办学之路愈走愈宽。促进相关专业建设的良性循环。除了项目成果之外还有教学成果。师资梯队应该齐心协力完善精品教材、精品课程建设;完成优秀学术论文、学术著作的发表;取得专业实践的获奖项目。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就更应该脚踏实地、增强实力、勇于创新,不断出新成果。

(4)人才培养基地建设是专业品牌建设中的支撑条件。本科生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等个人素质的培养是关系到专业人才培养素质优劣、关系到高校专业建设能否为社会所承认的关键所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不能单靠课堂教学,还要有实践环节。首先,是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如基础设计实验室、模型制作实验室、展示设计实验室等。其中重点建设好一到两个具有鲜明企业特征的实验室。同时,应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图书馆与资料室建设,逐年增加专业所需的各类图书资料,包括工具书、教学参考书、教材、专著、国内外有关艺术设计类专业期刊等各类教学资料、声像光盘等。图书馆与阅览室分类管理,有效发挥专业教学中资料的辅导作用。其次,通过产学研结合,建立一定数量的实践教学基地。坚持开放办学,增强竞争能力。加强校校、校企合作,建立校内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多家企业和机构建立并开展实质性的人才联合培养实习基地,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5)实践体系建设是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的重要方向。采用多元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凝练学科方向,制订“厚基础、宽口径”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对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大学生项目创新活动进行重点推广和应用。鼓励学生多参加国家和国际的设计大赛,参加企业和协会组织的比赛。着力在实践中强化专业的应用性,提升品牌。

(6)学术交流和建设是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的高级指标。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的交流与合作,了解最前沿和行业发展动态,打破“学科壁垒”,定期举办学术报告,通过不同学术观点的争鸣和学术思想的碰撞、切磋、互相渗透和融合,启迪教师的学术思想,激励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师将能很快地吸收、消化学术前沿的新知识、新方法和新信息,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思维模式的变革,对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将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7)管理制度建设是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高校运行的保障。一个专业的品牌建设要想取得良好的实施成效。关键在各个工作的系统整合,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完善相应的人事制度、财务制度、激励制度、后勤保障制度等,为高校品牌专业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制度条件。

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原则

品牌是一个最能够综合反映我们高校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的标志。在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中要遵循以下原则:(1)求变原则。艺术设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只能是因地制异,因国情而设立,随市场需求而发展,并且随时都处在这种为因社会需求而改变的状态之中。那种希望建立一个稳定的、标准的、以不变应万变的艺术设计专业建设休系的想法,只能是空想。(2)内外结合的原则。艺术设计的品牌专业建设要从不同维度来综合考量,以专业定位、专业规划、专业教师、课程体系、评价体系等为代表的专业内部建设,以及以媒体宣传、经验推广、招生宣传、校企合作等为代表的外部建设,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品牌专业建设不可或缺的两个因素,即内外结合的原则。(3)驱动原则。2011年12月,省委书记卢展工到省内各高校考察参观后,提出了发展我省高校的四驱动原则,即人才驱动、学科驱动、创新驱动和品牌驱动。在与高校负责人进行的调研座谈会中,卢书记指出,这四个因素是解决我省高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它同时也很好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基本规律。坚持好四驱动原则,有助于我省高校提升办学能力和办学层次、增强学院和专业影响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4)创新原则。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更是设计专业的本质。艺术设计专业从诞生到发展至今,不断的走向成熟,这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曲折向上的过程,蕴含了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精髓。专业不断细分、软硬件建设水平不断提高、科研和教学成果趋向高水平,综合促进了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建设思考与回顾

学生方面:(1)创办应用型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积极探索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项目式教学,增强艺术设计专业各核心课程的应用性。通过与企业对接和调研的方式,积极将项目和实际的设计任务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提高学生培养的适应性和针对性的同时也促进艺术设计教学改革的推进。(2)职业技能和素质教育的双轨制教学模式,在不断强化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来增强学生的就业砝码,实现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零对接。切实做到开设的每一门课程都能使学生掌握一种专业技能,对应一个工作岗位,通过职业技能认证等方式增加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度。(3)通过参加国内外设计竞赛提升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提高学院办学知名度。通过一定的激励制度,增加学生和指导教师参加设计竞赛对的热情,使学生在“赛场”环境中,以赛代学,以赛促学,技能水平和心理素质得到有效提。师资方面:要先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先有一桶水。由此可见师资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品牌专业建设中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通过教师学历提升、技能培训、企业实践能够锻炼等方式来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必将成为艺术设计专业品牌建设的关键点和基本出发点。学校方面:(1)要以提高就业率为创建艺术设计品牌专业建设的动力。毕业生就业率高,专业“进口畅,出口顺”。在市场上有巨大的影响力,在社会上有很好的口碑,学生毕业后能够顺利就业、对口就业、优质就业。近年来,南阳师范学院以提升“卧龙学子”就业竞争力为主线,构建校、院两级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实施一年级学生有职业目标、二年级学生有职业素养、三年级学生有职业技能、四年级学生有就业岗位“四个阶段”职业指导工作法。(2)加强校企深度结合,产学合作紧密。共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品牌专业一般都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作为紧密型合作伙伴,双方共同培养人才。学校引进企业的师资、企业的标准、企业的设备、企业的需求,实行开放办学,实现学历教育与学生岗前培训的有机结合,培育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3)具有很强的办学特色。专业的特色化是一个专业能够成为品牌专业的基石,是品牌专业能够长盛不衰的动力之源。玉雕专业目前国内唯一的本科特色专业,随着玉雕专业的不断开展和深入,将为南阳乃至全国的玉雕设计人才提供更好的人才。

结论

专业建设范文篇4

1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发展现状

2010年5月,教育部成立高等学校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极大地推进了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加强了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宏观领导。同年,教育部了《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在高等学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积极鼓励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是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重要措施。教育部在2017年公布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名单,要求高校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在国家政策和相关赛事(如“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推进下,我国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2019年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设了职教赛道,极大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开展。在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职教赛道获奖名单中,共有238所高职院校入围总决赛,其中213所院校获得金银铜奖,涵盖的专业范围较为广泛。分别对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职教赛道获得金银奖的省市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数据得知,成绩优异的学校主要分布在广东省、江苏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在当今“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以“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为指引,创新创业教育虽在高职院校中得到一定的普及和发展,但地区差异较为明显。

2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现状

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具备一定的专业优势,但是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及人们消费习惯的转变,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河南省高职院校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教学开展现状等方面调研发现,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在专业定位、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陈旧。通过调研发现,课程涵盖面窄,仅提供汽车营销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且内容偏基础化,虽能满足专业基本技能要求,但缺乏延展性,不利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缺乏阶梯性,在学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三学年,缺乏与专业有关的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学生无法从课程上学习到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难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2)专业定位低,专业度不够。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定位普遍偏低,一般都定位在基层服务行业(如前台接待、销售顾问、服务顾问等),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的专业定位远远满足不了行业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需求。一方面从顾客角度出发,顾客在进行与汽车方面有关的消费时,需要更加专业的服务即顾问式服务和管家式服务;一方面从学生职业发展角度出发,根据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学生就业岗位及职位晋升的调查发现,学生在职位晋升时,感到专业后劲不足,专业优势不明显。因此,目前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定位不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3)教学方法与模式缺乏“务实”。“务实”的教学方法和“切题”的教学内容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现在的学生基本都“00后”,了解新鲜事物的渠道较多,所谓“新颖”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教学过程中,学生渴望学到“干货”,教师把精力放在“花哨”的教学方法上,还不如在教学内容上下功夫,紧抓专业教学中创新创业元素,这将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

3创新创业导向下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建设

结合目前我国汽车市场发展趋势、消费群体需求的变化及就业现状,针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建设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与建议。(1)紧握“大数据”,迈入“数字营销”。营销和“大数据”是最强组合,要想做到精准营销,没有“大数据”作为支撑基本无法实现。但是现在很多高职院校的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把“大数据”还是传统地与市场调研捆绑在一起,没有很好地利用“大数据”,现在已经迈入数字时代,汽车营销也已经进入到“数字营销”,精准营销需要掌握精准顾客,精准的顾客需要“大数据”进行筛选。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可通过校企共同开发“数字营销”的相关软件,并融入到实践教学中,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重组,加强学生创新创业理念的培育和引导。(2)“走出去,引进来”,教师结构“双元化”。专业教师是整个专业的“灵魂”,教师的专业能力对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走出去”,让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的相关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改;让教师带领学生到创业孵化园中去,积极参与创新创业实践,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引进来”,让企业人员和优秀的创业校友融入师资队伍,构建“双元化”教师结构。(3)打破教材传统局限,专业教材应常用常新。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专业教学离不开教材。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教材也在不断推陈出新,从理实一体教材到云教材,但教材的核心是内容,教材自身的短板是内容很容易过时,针对汽车营销与服务专业的专业课程,随着市场的变化,教材的内容跟不上市场飞速发展的步伐,应打破传统的教材形式,专业教材内容应做到实时更新,常用常新。

4结语

专业建设范文篇5

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省、市《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积极探索中等职业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办出职教特色,满足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推动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特制订《竹溪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全县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

长期以来,县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发展职业教育工作精神,推进全县职业教育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取得了发展:职业教育在初中、高中阶段进行了渗透,初三后分流职业教育得到了落实,全县使用了县教育局统一编写的专门教材,建立了统一的考试考核制度,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全县职业教育专业类别也由单一的农业扩展到农林、医学、信息技术等多类并存;县应用科技学校(县职教中心)被省教育厅明确为省“512工程”合格学校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有一技之长的实用性人才。

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产业结构的调整,县域经济的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和下岗再就业,对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迅速改变全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专业设置单一,跟不上经济建设发展步伐的局面,已是中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学校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科学性、适应性、效益性、发展性和适度超前的原则。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提升综合素质、培养合格学生为根本。以适应市场、做大做强、创造特色、创造精品为重心。遵循教育规律,体现“职教”特色,促进中职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的紧密结合,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技能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和个人成才愿望,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三、专业建设的目标

紧密结合竹溪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目标,瞄准职业岗位和技术领域,面对现实,准确把握市场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情况,适度拓宽专业布局,从专业设置与调整、教学计划制定与修改、教学实施、实习实训直至学生就业等方面,改造、重组、开发,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

根据教育年报统计,2007年至2015年,我县初中毕业生逐年分别为5479、6014、5737、4575、3760、3155、2862、2784、3290人,数量逐步从5000多人回落到3000人左右。2016年以后初中毕业生逐步稳定在2000人左右。“十一五”期间,我县高中年招生数在3000人左右,以后大概在2500人左右,按照普职1:1测算,职业教育每年常规班招生规模约在1000人左右。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学生规模总体达3000人;每年进行劳动力转移、劳动技能等短期培训5000人左右。按照市场需求,专业建设逐步覆盖餐饮服务类、加工制造类、信息技术类、农林类、土木水利工程类、医药卫生类等六大类行业。

四、专业结构的基本框架

专业大类已设专业拟增设专业方向

2008年2009年2010年

餐饮服务类烹饪工艺与营养

加工制造类电子电工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技术

信息技术类计算机应用电子与信息技术电子技术

农林类种植农艺园艺园林

土木水利

工程类焊接技术工业与民用建筑建筑装饰

医药卫生类护理中西医结合

五、专业建设的内容和要求

(一)专业设置、专业方向和专业特色。专业设置要适时满足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实际要求,及时调整专业。专业口径可宽可窄,宽窄并存,同时处理好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可变性与学校教学工作相对稳定性关系。要根据现有专业及条件确定专业的发展,拓宽复合方向,努力形成以龙头专业带动相关专业,拓展边缘专业,形成独特的专业体系及专业特色。

从2007年开始,要对原有专业进行深入整合,同时着手开辟中职新专业。新开辟的专业,要从“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专业建设战略出发,考虑专业建设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以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专业建设新格局。

(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综合素质高等特点。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每年定期召开用人单位、企业行业专家参与制定新专业培养计划和老专业的调整方案。以培养专业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应用性,让学生具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根据生源多样化制定不同生源实际状况的弹性学制培养方案。

制订教学计划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将素质教育贯穿与整个课程建设的始终,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模块式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应设置文化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模块、专业拓展模块、技能实验实训模块、人文综合知识模块。教学过程向课堂以外开放,考核方式由单纯的书面考核向过程和结果开放,学习方法上由单向传授向双向交流互动方式开放。

(三)加强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和建设。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课程改革的有关要求,根据学校专业的布局,大类专业统一规划,构建与劳动就业市场紧密结合,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要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基础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课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开发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基础课程应该把真正属于基础性的东西精选出来,专业课程要把专业有关的现代高新技术知识及时充实进去,把最必需的知识教给学生。

(四)加强专业实验室和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建设。要大力加强实验实训基地建设,重点提高实验实训基地的教学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必须达到技能培养要求为标准,内外并举,优势互补,增强实验实训基地的配套性、规范性、实用性、先进性和共享性,按照生产现场的要求,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学生进行真实训练的需要,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改变实践教学依附于理论教学的状况,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更新实验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增加工艺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五)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的政治思想工作,注重教师理想信念和师德教育。加强教学改革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的培训,努力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制定建设高质量师资队伍的目标,实现教师高品位、高学历、高水平的素质结构。在积极引进高素质教师的同时,创造条件,让现有的教师队伍通过“上挂、横联、内提、外引”等途径,提高素质,迅速形成一支知识结构合理、思想观念更新、工作作风扎实、整体素质过硬的“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上挂”即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和教育科研机构挂钩,选送教师进修或接受培训:“横联”即与企业、行业联合,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内提”即对现任教师进行校内培训提高:“外引”即其他先进学校、企业引进优秀人才、先进理念。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到2010年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要达到35%以上。争取在未来五年时间内,培养和造就5名左右在其专业领域,市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15名左右在其专业领域,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中青年学科或技术骨干。

(六)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工作水平。建立试题库,逐步推广考教分离制度,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完善教学制度:一是相关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制度,包括学生考试资格确定的制度、学生留级制度、课程重修制度等;二要根据加强文化基础课程、精简专业基础理论课程、强化职业技能训练,修订专业的教学计划;三要修订所有专业的教学大纲;四要制定学分制的执行制度。

加大科研工作的力度,加大对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研工作水平。提倡人人参与科学研究、教改研究、技术应用服务等工作。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科研课题的研究,教师在教学时,深入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七)教材建设。教材使用“选”与“编”并举,体现职业理论、职业技能、职业能力要求,体现“必需、够用”的原则,体现理论知识为技能培养服务的原则,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体现培养目标的规格及要求,注重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与开发。基础课理论教材要根据专业理论需求,降低对传统理论推证及验证性试验理论的要求,以选为主(选取适用于本专业的正式出版的教材,既要够用,又要兼顾学生多方向发展需要)。公共课教材按照省教育厅的规定,采用教育部推荐教材或省教育厅组织的统编教材。地方自编教材的原则是在内容上突出应用性、先进性和动态性,体现所设专业的特点。

六、规划的实施

(一)借助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东风,集中全力,努力建设好实习实训基地。增大办学载体,改善实际操作训练条件。实验实训基地建设以达到技能培养要求为标准,突出实用性、规范性、先进性和共享性,按照生产现场的要求,营造真实的工作环境,满足学生进行真实训练的需要,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需要。

(二)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要贯彻立足骨干专业,发展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开拓新兴交叉专业的原则,实施以专业建设为龙头,推进专业建设、教学建设的总体发展战略。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统筹专业建设实施计划。职业学校加强对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强化中青年专业带头人和学术骨干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培养和造就一批优秀的专业带头人。建立专业建设检查评估制度。定期检查各专业建设的进展情况,并配套相应的激励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机制。

专业建设范文篇6

一、正确确定培养目标。科学制定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是专业建设的基本保证

专业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求来设置的,反映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因此专业建设必须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即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依据学校所在区域社会和经济发展特点,结合学校的办学思路,确定专业定位和建设目标。专业建设的核心问题是科学的确定培养目标,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完成一批高质量的课程建设。专业培养方案,首先涉及到的是确定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是制定教学计划和构建课程体系的前提和依据,该目标必须适应目前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的要求,设定的专业口径应当适应其所面向的社会职业领域的需要。我校地处中国西部地区,西部地域辽阔,矿产资源丰富,大量地区有待开发研究;西部地区以山区高原为主,地质灾害频频发生,需要研究、预测、治理;作为西部大开发三大工程之一的基础建设工程,需要大量地质工程方面的人才。根据以上情况,我们将地质工程专业定位为:主要为面向西部的资源开发利用、基础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治理,培养多层次高级专门科技人才;由现在以本科教育为主,具有硕士授予权,发展为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并重,成为高级人才培养层次较全的重点专业。将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具备基础地质学、资源地质学、地质工程、工程管理和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可在工程勘察、资源勘查、地质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技术与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结构体系和课程内容体系。改革课程体系,应以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为参照,以学科特点和认知规律为依据,以人才培养为目的,从剖析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知识结构着手,在权衡原有课程体系利弊得失的基础上,进行整体性重新设计,构建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新的培养目标要求,需要打破原有框框,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重新构建课程体系。经过近几年的研究和探索,新的课程体系在2001级和2002级教学计划中已基本形成。该体系把资源地质与地质工程紧密结合在一起,打破了过去在高年级设立专业方向课组的作法,而是在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的设置中,就充分考虑了资源地质与地质工程对专业知识结构和拓宽知识面、加强能力培养的要求。除了设置公共的基础地质课程外,还设置了满足资源地质要求的课程(如地层学、地球化学、矿床学等)和满足地质工程要求的课程(如岩土力学、岩土工程、基础工程等),同时,将部分涉及到资源勘查与工程勘察的课程进行整合和重组,避免重复,使课程结构更为合理。克服了过去专业方向只限于几门专业课,而缺乏相应基础课知识,知识结构不完整的缺点。另外,过去不论同时开设几个专业方向,学生也只能是在几个方向中选择其中一个方向,没有从根本上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和专业适应能力。地质工程专业新的教学计划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新的课程体系更有利于完成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是具体课程知识结构的微观载体。课程内容体系的总体设计,需要反映出课程知识结构的内涵和培养人才的科学规律;需要加强研究课程结构体系中各门课程的关系,优化课程内容,协调各门课程内容的划分与衔接关系。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也进行了较大的调整,总的特点是突出了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的地位与作用,压缩了专业课的学时和深度,拓宽了专业面,强化了实践教学,改变了过去本科生专业课内容偏多、偏深,与研究生课程重迭较大的现象;在专业教学中增加了对本学科前沿知识和动态的介绍以及对新技术手段的应用了解。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一个元素或组成部分,明确了每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中的地位、性质、任务、要求,使整个课程体系的内容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突出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二、优化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关键

师资队伍建设不仅是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两者既有联系,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学科建设更多的强调通过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而专业建设则更侧重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为了提高专业办学水平,两者缺一不可。有了一支好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才有保证,才可能办出高水平的专业。在科学研究时强调学术梯队建设,在专业建设时需要强调教学梯队建设,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应该包括两个面的内容:一是教师的学术水平的提高;二是教师的师德建设。在以前往往比较强调前者,注重高学历、高职称教师比重的增大,而忽视了教师自身职业道德的提高。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特殊重要性。教师工作具有以人格培育人格,以灵魂塑造灵魂的特点,教师自身的思想品德、个性修养、道德情操都会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教育过程中,成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或感染受教育者。在短时期外部条件无法改变的情况下,而教师的教风可以通过教师自身的努力在较短时间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于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三、课程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

专业建设范文篇7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专业课程体系;实训基地

新时代政府大力支持发展新能源汽车。《湖北省新能源汽车及专用车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指出,至2020年我省新能源汽车总体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关键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产销量占全国比重10%。在这种大好的态势下,我们要积极结合行业情况,做好新能源汽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人才质量,以便更好地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本文结合自身参与专业建设经验就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的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三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1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通过中国汽车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趋势的分析,发现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呈爆发性增长,保有量逐年递增,无论是前市场还是后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随之递增。在新能源汽车发展态势大好的情况下,各大院校争先恐后的设置新能源汽车专业,可是如何进行更好的人才培养,进行结构合理的专业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新能源汽车涉及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计算机技术等领域,是信息技术与现代技术深度融合的典范[1]。相对于传统汽车,它具有独特的构造,即“三大电”(电池、电机和电控)和“三小电”(电控空调、电控转向、电控制动)等,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生产、安装、调试、维护等工作都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传统的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新能源汽车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2]。因此,培养出良好职业素养和较强专业技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迫在眉睫。这就需要我们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后尽快改进和完善专业建设,培养出能迅速适应市场需求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人才。

2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探讨

2.1构建“需求引领、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新能源专业学生毕业主要职业面向[3]的工作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专业调研获取的新能源专业学生毕业主要职业面向的工作情况,围绕其中的工作任务设置专业课,再将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竞争力为目标,设定专业核心课程,再以其他各项职业能力为扩展延伸,构建起“需求引领、任务驱动”的课程体系。刚开设的新专业生源不足时,不需要分专业方向,后期生源充足,可考虑市场需求分方向来有针对性培养。该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参照我国汽车修理工的职业标准,符合新能源汽车专业核心能力分级递进培养的特点。该课程体系包括基础学习领域和专业学习领域。本文主要就其专业学习领域进行探究。专业学习领域可围绕专业核心课程和职业需求,对学生进行分方向培养,课程的课时和任务应有调整,相应侧重。如图1专业课程构架图中,对于新能源汽车维修方向的学生,“新能源汽车营销与售后服务”可作为专业选修课,课时减少;而其他主要课程则以任务驱动,夯实专业功底和培养职业技能为重,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从行业新手,经历课程学习、实训、实习以及企业导师指导外加自身摸索,逐步成为职业高手。图1专业课程构架图专业课程中,《汽车构造》包含传统汽车的发动机和底盘两大重要组成部分的介绍以及新能源汽车的概述,让学生在专业课程深入学习之前对传统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后期专业课程的开展,同时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其他专业课程,均尽量按理实一体化课程进行,将工作任务细化到各门课程中,与企业专家一起进行课程开发。在课程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学情,把握课程深度及课程任务开展的可实施性。2.2开展“1+N”模式的校企合作,并建设实训基地。新能源汽车专业虽说是新专业,但是也是扎根于传统油车的土壤,所以必须要借鉴传统汽车专业的优秀经验来进行专业建设,来进行实训基地的打造。新能源汽车是新兴的产业,市面上各种资源参差不齐,没有明确的标准,很容易迷失方向。我们既然是职业教育,就要面向职业,寻找各种相关企业合作,以期达到资源共享。由企业引领,职业教育不易迷失方向,学生不至毕业即失业。所谓的“1+N”模式[4]就是一个有新能源汽车专业的高职院校与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1”即一所高职院校,“N”即多家企业,这些企业可以是新能源汽车4S店、新能源汽车零配件企业、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厂等相关企业。采取这种模式既可以让教师迅速了解行业发展及用人需求,又可以保证学生对口的实训实习机会,也分担了企业定向培养人才流失的风险,实现共赢。当然要很好的促成这一模式,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四方联动”的多元参与机制,让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企业与企业间双向培养流动,这样既可以保证职业教育质量,又可以减少企业风险。在此模式下,综合获取的各种资源信息整合到学生培养层面,考虑到可实施性,通过双向选择,择一企业,进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实训基地的搭建离不开企业的指导支持,不然很容易造成空架子,而无法更好地利用。企业提供车辆、资料等支持,学校提供场地、生源等资源。在企业提供的各种工作任务场景,教师加以转化成教学任务,双方共同规划实训基地建设。2.3组建“三师型”教学团队,完善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方面。新能源汽车是新兴产业,以前没有这个专业,自然也就没有科班出身的教师,这就需要加强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以促进专业的发展,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就要组建“三师型”教学团队。“三师型”教师团队,是指由技师、工程师、专业教师组成的教师团队。技师是企业人,具有丰富经验、很强的新能源汽车维修操作能力,可提供最全面的新能源汽车故障案例、工作任务、维修操作事项等,可供我们开展基于工作过程[5]的课程开发。工程师是企业设计研发人员,他们掌握汽车设计原理并能指导维修,同时还懂得各项软硬件。专业教师具有课程设计开发和教育教学能力。在该团队中,三师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当然,专业教师是主体,需要重点培养。在相互交流与学习的过程中,专业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新能源方面的理论知识和动手操作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整合从技师和工程师那里获取的知识,或是教学团队一起进行理实一体化课程建设、配套专业教材的编写,以及数字资源的开发。聘请的技师和工程师均要参与到课堂当中。技师可主要负责实操实训实习,工程师可根据其时间情况,做相关的知识讲座,能力提升或是兴趣拓展的短课时课程,以全面为学生的职业教育发力,让其一毕业就是新能源行业的香饽饽。

3小结

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新能源汽车职业人才的培养已经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对以职业教育为己任的高职院校也赋予了新的使命,这就迫切的要求我们高质量的加快新能源汽车专业建设。而新能源汽车专业的专业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企业的协助、教师的耕耘。如何保证我们的职业教育能够成功,就需要三方合力,勠力前行,推动新能源汽车职业教育的发展,为社会输出大量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彭小红.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求知导刊,2015(11):49-50.

[2]董伟.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计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5.

[3]徐东.需求引领、任务驱动——高职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建设分析[J].教育现代化,2018,5(20):241-245.

[4]张甲瑞.职业院校“1+N”模式校企合作探究——以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2018(2):60-61.

专业建设范文篇8

关键词:酒店;暖通设计;协调管理

酒店项目概况:该工程位于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禾祥东路与金榜路交汇处。总建筑面积4.95万m2,地上18层,地下2层。地下一层、一夹层、地下二层为后勤用房;一至三层为酒店公共区;四至十八层为标准客房层;客房总套数共304间,酒店已于2020年9月开业。酒店冷源采用2台900RT离心式制冷主机及1台300RT磁悬浮离心式制冷主机(冷源系统额外承担了部分酒店周边商铺的空调冷负荷)。热源采用2台1750kW常压热水锅炉。制冷机房、锅炉房均设置于地下一层。室外参数:夏季空调室外计算干球湿度33.5℃,室外计算相对湿度71%;冬季供暖室外计算温度8.3℃,室外计算相对湿度79%[1]。因酒店为综合性较强的公共建筑,针对建设过程的各专业协作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做一下小结:

1建筑、结构专业的协调

(1)扩初设计阶段要完成所有竖向管井的结构预留,做好整个楼宇的消防排烟、新风、排风等预留,在酒店设计中还应注意厨房、锅炉房的燃气事故通风井道预留;(2)配合建筑专业做好机房规划,预留好制冷机房、锅炉房、换热机房、空调机房、排烟机房等空间;(3)地下室车库结构梁高度应做核对,避免梁下风管过低影响车辆通行;(4)幕墙上的通风口预留宜选择背客面。暖通专业在前期设计阶段,须主动配合建筑、结构的设计预留,如发现有遗漏或失误,应及时沟通处理,避免项目后期成本较高的修改。

2电气专业的协调

(1)暖通设备定标采购后应复核原设计预留的设备用电量是否满足,过大或过小都须考虑变更修改。(2)暖通专业不但要将主要设备如冷机、锅炉、水泵、风机等大型设备向电气提条件,还要注意将比较容易遗漏的小型用电设备及时提资给电气专业,如:制冷、锅炉、换热机房内的电动阀和电子除垢仪、正压送风系统的压差旁通阀、卫生间及隔油间的排气扇、电梯机房的分体空调等。

3给排水专业

(1)暖通专业的补水系统应注意与给排水专业的协作,如:空调冷却水系统、酒店常用的厨房闭式冷却水系统、采暖换热系统、冷冻水及膨胀水箱的定压补水等。(2)空调风柜、风机盘管的冷凝水管与地漏对接时应采用间接连接,酒店客户对返臭比较敏感。(3)暖通冷热水系统的低位泄水容易遗漏,造成后期维保困难,应注意与给排水专业的配合。

4智能化专业

(1)暖通专业应注意与智能化专业核对空调风柜的控制点表,如:酒店的风柜因服务的区域场合的不同,采用二管制或四管制系统、定频或变频、是否设置热回收等,都会对点表产生影响。(2)关注机房能效,暖通设备在酒店运营中的能耗占比较大,调试阶段应结合计算书,灵活调整群控系统中冷机的负载,过渡季节及夜间低负荷时段优先保证能效更高的磁悬浮离心式冷机进行制冷。

5装饰专业

(1)酒店的机电系统中,暖通专业的风管、水管在吊顶空间中的占比较大,对装饰标高控制及装饰效果有直接影响,应注意联合其它机电专业与装饰专业积极配合,在保证专业功能的前提下,避免与装饰造型的碰撞。(2)综合天花图及立面图深化设计:所有空调风口、排风、排烟风口及其他机电专业点位(如:喷淋、烟感等)应落实到天花效果图上,所有温控器、排烟手动复位装置及其他机电专业点位(如:灯具开关、消防手爆等)应落实到立面效果图上,并要求装饰专业预留安装条件,避免出现遗漏。

6施工组织

(1)机电、装饰专业应组织施工图BIM深化设计,进行碰撞检测,不但要考虑到各机电管线与结构梁、装饰吊顶间的空间需求,还要考虑好机电管线间的安装位置关系及施工的先后工序,酒店的机电系统安装通常在安装末端点位时容易出现碰撞冲突,如:暖通风管与喷淋支管、电气线管、大型吊灯、较长的筒灯、大型装饰龙骨间的碰撞,装饰立面上温控器、灯具开关与装饰效果或艺术品的碰撞等。(2)风管、水管的穿墙防火封堵应注意与建筑、装饰的现场配合以及施工班组的交底,必须落实到位,不仅为了满足防火规范,酒店对隔音、防止油烟乱窜的要求也相对较高。(3)厨房排油烟及空调系统:在酒店的敞开式厨房中常常为了配合装饰效果,将风管进行多次翻弯,造成较大的局部压损,此时应注意校核风机选型,确保风机余压能满足正常送风的要求;厨房区域通风应保持负压状态,避免气味漫延至用餐区;酒店厨房的冷菜间、裱花间即使在冬季也要保持低温状态,宜控制在23℃以内;洗碗间排风管宜采用不锈钢304风管。(4)主要设备采购前均需结合装饰深化图纸进行参数校核。

7联合调试及验收

(1)注意控制设备噪音及震动对客户带来的负面体验,如:酒店屋面的冷却塔、设备机房的空调风柜等。(2)关注消防系统的联动测试,确保所有消防风机、风阀在接到信号时能正常启停,普通空调、通风系统能完成切非。(3)空调风水平衡的完美调试是酒店运营的一个重要条件,不但要确保风量、水量的分配达到设计要求,还要注意控制风口噪音及震动等负面效果。

8总结

在酒店的建设工程管理中,暖通专业对于保证酒店运营阶段的温度、湿度、舒适度要求至关重要。从整体而言,一套好的暖通系统设计需要结合多专业设计综合而成,更应随专业条件变化作出更好的改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专业建设范文篇9

纵横结合

(一)纵向———继续坚持“因需设课课岗融合”的教学理念“因需设课课岗融合”的“需”指需要、需求;“设”指设立、筹划“课”指课程;“岗”指工作岗位以及从事本岗位的上岗证书;“融合”指几种不同的事物合在一起,并高于原来的事物。1.“因需设课课岗融合”的动态理念《人才》指出“随着我国会计人才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稳步提高,会计职业领域已从传统的记账、算账、报账为主,拓展到内部控制、投融资决策、企业并购、价值管理、战略规划、公司治理、会计信息化等高端管理领域”。不难看出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业领域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变化,已经由过去的“核算型”偏向“管理型”。此外从山西省相关部门的调查数据也显示未来5-10年山西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需要会计人才发挥作用,目前全省会计人才总量仍存在缺口,会计人才队伍急需补充,山西省会计人才在学历、职称等结构方面不尽合理,急需培养适应山西经济发展的、有扎实基础理论和综合应用能力的较高层次的“管理型”会计人才。不难看出政策和人才需求发生了变化,为了适应这种变化首先要完成三个转化,即行动领域向学习领域的转化、岗位任务向学习内容的转化、直接知识向间接知识的转化;在此基础上调整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例如由于原来的《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名称上不具有直观性名称,学生难以联系到工作任务,将其调整为《常规经济业务核算》和《特殊经济业务核算》两门课程;原来的《税法》、《纳税筹划》内容上相互割裂,学生难以将税费计算、申报与筹划串联起来,现将其整合为《纳税实务与筹划》一门课程;最后实践教学要进一步体现多元化,由原来单一的“出纳、往来核算、存货核算、成本核算”等核算岗位拓展为“出纳、制证”核算岗位、“合同管理、价格管理”管理岗位、“投资融资、纳税实务与筹划、财务管理、报表编制与分析”综合岗位以及核算与管理相结合的“成本核算与管理”等岗位并存的实践教学体系,并将各岗位实训的数据信息相互关联,从而实现财务数据共享。2.深化“课岗融合”,服务地方区域经济财政部《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年)》指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会计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健全制度,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所谓服务发展以用为本就是指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会计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会计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企业财务专家认为,财务很重要的作用是使企业资源达到最佳组合,所有的财务数据必须被企业所利用,让企业所有的部门都能听到财务的声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企业的经济活动都能有信息的支撑,才能充分调动企业的资源。作为会计教育工作者应该倾听企业财务专家的心声,遵循理论源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的原则,积极推进校企对接,选择有地方经济特点的企业先进财务模式经过理论加工与提炼,形成符合财政部关于《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总体目标要求的、符合教学规律、在企业中具有推广价值的财务新模式。“财务新模式”,将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为着力点,不断提高会计信息综合利用程度不够高,提升会计信息化服务能力,真正做到“利用企业资源为教学服务,利用自身优势为企业服务”,最终实现校企双赢,从而达到为地方区域经济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二)横向———不断扩大对外交流平台积极开展与同类院校的合作2004年1月由太原大学财会系发起成立山西省会计学会高职教育分会分会,宗旨是搭起一个有组织、有计划进行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学术讨论、教学研讨、师资培养、经验交流和协作开发等活动的平台。这个平台建立以来针对性的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针对当时多媒体教学的兴起召开了“多媒体在会计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交流研讨会”;为了认真领会教育部16号文件,召开了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研讨会;为了紧跟行业步伐参加了财政部会计准则培训、举办了内部控制研讨会,组织各会员单位参加第三届全国会计知识大赛并被省财政厅授予山西赛区组织奖;2005年与科学出版社共同开发了一套12本教材,该教材冠名为“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推荐教材”;其中4本被列入教育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分会成立近10年来举办的这些活动开展极大地加快了会计专业的发展步伐,同时也促进了各会员单位的专业改革和发展,影响不断扩大,今后还要不断吸纳开设会计专业的同类院校成为新会员,进一步扩大对外交流平台,加强交流、寻求合作,共同探讨新形势下会计专业教学规律及内涵,努力打造新成果。

综合发展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阶段转向大众教育阶段,这种变化对传统的会计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挑战,越来越重视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专才教育加通才教育成为共识,对会计人才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一)综合素质1.综合素质的内涵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等综合特征。学生的素质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未来的竞争能力和成才目标的实现。素质的综合性体现为政治素质、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和人文素质。政治素质是人们从事社会政治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品质,它是人的综合素质的核心。人的政治素质的高低是社会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准确把握政治素质的内涵和特征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的前提。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职业素质是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就业并取得成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职业素质,职业素质越高的人,获得成功的机会就越多。人文素质,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从狭义来说指人文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发展人文素质就是就是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启发人们做一个真正的、智慧的有修养的人。2.三晋特色文化教育依据太原大学将来要办成一所“具有三晋文化特色的现代综合大学”的办学定位,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上要充分体现三晋文化这一特性。晋商作为明清时期的十大商帮之首,数百年中不仅积聚了巨额财富,而且为我国的会计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经商和理财文化;晋商的“东伙分权”制度,可以说是中国较早的两权分离制度,是我国实施会计委托的先驱;晋商商号东家投资形成“银股”,掌柜和员工根据业务能力大小和资格形成“身股”,并与银股同权参与利润分配,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期权激励制度(人力资源会计);晋商把所有经济业务分为进、缴、存、该四类,并确立了“进-缴=存-该”的平衡公式(龙门张),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复式记帐法;晋商对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假设也有独到的见解;晋商的会计职业道德和诚信精神更为当代会计人树立了楷模。可以借助我校文法系全方位、历史的、立体的的“三晋文化资料库”将晋商文化融入其中、使学生对三晋文化尤其是晋商文化有直观形象的认识;可以组织学生去平遥古城参观学习票号文化加入我校旅游系“三晋文化系列丛书”编写队伍、出版晋商文化分册,开设“晋商文化”选修课,通过对“晋商文化”系统的认知和学习,使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晋商文化”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二)综合能力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应当明白:传授给学生的任何知识都具有阶段性,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却是终生受益。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有核算能力还要注重管理员用能力、沟通交往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1.基础核算能力会计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核算能力是基础能力,财会人员要记账、报账、算账,就像人为了生存要吃饭一样,是一种本能,通过核算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胜任货币资金的收付、常规经济业务的账务处理。2.管理应用能力财务工作做得好,不仅仅指财务的记账、报账、算账工作做得好,而是财务的管理工作做得好,现代企业管理必须以财务管理为龙头,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是管理,也是监督和服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业务核算功能,拓展到企业筹资、并购重组、规划投资、成本费用控制、预算管理、预警监测等领域,并延伸到企业的财务战略管理、价值管理、资本运作业务流程管理和风险防范管理等方面,特别对于企业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实现效益最大化和防范经营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及时地转变观念,要求学生将来不仅能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运用自己的财务知识参与到整个生产经营管理工作中去,并对企业的生产和管理工作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从知识层面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财会专业知识,而且要具备宽泛的经济管理理论,包括财政、金融、证劵、法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合同管理以及价格管理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同时将这些知识加以综合运用。3.沟通交往能力现代社会越来越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会计人员要与各方面人员打交道,沟通交往能力十分重要。从毕业生跟踪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多数毕业生参加工作所面临的种种不适和困难集中表现在人际交往能力的较弱,不利于尽快融入工作团队,开展工作。从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来看,思想品德、所学专业、社交活动能力排在前三位,与毕业生关注的基本一致,这些相互印证的统计资料反映了培养学生沟通交往能力的迫切性。4.继续学习能力加强对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源于两点,一是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到2020年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二是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日益提速的会计知识更新、日趋激烈的会计人才竞争,必须把培养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作为大学教育义不容辞的任务。

本文作者:李贻玲工作单位:太原大学

专业建设范文篇10

摘要:专业结构是学科结构在人才培养上的体现,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教学基本建设。调整专业结构,加强专业建设,必须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同时处理好一般专业与优势、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关系。

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重要而经常性的工作,是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迫切任务。从全局看,它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从学校自身看,它又是一件关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大事。所以,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在实践中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主动适应新形势,科学调整专业结构,不断加强专业建设。

所谓专业,广义上是指知识的专门化领域。特指的专业是指当专业与培养人的活动相联系时,往往就成为一种培养人才的基本单位,演变成一种教育实体。这个实体形成的主要依据是学科分类,其任务是对高深的专门知识进行分门别类地教与学〔1〕(P11)。由此,高等教育究其本质实际上是一种以学科为本的专业教育;专业结构是学科结构与学科分类在人才培养上的体现;专业建设则是高等学校的一项教学基本建设。专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专业建设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格局和办学水平。1949年以前的我国高等学校大多仿效欧美模式办学,一般只设院系,不分专业,或者说其专业面是比较宽的。1949年以后,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我国高等学校引进了前苏联具有浓厚计划经济体制色彩的专业教育模式,专业数不断增多,专业覆盖面越来越窄。1980年我国本科专业总数达到了1039种(见表1)。

表150年代初至80年代初本科专业划分数

年份

总数

文科

理科

工科

农科

林科

医科

师范

财经

政法

体育

艺术

1953

215

19

16

107

16

5

4

21

13

2

1

11

1857

323

26

21

183

18

9

7

21

12

2

2

22

1958

363

17

37

194

40

40

8

25

9

2

6

25

1962

627

60

79

295

48

16

11

40

25

3

9

41

1963

432

53

36

164

26

12

10

17

10

2

7

36

1965

601

72

55

315

37

13

11

30

21

1

6

40

1980

1039

60

158

537

60

22

29

40

54

8

8

63

专业设置过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那个时期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其弊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渐显现。其突出之点表现在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专业口径狭窄,使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服务领域受到较大限制,工作转移能力和发展后劲不足;二是知识结构单一,使学生的专业背景知识不足,知识视野不宽;三是统一的培养规格抹杀了校与校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个性化注意不够。这一方面违背了当代学科发展越来越走向综合化的趋势,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在于它远远不能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基于这种情况,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不断调整,综合性不断增强,专业面不断扩大。1998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专业结构调整力度,尽快缓解部分科类本专科毕业生供求矛盾的通知》,颁布了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普通高等学校现设本科专业统一进行整理。新专业目录分设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等11个门类,下设71个二级类,249种专业(见表2)。

表2新专业目录中的本科专业划分数

年份

总数

哲学

经济学

法学

教育学

文学

历史学

理学

工学

农学

医学

管理学

1998

249

3

4

12

9

66

5

30

70

16

16

18

资料来源: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

新颁布的专业目录与1980年相比,专业种数共计减少了790个;专业最多的工科由537种减少到70种。这是建国以来普通高校最大的一次专业结构调整。调整后专业设置的突出特点是少、宽、柔,即减少了专业种数,拓宽了专业基础和柔性设计专业方向。设立的专业主要按学科分,各专业均有明确的主干学科或主要学科基础。

1998年后,我国经济、社会、科教文化飞速发展和加入WTO的成功,使得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教育发展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是一条基本规律。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与过去比较,我国的经济结构,尤其是行业结构、技术结构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到高等教育上,影响之一就是要求高等学校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走势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培养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新型人才。加入WTO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思想、办学体制和方式、人才培养结构、教学质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建设等,同样,对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此等等。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部在2001年8月初下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之后,于11月又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也相应地提出了要求,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引导和推动当前高等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工作。

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指出:新一轮专业结构调整与内涵改造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2〕(P3)。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的走向和整体风貌,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能否应对国际化大潮,能否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此,教育部强调,本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是,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专业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全面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深化教学改革,努力形成与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促进高等教育适度超前发展〔2〕(P4)。具体地说:

首先要做到“两个优先发展”,即优先发展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新材料科学等高新技术类本科专业;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类本科专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根据国家和地方当前发展重点和长远发展战略的需要,增加上述本科专业布点,加炔其人才培养。已经设置这些专业的高等学校,要加强专业建设,充实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其次要做到“一个大力发展”,即大力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社会对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高等学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学校,必须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发展需要,根据市场需求,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积极设置和建设主要是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各类应用性人才。

第三,要重视人文社会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在推动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有着自然科学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予以重视。一定要克服重理轻文的倾向。同时还要优化人文社会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结构,在稳定人文社科基础专业并不断提高其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开办应用文科专业和新兴人文社科专业,进一步加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的结合〔2〕(P5),在其结合点上形成新的学科专业方向。

第四,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尝试打破学科壁垒,在遵循学科专业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开展跨学科设置本科专业,整合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新体系。对一些确有一定社会需求的专门人才,可以通过在宽口径专业内设置柔性的专业方向或选修课程组进行培养〔3〕(P8)。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支持那些有条件的高等学校按照专业目录中的二级专业类设置相关专业或按二级专业类组织招生。

第五,要加大力度改革和改造传统学科专业。这是高等学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要在发挥传统学科专业师资力量强、办学经验丰富、教学资源充裕等优势的同时,不断更新其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加大使用信息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提升、改造传统学科专业的力度,以实现传统学科专业的新发展。

高等学校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除了要按照上述要求进行外,还必须特别考虑人才市场和规模效益两大因素。当今,人才市场已经成了毕业生谋求职业的主要渠道和形式。因此,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必须密切关注市场对人才的要求,一是对什么类型、什么专业人才的要求;二是对这种类型、这种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这是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的基本依据之一。当然,人们对人才需求预测具有不确定性,这势必影响专业设置的准确性和适应性,加上高等教育的滞后性与市场的波动性以及高校为增强适应性实行“通才教育”与用人部门要求“专才教育”的矛盾等等因素,必然导致“高等教育无效供给”和“过度教育现象”的产生。高校在适应经济和市场需求办学的过程中存在种种困难。面对这种情况,高等学校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因素,掌握人才市场供给情况,把握政府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加强与有关行业和用人部门的联系,综合分析社会需求情息,并以此作为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

高等学校的每个专业都是一个独立的教育实体单位,应该有自己的适度规模,形成适度的规模效益。所以,高等学校在进行专业结构调整和举办新专业时,除了考虑与其它专业关联程度、基本的办学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外,还应考虑是否有能力使该专业达到一定规模,避免出现“规模不经济”的现象。教育部有关本科专业设置的文件规定,新设置的专业(特殊专业除外)一般年招生规模为60人,国家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规定45人以上为合格,低于这个规模,就很难形成较高的办学效益。

高等学校作为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所面临的任务繁重、压力很大。必须在科学判断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大势,了解市场需求与各种影响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有计划分步骤地研究和安排这项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其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五个关系”:

第一,要处理好一般专业与优势、特色专业的关系。优势、特色专业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占据本学科发展前沿,研究成果和所培养的人才对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2)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优越;(3)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体现在人才培养上,一般都具有某种程度的“不可替代性”。一所高校是否具有优势、特色专业直接影响其在高等教育系统内部的重要程度和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空间。所以,高等学校必须在对现有专业进行全面调整、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一批优势专业、特色专业。

第二,要处理好基础型专业与应用型专业的关系。高等学校是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是社会的“动力站”和“知识中心”。要真正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成为名副其实的“动力站”和“知识中心”,确保其在基础研究中的优势是非常重要的。目前的问题在于,随着高等学校走出“象牙塔”而融入社会生活中,愈益受到市场因素的影响,应用性人才的旺盛需求客观上促进了应用型专业的发展。同时,就高校这一办学主体自身而言,对应用型专业的举办也有着强烈的主观需要,因为它实际上是与一个学校的生存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社会需求量大的专业,生源有保证,对高校来说,也就有了经济效益,有了生存发展的物质保障。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有些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和建设过程中出现“一重一轻”、“一硬一软”的情况,甚至对基础型专业不管不问。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二者兼顾,同时克服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应用型专业的现象。

第三,要处理好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的关系。在专业体系中对那些有多年历史的老专业要采取改造和保护相结合的办法,通过调整层次和规模,做到少而精;通过更新其教学内容、改革课程体系,使传统学科专业呈现出新的面貌,焕发出新的生机〔1〕(P14)。新专业的建设要审慎确定生长点,严把质量关,对发展前景广阔的新专业一定要大力扶持,加快发展。

第四,要处理好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的关系。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各项工作的龙头。学科是教授们成长和活动的土壤,一流学科,才能培养一流的学者;学科水平决定一所大学的水平,世界上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例如,美国1999年大学评估中,加州理工学院超过了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而位居第一,主要是因为它的实验物理和航空技术成为世界顶尖的学科〔4〕(P16)。因此,大学抓学科建设是天经地义、毋庸置疑的。但从本科教育着眼,必须同时抓好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为专业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专业建设又为学科建设提供广阔的空间,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一个学校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一般也是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所在。因此,必须把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统一起来,避免出现就学科建设抓学科建设、就专业建设抓专业建设的情况。

第五,在总体上还要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等学校必须有一定的专业种数才能满足需要,但这并不意味着专业数越多越好。一个学校专业数的设定应该综合考虑发展现模、市场需求、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根据需要,量力而行。同时应该不断地开展专业建设,特别是新专业建设。在专业结构调整中,一定要避免只重视“量”的增长,忽视“质”的增强的状况,努力实现“质”与“量”的统一,规模与效益的统一。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以为目前高等学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过程中,可以考虑按如下思路进行,即把社会需求放在重要位置,与学科建设统一起来,合理配置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学科群下的专业群;面对现实,着眼长远,努力形成学校特色和专业特色;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走改造内涵以适应变化,扩大外延以适应发展的道路。具体言之,就是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基础学科专业为依托,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课程建设为核心。如上所述,学科建设对于专业建设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没有实力雄厚的学科基础,专业就很难上水平、上层次。要办好一个专业,必须要有一支素质精良、结构合理、阵容整齐的师资队伍,还要有比较先进的仪器设备和好的实验室,有较为丰富的图书资料等等。要达到这些条件,从抓学科建设入手是一个“双赢”的好办法。从科研切人,形成队伍,积蓄力量,带动专业建设。同样,专业结构调整也要与学科整合联系起来,努力从优势学科、特色学科群中衍生出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群。

一般说来,一个学校的优势和特色学科以及优势和特色专业大多数是基础学科和基础专业。它们历史较长,力量较雄厚,优势和特色明显。基础学科专业往往蕴涵着众多新学科和新专业的生长点。正确的做法不是任其自生自灭,而是对其进行改造,找准方向,积极引导、培育,一方面使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另一方面又使其不断衍生出新学科和新专业,进一步带动学科专业建设。

由于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社会的需求,因此高校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考虑市场因素。对此,前文已做过分析。需要补充的是,高等教育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不能简单地把市场经济的机制等同于人才培养机制。高校专业建设既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又要遵循人才的成长规律。

专业教育是通过课程教育实现的。在高等学校教育系统内部,学科可视为宏观层、专业居于中观层,而课程则居于微观层。对于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而言,学科建设可辐射到专业上,但课程建设则是专业建设的关键环节,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途径。学科发展为专业建设提供的是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而确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尤其是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才是专业建设的核心〔5〕(P36)。国外有一些著名高校,往往并不是以改换院系、专业名称去适应发展定势,而是根据科学文化发展,以课程发展为主线。院系和专业的名称未变而课程体系早已改变,或课程未变而内容早已改变。这种更新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如果说过去一个时期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主要是国家层面的布局、层次和结构调整,实施校际整合以及学校层面的院系整合,那么今后更要关注的是课程的整合和发展。

总之,专业结构调整和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有许多问题需要认真思考,比如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问题,专业设置的变动性与专业建设稳定性的矛盾问题,社会需求与高校培养人才可能性的矛盾问题,专业口径宽与窄的矛盾问题,如何在学科专业发展上形成自主、自检、自律的良性运行机制问题等等。这些问题既是理论的又是实践的。如何解决,还需要人们去研究。

参考文献:

[1]赵文华,论作为一种专业组织的高等教育系统[J].高等教育研究,2000,(3).

[2]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Z].2000.

[3]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Z].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