肢体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9:21:59

肢体范文篇1

眼神:与陌生人初次交谈,视线落在对方的鼻部是最令人舒服的,直接注视对方眼睛的时间反而不宜过久,因为长时间凝视对方会令人不自在。当然,如果完全不注视对方的眼睛,会被认为是自高自大、傲慢无礼的表现,或者试图去掩饰什么。所以,学会察言观色是非常重要的。当你盯着对方双眼看时,发现对方在谈话时目光从专注变得游移,这就说明对方可能因为你的注视而觉得不太自在了,这时不如就将视线移到对方的鼻部或者嘴部。

轻抚:轻抚可以表达对人的关爱,一般是轻拍对方肩膀或手背,但是就我国的传统习惯,应该注意轻抚一般是长辈对晚辈的行为,尤其是在异性之间、同龄且关系并不亲近的男女同事、生意伙伴间要慎重以轻抚的肢体语言表达关切之情。

嘴:嘴和眼一样都有传情达意的作用。在社交活动中,谈话时尽量少努嘴和撇嘴,因为这样的动作容易流露出不屑的意味,而显得不够有涵养。站立、静坐或握手时,嘴可以微闭,不要露出牙齿,如果能保持微笑状就更完美了。

肢体范文篇2

【关键词】合唱;肢体语言;艺术性

一、合唱中应用肢体语言的作用

(一)有助于合唱者分析研究作品的内涵。肢体语言是展示作品内涵、体现演唱效果的有效方式。在合唱艺术当中,肢体语言具有营造和增强气氛、烘托合唱效果的作用。在合唱指挥当中合理运用肢体语言,可以更好地展现音乐作品的内涵。合唱指挥最大的职能就是通过肢体语言统一整个团队的节奏,让听众感受合唱的魅力,引起听众的共鸣。为了更好地展现作品的内涵,在合唱演出之前,必须充分把握合唱作品,掌握与合唱作品相关的信息,比如作品的创作背景、音乐风格以及主题思想等。指挥者对作品的理解越深刻,在运用肢体语言时就越是轻松自如。在演绎合唱作品时,指挥者合理运用肢体语言,能够帮助合唱人员真正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二)有助于合唱者的演唱统一。合唱作为集体性的艺术形式,各个方面必须高度统一,具体包括每一位合唱人员的呼吸、节奏及音色控制等。只有所有元素高度统一,才能体现合唱的效果。指挥者可以通过肢体语言引导所有合唱人员统一面部表情,从而进一步增强舞台效果。比如在实际的指挥当中,指挥者可以设计一套特定的肢体语言,帮助所有合唱者更好地统一嘴型,从而确保在合唱当中实现头腔共鸣。(三)有助于提高合唱者的表现能力。合唱指挥在全方位了解作品的前提下,通过肢体语言的设计,提升合唱的艺术美感,从而更加精准地把握和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不同的音乐作品,所采用的肢体语言也不同。在演唱宗教类的音乐作品时,合唱指挥与合唱人员的面部表情及身体形态都应当保持庄严与肃穆;而在演唱爵士风格的音乐作品时,则应当结合音乐的节奏特征,增大肢体活动的幅度,使舞台氛围更加轻松活泼;在演唱民族类音乐作品时,则应当结合民族舞蹈及民族器乐,加入相应的肢体动作,从而提升合唱的舞台表现效果。由此可见,在演绎不同风格的作品时,合唱指挥可以通过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提高合唱人员的表现力,增强表演的效果。

二、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

(一)手势语言。手势语言的含义极其丰富,可以充分地展现作品多元的音乐思想。合唱团的语言一般通过嘴进行表达,而指挥者则主要通过手来实现语言的表达。合唱指挥的许多动作都是借助手势来完成的,比如虚拍与实拍、呼气与吸气等。大部分教材都对类似的动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指挥者的手势通常需要借助左右手之间的配合才能完成,而合唱肢体语言则需要通过指挥者的手势才能得到充实和完善。(二)面部表情。在指挥过程中,指挥者的面部表情需要以音乐作品的思想为依据,在与其他人员相互配合时,面部肌肉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对指挥者而言,面部表情同样也是体现艺术感染力的一种方式,面部表情的任何微小变化都是音乐作品情感及内涵的体现,同时面部表情也是除手势之外最为重要的一种肢体语言。通过面部表情的变化,合唱指挥者不仅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同时还能呈现出丰富的作品思想。对合唱指挥者而言,在所有肢体语言当中,面部表情可以说是最为丰富的。(三)身体语言对合唱指挥者而言,常用的身体语言有两种,第一种是常规身体语言,包含指挥者的手势动作及面部表情,第二种是合唱指挥者的身体动作,属于综合性的身体语言。后者具体又可分为两大类,也即坐姿与站姿。优秀的合唱指挥其站姿与坐姿也非常标准。指挥者诠释作品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优良的坐姿及站姿。如果指挥者的体态不符合标准,就无法让合唱人员及观众充分领略到合唱的独特魅力。彩排时,指挥者要懂得运用身体语言,以帮助合唱人员理解作品。演出时,指挥者要运用身体语言帮助观众将想象与视听体验进行统一,从生理层面与心理层面加深观众的感受,获得最理想的舞台效果。

三、合唱指挥中肢体语言的艺术性特征

合唱指挥通常会运用不同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合唱作品的情感及内涵,指挥人员借助自己的表情、手势,可以形成独特的肢体语言,抽象化地展示合唱作品所包含的丰富情感。指挥人员需要在深刻理解和把握创作者情感的基础上,通过肢体语言完美地展现作品的意境,并且将这种情感作为艺术形象,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体验,从而打动观众。合唱最大的作用在于协调不同的演唱形式及音乐声部,使之完全统一,在这个过程中,艺术指挥必不可少。只有在指挥的领导下,合唱人员才能淋漓尽致地发挥自己的特长,确保演出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合唱指挥不仅要体现自己的能力,还要带动整个团队,帮助每一位团队成员展示自己最良好的一面。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演出才能获得最大的成功。在进行合唱演出的过程中,合唱指挥所处的位置较为特殊,如果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演唱人员一直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只能通过指挥者的动作才能从视觉上加深对表演的感知,进而获得强烈的视觉效果,深刻地感受现场的氛围。合唱虽然属于声音艺术,但和其他形式的声音艺术又有所不同,因为它需要集合各个方面的音乐元素,所以具有鲜明的和谐之美,在表演时需要通过相应的形式协调统一不同的声音。合唱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和声,和声不仅可以丰富音色,拓宽音域,同时还可以极大地提升声音的表现力。这一点是其他表演形式完全无法相比的。正因为如此,在合唱表演当中,合唱指挥的地位更为突出。出色的合唱指挥可以在表演当中带给观众强烈的视听体验,从而最大程度上获得观众的认同。对指挥者而言,最重要的就在于将自己的技术与肢体语言融为一体。合唱指挥必须要借助指挥者的肢体语言才能发挥作用。在合唱的过程当中,合唱指挥一方面需要注意表现作品本身的情感与内涵,另一方面还需要注入自己的情感,完成二次创作,这样才能完美地演绎作品,从情感上打动观众,真正实现合唱的艺术价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合唱指挥不仅是一种艺术活动,也充分体现了合唱艺术的本质特征,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性。在指挥演唱的过程当中,指挥人员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作用,通过艺术表达来演绎作品,使作品呈现出鲜明的艺术特色,从而提升肢体语言的美感。指挥者借助肢体语言,能够增强合唱的艺术效果,使合唱真正得到观众的喜爱。

四、如何提升合唱指挥肢体语言的艺术性

(一)努力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是合唱指挥必备的职业素养。合唱指挥在团队中起着领导作用,只有在掌握大量音乐知识的基础之上,才能真正增强肢体语言的艺术性。音乐要素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涉及音色、节奏等多个方面,不同的音乐要素构成风格千变万化的作品。因此,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合唱指挥,就必须努力地学习,掌握大量的专业知识。首先,指挥者需要具备极强的乐感,要能够熟练地分辨不同的音乐元素,还要掌握对音乐元素进行处理的方法,这种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指挥者对音乐旋律的领悟能力。其次,指挥者还必须具备分析和研究音乐基础知识的逻辑关系的能力,也即对音乐作品进行基本分析的能力,这一点在合唱排演前的准备阶段体现得尤其明显。(二)丰富与音乐相关的人文知识。不同的民族其历史文化也存在差别,而音乐作品创作的背景同样也存在独特之处,艺术风格与思想情感也各具特色。在进行合唱演出之前,指挥者需要分析合唱作品的内容及创作背景,熟悉与作品相关的所有信息。不同的合唱指挥,在作品理解方面也存在差异,处理音乐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合唱指挥需要认真学习关于音乐作品的知识,才能不断地增强自己的音乐综合能力。在指挥的过程当中要运用自己学习的音乐理论,结合合唱的需求对肢体语言进行设计。音乐作品的核心在于其包含的主题思想,这是创作者融入情感的前提,同时也充分地体现了创作者的水平。在正式演出之前,掌握作品的情感内涵及理解作品的主题极其重要。合唱指挥不仅需要掌握大量的文史知识,同时还需要充分运用自己的记忆能力及思维能力。指挥者在不断学习知识的同时,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从而可以帮助指挥者将艺术元素和肢体语言进行融合,进而全面提升自身肢体语言的艺术性。(三)充分运用合唱指挥的能力。合唱指挥是整个团队的关键与核心,同时也是团队的领导人物。指挥者肢体语言的任何变化对合唱表演都有着极大的影响。指挥者的肢体语言相当于整个作品的语言。因此,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要尽量简单易懂,同时需要体现艺术性,通过简单的动作让团队成员明白自己的意图,理解指挥者的思想情感。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极其丰富,具体包含多个方面,比如起拍、收拍,还有左手与右手之间的合作等。不同的肢体语言也存在差异,只掌握相关的理论仍然难以实现艺术表现的目标,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不同肢体语言的具体运用,才能让肢体语言真正艺术化。合唱作品的细节能够充分展现指挥者的水平和能力,指挥者必须要合理地使用自己的肢体语言,结合其他的方式,在实践当中展示作品的巨大魅力。合唱指挥虽然无法像演唱人员那样通过声音和语言来传达自己的意图,展示自己的能力,却可以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来控制整个团队,处理好作品的每一个细节。精准的肢体语言是体现合唱指挥自身能力的关键。所以,一名出色的指挥者,必须精准把握肢体语言,并且在合唱实践中加以运用,进而进一步熟悉肢体语言,有效增强肢体语言的艺术性。合唱具有十分突出的群体性,合唱指挥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必须要引导整个团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增强自己领导能力的同时,指挥者还必须熟悉每一位成员的个性,在团队成员中建立威信,通过自己的指挥感染和引导所有的合唱人员,使合唱演出的效果达到最佳。

五、结语

在合唱的过程当中,指挥者淋漓尽致的发挥可以使合唱呈现出高度统一的效果,从而带给听众强烈的视听体验。指挥者与其说是为了协调和统一所有的合唱者,不如说是为了完成一场肢体语言的艺术表演。因此,指挥者自身肢体语言的艺术性越强,合唱的效果就越理想。由此可见,要想成为一名出色的合唱指挥,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和训练,来提升自身肢体语言的艺术性。

参考文献:

[1]赵琦.高校合唱指挥教学的几点思考[J].北方音乐,2019,(24).

[2]张浩.创新视域下的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改革探析[J].传播力研究,2018,(32).

肢体范文篇3

【关键词】肢体语言;儿科护理

肢体语言沟通是借助行为、动作、眼神、表情等表达自我的思想、情感、兴趣的一种方式。肢体语言沟通常用于存在语言障碍的患者中,如咽喉疾病无法发音者[1]。近年来,随着人文医学发展的深入,有学者提出将肢体语言护理运用于小儿的护理当中。本科将肢体语言交流运用于儿科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5月~2014年12月于本院儿科进行治疗的15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男89例,女61例;年龄1~11岁,中位年龄5.7岁。病因:肺炎65例,腹泻47例,肾病综合征20例,哮喘18例。按照患儿入院顺序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75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构成、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入院后对照组患儿根据自身病情,接受相应的常规护理。干预组患儿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肢体语言的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2.1行为动作

护理人员注意自身的姿态、表情等,与患儿交流中表情亲切,面带微笑,不应当过分严肃,以免与患儿产生距离感。可适当的抚摸、拥抱等,用肢体行为鼓励患儿,增强其内心的成就感,以更好的配合治疗。与家属交流期间,也应注意行为动作,尊重家属,积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1.2.2眼神交流

日常工作中,与患儿或其家属交流时,注意眼神诚恳,不应冷淡处理。要多以善意的眼光鼓励患儿,增强小朋友的信心。

1.2.3抚触护理

在注射、抽血、换药等医疗操作中,可轻轻抚触患儿额头、手臂等,安抚患儿的情绪和心理,给患儿一些安全感,拉近患儿与医生之间的距离,增强患儿配合的积极性。

1.3疗效评定标准

医嘱接受行为评分标准:①完全抵触:0分,拒绝医治,就医时大声哭闹,不合作,拒绝医治行为。②部分抵触:2分,愿意接受医治,但不配合,表现为部分抵触情绪,但没有大声哭闹,不逃避。③部分接受:6分,接受医治,但表现为部分谨慎,愿意听从医生的建议,但有时会保守,能够正确接受医生的建议。④绝对接受:10分,能够与医护关系和谐,对治疗过程、环境不恐惧,能够良好配合。自制调查问卷进行护理质量评估,满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高;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分成非常满意、一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层次,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质量与患儿接受行为评分比较

干预组患儿接受行为评分(7.5±1.2)分、护理质量评分(84.2±9.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3±2.0)、(70.4±12.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组患儿完全抵触4例,占5.3%;部分抵触13例,占17.3%;部分接受15例,占20.0%;完全接受43例,占57.3%;对照组完全抵触9例,占12.0%;部分抵触16例,占21.3%;部分接受17例,占22.7%;完全接受33例,占44.0%。干预组患儿治疗依从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患儿及家长对护理服务满意情况比较

干预组非常满意53例,一般满意19例,不满意3例,满意度为96.0%;对照组非常满意38例,一般满意18例,不满意19例,满意度为74.7%,干预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讨论儿科患者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限,且理解能力也无法到达成人的层次。因此,在小儿护理过程中常常需要借助肢体行为来帮助患儿理解要表达的意思[2,3]。小儿往往缺乏安全感,进入医院这个陌生环境后,一般会有很强的心理障碍,抵触非常明显。因此,护士在面对患儿时,要保持微笑,树立亲切自然的形象,这对于小儿恐惧感的消除意义重大[4]。在和小儿或家长交流期间,可从眼神中鼓励、默许、赞扬患儿,帮助小儿建立配合治疗的信心[5]。对于入院后哭闹厉害,抵触情绪非常强烈的患儿,也可让其观摩年龄较大、表现良好的患儿治疗过程,一方面用最直接的感官消除小孩的害怕,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患儿的一种鼓励。就诊期间,适当抚摸小儿的额头,手臂等部位,拉近患儿与医生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患儿接受行为评分、护理质量评分、患儿对医疗行为的接受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儿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6.0%,对照组为7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良好的肢体语言交流完全可以消除患儿的恐惧,提高患儿的配合度,有利于护理工作的开展,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于佳平 翟爽 刘丹 刘婷婷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02医院儿科

参考文献

[1]李雁.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187-3189.

[2]彭书芹,吕振环,王敏,等.影响儿科护患沟通因素及对策.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7):113-114.

[3]颜君素,施玲玲.肢体语言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应用的效果评价.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7):368-369.

肢体范文篇4

【关键词】肢体语言;身势;表情;符号性;超级模特

台上模特的仪态万方、姹紫嫣红,给了我们很深的感官形象。她们的肢体语言直接、明快,能以极大的自由灵活度,用来表达人们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某种特殊思想和感情,微妙地反映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独特意境。因此,作为一种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现象,笔者试就人头马超级模特肢体语言的实现、定义、符号性三方面,作具体的论述。

一、肢体语言的第一性美和第二性美

时装权威黛安娜·维瑞兰德曾经说过:“脖颈、脊背、手臂和腿的伸展,以及轻盈的步履是与美紧密相连的”。肢体语言属于体态语,是其无声传情的典型。这种非语言手段,在T型台上独领风骚。模特们特有的魅力,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通过她们自身的肢体语言,带给观众愉悦的美感。肢体语言是一种立体、多维的语言,不同于相对平板的书面语,肢体语言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片跳跃、丰富的缤纷景色。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没有比人体更能激起富有感官的柔情了,在它的形象上,飘荡着一种沉醉的神往。”的确,用肢体语言作为信息载体的模特,更能体现出第一性美和第二性美的完美组合。第一性美指模特们天然的外在条件:匀称修长的四肢、挺拔健美的姿态、端庄秀丽的容貌;第二性美指模特后天的内在修养:高雅的气质、良好的学识。第一性美是硬件,只有拥有第一性这个基本条件,才能表现第二性,否则再内秀的第二性也上不得T台。不过,仅有第一性没有第二性的辅助,也上不得大雅之堂。第二性为第一性锦上添花,烘托其应有的理性深度。总之,两者把高度、深度完好结合,提升、表现出模特应有的秉性和灵动。

人头马超级模特赛程中,有因身体比例不协调,被评委一针见血指出“不要走弯路”的,虽然她的表演很机智、到位,第二性美展示的淋漓尽致、令人折服,但是,第一性毕竟是第二性之母,所以,只能落得一声叹息。当然,对于第一性的外形,不能苛求。有位比萨脸的模特就很令人欣赏,她优雅适度的动作、从容自信的风度让场内评委和广大观众惊叹。尽管场外评委对她不属传统标准的大饼长相颇有微词,但这并没有阻碍她顺利进入二十强。

拥有第一性美和第二性美———和谐之美的典型代表,非场内的评委陈颖小姐莫属。她相貌清丽、眼神知性、举止娴雅。坐谈时,微靠椅背,面带柔和明朗的一抹浅笑;站立行走时,步履坚定而轻快、神态雍容而大气;当观看表演时,常把双手合在一起,十指叠加;当发表观点时用手在身前一顿,干脆利落。难怪广大热心观众评价陈颖为,“当代T台大姐大、模特评委的大师级人物、优雅知性的完美化身”。

和谐之美为至美,和谐强调的是整体,是第一性、第二性的协调统一、错落有致而又相辅相成。和谐之美使人如沐春风,令肢体语言产生“磁力效应”[1]。

二、狭义的肢体语言和广义的肢体语言

“狭义的肢体语言,指的是伴随语言二重性(口语和书面语)交际的各种非语言交际因素,即人体的各种动作和姿势,如面部表情、手势、四肢动作和身体姿势等。广义的肢体语言,指的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具有示意性的身体姿态、面部表情以及对时间和空间的利用”[2]。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用肢体语言进行交际的共同目的,都是把无形的语言思维直接转化为动态的感官形象,来加强整体印象、增强表意效果。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他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对于T型台上的模特,我们更是有意识地根据其非语言行为,对她们的内心状态和综合实力做出判断。从屏风后缓缓走出的第一步,到退场的最后一个姿势,我们始终在用所有感官观察她们,注意她们的衣着和举止,留意她们的眼神和脸色,并留心她们唇齿之间的微妙变化。通过对动态的、无声的及非语言的线索进行判断,来决定是同意还是否定,是让她继续留在台上还是终止比赛。实际上,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之间的交际只凭言语而没有任何伴随的肢体语言,是无法进行和难以想象的。因此,非语言交际是整个交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形体艺术,肢体语言是“个人发出的有可能在他人头脑里产生意义的非语言暗示的加工过程”[3](Malandro和Baker)。所以,模特的肢体语言重在研究她们的身体姿态和面部表情,以人体作为信息传递的媒介,其非语言形象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姿态。姿态包括站姿、走姿和坐姿。良好的姿态应该是挺直而不生硬,轻松而不做作,展现出一种落落大方、飒爽英姿的精神风貌。人头马超级模特中个别模特走秀扭胯幅度过大、猫步夸张,直接影响了对她的态度评价和资历深浅的判断,尤其是一些新秀。所以,姿态是信息的综合表现,要想赢得评委的青睐,基本的台步必须练到炉火纯青。

动作。动作是肢体语言中变化最显著的部分,具有很强的暗示性和感染力,主要是手、足的协调。人头马超级模特的历次比赛中,都会给模特设置一个小道具,让她们根据音乐用道具来表现形体。同样是一个杠铃,选手只是扛着它若无其事地在台上转了一圈,但陈颖评委就仅凭它的竖放,再加上一只纤足的轻踏,将自己的健美演绎到完美无伦。动作之美,美在准确、精当,不可轻浮、粗俗。

表情。信息的表达55℅靠面部表情,人的面部24块表情肌,每一块都能传情达意。眉头、面颊、鼻子、嘴唇的蠕动与变化,可以表达出人的喜怒哀乐。一般说来,面部表情是人自然、本能的表现形式,语义的显现性强,表达的思想更真实,流露的情感更准确。每一次伴随着“T台有限,梦想无限”而黯然下场的模特们大多是因为表情僵硬或者慵懒,而被淘汰的。表情是肢体语言中最敏感、最富有移情作用的部分,它能迅速、真实地反映出人的内心体验和情绪变化,因此,当非语言信息遭遇理性的尴尬时,人们更相信面部表情。良好有加的表情自然应该是自如而不疏放、亲切但又富于变化的。

眼神。眼神是聚焦人心的一只摄像头,是洞察人类灵魂的一把解剖刀。T台模特的韵致全部浓缩于一双眼睛里。眼神里的内涵丰富,也最真实,最动人。胜利者的眼神总是昂扬自信、坚定执着。踏着音乐节拍走的步履是否轻盈、到位,从参赛选手的明眸里就可以看出,所谓“明眸善睐”,指美的眼神应是:炯炯有神、友善坦然。

仪表。仪表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包装,它体现的是一个人深层的修养。模特上、下场要换两三套衣装,但无论休闲服饰,还是泳装、礼服,每个选手的风采都是迥异的。有的狂野、有的柔媚、有的中性、有的稍显繁琐邋遢。其实,仪表也是肢体语言综合信息的反映,一个人美不美,有没有魅力,全显示在仪表里。根据中国人的传统审美标准,得体的仪表应该是:神清气爽、天人合一。

肢体语言的定义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更侧重特定语境中的狭义观。

三、肢体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

肢体语言是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物质载体,借助于具体的动作,解读人的内心世界。它是一种表达潜意识的符号系统,可以比之于口语和书面语,而且还是这些系统中比较重要的。“从历时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肢体语言先于有声语言,当时只是简单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与客观事物的直接结合的指意”[4];有声语言产生后,特别是文字的出现,人们的思维的进一步发达和进化,使得这种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等逐渐有了典型而复杂的意义,即人们可以用看得见、摸得着或感受到的客观事物,去隐喻这些具有相似点的抽象的事物,而这些肢体语言概念的形成是多层次、多特征的。

肢体语言以人的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为物质基础,指向自然和社会的文明由于受地理环境、文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们运用体态姿势和面部表情的指向性内涵,就会千差万别。因为“所指和能指的联系是任意的”[5],例如,“中国人用点头表示肯定或同意,摇头表示否定或不同意,而保加利亚人却正好相反。西方人见面打kiss或拥抱,而东方人一般只礼节性地握手。肢体语言间的差别和不同肢体语言的存在就是证明。中国人同性携手是友谊的象征,而西方则有可能被认为是同性恋”[6]。当然,肢体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指它的不可论证性。即对现实中跟它没有任何自然联系的所指来说,是任意的。

能指的线条性,让超级模特用行云流水的动作,将其展现的淋漓尽致。一步一步的迈、一点一点的舒展眉心,走台、微笑,不仅在时间上展开,而且在空间内延伸,既体现一个长度、向度,是一条纬线,又体现一个深度、高度,是一条经线。

“能指对它所表示的观念来说,看来是自由选择的,相反,对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却不是自由的,而是强制的”。肢体语言并不同社会大众商量,它所选择的能指不能用另外一个来代替。这一事实似乎包含着一种矛盾,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肢体语言的“强制王牌”。已经选定的东西,不但个人即使想改变也不能丝毫有所改变,就是大众也不能对任何一个动作行使它的主权;不管肢体语言是什么样子,大众都得同它捆绑在一起。

总之,肢体语言具有符号性,符号按索绪尔的说法是“概念和音响形象的结合。其中,概念等于所指,音响等于能指,所指是能指的内容(意义);能指是所指的载体。它们作为部分或组成要素,既相互对立,又共同构成作为整体的符号”[7]。肢体语言同其他典型符号一样,具有能指和所指,只不过以身体姿态、表情动作取代音响形象,用来意合概念、情感和思想。符号性特征也是区分肢体语言与人体纯生理动作的重要标志。比如,猫步,T台下的人们也会走,但不代表脱俗的高雅之美,相反,会遭人嘲讽。肢体语言虽然具有与人体动作相同的生理属性,但它更重在表达某种语境中的独特思想、具体情感。陈宗明所言“一件事物,只要能够分析出其中的能指和所指,它便是一个符号;反之,便不是符号”。

综上所述,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中的重要手段,而模特则把这种语言运用到恰到好处。肢体语言一方面能把人体第一性和修为第二性完美结合,打造生动活泼的个性形象;另一方面,又侧重狭义的面对面交际中用各种具体动作和多样表情来传达潜在信息,从而达到意会的高境界。同时,肢体语言也是一种表义的多功能的符号系统。作为非语言交际系统的核心和主要内容,肢体语言在T型台上可以传达丰富、微妙的信息和情感,表达模特潜在的心理与意向,从而使人头马超级模特赛事更火,使超级模特活动更贴近语言现实,使肢体语言的交际活动更生动、更感性、直接而又明确。

【参考文献】

[1]文静.试论体态语审美价值的实现[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2,(5).

[2]况新华,曾剑平.论人体语言的交际功能及其文化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3).

[3]AllanPease.BodyLanguage[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4]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N].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

[5]胡明扬.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肢体范文篇5

(一)指挥一一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演奏”艺术。从某种意义上说,指挥首先应该是一门隶属于音乐二度创作的“演奏”艺术。只不过指挥家手中掌握的“音乐生产工具”已不再仅限于某一特定乐器(如钢琴、二胡、定音鼓,及其自身的声带和共鸣腔体等),而是一支符合一定规格、具有相应编制的音乐表演团队(包括各种类型的合唱队和乐队)。所以,这就要求指挥家对团队中各种“乐器”(包括人声在内)的演奏性能和表现特征等做出全面、深入、系统、熟练的精深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在“演奏”各类合唱队或乐队这种高级“乐器”时真正做到“人器合一”,使指挥家本人和他演奏的“乐器”(即各类合唱队或乐队)有效地融为一体,从而得心应手、灵活自如地为音乐表现服务。(二)指挥——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导演”艺术。如果说音乐艺术中的作曲相当于电影艺术中的“编剧”的话,那么指挥就相当于电影艺术中的“导演”。所以,在群体音乐表演形式中起“导演”作用的指挥,不仅自己要对作品的整体艺术风格甚至每一个音乐细节都了如指掌,而且要将自己对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对这些音乐细节的艺术处理,都准确无误地传递给每一位表演参与者(即合唱队员),并以高屋建瓴的艺术见解,统一所有参与者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这样才能在全面、深刻地掌握作品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在排练、演出的艺术生产过程中,真正快捷、有效地统摄起这一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全局。(三)指挥——群体音乐表演形式的“领导”艺术。指挥这一掌控群体音乐表演形式全局的综合艺术,除要负责训练团队等日常艺术事务以外,还必须负责团队的各种组织、建设工作,并尽可能客观、即时地了解队员的各种相关信息,从而全面、牢固地把握团队的发展方向。可见,指挥不仅是团队的艺术指导,而且还是团队许多其他事务的统筹、协调者。所以,无论各现存团队的历史和现状如何,指挥必须在客观上真正担负起团队的实际领导工作。

二、指挥形态变化

一般情况下,指挥站立时,双脚可微微分开,胸脯自然挺起,腹部自然收紧,两肩自然放松,双臂弯曲抬起,双手张开,手指微微弯曲分开,放至胸线,距身体适当距离,手腕微微下沉,手掌向下向前,面对合唱队员,双手间的距离以能有效控制整个团队为宜。手位的高度应在略低于视平线的高度上,手位过高,会阻挡视线,影响指挥与队员的交流,手位过低,会远离视线,起不到传达信息的作用,最恰当的位置,应该是能够使手、眼和队员三者有效地联结在一起的高度。指挥的动作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是靠动作幅度大小的变化、手位高低变化、方向纵横变化,反射锐、钝变化,手势虚实变化,肌肉紧张度的张、驰变化,动作简繁变化,意识的“主动”与“被动”化,距离身体的远近变化等手段来表现力度、情绪、“语气”及色彩变化的。(一)力度变化。在实际指挥过程中,由于人的所有活动都是受大脑支配的,人的身体各部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指挥的动作往往会从手臂动作的大小、肌肉紧张度的高低及面部表情的变化等各方面协调动作,所以,指挥者常常会同时调动多种手段来实施指挥。如渐强时,指挥一面逐渐扩大动作幅度,一面提高手位,一面加强面部表情(特别是眼神)的变化,一面增强肌肉的紧张度。再如,表现渐弱时,一面降低手位,一面让手臂靠近身体,一面手心自上而下翻转,一面还要降低手的紧张度等。应当说明的是,联合使用多种手段,往往比运用单一手段指挥更有效果。因此,当多种手段协调使用的时候,其中的每一单一手段变化幅度便可适当降低。(二)情绪与语气变化。指挥的手势,一方面要按照节拍的序列循环运动,以表达音乐的基本节奏、节拍和情绪要求;另一方面,出于情感的表达和刻画需要,指挥还必须学会运用双手表达语气。人们歌唱的语气和说话交流的语气一样,包括坚定、委婉、率直等多种情况。指挥表达语气变化的方式,主要通过手指、手掌、手腕、手臂的收放及身体动态的配合来实现。一般来讲,动作越小,越利于细致的刻画;动作越大,越利于较重的语气刻画。语气的表达往往需要呼吸来支持,良好深入的呼吸能够支持良好的进声;良好的进声,是完成富有语气、细致刻画的起点和基础。

三、需要注意的手势问题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持棒方法:(1)拇指、食指、中指持棒。此方法是将指挥棒固定在拇指、食指和中指之间,将指挥棒柄部轻抵掌心,用拇指和食指的指尖捏住棒身,中指护在棒侧。这种持棒法的优点是手腕可以灵活运动,棒尖活动角度自由,利于揭示细微的音乐情绪。不足之处是,对音乐的力度表示略微薄弱。(2)抓握式持棒。此方法的特点是持棒稳健,力度较大。不足之处是,手腕不够灵活,棒尖活动角度受局限,不宜表达细致的音乐情绪。(3)食指、中指夹棒。此方法是将指挥棒夹在食指、中指之间,手呈握拳状。这种持棒法的优点是手腕的灵活性与动作力度可以兼顾,适合做各种音乐情绪的表达。不足之处是,持棒的稳定性较差,在运动中容易滑落。指挥面对的是多声部的音乐作品和担负多声部音乐表演的演唱或演奏组织。要完成复杂作品的指挥任务,有时需要双手反向同时运动,有时需要双手分工。作为指挥,能够自如地实现双手分工,是一种更高一级指挥层面的工作方式,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练习才能获得。指挥的任务是解释音乐作品和对作品进行二度创造。在此基点上,需要注意的指挥手势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所有的手势必须符合音乐作品的需要,任何与作品无关或不相适应的手势都必须防止或丢弃;任何企图表现自己的想法和行为都是不必要甚至是错误的;手势的高度、宽度,肘腕的曲度以及与身体间的距离,必须适中,过宽、过窄、架起或与身体间的距离过远或过近,都会影响动作的协调和美观;指挥的手势应干净利落,不要“拖泥带水”,不要使身体摇动或僵硬。脚下要稳,要“生根”,要稳重并能生动地进行指挥活动;面对简单织体或结构变化,指挥手势要简练;面对复杂织体或结构变化,指挥手势要丰富,做到简繁并举。

四、结语

和其他的艺术种类相比,合唱的主要特征就是群体性,对肢体语言形式有比较高的要求,演唱者要拥有合作意识,合唱指挥人员要运用好肢体语言艺术,实现合唱表演的统一性与和谐性,提高合唱表演的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肢体范文篇6

[关键词]肢体语言表演语言动作体验

影视表演的肢体语言包括动作、语言。表演主要是运用动作和语言来进行创作的,用接近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动作和语言作手段来创造人物形象。影视表演艺术的特征是:一种运用接近生活的动作和语言创造角色形象的艺术。首先演员应当考虑,他不仅必须模仿自然,而且还必须把自然完美地再创造出来,以期在他的表演中真和美是相结合的,因此,身体的每一部分都应当在演员的支配下,使他能够随心所欲地根据既定目的和谐而优雅地运用任何的一部分肢体。本文就提高影视表演的肢体语言谈些粗浅的体会。

一、演员创造角色是自己的身体和声音

演员的身体和声音是我们创造的工具。每次表演都是创造,为了保持作品的准确性、生动性,就必须体验、感受、热情饱满。我们在这里强调身体、声音、表情都是创造角色的手段,动作和语言、表情牢牢地掌握在演员自己手中,创造好所扮演的各种角色。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身体松弛肌肉没有任何的紧张,整个形体器官完全服从于演员意志的支配,这对创作状态有很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训练,便能呈现组织良好的创作之作,演员便可以自由无碍地用自己的身体,把心灵所感觉到的东西表现出来……”

比如:曾有一部电影,一个炮手在打法西斯匪徒,阵地上中了敌人一炮,把炮手耳朵炸聋了,嗓子也沙哑了,于是这演员要从本来用悦耳的声音表演忽而转到用沙哑的声音说出对白。再如有一些特殊要求:一边哭。一边念台词:一边笑一边说话;或受重伤而嘱咐什么:一边喝着水或一边吃东西说话;最后观众能听到耳语或悄悄话;因悲痛或情急而高声喊叫嘶哑……等等。可见,没台词戏常常是最好的戏,演员通过动作、表情把它细致准确地表达出来,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它。

二、演员运用动作和语言手段来体现角色的行动

演员运用动作和语言来体现角色的舞台行动,行动的体现靠动作和语言,语言就是剧本台词,经过演员的精心处理,在表演时说的对白,在表演时做的动作和说话,都应让观众看懂角色的行动的目的,观众看懂了你是为了什么才做这个,为什么你不是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这就是观众被吸引的时候,他们想知道你下面做什么?最后什么结局?所以演员为了让观众看到有目的的行动,自己首先就要弄清楚你所扮演的角色行动及其目的性,行动是一环套一环的,是不断的,演员必须反复分析台词和行动指示,从字里行间去寻找有些行动目的。剧作者剧本中作必要的行动指示,其中很多是动作提示,但并非每个剧本都有具体的行动提示,全凭演员来创造,我们叫组织动作。如电影《霓红灯下的哨兵》中:

童阿男悄悄出现在街头工事里,他回头,一声唿哨,林媛媛奔上,惴惴不安。

童阿男从工事中探出头来,这是一个动作,他向某个地方张望,这是第二个动作,在看到林媛媛后一声唿哨,这是第三个动作,让后他跳出掩体,这是第四个动作,他向上场的林媛媛走去,这是第五个动作,然后开始第一句台词,这些动作为了一个目的:等待林媛媛到来,在这个目的下组合五个动作,形成一个行动过程,等待,这是一个行动,但它有为着更大的目的:她摆脱家庭的羁绊,一起参加欢迎解放军三、演员的“感受”和“控制”

表演情感必须准确,有分寸,合乎人物和情境的需要和剧情发展变化的节奏。这一切,都必须由演员体验、感受、控制才行。影视中的哭与笑,既然是艺术创作,就不能流行自然主义,要给人以一种美感,给人以一种艺术的享受,生活中人们的哭笑,不论是悦耳还是刺耳,都无关大局,但在银幕中则必须使人感到如同音乐一样动听感人,务使自己的表演能感动观众,不要给观众造成一种生理上的不良刺激。演员本人的感情与角色产生了共鸣,这是出现更为动人的“创作状态”,但演员仍然会进行控制,这控制的程度就在于不破坏“艺术的真实”而陷入真哭的境地。如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中:

春妮:……我这次回去,一定高高兴兴工作,一定象过去一样支援你们打胜仗。

肢体范文篇7

关键词:艺术;合唱指挥;肢体语言

合唱是集体演唱多声部声乐作品的艺术门类,深受人们的欢迎。合唱演绎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指挥,可以说指挥是合唱的灵魂。本文首先探讨了合唱艺术的体系化发展,然后分析了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艺术,最后对合唱表演中的肢体作用进行了研究。

一、合唱艺术的体系化发展

近些年,我国的合唱歌咏活动得到了十分繁荣的发展,同时随之出现了很多种类型的合唱比赛。但是可以发现,在众多的合唱比赛中,并没有对其赛事进行十分严谨的规划分类,仅仅是简单的划分,但是这些比赛中不包括“玩票”这一类别的赛事。针对于这些合唱比赛而言,即使不用太过于严谨的划分类别,但是也不能全部视为是同一类别的。要对于不同的色调进行简单的划分,例如女声、童声、男声等等,这样的划分不但能够让参赛者充满自信,同时也能有效地激发参赛者的比赛激情。除此之外,就我国的合唱团而言,其表演的形式相对简单,通常情况下呈现的状态是“整整齐齐”的,因为从艺术的角度出发,合唱具有严肃的特点。但是,从表演形式来看,其合唱的形式应该具备多样性,具有极强的表现力。一种科学合理的表演形式能够充分的表达整个音乐作品,淋漓尽致地进行情感地抒发,同时还能够借助不同的形式增强音响的效果,这也是合唱作品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在笔者看来,一些被称为“业余”、“非专业”的合唱并不是一些十分随意的作品,这样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没有认识到艺术的真正意义。这些名词的说法,只是对参与者进行的定义,意味着这些参与者并不是经过专业训练的音乐者,而是一些业余的爱好者。但是,这些音乐的爱好者都是合唱艺术的后备资源,能够有效的促进合唱艺术更进一步的发展。站在某种角度看待这一形式,可以看出对于我国今后的合唱艺术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起着引导的作用。所以,作为十分专业的艺术团队要做好相关的规划工作,及时对指挥人才进行相关的培训活动,进而有效提高合唱团队的整体水平。因为深受西方音乐观念的影响,所以在培养我国的专业音乐学者时,出现了“西方的耳朵”这一现状,因此针对于我国人的音乐爱好而言,这些非专业性的音乐人所组成的合唱团队更受人们的欢迎,其作品更受人们的青睐。这些被称为“中国的音乐作品”在进行创作时所使用的都是中国的词汇,运用的技法也是我国独有的,其演唱的方式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形式,整个合唱表演的方方面面都饱含中国的民族文化。除此之外,这里的“民族文化”不能被单纯的认为是传统的,因为时代在不断的发展进步,所以音乐也随着社会的进步得到了创新发展,因此很多音乐作品中也具有现代的特点。中华民族能够实现伟大复兴,离不开我国的传统文化。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开始出现了十分巨大的变化,“全球化”这一词汇开始出现,并发展成为热搜词。“全球化”的出现促使了社会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它具有十分顽强的生命力,深深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结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同时也促进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同时,我国的经济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促进我国综合国力得到有效的增强。与此同时,我们应该深刻的反省,一些西方国家中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为什么会占据主体的地位,面对合唱艺术的发展要以什么样的姿态。在笔者的观念中,如果一味的故步自封就不会得到传承发展,最终会灭亡。作为一名优秀的音乐人,应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传承发展的意识,同时也要积极汲取世界优秀文化的精华,不断丰富我国的民族文化,进行创新发展。要想对合唱指挥人才进行培训,建立健全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就要积极学习西方的精华部分,学会巧妙的融会贯通,进而促进我国合唱艺术体系得到发展进步,不断丰富我国的艺术形式。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基因中与生俱来就存在相关的民族音乐元素,所以我们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责,为合唱艺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传承我国的音乐故事。

二、合唱指挥的肢体语言艺术

(一)合唱多样性的形式。合唱团就有多样的形式,例如流行音乐、童声合唱、爵士乐队、混声合唱等等,这也造成了其拥有多样的表演素材。建国以来,合唱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各地、各种形式的合唱团逐一涌现,其中最典型的要数20世纪80年代的乐队,他们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极大地激发了观众的热情,活力四射。这个时候合唱团体无论是在内容、形式,还是在艺术情感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合唱水平上升了一个层次。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音乐家在创作音乐时需要切实的考虑到不同民族在文化、习俗、语言等多种方面的不同,并利用这些差异创作出独具中国特色、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音乐作品,进而对我国合唱艺术的发展起到有效的推动作用。(二)合唱指挥的主要原则。作为合唱指挥,其主要职责是在合唱表演过程中运用准确的肢体语言对演唱者实现指挥。第一,指挥要忠于原作,在这一基础上指挥者合理运用自身扎实的基本功,结合自身知识、经验以及对于作品的理解,借助准确的肢体动作对作品中蕴含的情感进行表达,诠释作品内涵。第二,在一个合唱团中,指挥者占据着中心灵魂的重要位置,同时也是表演者,以及合唱艺术表现的再创者,需要将自身的审美、文学造诣以及艺术修养通过指挥表现出来。指挥者是一个合唱团艺术水平的代表,在合唱团中发挥着即为重要的作用。他需要借助自身高水平的肢体表现带领其他演唱者深入的感受并理解音乐作品。作为指挥者,其指挥动作的基本原则就是简、准、美。其中“简”是指指挥者要以音乐作品的内涵、节奏和力度为依据做好指挥动作。“准”是指挥者在指挥演唱者控制起拍、收拍动作时借助眼神情感的交流来实现。“美”是指指挥的动作要有美感,要对内心情感和肢体动作进行适当协调,进而给观众以没得体验。

三、合唱表演中的肢体作用

(一)有利于作品内涵的表达。合唱表演指的是演唱者将作品以延长的形式呈现给铜虫,使听众获得精神上的享受,并昌盛共鸣。指挥者指挥过程中需要通过肢体语言细致的组织演唱者,使演唱者能够更深层次的理解作品内涵,这样才能将作品中的精髓呈现给观众,对作品内涵进行完美的诠释。(二)有利于合唱节奏的统一。指挥者是合唱团的灵魂所在,一个好的音乐演唱作品的呈现离不开一位优秀的指挥者。演奏环节中,要想将最好的效果呈现给听众,就需要指挥者借助自身准确的肢体动作与合唱发声做到有效统一。指挥者的肢体艺术形式是音乐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所谓的肢体语言艺术形式实际上就是在音乐表达时,将其中的情感变化通过手、头、眼睛等身体各部位的细条表现,再借助于听众的互动,使其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进而获得良好的表演效果,呈现高水平的音乐作品。演奏者将自己的水平充分发挥出来,演唱者的声音就能实现统一。(三)有利于演唱者的特点统一。演奏时,演唱者要想将情感更好地表达出来,就需要合理的肢体动作融入其中。在演唱者呈现作品的同时,听众便能感受音乐作品中蕴含的精髓,进而在感情上达到共鸣。其中肢体语言要注意下面几个原则:其一,指挥者的肢体动作要与音乐风格相统一。表演前和表演过程中,对于音乐创作的背景以及其风格,演唱者都需要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寻求最恰当的肢体动作对其进行表现,进而使作品获得更好地呈现效果。其二,肢体语言要与演唱者特点相统一。在表演过程中,演唱者占据着即为重要的地位,因此作为指挥者,一定要尽量协调是演唱者的肢体动作能与自身的了特点相适宜。只有做到了肢体动作与语言的完美结合,才能获得更高水平的表演效果,增强整个舞台的感染力。音乐的进行会直接影响演唱者的肢体动作,但这并不能决定指挥者在进行音乐指挥时就必须要站立完成,正常情况下,坐姿也是常用的一种指挥方式,坐姿指挥要求指挥者坐在凳子三分之一的位置,上身的姿势则与站立时保持一致。(四)面目表情的训练。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面部表情的表达是一种非常重要且常用的方式,嫩更有效的使对方了解自己的想法。在合唱中,这同样是一种重要的方式,而如何更好地利用面部表情以及无关肌肉收缩的方式向听众传达信息,就需要指挥者发挥作用了。为了将一部作品几近完美的呈现给听众,作为合唱指挥,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得去了解作品内涵,感悟其精髓所在。在进行合唱表演时,对于作品情感的变化,指挥者需要借助自己面部的变化传达给演唱者,使其能及时的获得演唱变化的指示。例如,青木的节奏是欢快的,指挥者相应的就可以保持夸张、高兴的面部表情,将欢乐的情感传递给演唱者,带动演唱者情绪。而如果曲目的情感时伤感的,指挥者就需要注意自己的面部表情要传达出伤感、低落的情绪,进而带动演唱者更好地控制情绪。眼睛是心灵沟通的窗户,通过眼睛传递情感,能实现更好地情感沟通,表演中通过延伸的互动有利于演唱者与听众产生共鸣,把控整场感情基调。

四、结语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追求的生活品质也在逐渐提升。作为一种现代化艺术表现形式,合唱艺术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着发展,人们对于合唱的要求也是在不断提升的。如今的合唱艺术,绝非简单的声音的表演,要想完成一部优秀的合唱作品,优美的声音、准确的肢体动作以及真切的情感表达三者缺一不可。情感是获得心灵碰撞的催化剂,融入真情才能获得更好地效果。现代社会,艺术的发展紧靠动动嘴皮子是完全不够的,必须要踏踏实实的行动,并且要认识到自身的缺陷,要不断学习、刻苦练习,这样肢体语言才能更好地呈现。只有声音美、形体美、情感丰富的合唱才能感染听众,与听众获得心灵的碰撞,获得情感的共鸣,得到广大音乐爱好者的喜爱,进而有效推动合唱艺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蓓蓓.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价值分析[J].黑河学院学报,2018,03.

[2]姚晶.论合唱指挥中的肢体语言艺术表现[J].戏剧之家,2016,22.

[3]方玲.肢体语言艺术在合唱指挥中的表现[J].戏剧之家,2016,16.

[4]李雪锦.肢体语言在合唱指挥中体现的艺术价值[J].黄河之声,2014,15.

[5]赵秀全.合唱指挥应具备的技能技巧[J].新课程(教师),2009,03.

肢体范文篇8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工关节置换的护理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2006年6月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31例70岁以上的高龄股骨颈骨患者的护理资料。结果:5例在护理过程存在穿刺困难、渗液、便秘、心理异常,8例失访。结论:常见护理问题都有对策。

[关键词]人工股骨头置换;护理问题;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人口已进入老龄化阶段,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老年股骨颈骨折终末治疗的有效方法,现收集我科2003年6月~2006年6月31例住院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者(>70岁),对护理过程中的问题加以分析、总结、讨论。

1一般资料

本组31例患者中,男13例,女18例;年龄70~85岁,平均75岁,均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半髋置换术)。髋关节假体包括生物型和骨水泥型,骨水泥固定型假体术后3d开始下床,术后1周坐直或应用座椅,但每次不超过1h,2~3周可扶双拐行走,3周时,护士可握住患者的手平起行走,开始时要2~3d下床锻炼1次,每次不超过30min。假体为非骨水泥固定型一般5~7d可下床,但绝对不能负重,2周可下床锻炼,6周后方可离床练习走路。

2护理常见问题

2.1穿刺问题

由于年龄增长,老年人在生理和功能上均出现不同的衰老特征,加之疾病对机体不同程度的影响,临床穿刺较其他年龄组明显困难。血管不易固定,针尖进皮后,血管随针头移动、弯曲。由于老年人血管内皮增生、中层纤维化和透明变化,使血管发生狭窄,甚至闭锁。分子水平研究发现,肺血管纤维中弹性蛋白mRNA表达随年龄增加而降低。找血管困难,即使找到,穿刺成功的把握也较低或维持时间不能保证。糖尿病、肺部疾病、心脑血管系统疾病等这些老年人的多发症、慢性病,使部分老年人常常处于长期的药物治疗中,血管已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疾病本身造成的组织水肿;还有生理老化的特征,如静脉血管蛇行迂曲、硬化,均可使供穿刺使用的静脉血管明显减少,充盈度差,回血缓慢。在部分老年患者中,由于疾病造成的血容量不足、血液循环不良或进食少等,使血管充盈欠佳,加之衰老形成的血流缓慢,穿刺时直接表现为进针后回血缓慢甚至不回血而误认为穿刺失败。

2.2渗液

2.2.1股体活动过多老年性不自主颤动、各种原因所致的尿频、老年性健忘症、痴呆、因疾病而造成的痛苦、烦躁或意识障碍等,均可引起患者股体活动过多,加之看护不周,均能使针头滑出,胶贴脱落而渗液。

2.2.2穿刺部位选择不当进针点选择在关节活动处、虎口处等。

2.2.3皮肤过于松弛远离穿刺处的同侧肢体关节活动或穿刺肢体拖拉,也能因牵拉皮肤而致针头滑出。

2.2.4非人为因素由于老年人血管壁通透性增加所致。

2.3并发症的护理问题

2.3.1尿失禁、尿潴留夜尿频妨碍睡眠,尿失禁使老年人自尊心受挫,总之,排尿障碍给老年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不便,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护理应以有效排尿为目的,有条件时应为行动不便的老人设置专用厕所;诱导排尿者,可用手按压耻骨上部,温水清洗外阴;留置导尿者,注意尿管护理,为防止因长期留置尿管而引起尿道括约肌功能丧失、膀胱挛缩及逆行性感染,注意无菌操作,并根据患者的尿意或膀胱充盈度决定放尿时间。

2.3.2便秘31例病例中,便秘多属于机械性便秘。主因:食物过于精细,缺乏机械和化学刺激物,如纤维素、食物过少、饮水不足、脂肪食物过少、睡眠不足、精神紧张或环境改变、不良的排便习惯、缺乏锻炼、久病卧床、过度激动等。因此应鼓励老人多食富含纤维的食物,适量饮水,多运动,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排便要定时,要集中精力。经常按摩腹部,增强结肠蠕动,必要时使用通便剂,从而预防并减轻便秘。

2.3.3压疮老年人因长期卧床、皮肤长期受压、血液供应不足、营养不良,易发生压疮,应注意保持床铺干燥、整洁,定时变换体位,做好皮肤护理,预防发生压疮,一旦发生应及时处理创面,必要时理疗,本组无一例发生。

2.3.4心理异常老年人资历深,贡献大,经验多,在家有地位,退休后心理不适应,自尊心强,固执,易产生老而无用的失落感、孤独、寂寞、烦恼、焦躁、健忘、唠叨、反应迟钝、食欲不振、恐惧死亡等负性心理,这些负性心理必定降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3老年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随访和康复知识普及的问题

术后失访患者中,3例患者因年老、文化程度低,接受健康教育能力差,不能充分理解随访的意义,出院后离开医务人员的视线,不能得到医护人员的监督,以致不能坚持随访。5例患者体质差,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梗死等疾病,其中1例同时患有以上2种疾病,因疾病影响不能来院;2例患者家庭支持系统缺乏,子女不重视不关心患者的恢复情况,对术后预期效果的设想过低,缺乏健康保健知识,存在不良习惯,认为关节的功能锻炼无足轻重,难以坚持。个别患者认为手术后就结束了治疗,如出现疼痛等不适,则自己不恰当地服用止痛药等。

4讨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长寿老人不断增多,由于老年人股骨近端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也随之增多。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合并其他疾病,不当的功能训练及体位、营养不良等因素都是导致手术及康复受到影响、以致病情恶化的主要原因,所以围术期护理质量与患者康复关系较为密切[1]。

4.1护理对策

4.1.1心理护理加强心理护理,提高沟通艺术,帮助并参与建立完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医护人员要掌握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向其讲解疾病的可控性,采取尊敬、主动和真诚的态度与之交谈,并贯穿护理的全过程,尽最大努力避免引起老年患者的负性情绪。

4.1.2苦练输液技术,注意总结经验教训充分认识老年患者的血管特点,透彻理解、掌握穿刺要点,必要时用夹板固定;对少量输液者,可充分利用手背部及掌指关节血管,行离心方向穿刺;对水肿较重者,先行局部按压使水肿暂时消退,而后快速穿刺,对血管充盈不佳、硬化者可给予热敷。此外,尽量避免下肢过多、过久输液,以防静脉血栓形成。严格无菌操作技术,减少输液反应。

4.2坚持随访和康复训练的护理对策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患者坚持随访的关键[2]。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是全面、正确地收集资料、明确护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的基础。因此,首先要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理解和尊重患者,取得患者的信任,以及时了解患者在康复中的问题和影响因素。其次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掌握大量的相关学科知识,以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

在患者出院前全面、准确地评估患者的情况,通过翻阅病历、会谈及出院时疾病预后评估等方式收集资料,包括患者的心理状态、关节功能恢复程度、伤口情况、自理能力、康复的愿望、家庭环境、住址、子女情况、有无其他疾病以及对健康知识的理解程度,让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制订随访计划和功能锻炼方案,遵循个体化渐进性的原则,告知患者在术后1、3、6个月及1年后定期来院随访,以后2年来院随访1次,以便按不同阶段制订相应的功能锻炼计划。如果出院后出现意外情况,应随时来院随访。科室建立互动登记本,详细记录患者的家庭住址、联系电话,以了解患者的康复情况,避免延误最佳康复的诊疗时间。

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3]。从术后失访原因分析可以看出,患者理解能力差、文化程度低、家庭支持系统缺乏等原因占很大比例。因此,在患者出院前护理人员应耐心细致地劝说和反复强调随访的重要性及目的,取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支持,指导家属协助患者定期来院随访。出院前发给患者我科自制的图文并茂的小册子,示意如何进行锻炼,让患者一目了然。针对体质差、患有其他躯体疾病的患者,我科已进行家庭访视与康复指导。据报道,实施出院后家庭访视与康复指导可取得良好的康复效果。地处偏远地区的患者可减少随访次数,但必须进行电话咨询,让医护人员对患者的情况有动态的了解,并给予相应的指导[4]。针对经济条件欠佳者,可告知患者免费随访,消除患者的顾虑。

综上所述,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坚持随访,采用科学而有效的康复手段,能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胥少汀.骨科手术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265.

[2]王俊,苏淑芬,顾晓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56例护理体会[J].齐鲁护理杂志,2007,13(2):89.

肢体范文篇9

【再灌注损伤;肝功能;四肢;牛磺酸

0引言

牛磺酸是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1].已有很多实验资料[2-6]证实牛磺酸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功能等.本实验我们在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上观察肝脏的损伤性变化以及观察预先给予牛磺酸对这一变化的影响,旨在探索肢体缺血再灌注时远隔器官损伤及其可能的发生气制,以及牛磺酸的保护效应,为避免或延缓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质量(250±50)g,购自河南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医动字摘要:D410116号);所用生化测定试剂盒均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制品公司,其余所需试剂均为市售分析纯产品,722分光光度计购自上海精密科学仪器公司,低温高速离心机购自德国Hittech公司.

1.2方法

1.2.1模型复制采用本室常规方法[7]制作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乙醚浅麻醉下用橡皮圈环绕结扎大鼠双后肢根部,阻断血流4h后松解,恢复血流灌注4h,自腹主动脉取血处死动物,并收集血液,4℃,3500r离心15min,取血浆,装入干净的Epperdorf管,-70℃保存.

1.2.2动物分组将实验大鼠分笼喂养30d,术前12h禁食,自由饮水,室温(25±2)℃,湿度40%~50%.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①正常对照组摘要:常规饲养,双后肢松弛环绕橡皮圈,不阻断血流,余操作同缺血再灌注组组.②缺血再灌注组摘要:常规饲养,按模型操作.③牛磺酸+缺血再灌注组摘要:在缺血再灌注前30d天天灌服牛磺酸一次,剂量为200mg/kg体质量,其余操作同缺血再灌注组.

1.3观测指标

1.3.1血浆生化指标测定取血浆测定谷草转氨酶(ALT),谷丙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

1.3.2肝组织及其线粒体生化指标测定结束实验时,迅速取出肝组织,液氮速冻后-70℃保存.取部分肝组织制成10%匀浆,测定黄嘌呤氧化酶(XOD),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氧(ROS)及Ca2+含量;测定线粒体中GSHPX和Ca2+含量.ALT,AST,LDH,XOD,MDA,MPO,ROS,GSHPX和Ca2+用比色法测定;肝线粒体的制备参照文献[8]进行.

统计学处理摘要:结果以x±s表示,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单因素方法分析以及SNKq检验.

2结果

2.1各组大鼠血浆ALT,AST,LDH,XOD,MDA和SOD含量的变化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缺血再灌注组MDA,XOD,ALT,AST和LDH均明显升高,分别升高了3.09倍,39.6%,2.82倍,88.9%和55.4%,(P%26lt;0.05);而SOD则降低了27.7%,(P%26lt;0.05);牛磺酸+缺血再灌注组组和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比较,MDA,XOD,ALT,AST和LDH分别降低了45.9%,7.2%,15.3%,18.9%和16.8%,(P%26lt;0.05);而SOD则升高了14.8%(P%26lt;0.05),损伤减轻(表1).

表1各组大鼠血浆SOD,XOD,ALT,AST,LDH和MDA含量(略)

aP%26lt;0.05vsbP%26lt;0.01正常对照,cP%26lt;0.05vs缺血再灌注.

2.2各组大鼠肝组织中XOD,MDA,MPO,ROS和Ca2+含量变化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单纯缺血再灌注组XOD,MDA,ROS,MPO,LDH和Ca2+均明显升高,分别升高了77.4%,1.06倍,27.2%,66.8%,30.1%和1.02倍,(P%26lt;0.05);牛磺酸+缺血再灌注组和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比较,XOD,MDA,ROS,MPO,LDH和Ca2+分别降低了10.0%,37.2%,7.9%,11.7%,24.8%(P%26lt;0.05)和22.6%(P%26lt;0.05),损伤减轻(表2).

表2各组大鼠肝组织XOD,MDA,ROS,MPO和Ca2+含量(略)

aP%26lt;0.05vs正常对照组;cP%26lt;0.05vs缺血再灌注组.

2.3各组大鼠肝线粒体中GSHPX活性和Ca2+含量变化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Ca2+(0.38±0.06vs0.14±0.03)mmol/L明显升高,升高1.71倍(P%26lt;0.05);而GSHPX(20.34±4.67vs31.17±11.50)nkat/L则降低了34.8%,(P%26lt;0.05);和单纯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牛磺酸+缺血再灌注组Ca2+(0.31±0.06mmol)降低了18.4%(P%26lt;0.05),而GSHPX(22.50±3.17nkat/L)则升高了10.7%(P%26lt;0.05),损伤减轻.

3讨论

大量探究证实组织缺血缺氧后的损伤不仅发生在缺氧当时,更主要的是发生在缺血组织迅速恢复血供时[9].肝脏损伤是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远隔器官损伤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脏器损伤.

反映肝功能的ALT,AST和反映脂质过氧化损伤的XOD是三个很重要的酶.当肝在受到损伤的早期,血清ALT,AST含量即可升高,是评价肝功能的非常重要的指标.XOD是氧自由基产生的主要酶.在肝细胞受损时,此酶活性明显升高.SOD和GSHPx对机体的氧化和抗氧化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功能,此酶能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防止膜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所造成的损伤,保护细胞.MDA是脂质过氧化产物,是衡量机体组织过氧化损伤程度的指标.LDH也属于胞质酶,其血浆水平的高低可反映组织受损的严重程度.MPO是中性粒细胞(PMN)嗜天青颗粒中含量较高的酶,组织中MPO活性的高低可定量表示组织中PMN聚集的程度.

在本实验中我们发现,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组织中MPO含量升高,表明PMN在肝内血管黏附、聚集或游出到间质增多,进而促使黄嘌呤脱氢酶大量转化为黄嘌呤氧化酶,引起“呼吸爆发”,产生大量氧自由基.同时,由于SOD及GSHPx活性降低,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自由基大量堆积,引发过氧化反应,肝组织受到损伤.由于细胞膜遭到破坏,通透性增加,致胞质酶和溶酶体酶漏出,造成组织和细胞的进一步损伤[10].我们在实验中观察到的血浆中LDH,ALT,AST升高就是由于细胞膜通透性升高,酶释放入血所致.组织的过氧化反应增强,主要表现为MDA增多.这些改变又加重了组织细胞损伤,形成自由基增多和组织损伤之间的“恶性循环”.

牛磺酸是体内含量最丰富的氨基酸,具有广泛的生物学功能[1].具有稳定细胞膜、调节细胞内钙稳态和抗脂质过氧化功能[11],是机体内源性抗损伤和细胞保护物质,可明显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坏死[12].本实验中我们观察到灌服牛磺酸的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肝细胞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同时SOD,GSHPx活性增加.本实验结果提示摘要:牛磺酸能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后继发的肝脏损伤,而这一效应和其避免或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后机体的过氧化反应增强有关.它的这一功能对保护机体避免或延缓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意义.本实验结果提示摘要:牛磺酸可能通过提高LIR后肝细胞及其线粒体内自由基清除酶活性、减少自由基生成和稳定细胞膜而达到保护肝脏的功能.其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阐明.

【参考文献

[1]汪朝晖,张贤康,缪明用,等.牛磺酸对大鼠肝线粒体氧自由基损伤的保护功能[J].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00,35(2)摘要:111-113.

[2]门秀丽,张连元,董淑云,等.牛磺酸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肺损伤时细胞凋亡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4,20(3)摘要:421-424.

[3]万福生,刘波,赵小曼,等.牛磺酸对大鼠在体缺血再灌注心肌线粒体呼吸酶系的影响[J].基础医学和临床,2000,20(4)摘要:45-47.

[4]齐鹰,吴玉玲,苏静怡.牛磺酸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功能及机制探索[J].中国循环杂志,1995,10(4)摘要:225-227.

[5]万福生,赵小曼,雷厉.牛磺酸对大鼠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J].中国药理学通报,1996,12(1)摘要:42-44.

[6]JuxtableRJ.Physiologicalactionoftaurine[J].PhysiolRew,1992,72(1)摘要:101-130.

[7]张连元,杨林.生理科学实验教程[M].北京摘要: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摘要:29-30.

[8]张连元,杨林.生理科学实验教程[M].北京摘要: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摘要:168.

[9]王岭,华积德.失血性休克和再灌注大鼠多脏器细胞损伤的实验探究[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4,15(6)摘要:429-431.

[10]张连元,张之玮,董淑云,等.川芎嗪对创伤家兔的抗脂质过氧化功能[J].现代应用药学,1995,12(8)摘要:4-6.

肢体范文篇10

[论文摘要]目的:报道多发骨折内固定治疗的优点。方法:系统回顾2000~2006年早期手术治疗的60例多发骨折,分析了不同时间、不同内固定方法的优缺点。结果:60例中,58例疗效优良,2例疗效差(1例因血管吻合失败而截肢,1例骨髓炎)。结论:早期有效的内固定手术对多发骨折病例疗效确切,并发症少。

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和机器的发展,创伤日渐增多且严重而复杂。多发性骨关节损伤的发生率逐渐升高,四肢骨折尤为常见,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00~2006年手术治疗的60例肢体多发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认为早期内固定治疗肢体多发性骨折具有疗程短、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的优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43例,女17例。年龄11~68岁,平均31.5岁。其中20~50岁45例,占75%。致伤原因:交通伤43例(71.7%),压砸伤12例(20.0%),坠落伤5例(8.3%)。其中开放性骨折40例(55处),占66.7%,关节内骨折15例(20处),占25.0%。60例骨折共130处,平均每人2.17处。其中失血性休克12例,颅脑损伤15例,内脏损伤5例,合并其他部位骨折5例6处,合并主要血管损伤5例5处。

1.2治疗方法

130处骨折中118处行内固定术,其中急诊手术52处(44.1%),1周内手术60处(50.9%),3周内手术6处(5.0%)。手术方法有切开直视下复位,钢板镙钉固定,克氏针、斯氏针固定,外固定架固定,髓内针及交锁髓内钉固定等。术后行早期功能锻炼。

2结果

2.1治疗结果

60例均获随访6个月~3年,平均18.6个月。根据疼痛、骨折愈合、畸形、负重功能及关节活动度等指标判定治疗结果,优良58例,差2例。

2.2并发症

下肢高位截肢1例,系吻合血管失败致肢体坏死所致;1例并发骨髓炎;畸形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3例(二次手术植骨后愈合);钢板取出再骨折1例;关节功能差2例;术后并发肺炎2例,应激性溃疡1例;无压疮及典型脂肪栓塞综合征、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的发生。

3讨论

多发损伤具有致伤能量大、机制复杂、伤情重、并发症多、死亡率高、护理难等特点。受伤者多为青壮年劳动者(本组20~50岁者占75%)。因此,多发骨折的及时诊断、早期正确处理,对挽救生命、减少并发症、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均显得非常重要。

3.1诊断与治疗应同时进行

多发骨关节损伤患者的特点是病情急且重,损伤部位多,开放伤与闭合伤并存,不同脏器损伤的症状、体征混在一起,患者又常主述不清,医护人员容易把注意力集中在开放伤、明显伤上,加之患者病情变化快,所以临床上需边抢救边诊断,边诊断边治疗,故可能出现误诊和漏诊。而单侧肢体多发骨折脱位更为明显,这就要求接诊医生细心认真、责任心强、经验丰富。正确处理好“急救、诊断、治疗”三者关系,做到急救与诊断相配合,诊断和治疗良性重复,全身系统检查与局部重点检查相结合,减少误诊,降低医原性失误。

3.2内固定的时机越早越好

只要病情允许,手术应早期进行,争取一次多处骨折的稳定固定,利于防止骨折端出血、器官衰竭、感染等并发症,便于护理和早期康复治疗。本组60例均在3周内手术,其中1周内手术55例,无严重并发症出现,证实了多发骨折早期内固定的优点。

3.3内固定方式的选择应个体化

多发骨折内固定方式选择除考虑骨折部位、类型外,还需考虑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肢体的软组织情况。只要能同时满足骨折固定稳固,软组织及骨折部位血运损伤小、操作简单且手术时间短这三个要求的内固定材料和方法,就能取得良好的疗效。分析本组临床资料笔者体会到邻近关节或涉及关节处的骨折病情复杂,复位固定要求高。内固定材料的选择要根据骨折类型和伤情的具体情况而定,决不能刻意追求某一种方式的固定。长管状骨骨干的内固定理念已被公认为要强调保留局部软组织血运、骨折处解剖复位和相对稳定的生物力学原则。钢板接骨术具有直接复位、固定牢固、早期关节活动的优点,曾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在大范围临床应用的同时出现了如应力遮挡、血运障碍及直接愈合难等缺陷。所以对粉碎性骨折,切开复位及钢板内固定手术创伤大、破坏骨折块血运,不宜采用。但只要适应证选择得当,术中避免大范围骨膜下剥离,尽量保留骨折块血运,钢板固定仍有确切疗效,本组多例股骨、胫骨骨折用钢板固定也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梅花针固定也存在骨折旋转、分离、易断针等问题。带锁髓内钉固定具有适用范围广、创伤小、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的特点,但靠近长骨远端且裂隙延伸至关节处时、缺乏软组织保护的胫骨开放骨折、儿童股骨干骨折及青少年骨干骨折仍是带锁髓内钉固定的相对禁忌证,而适用于外固定器或钢板固定。

3.4软组织损伤的正确处理

多发骨折常伴有软组织损伤,对开放性骨折初期的清创处理非常重要,是预防感染、保障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的重要条件之一。外露骨质用健康的软组织覆盖,应避免张力较大的一期绝对闭合创口,根据病情选择一、二期创口闭合。术前、术中、术后全身及局部抗生素的合理应用和正确的创口引流是保障创面愈合、减少感染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陆裕朴.实用骨科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