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用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22:38:02

占用范文篇1

一、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的指导思想

各类建设占用耕地的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工作遵循的指导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科学规划、综合利用、依法管理和“谁占用谁负责”的原则,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切实保护和利用好耕地资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

二、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基本原则

(一)谁占用谁剥离再利用原则。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负责其所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的剥离再利用,所需费用由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自行解决。

(二)“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原则。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在其提交的占用耕地申请通过县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预审后,立即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交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计划和耕地质量等级鉴定书面申请,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对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提交的占用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计划进行审核,并做出是否同意的结论。对审核后不同意其计划的,应通知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重新提交计划。对已通过审核同意其计划的,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组织专家对拟占耕地进行质量等级鉴定,并出具耕地质量等级鉴定报告。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必须按照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同意后的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计划和耕地质量等级鉴定报告并在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认真实施,按照“先补后占、占一补一”的原则开垦出质量和数量相当的耕地,并经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对通过验收实在达不到质量要求的,应按照等级折算办法增加补充耕地面积后,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方可持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计划和耕地质量验收报告,向县国土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办理有关正式用地手续。

(三)就近利用原则。对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和无法补充耕地的非农建设所占用的耕地耕作层土壤,一般采用就近利用的原则,在项目或工程竣工验收前,将所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就近恢复或就近利用以改良劣质耕地,并报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验收。

(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耕地耕作层剥离再利用工作应注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综合治理。

三、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再利用的范围

县域内所有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包括城乡住宅、公共设施、工矿、交通设施等)和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包括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农业综合开发等)有可能被破坏的耕地耕作层土壤均应按要求剥离再利用。

对遭到污染不能再利用的耕地经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鉴定核准后,耕作层土壤可以不剥离再利用。

四、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的要求

耕地耕作层土壤的剥离,应在项目或建设动工之前进行,采取正面分层剥离方法,剥离深度应为20厘米以上,一般分两层剥离并分开堆放,在剥离过程中不能造成土壤和环境污染。

五、耕地耕作层土壤再利用的要求

(一)耕地耕作层土壤再利用地块的确定。耕作层剥离土壤的接受地块应由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自行确定,但必须征得地块所属农户、村、组的同意,坚持农户自愿和平等协商。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有关技术指导,一般按照“先补后占、占补平衡”的原则,将所剥离的耕地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开垦的耕地地力提升,以补充与所占用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对已交纳土地开垦费的非农建设占用的耕地耕作层土壤,应按照就近利用原则,用于改良所属组、村、乡镇、管理区范围内新开垦的耕地或劣质地。一般应先在本组范围内再利用,本组范围内无法利用的,应在村委会的指导下在本村范围内选址利用,以提高效益,降低成本,减少耕作层土壤的损坏和耕作层养分的流失。

(二)对已有耕地补充计划但暂未开垦好耕地的,应选择合适的堆土场地,将剥离的耕作层土壤正面分层堆积,但在项目竣工验收前,必须将所剥离的耕地耕作层土壤用于补充与其质量相当的耕地。

(三)对涉及耕地质量建设的项目所占用的耕地,建设单位应在项目竣工验收前将所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就地恢复利用。

六、耕作层剥离再利用的管理措施

(一)对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的管理。占用耕地的单位或个人剥离所占用的耕地耕作层土壤时,应接受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并按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落实,对剥离土壤中直径大于5厘米的石砾应全部清理出土壤。

(二)对剥离的耕作层土壤再利用的管理。耕地占用单位或个人在耕作层土壤再利用时,应在新开垦的耕地平整后将所剥离的土壤用作新开垦耕地的耕作层,并保持新开垦耕地耕作层土壤的均匀和平整,耕作层厚度不得低于20厘米。在竣工时,应当建设好相关的农业基础配套设施,并及时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验收申请。对未向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耕地质量验收申请的,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不出具相关报告,并按相关规定处理。

(三)凡对耕地耕作层土壤不按要求剥离再利用的,根据《省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九条、第二十三条第一款之规定,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按被占用耕地每平方米10-30元处以罚款。

(四)县农业部门应加强对耕地耕作层剥离与再利用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并与县国土资源、监察、建设、公安、法院等部门加强沟通与协作,各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县农业部门依法行政的支持力度。

占用范文篇2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耕地,是指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第三条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为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

前款所称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部队以及其他单位;所称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个人。

第四条耕地占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照规定的适用税额一次性征收。

第五条耕地占用税的税额规定如下:

(一)人均耕地不超过1亩的地区(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下同),每平方米为10元至50元;

(二)人均耕地超过1亩但不超过2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8元至40元;

(三)人均耕地超过2亩但不超过3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6元至30元;

(四)人均耕地超过3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5元至25元。

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根据人均耕地面积和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平均税额。

各地适用税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税额幅度内,根据本地区情况核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的适用税额的平均水平,不得低于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平均税额。

第六条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发达且人均耕地特别少的地区,适用税额可以适当提高,但是提高的部分最高不得超过本条例第五条第三款规定的当地适用税额的50%。

第七条占用基本农田的,适用税额应当在本条例第五条第三款、第六条规定的当地适用税额的基础上提高50%。

第八条下列情形免征耕地占用税:

(一)军事设施占用耕地;

(二)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占用耕地。

第九条铁路线路、公路线路、飞机场跑道、停机坪、港口、航道占用耕地,减按每平方米2元的税额征收耕地占用税。

根据实际需要,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可以对前款规定的情形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

第十条农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

农村烈士家属、残疾军人、鳏寡孤独以及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在规定用地标准以内新建住宅缴纳耕地占用税确有困难的,经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

第十一条依照本条例第八条、第九条规定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后,纳税人改变原占地用途,不再属于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情形的,应当按照当地适用税额补缴耕地占用税。

第十二条耕地占用税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土地管理部门在通知单位或者个人办理占用耕地手续时,应当同时通知耕地所在地同级地方税务机关。获准占用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收到土地管理部门的通知之日起30日内缴纳耕地占用税。土地管理部门凭耕地占用税完税凭证或者免税凭证和其他有关文件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

第十三条纳税人临时占用耕地,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纳税人在批准临时占用耕地的期限内恢复所占用耕地原状的,全额退还已经缴纳的耕地占用税。

第十四条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比照本条例的规定征收耕地占用税。

建设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占用前款规定的农用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占用范文篇3

第二条凡在我省境内占用耕地、鱼塘和农林特产土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都是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均应按本办法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三条耕地占用税征税标准,以县为单位,以一九八六年末人均占有耕地为基础,参照经济发展状况,并本着严格控制占用基本农田的原则,确定各县平均计税标准(具体标准见附表)。

各县可根据人均占有耕地和经济状况,在本县范围内分片确定二至三个征税标准。

城市郊区、工矿区人均耕地在五分以下,农民收入水平较高的村镇以及占用水地的,可在原税额基础上加成征收,但最高不超过五成。

农村居民(农业人口)新建住宅,减半征收;城镇居民(非农业人口)占用耕地建房和农户(或联户〕占用耕地从事非农业生产,都应全额征税。

第四条耕地占用税以批准征(占)用的耕地面积计算,按照规定税额一次性征收。

第五条纳税人必须在批准占用耕地三十日内缴纳耕地占用税。依法收回征而未用的耕地,已纳税款的,不予退还。

第六条耕地占用税的免税范围:

一、部队(包括武警部队和地方武装部队,下同)军事设施用地,包括指挥防护工程,配置武器、装备的作战(情报)阵地,尖端武器作战、试验基地,军用机场,设防工程,军事通信台站、线路、导航设施,军用仓库,输油管线,靶场、训练场,营区、师(含师级)以下军事机关办公用房,专用修械所和通往军事设施的铁路、公路支线占地。

二、国家铁路和地方铁路(厂矿专用线除外)建设占地,包括铁路线路以及按规定两侧留地和沿线的车站、装卸用货场仓库用地。

铁路系统其它堆货场、仓库、招待所、职工宿室等用地均不在免税之列。对铁道部经济承包范围以内的建设用地,按国务院国发[1986]40号文件中有关规定办理,“七五”期间免征耕地占用税。

三、民用机场飞机跑道、停机坪、机场内必要的空地及候机楼、指挥塔、雷达设施用地。

四、炸药库,是指国家物资储备部门炸药专用库房以及为保证安全所必须的用地。

五、学校占地,是指全日制大、中、小学校(包括部门、企业办的学校,不包括职工夜校、培训中心、函授学校、电力、刊大)的数学用房、实验室、操场、图书馆、办公室及师生员工食堂宿舍用地。

六、医院占地,包括部队和部门企业、集体单位的医院、卫生院、医疗站、诊疗所用地。疗养院不在免税之列。

七、敬老院、幼儿园建房用地。

八、殡仪馆、火葬场用地。

九,水库移民、灾民(因灾毁坏房屋重建者)建房占用的耕地。

十、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水利设施用地(不包括以发电、旅游为主的水利工程)。

上述免税用地,凡改变用途,不属于免税范围内的,应补交耕地占用税。

第七条农村革命烈士家属(只限于其直系亲属)、革命残废军人(只限于本人)、鳏寡孤独及贫困山区、革命老根据地尚未脱贫的农户,在规定用地标准以内,新建住宅纳税确有困难的,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予减税或免税,但只能享受一次。

第八条耕地占用税由财政机关征收。土地管理部门在发出批准文件之前,先通知财政机关填发纳税通知书,纳税人在接到纳税通知书后,必须按规定日期和税额缴纳税款。土地管理部门凭财政机关的纳税收据或免税凭证,向用地单位或个人正式发放批准征(占)用文件,划拨土地。

第九条对未经批准或者超过批准限额占用耕地以及农民建房超过规定的占地标准的,除由土地管理部门按《*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处理外,须按规定征收耕地占用税,并予以加征五至十倍的处罚。

第十条纳税人无故拖延纳税或抗税不交者,应按规定加收滞纳金并视情节轻重作出处理。在银行开户的,财政机关有权通知银行扣交其应纳税款。

占用范文篇4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耕地是指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占用前三年内曾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亦视为耕地。

第三条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的单位和个人,都是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义务人(以下简称纳税人),应当按照本条例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四条耕地占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计税,按照规定税额一次性征收。

第五条耕地占用税的税额规定如下:

(一)以县为单位(以下同),人均耕地在一亩以下(含一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二元至十元;

(二)人均耕地在一亩至二亩(含二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一元六角至八元;

(三)人均耕地在二亩至三亩(含三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一元三角至六元五角;

(四)人均耕地在三亩以上的地区,每平方米为一元至五元。

农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按上述规定税额减半征收。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发达、人均耕地特别少的地区,适用税额可以适当提高,但是最高不得超过上述规定税额的50%。

各地适用税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上述规定税额范围内,根据本地区情况具体核定。

第六条纳税人必须在经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占用耕地之日起三十日内缴纳耕地占用税。

纳税人按有关规定向土地管理部门办理退还耕地的,已纳税款不予退还。

第七条下列经批准征用的耕地,免征耕地占用税:

(一)部队军事设施用地;

(二)铁路线路、飞机场跑道和停机坪用地;

(三)炸药库用地;

(四)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医院用地。

第八条农村革命烈士家属、革命残废军人、鳏寡孤独以及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生活困难的农户,在规定用地标准以内新建住宅纳税确有困难的,由纳税人提出申请,经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给予减税或者免税。

第九条耕地占用税由财政机关负责征收。土地管理部门在批准单位和个人占用耕地后,应及时通知所在地同级财政机关。获准征用或者占用耕地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持县级以上土地管理部门的批准文件向财政机关申报纳税。土地管理部门凭纳税收据或者征用批准文件划拨用地。

第十条对获准占用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未在第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期限内向财政机关申报纳税的,从滞纳之日起,按日加收应纳税款5‰的滞纳金。

第十一条对单位或者个人获准征用或者占用耕地超过两年不使用的,按规定税额加征两倍以下耕地占用税;对未经批准或者超过批准限额、超过农民住宅建房规定标准的,由土地管理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有关规定处理。

第十二条纳税人同财政机关在纳税或者违章处理问题上发生争议时,必须首先按照财政机关的决定缴纳税款和滞纳金,然后在十日内向上级财政机关申请复议。上级财政机关应当在接到申诉人的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答复。申诉人对答复不服的,可以在接到答复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第十三条占用鱼塘、园地、菜地及其他农业用地建房或者从事其他非农业建设,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十四条本条例的规定不适用于外商投资企业。

占用范文篇5

这两个假定下,可把生态占用的测度分为以下三步:

(1)追踪资源消耗和废物消纳

将消费(包括直接的家庭消费、间接消费、最终使家庭受益的商业和政府消费的货物和服务等)分门别类地折算成资源消耗量,然后将资源消耗量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物按照区域的生态生产能力和废物消纳能力分别折算成具有生态生产力的耕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森林、建筑用地、水域等六类主要的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面积,设其为a[,j](j=1,2,……,6),则:

附图

其中EP[,i]为区域内某地i(i=1,2,……,n)的生态生产力,C[,i]为其j资源消费量,P[,i]为j资源生产量,E[,i]为j资源出口量,I[,i]为j资源进口量。

(2)产量调整

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生态生产力)。因此,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方法是将其生态生产力除以产量调整因子(YieldFactor)。用公式表示如下:

附图

其中的YF[,i]就是产量调整因子,它是通过将所核算区域单位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态生产力相比较得到的。显然,如果YF[,i]>1,就意味着该地区单位面积的生态生产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反之,如果YF[,i]<1,则意味着该地区的生态生产力低于全球水平。

(3)均衡处理

上述六类生态资源的生态生产力是不同的,为了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汇总为区域的生态占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需要乘以一个均衡因子(EquivalenceFactors,EQ[,j])这些均衡因子将每一个类型的主要生物资源的生产潜力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每一种生态系统类型的均衡因子依据其单位空间面积的相对生物生产量而定。

这个加总后的结果就是生态占用,用公式表示如下:

附图

一、对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的剖析

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的理论问题。

1.对a[,j]和EP[,i]的剖析

根据生态占用的概念,生态占用最终要将人类活动转化为承载这种活动的地理面积,所以生态占用最终测度的不是价值量,而是生态占用面积。

那么,由公式,我们就可得出某地的生态生产力EP[,i]的计算思路,即EP[,i]表示单位面积的资源产量和污染消纳能力。它的单位是“某资源单位/面积单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

EP[,i]的计算与生态占用测度的两个假定是直接相关的,就是说,生态生产力是分类计算的,即,对于每种不同的资源,我们可以明确地把它归类,找到它所对应的生态生产力进行折算。也就是说,EP[,i]不仅有属地属性,还有资源类别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EP[,i]最好被写成EP[,ij],以从统计意义上强调它的两个属性。

于是,如果一个区域内有n个城市,则每一个城市都可根据其不同的EP[,ij],找到其对应于这些陆地和水域面积的资源消耗与排泄量,就可计算出其各类的生态占用,即可用代表该区域中城市i对资源j的生态占用面积。这个a[,ij]有如下特点:

(1)它是一个总和指标,而非人均指标;

(2)它是一个逆指标,也就是说它越少就越好,给自己留的空间就越大,系统的可持续性也就越强;

(3)从公式上看,它承认一个区域在其地区域留下了“生态脚印”,这是生态占用的一种外部效应。但它假设不管资源来自于何方,均按本区域的相应类别的生态生产力折算。这种方法只能是一种粗略的做法,尤其当区域间转移的资源量比较多时更是这样;

(4)空间上它是不可比的,因为它是有地域属性的,不同地域是按不同的EP[,ij]来折算的。如果想对不同区域间的相同类别进行比较、加总,就首先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是下一步“产量调整”的理论基础;

(5)它是分类别计算的,一个区域会在耕地、森林、草地、水域等多处留下“生态脚印”。显然,由于不同类别生态空间的生态属性不同,所以各类别之间是不可加总的。如果想对不同类别进行比较、加总,就要对上一步的处理结果再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是“产量调整”后“等量化处理”的理论基础。

2.对产量调整方法的剖析

产量调整的出发点是使不同区域的相同消费之间的生态占用具有可比性,具体的方法是引入一个产量调整因子YF[,i](同上,它应该被写成YF[,ij]),即,这样可以使由于资源禀赋强(生态生产力强)而掩盖的生态占用较少的情况调整变得大一些;使得由于资源禀赋差(生态生产力弱)而夸大的生态占用较多的情况调整变得小一些,以正常反映其占用人类资源的规模。

附图

这样,我们可以发现,产量调整方法实际上达到了两个目的,首先是计算的标准化,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得生态占用的计算过程大大简化。即,我们没有必要再逐个去找每个区域所特有的EP[,ij],而只需知道全球平均的EP[,j],我们就可以计算一个虚拟的生态占用空间,即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下的生态占用。显然,这个虚拟的生态占用空间是有界的,它不会超过地球现有的该类生态空间的总和。

3.对均衡处理过程的剖析

均衡处理过程是为生态占用的类别加总而进行的标准化处理。进行这种标准化处理的理由是很明显的,因为即使是从平均的生态生产力水平上来看,耕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森林、建筑用地、水域等类别的空间都是有差异的。

有人想到了用权数作同度量因素把不同的空间面积加到在一起、这个权数就是均衡因子EQ[,j]目前国际生态占用测度中采用的均衡因子分别是:森林和化石能源用地为1.1、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8、草地为0.5、水域为0.2。也就是说,该均衡因子认定耕地和建筑用地的生态生产力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8倍,草地只达到了平均水平的一半。通过这些均衡因子,就可以将六类生态系统面积调整为以全球生态系统标准生产力为基础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态系统面积。

总的来说,均衡处理过程是要形成一个生态占用的整体概念,它试图把各种不同功能的空间通过一定的方法换算并加总,这种处理方法是生态占用测度中的第二次标准化处理。由于涉及到了不同生态功能间的转化,其标准化过程较之产量调整时的标准化方法来说相对困难。

对生态占用的均衡处理,我们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这是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均衡因子EQ[,j]。使得各类不同的生态占用被同度量化,而且同度量化后的数据含义也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加权总量指标很难说还是与地球空间相关联的生态空间。

所以,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操作上来说,作这种“均衡处理”都是不划算的。更聪明的方法是做到第二步说停止,只给出分类的生态占用,而不需给出总和的生态占用;即使是要给出总和生态占用指标时,我们不妨单纯对各类占用简单加总即可。为了验证这种想法,我们找到了生态占用的一个实际测度的例子,这个例子取自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ldFund)的研究成果,具体数字见表1。

表1部分亚太的国家(地区)生态占用数据(1996)

附图

资料来源:WWF,RedefiningProgress,CentreforSustainablityStudies,28August2000.

表1中第2列是各国(地区)的人口数,第3~8列分别对应于我们所说的6类生态空间,最后一列即各国或地区总的生态占用(单位为公顷)。表1中的数据均是按人均生态占用面积计算的,且表1中的数据已经经过了产量调整。我们注意到,表1中第9列是第3至8列的简单加总,该计算并没有进行第三步的均衡处理。

二、几点思考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1.生态占用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关联

人口承载力是一个与生态占用相近似而又不同的概念。所谓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一个地区的资源能够承载的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人口承载力与生态占用比较起来,相近之处是都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之处在于:

(1)研究思路相反。生态占用研究的是在已知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的条件下,计算人类生活所需的生态空间;而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是在一定生存空间的约束下,能容纳多少人类活动;

(2)研究内容不同。人口承载力主要考虑某些资源对人类生活的制约作用,通常的思路是用某关键资源的数量与人口数量进行对比,得出人口数量的上限,它研究的内容较窄;而生态占用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它所研究的进出口贸易等变量在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很难涉及;

(3)标准化程度不同。人口承载力必须和所研究的人口状况联系起来,因此它的可比性受到很大的制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Solow曾说过这么一段既风趣、又实在的话:

“如果世界上有瑞士人的生产率水平,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瑞典人的平均主义天性,日本人的社会秩序,那么这个地球就有可能承受数倍于今天的人口而任何人都不致贫困。相反,如果人类有乍得人的生产率水平,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印度人的反平均主义天性,阿根廷人的社会秩序,那么这个地球可能无法承受现有的人口数。”

这段话很合适被用到这里,它可以帮我们提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口承载力不具备空间可比性。比如说,中国能承载16亿人口,是指承载中国的人口,如若换成美国人口,就不再是16亿。

相反,生态占用的计算过程着重考虑了国际比较问题,它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手段,使得任何人口特征、资源禀赋等变量都反映在最终的测算结果中,很容易进行比较。同时,它还能根据需要计算具有本区域特征的生态占用,这一点与人口承载力的功能相似。可以说生态占用方法在应用中明显优于人口承载力方法。

2.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概念的提出

生态占用测度的是人们对生态空间的需求,但是单单研究生态测度的需求是说明不了问题的,我们还要测度地球对生态空间的供给能力,只有通过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对比,生态占用测度方法才能更好地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这就引出了生态赤字(EcologicalDeficit)和生态盈余(EcologicalSurplus)的概念。

如果一个区域的生态供给大于生态占用,就形成了生态盈余,这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反之,就形成了生态赤字。观察一个地区的生态供给与生态占用之差,从而反映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是生态占用方法最直接的应用。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测度生态供给?这一点需要解释。通常的做法是先找到与生态占用测度对应的各类生态空间的面积资料,再根据本区域各类生态空间的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与世界该类生态空间的生产力水平之比,对生态空间的面积进行标准化。显然这是为了使生态占用和生态供给比较的口径一致,即都转化为标准的生态面积后再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再引入两个变重:现有的各类生态空间的面积与各类生态空间的生态生产力水平。

当然,如果在生态占用测度时根本没有经过产量调整,则我们可以把现有的生态面积实物量与生态占用相比较,这时也是具有可比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应用生态测度时、至少要使用一次本区域各类生态空间的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

表2计算了部分亚太国宾(地区)的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由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原因,我们并不赞成像表2这样,将加总后的生态占用总量与加总后的生态供给总量进行对比。我们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对比只能给出非常粗略的信息,更有意义的对比应是在小类中进行的,比如耕地生态占用的生态盈余(赤字)、草地占用的生态盈余(赤字)等等。

3.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的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直观形象,是比较好的涉及空间系统性、空间公平性的一个非货币化综合指标。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认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是有待完善的:

表2部分亚太国家(地区)生态赤字(盈余)数据(1996)

附图

(1)缺乏对代际公平的考虑。生态占用所测度的是当代人的生态占用,而且它所用到的变量基本上都只与当代人有关。所以这个指标主要的应用领域是测度空间的公平性,而对代际公平的测度只反映在全球的生态盈余或赤字额上,相对于生态占用对代内公平测度的重视,这只能算是一个副产品;

(2)模型过于理想化。从生态占用的两个假设可以看出,它把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服务简单化处理了,而事实上,我们很难就某一种产品的消耗严格地找出它的生态类别,即使找到了,我们也很难保证该生态空间只具有这一种生态功能,生态占用测度中对生态空间这种“泾渭分明”的划界方式只能说明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

(3)没有覆盖所有的生态服务。与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方法比起来,生态占用测度所覆盖的范围明显不足,它对间接利用价值、存在价值及选择价值的重视程度都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要进一步发展。扩展其研究范围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4)总量数据的可比性不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是目前可持续发展测度非货币化方法中比较出色的一种,但它还只是一种粗略的方法,由于缺乏必要的同度量因素,它在类间加总方面处理得仍然不够好;

占用范文篇6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新条例》),加强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工作,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根据《**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执行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耕地占用税暂行条例>有关问题的通知》(皖政[2008]36号)精神,经县政府同意,现就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耕地占用税征收工作,充分认识耕地占用税征收的重要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新条例》大幅提高了征收标准,使耕地占用税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一项重要来源。各乡镇和有关部门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明确一名分管领导主抓征收工作,财政部门要组织精干力量,壮大征收队伍,切实负起征收责任,国土等部门要给予积极配合。

二、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结合耕地占用税宣传月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新条例》和《**省耕地占用税征收管理办法》,积极支持《新条例》的贯彻落实,让广大纳税人充分了解耕地占用税政策和征管规定,自觉依法缴纳耕地占用税。

三、规范征管办法。耕地占用税由财政部门负责征收管理,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凭耕地占用税完税凭证或免税凭证和其他有关文件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坚持“先税后证”制度。耕地占用税征收由批准农用地转用手续的同级财政部门负责直接征收,不准委托其他部门,相关部门要积极配合。财政部门要加强与同级土地管理部门的协调沟通并建立定期沟通的工作制度,签订协税护税协议,建立健全耕地资源及涉税信息共享机制。

占用范文篇7

这两个假定下,可把生态占用的测度分为以下三步:

(1)追踪资源消耗和废物消纳

将消费(包括直接的家庭消费、间接消费、最终使家庭受益的商业和政府消费的货物和服务等)分门别类地折算成资源消耗量,然后将资源消耗量和人类活动所排放的废物按照区域的生态生产能力和废物消纳能力分别折算成具有生态生产力的耕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森林、建筑用地、水域等六类主要的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面积,设其为a[,j](j=1,2,……,6),则:

附图

其中EP[,i]为区域内某地i(i=1,2,……,n)的生态生产力,C[,i]为其j资源消费量,P[,i]为j资源生产量,E[,i]为j资源出口量,I[,i]为j资源进口量。

(2)产量调整

不同的国家或者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或者不同的生态生产力)。因此,要进行区域之间的比较,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方法是将其生态生产力除以产量调整因子(YieldFactor)。用公式表示如下:

附图

其中的YF[,i]就是产量调整因子,它是通过将所核算区域单位面积的生态生产力与全球平均生态生产力相比较得到的。显然,如果YF[,i]>1,就意味着该地区单位面积的生态生产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反之,如果YF[,i]<1,则意味着该地区的生态生产力低于全球水平。

(3)均衡处理

上述六类生态资源的生态生产力是不同的,为了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空间汇总为区域的生态占用,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面积需要乘以一个均衡因子(EquivalenceFactors,EQ[,j])这些均衡因子将每一个类型的主要生物资源的生产潜力进行了标准化处理,每一种生态系统类型的均衡因子依据其单位空间面积的相对生物生产量而定。

这个加总后的结果就是生态占用,用公式表示如下:

附图

一、对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的剖析

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的理论问题。

1.对a[,j]和EP[,i]的剖析

根据生态占用的概念,生态占用最终要将人类活动转化为承载这种活动的地理面积,所以生态占用最终测度的不是价值量,而是生态占用面积。

那么,由公式,我们就可得出某地的生态生产力EP[,i]的计算思路,即EP[,i]表示单位面积的资源产量和污染消纳能力。它的单位是“某资源单位/面积单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

EP[,i]的计算与生态占用测度的两个假定是直接相关的,就是说,生态生产力是分类计算的,即,对于每种不同的资源,我们可以明确地把它归类,找到它所对应的生态生产力进行折算。也就是说,EP[,i]不仅有属地属性,还有资源类别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EP[,i]最好被写成EP[,ij],以从统计意义上强调它的两个属性。

于是,如果一个区域内有n个城市,则每一个城市都可根据其不同的EP[,ij],找到其对应于这些陆地和水域面积的资源消耗与排泄量,就可计算出其各类的生态占用,即可用代表该区域中城市i对资源j的生态占用面积。这个a[,ij]有如下特点:

(1)它是一个总和指标,而非人均指标;

(2)它是一个逆指标,也就是说它越少就越好,给自己留的空间就越大,系统的可持续性也就越强;

(3)从公式上看,它承认一个区域在其地区域留下了“生态脚印”,这是生态占用的一种外部效应。但它假设不管资源来自于何方,均按本区域的相应类别的生态生产力折算。这种方法只能是一种粗略的做法,尤其当区域间转移的资源量比较多时更是这样;

(4)空间上它是不可比的,因为它是有地域属性的,不同地域是按不同的EP[,ij]来折算的。如果想对不同区域间的相同类别进行比较、加总,就首先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是下一步“产量调整”的理论基础;

(5)它是分类别计算的,一个区域会在耕地、森林、草地、水域等多处留下“生态脚印”。显然,由于不同类别生态空间的生态属性不同,所以各类别之间是不可加总的。如果想对不同类别进行比较、加总,就要对上一步的处理结果再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是“产量调整”后“等量化处理”的理论基础。

2.对产量调整方法的剖析

产量调整的出发点是使不同区域的相同消费之间的生态占用具有可比性,具体的方法是引入一个产量调整因子YF[,i](同上,它应该被写成YF[,ij]),即,这样可以使由于资源禀赋强(生态生产力强)而掩盖的生态占用较少的情况调整变得大一些;使得由于资源禀赋差(生态生产力弱)而夸大的生态占用较多的情况调整变得小一些,以正常反映其占用人类资源的规模。

附图

这样,我们可以发现,产量调整方法实际上达到了两个目的,首先是计算的标准化,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得生态占用的计算过程大大简化。即,我们没有必要再逐个去找每个区域所特有的EP[,ij],而只需知道全球平均的EP[,j],我们就可以计算一个虚拟的生态占用空间,即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下的生态占用。显然,这个虚拟的生态占用空间是有界的,它不会超过地球现有的该类生态空间的总和。

3.对均衡处理过程的剖析

均衡处理过程是为生态占用的类别加总而进行的标准化处理。进行这种标准化处理的理由是很明显的,因为即使是从平均的生态生产力水平上来看,耕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森林、建筑用地、水域等类别的空间都是有差异的。

有人想到了用权数作同度量因素把不同的空间面积加到在一起、这个权数就是均衡因子EQ[,j]目前国际生态占用测度中采用的均衡因子分别是:森林和化石能源用地为1.1、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8、草地为0.5、水域为0.2。也就是说,该均衡因子认定耕地和建筑用地的生态生产力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8倍,草地只达到了平均水平的一半。通过这些均衡因子,就可以将六类生态系统面积调整为以全球生态系统标准生产力为基础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态系统面积。

总的来说,均衡处理过程是要形成一个生态占用的整体概念,它试图把各种不同功能的空间通过一定的方法换算并加总,这种处理方法是生态占用测度中的第二次标准化处理。由于涉及到了不同生态功能间的转化,其标准化过程较之产量调整时的标准化方法来说相对困难。

对生态占用的均衡处理,我们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这是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均衡因子EQ[,j]。使得各类不同的生态占用被同度量化,而且同度量化后的数据含义也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加权总量指标很难说还是与地球空间相关联的生态空间。

所以,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操作上来说,作这种“均衡处理”都是不划算的。更聪明的方法是做到第二步说停止,只给出分类的生态占用,而不需给出总和的生态占用;即使是要给出总和生态占用指标时,我们不妨单纯对各类占用简单加总即可。为了验证这种想法,我们找到了生态占用的一个实际测度的例子,这个例子取自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ldFund)的研究成果,具体数字见表1。

表1部分亚太的国家(地区)生态占用数据(1996)

附图

资料来源:WWF,RedefiningProgress,CentreforSustainablityStudies,28August2000.

表1中第2列是各国(地区)的人口数,第3~8列分别对应于我们所说的6类生态空间,最后一列即各国或地区总的生态占用(单位为公顷)。表1中的数据均是按人均生态占用面积计算的,且表1中的数据已经经过了产量调整。我们注意到,表1中第9列是第3至8列的简单加总,该计算并没有进行第三步的均衡处理。

二、几点思考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1.生态占用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关联

人口承载力是一个与生态占用相近似而又不同的概念。所谓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一个地区的资源能够承载的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人口承载力与生态占用比较起来,相近之处是都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之处在于:

(1)研究思路相反。生态占用研究的是在已知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的条件下,计算人类生活所需的生态空间;而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是在一定生存空间的约束下,能容纳多少人类活动;

(2)研究内容不同。人口承载力主要考虑某些资源对人类生活的制约作用,通常的思路是用某关键资源的数量与人口数量进行对比,得出人口数量的上限,它研究的内容较窄;而生态占用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它所研究的进出口贸易等变量在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很难涉及;

(3)标准化程度不同。人口承载力必须和所研究的人口状况联系起来,因此它的可比性受到很大的制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Solow曾说过这么一段既风趣、又实在的话:

“如果世界上有瑞士人的生产率水平,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瑞典人的平均主义天性,日本人的社会秩序,那么这个地球就有可能承受数倍于今天的人口而任何人都不致贫困。相反,如果人类有乍得人的生产率水平,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印度人的反平均主义天性,阿根廷人的社会秩序,那么这个地球可能无法承受现有的人口数。”

这段话很合适被用到这里,它可以帮我们提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口承载力不具备空间可比性。比如说,中国能承载16亿人口,是指承载中国的人口,如若换成美国人口,就不再是16亿。

相反,生态占用的计算过程着重考虑了国际比较问题,它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手段,使得任何人口特征、资源禀赋等变量都反映在最终的测算结果中,很容易进行比较。同时,它还能根据需要计算具有本区域特征的生态占用,这一点与人口承载力的功能相似。可以说生态占用方法在应用中明显优于人口承载力方法。

2.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概念的提出

生态占用测度的是人们对生态空间的需求,但是单单研究生态测度的需求是说明不了问题的,我们还要测度地球对生态空间的供给能力,只有通过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对比,生态占用测度方法才能更好地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这就引出了生态赤字(EcologicalDeficit)和生态盈余(EcologicalSurplus)的概念。

如果一个区域的生态供给大于生态占用,就形成了生态盈余,这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反之,就形成了生态赤字。观察一个地区的生态供给与生态占用之差,从而反映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是生态占用方法最直接的应用。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测度生态供给?这一点需要解释。通常的做法是先找到与生态占用测度对应的各类生态空间的面积资料,再根据本区域各类生态空间的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与世界该类生态空间的生产力水平之比,对生态空间的面积进行标准化。显然这是为了使生态占用和生态供给比较的口径一致,即都转化为标准的生态面积后再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再引入两个变重:现有的各类生态空间的面积与各类生态空间的生态生产力水平。

当然,如果在生态占用测度时根本没有经过产量调整,则我们可以把现有的生态面积实物量与生态占用相比较,这时也是具有可比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应用生态测度时、至少要使用一次本区域各类生态空间的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

表2计算了部分亚太国宾(地区)的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由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原因,我们并不赞成像表2这样,将加总后的生态占用总量与加总后的生态供给总量进行对比。我们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对比只能给出非常粗略的信息,更有意义的对比应是在小类中进行的,比如耕地生态占用的生态盈余(赤字)、草地占用的生态盈余(赤字)等等。

3.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的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直观形象,是比较好的涉及空间系统性、空间公平性的一个非货币化综合指标。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认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是有待完善的:

表2部分亚太国家(地区)生态赤字(盈余)数据(1996)

附图

(1)缺乏对代际公平的考虑。生态占用所测度的是当代人的生态占用,而且它所用到的变量基本上都只与当代人有关。所以这个指标主要的应用领域是测度空间的公平性,而对代际公平的测度只反映在全球的生态盈余或赤字额上,相对于生态占用对代内公平测度的重视,这只能算是一个副产品;

(2)模型过于理想化。从生态占用的两个假设可以看出,它把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服务简单化处理了,而事实上,我们很难就某一种产品的消耗严格地找出它的生态类别,即使找到了,我们也很难保证该生态空间只具有这一种生态功能,生态占用测度中对生态空间这种“泾渭分明”的划界方式只能说明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

(3)没有覆盖所有的生态服务。与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方法比起来,生态占用测度所覆盖的范围明显不足,它对间接利用价值、存在价值及选择价值的重视程度都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要进一步发展。扩展其研究范围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占用范文篇8

下面我们来具体研究一下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的理论问题。

1.对a[,j]和EP[,i]的剖析

根据生态占用的概念,生态占用最终要将人类活动转化为承载这种活动的地理面积,所以生态占用最终测度的不是价值量,而是生态占用面积。

那么,由公式,我们就可得出某地的生态生产力EP[,i]的计算思路,即EP[,i]表示单位面积的资源产量和污染消纳能力。它的单位是“某资源单位/面积单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强度相对指标。

EP[,i]的计算与生态占用测度的两个假定是直接相关的,就是说,生态生产力是分类计算的,即,对于每种不同的资源,我们可以明确地把它归类,找到它所对应的生态生产力进行折算。也就是说,EP[,i]不仅有属地属性,还有资源类别属性,从这个意义上讲,EP[,i]最好被写成EP[,ij],以从统计意义上强调它的两个属性。

于是,如果一个区域内有n个城市,则每一个城市都可根据其不同的EP[,ij],找到其对应于这些陆地和水域面积的资源消耗与排泄量,就可计算出其各类的生态占用,即可用代表该区域中城市i对资源j的生态占用面积。这个a[,ij]有如下特点:

(1)它是一个总和指标,而非人均指标;

(2)它是一个逆指标,也就是说它越少就越好,给自己留的空间就越大,系统的可持续性也就越强;

(3)从公式上看,它承认一个区域在其地区域留下了“生态脚印”,这是生态占用的一种外部效应。但它假设不管资源来自于何方,均按本区域的相应类别的生态生产力折算。这种方法只能是一种粗略的做法,尤其当区域间转移的资源量比较多时更是这样;

(4)空间上它是不可比的,因为它是有地域属性的,不同地域是按不同的EP[,ij]来折算的。如果想对不同区域间的相同类别进行比较、加总,就首先要对其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是下一步“产量调整”的理论基础;

(5)它是分类别计算的,一个区域会在耕地、森林、草地、水域等多处留下“生态脚印”。显然,由于不同类别生态空间的生态属性不同,所以各类别之间是不可加总的。如果想对不同类别进行比较、加总,就要对上一步的处理结果再进行标准化处理,这是“产量调整”后“等量化处理”的理论基础。

2.对产量调整方法的剖析

产量调整的出发点是使不同区域的相同消费之间的生态占用具有可比性,具体的方法是引入一个产量调整因子YF[,i](同上,它应该被写成YF[,ij]),即,这样可以使由于资源禀赋强(生态生产力强)而掩盖的生态占用较少的情况调整变得大一些;使得由于资源禀赋差(生态生产力弱)而夸大的生态占用较多的情况调整变得小一些,以正常反映其占用人类资源的规模。

附图

这样,我们可以发现,产量调整方法实际上达到了两个目的,首先是计算的标准化,而更为重要的是它使得生态占用的计算过程大大简化。即,我们没有必要再逐个去找每个区域所特有的EP[,ij],而只需知道全球平均的EP[,j],我们就可以计算一个虚拟的生态占用空间,即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下的生态占用。显然,这个虚拟的生态占用空间是有界的,它不会超过地球现有的该类生态空间的总和。

3.对均衡处理过程的剖析

均衡处理过程是为生态占用的类别加总而进行的标准化处理。进行这种标准化处理的理由是很明显的,因为即使是从平均的生态生产力水平上来看,耕地、草地、化石能源用地、森林、建筑用地、水域等类别的空间都是有差异的。

有人想到了用权数作同度量因素把不同的空间面积加到在一起、这个权数就是均衡因子EQ[,j]目前国际生态占用测度中采用的均衡因子分别是:森林和化石能源用地为1.1、耕地和建筑用地为2.8、草地为0.5、水域为0.2。也就是说,该均衡因子认定耕地和建筑用地的生态生产力是全球平均水平的2.8倍,草地只达到了平均水平的一半。通过这些均衡因子,就可以将六类生态系统面积调整为以全球生态系统标准生产力为基础的、可以直接相加的生态系统面积。

总的来说,均衡处理过程是要形成一个生态占用的整体概念,它试图把各种不同功能的空间通过一定的方法换算并加总,这种处理方法是生态占用测度中的第二次标准化处理。由于涉及到了不同生态功能间的转化,其标准化过程较之产量调整时的标准化方法来说相对困难。

对生态占用的均衡处理,我们觉得有画蛇添足之嫌,这是因为,很难找到一个合理的均衡因子EQ[,j]。使得各类不同的生态占用被同度量化,而且同度量化后的数据含义也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加权总量指标很难说还是与地球空间相关联的生态空间。

所以,不论是从技术上还是操作上来说,作这种“均衡处理”都是不划算的。更聪明的方法是做到第二步说停止,只给出分类的生态占用,而不需给出总和的生态占用;即使是要给出总和生态占用指标时,我们不妨单纯对各类占用简单加总即可。为了验证这种想法,我们找到了生态占用的一个实际测度的例子,这个例子取自世界自然基金会(WorldWildFund)的研究成果,具体数字见表1。

表1部分亚太的国家(地区)生态占用数据(1996)

附图

资料来源:WWF,RedefiningProgress,CentreforSustainablityStudies,28August2000.

表1中第2列是各国(地区)的人口数,第3~8列分别对应于我们所说的6类生态空间,最后一列即各国或地区总的生态占用(单位为公顷)。表1中的数据均是按人均生态占用面积计算的,且表1中的数据已经经过了产量调整。我们注意到,表1中第9列是第3至8列的简单加总,该计算并没有进行第三步的均衡处理。

二、几点思考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我们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1.生态占用与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关联

人口承载力是一个与生态占用相近似而又不同的概念。所谓人口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一个地区的资源能够承载的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人口承载力与生态占用比较起来,相近之处是都研究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之处在于:

(1)研究思路相反。生态占用研究的是在已知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数量的条件下,计算人类生活所需的生态空间;而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是在一定生存空间的约束下,能容纳多少人类活动;

(2)研究内容不同。人口承载力主要考虑某些资源对人类生活的制约作用,通常的思路是用某关键资源的数量与人口数量进行对比,得出人口数量的上限,它研究的内容较窄;而生态占用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系统的一种综合性的影响,它所研究的进出口贸易等变量在人口承载力研究中很难涉及;

(3)标准化程度不同。人口承载力必须和所研究的人口状况联系起来,因此它的可比性受到很大的制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L·Solow曾说过这么一段既风趣、又实在的话:

“如果世界上有瑞士人的生产率水平,中国人的消费习惯,瑞典人的平均主义天性,日本人的社会秩序,那么这个地球就有可能承受数倍于今天的人口而任何人都不致贫困。相反,如果人类有乍得人的生产率水平,美国人的消费习惯,印度人的反平均主义天性,阿根廷人的社会秩序,那么这个地球可能无法承受现有的人口数。”

这段话很合适被用到这里,它可以帮我们提出这样一个结论——人口承载力不具备空间可比性。比如说,中国能承载16亿人口,是指承载中国的人口,如若换成美国人口,就不再是16亿。

相反,生态占用的计算过程着重考虑了国际比较问题,它通过一系列的标准化手段,使得任何人口特征、资源禀赋等变量都反映在最终的测算结果中,很容易进行比较。同时,它还能根据需要计算具有本区域特征的生态占用,这一点与人口承载力的功能相似。可以说生态占用方法在应用中明显优于人口承载力方法。

2.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概念的提出

生态占用测度的是人们对生态空间的需求,但是单单研究生态测度的需求是说明不了问题的,我们还要测度地球对生态空间的供给能力,只有通过这种供给与需求的对比,生态占用测度方法才能更好地描述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这就引出了生态赤字(EcologicalDeficit)和生态盈余(EcologicalSurplus)的概念。

如果一个区域的生态供给大于生态占用,就形成了生态盈余,这是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反之,就形成了生态赤字。观察一个地区的生态供给与生态占用之差,从而反映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是生态占用方法最直接的应用。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测度生态供给?这一点需要解释。通常的做法是先找到与生态占用测度对应的各类生态空间的面积资料,再根据本区域各类生态空间的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与世界该类生态空间的生产力水平之比,对生态空间的面积进行标准化。显然这是为了使生态占用和生态供给比较的口径一致,即都转化为标准的生态面积后再比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再引入两个变重:现有的各类生态空间的面积与各类生态空间的生态生产力水平。

当然,如果在生态占用测度时根本没有经过产量调整,则我们可以把现有的生态面积实物量与生态占用相比较,这时也是具有可比性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在应用生态测度时、至少要使用一次本区域各类生态空间的平均生态生产力水平。

表2计算了部分亚太国宾(地区)的生态赤字与生态盈余。

由于我们前面提到的原因,我们并不赞成像表2这样,将加总后的生态占用总量与加总后的生态供给总量进行对比。我们认为,在多数情况下,这种对比只能给出非常粗略的信息,更有意义的对比应是在小类中进行的,比如耕地生态占用的生态盈余(赤字)、草地占用的生态盈余(赤字)等等。

3.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的不足之处

综上所述,生态占用测度方法紧扣可持续发展理论,直观形象,是比较好的涉及空间系统性、空间公平性的一个非货币化综合指标。但是任何一种方法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我们认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至少在以下几方面是有待完善的:

表2部分亚太国家(地区)生态赤字(盈余)数据(1996)

附图

(1)缺乏对代际公平的考虑。生态占用所测度的是当代人的生态占用,而且它所用到的变量基本上都只与当代人有关。所以这个指标主要的应用领域是测度空间的公平性,而对代际公平的测度只反映在全球的生态盈余或赤字额上,相对于生态占用对代内公平测度的重视,这只能算是一个副产品;

(2)模型过于理想化。从生态占用的两个假设可以看出,它把十分复杂的生态系统服务简单化处理了,而事实上,我们很难就某一种产品的消耗严格地找出它的生态类别,即使找到了,我们也很难保证该生态空间只具有这一种生态功能,生态占用测度中对生态空间这种“泾渭分明”的划界方式只能说明它是一种理想化的方法;

(3)没有覆盖所有的生态服务。与生态系统服务货币化方法比起来,生态占用测度所覆盖的范围明显不足,它对间接利用价值、存在价值及选择价值的重视程度都是不够的。我们认为,生态占用测度方法要进一步发展。扩展其研究范围将是一个重要的突破点;

占用范文篇9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耕地,是指用于种植农作物的土地。

第三条占用耕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单位或者个人,为耕地占用税的纳税人,应当依照本条例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

前款所称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外国企业以及其他企业和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家机关、部队以及其他单位;所称个人,包括个体工商户以及其他个人。

第四条耕地占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为计税依据,按照规定的适用税额一次性征收。

第五条耕地占用税的税额规定如下:

(一)人均耕地不超过1亩的地区(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单位,下同),每平方米为10元至50元;

(二)人均耕地超过1亩但不超过2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8元至40元;

(三)人均耕地超过2亩但不超过3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6元至30元;

(四)人均耕地超过3亩的地区,每平方米为5元至25元。

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根据人均耕地面积和经济发展情况确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平均税额。

各地适用税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在本条第一款规定的税额幅度内,根据本地区情况核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的适用税额的平均水平,不得低于本条第二款规定的平均税额。

第六条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发达且人均耕地特别少的地区,适用税额可以适当提高,但是提高的部分最高不得超过本条例第五条第三款规定的当地适用税额的50%.

第七条占用基本农田的,适用税额应当在本条例第五条第三款、第六条规定的当地适用税额的基础上提高50%.

第八条下列情形免征耕地占用税:

(一)军事设施占用耕地;

(二)学校、幼儿园、养老院、医院占用耕地。

第九条铁路线路、公路线路、飞机场跑道、停机坪、港口、航道占用耕地,减按每平方米2元的税额征收耕地占用税。

根据实际需要,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并报国务院批准后,可以对前款规定的情形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

第十条农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

农村烈士家属、残疾军人、鳏寡孤独以及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在规定用地标准以内新建住宅缴纳耕地占用税确有困难的,经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审核,报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可以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

第十一条依照本条例第八条、第九条规定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后,纳税人改变原占地用途,不再属于免征或者减征耕地占用税情形的,应当按照当地适用税额补缴耕地占用税。

第十二条耕地占用税由地方税务机关负责征收。

土地管理部门在通知单位或者个人办理占用耕地手续时,应当同时通知耕地所在地同级地方税务机关。获准占用耕地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在收到土地管理部门的通知之日起30日内缴纳耕地占用税。土地管理部门凭耕地占用税完税凭证或者免税凭证和其他有关文件发放建设用地批准书。

第十三条纳税人临时占用耕地,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缴纳耕地占用税。纳税人在批准临时占用耕地的期限内恢复所占用耕地原状的,全额退还已经缴纳的耕地占用税。

第十四条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比照本条例的规定征收耕地占用税。

建设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占用前款规定的农用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占用范文篇10

第二条条例所称建房,包括建设建筑物和构筑物。

农田水利占用耕地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

第三条占用园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视同占用耕地征收耕地占用税。

第四条经申请批准占用耕地的,纳税人为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中标明的建设用地人;农用地转用审批文件中未标明建设用地人的,纳税人为用地申请人。

未经批准占用耕地的,纳税人为实际用地人。

第五条条例第四条所称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包括经批准占用的耕地面积和未经批准占用的耕地面积。

第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占用税的平均税额,按照本细则所附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耕地占用税平均税额表》执行。

县级行政区域的适用税额,按照条例、本细则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七条条例第七条所称基本农田,是指依据《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范围内的耕地。

第八条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军事设施,具体范围包括:

(一)地上、地下的军事指挥、作战工程;

(二)军用机场、港口、码头;

(三)营区、训练场、试验场;

(四)军用洞库、仓库;

(五)军用通信、侦察、导航、观测台站和测量、导航、助航标志;

(六)军用公路、铁路专用线,军用通讯、输电线路,军用输油、输水管道;

(七)其他直接用于军事用途的设施。

第九条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学校,具体范围包括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成立的大学、中学、小学、学历性职业教育学校以及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内经营性场所和教职工住房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十条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幼儿园,具体范围限于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登记注册或者备案的幼儿园内专门用于幼儿保育、教育的场所。

第十一条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养老院,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设立的养老院内专门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顾的场所。

第十二条条例第八条规定免税的医院,具体范围限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医院内专门用于提供医护服务的场所及其配套设施。

医院内职工住房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十三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铁路线路,具体范围限于铁路路基、桥梁、涵洞、隧道及其按照规定两侧留地。

专用铁路和铁路专用线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十四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公路线路,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建设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和属于农村公路的村道的主体工程以及两侧边沟或者截水沟。

专用公路和城区内机动车道占用耕地的,按照当地适用税额缴纳耕地占用税。

第十五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飞机场跑道、停机坪,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建设的民用机场专门用于民用航空器起降、滑行、停放的场所。

第十六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港口,具体范围限于经批准建设的港口内供船舶进出、停靠以及旅客上下、货物装卸的场所。

第十七条条例第九条规定减税的航道,具体范围限于在江、河、湖泊、港湾等水域内供船舶安全航行的通道。

第十八条条例第十条规定减税的农村居民占用耕地新建住宅,是指农村居民经批准在户口所在地按照规定标准占用耕地建设自用住宅。

农村居民经批准搬迁,原宅基地恢复耕种,凡新建住宅占用耕地不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不征收耕地占用税;超过原宅基地面积的,对超过部分按照当地适用税额减半征收耕地占用税。

第十九条条例第十条所称农村烈士家属,包括农村烈士的父母、配偶和子女。

第二十条条例第十条所称革命老根据地、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边远贫困山区生活困难的农村居民,其标准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根据条例第十一条的规定,纳税人改变占地用途,不再属于免税或减税情形的,应自改变用途之日起30日内按改变用途的实际占用耕地面积和当地适用税额补缴税款。

第二十二条条例第十三条所称临时占用耕地,是指纳税人因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查等需要,在一般不超过2年内临时使用耕地并且没有修建永久性建筑物的行为。

第二十三条因污染、取土、采矿塌陷等损毁耕地的,比照条例第十三条规定的临时占用耕地的情况,由造成损毁的单位或者个人缴纳耕地占用税。超过2年未恢复耕地原状的,已征税款不予退还。

第二十四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林地,包括有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地范围内的林木用地,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用地。

第二十五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牧草地,包括天然牧草地、人工牧草地。

第二十六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农田水利用地,包括农田排灌沟渠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第二十七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养殖水面,包括人工开挖或者天然形成的用于水产养殖的河流水面、湖泊水面、水库水面、坑塘水面及相应附属设施用地。

第二十八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渔业水域滩涂,包括专门用于种植或者养殖水生动植物的海水潮浸地带和滩地。

第二十九条占用林地、牧草地、农田水利用地、养殖水面以及渔业水域滩涂等其他农用地建房或者从事非农业建设的,适用税额可以适当低于当地占用耕地的适用税额,具体适用税额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条例第十四条所称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是指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而建设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具体包括:储存农用机具和种子、苗木、木材等农业产品的仓储设施;培育、生产种子、种苗的设施;畜禽养殖设施;木材集材道、运材道;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的设施;专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灌溉排水、供水、供电、供热、供气、通讯基础设施;农业生产者从事农业生产必需的食宿和管理设施;其他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生产设施。

第三十一条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占用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收到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占用农用地手续通知的当天。

未经批准占用耕地的,耕地占用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纳税人实际占用耕地的当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