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02:14:35

专业化

专业化范文篇1

一、对教师专业化的认识

教师专业化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职业不断提升社会地位,争取成为专业的过程。具体说来,是指教师个体在其整个职业生涯中,依托专业组织,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不断增长专业能力的过程,或者说是教师“个人成为教学专业的成员并且在教学中具有越来越成熟的作用这样一个转变过程”。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到专业化,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则形成了世界性的潮流。要求高质量的教师不仅是有知识、有学问的人,而且是有道德、有理想、有专业追求的人;不仅是高起点的人,而且是终身学习、不断自我更新的人;不仅是学科的专家,而且是教育的专家,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现代教师职业所依据的专业知识具有双重的学科基础:教师任教科目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的学科知识,即“学术性与师范性”,在现实中,师范性往往更容易成为强调学术性的牺牲品。但是,20世纪80年代后,人们对过去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提高的做法给予了强烈的批评,教师专业化目标的重心已开始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目前,在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教师专业化的观念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共同特征。

二、我国教师专业化的现状

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1994年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但至今,对教师的职业不可替代性仍存在一些争议。当前还有不少人认为教师职业有一定的替代性,误认为只要有一定的学科知识就能当教师。

我国现有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是国内最大的一个专业团体,承担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中小学教育。尽管我国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专业化标准的要求,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教师专业化尚有不少差距。我国小学和初中教师的合格学历起点偏低,部分教师职业道德意识淡漠,很多教师教育观念陈旧,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落后,知识面狭窄等都是不能忽视的重要问题。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化,我国的教师质量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的差距明显表现出来,改革与发展教师教育,推进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势在必行。

三、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课程设置

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应当是教师教育专业化,而教师教育专业化是由专业教育实现的。教师教育专业化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教师职业道德及专业知识的学术研究。所以在职前培养阶段,教师教育课程就应依据专业化标准来设置。

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属于一种“学科本位”模式,课程体系呈现单一学科向纵深发展的特点,教师教育的专业特征没有凸显。而世界各国在实施教师专业化过程中都把教育科学类课程列入专业课,并视之为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鉴于此,我国的教师教育也应走出“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的樊篱,树立起“双专业”的课程观,建构突出教师专业性的课程体系。

这就要求对课程结构进行调整,树立起普通文化课、学科专业课、教育理论课、教育技能课、教育实践课的合理比例。20世纪70年代末,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70多个国家教师教育的调查显示,各国教师教育课程比例大体为:学科专业课占35%,普通文化课占25%,教育理论课占25%,教育实践课占15%。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教育专业课占40%,教师的专业特征明显。

专业化范文篇2

一、目前供电所专业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1、供电所岗位设置不切合实际,造成权责不明、责任落实不到位

多数县供电企业为了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在专业化的深度方面,都尽力将各个专业之间剥离干净,细分了每个专业化岗位。但由于专业化分工过细,造成供电所的岗位设置远远多于实际供电所员工人数。使得在供电所中一人多岗多职的现象普遍存在。而要实现一岗一专责的设置,需要补充大量供电所人员,这势必会造成供电所机构臃肿,人员冗余,劳动生产效率低下,经济效益不高。

2、供电所之间存在差异、缺乏交流,造成专业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在县级供电企业中,由于供电所与供电所之间在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特别是人员的素质和思想观念、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差异较大,造成了供电所之间专业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加之部分供电所只注重和本所的过去进行纵向比较,忽略了供电所之间的交流和横向比较,使得参差不齐这一现象更为显著。严重地制约了供电所专业化管理的深入开展。

3、供电所布局不合理,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经营成本的增加

供电所布局不合理,使得供电所设置过多,在实行专业化管理时,会造成小而全的现象。这样势必会使人力资源得不到合理的开发与利用,同时还增加了经营管理的成本。为避免小而全的存在,实施农电专业化管理的供电所应具备一定的规模。此外,多数县级供电企业的供电所布局都是采用与乡镇设置相对应的模式,使得人情电、关系电、权力电大幅增加。

二、改进措施

1、规范供电所岗位设置,明晰专业岗位权责

衡量一个单位专业化管理搞得好与不好,不应只注重有多少供电所搞了专业化管理,而是要看专业化管理带来了多大成效。同样,衡量专业化水平的高低,不应单纯的看专业化的细分程度,而是要看专业化管理是否适应生产、经营的要求,是否使工作流程得到优化。因此,很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调整供电所的岗位设置,使其符合生产、经管、管理工作的需要,最大限度地优化工作流程。同时还应分清每个具体岗位的权责,使得专业化管理做到权责明晰,责任落实到位。

**市电力局**年伊始,根据各供电所管辖的实际范围、供电所人员的工作能力等现状,重新规范了供电所的岗位设置。在充分考虑实际工作流程的需要,做好各个专业岗位之间衔接的基础上,实行了“一长四员,一室两组”制。将供电所岗位分为了:供电所长、安全管理专责、技术管理专责、营销管理专责和综合管理专责五个岗位,将原先的电工组分为了配电组、营销组和客户服务室。这一举措的实施使得**局的供电所专业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在精简了供电所人员的基础上,大大地提高了供电所员工的工作效率,优化了供电所的日常工作流程。

2、加强专业技术交流,积极开展供电所同业对标

县级供电企业应加强供电所专业岗位人员之间的交流。通过定期举办技术交流会、技能比赛等形式,促进交流。同时,还可以采取集中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专业培训和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认真组织供电所各级人员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培训。在此基础上,还需积极开展供电所之间的同业对标工作,加强供电所之间的横向比较,在供电所专业岗位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促进供电所各岗位专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为国家一流县级供电企业,**市电力局在这方面做出了有益尝试。**市电力局以一流企业建设为抓手,在供电所之间积极开展内部同业对标工作。每季度评选一次供电所岗位标杆,并以此作为年终先进个人和岗位标兵评选的重要依据。通过开展供电所岗位同业对标工作,**市电力局以点带面,促使了供电所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

3、合理布局供电所,有效降低供电所专业化管理成本

专业化范文篇3

一、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原因分析

一是税源分散,基层国税部门控管难度较大。**县是江苏省陆域面积最大的县份,总面积达2298平方公里,下辖35个乡镇(场)。国税部门辖有管户12127户,经济尚处于欠发达阶段,纳税人年纳税额最多的仅为1000万元,小规模纳税人企业和个体双定业户占整个管辖户数高达93%,国税机关控管税源难度较大。

二是基层税干素质参差不齐。该局现有在职税干172人,其中第一学历中专以上仅31人,占18%,50岁以上税干占近20%的比例,干部队伍结构相对老化,知识层次明显偏低,部分干部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不能适应税收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原有的划片属地管理,税务责任区既管理一般纳税人,又管理小规模纳税人,还要管理个体双定业户。一部分同志由于能力所限,对所辖的企业既管不住、又管不细、管不好;相当部分老同志个体税收征管经验丰富,但财会知识缺乏,管理一般纳税人企业十分吃力;而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同志,知识面广,业务水平高,管理企业十分出色,但管理个体经验欠缺,无从下手。这样的局面,就导致了干部的长处得不到张扬,而短处又得不到回避。

三是大小税源得不到同抓同管。原有的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划分原则,出现部分税源相对丰富和一般纳税人比重较大的责任区,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双定业户管理不到位,重大税轻小税,重收入轻管理,大小税源得不到同等重视,部分税源管理不到位。

四是税源管理的精细化程度不高。原有的纳税人混合管理模式,部分税收管理员案头工作较多,巡查、调查、核查的任务量较大,使得税收管理员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采集涉税信息,并进行综合利用和比对分析,征纳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管理出现漏洞,导致税收流失。

五是基层税干绩效考核不深不透。绩效考核的指标设置是困扰基层工作的难点之一,由于税收管理员的工作内容不同、工作量不一,导致绩效考核线条较粗,操作性不强,指标设置不尽科学,由此而形成的绩效考核结果不能起到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作用,挫伤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主要做法

一是分类设立税源管理责任区。按照国税发[2006]149号文件要求,该局根据全县税源结构、层次和分布,以纳税人类型为标志,区分管理难易程度,按照“条块结合”的原则,在坚持属地管理的基础上,将税务管理责任区划分为11个一般纳税人责任区、2个所得税管理责任区和17个小规模纳税人责任区(含双定业户),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

二是建立主辅岗制度。税务管理责任区实行主辅岗,主岗对税务管理责任区工作承担主要责任,辅岗协助主岗开展税源监控。由于主岗对责任区的税源管理责任重大,对提高税源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十分重要,该局参照选拔领导干部的办法,在全系统遴选工作作风硬、业务素质好、责任心强的税干担任主岗。同时规定,一般纳税人责任区和所得税管理责任区主岗必须通过江苏省国税系统专业等级中级以上资格考试,据此,6位税干因为业务素质达不到要求,由一般纳税人主岗改任小规模纳税人主岗。

三是建立精细化管理机制。一般纳税人企业较为集中,地点稳定,税源可靠,实行重点监控、网络管理,负责监控的税收管理员既懂财务管理,又精通计算机应用。个体零星税收分散、经营规模小、税源控管难,建立个体税收管理员制度,实行源泉控管,综合治理。将其分为固定业户、集贸市场户和临时经营户三类,对固定业户,实行户籍管理,源泉控管;对集贸市场,实行部门配合,综合治理;对个体零散税收全部实行委托。在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建立了清晰的岗责体系,制定《税源管理责任人岗位职责》、《责任区主辅岗制度》、《责任区考核评比办法》、《税源信息采集制度》等,按照管户与管事相结合的原则,从制度上明确税收管理员10个方面的具体职责范围,将税务责任区的户籍管理、纳税服务、调查核实等工作内容细化为42个小项。实行工作底稿制度,对税收管理员实施的管理工作进行记录,形成执法有记录、过程可监控、结果可检查、绩效可考核的良性循环机制。明确税源管理责任人的岗位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工作时限和考核办法。以责促管,理顺工作职责关系,增强工作的衔接度,消除推诿扯皮现象,确保事事有人管,强化税源管理的责任。全县118名税收管理员与12127户纳税人全部实现“人户对应”。

四是强化科学化管理。注重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到分类管理工作中,增加管理的科技含量,依托税收管理员工作平台,提高税收管理员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建立税源信息平台,按月公布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负变动情况、纳税人零负申报情况、停歇业情况和税负排名。要求税收管理员对省级监控企业,每2月至少巡查一遍,其他企业每月巡查一遍,个体工商户每月不少于50%的巡查面;税收管理员不仅注重对纳税人申报的静态信息的审核,还要了解纳税人的经营规模、生产工艺、原材料耗用、资金流转等各方面的涉税动态信息。编制“岗位工作手册”,对各岗位业务因何发起,怎样进行操作,向哪些部门或环节反馈信息或结果,都作出明确规定,引导税收管理员按程序规范操作,高质、高效完成本职工作。将工作标准能量化的全部量化,工作时限能明确的均予明确,对新办纳税人的税收政策和办税规程等事项,要求税收管理员在3个工作日内逐项辅导到位,对普遍性税收政策每月集中辅导,对行业性特殊政策上门辅导,从而做到管理到户,责任到人,又做到人机结合,管事到位。

五是扁平化管理责任区。责任区分类设立后,管理层级由原来的县局——分局——管理科——责任区转变为县局——分局——责任区,管理层级扁平化。税收管理员通过对税源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及时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户籍变动等情况,解决管户不清、底子不明、漏征漏管等问题。机关管理层对基层执法情况及操作的准确性进行审查,对纳税人的相关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准确性做进一步审验,对纳税人上报税务机关的涉税资料的真实性进行再次审验,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促进了国税收入快速增长。通过调整管理模式,干部的履职能力大大增强。1—9月份,该局累计组织入库国税收入26197万元,同比增长39%,增幅位居宿迁各县(区)第一。

二是提升了税源控管能力。分类设立税务管理责任区,一改以往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划分原则,解决了部分税源管理不到位问题,消除了重大税轻小税,重收入轻管理的思想,使大小税源得到同等重视,得到齐抓共管。让业务素质相对较高的税干管理一般纳税人和所得税纳税人,实现了工作和能力相匹配,达到了重点税源重点管理的目的,降低了税收执法风险。1—9月份,全局税干的税收执法不规范行为同比下降57%。

三是实现了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县局直接管理、考核税务管理责任区,管理层级趋于扁平化,信息通畅,决策运行时间短,优化了税源管理层次,简化了程序和环节,提升了税收管理员的工作执行力,提高了工作效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认定耗用时间由**年的每户2—3天时间缩短为目前的半天时间,税收管理员因政策适用不准或业务分析不透而导致的流程退回数量由责任区设置调整前的月均230条降为目前的90条。

专业化范文篇4

一、坚持四个统一

1、专业化管理与改革、发展、稳定相统一

农电专业化管理要以确保农村电网安全和队伍稳定为前提,以促进农电事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专业化管理的改革打破各种体制障碍,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发展壮大农电企业。改革是专业化发展的动力,是实现长期稳定的基础;发展是专业化可靠的保证,是解决企业问题的关键;稳定是专业化的前提条件和要求,没有稳定什么事情也办不成。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才能确保农电专业化管理深入、持续、有效地开展。

2、专业化管理与同业对标创一流相统一

同业对标创一流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方法,而专业化管理也是科学的管理方法,将同业对标创一流与专业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能达到科学严谨和高效管理的目的。农电开展专业化管理是围绕创一流同业对标工作来开展,随着供电所规范化管理工作的大力开展,农村供用电管理工作不断强化、细化。传统的农电工“抄、收、管”统包统管的模式已不适应企业的管理要求和农电事业发展需要,建立完善的常态工作机制,把工作重点放在完善业务流程和落实改进措施上,突出加强安全、质量、效益等关键指标的分析和控制,同时明确同业对标工作量、质、期要求,提高指标的管理水平,这样才能保证指标的先进性。

3、专业化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相统一

专业化管理的实施,是精细化管理的延伸和体现。精细化管理的目的就是改变以前农电管理的粗放模式,把各项工作细化,精益求精。精细化要按照专业化管理的内在要求,由流程导向代替职能导向。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在简化业务程序的基础上,提高专业化管理水平。将供电所各项职能管理与电费抄、核、收业务工作分离,目的就是提高管理水平和优质服务水平。供电所的人员、班组必须紧密配合协调,完成各项工作,只有做到工作上的和谐,才能将工作更精细化,才能使我们的管理水平和优质服务水平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4、专业化管理与以人为本相统一

专业化与以人为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专业化必须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促进专业化的不断深入。实施专业化管理需要全体员工的主动参与,需要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工作积极性,始终体现人性化。专业化管理为员工各展所长提供条件,通过科学的组织体系,优化人际间的合作关系,通过管理方式的不断改进,促进员工的发展,推进专业化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在操作中要注意将那些责任心强、有工作能力、业务素质好的农电工整合在一起,负责具体的抄表、营销管理和安全管理等。

二、处理好四个关系

1、分工细致与人员增多、费用增加的关系

实行专业化管理,将现有的综合性作业组织,调整为按生产、营销、服务等专业分设的作业班组。相关人员按其专业技能重新进行组合,明确各专业、工种的职责,使农电员工集中精力从事性质相对一致的工作。分工细致可适当增加人、财、物,解决过去人员不足、服务不周、群众有意见的问题。运用专业化管理,使工作由复杂变为简单,减少工作中的环节,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管理成本,使农电管理逐渐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2、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专业化的分工,使各部门、各岗位的功能得到强化。但分工离不开了协作。分工合理,协作有序,相互理解,密切配合,才能达到分工越精细,工作越和谐的高度。

3、专业分工与优质服务的关系

专业化的分工,使工作责任明确。对有关人员重新整合和优化设立二级机构,将供电所的安全生产管理和营销管理进行分离,各项任务落实到人。打破了原有农电工一人多岗,施工检修、抄核收、故障抢修,什么都干,工作始终处在被动应付的状态。专业化管理以后工作人员由组长统一调配,成立抢修服务组,专门负责低压电力设施的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提升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及时履行服务承诺。

4、机构调整与人员待遇的关系

实行专业化管理后,供电所的设置可以不按地域设置,合理地将供电所整合,整合后所长的人数以及农电工的人数必然会大幅下降。解决的办法是供电所所长维持原有的待遇不变,但是在一定时间内不能达到工作标准的调整到其他的岗位,被淘汰的农电工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偿等。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电工通过自学、函授等途径,接受高等学历教育,努力提升文化层次。放开农电员工上升通道,优秀农电员工可提拔到农电管理岗位。

三、抓住四个环节

1、健全岗位体系2依据供电部门的特点,合理界定安全生产、营销服务职责,做到职能不交叉、不重复。将供电所的安全管理、设备运行管理、电费抄、核、收以及计量管理等分别纳入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和营销管理体系,各职能部门要按专业分工加强对供电所的专业指导和监督,促进供电所不断提高专业管理水平。按照部门、单位、岗位的工作职能,做到职责清晰、责权分明、相互衔接、相互制约,从而建立完善的、操作性强的岗位体系。

2、优化工作流程

根据农电企业的工作内容和信息化的内在规律,科学设计流程,把纵向的层级审批控制转变为横向的流程控制,使流程简捷、顺畅、高效,并以流程为导向,对整个业务进行系统梳理整合,简化优化,形成环环相扣的工作流程,做到事前能预警、事中能控制、事后能监督。

3、完善配套措施

在实施专业化管理的同时,要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如基础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安全管理、营销管理。健全农电管理网络,落实安全规章制度,提高安全意识,加强供电所安全管理和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力度。规范营业档案,开展专业分析,提高农电营销管理水平。以财务管理为核心,全面推行预算管理,加强资金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执行电价政策,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严肃财经纪律,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发展能力。

4、建立绩效考核

考核是检验专业化管理目标实现过程的重要手段。考核必须深入到方方面面,触及到每个环节,要制订安全、设备管理、线损、电费回收、优质服务、行风建设等方面的考核办法。内容要具体、便于操作和考核。考核结果要与个人收入、能级评定、评先评优、职务升迁挂钩,做到奖惩分明。供电所的工作要达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责任、处处有监督,从粗放式、松散式管理向集约化、专业化管理方式转变。

专业化范文篇5

在国外,并没有“农业产业化”之说;而国内自“农业产业化”一词提出以来,引起了许多争论。现在看来,我国学者绝大多数已经认同了这一提法,但对农业产业化内涵的界定则存在不同的观点。

从我们收集到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农业产业化”概念和内涵进行探讨的文章有20余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1)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产业链条化、系列化论;(2)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一体化;(3)农业产业化是建立一个新型的农业组织方式;(4)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由不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产业转化为现代产业的过程;(5)农业产业化的真正内涵在于,它是一种能够给有关利益主体带来制度净收益的新型交易方式或非市场制度创新;(6)农业产业化是指以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为龙头,将产供销不同阶段的服务企业以合同或协议的形式联接起来,组成一个统一经营的综合体。当前,对“农业产业化”一词的界定不仅出现在学术性文章中,官方文件中也对其进行界定。十五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的提法是“农村出现的产业化经营,不受部门、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形成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总体来说,不论上述各种观点存在何种差异,但都将农业与非农产业的整合作为农业产业化的最基本的内容。以上各种观点其实都是农业与非农产业的一体化的思想的变形。

但实际上,农业产业化和农业产业一体化并不是一回事。产业是近代、现代的概念,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当农民从一个自给性生产者转变为一个商品生产者时,农业生产向产业转变。传统农业只是一个生产部门,而不是产业。农业产业化的根本目的不外乎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与提高农业的效益。而农业产业的一体化经营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一种手段。而且,这种手段并不是随时随地可以有用武之地的。发达国家之所以实行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是因为其具有发达的工业化水平,具有发达的商品经济和市场条件,具有现代化农业,具有完善的各种社会化服务体系,但我国还没有这样的基础和条件。当然,实现农业的一体化经营,是提高农业效益的有效手段,也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

就内涵而言,农业产业一体化指的是产业系列化,实际上就是将农工商“捆绑”在一起;而农业产业化的含义是非常广泛的。除了包含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含义外,还包括农业经营体制的创新、生产方式的变更等内容,即是说不仅仅是指农业经营组织的创新,更多的是农业经营制度的变迁。

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大致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分工的深化,而社会分工的深化一方面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另一方面当农民进入市场后,市场法则会引导其转向农业专业化。社会分工越发达,社会协作也必然越发达。这样,原有的协作关系或制度安排的协调功能就会弱化或失灵,并产生了对新的分工协作关系或制度安排的社会需求,提出了加强农业与其关联产业之间联系与协作或新的制度安排的客观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就会产生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公司等形式的水平(横向)联合和农、工、贸一体化的垂直(纵向)联合。这两种联合相互交错、结合,形成各种经营载体,组成了农业产业系统经营体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专业化和社会化的过程。

因此,农业产业化是在制度变迁的基础上,农村劳动分工深化的必然产物,实质就是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产业的过程。由于农业的专业化、社会化和一体化的发展,使作为传统生产部门的农业发生迅速而深刻的变化。其一,投入农业生产中的农业自身的生产资料比重下降,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明显上升。其二,农业产出中用于工业部门作为原料加工的比重有了明显的上升。其三,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包括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业对农业的服务贡献率也明显地提高。这一传统农业走向现代产业的过程就是人们所说的农业产业化。

可见,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是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深化。我国农业正处在这个过程的初始阶段。在这一阶段,农业产业化的重点是促进农业分工不断深化。由于我国的农业经营形式将长期以农户经营为基本形式,因此,我国农业产业化近期的重点任务是促进农户的专业化生产而不是其他。而且,在农户分工深化以后,农民必然获得利益,相应的市场自然可以产生。在农户对服务的需求、追求增值利益的动机产生以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然会拉动为农业服务的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当然,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如果在近期内拔苗助长,必将欲速而不达。现在有些地方已经出现由于政府强制推行所谓的“农业产业化”导致的严重问题。

二、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与中国农户的专业化

农产品国际竞争力是指国家生产的农产品满足国外消费者需要的能力,它反映了国家农业比较生产力的水平。当前,我国即将加入WTO。一方面,这对我国农业产生冲击,尤其是在大宗农产品方面。另一方面,也为立足于国际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比较优势的发挥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必须在这一特定背景之下进行。因此,当前我国农业的产业化进程也会表现为国际化进程。由于深化农户的专业化分工是我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如何立足于国际市场深化农户的专业化分工便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大提高,增强了我国对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但与之不相称的是,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相反,在世界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低下固然与诸多因素有关,但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未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我国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长期强制性地要求农户种植粮食,而对附加值高、能增加就业、提高农民收入的畜牧业、水产业、经济作物的发展却没有予以相应的支持。这在粮食主产区体现得尤其明显。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要素条件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基本因素。我国要素条件的基本状况是土地资源短缺、劳动力资源丰富、知识和技术存量低、资金紧张。在加入WTO后,我国应该扬劳动力资源之长补其他要素之短。为此,我国应将有关的国内支持措施由完全为粮食安全服务转变为发挥比较优势并兼顾为粮食安全服务。

虽然我国已经呈现出了农业企业化经营的趋势,但是从整体来看,仍是以农户经营为主的。因此,促进小规模经营的农户的专业化分工是基本的任务。从我国近年的出口状况来看,中间产品(主要包括畜产品、水产品、蔬菜、水果、茶叶、药用植物、稻草秸秆及饲料等)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商品,占农产品出口额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消费者导向型产品是我国第二大出口农产品,占出口份额的30%左右,其中大部分产品(主要包括肉类、水产品加工品、谷物加工品、蔬菜及水果制品、杂项食品、饮料、酒和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等)具有竞争能力。大宗农产品(主要包括谷物、油籽、棉花等)是我国出口最少的农产品,基本不具有竞争优势。从要素的配置状况来看,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间产品及大部分消费者导向型产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其竞争优势的获得与发挥比较优势密切有关,因此应当鼓励农户利用当前的劳动力优势生产这些产品。

三、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户专业化分工的支持系统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非常广泛,只有在完善的支持系统的作用下才能保证不断向纵深推进。由于单个的农户与大市场之间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在农户经营为基本经营形式的我国,建立完善的农业产业化支持系统,为农户提供全面、周到、有效的服务是至关重要的。农业产业化的支持系统包括基础设施支持系统、金融支持系统、管理系统(包括政策法律支持系统和社会伦理支持系统)和经济市场支持系统、人力资本支持系统、科技系统、社会化服务系统等。建立和完善促进农户专业化分工的支持系统,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政府

一般而言,政府的作用可以概括为计划、协调、组织和调控。政府的具体作用包括:(1)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和市场经营设施条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四通——通路、通电、通水、通讯;(2)建立和培育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服务体系,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3)抓好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工作,包括指导组建多种形式的产供销中介组织,提供市场信息,指导制定发展计划,协调科技服务,依据市场法则指导产品市场价格,保护公平竞争等。

在借鉴国外的经验和考虑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我国当前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政策体系。(1)要适应产业化发展需要,建立科学的土地流转制度。(2)出台支持农业产业化的财政、税收和金融政策。(3)制定有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大市场的政策、保护市场的政策、市场管理政策等。(4)制定发育中介组织的政策,帮助农户走向市场。(5)建立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示范区向周围辐射,并提供成功的经验。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加速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都制定了有关法律,我国应当认真学习和借鉴。为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规范有序地发展,应在各地经验和地方法规基础上,研究制定有关法律法规,如供销合作社法、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法、农产品市场公平交易法、农产品民间运销及垄断法、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条例等,从而为公平公正竞争、合理分享市场交易利益,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2.商业性金融力量

目前,针对农村、农业和农民进行贷款的主要是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面临着亏损挂帐的老大难问题,为消化不良资产,当前的贷款趋于严格。因此,应当保证农村的存款资金必须贷到农村而不能流入市场,不能贷给乡镇工业建设项目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信用社县联社营业部的储蓄存款也要回流到农村,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农业结构调整对资金的借贷需要。另外,要扩大国家银行的大农业贷款份额,增加信贷资金对农业的投入。在信贷资金的投入、资金安排、计划管理等方面向农业倾斜。值得指出的是,当前要特别重视对农户进行直接贷款。

3.企业

在实践中,股份合作制、企业化经营等都使得农业开发的力度和速度有明显提高,特别是企业投入资金来搞基础设施建设最近更受到关注。企业投资要考虑资金利润率,是有偿投入。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和完善集体宜林“四荒”使用权拍卖政策,拍卖后的使用权允许继承、租赁和转让;鼓励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或个人到农村独资或合资开发农业。建立企业等营利性开发主体介入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积极性,有助于农业产业化。在交通、信息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上,今后应当运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投资体制,实现农村基础设施产权、投入多元化,利用政策导向与利益倾斜来吸引企业投资。

4.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包括气象部门、水利部门、科研部门和学校等。这些事业单位由于提供的服务是带有一定的知识含量的,因此在技术产品市场化运营的今天,为鼓励这些部门积极参与农业开发,应允许其根据它提供的服务最终分享一部分收益。根据其提供的服务的性质,决定是否由国家对这些部门进行扶持和补贴。目前,许多科研部门实行企业化运营,对这些部门实行改制是必要的。应将一些事业单位重新定位,对具有企业化运营性质的,要坚决把有关业务分离出去。

专业化范文篇6

班主任是天下最小的主任,班主任是一个很不好做的差使。却得管很多琐事。工作以来我一直想把班主任工作做好,但却不知如何去做,往往是发生事情再处理,从一件件事中去摸索去总结,有时甚至把自己弄得手忙脚乱。通过这次学习,对照自己平时所作的班主任工作,感触颇多。

班主任要做班级建设的主导者

最重要的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班主任除了自己的教学工作外。一个班集体如果长期缺乏思想教育就会如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学生没有集体荣誉感,没有进取心,部分学生的坏习惯还会影响周围学生,导致班级不断的出现一些让班主任头疼的事,班主任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毕竟学习是学生到学校的主要目的班主任应当不时奖励学习好的学生,鼓励有上进心的学生,帮助后进生,使班上的所有学生都把学习放在首要位置,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展班级图书角,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拓展知识面.同时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学会尊重,学会感恩,学会珍惜,避免出现一些学习好,品德差的孩子,力求每个孩子在智育和德育上得到应有的发展,成为合格的人材,班主任的这些工作必须有计划的逐步实施,采用一些活动使这些思想渗透到班集体中,不要等到学生出现问题了再去教育,去补救,那样班主任的工作就会显得很被动,班主任要把思想教育的主动权放在自己手中。

有两点认识:班主任,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学习。这一学习既组织的核心,师生中有效高的威信和人格魅力,形成以班主任为核心的骨干教师团队,该团体的各科教师有共同的教育思想,并且不断地为实现每一阶段性工作目标而兢兢业业工作,有一个富有自治能力的富有民主精神的善于自主开展工作的班委会学生干部队伍,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和相互激励的风气,既有强烈的班集体观念,又有令行禁止的组织纪律,既团结紧张又严肃活泼。能够与家庭社会之间良好沟通,有一个较好的家长委员会组织,该组织能够对班级建设提供尽可能的帮助,积极配合班级教学工作,师生都热爱班集体荣誉,对内富有协作精神,对外充满竞争力,学习与生活上个性得到张扬,尊重,体现出人性化的和谐气氛。

班主任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法人代表

班主任都是班组织最高领导者、组织者、决策人和责任人。

班主任分担着学校法律责任。班主任的工作裨上是受学校法人的委托对教学法班实施责任管理。

班主任是双重职业生涯者

一方面是学校领导得力助物,班主任是共中双重职业生涯。又是班级教师团队实质组织管理者,学校最基层管理者。

教师的名字叫榜样,班主任是教师队伍排头兵。师德的名字叫奉献,班主任工作最体现教师职业道德本质的大量思想工作,学校协调,质量监督,活动个性关怀、家访、意见沟通、上传下达、文化建设、事故处理、生活照顾等,任课教师教学之外的工作,班主任大量工作是教学之外工作的既是一种负担,也是一种磨练,既是一种职责,更是一种德修。

班主任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

专业化范文篇7

(一)隐性课程及其德育价值

隐性课程(hiddencurriculum)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in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curriculum)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等。隐性课程之于道德教育的意义在于:隐性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不明确的方式,作为内化学生思想的中介,强调更多的是实施不自觉、无意识、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得到升华。隐性课程之于专设德育课程和学科课程德育价值的优势在于:隐性课程打破了显性课程固有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宽广的涉猎范围和使学生随时随地获取经验的便捷,以及通过学生心灵的体验和领悟产生的深刻作用,都是显性课程无法比拟的。因此,多年来隐性课程已成为课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成为课程设计和执行的一部分,成为有意识地设计的课程框架的一部分,失去了隐性课程最初的无意识、不自觉的原始形态。经过设计的隐性课程,保持了潜在性、持久性,避免了对学生的消极影响,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积极的教育价值。所谓利用隐性课程实施德育,就是把不自觉的、潜在的教育因素,变成自觉地教育行为,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育人作用。另一方面,目前,学校德育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专门开展的德育活动上,忽视了“非德育活动”,即常常忽视那些不是为了道德教育而设计却产生了道德影响的活动。如英国学者伯克认为,学校的建筑、校园景观、空间、教学设施以及布局装饰等,是学生的“第三位老师”。如高德胜教授所说:“一项管理,如果是依靠学校的权力让学生牺牲自己的正常权利来维持的,那这项管理的道德性就令人怀疑了。”[1]他认为学校空间也是一种隐性课程,因为空间会说话,但所说的话可能是道德的“好话”,但也可能说不道德的“歪话”,这却是学校德育所不希望看到的。

(二)教师作为隐性课程:是实施者也是资源

隐性课程无所不在,但其作用的发挥都依赖于教师。隐性课程按影响的来源可划分为校外隐性课程和校内隐性课程。如社会风气、影视文化等都可称为对学生成长最有影响的校外隐性课程。在学校,最常被重视的隐性课程是校园文化。所以,强调和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最大程度发挥隐性课程育人功能,让校园里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成为近年来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方面,校园文化建设需要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教师去建设、去维护。另一方面,隐性课程作为一种强大的教育力量,它不仅仅指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要让整个校园成为德育的大课堂,让学生视线所及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隐性课程的开发和利用还应深入到师生个体身上,尤其是教师身上。这一点对于从事道德教育工作的教师而言至关重要。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利用隐性课程实现处处育人的教育理想,最为直接、便捷和有效的方式是抓住细节、利用自己。美国明星教师罗恩•克拉克曾说:“恰当的行为举止与礼仪修养,是学生学习成功地关键因素之一”。[2]学校无小事,处处有教育,教育的契机随时都可能出现,但又极易稍纵即逝。教师如何能够敏锐地捕捉教育契机,并使随时出现的教育机会都能够发挥积极的教育影响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常规工作中,重点在各项工作的细节处寻找与学生沟通、实施德育的机会。无论是班级的日常教育管理,还是解决具体问题;无论是常规的教育引导,还是处理突发事件;无论是面对全体,还是针对个体,都要善于捕捉教育机会,注重教育引导,并尽可能转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对细节的重视、把握和处理,成为教师利用教育事件,把握教育契机,进行道德教育的关键环节。教育过程中的细节一般包括突发性的和常规性的两类。前者存在于教育的方方面面,一般无规律可寻,有赖于教师善于发现和利用教育机会的眼睛和心灵。后者则存在于学校的日常工作中,可以通过总结和归纳获得。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善于利用工作细节的教师除了要热爱教师职业和学生之外,还应具有强烈的教师职业身份意识以及对教育事件的敏感性,并能借助于自己丰富的教育智慧,把握教育细节、教育时机,最终使一种教育的可能真正成为现实。在这一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意识和教育智慧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化可能教育为教育现实的智慧,教师的身份意识再强、对教育事件的敏感度再高也无济于事,反而会给教师工作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一方面,教师身份意识太强,会给学生一种难以亲近的错觉,久而久之导致师生关系过于死板、僵硬,不利于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没有处理教育事件的能力,对于任何一种教育事件可能都产生高度敏感性的教师而言,更为不幸,轻者会变成学生口中的“管家婆”,重者则沦为政治说教的牺牲品,在学生面前毫无威信可言。因此,身份意识和敏感性是教师把握工作细节、抓住教育机会的前提,但也有赖于教师的教育京师范大学公民与智慧以及德育专业能力的提高。没有后者,教育细节等任何具有德育价值的隐性课程终将难以发挥其作用。这些智慧和能力的获得,既可以通过定期的专业培训和长期的自我学习来实现,还依赖于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们在日常工作中的潜心学习与积累。这种积累与学习主要包括对相关书籍和案例的学习,以及对自我工作经历的反思与整理。善于观察、敏于思考以及处理事情的艺术和技巧是个人学习和积累的关键。而这一切就是教师把握细节、最大程度地挖掘和利用隐性课程的德育价值所必须具备的态度和品质。教师把一个细节转变为教育事件的过程和必备素质是:能够发现学生的举动(需要教师对学生的细心、关心、爱心)——正确理解孩子的举动(需要教师对教育敏感、自信以及对孩子们信任)——恰当引导,积极地影响孩子(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技巧)——教育自己、积淀教育智慧(需要教师的反省)。这是一个理想的教育过程,从小事出发,悄悄地影响学生,最后也引起自己对教师职业的深刻思考。

二、角色期待:发挥教师隐性课程的育德作用

对于教育而言,教师的表情就是丰富的语言,“身教”就是最有影响力的教育形式。因此,我们要求教师不仅要成为孔子口中所说的君子善假于物,同时更应该“善假于己”。教师善假于已就是指教师使自己成为教育的工具,成为隐性课程,充分发挥自身潜力,实现育人功能。教师的笑容、眼神、言行都可以成为教师工作的法宝。因此,教师善假于己的关键在“立己”,即在学生心目中树立适合于自己的最佳的职业角色,并发挥其最大的教育价值。教师如何挖掘自身这一潜在的德育资源?首要的任务就是正确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的优势,恰当运用自己的优势去教育、影响学生。一般而言,教师的言说、书写、眼神、笑容以及任何肢体语言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都可以成为一种最有价值的隐性课程。这里主要谈谈教师的言说和书写如何成为一种最有价值的隐性课程,以便为善于书写和言说,或者为有志于在书写和言说中寻求教育影响力的教师提供一些实践指导。

(一)善用书写

书写对于教师职业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现象学家范梅南认为“坚持写日记有助于我们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重要方面进行反思,并有助于我们确立自己工作或奋斗的目标”[3]。擅长书写的教师、勤于书写的教师,可以利用书写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间接达到更高水平的教育效果。擅长书写的教师、勤于书写的教师,更应该利用书写,使书写成为师生互动的工具,直接实现育人功能。传统的书写形式包括教师的反思日记、作业评语、学期鉴定等;而目前比较流行的教师书写方式还包括教师自己的博客、班级博客、微博等。恰当运用“评语”,巧妙书写,可以实现对学生的教化和感化,也可以利用网络书写来完成教育任务。如教师自己开博客,不仅是对已有私人书写,尤其是日记等书写形式的延续,也将成为教师内省、反思的途径,弥补了教师私人书写无法共同分享和交流的弊端,它有可能成为增进师生理解和交流的途径,尤其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教师,从而实现对教师的理解。教师为班级开博,可帮助师生、生生实现良性互动与交流,营造温馨、融洽的教育氛围,更能有效处理一些教育问题。叙事是教师书写的主要方式,叙事研究已成为教师提高研究能力、进行教育科研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如何叙事?邓友超博士在其专著《教育实践智慧及其养成》中有详细论述,他认为教师要有“抓拍”“形构”和“阐释”故事的能力。[4]这里简单介绍一下邓博士的主要观点。教师专业生活中散落着很多故事,但并非所有的都有被叙述的可能,关键在于教师用心程度或“抓拍”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教师是否用心,是否“抓拍”到故事,比把故事讲完整更加重要。抓拍故事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有问题意识、分析意识,将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有研究发现,专家教师和非专家教师的关键区别是,专家教师能把貌似正常的情境问题化,主动去发现问题、定义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已呈现出来的问题。杜威说得好,问题提得好,答案就有了一半。“形构”故事要求教师具有观察能力。所谓“形构”,就是把故事构建成一个完整的形象,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一个都不能少。其中对后两者的处理将直接决定一个故事精彩与否。拿情节而言,要有过渡、有悬念、有高潮。叙事“需要情节展开,也就是说需要变化、差异。任何变化都是叙事的一个环节。……仅描写不足以产生叙事,但叙事并不排斥描写。”[5]只有这样的情节才具有邀请性——邀请他人来阅读与对话。形构故事的关键在于通过观察积累素材。当教师形成了有意义而且具体的研究问题后,积累丰富的论据就很重要了。“阐释”故事要求教师具有分析能力。叙事的目的除了让人欣赏一个故事外,还应该有点“弦外之音”。提炼故事的意义应避免两种情况:一是从故事本身论故事,讲完故事不去揭示其中蕴含的道理。二是借用一般教育和教学原理,从很宏大和高远的层面进行总结,使得结论脱离了故事本身,显得空洞无力。教师如何避免这两种情况?第一,提高理论总结的能力,使阐释切合主题。阐释一定要与故事隐含的道理高度一致。第二,要进行富有逻辑的思考,有感而发,不为阐释而阐释。

(二)合理言说

教师如何言说?与书写相比,言说对于普通教师来说更为重要,如果说书写是台下“十年功”的话,那么“言说”就属于台上的“一分钟”。教师的言说主要分为“说什么”和“如何说”两大问题。“说什么”关注的是内容问题,而“如何说”侧重的是方式问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说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模式[6]:第一,“教诲式”或“教导式”。教师是以长者、智者、有知者的身份,对学生循循善诱、语重心长地说话,讲授知识,传述真理,劝诫人生,教师自身的优越感和对学生的真诚并存。这种话语模式常常表现出温和、诚挚、热心的特点,最容易受到推崇、褒扬。第二,规范式。如果教诲式等于教师的优越感加上对学生的真诚情感的话,那么规范式更接近于教师的优越感加上对学生的道德宣讲,一个侧重于以情动人,另一个侧重于以理服人。这种话语模式的关键词是“应该”。第三,命令式。如果说前两种权力渗透的形式是隐性的,那么第三种模式便是显性的权力表达,它往往不容商量,必须贯彻执行,常用的关键词是“必须”“要”。第四,惩罚式。这种模式既不讲情,也不讲理,而是赤裸裸的权力再现,通常以祈使句或“不……就……”“……否则……”的句式表达。在这类言说方式中,教师常常扮演强势的言说者,拥有言说的绝对权利,而当权利在言说者之间出现了绝对的不平衡时,言说也就变成了影响与被影响的单向活动,而不是言说者之间的有意义互动。作为一种课程资源的教师言说主要关注的是教师“如何说”的问题,关键在于对上述几种比较常见的言说模式进行审美化改造,主要包括对言说机遇的准确把握、对言说意图的委婉表达、对言说内容的审美化润色、对言说方式的技巧性处理。有时甚至取决于一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传的感应和领悟,特别注重对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巧妙运用可以事半功倍。譬如,在言说时机准确把握方面,有研究就认为在学生遇到挫折、出现错误、身体不适、受了委屈、有牢骚怨气的时侯,教师找其谈话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7]对言说的审美化改造要求教师作为言说者,态度要真诚,驾驭言说的能力要娴熟。两者相比,真诚比娴熟更重要。真诚来自于教师对教师职业的热爱、对学生的爱心。娴熟则来自教师对语言艺术的把握,是教师教育智慧和水平的综合体现。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不同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效果。对言说模式进行审美化改造或者语言的净化,并不意味着不能对学生的错误言行进行责罚,而是怎样责罚。如批评,一般情况下就是一种典型的惩戒式言说模式,但根据学生的特点,经过审美化改造,就可分为赏识性批评、沉默式批评、奖励式批评、后果式批评、幽默式批评、激将式批评、故事式批评、谈心式批评等。[8]

专业化范文篇8

一百多年前,伴随着中国学术期刊的诞生,与之相关人员分别具有了编辑、作者、读者的不同身份。在之后的五十多年里,编辑、作者、读者三者所扮演的角色虽有不同,但由于“编研一体”的传统,编辑常由学者兼任,学者可以在编辑、作者、读者三个角色间可以自由切换,因此其差异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1]。1980年代中期,国内学术期刊开始实行审批制度,新闻出版署的《期刊管理暂行规定》中明确指出,创办正式期刊“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就是“有健全的编辑部、有符合本专业要求的专职主编及一定数量的专职编辑”。其中,“专职主编”和“专职编辑”的规定成为所有期刊编辑必须职业化的法律依据[1]。该规定将编辑与学者分离开来,职业化后的编辑不得不开始思考该如何处理与学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身份定位问题,进而产生了“编辑中介说”“编辑再创造说”等理论研究[2,3]。然而,上述理论无法让编辑脱离对作者、读者的依附和依赖,也不能实现职业化给编辑带来的直观好处———公认的与学者对等的独立地位,因此又有人提出了“编辑主体说”。“编辑主体说”将独立审稿权、以及对学术媒介和学术传播的控制权作为确立编辑主体地位的基点。但与此同时,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对编辑的能力要求也就越高。要实现“编辑主体意识”,编辑必须把自己修炼成全能型学者和优秀编辑合体人;要成为全能型学者,编辑必须走“学者化”道路[4]。“编辑学者化”一经提出,立刻引发热议,国内期刊界纷纷列举国外顶尖学术期刊编辑的各种学术成就和专家头衔,并以此作为榜样,鼓励自家编辑积极向学者型编辑转型,如进行在职研究生、博士生等继续教育学习,参加各种科研项目研究等;也有不少期刊选择直接招聘学者担任编辑工作。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无论是培养学者型编辑的道路,还是招聘学者型编辑的想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少问题。

二、编辑“学者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1.职业编辑向学者型编辑转型存在的困难。以《高电压技术》为例,该编辑部目前共有编辑6人,其中硕士5人,本科1人,均毕业于电气专业。响应“编辑学者化”的号召,有2名编辑正在进行电气专业在职博士生教育学习,有1名编辑正在进行新闻专业在职硕士生教育学习。单从编辑专业和学历来看,该编辑部已具备了一定的向学者型编辑转型的基础,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并不顺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学科壁垒问题目前,中国科技期刊的报道方向多为综合性、一级学科或二级学科,而一个一级学科下面一般有着多个二级学科,一个二级学科可以继续细分为多个研究方向;正常情况下,一个学生通过4年本科+3年硕士+3年博士总共10年的全日制学习,也只能较为准确、熟练地掌握某个方向的知识,远不能称为专家;而对于已毕业多年、未能一直坚守科研一线的科技期刊编辑,成为某一方向的专家远不止“十年磨一剑”那么简单。即便一个编辑能成为某个方向的专家,那他又如何能准确评价来自其他研究方向的论文呢?但由于目前对科技期刊的考核评价多以影响因子、被引总数等指标作为统一标准,为了提高各项数据,期刊就必须追逐科研热点,实时动态调整期刊的组稿方向和栏目设置,但一个编辑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却不可能实时调整,“唯指标”的评价体系加剧了科技期刊的同质化竞争,也让编辑无法沉下心来,将“学者化”坚持到底。(2)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不同于人文社会学科,自然学科的研究大多在特定的实验场所进行,需要特定的研究工具,并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需要专业人士的指导,因此,若要实现编辑学者化,编辑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到高校、实验室、项目现场,实际参与各项科研工作中,并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会议,才能及时掌握学科的前沿领域及发展趋势。但与此同时,编辑也不能主次颠倒,必须保质保量地按时完成各项本职工作,并同时兼顾家庭事务。《辞海》将“编辑”定义为从事组织、审读、编选、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的人。根据该定义,可以将编辑工作分为两类:负责组织、审读、编选稿件等工作的学术编辑和负责加工、整理稿件等工作的技术编辑[5]。这两类编辑的工作内容性质存在差异,所需的能力也截然不同,因此国外顶尖科技期刊对编辑工作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工,而其所说的编辑多指学术编辑。而很多中国科技期刊出于体制限制和人手不足等原因,仍停留在传统小作坊生产模式,不管是学术编辑工作还是技术编辑工作,又或者是其他行政管理、技术服务、数据统计等工作,全部都分摊给各个编辑。在本职工作量已较为饱满的情况下,编辑很难抽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泡在”实验室里学习专业知识,而仅仅靠阅读专业文献得来的理论知识显然不足以支撑编辑成为该领域的“专家”,最终也只能回归“杂家”或“编辑匠”的身份。(3)主观能动性不强依附于现有的科技期刊管理体制,大多数有着多年工作经验的老编辑主要从事以文字润色、加工为主的技术编辑工作,工作性质较为稳定且安逸,已形成一定的舒适区,而科学研究是一个不断学习、长期积累的过程,若编辑本身对科研工作缺乏兴趣,就缺少向学者型编辑转型的内在驱动力;再加之“体制内”“终身制”“大锅饭”的薪酬分配制度,“不做不错,多做多错,宁可不做,不能做错”的懒政思维,使得编辑“学者化”缺少外在激励,编辑、亦或是编辑部管理人员都更愿意安于现状,对于进行创新和转型的主观能动性不强。2.直接招聘学者型编辑遇到的问题。鉴于将“技术型”老编辑培养成“学者型”编辑存在上述的学科壁垒、时间和精力不足、主观能动性不强等问题,也有编辑部尝试直接招聘学者型编辑,将专业水平、科研经历、博士学历等列入应聘要求,但在招聘过程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首先,由于国家政策对出版行业不够重视以及社会大众对期刊工作的固有印象,期刊编辑往往被贴上了“文字加工”“服务人员”“为他人做嫁衣”等标签,导致编辑的社会地位不高,行业整体薪酬和发展潜力有限;另一方面,以前的科技期刊编辑多呆在办公室与文字打交道,工作时间和地点较为固定。因此科技期刊招聘时,总会吸引大量不想去科研一线、追求稳定的应聘者;而对于那些科技期刊极度渴望的学术型人才,他们则往往更青睐于具有挑战性、成长空间大、薪酬更高的科研部门。简而言之,期刊部门所能提供的薪酬待遇、发展前景等与符合招聘条件的应聘者的需求不匹配,因此很难直接招到学者型编辑。再者,自从1980年代开始编辑职业化道路以来,学者与编辑间的人才交流和身份转换变得愈发困难,若一些教职人员和科研人员想“半路出家”,转任科技期刊编辑,就必须放弃原有职称,转评编辑系列职称,否则,即使他们接受了相关编辑业务的专门培训,并拥有丰富的编辑工作经验,也不能获得相应的编辑资格,以至于不能名正言顺地担任编辑工作;而一旦转为编辑,要想返回原岗位将十分困难。这样的编辑职业化制度使得原本有意愿到期刊编辑部工作的学科专家望而却步[1]。

三、编辑“专业化”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

专业化范文篇9

【关键词】国企改革;物业管理;专业化;市场化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物业各项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的逐步规范,目前物业行业正处于发展加速期。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关于国有企业员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2019年起,国有企业不得再以任何方式为员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承担相关费用,不得在工资福利外对员工家属区“三供一业”进行补贴。因此,如何推动物业的发展成为油田需要解决和探索的新课题。

一、胜利油田物业发展的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现代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物业各项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和市场的逐步规范,目前物业行业正处于发展加速期。据中国物业报告最新公布的数据,全国物业管理规模已经达到185亿平方米,较2008年,企业数量从5.8万家迅速增加到10.5万家,踏上行业发展快车道。(一)胜利油田物业的基本情况。胜利油田会战初期没有社会依托,石油企业由于油区分布广,企业多建在远离城市的郊区,居民生活区往往既分散又自成体系。为保障油田生产建设和员工群众生活需求,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油田依托主业,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逐步建立起遍布油区的社会服务体系。据统计,目前胜利油田物业从业人员4830人,服务涉及员工家属区202个,居民22.96万户,住宅8948栋,建筑面积2093.65万平,绿化面积934.93万平,环卫保洁面积1991.29万平,主要分布在东营、滨州、德州、淄博、烟台、青岛等6个地市14个县区。经过20多年的物业管理实践,胜利油田物业有一支踏实肯干的干部员工队伍,有较好的工作理念和标准,有中石化这块金字招牌,有油田内部相对稳定的物业市场;作为国有物业公司,我们具备承接国有大型企业物业服务项目的政策支持和先决条件,意味着我们有着较为广阔的潜在市场。(二)胜利油田物业的管理服务情况。当前情况下,企业物业管理的总面积、物业管理公司的数量、资源的分配都不太合理,管理内容相对比较单一,只是单纯负责部分办公楼及庭院的卫生、绿化、水电暖管网维护及其它服务工作;管理机构、管理职能尚不健全,还没有摆脱传统的行政型、福利型管理方式,物业管理提供的劳务基本是无偿的,这样就造成管理范围越广、单位负担越重的被动局面,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同时,物业管理员工思想上缺乏服务意识和市场意识,缺乏竞争观念,居民还没有形成正确的物业管理市场的消费意识,消费要求仍停留在无偿服务的理念上;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服务理念的转变、消费观念的更新,市场环境的不断变化,物业企业的市场竞争格局也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物业管理企业要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发展,从服务观念到服务方式,从经营理念到市场定位,都要做出相应的改革,加快形成市场经济的物业管理理念和真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市场,采取各种手段更加快捷地为用户提供服务,不断增强市场的竞争力和生存发展能力,这样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三)国有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移交后胜利油田物业面临的形势。胜利油田在近60年的发展历程中,企业办社会职能为上游板块整体发展,一直发挥着保障生产、服务生活、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重要作用,为油田的持续稳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内逐步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渐渐起了决定性作用,这就倒逼我们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全力打好扭亏脱困、瘦身健体、分离移交企业办社会职能“三大攻坚战”。《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关于国有企业员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6〕45号)明确要求,2019年起,国有企业不得再以任何方式为员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承担相关费用,不得在工资福利外对员工家属区“三供一业”进行补贴。新形势下,胜利油田物业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管理体系、赢利模式等尚未建立,面对市场、迎接挑战的准备还不充分,发展基础相对薄弱;油田小区新老住宅交织,基础设施不完善,居民福利意识强烈,收费体系和机制尚未建立;外部市场不确定因素多,物业服务利润空间小,拓展运营面临着诸多挑战;干部员工长期从事社区管理服务,对于物业专业化发展、市场化运行、社会化创效等方面还不太熟悉。如何推动物业的发展成为油田需要解决和探索的新课题。

二、调整思路,把准脉络,高效推动物业专业化改革发展

由于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与外部整个经济环境的影响,专业化市场发展的成为必然。胜利油田领导在2018年胜利石油管理局有限公司第一届职工代表大会上就强调要认真落实集团公司各项安排部署,聚焦改革、创新、管理、发展主题主线和“三大目标”,着力推进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营、社会化创效。(一)着眼未来,统筹谋划,成立物业专业化公司。胜利油田着眼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于2017年底成立了物业专业化公司———公共事业服务中心,实施物业专业化管理。实施专业化管理也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打赢转方式调结构攻坚仗的战略安排,企业将主要精力集中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的内部管理,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坚持把物业服务专业化管理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按照油田确定的专业化改革总目标,着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保持工作力度和连续性,有计划有秩序地推进落实。胜利油田物业管理服务管辖范围大,住宅区相对分散,实行专业化物业管理,将有利于资源整合,形成内部维修、绿化、环卫、治安等专业化队伍,提高效益,打造品牌和竞争力;有利于企业发展,使物业管理在市场机制下,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实现油田的最大效益,这是油田的积极应对之举、主动作为之策。(二)理顺关系,调整机制体制,加快物业专业化发展步伐。随着现代市场化脚步的不断加快,这对于现代油田企业来说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需要有效地抓住现代油田企业较为稳定及完善的市场机会,快速对机制体制进行创新及完善,走专业化、规模化经营道路,不断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同时,油田企业的物业管理还需要创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为保障物业专业化生产高效运行,要全面梳理物业各系统、各业务板块的制度,打破以往地域的限制、资源的限制,解决人员不平衡等问题,建立健全并逐步完善管理机制、用人机制、考核机制、绩效考核办法等相关制度流程,系统建立总的指挥制度和体系,实现由原来分散管理到集中统一管理;因物业管理分布的地域比较广泛、分散,在物业专业化初期,可以按照一定的区域进行资源整合,成立区域联盟,或与同行业或相关行业形成战略联盟,尽快加入相关行业协会,与较大房地产、物业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向一流社会物业公司认真学习或聘请顾问,及时掌握行业市场信息,避免恶性竞争、单打独斗和地方保护,形成优势互补、联合发展。为保障物业服务质量不断提升,要重新制定保洁、绿化、维修服务标准和《服务现场考核细则》,形成统一规范的服务标准体系,按照标准体系同步推进工作的提升;在此基础上要有提升物业管理服务的抓手,即每年制定一项竞赛活动,加强现场管理、打造示范标杆;每季度或者每半年组织一次竞赛活动的观摩推进会,通过总结经验、选树典型、推广经验,促进现场管理服务再上新水平。为保障资源优化,要按照胜利油田“1+2+2”绩效考核体系,构建适合物业专业化公司的绩效考核体系,让完成目标保基本薪酬、多创效益挣绩效工资、优化资源、外闯市场、多创效益成为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牢固树立市场化、专业化、价值化的观念,坚持以效益为先,内强管理,外拓市场,不赚钱的项目不干,不赚钱的事情不做,一切围绕效益、市场、经济效益和服务价值来把握和实践,把价值引领、效益观念贯穿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一切工作向价值创造聚焦、一切资源向价值创造流动,提升物业的增值潜力,增强胜利油田物业管理服务的发展后劲。(三)构建物业市场化服务与收费新机制。过去油田的物业收费价格,特别是减免政策,带有明显的福利性,但从2019年起,中央政策要求,国有企业不得再以任何方式为员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承担相关费用,不得在工资福利外对员工家属区“三供一业”进行补贴,这就倒逼胜利油田必须变暗补为明补,树立“花钱买服务”的思想观念,建立“谁提供服务谁收费”“谁享受服务谁缴费”的市场化服务收费体系,保障物业业务交得出、接得住、行得稳、可持续。为推动物业服务社会化、市场化,维护员工利益,保障居民服务质量不下降,根据集团公司有关精神,结合油田实际情况制定了《胜利油田深化物业供暖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即由社会化服务单位,按照集团公司住房政策面积和个人实际住房面积实行市场化收费,服务到户、收费到位。变物业采暖福利性暗补为货币化明补。对广大居民来说,要在心理上实现由“油田人”向“城市人”的转变;在思想上认识到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城市生活的基本标志;在行为上要从对油田福利的严重依赖转变为对物业商品的自觉消费,从而对物业管理的收费服务有一个平静的心态。物业管理单位要加强对物业管理知识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宣传,使员工关心物业、支持物业,真正形成“花钱买服务,花钱买享受”的自觉性;同时要引导居民的消费。

三、关于油田物业专业化发展的三点思考

(一)增强内功,夯实基础,提高物业专业化公司快速适应能力。物业服务企业,卖的是服务,效益是“根”,市场是“魂”。双向选择和等价有偿就是市场化的集中体现,只有让油田满意、业主满意、居民满意,才能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因此,今后胜利油田必须全力推动物业管理由“管理服务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要分类根据服务需求提供多元化服务。要提供个性化服务,为业主度身定做完善的、周到的个性化服务方案,做到急需急办、特需特办、有求必应,以满足业主对服务的需求;要提供满足菜单化服务,针对那些有一定支付能力的业主,物业管理公司要达到“你需要什么服务我就能提供什么服务”的要求和标准,随时为业主提供方便的服务,满足业主的自由需求、多样需求、临时需求和集中需求;要提供精确化服务,物业管理公司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与开发商(业主或业主委员会)签订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确定服务等级标准,保证给业主提供符合合同、标准明确的服务,使服务方案达到可知、可感、可辨、可验;要提供简约化服务,物业管理公司在对业主的服务中要做到细化、量化,在服务程序上也要能够简化、明化,尽量不要给业主增加麻烦;要提供规范化服务,物业管理公司要对照服务标准内容时时自我检查、月度自我综合检评,并季度或年度专项进行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检评,还要接受业主、业主委员会、新闻媒体、政府的监督,保证服务整体的规范化;要提供专业化服务,物业管理公司要为业主提供高档次、高品位、专业化的服务;要提供合理化服务,物业管理费用关系物业管理公司和诸多业主的经济利益,物业管理公司要特别珍惜来自业主的每一分钱,精打细算,加大修旧力度、开源节流,充分保证业主、企业、社会全面受益,实现物业管理的多方共赢。因此物业专业化改革后,胜利油田物业要立足于物业服务20年的坚实基础,突出价值引领、做精做优,高标准实施管理服务、经营创效提档升级,快节奏推进由服务保障型油田后勤单位向“服务保障+经营创效”新型物业专业化公司转变,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快步跨入专业化发展新征程。(二)提质增效,争创品牌,提高物业专业化公司市场竞争力。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评价指标。要摒弃过去“小钱不看、大钱才赚”的观念,树立“有利润就干、有市场就抢”的意识,努力寻找物业服务利润增长点,沿着物业服务价值链,迅速扩大市场规模,不断提升创效能力。要充分运用好胜利油田的物业服务品牌,主动出击,外拓市场,洽谈项目,全面拓展物业服务市场。针对服务项目多为老旧小区多的实际,胜利油田物业要积极向同等条件下运营情况较好的城市物业企业取经,寻找小区物业赢利的管理模式,一切围绕着市场做,一切按照市场的要求干,合理配置物业服务各种要素,提升效益产出,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要建立合资合作伙伴利益链,建立良好的互信合作关系,采取承揽业务、外拓市场等办法,探索出一套适应市场化需求、可行性强的市场拓展和运营管理模式;围绕更广泛的业主群体,运用物业服务APP等智能平台,拓展服务项目,开展增值服务和特约服务等,逐步打造物业公司经营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因此,物业专业化公司要想发展,就必须要聚焦企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条主线,统筹资源,开拓市场,做强一批主营创效业务、打造一批管理服务品牌,形成百花齐放、蒸蒸日上发展局面,创造更大的效益,努力打造胜利油田物业专业化品牌,形成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物业专业化公司。(三)对标先进,创新驱动,提高物业专业化公司现代化生存发展能力。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是努力实现社区物业管理的高水平服务、高效益发展的必由之路。要用信息技术提升物业管理手段,实现精干高效,要建设物业家庭网络化系统、通讯自动化系统、可视对讲系统、楼宇自动化系统、水电暖气自动控制系统等现代智能化系统的推广应用,及时为用户提供高科技含量的服务,还要加大对物业基础设施、设备技术改造的力度,努力减少系统损耗和流失,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降低物业管理成本;物业管理公司在市场上的竞争从根本说是一种服务竞争,要从拓展服务方式入手,围绕市场需求确定服务定位,根据居民的基本需求和承受力,选择好服务内容和收费标准,满足居民群众不同的需求,只要在服务上下功夫,在提高上求成效,物业管理就能做实做优、做大做强,就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胜利油田物业专业化公司要进一步推进物业管理由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向品牌化、智慧化服务转变,由“大而全”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输出管理型市场化物业服务企业转变,实现综合实力大发展、品牌形象大提升,提高物业专业化公司现代化生存发展能力。

专业化范文篇10

企业专业化的成长期、专业化的屏蔽保护、市场反弹力、专业化的超额利润、专业化经营的信心瓶颈、专业化的独占等

今天外资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他们在中国市场上的表现令我们耳目一新,无论在国际市场还是在国内市场,面对外资企业我们都显得非常的被动。在进入中国的外资企业中,除了通用、摩托罗拉、微软等家喻户晓的超大企业外,我们也不应该忽视来至世界各地的一些小公司的表现,和国际大公司相比,他们规模很小,在整个市场中几乎微不足道,但他们能够很快的在中国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发展、壮大。在自己的细分市场内取得绝对优势。他们依靠的就是自己专业化的优势。笔者利用自己在这种类型的专业化公司从业的机会,对专业化公司的竞争优势进行了一点研究,以下是我本人的一点不成熟的看法,希望能够对我们的一些企业有所启迪。

企业的专业化及企业专业化成长期

我们认为企业的专业化应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1.产品、服务的技术水平:

技术是企业专业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专业化的基础。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包含了多少高新技术,应用了多少先进的手段,这些将直接构成企业的专业化。技术越尖端、方式越先进,企业的专业化水平的基础将越牢固。

2.产品、服务的技术独特性

技术对企业专业化的贡献,不在于技术的科学价值。无论多么先进的技术,都必须通过特定的产品和服务造福于人类才真正转化为生产力,通过对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形成自己独特的产品和服务,从而占据独特的细分市场,拉开与竞争对手的差距,避开激烈的市场竞争。在特定的

技术基础上,差异化越明显,专业化越强。

3.产品、服务的技术市场认同度

追求技术的尖端性、独特性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如果一个高科技产品、一个具有独特性能的产品不被市场接受,或者是有限的接受,这不会给企业带来多大的利润,只有那些得到市场认可,受市场欢迎的高科技产品,才是企业追求的专业化产品。

产品有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于企业的专业化,我们在此引用企业专业化成长期的概念来描述企业专业化的成长过程。之所以放弃生命周期的概念,是因为我们相信:在排除一些意外因素之后,企业对专业化的追求应该是无止境的。为了描述的方便,我们把企业专业化的成长期分为三个阶段:专业化初期、专业化中期和专业化高级阶段。

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分析

我们将分析企业专业化成长期三个阶段上的: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进入阻力、市场反弹力、利润以及专业化独占的延续性和扩展性等特征。进而探讨专业化企业的竞争优势。

一.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进入阻力

如果把某一行业作为一整体,一个企业进入一个行业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就是该行业的进入阻力。行业的市场阻力是行业内企业相互作用而对外来者形成的排斥,他由行业内企业综合竞争力水平决定,随着行业内企业专业水平的提高,行业的进入阻力将明显的增强,由于在专业化初级阶段和中级阶段,进入阻力和企业的竞争力两者与专业化有几乎相同的关系,所以除补充说明以下两点外,此处将不再重述。

1.从图上比较来看,在专业化的高级阶段,随着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市场进入阻力的水平将比企业竞争力水平有较高的增长,原因是对于整个的市场而言,企业的专业化过程也是市场的结构化过程,而这种结构化过程又为置身于其中的企业形成了一道无形的进入屏障,我们称其为专业化屏蔽保护。

2.企业发展到专业化的高级阶段形成的专业化独占不是通常意义的垄断,虽然两者都具有很强的市场进入障碍,但两者至少有以下区别:

2.1.垄断是市场结构的一种,是企业的规模、综合实力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取得的市场地位,他是以市场份额为标志;而专业化是企业核心产品、服务的技术发展趋势,专业化高级阶段是企业技术或产品、服务成熟的标志。2.2垄断的形成可能有很多外部因素,包括通过行政手段达到对市场的独占,而专业化高级阶段所具有的对市场的独占是以其相对于同业企业所具有的技术、产品的独特性和先进性而获得的。

2.3.垄断以规模成型,并以规模实现其利润,垄断可能是对专业化全程的独占;而专业化是追求独特性、先进性,并以对细分市场(专业化高级阶段的细分市场)的独占为利润的突破口。小企业不能形成垄断,但可以形成对细分市场的独占。从这方面说,专业化是对垄断的强有力的挑战。

二.市场反弹力与企业专业化

市场反弹力是企业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它与企业的竞争力有某种特定的关系,在此之所以放弃市场的竞争力而引用市场反弹力的概念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首先,竞争力一般用来描述企业的市场活动能力,所以此处回避用竞争力来描述市场,另外在市场这个系统中,企业的行为是主动的,而外部市场对企业的作用是企业竞争力的一种反作用,所以我们引用反弹力的概念。另外这两个力在专业化的不同阶段也不是完全相等的关系。

基于企业专业化的不同成长阶段,我们用以下的曲线来形象的表示企业所受到的市场反弹力和企业专业化之间的关系。

1.在企业专业化的初期,企业所受到的市场反弹力

较小,而且随着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加大,市场反弹力的增加也不是很大,在这个阶段企业可以快速的增长,在很短的时间内企业可以走完专业化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易于进入,易于成长。顺便说明一下,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处在转轨与跟进的时期,这一阶段新的商业机会层出不穷,使得我国新生的企业多如牛毛,由于处在专业化的初级阶段,市场的反弹力很小,这些小企业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成中小企业或中型企业,这就是近几年我国出现的一种经济现象的原因:民营企业象麦浪一样此起比伏。

2.在专业化的中期,随着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的加强,企业所受的市场反弹力也逐渐增大,此时企业所受的反弹力和企业的竞争力几乎是作用和反作用的关系,另外随着企业专业化程度的加大,市场反弹力以更大的幅度增加,市场反弹力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a.由于和处于在专业化初级阶段的企业没有拉开明显的专业化的距离,后者的低质量、低成本、低价格对前者产生了很大的压力。

b.专业化中级阶段的企业面临的直接竞争对手都有一定的实力,而且企业的竞争是有目标的、有目的的。

c.市场的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以专业化的优势阻碍了中级阶段的企业的发展,同时专业化高级阶段的结构化市场也给处在中级阶段的企业施加了很大的反弹力。

尽管承受很大的市场反弹力,在这一阶段企业必须以专业化来拉开和竞争对手的距离,通过专业化以追求自己的细分市场,从而回避和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的竞争。进入这一阶段的企业可能很多,但发展、生存下去的企业却很少。

3.当企业进入专业化的高级阶段时,企业所受到的市场反弹力的会奇迹般的变小。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市场反弹力有别于企业竞争力的原因,专业化的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也必然增强,但另一方面,由于在专业化的中期幸存的企业采取的专业化竞争策略和市场的优化组合,进入该阶段的企业都拥有自己的细分市场,独特的专业。整个市场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格局,这就是专业化的屏蔽保护,他能大大减弱市场对企业的反弹力,顺便说一下,企业只有进入专业化的高级阶段,才从生存问题的主要矛盾中解脱出来。

三.利润和专业化

1.在专业化的初级阶段,企业的专业化差距不明显,企业的产品和服务除了形式上的差别外没有实质的不同,市场表现为无序竞争,单位产品的毛利润没有多大的差异的,企业的利润和企业的市场份额有直接的关系,在这一阶段,随着专业化程度的增加,利润有所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很小。

2.如前所述,专业化的中期是企业面临市场反弹力

最强的阶段,虽然这一阶段随着企业专业化的增强,单位产品的毛利润有所提高,企业的市场份额也有所加大;但另一方面,由于必须应付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必然要牺牲很多的利润,所以总体上来说,企业的利润在这一阶段很低,有的甚至比在专业化初级阶段还有低,主要有以下原因:a.明显化的对手竞争抑制了企业的单位产品的价格。

b.为了应付竞争必须增加营销成本。成长期

c.为了追求专业化、扩大差异化,必须增加科研、管理的投入。

从利润的角度来说,这一阶段是企业的最困难时期。很多发展势头比较好的企业都可能在这一阶段走向破产。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企业应早早的对自己进行市场定位确定自己的细分市场,加速专业化进程,尽可能快的回避市场反弹力的最大期,从而使企业尽快进入专业化的高级阶段。

3.基于以下原因,我们认为进入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其获取的利润会大幅度的增加;拥有专业化优势的企业,会获取超额利润:a.企业能够左右自己专业化产品的市场价格,以获取很高的毛利润。

b.企业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在低阻力下扩展自己的市场,使其销售额大幅度上升。

c.如前所述,由于此阶段市场作用在企业身上的反弹力特别小,所以企业节省下来的巨大的竞争力潜力将最终转化为企业的利润------企业的管理费用、营销费用将大幅度下降。

四.专业化独占的延续性和扩展性

企业一旦进入专业化的高级阶段,他会很容易保持其独占地位,由于专业化的优势和结构化的市场模式,企业所受到的威胁非常小,又由于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丰厚的利润,企业有能力推进自身的R§D的发展,使企业持续的保持该行业的竞争优势,所谓”一招领先,招招领先”。另外,基于很高的专业化水平,企业可以轻松的进入相关领域的专业化高级阶段,进行高质量的“多元化”战略,享有专业化的超额利润。如英特尔通过对PII、PIII等产品的专业化独占,从而实现对CPU市场的独占;微软通过Windows支持平台的专业化升级,从而实现对大部分软件市场的独占,所以说:

1.进入专业化高级阶段是企业成熟的标志。

2.“多元化”战略的最佳时机应该是企业进入专业化高级阶段以后。

中国企业的误区

说中国的企业长不大,这没有道理,我们的确有创造企业神话的社会环境,层出不穷的商业机会会使一些企业一夜成名;说我们没有大企业也没有道理,我们有很多行业垄断企业,有时一个企业就是一个社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和国外同等规模的企业相比,我们的企业没有竞争优势,其专业化水平很低。我们要么是小作坊式的企业,靠钻市场的空子,靠打“擦边球”而生存;要么就是昙花一现、高台跳水式来去匆匆。要么就象我很多的国有企业一样,大而空、大而全。可以说对企业专业化的长期不重视是这些企业的共同的弊病,致使我们能够跨入企业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寥寥无几。

一.为什么在最须要专业化的时候放弃

专业化战略

市场

1.市场反弹力和利润匮乏的共同作用

随着企业进入专业化的中级阶段,市场作用在企业的反弹力迅速的增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反弹力。另一方面,在专业化的中期,企业的利润将由于激烈的竞争而变得很小,同时企业的各经营费用将趋于最大化,企业在这一阶段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如果企业没有长期的规划,如果经营者(或所有者)对现代企业专业化成长期认识不够,单从企业的短期盈利角度来说,很容易主动的或被动的退出市场。如图所示,我们把这一阶段称为企业经营信心的瓶颈区。

2.对于一些在短期内完成专业化初期而进入专业化中级阶段的企业,往往会遇到管理的脱节,企业的原有管理平台只能支持企业到某一专业层次,进一步发展须要“二次创业”,我国的很多民营企业都遇到这样的问题:如果企业的管理平台无法升级,那只有放弃专业化的升级。

3.太看重市场的麻木扩展,而忽视市场的扩展

和专业化水平之间的必然联系,我们谈到竞争优势就很自然的想到市场规模,似乎市场规模全面的反映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在这种思想指导下,我们的很多企业往往把太多的精力投入到市场扩展上,而忽视了对企业专业化水平的发展。其实市场的扩展和专业化水平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他们必须同步发展,企业才能获得最大利润率,见图-企业利润/成本最大曲线。在追求利润的过程中,放弃对专业化的重视,而以销售额的膨胀来弥补太多毛利润的不足,这种“粉饰太平”的方法是很危险的。

二.为什么会麻木的进入其他领域

对企业专业化的轻视还表现为我们的企业“多角化”经营的战略,虽然社会对“多角化”经营有不同的看法,但时下“向××行业进军”的口号依然很流行,“多角化”经营会直接削弱企业的专业化,在今天我们企业的专业化水平都普遍低下的情况下,“多角化”无疑对整个社会的综合竞争力的增强不利。那么为什么有些企业还要奉行“多角化”呢?

1.期望过高、困难低估(见进入阻力曲线和利润曲线)

对其他行业的利润的预测以业内处于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为基准,如前所述,我们认为任何行业内处于专业化高级阶段的企业都会得到该行业的超额利润,而待进入的企业往往看中的就是这些超额利润,比如说IT行业的华为的效益好,人们就认为IT行业有利可图,所以进军IT行业就成了时下最时髦的话题。然而他们却忽视了多年来华为所积累的几千名专业硕士、博士员工,忽视华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基本法》以及华为每年投入销售额10%的R&D费用。另一方面对市场反弹力的预测是以业内处于专业化初级阶段的企业为标准,企业往往从专业化初期进入该行业,其所受的市场反弹力也就是此时的进入阻力,而这些永远不是企业在以后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市场反弹力,企业如果要想在某一行业中发展,也必然遇到在自己行业中同样的专业化问题,那种在自己行业中都无法立足,却想到其他行业去碰碰运气的企业,其结果必然是失败的。

2.担心自己日后发展的空间

在我国的今天,这种想法虽然有些可笑,但的确是一些企业进行横向扩展的理由,有些企业在自己的专业化进程中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由于认为自己的领域不足以提供企业日后发展的空间,从而过早的进入其他领域,放弃或削弱其专业化战略。目前在中国,不仅是中小企业,一些被国人抱以很大希望的知名大企业也有这种动向。相信他们在进入其他行业时都会经过深思熟虑。但从专业化的角度和世界上一些大企业的发展经验来看,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做法:专业化很强的公司,你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无限制的扩展,而专业化水平低下的公司你将不得不将自己拥有的国内市场让给别人。

3.把机体的膨胀作为追求的目标

对企业机体膨胀的麻木追求是我们企业经营的又一误区,很多国内大企业都把进入世界五百强作为企业的长期的经营目标,企业的规模固然重要,但如果在追求规模时而忽视专业化,就会对企业长远利益造成损伤:在强烈的膨胀欲支配下,当在自己的行业领域内继续膨胀受到限制时(来至专业化的压力),企业只能在别的领域低阻力下扩展。企业通过资产兼并、资本运营可能在短期内使自己的资产成倍增加,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和世界五百强的距离在缩短。恰恰相反,如果没有专业化作为基础,企业的这种膨胀将给企业进一步发展带来包袱、埋下隐患。

4.认为“多角化”经营能够分散风险

笔者以为:“多角化能够分散经营风险”的提法只是一个借口,企业每进入一个行业都必然接受这一行业的市场反弹力的作用,从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如果企业在每一个领域都把自己置于专业化的最低级阶段,他才会接受很小的市场反弹力。所以从专业化的成长期的角度看,多角化经营实际上是在制造风险后又逃避竞争,尽而回避风险。这样我们的企业将永远长不大,我们的市场将永远被国外企业所控制。从专业化的角度,我们的很多所谓大企业目前的根本问题不是进入世界五百强的问题,而是生存问题。

建议:

1.企业应该认真的研究自己行业的企业专业化成长期。明确本企业所处的具体的阶段,从而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不要为其他的诸如资产、年销售额、年利润等不太可靠的因素左右,而对自己企业的市场地位作出不切合实际的判断。对于一个大企业或一个意在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在企业的营销和科研的高层结合部增加一专业化战略研究职能是非常必要的。

2.企业的中长期目标应充分考虑企业的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企业规模的扩大应建立在企业专业化水平增强的基础之上,充分研究并促成企业规模和企业专业化水平的合理关系。

3.面向国际市场,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踏踏实实的经营,着重将企业的专业化水平向纵深方向发展,以谋求企业的专业化的国际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