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8:32:23

语文科

语文科范文篇1

“德为师之本”。因此,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做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班会、晨会、思想品德课及结合各科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等的思想教育。通过在思想上关心学生,感情上亲近学生,生活上关怀学生,师生关系特别融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班级在各项评比中成绩优秀,还被评为文明班级。在今年的毕业考试中,本班的语文科成绩平均分85.94分,合格率达100%,优秀率57.1%,名列同级第一,全镇前茅。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翻阅《小学语文教师》、《优秀论文集》等书籍,备好课,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做好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抓好四人小组的学习,选拔优秀的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进步。我坚持让学生写周记,写身边事,写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中我得到了许多……在日记中,我得到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他们健康成长。

我积极观看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如Xx市青年教师比武课、五邑大学举办的教学观摩课、广州进行的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课等,不断充实自己,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06年获得Xx市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优秀教育录像课例三等奖;优秀教育教学设计二等奖;Xx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评比三等奖;我积极参加各个公开研讨课,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获得好评。08年9月,我开始担任语文科组长的工作,肩头的责任是重大的,而这项工作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所以工作中经常虚心请教。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及课后评课的工作,促进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我把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的先进观念在科组中交流学习,认真组织语文教师参加各项比赛活动,在领导的支持和各位同事的努力下,大家齐心协力抓教学的好势头,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其他事务,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的档案展现出一串串闪光的数字:2005年、2006年评为Xx街道优秀教师;

2006年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7年获Xx街道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

2007年获Xx街道“廉洁修身”讲故事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获Xx街道中小学“安全记我心”演讲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参与的舞蹈“源”获Xx市二等奖;

2007、2008年连续2次在年度考核中评为优秀。

2008年获Xx市Xx区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9年获Xx街道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语文科范文篇2

“德为师之本”。因此,我在思想上严于律己,处处以身作则,关心和爱护每一位学生,做他们学习和生活中的良师益友,时时处处为人师表。在班主任工作方面,我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通过班会、晨会、思想品德课及结合各科教材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学习等的思想教育。通过在思想上关心学生,感情上亲近学生,生活上关怀学生,师生关系特别融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班级在各项评比中成绩优秀,还被评为文明班级。在今年的毕业考试中,本班的语文科成绩平均分85.94分,合格率达100%,优秀率57.1%,名列同级第一,全镇前茅。

作为一名教师,我不断地刻苦钻研业务,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新课程标准,注重多方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学习习惯,工作讲求实效,对学生实施因材施教。为了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我坚持经常翻阅《小学语文教师》、《优秀论文集》等书籍,备好课,结***合课堂实际运用课件配合教学,向40分钟课堂要质量。做好培优扶差的工作,对于后进生,我总是给予特殊的照顾,在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在课堂上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大力的表扬,课后多找他们谈心、交朋友,树立起他们的信心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抓好四人小组的学习,选拔优秀的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进步。我坚持让学生写周记,写身边事,写心里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中我得到了许多……在日记中,我得到学生的信任,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及时对学生给予指导和帮助,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他们健康成长。

我积极观看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如Xx市青年教师比武课、五邑大学举办的教学观摩课、广州进行的现代与经典教学观摩课等,不断充实自己,借鉴优秀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06年获得Xx市优秀教学论文二等奖;优秀教育录像课例三等奖;优秀教育教学设计二等奖;Xx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例评比三等奖;我积极参加各个公开研讨课,教学技能不断提高,获得好评。08年9月,我开始担任语文科组长的工作,肩头的责任***是重大的,而这项工作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所以工作中经常虚心请教。认真开展集体备课、公开课及课后评课的工作,促进语文教师教学能力的不断提高。我把各种教学观摩课和报告会的先进观念在科组中交流学习,认真组织语文教师参加各项比赛活动,在领导的支持和各位同事的努力下,大家齐心协力抓教学的好势头,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其他事务,均取得较好的成绩。

经过不断的努力,我的档案展现出一串串闪光的数字:2005年、2006年评为Xx街道优秀教师;

2006年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2007年获Xx街道小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三等奖;

2007年获Xx街道“廉洁修身”讲故事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获Xx街道中小学“安全记我心”演讲比赛优秀指导教师奖;参与的舞蹈“源”获Xx市二等奖;

2007、2008年连续2次在年度考核中评为优秀。

2008年获Xx市Xx区优秀论文二等奖;

2009年获Xx街道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三等奖;

语文科范文篇3

由国家教委审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其中明确规走: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可见,听说教学同读写教学同样重要。

听说读写是四种相对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语文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听和读以理解意义为中心,说和写以表达意义为中心。听和读同说和写之间是相通的,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和前提,说和写对听和读起着消化和促进的作用。听和说是运用口语接收和传递信息,读和写是运用书面语接收和传递信息。而书面语只不过是文字符号写出来的语言。一般地说,说得出就写得出。

听和说同读和写,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听和说越来越显得重要了。现在,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某些文字表达被“说”所取代,听和说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远大于读和写。语文教学只重视读和写、轻视听和说的观念和做法己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因此,语文课不仅应重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而且也应该加强听话教学和说话教学。

所谓听话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听话的基础知识,结合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说话实践活动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听话能力的教学活动。听的能力非常重要,正如读是写的基础一样,听是说的基矗不错,人自幼就会听话,但是听的能力有高低,效果有好坏。听话的过程是对语言感知的生理及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边接收、边理解、边储存语言信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人在接收声音语言的瞬间,要进行分析、综合、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这就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语音感受力,准确理解语义的能力,以及对话语的品评能力等。要培养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听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组织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大量的听知训练。

所谓说话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说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在现想现说的情况下,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准确、简明、流畅、动听地表情达意的教学活动。说话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其中包括:组织内部语言(即思维)的能力,快速语言编码(即组织语言)的能力,运用语音、语速、语调和态势语准确表情达意的能力等。人的这些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专门的说话训练和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话教学的说话训练。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通过朗读、复述、转述、看图说话、讲故事、口头作文、口头回答、对话交谈、会议发言、讨论、演讲、即兴演说、辩论等方式,有序有方地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轻视听和说的现象,我们应该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加以“治疗”。

首先,应该看到不少教学工作管理者和语文教师,对语文科教学目标理解得还不够深刻,对语文科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规律认识得还不够清楚。每学期伊始,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对阅读和写作教学有部署、有辅导、有要求,而对听话和说话教学则往往没有明确的质与量的要求。语文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备课,讲课,开展教研活动,也大多以读写教学为主,以为在讲课中多启发、多提问,就算是在进行听说教学了。即使有听说训练,也只是附属于读和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这样,教学目的不明确,不严格按教学规律教学,怎么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因此,广大教学管理者和语文教师,亟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加强对语文教学大纲的理解,加深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语文科范文篇4

语文科应着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然而,目前中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是读写教学受重视,而听说教学显得很不够。其实,听说教学的重要性早有定论。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过“听说读写并重”的观点。黎锦熙、张志公等语文教育家也都很重视语文教学中的口语训练,并提出过具体要求。

由国家教委审订的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规走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其中明确规走:使学生“具有现代语文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听说能力”。可见,听说教学同读写教学同样重要。

听说读写是四种相对独立而又密切相关的语文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听和读以理解意义为中心,说和写以表达意义为中心。听和读同说和写之间是相通的,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听和读是说和写的基础和前提,说和写对听和读起着消化和促进的作用。听和说是运用口语接收和传递信息,读和写是运用书面语接收和传递信息。而书面语只不过是文字符号写出来的语言。一般地说,说得出就写得出。

听和说同读和写,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关系。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听和说越来越显得重要了。现在,社会已进入信息时代,某些文字表达被“说”所取代,听和说的使用频率和范围远大于读和写。语文教学只重视读和写、轻视听和说的观念和做法己落后于时代的需要。因此,语文课不仅应重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而且也应该加强听话教学和说话教学。

所谓听话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听话的基础知识,结合大量的语言材料和说话实践活动进行训练,培养学生听话能力的教学活动。听的能力非常重要,正如读是写的基础一样,听是说的基矗不错,人自幼就会听话,但是听的能力有高低,效果有好坏。听话的过程是对语言感知的生理及心理活动过程,是一个边接收、边理解、边储存语言信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人在接收声音语言的瞬间,要进行分析、综合、联想、想象、判断、推理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活动。这就需要有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语音感受力,准确理解语义的能力,以及对话语的品评能力等。要培养学生具备这些能力,就必须教给学生听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组织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进行大量的听知训练。

所谓说话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掌握说话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在现想现说的情况下,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准确、简明、流畅、动听地表情达意的教学活动。说话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其中包括:组织内部语言(即思维)的能力,快速语言编码(即组织语言)的能力,运用语音、语速、语调和态势语准确表情达意的能力等。人的这些能力,并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要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专门的说话训练和结合阅读教学、写作教学、听话教学的说话训练。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通过朗读、复述、转述、看图说话、讲故事、口头作文、口头回答、对话交谈、会议发言、讨论、演讲、即兴演说、辩论等方式,有序有方地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轻视听和说的现象,我们应该找出”病因”,“对症下药”,加以“治疗”。

首先,应该看到不少教学工作管理者和语文教师,对语文科教学目标理解得还不够深刻,对语文科听说读写相辅相成的规律认识得还不够清楚。每学期伊始,各级教学主管部门对阅读和写作教学有部署、有辅导、有要求,而对听话和说话教学则往往没有明确的质与量的要求。语文教师制订教学计划,备课,讲课,开展教研活动,也大多以读写教学为主,以为在讲课中多启发、多提问,就算是在进行听说教学了。即使有听说训练,也只是附属于读和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这样,教学目的不明确,不严格按教学规律教学,怎么能有效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呢?因此,广大教学管理者和语文教师,亟须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加强对语文教学大纲的理解,加深对语文教学规律的认识,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语文科范文篇5

本学期所做的工作

一、认真做好常规教学工作

1、认真指导并督促全体语文教师做好备课,上课,作业设计,作业批改、课后辅导、测试和试卷讲评等各项常规教学工作。

2、教研组活动经常化、规范化。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并开展科组教研活动。

3、要求全体语文老师重视朗读,加强指导,做到人人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表情大方、入情入境。

4、重视写字的指导,要求学生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执笔姿势,按照教学要求,严格要求,严格训练,不断提高写字质量。

5、抓好中高年级的学生作文教学,努力探索小学作文教学的规律,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题材,生活气息浓郁的事件进行作文教学,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6、积极配合学校教导处做好教案和作业检查。

二、认真做好课题研究工作

1、学期初,年级组的老师集体把握教材,学习新课程理念。

2、继续抓好落实各年级新教材的课改工作。做好集体备课、教法研讨、课例研讨活动,使该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

三、加强业务学习

1、在科组活动中,认真组织全体语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把握课程标准的新特点、新要求,领会其精神实质,树立新的教学理念。

2、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市举行的各种教研活动,加强理论学习,掌握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为了全面考查学生,落实常规教学,本学期开展了多项检测活动。

1、对学生进行古诗背诵过关检测,

2、对三至六年级学生进行作文比赛。

努力的方向

本学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课改的要求以及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今后还要在下面两个方面下功夫:

语文科范文篇6

一.教学常规工作

提高常规课堂教学实效性,要求本科组教师制定教学工作计划。课堂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讲究课堂效率。按照学校要求,每5个周进行一次教学常规检查,检查任务包括教案、作业批改、作文批改、听课、教研活动、网络教研等等。组织教师做好月考评卷工作,毕业班教师做好备考复习工作。

二、推广语文教学中好的做法

让学生说一些名句名篇,课前。教师做点评;早读或检查学生背诵课文情况;课后,要求学生写周记,教师做检查。

三、教研活动

听课交流。设立年级备课组长:初一年级、初二年级、初三年级、高一年级、高二年级、高三年级。开展校内公开课,每星期举行一次教研活动。同年级教师集体备课。第二次月考前上优质课、上公开课,第二次月考后陈程程上公开课。区教研活动,上观摩课。

四、培养青年教师

初一年级带领,以年级为单位。初二年级带领,初三年级林书健带领卢娜,高一年级王维带领,高二年级王辞冬带领,高三年级陈英敏带领。形成传帮带模式,建立师徒关系,互相多听课交流,促进青年教师更快更好成长。

语文科范文篇7

本学期我们五年级语文科组将在思想上紧跟学校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理念,贯彻学校“进一步抓好教学质量,创一流学校”的工作思想,继续在学校主管行政的领导下,努力探索活力教育体系下的活力课堂,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教学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情操。调动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全面促进学生发展的新时代要求。

二、工作目标

1、通过各种形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此交流不仅仅是指教师听课后的评价交流,同时也包括上课前的备课交流、教学思想交流等。学习领会新课程标准,能使教师把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对新课程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能完善自己的教育观。

2、全面提高本组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汲取课改的新精神,新理念,并将其内化真正用来指导自己的教学。

3、努力开发本组教师的教学特色,各取所长,尽可能地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使本组教师在整体上有大的进步。

4、在有独特见解的情况下,增进对理论与实际的研究,使新课程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心得体会梳理、归纳、整理为学科研究论文。

5、高度重视集体备课,按照学校每周三下午集体备课的要求组织好每一次备课活动,进一步完善公开课制度,使其能起到对教师教学指导、启迪的作用。

6、注重教师的业务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创建一个和谐、民主、文明,有浓厚的教研氛围的年级组。

7、做好多元化一体评价工作,促进语文素质评价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写字、朗读、阅读、积累和写作等方面进行全程的评价。从培养学生的认真书写的习惯入手,加大朗读教学的力度,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表达。倡导自主阅读,加大阅读量,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尊重学生独特感受,营造书香校园,促进习作的教学。本学期继续进行日记的训练,重视学生写日记习惯的形成,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努力使本年段的作文教学更上新台阶。

三、具体措施

1、加强本组教师教学工作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使教师树立起共同提高的帮教意识。配合学校教导处的工作,积极进行备课、上课、指导学生作业等方面的有益研究探索。发挥好集体备课资源,在此基础上进行有效修改。

2、启发老师在教学中转变教材观,在理解、挖掘、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活用教材,不拘泥于教材,由教材中的内容引导学生向生活、向实践拓展,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思维,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宰者、学习的主人。

3、加强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由过去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利用课堂教学的变化给学生带来的新鲜气息,积极进行各学科间的整合、信息技术的整合、新课程理念的贯彻执行等,并时刻记录自己的教学体会和心得,做教学中的有心人,不追求模式但也不忽视模式的重要作用,在合理对待模式的情况下,形成个人的教学特色。

4、有效地利用各类教研活动,重视教学研讨中教师流露的点滴有效的教学手段,重点落实阅读作文教学的研讨交流,每位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共享教师的智慧。

5、进一步发挥教研组功能。研究活动的形式与实效,不断提高教学研究和业务管理水平。力求做到研究专题化、活动制度化、学习理论与开展教学实践相结合。正常听课、说课、评课为主要形式的常规教研活动,提倡一课多上,加强评课、切磋环节,提高研究含量。努力探究改革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评价指标及其评价过程,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导向、激励、调控作用。

四、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学习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领会精神,组织本科组教师制定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计划,布置本学期的工作安排。

2、督促本科组教师创建个人博客,并在个人博客上发表自己的计划、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等。

3、科组活动时间,共同解读本册的教材,共同讨论如何实施课堂教学,如何让课堂活起来。

三月份

1、开展“备课—授课—评课”活动。

2、组织本科组教师积极参加校本培训(集中学习培训《海南省教师职业道德》)。

3、科组内互听互评,吸取优点,共同进步。公务员之家

4、组织本科组教师参加校际教研活动。

5、在科组内进行常规检查。

6、进行本学期第一次月考。

四月份

1、利用科组活动时间开展“备课—授课—评课”活动。

2、组织本科组教师参加校本培训。(集中学习培训《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

3、安排期中复习工作,以充足的精力投入复习之中。

4、督促教师作好本学科的学艺竞赛工作。

5、组织本科组45周岁以下的教师参加学校的教学设计比赛。

6、进行第二次月考。

五月份

1、开展“备课—授课—评课”活动。

2、利用科组活动时间,制定专题,展开讨论,形成一定的科研氛围。

3、组织本科组教师参加校本培训(集中学习培训《教师怎样进行反思与写案例》)。

4、做好庆“六一”校园普通话演讲的准备。

5、督促科组教师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备学校的检查。

6、进行第三次月考。

六月份

1、利用科组活动时间,对前几次的月考及中考进行反馈,共同讨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

2、组织本科组教师参加校际教学案例、反思、论文比赛。

3、检查本科组的教学进度。

4、促本科组教师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5、科组内组织教师自查教学常规。

6、进行第四次月考。

七月份

1、组织教师对期末测试进行流水评卷。

语文科范文篇8

于是,我寻求着运用现代语言的基础结构,亦即最基本的思维模式,寻求着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这些思维模式的规律,寻求着跟这些思维模式相适应和相联系的思想、知识、情感和语言材料的组合,寻求着符合当前教学条件和学生生活实际的训练方法,等等。为此我从语文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出发,对运用语言的能力结构作了解剖,逐步提炼出了“一课有一得,得得相联系”的相对严谨的教学序列。

为使这个教学序列的每个训练项目体现训练的单一性和内涵的纵横复杂性,我创造了一个具有科学统摄力的名词——训练点。每个训练点就是一个“语言——思维模型”(因为是教学设计的结构,非自然习得的思维模式,故称“模型”),通过教学训练,学生头脑中形成了这样的模型就是有所“得”了。训练点之间呈现着“语言——思维模型”之间的联系、渗透、深化、发展的关系,其物质表现就是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提高。若干个训练点组成一个能力训练阶段,“语言——思维模型”就连成单元性网络;若干个训练阶段组成一类能力的训练,单元网络就扩展成为局部网络。整个教学序列共有108个训练点(包括综合复习训练点),依次分成五类能力训练:记叙能力→文言文阅读能力→说明能力→论述能力→文学作品赏析能力。完成了五类能力的训练,局部网络就连通而全部网络化了。于是,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就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而复杂地循序渐进了。这个网络,又可以称之为“分类集中分阶段进行语言训练”教学体系。这显然是一个人造的语文教学控制系统,每类能力是其中的子系统,每个训练点则是构成系统的元素了(参见下图)。

附图{图}

由上图可知,记叙能力的训练点设置最多,这是因为记叙是基础,认识规律中形象思维先于抽象思维,而初中学生总的来说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抽象思维逐渐地有所发展。说明能力和论述能力的训练点设置较少,这是因为说明是从记叙到论述的过渡,重在说明事物的偏于记叙,重在说明事理的又偏于论述了。因此在说明能力训练前,设置了认识说明与记叙的联系和区别的训练点。在论述能力的训练前,则设置了论述与说明、记叙的联系和区别的训练点。论述能力的训练在初中阶段是必要的,是需要加强的,但还不可能是重点。虽然训练体系在记叙文之后即进行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训练,提供了一些可供论述用的思想资料和语言资料,但学生对事物的理性认识和分析评价还是肤浅的和简单的,训练点的设置就适可而止了。文学作品赏析能力的训练是系统中的高层次训练,作品本身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思维特点的,而对作品分析无疑又具有严密的抽象思维特点了。因此,当文言文阅读能力训练中出现古代记叙文的时候,显然是对记叙能力训练的循环加深。这种循环加深一直延伸至说明能力和论述能力训练中的插学记叙训练;当文学作品能力训练的时候,记叙、说明、论述则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循环加深了。最后的综合复习训练当然是总循环,起重点巩固的作用了。

每个训练点的教学过程,是教师运用教材指导学生建立“语言——思维模型”的过程。因而训练点的要求,就是教学的完成目标,就是一个“语言——思维模型”的组合框架。教材的作用,不仅在于充实这个框架,而且应该跟与之有关的思想、知识、感情、语言发生尽可能多的联系,使这个“语言——思维模型”不是呈静态的积累,而是呈动态的积累,具有辐射性的势能。于是,新模型的建立将不断地触发学生头脑中原有的储存,会产生以新模型为中心的聚向综合思维活动。这样,其外在表现必然是读写的直接结合了。这是能力转化的关键时刻!教学不应该抑制这种思维活动,恰恰应该及时地使这种活动更加活跃、清晰、外化,读的收获与启发便促成了写的酝酿与结果,完成训练全程,达到教学目标。

比如,第31个训练点的要求是:“用二三事写人,以一件事情为主表现人物的特点,要线索清晰,确定感情的基调,从烘托中突出特征性的印象,注意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个人物的印象。”选用的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背影》。而记叙能力训练中的写人阶段训练是从第24个训练点开始的。至此,前面仅关于写人就建立了7个“语言——思维模型”,读过14篇课文,更不用说建立的其他23个“语言——思维模型”、读过的68篇课文和学生的课外阅读、生活积累了。可见储存之多,触发之广!

这就使训练点成为一个多线交织的横截面,因而训练点上的“得”,对整个108个训练点组成的教学体系来说,是单一的;对每个训练点本身来说,却是综合的。而根据这个教学体系的设计编选的教材,则必须使课文为训练点的要求服务。就是说,课文成为完成训练点要求的例子。但是,无论哪篇文章都不是为语文教学写作的。在语文教学无序可循的情况下,语文课只能就文论文,选课文强调名家名篇,有了一个训练的序,就必须考虑文章是否适合作系统训练的材料了。即使是名家名篇,如果跟训练点要求无关,也只能割爱。入选的课文还必须考虑给学生以怎样的思想品德的熏陶和各种知识的武装。有鉴于此,我编选训练记叙能力的教材内容,是学生所能理解或接触到的人、物、事,训练论述能力的教材内容是培养学生需要接受和形成的观点,这样就把内容的多样性,也有计划地寓于训练的单一性之中。入选课文的语言当然要典范,并注重语言的实用,以当代语言为主,兼顾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此外,入选的课文还考虑到满足与促进学生思维的多方面发展,要富于启发性和趣味性,以便于学生举一反三、激发模仿和创造的欲望,有进行比较、选择、思考的余地。

108个训练点构成的语言训练系统当然不是直线式的,而是螺旋形台阶式的。每一个“语言——思维模型”,都是在课文包括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个语言综合体的基础上,突出特定需要的部分建立起来的。因此,一个训练点上的课文,可以而且应该在其前后相联系的训练点教学中,作呼应,再领会,这就明显地出现层次性的交错了。由此可知,教师只有掌握全部训练点和全部训练教材,胸中有训练的全局,才不致于把每一个训练点变成孤立的和割裂的,使学生的“一得”变成片面的和零碎的,“语言——思维模型”才可能是动态的而具有辐射性的势能。这便是语言训练教学的整体性宏观控制。

语言训练教学的单一性微观控制是每个训练点的落实。既然训练的目的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语言——思维模型”,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是“语言——思维”信息的传送关系。课文是信息源。当然教师根据训练点的要求从课文取例指导学生训练,就是从信息源过滤、筛选和加工信息,向学生输送定向的信息流,不如此就不可能逐步在学生头脑中建立和强化既定的“语言——思维模型”。兹将这种信息控制传送关系图示如下:

附图{图}

从图示还可以知道学生阅读课文是直接从信息源获取信息,这就不限于具体训练点的要求,不限于当时训练教学之一得,而是根据每个学生自己的需要和已有的能力尽量地获取信息。获取到的信息,也许是跟前面的训练点相联系的,就起了补充和丰富已建立的“语言——思维模型”的作用;也许是跟后面要学的训练点有联系的,就或多或少地起了对将要建立的“语言——思维模型”打自然基础的作用;即使是跟整个训练系统无关的信息,也起了充实和扩大学生头脑中信息库的作用。至于跟当时建立新的“语言——思维模型”有关的信息,学生获取之后,就可以跟教师指导中的定向信息流相吻合,产生共振而强化,提高建立新的“语言——思维模型”的效率。总之,学生直接向信息源获取信息是十分重要的,这就是在运用和培养自学能力。教师的指导就是要着眼于尽量使学生直接向信息源获取信息,并且不断帮助他根据训练点的要求筛选有效信息,有顺序有层次地构筑起新的“语言——思维模型”。从学生的受控来说,教师有计划有针对性的定向信息流是完成“一得”训练的关键;从教师的施控来说,学生及时的反馈是决定定向信息流选送什么信息以及所选信息多少、强弱的依据。因而语言教学必须是师生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在师生双向的信息交流中,教师发送的信息如何在学生的头脑中被接受和转换,纳入一定的系统储存,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教师的努力不仅在于从信息源正确地选择信息,把握发送的时机,而且要防止干扰,保证信息的有效传递,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使学生乐学、学会以至会学,就是教师最优控制的结果,亦即语言教学的理想境界。要达到这个理想境界,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运用好四个控制手段。

1.感情控制手段。

教师必须跟学生建立可以信赖的亲切的感情纽带。师生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中感情起着杠杆的作用。教师热爱学生,平时给学生以良好的关心、鼓励和帮助,得到学生的尊敬、爱戴甚至崇拜,就在感情上实现了基本控制;在教学训练过程中,教师又能充分运用课文中的感情因素,做到以情动人,使课文通过教师的处理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教师发送的定向信息流必然是有效的。教师丰富的学识、认真的工作、平易的态度、及时的帮助,都能逐渐实现对学生的感情基本控制。

2.习惯控制手段。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能帮助学生达到自我控制,以避免和排除教学控制中的干扰因素,提高教学控制的有效程度。这些良好的习惯是:查阅词典、专心读书、思考提问、发言议论、背诵摘录、认真写作等。习惯本身也是一种思维模型在行为上的反映,因而也要明确要求、引导实践、反复训练才能逐渐形成;形成了也要不断强化才能巩固,最后达到习惯成自然,就是自我控制了。比如学生没有思考提问和发言议论的习惯,在课堂上就不可能进行双向信息交流。教师无法获得反馈信息,当然也就无法实现控制了。

3.目的控制手段。

每个训练阶段、每个训练点以至每一堂语言训练课的教学目的要求,不仅教师要心中清楚,而且要让学生也心中有数。所谓“一课有一得”,就是使学生为“得”而学,积一堂课的一得(小得)为一个训练点的一得(大得),积训练点的一得为训练阶段更大的得,最后完成108年训练点的训练而总得。新课开始,教师第一件事就是使学生有信心有兴趣地明确学习的目的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具有一定的定向性,教师则不断地发出定向信息流,才能不断地帮助学生改变不确定的信息,加强思维的定向性;这样,学生才会把握目的要求,不断地修正自己的思维活动和语言实践活动,力求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教师发出的定向信息流,其实就是在进行随机控制,所谓教学的灵活性、艺术性,启发的准确性、生动性,科学地说,应是随机控制的有效性。

4.成果控制手段。

语文科范文篇9

建国前因袭英美制,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外加“国粹”(主要是儒家经文)。建国初期又全盘“苏化”外加“革命文艺”作品。五十年代初曾有过一阵“自力更生”的劲头,于是出现了文学与汉语分课制,重视了基础知识和传统文选,但又排除了一切现代文,后来一到“反右”,便“全军覆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教材中只存“刀光剑影”,外国人只留马列和高尔基。改革开放后,教材有了明显变化,充实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又比较重视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开始走向正规化。这是应该称道的,然而却十分不够。还有许多深层的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

标准不一,是教材设置上的首要问题。究竟以什么标准选材?是以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求为标准,还是以思想教育的要求为标准?现行教材虽然在编排上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体例上按文章体裁组元。但是,在具体选篇上无不反映出以思想教育为中心的倾向。“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是无可非议的,可是某个具体的“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个“道”的直接图解。我们的教材在两个标准的“结合”上煞费苦心,作了艰苦的努力,然而事实表明,二者往往难以统一,常常顾此失彼,结果适得其反,“文”没有学好,“道”也没有传好。“道”没有良好的载体,无以显示其威力,难免苍白无力或者变成空洞说教。一味地强调文章的思想性,难免削弱语言文字学习的系统性。文道关系的处理是一个长期以来使人深感困惑的敏感问题,在某个时期甚至是一条碰不得的“高压线”。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确立以语言文字的优劣作为主要的取舍标准,大胆选用文质并美的文章,以最完美的形式表现最健康的内容,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比例失当是教材设置上的突出问题。正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困惑,因此,在教材具体安排上的比例失当就不可避免了。现行教材今古选文的比例大约为4:1,我建议调整为3:1,初高中应有区别,随年级增高,比例可作相应调整,如高中可调整为5:2或2:1。至于古代、近代和当代的比例失调情况就更为严重了,当代作品入选几乎为零。文体上的比例也失调,散文、诗歌、戏曲偏少,元曲是凤毛麟角,优秀的地方戏曲更是无人问津,尤其是堪称“国宝”的京剧在教材中似无反映。所选现代文中、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唱主角,其他名人名篇偏少,更有一批优秀作家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排除在外,至今,人们对他们的生平及其作品一无所知。中外作品的入选比例也失当,需更多地吸收外国优秀作品入选课本,尤其是增选当代富有时代气息的外国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另外,在选文所涵概的内容上也有失偏颇,对各国的文化特质、民族风情、天文地貌、山川奇景、社会百态等反映不足,这不利于学生了解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脱离实际是现行教材的要害问题。纵观中学的全部语文教材,几乎没有反映青少年(中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课文中只有古代的、过去的“人”和“事”,只有“老祖宗”,没有“现代人”,没有“自己”,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没有血肉饱满的当代英雄,更没有当今的社会图景和种种矛盾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教材还没有体现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需求,基本上没能回答时代提出的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

总之,现行教材在发挥了它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之后,再去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套比较陈旧、比较单调、缺乏时代气息、不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和需求、缺少针对性、没有预见性的教材是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左的干扰和影响是教材研究和教材改革进展迟缓的总根源。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容改变的原则,如教材必须“为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厚今薄古”、“厚中薄外”、“把德育放在首位”、“政治第一,艺术第二”、“防止西方思想意识渗透,反对和平演变”等等。对这些原则,在本文中不可能作全面评论,这些相当复杂的问题有待日后细细研究。我们要强调的是,在相当长时期内,人们采取了形而上学的观点来对待这些原则,产生了不小的片面性,直接危及了语文教材的建设,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许多教材的设置是服从政治需要的,有的甚至是直接的政治图解,单纯知识体系的教材几乎是不存在的。以我国教材为例,多数教材都渗透共产主义思想,强调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忘我劳动,不计报酬,为民牺牲,勤劳勇敢等,然而这并不是思想教育的全部,思想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斗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以及充分发展的个性、待人友爱、诚实、忠诚、国家意识等。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即使是在思想教育这个问题上,也陷入了片面性。通过教材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修养个人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怎样建立社会责任感、坚定民族信念,甚至于怎样遵守公共道德等,目前在国内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材恰恰严重忽视了客观上十分需要的内容。

曲解“厚今薄古”是又一倾向。我国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科学的结晶,其中不乏精品,过去因过分强调批判“封建糟粕”和作者的政治立场,排斥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入选,亏待了“老祖宗”。我认为即使有些观点陈旧的作品,如果主流是好的,文辞是上乘的,又适合阅读就不应排斥,机械地用马列观点、用现代人的认识去苛求古人,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荒唐的,那样做的本身就违背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古代作品入选的面窄量少,式样又较单一,许多时代的代表作都未入选。对于入选作品,又存在着重文学轻科技,重史实轻史论,重人事轻伦理的倾向,中国人民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科学观反映太少,根本就不足以体现文明古国的特点。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哲学见解、谋士的韬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军事家的雄才大略、科学家的丰功伟绩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四书》、《五经》中的许多言论早就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令许多“洋人”倾倒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国人却不甚了了,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混淆爱国主义与盲目排外的界线是一个思想障碍。在片面强调爱国主义因素时,洋人的东西就会贬值,往往会被视为“糟粕”而拒之门外。殊不知洋人的文化遗产中、洋人的现代作品中有相当部分是精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和思想是没有国界的,拒绝它是可惜的。在选取外国作品时慎重有余,积极不足,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勇气,清规戒律太多(一些西方和东方国家在选择教材的排外性上尤甚)。我们课本中的外国优秀作品偏少,入选的几乎都集中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框架内,这样做,即使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面目也是不够的,对学生真正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真实状况不利。如果能全面了解,借鉴精华,舍弃蹄毛,反而更能坚定我们自己的政治方向。

语文教材历来按文体组元,这未必是最佳组元形式,若按基础知识或写作要求组元,也有其优越性,这是值得商榷的另一重大问题。

我热切地希望我们能更新观念,创立新教材体系,建立中国式的世界一流的语文教材。下面就此谈些具体意见。

一、要从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树立新观念,从根本上改造原有教材及教材体系。

二、确定教材要顺应规律。要顺应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到成才的发展过程;要顺应人类的生活规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要顺应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要顺应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汉语的发展规律。

三、要扩大选材范围。教材要能反映各种流派各种艺术风格,反映最新成果和最新文学式样,尤其要增加科技说明文、日常应用文、诗歌影视戏剧等内容。要敢于闯破一些“禁区”,如友谊爱情婚姻等青年学生必定会遇到的一切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决不要把学生关在保险箱里培养,进行经院式的教学,以致到头来在社会生活中毫无鉴别力、抵御力。将世界各国、各民族最优秀最精粹的作品吸收过来,把我国的语文教材变成以国文为主,又集世界语文教材精华之大成者。

四、对瑕瑜互见的作品可大胆选用。搞“清一色”是回避矛盾,无益于培养人的鉴别能力,辨正、评价作品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五、选材应尽量考虑知识性、趣味性、幽默性三结合,教材应具备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力,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求新欲望,这点上,武侠言情小说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六、组织专家审定教材。①防止教材深浅不一,难易倒置。②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分编ABC三套课本(或AB两套课本),由地区和学校视实际情况选用。③允许教材多极化。鼓励自编教材,重奖入选教材的推荐者。④体例上可以突破单一的单元分课型,采用能力训练型(按知识选材),入选的文章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节选。按知识点编排的体例可以螺旋式加深。

语文科范文篇10

建国前因袭英美制,采用国外原版教材外加“国粹”(主要是儒家经文)。建国初期又全盘“苏化”外加“革命文艺”作品。五十年代初曾有过一阵“自力更生”的劲头,于是出现了文学与汉语分课制,重视了基础知识和传统文选,但又排除了一切现代文,后来一到“反右”,便“全军覆没”。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里,教材中只存“刀光剑影”,外国人只留马列和高尔基。改革开放后,教材有了明显变化,充实了古今中外的一些名著,又比较重视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开始走向正规化。这是应该称道的,然而却十分不够。还有许多深层的问题,需要花大力气去解决。

标准不一,是教材设置上的首要问题。究竟以什么标准选材?是以语言文字的学习要求为标准,还是以思想教育的要求为标准?现行教材虽然在编排上体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在体例上按文章体裁组元。但是,在具体选篇上无不反映出以思想教育为中心的倾向。“文以载道”,“文道结合”是无可非议的,可是某个具体的“文”不应该也不可能是某个“道”的直接图解。我们的教材在两个标准的“结合”上煞费苦心,作了艰苦的努力,然而事实表明,二者往往难以统一,常常顾此失彼,结果适得其反,“文”没有学好,“道”也没有传好。“道”没有良好的载体,无以显示其威力,难免苍白无力或者变成空洞说教。一味地强调文章的思想性,难免削弱语言文字学习的系统性。文道关系的处理是一个长期以来使人深感困惑的敏感问题,在某个时期甚至是一条碰不得的“高压线”。我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是确立以语言文字的优劣作为主要的取舍标准,大胆选用文质并美的文章,以最完美的形式表现最健康的内容,真正做到文道统一。

比例失当是教材设置上的突出问题。正是由于在指导思想上存在困惑,因此,在教材具体安排上的比例失当就不可避免了。现行教材今古选文的比例大约为4:1,我建议调整为3:1,初高中应有区别,随年级增高,比例可作相应调整,如高中可调整为5:2或2:1。至于古代、近代和当代的比例失调情况就更为严重了,当代作品入选几乎为零。文体上的比例也失调,散文、诗歌、戏曲偏少,元曲是凤毛麟角,优秀的地方戏曲更是无人问津,尤其是堪称“国宝”的京剧在教材中似无反映。所选现代文中、鲁迅、郭沫若等人的作品唱主角,其他名人名篇偏少,更有一批优秀作家的作品,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排除在外,至今,人们对他们的生平及其作品一无所知。中外作品的入选比例也失当,需更多地吸收外国优秀作品入选课本,尤其是增选当代富有时代气息的外国优秀作品,让学生了解一个真实的世界。另外,在选文所涵概的内容上也有失偏颇,对各国的文化特质、民族风情、天文地貌、山川奇景、社会百态等反映不足,这不利于学生了解纷繁复杂的大千世界。

脱离实际是现行教材的要害问题。纵观中学的全部语文教材,几乎没有反映青少年(中学生)现实生活的作品。课文中只有古代的、过去的“人”和“事”,只有“老祖宗”,没有“现代人”,没有“自己”,没有自己感兴趣的生活,没有血肉饱满的当代英雄,更没有当今的社会图景和种种矛盾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教材还没有体现建设现代精神文明的需求,基本上没能回答时代提出的一系列不容回避的问题。

总之,现行教材在发挥了它的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之后,再去面对新世纪的挑战,就显得无能为力了。这套比较陈旧、比较单调、缺乏时代气息、不适应青少年年龄特点和需求、缺少针对性、没有预见性的教材是到了非彻底改革不可的时候了。

左的干扰和影响是教材研究和教材改革进展迟缓的总根源。多年来形成的一些不容改变的原则,如教材必须“为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厚今薄古”、“厚中薄外”、“把德育放在首位”、“政治第一,艺术第二”、“防止西方思想意识渗透,反对和平演变”等等。对这些原则,在本文中不可能作全面评论,这些相当复杂的问题有待日后细细研究。我们要强调的是,在相当长时期内,人们采取了形而上学的观点来对待这些原则,产生了不小的片面性,直接危及了语文教材的建设,这是不可忽视的现实。

许多教材的设置是服从政治需要的,有的甚至是直接的政治图解,单纯知识体系的教材几乎是不存在的。以我国教材为例,多数教材都渗透共产主义思想,强调先人后己,大公无私,忘我劳动,不计报酬,为民牺牲,勤劳勇敢等,然而这并不是思想教育的全部,思想教育的内容还包括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百折不挠的斗志、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毅力以及充分发展的个性、待人友爱、诚实、忠诚、国家意识等。因此,中学语文教材即使是在思想教育这个问题上,也陷入了片面性。通过教材教育学生怎样做人,怎样修养个人道德品质、确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怎样建立社会责任感、坚定民族信念,甚至于怎样遵守公共道德等,目前在国内都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我们的教材恰恰严重忽视了客观上十分需要的内容。

曲解“厚今薄古”是又一倾向。我国古典文献,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是古代政治、思想、经济、文化、科学的结晶,其中不乏精品,过去因过分强调批判“封建糟粕”和作者的政治立场,排斥了一大批优秀作品入选,亏待了“老祖宗”。我认为即使有些观点陈旧的作品,如果主流是好的,文辞是上乘的,又适合阅读就不应排斥,机械地用马列观点、用现代人的认识去苛求古人,不仅是不现实的而且是荒唐的,那样做的本身就违背了马列主义的历史唯物观。古代作品入选的面窄量少,式样又较单一,许多时代的代表作都未入选。对于入选作品,又存在着重文学轻科技,重史实轻史论,重人事轻伦理的倾向,中国人民的传统道德观、人生观、科学观反映太少,根本就不足以体现文明古国的特点。中国历史上光辉灿烂的哲学见解、谋士的韬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军事家的雄才大略、科学家的丰功伟绩都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四书》、《五经》中的许多言论早就成为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令许多“洋人”倾倒的中国古代文化,中国人却不甚了了,难道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混淆爱国主义与盲目排外的界线是一个思想障碍。在片面强调爱国主义因素时,洋人的东西就会贬值,往往会被视为“糟粕”而拒之门外。殊不知洋人的文化遗产中、洋人的现代作品中有相当部分是精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文化和思想是没有国界的,拒绝它是可惜的。在选取外国作品时慎重有余,积极不足,缺乏足够的热情和勇气,清规戒律太多(一些西方和东方国家在选择教材的排外性上尤甚)。我们课本中的外国优秀作品偏少,入选的几乎都集中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的框架内,这样做,即使是为了揭露资本主义制度的全部面目也是不够的,对学生真正了解资本主义世界的真实状况不利。如果能全面了解,借鉴精华,舍弃蹄毛,反而更能坚定我们自己的政治方向。

语文教材历来按文体组元,这未必是最佳组元形式,若按基础知识或写作要求组元,也有其优越性,这是值得商榷的另一重大问题。

我热切地希望我们能更新观念,创立新教材体系,建立中国式的世界一流的语文教材。下面就此谈些具体意见。

一、要从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目标出发,树立新观念,从根本上改造原有教材及教材体系。

二、确定教材要顺应规律。要顺应一个人从小到大、从幼稚到成熟到成才的发展过程;要顺应人类的生活规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规律;要顺应汉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要顺应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汉语的发展规律。

三、要扩大选材范围。教材要能反映各种流派各种艺术风格,反映最新成果和最新文学式样,尤其要增加科技说明文、日常应用文、诗歌影视戏剧等内容。要敢于闯破一些“禁区”,如友谊爱情婚姻等青年学生必定会遇到的一切重要的、不可回避的问题,决不要把学生关在保险箱里培养,进行经院式的教学,以致到头来在社会生活中毫无鉴别力、抵御力。将世界各国、各民族最优秀最精粹的作品吸收过来,把我国的语文教材变成以国文为主,又集世界语文教材精华之大成者。

四、对瑕瑜互见的作品可大胆选用。搞“清一色”是回避矛盾,无益于培养人的鉴别能力,辨正、评价作品本身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

五、选材应尽量考虑知识性、趣味性、幽默性三结合,教材应具备一种挡不住的诱惑力,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求知、求新欲望,这点上,武侠言情小说在某些方面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六、组织专家审定教材。①防止教材深浅不一,难易倒置。②为不同地区、不同层次的学校分编ABC三套课本(或AB两套课本),由地区和学校视实际情况选用。③允许教材多极化。鼓励自编教材,重奖入选教材的推荐者。④体例上可以突破单一的单元分课型,采用能力训练型(按知识选材),入选的文章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节选。按知识点编排的体例可以螺旋式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