择业心理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9:23:51

择业心理

择业心理范文篇1

摘要医疗单位的提早招聘困扰着中专护生,给尚未完成临床实习的中专护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使她们产生了一系列心理、行为的变化,导致了临床中一些不安全因素的出现。笔者就2000届70位中专护生择业前后期心理变化进行分析,并针对其不同的心理状态,运用相应的带教对策,帮助学生们度过心理不稳定期,保证临床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词护生择业期心理带教对策随着护理事业的进展及教育体制的革新,护理大专生、本科生成倍涌现,直接威胁着中专护生在择业阶段的选择及应聘。中等专业学校不再象以往那样风光,不愁皇帝的女儿没处嫁,为了这些“女儿们”往往搅尽脑汁,到处争取机会。如此这般,既给中专护生带来了危机感、紧迫感,也间接地消弱了中专护生的竞争意识,增强了学生的自卑心理。笔者根据自己的带教体会,现试对中专护生择业期心理变化及带教对策谈几点浅见。1.择业前期的心理变化择业前期,中专护生将面临人生新的转折,必然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心态的不同,应对择业的表现也就不同。就中专护生群体而言,大致可归为以下三种类型。1.1.孤僻怯懦型这类学生谨小慎微,不参与任何竞争,不肯冒半点风险,她们象蜗牛一样潜在贝壳里,即使择业即将面临,虽有紧张不安感,但无法面对强烈的竞争。容易听之任之,逆来顺受,随遇而安,在郁闷中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不愿意向别人展开心扉,更不愿也不敢证实自己的能力。1.2.随波逐流型在择业前,没有危机感,思想简单,整天糊里糊涂,对临床工作凭兴趣行事,心思涣散,得过且过,自己没有主张,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时而表现出漠不关心,抱无所谓态度,时而又很想孤注一掷,努力奋进,故而群体的好坏对她们的影响尤为重要。1.3.奋发向上型此型学生积极进取,很有竞争意识,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学习目标明确,肯开动脑筋,反应敏捷,护士角色适应快。能正确对待职业的选择,心理承受力较好,决不放弃一丝希望,善于把握机遇,展露自己的才干,这类学生尤如参加马拉松竞赛,能坚持到底,跑完全程,并直到自己达到最终的目的。2.择业后期的心理变化择业后期,由于中专护生面对成功与失败,喜悲不一,心态各异,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变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2.1.应聘成功的心理2.1.1.一如继往型成功的甜蜜刺激了学生更加努力奋发,对临床工作更加投入、专注。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对自身的言行定位更高,能积极配合临床带教老师的工作,力争从实践中获得更多的技能知识,以便为今后的独当一面添砖加瓦。2.1.2.得意陶醉型应聘成功使她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并认识到了自己价值所在,引以为豪。对临床工作已不象以往那样投入。思想开始松懈,工作开始滑坡,做事开始大意,整天洋洋自得,自信十足,这给临床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安全因素,差错率开始上升。2.2.应聘失败的心理2.2.1.消极自卑型低估自己的能力、品质,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自惭形秽,丧失信心,进而悲观,不思进取,对临床工作提不起精神,做事不主动,对病人不关心。怨天忧人,动辄发怒,对应聘成功的同学冷嘲热讽。对老师的忠告不理睬,逆反心理强,自尊心受到了一定的伤害。2.2.2.大彻大悟型能分析找到导致自己失败的原因,给人以一种突然“顿悟”之感,认为让择业失败的阴影来影响今天的心理状态是没有道理的,很快从以往的幼稚进入成熟,对临床工作的热情与日俱增,并抱有平静的心态来适应失败的失落,紧抓最后轮转实习,学习知识技能,不断完善自己,吸取以往的教训,以便更好地面对优胜劣汰的竞争市场。3.带教对策择业期中专护生的心理变化对临床工作影响极大。作为带教老师,如何牵人以心,启人以志,帮助她们端正心态,直面人生,笔者在实践中体会到,必须因人施教,采取不同的对策。3.1.情理交融,使之激发潜能让学生能全面地看待自身情况和外部评价,认识到自己是人并非神。既不可能十全十美,也不会一无是处,对自身的弱项或遇到挫折,持理智的态度。既不自欺欺人,也不将失败视为天塌地陷的事情,而是以积极的方式面对现实。例如:针对孤僻怯懦型,要渗透到她们的心灵,关心她们的生活及交往的范围,不要以老师的威严震慑她们,而要以一个朋友的平常心来接近感染她们,使她们认识提高,斗志昂扬。而对随波逐流型,更要耐心劝告,以别人成功与失败的经历与她们当前的情形作比较,发挥其主观能动性,鼓励其认清竞争的形式,激发出自己的潜能。3.2.寻求补偿,使之抑短扬长对消极自卑型的学生,要设法予以心理的支持、补偿。因为有了自卑感就是意识到了自己的弱点,强烈的自卑感会使学生在某些方面有超常的发展,即通过补偿的方式扬长避短,把自卑转化为自强不息的推动力量。归劝学生完全不必为自卑而彷徨,只要把握自己,成功的路就在脚下。在临床带教中,可适时地委以重任,体谅、信任她们,设身处地为其考虑,在消极期调整其工作岗位及强度,让她们有一个适应不良感受的阶段,以求得临床工作的安全。3.3.转移情境,使之自我完善转移对得意陶醉型非常受用,要让这些得意洋洋、自信十足、自我欣赏的学生从当时的情境转移到现实的工作中,提醒学生这种不良的心态很可能引起工作上的失误差错。注重血的教训案例分析,适当地挫挫她们怡然自得、孤芳自赏的傲气,让其归位现实紧张的工作节奏,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绝不能因一时的疏忽大意,从应聘成功的巅峰落到失败的低谷。3.4.正确引导,使之励志奋进对大彻大悟型,应正确引导、循循善诱,以积极的态度支持、鼓励学生,并帮助她们找出弱点所在,分析当前的择业形势,指引今后的方向,鼓起她们对待生活、工作的勇气,提高竞争意识,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今后漫长的道路,而对奋发向上型,更应该高标准严要求,让她们承担起榜样的角色,要求其不仅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要提高小组成员的水平。在顾及临床工作的同时,要勇挑重担,乐于奉献,协助带教老师搞好教学工作。4.小结择业期给中专护生带来了许多困惑,作为带教老师,要把握这段时期不同类型及性格学生的心理,并给予她们咨询帮助,以朋友的身份理解她们,以人格的力量感染她们,使她们尽早地摆脱心理的障碍。降低择业期动荡的心理对临床工作的威胁性,顺利地完成实习。对应聘成功的学生,做好正确的引导,使其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而对应聘失败的学生,鼓励其从不幸中,提高认识,改善自我。与此同时,也建议医疗卫生机构能考虑将择业期定在整轮实习之后,以便降低学生紧张失措、心神不宁的心理,也让临床的带教老师们对学生的总体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择业心理范文篇2

本次调查后推出了年中国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及求职心理调查报告》富有针对性地重点对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和就业压力等内在动因进行了考察。其中主要发现包括:

1中国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三因素模型

其中属于发展因素的个人发展与晋升空间大”成为大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要标准。中华英才网总裁、著名人力资源专家张建国表示,发展因素、保健因素和声望地位因素三大要素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大学毕业生正处于在初次就业时期,未来发展、物质利益等多方面的需要同时支配着大学生的求职行为,对于促成大学生与企业匹配的机构,需要从多层面解释和把握大学生的择业价值观。

2大学生就业预期偏高

体现在期望薪金上尤其突出。调查反应出,大学生就业预期普遍偏高。大学生期望薪金主要集中2000-3000元,硕士、MBA和博士则主要集中在5000以上的薪金档位,同时,愿意接受的最低月薪中位数为1800元。而对照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去年12月的2005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数据,专科毕业生起薪为1333元,本科毕业生为1549元,硕士、博士分别为2674元和2917元。显然,大学生薪酬愿景仍实际情况存在相当的差距。

这种情况也印证了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史密斯.霍尔伯特(SmithHerbert论断:由于大多数大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资质高于平均水平,中华英才网人才研究中心专家指出。从而导致整体收入预期水平的偏高。张建国谈到从某种意义上说,国大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是尚未能对自身收入形成一种理性的预期。

张建国还认为,另一方面。大学生每年接受大学教育的直接方面的直接成本(包括学费、食宿费用等)约10000元,四年就达40000元。这样,大学生只有寻找到高收入工作,才能弥补这高昂的大学成本以保持净预期收益不变。因此,大学教育成本高昂也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偏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3两大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压力

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客观实际的问题,本次调查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所遇到压力问题。如求职竞争激烈、家庭需要、爱情与好工作难以兼顾等,张建国认为,这些问题通过训练或者咨询是难以解决的但针对另一类由主观原因引起的压力,如自我认识不清、缺乏求职技巧和经验、认为自己专业不对口不利于就业等,张建国则表示,这些问题能够通过专业的训练或者深入的分析得到缓解。

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值得注意的接近一半(49.3%大学生自我认识不清。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中华英才网在报告中指出,从治本的角度来说,或者我应该反思当前的教育制度。而如果从治标的角度来看,学校和院系的相关部门应该更多的与大学生进行交流,帮助他弄清楚未来工作的方向。

择业心理范文篇3

关键词: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障碍;调适

一、大学生择业的心理障碍及其表现

心理障碍指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或倾向。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了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大学生择业过程中的心理障碍主要有:

(一)自我认知失调

1.自负心理。有部分毕业生自认为很有才华,各方面条件都不错,应该有个好的归宿,因而傲气十足。一旦产生自负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以幻想代替现实,使自己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反差,如果未能如愿,他们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从而产生孤独、失落、烦躁、抑郁的心理。

2.自卑心理。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人长相平常,既没有权势关系可利用,又没有金钱支持,总之,别人具有的先天优势自己都没有,自卑感油然而生。在择业中,他们往往缺乏自信和勇气,看不到自己的优势,不敢竞争。过度自卑,使这些毕业生产生精神不振以及沮丧、失望、孤寂等心理。

3.攀比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在求职活动中往往显得缺乏主见,极易受别人干扰。他们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到别人的就业取向中,即使有的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为某个方面比不上同学选择的就业单位,都放弃了。而且这种心理往往会延续到就业后,带着失败者的心态进入社会。

(二)情绪困扰

1.焦虑心理。由于种种原因,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就业单位,心理普遍有焦虑感。特别是一些基础学科专业、或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表现得更为焦虑。他们往往会表现为心神不宁,意志消沉,萎靡不振,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影响顺利就业。

2.急躁心理。大学生择业中常常出现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等现象。有的恨时间过得太慢,有的怨用人单位选人条件太苛刻。一旦发现职业选择未能如愿,又后悔莫及。

3.挫折心理。在就业问题上大学生受到挫折,是因为他们的去向和抱负不能为社会和亲友所理解和接受,从而产生了怀才不遇的感觉,感到苦闷、失望、无奈和悲观。如果在挫折中不认真反思,失去理智,盲目地一意孤行,就有可能形成人格障碍。

(三)人际交往障碍

1.依赖心理。有的大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总想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甚至依赖父母和亲属为自己找工作,或当要做出选择时自己又不能决断,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从而失去了职业选择的机会。

2.羞怯心理。羞怯是指有的大学生在求职面试中常常出现面红耳赤、张口结舌、语无伦次,把面试前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生怕一句话说错、一个问题回答不好影响自己的形象。

3.问题行为。问题行为,即违背社会规范的适应不良的行为。常见的有损坏东西、报复、迁怒于人、拒绝交往或过度消费、酗酒等。

二、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归纳起来有:

(一)客观因素

社会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市场经济的等价交换和竞争,唤起人们的热情和积极性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最大限度地追求个人的物质利益,实现人生价值。如获得高薪、职业待遇提高等,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倾向。

家庭因素,如父母的价值观、家庭经济情况等的影响。有的学生来自于偏僻落后的农村,希望自己能够去一个远远高于自己生活环境的地方生存发展。而下岗职工则希望子女大学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不希望子女碌碌无为、平平庸庸。所以,这些学生在择业时必然要考虑物质利益,更重视社会地位和生活环境。

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和我国传统封建主义糟粕也影响着大学生的择业观。在大学生中存在着拜金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价值观。

另外,就目前我国高校教育体制而言,还不能完全实现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无法让他们在心理能力上完全适应社会的要求。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择业心态不正常的原因之一。

(二)主观因素

大学生们是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在探寻人生价值过程中崇尚“自我”,主张“自我选择”、“自我成才”、“自我发展”,突出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人格独立。在贡献和索取之间,在义与利的价值选择上,功利色彩日益浓厚、“务实”。表现在择业上便形成了追求个人价值实现、才能的发挥和较高的物质待遇,寻找良好的工作环境。他们把过去那种“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老三到”变为“到外资企业去,到国外去,到挣钱最多的地方去”的“新三到”。“新三到”实现不了,心理失衡、心理障碍的发生就在所难免了。

三、大学生择业心理的调适

大学生在求职择业中,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让大学毕业生懂得如何去调适自己的心态,以减轻或消除心理障碍,用健康的心态去求职择业。

(一)客观地认识自我

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征及行为的某一方面或整体的评价过程。正确的自我评价是大学生择业的基础。客观全面地分析自己的实力,作出对自己实事求是的评价非常重要。大学生应该全面恰当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理想、价值观、素质、个人的气质、性格、兴趣爱好、能力、知识,甚至身高、外貌等,不要以己之长比他人之短而自大,也不能以己之短比他人之长而自卑,要在实事求是地肯定自己的长处的同时,善待自己的不足,通过努力逐步克服缺点。以社会需求标准来衡量自己,把个人客观性与社会客观性统一起来,注重以个人服从社会。认真分析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看看自己具备了哪些,不能把就业理想建立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上。

(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大学生的择业观,即大学生由毕业走向社会时选择职业的观点和态度,实质上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在择业问题上,价值观不同,择业态度和行为会有所不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功利化和务实化,影响部分学生过分注重物质待遇,出现不顾国家和社会需求的倾向。

职业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选择职业就是选择自己的未来,因而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十分必要的。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必须要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正确处理好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大学生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树立起报效祖国、献身社会的责任意识,树立竞争和拼搏意识,自觉地服从社会的需要,到基层去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大学生在择业时必须具备超前意识、危机意识、社会意识,把价值观由个人本位转向社会本位,明确“自我实现”是一个为社会和他人做贡献,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

(三)调整择业期望

择业期望是指大学生对职业在多大程度上能满足个人愿望的评估。适中的期望值是大学生正确择业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必须选择恰当的定位点,突出重点,扬长避短,选择适合发挥自己才能和施展抱负的职业。不能一味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应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把握就业机会,主动出击,力争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增强自身的就业力

大学生就业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他们就业的质量。所谓就业力,简单概括就是就业竞争力,它包括工作能力、适应能力和求职能力。其中,工作能力实际上就是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同时,大学生应具备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大学校园与社会毕竟有差距,甘于从基层做起,吸取经验,关键就是依靠适应力。还应有一定的求职能力,包括个人面试素养,前期准备工夫等,这些不是一朝一夕“临时抱佛脚”可以换来的,而是要长年累月地锻炼。现在,大学生就业困难,与“就业力”的缺失不无关系。

(五)提高抗挫折能力

当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制度为毕业生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同时也给毕业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学生们纷纷加入到竞争的行列中去,在竞争中寻找自己的位置,在竞争中实现自己的抱负。但是竞争遵循的是优胜劣汰的原则,是成功与失败俱存的。参与竞争就难免遇到挫折,毕业生应当对择业中的挫折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敢于面对现实,把挫折看成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提高心理素质的一场考验。要及时减轻思想负担,消除急躁情绪;要积极总结经验教训,冷静、理智地分析择业挫折产生的原因,找出不足之处,加以改进,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系;要根据客观实际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择业目标,使之适应社会的需要,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做出努力,绝不能一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怨天尤人,一蹶不振。

参考文献:

[1]邓凌.大学生择业的心理误区及调适[J].中国青年研究,2005(2).

择业心理范文篇4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高校毕业生择业制度的深化改革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择业的主要形式。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其择业行为有重要影响,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可使大学生在择业期间,保持良好的心态,适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促进顺利就业,而且可使大学生在择业后顺利地适应职业及环境,尽快发挥自己的才能[1]。健康的求职心理是打开就业成功之门必不可少的钥匙。

1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1择业自卑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在择业问题上,自卑感强的人表现为对自己的潜能优势缺乏了解,缺乏自信心,这是大学生很容易产生的消极心理。部分大学生过低地估价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择业过程中自己拿不定主意、犹豫、退缩、信心不足,对自己能胜任的工作不敢说"我能行",而总是"试试看",当遇到几次求职挫折后,更是萎靡不振,自我封闭。

1.2择业焦虑毕业分配制度改革使大学生求职择业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拓宽了大学生职业选择面。而对职业选择自由度越大,职业选择行为的责任越重,择业心理压力便越重。有的同学面对用人单位严格的录用程序(如笔试、口试、面试、心理测试)而感到胆战心惊;有的因性别、学历层次等而不敢大胆求职;有的因自己学习成绩不佳烦恼;有的因自己能力低而紧张。毕业前夕,过度焦虑,如不能在一定时间内化解,则会严重影响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给求职带来不必要的困难,甚至造成择业失败。

1.3茫然心理象牙塔中的天之骄子在历经十余载寒窗苦读之后,渴望在社会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位置,但自己究竟能够做什么心里却不清楚。部分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对一般用人单位不屑一顾;还有一些大学生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对自己缺乏自信,优柔寡断,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过高或过低评价自己,在就业的过程中,都容易引起大学生职业定位的偏差,出现好高骛远或者悲观失望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就业的选择[2]。

1.4择业嫉妒心理择业嫉妒心理就是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人的成就、特长或优越的地位等持既羡慕又敌视的情绪。嫉妒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嫉妒心是市场经济竞争中的一种不正当的以极端个人主义为核心的有害心理。这种心理的主要特征是把别人的优势视为对自己的威胁,因而感到心理不平衡,甚至恐惧和愤怒,于是借助贬低、诽谤以至报复的手段来求得心理的补偿或摆脱恐惧和愤怒的困扰。在求职问题上嫉妒心理表现如看到别人某些方面求职条件好,或找到比较理想的工作时,产生羡慕,转而痛苦,又不甘心的心态。甚至为不让他人超越自己,而采取背后拆台等不良手段。他人成功了则说风凉话、讽刺挖苦、造谣中伤以发泄自己的恼怒。在择业中嫉妒心会使人把朋友当对头,使朋友关系恶化,人际关系紧张,当然也影响求职的顺利进行。

1.5盲目攀高心理大学生求职择业时盲目攀高,即对主客观条件的估量不够准确,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素质和条件,一心追求大城市、高报酬、条件好的用人单位。由于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自我评价过高,认为自己是德才兼备,所以求职中不肯"屈就",对稍有不对胃口的用人单位就抱着拒绝的态度,结果是机会错过,难以择业。或者是毕业生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择业心态,只是想找待遇或工作条件最好的单位,而不顾自己的专业或自己的某些缺陷是否适合这一行业。

1.6消极依赖心理在择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赖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用人单位青睐,而是寄希望于学校、地方就业主管部门、家庭,或静候学校和地方的安排,或依靠家长去四处奔波,缺乏择业的主动性,等靠思想和依赖心理严重,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3]。

2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2.1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大学生分配制度被彻底打破,但是,人们已经习惯的包分配的观念还依旧存在,"自主择业"的择业观念还没有完全被家长及大学生所接受;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同时旧的择业观念仍然左右着部分大学生及家长的思维,从而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产生心理问题。

2.2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由于新的就业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上不正之风的影响渗透到了大学生就业领域,双向选择过程中凭关系择业还有一定市场,"优生优荐","优生优选"的原则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出现优生不一定有好单位,差生凭借关系照样能找到好单位的现象,这些现实存在因素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2.3家庭因素的影响一些家庭在传统思想和观念的支配下,为上大学的子女设计了一个理想的就业蓝图,并千方百计地帮助子女安排工作,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选择的职业工作环境好,社会地位高,报酬高,无风险又稳定。这种按照自己的想法给子女安排一切,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由于家长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

2.4就业指导工作的滞后一些学校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放松了对毕业生的思想教育,忽视了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2.5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一些大学生自身素质不强,他们或者心理发展不成熟,承受不起挫折与失败;或者由于不努力,学习成绩差,动手能力不强,缺乏实践经验;或者由于放松对自己的要求,道德修养差,胸无大志,只考虑眼前利益;或者由于缺乏对自己的正确认识,不能正确评价自己。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4]。

3对策

3.1更新择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大学生中诸多心理障碍往往是由于择业观念不正确而产生的,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择业中,首先要正确处理好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在注重个人价值实现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社会的需要;其次要改变过去那种"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思想,对于毕业生,不必向以往那样看重毕业时的第一次就业,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才流动日益频繁,人们择业的空间和选择余地也在逐步地扩大;第三,择业时,应该把用人单位的环境是否具备一个有利于个人健康发展作为主要考虑因素。毕业生的眼光不能仅仅停留在用人单位的待遇方面,而应该结合自身特点,考虑用人单位是否具备个人潜能发挥的空间。正视社会现实是大学生择业必备的健康心态之一。随着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职业选择的机会也在增加。我国目前的经济、教育结构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不可能令每一个人都满意。因此,大学生必须从实际出发,更新择业观念,正视社会现实。

3.2树立择业信心,积极参与竞争自信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也是择业成功的前提。大学生应该对自己有充分的认识,把客观条件和个人理想结合起来,树立择业信心。这就要求大学生平时就应该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人格品质,把握好每一次机会,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择业中充满自信,积极参与竞争。

3.3培养独立意识,提高承受能力大学生在校期间无论在生活,还是在心理思想等方面都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独立意识。对于择业中所产生的心理障碍,最主要还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平时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和训练,特别在面对挫折时,要善于积极调整自我的心态,客观分析,积极进取[5]。

3.4加强就业指导,开展心理教育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误区和心理问题,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对就业政策的不了解,对求职择业的环境不熟悉,盲目择业,造成了心理失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一要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广泛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介绍社会发展状况和就业形势,并对其进行有关求职择业的专业知识培训,使其全面认识与理解政策和就业形势,掌握求职中的基本技能和技巧;二要进行榜样教育,既要在往届毕业生中寻找艰苦奋斗、业有所成的榜样,又要在应届毕业生中树立意志坚定、自愿到基层工作的榜样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三要早抓、齐抓就业教育,就业教育应从学生走进大学校门的第一天抓起,它不仅是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而且是整个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全体教、职工,尤其是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让学生了解学生与就业的关系,社会职业对人才的要求,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同时,学校要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通过团体辅导与个别咨询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帮助大学生客观认识自己,做好择业前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6]。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问题,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

3.5心理调适方法

3.5.1自我心理暗示自我心理暗示是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对自己施加影响,从而达到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通过自我心理暗示,大学生可以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在择业中大学生可以经常用一些诸如:"沉着、冷静"、"谦虚"、"我一定能行"等简短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调节自己的情绪。

3.5.2适度宣泄法适度宣泄法是通过某种途径把内心的冲突发泄出来,以使心理得以平衡。当感到紧张或焦虑时可以进行适度宣泄,向老师、同学、朋友倾诉自己的忧虑和不满,也可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消除心理压抑。

3.5.3放松训练法放松训练法是通过练习,学会身心放松的方法。大学生可以利用某一物件来发挥自我想象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心情愉悦,该法可以减轻或消除各种不良反应,如焦虑、紧张、头痛等。

3.5.4注意转移法注意转移法是通过转移注意,使个体的注意力由消极情绪转移到积极情绪的一种方法。为此,大学生可以有选择的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活动中,使自己没有时间沉浸在那些因各种原因引起的不良情绪中。

参考文献

[1]张春兴.现代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其调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6):57

[3]刘颖.大学生择业不良心理浅议[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4,4:59

[4]梁光霞.大学生求职择业心理调适方法探讨[J].九江学院学报,2004,4:35

择业心理范文篇5

1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呈现出新特征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笔者曾对即将步入大三的200名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当前对择业、就业方面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思想状况大致如下。(1)大学生中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比较困难,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但另一方面,有20%以上的人对就业前景感到比较乐观和有信心,一半人感到没有信心或说不清楚。(2)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大部分感到自己所学专业一般、不太满意,所以在是否围绕所学专业择业这个问题上半数以上的人选择了看情况而定。(3)大学生的就业目的大部分集中在实现人生目标和为了生计。打算毕业后马上就业的占到了20%,而对继续深造,报考公务员,毕业生对此表现出的兴趣不大,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不到5%。在选择就业单位意向这个问题上,在大公司或实力雄厚的企业就业依旧成为学生考虑就业的首选。(4)大学生择业时,对于首先考虑的因素,50%的人选择了个人发展机会,其次的因素为经济收入与福利。用人单位最吸引大学生的,集中在单位效益与发展潜力、培训及提职晋级机会、单位文化及激励机制以及薪酬与福利这几个因素上。同样,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单位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用人标准和聘用条件、薪酬和福利以及人才培训情况等信息。(5)希望供职的行业,超过50%的学生愿意到金融、房产、汽车等暴利行业或是愿意从事可以根据个人业绩有提成收入的各类销售行业等。(6)在毕业后到哪里工作这个问题上,选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占到了50%,其次是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大城市,选择到中西部工作的人较少,即便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发展,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才可以接受。(7)大学生中有近40%的人对将来职业的月薪期望标准为2500~3500元,15%的人期望值为2500元以内,14%的人期望值为2500~3000元,16%的人期望值在3500元以上。www.chinabt.net2015年11月183综上所述,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的择业心理新特征如下。第一,职业评价标准较为现实。当前,经济收入和职业稳定性已经成为大学生对自身职业价值评价的首选指标。第二,职业选择行为趋于矛盾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并存的今天,民办高校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群体在心理上还不稳定、不成熟,因而他们的一些行为会呈现出矛盾性“。经常处于矛盾的交织与碰撞状态,是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特征”。第三,职业目标过于理想化。如上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薪酬待遇愿景过高致使错过不少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分析

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点的多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因素,就业趋势呈现多元化,相当部分毕业生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偏差,并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根据我们近三年来指导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实践,我们认为目前毕业生择业心理状态主要表现是他们的择业期望值呈现多种矛盾心理。

2.1在择业的竞争意识上

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缺乏竞争的勇气,担心遭受挫折。

2.2在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上

既想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希望专业能对口,利于今后发展,又想放弃专业,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个人能力的工作。

2.3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

既想重学业,重才智的发挥,实现自己的既定理想,又过分注重就业的经济效益,过于强调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2.4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既想进稳定、有保障的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大企业,又想到竞争力相对较小、容易得到认可,个人发展空间较大的中小企业。瞻前顾后,往往举棋不定。2.5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上尽管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但是大学生们仍然普遍向往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其普遍趋势是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向往内地,内地的毕业生向往沿海地区,农村的毕业生向往城市,中小城市的毕业生向往大城市,而不愿意到老边少等贫困地区工作。

3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择业自卑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相对于同一层次的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偏低,这也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多问题,造成民办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在择业问题上总觉得比别人矮一截,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脚,缺乏自信。(2)择业焦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毕业生们因求职择业过程中纷繁复杂的事情,心情浮躁不安,精神也处于一种持久的焦虑状态。加之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具有的共性问题:眼高手低,因找工作连续数次的碰壁,他们的这种过度、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了就业焦虑心理,有的甚至患上了“择业焦虑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就业。(3)茫然心理。初次择业的大学生,愿景是要找份适合自己并且自己也喜欢的工作,但是对于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却又说不清楚。不少大学生要么是过高评估自己的实力,对小企业或小单位不屑一顾;要么是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时缺乏自信,从而坐失良机。大学生对自己不能做出准确的职业定位,严重影响了就业的选择。(4)消极依赖和“啃老”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还没就业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不合适或不满意“,反正回家有父母”。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已经在某些毕业生意识中根深蒂固。不少高职毕业生表示,他们起初并不想依赖父母,但是在就业屡次碰壁后,他们主1842015年11月www.chinabt.net动选择了“啃老”。

3.2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结构在转型,产业在不断升级,导致职业多变,而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易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产生心理问题。(2)社会因素:我国就业制度还不完善,加之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使得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难以建立,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3)家庭因素:家庭境况较好的家长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千方百计给子女安排一切,家长想法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4)高校因素:就业指导工作滞后。有些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责任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又因缺乏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5)用人单位因素:用人单位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最终环节,对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情况反馈给校方甚少,要么就没有反馈,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实现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造成用人单位对民办高职学生的认同感不高,无法为毕业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工作岗位,往往导致相当部分大学生产生择业自卑感和择业焦虑等心理问题。(6)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由于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自我评价偏差,求职过程中呈现的问题都源于学生自身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的缺失所致。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

4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4.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教育部网站2012年11月24日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今后中国高校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各民办高校可以以此为契机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统筹考虑,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聘任、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制度。构建符合民办高等教育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4.2建立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督导机制

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督导机制是准确把握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的最便捷的途径;是及时解决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科学制定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的最客观的依据;是正确引导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最有力的保障。强化民办高职院校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符合民办高职院校特点的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督导机制,定期开展专项评估督导工作,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可持续发展。

4.3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做好知识技能准备

首先,学生在读期间要扎实学好本专业课程知识,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来找准定位,顺利实现社会责任、社会规范和角色权利的转换。其次,学生应针对就业展开专门性的学习,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加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4坚持不懈地开展价值观、人生观及思想教育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为当代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掌握,并内化为他们比较稳定而又普遍的价值取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采取青年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坚定不移地贯穿大学全过程,如生动活泼的课堂教育、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热心参与的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的辩论、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榜样教育的心灵净化等,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结语

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态使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积极和消极并存,但主流是积极方面的。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毕业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高校应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应在完善就业制度、强化政府对择业市场的调控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使他们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择业心态进行合理择业,就业难题才会迎刃而解。

参考文献

[1]吴其旺,桂彤雯.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江西城市职业学院院报,2010(24).

[2]李晓东.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极其调适[J].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4,18(6).

择业心理范文篇6

关键词:公共管理;民办高校学生;择业心理特征;择业心理问题;对策

随着就业矛盾日趋突出,就业难度日渐增大,广大毕业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择业过程中出现了矛盾、焦虑、自卑畏怯等心理状况;这些心理障碍严重地影响了毕业生的正常择业和顺利就业,因此,及时发现和了解民办高校学生(以下简称大学生)择业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大学生健康的择业心理,使其以良好的择业心态迎接未来的挑战。

1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呈现出新特征

为了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解决以后的就业问题,笔者曾对即将步入大三的200名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学生当前对择业、就业方面相关问题的看法和思想状况大致如下。(1)大学生中绝大多数的人认为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比较困难,由此可见大学生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性有了比较充分的认识。但另一方面,有20%以上的人对就业前景感到比较乐观和有信心,一半人感到没有信心或说不清楚。(2)大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大部分感到自己所学专业一般、不太满意,所以在是否围绕所学专业择业这个问题上半数以上的人选择了看情况而定。(3)大学生的就业目的大部分集中在实现人生目标和为了生计。打算毕业后马上就业的占到了20%,而对继续深造,报考公务员,毕业生对此表现出的兴趣不大,选择这两项的人数不到5%。在选择就业单位意向这个问题上,在大公司或实力雄厚的企业就业依旧成为学生考虑就业的首选。(4)大学生择业时,对于首先考虑的因素,50%的人选择了个人发展机会,其次的因素为经济收入与福利。用人单位最吸引大学生的,集中在单位效益与发展潜力、培训及提职晋级机会、单位文化及激励机制以及薪酬与福利这几个因素上。同样,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迫切需要了解单位主要业务和发展前景、用人标准和聘用条件、薪酬和福利以及人才培训情况等信息。(5)希望供职的行业,超过50%的学生愿意到金融、房产、汽车等暴利行业或是愿意从事可以根据个人业绩有提成收入的各类销售行业等。(6)在毕业后到哪里工作这个问题上,选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占到了50%,其次是上海、广州、深圳、北京等大城市,选择到中西部工作的人较少,即便愿意到中小城市或西部发展,实在没有其他机会时才可以接受。(7)大学生中有近40%的人对将来职业的月薪期望标准为2500~3500元,15%的人期望值为2500元以内,14%的人期望值为2500~3000元,16%的人期望值在3500元以上。www.chinabt.net2015年11月183综上所述,当前民办高校学生的择业心理新特征如下。第一,职业评价标准较为现实。当前,经济收入和职业稳定性已经成为大学生对自身职业价值评价的首选指标。第二,职业选择行为趋于矛盾性。在中国传统文化和各种社会思潮并存的今天,民办高校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群体在心理上还不稳定、不成熟,因而他们的一些行为会呈现出矛盾性“。经常处于矛盾的交织与碰撞状态,是社会转型期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中的重要特征”。第三,职业目标过于理想化。如上表明,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期望值过高,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薪酬待遇愿景过高致使错过不少就业机会。

2大学生择业心理状态分析

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点的多元化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诸多因素,就业趋势呈现多元化,相当部分毕业生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心理偏差,并影响到他们的顺利就业,根据我们近三年来指导学生实习、就业工作实践,我们认为目前毕业生择业心理状态主要表现是他们的择业期望值呈现多种矛盾心理。

2.1在择业的竞争意识上

既想主动竞争,谋取理想职业,又缺乏竞争的勇气,担心遭受挫折。2.2在专业与职业的关系上既想注重专业能力的发展,希望专业能对口,利于今后发展,又想放弃专业,选择能够充分发挥自己个人能力的工作。

2.3在择业的价值取向上

既想重学业,重才智的发挥,实现自己的既定理想,又过分注重就业的经济效益,过于强调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2.4在工作单位的选择上

既想进稳定、有保障的事业单位、政府部门或大企业,又想到竞争力相对较小、容易得到认可,个人发展空间较大的中小企业。瞻前顾后,往往举棋不定。

2.5在工作地域的选择上

尽管国家的产业政策在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但是大学生们仍然普遍向往经济文化发达地区,其普遍趋势是边远地区的毕业生向往内地,内地的毕业生向往沿海地区,农村的毕业生向往城市,中小城市的毕业生向往大城市,而不愿意到老边少等贫困地区工作。

3大学生择业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3.1大学生择业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1)择业自卑感。自卑是一种缺乏自信心的表现;相对于同一层次的公办院校来说,民办高职院校生源质量普遍偏低,这也为后续的教育教学带来很多问题,造成民办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加之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他们在择业问题上总觉得比别人矮一截,主要表现在职业选择中畏首畏脚,缺乏自信。(2)择业焦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毕业生们因求职择业过程中纷繁复杂的事情,心情浮躁不安,精神也处于一种持久的焦虑状态。加之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具有的共性问题:眼高手低,因找工作连续数次的碰壁,他们的这种过度、持久的焦虑体验,形成了就业焦虑心理,有的甚至患上了“择业焦虑症”,严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和就业。(3)茫然心理。初次择业的大学生,愿景是要找份适合自己并且自己也喜欢的工作,但是对于未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却又说不清楚。不少大学生要么是过高评估自己的实力,对小企业或小单位不屑一顾;要么是过低估计自己的水平,向用人单位展示自己时缺乏自信,从而坐失良机。大学生对自己不能做出准确的职业定位,严重影响了就业的选择。(4)消极依赖和“啃老”心理。一些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还没就业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不合适或不满意“,反正回家有父母”。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找工作靠关系、靠父母已经在某些毕业生意识中根深蒂固。不少高职毕业生表示,他们起初并不想依赖父母,但是在就业屡次碰壁后,他们主动选择了“啃老”。

3.2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经济因素: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国经济结构在转型,产业在不断升级,导致职业多变,而择业观念滞后于就业制度的改革,又由于多种经济成分的并存与单一的就业观念的矛盾日趋突出,易造成大学生择业心理的偏差,产生心理问题。(2)社会因素:我国就业制度还不完善,加之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使得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难以建立,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影响了大学生就业的公平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从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3)家庭因素:家庭境况较好的家长往往不考虑子女的主观愿望和个性特点及能力特长,千方百计给子女安排一切,家长想法和子女思想得不到统一,或者家长的行为与学校的教育相矛盾,往往导致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理。(4)高校因素:就业指导工作滞后。有些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责任意识和人文素养的教育,只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传授,又因缺乏对大学生择业中出现的心理问题缺乏分析和研究,对就业观念、择业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的指导,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导致大学生产生就业心理问题。(5)用人单位因素:用人单位作为学生就业工作的最终环节,对高校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的情况反馈给校方甚少,要么就没有反馈,高校培养的人才无法实现与用人单位需求的无缝对接,造成用人单位对民办高职学生的认同感不高,无法为毕业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工作岗位,往往导致相当部分大学生产生择业自卑感和择业焦虑等心理问题。(6)大学生自身的因素:由于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自我评价偏差,求职过程中呈现的问题都源于学生自身职业素质、人文素质的缺失所致。这些素质的欠缺导致竞争实力欠缺,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就业,造成求职过程中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

4大学生择业心理问题的对策

4.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教育部网站2012年11月24日的关于做好201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今后中国高校校级专职就业工作人员数量与应届毕业生人数比例不低于1∶500。各民办高校可以以此为契机将就业指导教师纳入学校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范畴统筹考虑,建立和完善就业创业指导教师聘任、培养、使用、考核和激励制度。构建符合民办高等教育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

4.2建立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督导机制

大学生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督导机制是准确把握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展的最便捷的途径;是及时解决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困难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科学制定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的最客观的依据;是正确引导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最有力的保障。强化民办高职院校择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构建符合民办高职院校特点的择业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督导机制,定期开展专项评估督导工作,真正做到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的可持续发展。

4.3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做好知识技能准备

首先,学生在读期间要扎实学好本专业课程知识,同时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来找准定位,顺利实现社会责任、社会规范和角色权利的转换。其次,学生应针对就业展开专门性的学习,注重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最后,加强高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4.4坚持不懈地开展价值观、人生观及思想教育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为当代大学生所感知、所认同、所掌握,并内化为他们比较稳定而又普遍的价值取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者、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采取青年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坚定不移地贯穿大学全过程,如生动活泼的课堂教育、丰富多彩的课外教育、热心参与的实践活动、社会热点问题的辩论、健康校园文化的感染熏陶、榜样教育的心灵净化等,使民办高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5结语

大学生择业的矛盾心态使其遇到困难、挫折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积极和消极并存,但主流是积极方面的。这种矛盾心态是其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发展趋向成熟的动力。除了毕业生本身要努力寻求积极的解决办法外,高校应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社会应在完善就业制度、强化政府对择业市场的调控等方面通力合作、共同努力,使他们保持稳定、积极、正确的择业心态进行合理择业,就业难题才会迎刃而解。

作者:兰东东 单位:江西应用科技学院

参考文献

[1]吴其旺,桂彤雯.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江西城市职业学院院报,2010(24).

择业心理范文篇7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常见心理现象的描述,分析这些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并且从学校、社会、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这些问题的措施。

一、大学生择业中常见心理问题

相当多的大学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

(一)焦虑、虚幻

焦虑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负性情绪,是人们生活中预感到一些可怕的、可能造成危险的、或者需要付出努力和代价的事物将要来临,而又感到自己对此无法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预防和解决,表现出的忧虑和不安,担心和恐慌。择业焦虑的表现为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能否找到适合发挥特长、利于自身成长的单位和工作环境,害怕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担心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等。大学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急躁往往使他们烦躁不安,无所适从。焦虑在心理上会产生危机感、迷茫感,甚至是恐惧感。许多大学生在焦虑之下产生虚幻心理,这是由心理冲突或害怕挫折引起的。他们或幻想不参与竞争,就能找到理想工作单位,或幻想用人单位能主动找上门来。持这种心理的大学生,容易脱离现实,幻想代替现实,整日处于幻想状态中,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很难找到理想职业。

(二)自卑、胆怯

自卑是个体由于某种原因(生理或心理的缺陷,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对自我认识的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怀疑自己,看不起自己,担心自己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择业前,往往踌躇满志,很想一显身手。而一旦受到挫折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信心减弱,自尊心受损,从而对自己全盘否定。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往往会伴有胆怯心理,不敢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这在毕业生面试中表现尤为明显。

(三)盲目、攀比、从众

青年大学生血气方刚、喜欢争强好胜、虚荣心较强,容易引发攀比心理。从众心理表现为受大多数人的影响,思想、行为等出现的趋同。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毕业生在择业时往往十分盲目、缺乏理性思考。盲目、攀比、从众表现在择业过程中就是忽视自身特点,对自我缺乏客观正确的分析,不从自身的实际出发,不考虑所选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四)害怕挫折、依赖他人

挫折心理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阻碍时产生的紧张心理状态。在择业时,心理期望值过高,一旦受挫就容易怨天尤人,自惭形秽,丧失自信。由于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和竞争意识,信心、勇气不足,所以将找工作寄希望于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根本就没有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中。

二、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

大学生经历比较简单,对就业形势了解不清,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遇到困难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受到打击后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由于心理上的不完全成熟,自我同一性混乱,这种混乱表现在大学生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特长以及适合职业的判断上紊乱不清、自主性弱化、自我目标的追求受他人和同伴群体的影响。由于自我同一性的混乱,在就业中很容易出现心理失衡,盲目从众和攀比。他们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父母为子女操办一切,学生独立生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十分欠缺,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容易依赖他人。

三、应对措施

(一)学校加强教育,完善体系

加强全面认识就业形势的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加强树立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勇于面对竞争、不怕挫折,自主择业、克服依赖心理,先就业后择业,自主创业和终身学习;在专业设置上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完善就业指导体系,使学生尽早树立起良好的就业心态和健康的就业心理素质,将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课程中,同时加强对负责就业辅导员的专业素质的培养;建立健全就业心理干预机制,加强就业心理咨询工作,了解掌握择业阶段毕业生的心理状况,做好择业前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受挫折的心理准备,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和疾患,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治疗,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排除心理障碍,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途径,如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加强与校友的联系,利用校友的力量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等。

(二)社会给予大力支持

政府应在就业政策上应给予倾斜,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就业机会和公平竞争的平台;对于到基层、艰苦地区、西部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大力支持、鼓励、资金奖励;同时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为专业人才提供更好的创业环境,对于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应给予积极扶持,提供小额贷款和担保;取消高校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户籍、性别、身高、相貌等方面的限制条件;采取法制的手段管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塑造一个良好的就业法律环境,使他们的就业权益得到保护,使就业市场更加规范。

(三)学生调整心态,做好就业准备

在心理方面,大学生应正确认识和评估自己,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一个面临求职择业的人,只有对自己理想追求、道德品质、个性、才能和特长、兴趣爱好、生理特征及弱点都有一个实事求是的正确认识和估价之后,才可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进行准确的职业目标定位,从而克服盲目、攀比和从众心理。其次大学生应增强自信,克服自卑和依赖心理,同时树立竞争意识,增强竞争实力,勇敢面对挫折。再次,及时排解心理障碍,调控情绪,及时求助于心理机构。

在专业知识方面,大学生应该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展知识面,培养自己的综合素养,努力提升个人综合能力。

在择业技巧方面,大学毕业生应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因为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就要求做到:第一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第二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三掌握面试面谈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和应对技巧。

参考文献

[1]黄静宜,大学生就业心理一瞥,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第12卷第3期

[2]孔波,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主要心理问题及其调适,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第2期

[3]王贤来,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调适,合肥联合大学学报,1999年第9卷第2期

[4]许拥旺,大学生就业心理误区及对策研究,科教文汇,2007年6月

[5]王季桃,对当代大学生就业心理的探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第14卷第4期

择业心理范文篇8

大学生择业与求职中的心理健康

一、2006年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

1、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

2、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就业服务急待加强。

4、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5、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处于政策边缘化状态,退役军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6、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

二、择业中的心理问题

(一)择业的心理矛盾

1、有远大的理想,但不能正视现实

2、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3、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4、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

5、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难以决断

(二)择业的心理误区

1、“学而优则仕”的自负心态

2、自认“白玉有瑕”,盲目自卑

3、求职过程中过于保守

4、“举棋不定”,犹豫再三

5、信心不足

(三)择业的几种常见心理现象

1、焦虑

2、自卑

3、怯懦

4、孤傲

5、冷漠

6、问题行为

7、躯体化症状

三、择业中的怎样面对就业新形势

(一)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1、拓宽思路,树正确的就业观

2、树立“先就业,在择业”的择业观念

3、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

(二)择业时应遵循的原则

1、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

2、积极参与与竞争的原则

3、争取及时就业的原则

4、多渠道就业的原则

前言(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意义)

人的一生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目前,大家面临的关键一步就是——就业。有人曾经对就业作过这样的比喻:就业如同婚姻,一桩美满的婚姻可以造就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份理想的职业可铸造一个辉煌的人生。对面临毕业的大学生而言,选择职业可以说是人生道路的紧要处,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择业决定一个人未来事业和人生的目的、追求。但很多大学生对如何择业,择业中可能面临哪些问题,如何解决等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

针对目前大学生的现状,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同时也是国家教育部开设课程的相关要求,我校就业指导中心特别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我们这门课程主要分为择业心理、简历制作、职业道德、面试技巧、就业政策、就业途径六个模块,下面主要针对大家择业心理这一模块做一个比较详细的阐述,让大家在就业前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一、2006年我国就业领域面临的突出问题

2006年,我国劳动力供给增量达到峰值,供给总量快速增长。但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较低,劳动力需求难以大幅增长,劳动力总量仍然严重供过于求。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随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推进而日益突出,增加了就业工作难度。

1、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

2006年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从需求情况看,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就业人员约1100万人。劳动力供大于求将达到1400万人,比2005年增加100万人。因此,如何应对今年的就业压力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2、困难地区、困难行业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更为突出。

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还有60多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约400万人,今后3年国企实施政策性破产还需安置360万人,辅业改制约有300万职工需要分流安置。在已实现再就业人员中,约有三分之一就业稳定性较差。资源枯竭型困难城市和困难行业中,由于传统产业衰退,失业人员积累多,失业周期拉长,再就业矛盾更为突出。面临就业困境的还有近年迅速增加的失地失业农民,亟需纳入就业政策扶持范围。

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加大,就业服务急待加强。

2006年全国劳动力供给增量中,约有60%是农村新增劳动力,其中绝大部分需要到城镇寻找就业机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务十分艰巨。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环境和服务亟待改善,特别是在农村劳动力较多的中西部地区,服务设施和设备短缺陈旧、教师和管理人员不足且素质较低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扩大和稳定

4、高校毕业生依然面临结构性就业难题。

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地区分布看,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劳动力需求相对旺盛,而西部地区需求不足。从学历层次看,就业困难者主要集中在大专和高职毕业生,重点院校、热线专业供不应求。多数新增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层次趋于下降,薪酬、福利减少。非正规就业岗位比重增加,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高端服务业岗位不足。部分东部城市开始讨论人口控制政策,有可能造成东部就业空间的紧缩。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仍需进一步深化。

5、初高中毕业生继续处于政策边缘化状态,退役军人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2006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初、高中阶段毕业生继续增加,总量达到480多万人。加上城镇还有200万左右的往届初高中毕业生处于失业(受登记制度限制,多数未登记)或半失业状态,就业矛盾不可忽视。他们普遍缺少职业技能,又难以得到直接的政策扶持,与下岗人员相比,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需要引起更多关注。近年每年约有30多万退役军人需要在城镇安置就业,今年军队缩减员额,数量将有所增加。虽然安置人员总量并不很多,但是受社会就业形势严峻和体制政策不完善影响,其就业安置工作面临较大困难。

6、产能过剩、经济波动和贸易摩擦所引发的就业风险增加。

2006年,由投资过快增长、结构不合理引发的产能过剩以及能源、纺织、房地产、汽车等行业供求关系的变动,都将直接或间接对就业增长产生影响。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求整顿甚至关闭一些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大量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不容忽视。国际贸易关系对就业的影响将更加显著。2006年,是全球纺织品贸易配额取消后的第二年,我国纺织业在面临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来自美欧等国以及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变相设限、贸易摩擦加剧的风险,对国内就业的负面影响将进一步加大。

二、择业中的心理问题

面对择业,大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自由度,许多毕业生都跃跃欲试或惴惴不安。在择业过程中毕业很难免会出现种种心理矛盾、心理误区和心理障碍。

(一)择业的心理矛盾

1、有远大的理想,但不能正视现实。

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时踌躇满志,怀有远大的理想抱负,希望到社会施展才华,成就一番事业。但是他们怀有远大的理想和宏伟抱负的后面隐藏着阅历较浅,实践经验不足,对社会和生活认识肤浅及自命清高等弱点。这种矛盾使他们感到理想与现实有着巨大的差距,过高的期望值和客观的社会现实的反差,使他们缺乏心理承受能力,在择业前表现出兴奋和惶恐,热情和回信交织的矛盾心理。

2、想做一番事业,但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

在择业中,很多毕业生都愿意从专业出发选择职业,准备干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愿庸庸碌碌,无所作为。同时他们又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想走捷径,想涉足层次高、工作条件好的单位,想一举成名,一蹴而就。不愿到艰苦的地方去,不愿到西部去,到边远地区去,不愿深入基层。

3、有较强的自我观念,但缺乏把握自我的能力。

即将毕业的学生,自我意识日趋完善,他们对自我的存在及意义有了明确的认识。在择业中,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价值,迫切地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可,但是,由于他们社会经验不足,自我意识还不完善,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有时评价过高,洋洋得意,目无一切;有时评价过低,自卑自贱,自怨自艾。

4、渴望竞争,但缺乏竞争的勇气。

就业制度的深化改革,为毕业生提供了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他们已经认识到一个人如果没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是,真正面对社会为其提供的竞争机会时,许多大学生又顾虑重重,缺乏勇气,有的怕竞争失败丢了面子,有的怕竞争伤了和气,有的认为不正之风干扰太大,竞争肯定会失败等。

5、鱼和熊掌不可兼得,难以决断。

择业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许多种选择的境遇。各种选择各有千秋,倘若犹豫不决,往往会坐失良机。Eg:做教师待遇稳定,但收入不高;经商收入丰富,但风险大;留在原籍,人际关系熟悉,但缺乏新鲜感和挑战性;去外地人生地不熟等等这些都是毕业生在择业中经常遇到的难以决断的问题。

以上种种矛盾心态,给毕业生顺利就业带来消极的影响,个别毕业生甚至发展到形成了心理障碍影响身心健康,严重影响就业。

(二)择业的心理误区

1、“学而优则仕”的自负心态。

有些大学生特别是以优等生在择业时眼光只盯着大城市、好单位,追求安逸的生活,[怕吃苦,眼高手低,一旦遇到挫折,找不到工作就万念俱灰。

2、自认“白玉有瑕”,盲目自卑。

有些毕业生过分看重自己某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害怕用人单位看不上,还有一些人因犯错误而抬不起头来,也有部分人因为自己专业课程不好而信心不足,结果错过时机以致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3、求职过程中过于保守。

一些毕业生缺乏社会竞争意识,害怕风吹秀木,不愿当出头鸟。到了人才市场本可一试锋芒却总是退避三舍,不敢子荐,过分谦虚,担心别人嘲笑自己“自卖自夸”,以致错失良机。

4、“举棋不定”,犹豫再三。

有些毕业生择业时缺乏主见,常为家长、同学所左右,身不由己,以致彩球四飞,中了哪家算哪家,可一旦签了协议后又后悔不迭。

5、信心不足。

在人才市场同样遵循货真价实这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用人单位把要求薪水底的人视为“无用之材”,而对那些薪水要求比以前还搞一些或平等的人另眼相看。假如你对薪水要求明显低于市场价格,那么你不仅没有表达你的自信心,还可能给用人单位无真才实学的印象。另外毕业生过于看重在求职过程中自己的学历水平,导致自己信心不足。

毕业生要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必须冲破以上的误区,树立正确的求职观念。首先要正确认识自我,了解分析市场信息,做到“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其次要用于推销自己,敢于竞争,“该出手时就出手”。要学做“当代愚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不达目的不罢休。如此这样,求职不再只是梦。

(三)择业的几种常见心理现象

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扭结和沉积在一起,往往会产生一些心理干扰。困扰毕业生择业的心理现象主要有:

1、焦虑

毕业生择业中焦虑心理的一种特殊表现就是急躁。在职业为最终确定以前,毕业生普遍有急躁心理。他们恨时间过得太慢,怨用人单位优柔寡断,他们希望谈判桌前就一锤定音,希望无需周折就如愿以偿。急躁心理还反映在选择单位上,在对用人单位信息掌握较少或不完全了解用人单位的性质时,就匆匆签约。一旦发现未能如愿,后悔莫及。尤其在规定的期限内尚未落实单位的一些学生,心里更为焦躁。大学生在择业中的这种焦躁心理,常使他们忧心忡忡、烦躁不安、心理紧张、无所适从。

2、自卑

一些毕业生往往过低估价了自己,总是自惭形秽,自己看不起自己。在求职过程中他们缺乏勇气,不敢竞争。在屡遭挫折之后,一些毕业生容易产生强烈的自卑心理,变得胆小,畏缩,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这种心理不仅是一些学生悲观失望,忧郁孤僻,不思进取,而且还有碍于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过度自卑,还会产生精神不振,心灵扭曲,以及沮丧、失望、孤寂、脆弱等心理现象。

3、怯懦

有些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有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理。有的在谈判桌前不是面红耳赤,就是语无伦次、张口结舌、支支吾吾、答非所问,辛辛苦苦准备的台词、腹稿在一急之下忘得一干二净;有的谨小慎微,害怕说错一句话、一个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中的形象,以致不敢放开说话,该表达的意思未能充分表达。这种怯懦心里多见于内向或抑郁气质类型的学生。

4、孤傲

一部分学生对自己估价过高,自认为高人一等,非常傲气;或认为自己学了很多指示,各方面条件也不错,不会没有好的归宿,哪个单位录用自己是其荣幸;或认为现时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瞧不起那种职业,横挑鼻子竖挑眼,没有自己满意的。

孤傲心里是缺乏可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的表现。一旦有了这种心理,很容易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幻想一旦代替显示,会使自己的择业目标和现实产生很大的反差。

5、冷漠

当一些毕业生在择业中受到挫折而感到无能为力、失去信心时,表现出不思进取、情绪低落、意志麻木等不健康的精神状态。他们自认为看破了红尘,决计听天由命,任凭自然发落。冷模式遇到挫折后一种心理反应,是逃避现实、缺乏斗志的表现。这种心理与就业的竞争机制是不相适应的。

6、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既违背社会行为规范的不良行为。毕业前,一些大学生因某些主体需要不能满足获奖度较大的挫折感,加之平时缺乏应有的品德和个性修养,在他们身上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问题行为,常见的有逃课、损坏东西、对抗、抱负、迁怒于人、拒绝交往、进行不良交往、过度消费、嗜烟、嗜酒等等。问题行为的存在,不仅会影响学生顺利择业,还可能导致严重危机与违法。

7、躯体化症状

躯体化症状是指由于心理压力和生活方式而导致的异常的生理反应。毕业生由于心理应急水平偏高、心理冲突强度大,挫折体验多,加之一部分毕业生性格上本来并不十分健全,因此容易导致某些躯体化症状,如头痛、头昏、血压不正常、消化紊乱、背痛、肌肉酸痛、口感、心慌、尿频、饮食障碍等。这些症状若不及时排除,就可能危及学生的身体健康及心理健康。

三、择业中的怎样面对就业新形势

针对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情况及影响就业的因素多元化的特点,一方面我们要冷静地面对激烈竞争就业形势;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解放思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完善自我,以适应快速发展的人才市场的需要。

(一)立正确的择业观

1、拓宽思路,树正确的就业观

2、树立“先就业,在择业”的择业观念

3、树立自主创业的就业观

(二)择业时应遵循的原则

1、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

2、积极参与与竞争的原则

择业心理范文篇9

择业挫折的理解

择业挫折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无法克服的障碍或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情绪反应、情绪体验。它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择业挫折同其他挫折一样,包括择业挫折情境、择业挫折反应、择业挫折认识三个方面的涵义,三者中择业挫折认识,即对择业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最为重要。对于同样的择业挫折情境,不同的择业认知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一般来说,择业挫折情境越严重,所引起的择业挫折反应也可能越强烈,但是,他们并不总是成正比,有时择业挫折反应会大于实际的择业挫折情境,有时即便没有择业挫折情境的发生,而仅仅由于择业挫折认知的作用,也可能产生择业挫折反应。择业挫折一般有二种类型:一种类型是择业时由于知识缺乏、能力缺乏、经验缺乏、物资缺乏而产生缺乏挫折;另一种类型是由于在择业过程中所遇到的阻碍而产生的阻碍挫折,这种阻碍可能是物质性的,也可能是观念性的、社会性的。

大学生在择业时都有可能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如果择业挫折太大,太频繁,或者越过大学生的耐受能力且不能正确对待,则有可能会引起择业心理困惑或障碍。择业挫折属正常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讲,有它有利的方面,它会引导大学生对择业的认知产生创造性的变迁,增长解决问题的能力,寻求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合理就业。

引起大学生择业挫折的原因是复杂的,多种多样的,一般从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上分析把握。从客观因素上来讲,首先,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就业形势。多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就业制度改革,在改革的实践和探索中,取得了巨大成绩,就业工作水平得到了全面提高。但随着招生规模和毕业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必将面临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在新的就业形势下,就业竞争激烈,大学生难免遇到曲折和艰辛,这时大学生难免出现择业挫折。其次,毕业生政策有着严肃性和权威性,分配政策的执行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规范的步骤,如果高校就业主管部门就业指导或政策宣传不到位,毕业生对政策缺乏了解,我行我素,这难免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再次,在毕业生择业过程中,不正之风还有一定的市场,往往出现好差学生分配上的“错位”现象,使得相当一部分学生自信心动摇,导致价值观、择业观上出现了嬗变,因而不能正确地对待择业问题,不能正确地对待择业中的挫折问题。从主观因素上来讲,首先,一个人择业的成功,起决定作用的固然是自身的知识、能力、素质,如果自身知识储备量少,能力不突出,综合素质不高,这种自身条件的限制和需求之间发生冲突,自然在择业中受挫。当然,在择业过程中的材料准备不充分、择业技能和技巧运用不得当也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挫折。其次,不少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存在认识偏差,就业观念不更新,确定就业期望值偏高,当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心理困惑,产生消极情绪。再次,择业动机冲突引起择业挫折。大学生择业时有时面临二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用人单位提供选择,二个单位都是一心向往的单位,“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出现了难以取舍的冲突,即双趋冲突。有时又面临两个不大满意的用人单位,自己又无法回避,出现“二者必居其一”的心理冲突,即双避冲突。其实,大学生在择业中遇到的心理冲突不尽然,还有更复杂的趋避冲突、双趋避冲突等等。

择业挫折反应

大学生在择业受挫后,无论挫折情境是由客观因素还是由主观因素造成的,都会对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行为带来相应影响。择业受挫的生理变化是由择业挫折情境所导致的情绪变化引起的。在强烈的或持续的消极情绪的作用下,受挫者的神经、心血管、内分泌、消化等系统会发生一系列不同程度的反应。择业受挫后的情绪性反应更为复杂,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择业焦虑、择业冷漠、择业幻想、择业嫉妒、择业逃避等。出于人的自我保护本能,大学生在择业受挫后,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采取某种活动方式消除或减轻内心的不平衡,这种择业受挫后的行为反应具有的摆脱痛苦、减轻不安、平衡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即为心理防御机制。择业心理防御机制有积极的,有消极的。积极的行为反应,可使大学生心理挫折得到一定缓冲的同时,还可能表现出择业中的自信、愉快、进取的倾向,从而有助于大学生积极战胜择业中的困难和障碍。

择业挫折应对

1.大学生应对择业挫折的特点

(1)理性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文化素质较高,知识储备较大,逻辑思维能力较强,思维理性化色彩较浓,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所以大学生在应对择业挫折过程中往往有理性成分。

(2)多样性。大学生应对挫折的方式往往不局限于某一种,而具有多样性特征,应对方式方法以自我控制、认知超脱、补偿、转移、潜抑、奋进等较为多见,这正是大学生特殊群体综合素质的体现。

(3)封闭化。大学生在应对挫折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封闭性,往往重于自身的力量而忽视社会的支持作用。

2.如何有效应对择业挫折

战胜择业挫折,社会、学校等外界环境是重要的。社会要努力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择业环境,尽快完善就业市场和就业制度,建立公正、公平、合理的竞争机制,学校要大力加强就业指导和心理咨询工作。但要想真正战胜挫折,主要是依靠自己,这里重点谈一谈择业受挫的自我应对。

(1)正确认识择业挫折。大学生初次就业,难免遇到一些挫折,这是正常的。择业过程中的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它并不是导致情绪障碍的直接原因,大学生对择业挫折所持的看法,解释,才是引起情绪和行为反应的直接原因。有的大学生怕就业,怕失败,对挫折不理解,认为不应该发生;有的大学生在挫折面前以偏概全,一叶障目,过分片面化;有的大学生对挫折过分夸大化,想象得非常可怕,无法挽回等等,这些都是不合理的观念。大学生择业受挫后,要保持冷静、理智,树立自信心,找出挫折源,分析原因、性质及严重程度,然后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及可行性,最后付诸实施。

(2)积极运用心理防御机制,提高挫折承受力。挫折承受力如何,直接关系到个体是否能经得起挫折打击。挫折承受力较强者,往往挫折反应较轻,受挫折的消极影响少,而挫折承受力较弱者,则容易受挫折的消极影响,甚至意志消沉,一蹶不振。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地运用自我防御机制,心理防御机制运用得当,可以减轻情绪上的痛苦,从而提高择业中的挫折承受力,为寻找战胜挫折的办法提供时机。防御机制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我们提倡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如升华、认同、补偿、幽默等。当然,不论何种方式都要看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如何来准确把握,适时适度地运用。公务员之家:

择业心理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心理调适;人格

Abstract:Universitystudentsassumehighexpectationsofthesocietyandtheirparentsandtheythemselvesareeagertobesuccessfulaswell.Meanwhile,thesocietyproposesstrictrequirementsforthem.Allthesefactorsmakeuniversitystudentsconfrontedwithmuchpsychologicalpressure,andasaresultharbormuchpsychologicalconfusion.Thispaper,afteranalyzingthepsychologicalproblemsofuniversitystudentsinemployment,putsforwardapproachestoadjustingthepsychologicalobstaclesinemployment,whichisofgreatsignificanceintheoveralldevelopmentofthepersonalitiesofuniversitystudentsandtheiremployment.

Keywords:universitystudent;employment;psychologicalobstacle;psychologicaladjustment;personality

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数量成倍增长。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45万,而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已达600多万。这些数字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思想压力,大学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阻碍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心理问题。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如何引导大学生排除不良心理干扰,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及表现

目前,我国毕业生就业已由计划经济时代的“统包统配”和“包当干部”,逐步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毕业生“自主择业”。实践证明,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有利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拓宽了职业选择面,使大学生求职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然而,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配”的阴影和“投资教育”这一新型家庭教育观,深刻地影响着当今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择业取向,很多毕业生在传统择业观和现代就业形势面前无所适从,呈现出各种心理表现,产生了许多就业心理问题。

(一)影响大学生择业的主要心理表现

1.功利心理

择业功利心理,是指从择业的趋利避害出发,片面扩大自我利益的追求而缺乏对就业环境的客观评价。2007年,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对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77.3%的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和要求专业对口等个人功利取向方面。其中,在就业地区的选择方面,大学生“重东部,轻西部”、“重大城市,轻中小城市和农村”的想法仍没有得到明显改观,从调查答案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学生们求职择业时的功利心理。

2.求“稳”心理

择业求“稳”心理,是指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追求工作职位的安稳、清闲、福利待遇好等等,不愿意选择有风险、有挑战性的职业,更不敢去自己创业。因而,毕业生对全额财政保障的事业单位趋之若鹜,公务员考试热度始终不减,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现象愈演愈烈,即使选择企业也首先以企业的归属和大小而论,似乎不太在意对企业的发展前景的分析,甚至全然不顾“人职匹配”的客观合理性。求“稳”心理主要由于求职一次到位的传统观念造成的,受家庭传统文化影响,干部、知识分子家庭尤甚。

3.从众心理

择业从众心理,是指在求职择业时因为“跟着感觉走”而盲目从众。形成择业“从众”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缺乏择业主动性,缺乏对现实就业市场和政策的充分了解,缺乏对就业信息的主动收集与分析判断,对自己的职业目标、需要、价值观以及自身特点等没有明确认识,在就业时不能正视自己的能力、素质和择业的客观环境,随大流而造成的。

4.依赖心理

择业依赖心理,是指在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和自主承担责任的意识。形成择业依赖心理现象主要是由于个人独立决策能力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而造成的。往往表现为不主动出击,消极逃避就业市场,抱着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依赖家人通融社会关系,试图通过关系就业;依赖老师、学校送工作上门,总念着“车到山前必有路”,天上也会掉馅饼,试图坐等就业;即便有就业岗位选择的机会,也要向千里之外的家长寻求决策帮助、对职业左顾右盼,拿不定主意,以致贻误择业时机。

(二)大学生常见的择业心理障碍

1.焦虑与恐惧心理

焦虑是由心理冲突或个人遭受挫折以及可能要遭受挫折而产生的一种紧张、恐惧的情绪状态。分析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缺乏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社会的理性认识,产生了步入社会前的心理恐惧;第二,缺乏充分的就业准备,对就业、考研、考公务员的选择把持不定,产生顾此失彼的彷徨心理;第三,缺失择业方向和择业方法,始终不能顺利就业,因择业挫折产生就业恐慌;第四,恋爱分合,职业取舍,由于“鱼和熊掌”不能兼得而产生离别伤感,进而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恐惧。过度的焦虑会对大学生择业就业会产生消极影响,它不仅会抑制大学生的正常思维,而且使大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明显减退,从而影响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2.挫折与失败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当一个人产生心理挫折后,就有可能陷入苦闷、失望悔恨愤怒等多种复杂的情绪体验之中。[1]大学生往往都有“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时”的自我满足心理,因此择业的期望值也相当高。在就业地域的趋向,就业单位的选择和就业岗位的意向等方面有许多不切实际的自我设计。而这些就业目标的选择,往往都是出于功利心理、求“稳”心理和从众心理等需要,并没有充分考虑自身条件与社会的实际需求,违背了职业生涯规划中关于“人职匹配”的理论基础,容易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现象,并产生偏执、幻想、自卑、虚伪等心理问题,必然是事与愿违,最终不能顺利就业。现代大学毕业生多囿于校园,生活经历较简单,未曾经历过多少波折,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应对挫折的心理准备。[2]一次次就业失败的心理暗示必然会导致就业挫折心理的产生,进而使大学生择业行为发生偏差。

3.自卑与自大心理

自卑与自大是大学生较为常见的人格缺陷,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在就业中的表现是对自己缺乏客观的评价,同时对职业缺乏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在就业中自卑与自大常存在相互交织的现象,两者有时会相互转化。自卑的大学生不敢正视现实,对自己的长处估计不够,怀疑自己的能力,不善于发现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在对自己的抱怨、贬低中失去了求职的勇气,丧失就业机会。一些大学生在求职比较顺利时则容易自大,认为自己已经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任何工作都会得心应手,在求职中自觉高人一等、自命不凡,一旦出现求职失败则容易陷入自卑、自责、一蹶不振。也有的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名牌大学学生,或者所学的是紧俏专业,“皇帝女儿不愁嫁”,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能够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给自己设定了过高的就业期望值,结果同样是不能顺利就业,陷入自卑的泥淖。

二、大学生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

(一)客观认识自己

大学生是一个承载社会、家长以及自身高期望值的特殊群体,自我定位比较高,成才期望强,社会对其要求也很高,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兵法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代的战术,更是现代大学生求职择业之道。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毕业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基础教育的目标往往锁定在升学率。为了高升学率,一些学校甚至削弱关系学生身心健康的素质拓展课程,普遍忽视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高等学校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多偏重思想教育和政策教育,而对毕业生求职能力的培养,就业心理的辅导还不能满足现实需要。我国家庭不当教育是引发大学生择业心理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普遍的独生子女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也是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有基本对象,然而,我国家庭传统教育思想是对孩子统包统管、封闭保护,宠爱有加,对困难、挫折教育引导不够。使很多大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成依赖感,失去独立性。择业时往往依赖于学校和家庭,着眼于轻松高薪的工作环境和虚荣心的满足,一旦不能如愿便怨天尤人,畏惧不前。因此,客观认识自己,认识自己所接受教育的局限性,是进行就业心理自我调适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主动适应社会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学生就业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学生的就业呈现出主体性、社会化等特征。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也日益显现,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招人难,另一方面是毕业生有业不就,这种结构性矛盾的产生,源于毕业生的主体选择与社会实际需求之间的冲突。由此可见,毕业生就业过程就是毕业生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化过程,是迈向社会的第一步。观念就是就业力,态度决定结果,性格决定命运。因此,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取决于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能否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每个大学毕业生都应自觉遵循服从社会需要的原则。首先要明确现实岗位的重要性和工作的目的意义;其次在选择职业岗位时要把个人的兴趣、爱好、专长与社会实际需要有机统一起来,努力寻求到社会需要与个人追求的交汇点。[3]以自己所长择社会所需,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在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下实现职业理想。

(三)增强就业能力

1.增强就业心理能力

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特征是成功就业的基础和保障,在大学生就业心理素质教育中尤其应注意以下人格特征的培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善于合作、勇于创新、意志坚强、谦虚礼貌、自立自强、耐挫性高、自控力强、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等。[4]

大学生作为各种就业压力的实际承受者,谁也无法避免一些意想不到的失败,但是能够选择对待就业失败的态度。就业成功是蕴藏于每一位毕业生心底的一份强烈渴望,然而,家境的贫寒、教育的缺失、时运的不济等往往会使他们置身于失败的困境。但是,在现实世界里心灰意冷,举步维艰时,却常常忘了还有另一条可经由“想象”而抵达的成功之路。当一个人一无所有却胆敢“想象成功”时,他就拥有了一份严谨而理性的思维方式和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这种理性的思维方式能使心智不断提高,而积极的心理状态,更能给人生带来快乐的心理体验,并不断催人奋进,这就是自信给人带来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自信是促使大学生顺利就业的心理动力之一。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意志和坚强的性格。意志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心理条件,大学生要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和决策的果断性,避免在关键时优柔寡断、丧失良机。性格是人格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之一,大学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良好的性格对于正确思维、理性处事有巨大作用。所以,大学生要善于听取意见,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在实践中防止和克服怯懦、自卑、孤僻、狭隘、忧郁、狂躁等心理。

2.科学规划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和职业发展观念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轨迹。职业生涯是指个体职业发展的历程,一般是指终生经历的所有职业发展的历程。科学地将其划分为不同的阶段,明确每个阶段的特征和任务,做好规划,对更好地从事自己的职业,实现人生目标,非常重要。由此可见,大学生要树立终生择业的观点,切不可为了求得职业的稳定而放弃就业的机会。当获得一个理想职业的时机还不成熟时,应采取“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办法,把就业过程当成取得个人职业生涯经验的重要经历,通过就业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生存能力、实际工作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合理的职业流动,逐步实现自我价值,取得事业的成功。

3.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就是根据职业和社会发展的具体要求,将已有知识科学地重组,建构合理的知识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知识的整体效能。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满足现代社会职业岗位的必要条件,是人才成长的基础,也是求职择业的基本保证。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掌握尽可能多的知识,同时还应该掌握用于创造更多、更新知识的本领,掌握学习专业知识与提高技能有机结合的方法,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塑造自己,发展自己,不断适应现代社会就业的要求,使自己能够顺应科学的进步,时代的发展,择业的需要,努力提高就业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需求必将呈现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大学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虽然短期内无法根本消除,但必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校科学而富有成效的就业教育,而逐步得到改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和就业心理困惑,也将随着日益市场化的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的转变,而得到根本改变。因此,只要有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好环境,有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心态,具备适应社会需要的就业本领,大学生就业就不再困难。

参考文献:

[1]方成智.大学生就业的心理障碍及调适[J].心理教育研究,2006(3):85-86.

[2]康文.大学毕业生择业心理的研究[J].东华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533-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