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6 04:53:01

依赖性范文篇1

1选题

选题是科研的基础,体现了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对学科发展的掌握程度及对事物本质的观察能力。好的选题须具备明确的目的性、科学性、新颖性及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必须明确,做到有的放矢,面面俱到只会造成杂乱无章,最终什么问题都没能解决。临床科研是一项严肃的工作,所选择的研究项目要有科学依据,所取得的结果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能够对临床应用及学术提高起一定的作用。医疗水平的发展是靠不断创新的研究推动的,完全重复和摹仿是没有价值的。科学研究有继承性,都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全创造一个新的研究内容不大可能,对别人研究过的相同问题应从研究角度、研究方法等方面有所创新;有了好的研究项目还要看自己实际的工作条件能否执行,最好是和自己实际工作内容紧密相关的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能够达到,实施起来不会对现实的工作造成太大的影响。

如何选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1从实践中选择

临床实际中尚未解决的问题很多,值得医务工作者研究解决。我国解放以后绝迹多年的吸毒现象随着边境的开放流入国内,并在全国呈蔓延趋势。药物依赖性研究也成为医学上的一个新的问题,需要研究的内容很多。长期在临床中工作的医师都会积累很多经验,这些经验通过科学系统的研究整理可以对临床工作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有些国外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是否适合国内的情况还需要实践证实。例如《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3年第1期刊载了“可乐定快速无成瘾性戒毒治疗的效能评估研究”、“美沙酮替代递减法用于海洛因依赖者戒毒治疗的评估性研究”和“阿片递减法对阿片依赖者的戒毒研究”3篇论文,可乐定和美沙酮在国外早已应用,是否适用于国内需要进行临床验证,阿片片剂在国内使用较久,但用于脱毒还需要系统的研究验证。这3篇论文都是根据国内的临床工作需要,借鉴国外的经验或国内的临床应用体会进行研究的,所取得的结果成为卫生部阿片类依赖脱毒治疗指导原则制定的基础。

临床工作中发现,使用可乐定时加地西泮效果要好些,病房管理较为轻松,甚至可降低可乐定的用量。《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6年第1期刊载的“可乐定加地西泮治疗海洛因成瘾125例临床总结”便是临床实践的归纳。

临床中不够明确、尚存争论、各临床医师按各自的经验应用、甚至出现各位医师之间的应用出现矛盾的问题可以立题研究。《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4年第4期刊载的“苯海索在精神科长期联合使用的必要性探讨”澄清了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时是否应该长期并用苯海索的问题。

1.2在别人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

从文献资料上看到的内容,经过实践发现有不完善之处,甚至错误的结论,可以作为选题进行研究。医学研究是一项不断探索的过程,开始阶段不可能完全研究清楚的问题,需要在以后的实践中不断完善、不断纠正。盐酸二氢埃托啡作为高效镇痛药,初期阶段经过动物实验及各期临床试验都证实具有镇痛效果高,依赖性较低的特点。《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4年第1期上刊载的“盐酸二氢埃托啡与盐酸丁丙诺啡联合用于海洛因依赖患者戒毒治疗”一文表明,盐酸二氢埃托啡除镇痛外,还可用于戒毒。但在实践中也发现,上市以后有滥用的倾向。《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5年第1期上刊载的“二氢埃托啡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和“185例盐酸二氢埃托啡滥用者的调查”证实了这个发现,第2期中的“盐酸二氢埃托啡的精神依赖性潜力”,用动物实验方法说明盐酸二氢埃托啡有较高的依赖性潜力,并且是造成滥用的根本原因。这些研究为政府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及时控制盐酸二氢埃托啡的滥用问题提供了依据。

1.3获取信息捕捉选题意念

经常阅读自己本学科甚至其它学科的文献,与同行多进行学术交流,掌握学科发展动态,学习别人好的研究思路、好的方法,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从中捕捉选题灵感。对药物依赖者的治疗最关键的是预防复吸,目前对复吸问题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研究的难点问题。有关防复吸的论文并不多,如果能利用自己的条件在该领域进行可行的选题将是很有价值的。《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7年第2期刊载的“海洛因滥用者脱毒后复吸的若干问题”和“药物依赖的复发及其预防”提供了有关防复吸的概况,“国产盐酸纳曲酮对阿片类依赖脱毒治疗后预防复吸的疗效观察”一文提供了药物干预复吸的方法。第3期刊载的“阿片依赖者脱毒治疗后复吸因素调查”显示了导致复吸的主要因素,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着手方向。但是这些研究离实际需要还远远不够,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有待于进行更多更进一步的研究,该领域的选题无疑是很重要很有价值的。

了解其它学科的动态或者与其它学科的专业人员交流,进行跨学科研究,会有效地推动本学科的发展。《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6年第4期刊载的“海洛因依赖者T细胞亚群阳性率研究”是将免疫学内容与海洛因依赖相结合的例子。1.4利用写综述的方法选题

写综述是对本学科某一问题进行全面深入了解的好办法。综述是整理他人的研究成果加以综合评述并结合自己的认识写成的论文,是作者在大量阅读原始论文的基础上,经过自己的消化吸收,综合分析,归纳整理而成。综述不是某一科研课题的报告,也不是原始论文的摘录汇集,而是将众多的分散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广泛收集阅读后,有目的地加以取舍分类,归纳综合,分析整理,撰写成能够综合、系统地阐述学科中某一专题学术研究状况的论文。写综述可以了解有关研究领域的历史和现状,争论的焦点和存在的问题,各种论点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法和途径;写综述可以澄清思路,锻炼综合思维能力;写综述可以提高检索文献能力,提高论文写作技巧。完成一篇综述后,一般对该专题会有一定的了解,知道该专题已有的研究结果,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尚待解决的问题,今后可能的进展方向。有了这些了解后,如果自己要从事该专题的研究也会有一个初步的轮廓。有时候查阅大量文献,有了选题,并已完成自己的研究后,最后再写出综述。《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7年第1期刊载的“慢性海洛因中毒对男性性腺功能的影响”是一篇综述,第3期刊载的“海洛因依赖及戒断后雄性大鼠性腺轴组织病理学研究”及1996年第1期刊载的“慢性海洛因中毒致大鼠睾丸、附睾及精囊组织病理学改变”则是对该专题作者自己进行的研究论文。

以上提到的几种选题方法并不是孤立的,应该综合起来应用,在实际中有时候无法分清到底是用哪一种方法选的题。选择好题目后需要对其进行审查确定。首先是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掌握别人对该专题的研究结果,别人采用的方法以及对该专题的认识等,汲取别人的优点,了解别人研究中的不足,确立自己研究的特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努力使选题达到目的性、科学性、新颖性及可行性的要求。2常见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案

当有了好的选题后,则需要选择实现选题目标的设计方案。根据研究工作开始执行的时候相对于原始资料来源所处的时间及特点,分为前瞻性、回顾性、横断面以及叙述性四大类设计方案。现将常见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案具体介绍如下,其中随机同期对照试验作为科学性最强、论证强度最高的方案予以重点介绍。

2.1随机对照试验

2.1.1随机对照试验的概念随机同期对照试验属于前瞻性研究,是采用随机数表或其它的随机方法,将符合入组要求的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接受相应的试验措施,在一致的条件下或环境里,同步地进行研究和观察试验效应,并用客观的效应标准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的衡量和评价的试验设计。现在已被公认为研究和评价治疗性试验的金标准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均采用盲法评定。盲法试验是试验的研究者或受试者不知道试验对象分配的所在组接受的是试验措施还是对照措施,其目的是为了有效地避免研究者或受试者的偏倚和主观偏见。单盲只是研究对象不知道他们是在治疗组或对照组,或者检验人员、病理学医师或放射科医师等非临床研究医师不知道病人的诊断治疗情况;双盲是受试者和观察者双方都不知道分组情况,也不知道受试者接受的是哪种干预措施;三盲法是受试者、观察者和资料分析或报告者都不知道参与受试的对象分在哪个组和接受哪种干预措施。单盲法不能避免观察者主观意愿的干扰,三盲法比较复杂,实际执行有一定的困难,在临床试验中,最常用的是双盲法。

2.1.2随机对照试验的特点随机对照试验主要用于临床治疗性或预防性的研究,探讨和比较某一新药或新的治疗措施对疾病的治疗和预防效果,为正确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随机对照试验的最大特点,是通过随机抽样及随机分配的方法主动控制及消除某些已知或未知的偏倚因素的干扰,使研究的结果有良好的真实性。在临床科研工作中,显然不可能将全部希望研究的对象纳入研究,实际上只能从中选择一定的样本,所选择的样本必须具有总体代表性,这就需要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其意义是使每一个被研究的对象都具有相同的被选择的机会,避免人为的干预。每一个被选择到的样本是分配到试验组还是分配到对照组,也需要相同的机会,避免研究者主观意愿对分组的干扰。疾病在临床过程中的变化是难以预测的,同一种疾病在不同个体的表现千差万别,既使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其疾病的临床表现也是复杂的,只有采用随机的方法才能较好地避免这些因素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另外,除了已知的影响因素,很可能存在某些可影响研究结果的未知因素,随机方法可以使这些因素在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分布大致相等,保持两组之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

2.1.3随机对照试验中需注意的问题

2.1.3.1用于治疗性随机对照试验的对象一定是需要治疗的,不治疗通常对患者的健康不利。如果在研究的过程中,不需治疗就可以痊愈的患者,由于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因此不适宜作为治疗试验的对象。阿片类药物依赖者的急性躯体戒断症状发生在10天以内,10天以后即使不治疗也会自行消失,仅留下稽延性戒断症状。治疗阿片类急性躯体戒断症状的药物评价,都是在这一期间,尤其是开始几天戒断症状最重的时候更重要。

2.1.3.2试验组与对照组必须同步开展研究,不能先作一组,再作另一组,并且试验的条件和环境必须一致,否则将会对结果造成影响,导致结论错误。

2.1.3.3试验组与对照组的试验期必须一致,不能一组观察时间长,另一组观察时间短。

2.1.3.4要有明确公认的诊断标准,筛选出的研究对象是确诊的。

2.1.3.5要有合理的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合格的研究对象,排除合并有其它可能不适于参加试验的研究对象。

2.1.3.6有合适的样本含量,样本量太少不能达到试验的目的,样本量太多会造成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浪费。

2.1.3.7试验目的如果是检验某药对某种疾病是否有效最好采用安慰剂作为阴性对照,如果是检验某药的效果是否有新的突破,则采用当前公认的有效制剂作为阳性对照。

2.1.4随机对照试验的实例《中国药物依赖性通报》1997年第4期刊载的“丁丙诺啡用于镇痛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多中心的临床试验”是一篇随机对照试验的临床研究论文。该研究采用了最常用的双盲法,试验研究对象为术后疼痛患者,试验药为盐酸丁丙诺啡片,对照药为硫酸吗啡片,有明确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试验目的是检验盐酸丁丙诺啡片的镇痛效应。该研究采用了双模拟药,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达到双盲条件。研究在3个不同的医疗单位进行,即多中心研究。多中心研究是对某一重大的研究课题,有多个单位和专业的研究人员,在统一的组织和领导下,执行同一研究方案,为着共同的目标,于相对短的时间内,力求获得满意研究结果的一种研究组织形式。多中心研究既可以克服个体研究认识上可能产生的偏差,也可以克服个别研究结果代表的局限性,并且能在相对短的时期内,提供足够量的研究对象。

2.2队列对照研究

队列对照研究可采用前瞻性方式,也可以采用回顾性方式,将被观察的人群按其是否接触可能的致病因素或措施,分为两个群体,随访一定时期后,确定并比较各群体中,新发生病例数或某种效应的差异。在队列研究中开始观察的时间,选用现在始点为前瞻性队列研究,选用过去始点为回顾性队列研究。

队列对照研究是群体研究中常用的方案,被观察的人群是否接触某种致病因素,是自然分配而形成的两个群体,研究者既不能随机安排,也不可能加以控制。研究对象要有足够的观察时间,在自然病程中要有充分的时间,使危险因素的作用能够表现出来。全部被观察者都必须进行随访,队列中失访人数增加,将会影响所观察的结果。

凡在群体中研究可能的致病因素或某项处理措施对固定人群的影响,均可使用队列研究,常用于病因研究,治疗性研究,预防性研究或预后研究。

2.3前与后对照研究

前与后对照研究属于前瞻性研究,是将前后两个阶段,不同措施或治疗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此方案至少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处理措施,每种措施使用数日到数周,然后与另一种措施的结果进行比较。两种措施之间,由于不同疾病的症状或药物的作用各不相同,因此可以不间隔或为期数日的间隔,可根据具体疾病或使用药物的性能而定。该方案仅适用于慢性复发性疾病的治疗性试验,两个阶段的时间通常相等。

药物依赖者的戒断症状有自愈的特性,因此不适于采用该方案。药物依赖者合并的其它持续存在、没有自愈特性的疾病则可以考虑采用。

2.4交叉对照试验

交叉对照试验属于前瞻性研究,是对两组受试者使用两种不同的处理措施,然后互相交换处理措施,最后将结果进行对照比较的设计方法。每个受试者或先或后都接受试验组或对照组的处理和治疗,至于谁先进入试验组或对照组,可采用随机的方法确定。

该方案有两个处理阶段,两个阶段之间有一个药物清洗期,以避免第一阶段的处理措施或治疗药物的顺序效应。清洗期的长短需结合试验药物的半衰期,药物效应以及血药浓度等方面来决定,务必使受试者的情况在第二阶段开始前同第一阶段开始前基本相同。

交叉对照试验适用于治疗效果的研究,尤其是症状或体征在病程中反复出现的慢性疾病。

2.5患病率调查

患病率调查属于横断面研究,是在某个时间或短时期内,对特定人群中有关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关系进行调查,确定患病率,比较患者和非患者致病因素种类及其暴露量。该方案常用于卫生防疫和预防医学研究,调查某特定时间、时期内,人群患某疾病例数及其有关的致病因素,为病因研究提供线索,为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2.6病例与对照研究病例与对照研究属于回顾性研究,是观察性研究中常用的一种设计方案,是在患有某病的病例组和不患有该病的对照组,或者是在具有某项特征的病例和不具有某项特征的病例中进行,调查过去或最近有无暴露于某因素的历史,而该因素被疑为和该病的发生有联系,或者调查是否存在某因素,而该因素疑为和疾病的某项特征有联系。然后比较两组的暴露情况或具有某因素的情况,验证某因素和疾病是否确实存在联系,联系的性质和程度。

病例与对照研究可用于对疾病致病因素或危险因素的调查,药物有害作用的研究,探讨影响疾病预后的因素等研究。

2.7叙述性研究

叙述性研究是将既成事实的现成临床资料加以叙述描写,统计分析,得出结论。论文形式包括一般的病例分析、个案报告、评论、述评、编者的话、专家经验谈等。该方案可用来探讨病因,分析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特征,评价某种预防或治疗措施的效果等,但科研论证力弱,研究结论可能有较大偏倚,往往不容易重复验证,科学性较差。

叙述性研究论证力虽然较差,但对探索某些特殊病例,或新发现疾病的临床表现,叙述性研究仍有一定的意义,可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重要线索。科研设计方案由于设计的严谨性科学性不同,其科学论证度也会不同。常用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案中,科学论证度最高的是随机对照试验,其次是前瞻性队列研究、前与后对照研究、交叉对照研究、病例与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等,最差的是叙述性研究。在现实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科学论证度高的方案,这样得出的结果科学性较强。

3.2真正做到随机

随机分配是临床科研的重要方法之一,是科研质量的基本保证。设计方案有条件达到随机的,一定严肃认真地做到,万万不可将随机分配做成“随意”分配,否则会严重影响结果的可靠性。采用随机法得出的结论比非随机法得出的论证强度要高得多,更能令人信服。常用的简单随机法有抛硬币法、抽签法、掷骰子法及随机数表法等。事先设定硬币的正面或反面为试验组或对照组,再抛硬币,决定入组,这种方法即为抛硬币法。抽签法、掷骰子法与抛硬币法大同小异,随机数表法是根据随机数表决定入组,该方法较为科学,随机数表在有关的统计学书后附有。其它较复杂的随机法如间隔抽样、区组随机法等可参考有关的统计学书籍。

3.3影响盲法的一些因素

盲底应由不参与试验的专人封存,到试验结束的时候才能揭密,中途泄密可导致试验失败。试验药与对照药的外观、气味等方面都需注意做到一致,防止研究人员和研究对象猜测药品。试验药或对照药如果有特征性的治疗效果或不良反应,可能影响盲法的真实性。选择的阳性对照药必须是疗效肯定,能得到公认的。

3.4对照组的样本量

一般来说,对照组的样本量应与试验组的样本量相同。如果试验的目的是为验证某一新药的疗效是否优于目前的标准疗法,选择的阳性对照药的疗效是确定的,而病员来源较困难,经费有限,又需要尽快得结果,可采用非等量对照方法,即对照组的样本量比试验组少。一般可采用试验组与对照组2:1或3:2的比例。

3.5注意依从性

依从性是患者对规定执行的医疗或科研的试验措施所接受和执行的客观行为及其程度。在实际工作中,要求全部患者达到完全依从是很难做到的。对于前瞻性的研究课题,最终总结分析的病例数不应少于进入试验时总病例数的80%,最好达到90%以上。脱失率超过20%,就会对研究质量产生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失去研究的意义。对于能坚持完成试验的研究对象,也要保证能够完全遵守试验要求的各项措施。提高依从性首先是诊断正确,不正确的诊断,其治疗措施必然是不正确的,要求病人执行错误的治疗,本身就已经是错误的;用于治疗性研究的措施或药物要有科学依据,在这样的基础上鼓励病人依从才有价值;要在方案实施前仔细考虑可能影响依从性的因素,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

3.6症状的衡量标准

对于治疗效果是否有效应有明确的衡量标准,该标准必须是公认的,不能自己想当然地制定一个“独创”的有效或无效标准。但临床症状,尤其是药物依赖性研究中的症状,无法用客观的指标衡量。对这些症状,前人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制定出了症状评定量表,这些量表经实践考验,有些被淘汰,有些则留了下来,成为普遍采用的症状衡量工具。如果所研究的症状前人未做过深入的研究,缺乏测定工具,这种情况则可以自己编制相应的评定量表。但遇到这种情况要极其慎重,认真检索文献,很多时候不是别人没做过,而是自己查阅文献不够,不知道而已。

3.7注意医学研究道德

临床医学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除病人的痛苦,增强病人的健康,不能为获取个人名利而把病人当作试验品。在试验中如果发现可能对病人造成伤害的情况,要及时处理,必要时停止试验。研究方法要符合医德要求,必须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中,要实事求是,不隐瞒不利于自己的结果,不能伪造,更不能为了而无中生有地编造出与某某“结果一致”的研究结果,况且,简单的重复本身就没有多少价值。

4查阅文献完善设计

一项临床科研设计初步完成后,不要急于实施,还需要一个完善的阶段。除了邀请同行进行评议外,最主要的办法是查阅文献。通过查阅文献,可以对所立项目的新颖性、所选择方法的先进性和科学性进行自我评价。

依赖性范文篇2

1、思想方面的懒惰。

懒惰的人常有明日复明日的思想。明知道这件事应该今天完成却总期待着能够明日去做。例如:有懒惰心理的学生在完成当天作业时,常找出各种理由拖拖拉拉,边玩边学,时间晚了,就想明天早晨早点起床再完成,面第二天又起床晚了,上学后,又有了新的任务,这样明日复明日,学习成绩可想而知。

懒惰的人常有依赖别人的思想。老师们经常会发现,在课堂上踊跃发言的总是个别几名同学,而更多的人懒得动脑思考问题。心里想:反正我不举手,也会有人说出正确答案。这种依赖别人的懒惰心理只会使思维变得越来越迟钝。

2。行动方面的懒惰

思想的懒惰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懒惰。懒惰的人明明知道某件事应该做,甚至应该马上做.可却迟迟不做,或硬挺过去;做事时总是无精打采、懒懒散散拖拖拉拉;做事不积极、不主动、不勤奋。例如:在我校的养成教育中提出了:“在操场或教学楼内看到杂物要主动捡起”的要求,而许多同学由于懒惰,即使是弯弯腰这样的动作也懒得去做。学校每周末的大扫除,总有个别行为懒惰的同学溜边或干活时拈轻怕重,更有甚者,要父母代替打扫卫生,其懒惰程度可见一斑。

二、懒惰心理的成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懒惰心理的产生呢?

l、依赖性强。

如今今的独生子女有严重的依赖性。什么事情都要靠父母或其他人,没有主见,缺少独立性,他们在家靠父母,在学校依靠老师,在社会上依靠其他人。这种依赖性就是导致懒惰的主要原因。

2。缺少上进心

上进心是前进的动力。缺少上进心的学生做事容易满足,对自己要求不高,得过且过的思想严重:做事不求真,不求质量,不求快节奏,常抱着“应付”的态度和“混过去就行”的不负责任的态度。而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必然导致懒惰现象的产生。例如:在我校每届儿童画展中,要求班级中的每位同学创作一幅美术作品,在班级内展出。就有个别同学放松自己的要求,心想:班级有这么多幅作品,也不缺我这一幅,应付过去就得了,于是懒得精心构思,懒得用心着色,草草完成了事。这种缺少上进心的表现是产生懒惰心理的根本原因所在。

3.家庭关系的影响

从客观上说,家长的过分溺爱,也是造成学生懒惰心理的因素。爸爸妈妈对孩子的过分娇纵,大包大揽,只会使孩子从小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劳而获的坏习惯。另外,有的家长本身就缺少时间观念,没有勤劳的习惯和雷厉风行,果断利落的作风。“身教重于言教”,这样的家庭影响严重影响了子女良好健康习惯的形成和良好行为的发展,促进懒惰现象的发生。

三、矫正懒惰习惯的方法。

懒惰是成功的绊脚石,在充满困难与挫折的人生道路上,懒惰的人习惯于等、靠、要,从来不想去求知、发明、拼搏、创造,最终只能是一事无成。只有勤奋、刻苦、好学、上进,朝着预定目标孜孜以求,才会达到光辉的项点,为此要努力克服懒惰的习惯。

l、要养成每天清早按时起床和外出锻炼的习惯,改掉恋床不起的恶习。

2.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在家里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父母打扫卫生、洗脸、洗自己的衣物。在学校认真完成值日,不依靠别人,积极参加学校组织和各种劳动、远足活动,从而锻炼意志,磨练耐力。

3、制定学习计划。所有各科作业都严格按老师规定的时间保质保量的完成,逐步养成不完成作业不睡觉的习惯,改掉“明日复明旧”的思想。

4.寻找榜样。找一个学习勤奋,做事勤劳的同学做为自己的榜样,并请这位同学多帮助和监督自己。

5、又进步了,天天坚持检查自己行为,如果当天没有懒惰现象发少,就在当天的日记本上贴一面小红旗,表明进步了。只要坚持一至两个月,久而久之,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

依赖性范文篇3

【论文摘要】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又称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反复不当的外用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引起的皮炎。近年来,因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又顽固难治愈,已成为医学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又称激素依赖性皮炎,是由于长期反复不当的外用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药物引起的皮炎。近年来,因发病呈明显上升趋势,且又顽固难治愈,已成为医学专家们关注的焦点。

1发病原因

1.1皮肤适应症选择错误:皮质类固醇具有抑制免疫反应的抗过敏作用,外用后能减轻充血和水种,使瘙痒的程度和某些皮肤损害的炎症反应暂时得以缓解和消退,人们往往只重视它的作用而忽略了它的副作用,对激素的应用范围和不良反应缺乏全面的了解而长期滥用,导致不良后果。有少数人还用这类药品代替护肤品搽抹面部,虽然初用时感觉良好,但时间一长便产生了依赖。有的人还把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抗炎”作用误解为抗生素的消炎抗菌素作用,长期反复不当的滥用,停用后病情反弹,症状加重且有严重的副作用,给患者造成很大压力。例如青壮年常见的痤疮、脂溢性皮炎、股癣、脓疱疮等细菌、真菌感染性皮肤病或湿疹,皮炎等过敏性皮肤病。特别是发生在面部、阴部等皮肤较薄弱部位的皮肤病,长期大面积使用较高的激素制剂,因这些部位的皮肤对皮质类固醇激素较易吸收,副作用也相对容易发生,更容易引起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斑、皮肤发皱老化。特别是婴幼儿,皮肤娇嫩,长期大面积使用,经皮肤吸收后,还会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带来严重后果。

1.2用药时间过长:短期外用皮质类固醇后可引起表皮萎缩并可抑制真皮。胶原的合成,长期用药导致皮肤屏障功能减弱,对药物的吸收量增大。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使病情恶化。常见如脂溢性皮炎长期外用皮康王霜、皮炎平霜等多种皮质类固醇激素,不但面部皮肤出现副作用,而且可以出现药源性柯兴综合征。可见,即使小面积外擦皮质类固醇激素,若时间过长,同样可导致系统副作用。长期外用这类药物可引起皮肤萎缩、变薄、毛细血管扩张,色素斑、皮肤发皱老化等内用可引起肥胖、多毛、痤疮、血糖升高、高血压、钠潴留、水肿、血钾降低、月经紊乱、骨质疏松、无菌性骨质环死、胃及十二脂肠溃疡等病症。

2诊断

2.1同一部位外用高效皮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干燥脱屑、萎缩、毛细血管扩张、紫癜、痤疮、色素沉着异常、酒渣鼻样皮炎、口周皮炎、光过敏、多毛、不易辨认的癣、鱼鳞病样变化等继发症状等。2.2应用上述激素药物后,原发病病情虽可得到迅速改善,一旦停药,1~2天内,用药部位皮肤发生显著红斑、丘疹、皲裂、脱屑、小脓疮、瘙痒和触痛等症状。当再用该药,上述症状和体征会很快减退,如再停用,皮炎症状又迅速再次发作,而且逐渐加重,对激素的依赖性较为明显,尤其以面部、外阴部多见。

2.3局部有明显自觉瘙痒或灼热感,全身可伴见心烦、失眠、大便干等。

依赖性范文篇4

依赖性药物的使用主要是为了治疗精神异常、重度病痛及癌性疼痛。如果长期使用可造成机体中毒,麻醉药品与精神药品以强迫性、持续性并不断加大用药剂量为特征的自行药物摄入行为,是一种慢性中毒的成瘾状态。由于患者长期使用此类药物或停止用药的一段时间内,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毒性反应甚至致死,主要损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依赖性药物对机体的损害

1.1对神经及内分泌的损害

麻醉药物阿片类的使用,能使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受到抑制,然后通过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内分泌系统改变引起机体损害,患者体质逐渐衰退。由于内源性阿片肽系统受到抑制,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功能明显地改变[1]。首先是下丘脑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受到抑制,从而抑制了ACTH的释放,该结果又导致血液中肾上腺皮质激素皮质醇的下降[2]。

1.2神经系统损害

滥用可卡因可导致某些神经系统的症状,在服用后其首发症状表现为精神异常,如烦躁不安、焦虑、激动、偏执狂、幻觉、欣快、抑郁甚至精神错乱等,精神症状多在滥用可卡因静脉用药者。可导致严重精神障碍的药品,如麦司卡林、苯环己哌啶等,这类药物可导致中枢神经呈一时兴奋状态,但有时又陷入严重的抑郁状态[3];可使人焦虑、失眠、烦躁不安、瞳孔放大、体温和血压升高;对方向、距离和时间的感知偏差;最大的危害是损害判断能力,从而导致暴力行为。

1.3免疫系统损害

药物滥用可引起机体损伤及免疫功能下降,有报道称,静脉用海洛因成瘾者外周血中免疫球蛋白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下降。有研究表明,阿片成瘾者膀胱癌的发生率较单纯吸烟者高19倍以上[4]。此外,成瘾者极易并发各种病毒性肝炎、艾滋病、肺炎、肢体坏疽等疾病。这些除与使用不洁注射器有关外,许多专家指出与吸毒者免疫功能下降有密切的关系。

1.4对胎儿和新生儿的损害

许多药品可以通过胎盘进入到胎儿体内,因此,妇女在妊娠期间滥用阿片、巴比妥、安定、苯丙胺等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母亲,其胎儿出生后也会产生戒断综合征,可发生早产,原因与子宫收缩有关。同样的机制也可使胎盘早剥的危险性增加。对胎儿的损害主要是使胎儿宫内生长迟缓、影响大脑发育,最常见的是婴儿小头畸形。临床和实验资料提示,接触可卡因的婴儿,其规律呼吸和觉醒功能受损,受此损害的婴儿易于发生婴儿突发性死亡综合征。

1.5对其他脏器的损害

长期大量使用大麻对肺部有严重不良影响,并可导致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甚至肺癌。吸入海洛因可引起肺滑石样病变甚至因急性哮喘而死亡。

2依赖性药物的医源性损害

2.1医源性药物的损害

医源性麻醉药主要是指为了治疗精神异常、剧烈疼痛或晚期癌肿疼痛的药物。如因对巴比妥和安定类等抗焦虑药和镇静安眠药可以产生依赖性的认识不足,致使医生误开或滥开处方,患者长期使用此类药物而造成的药物依赖。在医源性药物滥用者中,医护人员药物滥用率往往较一般人群高。

2.2依赖性药物的两重性

可致滥用的药物称为,而的药物依赖是滥用的主要原因,但人类社会却不能完全禁绝,这是两重性:其一是人们对的认识有一个过程。一种药物或化学物质,在尚未对其特殊的毒副作用认识之前,它可能是医疗药物,但对其依赖性认识之后,通过有关的法律程序就变成了违禁药物;其二是许多在人类历史中到目前仍在做出贡献,例如吗啡等阿片类物质具有较强的镇痛作用,因此在外科手术、肿瘤治疗中被广泛使用。

3依赖性药物对机体损害的预防

迄今为止,人类还未能找到具有吗啡的镇痛效力而不产生药物依赖的物质。由于的两重性,决定了世界各国和国际社会在控制使用的同时,不能彻底根除,因此的非法应用就不可避免,与作斗争也就成了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

长期使用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等依赖性药物而造成人体多系统损害,已备受关注。但是,如何预防和杜绝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却是摆在医药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当前,类药物不能完全杜绝的情况下,完善药品管理制度,让滥用者无机可乘,加强医药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药品能给人类带来严重伤害的思想认识,做到领导重视,措施得力,齐抓共管,为确保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而提供充分保障。

【参考文献】

1陈惠红,朱永平.阿片类药物依赖性研究.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13(1):2-5.

2金莎丽,郝清华.海洛因与脑损害.现代预防医学杂志,2005,32(2):158-159.

依赖性范文篇5

摘要:本文发挥了费耶阿本德关于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对世界结构的依赖性的观点,提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解释学循环。在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标准和规则——客观性原则、实验原则、可重复性原则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之后,本文指出这些貌似不证自明的原则的有效性依赖于其背后的自然观假定,揭示了这些原则和假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并指出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它们会完全失效。最后文章展望了科学研究标准改变的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假定的依赖性

在费耶阿本德对多元主义方法论的辩护中,有一个基本的论证,即强调不应该先验地规定科学研究规则。“只有在一个具有某种结构的世界中,我们所使用的标准和我们所推荐的规则才有意义。在一个不呈现该结构的领域中,它们便成为无用的,或开始成为无效的。”[1]也就是说,科学标准和科学规则的有效性是由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状况所决定的。费耶阿本德在这里叙述了一个相当平庸(甚至有点琐屑)的真理,即科学方法论原则依赖于自然观假定,但是这平庸的真理,加上一些大家可能会很容易接受的辅助假说,却蕴涵了非常有趣的逻辑结论,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公务员之家有”版权所

依赖性范文篇6

摘要:本文发挥了费耶阿本德关于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对世界结构的依赖性的观点,提出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存在着解释学循环。在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标准和规则——客观性原则、实验原则、可重复性原则等——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之后,本文指出这些貌似不证自明的原则的有效性依赖于其背后的自然观假定,揭示了这些原则和假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并指出在某些特定的情景下它们会完全失效。最后文章展望了科学研究标准改变的可能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一、科学研究规则对自然观假定的依赖性

在费耶阿本德对多元主义方法论的辩护中,有一个基本的论证,即强调不应该先验地规定科学研究规则。“只有在一个具有某种结构的世界中,我们所使用的标准和我们所推荐的规则才有意义。在一个不呈现该结构的领域中,它们便成为无用的,或开始成为无效的。”[1]也就是说,科学标准和科学规则的有效性是由我们所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状况所决定的。费耶阿本德在这里叙述了一个相当平庸(甚至有点琐屑)的真理,即科学方法论原则依赖于自然观假定,但是这平庸的真理,加上一些大家可能会很容易接受的辅助假说,却蕴涵了非常有趣的逻辑结论,值得我们认真分析。

例如,甚至象科学研究应当导致理论的经验内容增长的基本原则,拉卡托斯认为这是不同研究纲领选择的根本标准,我们一般都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费耶阿本德认为这其实也只是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效的。“认为自然界在质和量两个方面都是无限丰富的,这种想法导致作出新发现的愿望,因而导致内容增长的原则。该原则给了我们另一个据以判定理论的标准:与已知的内容相比,具有超量内容的理论优于没有超量内容的理论。这个标准也不是不可触犯的。一旦我们发现我们居住在一个有限的世界中,这个标准便遇到了麻烦。”([1],28)

有趣的是,这个看起来是哲学家构思出来的理想实验,现在却成了科学家的实际研究课题。例如,著名物理学家霍金就认真地讨论起科学终结的前景。他指出:在物理学中,我们认识事物的层次是由施加于研究对象的能量所决定的。能量越大,揭示的层次越深。但是由于宇宙本身的性质,我们用以研究物理世界的能量有一个极限值。因为,“如果人们有一个比1千亿亿(1后面跟着19个0)吉电子伏的所谓普朗克能量的粒子,它的质量就会集中到如此的程度,以至于会脱离宇宙的其他部分,而形成一个小黑洞。这样看来,确实当我们往越来越高的能量去的时候,越来越精密的理论序列应当有某一极限,所以必须有宇宙的终极理论。”[2]如果霍金的推理没有错误的话,那么由于宇宙本身的规律性,我们对宇宙的认识在这个角度上原则上就是有界限的。而在这种情况下,原本看上去不言自明的科学标准就不再适用了。

我们在这一案例中所关心的并非物理学是否可能在原则上存在极限,——虽然这本身也是一个合法的、很有意思的研究课题,——而是通过这一案例更加清楚地揭示了科学研究标准对于世界状况的深刻依赖性。或者更严格地说,一切科学研究准则都以相关的世界状况的假设为前提。

按照海德格尔的观点,解释者对被解释对象的“认识预期”是需要解释的意义的一部分,理解活动的完成因而依赖于理解的“前结构”,即一组在理解之前业已存在的决定理解的因素。因而,这一基本的“循环性”就始终存在于“前结构”与解释者的“情景”之间。但是,这并非“恶性循环”,而是作为“此在”的人进行认识活动的基本条件。而在科学研究中我们发现,为了要认识自然世界,我们必须要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科学研究活动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而科学研究的规则又必须建立在我们对自然世界基本状况的假定上;而自然观假定又是建立在科学知识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也存在如图1所示的解释学循环。

自然观假定

科学研究规则

科学知识

图1,科学研究的解释学循环

在本图的模型中,带箭头的连线表示前者对后者具有影响和决定作用,但前者不是后者的唯一的决定因素,同时还有其它因素发生作用。任何一个环节发生变化,就会导致下一个环节的变化,最后整个循环都会发生变化。在科学研究的解释学循环的各个环节中,一般来说,对于科学知识的历史性和相对性的认识最为充分,其次就是对于自然观假定的历史性和相对性也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很少有人承认科学规则同样也有历史性和相对性。这也难怪,因为科学规则本来就是科学研究的解释学循环中最为稳定、变化最为缓慢的环节。同时,这也表明了科学研究规则更深刻地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本质,所以它成为了科学哲学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鉴于科学研究的解释学循环的内容非常丰富,所涉及的理论也很复杂,作为研究工作的第一步,在本文中我们将首先探讨科学规则的假定性和改变规则的可能性。

二、科学标准和规则的假定性

加达默尔认为,人的存在局限于传统之中,其认识都会有不可避免的“偏见”。人类历史是由传统的各种力量积累而成的,这就是“效果史”。在“效果史”中,过去与现在相互作用,当前的认识受制于过去的传统因素。真实的理解乃是各种不同的主体“视角”相互“融合”的结果。而科学作为现实的人的研究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文化和知识条件下进行的,总是在一定的世界观预设下展开的;科学作为对自然的解释活动,总有其“先入之见”;所以科学研究从来都不是绝对中立客观的。许多情况下,我们往往规定了各种研究活动所必须遵循的原则,也确实对科学研究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如果毫无批判地固守这些原则,就很可能封杀了科学研究的新的可能性。如果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真是象我们所标榜的那样要坚持研究结果的开放性的话,就不应该先验地规定世界的状况;因此,也不应该先验地规定在一切情况下都应该遵循的科学规则和科学标准;或者更加现实地说,对于任何科学准则都应当清醒地意识到其对世界状况的假定性。以下是对一些科学研究基本原则的逻辑假定性的纯理论探讨,在逻辑上并非意味着作者对这些基本原则的否定,更不意味着对所讨论的非主流观点的支持。

1,客观性原则与客观性假定

科学活动的最基本准则之一是客观性原则,即坚持认为合理的、可接受的科学研究结果应当是与主体无关的,与研究者自身的信念、情绪如何无关。如果某一研究结果依赖于研究者,则可以说这一结果是非科学的。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以下假定基础上的:自然世界的状况是绝对客观的,自然本身的状况与研究者自身的信念、情绪如何无关,或者说研究者的心理活动对于自然世界没有影响。

这一假定当然不是空穴来风,它是有相当牢固的经验基础的,而且客观性原则指导下的科学实践确实也是硕果累累。但无论是科学研究的结果,还是哲学的思辩,从来都没有确定性地证明客观性的假定。而且在客观性原则指导下的科学实践,在原则上恐怕也是无法证明客观性假定的。因为这种证明的结果是很难摆脱循环论证的怪圈的。

相反,在科学内外对客观性原则和客观性假定倒是存在一些批评和挑战。例如,无论是在心理学研究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心理暗示对于身体机能的影响都是公认的经验事实。至少在对于研究者自身的心理-生理状态的研究观察上,客观性假定已经破产,客观性原则已经失效,或者说客观性原则的适用范围要作调整。例如,我本人就曾经对自己是如何从清醒状态慢慢进入睡眠状态很感兴趣,想要观察它,可是这反而导致我无法入睡,从而所观察到的生理-心理状态和正常情况下的状态区别很大。所以内省作为对心理状态的研究方法,一直受到科学家们的怀疑,也就是说观察者的内心状态乃至生理状态对于观察者本人而言,不是一个客观的研究对象。

一般科学家乃至科学哲学家并不认为,这一限制有什么本质的意义,并且认为这一限制就是要保证客观性原则能得到遵循。但是,为什么要附加这一限制呢?答案是:因为心理活动对生理活动有影响。问题是:为什么对观察者自身心理-生理活动之外的一切自然研究不存在这一限制?这是否意味这在整个自然界中,观察者的心理-生理活动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特殊性?它不是那么“客观”?显然这又涉及到复杂的心身关系问题,涉及到整个自然界的统一性破缺的问题。但如果我们相信心身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因果作用,生理活动受心理活动作用因而不那么“客观”的话;则由于人的心理-生理活动和自然界中的其它一切现象与过程都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那么自然界中的一切现象与过程就都因而丧失了其绝对的“客观性”,最终导致客观性原则的彻底失效。因此,这一原则只能作为一种实用原则予以保留,因为我们可以强调这一事实:心理活动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的影响,除了对心理活动者的心理-生理活动的直接影响外,一般可以忽略不计。但其原本宣称拥有的至高无上的地位,恐怕就此也就彻底丧失了。

在争议很大的“灵学”研究中,存在著名的“山羊-绵羊效应”,即研究者如果相信存在心灵感应等非主流的观点,则研究结果往往倾向于支持这一观点;相反,如果研究者对这种观点持怀疑观点,则研究结果往往倾向于否定这一观点。对此效应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解释,主流科学家们认为,这证明了所谓灵学研究的非科学性、非客观性;而灵学的支持者们则坚持认为这种效应本身也正是心灵感应的结果,它再一次证明了他们观点的正确性,并因此而反对客观性标准。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可以说在这两派相互对立的观点之间,并不存在着中立的裁判标准。双方都不可能在不借助对方否定的原则的基础上批驳对方的观点。主流科学家们用以批驳灵学研究的客观性原则,恰恰是建立在灵学研究者们所反对的客观性假定基础上的;另一方面,灵学研究者们所宣称的发现,又因其研究缺乏主流科学家非常珍视的客观性原则而被嗤之以鼻。如此,在这两者之间的选择就不可能是基于理性的证明,只能是外部因素影响的结果。费耶阿本德就认为,“科学的经验论淘汰了自己的泛灵论的竞争对手,淘汰了尼茨海姆的阿古利巴的信徒约翰·迪依、罗伯特·弗拉德,并不是因为它更好地说明了不依赖于这两种观点而存在的世界,而是因为使用了一种不允许产生‘唯灵论’结果的方法,它清除了这种结果,然后描述了这个枯竭的世界,暗示说没有发生任何变化。”([1],95页脚注。)

对于解决这一认识论的僵局,一味使用原则性的概念互相指责是无用的,只能是在具体的认识实践中发展各自的传统,扩大各自的影响力,最后由社会实践对两种传统进行选择。(其实在这一问题上,过去和现在一直也是如此解决的,如果我们不被表面上的修辞学所蒙蔽的话。)

2,实验原则与实验能够获得自然本质知识的假定

近代科学常被称为实验科学,因为实验是近代科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特征。所谓实验,是指用物质的手段来主动控制和改造研究对象,从而获得有关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的知识。它与消极地被动观察研究对象相比,可以揭示许多自然状况下难以发现的规律和联系,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实验可以作为研究自然对象的一种合理的方法,要依赖于这样一种假定:即我们所研究的自然世界在我们加以物质的干预后,在原则上并未丧失其本来的特性,或者说从被改造的自然对象所获得的知识可以应用于未被改造过的自然对象。这一假定远非不证自明的,例如并不为道家等学派所接受。他们提出,被改造过的自然,已经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然”,因此实验结果无法揭示自然真正的奥秘,需要补充以直觉的体悟等。这一原则在近代科学中的成功,也并非彻底地证明了这一假定。

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可能就是对实验原则的一种挑战。所谓“测不准原理”是量子力学所揭示的一种客观规律,即在微观世界中,原则上我们对于某几对共扼物理量测量的精度不能同时无限制地提高。例如,如果我们提高了某一粒子的位置测量精度,则其动量测量的精度就会大大下降。值得注意的是,这和研究者观测能力无关,因为原则上观察者对任一物理量的观测精度可以无限提高。对于这一原理,物理学家这样来解释:对于微观对象的认识,总是在一定的实验条件下进行的。而要提高位置测量的精度所施加的控制条件,恰好严重地妨碍其动量的测量。反之亦然。

其实在经典物理学研究中,实验对对象的状态的干扰也是存在的。如,测量一杯热水的温度,需要将一枚温度计放在水中,让温度计和水进行热交换,从而使得温度计的温度和水温相同,温度计的读数可以指示水的温度。但在此过程中,热水和温度计的热交换,改变水的温度,因此温度计的读数与实际热水的温度是有偏差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尽量将温度计做得小些,温度计的原始温度与水温尽量接近,甚至计算温度计前后温度变化所交换的热量来恢复原有的水温等。由于经典物理学处理的都是宏观现象,所以实验的干扰的影响实际上可以忽略不计。

但实验对自然现象和过程的干扰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实验的原则所适用的范围也是相对的、有限的。对于某些极其敏感的现象和过程,实验方法是否是足够的研究手段?量子力学家们采取的策略是,宣称自己研究的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现象,而仅只是在观察实验活动中被改造过的现象和过程。如玻尔的名言:“量子力学使我们想起一个古老的格言:当寻找生活的和谐时,人们决不应当忘记,在生活的戏剧中,我们自己既是演员,又是观众”[3]。实际上,按照哥本哈根学派的解释,所谓自然不再是那种与主体毫无关系的纯自然。这样来解释,当然可以成功地解决或回避实验干扰所带来的认识论问题。但它是以重新界定科学研究功能,并重新界定自然世界(即重新修改自然观)为基础的。这再一次地说明了科学标准和科学规则的有效性是由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的状况所规定的。[1]但是,除了这种坚持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并以此而修改自然观的方案之外;其实至少还存在另外一种逻辑上的可能,即保留原先的纯自然的概念,并坚持认为科学研究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去认识那“原本的自然”,但修改科学研究的标准和规则,如引进直接领悟自然的非主流方法等。

实验原则还依赖于另外一个还原论的假定:即研究对象原则上是独立的,可以独立于环境的,因此也是可以隔离研究的。所以,在实验室环境所得到的研究结果是能够真实反映对象的规律联系的。但是量子力学中EPR关联所揭示的非定域性,告诉我们世界是整体联系的,所以任何对象本质上都是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的,因此是不可以隔离研究的。爱因斯坦曾对这一性质感到严重的不安:“假设,两个粒子以同样的很大的动量相向运动,并设在它们通过已知位置时,它们在一段很短的时间里发生相互作用。现在考虑一个观察者,他在远离相互作用区域的地方逮住了一个粒子,并测量它的动量;这是根据实验的条件,他显然能够推导出另一个粒子的动量。但是,如果他选的是测量第一个粒子的位置,他就能说出另一个离子在哪儿。这是从量子力学原理作出的一个完全正确而直截了当的演绎;然而这难道不是很悖理的吗?在两个粒子之间的一切相互作用都已消失之后,对第一个粒子作的测量怎么会影响第二个粒子的状态呢?”[4]既然现在实验已经证明了自然的规律确实具有这种“很悖理的”特征,那么原则上任何对象都是无法隔离的,实验原则又如何成立呢?

3,可重复性原则与自然规律普遍性假定

为了保证科学事实的可靠性,防止错误,科学研究强调科学事实的认定必须遵循可重复性原则。即只有在不同研究者、不同实验室、不同时间和地点都能重复验证的事实,才可以认定为科学事实。这一原则为科学知识的可靠性提供了筛选机制,意义很大。这一原则同样也是建立相关的世界状况的假定基础上的。只有假定自然规律是普遍的,在不同的空间、时间,在相同的条件下,自然现象的表现是一样的、或者非常相似的;可重复性的要求才是合理的。

按照这一标准,我们发现科学所认定的事实,或者说在科学研究中有意义的事实,只是客观事实或经验事实的一个很小的子集。所谓客观事实,是指在特定时空发生的过程,不管是否为人们所认识。而经验事实是指为人们所经验到的客观事件,不管是否具有可重复性。由于在科学研究活动中,必须是可重复的事实才能认定为科学的事实;这样,科学研究活动才确保了可靠性的同时,也极大地缩小了自己的经验基础。因为,那些由于种种原因难以重复的经验事实会被无情地排斥在科学的门外。而我们每一个人从自己的生活中都知道,存在大量非常可靠的、却难以重复的经验事实。

当然,这里存在着对于事实的可重复性的正确理解问题。可重复性,从来都只能是相对意义上的,不可能是绝对的。因为绝对意义上说,每一个事件都是独一无二的,因此都是不可重复的。但这样对可重复性提出批评似乎是在吹毛求疵,没有意义。其实,科学研究之所以非常重视现象的可重复性,其本质原因是想要通过可重复性来证明相关现象的真实性。所以,在科学研究中如何坚持可重复性的要求是很复杂的,它与我们试图从这一事实中得出什么样的结论,或者如何界定事实的关系很大。就我们现在的浅见,至少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1,作为某一普遍规律证据的事实,需要高度的可重复性。例如,著名细胞生物学家贝时彰先生宣称则观察过细胞重建现象,但一直未能予以重复,所以不能认为它是真实的。这一事实的意义在于,它对细胞来源的规律性认识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对于这类宣称的可重复性要求是较高的。2,作为对某个单一特定事件的描述,不需要也根本不可能要求可重复性。如日本侵略军在南京的大屠杀,就是这类例子。换言之,只有观察条件句应该满足可重复性要求,而观察句则不需要。3,介乎两者之间的可能性事件,则必须在满足相关条件的情况下多次观察,通过统计计算才有可能证实。

所以,不能简单地用可重复性作为标准来论断事实的真伪,我们发现有一些科学界公认真实的事件是很难重复的。例如,在非线形科学研究领域中,存在着一些对初始条件极其敏感的事件。只要在初始状态有一个极小的扰动,结果就会天地悬隔。那么这样的事件就是很难重复的,因为在实验条件下,我们很难那么精确地再现原先事件的初始条件。有时候,我们往往要借助于功能非常强大的计算机模拟才能重复这一事件。[2]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吴彤教授在回答笔者请教时指出,这类初始条件极其敏感的事件,在初期还是有相当强的可重复性的,但越到后来分歧越大。而随机现象则恰好相反,每一次事件单独发生时,是难以重复的。如每一次抛硬币的结果不见得能重复以前的结果,但随着重复不断次数积累之后,则统计的规律越来越确定。由以上事实看,以可重复性来作为事实真实性的检验是过于苛刻了。至少就以上情况看,对小概率的随机事件及初始条件极其敏感事件长过程的检验,就很难以可重复性来检验事件的真实性。

除此之外,“后现代科学”的著名代表人物英国科学家鲁伯特·谢尔德拉克所提出的“构成因”假说认为,宇宙规律并非象过去所设想的那样是永恒的、无比坚硬牢固的,它其实也是一种不断演化的习性的表现而已,是随着时间演化而改变的。按照这种观点,分子、晶体、细胞、组织、器官和有机物所具有的特有的形式是由被称之为“形态发生场”的特殊场所形成和保持的。这些场的结构是由与过去类似系统的“形态发生场”衍生出来的;过去系统的形态发生场通过一种叫做“形态共振”的过程变为后来出现的类似系统,并且“形态共振”的作用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而受到影响。

这一假说可以解释许多过去难以解释的现象。如新化合物结晶非常困难,但一旦某个实验室制备了一种化合物的结晶后,在其它的实验室再制备同一化合物的结晶就越来越容易了。传统的解释是说,前面晶体的碎屑起着一种“种子”的作用,附着在科学家们的胡须或衣服上,从一个实验室带到另一个实验室。如果没有科学家互访的现象,则认为这种种子是在世界中漫游的空气中极小的尘埃颗粒。而“构成因”的观点解释说,在第一次结晶之前,晶体不存在特别的形态发生场。但是,在第一次晶体形成之后,结晶受到前面晶体的形态发生场的影响,物质结晶的次数越多,结晶就越来越容易。这个假设是可以检验的,如果科学家们互不接触,而且尘埃颗粒通过空气净化之后,这种现象仍然不断发生,则可以证明这个假设。

这一假说对于1920年著名心理学家威廉·麦独孤在哈佛大学所做的老鼠实验结果的解释更是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麦独孤发现老鼠从一个特殊设计的迷宫中逃生的速度一代比一代明显提高。由于下一代的老鼠是由学会了逃生技巧的老鼠所生育的,所以麦独孤曾认为这是后天习性的获得性遗传。后来,他又从每一代学习最慢的老鼠中挑选生育下一代来进行测试。基因选择也许应该使得老鼠学习能力下降,结果发现学习能力仍然提高了。后来其他研究人员,如爱丁堡和墨尔本的研究人员在重复实验时发现,他们做实验时第一代老鼠学习的速度远比麦独孤实验时第一代老鼠的学习速度要快。而且无论是受过训练的老鼠的后代和从未接触过迷宫测试的老鼠的后代都是如此。拉马克的理论显然是无法解释了。而“构成因”假说与此却很一致。[5]

这种假说尚未得到科学界的一致认可,但如果它是真的话,在诸如此类的情景下,坚持可重复性原则就可能意味着对非常可靠的事实的否定,显然会阻碍科学的发展,是非理性的。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为科学家或科学哲学家们拳拳服膺的基本准则都是可以突破的,本文限于篇幅,无法一一列举。相信在对上述最根本的准则的分析之后,很难再坚持什么绝对不可违反的原则了。

三,科学研究标准改变的可能性

破坏总是容易的。虽然在科学沙文主义甚嚣尘上之际,对于科学基本准则的批评是需要勇气和洞见的,但更为困难的是在指出现有准则不足之后,如何建立更加合理的新准则。费耶阿本德的主要不足也正在于此。费耶阿本德的无政府主义认识论,重破坏,轻建设,是因为他认为根本不可能存在任何永恒的准则,所以树立任何准则归根结底都是徒劳的。在他的心目中,其实还是存在一种对永恒的迷恋;既然无法通过正面肯定的方法来达到永恒,那么就通过不作任何肯定的方式来达到永恒。

我们提倡“立字当头,破在其中。”这是因为,我们欣然接受无法达到永恒的这一事实。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在这一循环中包藏着最源始的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可能性。当然,这种可能性只有在如下情况下才能得到真实理解,那就是:解释领会到它的首要的、不断的和最终的任务始终是不让向来就有的先行具有、先行看见与先行把握以偶发奇想和流俗之见的方式出现。它的任务始终是从事物本身出来清理先有、先见与先行把握,从而把握课题的科学性。”[6]我们尝试地提出一些我们事先知道终有一天必然会被突破甚至抛弃的准则,只是为了我们今天和不远的将来科学研究的暂时需要。以下是我们的一些建议:

坚持实践第一的原则,在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与人类研究的实践行为相冲突时,除了坚持这些标准和规则以捍卫科学的严谨性这一常规选择之外,也要考虑这些规则背后的假定是否可能已经丧失了其原先具有的合理性。

我们面对大自然也许应该更加谦虚一些才好。也许,我们不应该规定大自然必须如何,以使得我们指定的科学研究标准和规则可以运转良好;相反,我们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适时调整科学研究的准则。也就是说,科学哲学的研究应该不仅包括为科学现行实践辩护的功能,更重要的可能是为了促进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改造科学实践的规则。[3]从这种意义上讲,费耶阿本德“怎么都行”的口号,对于松开绑在科学研究者身上过紧的束缚,还是有其启发意义的。

在放宽了科学研究的标准之后,如何建立一套新的规范,在科学研究中如何防范作伪,过滤掉幻觉、巧合(目前为止科学界非主流派的记录不是很令人信服,但也有对手抹黑的成分)等等,是摆在后现代科学面前至关重要的任务。尤其应该借鉴近代科学起源过程中科学规则逐步建立的宝贵经验,在科学研究的解释学循环中逐步完善新的传统。

我们认为,科学研究准则的改变存在着两种可能的途径:“和平演变”与“暴力革命”。所谓“和平演变”的策略是,通过发挥和引申在坚持现有科学研究准则的前提下所获得的科学新成就来改变自然观假定,从而支持科学准则的改变。“和平演变”的主体是主流科学家,所援引的观念资源主要来自科学界内部,科学准则的改变是渐进的、平和的、甚至是不知不觉的,或者说在科学准则逐渐改变的过程中科学准则仍然保持了相当程度的延续性(近代科学的发展其实就是这样,只不过似乎很少人是有意识地、自觉地这么做的),因此不会引起过于强烈的文化冲突。反对者会问,既然科学准则是自然演化的,那么这篇文章有何意义?答曰:由特定的科学成就转化为自然观假定,并最终导致科学准则改变的过程,决非是一个不需要研究者自觉主动创造的自然过程。如果科学研究的这一解释学循环能为研究者们充分认识的话,这一过程就会发生得更加顺利。

而“暴力革命”的策略是,在主流科学共同体之外,引入科学界非主流的自然观假定,或者发挥和引申科学界之外其它文化的自然观假定,在相应的研究准则指导下,获得大量新的发现,从而支持科学准则的改变。通过建立自身的解释学循环,逐步扩大这一传统在社会文化中的影响,最终使得其成为社会上具有权威性的知识标准,并成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一策略导致自然观假定与现行主流科学准则的冲突,进而对现行的科学准则提出挑战和批评,最终实现科学研究模式的改造。这是费耶阿本德的扩散原则在自然观与方法论关系的层次上的应用。这种途径必然招致科学界和科学哲学界保守人士的猛烈抨击,阻力极大。并且在革命阶段,由于旧准则受到批判,而新准则尚待探索建立,往往会出现严重的失范现象;所以正如在政治的暴力革命难以避免非常残暴的行为一样,科学准则改变的“暴力革命”也难以避免各种欺诈现象混入其中。但是,这一策略有可能导致对原有束缚的突破,开拓新的视野,扩大科学认识的经验基础的范围,带来人类认识能力的极大提高,并且克服近代科学研究准则所带来的两种文化分裂。而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这两种策略可能会是交替使用,也可能会是混合使用。

虽然,后现代科学只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影响很小的一个支派,而且严格地讲是否算得上真正的后现代主义也是有争议的。但是,我们在这里可以以她为例探讨一下科学规则改变的现实可能性。按照后现代科学的观点,科学活动虽然象社会建构论者所说的那样,受到纯认知之外的因素影响,搀杂着对于权力的追求等,但仍然是以对真理的追求为主的。科学也确实需要数据和经验的证明,在一定意义上讲,证据也要有一定的可重复性。但是对科学研究活动的限制本身也需要附加一定的限制,或者说,科学活动本身在以下方面是不应该受到限制的([5],33-35):

1,科学研究方法应适用于一切领域,即科学不应该局限于只借助于动力因运作的纯粹物质事物的范围内。因此,科学可以研究自然对象的内在经验,可以将自然规律当作演化着的习性来进行研究。

2,科学研究需要反复的经验证明,但不应该局限于特殊类型的证明方式,如实验室的实验。所以,可以拓宽科学的范围,包容各种不同类型的证明方式,在各种“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结果不应当作不严格的经验而抛弃。

3,科学对真理的追求不应该依附于任何有条件的信仰,科学应该不局限于任何特殊类型的解释。所以,科学研究中原则上不排斥下列观点:自然的基本单元是有感知能力、内在价值和内在联系的,自然的规律是演化中的“习性”,存在“向下”的原因,存在超距作用,作为一个整体的宇宙是一个对其组成部分产生影响的有机体,宇宙及其进化有内在的意义。

迄今为止,后现代科学的理论体系仍然是非常粗糙的,“科学”依据不足,理论根基不够扎实,也许作为科学未来发展方向的候选者来说,她未必是够格的。但她可以启发我们思考目前主流科学的缺陷,并认真地展望一种新的科学认识实践模式。

参考文献

[1]保罗·法伊尔阿本德,兰征译,自由社会中的科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29。

[2]史蒂芬·霍金,许明贤吴忠超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51。

[3]海森伯,范岱年译,物理学和哲学,商务印书馆,1981年,24。

[4]转引自M·雅默,秦克诚译,量子力学的哲学,商务印书馆,1989年,200。

[5]大卫·格里芬编,马季方译,后现代科学——科学魅力的再现,中央编译出版社,1995年,104-110。

[6]马丁·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北京,1987年,187-188。

--------------------------------------------------------------------------------

[1]这种做法非常接近费耶阿本德所提出的韧性原则,不过层次不同而已。

依赖性范文篇7

近些年来,电子商务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都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在国际贸易中,不仅提升了国家的整体经济实力,还加快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应对对策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以此希望能够使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发挥出最大的价值,并促进我国经济进一步地发展。

2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2.1改变了国际贸易的市场交易方式。电子商务是指在网络的环境下,以电子交易方式进行的一种交易活动。在国际贸易中应用电子商务,改变了我国传统的市场模式,打开了以全球为总市场的新格局。2.2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经营主体。信息通讯技术是将独立的企业以互联网络的形式进行彼此相连,这种组织形式,不仅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市场压力,同时还可以对市场进行更好地服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各个企业之间发生权利争夺问题。2.3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管理方式。在电子商务中,存在着一定的网络运行机制,这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市场环境,使其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并让市场机制在全球的范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2.4改变了国际贸易的经营成本。在国际贸易中使用电子商务,不仅可以简化工作人员的工作流程,使企业的产品能够推广到全球任何一个地区,还能够极大限度上降低企业成本的使用。在加快企业发展的同时,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3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广泛地应用,不仅提升了我国的社会地位,还存在了一系列问题。第一,消费观念方面的问题。消费者尽管在网络中可以挑选喜欢的产品,但是无法对其进行当场验货,而且购买到的产品缺乏售后的保障,降低了消费者的信任。第二,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在我国,并未对网络购物相关的制度进行制定,使得各个商家在利用网络进行宣传产品时,缺乏了一定的规范性。第三,物流的配合问题。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国际贸易需要信息、资金、物流的高度统一,物流主要是将产品进行转移,如果这一过程存在问题,就无法顺利完成双方的交易。

4电子商务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应对对策

4.1解决网络安全性方面的问题。首先,需要使用统一的电子技术方法,从而增强网络交易过程中的安全性。到目前为止,电子技术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使用数字证书验证网上交易对象的真实身份,应用密码技术对交易过程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预存和保密,利用固定时间技术确定电子交易中相关信息、文件的具体时间。其次,使用安全认证协议。尽管这种协议出现的时间较短,但能有效解决电子商务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再次,需要提高国际贸易业务人员的意识,网络的使用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但是,在使用计算机的人群中存在专门破坏电脑信息的黑客。为此,业务人员应该在进行国际贸易的交易中,提高这方面的安全意识,并且要掌握电子商务的技术规范和操作流程,对其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将网上交易的风险降到最低,才能保证电子商务下国际贸易发展的越来越迅速。最后,需要建立人性化的国际系统,这个系统的核心是能从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出发,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且,建立人性化的国际系统不仅可以降低业务员的工作量,还能成为企业交易的最佳手段。4.2解决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要想有效地解决法律法规方面存在的问题,就需要进一步地完善法律、税收等方面的建设工作,以此才能提升在国际贸易中的综合实力。第一,我国可以借鉴国外关于法律法规方面的成功经验,建立我国与实际情况相符合的电子商务法,并对现有的法律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在电子商务法中需要对支付、版权、消费者享有的权益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地规定,这样可以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和满意度。第二,应该尽快地建立税收管理体系,并适当地实行免税、减税等相应的奖励,以此可以在极大程度上加强企业的规范性。第三,可以建立国际贸易服务体系,成立专门的国际贸易指导机构,并且针对不同的外贸企业类型提供不同的服务,进而增强我国在国际中的综合实力。

5结语

综上所述,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的经济发展,尤其在近些年,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占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尽管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网上的贸易产生威胁。因此,本文提出了解决网络安全性方面的问题、解决法律法规方面的问题两个方面的建议,希望能够解决这其中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何琳纯.论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对策分析[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9).

依赖性范文篇8

【关键词】肝素钠;海普林;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

【Abstract】ObjectiveTheeffectoftreatingcorticosteroid-dependentdermatitisbyheparinsodiumcreamwasinvestigated.MethodsWesampledthecasesatrandomtothecontrolandtreatmentgroup,usingsimpleemulsionandheparinsodiumcreamspreadonlesionsrespectively,andtookoralagentsatthesametime.Theresultswascomparedandanalyzedinstatistics.ResultsTheeffectiverateoftherapywas24.81%incontrolandwas52.24%intreatmentgroup,theresultscomparedinsignificantdefference.ConclusionWetreatedcorticostiroid-dependentdermatitisbyheparinsodiumcreamwithsatisfiedeffect.

【Keywords】heparinsodium;heparin;corticosteroid;corticosteroid-dependentdermatitis

我科从2005年1月~2006年4月应用肝素钠软膏(海普林)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共34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入选标准连续外用一种或多种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超过1个月者;阶段性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总量达到1管以上;停药后出现症状反复发生,再次用药后缓解者;使用疑似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化妆品后出现面部皮炎症状,常规用药不能缓解者。

1.1.2排除标准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皮肤病;已知对治疗药物成分有不良反应者;入选前10天内曾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H1受体拮抗剂;有出血倾向者。

1.1.3病例资料3425例病人均来自门诊,随机抽取13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8例,女1082例,年龄14~72岁;治疗组2075例,其中男362例,女1713例,年龄16~80岁。两组患者病程1周~20年,皮损分布于面部、躯干及四肢。

1.2治疗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以单纯乳剂外涂患部皮损,每天3次;治疗组以肝素钠软膏(海普林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外涂患部皮损,每天3次,连续60天后判断疗效。治疗期间,配合开瑞坦口服,10mg/d,停止使用其他内服或外用药物。

1.2.2疗效判定标准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为痊愈;皮损消退>50%,稍有痒感为显效;皮损消退在30%~50%,瘙痒症状略有改善为进步;皮损消退<30%,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1.2.3统计学分析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治疗结果两组治疗疗效比较见表1。经χ2检验,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253.5,P<0.001)。表1肝素钠软膏治疗激素依赖皮炎疗效观察

2.2不良反应29例激素依赖皮炎患者外用药物治疗后出现局部发红加重,自觉灼痛,停药后症状消失。部分皮损有破损的病例最初感觉局部刺痛,继续使用,数天内症状消失。

3讨论

肝素钠软膏(海普林)是一种油/水型乳剂,其主要成分是酸性粘多糖类药物低分子肝素及类肝素,配以天然保湿剂玻璃酸钠、高级脂肪酸、角质软化剂以及促透皮吸收剂月桂氮卓酮等组成的外用药物。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抗血栓及抗凝活性,并能中和致炎因子、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和扩散、中和氧自由基、灭活毒素、抗炎、改善微循环、抑制肉芽组织增生的作用。玻璃酸钠为大分子酸性粘多糖,其大分子支架维持组织空间有利于营养物质流通,强大的吸水性能维持皮肤弹性、柔韧性,阻挡氧自由基破坏组织。故具有保湿、润肤以及抗衰老的作用。尿囊素具有增强细胞活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局部循环、消退充血水肿、加速细胞再生、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月桂氮卓酮可使药物易于通过角质层并吸收。以上各种成分作用相互配合,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性皮炎是由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制剂使用不当或滥用所导致的皮肤非化脓性炎症。由于长期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制剂,患处皮肤对该药产生依赖性,称为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简称激素依赖皮炎。这种依赖性具有如下特点:用药后原发病迅速改善,但不能根治;治疗持续数周或数月后,一旦停药,1~2天内用药部位发生红斑、丘疹、触痛、裂隙、脓疱、脱屑、疼痛、瘙痒、灼热、紧绷感,原发病恶化;当重新外用激素后,上述症状很快减退,如再停用,反跳性皮炎迅速发生,而且比以前更重。患者为避免停药后反跳性皮炎再发的痛苦,完全依赖于外用激素。有的外用原来的制剂,效果不佳,必须更换作用更强的激素外用制剂,或加大用量,或缩短用药间隔时间,以求症状的改善,药量的多少与病程的长短成正比,病程越长,用药越多,病情越重。

对于激素依赖皮炎目前没有特效疗法,治疗原则主要是局部保护和安抚,更重要的皮肤的自我更新作用。由于表皮通过时间较长,加上激素引起表皮营养障碍和表皮屏障功能受损,导致本病恢复较慢。我科应用肝素钠软膏连续外用60天治疗激素依赖皮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痊愈率21.45%,有效率52.24%,明显优于对照组。肝素钠对表皮的生物活性表现为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促进营养供给和废物排泄,利于皮肤的更新代谢,可显著缩短治疗周期。玻璃酸钠是最新的天然保湿剂,具有保湿作用,可保存表皮内水分,保持皮肤润泽,缓解皮肤干燥。含有的角质软化成分也有利于抑制过度角化。因此,应用肝素钠软膏治疗激素依赖皮炎可以迅速控制炎症、增加皮肤含水量、加速皮损恢复,避免了外用激素所引起的各种副作用,单独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疗效。在治疗中笔者还发现,海普林具有的芳香气息、迅速吸收不油腻的优点令绝大多数患者乐意接受,使治疗过程变得容易。部分重度激素依赖皮炎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皮肤灼痛、局部红热加重及刺激症状,停用后消失,而改用布特等外用药物一段时间后再次使用海普林则上述不良反应消失。因此皮肤炎症反应严重以及皮肤有明显破损时最好暂时不使用,待炎症反应减轻及皮肤破损恢复后再应用较为妥当。

依赖性范文篇9

【关键词】肝素钠;海普林;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

【Abstract】ObjectiveTheeffectoftreatingcorticosteroid-dependentdermatitisbyheparinsodiumcreamwasinvestigated.MethodsWesampledthecasesatrandomtothecontrolandtreatmentgroup,usingsimpleemulsionandheparinsodiumcreamspreadonlesionsrespectively,andtookoralagentsatthesametime.Theresultswascomparedandanalyzedinstatistics.ResultsTheeffectiverateoftherapywas24.81%incontrolandwas52.24%intreatmentgroup,theresultscomparedinsignificantdefference.ConclusionWetreatedcorticostiroid-dependentdermatitisbyheparinsodiumcreamwithsatisfiedeffect.

【Keywords】heparinsodium;heparin;corticosteroid;corticosteroid-dependentdermatitis

我科从2005年1月~2006年4月应用肝素钠软膏(海普林)治疗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共3425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入选标准连续外用一种或多种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超过1个月者;阶段性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制剂总量达到1管以上;停药后出现症状反复发生,再次用药后缓解者;使用疑似含有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化妆品后出现面部皮炎症状,常规用药不能缓解者。

1.1.2排除标准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的皮肤病;已知对治疗药物成分有不良反应者;入选前10天内曾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或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H1受体拮抗剂;有出血倾向者。

1.1.3病例资料3425例病人均来自门诊,随机抽取135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268例,女1082例,年龄14~72岁;治疗组2075例,其中男362例,女1713例,年龄16~80岁。两组患者病程1周~20年,皮损分布于面部、躯干及四肢。

1.2治疗

1.2.1治疗方法对照组以单纯乳剂外涂患部皮损,每天3次;治疗组以肝素钠软膏(海普林山东正大福瑞达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外涂患部皮损,每天3次,连续60天后判断疗效。治疗期间,配合开瑞坦口服,10mg/d,停止使用其他内服或外用药物。

1.2.2疗效判定标准皮损完全消退,自觉症状消失为痊愈;皮损消退>50%,稍有痒感为显效;皮损消退在30%~50%,瘙痒症状略有改善为进步;皮损消退<30%,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有效率以痊愈加显效计。

1.2.3统计学分析结果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2.1治疗结果两组治疗疗效比较见表1。经χ2检验,治疗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χ2=253.5,P<0.001)。表1肝素钠软膏治疗激素依赖皮炎疗效观察

2.2不良反应29例激素依赖皮炎患者外用药物治疗后出现局部发红加重,自觉灼痛,停药后症状消失。部分皮损有破损的病例最初感觉局部刺痛,继续使用,数天内症状消失。

3讨论

肝素钠软膏(海普林)是一种油/水型乳剂,其主要成分是酸性粘多糖类药物低分子肝素及类肝素,配以天然保湿剂玻璃酸钠、高级脂肪酸、角质软化剂以及促透皮吸收剂月桂氮卓酮等组成的外用药物。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抗血栓及抗凝活性,并能中和致炎因子、抑制炎性因子的分泌和扩散、中和氧自由基、灭活毒素、抗炎、改善微循环、抑制肉芽组织增生的作用。玻璃酸钠为大分子酸性粘多糖,其大分子支架维持组织空间有利于营养物质流通,强大的吸水性能维持皮肤弹性、柔韧性,阻挡氧自由基破坏组织。故具有保湿、润肤以及抗衰老的作用。尿囊素具有增强细胞活力、促进新陈代谢、改善局部循环、消退充血水肿、加速细胞再生、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月桂氮卓酮可使药物易于通过角质层并吸收。以上各种成分作用相互配合,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理作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性皮炎是由皮质类固醇激素外用制剂使用不当或滥用所导致的皮肤非化脓性炎症。由于长期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以下简称“激素”)制剂,患处皮肤对该药产生依赖性,称为皮质类固醇激素依赖性皮炎,简称激素依赖皮炎。这种依赖性具有如下特点:用药后原发病迅速改善,但不能根治;治疗持续数周或数月后,一旦停药,1~2天内用药部位发生红斑、丘疹、触痛、裂隙、脓疱、脱屑、疼痛、瘙痒、灼热、紧绷感,原发病恶化;当重新外用激素后,上述症状很快减退,如再停用,反跳性皮炎迅速发生,而且比以前更重。患者为避免停药后反跳性皮炎再发的痛苦,完全依赖于外用激素。有的外用原来的制剂,效果不佳,必须更换作用更强的激素外用制剂,或加大用量,或缩短用药间隔时间,以求症状的改善,药量的多少与病程的长短成正比,病程越长,用药越多,病情越重。

对于激素依赖皮炎目前没有特效疗法,治疗原则主要是局部保护和安抚,更重要的皮肤的自我更新作用。由于表皮通过时间较长,加上激素引起表皮营养障碍和表皮屏障功能受损,导致本病恢复较慢。我科应用肝素钠软膏连续外用60天治疗激素依赖皮炎取得了满意的疗效,其痊愈率21.45%,有效率52.24%,明显优于对照组。肝素钠对表皮的生物活性表现为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从而促进营养供给和废物排泄,利于皮肤的更新代谢,可显著缩短治疗周期。玻璃酸钠是最新的天然保湿剂,具有保湿作用,可保存表皮内水分,保持皮肤润泽,缓解皮肤干燥。含有的角质软化成分也有利于抑制过度角化。因此,应用肝素钠软膏治疗激素依赖皮炎可以迅速控制炎症、增加皮肤含水量、加速皮损恢复,避免了外用激素所引起的各种副作用,单独或配合其他药物治疗能够获得满意疗效。在治疗中笔者还发现,海普林具有的芳香气息、迅速吸收不油腻的优点令绝大多数患者乐意接受,使治疗过程变得容易。部分重度激素依赖皮炎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皮肤灼痛、局部红热加重及刺激症状,停用后消失,而改用布特等外用药物一段时间后再次使用海普林则上述不良反应消失。因此皮肤炎症反应严重以及皮肤有明显破损时最好暂时不使用,待炎症反应减轻及皮肤破损恢复后再应用较为妥当。

依赖性范文篇10

关键词:“一带一路”;产品市场;市场依赖度共建

“一带一路”倡议,让中国在对外开放方面迎来了新的战略格局,在其背景下,中国不仅可以影响到其他国家,而其他国家也会给中国带来影响,比如沿线国家对中国产品市场的依赖度,在促进“一带一路”发展的同时也为我国带来了诸多挑战,因此在这种情形下,中国有必要采取相应对策来应对这些挑战。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产品市场的依赖度

对于东南亚地区国家而言,其对中国产品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具体体现在中间产品以及初级产品等市场方面,这主要是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关,但是这些国家对中国的最终消费品以及最终资本品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对于南亚地区国家而言,他们对中国的初级产品市场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对于其他产品市场的依赖性较低;对于西亚地区国家而言,他们对中国的中间产品以及初级产品市场的依赖性呈上升趋势,但是其对中国最终消费品以及最终资本品市场的依赖程度较低;对于中亚地区的国家而言,其对中国中间产品的市场具有较高的依赖性,对于其余产品市场的依赖性较低;对于中东欧地区的国家以及独联体7国而言,对中国任何产品市场的依赖性都较低,但是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后,中东欧国家增强了对中国产品市场的重视,从整体上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贸易关系方面还处于初级合作阶段。

二、中国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管理以及结构优化。在政策管理方面,中国应将供给和需求作为出发点,并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对于需求而言,应该在一些领域当中扩大需求;对于供给而言,应该放松管制及约束,进而增加有效供给。同时也要将进口贸易当作供给管理的有效手段,并充分发挥出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在优化结构方面,主要是对进口贸易结构进行优化,具体而言,应该对资本品的进口比重进行适当地增加,合理降低初级产品的进口比重增长速度,而对于中间产品结构而言,应稳定其进口结构,另外,也可以合理地提升消费品的进口比重。(二)加强和周边国家经济走廊的建设。根据沿线国家对中国产品市场的依赖程度来看,可以对中巴、中国-中亚-西亚以及中蒙俄等经济走廊进行重点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所带来的示范效应也可以促进“一带一路”在其余地区的发展。对于中蒙俄经济走廊而言,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将经济带和欧亚联盟、草原之路等进行有效对接;而在建设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过程中,可以根据中国以及中亚五国发展的相关需求,利用中国市场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以及庞大等优势增加中国对中亚、西亚等国家的贸易投资,进而拓展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三)与沿线国家建立互信、友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其沿线国家与中国周边国家在政治、文化以及经济领域中存在较大差异,政治及文化等因素很容易给经济合作带来影响。比如,印度已经加入了AIIB等与“一带一路”有关的融资机制,并且也正在和中国、缅甸以及孟加拉国一起建设中孟缅印经济走廊。但是,印度在安全、国家战略以及地缘政治等方面却对“一带一路”进行抵制。另外,中俄之间在政治方面虽然交往比较频繁,但是对于经贸关系而言,其发展却非常落后。同时南海问题也给中国和东南亚国家在经济贸易合作方面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为了消除上述问题及影响以促进“一带一路”的发展,中国必须与沿线国家建立互信、友好的战略合作关系。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不同地区的国家对中国产品市场的依赖度也是不一样的,而对于中国而言,应该根据这些不同的依赖度,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而促进自身经济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冯永琦,黄翰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中国产品市场的依赖度及中国的对策[J].当代亚太,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