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语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2:40:54

肢体语言

肢体语言范文篇1

眼神:与陌生人初次交谈,视线落在对方的鼻部是最令人舒服的,直接注视对方眼睛的时间反而不宜过久,因为长时间凝视对方会令人不自在。当然,如果完全不注视对方的眼睛,会被认为是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表现,或者试图去掩饰什么。所以,学会察言观色是非常重要的。当你盯着对方双眼看时,发现对方在谈话时目光从专注变得游移,这就说明对方可能因为你的注视而觉得不太自在了,这时不如就将视线移到对方的鼻部或者嘴部。

轻抚:轻抚可以表达对人的关爱,一般是轻拍对方肩膀或手背,但是就我国的传统习惯,应该注意轻抚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行为,尤其是在异性之间、同龄且关系并不亲近的男女同事、生意伙伴间要慎重以轻抚的肢体语言表达关切之情。

嘴:嘴和眼一样都有传情达意的作用。在社交活动中,谈话时尽量少努嘴和撇嘴,因为这样的动作容易流露出不屑的意味,而显得不够有涵养。站立、静坐或握手时,嘴可以微闭,不要露出牙齿,如果能保持微笑状就更完美了。

肢体语言范文篇2

【关键词】合唱;肢体语言;艺术性

一、合唱中应用肢体语言的作用

(一)有助于合唱者分析研究作品的内涵。肢体语言是展示作品内涵、体现演唱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合唱艺术当中,肢体语言具有营造和增强气氛、烘托合唱效果的作用。在合唱指挥当中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合唱指挥最大的职能就是通过肢体语言统一整个团队的节奏,让听众感受合唱的魅力,引起听众的共鸣。为了更好地展现作品的内涵,在合唱演出之前,必须充分把握合唱作品,掌握与合唱作品相关的信息,比如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以及主题思想等。指挥者对作品的理解越深刻,在运用肢体语言时就越是轻松自如。在演绎合唱作品时,指挥者合理运用肢体语言,能够帮助合唱人员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二)有助于合唱者的演唱统一。合唱作为集体性的艺术形式,各个方面必须高度统一,具体包括每一位合唱人员的呼吸、节奏及音色控制等。只有所有元素高度统一,才能体现合唱的效果。指挥者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引导所有合唱人员统一面部表情,从而进一步增强舞台效果。比如在实际的指挥当中,指挥者可以设计一套特定的肢体语言,帮助所有合唱者更好地统一嘴型,从而确保在合唱当中实现头腔共鸣。(三)有助于提高合唱者的表现能力。合唱指挥在全方位了解作品的前提下,通过肢体语言的设计,提升合唱的艺术美感,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和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不同的音乐作品,所采用的肢体语言也不同。在演唱宗教类的音乐作品时,合唱指挥与合唱人员的面部表情及身体形态都应当保持庄严与肃穆;而在演唱爵士风格的音乐作品时,则应当结合音乐的节奏特征,增大肢体活动的幅度,使舞台氛围更加轻松活泼;在演唱民族类音乐作品时,则应当结合民族舞蹈及民族器乐,加入相应的肢体动作,从而提升合唱的舞台表现效果。由此可见,在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合唱指挥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提高合唱人员的表现力,增强表演的效果。

二、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

(一)手势语言。手势语言的含义极其丰富,可以充分地展现作品多元的音乐思想。合唱团的语言一般通过嘴进行表达,而指挥者则主要通过手来实现语言的表达。合唱指挥的许多动作都是借助手势来完成的,比如虚拍与实拍、呼气与吸气等。大部分教材都对类似的动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指挥者的手势通常需要借助左右手之间的配合才能完成,而合唱肢体语言则需要通过指挥者的手势才能得到充实和完善。(二)面部表情。在指挥过程中,指挥者的面部表情需要以音乐作品的思想为依据,在与其他人员相互配合时,面部肌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指挥者而言,面部表情同样也是体现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方式,面部表情的任何微小变化都是音乐作品情感及内涵的体现,同时面部表情也是除手势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种肢体语言。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合唱指挥者不仅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同时还能呈现出丰富的作品思想。对合唱指挥者而言,在所有肢体语言当中,面部表情可以说是最为丰富的。(三)身体语言对合唱指挥者而言,常用的身体语言有两种,第一种是常规身体语言,包含指挥者的手势动作及面部表情,第二种是合唱指挥者的身体动作,属于综合性的身体语言。后者具体又可分为两大类,也即坐姿与站姿。优秀的合唱指挥其站姿与坐姿也非常标准。指挥者诠释作品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优良的坐姿及站姿。如果指挥者的体态不符合标准,就无法让合唱人员及观众充分领略到合唱的独特魅力。彩排时,指挥者要懂得运用身体语言,以帮助合唱人员理解作品。演出时,指挥者要运用身体语言帮助观众将想象与视听体验进行统一,从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加深观众的感受,获得最理想的舞台效果。

三、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的艺术性特征

合唱指挥通常会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合唱作品的情感及内涵,指挥人员借助自己的表情、手势,可以形成独特的肢体语言,抽象化地展示合唱作品所包含的丰富情感。指挥人员需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完美地展现作品的意境,并且将这种情感作为艺术形象,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体验,从而打动观众。合唱最大的作用在于协调不同的演唱形式及音乐声部,使之完全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指挥必不可少。只有在指挥的领导下,合唱人员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确保演出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合唱指挥不仅要体现自己的能力,还要带动整个团队,帮助每一位团队成员展示自己最良好的一面。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演出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在进行合唱演出的过程中,合唱指挥所处的位置较为特殊,如果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演唱人员一直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只能通过指挥者的动作才能从视觉上加深对表演的感知,进而获得强烈的视觉效果,深刻地感受现场的氛围。合唱虽然属于声音艺术,但和其他形式的声音艺术又有所不同,因为它需要集合各个方面的音乐元素,所以具有鲜明的和谐之美,在表演时需要通过相应的形式协调统一不同的声音。合唱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和声,和声不仅可以丰富音色,拓宽音域,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声音的表现力。这一点是其他表演形式完全无法相比的。正因为如此,在合唱表演当中,合唱指挥的地位更为突出。出色的合唱指挥可以在表演当中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体验,从而最大程度上获得观众的认同。对指挥者而言,最重要的就在于将自己的技术与肢体语言融为一体。合唱指挥必须要借助指挥者的肢体语言才能发挥作用。在合唱的过程当中,合唱指挥一方面需要注意表现作品本身的情感与内涵,另一方面还需要注入自己的情感,完成二次创作,这样才能完美地演绎作品,从情感上打动观众,真正实现合唱的艺术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合唱指挥不仅是一种艺术活动,也充分体现了合唱艺术的本质特征,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性。在指挥演唱的过程当中,指挥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通过艺术表达来演绎作品,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而提升肢体语言的美感。指挥者借助肢体语言,能够增强合唱的艺术效果,使合唱真正得到观众的喜爱。

四、如何提升合唱指挥肢体语言的艺术性

(一)努力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合唱指挥必备的职业素养。合唱指挥在团队中起着领导作用,只有在掌握大量音乐知识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增强肢体语言的艺术性。音乐要素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涉及音色、节奏等多个方面,不同的音乐要素构成风格千变万化的作品。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合唱指挥,就必须努力地学习,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首先,指挥者需要具备极强的乐感,要能够熟练地分辨不同的音乐元素,还要掌握对音乐元素进行处理的方法,这种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指挥者对音乐旋律的领悟能力。其次,指挥者还必须具备分析和研究音乐基础知识的逻辑关系的能力,也即对音乐作品进行基本分析的能力,这一点在合唱排演前的准备阶段体现得尤其明显。(二)丰富与音乐相关的人文知识。不同的民族其历史文化也存在差别,而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同样也存在独特之处,艺术风格与思想情感也各具特色。在进行合唱演出之前,指挥者需要分析合唱作品的内容及创作背景,熟悉与作品相关的所有信息。不同的合唱指挥,在作品理解方面也存在差异,处理音乐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合唱指挥需要认真学习关于音乐作品的知识,才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音乐综合能力。在指挥的过程当中要运用自己学习的音乐理论,结合合唱的需求对肢体语言进行设计。音乐作品的核心在于其包含的主题思想,这是创作者融入情感的前提,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创作者的水平。在正式演出之前,掌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及理解作品的主题极其重要。合唱指挥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文史知识,同时还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记忆能力及思维能力。指挥者在不断学习知识的同时,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从而可以帮助指挥者将艺术元素和肢体语言进行融合,进而全面提升自身肢体语言的艺术性。(三)充分运用合唱指挥的能力。合唱指挥是整个团队的关键与核心,同时也是团队的领导人物。指挥者肢体语言的任何变化对合唱表演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指挥者的肢体语言相当于整个作品的语言。因此,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要尽量简单易懂,同时需要体现艺术性,通过简单的动作让团队成员明白自己的意图,理解指挥者的思想情感。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极其丰富,具体包含多个方面,比如起拍、收拍,还有左手与右手之间的合作等。不同的肢体语言也存在差异,只掌握相关的理论仍然难以实现艺术表现的目标,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不同肢体语言的具体运用,才能让肢体语言真正艺术化。合唱作品的细节能够充分展现指挥者的水平和能力,指挥者必须要合理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结合其他的方式,在实践当中展示作品的巨大魅力。合唱指挥虽然无法像演唱人员那样通过声音和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展示自己的能力,却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控制整个团队,处理好作品的每一个细节。精准的肢体语言是体现合唱指挥自身能力的关键。所以,一名出色的指挥者,必须精准把握肢体语言,并且在合唱实践中加以运用,进而进一步熟悉肢体语言,有效增强肢体语言的艺术性。合唱具有十分突出的群体性,合唱指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必须要引导整个团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增强自己领导能力的同时,指挥者还必须熟悉每一位成员的个性,在团队成员中建立威信,通过自己的指挥感染和引导所有的合唱人员,使合唱演出的效果达到最佳。

五、结语

在合唱的过程当中,指挥者淋漓尽致的发挥可以使合唱呈现出高度统一的效果,从而带给听众强烈的视听体验。指挥者与其说是为了协调和统一所有的合唱者,不如说是为了完成一场肢体语言的艺术表演。因此,指挥者自身肢体语言的艺术性越强,合唱的效果就越理想。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合唱指挥,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来提升自身肢体语言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赵琦.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方音乐,2019,(24).

[2]张浩.创新视域下的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8,(32).

肢体语言范文篇3

【关键词】肢体语言;儿科护理

肢体语言沟通是借助行为、动作、眼神、表情等表达自我的思想、情感、兴趣的一种方式。肢体语言沟通常用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中,如咽喉疾病无法发音者[1]。近年来,随着人文医学发展的深入,有学者提出将肢体语言护理运用于小儿的护理当中。本科将肢体语言交流运用于儿科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儿科进行治疗的1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89例,女61例;年龄1~11岁,中位年龄5.7岁。病因:肺炎65例,腹泻47例,肾病综合征20例,哮喘18例。按照患儿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构成、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入院后对照组患儿根据自身病情,接受相应的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肢体语言的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行为动作

护理人员注意自身的姿态、表情等,与患儿交流中表情亲切,面带微笑,不应当过分严肃,以免与患儿产生距离感。可适当的抚摸、拥抱等,用肢体行为鼓励患儿,增强其内心的成就感,以更好的配合治疗。与家属交流期间,也应注意行为动作,尊重家属,积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2眼神交流

日常工作中,与患儿或其家属交流时,注意眼神诚恳,不应冷淡处理。要多以善意的眼光鼓励患儿,增强小朋友的信心。

1.2.3抚触护理

在注射、抽血、换药等医疗操作中,可轻轻抚触患儿额头、手臂等,安抚患儿的情绪和心理,给患儿一些安全感,拉近患儿与医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患儿配合的积极性。

1.3疗效评定标准

医嘱接受行为评分标准:①完全抵触:0分,拒绝医治,就医时大声哭闹,不合作,拒绝医治行为。②部分抵触:2分,愿意接受医治,但不配合,表现为部分抵触情绪,但没有大声哭闹,不逃避。③部分接受:6分,接受医治,但表现为部分谨慎,愿意听从医生的建议,但有时会保守,能够正确接受医生的建议。④绝对接受:10分,能够与医护关系和谐,对治疗过程、环境不恐惧,能够良好配合。自制调查问卷进行护理质量评估,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成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层次,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与患儿接受行为评分比较

干预组患儿接受行为评分(7.5±1.2)分、护理质量评分(84.2±9.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2.0)、(70.4±1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组患儿完全抵触4例,占5.3%;部分抵触13例,占17.3%;部分接受15例,占20.0%;完全接受43例,占57.3%;对照组完全抵触9例,占12.0%;部分抵触16例,占21.3%;部分接受17例,占22.7%;完全接受33例,占44.0%。干预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情况比较

干预组非常满意53例,一般满意19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6.0%;对照组非常满意38例,一般满意18例,不满意19例,满意度为74.7%,干预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儿科患者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限,且理解能力也无法到达成人的层次。因此,在小儿护理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肢体行为来帮助患儿理解要表达的意思[2,3]。小儿往往缺乏安全感,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环境后,一般会有很强的心理障碍,抵触非常明显。因此,护士在面对患儿时,要保持微笑,树立亲切自然的形象,这对于小儿恐惧感的消除意义重大[4]。在和小儿或家长交流期间,可从眼神中鼓励、默许、赞扬患儿,帮助小儿建立配合治疗的信心[5]。对于入院后哭闹厉害,抵触情绪非常强烈的患儿,也可让其观摩年龄较大、表现良好的患儿治疗过程,一方面用最直接的感官消除小孩的害怕,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患儿的一种鼓励。就诊期间,适当抚摸小儿的额头,手臂等部位,拉近患儿与医生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接受行为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患儿对医疗行为的接受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0%,对照组为7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良好的肢体语言交流完全可以消除患儿的恐惧,提高患儿的配合度,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佳平 翟爽 刘丹 刘婷婷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李雁.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187-3189.

[2]彭书芹,吕振环,王敏,等.影响儿科护患沟通因素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7):113-114.

[3]颜君素,施玲玲.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7):368-369.

肢体语言范文篇4

【关键词】肢体语言;身势;表情;符号性;超级模特

台上模特的仪态万方、姹紫嫣红,给了我们很深的感官形象。她们的肢体语言直接、明快,能以极大的自由灵活度,用来表达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某种特殊思想和感情,微妙地反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意境。因此,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现象,笔者试就人头马超级模特肢体语言的实现、定义、符号性三方面,作具体的论述。

一、肢体语言的第一性美和第二性美

时装权威黛安娜·维瑞兰德曾经说过:“脖颈、脊背、手臂和腿的伸展,以及轻盈的步履是与美紧密相连的”。肢体语言属于体态语,是其无声传情的典型。这种非语言手段,在T型台上独领风骚。模特们特有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她们自身的肢体语言,带给观众愉悦的美感。肢体语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语言,不同于相对平板的书面语,肢体语言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片跳跃、丰富的缤纷景色。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没有比人体更能激起富有感官的柔情了,在它的形象上,飘荡着一种沉醉的神往。”的确,用肢体语言作为信息载体的模特,更能体现出第一性美和第二性美的完美组合。第一性美指模特们天然的外在条件:匀称修长的四肢、挺拔健美的姿态、端庄秀丽的容貌;第二性美指模特后天的内在修养:高雅的气质、良好的学识。第一性美是硬件,只有拥有第一性这个基本条件,才能表现第二性,否则再内秀的第二性也上不得T台。不过,仅有第一性没有第二性的辅助,也上不得大雅之堂。第二性为第一性锦上添花,烘托其应有的理性深度。总之,两者把高度、深度完好结合,提升、表现出模特应有的秉性和灵动。

人头马超级模特赛程中,有因身体比例不协调,被评委一针见血指出“不要走弯路”的,虽然她的表演很机智、到位,第二性美展示的淋漓尽致、令人折服,但是,第一性毕竟是第二性之母,所以,只能落得一声叹息。当然,对于第一性的外形,不能苛求。有位比萨脸的模特就很令人欣赏,她优雅适度的动作、从容自信的风度让场内评委和广大观众惊叹。尽管场外评委对她不属传统标准的大饼长相颇有微词,但这并没有阻碍她顺利进入二十强。

拥有第一性美和第二性美———和谐之美的典型代表,非场内的评委陈颖小姐莫属。她相貌清丽、眼神知性、举止娴雅。坐谈时,微靠椅背,面带柔和明朗的一抹浅笑;站立行走时,步履坚定而轻快、神态雍容而大气;当观看表演时,常把双手合在一起,十指叠加;当发表观点时用手在身前一顿,干脆利落。难怪广大热心观众评价陈颖为,“当代T台大姐大、模特评委的大师级人物、优雅知性的完美化身”。

和谐之美为至美,和谐强调的是整体,是第一性、第二性的协调统一、错落有致而又相辅相成。和谐之美使人如沐春风,令肢体语言产生“磁力效应”[1]。

二、狭义的肢体语言和广义的肢体语言

“狭义的肢体语言,指的是伴随语言二重性(口语和书面语)交际的各种非语言交际因素,即人体的各种动作和姿势,如面部表情、手势、四肢动作和身体姿势等。广义的肢体语言,指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具有示意性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2]。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用肢体语言进行交际的共同目的,都是把无形的语言思维直接转化为动态的感官形象,来加强整体印象、增强表意效果。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对于T型台上的模特,我们更是有意识地根据其非语言行为,对她们的内心状态和综合实力做出判断。从屏风后缓缓走出的第一步,到退场的最后一个姿势,我们始终在用所有感官观察她们,注意她们的衣着和举止,留意她们的眼神和脸色,并留心她们唇齿之间的微妙变化。通过对动态的、无声的及非语言的线索进行判断,来决定是同意还是否定,是让她继续留在台上还是终止比赛。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际只凭言语而没有任何伴随的肢体语言,是无法进行和难以想象的。因此,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形体艺术,肢体语言是“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3](Malandro和Baker)。所以,模特的肢体语言重在研究她们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以人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其非语言形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姿态。姿态包括站姿、走姿和坐姿。良好的姿态应该是挺直而不生硬,轻松而不做作,展现出一种落落大方、飒爽英姿的精神风貌。人头马超级模特中个别模特走秀扭胯幅度过大、猫步夸张,直接影响了对她的态度评价和资历深浅的判断,尤其是一些新秀。所以,姿态是信息的综合表现,要想赢得评委的青睐,基本的台步必须练到炉火纯青。

动作。动作是肢体语言中变化最显著的部分,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和感染力,主要是手、足的协调。人头马超级模特的历次比赛中,都会给模特设置一个小道具,让她们根据音乐用道具来表现形体。同样是一个杠铃,选手只是扛着它若无其事地在台上转了一圈,但陈颖评委就仅凭它的竖放,再加上一只纤足的轻踏,将自己的健美演绎到完美无伦。动作之美,美在准确、精当,不可轻浮、粗俗。

表情。信息的表达55℅靠面部表情,人的面部24块表情肌,每一块都能传情达意。眉头、面颊、鼻子、嘴唇的蠕动与变化,可以表达出人的喜怒哀乐。一般说来,面部表情是人自然、本能的表现形式,语义的显现性强,表达的思想更真实,流露的情感更准确。每一次伴随着“T台有限,梦想无限”而黯然下场的模特们大多是因为表情僵硬或者慵懒,而被淘汰的。表情是肢体语言中最敏感、最富有移情作用的部分,它能迅速、真实地反映出人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变化,因此,当非语言信息遭遇理性的尴尬时,人们更相信面部表情。良好有加的表情自然应该是自如而不疏放、亲切但又富于变化的。

眼神。眼神是聚焦人心的一只摄像头,是洞察人类灵魂的一把解剖刀。T台模特的韵致全部浓缩于一双眼睛里。眼神里的内涵丰富,也最真实,最动人。胜利者的眼神总是昂扬自信、坚定执着。踏着音乐节拍走的步履是否轻盈、到位,从参赛选手的明眸里就可以看出,所谓“明眸善睐”,指美的眼神应是:炯炯有神、友善坦然。

仪表。仪表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包装,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深层的修养。模特上、下场要换两三套衣装,但无论休闲服饰,还是泳装、礼服,每个选手的风采都是迥异的。有的狂野、有的柔媚、有的中性、有的稍显繁琐邋遢。其实,仪表也是肢体语言综合信息的反映,一个人美不美,有没有魅力,全显示在仪表里。根据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标准,得体的仪表应该是:神清气爽、天人合一。

肢体语言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更侧重特定语境中的狭义观。

三、肢体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肢体语言是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物质载体,借助于具体的动作,解读人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种表达潜意识的符号系统,可以比之于口语和书面语,而且还是这些系统中比较重要的。“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肢体语言先于有声语言,当时只是简单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与客观事物的直接结合的指意”[4];有声语言产生后,特别是文字的出现,人们的思维的进一步发达和进化,使得这种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等逐渐有了典型而复杂的意义,即人们可以用看得见、摸得着或感受到的客观事物,去隐喻这些具有相似点的抽象的事物,而这些肢体语言概念的形成是多层次、多特征的。

肢体语言以人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为物质基础,指向自然和社会的文明由于受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运用体态姿势和面部表情的指向性内涵,就会千差万别。因为“所指和能指的联系是任意的”[5],例如,“中国人用点头表示肯定或同意,摇头表示否定或不同意,而保加利亚人却正好相反。西方人见面打kiss或拥抱,而东方人一般只礼节性地握手。肢体语言间的差别和不同肢体语言的存在就是证明。中国人同性携手是友谊的象征,而西方则有可能被认为是同性恋”[6]。当然,肢体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它的不可论证性。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

能指的线条性,让超级模特用行云流水的动作,将其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步一步的迈、一点一点的舒展眉心,走台、微笑,不仅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在空间内延伸,既体现一个长度、向度,是一条纬线,又体现一个深度、高度,是一条经线。

“能指对它所表示的观念来说,看来是自由选择的,相反,对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却不是自由的,而是强制的”。肢体语言并不同社会大众商量,它所选择的能指不能用另外一个来代替。这一事实似乎包含着一种矛盾,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肢体语言的“强制王牌”。已经选定的东西,不但个人即使想改变也不能丝毫有所改变,就是大众也不能对任何一个动作行使它的主权;不管肢体语言是什么样子,大众都得同它捆绑在一起。

总之,肢体语言具有符号性,符号按索绪尔的说法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其中,概念等于所指,音响等于能指,所指是能指的内容(意义);能指是所指的载体。它们作为部分或组成要素,既相互对立,又共同构成作为整体的符号”[7]。肢体语言同其他典型符号一样,具有能指和所指,只不过以身体姿态、表情动作取代音响形象,用来意合概念、情感和思想。符号性特征也是区分肢体语言与人体纯生理动作的重要标志。比如,猫步,T台下的人们也会走,但不代表脱俗的高雅之美,相反,会遭人嘲讽。肢体语言虽然具有与人体动作相同的生理属性,但它更重在表达某种语境中的独特思想、具体情感。陈宗明所言“一件事物,只要能够分析出其中的能指和所指,它便是一个符号;反之,便不是符号”。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手段,而模特则把这种语言运用到恰到好处。肢体语言一方面能把人体第一性和修为第二性完美结合,打造生动活泼的个性形象;另一方面,又侧重狭义的面对面交际中用各种具体动作和多样表情来传达潜在信息,从而达到意会的高境界。同时,肢体语言也是一种表义的多功能的符号系统。作为非语言交际系统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肢体语言在T型台上可以传达丰富、微妙的信息和情感,表达模特潜在的心理与意向,从而使人头马超级模特赛事更火,使超级模特活动更贴近语言现实,使肢体语言的交际活动更生动、更感性、直接而又明确。

【参考文献】

[1]文静.试论体态语审美价值的实现[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5).

[2]况新华,曾剑平.论人体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

[3]AllanPease.BodyLanguage[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N].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

[5]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肢体语言范文篇5

[关键词]肢体语言表演语言动作体验

影视表演的肢体语言包括动作、语言。表演主要是运用动作和语言来进行创作的,用接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动作和语言作手段来创造人物形象。影视表演艺术的特征是:一种运用接近生活的动作和语言创造角色形象的艺术。首先演员应当考虑,他不仅必须模仿自然,而且还必须把自然完美地再创造出来,以期在他的表演中真和美是相结合的,因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应当在演员的支配下,使他能够随心所欲地根据既定目的和谐而优雅地运用任何的一部分肢体。本文就提高影视表演的肢体语言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演员创造角色是自己的身体和声音

演员的身体和声音是我们创造的工具。每次表演都是创造,为了保持作品的准确性、生动性,就必须体验、感受、热情饱满。我们在这里强调身体、声音、表情都是创造角色的手段,动作和语言、表情牢牢地掌握在演员自己手中,创造好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身体松弛肌肉没有任何的紧张,整个形体器官完全服从于演员意志的支配,这对创作状态有很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训练,便能呈现组织良好的创作之作,演员便可以自由无碍地用自己的身体,把心灵所感觉到的东西表现出来……”

比如:曾有一部电影,一个炮手在打法西斯匪徒,阵地上中了敌人一炮,把炮手耳朵炸聋了,嗓子也沙哑了,于是这演员要从本来用悦耳的声音表演忽而转到用沙哑的声音说出对白。再如有一些特殊要求:一边哭。一边念台词:一边笑一边说话;或受重伤而嘱咐什么:一边喝着水或一边吃东西说话;最后观众能听到耳语或悄悄话;因悲痛或情急而高声喊叫嘶哑……等等。可见,没台词戏常常是最好的戏,演员通过动作、表情把它细致准确地表达出来,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它。

二、演员运用动作和语言手段来体现角色的行动

演员运用动作和语言来体现角色的舞台行动,行动的体现靠动作和语言,语言就是剧本台词,经过演员的精心处理,在表演时说的对白,在表演时做的动作和说话,都应让观众看懂角色的行动的目的,观众看懂了你是为了什么才做这个,为什么你不是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这就是观众被吸引的时候,他们想知道你下面做什么?最后什么结局?所以演员为了让观众看到有目的的行动,自己首先就要弄清楚你所扮演的角色行动及其目的性,行动是一环套一环的,是不断的,演员必须反复分析台词和行动指示,从字里行间去寻找有些行动目的。剧作者剧本中作必要的行动指示,其中很多是动作提示,但并非每个剧本都有具体的行动提示,全凭演员来创造,我们叫组织动作。如电影《霓红灯下的哨兵》中:

童阿男悄悄出现在街头工事里,他回头,一声唿哨,林媛媛奔上,惴惴不安。

童阿男从工事中探出头来,这是一个动作,他向某个地方张望,这是第二个动作,在看到林媛媛后一声唿哨,这是第三个动作,让后他跳出掩体,这是第四个动作,他向上场的林媛媛走去,这是第五个动作,然后开始第一句台词,这些动作为了一个目的:等待林媛媛到来,在这个目的下组合五个动作,形成一个行动过程,等待,这是一个行动,但它有为着更大的目的:她摆脱家庭的羁绊,一起参加欢迎解放军三、演员的“感受”和“控制”

表演情感必须准确,有分寸,合乎人物和情境的需要和剧情发展变化的节奏。这一切,都必须由演员体验、感受、控制才行。影视中的哭与笑,既然是艺术创作,就不能流行自然主义,要给人以一种美感,给人以一种艺术的享受,生活中人们的哭笑,不论是悦耳还是刺耳,都无关大局,但在银幕中则必须使人感到如同音乐一样动听感人,务使自己的表演能感动观众,不要给观众造成一种生理上的不良刺激。演员本人的感情与角色产生了共鸣,这是出现更为动人的“创作状态”,但演员仍然会进行控制,这控制的程度就在于不破坏“艺术的真实”而陷入真哭的境地。如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

春妮:……我这次回去,一定高高兴兴工作,一定象过去一样支援你们打胜仗。

肢体语言范文篇6

(一)指挥一一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演奏”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指挥首先应该是一门隶属于音乐二度创作的“演奏”艺术。只不过指挥家手中掌握的“音乐生产工具”已不再仅限于某一特定乐器(如钢琴、二胡、定音鼓,及其自身的声带和共鸣腔体等),而是一支符合一定规格、具有相应编制的音乐表演团队(包括各种类型的合唱队和乐队)。所以,这就要求指挥家对团队中各种“乐器”(包括人声在内)的演奏性能和表现特征等做出全面、深入、系统、熟练的精深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演奏”各类合唱队或乐队这种高级“乐器”时真正做到“人器合一”,使指挥家本人和他演奏的“乐器”(即各类合唱队或乐队)有效地融为一体,从而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地为音乐表现服务。(二)指挥——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导演”艺术。如果说音乐艺术中的作曲相当于电影艺术中的“编剧”的话,那么指挥就相当于电影艺术中的“导演”。所以,在群体音乐表演形式中起“导演”作用的指挥,不仅自己要对作品的整体艺术风格甚至每一个音乐细节都了如指掌,而且要将自己对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对这些音乐细节的艺术处理,都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每一位表演参与者(即合唱队员),并以高屋建瓴的艺术见解,统一所有参与者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这样才能在全面、深刻地掌握作品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在排练、演出的艺术生产过程中,真正快捷、有效地统摄起这一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全局。(三)指挥——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领导”艺术。指挥这一掌控群体音乐表演形式全局的综合艺术,除要负责训练团队等日常艺术事务以外,还必须负责团队的各种组织、建设工作,并尽可能客观、即时地了解队员的各种相关信息,从而全面、牢固地把握团队的发展方向。可见,指挥不仅是团队的艺术指导,而且还是团队许多其他事务的统筹、协调者。所以,无论各现存团队的历史和现状如何,指挥必须在客观上真正担负起团队的实际领导工作。

二、指挥形态变化

一般情况下,指挥站立时,双脚可微微分开,胸脯自然挺起,腹部自然收紧,两肩自然放松,双臂弯曲抬起,双手张开,手指微微弯曲分开,放至胸线,距身体适当距离,手腕微微下沉,手掌向下向前,面对合唱队员,双手间的距离以能有效控制整个团队为宜。手位的高度应在略低于视平线的高度上,手位过高,会阻挡视线,影响指挥与队员的交流,手位过低,会远离视线,起不到传达信息的作用,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能够使手、眼和队员三者有效地联结在一起的高度。指挥的动作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靠动作幅度大小的变化、手位高低变化、方向纵横变化,反射锐、钝变化,手势虚实变化,肌肉紧张度的张、驰变化,动作简繁变化,意识的“主动”与“被动”化,距离身体的远近变化等手段来表现力度、情绪、“语气”及色彩变化的。(一)力度变化。在实际指挥过程中,由于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受大脑支配的,人的身体各部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指挥的动作往往会从手臂动作的大小、肌肉紧张度的高低及面部表情的变化等各方面协调动作,所以,指挥者常常会同时调动多种手段来实施指挥。如渐强时,指挥一面逐渐扩大动作幅度,一面提高手位,一面加强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变化,一面增强肌肉的紧张度。再如,表现渐弱时,一面降低手位,一面让手臂靠近身体,一面手心自上而下翻转,一面还要降低手的紧张度等。应当说明的是,联合使用多种手段,往往比运用单一手段指挥更有效果。因此,当多种手段协调使用的时候,其中的每一单一手段变化幅度便可适当降低。(二)情绪与语气变化。指挥的手势,一方面要按照节拍的序列循环运动,以表达音乐的基本节奏、节拍和情绪要求;另一方面,出于情感的表达和刻画需要,指挥还必须学会运用双手表达语气。人们歌唱的语气和说话交流的语气一样,包括坚定、委婉、率直等多种情况。指挥表达语气变化的方式,主要通过手指、手掌、手腕、手臂的收放及身体动态的配合来实现。一般来讲,动作越小,越利于细致的刻画;动作越大,越利于较重的语气刻画。语气的表达往往需要呼吸来支持,良好深入的呼吸能够支持良好的进声;良好的进声,是完成富有语气、细致刻画的起点和基础。

三、需要注意的手势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持棒方法:(1)拇指、食指、中指持棒。此方法是将指挥棒固定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间,将指挥棒柄部轻抵掌心,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捏住棒身,中指护在棒侧。这种持棒法的优点是手腕可以灵活运动,棒尖活动角度自由,利于揭示细微的音乐情绪。不足之处是,对音乐的力度表示略微薄弱。(2)抓握式持棒。此方法的特点是持棒稳健,力度较大。不足之处是,手腕不够灵活,棒尖活动角度受局限,不宜表达细致的音乐情绪。(3)食指、中指夹棒。此方法是将指挥棒夹在食指、中指之间,手呈握拳状。这种持棒法的优点是手腕的灵活性与动作力度可以兼顾,适合做各种音乐情绪的表达。不足之处是,持棒的稳定性较差,在运动中容易滑落。指挥面对的是多声部的音乐作品和担负多声部音乐表演的演唱或演奏组织。要完成复杂作品的指挥任务,有时需要双手反向同时运动,有时需要双手分工。作为指挥,能够自如地实现双手分工,是一种更高一级指挥层面的工作方式,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获得。指挥的任务是解释音乐作品和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在此基点上,需要注意的指挥手势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所有的手势必须符合音乐作品的需要,任何与作品无关或不相适应的手势都必须防止或丢弃;任何企图表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都是不必要甚至是错误的;手势的高度、宽度,肘腕的曲度以及与身体间的距离,必须适中,过宽、过窄、架起或与身体间的距离过远或过近,都会影响动作的协调和美观;指挥的手势应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不要使身体摇动或僵硬。脚下要稳,要“生根”,要稳重并能生动地进行指挥活动;面对简单织体或结构变化,指挥手势要简练;面对复杂织体或结构变化,指挥手势要丰富,做到简繁并举。

四、结语

和其他的艺术种类相比,合唱的主要特征就是群体性,对肢体语言形式有比较高的要求,演唱者要拥有合作意识,合唱指挥人员要运用好肢体语言艺术,实现合唱表演的统一性与和谐性,提高合唱表演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肢体语言范文篇7

关键词:艺术;合唱指挥;肢体语言

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深受人们的欢迎。合唱演绎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指挥,可以说指挥是合唱的灵魂。本文首先探讨了合唱艺术的体系化发展,然后分析了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艺术,最后对合唱表演中的肢体作用进行了研究。

一、合唱艺术的体系化发展

近些年,我国的合唱歌咏活动得到了十分繁荣的发展,同时随之出现了很多种类型的合唱比赛。但是可以发现,在众多的合唱比赛中,并没有对其赛事进行十分严谨的规划分类,仅仅是简单的划分,但是这些比赛中不包括“玩票”这一类别的赛事。针对于这些合唱比赛而言,即使不用太过于严谨的划分类别,但是也不能全部视为是同一类别的。要对于不同的色调进行简单的划分,例如女声、童声、男声等等,这样的划分不但能够让参赛者充满自信,同时也能有效地激发参赛者的比赛激情。除此之外,就我国的合唱团而言,其表演的形式相对简单,通常情况下呈现的状态是“整整齐齐”的,因为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合唱具有严肃的特点。但是,从表演形式来看,其合唱的形式应该具备多样性,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一种科学合理的表演形式能够充分的表达整个音乐作品,淋漓尽致地进行情感地抒发,同时还能够借助不同的形式增强音响的效果,这也是合唱作品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笔者看来,一些被称为“业余”、“非专业”的合唱并不是一些十分随意的作品,这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没有认识到艺术的真正意义。这些名词的说法,只是对参与者进行的定义,意味着这些参与者并不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音乐者,而是一些业余的爱好者。但是,这些音乐的爱好者都是合唱艺术的后备资源,能够有效的促进合唱艺术更进一步的发展。站在某种角度看待这一形式,可以看出对于我国今后的合唱艺术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作为十分专业的艺术团队要做好相关的规划工作,及时对指挥人才进行相关的培训活动,进而有效提高合唱团队的整体水平。因为深受西方音乐观念的影响,所以在培养我国的专业音乐学者时,出现了“西方的耳朵”这一现状,因此针对于我国人的音乐爱好而言,这些非专业性的音乐人所组成的合唱团队更受人们的欢迎,其作品更受人们的青睐。这些被称为“中国的音乐作品”在进行创作时所使用的都是中国的词汇,运用的技法也是我国独有的,其演唱的方式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形式,整个合唱表演的方方面面都饱含中国的民族文化。除此之外,这里的“民族文化”不能被单纯的认为是传统的,因为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所以音乐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得到了创新发展,因此很多音乐作品中也具有现代的特点。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离不开我国的传统文化。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开始出现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这一词汇开始出现,并发展成为热搜词。“全球化”的出现促使了社会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它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结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同时,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深刻的反省,一些西方国家中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为什么会占据主体的地位,面对合唱艺术的发展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在笔者的观念中,如果一味的故步自封就不会得到传承发展,最终会灭亡。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人,应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传承发展的意识,同时也要积极汲取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发展。要想对合唱指挥人才进行培训,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就要积极学习西方的精华部分,学会巧妙的融会贯通,进而促进我国合唱艺术体系得到发展进步,不断丰富我国的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基因中与生俱来就存在相关的民族音乐元素,所以我们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合唱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传承我国的音乐故事。

二、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艺术

(一)合唱多样性的形式。合唱团就有多样的形式,例如流行音乐、童声合唱、爵士乐队、混声合唱等等,这也造成了其拥有多样的表演素材。建国以来,合唱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地、各种形式的合唱团逐一涌现,其中最典型的要数20世纪80年代的乐队,他们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热情,活力四射。这个时候合唱团体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艺术情感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合唱水平上升了一个层次。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需要切实的考虑到不同民族在文化、习俗、语言等多种方面的不同,并利用这些差异创作出独具中国特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进而对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二)合唱指挥的主要原则。作为合唱指挥,其主要职责是在合唱表演过程中运用准确的肢体语言对演唱者实现指挥。第一,指挥要忠于原作,在这一基础上指挥者合理运用自身扎实的基本功,结合自身知识、经验以及对于作品的理解,借助准确的肢体动作对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进行表达,诠释作品内涵。第二,在一个合唱团中,指挥者占据着中心灵魂的重要位置,同时也是表演者,以及合唱艺术表现的再创者,需要将自身的审美、文学造诣以及艺术修养通过指挥表现出来。指挥者是一个合唱团艺术水平的代表,在合唱团中发挥着即为重要的作用。他需要借助自身高水平的肢体表现带领其他演唱者深入的感受并理解音乐作品。作为指挥者,其指挥动作的基本原则就是简、准、美。其中“简”是指指挥者要以音乐作品的内涵、节奏和力度为依据做好指挥动作。“准”是指挥者在指挥演唱者控制起拍、收拍动作时借助眼神情感的交流来实现。“美”是指指挥的动作要有美感,要对内心情感和肢体动作进行适当协调,进而给观众以没得体验。

三、合唱表演中的肢体作用

(一)有利于作品内涵的表达。合唱表演指的是演唱者将作品以延长的形式呈现给铜虫,使听众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并昌盛共鸣。指挥者指挥过程中需要通过肢体语言细致的组织演唱者,使演唱者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内涵,这样才能将作品中的精髓呈现给观众,对作品内涵进行完美的诠释。(二)有利于合唱节奏的统一。指挥者是合唱团的灵魂所在,一个好的音乐演唱作品的呈现离不开一位优秀的指挥者。演奏环节中,要想将最好的效果呈现给听众,就需要指挥者借助自身准确的肢体动作与合唱发声做到有效统一。指挥者的肢体艺术形式是音乐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的肢体语言艺术形式实际上就是在音乐表达时,将其中的情感变化通过手、头、眼睛等身体各部位的细条表现,再借助于听众的互动,使其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呈现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演奏者将自己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演唱者的声音就能实现统一。(三)有利于演唱者的特点统一。演奏时,演唱者要想将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就需要合理的肢体动作融入其中。在演唱者呈现作品的同时,听众便能感受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精髓,进而在感情上达到共鸣。其中肢体语言要注意下面几个原则:其一,指挥者的肢体动作要与音乐风格相统一。表演前和表演过程中,对于音乐创作的背景以及其风格,演唱者都需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寻求最恰当的肢体动作对其进行表现,进而使作品获得更好地呈现效果。其二,肢体语言要与演唱者特点相统一。在表演过程中,演唱者占据着即为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指挥者,一定要尽量协调是演唱者的肢体动作能与自身的了特点相适宜。只有做到了肢体动作与语言的完美结合,才能获得更高水平的表演效果,增强整个舞台的感染力。音乐的进行会直接影响演唱者的肢体动作,但这并不能决定指挥者在进行音乐指挥时就必须要站立完成,正常情况下,坐姿也是常用的一种指挥方式,坐姿指挥要求指挥者坐在凳子三分之一的位置,上身的姿势则与站立时保持一致。(四)面目表情的训练。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面部表情的表达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常用的方式,嫩更有效的使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在合唱中,这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而如何更好地利用面部表情以及无关肌肉收缩的方式向听众传达信息,就需要指挥者发挥作用了。为了将一部作品几近完美的呈现给听众,作为合唱指挥,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得去了解作品内涵,感悟其精髓所在。在进行合唱表演时,对于作品情感的变化,指挥者需要借助自己面部的变化传达给演唱者,使其能及时的获得演唱变化的指示。例如,青木的节奏是欢快的,指挥者相应的就可以保持夸张、高兴的面部表情,将欢乐的情感传递给演唱者,带动演唱者情绪。而如果曲目的情感时伤感的,指挥者就需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要传达出伤感、低落的情绪,进而带动演唱者更好地控制情绪。眼睛是心灵沟通的窗户,通过眼睛传递情感,能实现更好地情感沟通,表演中通过延伸的互动有利于演唱者与听众产生共鸣,把控整场感情基调。

四、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追求的生活品质也在逐渐提升。作为一种现代化艺术表现形式,合唱艺术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发展,人们对于合唱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升的。如今的合唱艺术,绝非简单的声音的表演,要想完成一部优秀的合唱作品,优美的声音、准确的肢体动作以及真切的情感表达三者缺一不可。情感是获得心灵碰撞的催化剂,融入真情才能获得更好地效果。现代社会,艺术的发展紧靠动动嘴皮子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踏踏实实的行动,并且要认识到自身的缺陷,要不断学习、刻苦练习,这样肢体语言才能更好地呈现。只有声音美、形体美、情感丰富的合唱才能感染听众,与听众获得心灵的碰撞,获得情感的共鸣,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进而有效推动合唱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蓓蓓.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价值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8,03.

[2]姚晶.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J].戏剧之家,2016,22.

[3]方玲.肢体语言艺术在合唱指挥中的表现[J].戏剧之家,2016,16.

[4]李雪锦.肢体语言在合唱指挥中体现的艺术价值[J].黄河之声,2014,15.

[5]赵秀全.合唱指挥应具备的技能技巧[J].新课程(教师),2009,03.

肢体语言范文篇8

[关键词]肢体语言表演语言动作体验

影视表演的肢体语言包括动作、语言。表演主要是运用动作和语言来进行创作的,用接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动作和语言作手段来创造人物形象。影视表演艺术的特征是:一种运用接近生活的动作和语言创造角色形象的艺术。首先演员应当考虑,他不仅必须模仿自然,而且还必须把自然完美地再创造出来,以期在他的表演中真和美是相结合的,因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应当在演员的支配下,使他能够随心所欲地根据既定目的和谐而优雅地运用任何的一部分肢体。本文就提高影视表演的肢体语言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演员创造角色是自己的身体和声音

演员的身体和声音是我们创造的工具。每次表演都是创造,为了保持作品的准确性、生动性,就必须体验、感受、热情饱满。我们在这里强调身体、声音、表情都是创造角色的手段,动作和语言、表情牢牢地掌握在演员自己手中,创造好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身体松弛肌肉没有任何的紧张,整个形体器官完全服从于演员意志的支配,这对创作状态有很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训练,便能呈现组织良好的创作之作,演员便可以自由无碍地用自己的身体,把心灵所感觉到的东西表现出来……”

比如:曾有一部电影,一个炮手在打法西斯匪徒,阵地上中了敌人一炮,把炮手耳朵炸聋了,嗓子也沙哑了,于是这演员要从本来用悦耳的声音表演忽而转到用沙哑的声音说出对白。再如有一些特殊要求:一边哭。一边念台词:一边笑一边说话;或受重伤而嘱咐什么:一边喝着水或一边吃东西说话;最后观众能听到耳语或悄悄话;因悲痛或情急而高声喊叫嘶哑……等等。可见,没台词戏常常是最好的戏,演员通过动作、表情把它细致准确地表达出来,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它。

二、演员运用动作和语言手段来体现角色的行动

演员运用动作和语言来体现角色的舞台行动,行动的体现靠动作和语言,语言就是剧本台词,经过演员的精心处理,在表演时说的对白,在表演时做的动作和说话,都应让观众看懂角色的行动的目的,观众看懂了你是为了什么才做这个,为什么你不是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这就是观众被吸引的时候,他们想知道你下面做什么?最后什么结局?所以演员为了让观众看到有目的的行动,自己首先就要弄清楚你所扮演的角色行动及其目的性,行动是一环套一环的,是不断的,演员必须反复分析台词和行动指示,从字里行间去寻找有些行动目的。剧作者剧本中作必要的行动指示,其中很多是动作提示,但并非每个剧本都有具体的行动提示,全凭演员来创造,我们叫组织动作。如电影《霓红灯下的哨兵》中:

童阿男悄悄出现在街头工事里,他回头,一声唿哨,林媛媛奔上,惴惴不安。

童阿男从工事中探出头来,这是一个动作,他向某个地方张望,这是第二个动作,在看到林媛媛后一声唿哨,这是第三个动作,让后他跳出掩体,这是第四个动作,他向上场的林媛媛走去,这是第五个动作,然后开始第一句台词,这些动作为了一个目的:等待林媛媛到来,在这个目的下组合五个动作,形成一个行动过程,等待,这是一个行动,但它有为着更大的目的:她摆脱家庭的羁绊,一起参加欢迎解放军。三、演员的“感受”和“控制”

表演情感必须准确,有分寸,合乎人物和情境的需要和剧情发展变化的节奏。这一切,都必须由演员体验、感受、控制才行。影视中的哭与笑,既然是艺术创作,就不能流行自然主义,要给人以一种美感,给人以一种艺术的享受,生活中人们的哭笑,不论是悦耳还是刺耳,都无关大局,但在银幕中则必须使人感到如同音乐一样动听感人,务使自己的表演能感动观众,不要给观众造成一种生理上的不良刺激。演员本人的感情与角色产生了共鸣,这是出现更为动人的“创作状态”,但演员仍然会进行控制,这控制的程度就在于不破坏“艺术的真实”而陷入真哭的境地。如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

春妮:……我这次回去,一定高高兴兴工作,一定象过去一样支援你们打胜仗。

肢体语言范文篇9

关键词:肢体语言外部技巧融合

人类语言对于人类信息传达的功能是有局限性的,为了弥补这种局限性,人类在交流信息中逐步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形体语言,这些形体语言不但弥补了人类表达的不足而且在更大的程度上丰富了人类的表达艺术,艺术家们在观察、搜集、揣摩、积累的基础上将人类的形体语言运用到了舞台表演中,为戏剧表演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一、无声的“肢体语言”在舞台表现中的冲击力

肢体语言指用肢体动作及动作的节奏、动作的张力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对于推动戏剧的发展和丰富舞台表现的冲击力有巨大作用。肢体语言的运用不仅仅在后现代戏剧的体现方式上,在现实主义戏剧中的应用也不可小视。以阿根廷的一个著名剧团演出的戏剧《萨莱托•马丽帕》为例,讲述的是两个青春期的少女,无聊、反叛,她俩争强好胜,互相比试,但快感逝去后什么也没有发生。这一系列的关系全部通过肢体语言来展示,而且是通过对生活动作的编排,她们摔倒在地,跳起、倒手、翻滚、扑跌……她俩的节奏完全一致,这些高超的技巧必须经过严格的训练。

在中央戏剧学院的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肢体语言教学的尝试与研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表演系为例,常莉教授排演的萨特的独幕剧〈禁闭〉,采用了一系列肢体语言以及现代舞的形式来解释剧本,剧中的三个演员分别扮演虐杀儿童的罪犯埃司泰乐,因开小差而被枪毙的巴西记者加尔希,还有一个女同性恋者伊奈斯,他们在舞蹈的动作中相互追逐,伊奈斯用手臂优美环绕司泰乐,司泰乐先是接受后挣脱,伊奈斯运用翻转倒立等形体动作来阻挡司泰乐和加尔希的接触,伊奈斯用一块滚动的圆木作为行动的支点,做出了很多优美的高难度动作。同学们用肢体语言体现了剧中人物都有着自私的本性,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别人的利益,结果三个人谁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体现了“他人即地狱”的该剧主题。

肢体语言若想运用在演员的体现上,必定对演员在肢体表现力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肢体语言是经过了训练的,有熟练的技巧的、有控制、有美感、有节奏、有情感、有深度、有内涵的肢体体现方式。

二、音乐剧对演员外部技巧的综合要求

音乐剧是一门综合的表演艺术,是将演员的戏剧表演、歌唱、舞蹈综合在一起的艺术。但是这三个元素并不是孤立的分割的,戏剧表演、歌唱、舞蹈是通过剧中的角色紧密结合的。歌唱、舞蹈和戏剧表演对一个音乐剧的演员来说是基本的条件,但是全方位的综合难度是非常高的。声音、表情、发声技巧、形体动作的综合运用来体现人物是音乐剧对于一个演员的基本要求,这就要求演员要经过长时间的艰苦训练来达到。

音乐剧对于演员的形体和声音的要求是苛刻的,他们必须多才多艺、能歌善舞。

舞蹈作为音乐剧的舞台表现形式是发挥了巨大作用的。舞蹈动作是经过提炼、组织、节奏化、美化了的人体动作。舞蹈以人体作为艺术体现的工具,凭借它做出各种有节奏的动作、姿态、表情来表达作品的内容和人物的思想情感。舞蹈人物的塑造,舞蹈情绪的表达,舞蹈意境的体现,始终贯穿在舞蹈动作中。音乐剧中舞蹈的创作以人体流动的美的动态为语言来塑造舞蹈形象,表现剧情。舞蹈可以通过舞台上演员的肢体变化和动作幅度的收缩来表现内心情感的变化。

音乐剧舞台上的舞蹈种类大体分为:芭蕾舞、踢踏舞、爵士舞、欧美民间舞蹈、流行舞等。舞蹈演员一般都是芭蕾舞演员出身,受过严格系统的技巧训练,可以体现飘逸、轻灵的舞姿,在音乐剧的舞台上经常用芭蕾舞来体现细腻的感情。踢踏舞是爱尔兰、英格兰民间踢踏舞蹈和非洲节奏结合起来而形成的。19世纪来自爱尔兰的移民和黑人在街头最先跳起了这种舞蹈,后来在电影的音乐舞蹈片中应用,随之这种舞蹈发展成为舞台表演形式,轰动世界的音乐剧《大河之舞》就是采用踢踏舞的这种舞蹈形式,集体场面表演起来声势浩大,光彩夺目,颇为壮观。爵士舞被引入音乐剧的舞台,是音乐剧开放性和兼容性的写照。现代爵士舞承袭了传统爵士舞的特点之外,还成功融合了1950至1980年代所流行的舞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现代舞有相通之处,是以表达年轻人的心声、呈现生活状态与风貌的一种舞蹈体现方式。在《西区故事》和《舞姿摇曳》中都有富有激情的爵士乐舞蹈演出。欧美代表性的民间舞诸如华尔兹、小步舞、波尔卡等舞蹈形式,音乐剧的主要发展还是在欧洲和美国,所以音乐剧的编导们特别青睐这些舞蹈,他们从中汲取艺术营养和灵感融入自己的创作。

三、中国戏曲与当代戏剧的融合

我国传统的戏曲表演艺术,是具有强烈的表现力的。它来自于生活,不同于生活,出于体验,而又不止于体验。表演艺术家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把蕴藏于内心深处的微妙情感,刻画得惟妙惟肖,表现得淋漓尽致,显现了形体动作的雄、美、刚、柔、虚、实、娇、俏。想象力丰富,夸张适度,唱、做、念、打都是经过严格的训练的。公务员之家:

肢体语言范文篇10

关键词:幼儿教育;肢体语言;应用;作用;形式

肢体语言主要是指由身体的各种动作,代替语言起到表情达意效果的无声语言。在幼儿教育中,肢体语言格外重要,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育工具。在幼儿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使用一些形象化的体态语言,采用比较幽默的艺术形式,通过各个肢体部位表达情绪和情感,从而有效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幼儿教育的效率。幼儿比较善于察言观色,对于一个小小的动作都会进行思考。教师通过一个动作,能够使幼儿产生信任和依赖,更加相信教师,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体态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因为幼儿的理解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差,如果教师单纯地使用文字语言进行教学,有的时候就会出现与幼儿沟通存在障碍的问题。通过应用肢体语言,能够使幼儿更容易地理解教师传递的信息,产生兴趣,从而更好地参与到幼儿教学过程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形象生动的肢体语言,能够有效吸引幼儿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例如在学习一些动物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表演,通过模仿小动物,使幼儿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二)提高幼儿的记忆能力。幼儿还处于形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运用肢体语言教学能够使孩子把声音和肢体语言有效结合起来,更加有利于孩子吸收。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幼儿更好地记忆所学习的知识,有效保证教学效果。运用这样的形式会使幼儿学习压力减小,强化记忆,在愉悦的氛围中开展活动,有效降低遗忘率。例如在进行“老鹰抓小鸡”游戏的时候,教师通过肢体语言让幼儿按照游戏规则参与游戏,基本只需要讲过一次就能够保证教学效果。幼儿能在良好的氛围中记忆游戏知识,有效保证了幼儿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提高幼儿注意力,增强幼儿理解能力。幼儿由于年龄小,认知能力比较差,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如果教师采用有趣的教学语言和生动的肢体语言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就能够有效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合并起来,使幼儿更加有效地理解活动目标与内容。例如在学习《狐狸和乌鸦》的故事时,教师可以进行展示,一边讲解故事,一边掺入肢体语言。这样,能够有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得到有效保证。同时,能够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提高幼儿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如何有效促进幼儿肢体语言的发展,提高幼儿教育效率

(一)在幼儿活动中激发幼儿的肢体语言。幼儿园各种教育活动的主体都是幼儿,所以教师应该不断丰富教学形式,有计划地指导幼儿进行活动,激发幼儿的肢体语言。这就需要幼儿园举办的活动应该符合幼儿的实际情况,与幼儿的个性发展相适合,使幼儿在幼儿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猫抓老鼠的游戏,让幼儿分别扮演猫和老鼠,然后通过丰富的肢体语言表演,使学生的肢体语言能力得到发展。

(二)教师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进行有效的引导。教师应该学会利用自身的肢体语言进行引导,使幼儿喜欢上肢体语言,有强烈的模仿欲望,从而有效发展幼儿的肢体语言理解能力。例如学习《两只小鸟》时,教师可以让幼儿在听音乐的同时做出一些肢体语言的动作。让幼儿有一种自己飞翔起来的感觉,这样能够使其歌唱起来的时候更加有趣。在无形中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促进幼儿肢体语言能力的深入发展。

(三)关注幼儿个性发展,注重幼儿肢体表现。发展幼儿的肢体语言,提高幼儿教育的有效性,要求教师更加关注幼儿的成长环境,关注个性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观察幼儿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进行有效的肢体表现,达到因材施教的教学目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中一些喜闻乐见事物开展活动,在教师肢体语言的引导下,能够使学生愿意利用肢体语言效仿,有效保证学生的肢体语言表现力,从而实现高效教学目标。

(四)开展成功教学,增加幼儿肢体语言成功体验。要想提高肢体语言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使幼儿能够体会到成功。这就需要教师开展成功教学活动,让幼儿在活动中有更多的成功情感体验,有效保证幼儿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例如教师可以让两个幼儿一组进行表演动作,猜动物的游戏。教师应该加强引导,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幼儿表达正确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肯定和鼓励,让幼儿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三、结语

在幼儿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肢体语言开展幼儿教育活动,激发幼儿对于肢体语言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够调动幼儿参与教学的积极性,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师应该努力读懂幼儿,尊重幼儿,深入到幼儿的精神世界中,找到有效培养幼儿综合发展的途径,使幼儿的主体价值得到很好的体现,推进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

参考文献:

[1]魏晓娟.浅谈肢体语言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4,01:215+219.

[2]杜友莉.父母学习肢体语言与幼儿交流之我见[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2:201.

[3]蔡敏.让肢体语言在幼儿教育中“闪光”[J].新课程导学,2012,18:76.

[4]姜红.通过肢体语言的阅读发展幼儿的阅读能力[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7,05: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