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颅脑损伤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9 21:35:08

重型颅脑损伤范文篇1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高糖血症特点胰岛素治疗

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本院共收治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糖血症患者256例,分析其伤情特点,对治疗、预后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56例患者中男192例,女64例;年龄5~74岁,平均46岁,均符合重型颅脑损伤标准,其中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3~4分41例、5~6分57例、7~8分158例。入院前均无重要脏器急、慢性疾患,无糖尿病史,伤前无饮酒史,且无多发伤史。所有患者采血前24h内均未输血和使用大剂量激素,患者均排除患糖尿病,于伤后24h内取肘静脉血1.5~2.0ml,采用血清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糖值,血糖>7.0mmol/L82例(67.4%),血糖>11.1mmol/L44例(32.6%),糖化血红蛋白均<7.7%。

1.2致伤原因车祸伤150例、打击伤52例、摔伤41例、其它13例。

1.3影像学资料患者均在入院时行常规头颅螺旋CT检查,脑挫裂伤134例、原发性脑干损伤1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32例、颅内血肿68例(硬脑膜外血肿30例、硬脑膜下或脑内血肿15例、多发性颅内血肿23例)、脑室出血10例。

1.4治疗方法常规予止血、脱水、激素、营养神经、高压氧、预防感染及并发症等综合治疗外,还采用小剂量胰岛素治疗,血糖>11.1mmol/L时限糖输注,使用微量泵持续、缓慢泵入胰岛素,其剂量因人而异,一般0.1~0.2U/(kg·h),每2h查血糖,使血糖降至6.11mmol/L左右即可。若血糖<11.1mmol/L,则改用皮下注射胰岛素4~8U,1次/4h,可临时加用。若血糖已恢复正常,则可停用胰岛素。采外周血用美国强生公司产快速血糖仪测定微量血糖,血糖正常后再采静脉血测血糖。2周后血糖水平降至正常16例,余均在5~14d血糖恢复正常。

2结果

格拉斯哥治疗结果量表(GOS):Ⅰ级死亡37例、Ⅱ级植物生存17例、Ⅲ级重残42例、Ⅳ级中残68例、Ⅴ级良好92例。血糖越高,病死及致残率越高,不同血糖组结果见表1。表1不同血糖GOS比较注:*P<0.01,#P<0.05

3讨论

3.1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高糖血形成机制严重颅脑外伤后机体发生应激反应,颅内压升高,影响垂体-肾上腺轴的功能,中枢及外周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导致神经与内分泌结构与功能的改变,使血液循环中儿茶酚胺、胰高血糖素、皮质激素及生长激素、垂体前叶激素、甲状腺素等分解代谢激素分泌增加而导致葡萄糖利用障碍,胰岛素分泌不足,内源性生糖显著增加,这些分解代谢激素除直接刺激糖原分解、蛋白质、脂肪分解后(丙氨酸、甘油)的糖原异生增加外,还通过不同途径拮抗胰岛素的生物效应[1],外伤后期使组织细胞的胰岛素受体数目显著减少及胰岛素受体最大特异结合率降低,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使血糖不能有效的从循环中清除,而进一步刺激胰岛素释放,导致高胰岛素血症造成胰岛素阻抗。综上因素,高血糖是应激反应的一种表现,是复杂的激素失衡造成,使体内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平衡受破坏,从而导致高血糖[2]。

3.2特点在某些情况下血糖升高是有利的,因为应激状态,热量不足,若无这种反应可导致低血糖,但严重的高血糖则对机体会产生不良影响:(1)乳酸性酸中毒:严重脑损伤后早期即发生局部脑血流减少,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高血糖能加重缺血、缺氧时的脑损伤程度,这使无氧酵解活跃,出现脑组织乳酸堆积,引起更广泛的脑组织细胞内酸中毒,继发一系列反应,包括细胞内钙离子积聚、细胞毒性脂肪酸和谷氨酸类大量释放,脑组织利用葡萄糖的能力降低,ATP的合成能力受损,造成神经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最终导致脑细胞继发性损伤。酸中毒加剧内皮细胞水肿及胶质细胞损害,可造成血脑屏障的损害,加重脑损害和脑水肿;(2)高渗综合征:长时间和显著升高的高血糖症可导致高渗血症,这可致细胞内脱水,影响细胞内代谢及生理功能,特别是脑细胞功能;若高渗状态发生速度过快、程度过强,则易造成脑细胞严重脱水皱缩,附着的小血管受机械牵拉撕裂引起脑膜下血肿、脑实质点状出血等颅内出血;渗透压升高、高血糖致血粘稠度增高,引起弥漫性微小血管病变,甚至血管腔完全阻塞,影响侧支循环,导致脑组织缺氧,继发脑血栓形成,出现脑梗死[3];(3)感染:高血糖常损害机体的免疫系统,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不易附着于血管内皮,白细胞趋化、粘附与吞噬功能降低,杀菌活性受损,增加感染的机率;(4)预后:高血糖可加重神经功能障碍,影响神经系统预后,颅脑损伤越重,血糖水平越高,预后越差,颅脑损伤程度与伤后血糖值相互成正相关,有效控制血糖可改善患者预后。

3.3治疗高血糖可增加脑损伤患者的致残率、病死率,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可降低病死率。在有效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尽早采取积极措施调整糖代谢、控制血糖尤显重要,需要注意:(1)采用微量泵法,便于调整胰岛素输入速度和及时撤药;(2)在治疗过程中需密切检测血糖,注意观察低血糖表现,必要时检测1次/1~2h。治疗高血糖切忌贪快而输入过量低张液和过多胰岛素,注意血糖下降过快时可能会加重脑水肿,可致脑水肿和颅内高压,故力求将血糖平稳下降,速度控制在每小时4.4~6.64mmol/L,本组胰岛素应用过程中未发现低血糖现象;(3)部分患者血糖居高不下,考虑存在胰岛素抵抗,这时加大胰岛素用量疗效也不佳,通过积极治疗原发病,充分补液,小剂量胰岛素持续静脉泵入,仍可使血糖下降。本组15例患者按上法处理,血糖均控制稳定;(4)危重状态下的高血糖多为一过性,伤后早期尽量避免或少用葡萄糖液体,可用平衡盐、林格液、等渗葡萄糖液等,在积极处理原发病、限糖及小剂量胰岛素应用后,高血糖逐渐缓解,这时相应减少胰岛素用量,当血糖降至<6.11mmol/L时停用胰岛素,同时继续监测血糖,根据血糖变化决定是否再使用胰岛素[4];(5)注意水电解质紊乱、酸碱代谢失衡问题。注意输液过程中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发生,注意控制糖及钠的输入,出现糖尿病高渗性昏迷的患者意识障碍加重,易被误认为脑水肿加重或脑血肿形成。故应在出现意识障碍未好转或加重时及早检测血生化指标及血糖,必要时行头颅CT、MRI检查。排除颅内血肿,及早发现糖尿病高渗性昏迷,本组患者未出现高糖性高渗血症;(6)血糖控制目标,血糖控制在6.11mmol/L左右,相关研究发现,同血糖>11.1mmol/L组相比,血糖控制在<6.11mmol/L组预后显著改善[5];(7)重度脑外伤患者入院或术后第1天内血糖>11.1mmol/L,提示预后不良[6],对于血糖>11.1mmol/L必须予胰岛素微量泵入。(8)血糖越高,胰岛素使用的时间越长,预后越差[7],这对判断预后有一定作用。本组研究表明,合理应用胰岛素治疗高血糖是安全有效的,可较快控制高血糖,避免加重脑损害,对稳定颅脑损伤的病情变化及降低病死率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龚德生,孔云龙,邵耐远,等.颅脑损伤后血清垂体前叶激素、甲状腺素水平的变化及意义.中华创伤杂志,2000,16(1):321.

2盛罗平,陈仁辉,陆林其.急性颅脑损伤后血清胰岛素、胰高血糖素、C肽、血糖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03,8(4):265~267.

3周成业,邵蓓,徐惠琴,等.胰岛素治疗63例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2,14(1):52~53.

4江基尧,朱诚.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2.158~159.

5邓朝霞,熊建琼,文亮,等.高血糖对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影响.临床外科杂志,2006,8(14):496.

重型颅脑损伤范文篇2

重型颅脑损伤后出现精神障碍时有发生,表现为当患者神志由昏迷转模糊、清醒时出现烦躁、易激惹、不安、伤人、智力低下等症状,是造成精神残疾的常见原因。作者收集本科自2005年2月至2007年9月重型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患者28例,现就其住院期间的特点及治疗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28例中男16例,女12例;年龄12~65岁,平均(33.8±12.9)岁。致伤原因:车祸伤10例、打击伤9例、坠落伤6例、其它伤3例。伤后就诊时间:均在10min~10h内,其中<30min15例、30min~1h6例、1~3h5例、>3h2例。

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格拉斯哥昏迷分度表(Glasgowcomascale,GCS)评分,总分≤8分,伤后昏迷或再次昏迷≥6h[1];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2版修订本有关脑器质性精神障碍的分类进行精神障碍的评估及诊断[2]:颅脑创伤所致精神障碍,包括智力障碍、遗忘综合征、人格改变、精神病性症状、情感性障碍(躁狂症或抑郁症)及神经病样症状(包括神经衰弱症状、癔症样症状、焦虑样症状等)等。

1.2临床表现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昏迷,有中间清醒期16例,GCS:4~5分19例、6~8分9例。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急诊行头颅CT检查,28例中脑挫裂伤19例,其中额叶挫伤9例、颞叶挫伤3例、广泛脑挫伤(以额颞叶为主)7例;颅内血肿1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8例,额骨凹陷性骨折6例,颅底骨折8例;硬膜下积液(以前额为主)2例。

1.3方法对28例重症颅脑损伤者按有/无智力损伤、伴/不伴精神病性障碍、有/无人格改变及出现的时间进行统计。(1)常规治疗:行开颅术和行钻孔引流术;早期均予以脱水、止血、吸氧、抗感染、能量合剂、神经营养药物。(2)精神症状治疗:昏迷期间出现躁动以镇静、冬眠为主;清醒后出现精神症状以氟哌啶醇、奋乃静等药物治疗,辅以安坦对抗其锥体外系副作用,剂量可根据病情增减。

2结果

2.1精神障碍出现时间,临床类型及发生率伤后均有意识障碍,在<1周出现精神症状6例、1~3周16例,>3周6例。主要精神症状:(1)以智力障碍为主4例,包括语言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计算、推理、计划能力的改变。(2)以人格改变为主16例,其中表现为烦躁、冲动、脱抑制9例;情感淡漠、迟钝4例;混合型3例。(3)外伤性精神病障碍样表现8例。其中部分患者合并两种和三种精神症状。

2.2治疗结果本组28例患者通过治疗后,<1个月精神症状痊愈15例、<2个月痊愈8例、治疗>2个月仍有精神症状5例。

3讨论

颅脑外伤后所致早期精神障碍多数表现为意识障碍和躁狂状态,主要症状与内源性情感障碍的躁狂非常相似,以易激惹,行为冲动为特征,但缺乏内在的情感因素[3]。据报道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约为外伤人数的2.8%~14.8%[4]。因此,颅脑损伤性精神障碍在神经外科较常见,但其发生机制仍不十分清楚[5]。一般认为颅脑损伤患者可因脑器质性损伤或受伤本身所导致的精神心理创伤而产生各种精神障碍,资料表明在出现神经综合征中以神经衰弱样症状为主,其发生可能与脑器质性损伤和精神心理创伤的综合作用有关。如中央沟附近损伤导致患者偏瘫时,患者受伤前后肢体活动的差异及其所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利,会给患者造成一种极大的反差,此时他们心理承受能力的改变就成了精神障碍发生的原因。

通过本组临床分析,28例患者既往无精神障碍病史和精神病家族史,重型颅脑损伤是引起精神障碍的主要因素。从本组患者看,以人格、情感改变为主要表现的最多,占57.1%,表现为冲动、伤人或精神淡漠、懒言、情绪不稳;外伤性精神障碍样表现也较多见,为28.6%,而智能障碍相对较低,表现为记忆力减退,对周围环境、事物不理解,或表现为语言障碍、语无伦次、捻衣摸床、言语不避亲疏。通过相应的手术和精神治疗后,<1个月精神症状痊愈15例、治疗<2个月痊愈8例、治疗>2个月仍有精神症状5例。

此外,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出现的精神障碍必须排除颅内病变恶化。精神障碍易诱发并发症,并可能发生自伤、伤人及影响护理工作,甚至因意外而导致死亡。故一旦发生精神障碍,应加强治疗,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同时应用神经营养剂、血管扩张药物等综合治疗方法,促进受损大脑的功能恢复。

总之,颅脑损伤后精神障碍的出现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尤其是重型颅脑损伤。神经外科医生在治疗脑器质性损伤的同时,也应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状况作全面的评估和认识,并充分考虑精神症状的处理,从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尽量减少精神残疾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裘法祖,孟承伟.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3~263.

2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学会,南京医科大学脑科医院.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CCMD-2-R).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5.23~31.

3赵峰,章建勋,张育放,等.颅脑外伤性精神障碍27例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5,7(2):164.

重型颅脑损伤范文篇3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01~2004年间急诊收治436例按GCS评分3~6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插管距受伤时间共分为3组:(1)选取伤后30min内行气管插管的病例81例;(2)30min~1h内行气管插管的病例共115例;(3)选取伤后>1h未行气管插管的病例240例。各组在从不同时间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患者预后两个方面比较不同时间插管的患者的治疗效果。

1.2治疗方法近2年来我们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接诊时即行气管插管,早期改善患者通气,然后行专科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好转。

1.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程序处理资料被表达为平均数±标准差,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4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见表1。三组患者插管后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见表2。

表14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略)

表2三组患者插管后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略

从表1中可见,早期气管插管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三组患者插管后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应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均数±标准差分析,(1)组和(3)组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1)组和(2)组、(2)组和(3)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三组中气管插管时间与氧合指数的变化关系:气管插管越早,其后来的氧合指数下降越慢。说明早期气管插管对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见图1。

图1三组中气管插管时间与氧合指数变化关系略

3讨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常伴有气道不畅或误吸综合征,致脑组织缺氧,加重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使病情恶化。伤后早期气道的处理极为重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避免高碳酸血症所致的脑血管扩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1]。王一山教授主编的重症监护治疗学中就提到: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现场急救检查为A、B、C、D、E、F,其中A、B分别为Airway、Breath,强调了早期气道处理的重要性[2]。低氧血症造成组织缺氧,组织乳酸堆积,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释放,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低氧血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的有害影响已被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证实,低氧血症是5个最显著的有害指标之一[3]。伤后早期低血氧显著增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血氧浓度在重型颅脑损伤整个治疗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脑组织对低氧更敏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是抢救和转运过程中早期救治的重要措施。

在第14届国际意外事故和交通医学会议上,土耳其Ege指出:如能在伤后5min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min内给予医疗急救,则18%~25%受伤者的生命可因此而得到挽救或避免致残[4]。

气管插管是维持气道通畅操作简便、效果可靠、迅速有效的方法,对已经出现气道梗阻或呼吸衰竭者无疑应立即气管插管,但对气道尚能通畅,血气指标正常,有呼吸衰竭可能者,临床工作中常有犹豫不决,以致延误抢救时机的现象。本组资料证明在院前急救中应放宽气管插管的适应证。

参考文献

1JoanneV.TheClinicalPracticeofNeurdogicalandNeurologicalNurs-ing,Znded.Philadelphia:LippincottCo,1986,361.

2王一山,杭燕南,姚培炎.重症监护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529-535.

3ChestnutRM,MarshallLF,KlauberMR,etal.Theroleofsecondarybraininjuryindeterminingoutcomefromsevereheadinjury.JTrauma,1993,34:216.

4王正国,朱佩芳.第14届国际意外事故和交通医学会议论文综述.中华创伤杂志,1995,11:389

重型颅脑损伤范文篇4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气管插管的时机。方法选取我院2001~2004年间院前急救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36例,按插管距受伤时间(30min,30~60min,60min以上)分为三个观察组,再根据三个组血气分析的指标值和预后观察值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30min和60min以上组的插管时间对患者的预后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院前急救中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尽可能早的行气管插管,对于提高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急救气管插管血气分析预后

Applicationoftrachealintubationonsevereheadinjuryinpre-hospital

【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opportunityoftrachealintubationonsevereheadinjurypatientsinpre-hospitalemergency.Methods436severeheadinjurypatientshavebeenobservedanddividedintothreegroupsaccordingtothetimeoftrachealintubation(0.5h,0.5to1h,andover1h)inpre-hospitalemergency,comparingbloodgasanalysisandoutcomeof3groups.ResultsOpportunityoftrachealintubationhasclinicalsignificancebe-tween30minutesgroupandover1hourgroup.ConclusionThetimeoftrachealintubationofsevereheadinjurypa-tientsasearlyaspossibleinpre-hospitalemergencycansignificantlyincreasepatients''''outcome.

【Keywords】severeheadinjurypre-hospitalemergencytrachealintubationbloodgasanalysisprognosis

目前意外伤害已成为人类主要的致死因素之一,在意外伤害中致死率最高的要属颅脑损伤,我们回顾性分析几年来在院前急救中436例重型颅脑损伤病例,在院前即进行气管插管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我院在2001~2004年间急诊收治436例按GCS评分3~6分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插管距受伤时间共分为3组:(1)选取伤后30min内行气管插管的病例81例;(2)30min~1h内行气管插管的病例共115例;(3)选取伤后>1h未行气管插管的病例240例。各组在从不同时间的动脉血气分析指标、患者预后两个方面比较不同时间插管的患者的治疗效果。

1.2治疗方法近2年来我们对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接诊时即行气管插管,早期改善患者通气,然后行专科治疗,治疗效果明显好转。

1.3统计学方法所得数据采用SPSS12.0程序处理资料被表达为平均数±标准差,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4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见表1。三组患者插管后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见表2。

表143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情况(略)

表2三组患者插管后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略

从表1中可见,早期气管插管能显著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

三组患者插管后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应用SPSS12.0对数据进行均数±标准差分析,(1)组和(3)组不同时间的氧合指数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1)组和(2)组、(2)组和(3)组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三组中气管插管时间与氧合指数的变化关系:气管插管越早,其后来的氧合指数下降越慢。说明早期气管插管对重型颅脑损伤的预后是至关重要的。见图1。

图1三组中气管插管时间与氧合指数变化关系略

3讨论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经常伴有气道不畅或误吸综合征,致脑组织缺氧,加重脑细胞水肿,颅内压增高,使病情恶化。伤后早期气道的处理极为重要。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避免高碳酸血症所致的脑血管扩张、脑水肿、颅内压增高[1]。王一山教授主编的重症监护治疗学中就提到:重型颅脑损伤的治疗中现场急救检查为A、B、C、D、E、F,其中A、B分别为Airway、Breath,强调了早期气道处理的重要性[2]。低氧血症造成组织缺氧,组织乳酸堆积,产生大量的炎症介质释放,进一步加重组织损伤,低氧血症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预后的有害影响已被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证实,低氧血症是5个最显著的有害指标之一[3]。伤后早期低血氧显著增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病死率,血氧浓度在重型颅脑损伤整个治疗过程中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因为脑组织对低氧更敏感,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是抢救和转运过程中早期救治的重要措施。

在第14届国际意外事故和交通医学会议上,土耳其Ege指出:如能在伤后5min内给予救命性措施,伤后30min内给予医疗急救,则18%~25%受伤者的生命可因此而得到挽救或避免致残[4]。

气管插管是维持气道通畅操作简便、效果可靠、迅速有效的方法,对已经出现气道梗阻或呼吸衰竭者无疑应立即气管插管,但对气道尚能通畅,血气指标正常,有呼吸衰竭可能者,临床工作中常有犹豫不决,以致延误抢救时机的现象。本组资料证明在院前急救中应放宽气管插管的适应证。

参考文献

1JoanneV.TheClinicalPracticeofNeurdogicalandNeurologicalNurs-ing,Znded.Philadelphia:LippincottCo,1986,361.

2王一山,杭燕南,姚培炎.重症监护治疗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529-535.

重型颅脑损伤范文篇5

关键词:酒精中毒颅脑损伤

酒精中毒后发生脑外伤者日渐增多,有报道约30%~50%的成人脑外伤患者在伤前曾饮用酒精,且预后较差。我科2003年7月~2007年2月急诊接诊酒精中毒合并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15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本组115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17例;年龄16~62岁,平均34岁。患者伤前均有饮酒史,酒后致伤原因:暴力致伤48例,摔伤36例,道路交通伤14例,坠落伤10例,其他原因致伤7例。入院时间:2小时内102例,2小时以上13例。受伤部位:单纯头皮血肿33例,头皮裂伤52例,大面积头皮撕脱伤7例,开放性颅脑损伤23例,其中45例伴口腔、鼻腔或外耳道血性渗漏。本组多发伤34例。GCS评分:3~8分89例,9~12分26例。送达方式:“120”及外院救护车送入78例,他人送入37例。

症状与体征:本组入急诊室时呼气中均有浓烈的酒精气味,其中嗜睡39例,昏迷35例,烦躁不安、胡言乱语41例;入院时呕吐者103例,呕吐物均为带浓烈酒精气味的胃内容物。瞳孔变化情况:双侧瞳孔不等大伴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者56例,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迟钝者45例。

辅助检查:本组115例均行头颅CT平扫,提示颅骨骨折伴硬膜外血肿、颅内积气47例,硬膜下血肿23例,脑内血肿8例,脑挫伤22例,大面积脑梗死5例;CT无明显异常,考虑弥漫性轴索损伤或脑干损伤15例。

2诊断与治疗本组入院后初诊轻型颅脑损伤并酒精中毒18例,予单纯清创缝合后转内科治疗,后根据患者意识改变及头颅CT证实为重型颅脑损伤后送抢救室抢救,其中7例因脑疝形成、呼吸循环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1例急送神经外科行手术。其余97例根据患者生命体征、神志、瞳孔情况及CT检查诊断为重型颅脑损伤,其中15例因生命体征欠稳定予入抢救室急救,措施包括吸氧、心电监护、气管插管、脱水、止血等,待生命征稳定后及时行CT检查并转送神经外科。108例收住院患者,95例急诊行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其中74例行气管切开,其余13例行保守治疗。

3结果急诊室死亡7例,入院患者死亡26例,偏瘫38例,恢复良好44例。

讨论

1诊断本组115例中漏诊、误诊18例,其中急诊室死亡7例。导致漏、误诊及死亡的原因有:(1)未详细问病史及进行细致的体检,对入院时因患者烦躁不安无法配合行CT检查而直接转至内科行醒酒治疗。其中3例在治疗过程中转为昏迷,心跳呼吸骤停抢救无效死亡,后行尸体解剖证实重型颅脑损伤。(2)弥漫性轴索损伤合并酒精中毒时,头颅CT可无异常表现,但患者神志常为长时间昏睡或昏迷,意识障碍难以鉴别。(3)死亡病例中5例入院时仅表现为单纯头皮裂伤或头皮撕脱伤,因伤口有活动性出血,先行清创缝合,未意识到缝合伤口后将开放性伤口改为闭合,导致颅内压快速升高引起脑疝死亡。

颅脑损伤患者早期瞳孔变化以一侧为主,单纯酒精中毒为双侧。单纯酒精中毒及轻型颅脑损伤患者经脱水、醒酒处理后神志、瞳孔常可恢复。保守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血压下降、鼾样呼吸、呼吸暂停、意识障碍逐渐恶化,或有“中间清醒期”表现时应高度怀疑脑疝形成。对于无法迅速鉴别呕吐、意识不清及瞳孔变化的原发病因者应及时行头颅CT检查以明确诊断。头颅CT未见异常而意识状况较差者不能简单诊断为酒精中毒,应排除弥漫性轴索损伤可能,尽快请神经外科会诊以协助治疗。如果未见颅骨骨折、脑组织外露,应清创缝合。生命体征欠稳定者应行必要抢救,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后及时行CT检查。公务员之家:

2治疗早期进行脱水、止血、护脑对症处理,对于烦躁患者可应用纳络酮,对鉴别和治疗酒精中毒和脑损伤均有益处。生命体征不稳定,搬动或检查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呼吸心跳骤停者应就地抢救,措施包括开放气道、维持呼吸循环稳定、降颅压、低温降低脑代谢等。生命体征尚稳定者应及时行CT检查,后迅速送神经外科进一步治疗。

【参考文献】

重型颅脑损伤范文篇6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营养支持小组干预;营养状况;胃肠功能紊乱

重型颅脑损伤属临床常见急危重症之一,主要是因暴力直接或者间接作用于脑部所致,具有较高的致死、致残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普遍处于昏迷状态,丧失自主进食能力,机体高代谢状态下营养物质快速消耗而容易诱发营养不良,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并影响其转归,故予以患者营养支持尤为重要[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重症医学科营养支持小组干预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35)和观察组(n=35)。对照组中男20例,女15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8.58±8.10)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5例,高空坠落9例,其他1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4~8分,平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4.00±2.00)分。观察组中男18例,女17例;年龄26~75岁,平均年龄(48.67±8.3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28例,高空坠落6例,其他1例;格拉斯哥昏迷评分3~8分,平均格拉斯哥昏迷评分(4.50±1.50)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3]并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颅脑损伤;②患者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植物生存状态者;②家属放弃接受进一步治疗者;③合并营养不良者;④存在肠内营养支持禁忌者。1.3护理方法1.3.1对照组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包括密切监测生命体征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变化,用药时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按照无菌操作规范执行护理操作,妥善固定及维护管路,预见性使用约束性保护措施,做好基础护理以及并发症预防工作,意识清醒者提供心理支持等。营养支持按照以往常规操作进行,经由患者鼻腔置入空肠营养管后注入安素肠内营养粉剂(AB.BOTTLABORATORIESB.V,注册证号H20181147),6量勺粉剂加入200mL温水中配置成为250mL安素液,匀速滴注,热量维持在20~30kcal·kg-1·d-1。1.3.2观察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重症医学科营养支持小组干预。由重症医学科护士长任组长,医师、营养师、药师、护师/护士为组员组建重症医学科临床营养支持小组。各组员上岗前由组长开展营养知识及技能、营养风险筛查、胃潴留监测、管饲途径及营养制剂选择、肠内营养并发症评估与预防、不良事件上报等培训,全员通过考核后方可上岗。由重症医学科营养支持小组对本组患者的营养状态展开科学评估,利用Clifton公式[4]定期(5~7d)计算出每个患者的能量消耗量。初始安素液的输注为总需求量的25%,每天以25%递增直至全量输注,如有不足则通过静脉补充;同时积极与患者家属沟通交流,根据患者饮食偏好添加相应的调味剂,包括水果、花生等,输注速度、浓度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宜,具体热量根据患者的具体需求而定。1.4评价指标①相关营养指标。分别于护理前、转出重症医学科时采集两组患者的空腹静脉血3mL,利用迈瑞医疗生产的BS-360E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浆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②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在转出重症医学科时的胃潴留、腹胀、便秘/腹泻等发生情况。1.5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相关营养指标护理前,两组患者的血浆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出重症医学科时,两组患者的血浆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较护理前升高,且观察组的血浆蛋白、前清蛋白、转铁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2.2胃肠功能紊乱发生情况观察组的胃肠功能紊乱发生率为5.7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86%(P<0.05)。见表2。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范文篇7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诊断治疗

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至今病死率仍然在30%-50%[1],如何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挑战性问题。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36例,通过对本组患者急诊救治情况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提高基层医院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Glasgow昏迷评分(GCS)方法,意识障碍6h以上,处于3-7分者为重度颅脑损伤[2]。本组136例患者中,GCS评分3-5分者46例,6-7分者90例,均为重度颅脑损伤。男76例,女60例;自受伤到就诊时间30min-5h;颅脑CT或MRI证实以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原发性脑干损伤、脑挫裂伤为主;损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伤50例、高空坠落伤32例、跌伤36例、被重物击伤18例;单纯颅脑损伤100例,合并腹部脏器损伤20例,合并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6例,合并血气胸、肺挫裂伤12例,同时合并血气胸、腹部脏器损伤30例,同时合并血气胸、腹部脏器损伤及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8例。

1.2治疗

患者到达急诊抢救室后即予以头置冰枕、畅通气道、建立输液通路、包扎止血、固定骨折断端、诊断性胸腔穿刺及腹腔穿刺,呼吸道梗阻明显或呼吸停止者26例予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34例患者有明显休克表现予以深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在抢救室行胸腔闭式引流16例,心跳停止者8例予以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住院病例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共112例,以CT检查明确手术指征、入路及手术方案,其中去骨瓣减压术68例,对休克者积极纠正休克。4例在入院后2h内死亡。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方式为标准的大骨瓣减压术包括单侧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40例,双额部去骨瓣减压术18例,双侧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10例,根据术中情况决定去骨瓣范围[3]。术中硬脑膜、骨窗处理:脑搏动微弱或无者,宜扩大骨窗,以中线为蒂弧形切开硬膜,反之不用扩大骨窗,而以蝶骨嵴为蒂切开硬膜。硬脑膜要充分暴露额叶前中部及其底面、外侧裂、颅中窝底(颞极及颞叶底部),消除额颞极底部挫裂伤灶及脑内血肿,利于彻底止血及防止迟发性脑内血肿。同时用脑压板上抬颞叶复位颞叶钩回疝并配合小脑幕切开技术;脑搏动好者,脑挫裂伤轻、质地软、脑组织塌陷,完全缝合硬膜,还纳骨瓣,反之不缝合硬膜去骨瓣减压。在患者脑外伤急性期,生命体征平稳后,在不妨碍治疗时,即开始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

2结果

在抢救室内死亡10例,死亡主要原因有呼吸道梗阻(6例)、失血性休克(2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有126例在急诊抢救室初步抢救成功,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其中住院手术治疗112例。对生存半年的患者进行随访,采用GCS结果分级。1级死亡14例,入院后2h内死亡4例,术后死亡10例;2级植物生存12例;3级致残需他人照顾30例;4级中残生活能自理32例;5级良好38例,能工作学习;54例在术后2-6个月施行颅骨修补,10例因积水施行脑室(腹)腔分流。

3讨论

急诊抢救室作为院内急救第一站,能否正确处置对患者的后续治疗相当重要。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就诊时病情重、情况复杂、查迮浜喜睢33:脏器损伤能生存到达医院的大多数患者表现出意识障碍、呼吸循环紊乱等症状、体征。急救措施包括:

①首先应考虑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伤后颅压高,易呕吐,极易造成误吸,严重者致死亡,及时的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最有效措施;

②制止大出血;

③纠正休克;

④心肺复苏。

以上4点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的重要环节之一,防止继发脑缺血及脑缺氧极为重要。重度颅脑损伤的诊断包括颅脑损伤及合并损伤的诊断,依靠CT及有关检查,尽快做出准确的诊断。重度颅脑损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重度颅脑损伤多合并有颅内血肿、脑水肿、脑肿胀、中线移位、脑室受压、脑疝,及时恰当手术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去骨瓣减压术[4]:用于重度脑挫裂伤合并脑水肿有手术指征时,敞开硬脑膜并去骨瓣减压,同时还可清除挫裂糜烂及血循环不良的脑组织,作为内减压术。对于病情较重的广泛性脑挫裂伤或脑疝晚期已有严重脑水肿存在者,可考虑行两侧去骨瓣减压术。究竟是否去除骨瓣、全部还是大部分去除骨瓣进行外减压术,尚有争议,应该根据术前患者的临床情况、头部CT检查以及在清除失活脑组织及血块以后颅内压的状况综合考虑后作决定。如果保留骨瓣并缝合硬脑膜,术后患者仍存在颅内高压,则有再次发生脑疝并危及生命的危险。但是去除骨瓣以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术后早期脑组织膨出被骨窗边缘挤伤甚至出血;后期脑组织塌陷对患者精神和心理会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再次做颅骨修补手术;可能会增加伤者残死率等。

下列情况可作为去骨瓣减压术的参考指征:

①术前已发生脑疝;

②头部CT扫描脑挫裂伤范围广泛而严重,但出血量较少;

③颅内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受压严重,表面苍白无血运,无脑搏动,预计术后可能出现大面积脑梗死者;

④关颅时脑组织仍有膨出等颅压高的表现。

相反,如术前无脑疝,且CT扫描损伤灶相对局限在一侧额、颞叶或一个脑叶或虽有脑疝但清除失活脑组织及血凝块后,颅内已有较大空间以及脑组织明显塌陷,则不宜做去骨瓣减压术。防治术中脑膨出: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丧失,由血管麻痹而引起;远隔部位的血肿,尤其是一侧颞叶差力,着力点同侧有骨折线,首次CT发现对侧有脑挫裂伤的患者;麻醉因素呼气终末CO2升高;长时间低血压等均可导致术中脑膨出。术中脑膨出是棘手的问题,有时无法关颅,处理上应针对不同病因具体处理,特别要提出在剪开硬脑膜前,安放好引流管、彻底止血,并在血肿最为突出的地方,切开硬膜,使血液向裂口溢出,切开硬脑膜位置不妥,过高的颅压可将脑组织自切口挤出,骨窗要达到标准规范要求,强调咬平前、中颅底,咬除蝶骨嵴,使颞叶脑组织向减压骨窗膨出,增加颅腔内容积,尽快地解除颞叶沟回疝对脑干的压迫,有效地保护脑干功能,达到良好手术效果。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即应开始,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可重大程度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5]。因此,缩短病人的昏迷时间是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关键。我们在患者脑外伤急性期,生命体征平稳后,在不妨碍治疗时,即开始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结果显示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邰云飞.重型颅脑损伤172例临床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1):57.

[2]易声禹.努力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整体水平[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1):1.

[3]江基尧.介绍一种国外临床常用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3):381.

重型颅脑损伤范文篇8

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诊断治疗

重度颅脑损伤是神经外科常见病,至今病死率仍然在30%-50%[1],如何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仍是临床医师面临的一个挑战性问题。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接诊重度颅脑损伤患者136例,通过对本组患者急诊救治情况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经验,提高基层医院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按照Glasgow昏迷评分(GCS)方法,意识障碍6h以上,处于3-7分者为重度颅脑损伤[2]。本组136例患者中,GCS评分3-5分者46例,6-7分者90例,均为重度颅脑损伤。男76例,女60例;自受伤到就诊时间30min-5h;颅脑CT或MRI证实以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原发性脑干损伤、脑挫裂伤为主;损伤原因中交通事故伤50例、高空坠落伤32例、跌伤36例、被重物击伤18例;单纯颅脑损伤100例,合并腹部脏器损伤20例,合并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6例,合并血气胸、肺挫裂伤12例,同时合并血气胸、腹部脏器损伤30例,同时合并血气胸、腹部脏器损伤及四肢、脊柱、骨盆骨折18例。

1.2治疗

患者到达急诊抢救室后即予以头置冰枕、畅通气道、建立输液通路、包扎止血、固定骨折断端、诊断性胸腔穿刺及腹腔穿刺,呼吸道梗阻明显或呼吸停止者26例予以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34例患者有明显休克表现予以深静脉穿刺置管监测中心静脉压,在抢救室行胸腔闭式引流16例,心跳停止者8例予以胸外心脏按压、电除颤。住院病例主要采取手术治疗,共112例,以CT检查明确手术指征、入路及手术方案,其中去骨瓣减压术68例,对休克者积极纠正休克。4例在入院后2h内死亡。去骨瓣减压术:手术方式为标准的大骨瓣减压术包括单侧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40例,双额部去骨瓣减压术18例,双侧额-颞-顶去骨瓣减压术10例,根据术中情况决定去骨瓣范围[3]。术中硬脑膜、骨窗处理:脑搏动微弱或无者,宜扩大骨窗,以中线为蒂弧形切开硬膜,反之不用扩大骨窗,而以蝶骨嵴为蒂切开硬膜。硬脑膜要充分暴露额叶前中部及其底面、外侧裂、颅中窝底(颞极及颞叶底部),消除额颞极底部挫裂伤灶及脑内血肿,利于彻底止血及防止迟发性脑内血肿。同时用脑压板上抬颞叶复位颞叶钩回疝并配合小脑幕切开技术;脑搏动好者,脑挫裂伤轻、质地软、脑组织塌陷,完全缝合硬膜,还纳骨瓣,反之不缝合硬膜去骨瓣减压。在患者脑外伤急性期,生命体征平稳后,在不妨碍治疗时,即开始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

2结果

在抢救室内死亡10例,死亡主要原因有呼吸道梗阻(6例)、失血性休克(2例)、原发性脑干损伤(2例)。有126例在急诊抢救室初步抢救成功,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了机会,其中住院手术治疗112例。对生存半年的患者进行随访,采用GCS结果分级。1级死亡14例,入院后2h内死亡4例,术后死亡10例;2级植物生存12例;3级致残需他人照顾30例;4级中残生活能自理32例;5级良好38例,能工作学习;54例在术后2-6个月施行颅骨修补,10例因积水施行脑室(腹)腔分流。

3讨论

急诊抢救室作为院内急救第一站,能否正确处置对患者的后续治疗相当重要。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就诊时病情重、情况复杂、查迮浜喜睢⒊3:喜⑵渌嗥魉鹕耍?能生存到达医院的大多数患者表现出意识障碍、呼吸循环紊乱等症状、体征。急救措施包括:①首先应考虑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窒息,伤后颅压高,易呕吐,极易造成误吸,严重者致死亡,及时的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最有效措施;②制止大出血;③纠正休克;④心肺复苏。以上4点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的重要环节之一,防止继发脑缺血及脑缺氧极为重要。重度颅脑损伤的诊断包括颅脑损伤及合并损伤的诊断,依靠CT及有关检查,尽快做出准确的诊断。重度颅脑损伤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由于重度颅脑损伤多合并有颅内血肿、脑水肿、脑肿胀、中线移位、脑室受压、脑疝,及时恰当手术是降低死亡率、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环节。去骨瓣减压术[4]:用于重度脑挫裂伤合并脑水肿有手术指征时,敞开硬脑膜并去骨瓣减压,同时还可清除挫裂糜烂及血循环不良的脑组织,作为内减压术。对于病情较重的广泛性脑挫裂伤或脑疝晚期已有严重脑水肿存在者,可考虑行两侧去骨瓣减压术。究竟是否去除骨瓣、全部还是大部分去除骨瓣进行外减压术,尚有争议,应该根据术前患者的临床情况、头部CT检查以及在清除失活脑组织及血块以后颅内压的状况综合考虑后作决定。如果保留骨瓣并缝合硬脑膜,术后患者仍存在颅内高压,则有再次发生脑疝并危及生命的危险。但是去除骨瓣以后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术后早期脑组织膨出被骨窗边缘挤伤甚至出血;后期脑组织塌陷对患者精神和心理会产生不良影响;需要再次做颅骨修补手术;可能会增加伤者残死率等。下列情况可作为去骨瓣减压术的参考指征:①术前已发生脑疝;②头部CT扫描脑挫裂伤范围广泛而严重,但出血量较少;③颅内血肿清除后,脑组织受压严重,表面苍白无血运,无脑搏动,预计术后可能出现大面积脑梗死者;④关颅时脑组织仍有膨出等颅压高的表现。相反,如术前无脑疝,且CT扫描损伤灶相对局限在一侧额、颞叶或一个脑叶或虽有脑疝但清除失活脑组织及血凝块后,颅内已有较大空间以及脑组织明显塌陷,则不宜做去骨瓣减压术。防治术中脑膨出:颅脑损伤后颅内高压导致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的丧失,由血管麻痹而引起;远隔部位的血肿,尤其是一侧颞叶差力,着力点同侧有骨折线,首次CT发现对侧有脑挫裂伤的患者;麻醉因素呼气终末CO2升高;长时间低血压等均可导致术中脑膨出。术中脑膨出是棘手的问题,有时无法关颅,处理上应针对不同病因具体处理,特别要提出在剪开硬脑膜前,安放好引流管、彻底止血,并在血肿最为突出的地方,切开硬膜,使血液向裂口溢出,切开硬脑膜位置不妥,过高的颅压可将脑组织自切口挤出,骨窗要达到标准规范要求,强调咬平前、中颅底,咬除蝶骨嵴,使颞叶脑组织向减压骨窗膨出,增加颅腔内容积,尽快地解除颞叶沟回疝对脑干的压迫,有效地保护脑干功能,达到良好手术效果。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即应开始,尽早进行康复训练,可重大程度促进功能恢复,减轻残疾[5]。因此,缩短病人的昏迷时间是减少各类并发症的关键。我们在患者脑外伤急性期,生命体征平稳后,在不妨碍治疗时,即开始进行合理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结果显示效果较好。

参考文献

[1]邰云飞.重型颅脑损伤172例临床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5(1):57.

[2]易声禹.努力提高颅脑损伤救治整体水平[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1):1.

[3]江基尧.介绍一种国外临床常用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8;14(3):381.

重型颅脑损伤范文篇9

【关键词】颅脑损伤;呼吸衰竭;机械性通气;急性;护理

【Abstract】ObjectiveInthispaper,aretrospectivesurveyofnursingof32patientswithseverecraniocerebralinjurywithacuterespiratoryfailurewasconducted.MethodsThepatientsweretreatedtoenforcedetiologicaltreatment,incisionoftrachea,mechanicventilation,deuto-hypothermy.Therespiratorypassagenursingandnutritionalsupporttreatmentwereenhanced.Results32casesweretreated.14casesofthemweregood(43.75%),6casesweremid-handicap(18.75%),2caseswerere-handicap(6.25%),10casesweredied(31.25%).ConclusionThesummarysuggestedthatitisimportanttopayattentiontothepreparationbeforeoperation,theobservationoflifesignandthenursingofrespiratorytractsanddrainage-tubes,theuseofrespirators,sub-lowtemperatureandnutritionearlyafteroperation.Itisalsoaneffectivemeasuretodecreasethedeathrate.

【Keywords】craniocerebralinjury;respiratoryfailure;mechanicventilation;acute;nursing

重型颅脑损伤的特点包括病情危重,发展迅速,复杂多变,并发症多,救治困难,病死率高。并发症中以呼吸衰竭最为常见,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1]。我院神经外科ICU自2001年6月~2004年12月共收治颅脑外伤继发呼吸衰竭32例。经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在治疗护理原发伤、保护和恢复脑功能的同时,特别加强对呼吸功能的监测和管理,抢救了许多危重病人的生命,使其顺利康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患者,男25例,女7例,年龄10~68岁,平均26.25岁。

1.2受伤原因车祸伤24例,坠落伤6例,打击伤2例。

1.3损伤类型闭合性伤28例,开放性伤4例,合并其他部位损伤24例。入院时GCS评分:6~8分(重型)22例,3~5分(特重型)10例。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参照文献[2]判断,其中入院时已发生呼吸衰竭8例,术后2~24h发生急性呼吸衰竭24例。急性呼吸衰竭的类型:中枢型呼吸衰竭18例,外周性呼吸衰竭14例。

1.4排除标准合并有呼吸系统疾病、有严重的心肝肾功能障碍者、糖尿病患者等不列入本研究所选病例的范围。

2治疗方法

2.1病因治疗本组32例均于入院30min~12h后行大骨瓣减压颅内血肿清除和(或)挫伤灶坏死组织清除术,其中8例同时进行骨折固定和(或)胸腔闭式引流术。所有病例在心肺功能监测下给予补液、脱水、抗生素和亚低温等治疗。

2.2对症治疗本组气管插管10例,气管切开22例。采用美国产Newport-200或bird-8400型呼吸机进行机械通气。通气方式根据临床表现及血气分析结果分别采用辅助呼吸/控制呼吸+叹息呼吸(SIGN)+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同步间隙性指令呼吸(SIMV)、压力支持呼吸(PSV)+PEEP、辅助呼吸/控制呼吸+PEEP等。常用呼吸机参数为:通气频率12~16次/min,潮气量8~12ml/kg,呼吸比为1∶1.5~2,PEEP0.31~1.02kPa,PSV0.51~1.53kPa。

3结果

经上述综合治疗,按照GOS预后评分标准:良好14例(43.75%),中残6例(18.75%),重残2例(6.25%),死亡10例(31.25%)。

4护理

4.1术前准备及护理本组存活的22例患者,从受伤至手术的平均时间为2.5h,而死亡的10例患者从受伤至手术的平均时间为5.0h,这充分说明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长短明显影响患者预后,因此,术前准备必须争分夺秒。立即建立两条静脉输液通路、配血、备皮、更衣、按医嘱肌注术前针;对入院已发生急性呼吸衰竭者,立即清除呼吸道分泌物,行气管插管术,并给予吸氧、使用脱水剂及呼吸兴奋剂后送手术室行开颅探查术。

4.2术后护理

4.2.1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护本组患者入院时均有明显颅内血肿和(或)脑挫伤的症状体征,手术后均安置于ICU病房,抬高床头15°~30°,连接心电监护仪,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保持病室空气清新,湿度及温度均适宜。4.2.2术后呼吸道的管理术后患者痰液增多时应及时吸出,以防呼吸道堵塞造成窒息和干燥后附于气管内形成痰痂,一般术后常规每15~30min向气管滴入生理盐水2ml,随后吸痰,以保证气道湿润,使痰液稀释易于吸出。同时配合雾化吸入,每日4次,每次20min,以预防肺部感染。适时合理的吸痰而非定时吸痰非常关键。笔者的体会是,以下5种情况之一时应立即吸痰:(1)患者咳嗽或有呼吸窘迫表现时;(2)在床边听到患者咽喉部有痰鸣音时;(3)因呼吸机气管压力升高报警时;(4)氧饱和度或氧分压忽然降低时;(5)翻身叩背后。吸痰时注意无菌操作,手法正确,动作轻柔。

4.2.3预防呼吸道院内感染保持ICU病室内空气流通,定期进行空气消毒。严格限制陪伴及探视制度。每日更换消毒呼吸机管道、气管切开内套管2次,每日常规进行口腔护理2次,吸痰用具专用且每日更换,防止呼吸道院内感染的发生。

4.2.4开颅术后切口引流管的护理术后定时观察引流管是否通畅,严格记录引流物的色、量及性质,若切口处有较多血性液渗出,而引流量少,多提示引流不畅;保持引流管插管处的清洁和引流管密闭,引流装置始终置于切口部位以下;注意引流量的控制,防止严重低颅压的出现。

4.2.5机械通气的管理本组患者上呼吸机的时间为29.6~456h,平均上机时间为124h。机械通气的模式和参数视病情变化、监护仪所测数据及血气分析结果进行调节,注意每小时检查呼吸机的运作情况[3]。记录呼吸机使用时的各种参数,包括呼吸频率(RR)、呼气峰值(PIP)、吸入氧浓度(FIO2)、吸气末正压(PEEP)、呼吸比(I∶E)、平均气道压(MAP)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呼吸机湿化瓶内要及时添加水,保持有效温度。每日更换呼吸机管道1次,防止肺部感染。

4.2.6帮助恢复呼吸肌功能为使病人尽快恢复呼吸肌功能,预防肺不张等并发症的发生,建立重视营养支持疗法。给予鼻饲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流质饮食,必要时给予静脉高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协助和鼓励病人进行呼吸肌功能和肢体的被动活动,促进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和功能障碍。

4.2.7亚低温治疗的护理本组术后均以全身半导体降温毯(北京富业生物技术公司)加冬眠肌松剂,争取在10h内将体温降至亚低温水平(肛温33℃~35℃),直到颅内压降至正常值24h后停止。亚低温是重型颅脑损伤治疗的一线措施之一,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降低脑细胞氧耗量;减少乳酸堆积,保护血脑屏障,减轻脑水肿;减轻神经细胞钙内流,阻断钙超载;抑制内源性产物的毒害作用,促进脑细胞结构和功能恢复。治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肛温变化,防止肛温低于30℃。若体温过低可引起反射性心脏冠状动脉收缩而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同时注意观察皮肤情况,如有无发红或灰斑点,每1~2h翻身拍背1次。注意冰毯测温传感器固定妥当,以杜绝传感器脱落冰毯温度持续上升的情况。

4.2.8术后营养支持重型颅脑损伤并急性呼吸衰竭患者常不能正常进食,机体在应激状态下分解代谢明显增强,急需大量营养补充[4]。本组术后3~5天开始是早期肠内营养,鼻饲维沃营养液(北京诺化公司提供)及匀浆膳(本院营养室配制),每日鼻饲4~6次,每次300ml。护理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胃肠反应,严格无菌操作,鼻饲饮食温度适宜,速度不宜过快,鼻饲前后及时冲洗鼻饲管以防鼻管堵塞。有条件的患者辅以部分静脉营养支持,保持足够的热量和水分,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5小结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可发生于手术前,也可发生于手术后,治疗及护理难度大,临床死亡率较高。随着综合治疗措施的改进及重症监护技术水平的提高,临床治愈率有所提高[5,6]。通过对32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衰竭的护理进行总结,认为重视术前准备,加强术后生命体征的监测,做好呼吸道、引流管的护理,及时使用机械通气、亚低温疗法,且早期给予营养支持,是预防发生急性呼吸衰竭的重点,也是降低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RegelG,GrotzM,JohannesJA,etal.Patternoforganfailurefollowingsevertrauma.WorldJSurg,1996,20(4):422-429.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45.

3沈文霞.重型颅脑损伤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体会.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4,7(1):80-82.

4范凤英,张丽华.重型颅脑损伤继发呼吸衰竭50例护理体会.福建医学杂志,2002,24(3):127-128.

重型颅脑损伤范文篇10

1.1简要案情

2014年8月24日7:31某女子因交通事故受伤呼叫“120”,7:35左右某医院“120”到场查看患者后诊断重型颅脑损伤、院前死亡,遂通知殡仪馆工作人员前来接运尸体,9时许搬运尸体时发现患者手还在动,还有生命迹象,再次呼叫“120”接回该院抢救,诊断为特重型颅脑损伤、脑疝形成,考虑患者病情危重,于11:10转某市人民医院继续抢救,当日20:45宣告患者临床死亡。

1.2资料摘要

1.2.1某医院院前急救记录无名氏,女青年。主诉:车祸致呼之不应10min。现病史:患者乘坐3轮摩托车与小车相撞着地后,呼之不应。检查情况:R无,P无,神志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固定,直径约6.0mm,对光反射消失,皮肤苍白。无肢体活动,刺痛无反应,头面部见血污,外耳道、鼻腔可见血痕,无呼吸,颈动脉未触及搏动。初步诊断:(1)重型颅脑损伤;(2)院前死亡。现场交“110”处理。1.2.2某医院急诊病历2014年8月24日9:30:于9:00接“120”通知到车祸现场,见一女性平躺仰卧位,呈昏迷状。BP16.5/10.5kPa(125/78mmHg),P78bpm,R18bpm,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头颞顶部可见约5cm裂伤、出血,余未见明显外伤,即予开通静脉通道、包扎、吸氧,送ICU进一步抢救。入院查体:T36.3℃,P105bpm,R8bpm,BP16.5/10.1kPa(115/75mmHg),SPO290%,神志不清,昏迷状,不能睁眼,不能发声,刺痛无反应,呼吸微弱,右侧颞顶部见5cm长伤口,流血不止,口鼻腔及右外耳道见血迹,双侧瞳孔散大,直径5mm,对光反射消失。入院诊断:(1)特重型颅脑损伤脑疝形成;(2)右肱骨骨折,入院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开通深静脉通道,清创缝合,止血、脱水降颅压、对症等治疗。考虑患者病情重,予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治疗。11:10患者出院。出院时联系到家属,证实患者为张某,20岁。1.2.3转院住院病历张某因“车祸致伤全身多处伴神志不清5h余”于2014年8月24日入院。入院体查:T36℃,P125次/min,R17次/min(呼吸机辅助呼吸),BP11.3/5.47kPa(85/40mmHg),GCS评分3分。神志深昏迷,熊猫眼征(+),双侧瞳孔等圆等大,直径5mm,对光反射消失。右侧颞顶部可见长约3cm伤口,已缝合。急诊CT示:左侧额颞顶部广泛急性硬脑膜下血肿,厚度约9mm,并大脑镰下脑疝形成;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肿胀,广泛头皮血肿。入院后予脱水、护脑、补液等治疗。当日20:15患者突发血压下降至0mmHg,心率0次/min,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诊断:全身多发伤:(1)特重型颅脑损伤:左侧额颞顶部硬脑膜下血肿、脑疝形成、蛛网膜下腔出血、头皮血肿;(2)全身多处皮肤挫擦伤。

1.3死因鉴定

某鉴定机构的死因鉴定意见书:帽状腱膜下广泛出血,左颞经额顶部至右颞枕部见一横行骨折线,该骨折线在左颞顶部向后迁延至左枕部,呈横“Y”形,左颞顶部硬脑膜下大量血肿,额底及左右颞极大面积脑挫裂创,左右颅前窝骨折,双侧小脑扁桃体疝形成。鉴定意见:张某因钝性暴力致重型颅脑损伤而死亡。

1.4医疗损害司法鉴定

本案患方认为,某医院第一次“120”院前急救存在误诊,延误了最佳抢救时间,是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而该院认为,医院对患者的救治过程符合危急重症救治原则,诊疗过程中没有过错行为,患者系因重度颅脑损伤而死亡。本案经过医患双方及相关临床专家参加的陈述会[1]之后,综合分析认为,某医院“120”第一次出车到达现场后仅根据呼之不应,测不到血压和心率即诊断患者院前死亡,未按照院前急救规范流程对创伤患者进行诊治,未善尽诊疗义务,存在误诊、延误救治的过失。但根据尸检报告及医学影像学资料,张某颅脑损伤非常严重,包括颅盖骨骨折、颅底骨折、大面积脑挫裂伤及脑疝形成等,结合临床专家会诊意见分析认为,张某的重度颅脑损伤非常严重,即使及时诊断和及时规范的抢救,也难以避免死亡的后果,故张某的重度颅脑损伤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因素,医院的过失可促进患者的病情进展,与患者最终死亡的后果之间存在间接的因果关系,属次要因素。

2讨论

“假死”是指人的循环、呼吸和脑的机能活动高度受到抑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微弱状态,用一般的临床检查方法查不出生命体征,从外表上看好像人已经死亡,但实际上人还活着的状态[2]。处于“假死”状态的人经过及时有效的抢救,有的甚至不经过任何处理也有可能自然地恢复,但是即使一时复苏过来,如果导致“假死”的原因未去除,大部分仍会在短时间内死亡[2]。院前急救是指对各种遭受危及生命的急症、创伤、重度、灾难性事故等患者在入院前的紧急救护,包括患者发生伤、病后的现场医疗救护的呼救、现场救护、运送和途中监护等环节[3]。本案患者在遭受外伤后,一度处于“假死”状态,在未经详细检查的情况下容易被判断为死亡而失救。根据病历资料,患者车祸10min后“120”就到场,很及时就获得了医疗救护的资源,但某院医务人员仅根据物理检查未能测出呼吸、脉搏,神志深昏迷,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等,而未予意识状态(GCS)评分及心电图检查,也未进行心肺复苏及其他急救处理措施的情况下即诊断院前死亡。对于死亡的诊断,国际上规定:包括高级基础生命支持在内的有效连续抢救超过30min以上,伤病员仍然未出现自主循环,则可以停止复苏(指征包括:瞳孔散大或固定,对光反应消失,呼吸仍未恢复,深反射活动消失,心电图呈直线)[4-5]。因此,某医院的处理违反了院前急救原则,存在明显过失行为。某医院的过失与患者的死亡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及过失参与度是本案需要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以死亡为损害后果的医疗损害司法鉴定,尸体解剖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系统的尸体检验不但有助于明确死因,还对明确疾病或损伤的性质、程度、预后,以及评估疾病或外伤与医疗救治之间的关系都至关重要。就本案而言,只是明确死因还不够,还要客观评价颅脑损伤的程度,进而分析如果及时诊断、及时给予规范的抢救,则是否能改变死亡的后果。根据尸检报告和病历资料,张某的颅脑损伤非常严重,不但存在颅骨多发骨折,还存在硬脑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额底至左右颞极广泛的脑挫裂伤及脑疝形成等改变,这也与张某外伤后重度昏迷及生命体征极其微弱等表现相符,结合临床专家意见分析认为,即使及时的诊断和规范的急救也难以改变死亡的后果,因此张某的死亡后果主要与其重度颅脑损伤相关,而某院院前急救存在的过失属次要因素。该意见是基于病历资料、法医病理学死因分析及颅脑损伤严重程度评价的综合分析,符合司法鉴定的客观、科学、公平、公正的原则。院前急救是在非医疗环境下的救护,有一定的条件局限性,但医务人员仍要严格遵循院前急救的原则,对死亡的诊断更要谨慎和遵循规范,不得简化任何一个流程。对于外伤导致死亡的医疗损害鉴定案件,因果关系及参与度分析应综合考虑和分析损伤的性质、程度及医疗救治对外伤预后的影响,才能保证鉴定意见的客观、科学和公平公正性。希望通过本案例分析,给急救医务人员避免类似医疗纠纷提供参考,也为司法鉴定实践提供经验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陈莉坚,李丽增,郭柏林,等.临床专家参与下的医患双方意见陈述会在医疗损害司法鉴定中的意义[J].中国司法鉴定,2019(5):74-76.

[2]丛斌.法医病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3]蔡继峰,孟兴凯.医疗损害防范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4]杜亚明,刘怀清,唐维海.实用现场急救技术(急诊急救知识培训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