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0:23:04

中俄范文篇1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能源合作现状发展趋势

当前,国际能源市场正在发生剧烈变化。美元贬值和国际游资大规模进入大宗商品市场,加剧了石油市场金融化的趋势;世界油气领域的力量对比正在实现从跨国公司到产油国的权力转移;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油气需求增长强劲,对国际油气市场将产生长远而深刻的影响。

一、中国能源现状

多年来,依赖大量资源消耗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与此同时经济增长的代价是:资源消耗过渡、环境破坏严重,能源短缺危机与环境约束压力同时并存。我们面对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严峻,尽管资源约束并非我国经济发展的绝对障碍。但我国并不具有特别资源优势,人口众多、人均资源不足是基本国情。

从上图可以看到,2000至2004年间,我国能源消耗从7.66亿吨增长至13.86亿吨(占世界消耗的百分比从8.4%增加到13.6%);期间能源消耗年增长率平均在16个百分点,这个时期占世界消耗增长的54.2%。

1993年,中国由原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整体上从石油生产国进入了石油消费国行列。从2003年5月开始,中国石油消费量超过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当年进口石油9100万吨。据统计,2007年前7个月,中国原油进口9637万吨,创下历史新高,原油进口依存度也创历史纪录,达48.8%,逼近50%的红线。据国际能源机构(IEA)预测,2010年和2020年,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将分别达到65%和76%。

二、俄罗斯能源现状

俄罗斯幅员辽阔,地跨欧亚两大州,其油气蕴藏量居世界第三位。俄罗斯石油剩余探明储量67亿吨,占世界的近5%。俄罗斯年生产石油约3.2亿吨,约占全世界年产油量的10%,在世界产油国中列第二位。每年出口原油1.2亿吨。据IEA预测,今后20年俄罗斯的石油产量将以每年平均约4.9%的速度平稳增长。预计2010年俄罗斯原油产量增加到3.55亿吨,2020年增加到3.95亿吨。由于俄罗斯油气资源丰富,未来油气供应潜力巨大。俄罗斯天然气蕴藏量居世界第一位。原始总资源量1270000亿立方米,占世界总量的三分之一。主要分布在北高加索、蒂曼——伯朝拉、伏尔加——乌拉尔、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六大油气区。

三、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2008年7月26日,国务院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俄罗斯副总理谢钦,希望双方在原油贸易、油气管道建设、勘探开发、炼化等大项目方面取得更多进展,继续推进和能合作,共同致力于建立全面、长期稳定、互利共赢的能源合作关系,这标志着两国能源合作进入新阶段,同时为中俄经贸关系绘制了美好的前景。

早在1996年两国就商定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项目,在俄罗斯经历了漫长的犹豫、周折、争论和论证之后,中俄两国终于在2006年3月就管道建设的新方案——在泰舍特——纳霍德卡输油管线(以下简称“泰纳线”)上铺设一条到达中国的支线——达成协议。同年4月,“泰纳线”一期工程,即从泰舍特到斯科沃罗季诺(离中国边界60公里)的石油管道正式动工,该管道计划2008年9月完工,年输油能力将达到3000万吨,此举标志着中俄原油管道合作项目进入实施阶段。东西伯利亚天然气合作项目拟铺设主干线为:俄罗斯科未进克——满洲里——哈尔滨——昌图——沈阳——大连,同时修建到北京甚至更远到韩国的支线,建成后,俄方将每年向中国输送约200亿立方米的天然气。此外俄罗斯“天然气工业公司”参与了中国“西气东输”的建设,在优化天然气管网、建设天然气地下储备等方面向中国提供服务。

中俄范文篇2

关键词:民族音乐;历史;形式;风格

民族音乐是由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是各国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一国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和俄罗斯都是民族众多的国家,各自都有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体系,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明的民族特征。本文从中俄民族音乐的历史发展、表现形式、音乐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和研究,展现两国民族音乐的特征和差异。

1中俄民族音乐历史之差异

中国是人类文明诞生最早的四个国家之一,音乐文化历史悠久。早在四五千年前的远古时期就出现了简单的歌曲和舞蹈,主要用于敬天、祭祀、狩猎等。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较原始时代有所进步,音乐不仅用于祭祀,同时也成为民间娱乐的方式,民族音乐得到了极大地推广,为我国民族音乐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西周和春秋时期,我国民族音乐达到繁荣阶段“,风雅颂”是当时音乐的经典代表,其中的“风”,即指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是从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1]至唐代,我国民族音乐已处于全面发展的高峰时期。俄罗斯民族音乐的出现和形成较中国民族音乐的历史晚很多。中国民族音乐至公元6世纪时就已达到顶峰时期,而俄罗斯民族音乐于公元6世纪方出现雏形。公元6~9世纪的东斯拉夫部落生活时代,出现了崇拜太阳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年历仪式歌曲”、崇拜氏族祖先的“家族仪式歌曲”“、英雄壮士歌”等有民间音乐。在古罗斯,音乐仪式成了基辅大公和武士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出征、节日、宴会、隆重的仪式都有音乐伴奏。[2]但是,直到18世纪,俄罗斯的民族音乐,即区别于宗教音乐的世俗音乐,才被俄罗斯主流所认同和接受,从此俄罗斯世俗音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19世纪中期,“俄罗斯音乐之父”——伟大的音乐家格林卡从俄罗斯民间音乐中挖掘精华、汲取养分,以他卓越的音乐才华精准地诠释了俄罗斯的民族特征和音乐的精髓,创造性地运用了俄罗斯浪漫曲的传统手法,第一次表现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色,俄罗斯音乐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征的音乐体系。

2中俄民族音乐表现形式之差异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各民族大多拥有自己的语言或方言,形成各自丰富多彩的民间曲艺,大约有300种,如北京地区的京剧、浙江的越剧、安徽的黄梅戏和凤阳花鼓、东北地区二人转、河南的豫剧、广东的粤剧、上海的沪剧、河南坠子、河北梆子、山东快书等。[3]我国民族器乐种类繁多,几乎各民族都自己独特的乐器,如哈萨克族的冬不拉,蒙古族的马头琴,壮族的田螺笛,哈尼族的巴乌,怒族的竹号,傣族、阿昌族的葫芦丝、二胡、板胡、琵琶、古铮、扬琴、笛、箫、鼓、锣,陕北的腰鼓等。俄罗斯统计显示,截至2015年,俄罗斯人口总数为1.4亿,但却有着190多个民族。民族和地域方言的种类较中国有过之而无不及。俄罗斯各民族自古以来能歌善舞,民间音乐的形式多种多样,如中国人熟悉的哥萨克舞蹈、形式特异的那乃人的民间说唱、服装艳丽的阿迪格乐舞、俄罗斯民族的踢踏舞、乌克兰的戈帕克舞等都体现了俄罗斯民间音乐的民族特色。

3中俄民族音乐风格之差异

音乐是一个民族的思想、文化的体现,是各族人民内心世界的反映。中国和俄罗斯两国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两国人民的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中俄两国民族音乐的风格各具自身内在的鲜明个性。中国民族传统音乐或悠长婉转、低沉呜咽或清亮高亢、气势恢宏,无不浸渍着民族历史的沉淀,寓情于其中,以行腔音韵来抒发情感,带给听者强烈的情感体验。气韵与意境、风骨与神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情感与伦理的结合、渗透,这些独特的追求,铸成了中国民族音乐的风格特征。[5]俄罗斯地跨欧亚大陆,俄罗斯文化既不属西方文化,也不属东方文化。特殊的地理环境、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俄罗斯民族音乐的特性是严肃,它的严肃使俄罗斯民族音乐悦耳动听,但却像玫瑰一样带刺,平添一份深沉。俄罗斯民族音乐大多以沉静、略带忧郁的旋律开始而逐渐发展为壮阔、颂歌式具有英雄气质的旋律,体现出俄罗斯民族既热情奔放又浪漫抒情的双重性格。[6]

4结语

世界各国风格迥异的民族音乐,在世界音乐的舞台上百花争艳、五彩缤纷。中俄民族音乐间的差异,促进了中俄文化的交往合作和交流,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俄罗斯民族音乐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国民族音乐走进俄罗斯,加强中俄民族音乐交流,在同一个舞台上演绎两国不同的音乐传奇。

作者:孙丽梅 吴雪松 单位:佳木斯大学

参考文献:

[1]李静.西周时期编钟材质选择探讨[J].兰台世界,2013(15).

[2]万昭.格林卡在俄国音乐历史上的贡献与俄罗斯民族乐派产生的根源(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7(3).

[3]徐源.内蒙古地方戏曲发展中的科技运用[J].第三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2012(11).

[4]鲁圣博.浅谈俄罗斯民族音乐特征及对中国民族音乐发展的启示[J].艺术论丛,2011(3).

中俄范文篇3

(一)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业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百余个服务贸易部门陆续开放,基本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服务贸易规模逐步扩大,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1570.8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3.3%。2010年中国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增至3624.2亿美元,世界占比增至5%。其中,服务贸易出口额由2005年的739.1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1702.5亿美元,比重由3.1%升至4.6%;服务贸易进口额由2005年的831.7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1921.7亿美元,比重由3.5%升至5.5%(见表1)。

(二)俄罗斯服务贸易发展现状

俄罗斯加入WTO后,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稳步提高,服务贸易规模逐年扩大。服务贸易总额从2005年的625.4亿美元上升至2010年的1135.8亿美元,服务贸易出口额从2005年的247.4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437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口额从2005年的377.9亿美元增至2010年的698.8亿美元。2009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均有所下降,出口额同比下降18%,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1.3%;进口额同比下降19%,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口总额的1.9%(见表2)。

二、中俄服务贸易合作现状

《中华人民共和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联邦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与俄罗斯《2025年前远东和贝加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提出,为中俄双边服务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两国在旅游、科技、劳务合作、运输等方面合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一是旅游合作方面。随着中俄旅游年的成功举办以及2014年7月中俄旅游合作会议的胜利召开,预计2015年哈尔滨将建成中俄旅游合作区,中俄双边旅游合作将得到进一步发展;二是科技合作方面。近年来,中俄两国合作建立了多个科技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服务外包和学术交流等多领域开展了深入合作。面对西方的经济制裁,俄罗斯更加重视与中国的经贸合作特别是高科技领域合作。”可以预见,未来两国将在航天、航空制造等高科技领域开展更多的合作项目;三是劳务合作方面。2000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中俄短期劳务协定》,但由于俄罗斯对外国劳务人员准入较严格,一直以来两国劳务合作规模并不大,截至2011年,俄罗斯登记在册的雇佣外国劳务人员共102.8万人,中国劳务仅不足7万人,在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克兰之后,位列第四位。

三、中俄服务贸易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中国威胁论”仍有一定市场

在中俄两国的共同努力下,中俄关系已进入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新阶段。但随着中国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威胁论”在俄罗斯部分学者和政府官员间始终不绝于耳,这一论调不仅不符合实际,而且损害了两国的政治互信,阻碍了中俄服务贸易合作深入发展。

(二)双边服务贸易发展明显滞后于货物贸易

尽管近年来中俄服务贸易发展较快,但与货物贸易相比,无论是规模还是增长速度均相对滞后。2010年,中俄货物贸易额531亿美元,服务贸易额仅23.5亿美元,仅相当于货物贸易额的4.4%。2005—2010年(除2009年外),中俄货物贸易额年均增长30%,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13.4%,服务贸易增速明显低于货物贸易。

(三)俄罗斯经贸环境不优良

首先,俄罗斯服务业政策法规不稳定。俄罗斯各州立法各不相同且法律法规调整频繁,对中俄服务贸易合作造成了很大困扰。其次,俄罗斯部分州区治安状况堪忧,政府工作人员腐败和寻租现象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中国对俄服务业直接投资。第三,目前俄罗斯服务贸易相对集中于传统服务业,对高新技术等领域涉及较少,不利于中俄服务贸易合作向现代服务业延伸。

(四)中国高端服务贸易人才稀缺

我国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缺乏相配套的服务贸易信息数据统计系统,使国内企业对俄罗斯的市场状况、政策法规等信息掌握不足,影响了两国企业间建立有效服务贸易合作机制。同时,我国对俄输出的劳动力比较优势不强。俄罗斯有学者曾表示:“俄罗斯的确需要引进外来劳动力,但不是工人,而是需要有专业技术的高素质劳动力”。而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专业人才稀缺,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所需的外向型高级人才严重匮乏。

四、对策建议

(一)充分发挥好两国政府间交流与合作机制中俄两国应进一步加强政府间的沟通和交流,充分利用总理定期会晤机制,提升双边服务业市场准入水平,逐步规范双边服务贸易秩序;二是充分发挥双方海关部门的协调作用,简化通关程序,缩短报关时间,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完善双边服务贸易信息系统,建立服务贸易数据统计库,为两国企业开展服务贸易提供信息支持。

(二)拓宽双边服务贸易合作领域当前国际油价持续下跌,迫使俄罗斯转变单纯依靠能源出口的经济增长方式。中国应积极顺应俄罗斯经贸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深化对俄技术贸易等领域合作,既有利于拓宽两国服务贸易合作领域,扩大双边技术贸易规模,也有利于加速我国服务业技术推广和创新,促进服务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中俄范文篇4

俄罗斯是首倡者

其实,俄中印三方合作在俄罗斯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俄科学院通讯院士、远东研究所所长季塔连科同记者就此交谈时提到了列宁。他引经据典说,上个世纪20年代初,列宁就强调苏联、中国和印度要加强联系,并认为这三国的合作将对未来世界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这当然已是遥远的历史,季塔连科提及此事,更多的是想在友好的交谈气氛中展示自己的博学。

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这一多边合作的倡议者是俄前总理普里马科夫。1996年时任外长的普里马科夫访问印度,首次提出要建立俄印中三国间的战略合作。普里马科夫提出这一设想,除了建立多元化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制衡美国建立单极世界企图的考虑外,也同当时俄国内的政治气氛有关。俄独立之初一度奉行亲西方的外交政策,然而这种一厢情愿的亲近并未让莫斯科尝到甜头。西方利用俄罗斯的虚弱不断打压其国际地位,压缩这个原苏联继承国的战略空间。到90年代中期,随着左翼政党在俄国内政治生活中地位的提高,以前外长科济列夫为代表的“向西方一边倒”外交政策受到批判,俄开始更多地强调自己的亚洲属性。普里马科夫提出,在国际事务中莫斯科必须奉行“欧亚主义”,俄永远是一只既面向西方也面向东方的“双头鹰”。

三方合作有共同的利益基础

莫斯科决定将三国学者间的对话与交流作为突破口。2001年9月,来自俄中印三国的学者在莫斯科举行国际学术讨论会。学者们就三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三方合作领域以及双边及三边关系展开了讨论。尽管与会代表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但是各方在对待世界和地区问题、三国内部双边问题的态度中找到了共同点。俄将这次学术活动赋予了很强的官方色彩,除学者外一些外交官也参与了讨论。俄副外长洛修科夫在发言中表示深信俄中印能够对当今世界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次会议上,俄罗斯学者在发言中主要阐述了以下一些观点:日益加深的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要求三国进行更加密切的合作,这一合作是建立在各国的主要利益相吻合的基础上的。俄学者指出,三国最有可能合作的领域是对付中亚和南亚交界地的宗教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在经济方面也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

今年11月初,中俄印三国学者在北京举行了第二次国际学术讨论会。俄罗斯学者强调俄中印之间存在相互协作的可能性。与一年前相比,俄罗斯人对世界的看法多了一些忧患意识。其中一位对俄亚太政策颇有影响力的学者指出,如果说“9·11”事件之前多极和单极之间总体上是均衡的,现在则发生了有利于单极的明显转折。以美国为首的反恐联盟的建立大大加强了美国的国际地位。这位学者指出,俄中印迫切需要在和平共处和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础上加深三方合作,只有这种合作才能使美国克服无所不能的思想。目前,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军事实力与美国对等,美国不仅比任何一个国家强大许多倍,而且其军事实力超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总和。在这种情况下,俄中印三方合作有可能成为中和因素,成为国际稳定和公正因素。

俄罗斯不会开罪西方

不过,在俄罗斯眼里,西方国家是第一位的。克里姆林宫既要利用同中国和印度的战略合作来制约西方,又不想因此得罪西方。俄提出了所谓的“三不原则”,即这种合作与三国中任何一国的根本利益不相悖,不针对任何其他国家,不妨碍三国中任何一个国家与第三国的关系。这里的“第三国”更主要指的是美国,对这一点人们都很清楚。一位俄学者说,三国各自与美国的经贸关系大大超过三国之间此类关系的规模。在俄中印三国框架内积极发展经贸合作,不仅无损于三国各自同美国的合作,而且有助于扩大这种合作。虽然谈的是经贸关系,但人们不难联想到俄罗斯对政治军事领域的三国相互关系及其与美国关系的认识。

俄中印三方合作目前还停留在学者交流的层面上,美国官方没有作出更多的反应。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哈夫洛克第三次浪潮研究中心主席瑞姆认为,俄罗斯无力阻止北约东扩,这迫使莫斯科寻求同中国和印度进行更为密切的战略合作。瑞姆说,尽管建立俄中印“战略三角”在短期内无法实现,但是这三国在与美国扩大交往的同时显然也在加强相互关系。俄中印之间的伙伴关系所产生的战略影响,至少能够使它们大大获益,甚至可能限制美国的影响力。国际评论家认为,这位美国学者的冷战思维与强权政治的霸气跃然纸上。

印度支持“三角联盟”

普京人还未到新德里,他有关重申倡议建立“俄中印三角联盟”的谈话就已经被印度几大报纸作为当天头条登了出来,随之而来的还有各种不同观点的碰撞。

印度多数观点认为,当1998年普里马科夫访印时提出建立“俄印中三角联盟”的倡议时,印度政府正急于修补因核试验而迅速恶化的印美关系,没有对来自俄罗斯的倡议表现出积极回应,不能不说是外交上的一大失误。好在俄方始终没有放弃努力,终于在去年年底促成俄印中三国外长的直接会晤,使局面出现改观。现在随着时局的发展,无论官方高层人士还是政治分析家都认为,目前建立三角联盟是可以接受的现实。

印度眼下最关心的莫过于反恐问题。由于印中俄三国在此问题上存在共同利益,印度正好可以借用联盟的影响加大对巴基斯坦的压力,而普京出访前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就此所做的表态也的确让印度看到了希望。

另有分析人士指出,印度支持建立三国联盟的另外一个考虑是以此牵制美中两国。前一阵,印度政府曾经卖力气地向美国方面示好,希望凭借单方面的不懈努力在印美关系上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很快发现美国出于自身全球战略利益考量而制定的南亚政策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印度的国家利益。美国的对巴政策一直让印度心存不满,认为美对巴采取姑息态度是导致南亚地区局势动荡的重要原因,而“三国联盟”的建立有可能迫使美国调整其南亚政策。若中国同意加入联盟,也可以起到类似的制约作用,这些都有利于该地区政治格局向符合印度利益的方向转化。

印度谋求地区大国的努力离不开俄中两国的支持与合作。俄中都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在国际上有重要的发言权。俄罗斯强大的军事力量和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实力都是印度在制定其外交政策时必须考虑的因素。与俄中两国建立某种联盟关系,对于提高印度的国际地位有益无害。至于这样做是否会得罪美国,有人说得好:我们已经给了美国人机会,现在该轮到我们自己做主了。当然,多数学者并不相信印度会就此疏远美国。借“联盟”向美国人显示印度外交上的独立性,也许才是真实目的。

中国态度比较审慎

相对于俄罗斯方面的热情推动,中国方面对于中俄印三边合作则持一种审慎的欢迎态度。分析者认为,这主要是由于中印之间的历史嫌隙与现实竞争,造成相互信任度不够。

中国社科院东欧中亚研究所的郑羽教授在谈到中俄印三边关系时认为,在俄印、俄中这两边关系上,俄中要强于俄印。尽管在武器贸易方面,俄印之间动作比较早,水平也略高,但俄方对俄中关系的重视程度远超过俄印关系,因为印度今天对俄的战略性意义已和冷战时期不同,而中国的大国地位也是印度无法比拟的。郑羽教授指出,中印两国在几乎所有领域的竞争形成了相互的防备心理。此外,中国显然还会考虑同巴基斯坦的传统关系。

中俄范文篇5

【关键词】中国;俄罗斯;高等教育;动力

一、“一带一路”战略下中俄合作概述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这便是现如今享誉中外“一带一路”。“一带一路”借古“丝绸之路”之名,以发展促和平,与沿线各国开展经济、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面合作交流,实现国家之间的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一带一路”强调多国协同发展,各国需要从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合作推进到教育方面的深层次交流。中国教育部曾发文称,教育在建设“一带一路”中的作用是基础性和先导性的,沿线各国的教育交流为“一带一路”战略施行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可见,“一带一路”战略为沿线各国的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1]。本文从“一带一路”宗旨出发,提出了中俄高等教育合作的具体对策,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中俄高等教育合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二、中俄高等教育事业情况分析

中俄两国在政治和教育层面的主观意识是一致的,“一带一路”政策更加强了两国的合作关系。为了加强两国在教育上的合作,两国于2014年签订了《中国教育部和俄罗斯教育科学部关于支持组建中俄同类高校联盟的谅解备忘录》,政府的积极响应深刻推动了新机制的创建与发展。中国教育部门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中俄两国留学生数量以逐年递增的趋势上涨,这标志着中俄两国教育事业正在向前发展,两国的教育形势也趋于稳定,这种积极的形势使两国达成:“2020年使留学人数达到10万人”的新目标[2]。中国的教育体系日趋完善,经济快速增长,俄罗斯贸易等领域迅速发展,使会汉语、懂中文交流的人才需求量递增。为了快速拓展人才供给,2015年统计数据显示,俄罗斯建立孔子课堂3个,孔子学院12所,俄境内相当数量的国立高校开设汉语课,并将汉语作为需要学习的第一外来语种。为了更快的达到国富民强的目的,中俄两国大力投入教育事业,两国就长期稳定的合作发展关系所签署的协议达到了近千份,同时建立了上百个友好合作办学项目。由此可见,中俄两国在高等教育方面具有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一带一路”战略能够更好地推动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两国人才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友好互动与稳定发展也对促进“一带一路”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与影响。

三、中俄高等教育合作对策分析

中俄范文篇6

一、中俄贸易关系的现状

中俄两国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两国经济互补性强,双边贸易潜在市场巨大。近年来,随着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平稳推进和睦邻友好条约的签署,使双边贸易关系取得稳步的发展。两国贸易发展状况详见表1。

表1我国对俄双边贸易发展走势(单位:亿美元)

注:此表引自《今日俄罗斯市场》第233页,中国对外经贸出版社。

从上表可以看出,1992年至今,中俄两国贸易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4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2~1993年),中俄双边贸易发展较快,1993年双边贸易额达到76.6亿美元的高峰。这一阶段双边贸易的快速发展主要是因为苏联解体后,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生产滑坡,国内商品十分匮乏,急需我国进口商品。我国对易货贸易也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两国政府为这一时期双边贸易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1994~1996年),1994年中俄双边贸易额开始下降(50.8亿美元),比上年降幅达33.8%。主要原因是1993年俄方大幅度提高进口关税,使我国出口商品盈利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出口。与此同时,俄方大幅度降低出口关税,鼓励出口,所以使1995、1996年我国对俄国的进口额有所回升。但由于贸易方式由易货贸易逐步向现汇贸易过渡,双方企业均缺乏资金,且俄出口商品也逐渐失去其价格优势,所以这一时期的双边贸易始终未能超过1993年的水平。

第三阶段(1997~1998年),由于上述原因的持续效应,这一阶段双方贸易额依然下滑。1997年贸易额为61.2亿美元,与上年同比下降10.5%,其中我出口20.3亿美元,增长20.3%,进口40.9亿美元,下降20.7%;1998年贸易额54.8亿美元,同比又下降10.5%,其中出口18.4亿美元,下降9.4%,进口36.4亿美元,下降11%。

但是这一时期两国边境地方贸易发展较快,1998年边地贸易额比1997年增长20%以上,约占两国贸易总额的1/3。

第四阶段(1999年至今),1999年两国贸易止跌回升,2000年中俄签署了《中俄政府间2001~2005年贸易协定》,2001年7月两国又签署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使中俄贸易渡过了10年的磨合和过渡时期,走入了快车道。2000~2001年中俄贸易增长速度超过了我对外贸易总额增长速度。2000年我对外贸易总额同比增长31.5%,其中,出口同比增长27.8%;进口同比增长35.8%,创20年来外贸额和增长速度两个新高。而中俄贸易增长速度更快,同比增长39.90%,其中我对俄出口同比增长48.70%,进口同比增长36.70%,双边贸易额突破了1993年的历史最高记录,为80亿美元。2001年,中俄贸易额约达106亿美元,同比增长33.38%,再创历史新高。2002年中俄贸易水平依然是大幅度提高的增长势头,预计还要创造历史新高。

中俄双边贸易互补性强,进出口商品呈如下结构:目前,我对俄出口的主要商品仍以服装、鞋类、土特产品、粮食、食品等传统大宗商品为主,近年来机电产品所占比重逐步增加。

我自俄进口商品以机电产品和原材料性商品为主,主要品种有飞机、钢坯、肥料、原木、冻鱼、成品油、钢材、船舶、纸浆、塑料等。详见表2和表3。

表22001年中国向俄罗斯出口主要商品额结构(单位:万美元)

注:此表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制作。

表32001年中国自俄罗斯进口主要商品额结构(单位:万美元)

注:此表根据中国海关统计制作。

二、将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的高度

目前,中俄双边贸易额占各自贸易总额的比例还不够大,因此存在着一种观点,认为中俄双方的贸易无非是“小打小闹”,成不了大气候,没有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它,这显然是不对的。纵观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潮流,展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势头,实现外贸市场多元化的目标,减轻世界经济低迷的负面影响,适应两国未来发展的客观要求,把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的高度是两国未来发展的必然抉择。

(一)两国资源秉赋是将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高度的客观基础

俄罗斯是世界上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资源储量占世界储量的22~28%,木材蓄积量占25%,俄罗斯是目前世界上较少允许资源大量出口的国家之一。俄贸易部拟定的《俄联邦2010~2015年对外经济活动构想方案》指出,2010~2015年“燃料、原料商品将构成俄罗斯出口基础”。目前这种资源性产品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60~80%。虽然俄罗斯也期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但从中近期来看,出口原材料产品的格局短期内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而我国虽然也是资源较为丰富的国家,但人均占有量很少,大多数低于世界人均水平。加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供不应求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据专家估计,到2010年,在已探明的45种主要矿产中,只有21种可以满足需求,其中石油制品缺口将达1亿吨以上。中俄两国有着4000多公里的共同边界线,运距较近,贸易成本较低。总之,两国贸易额的增长存在巨大的空间。

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虽然不高,但人力资源十分充足,预计到本世纪中叶劳动人口供过于求的趋势依然存在。而俄罗斯的人口呈现负增长趋势,在广大地区劳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采矿业、种植业和伐木及林业产品深加工将使中国充足的人力资源大有用武之地,这样一方面可使中方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俄罗斯广大东部地区的持续发展,总之,两国资源秉赋是将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高度的客观基础。(二)两国产业结构的互补性是将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高度的客观需要

中俄两国经济为了持续发展,都在国际市场比较优势的引导下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劳动人口供过于求,且大量劳动者素质偏低。因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还必须兼顾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可向俄罗斯长期出口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产品。而俄罗斯科技力量雄厚,劳动者素质较高,劳动人口短缺,俄罗斯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可大力发展军工产业、高科技产业和智力密集型产业。中俄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通过产业结构的互补达到进出口商品结构的互补,这将为两国实施长远经济发展战略注入源源不竭的经济活力。

(三)中俄大型科技贸易项目对促进两国经济发

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9·11”事件之后,美国经济发展放缓,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考验,在这样的背景下,中俄两国都需要实施外贸市场多元化战略,开展大型经贸项目合作,以减缓世界经济低迷对中俄出口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中俄大型合作项目取得重大进展,如两国总理于2001年9月7日共同签署了《中俄输油管道可行性研究工作协议》。根据协议,2005年管道投入运营,每年俄方向中方输送2000~3000万吨原油,至少输送25年,这将使中俄能源产品的贸易额大幅度上升,对中国战略资源的储备具有深远的意义。此外中俄合作的连云港核电站2005年投产,年发电量达140亿千瓦时,将有望超过中法合作建设的大亚湾核电站。最近,俄罗斯政府已决定将苏一30战斗机生产线引进中国,这将有利于我国国家安全和国防建设。中俄两国政府间重大的科技贸易项目协议有300多项已经达成或正在达成,可以预见,中俄大型科技贸易项目为中俄贸易关系推向战略阶段开辟了良好的新局面。

三、将中俄贸易推向战略高度面临的机遇和困难

将中俄贸易推向战略高度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归纳起来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为两国贸易战略性发展提供了法律保证

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双边贸易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意味着双方将进行长期的战略协作,2000年7月普京把中国作为自己就任总统后出访的第一个亚洲国家,双方领导人都把加强双边经贸合作促进贸易发展看作充实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物质基础。至今,双方总理举行了七次会晤,俄方对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产生浓厚兴趣。《中俄睦邻友好条约》的签订为两国经贸合作长期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上的保证。《条约》所倡导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理念为中俄贸易推向战略高度创造了优良的社会环境。

(二)俄罗斯政治经济形势逐步趋于稳定,为两国贸易的战略性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普京执政以后,动荡已久的俄罗斯政局逐步得到稳定,政府因此也把主要精力投入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俄罗斯迎来了经济转轨以来的首次经济增长,当年的GDP增长了3.2%,2000年增幅达7.6%。与此同时,俄罗斯居民实际货币收入在2000年提高了9.6%,工资增加了20%,失业率从12.25%降至10.3%。此外,2000年农业产值达到8449亿卢布,比1999年增长5%,粮食产量为6540万吨,比上年增加19.6%,2001年俄罗斯农业再获丰收。总之,俄罗斯政治和经济的良好发展势头为中俄双边贸易的战略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三)俄方积极推进“入世”,为中俄贸易的战略性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

俄方当前正积极推进入世进程。为了创造入世的条件,俄方提出了新的关税改革方案,按该方案,从2001年起进口商品实行5%、10%、15%和20%四种关税税率,并已开始降低税率,但平均关税税率仍保持在12~14%之间。另外,许可证、配额及进口商品的数量限制都会逐步减少或取消,边境商品将有更多机会进入对方市场,双方都可以从中获益。另外,随着俄方入世步伐加快,俄罗斯的服务贸易市场也将逐步开放,我国可以开展在运输、金融、保险、信息等第三产业的合作,开辟新的贸易领域。即使俄方入世,中俄在国际市场上存在一定的竞争,但是由于双方出口商品结构差异性高于同构性,因此彼此的竞争性将小于互补性。当然俄罗斯入世,在一些相近商品争夺国际市场方面也会出现新的冲突和矛盾,贸易保护主义将采取新的方式加以展现。这一点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预案安排。

尽管中俄双边贸易有了空前的发展,但是距离双方首脑1996年提出的到2000年时双边贸易额应达到200亿美元仍有不小的距离。另外,双方贸易关系还存在不少急待解决的问题,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两国没有在外贸多元化格局中把发展中俄贸易提到应有的战略高度。2001年中俄贸易额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但是在中俄两国的进出口总额中仅占2%和6%左右,只及中美贸易额的1/7左右。仍然没改变“低水平、低层次”的局面。究其原因,在于中俄两国对西方国家的技术和资金具有很强的需求,把外贸的着力点都放在了西方大国,双方往往以近期的国家实际利益为基础,通过国际市场上选择自己最有利的贸易伙伴获得最大的国家利益。双方都还没有真正把双边贸易的战略重点放在对方,双方政府还都没有开拓对方市场明确的整体战略。俄方更多地强调对华贸易的自由化,但同时在对华贸易中又带有相当多的随意性,有时甚至制造一些阻力和障碍。中方往往以边境贸易战略替代整体贸易战略,允许各种贸易主体以多元化的贸易方式参与边境贸易,抢占俄罗斯市场。由于多元化的贸易主体之间缺乏合理的战略分工和利益协调机制,各种贸易主体之间短期的无序竞争,影响了中俄贸易的整体协调发展。

二是中俄双方现有的供给结构,使中俄双边贸易的互补性受到一定的挑战。我国希望从俄罗斯进口资源性产品和军民两用技术,但这些产品具有很强的垄断性和特殊性。因而俄罗斯对这些产品的出口有比较严格的限制,难以完全满足我方需求。同时,随着俄方消费品进口的多元化和国内消费品生产企业逐步摆脱困境,俄方消费品市场的卖方特征已不复存在。中国对俄贸易的许多传统产品在俄方市场上的优势受到一定的挑战。美欧各国正在依靠其雄厚的资金、先进的营销手段、较高的产品质量和适中的价格抢占俄方市场,而我国依然停留在传统的贸易结构和营销方法上,双方没有中长期的经贸合作的战略规划,我方出口的优势正在逐步下降。

三是中俄双方贸易制度仍未达到国际通行的贸易规则标准。中俄贸易从历史上说一直是以国家贸易为主,双边政府间的贸易协定就是双方贸易的规则。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面对多元化的贸易主体和多元化的贸易方式,中俄两国政府认可的运作方式越来越不起作用,中俄必须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贸易制度。但是迄今为止,这方面的工作明显滞后。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银行结算制度、法律仲裁制度、信用保险制度、质量监控制度和通关制度。中俄贸易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存在许多不规范行为,诸如合同履约率低、债务拖欠、买空卖空、随意扣留货物和资金、包机包税等现象,甚至中方贸易人员和财产的安全得不到切实的保障,使中俄贸易成为高风险的贸易,严重影响中俄贸易的健康发展。

四是双边贸易合作中存在某些偏见和误解,影响着中俄贸易合作的长远发展。由于中俄双方客观存在利益差异,也由于双方在各个层次上交流不够,中俄贸易领域存在一些偏见和误解。如中方的贸易主体一味埋怨俄方商务环境不好,只看到俄“秩序混乱”、“制度落后”、“经济困难”和“贸易风险”的一面。一些企业出师不利便产生对俄贸易“恐惧症”,对俄方市场望而却步。俄方的某些学者和政界人士对同中国发展贸易合作充满疑虑和矛盾的心态。一方面希望输出自己的技术获取利益,又怕培育自己的竞争对手,甚至有人还热衷于渲染“中国威胁论”,边民劳务人员过境“影响边境安全”,还有一些俄方人士看不到近年来中国出口商品质量提高的现实,依然抓住过去少数商贩推销假冒伪劣商品之事,大做文章,公开渲染不进口中国商品等。四、制定中俄贸易发展战略应采取的对策

为了不失时机地抓住中俄双边贸易的历史性机遇,切实有效地解决双边贸易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建议我方应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促使中俄双方尽早制定双边贸易发展战略。

(一)促进中俄双方将双边贸易关系提高到战略的高度,为中俄睦邻友好合作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中俄双边贸易在过去客观上呈现出以北方为重点,以黑龙江省为依托,以满州里、黑河、绥芬河、二连浩特等口岸为前沿的小范围、低层次、低水平的特征。事实说明,这不符合两国在新世纪发展的战略需要。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中俄双方必须适时转换贸易发展战略,形成大范围、多形式、多主体、高起点为核心内容的贸易发展战略。

具体而言,就是以有利于实现中俄国民经济的长远战略发展为目标,以有利于中俄生产要素合理配置为标准,从以俄国远东、中国东北为重点,过渡到全国范围,形成南北兼顾、东西联动、分工合作、全国一盘棋的大贸易格局。除了国贸和边贸外,还应当下大气力建立境外出口加工区,建立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企业。应当注意组织若干大型工商贸集团,联合一大批集生产、流通、科研、运输、售后服务于一体的各类企业,组成对俄经贸合作的“航空母舰”,把质量好、价格低的产品成规模的打进俄方主流市场。同时要大力鼓励民营企业向俄罗斯进军,以适应其经济转轨的运作模式。在继续扩大初级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同时,逐步扩大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从俄方市场获取更多的比较利益。另外,中俄双方还应加强区域合作,让各自企业参与俄国西伯利亚和中国西部的开发,使贸易向纵深区域发展。总之,通过双方总理会晤机制,促进俄方将俄中贸易关系提高到推动两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地位上,尽早共同制定中俄中长期贸易发展战略。

(二)要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培养中俄贸易人才

国际贸易关系是自然的市场关系,但是国际贸易中的比较利益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获得,政府应该在保护本国贸易主体获得比较利益的过程中,不断转换政府职能,强化服务功能。首先,政府应认真总结中俄贸易大起大落的经验教训,为制定中俄中长期贸易发展战略创造各种条件,参照国际规范,为各贸易主体开拓俄方市场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简化签证手续,促进人员往来。鉴于对俄贸易人才缺乏的现实,应有计划地培育对俄贸易人才,以满足未来双边贸易发展的紧迫需求。

(三)抓住俄方入世的有利时机,在双边谈判中解决未尽事宜

多年以来,中俄贸易出现了许多纠纷,如历史性欠帐,单方撕毁合同,俄方非法查抄等等,给双方企业造成许多损失,因此我方如何抓住俄方入世的有利时机,利用双边谈判的契机,解决一些双边贸易中重大的历史问题是当务之急。同时以总结过去,面向未来的姿态,按照世贸组织规则,为中俄双边贸易创造良好的商务环境,特别要在完善金融、保险、税收、仲裁、商检、海关、运输等各领域制定完善的法规,共同打击各种商业欺诈和不法行为,为双方贸易主体进入对方市场提供优质、便捷、高效、周到的服务。

(四)尽快建立中俄边境地区特殊经济区、边民互市区

中俄双边贸易存在巨大的地缘优势,充分利用中俄长线接壤的优势,依照国际惯例,积极创建中俄边境地区特殊经济区和边民互市区势在必行。如建立边境出口加工区、保税区、边民互市区等。通过实施两国共同赋予的特殊经济政策、管理方式和操作机制,逐步实现商品自由交易,资本畅快融通,人员便捷流动,货币自由兑换的局面,使中俄贸易向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迈进。近年来,中俄两国在创建边境地区特殊经济区和边民互市区方面达成不少共识,但是在具体实施上进展不快,尤其是俄方反应迟缓。为了中俄两国的长远利益,我国政府应在创建上述区域中采取更为积极姿态迈出突破性的步伐。另外,进一步规范边境贸易,与俄方共同建立贸易综合体,尽早结束“边贸无边”的粗放型管理状态。

(五)加强各层次的双边交流,提高中俄贸易互信程度

近年来,中俄国家领导人频繁会晤,仅2001年就达五次之多,为国际关系史所罕见。但是仅仅上层往来是不够的,地区、企业、经济团体、民间团体、学术团体、党派之间的相互交流严重不足。这是中俄贸易合作中产生偏见和疑虑的重要原因。因此,以各种方式加强不同层次的交流了解,是提高中俄贸易互信程度的重要途径。两国政府要为此进一步创造条件,给双方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交流提供指导和服务。

中俄范文篇7

关键词:“一带一路”;旅游合作;中俄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俄两国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由于两国旅游合作领域不平衡、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和地区政治经济安全局势等因素的影响,两国旅游合作也面临诸多挑战。如何借助“一带一路”平台,发挥优势条件,促进中俄两国旅游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旅游合作的成果

随着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发展和经贸合作的不断深化,中俄两国互访旅游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两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从俄罗斯赴华旅游市场来看,俄罗斯游客对丝绸之路的旅游意愿高达60%以上。[1]从中国赴俄旅游市场来看,2018年上半年中国公民赴俄旅游人数达到44.8万人次,占入境游客的28.5%,中国成为俄罗斯入境旅游最具发展潜力的国家之一。[2]2-3双边旅游的发展离不开两国的大力合作。2012至2013年中俄互办旅游年,双方在此期间共举办了400多项活动,大大促进了两国旅游的交流和合作。2015年6月,中俄红色旅游合作与交流系列活动在韶山举办,活动期间签署了《中俄旅游部门关于2015—2017年红色旅游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明确了今后三年中俄两国开展红色旅游合作的机制体制、内容形式、发展前景等内容。2017年9月12日,中俄人文交流合作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召开,双方强调,要以“一带一路”倡议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两国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旅游、媒体、电影、档案、青年等领域合作,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更加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3]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俄旅游合作的SWOT分析

旅游合作既有推动中俄两国经贸往来、刺激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又有加强两国文化交流、促进民众相互理解的社会效益,成为中俄两国深入发展双边关系的重要抓手。但是受多重因素影响,尤其是政治事件和经济形势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具有不确定性。因此,研究影响旅游合作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分析中俄旅游合作面临的机会和挑战,对于加强两国旅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一)内在优势(strength)分析。1.旅游资源丰富,市场互补性强。中俄两国都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合作潜力巨大。地理位置上,中俄毗邻,交通便利,方便两国游客互访交流。尤其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同中国东北地区接壤,为两国边境旅游合作的发展提供了便利。自然资源上,中俄两国多种地质地貌环境孕育了别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上,两国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中俄共同传承红色基因更是拉近了两国人民关系,促进了中俄红色旅游市场的发展。中俄旅游市场互补性较强。从旅游产品来看,中国富含东方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独具魅力,长城、故宫、兵马俑、少林寺等深受俄罗斯游客喜爱。俄罗斯东西交融的历史文化特色也吸引众多中国游客前往参观,红场、列宁墓、冬宫、普希金故居等成为国人旅游的热门景点。从旅游市场来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带动出境旅游的发展,中国需要俄罗斯旅游市场来满足国人日益多元化的旅游需求。俄罗斯也有意借助本国市场吸引中国游客,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从合作现状来看,当前中俄旅游合作侧重于边境旅游和历史文化旅游,无论从地域还是旅游类型来看,都具有深度合作的空间。2.旅游管理体制较为完善。中俄两国作为世界旅游大国,拥有较为完善的旅游管理体制,从法律法规、旅游主管部门和旅游发展战略各个层面加强对旅游市场的引导、监督和管理,为两国开展旅游合作提供了制度保障。法律法规方面,中国的《导游人员管理条例》《旅行社条例》《中国公民出国旅游管理办法》等,对旅游从业资格、出境旅游的申请条件、旅游团境外活动及行为等方面做出了规定。2013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颁布,填补了我国旅游领域的法律空白,有利于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促进旅游市场发展。俄罗斯关于旅游管理的法律文件主要由《俄罗斯联邦旅游活动基本法》《俄罗斯联邦出入境管理法》等联邦法律、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下发的指导文件和地方性法规三部分组成,对旅游者的权利和义务、旅行社资格认证和旅行安全等内容进行了详细规定。主管部门方面,中俄两国在中央政府层面都设有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我国旅游事业主管部门为国务院直属的原国家旅游局,负责协调旅游事业发展、规范旅游市场工作和推动国际交流等各方面工作。2018年3月,国家旅游局与其他部委合并组建文化和旅游部,实现了对旅游市场更为高效合理的管理。俄罗斯于2004年成立旅游署,2008年设立体育、旅游和青年政策部对旅游署进行管理,2012年转由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主管旅游署相关工作。旅游发展战略方面,中俄都加强了对旅游业的战略部署。2016年12月我国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第一次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国家重点专项规划。俄罗斯于2014年出台了《俄罗斯联邦2020年前旅游发展战略》,提出发展旅游业的目标在于“统筹发展国内外旅游,确保国家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要“提高境内旅游服务水平”、在制定旅游规划时“要保障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4](二)内在劣势(weakness)分析。随着中俄两国政治互信的加深和经贸往来的开展,两国旅游合作取得丰硕成果,但是由于历史基础和现实条件的限制,两国旅游合作存在诸多问题,不利于旅游合作的深入发展。旅游合作领域发展不均衡。从旅游类型来看,中俄两国以边境旅游、商贸旅游和观光旅游合作为主,多从经济贸易角度开发旅游合作项目,历史文化体验和与当地人的交流不够深入,旅游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功能偏弱,影响游客的旅行体验和印象。从旅游产品来看,多注重旅行线路的开发和旅游景点的兴建,文化产品的合作和开发不足,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力度不够。从合作主体来看,多以中央和地方政府合作为主,合作形式侧重于相关协议的签署,企业间合作水平较低。民间旅游合作的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近年来两国高层互动频繁,但是民间层面有效互动较少,导致两国民众对对方的文化和习俗缺乏了解,尤其是两国年轻群体缺乏沟通交流的平台和机会,对彼此的印象存在偏见,加之语言障碍和生活、饮食习惯的不同,影响游客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此外,旅游从业者交流合作较少。目前赴俄游客多数选择中国的旅行公司和旅游项目,交通、餐饮和住宿也倾向于由当地华人接待,俄方旅游从业者很难参与到旅游经营活动中,无法同中方旅游业进行深度合作。长此以往,将影响俄方旅游从业者的合作积极性,不利于民间旅游合作潜能的充分开发。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不完善。近年来,两国旅游市场虽取得一定发展,但在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领域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发展旅游业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交通运输系统,而高额的运输成本阻碍了俄罗斯旅游业的发展。[5]其次,双语人才不足。熟练掌握对方国家语言的导游人才短缺,阻碍了两国旅游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再次,多数旅游景点和住宿酒店未设置对方国家语言标识,旅行社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影响游客的旅行体验。[6](三)外在机会(opportunity)分析。中俄两国旅游合作的发展既得益于两国旅游市场本身的发展潜力,也受益于良好的外部环境保障,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深化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在其中起重要作用。1.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保障。近年来中国同俄罗斯的交往日益密切,两国关系不断加深,从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上升到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相互合作由政治经济领域拓宽到文化、教育、旅游和科技领域,由官方互动转向更深层次的民间交往,中俄两国人民也加强了相互理解。两国友好的双边关系对两国开展旅游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方面,传统良好的睦邻关系促进了两国人文领域合作,双方通过签订部门合作协议、定期举办文化日、促进民众互访等方式加强交往,为两国开展旅游合作提供了坚实的合作基础和良好的合作经验。[7]另一方面,双方高度的政治互信使两国始终愿意本着和平合作的原则解决旅游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互利共赢。两国人民也愿意本着信任和友好的态度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交流,从而推动两国旅游市场的开发和合作。2.“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力支持。自2013年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内容。2015年,《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对“一带一路”建设发展做出总体部署。此后,中俄、中哈分别签署了《关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对接合作的联合声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对接合作规划》,标志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新的历史阶段。2017年和2019年第一届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进一步扩大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深入务实合作。“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等原则,旨在建设开放的、综合性的区域合作平台,不仅是我国开展对外贸易交往的重要渠道,更是加强同沿线国家友好合作和弘扬并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是以亚欧大陆为中心,围绕亚欧大陆腹地和边缘开展的经济贸易合作,主要的参与国家为亚欧国家,包括北部的俄罗斯、蒙古,西部的中亚国家、阿富汗,南部东南亚国家、印度、巴基斯坦以及部分欧洲国家,包括波兰、匈牙利和德国等。丝绸之路既是经济贸易带,又是文化带,促进了各文化的交流和融合。[8]321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过程中,既要加强各地区的商贸往来和能源合作,又不能忽视人文合作的作用。“一带一路”的建设发展不仅为中俄两国经济发展和经贸合作提供了平台,也为两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提供了便利条件,为旅游市场开发提供了新的合作思路和合作模式。合作范围上,“一带一路”倡议将两国旅游合作市场扩大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促进中俄旅游合作由国家层面上升到区域合作层面,其辐射和影响范围大大提升。合作模式上,“一带一路”倡议突破了双边合作的局限,从区域和多边视角探索中俄旅游合作模式,为两国旅游合作提供他国经验,从而促进两国旅游合作的深入发展。合作效果上,“一带一路”对接合作统筹两国优质旅游资源,促进中俄旅游市场优势互补,释放两国旅游合作潜力,并以双方旅游市场为基础,逐步将旅游合作的影响范围扩大到其他国家。(四)外在威胁(threat)分析。中俄两国旅游合作在发展的同时也受到经济发展不稳定、地区安全局势、其他国家和地区旅游市场的竞争等方面的影响。经济发展不稳定。中俄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对两国旅游合作具有重要影响。“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公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逐渐转变,中国旅游市场日渐发展,出境游游客数量急剧上升。然而受2017年中美贸易争端的影响,中国进出口贸易增速放缓,影响旅游业的发展。俄罗斯方面,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和2015年乌克兰危机的影响,俄罗斯卢布贬值,经济动力发展不足,国内旅游市场疲软,导致俄罗斯游客纷纷选择价格相对较低的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游规模大幅下降。[9]2016年后俄罗斯经济虽有所回升,但出境游市场仍较为低迷,旅游市场动力不足。地区安全局势复杂。地区安全是旅游合作发展的基础,地区安全局势的恶化往往对两国旅游合作造成不良影响。近年来,中国周边安全局势存在不稳定因素,可能影响中国旅游市场的良性发展。俄罗斯国内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严重影响了俄罗斯境内安全局势,对俄罗斯旅游市场造成较大影响。这些可能阻碍中俄两国旅游合作的深入发展。其他国家和地区旅游市场的竞争。中俄旅游合作发展还受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旅游市场的竞争。对于中国游客来说,韩国、日本等东亚国家和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由于地理位置占优势、文化习俗相近等原因,更易受到青睐。俄罗斯游客则更偏向于前往距离较近、文化相近的欧洲和气候温和的地中海沿岸度假。此外,独联体国家凭借语言、自然环境和经济成本优势,也吸引了众多俄罗斯游客前往。这些地区和国家的旅游市场对中俄两国旅游市场造成有效竞争,对中俄两国开发旅游市场、加强旅游合作形成挑战。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促进中俄旅游合作的建议

中俄范文篇8

一、黑龙江省在中俄经贸合作中的地位

黑龙江省因与俄罗斯地理位置毗邻、交通便捷、人文交流密切以及历史渊源深厚,在中俄经贸合作中始终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1.黑龙江省是开展中俄经贸合作的最早地区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历史悠久。早在17世纪中叶,黑龙江省就与当时的沙俄有了最初的贸易。苏联解体以后,黑龙江省也是最早进行对俄边境贸易、开放口岸的省份。早在1982年1月3日,国务院以国函字第1号文件批准,同意恢复黑河口岸对外开放。口岸的发展为中俄经贸合作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黑龙江省成为中国对俄经贸合作的先行者。

2.黑龙江省在对俄经贸合作诸多领域居全国先列

(1)对俄贸易第一大省在全国对俄贸易中,黑龙江省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1991年以来的中俄贸易中,除少数年份外,黑龙江省所占比重均居于全国首位。近年在全国对俄贸易中更是占1/4以上比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增长速度始终高于中国对外贸易、中俄贸易以及黑龙江省对外贸易的增速,是中俄贸易的加速器。(2)对俄投资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经济互补性和政策的先享性,对俄直接投资的规模同样成功领跑全国。截至2013年底,黑龙江省累计核准在俄投资企业1036家,在俄投资规模较大的项目达400个,投资总额为450.2亿美元,实际投资额22.1亿美元,占我国对俄投资总额的22.4%[1]。对俄投资企业数量占我国对俄直接投资境内投资者数量的40%以上。2009年两国领导人批准的《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地区合作规划纲要》中,黑龙江省占项目总投资的70%以上,2012年总理访俄签署27项合作项目,黑龙江省占5项。(3)对俄林业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毗邻森林资源丰富的俄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发展对俄林业合作互补性强,潜力巨大,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在中国对俄木材贸易中占有重要位置,占中国对俄进口原木总量的1/3以上。仅2009—2012年,黑龙江省就进口原木2004.81万立方米,价值273533.5万美元;进口锯木407.57万立方米,价值93465.8万美元[2]。在中国对俄林业合作中,黑龙江省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培育出一批优秀企业。在多个口岸建立了木材加工园区,并已形成规模。(4)对俄电力合作第一大省中俄电力合作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经历了从边境小规模电力贸易向大规模购送电的合作历程。1992年中俄两国共同建设的第一条跨国输电线路110千伏布黑线(布拉戈维申斯克变—黑河变)正式合闸送电,开启了中俄两国电力能源合作的先河。中俄电力合作主要是通过黑龙江省的边境城市黑河实现的。截至2012年10月底,中国已累计进口俄电73.45亿千瓦时,境内节约煤耗249.73万吨,减排二氧化碳697.78万吨。随着中俄能源合作的深入,中方对俄购电规模开始逐年扩大,在黑河市建立了多个俄电加工区,保证了中国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供应。2013年一季度,黑龙江省通过3条跨境线路累计进口结算电量8.22亿千瓦时,比2012年同期增长155.28%,累计完成进口额4193万美元。(5)对俄农业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土地肥沃广饶,农业资源丰富,对俄农产品贸易具有明显优势。水路、陆路和航空交通便利,在发展对俄农产品贸易上有着无可比拟的地缘、公关、市场网络优势。对俄农产品贸易占黑龙江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比重在50%左右。除农产品贸易外,近年来,黑龙江省通过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凭借地缘优势、人缘优势及政策优势成为全国对俄农业开发合作规模最大的省份。全省已有40%的县(市)组织企业和农民“走出去”,分别与俄阿穆尔州、滨海边疆区、犹太自治州、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等远东9个州区政府建立长期稳定的农业合作关系。发展境外粮食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和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293个,过境大型农业机械1万余台(件),每年对俄劳务输出2万余人次,人均创收3万元以上。2012年10月25日由66家企业组成的黑龙江省对俄农业产业联盟在哈尔滨成立,该联盟目标为建设一支专业化的农业合作开发队伍,形成合力,更加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发俄罗斯农业市场,把黑龙江省建设成中俄合作名副其实的桥头堡和枢纽站,进一步提升中俄农业合作发展水平。(6)对俄科技合作第一大省中国对俄科技合作中,黑龙江省拥有最多的对俄科技合作中心。如2001年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的黑龙江中俄科技合作及产业化中心,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工艺技术研究院为科技研发主体,以黑龙江省哈工大中俄科学技术合作有限公司作为对外科技合作实体。该机构针对国内外市场的技术需求,通过从俄罗斯引进技术、孵化、吸收和创新,已开发推出了微弧氧化工艺及电源设备等多项工程化新工艺和新技术,实现了立足龙江,服务全国,推向世界的宗旨。2012年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主席贝利奇夫院士在哈尔滨签署了《黑龙江省科学院与俄罗斯伊尔库茨克科学中心科技合作协议》,同时还签署了33个具体的意向性科技合作项目协议。未来,双方将在这个新搭建的对俄科技合作平台上开展农业、工业、生物、物理等多领域的科技合作。(7)对俄旅游合作第一大省黑龙江省是中国最重要、最知名、最早启动中俄边境旅游省份。二十多年来,黑龙江省发挥地缘、资源和历史优势,勇为人先,屡创佳绩,接待俄罗斯入境游客人数已占据全国的半壁江山,已经成为“中俄旅游交流大通道、中俄文化互动大舞台、中俄边贸合作主战场”。2012年,“俄罗斯旅游年”在中国举办,黑龙江省接待俄罗斯游客153万人次,比2011年增加4.4%。针对俄罗斯游客特点和需求,黑龙江省推出了休闲购物、矿泉疗养、湖泊度假、温泉度假、森林度假、城市观光、滑雪度假、冰雪艺术观赏等特色旅游项目,拥有对俄边境游组团社80家,不仅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相互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也成为俄罗斯游客到中国其他省份旅游和中国游客前往俄罗斯旅游的重要通道。(8)对俄服务贸易的潜力大省近年来,随着中俄经贸合作交流的日渐增强,两国在服务贸易领域开展了务实合作,并取得了积极的进展。黑龙江省凭借与俄政府良好的关系、广泛的人脉、双方合作机制、搭建平台、服务意识等诸多软实力,形成了独特的服务贸易优势。如在金融合作方面,以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基础,以构建对俄结算和投融资中心、金融信息中心、离岸金融中心、期货交易中心、金融研究与人才培养交流中心为重点,将省会哈尔滨市打造成全国对俄金融服务中心城市。黑龙江省积极建立中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云服务新标准,并为中俄跨境服务提供最新、最合适的平台,努力让中俄跨境电子商务迅速成长为推动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发展的新途径。希望以中俄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发展为起点,在全国打造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交易走廊,共同推进我国对俄跨境贸易快速发展。

3.黑龙江省是中俄贸易的大通道

在黑龙江省与俄罗斯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上,有铁路、公路和水路等25个口岸,已形成江海联运、陆海联运交通物流网络,跨境口岸基础设施和运输通道建设不断完善,一批中俄合作的跨境大桥、公路、铁路、机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稳步推进中。随着口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运能的不断提高,黑龙江省口岸支撑体系逐步形成,客货运量以年均20%的速度递增,黑龙江省成为中俄两国开展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窗口、平台和通道。2011年全省口岸货运量达到2200万吨,出入境人员370万人次。目前,黑龙江省正积极打造以哈尔滨机场为主的临空经济中心,力图进一步扩展对俄航空客货混载业务,着力打造面向俄罗斯、辐射东北亚的国际货运通道。

二、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合作对中俄经贸合作的影响

1.奠定了中俄合作的良好基础

中国对俄贸易开始于黑龙江省,也繁荣于黑龙江省。20世纪90年代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蓬勃发展,从易货贸易到加工贸易再到一般贸易,黑龙江省在贸易实践中不断优化贸易结构、探索贸易路径、创新贸易方式,为全国对俄贸易的全面开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拓宽了中俄合作领域

黑龙江省不断丰富对俄合作内涵,以货物贸易为基础,在农业、林业、物流、旅游、金融等方面开展合作。木材加工、农业合作已成合作重要领域。目前黑龙江省在俄承包的耕地已达600多万亩,中俄联手经营的“新友谊农场”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3.发挥了中俄合作的示范效应

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全国对俄贸易发展。一个个口岸化身成为中俄贸易的强大“磁场”,吸引着一批批的商贾投资兴业。黑龙江省开展对俄经贸合作的地缘、人力资源等独特优势,成为了承接“南资北移”的一个“北开”的“品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这张“品牌”的吸引下,浙江、江苏、广东等省纷纷寻求与黑龙江省的合作,积极开展对俄贸易。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全国对俄贸易的发展。

4.开创了对俄合作的新模式

黑龙江省转变传统贸易方式,坚持“园区率先发展”战略,建立境内境外互为依托的跨境产业链,园区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目前,以建设18个特色园区为基础,以打造“五个中心”为重点的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已经初具规模。2012年,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实现对俄贸易77.4亿美元,占全省对俄贸易总额的36%;同时,积极推进境外园区建设,截至2012年底,在俄罗斯积极推进建设的园区有15个,规划占地3526万平方米,规划总投资41.8亿美元,目前绝大部分园区已经投产,这为黑龙江省对俄经贸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5.打造了全国性的对俄贸易平台黑龙江省在境内外设立的园区已吸引浙江、福建等国内发达省份企业入驻,对俄园区建设在全国首屈一指。在莫斯科建立的格林伍德品牌商品销售中心等境外销售网络,成为全国企业重要的对俄贸易平台。黑龙江省组织参加和承办了系列对俄经贸活动,如闻名遐迩一年一度的“哈洽会”、2011年5月在俄哈巴洛夫斯克市举办的“建筑材料展览会”“2011年海参崴第建筑工程专业展销会”等一系列活动,两国企业界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更加深入地了解相互投资的环境和发展潜力,深挖地缘、产业、资金和技术的互补优势,共享不断成长的市场,推动中俄经贸合作向着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发展。黑龙江省成为名副其实的中俄贸易“平台”[3]。在中俄跨境电子商务方面,黑龙江赛格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哈尔滨建立了国内最大俄罗斯购物网站,搭建了对俄电子商务平台;绥芬河市设计电子商务对俄“云仓”项目,将成为最大的集物流、仓储、交易支付于一体的电子商务项目;黑龙江伙伴易通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对俄贸易B2B电子商务平台“商祺中国伙伴贸易网”已帮助4300余家国内中小企业实现对俄罗斯及周边国家出口零的突破,2012年实现出口37亿美元。可以说,黑龙江省对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已经初现规模。虽然近年来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遇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2011年开始,黑龙江省对俄进出口总额虽仍居全国首位,但对俄出口总额已逐渐落后于浙江、广东、江苏三省,屈居第4位。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增长主要得益于进口尤其是石油进口的增长。从增长速度上来看,也存在同样问题。作为对俄贸易第一大省地位堪忧。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对俄罗斯出口商品以纺织品、服装、鞋类、家电等日用消费品为主,从俄罗斯进口商品以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为主,贸易结构不够优化。除此之外,黑龙江省基础设施不完善,口岸运输能力有限;俄方市场环境和贸易制度不健全,政策多变以及投资环境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着黑龙江省对俄贸易的发展。

中俄范文篇9

关键词:中俄石油合作战略意义

一、中俄目前的石油状况

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现有各类沉积盆地超过500个,沉积岩面积达670万平方公里。最新油气资源评价显示,中国石油(petroleum)总地质资源量1000亿吨,可采资源量116亿吨。据国际能源机构(InternationalEnergyAgency,IEA)的统计,中国石油未开采储量为2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2.61%,未勘探蕴藏量为17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81%。

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最大、沉积岩面积最广、油气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沉积岩面积1290万Km2。根据《俄罗斯2020年前能源战略》的预测,俄罗斯的石油地质储量约为440亿吨,在主要开采国中占有主要地位。俄石油未开采储量为1037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4.29%,未勘探蕴藏量1150亿桶,占世界总量的12.25%。

预计到2010年,中国石油需求量将超过3.5亿吨,有可能接近4亿吨。到2020年,中国需要进口6亿吨石油,是国内石油生产量的3倍。国际能源机构2004年11月1日的《2004年世界能源展望》指出,中国的石油进口量将从每天200万桶增加到2030年的每天1000万桶,到2030年中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将达到74%。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双方合作潜力非常巨大。

二、中俄石油合作的优势

(一)资源优势

俄罗斯是世界石油主要的储存、开发国,2008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其原油产量比2007年下降了0.7%,但产量仍达4.88105亿吨(973.5万桶/日)。

而自1993年开始我国一直是石油净进口国,石油消费2002年达到2.457亿吨,排名已超过日本,成为继美国之后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但我国石油生产增长缓慢,供需矛盾突出。

最近几年来,我国的石油消费弹性系数(ElasticCo-efficiencyofOilConsumption)一直超过1,即石油消费的增长比GDP的增长还要快,因而经济社会发展受到的影响较大。换句话说,中国对石油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的石油进口依存度将逐年增加。

(二)政治优势

冷战结束后,美国抱着一超独大的帝国梦开始了世界政治单极化的旅程。为了应对美国的挑战,中俄走到了一起。

中俄两国石油合作政治基础良好。从1996年4月到2009年6月两国政府签署的主要官方文件有:1996年4月的《关于多极世界和建立新的国际秩序联合宣言》、2001年7月《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04年10月的《中俄联合声明》、2008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2009年6月的《中俄元首莫斯科会晤联合声明》。这间接地表明:全面深化能源和投资合作,是巩固和发展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重要因素。

秉承中俄传统友好的历史,继续中俄政治联姻的未来。

(三)地理优势

据BP公司(英国石油公司,BritishPetroleum)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等国外资料,俄罗斯探明石油储量达到95亿-110亿吨,为世界探明石油总储量的6%-6.5%,其中的大部分油田都位于西西伯利亚。中俄有绵延4300多公里的边界线,开展石油贸易的基础得天独厚。

(四)历史优势

新中国成立之初,苏联(UnionofSovietSocialistRepublics,U.S.S.R.)曾派出大量的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对新中国基础工业的建立发挥了重要作用。时至今日,曾在我国东北三省工作过的原苏联专家和学者们还与中方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这对促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中俄石油合作的障碍

(一)中国威胁论(ChinaThreatTheory)

在俄罗斯看来,中国是新兴国家(newlyemergingcountries)或者“挑战国家”。中国迅速发展后肯定要与美国、日本甚至俄罗斯争夺在亚太地区的主导权。一方面,中国与美国、日本争夺亚太地区的主导权会影响俄罗斯的安全;另一方面,中国力量的壮大使俄罗斯在与中国打交道时有可能被迫接受中国的主张,一个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强大的中国应该得到遏制。

俄罗斯能源政策研究所所长弗拉基米尔•米洛夫认为,俄罗斯与中国的石油合作是“黑房子里捕鹤”,“故友(欧洲)胜过新欢(中国)”。

因此,俄罗斯最新型武器总是卖给印度而不是中国。

(二)中国人口扩张论

俄罗斯在远东地区一直对中国心存芥蒂,国立莫斯科大学亚非国家研究所教授、着名汉学家维利亚•格尔布拉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公开表达了对大量中国移民进入远东及大量当地俄罗斯人“中国化”担心。在他们看来俄罗斯的远东会脱离联邦而归顺日益繁荣的中国门下。

原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马尼洛夫就曾在《生意人报》上更是语出惊人,称其立下志愿,要消灭远东的“中国基因”。

四、中俄石油合作的战略意义

(一)对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意义非凡

1992年,我国制定了《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统筹考虑经济增长、社会发展、资源消耗、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关系,将可持续发展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对我国来讲,进口俄罗斯的石油不仅可以缓解国内日益加大的石油需求压力,还可以降低我国对中东石油进口的依赖程度,提高了我国石油供应的安全系数,从而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对确保我国石油安全具有特殊战略意义

中国运输石油的路线极其脆弱,除了中亚石油可经路上运输外,其余全靠海运;而且海上运输线路也很单一,80%以上要经过“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南中国海”这条航线,但极此线易遭到封锁。如果同俄罗斯在修建中俄原油管道、长期原油贸易、贷款等问题上达成一揽子合作项目的协议,这对确保我国石油安全将具有特殊战略意义。公务员之家

2003年的美伊战争让国人在此方面感触良深。

(三)对深化两国互信加强务实合作意义重大

中俄两国关系的发展颇有渊源,双方像一对性格倔强的情侣,虽历经坎坷但最后还是走到了一起。吵吵闹闹、分分合合,是互有所需也好,是真心相爱也罢,频繁的在给这个花花世界上演着割不断理还乱的游戏。

就笔者而言,中俄两国应本着求合作、谋发展、促繁荣、保稳定的理念,坦诚交流、真诚相待,做一些对深化两国互信和加强务实合作有利的实质性工作。

参考文献:

[1]郝瑞彬、王伟毅,21世纪中国石油安全与中俄石油合作[J].中国矿业,2006(3).

[2]王遒,俄罗斯大国崛起启示录[J].中国经济评论,2008(6).

[3]孙永祥、张晶,不应过分乐观——中俄石油合作前景探析[J].国际贸易,2005(2).

中俄范文篇10

(一)中国石油能源供求之间的矛盾突出

作为战略性资源,石油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安全。中国作为石油生产与消费大国,20世纪90年代后,中国石油产量逐步提高,由1994年的1.461亿吨,增加到2005年的1.808亿吨,石油的生产总量增加了23.75%。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石油消费的增长速度远大于石油生产的增长速度。1993年起,中国成为石油产品的进口国,2003年我国石油消费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我国石油消费总量也由1994年的I.495亿吨增长到了2005年的3.273亿吨,增长幅度高达118.9%。(见表1)从图l中我们可以看出,相对来说,我国石油的生产增长幅度较小,而石油的消费幅度增长就较大,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石油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石油供求之间矛盾日益突出。石油短缺问题日益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核心。

(二)中国石油能源的进口依存度较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于石油的依赖性也在不断增加,石油能源的地位正迅速提高。我国石油消耗的总量也日益增大。与此同时,油产量年均增长量为2.04%,而中国石油消费量年均增长量高达11.99%,石油供需之间的巨大缺口则由石油进口解决。因此也使得中国石油进口依存度正逐年增高。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由1994年的1.9%,增长到2005年的我国石油生产相对增长较慢,1994年至2005年间,中国石43.3%。已经超过了30%的国际警戒线。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石油的需求也会加速增长。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将持续增长。不仅如此,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非洲和亚太。2004年我国从中东和非洲进口的石油占到了进口总量的74.1%,对中东地区的石油依赖程度远远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安全警戒线,而中东和非洲地区长期以来战乱频发、政局动荡,这些使我国石油的风险加大,寻求稳定的国外石油来源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

二、目前中俄能源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短缺制约了俄罗斯石油工业的发展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经济长期处于低迷状态,国内经济增长缓慢,使得俄罗斯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满足石油工业的发展。上个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对石油工业的投资为5O亿美元,但到1999年投资额减少到25亿美元。资金不足使俄罗斯石油工业的现代化改造难以顺利进行,相对国外85%的采油率,俄罗斯的采油率只有40%。

(二)中国在投资问题上存在两难选择,阻碍了我国对俄罗斯石油领域的投资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资金的需求巨大,是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国内石油资源的开发,还是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资源,我们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前者有力于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节约大量的“石油美元”。后者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和世界油气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有利于中国的石油安全战略,但是必然会使大量资金外流,给投资需求造成更大的压力,即使要把资金投向国外,依然面临着是把资金投向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还是投向中亚、北非等传统石油来源地的问题。

(三)中俄能源合作正面临日、关等其他能源消费国的剧烈竞争

日本和中国都是东北亚地区能源消费和进口大国,两国都把进口能源多元化的目光投向能源富国俄罗斯。而作为世界上第一能源消费国的美国,担心中国能源进口大幅度增长会对国际能源市场,特别是美国的能源市场带来冲击。美国希望俄罗斯石油能够成为中东石油的战略性替代品,2004年9月,美国康菲石油公司购买了俄罗斯最大的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的一部分股权,进而实现俄美两国在能源方面的战略联盟。与此同时,英、法等其他西方国家也积极参与俄罗斯西伯利亚石油的争夺。这些大的石油公司不但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而且有其国家的大力支持,这对我们拓展与俄罗斯的油气合作是非常不利的。

三、加强中俄石油合作的对策建议

(一)从战略高度加强中俄战略伙伴关系,为中俄石油能源合作打下良好的政治基础

中俄能源合作,没有两国政治的互信是很难做到的。近几年来两国高层交往频繁,但仅有两国高层的交往是不够的,应扩大中俄两国非官方的、重视中俄间的民间交流。让俄罗斯各界人士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增加两国互信的民众基础。就两国能源合作来说,中俄两国经济上的互补性非常明显,而且两国地缘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中俄能源合作将是双方共赢。

(二)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为中俄能源合作创造条件

俄罗斯石油资源丰富,与我国相邻,开发成本较低,互补效益明显。目前,西方跨国公司正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俄罗斯能源的渗透和控制,我国有实力的石油企业也应采取“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俄罗斯石油资源的勘探开发,建立石油生产和供应基地,加紧进入俄罗斯资源产品生产领域,为两国的石油合作创造条件。我国国内石油经过多年开采,储量已经严重不足,资源分布也很不平衡,需要不断加大勘探和开发力度。我国加入WTO后,促使我国石油市场的对外开放,俄罗斯是世界石油大国,在石油开采、运输等领域拥有丰富的经验。我国应本着互惠、互利、平等竞争的原则,吸引俄罗斯石油企业“走进来”,参与中国的石油项目,为今后中俄两国更广阔的石油合作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