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柱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23:45:12

支柱产业

支柱产业范文篇1

一、环长株潭构建旅游产业集群的布局思路

通过“长株潭”旅游产业一体化和周边城市旅游产业集群化的建设,可以提高湖南旅游业在国内省份中的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使旅游产业成为湖南经济发展核心增长级的一级,为两型产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带动和示范效应,进而提升湖南在中西部区域的综合竞争实力。首先,环长株潭城市群区域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应以湘江沿江风光带建设为纽带,以湖湘文化为集结平台,整合旅游资源,实施精品战略,面向国内外市场,努力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旅游产品,重视旅游人才培养,规范市场秩序,促进游、住、行、食、购、娱等旅游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使旅游业成为区域现代服务业的支柱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点。其次,完善区域旅游产业群布局,形成“2-5-6-1”发展格局:二个旅游龙头(长沙、张家界);五大旅游集散地(湘潭、株洲、衡阳、岳阳、常德);六大旅游王牌(长沙:山水洲城,人文长沙;株洲:炎帝文明,圣地株洲;湘潭:伟人故里,红色湘潭;衡阳:四季南岳,秀丽衡阳;岳阳:名楼名湖,胜景岳阳;常德:山峦绮丽,仙境常德);一江连接五市(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第三,实践告诉我们,在旅游做到或已经做到一定高度时,就要做文化。旅游是文化的翅膀,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没有文化内涵的旅游是苍白的,也是没有永续发展生命力的。用湘江把环长株潭城市有机地联系起来,把许多风景名胜区和产业集群串联起来,以此为基础建设湘江风光带和湘江产业带。具体打造十大旅游休闲精品:1、山水风光游,包括各种山岳湖水等天然旅游景点。2、历史遗址游,包括马王堆汉墓、岳麓书院等最为世人瞩目的古迹。在《湖南百科全书》中记载的全省30个著名遗址、7个著名城址中,分别有22个遗址、5个城址分布在该区域,尤以马王堆楚王汉墓为世所知。3、人文景观游,主要指炎帝陵、著名历史人物故居、红色旅游景区等组成的知名度最高的旅游景点。4、宗教文化游,昭山以地处长株潭中心位置的区位优势和山水相映的资源优势,朝着集休闲、娱乐、度假、会议、宗教于一体的综合型度假区方向发展。5、名人故里红色游,湖南是伟人的故里,红色旅游在全国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作为成熟旅游景区的韶山,应打造成为集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休闲度假旅游、会议旅游等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经典景区。6、楚湘文化寻根祭祖游,以伟人红色文化、白石艺术文化为核心,挖掘和丰富旅游产品文化内涵,提升湘潭旅游产业发展品位。7、长株潭生态休闲养生中心,以昭山风景旅游区、韶山风景旅游区、湖南水府旅游区和湘江生态经济风光带,“三区一带”作为框架性布局。8、湘江风光奇观游。9、田园风光游。10、现代工业旅游。

二、努力提升环长株潭旅游产业群竞争实力

“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概念首先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波特(MichaelE?Porter)提出,他指出产业集群指的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产生大量联系密切,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他把旅游业、农业、化工产业和纺织业一起并称为四大最适合集群化发展的行业,并建议国家应把旅游产业集群作为重点培植对象。笔者以为,旅游业作为当今世界发展势头最强劲、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是长株潭构建“两型社会”时必须增加的第三产业比例。首先,长株潭在构建“两型社会”的进程中应推进旅游产业的集群,形成“大联合-大旅游-大市场-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配套基础设施相应形成-整个经济合为一体-两型社会的构建”的良性循环,打造湖南乃至全国的品牌旅游产业。其次,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的提升不仅仅依赖和局限于城市群旅游资源的禀赋,还需要创造高效的旅游产业运行环境来提高其竞争实力并获得可持续发展。优秀的城市旅游形象构建,不仅要做好城市旅游宣传,还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提升城市的整体知名度和美誉度,进而提高城市群旅游竞争力。第三,在旅游产业的集群过程中,应将长株潭三地旅游商品和旅游各生产要素的区域壁垒打破,进行区域空间的重新整合,进而实现额外支出的成本等于零的良好经济发展局面。

三、不断促进环长株潭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的保护,环境资源的有效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旅游业。长株潭在“两型社会”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进程中,一定要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实现“代际公平分配”,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应做到:

(一)强化水资源环境的治理与监管

以湘江为例,湘江是横贯长株潭的一条母亲河,也是长沙橘子洲头和湘潭昭山等著名风景区的附属水域景观。早在宋代,湘江流域沿线的景观景象就赢得了“潇湘八景”的美名,其中“山市晴岚”、“江天暮雪”等景观曾分别位于湘潭至长沙的河段上。如今湘江因屡遭工业“三废”、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等的危害,自然景观遭到破坏。所以,长株潭需要重点治理和保护的水资源除了湘江、浏阳河以外,还应包括长沙石燕湖、株洲大京水库、湘乡水府等湖库资源。城市群水资源保护应依据水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通过综合治理和加强监管予以实施。一是按湖南省政府制定的湘江综合整治规划的要求,继续对湘江沿岸污染严重的企业实行“关、停、迁、改、转”。二是坚持先环评后建设的原则,确保景观建设与风光带总体风格相一致,避免造成湘江水域新的环境污染。三是加强湖库水资源环境的监管定期对湖库进行清淤防污。

(二)倡导绿色旅游观念

生态旅游既要符合旅游者回归大自然、爱护旅游生态环境的潮流,又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因此,实现绿色营销是十分必要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低生态代价和低社会成本下的经济增长,这是生态旅游受到重视的核心。倡导游客消费绿色产品,但不是所有绿色的东西都要消费,野生的动植物不能带走,原生态的环境不能破坏。要让游客认识到“我们是来欣赏大自然的,而不是贪婪的‘入侵者’,如果我们把这些好东西都带走了,后代还能享受美好的自然吗?”具体的做法是:一要积极倡导绿色旅游的观念;二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山体环境免遭破坏;三要加强对森林资源的科学管理。

(三)严控废弃物和噪声污染

旅游是资源导向性产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其造成的负面影响,比其他产业更为直接和显著。一是城市群城郊及景区要推广使用节能除尘锅炉,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量;二是加快对汽车尾气的治理,景区内的交通运输应由景点管理部门使用清洁能源营运,禁止一切机动车辆进入主景区;三是强化废弃物的无公害处理,应在主要旅游区(点)建立垃圾和粪便无害化处理设施。

(四)提高区域人文环境水平

一是加强科学发展观和环境法制观的教育,提高全民环保意识;二是促使管理者、从业者、游客和原住居民自觉地参与旅游环境的保护;三是完善旅游咨询、投诉、救援等服务网络系统,及时处理游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四是提升居民素质,培养民众热情好客、以礼待人的精神风貌。

支柱产业范文篇2

一、景色旅行区历史沿革

地域不只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之一,也是山区、库区、边区、穷区。1968年水库枢纽工程完工后,原县委、县县政府成立水库治理处。为发展旅行经济,1993年改名为治理区,1995年成立景色旅行区治理委员会,2000年经市编委同意成立景色旅行治理处,为正处级事业治理单位。年7月,区委、区县政府成立以景色旅行区为中心,涵盖周边旧街、徐古等地景象资源的东部生态旅行新区。着眼于科学、合理、适度开发东北部地域丰厚的旅行资源,依据湖北大学编制的《东北部生态文明旅行总体规划大纲》,东部生态旅行新区以东北部赤色旅行通道为轴线,将旧街、、徐古等田主要旅行资源整合开发,构成“一带五区十景”的发展大格式。其首要目标是经过招商引资,加速基本设备建设措施,精心打造旅行节庆品牌,创新发展特征旅行文明,构成一个全新的“东部旅行文明链”。适合的产业契机、优越的政策情况、优胜的地舆地位,丰厚的旅行资源,为旅行产业加速发展打下了坚实基本。

二、旅行开发建设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旅行资源得天独厚,但不断以来,颇具特征的旅行资源特别是景色旅行区却没有发扬出最大的成效。经过反思当前旅行发展的近况,探究我区旅行业打破之路,必需处理好五个问题:

(一)旅行业的位置与效果的问题。效益欠安、实力不强、发展不够,是景区发展最突出的问题。分析本源,最首要的是没有将旅行业看成战略产业来抓。当前我区面对产业转型升级的重担,资源情况的宏大压力,旅行业作为综合性、关联性较强的产业,完全可以作为破解转型难题、优化资源装备的一个主要打破口。旅行业的发展,应放在综合装备天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的范围内规划,放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统筹思索,使之逐步成为经济工作的主要环节,成为促进产业构造升级的“催化剂”和“推进器”。

(二)景区旅行开发与营销问题。当前,投入不足且投入导向单一化,招致我区旅行资源难以深度开发、精品景区配套设备难以完善到位,严厉影响了旅行经济乘数效应的发扬。其次,开发认识存在误区。依据资源价值实践,经济价值只是旅行资源总价值的很小局部,我区旅行开发当前过火注重经济价值,在维护和发掘天然文明资源、打造人文生态景象等方面做得不够。旅行资源只是产业发展的载体,旅行产物才是旅客完好的旅行体验。旅行投入的缺少、旅行产物的单一,也是招致营销难以构成惊动效应的首要缘由。旅行开发应着重研讨旅行产物的市场及其消费的可行性问题,只要走旅行资源→旅行产物→旅行市场的途径,才干完成旅行业由资源导向向市场导向改变。

(三)旅行业构造与条理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区旅行业以旅行旅行为主,休闲度假、商务会展、公事旅行、节庆旅行、文明文娱等现代旅行产物的开发相对滞后,旅客消费基本上逗留在吃、住、行、游等刚性消费上,购物、文娱等弹性消费占比例很小,产业链条范围在传统的低条理消费领域。无论从国内照样从国际来看,旅行市场发生着深入的转变,只要依据旅行市场需求,加大现代旅行产物的开发力度,推进旅行产物的转型升级,才干做大做强旅行经济。我们要充分发掘我区在农业、工业方面的特征资源,加速发展农业旅行与工业旅行,促进旅行业与一、二产业交融;大力推进旅行业与其他服务业的交融,积极发展会展旅行、商务旅行、公事旅行、节庆旅行,拓展培训旅行和旅行征询、旅行规划与筹划、旅行信息与服务等新兴交融业态,具体提高旅行产业条理。

(四)旅行业治理与服务的问题。随着旅行业的发展强大,县政府的效果应由主导型向治理型、协调型、服务型转化,我区这个转型当前还没有到位。国表里旅行治理首要存在三种形式:①县政府直接投资治理;②行政化治理和企业化运营;③完全市场化行为。第一种形式,首要用于一些掉队地域和旅行业发展初期;第二种形式,既可以完成非盈利性的资源维护,也可以完成盈利性的资源开发与应用;第三种形式,要坚持在市场体制相对完善的基本上,不然轻易发生县政府“一卖了之”的短期招商行为。针对市场行为发育度及治理技能成熟度的近况,完全市场化还不具有前提,完全由县政府操盘也不合用,当前的关键是明确县政府本能机能,既要充分发扬市场机制的效果,又需求在基本设备建设、旅行业行业治理等方面发扬效果。

(五)旅行开发与文明建设的问题。旅行开发依然处于一种低程度、粗豪型发展形态,短少旅行文明建设这根主线:一是旅行文明建设研讨不够。没有文明主题,少有形象设计,对外宣传促销无从着手。还,在项目引进、建设和功能提高中存在必然的自觉性,致使很多项目有壳无魂,损失竞争力、发展力和生命力。二是旅行发展规划不足本乡文明特征。发展规划大多范围于“跟风”,简略模拟其它地域发展形式,没有依据本身的生态优势和文明特点,构成共同的区域文明主线。三是旅行开发建设与文明建设别离。在开发进程中,天然景象得不到有用维护,人文景象没有更好地赋予文明内在,或开发力度不够,无法发扬资源的最大经济功效。四是旅行产物与文明建设脱节。旅行业尚未构成文明主题突出、当地特征光鲜的旅行产物,不能知足旅行的需求。五是旅行行业逐利行为影响文明建设。当前,旅行投资业主和从业人员的价值取向存在分明的功利性,不注重旅行文明建设,显示为短期行为严厉,人文精神缺掉,品德程度下降。没有文明的旅行,是没有生命力的旅行,没有旅行的文明,是无法提高价值的文明。旅行业要取得活力与发展,必需在文明与旅行的结合上寻觅新打破。

三、景色旅行区旅行发展思绪

(一)坚持高规格指导,整合伙源力量,构建“大旅行”板块。整合景色旅行区、旧街街、徐古镇资源力量,成立东部旅行新区管委会,真正完成对东北部旅行资源开发施行统一指导、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营销、统一治理,完成旅行产物的设备共享、品牌共有、宣传共推、线路共营、市场共占良性发展。在发展理念上,要果断摒弃“小打小闹、修修补补、小进即安、小成即满”的保存思想,结实坚持“大改革、大开放、大开发、大招商、大建设、大板块、大旅行”的发展认识,深化行政治理体制改革,构建景区新型运营治理形式。景色旅行治理处必需彻底解脱传统街镇治理形式,重点突出旅行开发治理本能机能,把工作中心向发展旅行经济转移。

(二)坚持高起点规划,引进先进理念,施行可继续发展战略。一是把生态情况维护放在首位,完成人与天然和谐发展;二是应用现代科学技能,促进旅行资源的继续应用,旅行产物的升级换代;三是充分依托丰厚的旅行资源,推出富有吸引力的“生态游”。“十二五”期间,景色旅行区以通禅大路为主轴,呈扇形发展“旅行名镇”、“通禅湖景区”、“农耕田园旅行区”和“保安寨山地旅游区”。

(三)坚持高投入建设,打造精品景区,提高旅行产物中心竞争力。一是创新招商引资渠道。积极争夺招商引资、借款、税收等方面的政策优惠,优化旅行投资情况,建设旅行投资平台,吸引更多外资、民间成本投向旅行业。二是施行产物创新工程。优化旅行品牌构造,构成以主品为中心,以精品、名品为重点,以新品为增补的中心辐射式旅行品牌收集构造。三是提高旅行综合招待才能。增强交通基本设备建设,增强商贸、金融、卫生、邮电、通讯收集建设,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便当水平。增强招待设备建设,指导建设一批度假型、贸易型、大会型旅行星级饭铺。建设一批家庭旅店、汽车旅店、青年旅店和露营地,顺应自助游、自驾游、家庭游等散客市场需求。四是充分发扬文明景象资源的支持效果,加速旅行与文明的有机交融,提高旅行文明内在。

支柱产业范文篇3

今年以来,市针对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重点支柱产业增势趋缓、创新能力不足、科研投入增长乏力等情况,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技术进步为切入点,强化校企对接,抓好项目攻关,扶持企业创新,支柱产业、企业转危为机初见成效。

一、创新模式,为企业争取科技立项。紧抓省加大科技计划项目配套资金投放力度机遇,成立工作小组,深入各地企业及部门作推介,充分调动企业申报项目的积极性,实现由“等项目”到“争项目”的转变。目前,市共申报省级科技项目162项,比去年同期增长32%,计划争取省财政扶持资金946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45%。其中,广东温氏集团的“大型养殖场污水零排放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和市百里通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石材工业废料生产人造石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项目被列为省级重大项目。同时,积极与南京工业大学有关教授对石材加工产业作专题研究,以“石材加工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为主题,向省科技厅申报省部产学研结合重大项目。

二、搭建平台,为企业提供科技支撑。作为全省首批两个省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市之一,为增强产学研结合工作的示范带动作用,该市围绕辖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加强与国内高校院所的产学研结合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人才等优势,引导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共建研发机构。重点抓好与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全面合作协议的落实,并力争与中科院广州分院、北京化工大学分别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同时,充分发挥中南大学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研究院的作用,主动开展科技开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科技培训等业务,促进企业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适应经济快速发展态势。

三、重点帮扶,为企业增加科研经费。加强与中山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的交流与合作,组建和完善产学研创新联盟,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打造畜牧业开发研究及产业化中心。积极组织各方面教授、专家深入调研,紧抓项目开发重点,充分利用广东温氏集团现有的技术、人才、资金优势,着力建设该市第1家、我省第10家部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主动承担国家863、973重大攻关课题,并大力推进部级重大专项的组织、实施及推广。同时,认真组织不锈钢、石材、硫化工三大产业集群“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省级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申报、实施,着力争取省级科技经费,拉动投入,努力构建循环经济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力争创建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环保型企业。

支柱产业范文篇4

一、××铁锅注册商标使用及发展状况。

1、地理条件优越、品牌形象较好。××县位于广西南部,是古属百越之地,从秦始皇平定南越置象郡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县交通发达,铁路贯穿南北8介乡镇,汔车运输素有“汔车王国”之称,交通运输非常便利,有利于工商企业的发展。××的铁锅行业经过不断的发展和规范之后,现在竞相发展,并形成了三大自主品牌,即“康&宝””“恒丰”、“铁人”等品牌,这些品牌涵盖了民用锅、工业锅、包边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锅、搪瓷锅、电磁炉适用锅、高级生铁锅、精品锅、炉排烤具等10个型号70多个规格,是国内大规模的生铁铸锅基地之一。产品畅销全国各地,远销日本、欧美、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铁锅特别是“康&宝”牌炒锅自2001年初投放市场以来,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2002年获得广西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发的“广西质量达标产品认可”的称号。截止到目前“康&宝”牌炒锅已经生产2000多万口,畅销区内外,为700多万家庭所选用与好评。该产品连获国家二级计量合格资质,2004年在同行竞争中脱颖而出,唯一被上级评为“广西优质产品”称号,2006年度广西消费者协会推荐“消费者信得过产品”称号。

2、规模小、底子薄但发展势态良好。目前××县有铁锅厂17家,与鼎盛期铁锅生产厂家70多家相比少了几十家,在数量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而且,企业的投资规模也比较小,大的企业投资额不超过五百万元,这样的规模和基础很难形成大的产业。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和相关政策的引导下,不论在生产规模上、技术改造各铁锅厂都有了很大变化,2005年,全县生产各种铁锅4400多万口,占全国铁锅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同时,在工商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县铁锅行业的品牌战略意识不断增,相继注册了15个铁锅商标,“恒丰”“康&宝”“铁人”等注册商标铁锅已深入区内外客户的青睐。从地理条件、生产技艺和战略思路来说,××铁锅有做强做大品牌的先天优势。

二、××铁锅注册商标管理使用状况。

对××铁锅行业的注册商标,我们主要做法是“搞好服务,当好参谋,抓好监管”。

1、紧紧围绕××铁锅行业注册商标开展工作。一是对注册商标的主体进一步的规范,帮助企业落实各项商标管理制度;二是组织相关铁锅生产企业和部门开展《商标法》商标管理相关规定的培训和学习;三是派专人到企业蹲点为商标注册人排扰解难,提供法律帮助,并全面监督注册商标的正确使用,做到心中有数。

2、为铁锅行业做强做大出谋献策。多年来,我局多次参与××县政府召集相关部门和铁锅行业召开铁锅行业论证会、研讨会,提出了很多建议,都得到了采纳。我局就商标注册、管理以及组建铁锅行业集团方面,我局还广泛走访了××县铁锅经销商,进行调查研究,并对调查研究的情况向政府和相关部门进行反馈,此外还组织召开了一次××铁锅行业注册商标协调会协调和解决有关问题。

3、全面落实对××铁锅行业注册商标的监管。一是督促商标注册人按照规定建立健全注册商标使用管理制度;二是定期或不定期检查铁锅注册商标的使用情况;三是开展对印刷企业的专项整治,查处非法负责制商标的行为。

三、××铁锅行业注册商标使用后取得的初步成效。

1、××铁锅的质量管理体系初步规范。2005年××县启动了××铁锅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从铁锅生产环境要求、管理、生产、销售等多个环节进行规范,通过对××铁锅质量和商标标识的管理,从源头上规范了××铁锅市场。

2、××铁锅产业得到了初步发展。一是产业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比如:近两年来,××县铁锅经过××县委、县政府专门邀请全国铁锅业的专家为××铁锅业出谋划策,并引进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铁锅业。××铁锅在秉承传统独特铸造工艺和技术的同时,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在材质中掺入适量的有益人体健康的稀土微量元素,在外观造型设计上融进现代美学理念,使××铁锅形成了超薄、健康、抗腐蚀、抗爆裂和导热更快更均匀等突出特点。

3、经济效益显著提高。一是市场得到了拓展。比如:××县南发实业有限公司经过技术革新和研发新产品,成为美的集团电磁炉专用锅具的指定供应商,生产的“铁人”牌电磁炉专用锅出口美国、欧洲等地。二是品牌价值进一步凸现。未注册商标前,特级铁锅仅卖元/只,注册商标后,上涨到元/只,价格跟着一路上升。年产各类铁锅4420多万口,铁锅生产总值10.01亿元,销售额10亿元,实现利税7900万元,让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铁锅行业已成为该县最具特色的支柱产业之一。2005年12月上旬,××县铁锅行业喜获“广西铁锅生产基地”称号,这标志着该县铁锅行业的发展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申报著名商标,做强做大××铁锅品牌。

××铁锅拥有先天优越条件,也存在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为做强做大××的铁锅产业,我局切实履行职责,充分利用职能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特别是对我县具有特色的产业,想尽千方百计为其做好服务工作,引导企业利用商标、广告战略品牌方面的工作下了一定的功夫,我们主要抓好如下几方面的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工作。

1、向当地政府、铁锅生产经营企业提出了申请著名商标的建议。此建议得到了××县党委、政府的高度好评,也得到了铁锅生产经营企业的高度重视和配合,并由我局具体指导××铁锅企业申报著名商标事宜。

2、有针对性的在企业和相关部门中,广泛深入开展商标法律法规的宣传,上门服务,随叫随到,及时解答企业提出的各类问题。近期来,我局对商标法律、法规进行开展咨询宣传,发放《商标法》申请注册商标条件以及应知应会的资料1000余份,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3、发动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广西著名商标,对基本上符合条件的企业,我局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其厂家进行调查了解,并指导帮助完善各种条件,提出要求,使其符合注册条件。

五、××铁锅申报著名商标注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今后工作方向。

××铁锅著名商标的申报还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难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在××铁锅著名商标的申报上,很多企业观念有待改变,部分企业认为申报著名商标就是商标注册人想垄断××铁锅的生产经营,缺乏品牌大局意识;二是部分企业对著名商标的作用持怀凝和观望的态度;三是对著名商标的监管工作,因为没有现成的管理经验可以遵循,我们的工作尚待进一步探索。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下步我们打算着重抓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加大××铁锅申请著名商标的宣传力度。××县工商局将配合地方党委、政府把该项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常抓不懈;采取各种形式大力宣传××铁锅申报著名商标的重要意义;并在各家铁锅企业中广泛宣传和普及著名商标申报的相关知识,以适应新经济形势的发展。

2、加大打击力度,净化品牌市场。一是教育引导生产经营者增强××铁锅品牌意识,自觉抵制掺杂使假败坏××铁锅声誉的行为。二是开展专项打假行动,严厉查处制假、售假行为,保护××铁锅的品牌形象;三是对商标使用单位的产品进行不定期抽检,确保××铁锅符合著名商标的要求。

支柱产业范文篇5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特色产业优势,做大、做强、做精农业支柱产业,不断推进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全面建设生态小康县的步伐,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农业支柱产业发展的基本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基本思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立足资源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适应市场需求,依靠科技进步,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逐步发展和壮大龙头加工、购销企业,培育和健全市场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调整政策、增加投入、改善环境、优化服务,做大做强四大支柱产业,促进全县经济全面、快速、可持续发展。

(二)目标任务:围绕“建设生态小康县”的总体目标,经过几年的发展,到“十一五”期末全县茶叶年产量达到2500吨,年产值l.2亿元,茶园面积发展到5.8万亩,其中良种茶园3.2万亩以上;蔬菜年产值8000万元,面积稳定在28000亩左右;全县肉兔存栏达到50万只,出栏达150万只;山羊存栏6.5万头,出栏5万头,形成产业优势,努力使我县成为山羊基地县。

二、加快发展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

(一)做好产业布局规划。

1、茶叶产业。以xx,xx.xx等乡镇为重点,进一步优化茶叶生产布局。在xx茶场基础上,以筱村镇、万排乡为重点开发有机茶;在山洋坪茶场基础上,以xx,xx、xx等乡镇为重点开发绿色食品茶叶。在海拔300米以下的区域,重点种植早生、特早生品种,发展早茶;在海拔500米以上的区域,发展高山茶.以生产名茶为主的区域,重点发展良种茶园;以生产优质茶和大宗茶为主的区域,在发展良种茶园的同时,保留并选育推广本地群体种茶园。

2、蔬菜产业。我县区域内,海拔600米以上地区可大力发展高山蔬菜生产,400米以下的低海拔地区以发展大棚蔬菜为主,海拔400-600米之间地区,根据当地实际和蔬菜发展水平,可酌情发展大棚蔬菜或高山蔬菜。

3、食草动物产业。以丘陵山地为特征的泰北区,可利用草场1.17万公顷,以xx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山羊西北产区;低中山的泰中部,可利用草场0.82万公顷,以xx等乡镇为重点建设山羊西南产区,拟扩大现有种羊场的规模,努力使我县成为浙南闽北山羊繁育中心。肉兔生产以xx及xx公路沿线两侧地区为重点,形成肉兔产业集中产区。

(二)加快基地建设。

1、茶叶基地建设。鼓励开发新良种茶园,成规模、新开发的良种茶园,作为新开耕地予以落实扶持政策,新发展良种茶园基地面积200亩以上的,县政府给予奖励;鼓励成片开发茶园,引导农民通过土地经营权的转包、转让、租赁、入股等多种形式,实现土地经营权依法流转并向茶叶种植大户集中,推进茶叶规模化经营;鼓励繁育xx本地良种茶苗,加快良种化步伐。对建立无性系良种扦插苗圃2亩以上的,每亩补助400元;对争取到的省市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县财政安排一定的配套资金。

2、蔬菜基地建设。以乡镇为单位建设大棚或高山蔬菜基地,并且达到蔬菜无公害生产技术标准要求的,年生产规模达1000亩以上的,当年给予建设单位1万元的奖励,年生产规模达2000亩以上的,当年给予3万元的奖励。

3、食草动物基地建设。依托省山区海岛特色畜牧业(食草动物)项目建设的契机,创建山羊和肉兔示范乡,带动和辐射全县发展食草动物。鼓励发展食草动物,凡每户饲养山羊在100头以上、肉兔400只以上的,每户给予一次性棚舍补助款2000元;山羊200只以上,肉兔500只以上的,每户给予一次性棚舍补助款3000元。扶持食草动物良种场的发展,鼓励人工栽培牧草,对种植优良牧草的,每亩补助种子费10元,牧草新品种引进试种一个品种10亩以上,每个品种补助500元。建立xx县食草动物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引进繁殖优质种苗、先进技术推广、贫困户养殖食草动物小额贷款的贴息补助,同时,设立食草动物基地奖励基金,以乡镇为单位建设食草动物基地。山羊存栏3000头以上或肉兔存栏2万只以上当年一次性给予1万元奖励;山羊存栏5000头以上或肉兔存栏5万只以上当年一次性给予2万元奖励。

三、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绿色产业

根据绿色农业的要求,推广和普及无公害生产技术,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鼓励和扶持开展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安全、卫生认证。对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颁证的按照泰委[2003]17号文件规定予以奖励。

四、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推进支柱产业发展

(一)加大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围绕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一批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每个产业培育2个以上竞争力和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

1、加大用地支持力度。对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的农业龙头企业的生产用地,需优先安排用地指标。上缴县本级的土地出让金,给予返还95%,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企业一次性上交土地出让金有困难的,可以分期分批缴纳,分期分批及时返还。也可以通过租赁使用土地方式,县国土资源、规划建设等有关部门给予优先办理有关手续。

2、落实税费支持政策。对从事农业支柱产业生产的重点龙头企业,县内征收的政策性规费按最低限的30%收取(城市市政基础设施配套费按私建项目标准计算),税务部门要对新办农业支柱产业的企业采取减征、免征所得税或先征后返的形式,予以支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要改善服务,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放宽围绕四大支柱产业引进、兴办的各类企业注册的条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电力、电信、水务等部门要予以优惠和照顾。

3、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县财政每年在预算中安排100万元农业产业化资金,专门用于支柱产业的产业化和规模经营项目的扶持,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农业基建和支农国债等农业专项资金,在不改变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和性质的前提下,要重点用于支柱产业的龙头企业和规模种养业主的项目配套、基础设施改造、科技培训和农产品品牌创建。县财政按企业对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给予相应奖励,奖励金额按企业当年比上年地方财政收入贡献增长部分的30%计发。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的投入,对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前景好的项目,给予重点支持;对实力强、资信好的企业核定授信的额度。允许企业以自有不动产、动产以及注册商标等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有关部门要做好权证确认和相关服务工作。

4、实施人才支持政策。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龙头企业就业,人事关系允许挂入县人才交流中心,企业科技人才的管理纳入正常的专业技术职称评聘范围,技术工人可以通过培训参加工人技术等级、技师、高级技师的考评。龙头企业业主及企业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技术人员的子女,由教育部门就近安排学校就学,并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农业主管部门要统筹全县农业技术人员力量,定期组织一批技术骨干到重点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生产、加工技术服务,增强龙头企业的技术力量。

5、落实奖励措施。县财政要安排20万元用于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参加国内外农产品展销(主要是2006年xx农业博览会),从农业发展基金中安排20万元对在经营业绩和带动作用等方面成绩突出的龙头企业给予奖励,对获得市级、省级和部级龙头企业称号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3万元和10万元。蔬菜加工企业和本县农户实行“订单”生产,并且年带动发展蔬菜3000亩以上的,当年给予2万元的奖励。

(二)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发展农产品购销队伍。认真贯彻《xx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围绕特色主导产业,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业经营大户、科技人员领办或参与组建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从农业发展基金中安排5万元用于奖励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对带动力强、农民参与面广、成效显著的合作社、专业协会,经县农业部门考核后,给予适当补助。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营销队伍,对购销量大的购销大户要给予一定的奖励,县政府每年开展一次全县“十佳”农产品经营大户评选表彰活动,受表彰的“十佳”每人颁发奖金3000元。

(三)加快茶叶初制厂标准化改造建设。狠抓标准化茶厂建设和茶厂改造,引导家庭型向工厂化加工转化,稳定提高茶叶质量。鼓励兴建标准化新茶厂或对符合要求的茶厂进行改造。新建或改造茶厂达到省级茶叶加工厂标准的,县财政按实际投资额予以贴息二年,年贴息率为5%。今年继续从扶贫资金中安排20万元,科技三项经费安排10万元、农业发展基金中安排20万元,统筹使用,采取以奖代补形式用于扶持茶厂优化改造。对已通过QS认证的茶厂,县政府给予奖励。

(四)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打造“三杯香”茶叶和“九峰”牌蔬菜品牌,要千方百计把xx茶叶统一到“三杯香”品牌上来,并集中各方力量,加大对这2个品牌的宣传力度。县政府安排一定的经费做好“三杯香”证明商标申报,启动“三杯香”茶原产地域保护工作。对新获得省著名商标、市知名商标或新获省、市名牌产品的,分别予以奖励10万元和5万元。

五、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强化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大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依托“农民知识化”工程和“绿色证书”培训,采取多样形式,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力争使每个农户都掌握一到两门农业支柱产业开发方面的先进实用的生产技术,为农业支柱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和服务保障。

(二)开展科技示范。茶叶龙头企业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纳税10万元以上,带动两个专业合作社、茶农100户以上,给予奖励5万元,科技示范户带动农户10户以上,使每个农户增加收入500元以上的,给予2000元奖励。年种植蔬菜15亩以上,在当地起到蔬菜生产科技示范作用,生产效益在当地蔬菜生产平均效益以上的蔬菜种植大户,定为蔬菜科技示范户,给予2000元的奖励。兔年出栏200只、羊年出栏100头以上,在当地起到养殖科技示范作用,生产效益在当地养殖业平均效益以上的养殖大户,定为养殖科技示范户,对给予2000元的奖励。对科技示范户安排科技人员直接进行技术挂沟,在受到自然灾害危害造成经济损失,优先给予安排救灾资金。开展科技示范户生产备案,实行动态管理。

(三)加快名优品种的引进和推广。加快建立名优茶品种试种基地,在试种成功的基地上,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名优茶品种,不断提高全良种茶园覆盖率。鼓励优良品种的引种和推广,引进一个蔬菜优良新品种,在全县内推广面积达5000亩以上,且单位产量和产值比原品种提高10%,一次性给予奖励3000元;引进一项蔬菜生产新技术,在全县内推广应用面积达10000亩以上,并使我县蔬菜生产水平有一个新的提高,一次性给予奖励3000元。引进食草动物原(纯)种的给予20%的资金补助,引进良种公母羊的每头补助200元,引进良种肉兔的每组补助220元。增加对农业生产的科技投入,科技三项经费中每年用于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资金不低于该资金总额的20%。

(四)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县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实施“农民信箱”工程和“xx农业信息网”的建设,推进信息入乡、进村、到企工程,建立信息收集、分析、整理、制度,及时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农业科技信息和管理信息,指导生产和销售,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做好信息服务。

支柱产业范文篇6

为进一步增强战略性支柱产业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促进全市经济快速发展,经市政府研究,现就加快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快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发展速度快、潜力大,对整个经济起引导和推动作用的先导性产业。近年来,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迅速,规模不断膨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培植和发展了一批成长性好、带动能力强、支柱作用明显的龙头骨干企业,形成了以有色金属、基础化工、新能源汽车等为特色的战略支柱产业群。但与先进地市相比,我市战略性支柱产业还存在产业聚集度不高,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核心关键技术缺乏等问题。加快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是我市转变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要,是快速膨胀我市经济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塑造产业竞争优势的需要,是提高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需要,对“十二五”时期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加快发展战略性支柱产业的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扎实推进战略性支柱产业发展。

二、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重点

“十二五”期间,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加大投入等措施,重点发展有色金属生产及深加工、新能源汽车和基础化工及精细化工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实现战略性支柱产业的超常规、跨越式发展。到2015年,三大战略性支柱产业累计投资1150亿元,可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350亿元,利税610亿元,实缴税金117.5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3%、44%和40%。

(一)有色金属生产及深加工(千亿)产业

到2015年,有色金属产业投资80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0亿元,其中铝产业达到1600亿元,铜产业达到140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0%和34%。建成循环经济示范园区、生态工业园区、铜铝加工产业园区和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高端加工区四个产业聚集区,把打造成为中国有色金属新城,成为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生产及深加工基地。总体目标分两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到2012年末,力争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铜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第二阶段到2015年末,力争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00亿元,铜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

1.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集团为依托,大力发展铝深加工产品,逐步完善板带坯料-中厚板-薄板-铝箔、铝合金-压铸件、铝合金-型材三大精深加工产业链,打造成为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铝生产及深加工基地。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400亿元。

2.生态工业园区。以铜业、阳谷电缆等企业为依托,进一步延长产品链条,加快发展铜杆线、铜管件等深加工产品。到2015年,力争形成电解铜80万吨、铜加工60万吨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

3.铜铝加工产业园区。以为依托,加快建设15万吨高性能工业铝挤压型材、3万吨内螺纹铜管、20亿套高档电子元器件等铜铝深加工项目,打造成为国内第一、世界一流的大型高科技有色金属加工基地。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00亿元。

4.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高端加工区。依托市经济开发区建设有色金属精深加工园区,采取改善环境、完善配套政策、建立有色金属研究院等措施,积极承接南方和沿海地区铜铝加工产业转移,加强与国内外有色金属生产加工企业的合资合作,重点发展铜铝深加工、汽车配件和有色金属复合材料等高附加值产品,促进铜铝高端加工产品向经济开发区聚集。到2015年,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二)新能源汽车

以中通客车、时风集团为依托,建设中通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基地和时风汽车产业园两大产业基地。到2015年,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50亿元,力争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亿元以上,利税30亿元以上。

1.中通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基地。在经济开发区投资20亿元,建设2万辆节能与新能源客车项目和汽车零部件项目。到2015年,达到年生产2万辆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的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50亿元。

2.时风汽车产业园。投资30亿元,建设电动车、轻卡汽车、微卡汽车等项目,扩大轻卡汽车、电动车产能,同时建设电机、电控、电池等关键零部件研发基地,加快电动车产业升级。到2015年,建设成为集电动车总装、涂装、机加工、焊装及关键零部件生产为一体的生产基地,形成年产30万辆生产能力,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00亿元,其中实现电动车销售收入100亿元。

(三)基础化工和精细化工产业

以鲁化产业园为主体,大力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硅化工和大型化工装备四大产业链。到2015年,工产业园投资300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00亿元,利税260亿元,其中工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把工产业园区建设成为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1.煤化工。以尿素、甲醛等为原料生产三聚氰胺、三聚氰胺甲醛树脂及其下游系列产品。到2015年,煤化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0亿元。

2.盐化工。大力发展聚氯乙烯和糊树脂、氯化石蜡、环氧氯丙烷、环氧树脂等系列产品。到2015年,盐化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

3.硅化工。重点发展农药中间体、染料中间体、医药中间体和助剂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择机发展氟硅化工产业的原料。到2015年,硅化工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0亿元。4.大型化工装备。发展三类高压设备制作、球罐制作安装、化工设备安装、起重机械制作以及化工工程、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设计,开展大型化工装备制造、安装和工程总承包,到2015年,大型化工装备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亿元。

支柱产业范文篇7

孟必光说,当我们用“文化*”的标准审视*这个边疆民族地区时,会发现,由于历史原因,*州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劳动者素质不高,经济发展滞后于全省全国水平,而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滞后于经济发展。

孟必光说,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利用州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发优秀的民族文化产品,形成既能全面汲取外地文化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又能充分体现自身特色文化的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各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打造出具有高品质、高标准的展示*特色、*风格、*气派的文化产品。建设既能充分反映*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又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时代特色鲜明、紧跟市场需求的文化主导产业。通过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打造“民族风情文化州”品牌,扩大“*之乡”知名度,逐步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带动全州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全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发展*文化产业何处着眼,如何布局,从何入手?孟必光显得成竹在胸:就是要着力打造“六个一”:即“一块宝玉”、“一段民族历史”、“一个开明土司”、“一座傣皇宫”、“一把刀”、“一个珍奇园”。

“一块宝玉”即全力打造“东方珠宝城”。*产宝玉石,自古就有珠宝交易,同时处于我国翡翠原料进口桥头堡位置,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瑞丽已经成为全国和东南亚最大的翡翠玉石集散地,是世界上翡翠交易最繁荣、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孟必光说,*拥有一张珍贵的宝石名片,一定要抓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提高瑞丽东方珠宝城的文化档次、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州将统一部署,在瑞丽市第一期投资6000多万元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式吸引投资者,对城市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民族特色化的打造,使瑞丽东方珠宝城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生活和投资环境越来越好,珠宝的销售量越来越大,交易水平越来越高。

“一段民族历史”,就是要大张旗鼓地对外宣传、推介以傣族、景颇族文化为主的*州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傣族的历史,公元前424年就有记载,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达光、果战璧王国和其中的六大王朝,傣族四大古都就建在*,至今遗迹仍在。景颇族在*一带生活的历史至今已800至900年,明朝设立的“八关”主要是景颇族群众生活的地方。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在内的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多姿多彩,丰富着*民族文化的内涵。“一个开明土司”,即宣传好干崖(今盈江)末代土司刀安仁的爱国主义精神,做大当地文化旅游产业。他是*近代一个放眼看世界、敢为为天下先的傣族土司。他最早把橡胶树引进我国种植,“橡胶母树”至今仍存活于盈江县凤凰山上,今年101岁。“一座傣皇宫”,即借助梁河县南甸宣抚司署被评为国家4A级景点的机遇,发展包括古代傣族皇宫的娱乐、餐饮等相关文化产业。“一把刀”即做大做强陇川县护撒阿昌族乡群众的刀具打制业,护撒刀在历史上就很有名,已经远消印度孟加拉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在国内卖到蒙古、新疆、西藏。“一个珍奇园”,就是发挥潞西市的“勐巴娜西珍奇园”龙头作用,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勐巴娜西珍奇园储存的上亿年树化玉居全国之最。

支柱产业范文篇8

一年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13522”工作思路,实施“甘蔗富民,煤炭强乡”的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以服务“三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扩大招商引资,经济取得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下面,我给各位领导简单汇报我乡今年工作及明年的工作打算。

一、2005年主要工作及其成效

(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一是充分利用宜州糖业企业对甘蔗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甘蔗生产,做强做大甘蔗这一支柱产业。2004/2005年榨季,全乡甘蔗总产量达8.4万吨(其中进怀远糖厂6.1651万吨,进小糖厂约1.3万吨,群众自留种0.98万吨),总产值达1680万元,2005/2006年榨季全乡甘蔗总产量预计达7.5万吨,由于2006年蔗价涨至每吨247元,所以我乡甘蔗总产值仍可达1800多万元,二是利用靠近东江、金城江蚕茧加工企业的有利形势,引导群众发展种桑养蚕业,通过外出学习和举办培训班来提高群众种桑养蚕的技术。扶持德兴、德合村“整村推进”实施种桑养蚕项目,举办培训班两期,培训人员200多人。由于蚕茧价格上涨,群众种桑养蚕积极性进一步高涨。2005年,全乡种桑面积1800多亩,比上年增加800亩,蚕茧销售收入达220多万元。三是继续打造“白土蜜瓜”品牌,不断巩固和发展白土西瓜产业。2005年,白土西瓜种植面积1000多亩,西瓜销售收入达80万元。

(二)推进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投资6万元动工改建德地加栋至拉等3公里屯级路、岜香路口至三脑3公里屯级路,目前这两个工程已通过验收;投资6万元动工新建德荣立新至加旁2公里屯级路;投资20万元改建德地村拉腊至作肯1.5公里屯级路;硬化德明太平、计料、辅洞等屯级路,德里村甘洞屯1.5公里屯级路硬化也在动工当中;德里村150多户村民装上了固定电话,使全乡通固定电话的村达到6个。动工建设白土乡自来水(明渠改管涵)工程,一期工程投资160多万元,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今年12月底完工,工程完工后可解决白土乡75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6万多元维修蔗区公路16条,切实做好2005/2006年甘蔗砍运等协调工作。继续扶持群众修建沼气池,目前已完工85个,做好德合村四级路动工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德合村、德兴村整村推进项目规划上报工作。今年我乡部分村屯遭受重大水旱灾害,我乡全力作好灾民安置工作,共发放救灾粮食13吨,救济特困灾民185户520人,安排水毁民房重建资金11户11400元。

(三)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推进项目建设,增加财政收入。

我乡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积极改善投资软环境,年内加大以煤炭生产为龙头的招商引资工作,上了几个大项目。据初步统计,目前我乡已引进资金609万元,完成1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5个,分别是:白土林场承包项目、金城江区矿业公司白土煤矿的3~6号井的煤炭开发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对增加白土乡财政收入发挥了主导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我乡务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白土乡出现了运输车辆多、摩托车多的新气象。

我乡通过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财源建设,使财政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今年,全乡财政收入达131万元,占任务的103.31%,

(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白土矿区的非法小煤井是我乡最大安全隐患。今年以来,我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联合区直有关部门对矿区开展了多次安全整治活动,共出动工作人员1000多人(次),进行矿区巡查120次,关闭炸封非法小煤井210个(次)。二是加强水陆交通安全宣传和整治,实施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对春运班车实行跟班检查,圩日安排工作人员上路巡查交通。今年以来,全乡境内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五)集中精力,抓好春季计生集中宣传服务月活动。

在服务月活动中,抽调区、乡工作队员84人,车辆12部,投入经费0.3万元,开展宣传服务工作,完成结扎任务51例,放环35例,征收社会抚养费3.2万元,计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5月下旬至7月上旬,我乡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抽调工作人员89人,投入选举经费1.9万元,11个村(社区)的选举均一次性成功,8个村(社区)党支书、主任实现“一肩挑”,“一肩挑”比例达72.72%,村(社区)“两委”交叉任职达81.8%,均达到了区委的要求,为更好地开展今后村屯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一些村屯常年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二)农民增收的项目较少,增收缓慢;(三)矿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困难等。

三、2006年的工作打算及具体措施、意见。

2006年,我乡的工作仍要紧紧围绕区委“13522”工作思路,加快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继续将甘蔗生产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增加甘蔗面积和产量。利用糖业企业发展甘蔗生产的优惠扶持政策,努力完成今冬明春新种1550亩甘蔗种植任务。二是继续实施良种良法,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鼓励农民用好田地来种植甘蔗,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使甘蔗生产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真正把这一支柱产业做强做大。三是做好甘蔗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切实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强宣传,防止甘蔗外流。

2、扩大种桑养蚕规模,提高种桑养蚕技术水平。我们要充分抓住东桑西移,蚕茧价格上涨,众多蚕丝企业落户我区的良好机遇,引导和扶持群众发展种桑养蚕,加大养蚕技术培训和桑苗品种改良,明年力争再扩种桑200亩,使全乡桑园面积达到2000亩。

3、继续实施白土蜜瓜品牌战略。扩大西瓜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优化西瓜品种和品质,做好科技信息指导和流通服务,让白土西瓜更有名气,“走”得更远。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主要抓好一批村屯道路建设、重点是完成建设德合村5.6公里四级路改建工程,完成德地村作肯至拉肯1.5公里屯级路改建工程,动工建设德兴村四级路工程,建设白土乡新农贸市场。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建设来进一步推动白土乡经济发展的步伐。

5、做好部分受灾村屯的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在生产物资上和技术上给群众一些扶持,使受灾群众摆脱困境。

(二)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要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协调和处理好招商引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协调好投资方与群众的关系,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要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招商,要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依托煤炭资源,重点做好煤炭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对白土矿区(除属国营矿区外)重新规划,搞好详查,引进有技术有资金的单位勘探或依法开采;对现有的白土林场进行改造,引资建立木林加工厂。总之,要通过招商引资,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2006年要力争完成招商引资230万元以上,完成财政收入170万元以上。

(三)加强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支柱产业范文篇9

孟必光说,当我们用“文化*”的标准审视*这个边疆民族地区时,会发现,由于历史原因,*州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育程度较低,劳动者素质不高,经济发展滞后于全省全国水平,而文化事业的发展又滞后于经济发展。

孟必光说,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充分利用州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积极开发优秀的民族文化产品,形成既能全面汲取外地文化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又能充分体现自身特色文化的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各民族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打造出具有高品质、高标准的展示*特色、*风格、*气派的文化产品。建设既能充分反映*民族文化的深厚内涵,又能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时代特色鲜明、紧跟市场需求的文化主导产业。通过培育壮大文化产业,打造“民族风情文化州”品牌,扩大“*之乡”知名度,逐步使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带动全州各族群众脱贫致富,促进全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发展*文化产业何处着眼,如何布局,从何入手?孟必光显得成竹在胸:就是要着力打造“六个一”:即“一块宝玉”、“一段民族历史”、“一个开明土司”、“一座傣皇宫”、“一把刀”、“一个珍奇园”。

“一块宝玉”即全力打造“东方珠宝城”。*产宝玉石,自古就有珠宝交易,同时处于我国翡翠原料进口桥头堡位置,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发展,瑞丽已经成为全国和东南亚最大的翡翠玉石集散地,是世界上翡翠交易最繁荣、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孟必光说,*拥有一张珍贵的宝石名片,一定要抓住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进一步提高瑞丽东方珠宝城的文化档次、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州将统一部署,在瑞丽市第一期投资6000多万元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式吸引投资者,对城市进行绿化、美化、亮化、净化、民族特色化的打造,使瑞丽东方珠宝城的文化氛围越来越浓,生活和投资环境越来越好,珠宝的销售量越来越大,交易水平越来越高。

“一段民族历史”,就是要大张旗鼓地对外宣传、推介以傣族、景颇族文化为主的*州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傣族的历史,公元前424年就有记载,中国历史上盛极一时的达光、果战璧王国和其中的六大王朝,傣族四大古都就建在*,至今遗迹仍在。景颇族在*一带生活的历史至今已800至900年,明朝设立的“八关”主要是景颇族群众生活的地方。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等在内的各民族文化各有特色,多姿多彩,丰富着*民族文化的内涵。“一个开明土司”,即宣传好干崖(今盈江)末代土司刀安仁的爱国主义精神,做大当地文化旅游产业。他是*近代一个放眼看世界、敢为为天下先的傣族土司。他最早把橡胶树引进我国种植,“橡胶母树”至今仍存活于盈江县凤凰山上,今年101岁。“一座傣皇宫”,即借助梁河县南甸宣抚司署被评为国家4A级景点的机遇,发展包括古代傣族皇宫的娱乐、餐饮等相关文化产业。“一把刀”即做大做强陇川县护撒阿昌族乡群众的刀具打制业,护撒刀在历史上就很有名,已经远消印度孟加拉等东南亚、南亚国家,在国内卖到蒙古、新疆、西藏。“一个珍奇园”,就是发挥潞西市的“勐巴娜西珍奇园”龙头作用,带动旅游产业发展。勐巴娜西珍奇园储存的上亿年树化玉居全国之最。

支柱产业范文篇10

优势与机遇

南部自古以来就盛产蚕丝,多年来一直是省、市蚕桑基地县。县委、县政府在“十一五”规划中已将丝纺服装业列入工业强县的重点发展项目,做大做强南部丝纺服装业大有可为。

一是政策带来发展机遇。国家在“十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东桑西移”、“东丝西进”的重大战略,南充是“东桑西移”和“东丝西移”战略转移最重要的承接地之一,加之南充被确定为“中国绸都”,南部县理所当然也就成为该战略转移的重点区域,这为南部县丝绸服装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机。

二是产业基础地位明显。我县始终坚持蚕桑发展不动摇,把发展蚕桑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首选产业。特别是丝纺行业经过前几年的改制和改造,经受了市场经济的磨炼,更新了思想观念,淘汰了部分落后的生产装备,初步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具备了发展的内在动力,丝纺行业已在全县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农民增收、居民就业的主打产业。2005年全县丝纺服装业实现销售收入3.03亿元,比上年增长47.6%;今年1-8月丝纺服装业实现销售收入2.56亿元,同比增长21.6%,预计全年销售收入可达5亿元。

三是发展优势已经显现。南部县地处嘉陵江流域中部,适宜栽桑养蚕,老百姓对蚕桑发展比较认同。从产业基础看,全县有市、县蚕茧基地乡镇40个,桑园面积10万亩近2亿株,年养蚕8万张,产茧5万担。按桑园面积估算,全县年养蚕能力完全可以达到20万张、产茧10万担以上。

四是加工能力初具规模。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县已具备比较强大的丝纺加工能力。绿神丝绸现自动缫12组,每年可加工干正茧1300吨,年产白厂丝400吨,产值过1亿元,是全市规模较大的一家缫丝企业。宇宙家纺现有园机坯布、人工印花、自动印花生产线6条,各种设备150台(套),每天可生产毛毯5000条,年产值可达2亿元,是我县最大规模纺织企业。金泰纺织现有600头气流纺生产线、4万环绽纺生产线、一定规模的精梳生产线和200台剑杆织机,年可生产各类棉纱1万吨,各种面料1000万米,年产值可达2亿元。

问题与困难

丝纺服装行业作为南部的支柱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在解决就业与扩大出口方面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发展后劲乏力。茧丝绸行业易受国际市场周期性影响,价格波动较大,部分农民对蚕桑发展信心不足。农村税费改革后,各级政府没有资金投入蚕桑发展,仅能维持蚕桑产业现状。特别是处在当前社会转型时期,多数老百姓栽桑养蚕激情不高,仅把蚕桑当成“副业”。在蚕桑发展中,部分基地乡镇不仅要出钱负责栽桑,还要出钱负责“冬管”,发展主体错位,蚕桑发展后劲不足,全县60%以上的“一步成园”桑已经进入“老化期”。

运行体制不顺。2003年,县委、县政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对全县蚕业体制进行了改革,引进了绿神公司,该公司集蚕桑发展、蚕种发放和蚕茧收购权于一身,实行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但绿神公司属企业性质,不具备行政行为,与乡镇缺乏沟通,没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发展蚕桑,实际上只负责蚕茧收购和加工。同时政府也只承担了蚕桑发展的协调工作,对蚕桑发展也没有较大投入,严重制约蚕桑产业做大做强。

产业链条较弱。从目前我县丝纺产业发展现状看,主要以纺纱、织布和缫丝为主,缺乏印染、制衣等深加工企业,存在着有产业无链条的问题。多数产品档次较低,仍停留在大宗原料型、半成品型生产的初始阶段,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低,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处于劣势,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

流动资金短缺。目前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同时,丝纺工业所需蚕茧和棉花,生产季节性很强,收购时间集中,资金需求量极大,靠企业自身实力根本无法解决全年所需原料收购资金。据了解,我县丝纺行业在收购期间资金缺口近亿元。

思路与对策

丝纺服装行业作为南部工业的重中之重,如何做大做强?笔者认为,发展丝纺服装产业必须立足现有基础,完善发展机制,强化基地建设,做大优势企业,全力招商引资,发展产业集群。

夯实基地建设,整合优势资源。丝纺原料基地是丝纺工业的“第一车间”,建立高规格、大规模、集约化的丝纺原料基地,是南部丝纺工业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一要推行“先锋蚕业模式”。大规模组建蚕业合作社,建立“分户栽桑、集中养蚕、以桑入股、按股分红、联合营销、二次分利”的经营机制,走“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的新路子,从根本上解决单家独户养蚕缺劳力、缺技术的问题。二要实施科技兴蚕。采取“养活、吃饱、良种、良簇”常规技术和“统防统消、小蚕共育、分段饲育、室外省力化、自动上簇”五大配套技术,实施蚕桑种养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经营,力争平均单产突破35公斤。三要优化蚕桑产业布局。切实抓好“三大示范工程”,即国道212线5个乡镇(建兴、碾垭、三官、大王、兴盛)亮点示范工程、省道101线7个乡镇(楠木、中心、五灵、伏虎、双佛、大河、永庆)重点示范工程和升钟库区7个乡镇(保城、双峰、大坪、桐坪、神坝、铁边、店垭)产业扶贫示范工程。努力实现“二三五十”目标,即在全县建成2个万担茧乡镇、3个五千担茧乡镇、5个三千担茧乡镇、10个两千担茧乡镇。力争2010年全县季养蚕2张以上重专大户达到3万户,发种达到20万张,产茧10万担,养蚕综合收入突破1亿元。四要拓展优质棉生产基地。金泰纺织公司要进一步拓展新疆兴汇联扎花厂和新疆科坪金泰扎花厂的生产规模,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保证年可供应优质皮棉2万吨以上。

强化调控手段,着力体制创新。按照“政府调控、行政管理、引入竞争、规范经营”的要求,努力完善调控机制,为丝纺行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保障。一要明确发展主体。建议成立丝纺产业推进办公室,具体负责该项工作,并尽快将蚕桑发展权和蚕种发放权收归县蚕桑局,充分发挥职能部门的职能作用。二要完善调控机制。建议县政府对蚕茧收购尽快建立最低保护价收购制度,同时责成蚕茧收购单位按收茧量的一定标准提取蚕业发展风险基金,存入财政专户,在茧丝绸价格低于正常年景一定幅度时,可启用风险基金对蚕农或企业实行补贴,帮助其渡过茧丝绸“疲软期”。三要规范市场秩序。要打破蚕茧独家收购体制,在严格执行市场准入条件下,可以从全县的蚕业合作社中有选择性地培养2-3家蚕茧收购企业,适当引进竞争。四要建立帮扶机制。建议县政府出台扶持政策,对基地乡镇和重专户给予项目、资金等政策扶持。基地乡镇也要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扶持有技术、有劳力、愿意养蚕的农民集中土地或租赁荒山荒坡栽桑养蚕,重点培育一批栽桑养蚕大户。五要完善考核机制。建议县委、县政府出台茧丝绸行业考核办法,要以新增桑园面积和当年的发种量、产茧量及蚕茧质量等指标来评价基地乡镇的工作,要以对企业服务的满意程度来衡量主管部门的工作,要以入库税金和税金增长比例来考核企业的发展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