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生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5 15:53:25

预科生范文篇1

论文摘要:讨论了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问题,强调应根据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0引言

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普通高校的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是国家为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办好预科教育,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学机会,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文化水平,巩固边防,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特点分析

少数民族预科生同汉族本科生有共同点,都接受了相同的基础教育,相同的年龄,有着非常相似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状况等;同时,民族预科生又有其特殊性,他们表现出豪爽、直率、重感情的性格特点,大部分民族预科生适应能力较强。而在学习数学方面,与汉族本科生相比,少数民族预科生文化基础比薄弱,学习成绩差距较大,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有的学生甚至讨厌数学,以至于彻底放弃了数学学习。其原因既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学校、家庭、同伴、老师、语言等,也有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如没有学习动力、意志薄弱、知识储备不完备、基础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

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变抽象为直观,教学效果会更好。

2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优势

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板书;学生听讲,这是大多数数学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板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推导,严密论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或结果。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课件具有多种优势:通过运用声光、图像、动画、语音等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会更好。

2.1要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音、文字、图像等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学生了解“旋转曲面”、“马鞍面”的方程,但对图形缺乏认识,可以用动画显示曲线旋转而生成曲面、马鞍面的过程,让学生产生空间感,加深对曲面图像特征的理解。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技术。有些内容更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分析、推导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数学课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将传统的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起来,不要一味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也不要一味地应用传统教学方法。

2.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应改变双主地位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与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手段变了,但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变,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没有改变。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要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过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3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缺陷

尽管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它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1)限制了师生思维活动的空间。多媒体技术由于发挥了视觉、听觉的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但课件是固定的、有预见的,课堂教学中存在着非预见性因素,这是教学课件无法解决的问题。2)限制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创造性。教师在课堂上各自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他们或幽默、睿智,引人人胜,或以严密、简练见长,引人深思,而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把教师限制在计算机上,成了解说员。

预科生范文篇2

关键词:词汇;语块;语用

著名语言学家华莱士·蔡菲曾经这样说:“学习一门外语,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学习它的词汇。”某种程度上讲,词汇的掌握程度决定了学生语言发展的能力。词汇掌握的数量及应用程度会影响英语学习过程中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发展。本文将依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结合本校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词汇学习的难点,对词汇教学提出建设性对策。

一、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教学难点

由于区域性差异及教学条件的限制,以及在新疆地区英语不作为高考成绩的政策,使得新疆籍预科生普遍在中学期间对英语不重视,导致词汇基础薄弱,语法混乱。尤其是语感培养的缺失,让学生失去了主动学习的动力。笔者就本班的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做了相关调研,发现虽然预科生英语水平层次参差不齐,但是学生的语法知识几乎都处于混乱的境况,没有形成系统的框架。语感培养的缺失,导致学生没有自学的动力和能力,加之混乱的语法基础,大部分学生都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学习英语。笔者调研了周边几所大学的新疆少数民族预科英语教材使用情况,发现预科生英语教学普遍还是以教材为中心,有的学校采用的是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英语一年制教材,有的学校采用的是《新概念英语》。随着预科教育的发展,教材的发展表现出结构合理、语法明确、重难点突出等特点,但是由于预科生整体参差不齐的基础水平,教材为主的教学凸显出许多不便之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英语一年制教材难度对于基础较差或者几乎为零基础的学生的学习没有普适性。听、说、读、写、译的练习对他们来说都存在很大难度。每篇课文中大量新词已经让学生应接不暇,文中的语法、语用功能更是让他们难以理解。即使有些学校针对一些零基础的学生采用《新概念英语》作为教材,但是课程编排的内容及进度也很难顾及所有学生,即不能针对性的、有目的的训练基础差的学生,也很难提高基础水平较高的学生的兴趣,因此难免出现两极分化的结果。

二、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词汇学习现状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种种限制,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的英语水平普遍较弱,掌握词汇数量少,词汇应用能力低,掌握词汇搭配及语用的能力欠缺。因此,大多数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常常在课堂上表现出听力不理解、阅读效率低、语法不正确或写作词不达意等诸多问题。延续中学的学习方法,预科生在学习新词汇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进行加工、记忆,最为熟知的策略是传统的死记硬背和练习。预科生由于受到教育机制、学习动机和个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认为学习词汇就是了解、记忆词汇的表面意思,因而往往更容易采取死记硬背和反复机械操练来加强词汇的记忆。笔者曾在课堂上见到一些学生拿出一个本子,对照课后单词,四五十遍反复抄写同一个单词。然而,一旦这个单词换一种语境出现,由于课后释义没有给出对应的汉语意义,学生完全不能理解词汇的意义,也无法理解句子的含义,并且很难对词汇进行分类,辨别词性,从而不能融会贯通理解词汇的新意,也就没办法真正掌握词汇。

三、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语音掌握状况

英语属于拼音文字,多数单词的拼写都有一定的读音规则。然而,大部分预科生由于中学期间没有掌握语音规律,不能根据音标拼读出新识单词,不会根据音形关系记忆词汇,所以常常导致单词读不准,释义记不清,语音、语调及断句全凭一口气,气息到哪里,断句就在哪里,更谈不上流畅的阅读句子或文章。笔者与本班26名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就语音能力方面做了访谈,发现除了中学期间在课外机构补习过的两名学生能用较准确的语音语调读出课文或回答问题,其余的学生即便有人能读出课文,但是几乎在语音、语调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一直以来延续中学期间的英语学习习惯,学生把语音和词汇等完全割裂开来,几乎所有学生都存在语音认知的障碍。

四、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词汇教学的应对策略

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不是通过某一种单一的教学方式就可以做到,而是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具体情况灵活使用多种教学方式才能达到[2]。

(一)培养学生语音认知策略

在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忽略了学生英语学习方法的培养和指导,致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严重脱节[1]。预科生英语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记不住单词。学生普遍反映他们耗时最多的是背单词,记意义,但最终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古人云:“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这时教师应在学习方法上给学生以指导,如向学生介绍音标记忆法。肖旭月以大学英语四、六级作文分库中检索出的拼写错误为素材,采用语料库的概率统计方法,发现52.7%的拼写错误与语言因素直接相关;另外38.5%的拼写错误与音形转换规则有关[3]。由此可知语音在词汇习得中的重要性。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预科生的实际情况,反复强化语音教学,让学生明白语音和拼写的关系,使学生掌握拼读规律,降低记忆难度,从而达到记忆的信息加工处理更加快速、准确。语音的准确性将会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一旦学生敢于开口读英语、说英语,将对提高他们的语感大有帮助,从而使英语学习习惯形成良性循环。

(二)引导学生使用构词法扩充词汇量

在英语中,有的形容词可以用作动词或者副词,有的名词可以当做动词使用,或者有些动词转化成名词,有的意思不发生变化,而有些词意思会发生变化。其实,掌握英语词汇也是有规律可循,即构词法。英语构词法有转化、派生、合成、截短法、混合、缩写、反转构词法等等[4]。运用构词法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英语词义转化的种类和规则。如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时候,运用前缀与后缀法可以辨识词性;运用转化法,可以提升学生对词汇的深层认识,有利于学生将词汇形成系统化,一方面方便学生建立词与词的联系;另一方面更利于归纳记忆,从而使学生的英语学习更加高效。平时的词汇学习或者阅读中要充分重视构词法的应用。教师在课堂中要有针对性地、系统地讲授构词法,带领学生对出现转化法的词汇进行辨析、思考和探究,慢慢使学生将转换法内化成自我知识,那么学生的词汇量储备将会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鼓励多用语块学习积累词汇量

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结果揭示自然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兼有句法和词汇特征的固定或半固定的语言结构,这些模式化的结构以整体形式储存于大脑,构成了英语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语块是预先编制好的多个词的预制语块组成的词汇,使得语言的输出变得快捷、流利。与此相近的是,认知心理学家Miller提出的一种记忆编码形式,他认为将若干小单位的信息联合成一个大单位,即可以简化记忆单位,同时能提供更多信息。那些固定或半固定化的板块结构即为“语块”。语言应用的过程中,因为需要临时组词、造句而使用一些词汇搭配等语用功能,就有可能出现语法错误。而语块是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生成的语言单位,使用时不需要有意识的关注语法规则,即缩短了从理解、记忆到输出语言信息的时间,同时避免了语用、语法错误,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和流利性。LexicalApproach的词汇教学法认为语言意义的产生和理解主要是通过词汇短语(语块)来完成的[5]。有了语块理论作为前提,我们在词汇量的积累上,就要打破之前词汇量就是单词量的观念,要认清词汇范畴不仅包括单词,还有由单词所构成的语块,如短语、搭配、习惯用语及固定句式等,语块的概念有时候甚至还可以扩大到句子甚至语篇。虽然语块本身有其构成的语法结构,但学习者在学习语块时不需要有意识的分析语法,特定语境中出现的语块会让使用者感受语块的语法结构,并潜意识的将其中的规则归纳、内化。语块学习将词汇的理解、记忆和应用有机结合,既克服了死记硬背的单调枯燥,又帮助学生巩固了语法知识。因此,教师应创造性的帮助学生在交际中得体的使用语块,从而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但是语块数量庞大,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远远不够,应该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词典、语料库和网络资源等工具,延续课外的语块学习。

(四)重视外延词汇的教学方法

语言要素中最能体现出文化的是词汇,词汇的讲解不应该仅仅是词义的讲解,还应有词的文化内涵,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指代范畴以及与词汇相关的历史渊源、文化知识、引申意义等相关知识。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将单词与语境联系起来,强化语境中词汇的含义、搭配关系、引申意义、文化内涵、句法、语用等,从而加深学生对词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语用实践性。教师在词汇教学方法上要避免单一性,重视多样性。预科生由于基础差,对英语学习动机、兴趣不够浓厚,所以平时在课堂中,教师要善于把枯燥单调的词汇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词汇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实际应用词汇,在实际操练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如:教师可以把需要讲解的词汇教学内容与其相关的谚语、典故、起源等知识相结合,既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扩充学生的知识面。

(五)开展第二课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由于时差及生活方式的差异,新疆籍预科生往往在开始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后,丧失了“新鲜感”,一旦感觉课程内容难以理解,上课就打不起精神,很难集中注意力,松散的高中英语学习习惯马上回来;另一方面,他们的生活环境容易造就多才多艺的能力,因而许多学生活泼好动。笔者在每堂课前,抽出几分钟让学生用英语做课前汇报。从最初的限定性话题,到他们喜欢的自选话题,即使英语基础很差的学生也能找到话题的亮点,2021年马丽新疆少数民族预科生英语词汇教学研究管窥第2期在课前查找、解析、编排,并能用较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为了使汇报效果更加生动、有趣,大部分学生会提前在网络上搜集话题相关知识,并且尽量拓展,使得汇报能够更加生动、有趣。为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和表现力,许多学生自发组团,合力表演,有的讲故事,有的旁白,有的表演话剧,有的唱英文歌曲,学生整体参与度很高。在查找资料,在编排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生词及词汇搭配,在汇报的过程中,他们能真正理解词汇在语境中的意义,而非仅仅字面含义。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提高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同时,他们的英语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六)教师适度指导的情况下,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重点强调学生个体之间的互动,教学重心从传统的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上。教师适度的指导,同时多关注学习困难的学生,多鼓励他们,给他们提供更多进步的机会。词汇思想表达的基础,没有大量词汇的保障,是很难明确表达思想的。学困生由于词汇量少,更不愿张嘴表达。为了促进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将不同的词汇分给不同的小组,明确分工后,让学生自己去查询、探讨、归纳、总结。通过合作,学生之间可以清晰、明确的掌握词汇。然后不断变换角色,学生可以掌握更多的词汇。新疆师大的王海燕老师认为练习巩固环节和小结以及课后作业是比较适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当老师教授新课结束后,学生也产生了一定的疲劳感,此时进行小组活动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结环节正是检验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的契机,小组合作完成会让小结更具创新意义[6]。通过小组分工合作,一方面每个学生做任务的机会就会增大,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的关系也会促进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另一方面,学习困难者在反复训练后,能流利准确地用新掌握的词汇回答问题或陈述观点,可以从很大程度上降低学习困难学生的焦虑感,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小组合作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优生的学习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来说是最好的示范和实践,对于他们改进自我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能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五、结语

预科生范文篇3

摘要:讨论了数学课堂教学方法问题,强调应根据教学内容将传统教学方法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是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一种办学形式,普通高校的民族预科班、民族班是国家为加快培养少数民族人才而采取的一种特殊办学形式,是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需要。办好预科教育,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多的求学机会,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创造条件,是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科学文化水平,巩固边防,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1少数民族预科生学习特点分析

少数民族预科生同汉族本科生有共同点,都接受了相同的基础教育,相同的年龄,有着非常相似的思维方式和思想状况等;同时,民族预科生又有其特殊性,他们表现出豪爽、直率、重感情的性格特点,大部分民族预科生适应能力较强。而在学习数学方面,与汉族本科生相比,少数民族预科生文化基础比薄弱,学习成绩差距较大,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不浓,有的学生甚至讨厌数学,以至于彻底放弃了数学学习。其原因既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学校、家庭、同伴、老师、语言等,也有自身内在因素的影响,如没有学习动力、意志薄弱、知识储备不完备、基础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

针对少数民族预科生的特点,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变抽象为直观,教学效果会更好。

2多媒体课件的教学优势

在课堂上,教师讲授,板书;学生听讲,这是大多数数学教师采用的传统教学方法,通过讲解和板书,引导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推导,严密论证,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或结果。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多媒体课件具有多种优势:通过运用声光、图像、动画、语音等手段,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在少数民族预科生的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效果会更好。

2.1要有选择地使用多媒体课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有助于突破教学难点。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利用多媒体技术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音、文字、图像等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化枯燥为生动,从而化难为易。例如,学生了解“旋转曲面”、“马鞍面”的方程,但对图形缺乏认识,可以用动画显示曲线旋转而生成曲面、马鞍面的过程,让学生产生空间感,加深对曲面图像特征的理解。这就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多媒体教学技术也不是万能的,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多媒体技术。有些内容更适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的分析、推导有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自学能力的培养。对于数学课来说,最好的方法是将传统的授课方式与多媒体教学课件结合起来,不要一味地应用多媒体教学课件,也不要一味地应用传统教学方法。

2.2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不应改变双主地位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体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与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手段变了,但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没有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没有变,教师的主导地位也没有改变。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导,要让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要给学生留有质疑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有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间和过程,有效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2.3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缺陷

预科生范文篇4

关键词:多元文化;民族预科;英语教育;教学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的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多样性是我国多民族性的主要特征之一。我国少数民族一方面通过学习族际共同语和文化,融入主流文化和现代社会,另一方面保持学习本民族语言和文化,保留本民族优秀传统和文化,这是我们开展民族教育的使命之一。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培养民族高等专业人才、发展民族教育、解决民族发展问题而采取的一项特殊措施;它兼具民族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三重身份,是基础教育步入高等教育的阶梯,具有民族性、分散性和多社区差异性、基础薄弱性和起点悬殊性、文化背景多元化、多语性和多文性、国际性、多项特殊性形成的艰难性七大特征[1]。在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由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成分复杂、文化教育水平差异大等问题,以维吾尔族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学生不仅南北疆差距大,与内地学生差距更大,英语尤甚,民族预科英语教育在少数民族学生从基础教育顺利过渡到高等教育过程中尤显重要。

二、多元文化与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关联分析

民族预科教育的特殊性,在英语专业的教学中,集中体现在多元文化方面。新疆维吾尔族预科生的英语教育,除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一般问题之外,更多也更为特殊存在的问题是多元文化问题,对这些集中在多元文化领域问题的正确认识和科学解决,不仅在专业教育上有利于排除维吾尔族预科生的英语学习障碍,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更在教育本质上可以保护民族文化多元发展,促进多民族文化融合。(一)族际共同语、教学目的语和本族语文化影响分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的教学,必须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此分析族际共同语、教学目的语与本族语的文化差异,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基础。我国的族际共同语即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背后是以大河文明(黄河文明)为代表的大陆农耕文化;预科教育的目的语即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背后是以西方文明(古希腊文明)为代表的西方海洋文化,相对于保守的农耕文化,西方海洋文化则明显外向;维吾尔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其表现的文化是以种植谷物和园艺业为中心的农耕经济文化,较大陆农耕文化外向但相对西方海洋文化内向。一方面,自古以来新疆地处东西贸易的中枢通道,本地区语言多元、文化多元且互相交叉并高度融合,具备多语言学习和交流的环境,维吾尔语采用过突厥文字、回鹘文字、摩尼文字、藏文字、叙利亚文字和阿拉伯文字等,现采用阿拉伯文字为基础的原有维吾尔文字。维吾尔族人生性好客、善于经商、乐于学习、易接受新鲜事物,新疆维吾尔族预科生除熟悉维吾尔语外,大都有在其他语言(如汉语)环境的经历,这有助于其进行多语言横向和纵向比较,初步具备了理解不同语言的表达习惯和思维方式的意识,这对于英语的教育是有利的。另一方面,开放的英美文化对部分相对保守的维吾尔族预科生来说,存在一定的抽象可能性,部分维吾尔族预科生可能产生心理不适甚至对英美文化产生抵触,无形增加了维吾尔族预科生的英语学习难度。(二)族际共同语、本族语对目的语教育的顺向迁移效应分析。一方面,当采用汉语作为维吾尔民族英语预科教育教学语言时,普遍形成如下的语言转换关系:即汉语实质上成为维吾尔族预科生的第二种语言,维吾尔族预科生以维吾尔语为媒介语,用维吾尔语理解汉语;而英语在实质上成为维吾尔族预科生的第三种语言,即维吾尔族预科生将汉语作为学习英语的媒介语,用汉语去理解英语,形成了“维吾尔—汉—英”的转换关系,从而在语言关系转换过程中易产生语际干扰,客观上增大学习量和难度,且在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乃至错误,同时汉语标音和汉语书写与维吾尔语差异较大。因此单纯从英语教学效果来看,采用汉语作媒介语,起到了一定的负迁移效应。另一方面,维吾尔语和英语则共性较多:如在构词构形上,成分附加是维吾尔语和英语构词构形的重要手段,且二者均有格的变化;在发音上,维吾尔语和英语均有元音和谐律,且元音和谐律严整、塞音较多、清浊音对立、无声调且重音固定;在结构上,定语一般在定语中心语前面;维吾尔语中存在相当数量的英语外来词。整体而言,维吾尔语和英语共性要多于差异,特别是口语部分更加明显,且二者差异易于克服[2]。(三)地区经济、交流传统和民族性格与目的语教学效果关联分析。除上述文化影响、语言迁移是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教育普遍性问题之外,维吾尔族预科生所在地区的地区经济、交流传统和民族性格等与英语教学效果也有直接关联。正确认识并合理有效地对这些关联因素扬长避短,是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北京邮电大学对其维吾尔族预科生生源的统计,新疆维吾尔族预科生大部分(约六成)来自民族成分较为单一、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南疆地区,少部分来自民族成分较为多样、汉族人员数量较大、地区经济相对发达的北疆地区。一般来说,多民族杂居地区的维吾尔族预科生可更为熟练地使用族际共同语———汉语,这对以广泛采用汉语为媒介语的预科教育有利;同时来自地区经济较发达、家庭经济条件和教育环境较好的北疆维吾尔族预科生,相较经常出现英语零基础的南疆预科生而言,具有更为扎实的英语基础,他们一般也有效、熟练地掌握英语学习方法。这些由于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等造成的文化水平差异,需要在后期的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中区别对待,因人施教。新疆位于我国西北,地处欧亚大陆中心,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接壤,新疆地区与这些国家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传统的密切往来。由于交流传统、民族性格造成的学习倾向问题基本覆盖了英语学习情绪、学习态度和学习坚持性三个方面。在学习情绪方面,维吾尔族预科生普遍对本民族文化深爱,对英美文化敏感,相当多是出于目标学校要求等工具型动机去学习英语,且在学习中处于相对偏高的焦虑情绪中,若从融合型动机来看,他们对英语学习兴趣并不高;在学习态度方面,大部分维吾尔族预科生对英语不制订学习计划、不愿意沉心学习、课堂参与程度较低、课外投入时间较少,很多预科生不愿将精力投入英语学习;在对于英语学习十分重要的学习坚持性方面,维吾尔族预科生多为被动应试型,平时预习、复习普遍较少,依赖考前突击,英语学习坚持性较差。

三、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的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教学

适应民族“文化自觉”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背景的多元文化教育成为世界民族教育发展的潮流。但是,始终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我国,包括维吾尔民族文化在内的各民族文化的最基本特征是在中华文化一体格局内的多元文化并存。自古以来我国新疆地区多民族、多文化、多语言融合发展的历史事实,决定了维吾尔民族文化不是单一文化,而是与其他民族文化互相碰撞、互相影响、互相借鉴、互相渗透、共同发展,从而形成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3]。要秉持基于多元一体文化的理念,克服文化狭隘、民族狭隘,强调民族文化的异质性、多样性,为包括维吾尔民族在内的少数民族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更需顺应时代,建立起基于多元文化背景、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下的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体系。(一)建立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加强多元文化知识学习。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教育应反映文化多元性,尊重民族文化归属性。接受和欣赏文化多元,尊重维吾尔民族文化差异,是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教育基本的思想要求。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中,作为外界权威的代表,教育者应多肯定维吾尔族预科生,尽量减少维吾尔族预科生特别是女生处于双重“文化震撼”下的敏感和自卑,增强其学习信心;教育者应以同理心去理解有厌学思想的预科生,激励他们通过学习将来更好地、更久地为父母分忧,替家庭分担。需要指出的是,维吾尔族预科生会把教育者对其友善转化为其对教育者喜爱,并迁移到英语学习中去,形成维吾尔族预科生少见的融合型学习动机。教育者对学生要站在高于知识传播者的高度上,具备文化共鸣意识,摒弃狭隘的文化本位主义,加强多元文化知识学习,成为理解型的文化研究者,实现当身处维吾尔民族文化环境时,可达到将自己文化对象化的目的[4];教育者应掌握处理文化差异能力,以汉语为媒介语的教育者应熟悉维吾尔民族文化,逐步掌握常用维吾尔语语法、单词和发音等语言知识,当学生发生语际干扰时,减少乃至消除维吾尔族预科生采用汉语作媒介语而产生的负迁移效应。(二)优化预科英语教材,培养预科教育师资。作为预科英语教学用“器”———教材,与教学质量直接相关,以英美文化为背景的传统英语教材“工具”特征明显,难以适应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教学需要。因此,编制基于中华文化、兼顾英美文化的多元文化理念,适应民族文化背景、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包括一定数量新疆地区地理环境、传统文化、风土人情和日常生活等特色内容的教材,有其必要性。教材应以可理解的语言来帮助维吾尔族预科生更好地认识文化的多元性,编制宜考虑南疆、北疆地区维吾尔族预科生的英语基础差异现实去分级,如教学中通过分班、分级实现;范例可参照由国家民委组织、由北邮编制的《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教材(修订版)》系列预科英语教材。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教育与传统英语教育有着很大区别,传统院校培养的师资力量面对维吾尔民族预科教育有相当局限,故现在基本是只能在实践中长期锻炼培养,但民族预科英语教育师资力量流失严重,应注重从院校开始专门培养尊重文化差异、具备文化多样性知识、掌握多元文化教学策略的英语预科教育专门师资力量,源源不断为民族预科英语教育提供人力智力支撑。(三)注重融合教育基础研究,改进预科英语教学方法。民族预科英语教育是需要将民族教育、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融合的教育,也是需要将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融合的教育,更是将多文化和多语言融合的教育,整体而言,民族预科英语教育需要基于多元文化理念,以“融合”为关键词,运用包括语言比较学、教育心理学等在内的相关理论和知识去开展扎实的基础研究,逐步建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教学体系,更加有效地指导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持续改进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教学方法应以持续夯实的预科英语融合教育为基础,以逐步建立的预科英语教学体系为指导进行。在教学实践中,应避免单一以传统英美文学背景下的高等教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学方法[5]。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维吾尔民族预科英语教育者应多以多元文化理念,采取各种方法,例如用英语讲述维吾尔民族风土人情、传统小故事、民族诗歌等,以维吾尔语中英语外来词系统引导英语单词学习,充分利用维吾尔族预科生遇到英美文化中与维吾尔族文化相似之处时的高度兴趣等,尽全力将预科生的工具型学习动机转变为融合型学习动机。其次,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针对维吾尔民族预科生对英语学习普遍存在的学习态度和方法问题,教育者应理解其英语教育基础薄弱性和起点悬殊性,包容他们由此产生的学习方法的缺乏,从普通基础教育的角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其确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及时预习和复习,同时注意课后作业布置数量和质量,引导预科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最后,一定要紧紧扣住媒介语,在维吾尔族预科生英语教学过程中,降低汉语作媒介语而产生的语际干扰是教学操作层面的关键问题,这就要求一方面要注重提高预科生的汉语水平,另一方面注重提升教育者的维吾尔民族文化和语言水平,实现以汉语为主、维吾尔语为辅作媒介语,特别是在预科生发生语际干扰、理解障碍时,宜多采用维吾尔语作媒介语。

四、结语

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在此背景下,民族英语预科教育更应秉持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多元文化的理念,正确认识族际共同语、教学目的语、本族语及其背景文化对预科英语教育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新疆地区经济、交流传统和民族性格与目的语教学也存在重要关联。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应基于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加强自身多元文化知识学习,教育机构做好民族预科英语教材优化和师资力量培养工作,共同夯实民族预科融合教育基础并以此为基础持续改进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哈经雄,滕星.民族教育学通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6-7.

[2]周明坤.非英语专业少数民族本科生英语学习障碍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1.

[3]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102.

[4]黄春.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预科学生英语习得研究[J].民族学刊,2015,(6).

预科生范文篇5

(一)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民族预科班教育教学

以及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民族预科班由从全区(少量外省)蒙授学生中录取的学生组成。预科学生由于文、理科基础较差。不能直接进入本科,必须通过预科阶段的学习,达到应有的入学标准才能进入本科学习(汉生班)民族预科教育的政策性非常强,具有特殊的教育意义。新时期,如何提高全面民族生的素质,民族预科教育中面临的重要问题。教育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总结办学经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更大的成果,尤其要重视基础课程的改革,创建符合预科特点的教育教学模式。

专业设置以文科类和地方特色的专业为主。学制一般为四年,少数民族地区各高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从少数民族学生中招生的少数民族学生班。基本分为三类:纯民族语言授课班、用汉语授课的民族班和民族预科班。这些办学形式承担着为本地区培养各类民族人才的重任。其中前两种形式是从入学到毕业整班移动。管理和教学相对独立,教学和毕业有相对独立的标准。预科班是经过预科期间的学习,然后转入普通本科学习,除了预科期间学习和管理相对独立外,其它与普通班的要求一致,各专业都对预科开放。预科形式对培养高质量的民族人才有其独特的优势(见后面的叙述)也是民族教育典型的办学形式,其教育教学方式有普遍性,对预科教育教学的研究是具有普遍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背景是内蒙古工业大学民族预科班的教育教学沿革。

(二)民族预科教育对培养民族人才的重要性

民族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的兴旺与否,关系到我国国土面积二分之一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问题,是关系到实现祖国统一各民族大团结的百年大计。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自治区,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回、满、朝鲜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资源丰富。全区耕地面积八千多万亩,占全国耕地面积的5.2%;有二亿四千多万亩的森林,十三亿亩的草原。牲畜头数居全国第一位。地下资源丰富,稀土储量相当于世界其他各国总储量的一倍,占全国总产量的99%;煤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发展能源工业和稀土工业以及民族工业的潜力很大。

民族预科班学生毕业后,经过几年的社会实践,大多走向地方领导岗位或成为地区经济建设骨干力量,他们也是保持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的主要力量。在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党的民族教育和工作的指导方针。陈至立同志在此次会议上总结了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基本经验,提出了新时期民族教育工作的方针和任务。在谈到深化改革和加快民族教育政策措施时提出:“加快民族教育的发展,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奠基性工程,对于确保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增强民族地区综合竞争能力,有效抵御国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渗透和破坏,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加快民族和西部地区的发展,人才、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要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确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以科教兴国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充分认识民族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把民族教育置于新世纪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重点位置,采取切实措施,加快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1、从国内外政治与科学技术发展形势来认识民族人才的培养和需求的重要性

从国内形势看:?民族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民族地区高校和部分内地学校承担。民族地区理工科大学是培养高层次民族科学技术人才的基地。对于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民族地区的大学来讲,面向21世纪,无论在科学技术方面,还是在人才素质培养方面都面临着重要而艰巨的任务,而使培养的高层次科学技术人才具备高素质是关键。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人员是新的生命力的开拓者和科技知识的重要传播者”的观点。由于我国科技文化比较落后,人才培养问题更显突出,人类生产及社会服务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高,许多繁重、重复的体力劳动正在被各种自动化机械和计算机所取代,对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力提高我国劳动者中科技人员的比例,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对我国社会现代化事业具重要意义。加快人才培养,要大力发展教育。经济文化比较落后少数民族地区人才的需求尤为重要。

?我国的经济建设需要国内政治稳定的环境。由于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与内地不同,文化、经济又相对落后,培养大量符合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有利于我国社会的政治稳定。目前,国内还有一小撮分裂分子、分子,他们与国外敌对势力相勾结,妄图破坏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破坏国内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大好局面。我们对此要保持高度的警惕并进行坚决的打击。在宗教倾向比较重的少数民族地区,大量培养高素质少数民族人才是粉碎这些分裂分子妄想的重要保证,是繁荣和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主要力量之一。他们成为汉族与各少数民族之间互相学习,相互沟通理解的桥梁。缩小少数民族地区和祖国其它地区的发展差距,大量培养高素质的少数民族人才,有助于解决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保证国内社会政治长期稳定,增强各民族的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使我们的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就内蒙古地区而言,长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各民族安居乐业的局面,得到党中央的肯定。这种局面与一部分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科技人才活跃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是分不开的。而这些人才多数来自民族预科班和民族班。内蒙古地区各高校历来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坚持把“多出人才,出好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从1980年开始,内蒙古地区各高校恢复招收民族预科生,大量培养民族科技人才。已毕业预科生达到近3000名,现活跃在自治区各行各业,不同的层次,对自治区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及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民族预科班毕业生就知识结构和就业等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他们专业面比较宽,知识结构面比较合理,特别是在计算机等新技术和外语的水平上具有一定的优势;预科生的优点得益于在大学期间与汉生同班,教学要求,培养目标、教学环境,毕业标准等各方面的要求都与汉生一致,没有特别的照顾,除了外语之外没有降低标准。充分利用了普通高校的教师队伍素质高,课程内容先进,参考资料充足,教学手段先进等优势。而纯民族语言班教学要求和标准相对独立,毕业标准低一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不足之处,有关的教材,参考资料等相对缺乏。民族预科教育模式能够十分有效地弥补上述不足。

预科班毕业生留在民族地区工作的比例很高,并且稳定性很好。在民族地区经济、科学技术相对落后,生存环境不理想,国家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经济转型等大环境的影响下,一部分毕业生在政治思想素质方面,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少数人的“爱国心、事业心、责任心,团结友爱心”不强,不愿意,也不安心在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第一线工作,人才流失严重,造成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人才短缺,尤其短缺高层次的人才,与许多用人单位对理工科大学的毕业生能够“分得来,留得住,用得上”的强烈希望背道而驰。国家也注意到这一点了,用各种渠道帮助民族地区摆脱这种困境,如派博士团,人才政策向西部倾斜等措施。但这些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要充分发挥全国支援的高层次人才的聪明才智,需要本地区少数民族人才的配合协调和大力支持。相对而言,少数民族人才稳定性比较好,绝大多数留在边疆地区工作,扎根在边疆地区,这在边疆地区艰苦现实环境下是难能可贵的。他们了解和熟悉当地情况,更能发挥和挖掘当地优势,他们民汉兼通,在协调当地群众关系,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等方面有很大的优势,是发展特色经济的重要的人才力量。这也是我们培养大量高素质的,民族人才的有利的方面。这是社会对民族理工科人才的最基本的要求。

从国际形势来看:?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了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明显,我们面临着机遇与挑战。我们是在国际和平环境可望继续保持的难得机遇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可以预计:我国经济将更有效益地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这将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持续低速发展、甚至发生衰退、高失业不能缓和等状况形成鲜明对比。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还面临严峻的挑战。如,国际上我们还面临着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的压力和发达国家在经济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尤其发达国家的敌对势力不甘心中国的发展,将继续对我国实行"西化"与"分化"的和平演变策略,并与我国争夺各民族优秀人才,引发各民族之间的矛盾,削弱国力,达到他们的目的。从伊拉克,科索沃战争看出敌对势力往往利用当地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为其侵略和掠夺作为重要手段。这点应特别引起我们的警惕。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工作,使它们成为我国人才成长的激励因素。高素质民族人才是我们有效防范敌对势力的破坏的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深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和密切,近十几年改革的实践已经证明,这是非常正确有效的。为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必须考虑与国际市场接轨,参加国际经济市场大循环,这是当前时代的潮流,也符合我国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增强的需要。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在这个激烈竞争的国际市场上,不同民族文化的碰撞是不可避免的。近代历史已多次证明,帝国主义的文化渗透必然随着经济活动输入中国,其目的是要毁灭我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从而挫伤国人的自尊心、自信心和爱国主义精神,破坏我中华民族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帝国主义把弱国变成殖民地的企图创造条件。少数民族科技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有利于抵制外国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

总之,国际、国内的发展形势都要求我们所培养的民族科技人才,不仅在业务上要有更广阔的视野,以适应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社会的飞速发展,还要熟悉我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各民族团结友爱。在这个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能在复杂的政治、经济斗争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成为具有愿为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繁荣富强奉献力量的人才。

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绝对不能忽视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在和平时期,有时给人的错觉是民族人才的培养问题并不突出,但历史和现实世界的变化告诉我们对这个问题不能掉以轻心。特别是民族地区理工科大学,培养的是高等民族科学技术人才,他们直接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工作,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不可轻视的骨干力量之一。民族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具有双重任务。它一方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培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的民族人才,以适应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需要大量的兼通汉语、汉文的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因为汉语、汉文是我国传授科技知识的主要工具。没有兼通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人才,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就会不顺利。

如何把少数民族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以适应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全体教育工作者,尤其民族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高等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的一个特殊而基本课题。

(三)民族预科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措施

在目前提倡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的形势下,研究和建立符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提高民族学生全面素质,面向21世纪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运行模式和学生管理模式十分重要。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诸多方面的改革显得更加迫切。目前民族预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

1、落后的教育观念制约民族教育的健康发展。民族预科教育,就其教育的性质、任务和对象而言,它同普通高等教育没有本质区别,唯独教育对象是少数民族学生。民族预科教育作为培养人的特殊的社会活动,就是我们党和国家为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民族问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一种特殊的办学形式。它又具有特殊性。

发展民族预科教育,既要按照普通高等教育的一般规律办事,又要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按照民族工作的特殊规律进行工作。要正确处理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并注意二者的统一。只强调普通高等教育的特点,而忽视民族教育的特点,我党的教育事业就不完整;只强调民族特色而忽视一般高等教育的特点也不行,那样,我们终将游离于统一的高等教育体系之外,被社会所淘汰。我们尽量避免出现一头热的思想观念。目前、民族教育教学质量不高,肯定有其客观的原因,我们应当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实质,但更多地从主观上寻找原因。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必须从自己的特点出发考虑工作。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适应时代的发展是民族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

2、加强对民族预科生的政治觉悟、思想品德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精神文明程度,是培养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民族人才分布在民族地区的各行业和领导岗位上,他们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的好坏,有没有能力抵制腐败等不良现象,直接影响到各民族的团结、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没有搞好各民族团结工作,不以国家大局为重的、胸怀不坦荡的人才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只有具备很高的综合素质的人才才能为边疆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目前世界正处于政治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下,民族教育面临着进一步加强政治、思想品德教育的新的任务。

3.民族教育虽然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体系,但是各层次教育质量不高,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衔接欠合理。民族初等教育相对落后,主要原因是农村、牧区教育投入不足,缺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特别是汉语教学非常落后。只有少数学生考入大学,没有考上大学的大部分人,由于条件所限,得不到职业技术教育培训,许多人直接落入失业者行列中。即使考入大学的学生,由于语言基础、理科基础很薄弱,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给学校教育工作也带来很多麻烦。这是基础教育质量低带来的后果。这些因素导致民族高等教育落后,增加了民族教育工作的实际难度。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的投入,短期内很难见到明显效果。高等院校具备相对集中的高素质师资队伍和比较齐备的教学设施,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和物力资源,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是行之有效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探索如何有效发挥高校的优势,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问题。

4、避免民族学生受教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实上不平等现象。由于完全用民族语言授课的中学毕业生,升学出路很有限,许多人在升学考试中被淘汰。即使在降低录取线,受“照顾”的情况下考入大学,又不得不放弃民族语言授课的便利条件,改换成极不熟练的汉语授课环境,同时又学外语,致使身心负担过重,学习感到困难。有的学校和专业要求民族生只学汉语不学外语,降低了学生的竞争力。过去学到的民族语言文字,又不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就语言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母语也不行,汉语也不行,外语更不行。这种‘三不行’的尴尬局面,阻碍了民族生的进步。这些,如果不妥善处理的话,容易引起民族生的不平等感,既影响教育教学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民族团结。我们不提倡用民族语言学习理工科知识,而采用民族预科班的教育模式,要求学生具备相当的汉语文知识和能力,部分高层次人才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但我们要承认和体谅民族生大学学习中遇到的客观困难,对他们公平对待,避免造成事实上的不平等。

5、需要扩大招收民族预科生。目前,相对全国高校的扩招比例来看,民族生的升学率提高不多。社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民族人才,民族生的扩招也是非常必要的。扩招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民族基础教育薄弱而造成的民族教育损失。可以采取低分录取,学制适当延长、加强教育教学改革等措施,充分发挥高校的人才优势、管理优势、教学优势,培养更多的民族人才。

6、学生管理要创新和适应大众化。我们不能只考虑管理者的轻松,而忽略民族预科生与汉生的交流带来的诸多益处,要改变民族生和汉生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大学期间预科生学习生活相对独立造成与汉生的交流相对少,不利于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利于民族生学习汉生优秀的学习作风,更不利于他们用汉语交流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少数民族学生能歌善舞开朗、豪放的性格也影响汉生,对他们文化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

7、少数民族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牧区,家境比较贫穷,特困生较多,造成实际完成学业的困难增加。目前,针对预科生的各类奖学金和困难补助较少,应该多渠道筹集。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民族预科教育的质量,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几方面的改革措施:

1、改变教学观念,深入开展对预科教学的针对性研究与实践。众所周知,由于客观条件造成预科教育教学的特殊性。对这一群体我们不能以普通班的标准来要求他们,而应该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特殊的教学方式来培养他们,达到普通班学生应有的标准,最终培养成为合格的人才。目前,对预科的教育教学改革还不尽如人意,预科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要改变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切实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首先,对预科生的文理基础差的问题,要有正确的看法。民族预科生很聪慧,知识积累和能力提高速度较快。我们对民族预科生的潜力要有信心,对民族预科生的智力和能力的快速发展要充分的肯定。教学内容,进度等应当适应学生的各方面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的进程,不要一味的慢节奏教学。其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预科教学改革的艰巨性。教学改革本身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改革又要适合预科生这样‘弱势’群体。如何掌握改革的‘度’的问题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再次,我们进行预科教学改革时,应把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作为切入点,针对性研究是极为重要的。这样,我们对要研究的问题有整体的了解和把握,有的放矢:?目前,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改革有了很大进展,已有几十本面向21世纪的教改教材问世,但没有一本教材是针对少数民族班教育特点的。说明民族生教学改革相对落后,有必要开展研究工作;?大学第一年的主要基础课(数学、物理、汉语及力学),由于其本身所特有的文化功能,对民族班学生来讲,这些基础课不但成为学习后继专业课的主要基础,而且是他们克服自我弱点,提高文理素质的关键和载体。因此,根据民族生的学习特点,应考虑以课程为先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民族班的教学改革,把我们的改革推进到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实际改革上来;?我国有关高校实行民族班教育多年来,远未形成适应民族班教学的优秀教材体系,因此,很有必要建立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有利于提高民族生全面素质的理工科改革教材,尤其在面向21世纪的新形势下应重点考虑教材问题。改革的重点应落实在教材当中;?由于民族班的学时、课程等的组织管理与普通本科生有较大的差别,所以,有必要把教学运行模式与主要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改革相结合起来研究。

2、师资队伍建设是永恒的主题。除了民族预科生本身的客观条件外,从事民族预科教育教学的师资队伍的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预科教育教学水平。承担民族班教育教学的教师的负担比普通教师的负担重。他们为备好课,要进行大量的科学研究和针对性的教学研究工作、从事大量的参考资料的翻译、参考对照等工作。他们的负荷很重,付出的劳动与相应的回报不成比例等问题长期存在。从事民族预科教学的教师的责任心和耐心经常受到挑战。教学初期,教师和学生思想准备不足,学生学起来困难,教师教起来觉得难度很大,造成教师们不愿意教预科生。教师素质低,教学效果差,民族预科班学生意见很大。有时意见扩大,造成社会影响,不利于社会稳定。这些说明对民族预科特殊教学,更需要政治觉悟高、素质高、稳定的师资队伍。

3、教学模式的改革。目前,我国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对民族预科生,采取的教学模式的形式各不相同,并经历了近二十年的波动。但实质上都采取了比汉生班多一年的培养模式。具体操作上,要么大学预科阶段重复学习高中的内容,然后再学大学课程,要么把汉生班的课程、教学内容及学时简单地平均“拉长”,一成不变地慢速度教学,忽视了预科生的潜力,不利于学习优良生的快速成长的‘懒散式’的运行模式。几十年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模式对民族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培养不同类型学生的效果不理想。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高淘汰率,考试成绩差,因而,挫伤了少数民族学生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其复杂的心理矛盾不是一般思想工作所能排除的,很难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能使他们尽快适应汉语授课的学习环境。进入专业课学习后,困难和问题不断出现。

以内蒙古工业大学预科教育教学,同样经历了以上情况。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内蒙古工业大学曾经采取的预科教学模式:

第一阶段:1980—1983年,“1+4”模式。第一年复习中学课程,第二年转入本科学习。效果:学生积极性不高,淘汰率高,质量低。

第二阶段:1984—1985,“4+1”模式。采取直接编入各专业本科就读的方式。学习能跟上的预科生可以和汉生一样四年完成学业,学习跟不上者,在某一年级重读一年,不视为留级。效果:淘汰率较高,质量低。

第三阶段:1986—1987年,我校委托内蒙古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复习强化高中课程,次年转入本科班学习。仍是“1+4”模式。效果:学生管理不规范,学生积极性不高,淘汰率很高,质量低。

第四阶段:1988—1989年,民族预科生用三年的时间学学基础课程,转入本科班后学习两年专业课。称为“3+2”模式。效果:有一定改善,但不明显,课程安排不合理,基础与专业课程衔接不好。

第五阶段:1990—年,民族预科生学习两年半大学基础课,转入本科专业后再学两年半。称为“2.5+2.5”模式。一部分整班转专业。效果:模式趋于合理,但基础课与专业课学习仍衔接不好,学生预科期间的负担过重。

第六阶段:年至今,采用了“1+4”、“2+3”和优秀生选拔制度,专业开放制度并存的教育教学运行模式。招生150名,全部预科。效果:模式合理,与专业课程衔接合理,学生积极性高(详细分析说明见后面)。

教学运行模式的不稳定性,说明了预科教学的不完善和许多问题的存在。历次调整预科模式时没有很好的从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后继衔接与学制的关系上作整体性考虑。我们认为:提高少数民族预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全面素质,根本出路在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发展教育模式。

4、教学内容的改革。仍以内蒙古工业大学为例。虽然改革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理工科民族班的教学中,最根本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文理基础弱,专业课学习困难,成绩差,学习被动,教学内容陈旧与计算机结合少,素质教育的研究不足等等。问题的根源还在于前二年的基础打得不够扎实,尤其是三大基础课(数学、物理、汉语文)教学效果差,直接关系到一年或二年后能否顺利过度到专业课学习,并以良好的成绩完成学业。通过研究我们认为,这三门课对预科生的成长极为重要,能起到弥补预科生的中学学习的不足,同时为后继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但长期以来,我们对此认识不足,教学内容没有得到充分更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没有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联系起来,所以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进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的革新和优化。

5、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对预科生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教学方法单一,基本照本宣科,很不利于学生的科学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教学手段上,利用电化教学(多媒体、计算机实践等)比较少,不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对课程内容的改进。这种局面必须尽快扭转。

6、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改革。民族预科生的管理一般来讲相对独立,很不利于预科生汉语文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要求。对此,我们不能因为管理上的困难而不改变管理模式。

7、我们对预科教育教学改革有很好的积累,并有多年的针对性的研究与改革经验和成果,值得总结、提高。在高校扩招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改革成果,使教育教学适应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有必要从实际出发对改革做深入系统的研究。

本课题是根据形势和任务的需要提出的,是从教育改革的实践中提出的。完成这一研究课题,既有实际意义,也有理论价值。它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办好理工科大学民族教育,建设和完善民族地区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无疑是有益的。

本项目所进行的理工科民族预科班教学改革的研究,既立足于内蒙古工业大学预科班的教学实践,也着眼与研究成果的普遍性,不仅对内蒙古地区少数民族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有促进和推广作用,而且期望对全国相关高校民族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产生借鉴和参考价值。

二、民族预科教育教学改革指导原则

在坚持教育原则的基础上,把握好教学改革原则,这样才能使改革有目标,有效果。

1、总结过去的教学改革经验,改变教育教学观念,通过认识共性,强调特殊性,对预科教学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完善改革成果,努力确定稳定、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措施,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提高预科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同时,改革成果的主要思想适用于其它非预科班的教学,为推进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改革做贡献。

2、教学改革必须充分发挥和利用预科生求知欲旺和动手能力强(虽然语言交流有困难,但预科生动手能力很强)的特点(我们称为从预科生本身借力),发挥优秀教学的作用,提高预科生的教学质量(我们称为顺力送一程)。千万不要用枯燥无味,苍白无力的教学方法,无味的教学内容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3、改变传统教学把学生置于被动地位、缺乏实践能力、效率低下的保姆式及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开展具有新颖内容,先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探索有思想内涵,原理透彻的教学;倡导能真正达到生动活泼,启人智慧,培育理性思维的现代基础课教学(有灵魂的教学),使学生不仅求得主要基础课的真才实学,而且人文素质得到大幅度提高,并启迪创新精神。

4、教学内容上,进行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教学改革,淡化由于计算机的发展而变得非本质的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教学的课程,努力推出教学内容先进、结构合理与其它相关课程有效衔接的教材及网络服务的电子版本。

5、教学手段上充分利用现代电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cai、多媒体教学、做实验等手段,建设多方位的先进的教学手段系统。

6、尊重预科生的人格,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对他们以鼓励和表扬为主;教师要有耐心,深入学生,及时了解情况,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关心爱护学生,使之度过预科这关键的学习阶段,并使预科生终身受益。

三、课题研究的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在对这一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努力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从我区高等预科教育实际出发,针对当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以重点研究。同时,注意总结我们长期以来进行的教育教学改革,并借鉴其他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工作的经验教训,借鉴国外高等教育的有益经验,力图在实践的基础上,将过去的预科教育和现在的预科教育加以比较,从中探讨理工科大学培养少数民族科学技术人才的教育教学模式、主要基础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实践教学规律。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以下“七个结合”。

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

这一课题的研究对象,虽然是理工科大学的少数民族教育问题,但教育本身不是孤立的。从宏观上来讲,预科教育,尤其受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传统文化的制约,同时也对社会的政治稳定、经济和科学技术、人文起着很重要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随着国家科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越来越大,它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社会对高级专门民族人才的需求,是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培养高级民族专门人才的社会效益,又是检验我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当然,这种社会效益不只是短期的而且是长远的,可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我们的研究工作不能只从单纯的民族问题的角度去考虑,也不能就教育论教育,而应当从我国边疆地区、落后地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结合时代的特点,来考察预科教育。这方面的研究要落实到培养预科生具有良好政治素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具备奉献精神等方面的宏观研究。

从微观上来讲,预科教育是整体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受教育的对象是文理基础较弱的民族生,而教育的目的又要求我们培养预科生达到现代大学生的社会标准。为使教育教学适应这个特殊群体的培养要求,我们不得不采取特殊措施,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改革。这种微观上的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对我校的整体教育教学改革,也能提供有益的借鉴。

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才能视野开阔,使研究工作深入一些,对问题的分析也更加深刻一些。对培养高素质民族人才来讲,除把握整体宏观指导外,关键是微观上抓住预科生的特点和弱点,有针对性的从基础训练开始教育。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十分注重政治思想教育,采取了组织学习、参观,和汉生同宿舍,听取先进事迹的报告,健全校规、校纪等多项措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同时,调查了解预科后的专业对民族预科生知识层面的需求,以及专业课教师们的意见,了解在校预科生,在后继专业课学习当中的学习和生活表现,以此作为我们对预科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重要依据之一。调研的主要结果有:?到后继专业学习基本能跟得上,一部分学生还在班里拔尖。但在学习和用汉语交流方面,多数学生仍感吃力;毕业时仍受到一定的照顾;?部分学生因学习跟不上或违纪等其它一些客观原因退学,这个比例相对于其它班较高;入学人数不多,而淘汰率高十分可惜,如果教育得当淘汰的学生中有一部分是能补救的。?补考率比较高,毕业时在学校降低要求的情况下,仍有一定比例的学生拿不到学位证书。与八十年代比较,从九十年代开始预科教学质量整体上在不断地提高,但还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与汉生班的学生比较,整体素质还有一定的差距。追究原因,主要是对预科生的微观教育教学没有深入和到位,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和深度不够。过去虽然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教学内容和体系上改革力度不大,教学模式上还存在着不足。认识教学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是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又一个重要依据。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先发现和确定预科教学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微观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在过去的教学改革的经验基础上,不断深化和实践我们的教学改革认识,广泛学习和研究国内外教学改革的成果。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多次进行了教育模式的调整,达到目前比较稳定的预科教学运行状态。我们认为,这种与是俱进的认识与实践,有助于使研究工作具备广度和深度,有助于深刻揭示问题的全貌和本质。

2、个体研究与整体研究相结合

预科教学是我校整体教学中的一部分,是较典型的‘弱势’群体,有针对性的提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进行改革等问题也是整个学校面临的问题。预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除了汉语文的问题之外),在本科其它学生当中也普遍存在,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所以预科的教学改革,亦推动学校整体教学改革。反之,虽然预科有它的特殊性,但从整体教学内容上来讲它们有共性,学校整体的教学研究,又对预科的教学改革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将预科教学的典型性和学校教学的整体性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分别对学校其它专业进行了几轮教学改革和实践,取得了丰富的新教学理念和实践经验,对预科教学的改革提供了可取的经验。反过来,通过对预科教学这个典型课题的深入剖析,也对学校整体教学改革加深认识和体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典型研究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法,具有普遍意义。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校给予了高度重视,不仅从政治高度上去认识课题的重要性,在物质投入上也给了很大的支持。近三年里,对负责预科教育和管理的理学院投入了大量资金,添置了大量的教学设备:投入了40多万元,改善物理实验室,投入70多万元,建设计算机实验室和数学实验室,结合我校申请博士点的工作,投入200多万元,很好的改善了力学实验室。对教师培养,尤其为引进和培养民族教师,学校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先后培养大批硕士、博士,学校相应地出台了吸引人才的优惠政策。同时,通过与国内一些兄弟院校、研究机构和企业部门建立合作,选派教师出国进修、考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与国内兄弟院校经常开展交流等多种方式和途径,了解全国教育改革的先进经验,这对我们的研究很有帮助。而且,有一大批教师和管理干部,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有浓厚的兴趣,这些都为开展预科教育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典型研究带动和推进了整体研究。我们选择预科教学研究作为典型和改革试点,“立足预科,面向全校”。深入解剖这个典型,总结经验,取得突破,同时积极参与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积累经验,有助于使研究工作具有普遍意义。这也是本课题的重要价值所在。

3、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

本课题的研究本身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我们(主要是前辈们)多年的教育改革实践,为理论研究奠定了基础,而改革实践也注重理论上的指导,力求使实践本身体现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水平,使二者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贯穿于本课题整个研究过程之中。为此,在研究中,我们有计划地进行了一些教育教学实践,对数学、物理、力学和大学语文课程,采用边实践边进行理论研究,同时总结经验和完善教学机制等循序渐进的研究方法。研究过程中出现理论与实践不协调,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现行的教学机制不符等现象时,我们及时调整各个环节,如教学内容的重新安排,各课程之间的有效衔接,基础课在后继课中的应用等等,并取得了一定成果。

教学改革实践属于教育实验。教育实验带有社会改革的性质,与自然科学的试验不同,其对象不是物而是人,而且周期长,因素复杂,因此,只能在自然情境下进行。我们在诸多研究比较、多次实践的基础上,在有控制的条件下,对教育措施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关系进行观察、调查、分析、研究,从而深入探索预科教育教学的特殊规律。我们认为,提高预科教育教学质量,应进行主要基础课课程体系的改革,使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总结经验,,在探索中不断前进。这样做有利于逐步形成预科教育教学实践的理论和方法,有利于培养一支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预科教育师资队伍和研究队伍。

4、课题组人员与非课题组人员相结合

参加本课题研究的是一支少数课题组成员和多数非课题组教师相结合的研究和教学实践队伍。除课题组研究人员外,理学院组织了一批教师参与课题及与课题相关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数学系5个改革实践班的教学组,对五个不同的工科专业进行高等数学教学改革实践。主要研究如何把现有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全校的教学实践当中。采用“面向21世纪”的系列教材,探索我们对这些成果的实际消化程度;对三个专业进行了数学实验课的教学实践,探索这一新兴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研究其在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中的作用;物理系组织3个小组,对3个不同的专业进行了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主要探讨物理和数学、力学的关系与衔接,从而使教学内容得到更新、整合和优化,同时还研究实践,开设现代物理实验,开设窗口教学等新尝试;力学系在过去改革的基础上,对不同的专业进行了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两段教学法、材料力学和理论力学整合研究,并进行了教学实践;与物理课程内容有效衔接和优化。参与这些改革活动的人员将近20名,由他们构成了兼职研究队伍。他们当中既有各级党政管理干部,如我校主管教学的副校长和主管后勤的副校长(专业为数学)带头参与教学和教学研究,又有活跃在教学、科研、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的教师,他们知道我们面临问题的难度,以及具体工作的艰巨性,但他们知难而进,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实践。学校还评选教育教学研究优秀论文,并给予一定奖励。近几年,许多教师在校内外刊物上发表了一批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论文,既总结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工作的多方面经验,又对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改进工作起了促进作用。事实证明,广大教学和研究人员长年工作在第一线,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们的研究成果,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他们和课题组人员密切配合,对完成本课题的研究直接或间接地发挥了重要作用。

5、借鉴与创新相结合

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迅速,有了很多值得借鉴的成果,兄弟院校的很多优秀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进行调研和参观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对太原理工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新疆大学等兄弟院校进行了考察调研,了解到很多宝贵的教学改革的信息、成果,并学到了优秀的教学管理模式和方法。对新疆大学的调研更具有针对性,他们很多作法和开放的思想观念,值得我们学习、推广使用,如民族教师和学生必须通过国家汉语水平考试的一定等级;加大培养高素质的民族教师队伍的力度等。同时把学到的先进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应用于我校的教育教学中(如各教改试点班),使其适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再深入进行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这些为完成我们的项目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参考这些优秀改革成果的同时,我们必须充分考虑到我校民族预科的特殊性,寻找出符合预科教育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我们的改革,并具备自己的特色。

预科生范文篇6

1.1失落心理

高中学生的目标就是考入理想大学,通常这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但是,从实际情况看来,高考成绩不甚理想,大学梦想就此消失,面对着老师、家人失望的面孔,学生的失落感由此产生。在学生进入预科阶段学习之后,高考成绩在学生心目中有了阴影,而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主要是学习之前的基础知识,因而,学生就极易产生失落情绪。

1.2自卑心理

民族预科生较为突出的心理方面特征就是自卑感强烈,因为这些学生大部分居住于山区,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并且是政府扶贫对象。进入大学校园后,在身穿名牌同学面前,民族预科生往往会因为贫富反差产生自卑的心理。

1.3逆反心理

少数民族预科生通常都享受了降分政策,并且有一定助学金,这是党给予学生的特殊照顾。然而,一些学生并未珍惜当前优越的条件,在学校学习过程中,针对教师的教育没有端正自身态度,甚至与同学、教师关系处于对立位置,具有逆反心理。

1.4封闭心理

青少年在心理发展方面不够成熟,并且自尊心比较强,心理活动状态不愿过多对外披露,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学生心中所藏的秘密也就愈来愈多,因而,或多或少表现出了一些封闭性。少数民族预科生在民族风俗方面、爱好方面、兴趣方面、语言方面等与其他学生具有一定差异性,在这种背景条件之下,学生在沟通交流时存在较大困难,长此以往也就不愿敞开自己心扉,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与集体偏离,产生一种孤独感。

1.5矛盾心理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来自山区,学生所接受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且文化生活明显落后。在进入大学校园后,民族预科生看到周围同学的表现非常优秀,渴望吸取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从而使得自身在将来踏入工作岗位时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从学生学习实际情况来看,民族预科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在一年时间内补上缺失的基础知识十分困难,需要学生付出许多汗水。然而,有小部分同学急于求成,所采用学习方法不够科学,结果适得其反。这种现象在女生当中尤其明显,一方面学生想通过自身努力取得较好学习效果,另一方面学生也无法进行科学合理的学习,正是这种矛盾心理时刻困扰学生学习。

1.6懒惰心理

在高中阶段学习过程当中,家长为了让孩子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生活中的事情往往是父母包办,这就导致了学生在生活方面的自理能力不够强,对家长有着较强依赖性。站在学习知识的角度来看,学生学部分是教师包办,上课时,强调教师处于主体地位;下课后,学生需要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然而,民族预科生已然处于新环境之中,学生的弱点全部显现,在生活方面,无法做到自理;在学习方面,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注重难点以及重点内容,强调学生自学,知识要点需要学生自己去领悟。学生的角色发生了巨大转变,由过去被动地位变于主动地位,然而,大部分民族预科生无法适应这种改变,在少了家长帮助之后,学生之前的依赖性成为了惰性,教师若是不布置学习任务,学生往往不知所措,很少有学生主动去预习知识点、查阅参考资料。

2.少数民族预科生教育管理方法

2.1采取爱心教育的方式

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家庭条件比较困难,学生每月生活费有时只能够满足生活需要,因而,学生的安全感以及自信心就会有所缺失。在教育管理中,爱心教育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教育方式,首先是解决学生生活上的困难,与学生沟通交流后,充分掌握学生家庭情况并且采取一些补助措施,也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勤工俭学这一方式解决生活中所面临的困境;其次,树立学生自信心,在预科学习过程中,应当将增强学生自信心置于学习整个流程中,让学生明白努力方能成功的道理。通过这种方式的采用,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党、人民、教师的爱护关心之情,增强学生安全感,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从而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2.2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组织学生建立绘画协会、摄影协会、书法协会、体育协会、艺术协会等,使得学生课后时间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度过。根据每个学生所爱好的体育项目,在班级中组织一些足球赛、篮球赛、乒乓球赛,组织班级进行秋游活动、野外露营活动,提高学生自理方面的能力。同样,采用这种方式能够增强同学与老师或者同学间的沟通交流,进而创设一种较为稳定的氛围,消除少数民族预科生封闭的心理。

2.3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学生主体地位

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将所教内容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在讲解重点部分以及难点部分时应当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讨论时间,同时,强调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阶段要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生活当中。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树立好的榜样,耐心解答学生疑惑,基础较差的学生需要进行单个辅导,促进学生在学习上迈向更高台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管理,运用所制定的规章制度约束学生行为。

3结束语

预科生范文篇7

1全力抓好安全稳定

1.1加强形势与政策学习

形势与政策学习要注重引导广大师生正确认识目前的矛盾和问题,正确把握国家的政策,了解我国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进程,增强广大师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胜信念。形势与政策学习要经常化、规范化、课程化。

1.2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为主线,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和有关精神,充分利用入学教育、班会、二课活动、业余党校、谈心等小型活动、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等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正确引导师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实施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以申报并创建部级“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单位”为年度努力方向,巩固民族团结进步实践教育基地。

1.3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安全稳定工作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目标与责任,落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完善学院、班级、宿舍三级信息网络建设,发挥信息员的基础作用,做好重大节日和敏感时期学生的安全稳定工作,及时排查和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创造平安、和谐的育人环境。安全稳定工作必须深入持久抓紧抓好,出现重大事故一票否决。

2深化预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预科生培养质量

2.1进一步提高教务工作水平

民族预科生的教务工作要强化服务意识,为广大师生服务、为教学科研服务,保证服务质量。(1)加强内部管理,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能。(2)工作要加强计划性、服务手段要更加规范化、信息传达要及时畅通。(3)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吸纳老师和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督导工作会议和专题研讨会,就教务管理、教学质量、教学条件、服务质量等多方面工作,充分听取一线教师、学生、教学督导意见和建议,更有针对性的改进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4)科学协调和处理好教务、督导、教研室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务要再督导的监督指导下充分发挥教研室的职能作用,为一线教师做好教学服务工作。

2.2重点抓好几项工作

2.2.1师资队伍提升(1)师资队伍的培养,继续深入持久开展“青蓝工程”建设,总结“青蓝工程”实施的成功经验,拓展师德教育、业务培养的新方法,通过传帮带的作用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以适应工作的需要。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要负责培养1-3名青年教师,促进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进步。教师的业务技能培养要注重学习和实训相结合,组织培训教师对先进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学习、深入课堂进行实践,通过听课评议、教学竞赛、教学观摩、教学交流、学生评议等方式促使教师本人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与尝试,有实践、有总结、有提高,改进现有的对师资的培养与管理方式,更加注重教师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更加注重团队的整合作用,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预科教学教学质量为师资队伍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研讨完善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师资队伍质量,培养与引进相结合,注重对现有教师的培养,为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学习与交流提供更多机会,创造条件为学院教师到招生学校、其他预科生培养学校进行业务交流,促进现有师资水平的快速提升。管理上要加强师资队伍的激励机制建设,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完善学生评教的指标项目、增加学生评教的次数,使学生评教结果更加科学,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行适度淘汰机制,将学院师资建设成为一支结构合理、充满活力、想做事业且能做成事业的队伍。

2.2.2继续人才引进,根据2016年人才引进计划,学院将会继续引进民族理论方面的人才,积极为民族研究所储备人力资源,同时积极引进副高及以上人才。

2.2.3加强教研活动,进一步提高教研水平。要发挥教研室和科目组负责人的作用,组织教学专题讲座和教学研讨会。本学年的各组教研活动平均每两周不少于1次,要求组内教师全员参与,负责人需要在广泛商议基础上拟定出研讨主题,主要围绕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加强课堂效果等展开研讨,提高教学质量,积极发表学术论文,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2.3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注重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过程控制要更加精细、教师的课堂设计要更加科学、合理,课堂讲授的预期目标、实施过程、授课效果要更为关注,缺一不可。课堂教学的预期目标要具体明确,实施过程要科学严谨、最终效果要优质高效。学院要成立的教风学风建设小组,加强教师课堂教学检查,主要包括教师的备课、授课、辅导答疑等多个教学环节;严格学生课堂纪律情况检查,坚决杜绝无故缺课、迟到、早退现象,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培养好的听课和学习习惯;同时以正面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教风学风有效好转。改进考务工作,通过考风促学风,进行有效的学籍告勉制度,严把预科生出口质量关,完善预科生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预科生激励机制,给学生一定的压力和动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主动进步的意识

2.4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建设建立全方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全员参与、全员覆盖,包括院领导、院督导、教务人员对教学运行的监控,通过建立学院微信群等方式,及时通报每日教学运行情况。严格听课制度,学期院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不少于6学时,要了解一线教学情况,做好反馈,教学督导听课覆盖面要求达到100%,教务管理人员及专职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2学时,由院综合办进行统计并与考核挂钩。督导工作要更加注重监督与指导相结合,督导的方面要更加全面,方式要更加多样化,督导工作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作用要不断加强,更加注重过程控制,各个教学环节的监督要保障到位,不留遗漏,更加科学、规范与高效。

2.5继续探索分层教学实施办法,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针对预科生的特殊性,学生的层次参差不齐的实际,我们需要继续实施分层教学,预科生不同的进口质量也决定了其不同的出口标准,不搞一刀切。要深入研究探讨预科生的课程体系建设,针对不同需求的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增加部分选修课程,最终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预科教学教学质量为分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在通过一到两年的预科学习后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对预科教育教学的满意度要逐年提高、适应未来本科阶段的学习能力要逐步提高。2.6注重科研工作,全面努力提高学院的科研层次和科研水平。民族学院成立十四年来,在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培养中积累了很多成功的经验,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2016年度副高及以上职称教师要强化在科研方面的引领和带头作用,由学院联系有关平台给老师创造有利条件。科研力量要进一步加强,教师参加科研的积极性要有效调动要有明确的年度科研目标,科研成果的层次要有明显提升。

3以学生管理为抓手,促进预科生全面发展

预科生范文篇8

〔关键词〕以人为本;预科教育;管理方式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针对少数民族实行的一项教育扶贫的措施,是对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通过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和措施进行的一年以“预”为主、以补为辅的教育。是以提升少数民族本科预科学生的文化基础和整体素质,使其能够顺利进入大学为目的。费孝通先生对民族的定义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有表现于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共同体”。〔1〕少数民族预科学生从不同民族和地域聚集到一起,他们由于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因此在风俗习惯和心理特征等各方面均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有必要探索一种适合预科学生管理的方式。“人本管理”从最初的企业管理到现在应用到高校管理都很有成效。预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具有其特殊性,在预科学生管理上,更需要在全方位把握预科生特点的基础上,坚持“以生为本”,在教育中能够调动全体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本着教育学生、鼓舞学生、引导学生的原则,同时又能做到真正地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本文通过阐述人本管理内涵及运用到预科学生管理中,把“以人为本”的理论和“人本管理”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探讨适合预科学生实践管理方式的理想途径。

一、人本管理的理论

人本管理是最初兴起于西方企业界并且影响力不断扩大的理论思潮。人本理论注重管理中人的因素。主要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需求激励理论,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等。

(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在其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需求层次理论,该理论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一种动机理论。他提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种需求是由低到高依次实现的,并且认为当其中某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人们便开始追求更高一级的需求,当需求得到满足后它的激励便停止。在高校或企业工作环境中相对应的具体需求,如图1所示。

(二)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Motivation-HygieneTheory),包括激励因素(MotivationFactor)和保健因素(HygieneFac-tor),它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管理理论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提出的。提出激励因素(包括企业的管理政策、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薪水等)和保健因素(工作本身挑战性和兴趣、个人的能力和责任感等)是影响人的工作积极性的两大类因素。赫茨伯格认为管理层要能够区分出管理实践中的两类因素,如何设置不同层面的激励因素,并在保证激励因素完成的情况下能够给予保健因素的满足。

(三)麦克利兰的需求激励理论

麦克利兰的需求激励理论包括成就需求(NeedforAchievement)、权利需求(NeedforPower)、亲和动机(NeedforAffiliation)。三种需求分别从能否获得成功和自由以及有好的人际关系方面阐述,可以了解不同人的需求,从而了解人需要的相对应的不同的激励方式,了解其需求和动机更加有利于企业或高校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

(四)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理论”

麦格雷戈基于对人性的不同看法提出两种理论,他提出传统理论“X”理论和相对应的“Y”理论,分别把人性看成相对立的两面,“X”理论把人性的本质看成是懒惰的、讨厌工作、喜欢逃避责任的,并且不诚实和愚蠢,而“Y”理论则把人性看成是主动且能够创造出好的条件,积极主动做好工作。因此,相对于“X”理论,只有采取强制的方法,并且时刻监督,做不好就接受惩罚,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而“Y”理论则更加倾向于寻找管理自身的问题,排除在工作管理中的问题,并且恢复员工的积极性。〔2〕

二、人本理论应用在预科学生管理中的必然趋势

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特定的文化氛围中,其思维方式和个性特点有其独特性,因此民族预科学生管理挑战性更大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的管理。《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教民〔2005〕5号)规定,少数民族预科班招生计划为国家指令性定向就业招生计划,重点招收边远农村、山区、高寒地区、牧区的少数民族考生,也可适量招收散杂居的少数民族考生,〔3〕因此民族预科生由于其独特性,家庭经济相对比较困难、受教育水平落后、汉语能力相对较差,所以会导致民族预科生缴纳学费、住宿费等比较困难,在其学习基础薄弱的情况下很难适应当下的大学生活和学习,而且由于在预科一年中拥有预科新生、预科结业生、大学本科生等多个角色的转变,预科生不仅要适应学校的环境氛围,还要适应不同的文化以及适应从单一固定的文化氛围到多元文化氛围的转变,其交往模式、生活习惯均要发生变化。传统的“以制度为本”的学生管理,更多强调对学生严格、规范、有序的约束和管理,学校规章制度大于一切,违反制度就应该受到处罚。处于这类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被动地接受各种制度的约束,这样就会增加学生和管理者间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到预科生管理工作中只会适得其反。“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将以学生作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去实现管理的人性化,以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综合素质为目标,使学生最终能够学到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最终形成健全的人格。因此在少数民族预科管理中,要摒弃传统的“以制度为本”的学生管理方式,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在管理中始终能够做到尊重和信任学生,以服务学生为目的;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潜力,不断培养预科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提高预科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要让学生能够参与进来并且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探索学生的聪明和才智,在为预科学生成长和成才提供物质保证和人文校园氛围的保障下,不断地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知识,塑造其积极健康的人格,最终实现“管理育人”向“服务育人”转变的目标。

三、预科人本管理方式的探讨

(一)基于数据全面了解学生需要

预科生相比普通高校学生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只有科学和全面地分析民族预科生构成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掌握其发展状态,才能够决定参与其发展的态度、角色、方式与措施,因此建立一套公开、透明、全面的管理系统很有必要。1.全面分析预科生人口统计数据和学业成绩测量数据。要建立学生基本信息数据库包括学生学籍档案和学生基本信息以及贫困生信息等。在统计数据中不仅仅要涉及到学生的民族、性别、年龄等统计数据,还要重视独生子女、单亲家庭子女、流动儿童等具有个性化人口统计特征的统计数据,为后期教学和管理提供参考;其次预科期间学期中、学期末以及预科生全国会考的考试成绩数据,也包括日常教学过程中的作业成绩与各类实验成绩等学业成绩,要做到对学生因材施教必须及时把握预科学生个体的状况以及预科学生整体的状态,而且还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成果,更可以为后期的教学管理调整提供数据说明,而且成绩与学生进入本科的专业分配选择有关系,因此建立学生学业测量数据库很有必要。2.广泛调查预科学生状态数据和学校运行的过程数据。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学习、生活各方面都有其独特性,因此要及时把握预科学生的学业情况、思想动态、心理健康状况和兴趣、就业倾向等方面,必须专门针对预科生进行调查、测量,并结合相应的统计方法对其作出科学分析,以及少数民族预科在组织运行过程中会产生一系列包括课程安排、各类会议、各类教师专业发展活动、学生教育与实践活动等过程数据,应该及时科学准确地记录数据为后期教学和学生管理应用服务〔4〕。

(二)从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预科学生素质

1.建立一支充满创造性、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首先,担任思想政治素质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和宗教观还要充分掌握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有人类学、民族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要了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历史和发展,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在运用专业知识并积极探讨创新的教育方法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其次,辅导员在高校中承担社会主义培养方向和办学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特别在少数民族预科的教育中,不仅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也是学生的朋友和人生导师,需要从学校教育和生活管理相结合全方位了解预科学生,以更多的爱心去关注学生。最后,培养一批少数民族学生骨干,少数民族学生骨干熟悉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习俗,有着相同的身份、年龄、文化背景,因此他们在本民族同学中更有号召力和威信。少数民族学生干部思想进步,表现优秀,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干部培养,给优秀的学生提供实践平台发挥他们在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建立“以优带优”的氛围,让优秀学生干部做为榜样带动其他学生。2.创建思想政治教育多层次、多形式载体平台。充分发挥学校和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的优势,围绕少数民族预科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创建多层次、多形式的载体平台。首先坚持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团日活动和主题班会、读书漂流活动、各类型的讲座,以各种实践活动等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次结合互联网的方便、快捷的优势,以及其高速、信息量相对大的优点,运用QQ、微信、微博等网络媒体及时了解学生动态,并进行关注和教育是很重要的一种方式,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了解中华民族历史。〔5〕

(三)实行具有预科特色的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方式

1.实行混班制度。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分班制度以及分宿舍的制度对学生管理有很大的影响,预科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民族团结教育,因此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混合分班,其中一个特点就是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同学混班编制,其目的是能够让学生不只接触单一的文化,能够通过“混班”“混宿”形式让预科学生了解其他民族优秀的文化,PettigrewTF在接触理论中指出,民族接触与冲突之间存在着某种负相关,即个人接触越多,冲突(偏见、歧视、敌意等)就越少;相互依存的观点是从对历史与现实的资料的分析出发,强调在相互依存成为一种制度化的地方很少会有种族间的暴力爆发〔6〕。因此“混班”制度能够减少个体间的冲突;其次双语教学的预科生由于汉语水平的限制,其文化水平基础相对薄弱,预科期间如果没有很强的学习动机很容易懈怠和放弃,混班制度的一个作用就是带动班级学习氛围,提高学业水平。2.实行竞争机制,全面调动学生积极性。预科学生在升入本科时会有专业分流,因此在预科期间应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评估作为专业分流的重要依据,这样就应该针对预科学生制定一套公平、公正、透明、切实可行的综合素质测评方案,将预科学生一年的综合测评成绩其中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智育、身体健康素质、科研创作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各方面,作为学生升入本科时专业分流的首要依据。另外,综合素质评估也可以作为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教学管理中突出层次性少数民族预科学生来自不同地区,各地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因此学生基础差异性较大,因此对学生的教学不可以一概而论,要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相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应该增加学习内容和提高教学难度,而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应增加教学时间,同时在教学课堂上结合学生的层次适当减小教学方法的难度,并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单独开设各课程强化班,制定单独的教学培养方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真正喜欢学习。

(四)建设与教学相结合的第二课堂民族文化实践活动

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特点,创建有校园文化品牌的活动,创设能够展示民族文化的特色活动,同时让学生亲自参与到组织、策划和实践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团结活动:民族美食、服饰、建筑等各民族文化展示,包括书画、摄影展及学习成果展、少数民族学子学术论坛等系列讲座、民族才艺展示、征文、社会实践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生体验民族风情,走近民族文化,感受民族魅力,激发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特长的同时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并且能够提升民族自信,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一代,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优秀的传统文化做贡献。

(五)设计科学激励机制

马斯洛需要理论中“自我实现”处于最高一级,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都强调了对于成就和发展的需要。因此设计科学的激励机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解决经济方面的困扰,而且能够通过设置目标和激励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首先是传统物质激励,少数民族预科生大部分来自经济欠发达的农牧区,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较低,部分学生是孤儿或者单亲,而预科期间不能办理助学贷款,这样学生的经济负担就会加大,因此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对民族预科学生资助是通过“奖、助、贷、减”等各种资助渠道进行,同时提供一定的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不仅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自己的一部分学费和生活费,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激励学生健康成长。其次是设置新型的精神激励,即赋予学生更大的责任和权利,如图1自我实现所对应的企业或高校员工和学生具体需求,所以在高校中能够体现“以人为本”即给予学生更多能够发挥自己特长并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尤其是预科学生多才多艺,学校能够提供舞台,能够满足学生个人成长需要和成就感,让学生更多参与到决策中并且能够实现其自我价值,从而达到激励的目的。

引入“人本管理”方法实现预科管理的创新是当前预科学生工作管理的客观要求。预科学生的管理不仅仅是制度的制定,更是将“人性”这个因素作为预科学生管理的重要指标。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和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人本管理的模式有序做好预科学生的管理工作,使预科学生的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在不断探索中寻找最适合预科学生管理的模式。

作者:蒙桂芳 单位:陕西师范大学民族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版社,1999.

〔2〕沈雪梅.激励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06.

〔3〕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N〕.教育部公报,2005-06.

〔4〕范国睿.基于数据的学校治理什么样〔J〕.中国民族教育,2016,(6):15.

预科生范文篇9

(一)语言障碍很大程度阻碍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在一般的民族高校中,民族预科学生都因为其自身的特殊性,而导致在新环境进行学习时会遇到很多困难。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都来自偏远的农牧区,科学技术和教育方式都相对落后,甚至有些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学与教的形式都是采用藏语,学生汉语水平较为低下。而在预科数学教学过程中,所有教材都属于汉文版,学生对于一些专有的数学名词的汉语都会感觉到陌生,导致学生在一开始学习时兴致很高,对于新的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是在基础不够牢固,语言又存在障碍等因素的影响下,学生开始感觉到力不从心,对于学习的兴趣也逐步下降,导致考试不及格等后果。

(二)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方法缺乏区域适应性

由于大多学生的汉语水平较差,仅仅能够听懂常用的汉语,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专业性的词汇和短语时,学生就会接受得很困难。少数民族学生比较习惯使用藏语的教学课堂,学生会在听课时将教师教学的语言转化为藏语进行理解,而数学本身就是一门逻辑性非常强的学科,加上语言转化所带来的变化,从而导致在学习时,学生需要更加费劲地才能理解题意完成学习。另外,高中数学和预科数学的教学内容并没有完成相对平滑的衔接,民族高校预科学生在高中小学阶段所学习的数学知识比同一阶段中小学学生所学的知识都比较简单,而到了预科教学时就会显得比较吃力,容易导致学生对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和概念感到陌生,难以进行学习。

二、民族高校预科数学教育的改革措施

(一)对教学内容加以精炼,编写专门教材

预科教师需要通过对预科学生的高中教材进行研习,通过预科生高中教材,从普通高校教材和预科教材中提炼出更加适合学生的内容来进行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帮助学生梳理和消化知识点,让学生能对知识点充分地理解和吸收。另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当地的文化,融入教材中进行教学,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好教师能和相应的藏语翻译教师合作,让其帮助学生将教材翻译成藏文版,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够对教材内容进行理解了学习了。

(二)摸清学生基础,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数学课堂上,数学知识的传授一般都是根据给出的定义,结合其公式推导定义后,通过学生不断重复地练习来掌握。这样做仅仅对于应试教育有些帮助,而在生活中,学生很难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结合起来,无法发挥所学知识的实用价值。因此教师因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掌握定义公式的同时,加强实践学习,增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生活与理论联系起来,同时体现区域特色。比如在藏区的水力资源很丰富,通过让学生利用相关知识来计算一亿立方米水库中每年蒸发的水分,不仅能让学生掌握算法,还能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环境的严峻性和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一来,将数学和生活紧密联系,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

(三)加强汉语藏语的双语教育

如今世界已经融合成为一个全球化的整体,在国家和国家、民族和民族之间,互助团结的今天,互相交流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一步。为此,掌握两种及以上语言可以说是现代人群所必备的技能。对于民族高校学生采用双语教学的方法,很大程度上有利于学生全面的发展。利用藏语能将相应的数学概念对学生解释清楚,并且能帮助学生理解藏汉语之间的共通点和差异点,实现学生汉语和藏语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三、结语

预科生范文篇10

【关键词】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

大学物理是高等院校理工科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不仅能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它有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作用和优势。同时大学物理也是一门理论性、抽象性极强的课程,而且还要求学生有很强的数学基础。自1999年以来,随着社会快速发展经济的需求,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步转型,它已从昔日的“精英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各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加。然而随着招生量的不断扩大,普通高等院校学生入学成绩差距增大,学生的基础知识、能力、情感各方面参差不齐,按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必然导致一部分学生觉得教学内容太简单,没有挑战性,而另一部分学生觉得太难,从而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了应对由于教学对象的变化所带来的问题,更好地贯彻实施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国内一些高校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大学物理课程中实行分层次教学,既取得了一定成效也发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1国内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现状及利弊

1.1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采用的第一种模式是将全校同一年级各专业学生按入学成绩和数学基础的不同,分为A、B、C三个层次实施分层次教学,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状况,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以及不同的考核要求,这样有助于教师更好地针对本层次学生的特点进行教学,使得教学过程目标更加明确、针对性更强。但是将全校同一年级各专业学生打乱原来班级重新分班,扰乱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必定给正常的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多的麻烦。同时可能会使处于较低层次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导致厌学情绪。

1.2国内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第二种模式是将同一班级的学生按照知识基础和对于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分成不同的层次,教师在备课时要合理设计出各个层次学生应掌握的难易程度及知识要点,在讲解过程中将教学内容分为不同层次进行讲授,由学生根据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理解能力有选择性地吸收和接纳,从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这种模式似乎可以克服第一种模式的弊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将增加任课教师备课和授课的难度,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不同层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很难兼顾,而且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评定也很难制定。

1.3国内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第三种模式是按照专业进行分层,采用“平台+模块”的方式。不同的专业对物理知识的需求程度是不同的,为使物理知识有助于学生本专业学习的开展,按照专业设计“模块”。这种模式的优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在遵循教学大纲的前提下,可以在专业方面有所延伸和拓展。既保持物理学体系的完整性同时又突出了专业特色。当然这种模式也不是十全十美,比如不能兼顾到同一班级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但可操作性比前两种方式要强。

2我校的招生情况和大学物理教学现状

内蒙古工业大学是一所理、工、文、管相结合的研究型综合大学,我校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每年招收近5000名本科生,招生类别包括一本、二本、二本C以及民族预科生,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大学物理课程涵盖全校绝大部分专业方向,根据专业需求的不同,分为《大学物理A》(96学时),《大学物理B》(72学时),《大学物理MA》(96学时),《大学物理MB》(72学时)以及《大学物理C》(54学时)。《大学物理A》适用于电力学院、信息学院、理学院等专业性较强,对大学物理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大学物理B》适用于轻纺学院、矿业学院等,这些专业对大学物理基础要求相对不太高;《大学物理C》主要面对偏文科类专业的学生;《大学物理MA》和《大学物理MB》是针对民族预科班学生开设的。一直以来,我校大学物理都是按照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只要学时数相同,便使用同一本教材,同样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采用同一张试卷进行评价。然而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一些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主要有以下两点。

2.1学生知识基础参差不齐

学生入学成绩相差较大,整体层次比较复杂,加上高考制度的改革,部分内容如热学和光学有些学生在中学时一点都没有接触到,这给大学物理课堂教学带来很大难度,教学内容深度和进度难以把握,若采用过去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和考核,课堂教学效果不会理想,而且不及格率也偏高,导致部分学生对物理课程失去兴趣,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2.2大班授课存在很多弊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院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在基础课的教学中多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我校除民族预科班外,大学物理课基本上是4个自然班合班,这导致课堂秩序不容易控制,教师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同学,课内师生交流少,一部分学生听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很好地接受知识,甚至在课堂上睡觉、玩手机,严重影响了大学物理的教学质量。

3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基于此我们依据招生类别、专业设置特点、学生认识水平和学习能力等实际情况,提出了对大学物理实施分层次教学的构想,并对2013级学生进行了实践。

3.1教学主体分层次原则

不同招生类别的学生在物理基础、学习能力、接受能力、学习积极性等方面均存在差异。为此,我们首先将全体学生进行了第一次划分,一本和二本学生划为第一类别,二本C学生划为第二类别,民族预科生划为第三类别。其次,我们按照专业相近的原则进行了第二次划分,我校大学物理课程按不同专业已经分为《大学物理A》、《大学物理B》和《大学物理C》三个类别,在此基础上,我们尽可能将相近专业的学生排到同一授课班级,比如电子与通信、软件与网络、生物与制药等。相近专业对物理知识的需求比较接近,这样有利于授课教师在保证物理学知识完整体系的基础上能兼顾到专业特色,针对不同的专业,教学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

3.2授课教师的选派

各个教师的学术水平、知识结构、授课特点、授课质量以及讲授方法等各有不同。理工科一本、二本学生素质较好,一般选派学术水平较高、授课质量较高、教学经验丰富、讲课节奏稍快的教师,除了在内容方面有所拓宽和加深以外,还可以将物理学的教学内容与高新技术、科学前沿适度联系起来,有助于学生开阔眼界与思维。二本C学生基础知识较差,我们选派的教师往往教学经验丰富、耐心细致、认真负责、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善于与学生联系和沟通,这样的教师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基础较差学生的思维启迪、智力开发和潜能挖掘。文科类学生我们选派知识面较宽、教学水平较高、在科学史和物理学史方面有所研究的教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民族预科班的学生我们一般选派蒙古族教师,他们可以和学生有良好的沟通,从而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教学过程的组织以及对学生的管理。

3.3教学大纲的制定

教学大纲的制定对规范教学内容、保证课程的基本教学质量以及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和评估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我们经过充分调研,全面了解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和专业培养目标,然后指定相关教师制定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1)对理工科一本和二本学生,参照全国高等院校大学物理教学大纲的标准,需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要求,基础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主,另外根据学生所学专业进行知识拓展,并且适当引入物理学前沿与高新技术,尽可能满足这部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2)二本C学生基础很差,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必须降低标准,要求能基本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任务,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大部分要求,基本满足后续课程学习的需要即可,教学过程中需适当加强课堂练习。(3)民族预科生要求能完成大学物理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全部教学任务,基本达到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减少难度较大的理论推导,以实际应用为主。(4)文科类学生主要从人文和历史的角度出发,要求他们对物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定理能够基本理解,同时了解这些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以及对社会变革产生的重大作用。

3.4课后作业的分层

课后作业是检查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有效途径,不同层次的学生由于基础知识和接受能力不同,对课堂教学内容的掌握及应用差异很大,所以我们对学生的课后作业也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设计。我们大学物理课程组依据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自编了与授课内容相配套的习题册。每一章对应一份习题,每份习题都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三种题型。对理工科一本和二本的学生,基础部分约占70%左右,提高部分约占20%左右,综合应用部分约占10%左右;对二本C及民族预科班学生,基础部分约占90%左右,提高部分约占10%左右;对文科类学生,没有复杂的推理和计算,以基本内容的理解为主。课后作业分层次布置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得每个层次的学生经过努力都能达到要求,既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又不觉得太困难,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3.5考核评定办法考试改革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和检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主要手段。我们打破了过去采用同一标准、同一试卷进行考核的传统做法,首先加强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课堂提问、作业成绩等进行评分,称为平时成绩,并按照一定的比例纳入到学生的综合考评中去,尤其对二本C学生平时成绩的比例更大一些,这样可以有效地把他们留在课堂上,避免学生逃课、旷课现象的发生;其次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不同教学要求实行不同标准、不同内容的试卷进行考核,优等生主要考察他们对物理基本内容、基本原理的掌握及应用,而差生着重考察他们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所以试卷题型的分配比例也有所不同。

4结论

分层次教学法的实施,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各得其所、学有所获,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体验到进步的喜悦,从而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实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分层次教学的实践,消除了以往考试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及格率;分层次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教师在备课时能够针对本层次学生的特点,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过程目标明确,教学效果会大大提升;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必须研究针对本层次学生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激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的热情;分层次教学促使教师更加主动地去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助于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教学。

【参考文献】

[1]毛强,彭振生.大学物理课程分层次教学改革初探[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第11卷第6期.

[2]杨梅.浅谈分层次教学[J].科技信息,2009,(9):475.

[3]叶琳,刘文霞.国内分层次教学历史发展概述[J].宁波大学学报,2010,32(3):5-6.

[4]张华.课程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326.

[5]许杰.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的应用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8,27(1):130-133.

[6]于慧,许丽萍.大学物理分层次教学探索与实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2卷(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