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1:35:53

智能网

智能网范文篇1

未来的信息网络将朝着宽带化、个人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单一媒体的话音业务或数据业务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信息交互。这些多媒体业务包括宽带视频会议、以及等。多媒体业务的特点是对要求较高,需要较高的带宽,一般都涉及多用户、多连接、多媒体。目前,实现多媒体业务的方式基本上是一种平台,一种业务的资源很难为另一种业务所共用。所有这些造成多媒体业务使用成本高,业务的灵活性较差,所以尽管宽带多媒体业务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但是由于使用价格昂贵,普通用户不敢使用,造成市场拉动缺乏,限制了它的发展。

宽带智能网就是研究在以为基础的宽带网络上利用智能网技术如何开发各种多媒体业务。宽带智能网不是简单地将多种业务集成,它的目的是要实现一个可编程的业务平台,实现业务的灵活加载、扩展和新业务的增加。与以往的业务提供方式不同,宽带智能网能够在一个平台上提供多种业务(宽带智能网能支持的业务如表所示),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资源共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多媒体业务的运营成本,使用户更容易接受;宽带智能网使得业务的扩展更加灵活,这样能适应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客户化需求。由此可见,宽带智能网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宽带网络提供多媒体业务的瓶颈问题。

表宽带智能网能支持的多媒体业务

类型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业务举例

连接方式

会话型业务

可视电话

点到点

检索型业务

视频点播

多点到点

会议型业务

视频会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

点到多点或多点到多点

消息型业务

多媒体邮件

点到点

分配型业务

广播式电视

点到多点

二、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⒈体系结构

如图所示,给出与以为骨干交换机的宽带网络综合的体系结构。

图中,由交换机扩展而成,除了接续功能外,上有基本的呼叫状态模型,它能向提供详细的呼叫事件,这些呼叫事件作为点的形式出现。按照业务的需要,可以在基本呼叫状态模型中设置需要上报的点。呼叫状态模型监视每个呼叫的状态,将触发的点事件上报给,使能够实现对整个呼叫过程的监控。

作为业务控制点,包括和功能实体。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业务逻辑的执行。对于每个业务,都有一个业务轮廓文件,用于记录业务、用户相关的信息。可通过监测上报的呼叫事件对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呼叫过程的目的。业务过程中,可以通过进一步收集用户信息,以确定业务逻辑如何进行。根据业务需要,能在网络中寻找合适的来提供特殊资源。此外,还能实现计费等多种功能。通过协议与各个实体交互信息,协调各个功能实体。

有两个功能:一是与用户的交互,收集用户信息,上报给;二是提供特殊资源,以适合不同的宽带多媒体业务。提供的特殊资源有:视频会议桥、导航菜单、协议转换器等。是在传统的智能外设基础上引入宽带的能力,包括宽带连接、多媒体应用等。在宽带环境下,功能大大增强,要求它包含一定的业务逻辑和处理能力,即在中也引入智能。

协议建立在信令之上,通过信令传输。它主要定义了中各个功能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操作、参数和差错等。支持宽带网络中新增加的能力,如多方呼叫提供,修改呼叫连接配置特征,协商连接特征,多方连接支持,第三方呼叫控制建立等。

有关和信令在其它文献中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⒉业务实现

在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下,可同时支持多种多媒体业务。视频会议是一种由多方用户参与,会议过程中使用声音、图象和文本等多种媒体的复杂业务。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业务,它的实现会为其它业务的实现有所启发。下面介绍通过宽带智能网实现视频会议业务的方法。如图所示,中有一个视频会议的业务轮廓文件,可对整个业务过程进行控制。作为视频会议的服务器提供视频、音频、数据的桥接功能。负责接续,各终端通过连接到上。会议的过程如下:

)会议的准备阶段

每个参加者都必须主动地拨入一个预先决定了号码(包括会议标识)来建立连接。这个号码是对外公布的,参加会议各方的地位平等。参加会议的各方通过拨号连接到上,进行注册会议的声明。通过信令上报信息给,在形成全局业务轮廓文件。会议业务的激活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预先设置启动会议的时间;一种是统计要求加入会议者是否到达预定的数量。当条件满足时,按照业务逻辑命令向已经注册的用户一个接一个地发出呼叫,会议处于进行状态。

)会议进行过程

在会议注册以后,若会议开始,首先发命令将上会议实例激活,将业务轮廓文件交给,根据业务轮廓文件初始化。会议过程中,负责基本的会议功能控制,并能实现会议的高层管理,包括监视会议和记录用户等。会议结束后,关闭会议实例。正常情况下应该由系统拆除连接,即拆除会议连接,整理信息(如与计费相关的呼叫、连接情况)上报给。

用思想实现视频会议与传统的方法不同,具有以下优势:

)信息传输与业务控制相分离,当通信平台演进时,采用方式可以平滑过渡不会影响用户接口,同时使得业务控制的管理和维护更加方便。

)对网络资源的动态分配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

)业务提供方式灵活,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和网络的变化进行调整。

)面向公网为接入用户提供业务,网络建立后,可以在一种体系下提供多种业务,而不是为某一特定用户,特定业务所设计。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当前,提供基于窄带增值业务的智能网技术已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对于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宽带智能网技术尚不成熟。与宽带网络的综合是当今电信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此项研究刚刚起步,在国外也未形成定论,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出现。

⒈的标准化进程

年正式推出标准,定义了许多基于的智能业务;年推出标准,该标准主要研究智能网的网间互连网间业务,实现智能业务的漫游。目前正在积极研究和的标准,和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网、与智能网综合方面的研究。预计年初推出标准,而宽带智能网作为的主要内容正在加紧研究中。

⒉国外研究情况

欧洲和北美各大电信组织,都在积极开展宽带智能网的研究,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的计划、以及的(或)计划。也成立了一个联合工作组以研究智能网与宽带网络的一体化问题。

和计划的目标是从现有的和宽带网络的体系结构出发,研究各自如何适应对方的体系结构,最终得到一个和综合的统一功能结构。具体方法是从研究宽带视频会议、宽带广播电视、宽带和宽带虚拟专用网四个业务的实现方法入手,每个业务都按需求分析、静态模型的动态模型建立过程进行研究。

计划的目的是在平台上实现并演示智能网与宽带信令综合。计划侧重于实现方面,它是采用智能网技术在欧洲跨国的宽带网试验床上实现宽带视频会议、宽带和宽带虚拟专用网等多媒体业务,推出了宽带智能网的试验网。计划的目标是要定义、实现、演示在平台上智能网与宽带网络的信令综合,在跨越欧洲的网络各国的主机平台上提供宽带业务。

⒊国内研究情况

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年开始智能网的研究,于年底开发出严格遵照标准的智能网系统,经过一年多的实用化工作和产品更新,已升级为,并已在网上运行,可提供基于的多种话音增值业务。进而,于年开始对基于的移动智能网进行了研究与开发,目前,移动智能网的试验网已经在广东肇庆试运行成功,能提供包括预付费、移动等多种业务,下一步工作是完善系统和加速成果的产品化进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的支持下,北京邮电大学于年启动了宽带智能网的研究。我们的试验系统是基于北京邮电大学自行研制的交换机,对中国智能网相关功能实体、、等进行增强和改造,并研究宽带网络环境下的定义,支持视频会议、等多种多媒体业务的提供。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研究宽带多媒体新业务的业务规范的统一形式化描述方法及业务流程、信令系统。

)研究统一功能结构模型的改进与完善。

)研究支持宽带多媒体新业务的基本呼叫状态模型。

)研究宽带智能网下的、、的功能扩展。

)研究与宽带网络综合的演进途径。

四、宽带智能网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技术,宽带智能网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超前没有标准。把宽带智能网放在的研究范围,但是标准何时出台还没有期限。虽然没有标准,我们也决不能消极等待,应该积极研究宽带智能网技术,并向提交建议草案,影响标准的制定。

的威胁。近几年里,发展势头强劲,但是在近期内还不可能圆满地解决多媒体业务的问题,而面向连接的信元交换方式能保证多媒体业务,并具有完整的信令协议,所以在骨干网方面有优势。的缺点是协议复杂,在实现上困难很多。为了克服协议复杂性的缺点,现在有关方面也正在提出轻型的协议。

缺少“杀手”应用()。虽然宽带智能网提供的视频会议、等业务有一定的前景,但是由于使用价格昂贵,应用范围主要是大公司或国家机关,所以还应该开发出能为广大用户所易于接受,乐于使用的多媒体业务,这对于刺激需求、带动相关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宽带智能网仍然是通过集中的提供业务,成为业务提供业务的瓶颈,这可能带来可靠性以及性能等若干问题。所以如何提供一种分布的体系结构,对于的发展也很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通信网络事业发展迅猛,取得了很大的成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绩。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既应引进、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同时也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一条适合我国的宽带智能网发展的道路,并有所创新。我们认为:

中国的宽带智能网应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利用宽带智能网提供多媒体业务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不抓紧研究,我们又会在这一领域落后于国外水平。现在国外也只是在作原型系统,还没有产品出现。在国外产品占领中国市场之前,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产品,并占领相当的市场份额,以防止国外技术的垄断。

在研究开发过程中,还应该紧跟标准和国外重大的研发计划,保护技术上的领先。同时应密切注意新兴技术对这一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稳步发展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宽带智能网需要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撑,但是我国宽带网络基础薄弱,究竟将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组建宽带网络还需要论证,所以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因为宽带网络投入巨大,如果一拥而上,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五、结语

智能网范文篇2

未来的信息网络将朝着宽带化、个人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单一媒体的话音业务或数据业务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信息交互。这些多媒体业务包括宽带视频会议、VoD以及B-VPN等。多媒体业务的特点是对QoS要求较高,需要较高的带宽,一般都涉及多用户、多连接、多媒体。目前,实现多媒体业务的方式基本上是一种平台,一种业务的资源很难为另一种业务所共用。所有这些造成多媒体业务使用成本高,业务的灵活性较差,所以尽管宽带多媒体业务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但是由于使用价格昂贵,普通用户不敢使用,造成市场拉动缺乏,限制了它的发展。

宽带智能网就是研究在以ATM为基础的宽带网络上利用智能网技术如何开发各种多媒体业务。宽带智能网不是简单地将多种业务集成,它的目的是要实现一个可编程的业务平台,实现业务的灵活加载、扩展和新业务的增加。与以往的业务提供方式不同,宽带智能网能够在一个平台上提供多种业务(宽带智能网能支持的业务如表1所示),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资源共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多媒体业务的运营成本,使用户更容易接受;宽带智能网使得业务的扩展更加灵活,这样能适应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客户化需求。由此可见,宽带智能网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宽带网络提供多媒体业务的瓶颈问题。

表1宽带智能网能支持的多媒体业务类型业务举例连接方式

会话型业务可视电话点到点

检索型业务视频点播多点到点

会议型业务视频会议远程教学远程医疗点到多点或多点到多点

消息型业务多媒体邮件点到点

分配型业务广播式电视点到多点

二、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1、体系结构

如图1所示,给出IN与以ATM为骨干交换机的宽带网络综合的体系结构。

图1中,B-SSP由ATM交换机扩展而成,除了接续功能外,B-SSP上有基本的呼叫状态模型,它能向B-SCP提供详细的呼叫事件,这些呼叫事件作为DP点的形式出现。按照业务的需要,B-SCP可以在基本呼叫状态模型中设置需要上报的DP点。呼叫状态模型监视每个呼叫的状态,将触发的DP点事件上报给B-SCP,使B-SCP能够实现对整个呼叫过程的监控。

B-SCP作为业务控制点,包括SCF和SDF功能实体。B-SCP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业务逻辑的执行。对于每个业务,B-SCP都有一个业务轮廓文件,用于记录业务、用户相关的信息。B-SCP可通过监测B-SSP上报的呼叫事件对B-SSP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呼叫过程的目的。业务过程中,B-SCP可以通过B-IP进一步收集用户信息,以确定业务逻辑如何进行。根据业务需要,B-SCP能在网络中寻找合适的B-IP来提供特殊资源。此外,B-SCP还能实现计费等多种功能。B-SCP通过B-INAP协议与各个实体交互信息,协调各个功能实体。

-IP有两个功能:一是与用户的交互,收集用户信息,上报给B-SCP;二是提供特殊资源,以适合不同的宽带多媒体业务。B-IP提供的特殊资源有:视频会议桥、导航菜单、协议转换器等。B-IP是在传统的智能外设基础上引入宽带的能力,包括宽带连接、多媒体应用等。在宽带环境下,B-IP功能大大增强,要求它包含一定的业务逻辑和处理能力,即在B-IP中也引入智能。

B-INAP协议建立在NO.7信令之上,通过NO.7信令传输。它主要定义了IN中各个功能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操作、参数和差错等。B-INAP支持宽带网络中新增加的能力,如多方呼叫提供,修改呼叫连接配置特征,协商连接特征,多方连接支持,第三方呼叫控制建立等。

有关UNI和NNI信令在其它文献中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业务实现

在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下,可同时支持多种多媒体业务。视频会议是一种由多方用户参与,会议过程中使用声音、图象和文本等多种媒体的复杂业务。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业务,它的实现会为其它业务的实现有所启发。下面介绍通过宽带智能网实现视频会议业务的方法。如图2所示,B-SCP中有一个视频会议的业务轮廓文件,可对整个业务过程进行控制。B-IP作为视频会议的服务器提供视频、音频、数据的桥接功能。B-SSP负责接续,各终端通过B-SSP连接到B-IP上。会议的过程如下:

1)会议的准备阶段

每个参加者都必须主动地拨入一个预先决定了号码(包括会议标识)来建立连接。这个号码是对外公布的,参加会议各方的地位平等。参加会议的各方通过拨号连接到B-IP上,进行注册会议的声明。B-IP通过B-INAP信令上报信息给B-SCP,在B-SCP形成全局业务轮廓文件。会议业务的激活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预先设置启动会议的时间;一种是统计要求加入会议者是否到达预定的数量。当条件满足时,B-SCP按照业务逻辑命令B-SSP向已经注册的用户一个接一个地发出呼叫,会议处于进行状态。

2)会议进行过程

在会议注册以后,若会议开始,B-SCP首先发命令将B-IP上会议实例激活,B-SCP将业务轮廓文件交给B-IP,B-IP根据业务轮廓文件初始化。会议过程中,B-IP负责基本的会议功能控制,并能实现会议的高层管理,包括监视会议和记录用户等。会议结束后,B-SCP关闭会议实例。正常情况下应该由系统拆除连接,即B-SCP拆除会议连接,B-IP整理信息(如与计费相关的呼叫、连接情况)上报给B-SCP。

用IN思想实现视频会议与传统的方法不同,具有以下优势:

1)信息传输与业务控制相分离,当通信平台演进时,采用IN方式可以平滑过渡不会影响用户接口,同时使得业务控制的管理和维护更加方便。

2)IN对网络资源的动态分配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

3)业务提供方式灵活,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和网络的变化进行调整。

4)面向公网为接入用户提供业务,网络建立后,可以在一种体系下提供多种业务,而不是为某一特定用户,特定业务所设计。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当前,提供基于窄带增值业务的智能网技术已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对于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宽带智能网技术尚不成熟。IN与宽带网络的综合是当今电信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此项研究刚刚起步,在国外也未形成定论,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出现。

1、IN的标准化进程

1992年ITU-T正式推出INCS1标准,定义了许多基于PSTN的智能业务;1997年ITU-T推出INCS2标准,该标准主要研究智能网的网间互连网间业务,实现智能业务的漫游。目前ITU-T正在积极研究INCS3和INCS4的标准,INCS3和INCS4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网、Internet与智能网综合方面的研究。预计1999年初推出INCS3标准,而宽带智能网作为INCS4的主要内容正在加紧研究中。

2、国外研究情况

欧洲和北美各大电信组织,都在积极开展宽带智能网的研究,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ACTS的INSIGNIA计划、以及EURESCOM的P506(或P607)计划。ETSI也成立了一个联合工作组以研究智能网与宽带网络的一体化问题。

P506和P607计划的目标是从现有的IN和宽带网络的体系结构出发,研究各自如何适应对方的体系结构,最终得到一个IN和B-ISDN综合的统一功能结构。具体方法是从研究宽带视频会议、宽带广播电视、宽带VoD和宽带虚拟专用网四个业务的实现方法入手,每个业务都按需求分析、静态模型的动态模型建立过程进行研究。

INSIGNIA计划的目的是在ATM平台上实现并演示智能网与宽带ATM信令综合。INSIGNIA计划侧重于实现方面,它是采用智能网技术在欧洲跨国的宽带网试验床上实现宽带视频会议、宽带VoD和宽带虚拟专用网等多媒体业务,推出了宽带智能网的试验网。INSIGNIA计划的目标是要定义、实现、演示在ATM平台上智能网与宽带网络的信令综合,在跨越欧洲的ATM网络各国的主机平台上提供宽带业务。

3、国内研究情况

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1992年开始智能网的研究,于1995年底开发出严格遵照ITU-T标准的CIN01智能网系统,经过一年多的实用化工作和产品更新,CIN01已升级为CIN02,并已在网上运行,可提供基于PSTN的多种话音增值业务。进而,于1996年开始对基于CS2的移动智能网进行了研究与开发,目前,移动智能网的试验网已经在广东肇庆试运行成功,能提供包括预付费、移动VPN等多种业务,下一步工作是完善系统和加速成果的产品化进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的支持下,北京邮电大学于1997年启动了宽带智能网的研究。我们的试验系统是基于北京邮电大学自行研制的BTC-9500AATM交换机,对中国智能网CIN02相关功能实体SCP、IP、SDP等进行增强和改造,并研究宽带网络环境下B-INAP的定义,支持视频会议、VoD等多种多媒体业务的提供。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宽带多媒体新业务的业务规范的统一形式化描述方法及业务流程、信令系统。

2)研究统一功能结构模型的改进与完善。

3)研究支持宽带多媒体新业务的基本呼叫状态模型。

4)研究宽带智能网下的B-SSF、B-SCF、B-SRF的功能扩展。

5)研究IN与宽带网络综合的演进途径。

四、宽带智能网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技术,宽带智能网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1.超前没有标准。ITU-T把宽带智能网放在INCS-4的研究范围,但是标准何时出台还没有期限。虽然没有标准,我们也决不能消极等待,应该积极研究宽带智能网技术,并向ITU-T提交建议草案,影响标准的制定。

2.Internet的威胁。近几年里,Internet发展势头强劲,但是Internet在近期内还不可能圆满地解决多媒体业务的QoS问题,而ATM面向连接的信元交换方式能保证多媒体业务QoS,并具有完整的信令协议,所以ATM在骨干网方面有优势。ATM的缺点是协议复杂,在实现上困难很多。为了克服协议复杂性的缺点,现在有关方面也正在提出轻型的ATM协议。

3.缺少“杀手”应用(KillerApplications)。虽然宽带智能网提供的视频会议、B-VPN等业务有一定的前景,但是由于使用价格昂贵,应用范围主要是大公司或国家机关,所以还应该开发出能为广大用户所易于接受,乐于使用的多媒体业务,这对于刺激需求、带动相关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4.宽带智能网仍然是通过集中的SCP提供业务,SCP成为业务提供业务的瓶颈,这可能带来可靠性以及性能等若干问题。所以如何提供一种分布的IN体系结构,对于IN的发展也很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通信网络事业发展迅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既应引进、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同时也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一条适合我国的宽带智能网发展的道路,并有所创新。我们认为:

1.中国的宽带智能网应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利用宽带智能网提供多媒体业务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不抓紧研究,我们又会在这一领域落后于国外水平。现在国外也只是在作原型系统,还没有产品出现。在国外产品占领中国市场之前,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产品,并占领相当的市场份额,以防止国外技术的垄断。

2.在研究开发过程中,还应该紧跟标准和国外重大的研发计划,保护技术上的领先。同时应密切注意新兴技术对这一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3.稳步发展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宽带智能网需要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撑,但是我国宽带网络基础薄弱,究竟将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组建宽带网络还需要论证,所以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因为宽带网络投入巨大,如果一拥而上,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五、结语

智能网范文篇3

一、宽带智能网研究的内容

未来的信息网络将朝着宽带化、个人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传统的单一媒体的话音业务或数据业务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要求,人们希望能够通过多媒体的方式进行信息交互。这些多媒体业务包括宽带视频会议、VoD以及B-VPN等。多媒体业务的特点是对QoS要求较高,需要较高的带宽,一般都涉及多用户、多连接、多媒体。目前,实现多媒体业务的方式基本上是一种平台,一种业务的资源很难为另一种业务所共用。所有这些造成多媒体业务使用成本高,业务的灵活性较差,所以尽管宽带多媒体业务具有潜在的巨大市场,但是由于使用价格昂贵,普通用户不敢使用,造成市场拉动缺乏,限制了它的发展。

宽带智能网就是研究在以ATM为基础的宽带网络上利用智能网技术如何开发各种多媒体业务。宽带智能网不是简单地将多种业务集成,它的目的是要实现一个可编程的业务平台,实现业务的灵活加载、扩展和新业务的增加。与以往的业务提供方式不同,宽带智能网能够在一个平台上提供多种业务,实现不同业务之间的资源共用,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多媒体业务的运营成本,使用户更容易接受;宽带智能网使得业务的扩展更加灵活,这样能适应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客户化需求。由此可见,宽带智能网能有效地解决当前宽带网络提供多媒体业务的瓶颈问题。

二、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

1、体系结构

B-SSP由ATM交换机扩展而成,除了接续功能外,B-SSP上有基本的呼叫状态模型,它能向B-SCP提供详细的呼叫事件,这些呼叫事件作为DP点的形式出现。按照业务的需要,B-SCP可以在基本呼叫状态模型中设置需要上报的DP点。呼叫状态模型监视每个呼叫的状态,将触发的DP点事件上报给B-SCP,使B-SCP能够实现对整个呼叫过程的监控。

B-SCP作为业务控制点,包括SCF和SDF功能实体。B-SCP的主要功能是完成业务逻辑的执行。对于每个业务,B-SCP都有一个业务轮廓文件,用于记录业务、用户相关的信息。B-SCP可通过监测B-SSP上报的呼叫事件对B-SSP控制,从而达到控制呼叫过程的目的。业务过程中,B-SCP可以通过B-IP进一步收集用户信息,以确定业务逻辑如何进行。根据业务需要,B-SCP能在网络中寻找合适的B-IP来提供特殊资源。此外,B-SCP还能实现计费等多种功能。B-SCP通过B-INAP协议与各个实体交互信息,协调各个功能实体。

-IP有两个功能:一是与用户的交互,收集用户信息,上报给B-SCP;二是提供特殊资源,以适合不同的宽带多媒体业务。B-IP提供的特殊资源有:视频会议桥、导航菜单、协议转换器等。B-IP是在传统的智能外设基础上引入宽带的能力,包括宽带连接、多媒体应用等。在宽带环境下,B-IP功能大大增强,要求它包含一定的业务逻辑和处理能力,即在B-IP中也引入智能。

B-INAP协议建立在NO.7信令之上,通过NO.7信令传输。它主要定义了IN中各个功能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操作、参数和差错等。B-INAP支持宽带网络中新增加的能力,如多方呼叫提供,修改呼叫连接配置特征,协商连接特征,多方连接支持,第三方呼叫控制建立等。

有关UNI和NNI信令在其它文献中有详细的介绍,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业务实现

在宽带智能网的体系结构下,可同时支持多种多媒体业务。视频会议是一种由多方用户参与,会议过程中使用声音、图象和文本等多种媒体的复杂业务。作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业务,它的实现会为其它业务的实现有所启发。下面介绍通过宽带智能网实现视频会议业务的方法。如图2所示,B-SCP中有一个视频会议的业务轮廓文件,可对整个业务过程进行控制。B-IP作为视频会议的服务器提供视频、音频、数据的桥接功能。B-SSP负责接续,各终端通过B-SSP连接到B-IP上。会议的过程如下:

1)会议的准备阶段

每个参加者都必须主动地拨入一个预先决定了号码(包括会议标识)来建立连接。这个号码是对外公布的,参加会议各方的地位平等。参加会议的各方通过拨号连接到B-IP上,进行注册会议的声明。B-IP通过B-INAP信令上报信息给B-SCP,在B-SCP形成全局业务轮廓文件。会议业务的激活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预先设置启动会议的时间;一种是统计要求加入会议者是否到达预定的数量。当条件满足时,B-SCP按照业务逻辑命令B-SSP向已经注册的用户一个接一个地发出呼叫,会议处于进行状态。

2)会议进行过程

在会议注册以后,若会议开始,B-SCP首先发命令将B-IP上会议实例激活,B-SCP将业务轮廓文件交给B-IP,B-IP根据业务轮廓文件初始化。会议过程中,B-IP负责基本的会议功能控制,并能实现会议的高层管理,包括监视会议和记录用户等。会议结束后,B-SCP关闭会议实例。正常情况下应该由系统拆除连接,即B-SCP拆除会议连接,B-IP整理信息(如与计费相关的呼叫、连接情况)上报给B-SCP。

用IN思想实现视频会议与传统的方法不同,具有以下优势:

1)信息传输与业务控制相分离,当通信平台演进时,采用IN方式可以平滑过渡不会影响用户接口,同时使得业务控制的管理和维护更加方便。

2)IN对网络资源的动态分配可以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

3)业务提供方式灵活,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要求和网络的变化进行调整。

4)面向公网为接入用户提供业务,网络建立后,可以在一种体系下提供多种业务,而不是为某一特定用户,特定业务所设计。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当前,提供基于窄带增值业务的智能网技术已有相当大的发展,但是对于提供宽带多媒体业务的宽带智能网技术尚不成熟。IN与宽带网络的综合是当今电信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此项研究刚刚起步,在国外也未形成定论,还没有成熟的产品出现。

1、IN的标准化进程

1992年ITU-T正式推出INCS1标准,定义了许多基于PSTN的智能业务;1997年ITU-T推出INCS2标准,该标准主要研究智能网的网间互连网间业务,实现智能业务的漫游。目前ITU-T正在积极研究INCS3和INCS4的标准,INCS3和INCS4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网、Internet与智能网综合方面的研究。预计1999年初推出INCS3标准,而宽带智能网作为INCS4的主要内容正在加紧研究中。

2、国外研究情况

欧洲和北美各大电信组织,都在积极开展宽带智能网的研究,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ACTS的INSIGNIA计划、以及EURESCOM的P506(或P607)计划。ETSI也成立了一个联合工作组以研究智能网与宽带网络的一体化问题。

P506和P607计划的目标是从现有的IN和宽带网络的体系结构出发,研究各自如何适应对方的体系结构,最终得到一个IN和B-ISDN综合的统一功能结构。具体方法是从研究宽带视频会议、宽带广播电视、宽带VoD和宽带虚拟专用网四个业务的实现方法入手,每个业务都按需求分析、静态模型的动态模型建立过程进行研究。

INSIGNIA计划的目的是在ATM平台上实现并演示智能网与宽带ATM信令综合。INSIGNIA计划侧重于实现方面,它是采用智能网技术在欧洲跨国的宽带网试验床上实现宽带视频会议、宽带VoD和宽带虚拟专用网等多媒体业务,推出了宽带智能网的试验网。INSIGNIA计划的目标是要定义、实现、演示在ATM平台上智能网与宽带网络的信令综合,在跨越欧洲的ATM网络各国的主机平台上提供宽带业务。

3、国内研究情况

北京邮电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从1992年开始智能网的研究,于1995年底开发出严格遵照ITU-T标准的CIN01智能网系统,经过一年多的实用化工作和产品更新,CIN01已升级为CIN02,并已在网上运行,可提供基于PSTN的多种话音增值业务。进而,于1996年开始对基于CS2的移动智能网进行了研究与开发,目前,移动智能网的试验网已经在广东肇庆试运行成功,能提供包括预付费、移动VPN等多种业务,下一步工作是完善系统和加速成果的产品化进程。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的支持下,北京邮电大学于1997年启动了宽带智能网的研究。我们的试验系统是基于北京邮电大学自行研制的BTC-9500AATM交换机,对中国智能网CIN02相关功能实体SCP、IP、SDP等进行增强和改造,并研究宽带网络环境下B-INAP的定义,支持视频会议、VoD等多种多媒体业务的提供。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

1)研究宽带多媒体新业务的业务规范的统一形式化描述方法及业务流程、信令系统。

2)研究统一功能结构模型的改进与完善。

3)研究支持宽带多媒体新业务的基本呼叫状态模型。

4)研究宽带智能网下的B-SSF、B-SCF、B-SRF的功能扩展。

5)研究IN与宽带网络综合的演进途径。

四、宽带智能网的问题

作为一种新技术,宽带智能网的发展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主要概括如下:

1.超前没有标准。ITU-T把宽带智能网放在INCS-4的研究范围,但是标准何时出台还没有期限。虽然没有标准,我们也决不能消极等待,应该积极研究宽带智能网技术,并向ITU-T提交建议草案,影响标准的制定。

2.Internet的威胁。近几年里,Internet发展势头强劲,但是Internet在近期内还不可能圆满地解决多媒体业务的QoS问题,而ATM面向连接的信元交换方式能保证多媒体业务QoS,并具有完整的信令协议,所以ATM在骨干网方面有优势。ATM的缺点是协议复杂,在实现上困难很多。为了克服协议复杂性的缺点,现在有关方面也正在提出轻型的ATM协议。

3.缺少“杀手”应用(KillerApplications)。虽然宽带智能网提供的视频会议、B-VPN等业务有一定的前景,但是由于使用价格昂贵,应用范围主要是大公司或国家机关,所以还应该开发出能为广大用户所易于接受,乐于使用的多媒体业务,这对于刺激需求、带动相关领域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4.宽带智能网仍然是通过集中的SCP提供业务,SCP成为业务提供业务的瓶颈,这可能带来可靠性以及性能等若干问题。所以如何提供一种分布的IN体系结构,对于IN的发展也很重要。

在过去的几年里,我国通信网络事业发展迅猛,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验告诉我们,我们既应引进、吸收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同时也应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走一条适合我国的宽带智能网发展的道路,并有所创新。我们认为:

1.中国的宽带智能网应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利用宽带智能网提供多媒体业务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如果不抓紧研究,我们又会在这一领域落后于国外水平。现在国外也只是在作原型系统,还没有产品出现。在国外产品占领中国市场之前,我们必须拥有自己的产品,并占领相当的市场份额,以防止国外技术的垄断。

2.在研究开发过程中,还应该紧跟标准和国外重大的研发计划,保护技术上的领先。同时应密切注意新兴技术对这一领域带来的冲击和影响。

3.稳步发展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宽带智能网需要宽带网络基础设施的支撑,但是我国宽带网络基础薄弱,究竟将来采用什么样的技术组建宽带网络还需要论证,所以必须采取渐进的方式。因为宽带网络投入巨大,如果一拥而上,容易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公务员之家

五、结语

智能网范文篇4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教学改革;课程体系;信息化建设

传统教学环境中各种条件对汽车专业教学形成一定限制,导致学生学习出现问题。此外学生本身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专业教学课程进展不顺,学习质量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探索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改革方向,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智能网联汽车作为新兴产业,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1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背景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2021年3月,新华社受权的《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提出了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相关要求,明确积极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在高端芯片、人工智能算法、传感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构建与数字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政策法规。《纲要》还提出传统消费的提升应将汽车消费品由购买管理朝着使用管理方向转变。目前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公司有四维图新、海格通信、凯龙高科、华域汽车、科大讯飞、上汽等[1]。我国已经布局智能网联汽车的生产环境,近年来,政府政策引领,大大刺激了汽车行业的发展创新。2021年,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如表1所示。表12021年智能网联汽车发展政策时间政策/文件/活动重点内容2021.5关于确定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的通知确定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这6个城市为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第一批试点城市2021.4《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人管理指南(试行)》规定了L3、L4级自动驾驶企业及产品的准入纲领性要求,行业准入门槛很高,企业及产品准入成本将更高2021.3《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施行方案》实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的智能化。协同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城市,打造智慧出行平台“车城网”2021.3工信部成立智能网联汽车推进组加快推动新型电子电气架构、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研究制定急需技术标准和准入管理要求,持续优化政策环境,打造创新产业生态,加快推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2021.3《国家车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智能交通相关)》到2022年底,修订智能交通信息辅助、交通基础设施等领域智能交通急需标准20项以上,初步构建起支撑车联网产业发展和应用的标准体系;到2025年,修订智能服务和管理、车路协同等领域智能交通关键标准20项以上,系统形成能够支撑车联网应用、满足交通运输管理和服务需求的标准体系2021.2《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加强智能化载适工具和关键专用装备研发,推进智能网联汽车(智能汽车、自动驾驶、车路协同)、智能化通用航空器应用

2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的优劣势

2.1优势

我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制造大国,拥有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智能网联企业的发展拥有非常牢固的基础,在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改革可以将制造朝着“智造”的方向转变。我国人口基数大,城市化发展迅速,汽车市场的需求量极大,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汽车市场仍旧占据重要地位,在互联网技术和高端芯片研发成功的背景下,在数字化和传感网络的支持下,未来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充分发挥本身优势。在工业基础不断强大、政策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即使当前我国的智能网联汽车还处于初步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将打入更广阔的市场[2]。

2.2劣势

虽然我国工业基础强大,但是汽车发展与国际发展不匹配。从生产配件来看,我国的部分元件、工艺都需要进口,在借鉴国外生产制造基础上,美国与德国等工业老牌国家的工业发展仍旧值得借鉴。我国缺乏大量人才作为支持,尤其是在汽车行业方面的创新型人才。由于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在发展初期缺乏关注,因此,我国的汽车行业发展在当前还处于初级阶段,且在发展过程中大多运用别人的先进技术,长期发展下去必然会处于落后阶段。我国在零部件组装和工业制造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技术创新并没有多大的成果。因此,只有重视技术创新,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否则我国的发展必将处于社会发展的低端,限制产业的发展。

3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改革关键问题与改革方法

3.1关键问题

据前文所述,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需要人才作为支撑,而人才匮乏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培养的教学条件,因此,在院校内建设新型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发展方向来适应当前的产业发展成为汽车专业需要思考的问题。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其一,师资建设情况,智能网联汽车人才的缺乏是整个市场出现的问题,博士学历等高精尖人才更为匮乏。现阶段汽车市场缺乏专业人才,学校拥有的汽车专业人员数量更少,从而限制了学校汽车专业教学。其二,院校课程体系设计方面的问题,我国能参考的智能网联汽车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经验极少,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培养大纲、课程体系设计仍旧需要认真研究,在现有基础上创新,这应成为现阶段教育改革的重点。其三,教材问题,现阶段智能网联书籍主要以概述为主,体系过于陈旧单一,全面性专业教材很少,教学资料不完善。其四,学校实训设备问题,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实践课程在实践设备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两点,一方面是智能网联汽车实操设备和软件价格昂贵,投入的实训设备金额较多;另一方面市场上缺乏智能网联汽车学生培养所使用的实践教学设备[3]。

3.2改革方法

为解决关键问题需要培养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方面的高素质人才,以产学深度可做模式开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专业建设,实现教学改革,是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改革内容、改革方向有:其一,结合高校学科设置和教师专业特色打造汽车专业教学团队,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师资队伍的内部挖掘、培养。校内人员无法满足师资要求和新开设课程需要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出国进修、企业实践、高薪聘请专业人才的方式,为学校专业建设课程开设培养专业师资力量。其二,智能网联汽车专业规划和人才的培养方案应遵循产学联合需求来制定,与市场企业研讨智能网联汽车对人才方面的需求,结合院校实际情况打造专业建设方案,探究符合地方、学校实际情况的课程,开设特色课程,定位人才培养方向,联合多方制定适合地方高校学生层次的理论课程,同时推出配套实践课程。其三,智能网联汽车实践学习需要设备与场地作为支撑,产学联合是主要方向。实践课程的开设在课程联合制定基础上,与汽车企业协商分析,制定出开发满足学校实践学习所需要的条件,开发适合学生学习与竞赛设备,应占地面积小、设备成本低、可循环利用、利用程度高、应用在智能网联汽车方面的设备[4]。其四,学生的实习、就业应该与企业挂钩,课程改革之前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链调研、分析,找准人才定位,建立起合理的产学联合实习、就业机制,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在汽车行业内发光发热。

4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的改革研究

4.1课程体系建立

结合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的相关要求,在人才培养阶段应立足基础应用。学生应具备掌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软件能力、硬件能力。软件能力包含C语言编程、MALAB软件、嵌入系统等;硬件学习包括电路板、印制线路板(PrintedCircuitBoard,PCB)电路设计、仪表开发设计。只有综合水平满足要求,才可以在毕业之后更好投入到智能网联汽车的研究中。人才培养工作的课程开展是核心,结合核心技术,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分析,决定专业发展方向必须具备全面的综合性特征,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方向为信息、车辆、控制三个阶段,因此学校专业课程开设应具备“一主多从”的特色。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包括基础课程、技能课程。其中基础课程包括的课程知识,以理论为主,专业技能课程的开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结合不同学科开展学习。

4.2课程开设的具体方式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之前的汽车专业教育中师资力量薄弱导致教学质量提升效果不明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是师资匮乏;另一方面是教师能力有限。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对教师的计算机、汽车专业身综合素养各方面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懂得汽车专业知识,还要学会将各种技术变成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手段,因此,专业人员数量极为匮乏[5]。和其他新型企业相比汽车行业缺乏吸引力,实际招收教师的资质各方面很难令人满意。教师队伍组成大部分是在毕业之后直接从事本专业工作,这些教师的基础知识比较扎实,但是缺乏历练、锻炼和实践操作能力。另外也有汽车专业教师在经过企业的学习之后担任教师工作,但是经验不够丰富。在这种情况下学校需要结合本身发展需求,打造一支具备专业素养的优秀教师团队。首先,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对现有专业积极扩展来提高准入门槛,将优秀人才吸引进来,考量这部分人才的技术、教学能力、知识基础等,确保教师水平满足实际发展要求。其次,汽车智能专业课程开设应与其他专业相协调,比如将通信、自动化等专业结合,容纳到团队中,安排教师顶岗学习,从而提升教师的整体水平和质量。其三,学校积极和周围企业合作,教师进入企业学习。面对教师、骨干教师等采取分层培养方式提高教师整体质量,保证教师的素养达到规定,从而提高整个团队的水平。2.整合实训资源智能网联汽车市场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汽车专业除了建立传统实训教学之外,还要额外设置技术实训、仿真实训教学。当前的高职院校,依然无法满足智能网联汽车的实训教学工作。改革方面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以课程内容作为核心,其中如果涉及其他专业、学科,可以根据改革的师资团队力量开展对应实践,对现有资源进行充分而合理运用。其次,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与智能网联企业相联系进行研发、研究,在学校内部开展培训模式,让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年时间之后,剩余时间进入研究基地、汽车企业学习锻炼,保证实训资源得以充分运用,从而提高实训质量[6]。

4.3新增专业核心课程

在新时期新增专业核心课程应从智能网联汽车基础知识学习方面入手,增加智能感知、互联网、规划、控制、仿真等方面内容,如编程语言学习,人工智能的实现与编程语言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智能网联汽车感知层的目标检测、语言分割等主要是使用Python语言编写,且大部分智能网联汽车开源平台支持Python开发,因此,汽车专业的内容集中在Python语言学习有利于汽车研发;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研究是当前的重点,智能网联汽车的定位、感知等都需要机器学习,因此,这也是课改学习的重要内容;系统知识的学习也很关键,智能网联汽车执行层面控制系统以及汽车运动学、动力学知识、控制理论,这也是汽车专业学习的核心课程。

4.4善用信息化手段

在信息化背景下激发学生对智能网联汽车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效率。高职院校智能网联汽车专业的教学改革能够在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整合资源。现阶段的学生善于接受新事物,对信息接受能力很强。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创新课程,整合课程资源,这样的方式有利于课堂教学,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此才可以提高汽车专业教学水平。在运用信息化手段的基础上,还要融合学生课本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索欲望会增加,教学质量会提高,课程改革效果也能得到显著的体现。

4.5拓展校企合作模式

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对实践能力要求很高,学生除了要学习课堂理论知识以外,更主要的是要加强自身动手能力。学校可以开展校企联合模式,学校作为人才输出端,公司是人才接收端,两种模式形成闭环,通过合作不仅仅能提高学校教学水平,为学校输送高质量人才,企业也可以从中获得人才支持,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定期输送学生进行岗位实操,老师改进教学方式,有的放矢,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场地和装备。

5结论

专业教学改革是教育领域内的难度高、复杂而系统的工作,虽然在当前的教学改革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旧存在问题,核心仍旧是专业人才的缺乏。本文结合汽车智能网联课程现状,提出通过改革课程、采取信息化手段等方式创新教学,培养先进的汽车专业人才,打破传统的汽车专业教学局限,为我国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祎承,蔡英凤,王海.车辆工程专业智能网联汽车课程改革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51):165-167.

[2]杨智宇,杜力,王旭东,等.智能网联汽车专业教学改革分析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20(38):176-177.

[3]杨智宇,王旭东,裴英栋,等.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领域教改论文成果分析与探讨[J].科教导刊(下旬),2019(36):39-40.

[4]孙力.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专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文学教育(中),2019(12):160-161.

[5]颜建强,唐重.基于数字化制造的机械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与探索[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9(15):119-120.

智能网范文篇5

一、引言

当前的通信网正向着智能化、宽带化、个人化的方向发展,其本的电信服务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各种用户对电信业务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电信网能迅速而灵活地向用户提供种种电信业务。传统的新业务提供方法是每提供一种新业务,网上的所有交换机增加一块软件,成本很高,可靠性差,维护困难,而且需要很长时间。智能网技术克服了传统方法的这些缺点,采用交换与业务分开的思想,对业务的适应性强,生成业务的周期短,同时其规范性又使各厂商更容易互通,这一切使得其在世界各地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智能网及业务在全球的发展状况

随着ITU-T对智能网各个阶段的标准制定,全世界许多国家都开始实施和建设智能网,并积极投入商业服务。据统计现在全世界已有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智能网,并在此基础上开放了一系列智能网业务,这些智能网业务由于能够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以及可以快捷、灵活,有效地满足用户各个方面的需求,所以一经推出,便受到用户的热烈欢迎。

如果说全球市场1984年以前智能网一直处于实验测试和开发阶段,那么1985年就可以说是从实验室走向现场配置的一年,而1986年后则是全世界全面走向商用的阶段。现在欧、美的许多电信运营公司在市场上已经有了足够多的IN业务并开始从这些业务提供中获益,以美国为例,IN业务的收入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加,其它国家开办的IN业务也都为电信运营公司带来了巨额收益。据国外一项市场调查表明,VPN和电话卡业务在过去的两年里发展最快,而被叫集中付费仍是最广泛配置的业务。

从已经提供智能网业务的国家来看,各国的业务发展状况也不相同。例如美国目前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完善的智能网,所提供的IN业务种类繁多,远不止CS-1中规定的25种,其中主要有:800业务,900业务,电话卡业务等。而欧洲国家主要开展VPN业务,附加费率业务等。

中国自1995年开始智能网建设,各运营商已建成自己的全国骨干有线智能网,天津、山东、郑州等已建成本地智能网,开放的业务主要有:300业务、800业务、校园卡业务、广告业务、代付费业务等。目前随着GSM网络的迅猛发展,移动智能网的建设也已经在99年初步展开。

三、移动智能网

1、移动智能网标准

目前涉及移动智能网标准的规范主要有两个:一是由ETSI组织在GSMphaseⅡ+制定的Camel标准;另一个是由美国TIA(通讯工业协会)组织制定的IS-41D,IS-771标准,我国移动网上绝大部分产品都遵从GSM标准,因而采纳Camel标准建设中国的移动智能网体系。

移动网络增强逻辑的客户化应用(CustomizedApplicationsforMobilenetworkEnhancedlogic-Camel)是对智能网呼叫模型和信令协议的调整,它是一种工具,能够帮助网络运营商在GSM移动网上为漫游用户提供增值业务。Camel的特征是为用户提供一种与服务网络无关的业务一致性。它是一种网络特征而不是补充业务。即使用户不在归属公共陆地移动网络(HPLMN)中,它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帮助网络运营者向用户提供特定的业务。

Camel是在CS-1和CS-2标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标准的实施分为阶段1(PhaseI)、阶段2(phaseⅡ)和阶段3(phaseⅢ)。1985年5月基本结束了阶段2的标准化工作,Camel标准的进展工作如表3.1所示。

表3.1Camel标准的工作进展

CAP(CamelApplicationPart)基本ETSI的CoreINAP,是gsmSSF与gsmSCF之间的接口协议,另外还规定了gsmSRF与gsmSCF之间的接口。MAP(MobileApplicationPart)是GSM系统的移动应用部分,它为GSM系统提供必要的信令功能,在GSMphase2+,为了满足Camel网络的需要,特地增加了一组MAP操作,并对已有的若干个MAP操作作了修改。

2、Camel的特殊性

Camel业务与传统智能网的业务一个很大的区别在于:传统智能网业务通常是在发端分析信息点触发的,对智能业务的设定可在被叫分析处。而Camel业务的触发机制是依据移动用户的签约触发数据(SCP地址、业务键和触发检测点)进行的,无需对此进行被叫分析,其所触发的业务由业务键业标识,再根据SCP地址寻址到特定的SCP。如果用户签约多种业务,则要按签约的多个触发标准的排列顺序逐个匹配来确定业务。如果需要支持混合业务,就目前标准的状况来看,有一定的制约性。由于一个用户在一个时间仅能够从一个业务键来激活业务,因而需要在SCP中考虑协调多种IN业务、即通过嵌套的方式来实现多种业务。这种触发机制有可能在以后的标准化工作中再进一步地改进。

另外,gsmSCF中运行的业务逻辑是一个嵌套的业务逻辑,由一个入口业务逻辑来触发其它的业务逻辑,或者第二次触发。这种机制有可能增加Camel业务设计的难度。

3、国内移动智能网建设思路

在国内,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和移动用户的迅猛增加,移动用户对各级移动业务的需求直来越高,这不仅反映在用户要求提供多种多样优质、方便、灵活的业务,而且也反映在电信营运者满足用户需求的速度、电信资费以及用户自己控制所需业务的满意程度上。能否满足用户的这些需求,已经成为电信营运者在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当务之急,更是电信运营者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当今电信业务的重点已从商品化业务移向具有创意识的客

户化新业务。移动智能网结合了一系列先进客户化业务,能够提供快速的业务生成,业务引入和业务的客户化,因而成为网络和业务运营商争取更多的客户,增加回报效益,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有利工具。

在建设移动智能网过程中为保证快速实现全网的漫游的前提下,可考虑遵循以下建设思路:

遵循统一的标准,所提出的智能网解决方案以ETSI相关技术体制、规范和应用规程为依据,并参考ITU-T的标准;为保证全网无缝业务的覆盖和漫游,智能网业务应基于统一标准的CAMEL解决方案。

网络建设应以业务快速提供为原则。

尽量实现漫游时的无缝业务覆盖。

能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和业务的拓展。

移动智能网的结构应从全程全网出发,既要满足现阶段移动智能业务的要求,又要满足将来移动智能业务拓展的需求。

面向目标网络来建设。

为了网络资源的共享,保持MSC/SSP的相对稳定,初期在网内建设独立的IP将是大势所趋。这符合Camel的原则,也符合网络安全的需要。

综上所述,从长远看,解决移动新业务应基于Camel智能网实现并应采用CamelPhaseⅡ标准来实现业务的全国漫游。

4、业务建设

移动智能网是一个迭加在现有GSM移动网的业务网络,网络建设是基础,它要服从于业务建设,业务建设是成功的关键。在业务建设的过程中,要考虑业务的合理选择和业务的运营管理与拓展的方便性。

目前,移动智能网可提供的业务主要有预付费(Prepaid)业务,移动虚拟专用网(MobileVirtualPrivateNetwork)业务,无线800(wireless800)业务等。

每一种新业务的主要使用对象和用途即为该项目业务的目标市场。不同类型的业务,其目标市场存在巨大差异,占有目标市场就需要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移动智能网的业务很多,这就需要不仅了解这些业务的功能,还要对这些业务的市场特征进行分析、归纳,从方便性,经济性,社会效益等方面分析业务对客户的功效,进而制订相应的策略,以引导业务的发展。尤其在开始阶段,这种市场分析和策略的作用值得关注。

在中国,用户对移动智能业务还不熟悉和了解,各地区的经济存在差异,用户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因此,对引入的移动智能网业务理应选择有限、成熟并易于开展的几种业务,如移动智能网所提供的预付费业务,在中国可用于消除处理拖欠或不付电话费的困难,对移动预付电话用户有固定的话费限制,不能超支或预支,而这是电信部门最关注的方面之一。考虑到预付费业务具有的这些优点及国外开通的良好情况,可以该业务为突破口,以普通手机用户和新增用户为对象,策略定位于扩大移动网的用户数量和业务量,提高移动网资源利用率。并有选择地在有条件的地区开放,以保证移动智能网业务有一个比较好的开端和投资收益率,待取得一定的经验并对移动智能网业务的潜在市场有了更进一步的分析、了争之后,再扩大业务的种类和覆盖区域,并向可以接入现有移动网的所有用户提供更多的移动智能网业务。

在业务的运营管理上,对于运营在全网的业务(如预付费业务),要统一标准,以便于业务在全网的开通运行。而对于本地业务,可借鉴有线智能网在某些地区的一些成功经验,如天津和山东的广告业务及其它智能网业务运营经验,除标准智能网业务外,根据本地用户的电信消费观念习惯和文化背景,不断开发出具有本国或本地特色的业务,并针对不同的服务对象,制定灵活多样的具有吸引力的资费政策,完成对标准智能网业务的补充,吸引更多的客户,动态地适应本地区用户不断发展、变化的业务需求,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业务受理点要多点分布,提供全中文化的简单直观的业务受理窗口,以接近客户,方便客户申请业务。

四、智能网标准的发展

1997年1月ITU-T11组召开的会议,明确了智能网CS-3的研究内容和实现目标。智能网CS-3是CS-2的进一步发展,对其研究可分为CS-3,1近期目标(1997~1998年)和CS3.2中长期目标(1999~2000年)两个阶段。ITU-T的11组于1998年5月召开的会议,决定将智能网CS-3.1定义为智能网CS-3,智能网CS-3.2定义为智能网CS-4。智能网CS-3标准于1999年初推出,它基本上沿用智能网CS-2的体系结构,对智能网CS-2的体系结构和呼叫处理模型未做大的改动。智能网CS-3的研究内容包括对智能网CS-2能力的加强,智能网与因特网的综合以及智能网支持移动的第一期目标等。智能网CS-4的研究内容包括智能网B-ISDN综合、智能网支持移动的第二期目标[加强宽带移动网上的基本业务及通用个人通信、虚拟专用网、被叫集中付费等业务;实现虚拟归属环境(VHE)的所有功能;全面支持IMT-2000等]。智能网CS-3和智能网CS-4的其它研究内容:智能网的互连问题、多点控制、流量控制、安全问题。

目前,IMT-2000体系结构的规范仍处于研究之中,其中增加了新的功能实体,如认证管理功能(AMF)或位置管理功能(LMF)。它们是否能触发智能业务、新增功能实体的模型以及所需的智能网业务属性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IMT-2000中智能网部分将在智能网CS-4中研究。

除ITU-T制定的智能网标准Q.12xx外,Bellcore也制定了智能网标准(IN-1,IN-2),该标准已逐步演化成为AIN(AdvancedIntelligentNetwork)。AIN从1995年的第二个版本AINRelease0.2开始已与CS-1R几乎完全保持一致。ETSI中的NA6(Networkaspect)也是在ITU-T基础上制定了智能网标准CoreINAP,它规定了智能网功能实体之间在信息交流时所使用的信令协议。

ITU-T的CS-X标准,为以电话为基础的智能网提供了国际标准,它在各国实施的智能网中发挥愈益重要的作用,北美的AIN及欧洲的ETSI标准正在向ITU-T的CS-X标准靠扰(图2)。

中国于1995年颁布了以ITU-TCS-1智能网标准为基础的中国智能网标准,该标准删除了CS-1某些不实用的部分,细化了一些参数(如计费部分),使其具有实际可操作和实现性。它是CS-1的子集合。自此以后,国内智能网建设及业务开展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国内智能网虽是分块建设的,但中国的智能网是一个统一的网络,应能实现互连和互通。因此,为了实现智能网业务在全网的快速覆盖,顺应智能网标准的长远发展趋势,进入中国GSM网络上的设备应符合中国智能网标准规范。

五、智能网的目标体系

智能网范文篇6

【关键词】智能网业务业务的网间互通网间互通方式被叫集中付费业务

1.引言

随着中国电信、联通、吉通等多个电信运营者的出现,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局面逐步形成。多运营者的竞争使广大电信用户在价格方面、服务质量方面得益,但如果不能及时、科学地解决各运营者间智能网业务的互通问题,用户将只能在各运营者的网络范围内使用各自提供的智能网业务。智能网业务因业务本身性质的不同,要求应用的范围也不相同。如,大众呼叫、电子投票等业务,一般在本地范围或本省范围内开放,而记帐卡呼叫业务、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则在全国甚至国外范围内开放。对于象记帐卡呼叫等要求使用范围越广越好的业务来说,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即一个运营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用户在其它运营者的网络中也可使用,对于业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反之,则一方面满足不了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方便地使用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局限于一定范围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对用户也缺乏吸引力,不利于业务的推广论文。

2.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前提条件

智能网是一种可迅速、经济、灵活地提供新业务的网络体系,在智能网上开放补充业务,其优势不仅在于业务、用户数据的管理及业务逻辑的控制比较集中,而且还在于用户可在较大范围内使用业务,用户可在任何通过No.7信令网与用于开放智能网业务的业务控制点SCP相连的地方,使用智能网业务,正是这后一点优势为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提供了技术基础。要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网间信令功能的互通。此外,在网间互通的智能网业务中,业务呼叫的主叫与被叫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网络的情况将占较大比例,如果两个进行业务互通的网络彼此无话路相通,实现智能网的业务互通是不可能的,所以前提条件之二就是实现网间基本呼叫控制功能的互通。以下所有对于互通方式的讨论将建立在这两个前提之下,有关两网实现话路及信令网互通应遵循的原则,这里不做讨论,但假设它们是符合有关规定的,本文将只从技术的角度,对实现智能网业务网间互通的几种可能性进行探讨。

3.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方式

网间互通是指由几个网络合作提供一项业务的处理过程,其中包括智能网与智能网的互通,智能网与非智能网的互通。国际电联曾在建议Q.1201中,将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概括为两种情况:

(1)两个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1所示:

IN-SLIN业务逻辑

BCP基本呼叫处理

GW网关

图1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IN与IN)

在图1中,GW1用于在两网间进行呼叫的接续,GW2用于接入其它网络中的业务逻辑,GW3用于在各不同网络保有的业务逻辑间进行通信。

(2)IN结构的网络与非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2所示:

IN-SLIN业务逻辑

BCP基本呼叫处理

GW网关

图2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IN与非IN)

在图2中,GW4的功能是在IN结构的网络和非IN结构的网络之间接续呼叫,在两个网络的BCP之间提供互通.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不考虑进行互通的两个网络的接入类型(PSTN、ISDN)及智能结构的等级(部分智能网、完全智能网、非智能网),并结合我国的智能网建设的实际情况,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方式可归结为三种方式。

为了便于讨论,首先假定有如下一个需要进行IN业务互通的例子:

网络1由运营者甲管理,它利用业务控制点SCP1开放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网络2由运营者乙管理,用户A和用户B是网络1的用户,用户C和用户D是网络2的用户。

下面将就此例,探讨网络2的用户使用运营者甲在SCP1上开放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即实现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在网络1与网络2之间互通的三种方式。

方式一:通过对方网络的SSP访问对方的SCP

图3通过对方网络的SSP访问对方的SCP

如图3所示,在这种智能网业务互通方式下,网络2的用户C拨叫在网络1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号码时,由网络2的端局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网络2的网关GW2,经网络1的网关GW1传送给网络1的业务交换点SSP1,由网络1的SSP1与网络1的SCP1交互作用后,SSP1得到SCP1送来的真正的被叫号码,并将呼叫接续至被叫用户B。如果在业务执行过程中需要给用户送语音提示或系统需要收集用户输入的密码信息等,则需网络1中的智能外设IP1进行辅助。

方式一的特点是,在整个IN呼叫的处理过程中,与智能网业务有关的处理完全由网络1完成,对于网络2来说,就如同处理一个到网络1的普通呼叫一样。业务特性的变动对网络2没有任何影响。即便网络2是一个非IN网络,也可用此方式实现智能网业务的互通。但网络1中负责汇接本网及外网IN呼叫的业务交换点需具有较大的处理能力。在呼叫处理中,由于必须经过网络1的SSP1接通主、被叫,有可能造成路由组织上的不合理。

方式二:通过本网的SSP直接访问对方的SCP

网络1用于开放智能网业务的业务控制点SCP1可被与其进行业务互通的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接入,如图4所示:

图4通过本网的SSP直接访问对方的SCP

网络2的用户C拨叫在网络1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号码时,由网络2的端局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SSP2通过No.7信令网直接与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SCP1进行交互作用后,SSP2得到SCP1送来的真正的被叫号码,由于被叫用户B位于网络1,SSP2需按照网络1与网络2互联互通的有关路由组织原则将用户C与用B接通。如果在业务执行过程中需要给用户送语音提示或系统需要收集用户输入的密码信息等,则需网络2中的智能外设IP2进行辅助。

方式二的特点是,由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直接与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SCP1进行交互作用,SSP2获得真正的被叫号码后可直接选择最佳路径,将主、被叫接通。只要在网络2中合理设置业务交换点,且两网络话路互通的路由组织方案合理,就不会出现在呼叫接续中路由组织不合理的现象。由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及智能外设直接处理IN呼叫,减轻了对网络1中的相应设备的压力。此方式的缺点在于需要统一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与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的接口规程;一部分业务数据需在网络2中设置,如:业务的触发数据需在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中设置,业务的录音通知数据需要在网络2的智能外设中配置,而且一旦数据有变更,如:录音通知更改,则网络1需通知网络2,并将更改的数据提供给网络2,协助它重新加载。在这种互通方式下,网络1与网络2的运营者需要互相配合,两者在业务开放过程中较紧密地耦合在一起。由于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可直接接入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而在INAP规程中没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SCP与SSP之间通信的安全性,这样可能会对业务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构成威胁。由于网络2中的多个业务交换点都可直接接入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使得网络1业务控制点的逻辑信令关系变得十分复杂。

方式三:通过不同运营者SCP间访问的方式

为了实现这种业务互通方式,需要在SCP1及SCP2分别配置不同的业务逻辑。在SCP1中配置的业务逻辑包括两个部分:a.用于处理来自本网的业务呼叫;b.用于处理与本网互通的其它网络的用户对本网开放的业务的呼叫。在SCP2中配置业务逻辑c.用于处理本网用户对与本网互通的其它网络开放的业务的呼叫,这部分业务逻辑不涉及业务的具体特性。在网络2中,当SCP2收到对在SCP1中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的业务请求时,SCP2中的逻辑c启动,控制SCP2与SCP1交互作用,SCP1在逻辑b的控制下对呼叫进行处理。SCP2接收来自SCP1的指令,并与本网中的SSP2一起完成相应的指令,以向用户提供网间互通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图5为一个网间互通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中,各部分业务逻辑间交互作用的示意图。此种互通方式的中继方式如图6所示。

图5网间互通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中各部分业务逻辑间的交互作用

图6通过不同运营者SCP间访问的方式

网络2的用户C拨叫在网络1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号码时,由网络2的端局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SSP2通过No.7信令网与SCP2交互作用,在SCP2中有一个支持与其它业务控制点交互作用、接受来自其它业务控制点的指令的简单业务逻辑,该业务逻辑与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的具体特性无关,在该业务逻辑的控制之下,通过智能网应用规程中SCP与SCP之间的接口规程(智能网功能集2支持),SCP2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SCP1,收到SCP2传来的信息,SCP1找到相应的业务逻辑,该业务逻辑包含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的全部业务特性,并支持对外网来的业务呼叫的处理,执行业务逻辑,将翻译得到的真正的被叫号码返送给SCP2。SCP2收到真正的被叫号码后,将其传给SSP2,并命令SSP2完成到被叫的接续。SSP2收到被叫号码后,由于被叫用户B位于网络1,SSP2需按照网络1与网络2互联互通的有关路由组织原则将用户C与用户B连通。如果在业务执行过程中需要给用户送语音提示或系统需要收集用户输入的密码信息等,由SCP1指示SCP2,在网络2中的智能外设IP2的辅助下完成。在SCP1执行业务逻辑的过程中,如需要监视接续状况或需要结束本次呼叫,均要用指令通知SCP2,由SCP2辅助完成,且在正常接续时,呼叫结束的指示由SCP2发送给SCP1。

方式三的特点是,通过两网的SCP互通,在CS-2INAP规程中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SCP与SCP之间通信的安全性,因此这样的网间访问方式比较安全。由于只有网络2的业务控制点可以直接接入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这样就简化了网络1中的业务控制点的逻辑信令关系。两网的SSP与SCP之间可分别采用不同的INAP规程。此方式的缺点在于需要在网络2中配置一部分业务数据,包括:在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中配置相应的业务触发数据,在网络2的智能外设或业务交换点中配置业务的录音通知数据等。如果两网的录音通知标识不一致,还需要SCP2具有录音通知标识转换功能。两个网络中的业务控制点均需支持CS-2INAP规定的SCF-SCF间的协议消息,且要采用统一的SCF-SCF规程;在一个呼叫中需同时占用两个SCP(网络1的SCP1与网络2的SCP2)的处理能力。

智能网范文篇7

关键词:智能网联汽车;汽车技术与标准;产业

智能联网汽车以汽车作为主体,通过搭载智能终端设备,以无线通讯网络等信息服务平台为载体满足用户多元化的汽车行驶需求,同时辅助车载检测系统、通讯系统、传感系统帮助汽车实现安全、有序驾驶,并最终代替人来操作的新一代汽车。智能联网汽车对改善交通拥堵、汽车能耗严重、环境污染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规范我国智能联网汽车行业的发展,2018年4月12日由工信部、交通部、公安部联合了《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办法,对智能汽车的发展制定了相应的规范,对促进我国智能汽车制造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发挥重要意义[1]。

1汽车专业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完善,人们出行需求的增长,汽车进入千家万户。汽车专业是汽车工业发展衍生的一个服务专业,主要社会培养汽车制造、汽车维修、汽车美容保养、汽车检测、汽车销售等服务人才。随着汽车行业的发展,学校的汽车专业课程也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要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根据国家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结合产业发展需求,指导学校进行专业建设、规范专业设置管理、更新课程内容,实现人才培育和产业的紧密对接。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技术与汽车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汽车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这样的行业变化,学校在教学的时候,必须结合汽车行业的发展形式,加快汽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让汽车专业技术与当前汽车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提高汽车专业教学实效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结业。

2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标准发展研究课程教学实施

2.1教学目的。让学生了解智能网联汽车的特点、发展背景,我国智能联网汽车发展现状,从而让学生理认识到智能联网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方向,从而重视课程学习。通过情境教学,让学生结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2.2教学难点。智能网联汽车将车联网和智能车有效的结合起来,搭载先进的车载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从而实现车、人、道路信息通过服务平台进行共享。智能联网汽车和智能交通、智能汽车以及车联网之间的关系。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国外相比,还不是很成熟,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技术标准[2]。2.3教学方式。为了提高课堂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将动画、音频、视频以及汽车教学软件结合起来,将文字、图画、视频、动画等多元素结合起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通过视频或者汽车专业软件的演示,进一步了解智能联网汽车技术的难点和重点,提高教学效果。2.3教学实施。2.3.1教学准备。在教学前,教师通过网络、图书馆、汽车展会等相关渠道,获取智能网联汽车行业发展背景,国内外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标准发展研究最新进展,对整个智能网联汽车行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了解最新的汽车行业技术,为课程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2.3.2教学实施。首先设置教学情境,教师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段无人驾驶汽车,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对无人驾驶汽车的认识。通过学生自由讨论,学生对智能网联汽车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综合学生的认识,总结概括智能网联汽车的概念。然后引出为什么要加强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规范和标准,老师在学生的基础上对话题进行扩展,进一步深化学生对智能联网汽车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理解。2.3.3教学效果评估。课程教学结束以后,教师还需要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课后作业,教师可以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然后有针对地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

3结束语

为了确保我国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达到国际水平,推进我国智能网联汽车行业的发展,2013年由汽车企业、科研机构、通信运营商、软硬件厂商等30多家单位共同成立了车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创新和技术共享,制定完善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标准法规,促进我国智能联网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为我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莫冬秀,谢民望.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与标准发展研究[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16(24)6-7.

智能网范文篇8

随着中国电信、联通、吉通等多个电信运营者的出现,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局面逐步形成。多运营者的竞争使广大电信用户在价格方面、服务质量方面得益,但如果不能及时、科学地解决各运营者间智能网业务的互通问题,用户将只能在各运营者的网络范围内使用各自提供的智能网业务。智能网业务因业务本身性质的不同,要求应用的范围也不相同。如,大众呼叫、电子投票等业务,一般在本地范围或本省范围内开放,而记帐卡呼叫业务、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则在全国甚至国外范围内开放。对于象记帐卡呼叫等要求使用范围越广越好的业务来说,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即一个运营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用户在其它运营者的网络中也可使用,对于业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反之,则一方面满足不了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方便地使用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局限于一定范围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对用户也缺乏吸引力,不利于业务的推广。

2.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前提条件

智能网是一种可迅速、经济、灵活地提供新业务的网络体系,在智能网上开放补充业务,其优势不仅在于业务、用户数据的管理及业务逻辑的控制比较集中,而且还在于用户可在较大范围内使用业务,用户可在任何通过No.7信令网与用于开放智能网业务的业务控制点SCP相连的地方,使用智能网业务,正是这后一点优势为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提供了技术基础。要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网间信令功能的互通。此外,在网间互通的智能网业务中,业务呼叫的主叫与被叫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网络的情况将占较大比例,如果两个进行业务互通的网络彼此无话路相通,实现智能网的业务互通是不可能的,所以前提条件之二就是实现网间基本呼叫控制功能的互通。以下所有对于互通方式的讨论将建立在这两个前提之下,有关两网实现话路及信令网互通应遵循的原则,这里不做讨论,但假设它们是符合有关规定的,本文将只从技术的角度,对实现智能网业务网间互通的几种可能性进行探讨。

3.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方式

网间互通是指由几个网络合作提供一项业务的处理过程,其中包括智能网与智能网的互通,智能网与非智能网的互通。国际电联曾在建议Q.1201中,将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概括为两种情况:

(1)两个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1所示:

IN-SLIN业务逻辑

BCP基本呼叫处理

GW网关

图1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IN与IN)

在图1中,GW1用于在两网间进行呼叫的接续,GW2用于接入其它网络中的业务逻辑,GW3用于在各不同网络保有的业务逻辑间进行通信。

(2)IN结构的网络与非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2所示:

IN-SLIN业务逻辑

BCP基本呼叫处理

GW网关

图2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IN与非IN)

在图2中,GW4的功能是在IN结构的网络和非IN结构的网络之间接续呼叫,在两个网络的BCP之间提供互通.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不考虑进行互通的两个网络的接入类型(PSTN、ISDN)及智能结构的等级(部分智能网、完全智能网、非智能网),并结合我国的智能网建设的实际情况,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方式可归结为三种方式。

为了便于讨论,首先假定有如下一个需要进行IN业务互通的例子:

网络1由运营者甲管理,它利用业务控制点SCP1开放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网络2由运营者乙管理,用户A和用户B是网络1的用户,用户C和用户D是网络2的用户。

下面将就此例,探讨网络2的用户使用运营者甲在SCP1上开放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即实现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在网络1与网络2之间互通的三种方式。

方式一:通过对方网络的SSP访问对方的SCP

图3通过对方网络的SSP访问对方的SCP

如图3所示,在这种智能网业务互通方式下,网络2的用户C拨叫在网络1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号码时,由网络2的端局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网络2的网关GW2,经网络1的网关GW1传送给网络1的业务交换点SSP1,由网络1的SSP1与网络1的SCP1交互作用后,SSP1得到SCP1送来的真正的被叫号码,并将呼叫接续至被叫用户B。如果在业务执行过程中需要给用户送语音提示或系统需要收集用户输入的密码信息等,则需网络1中的智能外设IP1进行辅助。

方式一的特点是,在整个IN呼叫的处理过程中,与智能网业务有关的处理完全由网络1完成,对于网络2来说,就如同处理一个到网络1的普通呼叫一样。业务特性的变动对网络2没有任何影响。即便网络2是一个非IN网络,也可用此方式实现智能网业务的互通。但网络1中负责汇接本网及外网IN呼叫的业务交换点需具有较大的处理能力。在呼叫处理中,由于必须经过网络1的SSP1接通主、被叫,有可能造成路由组织上的不合理。

方式二:通过本网的SSP直接访问对方的SCP

网络1用于开放智能网业务的业务控制点SCP1可被与其进行业务互通的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接入,如图4所示:

图4通过本网的SSP直接访问对方的SCP

网络2的用户C拨叫在网络1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号码时,由网络2的端局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SSP2通过No.7信令网直接与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SCP1进行交互作用后,SSP2得到SCP1送来的真正的被叫号码,由于被叫用户B位于网络1,SSP2需按照网络1与网络2互联互通的有关路由组织原则将用户C与用B接通。如果在业务执行过程中需要给用户送语音提示或系统需要收集用户输入的密码信息等,则需网络2中的智能外设IP2进行辅助。

方式二的特点是,由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直接与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SCP1进行交互作用,SSP2获得真正的被叫号码后可直接选择最佳路径,将主、被叫接通。只要在网络2中合理设置业务交换点,且两网络话路互通的路由组织方案合理,就不会出现在呼叫接续中路由组织不合理的现象。由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及智能外设直接处理IN呼叫,减轻了对网络1中的相应设备的压力。此方式的缺点在于需要统一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与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的接口规程;一部分业务数据需在网络2中设置,如:业务的触发数据需在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中设置,业务的录音通知数据需要在网络2的智能外设中配置,而且一旦数据有变更,如:录音通知更改,则网络1需通知网络2,并将更改的数据提供给网络2,协助它重新加载。在这种互通方式下,网络1与网络2的运营者需要互相配合,两者在业务开放过程中较紧密地耦合在一起。由于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可直接接入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而在INAP规程中没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SCP与SSP之间通信的安全性,这样可能会对业务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构成威胁。由于网络2中的多个业务交换点都可直接接入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使得网络1业务控制点的逻辑信令关系变得十分复杂。

方式三:通过不同运营者SCP间访问的方式

为了实现这种业务互通方式,需要在SCP1及SCP2分别配置不同的业务逻辑。在SCP1中配置的业务逻辑包括两个部分:a.用于处理来自本网的业务呼叫;b.用于处理与本网互通的其它网络的用户对本网开放的业务的呼叫。在SCP2中配置业务逻辑c.用于处理本网用户对与本网互通的其它网络开放的业务的呼叫,这部分业务逻辑不涉及业务的具体特性。在网络2中,当SCP2收到对在SCP1中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的业务请求时,SCP2中的逻辑c启动,控制SCP2与SCP1交互作用,SCP1在逻辑b的控制下对呼叫进行处理。SCP2接收来自SCP1的指令,并与本网中的SSP2一起完成相应的指令,以向用户提供网间互通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图5为一个网间互通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中,各部分业务逻辑间交互作用的示意图。此种互通方式的中继方式如图6所示。

图5网间互通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中各部分业务逻辑间的交互作用

图6通过不同运营者SCP间访问的方式

网络2的用户C拨叫在网络1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号码时,由网络2的端局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SSP2通过No.7信令网与SCP2交互作用,在SCP2中有一个支持与其它业务控制点交互作用、接受来自其它业务控制点的指令的简单业务逻辑,该业务逻辑与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的具体特性无关,在该业务逻辑的控制之下,通过智能网应用规程中SCP与SCP之间的接口规程(智能网功能集2支持),SCP2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SCP1,收到SCP2传来的信息,SCP1找到相应的业务逻辑,该业务逻辑包含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的全部业务特性,并支持对外网来的业务呼叫的处理,执行业务逻辑,将翻译得到的真正的被叫号码返送给SCP2。SCP2收到真正的被叫号码后,将其传给SSP2,并命令SSP2完成到被叫的接续。SSP2收到被叫号码后,由于被叫用户B位于网络1,SSP2需按照网络1与网络2互联互通的有关路由组织原则将用户C与用户B连通。如果在业务执行过程中需要给用户送语音提示或系统需要收集用户输入的密码信息等,由SCP1指示SCP2,在网络2中的智能外设IP2的辅助下完成。在SCP1执行业务逻辑的过程中,如需要监视接续状况或需要结束本次呼叫,均要用指令通知SCP2,由SCP2辅助完成,且在正常接续时,呼叫结束的指示由SCP2发送给SCP1。

方式三的特点是,通过两网的SCP互通,在CS-2INAP规程中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SCP与SCP之间通信的安全性,因此这样的网间访问方式比较安全。由于只有网络2的业务控制点可以直接接入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这样就简化了网络1中的业务控制点的逻辑信令关系。两网的SSP与SCP之间可分别采用不同的INAP规程。此方式的缺点在于需要在网络2中配置一部分业务数据,包括:在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中配置相应的业务触发数据,在网络2的智能外设或业务交换点中配置业务的录音通知数据等。如果两网的录音通知标识不一致,还需要SCP2具有录音通知标识转换功能。两个网络中的业务控制点均需支持CS-2INAP规定的SCF-SCF间的协议消息,且要采用统一的SCF-SCF规程;在一个呼叫中需同时占用两个SCP(网络1的SCP1与网络2的SCP2)的处理能力。

智能网范文篇9

【关键词】智能网业务业务的网间互通网间互通方式被叫集中付费业务

1.引言

随着中国电信、联通、吉通等多个电信运营者的出现,我国电信市场的竞争局面逐步形成。多运营者的竞争使广大电信用户在价格方面、服务质量方面得益,但如果不能及时、科学地解决各运营者间智能网业务的互通问题,用户将只能在各运营者的网络范围内使用各自提供的智能网业务。智能网业务因业务本身性质的不同,要求应用的范围也不相同。如,大众呼叫、电子投票等业务,一般在本地范围或本省范围内开放,而记帐卡呼叫业务、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则在全国甚至国外范围内开放。对于象记帐卡呼叫等要求使用范围越广越好的业务来说,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即一个运营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用户在其它运营者的网络中也可使用,对于业务的生存及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反之,则一方面满足不了用户在任何地方都可方便地使用业务的需要,另一方面局限于一定范围内开放的智能网业务,对用户也缺乏吸引力,不利于业务的推广。

2.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前提条件

智能网是一种可迅速、经济、灵活地提供新业务的网络体系,在智能网上开放补充业务,其优势不仅在于业务、用户数据的管理及业务逻辑的控制比较集中,而且还在于用户可在较大范围内使用业务,用户可在任何通过No.7信令网与用于开放智能网业务的业务控制点SCP相连的地方,使用智能网业务,正是这后一点优势为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提供了技术基础。要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实现网间信令功能的互通。此外,在网间互通的智能网业务中,业务呼叫的主叫与被叫分别位于两个不同的网络的情况将占较大比例,如果两个进行业务互通的网络彼此无话路相通,实现智能网的业务互通是不可能的,所以前提条件之二就是实现网间基本呼叫控制功能的互通。以下所有对于互通方式的讨论将建立在这两个前提之下,有关两网实现话路及信令网互通应遵循的原则,这里不做讨论,但假设它们是符合有关规定的,本文将只从技术的角度,对实现智能网业务网间互通的几种可能性进行探讨。

3.实现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的方式

网间互通是指由几个网络合作提供一项业务的处理过程,其中包括智能网与智能网的互通,智能网与非智能网的互通。国际电联曾在建议Q.1201中,将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概括为两种情况:

(1)两个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1所示:

IN-SLIN业务逻辑

BCP基本呼叫处理

GW网关

图1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IN与IN)

在图1中,GW1用于在两网间进行呼叫的接续,GW2用于接入其它网络中的业务逻辑,GW3用于在各不同网络保有的业务逻辑间进行通信。

(2)IN结构的网络与非IN结构的网络合作提供一项智能网业务,如图2所示:

IN-SLIN业务逻辑

BCP基本呼叫处理

GW网关

图2业务处理层次上的网间互通(IN与非IN)

在图2中,GW4的功能是在IN结构的网络和非IN结构的网络之间接续呼叫,在两个网络的BCP之间提供互通.

综合上述两种情况,不考虑进行互通的两个网络的接入类型(PSTN、ISDN)及智能结构的等级(部分智能网、完全智能网、非智能网),并结合我国的智能网建设的实际情况,智能网业务的网间互通方式可归结为三种方式。

为了便于讨论,首先假定有如下一个需要进行IN业务互通的例子:

网络1由运营者甲管理,它利用业务控制点SCP1开放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网络2由运营者乙管理,用户A和用户B是网络1的用户,用户C和用户D是网络2的用户。

下面将就此例,探讨网络2的用户使用运营者甲在SCP1上开放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即实现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在网络1与网络2之间互通的三种方式。

方式一:通过对方网络的SSP访问对方的SCP

图3通过对方网络的SSP访问对方的SCP

如图3所示,在这种智能网业务互通方式下,网络2的用户C拨叫在网络1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号码时,由网络2的端局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网络2的网关GW2,经网络1的网关GW1传送给网络1的业务交换点SSP1,由网络1的SSP1与网络1的SCP1交互作用后,SSP1得到SCP1送来的真正的被叫号码,并将呼叫接续至被叫用户B。如果在业务执行过程中需要给用户送语音提示或系统需要收集用户输入的密码信息等,则需网络1中的智能外设IP1进行辅助。

方式一的特点是,在整个IN呼叫的处理过程中,与智能网业务有关的处理完全由网络1完成,对于网络2来说,就如同处理一个到网络1的普通呼叫一样。业务特性的变动对网络2没有任何影响。即便网络2是一个非IN网络,也可用此方式实现智能网业务的互通。但网络1中负责汇接本网及外网IN呼叫的业务交换点需具有较大的处理能力。在呼叫处理中,由于必须经过网络1的SSP1接通主、被叫,有可能造成路由组织上的不合理。

方式二:通过本网的SSP直接访问对方的SCP

网络1用于开放智能网业务的业务控制点SCP1可被与其进行业务互通的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接入,如图4所示:

图4通过本网的SSP直接访问对方的SCP

网络2的用户C拨叫在网络1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号码时,由网络2的端局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SSP2通过No.7信令网直接与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SCP1进行交互作用后,SSP2得到SCP1送来的真正的被叫号码,由于被叫用户B位于网络1,SSP2需按照网络1与网络2互联互通的有关路由组织原则将用户C与用B接通。如果在业务执行过程中需要给用户送语音提示或系统需要收集用户输入的密码信息等,则需网络2中的智能外设IP2进行辅助。

方式二的特点是,由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直接与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SCP1进行交互作用,SSP2获得真正的被叫号码后可直接选择最佳路径,将主、被叫接通。只要在网络2中合理设置业务交换点,且两网络话路互通的路由组织方案合理,就不会出现在呼叫接续中路由组织不合理的现象。由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及智能外设直接处理IN呼叫,减轻了对网络1中的相应设备的压力。此方式的缺点在于需要统一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与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的接口规程;一部分业务数据需在网络2中设置,如:业务的触发数据需在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中设置,业务的录音通知数据需要在网络2的智能外设中配置,而且一旦数据有变更,如:录音通知更改,则网络1需通知网络2,并将更改的数据提供给网络2,协助它重新加载。在这种互通方式下,网络1与网络2的运营者需要互相配合,两者在业务开放过程中较紧密地耦合在一起。由于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可直接接入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而在INAP规程中没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SCP与SSP之间通信的安全性,这样可能会对业务用户数据的安全性构成威胁。由于网络2中的多个业务交换点都可直接接入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使得网络1业务控制点的逻辑信令关系变得十分复杂。

方式三:通过不同运营者SCP间访问的方式

为了实现这种业务互通方式,需要在SCP1及SCP2分别配置不同的业务逻辑。在SCP1中配置的业务逻辑包括两个部分:a.用于处理来自本网的业务呼叫;b.用于处理与本网互通的其它网络的用户对本网开放的业务的呼叫。在SCP2中配置业务逻辑c.用于处理本网用户对与本网互通的其它网络开放的业务的呼叫,这部分业务逻辑不涉及业务的具体特性。在网络2中,当SCP2收到对在SCP1中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的业务请求时,SCP2中的逻辑c启动,控制SCP2与SCP1交互作用,SCP1在逻辑b的控制下对呼叫进行处理。SCP2接收来自SCP1的指令,并与本网中的SSP2一起完成相应的指令,以向用户提供网间互通被叫集中付费业务。图5为一个网间互通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中,各部分业务逻辑间交互作用的示意图。此种互通方式的中继方式如图6所示。

图5网间互通被叫集中付费业务中各部分业务逻辑间的交互作用

图6通过不同运营者SCP间访问的方式

网络2的用户C拨叫在网络1登记的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用户号码时,由网络2的端局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SSP2,SSP2通过No.7信令网与SCP2交互作用,在SCP2中有一个支持与其它业务控制点交互作用、接受来自其它业务控制点的指令的简单业务逻辑,该业务逻辑与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的具体特性无关,在该业务逻辑的控制之下,通过智能网应用规程中SCP与SCP之间的接口规程(智能网功能集2支持),SCP2将被叫号码(800KN1N2...)及主叫号码传送给SCP1,收到SCP2传来的信息,SCP1找到相应的业务逻辑,该业务逻辑包含被叫集中付费业务的全部业务特性,并支持对外网来的业务呼叫的处理,执行业务逻辑,将翻译得到的真正的被叫号码返送给SCP2。SCP2收到真正的被叫号码后,将其传给SSP2,并命令SSP2完成到被叫的接续。SSP2收到被叫号码后,由于被叫用户B位于网络1,SSP2需按照网络1与网络2互联互通的有关路由组织原则将用户C与用户B连通。如果在业务执行过程中需要给用户送语音提示或系统需要收集用户输入的密码信息等,由SCP1指示SCP2,在网络2中的智能外设IP2的辅助下完成。在SCP1执行业务逻辑的过程中,如需要监视接续状况或需要结束本次呼叫,均要用指令通知SCP2,由SCP2辅助完成,且在正常接续时,呼叫结束的指示由SCP2发送给SCP1。

方式三的特点是,通过两网的SCP互通,在CS-2INAP规程中有相应的机制来保证SCP与SCP之间通信的安全性,因此这样的网间访问方式比较安全。由于只有网络2的业务控制点可以直接接入网络1的业务控制点,这样就简化了网络1中的业务控制点的逻辑信令关系。两网的SSP与SCP之间可分别采用不同的INAP规程。此方式的缺点在于需要在网络2中配置一部分业务数据,包括:在网络2的业务交换点中配置相应的业务触发数据,在网络2的智能外设或业务交换点中配置业务的录音通知数据等。如果两网的录音通知标识不一致,还需要SCP2具有录音通知标识转换功能。两个网络中的业务控制点均需支持CS-2INAP规定的SCF-SCF间的协议消息,且要采用统一的SCF-SCF规程;在一个呼叫中需同时占用两个SCP(网络1的SCP1与网络2的SCP2)的处理能力。

智能网范文篇10

关键词:智能网络3C控制监测居住安全

住宅的智能网络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已进入了日常生活,使人们的工作、生活与信息紧密连在一起。智能网络应用正在改变人们生活与工作习惯,也对传统住宅提出了新的居住方式。社会的进步使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变化,人们对住宅居家不只是生成空间需求,更关注的是安全、舒适的住宅环境。

以3C(ComputerCommunication,Consumer)网络为主体的智能网络住宅居家系统逐步进入了居住者的生活,已成为衡量住宅居住安全性和生活舒适度的主要标准,对当前推进城镇化住宅建设中倡导和谐社会住区起到重要作用。

一、智能居家3C网络

智能家居3c网络是在家居建立一个家庭网络,为居家的生活提供必要的信息通路。在家庭网络的操作系统控制下,通过相应软硬件和操作系统,实现对所有在家庭网络上的白色家电和家用电器设备的控制与监测。其次,能通过的媒介构成与外界的通讯通道,实现居家与外界的世界沟通信息,满足远程控制、监测和交换信息。再次,能满足对安全、舒适、方便和绿色环境保护的居家生活需求。

智能家居是一个典型的集计算机、通讯和消费在一起的3C(Computer,Communication和Consumer)系统,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网络终端,俗称是“网络的最后100m"o智能家居的最起始构思是将电话、电视、光盘影碟机、数码相机、计算机以及白色家电及家用电器设备的互联,对其实现信息交换机远程控制及监测。但随着智能家居的内容扩展,网线把各个家居子系统的灯光、空调、日照、水电煤,安保等有机地联接在一起,构成一个3C网络空间,并通过中央控制面板进行集中控制与监测,对各种的居家场景进行各种子系统的预设。

在推进城镇化住宅建设中,已将3C智能网络作为衡量住宅居住安全性和生活舒适度主要依据。近期来,北京的万通、望京家园,大连的星海人家等与国内IT企业合作,建立了智能家居系统的住宅建设。此外,一些对科技发展动向和市场趋势敏感的研发机构,也正对性的研发相关的3C系统产品,进行了前期部署和规划介入住宅的智能家庭网络。

二、智能家居的“智能”化

2.1智能家居的功能

智能家居的“智能”化在于实现家居生活设施有系统性的自动化。从技术上讲,智能家居所要实现智能的主要功能有:

(1)对白色家电和其他家电设备的控制、调节和监测。如对微波炉、洗衣机、灯光照明、电动窗帘、防盗报警器、自动门烟雾探测器、有害气体检测装置、温度和湿度控制器、风量调节器及手动开关等的控制、调节和监测。

(2)对黑色家电和其他视频设备之间并与外部世界之间的信息通道。如对电脑、电视机、室内监控摄像机、DVD和数码相机等的控制和监测。

(3)通过对外的接口,实现远程控制和信息交换。如对电话线、有线电视电缆和无线通讯等的远程控制和信息交换。

2.2智能居家的特征

在3C智能网络的功能中牵涉到各种信息采集、控制和监测。如常用的照明灯具的开关、电脑信息的采集、居家的安保探测的辑录等,对3C智能网络的组成有着不同的区分与特征。

2.2.1控制网络

3C智能网络控制居家各种家用电器设备的运行。如照明灯具的开关和光照度控制,空调的启闭以及温度、风量的控制;居家安防系统的讯号采集和执行,各种开关量的输入,电动窗帘的启闭控制,室内温度、湿度,各种气体含量等物理量的探测,煤气表、电表、水表和暖气的用量数据的输出与指示等。

控制网络的特征在于网络上传输信息,主要是控制信息以及一些物理量的参数。当信号频率相对比较低时,传输的速率可以比较低,但对信息传输的可靠性要求比较高。由于传输的信息是各种设备的控制信息,一旦有误不仅可能导致设备的非正常工作,而且可能导致设备的损坏。因此,对控制网络在技术上主要解决问题是传输的可靠性。

2.2,2信息网络

信息网络连接的设备有计算机、电视、音响系统,录像机、数码相机以及手机等。在信息网络上主要传输的是音频和视频信号,信号频率带宽一般要高达数兆赫兹。因此,要求信息网络上的信息传输速率比较高,普遍应达到10Mbps以上。相对说来,信息网络的可靠性要求没有控制信息那么高。视音频信息在传输的前后都作一定的处理,如信号的压缩和编码、解压缩和解码,这些处理都有一定的容错能力。即使有瞬时的错误,也只是影响瞬时的声音或图像的错误,而对设备以后的运行几乎没有影晌。信息网络在技术上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传输速率(即带宽),在可能的条件下,尽可能提高信息网络的带宽。

三、实现家居智能网络

实现智能家居对在居家环境中的各个子系统控制,相当于人体的各器官功能一样。如联结各个子系统的网线,相当于人的神经系统。再如控制子系统的中央控制器,又称为中央控制面板,则相当于人的大脑系统。

在勾画出智能家居控制的全貌时,应是控制数据流通过网线来实现智能开关的作用,由智能开关接受信息指令后再通过强电线来调节各个子系统来实现的:中央控制器(面板)一网络线一智能开关各个子系统。

其中,核心技术是集中在中央控制面板上便于操作控制。目前,国内生产中央控制面板的相当多,核心技术多数采用通过程序把3C系统整合在内部程序上。中央控制面板具有相当于一台小型电脑的功能,通过遥控器操作中央控制面板的功能,就可以调节家居电气设备的各个功能运行。同时,要实现各个功能的场景运用时,如打开电视时按需要可以自动把室内灯光调暗,或设定是窗帘何时自动打开或关闭,这些都可以预先设定将这些场景程序模式设置在中央控制面板上,并确定键纽选择的操作。

在进行住宅室内装修时,应将各个子系统的综合布线考虑进去,并选用适当的自动化家居设备,通过中央控制面板和智能调节开关,就可以轻松实现家居智能化控制,从而达到程序系统一体化化的控制。

四、3G对智能居家3C网络的远程控制

3G(第三代通讯协议标准)近期已在推广应用,与2G相比拥有了更大的流量带宽,可以浏览音频、视频等文件。但主要是3G在无线的网络环境下,可以随时运用由3G网络所传输的信息流,如通过身边的手机或是笔记本电脑来监视或控制居家环境的实时情况。

图1所示的外部网络环境,特别是对3G无线移动网络环境要和智能家居3C局域网络的联动,必须有internet作桥梁,通过公共网可以实现远程控制。

(1)居家环境如接入了公共网,通过电信ADSL分配到固定的IP地址,并统一接入了中央控制面板。由中央控制面板中的模块代替传统的model,由中央控制面板上的路由器及电话交换机的功能,通过网关使各个子系统可以分配到一个内部网地址,而中央控制面板则能分配到一个外部网nterne的地址。

(2)在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中安装了远程控制的软件后,并加设个人密码。通过智能手机或笔记本电脑,拨号进入3G网络连接到nternet,找到预先设置好的居家中央控制面板的ip地址,使软件与其对应的输入密码,就能通过远程移动控制了居家的智能设备了。

而今的3G设备相当于一个高级的智能遥控器,但不是通过红外线遥控,是通过3G的nternet与居家电气设备的3C局域网络进行遥控。其核心部件是中央控制器面板,不仅是家庭智能化的大脑,也是连接外部与内部控制的桥梁。如在中央控制面板加设几个模块,考虑好综合布线设计,就能达到智能遥控器功能。同时,中央控制面板还可以取代传统的强电箱和弱电箱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