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3:54:34

应试能力

应试能力范文篇1

我觉得,搞教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之一就是增强应试能力,提高升学率,这是搞教改同单纯追求升学率的共同点。不同点在于,搞改革,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应试为主动研究应试。这样师生双方都节省了时间,教师省下时间来练身体,读书报,搞科研,写文章;学生省下时间用来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怎样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呢?教师出试题,刻印试卷,或者买四面八方推销的各种各样的重点篇目试卷、单元试卷,然后发给学生,严格监考,教师再认真评卷,这是一种做法。有的青年教师说:“这一个学期,我就让学生做了一百多张考试卷。”这显然能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但这种做法不符合我的实际:经常外出,很少有时间刻、印试卷。另外,我又不愿让中、下学生处于被动应考的地位,特别是后进学生,倘多次被动应考,不知出题规律,觉得自己弱点甚多,试题又常常攻其不备,弄得他们防不胜防,既然防不胜防,横直都是被动挨打,干脆就来个躺倒不干,任凭人家发落,愿意打哪儿就打哪儿吧!

为了适应自己时间少的特点和提高后进学生的应考积极性,我采取了另一种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方法。自1979年至今,我从来不为我任教的学生出试题、刻印试题;也不买四面八方推销的试题,学生尽管不做这些试题,也不做练习册,但历届升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我用什么方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呢?我注意引导学生做五件实事:一、出题;二、答题;三、评卷;四、补考;五、总结。

(一)出题

除了市、校统考试题外,每次考试,都由学生出试卷。每位学生都假设自己是老师,千方百计出难题,看谁能考住别人,谁出的题能考住别人,就说明谁的水平高,能力强。有的老师问:“学生没边没沿地乱出题怎么办?出一些偏题怪题怎么办?”这好办,每次出试题,都要按照班级规定的“试题大纲”去做。

如以第三册文言文单元为例,我同学生商量确定,需掌握的知识点如下:易错字85个、通假字7个、虚词13个、实词169个、句子49句、背诵三篇古文七首诗,文学常识12处,课后应熟练解答的习题12道。我们班级早就制订了严格的、可操作性强的文言文试题大纲,要求文言文试题必需出八道题,试题必需在各类知识点内出,且对每道题的题量、分数也做了严格规定,且试题的主要格式要统一,要写清试题范围、出题人姓名等。具体要求如下:

文言文单元试题

出题时间:年月日

第一题:易错字。从教材要掌握的85个生字中挑选10个写入试题,计15分。

第二题:通假字。从7个通假字中挑出4个编人试题,计2分。

第三题:虚词。从要掌握的13个虚词中挑选五个编入试题,计5分。

第四题:实词。从要掌握的实词中挑选20个编入试题,计30分。

第五题:译句。从要准确翻译的49句话中挑选5句编入试题,计20分。

第六题:默写。从三篇古文七首诗中挑选5句编入试题,计10分。

第七题:文学常识,从需记住的12处文学常识60个知识点中,选4处共20个知识点编入试题,计10分。

第八题:课后习题。从应会熟练解答的12道课后习题中选两道编入试题,计8分。

试题的结构、范围、数量、分数比例确定以后,由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认识去填具体内容。以生字为例,从85个字中挑出10个来。这10个字具体出什么类型的题,是汉字填拼音,还是拼音填汉字,是组词、是释义、是判断、是选择、是填空、是改错,则都由每位同学自己决定。

又如期末试题,班级是这样规定的:

第X册语文教材期末试题

出题人、答题人、评分表(略)。

第一题:基础知识(40分)

1.语音4处(4分)

2.生字4个(4分)

3.词6个(6分)

4.语法4道小题(4分)

5.标点4处(2分)

6.修辞4种(2分)

7.逻辑4小题(4分)

8.文学常识4处(4分)

9.读写常识4小题(4分)

10.默写30字左右(6分)

第二题:阅读(30分)

1.记叙文5小题(10分)

2.说明文5小题(10分)

3.议论文5小题(10分)

第三题:文言文(10分)

1.生字与通假字4个(2分)

2.虚词与实词4个(2分)

3.句子翻译3句(3分)

4.课后习题2道(3分)

(注:文言文部分的文学常识与默写可在第一题内出)

第四题:作文(40分)

学生们觉得,各种各样的试题千变万化,汇成大海,仔细分析起来,主要还是这些重要的知识点。这些主要的把握住了,对有道理的外来试题,便能够解答,这叫做以不变应万变。反过来,如果基本的试题样式把握不住,却跟着千奇百怪的试题跑,甚至跟着偏题、怪题跑,以自己的万变去对付个别试题的一变,往往事倍功半,还不容易形成自己的学习风格和试题特点。

学生出题的过程,实际也是复习的过程,出默写的试题,他便把需默写的课文复习一遍,出读写知识的试题,便把读写知识复习一遍。

多长时间出一次试题,这要由同学们来决定。记叙文单元学完了,大家商量一下,觉得有必要便出一组题,觉得没必要便不考试。

语法知识原来教材深,比较难学,学生认为有必要强化这部分知识,我们就进行语法知识专卷考试。

出一组试题要多长时间,这也由大家讨论,举手表决通过。一般说来,单元试题两三天便可出完,期末试题出一份要一个星期。若大家通过了期末试题出一个星期的决定,那么这个星期每天的语文课,就不讲课,也不布置其它任务,一上课,每个人就都在那里埋头忙着出试题。

16年来,每个学期我都只用30节课就讲完整册教材,有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学。每学期语文课上出各类试题的时间常常比我讲课的时间还多。

(二)答题

每个人的试题出完之后,由承包考试的一位同学把试题收上来。再征求大家意见,是按原来规定的期限答题,还是再延长点复习时间。时间确定后,每份试题的放置顺序打乱,以防同学们知道谁出的试题排在什么位置,抽题时会有选择。

顺序打乱后,每位学生都抽一份试题,抽到手以后,写上答题人的名字。这样抽签式的选择试题,意味着一个人的试题,有可能被同班每位同学抽到,一个人也可能抽到班内任何一位同学的试题。这便提高了大家出题的责任感,也容易激发大家答题的兴趣。

答题时,尽力创造宽松的气氛,学生都在自己的座位上,没有老师监考。我告诉学生:“如果有人愿意欺骗自己,那你就可以尽情地左顾右盼,尽情地看书查资料,只要对得起良心就行啊!”同学们笑了,同学们觉得没有必要抄袭,原因很简单,每次考试,试题不同,每个人答一套试题,考完之后既不排榜,也不公布成绩,纯粹把考试当做一种自我检测的方式,或者当做一次活动,一次娱乐,大家没有必要作弊,作弊之后除了损失了自己的良心之外,什么也不会得到。

有时候后进同学抽到了尖子学生出的题,解答起来,难度就大一些,这时,我就让后进同学适当地看看书,查查资料,但答过之后,要在卷纸上标明,哪几道题,共多少分是靠看书、查资料才答出来的。

这样学生答题时,心态是轻松的,同时又是积极主动的。

(三)评卷

答题一般在课堂上,也有的后进同学当堂答不完,也可以课后答。答完之后,交给出题人评卷。

谁出的试题,标准答案便由谁来做,更细的评分标准也由他来掌握。答题人可以同评卷人商量,意见不同时可以争辩。谁也说服不了谁的时候)便可以去找各类知识的承包人。如:本届学生语音生字、生词、语法、标点、修辞、逻辑知识、文学常识、读写常识、默写、课后习题、作文等项各选定一位学生承包。每位同学承包一类知识,负责研究这类知识的重点、难点,个别难点,还要由承包人负责在课堂上向全班同学讲解,这样他们占有的资料就比较多,在这类知识范围内他们成为“专家”,评卷时出现了争议,当然要找“专家”裁决。

评卷的过程,是同学们互相学习的过程,是大家一起探求真理的过程。

(四)补考

班级有承包补考的同学,每届学生由一名同学承包补考。

每次考试前,我们都一起讨论确定补考的分数线。1989年以前,我们规定70分以下的要补考。也有的单元测试,知识点不多,便确定80分以下补考。后来,语文试题卷面总分长到120分,我们班便确定一般情况下,94分以下为补考分数线,因为在一般的年份,语文成绩若达到百分制的78.2分,便能够升学。120分制的94分略高于标准分的78.2。

评卷之后,承包补考的甄慧同学请补考分数线内的同学集中到一起,商量怎样补考,什么时间再补考。有的老师问:“学生试卷既然可以回家答,可以课后答,怎么还会有补考的人?他不会用抄袭的方法,提高分数,以逃避补考吗?”倘若他是为了应付老师的话,当然可以逃避,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不是给地主扛活,而是给自己种自留地的时候,他就觉得没有必要虚报产量了。他们觉得诚实劳动、诚实答卷、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是一种荣耀,“自留地”里缺了苗,及时补上,有利于增加自己的收入。反过来,明明不足却要掩盖,虚报产量,是自己骗自己。逃避补考,期末统考,真相毕露,反倒是更大的耻辱。

由于认识到补考对自己的实际价值,以致多年来多次出现78.2分以上的同学也要求补考的事例。我说:“你们已经超出了补考分数线,就不用补了。”这些同学却说:“我抽的这组试题较浅,虽然得分较高,但我自己感觉这部分知识学得不够扎实,再补考一次,好处会多于坏处。”

(五)总结

补考结束以后,便要对本次考试进行总结,有时请一位先进同学和一位后进同学分别到讲台上讲一讲自己出试题的思路和答题、评卷时的体会。

全班同学可针对这次考试充分发表意见,哪些题出得有道理,哪些题出得没道理,题量是大还是小。我如果没有外出,便例览几份同学的试卷,便了解了先进同学和后进同学对这类知识的理解程度,然后谈我对这次考试的看法,对同学们出的过深的和过浅的低效试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如果同学们认为有必要,某一类知识的试题还可以再出一次、再考一次以强化、巩固这类知识。

每次市、校统考之后,我们班学生还要找出自己的试题和正式统考试题相比较,看每位同学出的试题和统考试题共同点共有多少处,试题中的小题必须完全一样,如文学常识的题,作家名字必须相同,作品、出处等知识点也必须和统考试题没有一点差别,修辞方法的句子都要和统考试题一模一样,才算押对了一道题。然后按照统考试卷的分数计算押题的分数,得分最高的同学便能得到一本世界名著的奖励。去年得分最高的是杨奕,今年得分最高的是运娜,她出的试卷,居然有59分和统考试题一模一样。

应试能力范文篇2

在中考和高考中,考生现代文阅读能力普遍低下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正确途径又究竟是什么呢?关于这两个问题,笔者凭直觉谈几点肤浅感受。

一、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坚决废除“注入式”

只要尊重事实,就能看到:当前全国各地、各校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十年内乱造成的教师队伍的断裂层,已经严重影响着语文承前启后工作的开展,眼下许多学校师资队伍基本面临这样一种状态:老的知识老化,年轻的经验不足,中年骨干屈指可数。从师资心理状态看,“习惯心理使很多人善于向低看齐,而不向高看齐。”(《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期张易木语),有志于教改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了。师资心理现状既如此,加上传统习惯势力抬头,那些早已被教改前驱们抛到垃圾堆中去的“注入式”、“满堂灌”又死灰复燃了。目前许多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学依然沿袭旧的模式畸形发展,许多教师习惯于驾轻就熟,一灌了之,以图轻松,这就必然导致学生们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发现”知识——这大概就是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症结所在吧。为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阅读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只有让广大语文教师彻底摆脱旧教学模式的束缚,彻底废除“注入式”,使学生学得主动,阅读能力的提高才有希望。

二、必须建立“全方位”的导读体系

在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低下的情况下,为了使他们在应试中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毕业班教师适当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毋庸置疑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说与语文教学规律仍是相悖的。这样“疗治”“阅读能力低下症”的做法乃是治标之法,并非治本之法。上文已经说过,在当前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在“注入式”未彻底铲除的情况下,学生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发现”知识,学生平时已不是“健康地成长”,身上已经“千疮百孔”,甚至可以说是“病入膏肩”;对于这样的“病入”最后仅进行短期“抢救”,就让他们上战场“打仗”,怎能不“打败仗”呢?怎能不让中、高考评卷教师慨叹不已呢?鉴此,我认为要使学生阅读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就必须立足于平时扎扎实实的训练,就必须凭借教材及课外精粹阅读资料渗透知识点、能力点,强化导读,通过长期训练方能水到渠成。而这一工作的进行必须是“全方位”的,也就是说必须从初中甚至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进行系统的强化训练,要一个年级一个年级,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从字、词、句、段、篇,从“理解”、“分析”、“概括”、“迁移”、“评价”、“阐释”等能力方面入手,认认真真地训练,一丝不苟地导读,循序渐进地提高。简而言之,只有“治本”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不带任何“病态”,使他们成为一名“健将”,这样,他们上战场,就能精神振奋,一举攻下高考这个“堡垒”,夺取攻坚战胜利。

三、必须课内外双管齐下

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导读体系,这些都是战略上的宏观问题,紧接着就要考虑导读的具体方法,这就是战术的微观问题了。在导读过程中,我认为首先必须注意充分凭借教材——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经专家们精心圈定了的典型名篇,对这些名篇,教师要认真备课,花大力气,逐篇编写导读提纲,将有关知识点渗透在提纲中,既注意传授知识,又认真训练能力,既注重全篇训练,又紧扣典型语段解剖——有些语段一家伙可以设计十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进行阅读精确度和阅读速度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当然在重点导读基本篇目之后还应注意利用教材中的课外自读篇目进行知识迁移,这样课内外结合,双管齐下,既扩大阅读面,又可以培养应变能力,经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就会大大加强。

应试能力范文篇3

一、必须提高教师素质,坚决废除“注入式”

只要尊重事实,就能看到:当前全国各地、各校语文教师的素质是参差不齐的,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十年内乱造成的教师队伍的断裂层,已经严重影响着语文承前启后工作的开展,眼下许多学校师资队伍基本面临这样一种状态:老的知识老化,年轻的经验不足,中年骨干屈指可数。从师资心理状态看,“习惯心理使很多人善于向低看齐,而不向高看齐。”(《中学语文教学》1991年第1期张易木语),有志于教改的教师可谓凤毛麟角了。师资心理现状既如此,加上传统习惯势力抬头,那些早已被教改前驱们抛到垃圾堆中去的“注入式”、“满堂灌”又死灰复燃了。目前许多学校,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学依然沿袭旧的模式畸形发展,许多教师习惯于驾轻就熟,一灌了之,以图轻松,这就必然导致学生们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地“发现”知识——这大概就是学生阅读能力低下的症结所在吧。为此,我认为要提高学生阅读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素质,只有让广大语文教师彻底摆脱旧教学模式的束缚,彻底废除“注入式”,使学生学得主动,阅读能力的提高才有希望。

二、必须建立“全方位”的导读体系

在学生阅读能力普遍低下的情况下,为了使他们在应试中能取得较理想的成绩,毕业班教师适当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毋庸置疑是必要的。但我认为这种做法从根本上说与语文教学规律仍是相悖的。这样“疗治”“阅读能力低下症”的做法乃是治标之法,并非治本之法。上文已经说过,在当前语文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在“注入式”未彻底铲除的情况下,学生长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去“发现”知识,学生平时已不是“健康地成长”,身上已经“千疮百孔”,甚至可以说是“病入膏肩”;对于这样的“病入”最后仅进行短期“抢救”,就让他们上战场“打仗”,怎能不“打败仗”呢?怎能不让中、高考评卷教师慨叹不已呢?鉴此,我认为要使学生阅读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就必须立足于平时扎扎实实的训练,就必须凭借教材及课外精粹阅读资料渗透知识点、能力点,强化导读,通过长期训练方能水到渠成。而这一工作的进行必须是“全方位”的,也就是说必须从初中甚至小学高年级开始就进行系统的强化训练,要一个年级一个年级,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从字、词、句、段、篇,从“理解”、“分析”、“概括”、“迁移”、“评价”、“阐释”等能力方面入手,认认真真地训练,一丝不苟地导读,循序渐进地提高。简而言之,只有“治本”才能使每个学生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不带任何“病态”,使他们成为一名“健将”,这样,他们上战场,就能精神振奋,一举攻下高考这个“堡垒”,夺取攻坚战胜利。

三、必须课内外双管齐下

统一思想认识,提高教师素质,建立导读体系,这些都是战略上的宏观问题,紧接着就要考虑导读的具体方法,这就是战术的微观问题了。在导读过程中,我认为首先必须注意充分凭借教材——选进中学语文教材的篇目都是经专家们精心圈定了的典型名篇,对这些名篇,教师要认真备课,花大力气,逐篇编写导读提纲,将有关知识点渗透在提纲中,既注意传授知识,又认真训练能力,既注重全篇训练,又紧扣典型语段解剖——有些语段一家伙可以设计十几个有启发性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进行阅读精确度和阅读速度的训练,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当然在重点导读基本篇目之后还应注意利用教材中的课外自读篇目进行知识迁移,这样课内外结合,双管齐下,既扩大阅读面,又可以培养应变能力,经过这样反复训练,学生实践能力就会大大加强。

应试能力范文篇4

第一节复习备考

很多人认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这门科目不需要做复习和准备工作,完全靠的是自身的潜

力和素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题量大,时间短,如果在考试中不善于使用解题技巧和规律,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其次,对于一些技巧和规律,需要花一些时间来掌握并熟练运用,如果仅仅知道而未能熟练运用,在应试中也不能发挥其功效。另外,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题覆盖面广,需要经过一个系统化的复习。因此,考前进行细致充分的准备,对提高考试成绩是大有益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一、认真阅读和领会考试大纲

国家主管部门颁布的考试大纲是命题和考试的依据,也是考生进行复习备考的参照系。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考前颁布的考试大纲会对

考试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说明。通过考试大纲,考生可以了解自己所要参加的考试的方向和内容,增强对考试的整体理解和宏观把握。

二、准备必要的资料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考生在充分了解考试大纲以后,应根据大纲的考试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参考资料,资料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资料准备得太多,第一,不好选择,不知道从哪本开始,每本随机翻翻,时间过了,却收不到预期效果;第二,整天忙于知识的记忆和题海战术,不可取。资料准备得太少的话,练习不够,导致对考试内容及解题技巧的半生不熟,考试时说不定由于生疏而慌乱,导致考试失利。

具体内容的复习不能漫天撒网,要根据自己的时间状况、工作紧张程度以及生活情况安排复习活动,既要充分利用时间,又要做到劳逸结合,保证复习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就很关键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不仅能帮助考生全面学习、巩固知识,更能通过备考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实现来增强考生对于考试的自信心。

三、关注社会热点、重点问题,与时俱进,紧扣考试大纲来复习

人事部门颁发的考试大纲会对每年度的考试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规定,涉及题型、测试重点以及要求等内容。每年的考试大纲都对考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考生一定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复习备考,这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四、注重平时积累,重在掌握技巧和方法

平时积累比临时突击重要,掌握方法比多做题重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考题覆盖面很

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社会、法律、科技和管理等领域,临时突击做练习是无济于事的。不管是报考哪一类职位的考生,关键要熟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考试方法和解题思路。不同的题型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答,比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常识判断、判断推理等题型,主要靠平时的积累,不管是知识的积累,还是实践的积累,都很重要。而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类的题型更需要技巧,这些技巧是和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相连的。所以要通过这个考试,更需要的是方法、技巧和平时的积累。

五、保持良好的心态

对于公务员报考者来说,如何摆好自己的心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考试的成败。在备考过程中,我们时刻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与干扰,情绪波动幅度和频率都较大,特别是接近考试时,这种情况尤甚。那么,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呢?

第一,树立自信心,克服侥幸与投机取巧的心理。

要摆脱压抑的应试心态,关键是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将自己从高度的焦虑当中摆脱出来。

只要注意强化自我意识,我们就一定能够消除或减轻恐惧心理,从而获得胜利。

要克服侥幸心理,最重要的是端正考试态度,深入扎实地进行备考复习,切忌偷工减料。

题目无论难易都要认真对待,不可心存侥幸指望考试过程中不会碰到难题,以给自己减轻负

担。此外,还要防止一些不良的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第二,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学习习惯,保证有足够的复习时间,使自己不会在考前最后一刻感到沮丧或者紧张,否则只会增加自己的焦虑情绪。

第三,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试着把考试只是当做展露自己才能的一次机会,这样会减轻许多心理负担。

第二节应试技巧

一、应试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审清题目,先易后难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时间很紧张,很多考生都答不完全部试题。因此,做题之前,就一定要认真把题目看清楚,准确答题,减少盲目性,避免因为改正错误而浪费宝贵的时间。

根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特点来看,做题时坚持先易后难的顺序原则是可取的,如果一定要坚持把一道题做出来再进行下一道,会因此耽误不少时间,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明智的。

(二)把握好考试时间

应试者应在考前对考试时间进行统筹规划,做好计划与安排,别让考试中因时间紧张答不完题而心慌影响了自己。考卷打开后,不要忙于做答,先把卷予浏览一遍,了解总的题量以及各题的难度情况,粗略分配一下每道题所用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答题过程中灵活掌握。

(三)回答问题要联系实际并忠于试题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实际上是要看考生适不适合做公务员,因此很注重对考生实际能

力的测试,今后的考试对考生实际能力的要求更高也更严格了,所以,考生参加考试时一定要多联系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实际,不可以凭空想象。同时注意答题时一定要忠于试题,根据试题提供的材料,按照做答要求进行做答,不要答非所问。

二、客观题的常用答题方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全部采用客观题,考生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答题效率:

(一)淘汰法

也称排除法,在四选一的题型中应用非常广泛。当确定一个选择项不符合题意时,便将自己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下一个选项,依次加以否定。假如第一个选择项就是正确答案,那么后面的几个选项就可以忽略不看,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当然,在这个判别过程中,具体操作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二)去同存异法

应试者在阅读完试题内容和所有选择项后,根据题意确定一个选择项为参照项,该选择项同其他选择项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特征差异。然后将其他选择项与之进行对比,把内容或特征大致相同的项目去掉,而保留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三)印象认定法

印象认定法是根据印象的深刻来选择答案,应试者在读完题干和各选择项后,觉得这几项都有道理,但又只能选一种,这时应试者往往会陷入沉思,犹豫不决,最后瞎猜一个答案。在这种情形下,建议广大考生采用最先想到的答案或选项,也就是说要重视直觉思维的结果,重视第一感觉,这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直觉思维是以过去的体验和知识水平为基础产生的,熟悉的东西在人的直观反应中比不熟悉的东西更为强烈些。考试大收集整理

应试能力范文篇5

从《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这篇文章中不难看出,魏书生同志把应试能力的培养摆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不仅有严格的训练体系(分为出题、答题、评卷、补考、总结五个环节),而且一一落到实处。文中写道:“15年来,每个学期我都只用30节课讲完整册教材,有大量的时间给学生自学。每学期语文课上出各类试题的时间常常比我讲课的时间还多。”如果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检查自己对学过的知识掌握的情况,自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径,但这种训练对于学生获取新知识,提高读、写、听说的能力并没有太大的价值。如果将大量的本应让学生增长新知识、新技能的教学时间耗费在出题、做题上,实在是舍本逐末。而魏书生同志单是用于学生出题的时间就几乎占了全学期总课时的三分之一(以每周5课时计算)。如文中提到:“期末试题出一份要一个星期,这个星期每天的语文课就不讲课,也不布置其它任务,一上课,每个人就都在那里埋头忙着出试题。”如果加上答题、评卷、补考、总结所用去的时间,称之为以考代学决不为过。诚然,这种做法会给学生应付统考乃至中考、高考带来好处,且不说他们在出题、答题、评卷等过程中复习到了将要在决定命运的考卷上见面的语文知识,如果某个学生在出题时押对一道大考试题,其考卷上的分数就会立即上升,押对的愈多,上升的幅度便愈大。也许是尝到了这个甜头,魏书生同志在每次市、校统考之后,都要学生“找出自己的试题和统考试题相比较,看每位同学出的试题和统考试题的共同点共有多少处”,并且“按照统考试卷的分数计算押题的分数”,对得分最高的同学还要予以奖励。我们不禁要问,这样做究竟会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何方?据魏书生同志介绍,有个学生出的试卷“居然有59分和统考试题一模一样”。可以想见,该生在这次统考中的成绩定然名列前茅,但通过押题换来的高分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吗?如果该生下一次未能押到试题或押中甚少,情况又会怎样呢?因此,魏书生同志所着力培养的应试能力,并非学生真正需要并能受益终身的语文能力,而只能是对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的误导。

笔者丝毫不想否认,适当的应试训练是必要的。通过训练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熟悉各种不同的题型,掌握答题的技巧,学会合理地分配时间等,无疑对提高正式考试的成绩有所帮助,但这并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所在,这种训练所起的作用也是有限的。如果学生真正具备了较强的读、写、听、说能力,那么,他就不会被考试所吓倒,更不须为应付考试而耗费大量的精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只要教者每学期循序而认真地教,学者每学期循序而认真地学,高考的事尽可以彼此都不放在心上,临到考期,应届学生跑去考就是了。如果毕业班要特别繁忙紧张,另外钻研一套复习资料,这就好像平时的教学是不怎么管用的了。”(《答曾仲珊》)叶老的这番话的确发人深思。语文教学如能达到叶老所说的境界,应试训练是完全可以取消的。再看看语文教学大纲,在其规定的48项能力训练中,没有一项属于应试能力的训练。可见,“应试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语文教学(也包括其他学科的教学)自身所承担的任务,而是服从应试教育需要的无奈之举。

魏书生同志尽管将老师出题考学生变成了学生出题考学生,但这只不过是以另一种形式把学生禁锢在“题海”之中而已,其训练效果必须也只能通过分数来检验。正因为如此,魏书生同志在展示其教学改革的成就时,除了列举考试佳绩,似乎再没有其他的佐证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应该是多方面的)。显而易见,他的这种“改革”并未减轻分数给学生带来的沉重压力,他在不知不觉中也走进了应试教育的怪圈。

“应试能力”的提出及其主宰教学的现象是不足为怪的。从客观上来说,是因为考分仍是当前评价学生成绩好坏和高一级学校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而从主观上看,乃是因为教师没有勇气冲破应试教育的桎梏。即便像魏书生同志这样蜚声海内外的语文教育家,也无法抗拒这种强大的压力。同时还应该看到,以提高升学率为目的的应试训练得以蔓延,也是追求“短期效应”的不良倾向在教学领域中的反映。不可否认,一些教师为培养应试能力所付出的心血,确在某些学生的考分上得到了回报,但是这种作法是以牺牲学生应具备的读、写、听、说能力为代价的,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必然造成“高分低能”(对厌学者来说则是低分低能)的恶果。这无疑是对应试教育的一种惩罚。

应试能力范文篇6

公务员考试中最能体现考生能力的时刻,便是考场上的120分钟。所以如何能够在考场上将自己的实力充分体现出来,便成为了决定考生金榜题名与名落孙山的第一个分水岭。在此,笔者向考生介绍一些掌控全局性的技巧,希望能够给考生带来大的帮助,助考生在考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优胜者。

一、应试过程中定要把握的两个原则

1.考试时一定要审清题目

公务员考试时间很紧张,尤其是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很多考生都反映答不完全部试题。因此,做题之前,务必要认真把题目看清楚,减少盲目性,避免因为改正错误而浪费宝贵的时间及其原本会做的题目因为审题不清而造成的失分。

2.回答问题时要联系实际并忠于原文

公务员录用考试主要是选拔一些确实有能力做好公务员工作的人。故,考试很注重对考生实际能力的测试,且改革后的考试对考生实际能力的考查要求也更高更严格了。基于此,考生在考试过程中,一定要多多联系自己平时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切忌不可闭门造车,凭空想象。当然,联系实际的同时一定不要忘记忠于试题。要根据试题提供的材料,并按照做答要求进行作答,不要答非所问。

二、熟练掌握必要的应试技能

考生在求学多年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平时考试成绩相当出色,但一到正式的或者是大型的考试就一塌糊涂,自己平时的水平完全的发挥不出来。究其原因,这就与缺乏基本的考试技能有密切关系。下面笔者列出一些方法,以助考生克服这种现象,发挥出自己真实的水平来。

1.把握好考试时间

由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题量大,一些考生打开试卷后,便急于答题。这样,不但使自己不能全局性的把握整个试卷,而且容易被监考人员判为违规,影响最终的成绩。此时,一定要先把试卷浏览一遍,了解试题总量以及各题的难度情况,粗略分配一下每道题所需要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考试过程中灵活运用。切忌不能将每道试题平分时间!

2.先做会做的题

由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试题难度不一,且每一位考生的实际情况不同,所以一定要把自己会做得题做完。力求达到会做的题不失分,不会的题尽最大可能得分,从而使自己的成绩最优化。

3.克服考试中的“舌尖效应”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形,一些很熟悉的事情,就是一时想不起来,有一种话到口边却将不出来的感觉,心理学上将之称为“舌尖效应”。“舌尖效应”在人紧张的时候表现得尤其明显。考试,尤其是对考生影响较大的考试便是一件相当紧张的事情。因此,在考试中会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考生首先要从心理上克服紧张情绪,使自己放松下来。譬如,做做深呼吸;或先做一些简单的试题,给自己多些自信和力量。

4.重视第一感觉

有些题目考生看完后,下意识的有一个感觉,认为某一个答案是对的,结果看了其他的选项后又觉得也有道理,于是便犹豫不定。其实这种情况下,第一印象往往是正确的。这也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直觉思维是对过去的体验和知识水平为基础产生的,熟悉的东西在人的直观反映中比不熟悉的东西更为强烈些。所以建议考生多重视第一感觉。

三、熟悉并掌握客观标准化试题的常用答题方法

由于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全部采用客观题,即四选一的选择题。故,解题方法很多,很杂,也很乱。在此,笔者仅介绍一些比较常用且适用范围较广的解题技巧。

1.直选法

有一小部分题考生看完题干后就能够立即选出所需要的答案。这些题相对比较简单,不再多讲。

2.排除法

排除法又可称为淘汰法,它主要是根据一些选项中具有的明显错误,直接排除该项。这样就减小了试题的迷惑性,提高了答题的准确率。排除法比较节省时间,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3.去同存异法

应试者在阅读完试卷内容和所有选项后,根据题意确定一个选择项为参照项,该选择项与其他选择项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异。然后将其他选择项与之进行对比,把内容或特征大致相同的选项去掉,而保留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在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应试能力范文篇7

一、了解测验的性质和原理

考生应在整体上了解测验的性质,了解测验的测评目标、编制原则。由于测验所测查的是个人由多年生活、学习和实践积累而形成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属于较基本的能力范畴,既不受任何教学大纲的限制,也没有什么教材可以遵循,所以完全不必在考前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复习”。国家公务员网老师指出:试题中虽涉及到多种学科的知识点,但测验要考察的并不是这些知识本身,确切地说,这些知识性的内容只是一种“载体”。

例如,测验中涉及一段论述外国文学的文字,学过外国文学的人回答这个问题未必能得高分,而对未学过外国文学的人,只要阅读理解的能力较强,照样可以得高分。再如,测验中数量关系部分的试题有时需一些简单的计算,但这里的知识性内容多数是初中甚至是小学的算术内容,这些问题多数凭心算或排除错误答案的方法即可解答,如使用笔算或用计算器做答,则多费时间,事倍功半了。

二、分析测验的实施程序和题型特点

试题虽易,但做对并不容易,取得满分则几乎不可能。因为这种标准化考试的一大特点就是题量大、覆盖面广、时间紧。

以行政职业能力测验2014版为例,考试总时限120分钟,共有140道题,没有时间答完所有的试题是正常的。应试时,考生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以提高效率,取得好的成绩。一是考前了解测验的实施方法和程序,如答题卡的使用方法、时间的分配方法等,做到心中有数;二是考前研究例题,搞清题型特点、答题思路,胸有成竹;三是考试时严格按主试人员的要求进行,做到有条不紊。

应试能力范文篇8

第一节复习备考

很多人认为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这门科目不需要做复习和准备工作,完全靠的是自身的潜

力和素质,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首先,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题量大,时间短,如果在考试中不善于使用解题技巧和规律,很难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试卷。其次,对于一些技巧和规律,需要花一些时间来掌握并熟练运用,如果仅仅知道而未能熟练运用,在应试中也不能发挥其功效。另外,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题覆盖面广,需要经过一个系统化的复习。因此,考前进行细致充分的准备,对提高考试成绩是大有益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复习:

一、认真阅读和领会考试大纲

国家主管部门颁布的考试大纲是命题和考试的依据,也是考生进行复习备考的参照系。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具体内容和形式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考前颁布的考试大纲会对

考试有一个全面、细致的说明。通过考试大纲,考生可以了解自己所要参加的考试的方向和内容,增强对考试的整体理解和宏观把握。

二、准备必要的资料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考生在充分了解考试大纲以后,应根据大纲的考试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准备一些参考资料,资料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资料准备得太多,第一,不好选择,不知道从哪本开始,每本随机翻翻,时间过了,却收不到预期效果;第二,整天忙于知识的记忆和题海战术,不可取。资料准备得太少的话,练习不够,导致对考试内容及解题技巧的半生不熟,考试时说不定由于生疏而慌乱,导致考试失利。

具体内容的复习不能漫天撒网,要根据自己的时间状况、工作紧张程度以及生活情况安排复习活动,既要充分利用时间,又要做到劳逸结合,保证复习的质量和效果,因此,制定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就很关键了。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不仅能帮助考生全面学习、巩固知识,更能通过备考过程中不断地自我实现来增强考生对于考试的自信心。

三、关注社会热点、重点问题,与时俱进,紧扣考试大纲来复习

人事部门颁发的考试大纲会对每年度的考试有一个较为详细的规定,涉及题型、测试重点以及要求等内容。每年的考试大纲都对考生有不同的要求,因此,考生一定要严格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复习备考,这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前提条件。

四、注重平时积累,重在掌握技巧和方法

平时积累比临时突击重要,掌握方法比多做题重要。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考题覆盖面很

广,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人文、社会、法律、科技和管理等领域,临时突击做练习是无济于事的。不管是报考哪一类职位的考生,关键要熟悉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考试方法和解题思路。不同的题型要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去解答,比如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的常识判断、判断推理等题型,主要靠平时的积累,不管是知识的积累,还是实践的积累,都很重要。而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类的题型更需要技巧,这些技巧是和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价值观相连的。所以要通过这个考试,更需要的是方法、技巧和平时的积累。

五、保持良好的心态

对于公务员报考者来说,如何摆好自己的心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考试的成败。在备考过程中,我们时刻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刺激与干扰,情绪波动幅度和频率都较大,特别是接近考试时,这种情况尤甚。那么,如何保持良好的心态呢?

第一,树立自信心,克服侥幸与投机取巧的心理。

要摆脱压抑的应试心态,关键是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将自己从高度的焦虑当中摆脱出来。

只要注意强化自我意识,我们就一定能够消除或减轻恐惧心理,从而获得胜利。

要克服侥幸心理,最重要的是端正考试态度,深入扎实地进行备考复习,切忌偷工减料。

题目无论难易都要认真对待,不可心存侥幸指望考试过程中不会碰到难题,以给自己减轻负

担。此外,还要防止一些不良的外界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第二,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学习习惯,保证有足够的复习时间,使自己不会在考前最后一刻感到沮丧或者紧张,否则只会增加自己的焦虑情绪。

第三,不要把考试看得太重,试着把考试只是当做展露自己才能的一次机会,这样会减轻许多心理负担。

第二节应试技巧

一、应试过程中需要把握的几个原则

(一)审清题目,先易后难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时间很紧张,很多考生都答不完全部试题。因此,做题之前,就一定要认真把题目看清楚,准确答题,减少盲目性,避免因为改正错误而浪费宝贵的时间。

根据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特点来看,做题时坚持先易后难的顺序原则是可取的,如果一定要坚持把一道题做出来再进行下一道,会因此耽误不少时间,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明智的。

(二)把握好考试时间

应试者应在考前对考试时间进行统筹规划,做好计划与安排,别让考试中因时间紧张答不完题而心慌影响了自己。考卷打开后,不要忙于做答,先把卷予浏览一遍,了解总的题量以及各题的难度情况,粗略分配一下每道题所用的时间,做到心中有数,以便在答题过程中灵活掌握。

(三)回答问题要联系实际并忠于试题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实际上是要看考生适不适合做公务员,因此很注重对考生实际能

力的测试,今后的考试对考生实际能力的要求更高也更严格了,所以,考生参加考试时一定要多联系自己工作和生活的实际,不可以凭空想象。同时注意答题时一定要忠于试题,根据试题提供的材料,按照做答要求进行做答,不要答非所问。

二、客观题的常用答题方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全部采用客观题,考生可以参考以下几种方法来提高答题效率:

(一)淘汰法

也称排除法,在四选一的题型中应用非常广泛。当确定一个选择项不符合题意时,便将自己的注意力迅速转移到下一个选项,依次加以否定。假如第一个选择项就是正确答案,那么后面的几个选项就可以忽略不看,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当然,在这个判别过程中,具体操作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

(二)去同存异法

应试者在阅读完试题内容和所有选择项后,根据题意确定一个选择项为参照项,该选择项同其他选择项存在着比较明显的特征差异。然后将其他选择项与之进行对比,把内容或特征大致相同的项目去掉,而保留差别较大的选择项。再将剩余的选项进行比较,最后确定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

(三)印象认定法

印象认定法是根据印象的深刻来选择答案,应试者在读完题干和各选择项后,觉得这几项都有道理,但又只能选一种,这时应试者往往会陷入沉思,犹豫不决,最后瞎猜一个答案。在这种情形下,建议广大考生采用最先想到的答案或选项,也就是说要重视直觉思维的结果,重视第一感觉,这是有一定的科学依据的,因为直觉思维是以过去的体验和知识水平为基础产生的,熟悉的东西在人的直观反应中比不熟悉的东西更为强烈些。考试大收集整理

应试能力范文篇9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测试内容以文字、图形、数表三种形式出现,一律采用客观性试题。在作答要求上,其与现行标准化考试的作答方式无异。但有两点需要说明:首先,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有严格的时限要求,考生在120分钟内不仅要阅读大量的材料,还需要回答大约130道试题,一道题平均作答时间不到1分钟,在规定时间内考生答不完全部的试题是常有的现象,也是正常的现象;其次,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作答要求思维反应敏捷,读完题目内容就应准确领会题意,并立即作出选择判断。所以参加“行测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提醒大家注意六个问题:

一、按照考试大纲备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大纲会在每年的10月中旬公布,大纲针对公务员考试性质与考试目标,

包括考试科目及内容做详细的介绍,所以准备公务员考试的学生须严格按照考试大纲备考,以免偏离方向。

二、考前调整好心态

考试是学校生活中频繁发生的事情,从小学到大学,学生们经历的考试数以百记,可谓久经沙场,但对很多同学来说,考试还是令人畏惧的,到考试临近的时候,有些人便会感到不安、紧张甚至恐惧和焦虑,尤其是在期末、毕业和升学等重要的考试时,负性的情绪起主导作用,就会使得学生在应试时脑子麻木、思维停滞、临场失利,考试结果便可想而知了。其实行测试卷内容也许并非那么难,是考试紧张导致对知识的暂时性遗忘,影响了知识、能力水平的正常发挥。考试前的这些负性情绪并非天生就有,是日常实践中习得的一种经验,是一种负性经验心态,所以为了在考试时发挥最佳状态,大家要注意调整考前心态,有效复习备考。

三、考前找近两年的“真题”做练习

作为一名考生,也许会想当然的认为,去年考过的知识今年肯定不会涉及,怎么可能年年重复相同的知识点呢?殊不知,年年考的知识点有许多相同或者类似之处,只是形式略作改动。也许是将两个知识点合并考察,也许有的甚至题目都没有变化,照搬过来。而万变不离其宗,总逃脱不了它内在的公务员考试命题规律及特点,总摆脱不了考察历年的重要知识点,总改变不了每年都会重复许多重点知识的现实。

四、掌握“先易后难”的做题方法

考生答题时,应做到先小后大。容易题一般信息量少、运算量小,易于把握,不要轻易放过,应争取在做难题之前尽快解决,从而为解决难题赢得时间。一般地讲,全卷大致是先易后难的排列,所以,正确的做法是从卷首开始依次做题,先易后难,最后攻坚。

五、纠正“得满分”的想法

考生还必须纠正得满分的想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的考题涉及多个学科,覆盖面很广,要想全部都做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考生切不要因贪高分而发急,那将得不偿失。

应试能力范文篇10

1.对人生要有正确的认识。学生应有这样的认识:能考上大学固然是好事,但那不是我们的唯一出路。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心胸宽广,以平常心对待高考。2.对考试的过程有正确的认识。学生应有这样的认识:在高考前,我们都进行了较系统的复习,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高考其实很简单,就是在考场上按规定的时间把会做的做出来,把自己想到的写出来,把不会做的丢掉就完了。3.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学生应有这样的认识:对自己的期望值不要太高,想要超常发挥,把自己原本就不懂的问题在考试中把它做出来,那是不大可能的。对自己的期望越高,失落感就会越大,会严重影响我们在考试中正常水平的发挥。

二、夯实基础,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往往将具体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与大脑中已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对照、分析,然后提取大脑中的相关知识来解答。如果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只有一些知识点和思想方法在头脑中零乱地堆放在一起,那么在提取知识进行运用时就会很困难。特别是在考场上,学生心理比较紧张,对那些掌握得不够牢固的知识,容易发生知识的暂时遗忘,解题时就会出现思路不通、方法不合理等现象,这样便会使学生的解题能力得不到正常发挥。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在平日学习以及进行第一轮复习时,尽可能地夯实基础,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并使之细化、类化、活化。

三、掌握解题过程的策略方法

高考要求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对试题的解答,学生在解题时要做到既快又准。因此,学生在高考解题时要特别注意解题方法策略的运用。

1.审题的策略

审题是发现解题方法的前提,解答任何一个题目,都是从审题开始的。在解数学题时,我们都有过“中招”的经历,不知不觉就走进了命题者设计的陷阱,等到别人一语道破,方才恍然大悟。命题者一般是从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忽略的条件、容易出错的方法等几个方面来设计陷阱。因此,我们在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要善于把握概念的本质。数学概念是现实世界中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及其特有属性在思维中的反映,正确理解概念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条件。我们在平时要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让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入木三分”,在高考中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思考问题。(2)要善于透过表面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一个数学问题的陈述,往往给出它存在的背景,隐含了很多关系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不会解题往往是弄不清这些数量关系及其作用,不能通过这些数量关系抓住问题的实质。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应加强学生对数学信息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归纳、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的训练,通过分析与思考把握问题的实质。(3)审查题目的条件和结论要全面、准确。要引导学生在审查题目时既不要漏掉条件,也不要想当然地多加条件,要学会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如问题“若ax2+ax+1>0对任意实数x恒成立,求实数a的取值范围”,不要想当然地认为a≠0。

2.解题的策略

(1)解题要有实效性。高考数学只有两个小时,如果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去思考一个题目,而又没有任何结果,势必影响他们的高考成绩。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高考中审完题后,明确下列几个问题:①解题的步骤;②要用到的定理、公式;③容易出现错误的地方;④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这样学生在解题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避免盲目性。即使学生不能把题目完整解答,他们也能够把自己会的那些解题步骤和公式、定理写出来,拿到应得的分数,而不至于花了时间和精力却毫无收获。(2)灵活运用学过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解题。高考的试题源于课本,不管它怎么难,要解决它都离不开我们在课本上所学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思想方法。学生在平时做练习时,由于不受时间限制,可以有很多奇思妙想,有很多创造发明,但高考很难有这种机会。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在高考遇到困难时,不是要创造出一种新思想新方法来解决问题,而应和所学的数学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找到它的数学原型,运用我们所学过的知识和思想方法进行解题。例如,某校数学课外小组在坐标纸上为一块空地设计植树方案如下:第k棵树种植在点Pk(xk,yk)处,其中x1=1,y1=1,当k≥2时,xk=xk-1+1-4T(k-14)-T(k-24!)"yk=yk-1+T(k-14)-T(k-24#%%%%$%%%%&)T(a)表示非负实数a的整数部分,例如T(3.7)=3。按此方案,则第2012棵树的种植点应为。这道题的原型是用累加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如果学生在解题时能想到这点,就能很轻松地把这道题解出来。(3)熟记特值特例,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高考试卷题量比较大,如果我们能够记住那些常用的特殊值、特殊例子,就能优化解题的思维过程,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例如,可以证明正四面体的外接球的半径等于它的高的四分之三,内切球的半径等于它的高的四分之一。如果我们记住了这个结论,在遇到求正四面体的外接球体积时,只要去求它的高,就很快可以求出它的半径,问题马上就可以得到解决,使那些繁琐的思维过程得到简化。

3.答题的策略

(1)规范答题。每种题型都有它答题的规范、要求、程序和步骤。考试是以卷面为唯一依据的,如果我们答题不规范,就会丢掉不该丢的分数。例如,有许多学生在求空间角时,作、证、求过程不规范;应用题缺乏必要的建模过程;解答概率问题缺少必要的分析和表述等等,这些都是不规范的表现,从而会使学生失去合理的得分机会。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答题时一定要注意准确使用数学语言,努力做到符号、文字、图形准确,逻辑严密。(2)一快一慢,胆大心细。学生在审题、制定解题的策略时要慢,要适当地选择出较好的解题方案。而当方案确定后,除了必要的调整,解题的动作便要快,切忌犹豫不决。解题要立足于一次成功,计算务必快而准,不能养成“寄希望于检查”的坏习惯。

四、以考练考,做好试卷的讲评工作

要提高学生在高考这一特殊环境下的解题能力,学生除了要有良好的心态、牢固的基础知识、熟练的解题方法技巧,还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仿真的环境下进行解题,才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三,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进行模拟考试,是提高学生高考解题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我们要做好试卷的讲评工作。试卷的讲评是高考备考的关键环节,教师的主导作用之一也是通过这一环节来体现的。它在夯实知识考点、修正解题技能、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素养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对试卷的讲评要重剖析,重创新。在试题的讲解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指导我们讲评试卷。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是发展变化的。只要教师熟悉考纲,那么在讲评学生所做的每一套模拟卷时,都可以与高考常考的考点联系起来,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变式训练,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教师要善于把握讲解试卷时的思维过程。不但要使学生学会分析试题中从已知到结论涉及的知识点、重点、难点和疑点、所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解题的关键以及易犯的错误,而且还要使学生懂得怎样寻找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学会思考问题,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3.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寻求不同的解题途径,运用不同的数学方法解题。这样可以重现更多的知识点,使知识形成网络,既强化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