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6:02:05

之美范文篇1

有一种美,令人惊艳令人回味令人追求,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目光的美,它——光彩夺目。

有一种美,飘逸在浮云上深埋在古垒下,这是一种可以吸引灵魂的美,它——深藏不露。

有一种美,给生命带来激情给生活带来温馨,和谐之美——无时无刻与我们现在,只是没有人留意,而我却在无意中有所发现。

和谐之美在于宽容。和谐之美在于宽容。拥有宽容才会有和谐。因为宽容是人类情感的种子,她能在人类心灵这片静土上扎根发芽,在爱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宽容之心是伟大的,她能浇熄怒火化解愁恨,她可以感化邪恶播散善良,她能无私奉献从不计较得失,她能化悲痛为力量解千愁为云烟,她可与快乐相伴毫无掩饰,她可与幸福同行畅游天地间,她可以让人间充满真情,让我们享受阳光般的温暖、雨露般的滋润——宽容之和谐,竟妙不可言。

和谐之美在于诚信。诚信是奠基石,是和谐美的结晶。诚信好比一枝玫瑰,在花园中她最美,美得妍艳欲滴,美得热人心潮。百花丛中她最美,美的无瑕、美的高尚。有了诚信,和谐之美足以体现!愿你拥有诚信之花,送给身边和每人一朵,让人间多一缕馨香。

朋友,若想演奏和谐的旋律,我劝你再携一颗友善的心,来面对鸟语花香的自然。对每一朵花,保你拥有一个花香四溢的春天;对每一只鸟友善,保你拥有一个燕歌莺啼的清晨;对每一条鱼友善,保你拥有一个自由欢畅的童年;只要你对每一棵树、每一滴水、每一株草友善,保你拥有一个天蓝草绿水清树茂的世界;只要你对每一个人友善,保你朋友如柔云新亲情如细雨,让你拥有快乐的天堂。我坚信,只要你对一切真心善待,世上的一切将会更和谐。

之美范文篇2

——浅谈企业现场管理

(佚名)

大家知道,企业管理有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之分。宏观管理即所谓的战略管理,通常是企业管理决策层的职责;而微观管理即企业的基础管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企业现场管理,这是和我们每一个企业员工息息相关的事。

笔者关注着我公司近十年的发展轨迹发现,这期间水口山从以生产粗冶炼产品为主到今天几乎所有的金属实现精炼并实现综合回收;从自给自足型的封闭型企业到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的大型企业;从年冶炼能力不足8万到如今拥有26万吨金属产能、电铅产能跃居全国第二;从所有冶炼工艺国内落后到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SKS”炼铅法、炼铜法等先进工艺应用生产等等。可以说,过去十年正是水口山战略管理最为成功的时期,通过正确的企业战略使水口山的规模迅速扩张,产品结构迅速优化,竞争能力全面提升。得于此,才有今日水口山迎来建矿110周年的青春朝气。

然而,与企业宏观战略全面提升,企业规模实力增强、工艺设备进步、信息视角与国际接轨的步伐相比较,我们企业的现场管理水平长期落后却是不争的事实。由于疏于管理,有些单位物料乱堆乱放造成锈蚀、变质,有些单位跑、冒、滴、漏严重引发效益流失,也有些单位因为劳动纪律工艺纪律不严引发残废品率走高等现象非常普遍。我们的生产现场常常可以见到长明灯、长流水、散落的编织袋、废铁管等等细小的事物,这些细节正是我们的企业基础管理不细,现场管理落后的真实写照。

或许,我的同事——你会认为现在有色金属行情好、价位高,这点小事不算什么。然而你可知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正是这些细节的忽略导致了我们的企业产品回收率不高,资金周转不快,现场环境不雅,单位能耗不低等现状。以全公司年冶炼生产金属产品20万吨为例,粗算一下,即每提高0.1%的金属回收率,创造的效益就是三、四百万,每降低1%的能耗成本则可节约近百万元,可见忽略细节的损失十分巨大。

其实,现场管理的水平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战略管理能否成功,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尤其是制造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内容。纵观市场经济的风云变幻,许多昨日还叱咤风云的成功企业转眼又成过眼云烟,是什么令如此多的“明星企业”兵败如山倒?正是因为缺乏严谨细致的微观管理侵蚀了企业的根基,基础管理的混乱往往比战略管理的偏离更令人丧失信心。这恐怕正是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中人们“大锅饭”思想下多数国企处境日艰的根本原因吧。

之美范文篇3

1.“线”的造型,美的体验

线是造型手段,是构成视觉艺术形态的一种基本原素,无论平面的还是立体的;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线”都是表达思想感情特有的艺术语言。中国著名绘画大师吴冠中的作品,以皴染为辅,线条勾勒为主的表现方式,表现出浓厚的抒情意味和鲜明的时代感。法国野兽派大师马蒂斯的《红沙发上的酒女》以简洁概括、赋予感情色彩而又极富装饰性的线,简练地勾画出一个呼之欲出的少女形象。

2.“线”的魅力,美的作用

线可以追溯到仰韶时代的彩绘,晚周帛画,楚器漆画和汉唐壁画。鲜明、生动、挺拔的线条,描绘了漩蜗纹、弦纹以及人的面形、虫鱼、鸟兽等形象,体现了原始艺术朴素、稚拙的美。吴道子是唐代的线描大师,人们称吴氏的线条为“吴带当风”,他画中的人物,衣袖飘动,生动异常,体现了高度的“运动感”和“节奏感”,充分展示了线描艺术的魅力。南宋画家梁楷的《元祖斫竹图》是一幅“写意”线描的人物画,画中人物元祖为佛教禅宗六世祖慧能.画家用寥寥数笔,把一个正在劳动中的老翁刻画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

之美范文篇4

大家好!我是公司的一名退休职工。以前,从未参加过演讲比赛,今天还是第一次,我是特意来向大家学习的。我演讲的题目是——《最美不过夕阳红》。

1国家的养老政策和公司的又好又快发展,当前。为我老有所养提供了物质的保障。老有所养的基础上,公司领导的关怀更加提高了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指数。公司落实医疗保险制度,定期安排我体检,使我老有所依;公司还时常开展各种问题活动,丰富我退休生活,使我老有所乐;举办各种培训班和讲座,使我老有所学;请我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参与公司管理,使我老有所为。

在莫斯科大学对中国留学生作过这样的讲话:世界是也是但是归根结底是青年人朝气蓬勃,957年11月17日。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的太阳。希望寄托在身上。岁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之间,已从早晨八九点种的太阳,变成了西山高峰上的夕阳。唐朝诗人李商隐曾用“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句,表达对青春的眷恋和老而将至的收归伤感。然而我要说—最美不过夕阳红!

月圆有月缺的时候,潮涨有潮退的时候。欢聚有离散的时候,人有年轻年老的时候,这是自然规律的轮回,任何人也无法改变。也曾经壮志凌云热血沸腾,也曾经生龙活虎“力拨山兮”然而,现在有许多事情,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曾经上下求索,回想意气风发的少年。探询真理;回想成熟稳健的壮年,曾经肩负振兴电力事业的使命和重托,立足岗位,履行责任,为公司发展和电网建设献出青春和力量。沧海桑田,光阴似箭,随着时光的消逝,今天我老了但是老并不可怕,更不可悲。早在xx前,魏武帝曹操就曾经慷慨高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无论朝阳、夕阳、同是一个辉煌的太阳;无论早晨、黄昏,同是一段美好的时光。老有老的风景,老有老的优势,老有老的韵味。仍然能够发挥余热,用我经验,用我热情,用我奉献公司,服务社会的责任做出应有的贡献。

公司对我们退休职工的热切关心,我们铭记在心。我们退休职工亦是人退心不退,时刻关注和支持公司的发展,公司每一个前进的脚步我们都看在眼里——,公司的售电量突破1.5亿千瓦时,规范电量喜获省发改委批准,“十一五”电网规划通过审定,为“一强三优”现代公司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还知道,是播种的年份,是打基础、作铺垫的年份;是花开的年份,是大干快上、又好又快建设的年份。今后三年,我们公司的电网建设投资将达2亿。一个个好消息真是鼓舞人心,令人振奋!今后,我们将继续关注公司的发展,为公司和电网的发展献言献策、发挥余热!

尽管我们退休了,我们更要与时俱进,决不能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动落后于快速发展的形式,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全国“两会”精神,高举旗帜,科学发展;更要关心奥运,喜迎奥运,要继承和发扬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我们还会经常读书、看报、看电视,了解国内外形式,积极参与公司开展的“一创双优”暨“责任铸金牌”主题教育活动,明确“一创双优”的重大意义,领会“责任铸金牌”的深刻内涵,努力为建设和谐企业、和谐社会贡献出我们的经验智慧和绵薄之力。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无论是对家庭、对公司,还是对社会,我们退休职工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们会做得更从容,更努力!最后,我代表所有退休职工,以《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歌词结束我今天的演讲——

最美不过夕阳红

温馨又从容

夕阳是晚开的花

夕阳是陈年的酒

夕阳是迟到的爱

夕阳是未了的情

之美范文篇5

素描概述

素描的发展经历过多次较大的艺术创新阶段,作品创作初期结合了人文思想和现实主义,打破传统的宗教束缚,这种创作形式逐渐被正式推进美术领域当中。其中以萨托等人的作品为代表,素描作品线条丰富流畅、线面结合充分,开创了素描的发展先河。后来在众多思想创新元素的引导下,科学与艺术也进行了结合和创新。解剖学、透视学等都被应用到素描的创作过程中,他们给素描赋予了更独特的科学价值和艺术之美。此时的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等艺术家更是创作出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促进了素描绘画的飞速发展。空间透视与人体解剖的完美结合,更将形体绘画价值发挥到极致,和谐统一的线条和生动的形态充分展示出作品的思想,更使得素描成为了造型艺术的创作基础。进而,素描绘画正式进入创作的黄金时期,杰出的创作者层出不穷,此时创作的艺术作品为后世的绘画发展都带来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再发展,素描逐渐由一种艺术创作手段变成了实践研究对象。该过程的开始阶段,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不再应用理想化的模型完成创作,而是将绘画重心转移到色彩、光暗等较为写实的方面,更加注重对自然的观察,这也使得素描在构图上更加不具备规则性,强调光线的强烈和运动的形态,使得创作表现方式不再局限于单一的轮廓线条表现方式当中,丰富了艺术创作形式,更促进了素描的写实性、长久性的发展。素描绘画方式受到色彩和光感的影响较大,印象派创作更加强调的是色光感觉,以此演变出新的素描形式,将素描绘画方式推向新的方向。以乔治·修拉的作品为例,其作品大量运用明暗对比,由明到暗的表现并不依靠轮廓线,而是借助色光感觉,通过不同深度的灰色直到黑色完成明暗对比,更加注重的是作品的视觉观感体验与层次表现。而另一位艺术家塞尚的绘画风格偏向于概念化,在其作品当中他可以运用规整的图形表示任何事物,如圆形、圆柱形等等,这种绘画风格更为立体,对素描绘画的定义也更为宽泛,实现了素描绘画与现代社会的过渡和融合。

素描绘画的空间艺术

空间艺术主要是指素描绘画的整体结构,以及对平面图画展开的深度联想。素描绘画的空间艺术早已形成,无论是焦点透视法所展示出来的三维空间,还是平面创作所展示的二维空间,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价值;结合不同的绘画主体、选择不同的绘画形式,都能够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将素描绘画的空间艺术完美地展示出来。在构画绘画空间时,素描注重的是物体的大小、结构和表现手法,结合焦点透视法规划出精准的绘画范畴和结构画面才能更好地表现形态和布局,将数学公式应用其中,准确计算物体的大小和先后顺序,使得素描创作更加具备科学性,为人们带来最佳的视觉体验。同时,处于不同层次的物体,绘画者需要运用不同的黑线将其形状勾勒出来,结合绘画的实际需求采取具有一定厚度的平面堆砌在物体后面,使得画面具备空间艺术感,更好地表现出各个物体之间的具体层次,再根据画面比例进行适当的调整,通过拉长、拉高、拉宽等形式清晰展示出物体的前后左右顺序,为观众带来美的享受。在后现代的素描绘画作品中,这种空间构图的方式得到了创新和转变,在立体主义的引导之下,素描更加注重的是借助绘画展示意境,而非借助绘画展示空间结构,也就是说,更加追求的是采用相应的素描方式实现对事物空间的构想和想像,将描绘的事物划分为不同观察角度的解构重组,只着重刻画其中的一个或多个角度,借此组合成全新的画面,给予观众更多的联想空间。这种非客观事实的艺术创作形式引领了素描艺术发展的新高度,使得素描绘画的空间艺术表现,不再局限于焦点透视法这一种方式,而是同时展现不同方向的不同视角,重组为全新的切面,凸显了空间艺术的多种形式。近现代时期的素描艺术创新,更多的是在发掘近现代时期空间艺术表现形式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相同与不同之处。作为素描绘画创作的起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很多绘画形式都能为近现代时期的创作提供新的方向指引,更加促进了绘画空间的延伸和发展。通过对比两个时期的素描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品之间在空间艺术表现上的相似之处,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手段。受此影响,作品之间的空间画面感和空间深度等等都有视觉上的不同,但是每个创造2CULTUREINDUSTRY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者对素描的理解和艺术追求都存在共性,素描绘画当中对于空间的表达方式自由生动,远远摆脱了现实空间的局限,全面展示出艺术的空间之美。

素描的视觉审美

从乔托时期开始,素描就逐步展示出其独特的视觉审美思想,无论是从线性透视还是空气透视等方向来看,素描这种绘画形式的创建,就为一种全新审美标准的制定打好了基础。在印象主义艺术的影响之下,素描已经将视觉审美定义为多种形式,更是将传统理念引导下的素描之美发挥到极致。素描的创造不仅要求的是创作者对线条、明暗等条件的合理运用,还追求基于现实的客观情景再现,因此,此时的画家常常进行户外写生,走进自然,以事实为依据,开展个人的主观想象,而非凭空的联想创作,尊重自然现象和科学发展,在绘画的过程中更加强调的是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与此同时,受东方文化的影响,素描的视觉审美观念也发生了世界化的转变,东西方文化的融合更是促成了现代艺术的创新萌芽,开拓出全新的素描发展局面。素描的视觉审美主要注重光影的层次、线条的流畅程度、空间的立体感和色彩的变换形式等等,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艺术造型是否具备质感、光感和整体画面的写实程度,都包含在其审美的标准之中。近现代时期,印象主义的形成使得素描更多地融入主观情感,甚至表现出了时间因素。通过科学、自然等多种元素完成画面的情感表达,简化了空间和主体物体,更多的留白空间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艺术创作形式,达到了全新的视觉审美境界。素描的视觉审美发展既是时展的必然,又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的体现,以此形成的内外统一观念也展示出个性化的审美态度,产生了不同的审美感悟。综上所述,素描绘画的艺术之美体现在多种方面。但是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素描创作初期所蕴含的艺术精神不会变,而且会经由一代又一代素描创作者的传承不断创新和完善,为素描艺术创作注入更多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1]文迹.素描艺术中的造型语言与表现[J].艺术品鉴,2020(33):147-148.

[2]朱歌昊,孙献华.素描造型艺术:绘画艺术的重要根基[J].美术教育研究,2020(21):48-50.

[3]司康.浅谈素描创作中艺术语言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9(19):101-102.

[4]李琳.艺术设计专业创意素描探究[J].艺海,2019(08):158-160.

之美范文篇6

在这大的世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中国音乐发展道路有了全方位的认识和更理性的关注。或许在多元化的局面中要“守”住我们的传统特色和民族文化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但也正是多元化的刺激和各种文化参照的增加使我们更加清醒地意识到中国音乐的特性,这或许比“固守”传统要来得更为真实和积极。因此,2000年11月12日、13日,由瞿小松策划组织的、在上海商城剧院上演的多媒体剧场音乐会《秋问》正可以被看作为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秋问》音乐会的成功与否,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秋问》所引起的争议却值得我们关注。在这两场音乐会中,演出曲目其古之“古”,新之“新”在以往的音乐会中亦实不多见。诚如杨燕迪所言:“传统曲目和当代创作的并列,自然而然造成艺术史理论中常说的‘想象中的博物馆’的效果。”

刻意把没有经过现代人“西化污染”的“原味”传统曲目和学院派大胆的现代技法作品同时并置于音乐会上,显示了主办者独具的匠心。不可否认,综观20世纪西方音乐的介入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音乐的发展进程,有的人选择了“全盘西化”,有的人执着于“国粹主义”,但更多的人在近乎莽撞的“中西融合”中,迷失了对传统音乐最真实的认识。而瞿小松及他的伙伴们则希望通过对古曲尽量“本真”的演绎,最大程度地“复原”中国传统音乐的本来面目,从而为受到大量西方音乐影响的现代人展现传统音乐中的精髓。

随着瞿小松“追问”的过程和《秋问》音乐会上《鹧鸪飞》、《陈杏元和番》、《行街》、《寒鸦戏水》、《锦鸡出山》等古曲的启发,不由让人逐渐体味出中国传统音乐中种种精妙的意味。在这其中,中国器乐音乐所表现出来的“即兴之美”尤为让我有所体会。

让我们感受一下《鹧鸪飞》中不经意中完成的“起”和“落”;《陈杏元和番》中微妙游移的“张”和“弛”;《行街》中千变万化的“分”与“合”;《寒鸦戏水》中神闲气定的“即”与“离”;“即兴”的特点可谓是无处不在,而“即兴”的美却又是表现得如此丰富和引人入胜。

需要说明,本文并不是《秋问》音乐会的听后感,同时也无意评判这两场音乐会的水准。而正如副标题“从‘秋问’谈起”所言,《秋问》两场音乐会是引发笔者对中国音乐精髓思考的一个原因,而这样的思考在这多元文化发展的今天或许显得尤为重要。瞿小松试图通过音乐本体来表达他对中国音乐精髓的“问”;而作为一个理论学者,也许正可以从中敏锐地寻求关于中国音乐精髓的“答”。

体会变化的过程是东方人的审美和哲学。正如李泽厚先生所言:“中国线条中的美是‘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

这正是中国器乐中无穷变化的即兴美。和中国书法中每一篇、每一幅、每一字都是包含着即兴创作的意味一样,在中国器乐音乐中,对即兴之美的关注始终成为中国音乐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总的来说,依我浅见,中国音乐的即兴之美主要表现以下四个方面:“音腔变化”、“加花演奏”、“节奏的渐变”和“循环与终止”。

一、音腔变化

沈恰在他的“音腔论”一文中认为“音腔是一种包含有某种音高、力度、音色变化成分的音过程的特定样式。”

音腔所代表的具有丰富独立意义的“单个音”在中国音乐的各种品种中广泛地存在。不论惊诧于它的游移或不确定,还是陶醉于它的细微之美,凡是接触过中国音乐的人对此或多或少地都有着微妙的感受。音腔变化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对音响细节的追求,而追求细节美的最小单位便体现在单个音的进行过程,即“音腔”中。音腔本身所特有的构成形式决定了它在演奏中的即兴性,因此被称为“活的乐音”。

对同样一个音,根据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需要,每个演奏者可以做出不同的处理,而陶醉于种种限于一个音单位里的无穷变化是演奏者和听众所共同关注的。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

A、演奏者可以即兴处理音高和力度。

如在笛子名曲《妆台秋思》中,为了表现宫女幽怨的情绪,笛子多处在长音的地方做了特殊的处理,运用气息的变化造成音高上的游移和力度上的改变。

谱例1《妆台秋思》:

4/41=G22356|2353212|6165635|676—|6—|60||

最后的“6”是一个长音,为了表现出和番出塞的宫女极度无奈的思乡之情,随着力度的减弱,音高也渐渐降低,好象内心深深的叹息。虽然就是这一个音,但在余音袅袅之间,音内部的微弱变化显示了神奇的魅力。这种变化并不是可有可无的。尽管我们无法在记谱上把它的即兴性表述出来,但若是在演奏中缺乏这种即兴的思维,缺乏对音腔变化的敏锐感受,恐怕就无法完成乐曲所要表达的深层意境吧。而这种即兴的音腔变化却又是难以用语言、概念或者名称来定义,它更多地体现了演奏者心灵深处一种直观的感受及由此表现出来的一种创造能力。

弦乐器在表现音腔的即兴性中似乎更有优势。看着简单的乐谱,你几乎不能想象耳中听到的音乐会如此地丰富和迷人。如琵琶曲《飞花点翠》的开头第一句中,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刘德海的演奏与上海音乐学院附中的副教授张铁的演奏就有着一定的差别:

谱例2《飞花点翠》(曹安和演奏谱):

4/41=D56|7..661111|6116543|5—

从对刘德海和张铁的演奏中,我们不难看到,两位演奏者在对于乐曲中几个重要音(均用着重号标出)的处理各有特点。他们利用左手按弦及右手弹弦的各种可变化手法创造了各自对同一个乐句及音的不同理解。同样是第一小节中的“7”,刘德海的左手按弦稍重,琴弦由此变紧,音略有偏高,似是表现了一种跌宕环回的情绪;而张铁在这个音的处理上却使用了“淡化”的手法,反而是在弹随后的第二个“6”时用“揉”,产生了类似“颤音”的效果,象是表现了初春里一股灵动、秀美的气息。又如在第二小节中,刘德海在处理“4”时运用“”(擞),而张铁却着重在后面那个“3”使用“”(拉),改变了原来的音高,并由此造成力度上的加强。这些对局部细节的细致处理既不是偶然情况,也不是笔者夸大其词,而是任何一个对中国音乐在音腔中的即兴美有所感受、有所认识及有所研究的人都有所体会并为之着迷的。

B、演奏者对音色的即兴处理更具有中国音乐的特点。

白居易在《琵琶行》中用“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形容琵琶重叠错落的音色;而中国古代周朝以金、石、土、木、丝、革、竹、匏等制作材料来划分乐器种类,称为“八音分类法”;这些都显示了中国人对音色的独特偏爱。如古琴中的“吟、揉、绰、注”就是音色即兴处理的完美体现。同样是一个音,各种弹奏方法可以表达各色的韵味;而同样是一种手法,却在不同演奏者的手中还有着不同的风姿。同样是琵琶曲《飞花点翠》中的一个音,演奏者所使用不同的力度、手腕幅度大小、指甲触弦深浅、触弦位置的上下、触弦角度的正斜、左手按弦的松紧等等各种原因都会造成音色上的不同。反观西方音乐对作品结构及整体构造的重视,音响细节的意义、一个音内部的活动对于中国音乐而言显得更为重要,甚至可以超越整体结构而单独存在。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忽视无数单独音的独立表现能力、忽视演奏者在处理这些单独音的即兴特点,那么我们忽视掉的就不仅仅是那些单独的音,而是忽视了中国音乐中由单独音色的美所表现出来的整体上的神韵。

二、加花演奏

加花演奏在中国各种音乐体裁中都使用得十分广泛。如在江南丝竹、广东音乐中,加花变奏几乎是音乐发展最重要的手法之一。就《秋问》音乐会中所选用的江南丝竹《行街》为例,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加花演奏在江南丝竹等音乐中的普遍性及由此造成的魅力所在。

谱例3《行街》:

4/41=D11236153|6123165365|

谱例4《慢行街》

4/41=D126512352315|61231276563257|

之美范文篇7

关键词:琵琶;乐器

文章将通过作者对琵琶演奏作品的感悟及理解,对其演奏过程中的中和之美作出具体阐述。

1.中和思想

中国人自古就推崇阴阳、天地、自然的和谐之美,音乐当然也不例外。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根本思想之一"和"是中国儒家思想中庸之道的重要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处于重要地位。《尚书》中曾记载说:"……诗、歌、声、律、音的和谐是一种自然的和谐,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神人以和的境界……"。以和为美,以和为贵,推崇阴阳之和、天地之和、自然之和的和谐之美在中国音乐作品中处处透露。

琵琶演奏家刘德海先生正是秉承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并把中和的思想在琵琶演奏的二度创作中加以运用及发展。他曾经说过:"当前,有些演奏家较多机会接触’前卫’新潮音乐,演奏不谐和的噪音和稀奇古怪的音响,因过分’热衷’而有可能疏远甚至丢掉了乐器最美的’中和’之声,导致耳朵失灵美感失聪。在二级撞击中不能回归到’中和’状态而走偏走斜,这是非常可惜的。"②他主长琵琶演奏应追求"天、地、人"融为一体的最高境界,他提出:"万物对立、统一的’中和思想’,取两极之中,以中为立足点,一分为三,合三为一,在矛盾冲突和缓解的三相(左-中-右)互动中,频繁的回馈信息,从差异中寻找新的美,寻找新的行动。这就是以中为归宿,以中平衡两极的’中和思想’。"③但同时他也认为:"以忠君顺王为归属的’孔孟之道’在二度创作中应修正;缺乏个性的’完美’,无疑对艺术是一种抹杀。""’中和’不同于甘居中,避免冲突的静态式的传统中庸观。现代意义上的’中和’以共存、共荣的宽容姿态纵观全局,别立新宗,抗争求存。"④

2.美的享受是中和之本

音乐演奏如果要感染别人,首先要感染自己。琵琶乐曲创作中的"美"也是数不胜数,比如:《十面埋伏》中的大气之美,《霸王卸甲》中的悲壮之美,《塞上曲》的柔韧之美,《天鹅》的高雅之美,《童年》的无忧之美,《天池》的田园之美,《大浪淘沙》中的凄凉之美等。正是由于琵琶这件古老的民族乐器能把这些不同风格,不同意境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所以它才会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

一个简单的例子,在日常的长轮练习中,我们首先要理解和掌握正确的轮指方法,之后我们可以想象五个手指分别代表五颗相同的珍珠,而轮指就是把五颗相同珍珠连成一条平滑曲线的过程,其中"珍珠"表示每根手指发出的声音要圆润饱满强调颗粒性,而"平滑曲线"则代表轮指的连贯性。通过这样的心理暗示之后,我们就会从心理上追求发音流动、线性的美感,逐步加强其均匀度、颗粒性、连续性等局部技术的深化联系,达到声音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点线结合,寓于其中。同时也摆脱了技术训练的艰难性和枯燥性。然而,技术训练最根本是为了在乐曲中的运用,比如《春雨》第二段的轮指处理,为表现出音乐抒情、柔美、线性的特点,要求采用自然流畅、声音通透、圆润的轮指。这时可以采用技、气、情同步思考,当音乐感觉获得后,再控制轮指,避免单纯强调技巧,结合音乐的歌唱性,从而把乐曲更好的表现出来。

3.演奏中"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中和思想

琵琶乐器两千年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吸纳、综合、舍取、繁衍的过程,一曲《十面埋伏》曾使得非华夏人为之动容。但现在作为民族乐器之"王"的琵琶,却面临着"曲高和寡"的尴尬境界,真正能够感染世界的演出越来越少。对此,琵琶演奏家刘德海认为:"乐曲演奏的基础是音色,而对基本音色的确立首先要从传统的某种风格或特殊色彩上解脱出来。以寻求一个’无特色’的音响做起点,进而通过多种多样的手段,创造更多更美的’色彩’。这就是演奏中的’无’中生’有’,’有’中生’无’的哲学辩证思想。"①例如:琵琶中最简单的弹挑技巧却是乐器的灵魂技巧。食指的弹阳刚有力,大指的挑阴柔秀美,这一阴一阳,一刚一柔的结合正是较之其他乐器所独有的美。如果想要作出中和的音色,首先它的弹弦位置应该在复手至末品之间的二分之一处;其次右手保持大指在上,食指在下,大指轻搭在食指上方,其它手指微拢,握空心拳,成龙眼状;最后用胶布以上至指尖约二分之一处与面板平面成45度角入弦。发音时,手腕轻微隆起向面板平面内翻,手掌心略微向外,以手指大关节带动小关节,平均协调的运动,发出淡化压弦感的自然之音,并以所弹的弦为轴心,形成一个左右平衡、循环连续的钟摆运动。但是弹挑中的大指与食指运动也不是绝对的在同一点上,而是存在细微的音色差别,正是这种差别才使它们形成相对统一的状态,才能获得听觉上的美感。弹挑是琵琶技巧中最基本的结合,但却既简单又复杂。它看似是简单的两根手指的运动,但其实却是肩、臂、肘、腕和手指各个部分贯通协调的运动过程。就像踢足球一样,表面上看来是脚的运动,但实际上却是腰、胯、腿、脚乃至全身的运动,脚只不过是一个简单的传递工具,琵琶技巧中的手指也就是一个传递工具。例如乐曲《诉》,这是一首速度慢、温柔含蓄的文曲,是对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千古绝唱《琵琶行》的描述。此曲作者以诗中所叙"自言本是京城女","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暮去朝来颜色故","老大嫁做商人妇"的悲惨身世为创作依据,却摆脱了一般的叙事性手法,抒发了作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心体验。整个乐曲慢板部分弹挑的二度创作指甲入弦为偏下锋,触弦面积大,与弦约成平面,手腕动作夸张,发出的声音具有厚、重、沉、散等特点,音色处理较暗,颇具古琴演奏神韵。同样是这首乐曲的弹挑,快板部分的二度创作方法却与前面大相径庭。快板部分的弹挑要求右手手型成凤眼状,触弦小于45度角,指甲浅于二分之一的入弦度,食指约为正锋入弦,强调手指指力的清晰、坚挺,发出的声音清脆、颗粒性好、穿透力强。同样的乐曲、同样的技巧却采用不同的演奏方法正是音乐多样性和审美需求多样性的要求。

但是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往往是纷繁复杂的,如果我们想要把它上升为理性认识,实现认识的第一次飞跃,就必须对这些纷繁复杂的材料进行概括、提炼、总结,不能陷入一个杂乱无章的局面。统一与变化在琵琶创作中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统一是基础,变化是发展。应该在繁多中寻求基点与共性,在相对统一、规范的系统中寻求变化。

参考文献

[1]李光华主编.《刘德海琵琶艺术研讨会文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第29页.

之美范文篇8

关键词:素;文人艺术;茶文化;茶包装

1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美学思想的继承

老子有云:“见素抱朴”;《庄子•天道》:“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庄子•山木》:“既雕既琢,复归于素朴”,“素”,本色、质朴、自然、雅也。中国传统文人艺术审美取向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建立了崇尚自然、朴素、本真的美学理念,这种美学理念对中国的音乐、书法、诗词、绘画等艺术门类影响可谓深远。《礼记•乐论》中“大乐必易”的“易”,即简淡朴实,意思是说音乐节奏应简朴淡雅,迂回隽永,而书法艺术纯粹的墨色以及水墨画“以墨为彩”更是素朴至极。此外,无论是从素朴豪迈、简练传神的汉霍去病墓石雕,还是李白的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中均体现出一种崇尚自然、素朴的审美取向,由此可见,“素”是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的审美标准和美学思想的精髓。当今设计整体发展趋势呈现出一种站在国际视阈下的注重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其中就包括对于传统美学思想的传承。日本当代设计大师原研哉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为:“传统不是一种纹样,而是早已沉淀在人们心中的东西,是向内心寻找文化深处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内在的、本质的、精神的,无疑也是最有意义的。而“素”在茶包装设计达和美学思想内涵的传承,同时也映射出当今中国设计师对传统文人艺术美学精神内涵的思考与领悟。

2“素”与茶文化精神相得益彰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茶文化是茶艺与精神的结合,并通过茶艺表现精神”,这种“精神”,即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古今中外,对茶文化的精神内涵的概括可谓众说纷纭,各有所长。唐代陆羽在其所著《茶经》中将茶文化的精神内涵概括为:“精、行、俭、德”;日本茶道精神四规:“和、敬、清、寂”;韩国茶礼讲究“和、敬、俭、真”;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融会各家观点,提炼出“清、敬、和、美”的当代茶文化精神理念。“清”:清新、清纯、清静素雅;“敬”:尊敬、敬畏,是人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之心;“和”:平衡,适宜,恰到好处,无过亦无不及;“美”:至纯、至美,韵味之美和大美之美是茶文化理念追求的最高愿景。由此可以看出,茶文化精神内涵与“素”的清新雅致、平淡简易、返璞归真的精神内涵是完全一致的。包装不仅起到对产品的保护与装饰作用,更应体现产品的内在气质,做到内外兼修、表里如一。因此,蕴含“素”之美的茶包装是遵循茶文化精神内涵的一种设计表达,与茶所具有的内在素雅之韵相得益彰,引发“本当如此,自然而然”的精神共鸣。

3符合“少即是多”的现代包装设计理念

据英国伦敦市场研究咨询公司Mintel(英敏特)的2016产品包装设计趋势报告,其中“少即是多”的精简化包装是影响全球包装市场发展的趋势之一。报告中指出:“设计繁复花哨的商品包装对消费者的体验会大打折扣,影响消费者的判断力和购买欲望,而干净、简洁,信息传达清晰、条理性强的包装最能赢得消费者的青睐与信任”。“少即是多”最早是由德国著名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密斯•凡德罗提出,其理念不仅针对建筑设计,同时对整个设计领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创立的“无印良品”品牌包装更是将“少即是多”发挥到极致,因而备受瞩目与推崇。“少即是多”其实就是“尚简”,与老子的“少则得,多则惑”如出一撤。中国的包装设计在经历了“过度包装”而饱受社会诟病之后,逐渐从矫情奢华回归到朴素自然。如今,提倡环保的“绿色包装”成为包装设计的主旋律,素朴简约的茶包装既是对国家提出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响应,同时也符合“少即是多”的现代包装设计理念。

4“素颜”茶包装的视觉语言特征

茶文化是一种高雅文化,品质、品位是对茶包装“美的标准”的具体要求。茶包装朴实无华的“素颜”背后,包含了设计师在对产品、材料、工艺、图形以及相关文化的深入研究后,经过总结、提取、凝练并以最简练方式加以呈现。“素颜”茶包装视觉语言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尚质”

不同材料具有不同的质感与表情,茶包装材料种类丰富,包括纸、竹、木、麻、陶、金属、塑料等。孔子曰:“绘事后素”,比喻先有良好的质地,方可进行锦上添花的装饰,描绘后还要彰显本色之美;《韩非子•解老》有云:“好质而恶饰”,虽有些片面,但可见其对“材质”自身美感的推崇。这种“尚质”与原研哉主张的“空”、“白”的设计美学观点,即追求设计的“空”、“白”,从而最大限度地体现出材质的“有”是不谋而合的。“任何材质的存在都有其本身的质感,设计的本质是为了找回本质的设计,呈现材料本身的质感,让设计变得本真”。选择材料的过程本身就是设计的过程,设计师应最大限度的发挥材料本身的设计价值,而不是轻易地覆盖甚至破坏。艺术家梁绍基曾经说过“当下材料即信息,材料即语言”,材料不仅是解决包装设计中功能、结构、工艺等基础问题,更是表达设计语言艺术的媒介。随着科技的进步,材料的发展与创新为包装设计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物尽其用、恰到好处的材料选择体现出设计师睿智,而“材质美”也成为茶包装设计美感体现的重要组成部分。

4.2“素饰”

《周易》有云:“白贲无咎”。“白”:指材质的本来面目;“贲”:美饰,“白贲”:即保留材料本色之美后的装饰。“素装”并非无饰,而是素而有“意”,意在“白贲”之饰,简淡清雅之饰。“素颜”茶包装不以“绚”为美,旨在寻求“无饰之饰”的装饰之道,无过之也无不及,恰到好处。考工记中:“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工有巧的“巧”,既是工艺之巧,也是装饰之巧。包装上的装饰除了材料本身具有装饰功能之外,还包括文字、图形、色彩等视觉元素。茶包装的“素饰”体现在“尚质”基础上的对设计元素的优化,遵循去繁就简的装饰理念,去除一切无用的装饰,以最纯粹的视觉语言传递出最舒适的视觉感受。装饰是美化产品包装不可或缺的设计手段,但凡事有度,打破了装饰尺度会物极必反,而且繁缛华丽的装饰与茶的素雅之气本身也是不相符的。近代凯亚有云:“我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的一大传统特色,即乃简约之美也。啜茗之道,历来皆宜乎简易,而不宜乎繁难;宜乎俭约,而不宜乎奢靡”。现如今,茶包装的“过度装饰”现象在国内依然存在,不是所有的产品包装都需要绚丽奢华的外衣,装饰要体现出与产品相一致的审美意境与品位。茶的格调决定其包装应追求简约大方的素颜之美,巧饰之美,自然之美。

4.3“意新”

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茶包装的“意新”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视觉图形语言艺术的创新。茶包装同其它中国传统产品包装一样,经历了从对传统图形、纹样简单的“再现”转向富含创意的“表现”阶段。设计师通过对茶文化内容的深入挖掘与剖析,并将传统式样进行重塑,创造出全新的视觉语言及文化意义,使得茶包装在继承传统的共性基础上,又不失个性。例如林韶斌先生设计的“心林茶舍”品牌包装,就是将工夫茶文化与地域文化恰到好处地运用在茶包装设计上的典范。工夫茶盛行于广东潮汕地区,设计者将创造出的诸多与潮汕文化和工夫茶文化相关的字体和图形运用在包装设计中,既有装饰效果,又起到了对潮汕文化和工夫茶文化“以纹致用”的宣传推广作用。外包装木质礼盒上的图形工艺采取镂空效果,其创意源于最具潮汕特色的木雕屏风与窗花,既可透光又可装饰,虚实结合,相映成趣,而内包装木盒上仅以纸质标签与细麻绳加以点缀,木、纸、麻绳三种材料搭配的和谐有度,相得益彰。此外,镂空版形成的文字、图形是其包装特色的一大亮点,简约干练的文字与图形设计通过镂空工艺的表达,散发出一种拙朴自然之美,同时这种纯粹的形式很好地将文字、茶艺过程及地域文化相关图形溶为一体,形成视觉上协调统一之美。

5结语

《庄子•天道》:“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素颜”茶包装不仅是一种追求至纯、至精、至简、至美的大美之美,更是素而有“意”,意在对中国传统文人艺术美学思想及茶文化精神内涵地传承与创新,响应“少即是多”现代包装的时代要求,也悄然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

作者:傅斌 单位:西安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2]李砚祖.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之美范文篇9

论文关键词:漆的个性工艺性绘画的共性

论文摘要:当前漆画界存在着两种极端倾向:1.否定漆画的传统工艺性,片面追求“纯绘画性”,致使漆画失去其特色而慢慢走向消亡。2.以炫耀技法为主,材料堆砌,使漆画的艺术水平下降,不能与时代和国际接轨。本文从几个角度论述了只有将漆的个性与绘画的共性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漆画之美的境界。

漆画是以天然漆为主要媒介而进行的绘画创作。它属现代漆艺中的一部分,是从中国古代传统漆艺中脱胎而来的。漆画真正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画种还要从越南磨漆画说起。早在20世纪30年代,印度支那美术学院的师生们开始尝试把漆艺技法与绘画相结合。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越南出现了一批反映民族独立解放运动和人民生活的作品,从此越南磨漆画走进了现代绘画领域。20世纪60年代初,越南磨漆画首次在中国展出,使中国艺术家们从中受到了启示。他们学习传统漆艺技法,不断从民间艺术中汲取养分,并赋予其崭新的构想和独特的创造力,在漆板上表现现实生活、传达现代观念,终于使中国的漆画脱胎成为一个新的独立画种。

当前,世界各国的漆艺家都在研究漆的现代性,探讨漆的可能性。中国漆画作为一个新兴的画种也同样面临着如何使其现代化而又保持其特色的问题。笔者认为,当前漆画界存在着两种错误的倾向:1.否定漆画的传统性、工艺性而片面追求“纯绘画性”,致使漆画失去了其特色而慢慢走向消亡。2.以炫耀技法为主,材料堆砌,使漆画的艺术水平下降,不能与时代和国际接轨。漆的个性与绘画的共性两者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漆画之美的境界。漆的个性是指漆画的工艺性,绘画的共性是指漆画的绘画性。

一、工艺性

漆画独特的材质和独特的工艺所形成的独特的视觉美是漆画的魅力所在,是漆画的优势。日本著名陶艺家八木一夫说过:“纯绘画是用颜料进行创作,而工艺美术是用工艺材料和技法去搞艺术创作。在创作时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工艺,如果不懂材料、技法、工艺或不对它进行研究,搞创作只不过是一句空话。”漆材料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和综合性,它可髹、可描、可镶、可磨、可刻、可堆、可雕。

1.漆的物理特征

漆树生活在繁茂的亚热带原始森林中。在劳作中,远古的祖先们发现,从漆树上分泌出来的树液——漆,既可以保护胎型又可美化器物,从此揭开了中国漆艺史的序幕。日本发现的绳文时期的漆木梳大约在六千年前,比中国晚一千年左右,这证明了中国是最早发现和使用漆的国家,这也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化的伟大贡献之一。

2.漆材料的自然美对人的视觉及心理的感受

天然漆是一种很高级的材料。干燥后的天然漆经过打磨和推光后,具有一种其它材料所没有的赏心悦目的光泽。它光可鉴人、润如肌肤,触摸起来温暖而滑润。无论是从视觉上,还是从触觉上均给人以很舒适的感觉。而人生理上的愉悦往往会转换成心理上的美感。天然漆本色为棕红色,它给人以温暖、亲切、质朴之感。黑漆代表了漆最为本质的美学特征,漆黑是黑的极致。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素白的宣纸与墨黑的漆都极美,朴素大方之美是我国传统艺术栖止的温床”。朱红漆极具华彩而又沉稳,且经久不变色,代表着喜庆吉祥和安康。

3.漆的人工美

中国传统漆艺技法渊源流长,仅明代黄大成所著《髹饰录》就记载上百种漆艺技法。概括地讲,漆画技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利用漆的粘性可以粘贴天然美材

漆呈现棕褐色,即使调成色漆它也不会很鲜亮。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人们用蛋壳来代替漆画中的白色。白色蛋壳在黑漆的衬托下显得更加洁白可爱。

螺钿。在光线的照耀下能发出有如宝石般的五彩光,它可以弥补漆画中色彩的不足。

镶嵌金银片。将打磨推光的金银片镶嵌在漆板上,它会在画面里显得十分夺目。

除了以上材料之外,还可以根据画面的需要镶嵌其它材料。日本著名漆艺家高桥节郎就将自己珍藏多年的昆虫标本镶嵌在自己的作品中,以增加画面的艺术效果。

(2)利用漆的半透明性产生一种朦胧美

漆是一种半透明状的液体,通常用它来罩金属粉,可使画面中的色彩既有变化又协调统一,从而产生一种朦胧之美。

(3)莳绘

这种技法源于唐代,后传入日本,主要是在漆胎上施以金属粉或色漆粉,然后打磨推光。金属的光泽与漆的光泽交相呼应、相得益彰,显得金碧辉煌。

(4)沈金

早在我国西汉时期的漆器上就出现过这种技法,1315年传入日本。打磨推光后的漆板乌黑铮亮,本身就是一件绝好的艺术品。在漆板上用刀刻针划,再戗金银或色漆,金银的光泽与漆的光泽相互对应更显得富丽堂皇。也可加入一些天然美材以丰富画面的色彩,呈现出铁线银钩、单纯明快的画面。

二、绘画性

漆画具有双重属性,即纯艺术性和工艺性。对于漆画而言,其艺术性的创造是首要的。

1.漆画是通过漆这一媒材来表现的绘画艺术

美国艺术理论家杜安·普雷布尔在《艺术形式》一书中写到:“一件艺术品是运用某种媒介,通过人类的技巧构成的某种观念的审美表现,媒介是艺术创作所使用的材料,如果某一种媒介使用得非常完美,把我们的感受扩展到了超越普通的意识,那么媒介的这种特殊的使用方法就可以视为艺术。”漆画正是通过“漆”这一媒材而进行的绘画艺术。

乔十光先生的漆画《水乡》以漆为黏粘合剂,用蛋壳镶嵌表现出了中国江南的白色房子,漆黑的屋顶,银灰色的水天,使画面呈现出一个黑白灰的世界,诗一般的意境,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乔先生将漆的材料美、人工美,用最恰当的艺术形式发挥出来。

2.漆画具有一切纯绘画的共性

人类美感意识是在满足生存需求的手工艺术中萌生的。纯艺术绘画这一概念也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才被确定的。美国艺术评论家杜安曾说过:“假如你对某种事物有过强烈的体验,而且想和他人分享这一体验,就已开始了艺术的创作(表现和宣泄)。……一种艺术的感受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大的愉快,可以创造出一种近乎宗教感受的情感。”现代人对纯艺术共性的要求是它既要有个性的精神意蕴,又要有视觉形式美感,是作者对生活体验的再现,其目的是升华人类的精神。中国的漆画是精神创造的产物,所以它也必然具有一切纯艺术的共性以及作用和目的。

乔十光先生的漆画《信徒》描绘了三个虔诚信教的藏女。黑漆的神秘感与宗教的神秘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出了信徒虔诚的心态,捉住了漆本身的内在精神,同时也揭示了其与人的心灵的联系。他通过美的艺术形式和材料的精神内涵,创造了比它们自身更深刻的精神和意境。

3.从绘画角度来说,漆画有着与自身相适应的表现范围

(1)构图

漆画的构图由于受到漆与工艺的限制,一般来讲比较适合表现二维空间的平面构图,构图的平面性有利于漆画色彩造型的平面处理。此外,漆画的构图也比较讲究画面的视觉和心理上的对比和均衡。例如疏与密的对比、直线与曲线的对比,以及多样性的均衡与统一;形象处理富有次序感、节奏感。“计黑当白”在漆画中的运用也是很重要的,它是传统中国画处理空间的观念在漆画中的运用。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银奖的漆画《拉网》是郑力为先生的作品,他选用了平面无透视构图,将主观想象与客观实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面积不等的黑与红的对比给人以心理的平衡,画面中曲线与直线的对比,渔女拉网规律化的节奏美,都突出了漆画的构图特点。

(2)造型

主要是以与构图相适应的平面装饰造型为主,以渲染和平涂相结合来表现结构。它更适合东方的平面化无透视的、富于主观想象的造型方法。从生活的原形中提炼,再运用主观想象的语言进行艺术再现。要求结构清晰明确,同时也要注意实形与虚形的关系。

(3)色彩

经过加工后用来调制色漆的透明漆不可能调出很鲜亮的色漆,也不可能像油画那样表现很微妙的色彩变化。漆画的色彩特点是以平涂为主,追求色彩单纯明快的艺术效果。代表中国古代漆艺最高成就的汉代漆器,红与黑是它最具代表性的色彩符号。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正是运用红黑两色创造出了灿烂的漆文化。黑漆是世界上最美的黑,而且它还具有很大的包容性。除了黑漆很容易与各种色彩形成协调关系外,也可与金银相配。金属的光泽与漆的光泽浑然一体,素白的蛋壳与黑漆的对比既醒目明快而又素雅,具有七彩宝石光的螺钿在黑漆的衬托下更加绚丽多彩。总之,漆可以赋予一切天然美材以丰富的色彩,使漆画具有一种独特的视觉美。

4.意境之美是漆画的灵魂

机械地反映外界景物或直露无遗地宣泄内心情感都不能成为美的艺术,只有将虚实统一,情景交融,使审美的主客体融为一体,才能产生美的艺术、美的意境。美学家们把它视为评判艺术作品成败的尺度。笔者认为美的意境应该是一切绘画艺术所追求的灵魂。漆画的意境是通过漆的材料美、工艺美以及美的艺术形式构图、色彩、造型等诸多因素来体现的。

三、漆的个性与绘画共性的关系

一幅好的漆画应该是漆的个性与绘画共性的完美结合。

只强调工艺性不讲究艺术性的是工匠。美国艺术评论家杜安对手工艺人(工匠)与手工艺术家的评判是这样说的:“手工艺人常常把自己分为两类,一部分人只是为了设法谋生,而制作别人喜欢的工艺品。另一部分是手工艺术家,他们怀有更远大的目标,要制作出有艺术特色的工艺品,这第二部分人倾向于在设计创新和媒介用法方面做开路先锋。”就此我们推论:工匠是为别人而制作,他们往往是保守的;而艺术家是为自己而创作,他们勇于创新,是开路先锋。一些人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地生产和模仿那些审美趣味不高和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往往为了掩饰其艺术水平的不足,而过分地在工艺上下“功夫”,以炫耀技艺为主。笔者认为,漆画是具有特殊属性的绘画,它的材料美和工艺美是蕴藏于绘画性之中的,其艺术性的追求是首要的。因为人们在欣赏它的精神意义时,往往超越了工艺的本身。意境是一切艺术也是漆画的灵魂。所以过分强调工艺不讲究艺术性,不加强对漆艺精神内涵的开发,中国的漆画就不能迈上一个更高的台阶,无法与国际接轨。引用杜安的一句话:“单纯的手工技法是不能成为艺术的。”

过分追求“绘画性”而忽视了其工艺性,会使漆画失去其独特魅力而渐渐走向消亡。当今工艺美术已争得了与纯绘画同等的地位,这一点在国际上已被公认。乔十光先生说过:“漆画作为一个画种必然要有材料的限定,必然要有自身不可取代的独特性,否则画种的地位就很难巩固。”“离开了材料、离开了技法而空谈艺术奢论精神,艺术精神都往往会落空。”在我国漆画界同样也存在着另一种错误的倾向,那就是否定工艺、否定传统,追求所谓的“绘画性”。例如用漆来模仿油画、水墨画、版画等。由于漆材料与油画材料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距离,所以只能用廉价的化学漆聚安酯等材料来代替。结果使其既不像漆画也不像油画,不伦不类,完全丧失了漆的朴实淳厚的美感和特色。任何一门艺术都有它赖以生存的优势,没有特色的艺术就不是精彩和成功的艺术。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漆的语言优势,突出它的材料美、人工美才是最明智的选择。一个画种一旦失去了其特色,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会使漆画这一新兴的画种得而复失或逐渐走向消亡。

只有将工艺性和绘画性完美地结合,才能真正达到漆画之美的境界。漆画是漆工艺与绘画结合的产物。它的特点决定了漆画家要具有漆工艺和绘画两个方面的素质。漆与画的统一、技术与艺术的统一,是一个漆画家毕生追求的目标。

四、对中国漆画未来的展望

之美范文篇10

大家都知道,是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大国,《论语·学而》中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礼记·中庸》中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的传统文化是最讲信用的,而历史和现实也证明:诚信为本,于世于人,于国于民,何其。

回想从开天辟地至今,就有着许多讲诚信的故事。西汉初年,季布为人正直,乐于助人,讲信义,当时谚语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季布一诺。由此的“一诺千金”成语。北宋晏殊参加殿试,考题正是曾写过的,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向君主和主考官说明实情,要求换个考题,《晏殊诚实无欺》美德故事也流传至今。伯牙,子期,抚琴,听音,衣袂飘飘,风清云淡,于是在高山流水中结为知音,并庄严约定,后来故人逝去,再无知音,伯牙宁可断琴。这约定与断琴,便是对友谊的诚信。,一位无私的共产党员,他的遗书可谓朴实而又感人:“我经手的钱有上百万,但我知道那是普通百姓的血汗钱,是用于革命事业的。”相信这番话会令“伸手派”汗颜。这遗书体现了入党宣誓时定下的对、对革命事业的诚信,千金难易。

可如今,场经济的时代背景之下,在文化交融,价值取向多元的社会里,有些人错误地:诚信“一文不值”,传统美德“过时”。错误的迷失,了个人乃至社会的偏差。

里不妨举个例子。华裔美国科学家微软院前任院长李开复博士,去年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一封给留学生的信》,文中写到他面试求职者的经历。在面试谈话的过程中,求职者表示,录用他,可将在原公司工作时的一项发明带。可是李博士并录用他,原因是他最的处世准则,最起码的职业道德——“诚信”。文中还写了留学生的实例,某些学生拿着读博士的奖学金到了美国,可一有工作机会,就马上申请离开学校,将的承诺抛在一边。

想一想,长此以往,失去的仅仅是诚信吗?

不!失去绝仅是诚信!

有人,当今社会缺少人文关怀。其实主要精神家园的迷失,诚信,精神家园迷失的体现。,寻找精神家园人文关怀的首要任务。那么,到哪里去寻找精神家园呢?

年4月,《民族传统美德格言》一书全国出版发行,主席为该书题词:“传承美德,培养民族精神”。李岚清副总理为该书所写的序中指出:传统美德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品质,是永不枯竭的道德教育资源。我想,这无疑是至美至善的精神家园。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传统美德铸造了民族的灵魂,民族的精神源泉。它积淀了悠久的道德文化遗产,它蕴含着的人类道德精华,它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的追求,它昭示着民族世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现代化发展新阶段的时候,更要提倡继承和弘扬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许还有些人会觉得,传统美德离很远,只要安于本分,不做乱纪的事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