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7:25:10

原材料

原材料范文篇1

关键词反倾销公共利益国家经济安全环境保护

在各国的反倾销案例中,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对基础原材料如金属、化工品等的反倾销。我国自1997年对进口产品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件以来至2006年2月,已经对三氯乙烯、丙烯酸酯、不锈钢冷轧薄板、冷轧板卷等共41种产品采取了反倾销措施,其中基础原材料就占了2/3多。

1成为反倾销对象的原因

1.1与基础原材料本身的特性有关

基础原材料可以分为化工制品和基础资源。基础原材料的化学结构比较简单,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特点比较显著,容易区分。发生倾销案件时,容易认定同类产品,对倾销的认定有利,而且大多基础原材料属于初级产品,处于生产链的上游,产品涉及面广、品种众多,下游产业应用范围广泛,在许多后续加工时常常能给加工产品带来较高的附加值,所以发生反倾销的几率也较高,有时甚至出现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同时都遭到反倾销调查的现象。

1.2与基础原材料适合规模化生产的特性有关

基础原材料大都是适合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在规模化生产的行业,为了降低平均生产成本,企业必须维持甚至扩大生产规模。但为了避免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发生,同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转移部分生产能力,拓展国际市场。当市场竞争激烈,而国外市场需求无法确保时,出口企业就会倾向于选择倾销这种竞争手段,则相应进口国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几率就较高。

1.3与关税结构有关

根据关税结构有效保护理论,关税结构一般都体现为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的由低到高的梯形关税税率结构,其关税税率是随加工程度不断提高而提高的,体现了对产业的有效保护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基础原材料产业一般不会通过提高关税来抵制进口和进行保护国内产业,否则将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各国普遍对基础原材料实行较低的进口关税税率,甚至实行零关税,于是反倾销便成为保护国内基础原材料产业的有力工具。

2利益分析

对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究竟是利是弊?如果仅是从倾销对国内竞争性产业造成损害角度考虑,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从公共利益、国家经济安全、对外贸易关系、环境保护等多个因素。

2.1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

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在依照反倾销法决定是否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国家需要平衡利益主体,其中包括受倾销损害的国内产业、以倾销产品为原料的下游产业以及最终的消费者。

2.1.1国内产业的利益分析

对基础原材料进行反倾销,与对其他产品的反倾销一样,无疑给国内受损竞争产业提供了贸易保护。在采取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后,进口产品价格止跌反弹,进而限制了该产品来自诉讼国对象的进口量,有利于涉案产品在数量和价值方面呈稳步增长趋势的情况下,使国内同类产品价格摆脱低迷状态。这有利于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有利于国内竞争性产品市场恢复有序竞争的状态。

同时对于国内同类产业的发展而言,通过反倾销调查,如果采取措施,一般都会对国外进口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且经过复审后还可继续征税,这样对于国内的同类产业而言,就为其赢得了宝贵的调整时机,国内产业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得以利用当今世界前沿技术改进设备,提高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但是如果受损竞争企业把反倾销仅当作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思进取,或者无法从技术上加以突破,来提高自身的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另外,国内竞争性企业反倾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最终取得胜利后,最终得益的却不一定是其本身。首先,反倾销会导致贸易转移效应的产生。由于反倾销税只适用于指定来源的产品,在限制特定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同时,会引发其他国家和地区低价产品进口的增加。反倾销保护引发的贸易转移效应,使得进口来源由被指控存在倾销的出口企业,转向未遭受指控的其他出口企业;或者从裁定倾销幅度较高的出口企业,转向倾销幅度相对较低的其他出口企业。这样就导致反倾销保护的实施效果不一定能够达到进口国的预期目标,真正受益的可能不是进口国的进口竞争产业,而是那些未遭到反倾销调查的其他国家的出口企业。其次,对部分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削弱了相关国家产品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一些外国公司并不是坐以待毙,为了维持乃至扩大在进口国市场的份额,外国公司可能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入进口国市场,或者进一步扩大在进口国的投资规模,由此引发反倾销保护的投资跨越效应,削弱了反倾销对受损企业的保护作用。

2.1.2下游产业角度的利益分析

基础原材料的产业特点是产业链条长,下游产品多。当上游产业获得了反倾销保护后,上游产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将上游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下游产业的竞争力。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下游产业也会进行反倾销申诉,当这种申诉被授予时,最初由上游产业提起的反倾销就产生了继发性保护效应。反倾销行动的继发性保护效应,使得反倾销措施在上下游产业间发生了传递,从而加大了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成本,增加了进口国的消费者福利损失。

同时,在对基础原材料产品进行反倾销后,短期内抑制了进口产品数量,如果国内同类竞争原材料产品生产厂家很少,国内的产品可能由原先的供大于求变成奇货可居,有可能价格发生惊人上涨,发生价格垄断,由此造成下游企业成本成倍增加,甚至难以为继,最终遭受到灭顶之灾。

由于上下游企业实际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旦下游企业失去竞争力,则下游国外产品会趁机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使下游企业更加难以为继,甚至停产、倒闭。国内上游企业产品进而会失去下游的产品生产商,可能会由紧缺资源到过剩资源,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甚至也会面临停产、倒闭的地步,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最终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受损,由此引发的后果使反倾销措施的作用适得其反。

2.1.3消费者角度利益的分析

基础原材料不是供消费者直接消费的产品,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到消费品,但上游产业由于反倾销价格上涨,进而会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影响到下游产业的成本,最终会间接提高消费品的价格,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

总之,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对于竞争企业而言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否能真正得益与该企业是否能通过反倾销保护真正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有关。而对于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而言,他们无疑是反倾销的受害者。

2.2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分析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会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各地区对基础原材料进行全球性的采购。由于基础原材料大多属于掌握国家命脉的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低价倾销的基础原材料是否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有观点认为,如果基础原材料产业供应链掌握在进口方手中,由于基础原材料产业链长,涉及产品多,如果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会给进口国带来诸如将不得不支付大量外汇以保证供应,下游产业则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问题,会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事实上,对于国内资源相对丰裕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要的。国家可以通过适当的反倾销措施,建立自己的产业。产业可以通过这种保护提高本身的竞争力以及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不仅保障该产业的安全,同时带动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但对于国内资源相对稀缺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对该类产业作出保护后,由于本身受资源限制,产业无法在有利的条件下得到很好的发展,导致国内经济从一开始就处于资源供应不足的“不安全”状态,下游企业由于产业资源供应不足,发展受到抑制,产业竞争力下降甚至丧失,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导致的结果不仅没有起到保护作用,相反使国家经济安全置于更不稳定的状态。

2.3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

一部分基础性原材料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对于这一类产品,如果限制进口,加强出口,恐怕是贪小利而失大利,是以子孙后代的长远福利为代价的。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资源性基础原材料限制出口、加强进口,充分运用国外基础性原材料资源。我国发改委能源所战略室主任高世宪表示,高耗能、高投入换取了经济的增长,却引发了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高能耗行业的低水平扩张,几度致使中国的能源供应出现紧张,高耗能带来的高污染又要企业投入巨额进行补救。

2.4从对外贸易角度考虑

很多国家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损害,而是要报复其他国家对本国出口产品实施的反倾销限制,以“以牙还牙”的方式来遏制其他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保护本国的出口利益。这不利于国家及地域间的对外贸易关系。例如,1993年1月27日,美国商业部宣布向来自19个国家的钢材进口征收0.03%~10%(平均2.7%)的临时反倾销税,导致了世界范围的“钢铁战”,其中加拿大对来自美国和其他五个国家的热轧钢征收4.5%~124.2%的尝试性反倾销税,而加拿大是美国的最大钢铁客户,此举严重阻碍了美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3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国家在准备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基础原材料产业形势和特点,综合考虑其对于下游用户及其进口产品的消费者利益、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对外贸易关系的影响,权衡利弊,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化工业这一类国内资源较为丰富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如果通过采取反倾销措施,企业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得到迅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则国家机关可以通过权衡上下游企业利益,适当采用反倾销措施加以保护,鼓励、支持这一类产业的健康发展。如果该类企业尽管实施反倾销措施后仍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则该种反倾销保护则应该停止;由于我国是属于资源稀缺却又是资源消耗大户,对于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性基础原材料,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应该鼓励低价进口,充分利用国外进口资源,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对于高能耗、高污染基础原材料,如造纸业,可以充分依靠国外产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对国内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要兼顾进口国与出口国的经贸关系,维护特定贸易关系而不采取反倾销措施有时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潘悦,高文书.迎战“反倾销”——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王明明,马胜华,马荣花.反倾销中公共利益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13)

3李君.中国反倾销效果实证分析——以丙烯酸酯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l0)

4宋长青.必须强化国家经济安全监测预警体系[J].经济要参,2003(2)

5庄芮.我国重要原材料进口现状及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5(5)

6朱庆华,唐宇.中国反倾销措施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6)

原材料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后勤;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

高校后勤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工作,做好该项工作既能确保高校饮食卫生和安全,又能保证饮食质量,节约成本,提升广大师生的满意度。随着社会越来越关注食品安全问题,广大师生对高校后勤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采取科学合理的模式,加强高校后勤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是不可忽视的一项重要工作。

1新时代高校后勤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的现状

高校后勤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有利于增加品种、节约成本,进而有利于为广大师生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采取有效的采购供应管理模式是必要的,目前常用模式包括集中采购模式分析和农校对接模式。1.1集中采购模式。目前,各高校后勤饮食原材料釆购主要采用集中采购模式,由学校后勤集团或采购科负责材料采购,然后将采购回来的材料分发给各餐厅、食堂。由于采购的原材料种类繁多,根据不同原材料的特点,高校后勤分别采用不同的采购模式。例如,生鲜类农副产品由高校集中采购,到批发市场采购。大宗物资,如米、面、油、大批量调味料等,采用招标式集中采购方式。使用招标式采购方式,既能确保供应商价格合理,还有利于扩大原材料来源,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节约成本。目前,许多高校都采用集中采购模式,并注重与有实力、信誉好的供应商合作,从而不仅能够实现采购资源、采购信息、成交价格共享,还能确保原材料安全,有利于节约成本,让更多企业和广大师生受益。然而,集中采购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引起重视。集中采购要求足够的采购量,从而才能达成一致,但部分高校不愿意参与集中采购,难以形成集中采购规模,从而不利于发挥集中采购模式的作用。集中采购只适合采购大宗米、面、油,采购品种较少,随着市场变化、价格变动,大宗原材料价格很难降下来。不同高校每个月的米、面、油的消耗量是不同的,因而集中采购未能有效适应每个高校的需求。集中采购必须确保供应商供货能力良好,信誉度高,价格合理,产品质量可靠、安全,对供应商考察时间较长。1.2农校对接模式。采用农校对接模式,有利于确保后勤饮食原材料供应的稳定与可靠,还能降低20%~30%的成本,让广大师生获得实惠,但通常拥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高校,才建立起自己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农校对接模式,有利于减少产品采购中间环节,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节约采购成本,并且还可以确保饮食原材料供应稳定、安全、可靠,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优质服务。同时,农校对接还能推动饮食原材料根据后勤需要,采用订单式生产模式,有效满足饮食原材料的采购需要。当原材料产品出现问题时,可以追根溯源、查找原因,并采取优化措施,能够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农校对接模式也存在一些不足:建立农副产品生产基地需要大量的资金、基础设施、人力资源投入,会增加高校负担和生产经营风险。由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因素,从而可能会给原材料采购带来风险。由于土地面积限制,部分高校农副产品生产基地规模较小,甚至缺乏农业生产基地,导致生产基地并不能完全满足高校后勤饮食原材料采购需要。

2新时代高校后勤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优化的意义

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是高校后勤饮食服务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必须重视和关注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优化对策。2.1方便信息,提高采购供应管理透明度。高校后勤通过优化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管理的透明度,进而推动原材料采购公开、透明,也有利于原材料供应商更为详细和全面地了解高校后勤原材料需求的基本情况,通过积极参与采购供应管理环节,为高校后勤提供更加安全可靠的原材料。2.2确保采购供应管理的安全。高校后勤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关系到原材料的质量,也关系到高校后勤的服务水平。高校后勤通过优化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能够调动供应商的参与积极性,让他们根据高校后勤原材料需求,为高校提供安全可靠的饮食原材料,从而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需求,有利于提升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2.3节约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时间和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高校后勤通过优化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有利于推动采购供应管理顺利进行,调动供应商的参与积极性,进而有利于节约原材料采购管理的时间和成本,为供应商企业发展提供机遇。在节约釆购供应管理时间和成本的同时,高校后勤也能有效提高釆购供应管理工作效率,进而能够提高高校的后勤服务质量。

3新时代高校后勤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的优化对策

为弥补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的不足,保证原材料安全,提升采购供应管理效率,对成本进行有效控制,高校后勤部门有必要采取以下优化对策。3.1落实釆购供应管理原则。为提升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效率,规范高校后勤服务,确保高校后勤服务质量,高校后勤应该严格落实经济性、廉洁性、安全性和准时性的原则,为有效开展各项工作和提升工作水平提供保障,并选择合适的供应商,以实现节约采购成本的目的。同时,高校后勤部门还要建立采购平台,注重应用信息化技术,实现采购供应管理透明化,防止发生贪腐现象。原材料采购环节多,农副产品包装、存储、流通、加工等环节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因此高校后勤部门应减少原材料的包装、存储环节,让供应商直接供货到校,从而既能减少中间环节的原材料损耗量,还能确保原材料的质量与安全,为广大师生提供安全、可靠、放心的原材料。3.2重视采购系统优化设计。根据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现状,高校后勤部门应结合师生需求,优化采购供应链,并设计一套采购信息化系统,为采购供应管理提供保障。同时,高校后勤部门有必要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系统,促进高校后勤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原材料采购的计划性、及时性和准确性。高校后勤部门还要坚持以师生需求为中心原则,通过采购多样化的产品,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多的选择,且要扩大饮食原材料采购市场,丰富原材料种类,让菜品种类变得丰富多样,以满足广大师生的消费需求,并让他们享受到实惠。此外,高校后勤部门还可以采用订单式采购方式,来达到拉动师生消费的目的。随着广大师生对餐饮休闲活动的重视,订单式模式可以根据师生的消费需求,为他们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以更好地满足广大师生的消费需求。3.3健全饮食原材料釆购系统功能。高校后勤部门可以开发使用后勤原材料采购供应管理的信息化系统,不断完善功能设计,采用网上竞价方式,减少供应链中间环节,进而达到节约库存成本、确保产品质量的目的。开发采购系统之后,后勤部门要不断完善系统功能设计,如可以增加采购管理、供应商目录管理、产品目录管理、采购计划管理、订单执行管理、采购绩效管理和决策支持系统等。3.4优化饮食原材料供应链模式。高校后勤部门应不断优化饮食原材料供应链模式,可以融合集中采购模式和农校对接模式的优势,同时克服二者存在的缺点,可以直接从原材料生产地将原材料运往高校。同时,高校后勤部门应引导更多的供应商参与竞争,确保原材料品种丰富多样,同时在信息化平台上对供应商进行考核,有利于保证供货质量,确保原材料安全。

4结语

高校后勤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应该科学合理选择相应的模式,明确每种模式存在的不足,并采取优化对策,加强高校后勤饮食原材料釆购供应管理,从而才能为高校广大师生提供更加优质和满意的服务。

参考文献

[1]傅祖浩.高校餐饮现状透析与稳定保障长效机制建设探索[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3(2).

[2]郝慧娟.基于供应链的高校餐饮采购管理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4).

[3]程翔.新时代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的创新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3).

[4]罗平西.新时期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的创新[J].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

[5]白兰琼.高校后勤饮食原材料采购供应管理优化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7(5).

[6]刘沅,肖岳峰.基于第三方采购平台的高校饮食原材料采购制度创新[J].高校后勤研究,2013(2).

[7]甘小燕.浅析职业院校后勤饮食服务管理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教导刊,2009(34).

[8]林洁华.高校食堂自主经营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4(3).

[9]刘宏英.高校饮食中心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5(20).

[10]于妍敏.高校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后勤餐饮管理与挑战[J].饮食科学,2017(22).

原材料范文篇3

关键词反倾销公共利益国家经济安全环境保护

在各国的反倾销案例中,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对基础原材料如金属、化工品等的反倾销。我国自1997年对进口产品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件以来至2006年2月,已经对三氯乙烯、丙烯酸酯、不锈钢冷轧薄板、冷轧板卷等共41种产品采取了反倾销措施,其中基础原材料就占了2/3多。

1成为反倾销对象的原因

1.1与基础原材料本身的特性有关

基础原材料可以分为化工制品和基础资源。基础原材料的化学结构比较简单,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特点比较显著,容易区分。发生倾销案件时,容易认定同类产品,对倾销的认定有利,而且大多基础原材料属于初级产品,处于生产链的上游,产品涉及面广、品种众多,下游产业应用范围广泛,在许多后续加工时常常能给加工产品带来较高的附加值,所以发生反倾销的几率也较高,有时甚至出现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同时都遭到反倾销调查的现象。

1.2与基础原材料适合规模化生产的特性有关

基础原材料大都是适合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在规模化生产的行业,为了降低平均生产成本,企业必须维持甚至扩大生产规模。但为了避免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发生,同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转移部分生产能力,拓展国际市场。当市场竞争激烈,而国外市场需求无法确保时,出口企业就会倾向于选择倾销这种竞争手段,则相应进口国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几率就较高。

1.3与关税结构有关

根据关税结构有效保护理论,关税结构一般都体现为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的由低到高的梯形关税税率结构,其关税税率是随加工程度不断提高而提高的,体现了对产业的有效保护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基础原材料产业一般不会通过提高关税来抵制进口和进行保护国内产业,否则将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各国普遍对基础原材料实行较低的进口关税税率,甚至实行零关税,于是反倾销便成为保护国内基础原材料产业的有力工具。

2利益分析

对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究竟是利是弊?如果仅是从倾销对国内竞争性产业造成损害角度考虑,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从公共利益、国家经济安全、对外贸易关系、环境保护等多个因素。

2.1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

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在依照反倾销法决定是否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国家需要平衡利益主体,其中包括受倾销损害的国内产业、以倾销产品为原料的下游产业以及最终的消费者。

2.1.1国内产业的利益分析

对基础原材料进行反倾销,与对其他产品的反倾销一样,无疑给国内受损竞争产业提供了贸易保护。在采取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后,进口产品价格止跌反弹,进而限制了该产品来自诉讼国对象的进口量,有利于涉案产品在数量和价值方面呈稳步增长趋势的情况下,使国内同类产品价格摆脱低迷状态。这有利于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有利于国内竞争性产品市场恢复有序竞争的状态。

同时对于国内同类产业的发展而言,通过反倾销调查,如果采取措施,一般都会对国外进口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且经过复审后还可继续征税,这样对于国内的同类产业而言,就为其赢得了宝贵的调整时机,国内产业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得以利用当今世界前沿技术改进设备,提高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但是如果受损竞争企业把反倾销仅当作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思进取,或者无法从技术上加以突破,来提高自身的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另外,国内竞争性企业反倾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最终取得胜利后,最终得益的却不一定是其本身。首先,反倾销会导致贸易转移效应的产生。由于反倾销税只适用于指定来源的产品,在限制特定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同时,会引发其他国家和地区低价产品进口的增加。反倾销保护引发的贸易转移效应,使得进口来源由被指控存在倾销的出口企业,转向未遭受指控的其他出口企业;或者从裁定倾销幅度较高的出口企业,转向倾销幅度相对较低的其他出口企业。这样就导致反倾销保护的实施效果不一定能够达到进口国的预期目标,真正受益的可能不是进口国的进口竞争产业,而是那些未遭到反倾销调查的其他国家的出口企业。其次,对部分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削弱了相关国家产品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一些外国公司并不是坐以待毙,为了维持乃至扩大在进口国市场的份额,外国公司可能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入进口国市场,或者进一步扩大在进口国的投资规模,由此引发反倾销保护的投资跨越效应,削弱了反倾销对受损企业的保护作用。

2.1.2下游产业角度的利益分析

基础原材料的产业特点是产业链条长,下游产品多。当上游产业获得了反倾销保护后,上游产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将上游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下游产业的竞争力。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下游产业也会进行反倾销申诉,当这种申诉被授予时,最初由上游产业提起的反倾销就产生了继发性保护效应。反倾销行动的继发性保护效应,使得反倾销措施在上下游产业间发生了传递,从而加大了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成本,增加了进口国的消费者福利损失。

同时,在对基础原材料产品进行反倾销后,短期内抑制了进口产品数量,如果国内同类竞争原材料产品生产厂家很少,国内的产品可能由原先的供大于求变成奇货可居,有可能价格发生惊人上涨,发生价格垄断,由此造成下游企业成本成倍增加,甚至难以为继,最终遭受到灭顶之灾。

由于上下游企业实际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旦下游企业失去竞争力,则下游国外产品会趁机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使下游企业更加难以为继,甚至停产、倒闭。国内上游企业产品进而会失去下游的产品生产商,可能会由紧缺资源到过剩资源,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甚至也会面临停产、倒闭的地步,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最终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受损,由此引发的后果使反倾销措施的作用适得其反。

2.1.3消费者角度利益的分析

基础原材料不是供消费者直接消费的产品,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到消费品,但上游产业由于反倾销价格上涨,进而会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影响到下游产业的成本,最终会间接提高消费品的价格,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

总之,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对于竞争企业而言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否能真正得益与该企业是否能通过反倾销保护真正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有关。而对于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而言,他们无疑是反倾销的受害者。

2.2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分析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会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各地区对基础原材料进行全球性的采购。由于基础原材料大多属于掌握国家命脉的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低价倾销的基础原材料是否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有观点认为,如果基础原材料产业供应链掌握在进口方手中,由于基础原材料产业链长,涉及产品多,如果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会给进口国带来诸如将不得不支付大量外汇以保证供应,下游产业则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问题,会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事实上,对于国内资源相对丰裕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要的。国家可以通过适当的反倾销措施,建立自己的产业。产业可以通过这种保护提高本身的竞争力以及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不仅保障该产业的安全,同时带动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但对于国内资源相对稀缺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对该类产业作出保护后,由于本身受资源限制,产业无法在有利的条件下得到很好的发展,导致国内经济从一开始就处于资源供应不足的“不安全”状态,下游企业由于产业资源供应不足,发展受到抑制,产业竞争力下降甚至丧失,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导致的结果不仅没有起到保护作用,相反使国家经济安全置于更不稳定的状态。

2.3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

一部分基础性原材料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对于这一类产品,如果限制进口,加强出口,恐怕是贪小利而失大利,是以子孙后代的长远福利为代价的。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资源性基础原材料限制出口、加强进口,充分运用国外基础性原材料资源。我国发改委能源所战略室主任高世宪表示,高耗能、高投入换取了经济的增长,却引发了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高能耗行业的低水平扩张,几度致使中国的能源供应出现紧张,高耗能带来的高污染又要企业投入巨额进行补救。

2.4从对外贸易角度考虑

很多国家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损害,而是要报复其他国家对本国出口产品实施的反倾销限制,以“以牙还牙”的方式来遏制其他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保护本国的出口利益。这不利于国家及地域间的对外贸易关系。例如,1993年1月27日,美国商业部宣布向来自19个国家的钢材进口征收0.03%~10%(平均2.7%)的临时反倾销税,导致了世界范围的“钢铁战”,其中加拿大对来自美国和其他五个国家的热轧钢征收4.5%~124.2%的尝试性反倾销税,而加拿大是美国的最大钢铁客户,此举严重阻碍了美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原材料范文篇4

关键词:原材料;品质;混凝土;质量;影响

一、原材料对混凝土质量优劣重要意义

混凝土,广义上泛指将一种具有胶结性质的材料和砂石(统称骨料或集料)以及粉细颗粒(填料)混合并成型后,经凝固硬化而粘结成为具有一定强度的实体。主要为水泥、骨料等。混凝土是当今世界上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年用量接近90亿吨。用量如些之大,与它的特点相关。混凝土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整体质量,而混凝土原材料的好坏和选配是否恰当也直接影响着混凝土工程的质量。因此,确保钢筋混凝土结构质量一个重要的因素是要从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做起。原材料选用不当将导致混凝土工程产生质量缺陷或裂缝,直接影响着整个工程结构的质量。混凝土因材料选用不当产生质量缺陷或裂缝,一般认为是因为混凝土材料(包括水泥石和粗细骨料)变形受约束所引起的内应力大于材料抗拉强度的缘故。混凝土广泛应用于建筑、交通、水利等工程建设中,是工程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混凝土质量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直接对混凝土有直接影响的原材料品质是我们值得研究的方面。

二、首先把握好原材料质量

原材料是组成混凝土的基础,原材料品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的好坏,因此首先要把好原材料质量关。

(1)水泥的强度和体积安定性直接影响混凝土的质量。水泥的强度上下波动,混凝土的强度就会发生相应的变化;水泥的体积安定性差,就会使混凝土产生膨胀性裂缝。因此,要选择好水泥品种,根据经验,大水泥厂生产的水泥质量比较稳定可靠。

(2)黄砂最关键的是细度模数和含泥量,砂子太细或含泥过多,会增加混凝土的干缩裂缝。另外,砂石中含泥量高,不仅影响混凝土的强度,而且影响抗冻性、抗渗性和耐久性。因此,混凝土最好采用中粗砂,且含泥量和有机质的含量必须满足规范要求。

(3)石子主要控制好级配、针片状含量和压碎值。经调研,目前,好多混凝土厂家的石子级配都不是很好,因此,如何确保石子级配连续,且在生产中切实可行,还值得进一步探讨研究。

(4)现在南京地区主要使用商品混凝土,选择商品混凝土厂家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根据体会,一定要选择信誉好的,设备比较先进的混凝土厂家,同时必须到现场对原材料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

三、根据工程需要认真研究混凝土原材料的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是指单位体积的混凝土中各组成材料的重量比例。水灰比、单位用水量和砂率是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三个基本参数,它们与混凝土各项性能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确定这三个基本参数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混凝土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规格确定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砂在骨料中的数量应以填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四、原材料个组成部分对混凝土质量影响

1、水泥矿物组成的影响。众所周知,硅酸盐水泥主要的组成矿物有四种,它们的水化性质

不同,在水泥中所占比例不同时影响对水泥整体的性质。C3S虽对早期强度贡献较大,但水化热是其他矿物水化热的数倍。因此C3S含量较大的早强水泥容易因早期的温度收缩、自收缩和干燥收缩而开裂。目前我国混凝土尤其是C50以上强度等级的混凝土普遍使用高效减水剂和其他外加剂由于C3S水化速度最快,生成3个水化硅酸钙几乎不溶于水,而立即以胶体微粒析出,并渐渐凝聚而成为凝胶。对减水剂的吸附量也最大,它首先吸附了大量减水剂。因而C3S含量高的水泥一般与外加剂的适应性差。

2、水泥细度对混凝土的影响。在目前我国大多数水泥粉磨条件下,水泥磨得越细,其中的细颗粒越多。增加水泥的比表面积能提高水泥的水化速率,提高早期强度,但是粒径在1um以下的颗粒不到一天就完全水化,几乎对后期强度没有任何贡献。倒是对早期的水化热、混凝土的自收缩和干燥收缩有贡献——水化快的水泥颖粒水化热释放得早;因水化快消耗混凝土内部的水分较快,引起混凝土的自干燥收缩;细颗粒容易水化充分,产生更多的易于干燥收缩的凝胶和其他水化物。粗颗粒的减少,减少了稳定体积的未水化颗粒,因而影响到混凝土的长期性能。我们现有的混凝土结构。一般的设计寿命是60年,而有专家预测,由于超细水泥颗粒含量太多,50年后,我们的混凝土强度只能达到设计强度的40%。随水泥比表面积的增加,与相同高效减水剂的适应性差。为减小流动度损失需要增加更多掺量的高效减水剂。不仅增加施工费用,而且可导致混凝土中水泥用量的增加,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水泥细度还会影响混凝土的抗冻性、抗裂性。

3、骨料的品种、质量与数量。设计混凝土配合比时,都要求骨料的强度大于混凝土的强度。因此一般情况下,骨料质量对混凝土强度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影响混凝土强度的主要是骨料中的有害物质(如淤泥、有机物、硫化物和硫酸盐等)。它影响骨料的粘结,降低混凝土的强度,硫酸盐和硫化物对水泥有腐蚀作用,它与水泥的水化物反应生成钙矾石,使水泥石体积膨胀。它除了能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外,还降低混凝土的搞冻性能。当骨料含有较多的软弱颗粒或杂质时,也会使混凝土强度下降。表面棱角多的碎石表面圆滑的卵石与水泥石的粘结国力要强。混凝土中骨料的用量与水泥之间的比例关系,也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尤其对于水泥用量比较大的高强混凝土。

4、掺加粉煤灰和加剂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在目前使用的高等级混凝土中,为了改善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一般采用外加剂和粉煤灰双掺的办法比较好,粉煤灰作为活性材料,主要含有大量的三氧化铝和SiO2,与水拌合后,本身不硬化,而是与气硬性(氢氧化钙)相拌合,不仅在空气中硬化,而且在水继续硬化,由于矿物颗粒比较细,具有填充效应和流化效应,增加强度。通过大量的工程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提高混凝土强度的同时,但也带来了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偏低的现象,28d天标准强度达不到设计要求,所以在配制高强混凝土时,要注意掺加量的比例要掌握准确,适应性如何等等,不要肓目掺加,否则影响混凝土强度。

参考文献:

原材料范文篇5

关键词:航天元器件;原材料;库存管理;静电防护

我室主要从事航天电源控制器研制,电源系统为整星的核心部件,其安全性、可靠性关系整体卫星体系的安全可靠运行。原材料作为任何产品的可靠性保障的根基,为提高电源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必须从生产研制源头即元器材、原材料库存管理作为质量控制的重中之重。航天企业所需元器件十分复杂,且航天产品有不同阶段,例如初样电性件、初样鉴定件、正样产品等,各阶段元器件有不同质量等级,上述航天产品特点导致航天元器件库存管理工作纷繁复杂。近年来,随着我国航天产业逐步转向市场化,负责生产型号产品的航天企业也开始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企业对运营成本的控制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尤其在航天企业中,一直以来保持着“重生产,轻成本”的传统理念,使得企业在库存方面暴露诸多问题,例如:库存金额巨大,库存周转率低,信息管理方式落后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将有效降低企业库存成本,从而增加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结合单位实际情况为企业物资库存管理提供了较为合理的管理建议。元器件、原材料作为航天产品质量保障措施的基础,直接影响电子单机甚至整星的质量和可靠性。作为航天产品质量管理重点的航天元器件、原材料库存管理科学合理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元器件、原材料库存管理

依据宇航元器件库存管理要求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整理元器件、原材料库存管理策略如下。航天元器件、原材料库存管理工作内容包括:入库作业:入库记录、库存保管;台账管理,出库管理;信息管理等。(1)入库作业需做到如下要求:①及时接运卸库。②及时清点验收,严格验收入库物料包括实物目视以及相关质量文件齐套性检验。③及时合理摆放物料至指定位置。及时登帐、立卡、建档;及时传递物料单据同时对存在问题物料进行处理。对于物料摆放需遵守面向通道摆放,先进先出原则防止元器件长期存放变质超期及损耗节省经费和确保产品质量;对不同周转频率物料确定货物存放位置;同类型物料统一存放;重量、形状较大等应摆放至便于运输位置。(2)库存保管:各物料摆放整齐,设立标示卡,标示清楚,记录准确,确保物料台账、实物与标识卡一致。(3)出库管理:手续齐全方可出库,专用元器件确保用于专用型号,确保型号质量。(4)台账管理:元器件信息依据型号任务名称、型号规格、数量、批次、质量等级、厂家、有效期,合格证编号录入。实物出库—纸质文件进行配套元器件出库登记,同时对元器件台账进行销账,统计元器件库存情况,研究室成本核算。库存成本管理。元器件专库专用,确保型号质量。(5)信息管理:元器件入库记录、合格证管理留存,出库凭证管理。(6)仓库保管要求:专门设立电子元器件库,建立元器件静电防护规章制度,设置EPA区域。设立专用设施确保元器件库满足宇航元器件库存管理要求,有除湿机;人体静电综合测试仪;离子风机;防静电工作台、防静电垫、腕带、鞋套、大褂、帽子、地垫、帘、防静电存储柜;双门、双层玻璃;温湿度计、干燥器、专门运输箱和防静电周转箱。做到温湿度记录齐全,元器件按型号存储。

2元器件、原材料静电防护管理

静电防护管理是航天元器件库存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针对此情况建立如下静电防护管理措施。在元器件库外配备防静电设施和器材。确保进入工作区的工作人员静电检查合格。在元器件库中心设立防静电工作区域,防静电区域悬挂防静电标识。确保工作区域桌面和静电手环泄放孔可靠接地,并对防静电接地系统定期检查,确保各系统可靠接地。所有电子元件及组件在入库、存储及出库过程中均须采取合适的静电防护措施,使用防静电包装材料和容器、周转箱、周转车必须可靠接地。拒绝接收不符合防静电包装要求的电子元件及组件。通过电子元器件的静电防护管理控制,确保装机元器件的电气性能,确保航天产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结论

库存科学管理从源头上确保产品质量,为我国航天事业飞速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同时库存管理优化对控制成本、增加企业利润、缩短研制周期、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世俊,韩国经,李文滋,等.航天产品电子元器件的质量控制.北京:中国宇航出版社,2002:1-141.

[2]梁桂芬.航天产品静电防护管理研究[J].科技风,2014(9):57-58.

原材料范文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机器加工方法越来越先进,原来的材料、人工、制造费用三分天下的情况已经慢慢地变成了原料和制造费用为主的结构。人工成本已经大大的降低,在有些自动化高的企业甚至占不到1%。材料成本在制造业中占到50%以上,在其他行业中从30%~70%不等,而且鉴于这种变化材料成本的比例还有不断加大的趋势。

原材料所占的比重决定了它在成本降低措施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早在人们开始进行成本管理之时,就已经将原料作为成本降低的第一源泉。同时按成本形态划分原料属于变动成本(粗划分),从对企业利润的影响的敏感系数来看是非常高的,(即非常敏感)它变动10%可引起利润变化达100%~200%(在某些行业中),一般行业中也可达到3~4倍,可见在成本降低中材料是不可忽略的一块。

另外,在我国由于材料问题导致企业每年的财务费用达到2亿多元,这个数字不能不说是触目惊心的。而且由于材料管理导致了一大批管理人员吃回扣、贪污腐化、堕落等很多问题,从而暴露出当今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众多问题。

二、降低成本的途径

从全世界成本管理看,已经将成本扩展到了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从市场分析(也就是产品诞生的原型)直到产品退出市场完成生命周期的全部成本。同时人们也发现了以前单从生产这一个环节去开源节流,降低成本的效果是很有限的,而运用价值工程分析设计上的更改和突破这个限制使成本大幅度的降低。它们对成本降低的效用可以用如下的图示来表示:而且由成本管理的经验可知,产品设计在80%或者以上决定了产品的成本,而生产制造过程及其他仅仅占到20%还少。常规的方法仅仅是在20%上下功夫降低成本,而更大的80%却已经在设计之初已经决定了。现在人们已经开始研究怎样从80%之中降低成本。有人说过“设计的节约是最大的节约,设计的浪费是最大的浪费”。设计不光决定了产品的功能。而且也决定了产品的整个生命过程,所以我们必须将成本降低扩展到设计甚至更早。

下面从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来分析材料成本。

首先设定一个材料成本的范围,如果仅从产品构成来看,原料成本仅仅包括制造中的成本,但是从整个生命周期看,应该从诞生之初直到退出市场所费用以及由于材料的缘故而引起的各种显性或隐性的成本。这样才能从更高的角度、更广的范围认识材料成本,才能做到知其所以然。

以下就按照产品的生命周期(市场分析→设计→生产→销售)来探讨材料成本降低的途径。

1.市场分析阶段的材料成本降低。

(1)市场需求分析这一部分需要对顾客做大范围的调查,而且根据企业实际的状况要对顾客作细化,也可以集结企业各个部门的人员尤其是销售部门,进行头脑风爆法等等方法进行分析。这是产品的诞生的起点,正确的分析需求是很关键的,若不正确那以后所有的设计制造只会造成更大的浪费,根本不能适销对路,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

(2)对于材料而言,新材料的开发也是成本降低的一个关键。虽然说技术科学尤其是基础科学进步发展较慢,但是对于一些应用科学发展却日新月异,加上新材料的开发越来越注意环保问题,不论是本身的成本还是环境成本都会有更多的兼顾,这样会给社会带来更多的福利和社会效益。

(3)企业生存在社会中,社会又有很多的大大小小的环境。每一个环境又可以分为很多层次,小到一个人,大到全世界甚至全宇宙,每个层面都有很多因素影响人们的需求。象去年气候反常,导致了很多病菌的滋生传播,SARS就是很严重的一类,不光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也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给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如果能及早地注意到这一点,那卫生消毒用品的大量需求就会很快的得到满足,各种生活用品也会充足的供应。

2.产品设计的成本降低。

在产品设计阶段需要两个前提:一是设计人员的成本意识;二是设计人员对新技术的采纳与重视。当前我国在成本降低方面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成本意识淡化,而其中由于设计与生产、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相互脱节,设计只管设计不管实际成本的高低,即使考虑到的也远远达不到整个生命周期的范围。所以必须要在设计人员中迅速而深刻的灌输成本管理意识。

除了这两个重要前提之外,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功能分析的应用。

功能分析即是指产品所应具备的功用,指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必要的功能及所应达到的满足程度及一些附加的效用。从这可以看出功能分析是从需求入手的,由需求衍生出功能。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求将意识中的需求转化成实在的物质功能。人们购买产品也正是购买它的功能而不是产品本身。在功能分析这一部分主要还是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将需求转化为功能,设计出产品的大致模型。在这一阶段也要进行成本的估计,以便利用市场倒推的目标成本进行成本管理。材料成本在这一阶段也涉及到功能。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质地不同的性能,所产生的效能也不同。(2)功能价值分析的应用。

V=F/C是价值工程分析的基础。要在一定功能达成的情况下尽量使C降低。人们在购买物品时影响购买的因素有两个,功能和价格(消费者的成本),也就是性价比——价值的通常说法。

产品总体的功能可以分解成各个小功能,各个小功能又可以分解成更细小的功能,而在这一个个小的功能中每一个都可以进行价值工程分析,组合起来也可以进行,这其中涉及到成本的估计。这里的成本仅仅是从功能出发进行的估计,不包括一些其他的成本。

在价值工程分析中,最重要的是将完成功能的最低成本与当前实际成本进行比较从而找到差距,然后在功能不变、改进或降低的情况下进行成本的相应调整。

(3)成本的预演。

成本降低的根本在于设计,设计实际上正是产品制造在图纸上的一次预演,每一次设计的更正都是成本预演的一次重复。所以在价值工程分析之中很重要的一环便是成本的预计。

(4)质量成本的分析应用。

质量成本是指用于保障产品质量及由质量而产生的各种成本,产品是由各种零件构成的,其中材料是决定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材料的好坏影响产品的质量,质量也影响着产品的相关的成本的支出。

3.产品生产的成本降低。

根据决定成本在生产制造阶段只有20%左右的认识,根据这一阶段应主要是按照设计阶段的方案和标准严格执行,主要是杜绝浪费和差错,但就成本降低还补充以下几点:

(1)生产程式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在设计阶段基本是确定了,但考虑实际中可能遇到一些变化和无法预见的故障问题等,所以在实际操作阶段也要不断地对照设计方案和实际情况以便随时进行更改使得设计符合实际。

(2)在生产过程中还有工人素质和成本意识。成本意识在设计阶段也强调过,但是产品的生产是由工人具体操作的,所以他们最了解情况。更何况工人不是被动的执行而是主动操作,具有主动性的。如果能够激发工人的主人翁意识,将成本意识牢牢地注入工人头脑中,那么在实际中可能会引发很多意想不到的创造和灵感,这可能为成本降低开辟出一条崭新途径。但光有成本意识没有相应的文化素质是不行的,现代企业要靠现代管理、现代技术,素质上不去,成本火花便会很有限。而且现代制造也不是任何文化水平都可以胜任的。现代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人才不仅是指骨干,它应该是指全体的工人。

(3)存货的管理,这是直接跟材料成本挂钩的,同时也影响着企业的流动资产和各种费用等。存货在一些工业企业可以占到流动资产的一半,所以对它的管理也是降低材料成本的一个环节。

原材料范文篇7

在我国当前钢铁企业实际工作中,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受到市场因素、企业内对原材料需求细化以及企业管理改革等多方位影响,其原材料采购管理中遇到了以下问题。一是管理协调性能较差。在当前的原材料采购管理过程中,采购工作不仅需要采购部管理,同时也需要技术、生产等部门的全员参与。但是在实际的采购过程中,这种全员的参与缺乏有效的横向协调工作,进而造成了各部门间在采购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合作,进而造成采购工作难以有效开展。二是采购目标缺乏标准。在当期的钢铁企业采购过程中,采购目标的明确是采购管理的重要过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采购过程中的采购目标往往缺乏明确性。这主要是因为采购管理者缺乏明确的参考性因素造成的。

二、新型采购管理模式建立的意义探析

在新型的钢铁企业采购管理中,为了应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采购管理人员开展了实践研究工作。在研究过程中管理人员发现,利用钢铁生产项目为引导,采用项目导向型采购管理模式进行采购管理,是新型企业采购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实际的采购管理中,这种新型采购管理模式的建立具有以下意义。

1.便于采购中市场因素的体现

在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项目导向型市场采购管理的开展有助于体现出采购过程中的市场性因素。特别是随着项目采购过程中,为了实现项目优化采购过程会经过策划、市场调研等市场性管理过程,充分的体现出采购中的市场性因素。这种市场因素的表现,对于企业采购管理有序进行起到了实践指导作用。

2.便于采购管理标准化的开展

在当前的企业采购与整体管理中,标准化建设的开展是提高企业控制管理质量的重要基础。特别是在项目导向型管理过程中,将采购中的跨部门、跨单位、多人合作、责任管理、执行责任等多项制度,在项目管理过程中得到体现,对于原材料采购管理制度模式的确立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钢铁企业项目导向型

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这就是把日常原材料采购管理的工作当作项目进行管理,从采购的具体任务出发,根据项目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具体需要,配置优化人力、财力、技术等内部资源,以项目目标为导向,对采购工作进行计划、控制和监督,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由于原材料采购具有明显的分阶段性和很强的流动性,可以将连续进行的采购工作按月度分成相对独立的时段进行。

三、新型原材料采购管理模式工作流程以实践措施研究

在当前原材料采购管理过程中,项目导向型采购管理模式是以订单为基础,开展的全面性目标团队管理工作。

1.采购项目启动

在原材料采购过程中,项目的启动是采购管理的初始阶段。这一过程中,管理者需要对项目的各项内容,如原材料需求、采购团队组成等进行论证与分析,并形成结论性方案与预案,为后期管理的开展做好准备。

2.项目管理团队组建

在完成了项目启动阶段后,项目导向型采购管理就进入管理的计划阶段。在这一阶段内,其主要的管理工作就是根据项目管理方案,组建采购管理的团队以及确定项目经理两项主要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这两项工作的开展实践内容如下。首先在管理团队组建过程中,企业的生产部门、采购科室、财务管理科室以及办公室是组建管理团队的基础。同时还需要根据项目特点,引进技术研发、质检等科室进入管理团队,实现管理团队中的互补性与合作性。其次在项目经理的确定过程中,我们需要以采购项目需求为基础确立经理人选。在当前的企业实践中,其主要的原材料采购项目包括了铁矿石、煤炭、炉料、废钢生铁四个内容,其团队经理也由负责这四项管理的副经理担任。

3.管理分析阶段

在采购订单形成前,管理分析的开展是采购管理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在实际的采购分析过程中,其分析的主要内容包括了需求分析与市场分析两个过程。在需求分析过程中,其主要的分析内容是进行原材料采购项目必要性与合理性。在这一分析过程中,管理团体需要就进行采购的原材料进行科学、有序的分析工作。分析的内容包括了三个主要内容。一是生产与技术部门对原材料生产技术、产品产量等需求进行分析。二是财务部门对采购所需要支出的成本支出进行分析。三是原材料存储部门对原材料库存情况进行分析。而市场分析过程中,管理团队则需要对原材料采购项目中,市场风险性与可行性进行有效分析,保证原材料采购中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同时完善采购方案的可行性。

4.项目采购订单的完成

在完成了以上的工作后,管理团体依据生产要求与市场情况编制出详实的采购计划书。计划书的编制过程中,需要管理团队中的每个管理部门发挥自身作用,实现计划书中每项内容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同时符合市场情况。在计划书的引导下,项目导向型原材料采购订单的制定工作即可完成。

四、结束语

在钢铁企业原材料采购过程中,受到企业生产技术、需求以及市场外部情况影响,新型采购管理模式的确立成为了企业采购管理的重要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管理者以项目导向型管理模式为基础,开展了企业采购管理创新研究,为企业原材料采购工作的开展提供管理支持。

作者:张瑞桥 单位:山东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莱芜分公司供应部

参考文献

原材料范文篇8

原材料按计划成本核算的特点是:收发凭证按材料的计划成本计价,原材料的总分类帐和明细分类帐均按计划成本登记。原材料的实际成本与计划成本的差异,通过“材料成本差异”科目核算,月份终了,将发出的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材料成本差异调整为实际成本。

其具体帐务处理可分为以下四方面:

1、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未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只需按发票帐单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不必计算材料成本差异。即: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在小规模纳税人下的增值税计入物资采购成本,以下同。

2、货款金额已定,材料月末已验收入库。

此种情况下既要按发票帐单上的货款和相应的增值税等作购入处理,同时又要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应付票据、应付帐款等

同时作入库处理: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物资采购(计划成本)

月底结转材料成本差异,节约情况下:

借:物资采购

贷:材料成本差异

如为超支则作相反分录。

或:入库时结转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借或贷:材料成本差异(超支记借方,节约记入贷方)

贷:物资采购(实际成本)

3、货款金额到月末不确定,月末按计划成本估价入帐,下月初用红字冲减。

此种方法,以计划成本作原材料入库处理,但不计算材料成本差异。

借:原材料(计划成本)

贷:应付帐款(计划成本)

下月初用红字冲减,待发票帐单到达后再作购入处理。

4、发出原材料的会计处理。

材料成本差异帐户的设置:

借方材料成本差异贷

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超支差异期初余额:结存材料节约差异

发生额:购入材料超支差异发生额:(1)购入材料节约差异(2)发出材料负担成本差异(超支用蓝字,节约用红字)

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超支差异期末余额:库存材料节约差异

材料成本差异率=(月初结存材料成本差异+本月收入材料成本差异)/(月初结

存材料计划成本+本月收入材料计划成本)

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成本差异=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材料成本差异率

发出材料的实际成本=发出材料的计划成本+发出材料应负担的材料成本差异

在计算出差异率后,用各车间、部门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与成本差异率相乘,求出各种产品和各车间应分摊的材料成本差异。以实际成本等于计划成本加材料成本差异为依据,将领用材料的计划成本调整为实际成本。

例:甲公司原材料日常收发及结存采用计划成本核算。月初结存原材料的计划成本为600,000元,实际成本为605,000元;本月入库材料成本为1,400,000元,实际成本为1,355,000元。

当月发出材料(计划成本)情况如下:

基本生产车间领用800,000元

在建工程领用200,000元

车间管理部门领用5,000元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领用15,000元

要求:

(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2)编制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3)编制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解:(1)计算当月材料成本差异

=〔(605,000—6,000,000)+(1,355,000—1,400,000)〕/(600,000+1,400,000)

=—2%

(2)发出材料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800,000

在建工程200,000

制造费用5,000

管理费用15,000

贷;原材料1020,000

(3)月末结转发出材料成本差异的会计分录

借:生产成本16,000

在建工程4,000

制造费用1,000

管理费用3,000

贷:材料成本差异204,000

总之,对原材料计划成本核算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于购入的材料只有在实际成本、计划成本已定并已验收入库的条件下计算购入材料的成本差异,材料成本差异的结转可在入库时结转,也可以在月末汇总时结转;

(2)材料成本差异率的计算中超支或借方余额用“正号”表示,节约或贷方余额用“负号”表示;

(3)发出材料承担的成本差异,始终计入材料成本差异的贷方,只不过超支差异用蓝字,节约用红字或×××表示,最终计入到成本费用的材料还是实际成本。

参考资料:

1、初级会计实务经济科学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2、中级会计实务(一)中国财政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3、中级会计实务(一)中国财政出版社会计资格考试领导小组2001年

原材料范文篇9

关键词反倾销公共利益国家经济安全环境保护

在各国的反倾销案例中,其中有相当大一部分是对基础原材料如金属、化工品等的反倾销。我国自1997年对进口产品发起第一起反倾销调查案件以来至2006年2月,已经对三氯乙烯、丙烯酸酯、不锈钢冷轧薄板、冷轧板卷等共41种产品采取了反倾销措施,其中基础原材料就占了2/3多。

1成为反倾销对象的原因

1.1与基础原材料本身的特性有关

基础原材料可以分为化工制品和基础资源。基础原材料的化学结构比较简单,化学性能和物理性能特点比较显著,容易区分。发生倾销案件时,容易认定同类产品,对倾销的认定有利,而且大多基础原材料属于初级产品,处于生产链的上游,产品涉及面广、品种众多,下游产业应用范围广泛,在许多后续加工时常常能给加工产品带来较高的附加值,所以发生反倾销的几率也较高,有时甚至出现产业链的上下游产品同时都遭到反倾销调查的现象。

1.2与基础原材料适合规模化生产的特性有关

基础原材料大都是适合规模化生产的产品。在规模化生产的行业,为了降低平均生产成本,企业必须维持甚至扩大生产规模。但为了避免规模不经济的现象发生,同时增强企业竞争能力,企业将目光投向海外,转移部分生产能力,拓展国际市场。当市场竞争激烈,而国外市场需求无法确保时,出口企业就会倾向于选择倾销这种竞争手段,则相应进口国采取反倾销措施的几率就较高。

1.3与关税结构有关

根据关税结构有效保护理论,关税结构一般都体现为从原材料→中间产品→制成品的由低到高的梯形关税税率结构,其关税税率是随加工程度不断提高而提高的,体现了对产业的有效保护程度。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于基础原材料产业一般不会通过提高关税来抵制进口和进行保护国内产业,否则将不利于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各国普遍对基础原材料实行较低的进口关税税率,甚至实行零关税,于是反倾销便成为保护国内基础原材料产业的有力工具。

2利益分析

对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究竟是利是弊?如果仅是从倾销对国内竞争性产业造成损害角度考虑,显然是不合适的。必须要考虑多方面因素,从公共利益、国家经济安全、对外贸易关系、环境保护等多个因素。

2.1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

从公共利益角度出发,在依照反倾销法决定是否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国家需要平衡利益主体,其中包括受倾销损害的国内产业、以倾销产品为原料的下游产业以及最终的消费者。

2.1.1国内产业的利益分析

对基础原材料进行反倾销,与对其他产品的反倾销一样,无疑给国内受损竞争产业提供了贸易保护。在采取措施征收反倾销税后,进口产品价格止跌反弹,进而限制了该产品来自诉讼国对象的进口量,有利于涉案产品在数量和价值方面呈稳步增长趋势的情况下,使国内同类产品价格摆脱低迷状态。这有利于维护公平的贸易环境,有利于国内竞争性产品市场恢复有序竞争的状态。

同时对于国内同类产业的发展而言,通过反倾销调查,如果采取措施,一般都会对国外进口产品征收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且经过复审后还可继续征税,这样对于国内的同类产业而言,就为其赢得了宝贵的调整时机,国内产业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得以利用当今世界前沿技术改进设备,提高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但是如果受损竞争企业把反倾销仅当作是贸易保护的手段,不思进取,或者无法从技术上加以突破,来提高自身的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最终还是无法逃脱被淘汰的命运。

另外,国内竞争性企业反倾销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最终取得胜利后,最终得益的却不一定是其本身。首先,反倾销会导致贸易转移效应的产生。由于反倾销税只适用于指定来源的产品,在限制特定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同时,会引发其他国家和地区低价产品进口的增加。反倾销保护引发的贸易转移效应,使得进口来源由被指控存在倾销的出口企业,转向未遭受指控的其他出口企业;或者从裁定倾销幅度较高的出口企业,转向倾销幅度相对较低的其他出口企业。这样就导致反倾销保护的实施效果不一定能够达到进口国的预期目标,真正受益的可能不是进口国的进口竞争产业,而是那些未遭到反倾销调查的其他国家的出口企业。其次,对部分进口产品征收反倾销税,削弱了相关国家产品在进口国市场的竞争力。一些外国公司并不是坐以待毙,为了维持乃至扩大在进口国市场的份额,外国公司可能通过直接投资方式进入进口国市场,或者进一步扩大在进口国的投资规模,由此引发反倾销保护的投资跨越效应,削弱了反倾销对受损企业的保护作用。

2.1.2下游产业角度的利益分析

基础原材料的产业特点是产业链条长,下游产品多。当上游产业获得了反倾销保护后,上游产业的产品价格上涨,加大了将上游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下游产业的生产成本,从而降低了下游产业的竞争力。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下游产业也会进行反倾销申诉,当这种申诉被授予时,最初由上游产业提起的反倾销就产生了继发性保护效应。反倾销行动的继发性保护效应,使得反倾销措施在上下游产业间发生了传递,从而加大了进口国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成本,增加了进口国的消费者福利损失。

同时,在对基础原材料产品进行反倾销后,短期内抑制了进口产品数量,如果国内同类竞争原材料产品生产厂家很少,国内的产品可能由原先的供大于求变成奇货可居,有可能价格发生惊人上涨,发生价格垄断,由此造成下游企业成本成倍增加,甚至难以为继,最终遭受到灭顶之灾。

由于上下游企业实际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一旦下游企业失去竞争力,则下游国外产品会趁机大量涌入国内市场,使下游企业更加难以为继,甚至停产、倒闭。国内上游企业产品进而会失去下游的产品生产商,可能会由紧缺资源到过剩资源,不得不降低产品价格,甚至也会面临停产、倒闭的地步,产生一种恶性循环,最终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受损,由此引发的后果使反倾销措施的作用适得其反。

2.1.3消费者角度利益的分析

基础原材料不是供消费者直接消费的产品,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虽然不会直接影响到消费品,但上游产业由于反倾销价格上涨,进而会通过投入产出关系影响到下游产业的成本,最终会间接提高消费品的价格,损害到消费者的利益。

总之,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分析,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对于竞争企业而言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但是否能真正得益与该企业是否能通过反倾销保护真正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有关。而对于下游企业和消费者而言,他们无疑是反倾销的受害者。

2.2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分析

所谓国家经济安全,就是指一国最为根本的经济利益不受危害和威胁。其主要内容包括:一国经济在整体上主权独立、基础稳固、运行健康、增长稳定、发展持续;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防卫力和竞争力;不会因为某些问题的演化而使整个经济受到过大的打击和遭受过多的损失;能够避免或化解可能发生的局部性或全局性的危机。

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各国各地区对基础原材料进行全球性的采购。由于基础原材料大多属于掌握国家命脉的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低价倾销的基础原材料是否危害国家的经济安全,有观点认为,如果基础原材料产业供应链掌握在进口方手中,由于基础原材料产业链长,涉及产品多,如果国际市场价格上涨,会给进口国带来诸如将不得不支付大量外汇以保证供应,下游产业则将不可避免地面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等问题,会危及到国家的经济安全。

事实上,对于国内资源相对丰裕的基础原材料产业,进行适当的保护是必要的。国家可以通过适当的反倾销措施,建立自己的产业。产业可以通过这种保护提高本身的竞争力以及生产效率,扩大生产规模,不仅保障该产业的安全,同时带动下游企业的健康发展,有助于国家经济安全。但对于国内资源相对稀缺的基础原材料产业,对该类产业作出保护后,由于本身受资源限制,产业无法在有利的条件下得到很好的发展,导致国内经济从一开始就处于资源供应不足的“不安全”状态,下游企业由于产业资源供应不足,发展受到抑制,产业竞争力下降甚至丧失,最终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健康发展,导致的结果不仅没有起到保护作用,相反使国家经济安全置于更不稳定的状态。

2.3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

一部分基础性原材料产业属于高污染、高能耗及资源性产品。对于这一类产品,如果限制进口,加强出口,恐怕是贪小利而失大利,是以子孙后代的长远福利为代价的。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转移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资源性基础原材料限制出口、加强进口,充分运用国外基础性原材料资源。我国发改委能源所战略室主任高世宪表示,高耗能、高投入换取了经济的增长,却引发了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高能耗行业的低水平扩张,几度致使中国的能源供应出现紧张,高耗能带来的高污染又要企业投入巨额进行补救。

2.4从对外贸易角度考虑

很多国家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其目的不仅仅是保护本国产业免受不公平竞争的损害,而是要报复其他国家对本国出口产品实施的反倾销限制,以“以牙还牙”的方式来遏制其他国家滥用反倾销措施,保护本国的出口利益。这不利于国家及地域间的对外贸易关系。例如,1993年1月27日,美国商业部宣布向来自19个国家的钢材进口征收0.03%~10%(平均2.7%)的临时反倾销税,导致了世界范围的“钢铁战”,其中加拿大对来自美国和其他五个国家的热轧钢征收4.5%~124.2%的尝试性反倾销税,而加拿大是美国的最大钢铁客户,此举严重阻碍了美国出口贸易的发展。

3启示

由以上分析可知,对于基础原材料的反倾销,国家在准备实施反倾销措施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基础原材料产业形势和特点,综合考虑其对于下游用户及其进口产品的消费者利益、国家经济安全以及对外贸易关系的影响,权衡利弊,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化工业这一类国内资源较为丰富以及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如果通过采取反倾销措施,企业可以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得到迅速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则国家机关可以通过权衡上下游企业利益,适当采用反倾销措施加以保护,鼓励、支持这一类产业的健康发展。如果该类企业尽管实施反倾销措施后仍无法得到有效发展,则该种反倾销保护则应该停止;由于我国是属于资源稀缺却又是资源消耗大户,对于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性基础原材料,如煤炭、有色金属等应该鼓励低价进口,充分利用国外进口资源,形成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对于高能耗、高污染基础原材料,如造纸业,可以充分依靠国外产品,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加强对国内自然环境的保护。同时还要兼顾进口国与出口国的经贸关系,维护特定贸易关系而不采取反倾销措施有时也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潘悦,高文书.迎战“反倾销”——国际经验与中国对策[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2王明明,马胜华,马荣花.反倾销中公共利益问题研究[J].商业研究,2005(13)

3李君.中国反倾销效果实证分析——以丙烯酸酯为例[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l0)

4宋长青.必须强化国家经济安全监测预警体系[J].经济要参,2003(2)

5庄芮.我国重要原材料进口现状及其对经济安全的影响[J].经济学家,2005(5)

6朱庆华,唐宇.中国反倾销措施实证分析[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4(6)

原材料范文篇10

(1)材料供应无计划、堆放不规范、无标识牌、混堆,加上管理不善,使水泥、钢材等材料产生受潮、变质、锈蚀,失去原有的性质。

(2)材料检测不及时,漏检、错检,使不合格材料当作合格材料使用,造成不应有的质量隐患。

(3)对填筑路基的土质材料,缺乏土壤调查,判断失误。

(4)施工中特别是钢筋未按设计图纸规定要求采购,焊接(搭接)焊缝不合格未及时检测控制,易造成质量事故。

(5)材料半成品构件(如涵管、预制大梁),未及时进行检测,就直按安装在构造物上,易造成意想不到的质量事故。

二、公路常用材料性质和检测项目

公路常用材料的基本性质分为物理性质(如密度、堆积密度、孔隙率、密实度、吸收率、抗冻性、导热性等),化学性质(化学稳定性)和力学性质(如强度、硬度、弹度和塑性等)。修建高速公路首先要把好材料关,合格优质的材料加上成熟精炼的技能,就能确保公路工程质量。对公路建设常用的钢材、水泥、粉煤灰、砂、碎石或卵石、混凝土外加剂、石油沥青、回填土等,首先要知道材料的必检项目,才能对材料是否合格做出准确的判断,以下就几种常用的材料必检项目简介如下:

(1)钢筋原材料:拉力试验、冷弯试验、反复弯曲试验。

(2)钢筋焊接(搭焊接):抗拉试验。

(3)水泥:胶砂强度、安定性、初凝时间、必要时需做胶砂流动性。

(4)粉煤灰:细度、烧失量、需水量比。

(5)砂:筛分、含泥量、泥块含量、相对密度试验。

(6)碎石或卵石:筛分、含泥量、泥块含量、针片状含量、压碎值、必要时应做堆积密度试验和表现密度试验。

(7)混凝土外加剂:固体含量、减水率、抗压强度比、含气量、凝结时间、坍落度试验。

(8)回填土料:击实、密度、界限含水量、颗粒分析、承载比试验、膨胀试验及回弹模量。

三、公路常用材料检测频率

(1)钢筋原材料检测应以同厂别、同炉号、同规格、同一交货状态、同一进场时间、每60t为一验收批,不足60t时,按一验收批检测。钢筋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成分各项试验,如有一项不符合钢筋的技术要求,应取双倍试验进行复检,再有一项不合格,则该验收钢筋判为不合格。不合格钢筋不得使用,并要有处理报告,以防止混入其他批量中。

(2)水泥袋装检测应以同一水泥厂、同标号、同一生产时间、同一进场同期的水泥、200t为一验收批,不足200t时,按一验收批检测。

(3)散装水泥应以同一水泥厂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品种、同标号水泥,以一次进厂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批,但一批总量不得超过500t。同时,还要注意水泥的有效期(一般为3个月,硅酸盐水泥为一个月),过期必须做复检,连续施工的工程,相邻两次水泥试验时间不应超过其有效期。

(4)砂、碎石或卵石检测应以同一产地、同一规格、同一进场时间,要400m3或600t时,按一验收批检测。

(5)石油沥青检测以同一产地、同一品种、同一标号的20t为一验收批,不足20t时,按一验收批检测。

(6)外加剂。必需有生产厂家的质量证明书,内容包括:厂名、品名、包装、质量(重量)、出厂日期、性能和使用说明,使用前应以每次进厂的数量进行性能检测。

(7)粉煤灰。以200t相同等级,同厂别的粉煤灰为一批,不足200t时按一验收批检测。粉煤灰的计量按干灰(含水率小于1%)的重量计算。

(8)路基填筑压实度检测常采用灌砂法,当压实层顶面不再有轮迹时,检测频率要2000m3检测8处。

四、公路常用材料现场质量控制措施

公路建筑材料费用一般占工程造价的30%~50%以上,降低材料费用是提高工程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合理地使用质量好,数量多,品种齐全、费用低廉的材料是工程建设的质量保证,具体措施如下:

(1)按施工计划和施工方式要求,组织各种材料进场,按总体平面布置堆放,不同品种、不同规格的材料分别堆放,并准备好防雨设施,防止水泥受潮变质,钢筋锈蚀。

(2)调查土料场蕴藏数量及开采运输条件,并对工程主材(水泥、钢材、沥青、生石灰、砂砾料)按部颁《公路工程试验规程》进行试验,及时出具试验报告。

(3)路基改良土(膨胀土)首先应进行土场调查、土壤分类、土壤塑性指数、土壤颗粒分析、土壤天然含水率、分路段或分层用土的最大容重和最佳含水量试验,并确定各种用土的重型击实标准,做好试验路段,拟定好施工技术控制指标。

(4)对各类混凝土构造物中所用的钢筋种类、钢号和直径,坚持做到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其技术标准应符合部颁标准,焊条、预埋件、其品种、规格和质量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规范规定。

(5)在工程施工中,坚持做到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做到不合格原材料不准使用,不合格的预制构件不准安装,及时提出有关施工中质量的隐患和预防措施要求。

(6)对材料或半成品构件(涵管、预制梁、盖板等)订货前要取得供货厂家的产品合格证书及试验报告进行采样试验,验证其质量可靠性。

(7)材料仓库、现场材料堆放处均设立标志牌写明品种、产地、规格、验收状态、使原材料自始至终处于受控状态,并做到可追溯性。

五、结语

高速公路的材料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首要条件,所以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质量检测方法的法律,法规,严格按试验标准和规程进行工作。检测工作应坚持科学性、公正性、确保工程材料质量,为有效地控制工程质量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