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间业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19:53:27

中间业务

中间业务范文篇1

所谓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运用或较少运用自己的资金,以中间人的身份替客户办理收付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业务。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间业务的发展成为大势所趋。

(一)商业银行适应存贷利率差减少的需要

近几年来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差幅度的减少,其收益所占的比重也在日益缩小。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适应市场环境的变化去开拓各种非利息业务,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商业银行经营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银行传统的经营观念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因此,银行应该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以此来推动银行发展、满足客户的需求。此外,随着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是银行应经国际化、多元化的需要,也是其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三)商业银行化解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的需要

一般来说,世界主要银行的不良资产率不到4%,而我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达到了20%左右。这严重降低了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中间业务具有成本低、收益大、风险小的优势,有助于商业银行积累大量资本,化解不良资产,增强竞争能力,是商业银行未来竞争的重点。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经营理念落后,对发展中间业务存在认识偏差

受落后的经营理念束缚,我国商业银行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对利率市场化步伐加快和金融市场全面开放后面临的生存和发展的压力认识不足。没有对商业银行业务进行准确定位,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将中间业务作为存贷款业务的附属业务、派生业务,以牺牲中间业务为代价换取存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甚至不惜成本,采取少收费或不收费,就是为了占领信贷市场。没有从战略角度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来发展。

(二)服务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不足

中间业务是金融创新的产物,业务品种众多,而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服务,仍以传统的接受客户委托,不占用自己的资产和收取手续费为主。据悉,全国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多达400多种,但从整体看起主导作用的仍是那些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结算类、类等技术含量低、利润率很低的低附加值业务,相比之下,那些具有高附加值的咨询类、承诺类、代客理财的中间业务比较少,各类担保贷款和投资承诺、外汇买卖等新兴表外业务发展缓慢,很多业务尚处于初级状态,金融衍生工具则基本是空白,缺乏深度和广度。

(三)管理无序,缺乏统一规划

由于中间业务的开展往往涉及多个部门,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像存贷款业务那样,集中由某一个部门管理,需要一个专门机构来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然而,我国商业银行缺乏科学的管理经营体制,在发展中间业务过程中没有专门的一个部门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协调,导致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限不清、职责不明,容易与与其他业务部门产生利益冲突。此外,由于中间业务的管理缺乏业务政策和决策的统一性、连贯性,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

(四)收费偏低,同业竞争不规范

国内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不规范、收费偏低和标准不统一问题已成为制约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出台以前,各商业银行收费标准高低不一,不少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将其作为争夺存款份额的手段,致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开展出现低收费或无偿服务的恶性竞争局面。《办法》虽然对中间业务收费标准有了一定的规定,但很多银行仍然采取各种变通手段少收费或不收费,,使银行在中间业务市场竞争中仍然无法避免无序的恶性竞争。经常会出现一行开办了新业务品种,其他银行一哄而上仿效的情况,导致银行之间中间业务品种基本雷同。此外,受传统观念影响,我国消费者对银行的有关中间业务收费还不能接受,这又进一步降低了银行推广新业务过程中的积极性。

(五)技术手段落后,高素质从业人员严重不足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技术含量高的业务,对计算机的网络化水平、电子通讯的速度质量要求极高。而我国的商业银行缺乏高效、快捷的结算支付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给中间业务经营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此外,中间业务是知识密集型业务,涉及领域广,需要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法律、国际金融、投资、证券、保险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长期以来,商业银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但缺乏既懂银行业务,又懂证券、保险、信托等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制约了那些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业务的深入发展。

(六)金融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政策不统一,管理体制僵化

虽然央行在政策上鼓励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但是由于央行的政策和地方政府的政策缺乏一致性,使得银行和地方政府的纠纷时有发生。举个例子来说,工商局认为银行发展的新业务未在营业执照上注明,超出了其注册的营业范围;物价局对银行的收费标准存在异议,要进行整顿。

我国的《商业银行法》对于银行的业务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管理,明确商业银行在国内不得从事信托投资业务和证券业务。虽然初衷是为了促进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但在客观上限制了银行设计开发跨领域、综合性、多方位的中间业务产品,抑制金融产品的创新。虽然央行已于2002年8月颁布了《管理办法》,但仍然无法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发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可借鉴西方国家发展表外业务的经验,采取如下对策:

(一)更新经营理念,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商业银行存贷款业务利差将越来越小,利息收入对利润的贡献度将大幅下降。我国商业银行自身应充分重视中间业务,摒除“中间业务只是存贷业务的附属业务”的观念,将中间业务定位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使之成为支柱业务。

(二)积极开拓表外业务新品种,开发出满足差异化需求的中间业务产品

我国商业银行可以考虑从业务种类、业务方式、业务内容、客户关系、收费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发展咨询业务和交易业务,在发展传统存贷业务的同时向客户介绍信用卡、投资咨询、个人理财等业务。同时要对客户资源进行细分,满足客户多元化的需求。

(三)建立统一的中间业务管理机构,加强中间业务风险监督与内控

商业银行应成立中间业务管理部,统一制定中间业务的发展目标和新产品开发战略,开展中间业务活动,并进行有效地绩效考核和评估。同时,健全风险内控和监管制度,中间业务是一种低风险性业务,但并不等于是无风险业务,可能存在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结算风险等。鉴于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必须坚持业务拓展与风险防范并重的原则,建立中间业务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加强对中间业务的内部稽核和监督等。

(四)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金融监管部门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的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制定统一的收费标准就成为关键。因此应充分发挥银行业协会的作用,由协会牵头,加强银行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使得银行之间对于收费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达成一致,以创建公平竞争环境。

(五)加强科技投入,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

中间业务的竞争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装备和人才的竞争。一方面,注意科技开发,加快建设计算机网络,实现金融电子化,开发或引进能满足不同客户需求的软件系统。另一方面,中间业务种类繁多,涉及面广,是集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资金等于一身的综合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不仅需要经营管理人才,还需要专业型和复合型人才。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既要大力引进一批具备金融、法律、财会、税收、企业管理、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又要建立员工长效培训机制,为员工提供再学习的机会,使其能够符合中间业务的发展需要。

中间业务范文篇2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现状

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起步晚,在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品种和收入上都较为落后,目前阶段我国主要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比呈上升趋势,但大部分未超过20%,最高的为中国银行,2008年半年报统计的为18.78%。根据国际清算银行发行的《国际金融市场发展报告》,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占营业收入的比重自1980年以后都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平均从1980年的18.8%上升到1996年的36.5%,到2000年达到42.9%。其中,1998年美国花旗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占比为79.83%,摩根大通银行更是占到83.16%。欧洲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从1990年的26%上升到2000年的39%;日本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20.4%上升到90年代的35.9%,以每年40%的速度递增。2002年西方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0%-50%,个别银行如JP摩根、三井住友则超过70%。可以看出,尽管我国商业银行正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但与十几年前的西方商业银行相比,仍有非常大的差距。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特点

虽然我国各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程度不同,品种数目不一,但是,就已开办的中间业务品种看,基本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支付结算类、银行卡类、类和担保类业务品种是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主体,占品种总数的绝大部分;承诺类、基金托管类、交易类、咨询顾问类和其他类五类业务品种相对较少。

2一般性、传统性服务品种较多,做的较好,理财性、创新性服务品种少。

3部分品种发展较快。如借记卡业务、代收代付业务、个人外汇买卖业务等;但是,贷记卡业务、国内信用证、贷款承诺、银团贷款安排、企业管理顾问、财务顾问等业务品种发展较慢,尚处于摸索或推广阶段。

4部分品种影响较大,市场知名度较高,为客户熟悉,品牌效应显著。

5在市场先发的情况下,个别银行在个别品种上已形成或拥有自己的优势。

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一)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不足

我国商业银行长久以来习惯了以存贷款和结售汇等传统业务为主,运用各种手段争夺存款,而中间业务主要是由储蓄和会计等部门完成,相比较存贷业务.中间业务被视为副业。商业银行应该转变观念,认清形势,从银行受益和生存发展的角度,认识中间业务的重要性。拓展中间业务是提高银行盈利能力、满足客户日益增长的金融业务需求的需要。要从战略上将中间业务作为支柱业务来发展。

(二)品种、功能较为单一

因为意识到中间业务的重要作用,我国商业银行开发了一些新的金融产品,但大多数仍停留在传统的中间业务上。2006年末,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中,结算、、银行卡三项业务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分别占中间业务总业务量和总收入的84.1%和74.5%。而咨询理财类、金融衍生工具类等新兴中间业务很少。中间业务发展结构不合理。

(三)中间业务贡献度不高

用中间业务业务量与收入之比来反映中间业务业务量与中间业务收入的匹配情况。2006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业务量与收入之比分别为10362:1和9590:1,表明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股份制商业银行要创造1元钱的中间业务收入平均需要1.04万元和9590元的中间业务业务量。可见,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效益比较低下,单位业务的创收能力较弱。

(四)同业竞争不规范

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的一种有偿的金融服务性业务。但由于目前法规不健全,收费标准不统一,商业银行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偏离了中间业务的发展方向,以揽存为目的,以牺牲手续费收入为代价,甚至连一些起码的工本费也主动放弃。为了达到抢夺大行业、大客户存款,有的银行不惜血本,投入了大量财力,采取相互压价、提供优惠条件等种种不正当竞争手段来吸引客户,在银行之间形成了一种盲目竞争的态势。部分单位和个人利用银行之间的竞争.趁机提出了一些不利于银行经营的条件,增加了银行成本,增大了银行经营的风险,扰乱了金融秩序。

(五)科技服务与人才素质落后

中间业务特别是新兴中间业务大多数是人力资本和含金量高的业务,它的运作以先进的电子化设备为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中间业务属于高级服务的层面。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处在传统金融服务与现代金融服务之间,实力较强的国有商业银行基本上仅达到行业性、区域性联网的初级阶段。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从业人员虽然大部分都具备了一定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但精通法律、金融、计算机等多方面知识的复合型、综合型人才相对缺乏,使得中间业务难以向纵深方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三、我国商业银行加快发展中间业务的策略选择

(一)理念更新,进一步提高对中间业务的认识

商业银行要树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理念。首先。商业银行的管理层面要切实转变经营理念,摒弃中间业务是附属性业务的观念,从发展战略上规划、研发、创新中间业务。最大限度地利用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资产、负债业务资源,带动中间业务的发展。其次,我国商业银行应升华服务观念、健全服务手段、完善服务方式,为发展中间业务打好基础。再次。在创新完善金融服务的同时,宣传“银行中间服务是一种劳动,商业银行在向客户提供服务的过程中支付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根据不同的服务进行适当收费是合理的”等新观念,营造开展中间业务的良好环境。

(二)开发新产品,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经营重点是传统的中间业务,这些业务耗费成本大,而收入低,针对这种情况,应积极开发高附加值的技术密集型中间业务。例如,对于咨询类的中间业务,商业银行一般是不收费的,商业银行应改变经营策略,在这方面的中间业务收人是相当可观的。理财类中间业务也是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应侧重的方面,代客理财.不占用自身的资金,风险相对较小,银行不用投入大成本就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类似于这样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方向。

(三)为中间业务的发展营造有利的政策法律环境

与国际接轨,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中间业务发展的必然要求。2001年7月颁布实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间业务的法规,它的出台填补了我国商业银行法律法规体系的一项空白,对我国商业银行积极开拓中间业务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但该规定中有些条款还不够细化,无进一步的实施细则和相应的处罚措施,因此,需进一步完善,增加其可操作性。同时,《暂行规定》还有待于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衔接,如《商业银行法》、《人民银行法》等。完善这些法律法规中关于中间业务方面的经营规则,使之与《暂行规定》完美的衔接起来。在西方发达国家,中间业务能够成为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并驾齐驱的银行三大业务之一,与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分不开的。西方国家《银行法》、《证券交易法》、《信托法》等一整套的体系。对银行中间业务有详细而全面的规定,我们可以从中学习经验,尽快完善中间业务的法律法规体系。

中间业务范文篇3

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取得了跨越式发展,不仅中间业务品种不断增多,中间业务收入总额及占比也大幅度增长。2008年工商银行实现中间业务收入440亿元,较上年增加56亿元,增幅为14.7%,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达14.18%;建设银行中间业务收入达384.46亿元元,较上年增加71.33亿元,增幅为22.78%,中间业务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较上年提高0.10个百分点至14.37%;。而据有关资料介绍,欧美等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达30%以上,如美国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平均在50%以上,其中花旗集团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占比为61.85%,属于同行业最高,中间业务收入占据了它们总收入的半壁江山。由此可见,中间业务是银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而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比普遍不超过20%,与国外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情况相比差距明显,说明各家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市场开发与调研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存在的问题

1、经营观念落后,对中间业务发展存在认识偏差。我国商业银行受传统经营观念影响较深,对国际银行业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趋势认识不足,普遍只重视开拓存贷业务,或单纯将中间业务作为拓展表内业务市场的工具,甚至以牺牲中间业务为代价,不惜成本,采取少收费或不收费换取存贷款业务的快速增长。虽然近年来中间业务有所加强,但我国利率市场化及融资体制的现状使得商业银行利差收益较大,直接融资比重较小,使得企业融资主要依靠商业银行,贷款业务利润成为银行的主要盈利途径,客观上限制了商业银行经营理念的转变。

2、我国金融业分业经营的体制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我国1995年颁布的《商业银行法》明确规定,商业银行只能从事传统的银行业务,不得从事信托投资和股票业务,不得投资于非自用不动产,不得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这种分业经营的体制虽然有利于金融业发展初期的监管,保证金融业的整体稳定;但同时使得银行、证券、保险互不参与,直接限制了商业银行业务向证券、保险的拓展,尤其中间业务产品大多属于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交叉经营的领域,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品种单一,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如我国商业银行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个人理财业务所提供产品的也只是储蓄、债券等传统业务组合,对于证券、保险投资也只能提供建议。而在金融业实施混业经营的国家,商业银行与证券、保险等机构融于一体,商业银行可以承销证券、基金和保险业务,直接销售自己的产品,美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比重最大的就是投资业务、保险业务。

3、同业竞争不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偏低。我国商业银行间中间业务产品与服务的同质化倾向使得各商业银行间采用无序的价格竞争,虽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中间业务收费起到了一定规范作用,但由于短期利益的驱使各银行仍采用各种手段少收费或无偿服务,如支付结算、担保和承诺类中间业务只收取相当低的费用;代收水电、工资等业务,都是作为吸引客户的赠送品,基本上不收费;银行卡业务、基金托管由于激烈竞争收费标准也远远低于国际水平。另外由于目前客户观念上的落后,广大客户对银行收取手续费及服务费等收费缺乏认识及认同,不少商业银行将其作为争夺存款份额的手段而牺牲中间业务的收入。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这种恶性竞争、低质竞争、收费偏低问题已成为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4、技术手段落后,高素质从业人员缺乏。银行本身是一个高技术,高智能型行业,而中间业务产品更是知识与技术密集型的产品,集合了对人才,技术,机构,网络,信息和信誉于一体的要求,涉及金融,财会,法律,税收等领域。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需要大批复合型金融人才,他们需要熟悉国际金融业务,精通先进电子技术,掌握现代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这就对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在这方面的人才培养和储备严重不足,缺乏一支具有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相结合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在技术支持方面商业银行虽然进行了电子化革命,拥有较位先进的网络服务系统,但是对于中间业务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三、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建议

1、调整经营理念,转变经营策略,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外资银行的进入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我国商业银行依靠传统赢利模式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这促使商业银行不得不转变观念及策略,把培植开发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未来获利重点,逐渐淡忘以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为主,中间业务为辅的经营理念,建立一种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并驾齐驱的思想。从国际上看,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其比重和地位甚至超过资产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已是衡量一家银行服务功能,经营水平,员工素质,社会信誉的重要指标。只有在观念上得到重视,树立多元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商业银行才能在发展中间业务方面有所突破,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提高综合经营效益,从而彻底改变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片面依赖存贷利差收益、收入结构过于单一的经营状况,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

2、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混业经营。虽然分业经营对于维护我国金融稳定,加强监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隔离了银行与资本市场,影响了商业银行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服务,制约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从西方金融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来看,混业经营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将不断下降,如果商业银行能参与到证券、保险、基金等领域经营中间业务,必定会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抵消净利息收入的下降,扩大利润来源渠道。从金融市场发达国家经验看正是在金融自由化和混业经营的背景下,开发出大量的创新型金融衍生产品,给银行发展中间业务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最近几年,监管层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在政策上给予逐步放松,允许银行参股证券和保险及信托机构,扩大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范围,尤其是在业务方面进展加快,证券、基金、保险等机构可以利用银行的网点销售产品,银行则可从中收取手续费,获得一笔不菲的营业收入。限于实际国情,我国实现混业经营的道路漫长,随着综合经营的条件逐渐成熟,国家应对现有的分业经营框架进行修改,逐步放开商业银行的业务领域,为拓展中间业务提供法律支持。

中间业务范文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中间业务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1-0038-03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

一、股份制改造对中间业务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股份制改造促进商业银行内部资源配置发生变化

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涉及人、财、物、组织机构等方面的全面重组与再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同时,作为一个成熟的现代商业银行,在其内部资源配置方面,首先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其次是兼顾各项业务发展的平衡;然后才是其他的一些要求。中间业务作为一种风险低、收益高,且属于我国商业银行诸多业务中的“短板”。股改后的银行必然会在其“短板”业务上有所改进,从而促使其内部资源配置发生变化。据对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焦作分行的调查,目前,建设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三步走”战略已基本结束。在中间业务发展上,传统银行经营理论正逐步向现代银行经营理念转变,现代经营观念趋于成熟,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了准确定位,在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银行三大支柱之一进行大力发展。在机构设置方面,目前建设银行已专门成立了中间业务发展部,具体负责统一的业务规划、业务指导和有效协调。同时,中间业务在人员配备、经费开支、收入分配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自主性,拥有中间业务职能的诸部门在中间业务管理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整体功效得到较大发挥。

(二)股份制改造使商业银行利益诉求发生变化

在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之前,各金融机构为追求短期经营业绩,普遍把中间业务作为吸收存款和争揽客户的一种手段,许多中间业务诸如工资、信息咨询、上门收款、零残币兑换等业务成为银行的无偿服务。就连国际上通行的信用卡收取年费的规定,许多商业银行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技术性操作手段给免除了。这种现象随着银行业股份制改造的深入进行正在逐步打破。信用卡收取年费、小额存款收取管理费、工资收取单位费用、零残币兑换收费等中间业务已在部分商业银行进行,其他商业银行也在跟进过程中,并且各行在中间业务收费上表现出了意志绝对的统一。尽管部分收费单位和个人对中间业务收费表示一定的反对与抵触,但在商业银行股改利益诉求压力下,正在渐次妥协。如,建设银行代收电力公司和水务公司的电费、水费,前些年代收该两种费建行都作为吸收银行存款的一种手段。

(三)业务创新少,品种单一,实用性不强的状况正在改变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无论是品种,还是实用性方面都较之前有了较大的改变。在品种上,目前国内银行业中间业务品种已达200余种。在一些传统的银行卡业务、结算业务、一般性收付业务上,扩大了业务面和增加技术支持。在技术含量高、盈利较大的诸如咨询业务、现金管理、风险管理、投资银行业务等方面,商业银行针对市场客户细分人群加强了市场开发和营销。其他如信托租赁、信用证、各类担保、投资承诺、外汇买卖及金融衍生等外汇业务也根据地域不同适当推出。尤其是近两年,各银行业机构普遍加大了证券、基金、保险等业务的创新与推广。在营销手段方面,目前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时充分发挥全员营销的作用,基层行多数能主动地把中间业务推广到市场中去。另外,我国多年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等市场中间业务也相应地推出货币市场投资基金、外汇理财等产品。

(四)股份制改革带来了观念和经营理念的嬗变,给各项中间业务的发展带来的历史性变化

目前,制约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上的问题。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是一种外在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通过制度性调整强行促使经营机制内生。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不仅是要解决外在的体制问题,更关键的是促进内在经营理念的嬗变。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通过统筹局部与全局,速度、质量与效益,资产、负债与中间业务,业务发展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转变观念和对现代商业银行的认识,从而全面提升经营理念。

从焦作市近年来中间业务发展情况来看,也从实证方面体现到了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对中间业务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为:

1.股份制改造过程中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呈现出快速的增长态势(如图一)。2003年,焦作市商业银行本外币中间业务收入为2614.33万元,增长3.7%。进入股份制改革后,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增速加快,2004年、2005年本外币当年增幅分别达到86.64%、20.79%。增长速度分别高于2003年近80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2.股份制银行改革进展不同体现在中间业务发展的不同(如图二)。建设银行是2003年以来在焦作市诸多金融机构中中间业务增长速度最快的银行(其图形变化最陡),其中间业务收入总量也由原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排名第三增长到第一。建设银行2004年、2005年中间业务增长率分别达到了150.20%和38.77%,分别高于全金融机构当年增速63.56和17.98个百分点。反观地方性金融机构-城市商业银行,2002年以来,尽管中间业务总量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但其增长速度要明显低于原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增长速度。

3.中间业务结构发生较大的变化(2005年焦作市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如图三)

如图三所示,随着股份制改造而形成的产品结构丰富、新增业务收入增加等原因,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结构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尽管支付结算业务收入仍居各项中间业务收入中的“龙头”地位,但银行卡业务、业务等中间业务收入快速上升。与2002年比较,2005年焦作市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中结算类收入占比下降了19个百分点,而银行卡收入上升了19.32个百分点。正逐步形成以结算收入、银行卡收入、收入“三足鼎立”局面。同时,担保、融资顾问、托管等新兴中间业务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二、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后中间业务发展的趋势与研判

目前,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大势已不可逆转。根据我国与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协议,到2006年底我国将全面开放银行业,外资金融机构将享受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等的国民待遇,外资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在公平、对等的基础上展开竞争。随着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推进加快,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以其风险小、收益高、创新潜力大的特点逐步成为银行业竞争的新领域,大力发展中间业务,进一步拓宽商业银行盈利渠道,降低经营风险,增强综合竞争能力,是我国银行业股份制改革后的重要利润增长源。我们从商业银行股改后可能遇到的利益增长因素和削减因素两方面入手,分析股改后短期内及长期发展趋势,并综合得出一个基本性的判断。

中间业务范文篇5

邮政代办业务是中国邮政利用遍布全国的网点优势、先进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在邮件寄递服务的基础上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的各项服务。

目前邮政业务种类主要有:保险、养老金、发行兑付凭证式国债、代缴公用事业费、工资、代办电信业务等。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

代办保险:代办中保、太保,代收续期保费。

代办电信:代办中国电信固话缴费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办理小灵通充值、代办中国移动全球通、快捷通、金卡快捷通、神州行缴费及充值。代办中国联通缴费及充值。代办移动放号、代办联通放号。

中间业务范文篇6

日前,央行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实施办法,为基层央行对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实施监管提供了有效的法规依据。那么,中间业务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新兴的一项业务,难免有许多不尽成熟的地方,它需要中央银行加强监管、规范与引导,才能确保其健康发展;同时它也是中央银行监管面对的新工作,有待中央银行认真研究和改进。

一、加强中间业务监管是金融业发展的必然

在国际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的趋势下,既要增加效益又要规避风险,大力拓展中间业务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商业银行只有开辟新的业务领域,扩大中间业务市场,才能把握市场竞争先机,占据市场制高点。

1、中间业务是未来商业银行发展主流。我国已经加入WTO,在国际间银行业竞争日渐加剧的情形下,世界各商业银行新业务层出不穷,中间业务有了迅猛的发展。从国外商业银行来看,中间业务收入占其总收入的40%以上。近年来,我国各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的发展也非常重视,中间业务从量上、质上都有较大的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新的效益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国内商业银行青睐,逐渐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从国内国外银行竞争来看,中间业务将成为未来商业银行发展主流,因此,为建立一个有序竞争的市场,作为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强监管。

2、中间业务并非“零风险”。

虽然中间业务是一项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益的业务,但它的风险并非等于零,中间业务可能产生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法律风险等,特别是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以及与证券、保险业务相关的部分中间业务,相对于其他中间业务来说,它的风险就较大了。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注意风险控制,尤其要加强对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控制,防范风险。因此,为降低中间业务的风险,要防止不顾成本,一哄而上,盲目追求扩大中间业务规模的现象,作为金融监管部门必须加强监管。

3、实现金融监管目标要求央行加强对中间业务监管。从目前来看,我国金融监管目标主要是保护存款人利益,建立有效、竞争的银行体系,创建金融安全区。银行在当前存贷利差越来越低的前提下,中间业务就成了商业银行的必然选择,虽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能有效降低和分散风险,但不是毫无风险。如信用卡透支、篡改IC卡数据信息、窃取网络资金等,都是潜在风险。为了实现金融监管目标,保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持公众对一个安全、完善和稳定的银行体系的信心,创建金融安全区,因此需要监管部门加强对中间业务的严格监管。

4、中间业务监管国际化需要央行作出决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国内银行业的发展将遇到激烈的竞争,金融市场的安全将遇到严峻的挑战。东南亚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启示表明,在金融市场对外开放过程中,没有真正做好迎接这种开放的政策、法制准备,导致本国金融市场一旦放开,由于宏观经济、金融调控能力不足、内部监管不力等原因,使得本国经济发展不能适应快速的国际经济一体化,将严重影响正常的经济秩序。因此,号称“金融百货公司”的国外商业银行进入中国后,对我国中间业务的争夺将是首选目标。相对于我国央行来说,为提高自身监管水平,以适应未来国际银行业在我国中间业务市场上激烈竞争的监管,维护市场的繁荣稳定、有序竞争,必须加强监管。

二、加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的思考

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具有潜在的风险,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既能使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得到长足发展,又能保证其健康运作和规避风险呢?笔者认为应从八个方面加强对中间业务的监管:

1、严控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稳妥谨慎开放中间业务市场。由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非零性”的特性,央行应严控中间业务市场准入关。即金融监管当局要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以及客户的需求,做好有关中间业务审批或备案工作,推动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首先,央行应严格审查拟开办业务品种的风险特征和防范措施、成本和收益预测、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配备情况、业务支持系统、规章制度、操作规程和相关内部控制制度等资料的完整性;其次,央行再根据当时的市场情况、金融业发展状况、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及自身监管能力来确定是否允许商业银行拟开办的业务品种。央行监管工作提前介入,通过严格的市场准入关,把中间业务风险消除在萌芽状态,不把风险带入市场。

稳妥谨慎开放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可以起到在国外商业银行资本冲击下构筑“防洪堤坝”的作用。在目前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下,草率开放我国目前尚不成熟的中间业务市场,显然不可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市场的开放应该是一个渐进、稳妥的过程,应该在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较为完善,金融体系逐渐健全,证券市场运作规范,法规制度建设齐备,国际金融环境稳定,国家宏观调控经济的能力增强等条件下进行。

2、建立科学合理的中间业务风险监管体系。首先,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管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商业银行开办中间业务的风险和复杂程度,分类制定不同的风险系数和费率系数。如: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资本充足率的管制,根据对象、内容的不同,制定相应的资本充足率,以规避其可能带来的业务风险。其次,要根据审慎原则,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监测和控制,从市场特点和产品特点出发,适时调整有关风险系数,做到动态监管风险,改善金融监管方法,提高金融监管水平。第三,建立有效的监控、预警制度,通过先进的电子化手段,建立可靠的预警体系,提高金融预测及化解风险的能力。第四,随着中间业务广泛深入的开展,商业银行逐步向证券、保险等多种业务渗透,这就要求我们实行监管体系的改革,以适应监管国际化的需要。

3、督促商业银行加强自身管理。首先,各商业银行建立统一规范的核算体制,完善各商业银行会计核算科目,保证中间业务核算的真实和完整。其次,建立中间业务初级核算系统,充分发挥财务管理作用。即在基层商业银行实行统一的大业务核算的同时,建立单独的中间业务核算系统,保证中间业务核算的真实性,还中间业务的“山真面目”。财务管理部门应根据对风险的预测,提前作出安排,消除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这样,有利于基层商业银行了解自身经营状况,分清各项业务的效益性,及时把握发展方向;有利于基层央行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的操作性。第三,督促商业银行健全内部经营机制,各商业银行可考虑改变传统业务部门的职能,新成立一个综合业务部门来统一筹划、协调发展、规范管理各项中间业务。第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内部控制,保证制度落到实处,确保中间业务得到有效管理和规范发展。第五,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估,加强信用管理,在央行确定的分类指导费率范围内,商业银行费率要与客户的信用等级和业务风险系统相联系,避免企业经营风险的转嫁,降低信用风险,增加经营效益。

4、健全监管机构,落实监管人员,加强对监管人员的培训。首先,明确中间业务的监督管理部门,对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统一的、日常的、现场和非现场的监管和协调,使央行对中间业务管理更加系统化、规范化,并抓好实施,搞好落实,使我国中间业务具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竞争环境。其次,明确专门的监管人员,实行“人盯机构、人盯业务”、“谁审批、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中间业务的监管纳入监管目标责任制,充分调动各级监管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防化金融风险。第三,针对目前基层监管人员对中间业务监管不适应的现状,建议上级央行注意培养一批具备管理、金融、法律、财税、工程、计算机等专业知识的人才,逐步建立起一支能够有效降低中间业务风险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同时,应从目前着手,培养高层次、综合性监管人才,从而适应未来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监管的需要;

5、建立非现场和现场监管操作程序。首先,要求商业银行定时向央行报送中间业务报表,及时报告中间业务的交易情况,增强中间业务的透明度,央行根据商业银行报来的有关报表,进行相关风险指标的考核分析,按“分类指导”原则,针对不同的中间业务,根据其报表反映风险程度的大小,制订相应的监管措施,通过有效的非现场监管避免或减少中间业务产生的副作用。其次,建立现场检查操作规程,加大处罚力度,对不公平竞争,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商业银行进行严厉查处。

6、建立中间业务二种监管制度,改进央行监管方式,完善“四位一体”监管机制。为维护中间业务市场公平有序竞争,完善“四位一体”监管机制。首先,建立行业自律组织。商业银行必须建立自律运行机制,以自我约束、自我调节,并有一整套行业内部的规章制度,来明确本行业的指导思想与原则,以维护本行业的市场中介活动中的正常秩序。另外,金融机构之间的中间业务竞争要贯彻公平的原则,不得以任何不正当手段招揽客户或垄断经营,而应以自身的信誉、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去争取客户,实现优胜劣汰的良性运行局面。其次,央行应建立中间业务三方人员的联系制度,即监管方央行应加强与提供方商业银行和享受方第三人的联系,在充分保护商业银行和享受中间业务服务者的合法利益条件下,加强三方人员的沟通和协商,杜绝恶性竞争、垄断市场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一个繁荣、公平、有序竞争的中间业务市场。第三,加大央行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窗口指导”和“道义劝说”的力度,为中间业务的创新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政策导向。“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中间业务范文篇7

目前,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是:

1、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低。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得相当成熟,美国、日本、英国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收益比重均在40%左右,美国花旗银行收入的80%来自于中间业务.与国外相比,中国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总体发展水平低、效益差,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仅为7.25%.

2、中间业务结构层次不高。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共开展了约260余个品种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收付结算和业务品种方面,为了抢夺有限的客户资源,各银行在中间业务中出现任意确定收费标准、少收费、无偿服务甚至垫付资金的恶性竞争局面。此外,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起步较晚,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从事的业务范围很窄,金融创新能力差,产品单一,缺乏吸引力。

3、中间业务收费面临不小阻力。在中国,像代收水电费、工资等中间业务,通常情况下都是被作为拉客户的一个赠送品,基本上都不收费,久而久之,不论是委托方,还是用户,在享受着一些中间业务带来便捷的同时,也都觉得免费是理所应当的,然而,随着银行开办的中间业务越来越多,由此占用的场地、网络、人力、技术资源也日益增加,银行的经营成本日渐上升,加之随着利率的调低,如果再不对部分业务实行收费,那银行未来的利润空间会被大大挤压。

因此,银行要帮客户洗脑,使客户了解到在商品经济环境中,银行首先是企业,不是福利机构,应该根据成本原则和效益追求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为什么投资者能坦然面对证券交易手续费,却不能接受银行收费?说到底,国有银行多年来承担的社会角色和社会义务,成了收费行动的一大壁垒。障碍总归要想方设法去除的,《商业银行服务价格管理暂行办法》于2003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大大增加了国内银行的底气,使收费成了可能,使收费服务有了依据,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老百姓的眼中,四大国有银行多少还应该承担着替政府向社会提供公共品服务的角色,这恐怕是国有银行肩上一个更大、更重的包袱,长期以来习惯了接受“全心全意为‘上帝’服务”的中国消费者,对银行中间业务收费这种“惟利是图”的做法产生了一定的困惑。

二、拓展中间业务思路

农业银行是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一,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力促中间业务健康快速发展,已成为摆在各级行面前必须解决的一项紧迫任务。笔者建议:

(一)转变经营方略、注重效益原则、树立成本意识。各级行应该充分认识到发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了解大力开展中间业务是银行业生存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是寻求新的收益渠道和空间的需要,也是国有银行融入国际化的需要。因此,各级行与广大银行员工要切实更新传统的经营理念,确立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三架马车并驾齐驱的思想,尽快实现银行业务经营和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在业务开展过程中,牢固树立成本意识和安全意识,加强对中间业务的风险管理和风险控制,改变重数量,走形式,轻结果的传统做法。

(二)建立、完善中间业务发展管理机制。

首先是完善中间业务的考评机制。各行要建立明确详细的考评激励机制,把中间业务的发展纳入各级行经营目标责任制,加大考核权重,确定中间业务量、收入及发展速度等的年度量化指标,形成思想上重视、行动上抓实的局面。其次是建立中间业务产品创新、评价及培训机制。各行要出台一套鼓励创新中间业务的奖励办法,通过加大对中间业务创新与产品研发力度,根据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分别推出不同的中间业务品种,使得各中间业务不仅能适应该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客户群体收入实际情况,也能尽量满足客户对中间业务品种的不同需求,通过加快商业银行电子化的建设,积极发展和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中间业务软硬件环境的全面提升,为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多为客户提供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同时通过针对性的引进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及定期、不定期对职工的培训与长期培养,使银行员工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服务态度、服务水平、服务信誉不断得到提高,多方面满足银行在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的不同层面的需求。

第三是要建立、健全中间业务的组织管理机制。可根据自身实际,按照市场导向重新考虑内部职能机构的设定,组建中间业务部,将原分属于财会、公司、个人、国际业务等部门的中间业务来一次整合,整合后的中间业务部要特别注重中间业务的系统管理与长远规划工作,以更利于深入研究并制定中间业务的发展策略,掌握准确的市场信息和客户需求,做好中间业务新品种的设计、开发和推广,并做好中间业务的宣传介绍和市场营销,增强客户对中间业务的认知程度,使中间业务品种能够逐步进入市场,占领市场。通过整合,应更利于协调和发挥商业银行的整体功能,调动基层行处开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推动中间业务的良性发展。在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将中间业务与资产负债业务一体化经营与扁平化管理结合起来。

基本构想是:将中间业务按服务需求不同,把不同的业务分别交由各自的基层网点和中间业务部门分别办理和统一对外经营,对一些简单的银行卡业务、代售基金、代办保险业务等由基层网点办理,对部分有一定操作难度,新开拓的诸如项目评估、公司理财、信息咨询、代保管、部分国际业务、金融衍生产品等中间业务,由专门的中间业务部亲自经营管理。这种扁平化经营体制既方便基层网点向客户提供多样化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又解决了部分中间业务基层网点因人才、权限限制不能办理部分中间业务的瓶颈问题。

(三)进一步规范收费标准,合理解决成本收益问题。正确引导广大客户对银行合法收取手续费的认识,通过对产品的细分,价格的纠正,合理的定价和宣传、营销,达到吸引顾客、让顾客认同中间业务服务收费的目的,建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与国家改革和发展委员会在调查排摸的基础上,统一增加或适度调高部分中间业务手续费基础费率,彻底改变不符合价值规律的低收费情况,并根据我国利率最终的市场化进程,逐步过渡到由各商业行根据自身的成本和客户情况自主定价的完全市场化定价模式,从而使我国商业银行逐步适应外资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竞争、为国内商业银行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中间业务范文篇8

关键词: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优势

中间业务是现代商业银行主要的利润增长点,是国际银行业发展的潮流和核心竞争力,也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业务,目前仍保持着高速的增长能力,然而该业务在我国的金融业却仍是一片尚未被全面深入开发的领域。

本文试从中外资商业银行的比较出发,具体讨论中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创新与发展。

一、中资与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概述

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根据传统,是指银行不需要使用自有资金提供服务收费经营业务。它与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业务,而最根本的区别在于中间业务不直接作为信用活动,而不是在侧有身份的债权人或者债务人,不过扮演着中介服务的作用。但近年来,随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创新,从不冒险到带一些风险,如各种各样的保证、承诺、代保管、质押业务在处理这些业务,银行客户不但出售银行信用,也为客户担当一定的风险;从使用自有资金的不断进步,与一定数量的钱,如融资租赁融资业务,业务;永不占有客户的资金占用客户款项,如银行汇票结算,“出口汇款”账户的资金和外汇结算业务“应解汇款”的资本账户是一个典型的“无息负债”。但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不列入资产负债表的,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银行的当期损益和投资预期,改变银行资产的报酬率,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共同组成了商业银行的“三架马车”。

二、中外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与差距分析

(一)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优势

1、网点密集优势。中资银行商业网点多,在我国消费者中认知度高,所以个人零售业务较外资银行占有绝对优势。虽然零售业务的单笔业务量小,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个人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综合性个人理财金融服务的发展,不仅零售业务的总量乐观,且其增长空间也是巨大的。

2、信息优势。由于我国经济主体的信息公开机制不完善,因此在金融市场上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而外资银行作为舶来者,对我国各类经济主体的信息掌握渠道有限,在适应和本土化方面不及中资银行。

(二)中资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差距及其原因

1、缺乏有效、完善的宏观政策法规的支持,无法实现混业经营

目前,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与分业管理,这使得商业银行只能局限在传统业务上。2001年8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但该规定主要以业务为主,对那些有负债的业务以及关系重大的中间业务如投资基金托管等则限制严格,在实际运作中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

2、经营业务传统,创新空间较小

从业务品种看,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技术含量高的咨询类、代客户理财类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开展较少,特别是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类工具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有些国外已经成熟的金融产品在国内甚至还未实现零突破。

从收益比重看,在西方国家银行中,中间业务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普遍占40%以上,有的银行甚至达到了60%,而我国四大银行中,中间业务所占比重平均仅为8%左右,中国银行最好,但也只占到19%,而且收入主要来源于传统的中间业务。

三、加强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创新与发展的对策

众所周知,中间业务具有高收益、高附加值、低成本及低风险的优良特征,对此,我们要在遵循一定创新原则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中间业务的新品种或扩大原来品种的范围,并在技术上、管理上、制度上同步创新。

(一)中间业务系统管理的创新

中间业务的发展和创新涉及的许多部门用的银行和商业的交叉点上,所以,必须创新中介业务的创新模式,建立一个统一的中间业务创新的管理体系,以中间业务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特别地:

1、应该实现中间业务的整合与资产负债管理整体功能的商业使用的优势。

2、应按各种中间业务和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内在联系,将所有的权限管理功能的中间业务的银行分别对各种相关专业部门承担。

(二)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商业银行在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时,要坚持“获利能力、流动性、安全性”原理的基础上,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而且还必须树立讲中间业务相当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经营观念,必须有强烈的竞争和盈利的概念,就会渐渐没有推开在商品化的商业业务。这种商业化中间业务的服务虽然可以树立企业形象,但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商业银行发展应该是他们自己的事业,这一概念的根本转变为知识中间业务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支柱产业来抓,树立中间业务新的管理理念。

(三)不断创新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

根据国内外金融和经济发展的状况,中国的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方面的创新主要集中以下两方面:

中间业务范文篇9

2005年以来,山西农行通过深化改革,在中间业务方面做了很多拓展。特别是最近两三年,业务经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已彻底走出低谷,银行形象得到了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了提高,员工收入也逐年增加(如表1-l所示)。但是,由表1-1所知,虽然,2007-2008年农行中间业务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和国外的银行以及国内的其他银行相比,其发展速度还是相对滞后。

二、山西农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原因分析

1.中间业务管理体系有待完善。山西农行将中间业务管理办公室设在市分行财会部,但职能局限于汇总协调各业务主管部门报价、部署辖内价格执行等日常工作,对于市场竞争分析、新产品开发、产品营销、成本收益核算、价格策略研究等宏观方面的考虑比较欠缺。而工、中、建行等同业都设置了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部门,对中间业务规划、计划考核等事项进行综合研究部署,并且将价格与中间业务管理处室设在同一部门,其中中行和建行还将价格与利率管理职能赋予同一处室或部门,以便实现价格管理与中间业务、利率管理相互促进,协调开展,下属二级分行也比照总行设立相应的专业部门。相比较,农行中间业务办公室仅局限于单纯的定价,部门设置不尽合理,人员配备也非常薄弱,无法满足现代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的要求。

2.产品定价流程不灵活。农业银行价格制定和凋整流程基本可以描述为:分行根据本行实际情况向总行价管办提出价格调整申请,价管办按照“分类报价”原则将申请分送价管委成员单位,各单位根据市场情况、业务发展和竞争策略提出定价意见报送价管办,价管办提出修改建议并定期汇总价格标准经行长审批后报告监管部门和下发分行执行,分行在总行制定的浮动幅度内确定辖内具体执行价格,部署营业机构公告执行。作为山西省分行自身来说,实际上定价权限与范围很小。一些定价无法贴近市场,客户对农行的产品没兴趣。

3.产品体系有待完善,收益效率尚需提高。工商银行的网上银行、财务顾问、银团贷款,中国银行的代客理财、基金销售等新业务品种都已经形成了各自的特色,产品结构完善,具有成熟的市场、稳定的收入,已经成为新的收入增长点。而山西农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于银行卡和传统业务产品如结算业务、代收代付、结售汇等业务。新兴业务品种如网上银行、转帐电话、银团贷款、财务顾问等业务仍处于市场培育期,对中间业务收入贡献度低。同时现有的传统业务如结算业务等受到新业务品种的挤压,在业务量增长的同时,收益下降。部分中间业务品种的投入与产出没有形成配比,收益效率有待提高。

4.专业人才缺乏,科技支撑力度不够。中间业务涉及领域广,知识面宽,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而目前山西农行无论在专业人才,还是在技术装备和技术手段上,对中间业务发展支撑力度都不够,既缺乏高效的信息管理与支持系统,又缺乏熟悉银行业务及计算机、国际金融、投资、证券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部分人员知识老化、业务素质不高、营销技能不全面、议价能力较低,制约了新产品推广和中间业务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山西农行中间业务发展策略

1.构建合理的中间业务组织管理体系。一是成立中间业务发展委员会。成立以行长为首,各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中间业务发展管理委员会,加强业务发展的领导和组织,增强产品发展的决策、规划、协调、营销和管理能力,提升中间业务经营管理层次。二是成立专业部门,专门行使中间业务综合管理职能,实现中间业务“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定价、统一考核”。分行财会部门为中间业务综合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全行中间业务的发展规划、组织协调、价格管理、计划考核和综合管理,同时履行中间业务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能。三是明确部门分工,强化业务的联动协作。在产品现有经营归口的基础上,将产品进行功台旨梳理、整合和归类,进一步落实各类产品的部门归属,明确产品主管部门在产品开发、推广、营销、管理、退出、风险控制等管理职能,加强客户(渠道)部门的产品综合营销和牵头营销责任,构建以公司、机构、个人、房贷等客户部门为主体,银行卡、保险、国际业务、会计结算、电子银行、信贷、资产负债等产品部门为依托,财会、办公室、法规、人事、审计、科技等后台部门为综合支撑的中间业务发展组织体系。改变产品因部门交叉造成多头管理或无人管理局面,使产品分类科学、归属清晰,部门职能清楚、责任明确。

2.构建规范制度下灵活高效的价格管理机制。在符合规定的框架下,按照有利于提高效益、有利于提高市场竞争力、有利于山西农行持续发展的原则,统一进行价格管理,促进中间业务持续规范发展。依据区域间中间业务发展基础及收费环境差异性,实施以基准加浮动的、定价统一授权的管理方式,保证价格的充分弹性和各区域操作的可行性。规范定价流程,按照总行“统一制度,分类报价,集中审定,各自公告”的价格管理流程,加强定价授权管理。在当前产品收费政策尚未完全放开、收费环境亟待成熟、同业价格博弈激烈的情况下,初步构建以类比法为主要定价方式,政府指导价、市场调节价及客户协议定价多元化价格执行模式,随着收费政策、环境的改善,按照“与时推进、适时调整”的原则,定价模式逐步向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覆盖成本、风险的综合定价模式转变。

中间业务范文篇10

1.中间业务净收入占比低

根据各个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年报资料,得到这些银行近三年来中间业务净收入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显示,2007年,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净收入占全部净收入比重分别是建行14.27%、工行13.5%、中行15.1%。可见,三年来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发展迅速,中间业务净收入无论是从绝对数还是相对占比数来看,都有较大的增长,尤其是进入2007年,中间业务净收入实现高速增长,工行2007年较2006年中间业务净收入增加了110.38%,中行增加了91.92%,建行这一比例更是高达130.73%。这说明中间业务正受到各商业银行的重视,日益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然而,较之国外中间业务净收入占比40%~50%的平均指标,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占比仍然处于相当低的水平,亟待发展和创新。

2.中间业务品种单调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的中间业务主要是利用银行的人力与技术设备等资源为客户提供初级层次的中介服务和劳务。近三年来,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构成及发展情况见下页表2。

从表2可以看出,第一,各类中间业务的收入呈现出普遍加速增长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及理财业务、托管及受托业务都出现了成倍增长。这说明:一方面,2007年我国资本市场非常活跃,资本供需均比较旺盛,理财及受托业务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正受到广大投资者的认同,银行作为资本市场中介组织的地位凸显;第二,各行中间业务的范围比较固定,品种相对狭窄,缺乏创新。由表2可知,三年来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比较固定,而且,虽然各行已经开展了结算与清算、、托管、咨询、信托等业务,但具体的服务品种却较为单一。例如,在信托业务方面,我国银行一般仅开办信托存款、贷款、投资等,并没有开办公益信托等业务;在业务方面,如代收代付款项,目前也仅开办少量的代收、代付业务(如代为发放工资,代为收取费用等);在咨询业务方面,仅开办查账等简单的业务,而为大公司充当投资顾问、财务顾问,为公司的收购、合并、重组提供咨询服务等这样的业务都没有开展。另外,新兴的中间业务,如资产证券化、互换、期货合约,期权业务等,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涉足的非常有限。

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滞后的原因

1.银行缺乏发展中间业务的利益驱动力

在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市场化很早,为了在激烈地竞争中赢得生存,各商业银行广开门路,积极发展中间业务,促进了中间业务的蓬勃发展。而长期以来,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收益主要来自存贷利息差。加之,近三年来银行进入了一个加息的周期,2007年6次加息使得银行的净利差进一步扩大;同时,2007年底开始的股市低迷又导致大量资金撤出股市流向银行,进一步刺激了银行逐利扩贷的动机。虽然2007年初至2008年国家已经15次调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银行吸纳资金的规模远远大于回笼央行资金的规模,这一切都导致了商业银行资金存款活期化、贷款长期化的特点,对上市银行的净息差带来正面影响,净息差成为2007年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的最大驱动因子。表3为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2005—2007年净利润的同比增长情况。

国金证券的2007年银行业研究报告显示,净利差在银行业绩增长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见表4。

巨大的资金流入量,丰厚的利差收益,使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缺乏发展中间业务的利益驱动力。

2.分业经营严重制约了部分中间业务的开展

为了防范风险,规范操作,加强管理,我国金融业长期以来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制度。随着银行业在金融体系中地位的突出,分业经营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银行、证券、保险企业之间的业务互通,使许多表外衍生中间业务的创新和发展受到了制约,如金融期货、期权、货币互换等与证券业务联系甚密的中间业务至今无法开展。近几年来,理论界和银行界关注实行混业经营的呼声日高,政府虽然也有所关注,但金融企业分业经营制度仍然没有动摇。许多银行纷纷另辟蹊径开始了有益的尝试,如中国银行通过收购香港注册的保险公司,从而绕过政策的限制推出保险业务。但是这样既耗时,又有诸多资金面和政策面的限制,不具有普遍性。适度的混业经营成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突破发展瓶颈的重要推动力。

3.经营环境不成熟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从法律环境来看,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缺乏相应的配套法律支持。如银行混业经营尚存在法律禁区;规范银行和客户之间关系的法律法规不健全,不能适应业务发展需要;在国际结算业务中,面临国内有关法律如何与国际法律、惯例的接轨问题;国内信用证、理财业务等新型中间业务,也面临着国内的有关法律、法规规范问题。

从市场环境来看,我国的市场机制正处于转轨时期,金融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各市场主体和要素尚不完善和健全,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缺乏强有力的依托。而中间业务的拓展要求金融市场发育比较成熟,市场要素完备,这不仅关系到资金融通的连贯性,金融工具的多样化,还体现在中间业务得以延伸的各种复合的市场连通及融资关系。如商业票据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期货市场以及离岸金融市场等的发展都有赖于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而我国国内的各类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一,普遍不够成熟,交易数量少,操作不规范,这些因素无疑制约着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拓展。

三、促进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建议

1.树立现代商业银行多元化经营理念

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多元化经营战略,是受其外部宏观经营环境与自身经营状况共同影响和制约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存贷利差的扩大是宏观调控的结果。近几年来,世界各国通货膨胀压力增大,由于盲目投资造成的楼市泡沫和股市泡沫危如累卵,为了消除可能到来的经济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体先后多次调高利率及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实行紧缩或稳健的货币政策。如果以后出现通货紧缩的现象,为了刺激消费、投资和外贸,政府也可能调低利率,从而导致存贷利差减少。可见,存贷利差给银行带来的收益只是眼前利益,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应该立足长远,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另一方面,从微观层面看,外资银行进入中国后,第一步就是要利用其先进的科技和丰富的经验,在中间业务上抢占先机。而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历史包袱重、业务单一等原因,在竞争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要扭转经营困境,必须在不断盘活存量资产和优化资产增量的前提下,努力扩大负债规模。同时,进一步拓展业务经营范围,实施多元化战略。中间业务以其鲜明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与资产负债业务的高度互补性,成为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实施业务多元化战略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银行以中间业务为发展方向实施多元化战略,可以改善财务收入结构,提高综合经营效益,从而彻底改变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片面依赖存贷利差收益、收入结构过于单一的经营状况。另一方面,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以中间业务促进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发展,从而实现各项经营业务的良性互动。

2.允许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适度混业经营

目前,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的中间业务品种繁多,尤其在各国纷纷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以来,为满足客户各种需求,商业银行不断加大金融创新力度,金融产品日新月异、层出不穷。以美国银行业为例,其中间业务的范围涵盖了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及保险业务等。它们既可以从事货币市场业务,也可以从事商业票据贴现及资本市场业务。因此,我国可以在加快商业银行产权结构改革的同时,探索适度实行混业经营,在不违背相关法规的基础上,寻求银证、银保合作的途径,更有效地发挥我国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规模经济效应,提高银行的收益率。国内金融理论界和实务界应该积极寻找恰当的分业与混业的交汇点,研究金融控股公司等可以选择的途径,充分利用当前的政策环境,探索分业经营模式下的业务交叉经营。

3.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

法律法规的建设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第一,理顺已出台的有关中间业务监管的政策、法规。对于已经存在的相关法规,要汇总使之系统化,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实施细则,以增强其可行性。第二,弥补法律缺陷和法律空白。中间业务,特别是衍生工具类中间业务,品种繁多且涉及多个法律部门,国内相关的配套性法规与国际法律或管理存在不一致的地方。比如,净额结算协议安排(欧美国家为了绕过他国破产法而允许本国企业采用的一种金融工具结算方式)就与我国的破产法相抵触。另外,适度混业经营也需要法律的保护和支持。怎样开展混业经营,如何保护混业经营,混业经营中银行之间、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如何界定,这都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和指导。第三,法律法规应该体现公平原则。规范银行与客户的关系,国家控股银行与机构控股银行、内资银行与外资银行行为的相关法律应该体现“公平”的原则。不公平的法律不仅不能保护商业银行的收益,反而会严重的危害商业银行健康持续的发展。

4.建立与完善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机制

首先,要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评估调查。在开展中间业务时,要建立客户信用资料档案,对于授信类中间业务要严格规定保证措施。其次,建立和完善中间业务监督制约机制。在中间业务经营过程中要坚持实行操作、管理与监督分离制度,严格区分操作职能、管理职能和监督职能,强化内部制度控制。针对中间业务品种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还应积极推行现代化、电子化和网络化的高新技术手段,实现业务操作与监督职能的高度自动化。再次,建立和健全中间业务风险监测与控制体系。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种类和性质的中间业务品种,制定相应的风险系数与风险识别标识。要参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原则,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的成功经验,建立符合自身经营特点的中间业务风险衡量标准与风险监测体系。同时,还应将中间业务的风险监控与资产负债比例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对风险较高的信用类中间业务确定相应的权重系数,将之列入全部风险权重资产的范畴进行综合经营风险监控。对于风险较高的信用类中间业务,还要设立单项上限指标进行限制;对于中间业务风险指标超警戒水平的银行,应停止办理新的信用类中间业务,直到其风险监控指标恢复到正常水平。

5.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

一直以来,由于银行自身对产品缺乏营销,使相当一些中间业务还未被社会认同,没有真正形成社会需求。因此,银行应该采取有效措施,普及金融知识,推销中间业务品种和服务,扩大市场占有率。首先,根据客户对银行收益的影响,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为提供差别化服务做好准备;然后,根据客户的特点实行个性营销;最后,定期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加强对成本的管理。

参考文献:

[1]许崇正.论发展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对策[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于春红.我国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分析[J].商业研究,2006,(10).

[3]谢启标.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金融与论坛,2006,(9).

[4]谢启标.构建中间业务风险管理长效机制[J].金融风险防范.新金融,2006,(4).

[5]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