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教实践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21:56:33

义教实践

义教实践范文篇1

关键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开展

职业教育一直都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为社会输出各类的技能型人才,而中职语文教育,则是为了让学生在学好专业技能的同时具备更好的文化素养,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建立健全的人格,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以达到社会各行业对技能人才的多样化要求,这样让学生可以在职业道路上更具竞争力。因此语文课程有利于中职教育功能性作用的发挥,这其中又以其综合实践教学发挥的作用最为重要。

一、新课改下的中职语文教学

随着新一轮课改实施,促使各级学校不断加大对课程改革的力度,每个学科顺应时代的发展,在教学思想及手段上进行革新[1]。教育部门开始结合当下教学的主要形式,对一些学科以及学校的课程标准予以调整。现阶段,中职语文要达到教学大纲方面的要求,就需要在教学目标、方式以及教材等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全新的局面。如今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仅仅要进行语文知识体系构建的培育,更要注重语文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教师要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进行锻炼和强化,从而使学生形成文化意识并具有人文精神。

二、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意义

综合实践教学本身是语文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为了让语文课程达到预期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要发挥学生自有生活经验的作用,鼓励学生自我体验以及探索[2]。如今在中职学校中,多数学生的文化知识基础并不是非常好,语文基础也比较薄弱,这样就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在以往小学及初中的学习中,这些学生大都是其中成绩不佳的那一部分,他们在学习方面自信不足,内心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抵触心理。但是这些学生本身的优点也非常明显,他们活泼好动,有着较强的探索欲望,在实际的学习中非常希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认可,也希望可以在学习方面证明自己。因此,教师要适时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找到恰当的引导方式,对综合实践教学进行合理设计以及实施。事实证明,综合实践教学的开展,可以让中职学生得到个性化发展的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优势,消除以往教学手段单一带来的不良影响。综合实践教学的开展,还可以将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3]。将语文知识和现实生活建立联系,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以及思考中,得到非常新颖的语文学习体验,并将学生的一些个性化优势充分发挥出来,让学生的能力体系更加完善。

三、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展教学的时候存在一定的问题和不足。这是需要引起教师关注的,具体问题如下:第一,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的时候缺乏一定的准确性,教学目标在规划的时候教师往往会脱离学生实际情况,并不能为学生带来适用有价值教学内容。脱离教材和实际的情况下,这对学生综合能力发展和实践水平提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二,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时候教学角色定位不够准确。当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的时候,缺乏教师及时的引导和帮助,这对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信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第三,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时候对学生的评价不够新颖,往往以单一化的评价为主,这导致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发展存在很大的弊端。学生不能及时的得到教师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最终,会影响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的效果。综合以上分析,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当中存在的问题应该引起教师的关注和重视。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努力,形成良好的综合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四、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教学的注意事项1.教学目标的制定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是有效实施综合实践教学的关键环节。那么在制定目标时,首先,要从课本内容出发,以教学大纲为导向,并与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生活经验建立紧密地联系,从而将学生的学习热情点燃,让综合实践教学可以达到预期的目标[4]。教师对语文教材有效利用也是有效开展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向。例如,在《走进家乡》这一实践活动设计时,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关注家乡的变化,促进学生形成热爱家乡的情感,进而让学生为家乡作出贡献,获得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倘若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针对家乡资料进行网络搜集,这难以形成良好的教学目标。故此,教师需要根据具体教材内容合理安排课程活动。在《走进家乡》课程构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放假期间作相应准备,然后搜集图片或物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这不仅仅是把握教材内容,也会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有效开展实践活动。另外,为综合实践教学确定的目标,要充分体现出中职学生的特点,将实践技能和知识相结合,体现出语文知识的实用性,在教学中,要避免出现空洞及单一的理论知识的灌输现校本研修象。最后,为综合实践教学确定目标,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知识学习及能力形成强化,还要关注是否能够完善和发展学生的人格,最终使学生形成独立、极具个性化的人格。2.教师在综合实践教学中充当的角色在综合实践教学的实际开展中,教师应积极关注学生的主要学习途径,思维的方式,获取的知识方法,以使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体验。教师还应尽量减少对学生自主实践的干预,从而避免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学生需要学会在具体的学习实践中,凭借自己的能力,发挥自身的潜能,运用科学的方法以达成学习目标。因此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的是引导者的角色。作为引导者,可以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建议及点拨,但并不把解决办法直接告诉学生。同时,在综合实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课堂秩序的有效维护,以确保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活动中,让自己在整个集体中的作用发挥出来,从而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还要尽可能地营造出轻松及民主的氛围,让学生身处其中,其心愉悦,其志昂扬,其行笃定,经过不断地学习,获得一定的成功体验,对学好语文的信心也就会越来越足。教师完成自身教学定位之后,根据学生学习兴趣合理安排实践活动。语文教材中蕴含很多实践活动内容,但是有些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拥有浓厚的学习欲望,需要根据学生个性特点组织合理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例如,针对“经典诵读交流会”这一课程,教师就可以从学生感兴趣的传统经典故事入手。学生对这一内容拥有浓厚兴趣,然后教师按照具体的故事情节安排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欲望参与经典诵读内容研究。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演绎传统经典故事,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与师生交流。总之,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创建的过程中,需要以浓厚的活动氛围为主。只有为学生搭建良好的实践活动课程氛围,才会带领学生真正走进综合实践活动。例如,针对“求职应聘洽谈会”这一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模拟现实求职活动,让学生可以真正走进综合实践活动,发表自己的想法和意见。教师开展活动课程之前,可以带领学生走进人才市场,领略求职的实际氛围。在有效创设综合实践活动氛围的情况下,让语文实践活动教学更加合理和全面。3.评价内容的多样化在过去的中职学校内,对学生进行评价,采用的是“唯成绩是瞻”的评价标准,这种评价方式不仅简单还很粗暴,它不能科学、合理、全面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审视。现阶段,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已不同于以往,培养方向发生了变化,教学评价也应“与时俱进”。这就要求,新时期下的综合实践教学,对学生进行评价,首先,要对学生文化知识的储备有一个评定,因其为学生能力形成的源头。教师以客观性评价为主,开展课程之前,以实行简单考核为基础,也可以让学生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以理论联系实践的考核模式,了解学生对语文知识掌握情况。这个过程中,教师找寻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对学生的实际考核和教学引导,做出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上的有效调整和完善。这是激发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稳定开展的重要方向。其次,基于社会用人需求要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这也意味着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将被纳入考量体系。再次,要关注学生的情绪、情感的变化。这是因为在参与综合实践中,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面对来自意识形态及人文精神方面的“拷问”。这样看来,综合实践中,要改变对学生评价的思路和方式,用多样化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便可以从多角度的评价中获得对自身正确和全面的认知。最后,评价主体需要展现多元化,以往评价主体是由教师单一评价为主,这往往缺乏一定的全面性和客观性。教师单纯对学生活动开展评价,可能会出现不全面、片面性的现象,这会影响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所以,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展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也可以创设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模式。以评价主体多元化、多角度为主,才会保证综合实践活动评价更加合理。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会形成共鸣,也会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思考问题、提升分析能力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自身与他人之间存在的不足和差距。最终,通过这样的评价方式,更好地促进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保证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得到提高。对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行多样性和全面性的评价,给予学生良好学习方向和挑战,这是为学生知识发展和自我成长指明方向。而且,教师着重真关注学生的具体发展情况,在给予正确教育评价的情况下,实现学生学习良好进步。综上所述,综合实践教学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时,教师要对其有正确的认知,并加强对它的设计和实施,让学生参与其中,最大程度的得到锻炼,自身优势和特点得以发挥,各方面能力实现提升。

参考文献:

[1]张燕.成才先“成人”育人先育德———试论中职语文教学中的人格教育[J].科技风,2020(17):283+286.

[2]蒋水仙.情境模拟,实践联系———情境模拟法在中职语文口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才智,2020(17):200.

[3]苗爱霞.中职语文诗歌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将进酒》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0,6(7):95-96.

义教实践范文篇2

高等教育职业学院(以下简称“高职院校”)与一般本科高等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将实践教学法纳入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范畴,并按照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一系列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对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有利于工学结合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

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工学院院长赫尔曼•施奈德认为:对于技能,学生无法在课堂和实验室里学到,只有在车间和工厂里才能学到。所以,要大力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就必须在学校的组织下到企业去参加实际工作,然后再回课堂学习,这就是工学结合模式。当前,这种模式在国内高职院校已形成了共识并被广泛应用。这种模式一方面使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得到提高,另一方面又可以使企业缩短对新入职员工的培训时间,节省了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率。面对高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开展思政教育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将实践教学法引入到高职院校的日常教学中有利于在工学结合背景下开展思政教育。首先,实践教学法符合高职人才培养规律。高职院校教育着重突出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水平。实践教学法能通过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实践中接受教育,提高认识。其次,实践教学法能在高职学生实习前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导向教育。在学生进行工学结合的实习之前,学校可以集中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就业观的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再次,实践教学法可以组建专门的实习指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参加的学生思政教育工作机构,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前移。

2.有利于主体性思政教育模式的嵌入

所谓主体性思政教育模式指以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充分发挥为保障和体现,以培养、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为目标导向和价值追求的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着两类具有主体性的个体———教育者和教育对象。我国在过去较长时间里,存在着视教育者为唯一体的唯教育者主体观,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不可避免地强制高压、单向注入和命令主义,挫伤压抑了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增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实效就必须改革过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学生”的单一教学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改变为主体性思政教育模式。实现单一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的转变。建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就是立足于培养、开发和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教育对象,以教育对象成长和发展的需要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把教育工作落实到激发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和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上。实践教学法强调在具体实践教学环境下,学生要把掌握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学生是实践教学的主体。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参加实践教学的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情况分类指导,突出教学的针对性。

3.有利于加强高职思政教育的载体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依托一定的载体才能有效地开展。实现以实践教学为活动载体的教育教学,可以贴近教学对象的实际,使得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教育的效果得到加强。充实高职院校思政教育载体建设,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由被动的“知识容器”变成追求真知和探索真理的“消化熔炉”,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并消化学习的同时自觉将所学的理论运用于实践之中。实践教学法的运用能够进一步充实和强化高职思政教育的载体。具体而言,首先,可以为思政教育提供平台。以实践为中心,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可以考虑把职业素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把理论知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其次,实践教学法要求在选择教学载体上应充分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在策划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改变过去教师“大包全揽”的做法,放手发动学生参与。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再次,实践教学法强调社会在思政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承认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重要载体。社会实践能令学生走进生活,深入了解社会,增强对世情、民情、国情的认识。

二、实践教学法的运用———以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为例

1.以志愿者服务为主导的实践教学

志愿者也叫义工、义务工作者或志工。他们致力于免费、无偿地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志愿者是自愿参加相关团体组织,在自身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在不谋求任何物质、金钱及相关利益回报的前提下,合理运用社会现有的资源,志愿奉献个人可以奉献的东西,为帮助有一定需要的人士,开展力所能及的、切合实际的,具一定专业性、技能性、长期性服务活动的人。志愿工作是指一种助人、具有组织性及基于社会公益责任的参与行为。通过志愿者服务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本着协助他人改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报酬的志愿者服务。开展以志愿者服务为主导的实践教学是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把实践教学法运用到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学院思政教学部教师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志愿者进行系统的培训,使学生志愿者掌握基本的志愿服务知识。通过暑期到广州增城农村支教、清明墓园志愿者服务等活动使学生志愿者在实际志愿活动中得到锻炼成长。学院思政教学部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到思政课程实践教学的计划之中,结合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开展了丰富的志愿活动。学生志愿者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了“我服务,我快乐”的志愿者精神。2010年,在广州亚运会和亚残运会志愿服务活动中,学院志愿者表现出色。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2009级学生张玉婷同学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女士作颁奖引导服务,受到了刘延东国务委员的赞扬,并对学院志愿者服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2.以诚信教育为核心的实践教学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列为基本道德规范。诚信不仅是当代社会公民重要的操守素养,更是一个国家得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道德保障。诚实是做人之本,诚信是立事之根,当代大学生只有养成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完善的健康人格,才能在未来的事业上取得发展和成功。所以,加强当代大学生诚信教育,更是当代大学生自身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需求。高职学生是否有良好的诚信,关系到其将来的成长和对社会的贡献。因此,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思政课教学部构建起了以诚信教育为核心的实践教学体系。诚信教育的方式方法要多种多样。诚信教育不能采取单一的教育方法,防止枯燥无味。只有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教育效果。为此,学院思政教学部采取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在大一新生军训结束前思政部全体教师带领新生进行诚信宣誓,使学生明确遵守自己诚实守信的誓言。为了让学生明白诚信是体现于生活细微之处,践行“诚信应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的理念,思政教学部每学年都会举办“诚信校园、无人售报”活动,这项活动引起了社会传媒的广泛关注,广州日报、番禺日报相继做了跟踪报道,在社会上得到了认可。通过把诚信主题教育用于实践教学,不仅丰富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更加提高了学生的诚信道德素养。

3.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的实践教学

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角度看,职业道德教育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生命线。因此,广州科技贸易职业学院将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重点放在职业道德教育上。开展职业教育的关键在于因应高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突出针对性。学院思政教学部教师根据学校各系部开设的不同专业,有侧重地分别制定思政教育实践教学规划。在开展上述以诚信为主题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时,教师并不是“一根竹竿打一片”地开展实践活动,而是考虑各系别学生其专业将来的职业发展情况来制定具体的安排。如对于机电、数控、电子等一线生产性专业的学生诚信教育的侧重点是让学生注重生产安全和产品质量。教师带领学生参观企业、工厂的安全生产车间与产品质量监控流程,使学生牢固树立安全观念和质量意识;对于财经、会计类专业的学生,诚信教育实践教学的重点则是强调学生要严格遵守财经纪律,明确树立“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坚持准则、不做假账”的职业道德。总之,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不仅能更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4.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理论认为:要增强思政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全面考虑思政教育的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思政教育包含的要素主要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载体等。其中教育载体是实施思政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而学生社团是高职学院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通过学生社团开展实践教学既能广泛发动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组织协调、语言沟通、团体合作等综合能力。学院近年来已探索形成了以学生社团为载体的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模式。学院思政教学部改变过去依靠单一教学部门“单打独斗”开展实践教学的模式,与学院团委、学生处等部门一起合作,利用学院各类学生社团(学院目前共有34个各类学生社团)广泛组织、发动学生参与思政课的实践教学。为丰富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2010年12月9日,在一二•九运动75周年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思政教学部成立了学院的第一个“红色社团”———星火学社。该社团已发展社员达160多人。星火学社是学院团委直接领导,由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指导学院第一个政治性红色社团。社团名称“星火学社”,源自于主席的著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社团以“诚信为文化,以纪律为约束,以道德为指南,以实践为内化,以科学思想为指引”,旨在于通过社团活动将“积极、向上、追求真理、讲诚信、求发展,讲道德、守纪律,讲文明、有礼貌”等这些优良的道德传统通过各类生动的实践教学活动在学院传播出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义教实践范文篇3

关键词:师范艺术教育艺术实践艺术素质

目前,师范类美术教育的讨论中,就专业教育目的而言,或反对过多的专业教育,或反对过多的职业教育。其讨论的焦点,更多地集中在师范生应具备的专业技术程度的作用上。前1种观点认为,针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技术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重要的是通过“审美”活动认识和理解艺术的含义,通过创造性的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成长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美术技术为目的。因而,艺术教师的培训,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而持后1种观点的人则提出,艺术学科的教育如果没有技术的含量,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尤其在中学的课程中,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教师不仅难以向学生提供优秀的示范作品,技术水平的低下也必然导致低水平艺术的教育。

上述讨论,无论就师范的性质,还是美术专业的性质,都在忽视1个问题,在师范教育中,就接受基础教育的初学者而言,艺术素质的培养过程中,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对人所具有的本质意义。笔者认为,艺术行为是人类不可或缺的认识、体悟世界的基本方式之1。因而,艺术教育首先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应该是具有艺术含义的教育,1个开放的而非形式规定的教育。

就广义的美术教育来讲,美术的教育内容在3个方面展开:1.文化知识的教育;2.艺术技能的教育;3.艺术行为的教育。就艺术教育的总体来说,无论哪个方面,艺术的教育都必须是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的教育。但在上述师范教育的讨论中,不难看出,我们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认识,是在将艺术教育的技能培养、知识教育与艺术素质教育的要求分离开,来强调艺术教育中的技术能力和泛文化意义,而忽略了艺术行为自身对于人的文化价值。无论是中小学美术教育还是师范高等专业教育的讨论中,我们虽然在不断地强调艺术的创造性和文化性意义,但这1强调,大都是将创造性和文化性从艺术体验的行为中剥离开来,孤立地谈它的社会意义和价值。由于这种观点更多地倾向于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工具性意义,从而,使艺术行为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分离开来,使艺术行为的价值与人生活的本质要求分离开来。造成我们的艺术教育所针对的目的与艺术对于人的根本价值在事实上的背离。

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因而,艺术的行为也适用于认知的原则,它总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以幼儿学说话的过程为例,1个母亲对孩子进行语言教育的同时,必然通过各个方面的能力开发使孩子获得言语的基本条件。语言能力的发展必然伴随着认识能力的成长而实现。语言能力的成熟,实际上是孩子在整体成熟过程中的1个方面。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语言的掌握必然要在生活的要求中,通过实际的运用过程才能领悟其意义,创造性必然蕴含在这1运用的要求中,它并不能脱离与生活紧密关联的运用要求而孤立存在。就艺术的文化性意义来说也是1样,它不仅包含文化知识的内容,艺术对人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我们用艺术的方式来领悟生活,感悟人的存在价值。审美体验来自于我们内心深处对事物所做出的回应性体验。生成美的感悟和体验依赖于我们的体验过程,就如同我们经历生命的过程1样。艺术的领悟同样是在1种实践性的过程中来实现的。因而,艺术的行为也必然总是针对现实做出的实践。由此,反观上述对艺术教育目的的讨论,不难看出,在师范艺术教育的认识中,我们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在事实上是忽视的。

艺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艺术的学生所以从绘画学起,不仅是为学习绘画的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学生用视觉的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在艺术行为中,图像的表达和体认,实际上是对事物的1个“看”法或认识,艺术的行为是以视觉作为体验事物的基本方式来拓展人的认识能力的1个实践。只有通过探索性、体验性和表现性的运用才有可能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艺术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现存的师范艺术教育,其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否具有艺术行为的含义也是值得质疑的。艺术的行为目的要求我们以艺术的方式来实现对生活的实践,艺术家的体认和观看,是以视觉形式“体验”和“探索”事物的过程。因此,绘画创造的真正价值是在形式体认的要求下,给人提供1个观看的方式,而不是1般人认为的那样,仅是发现美的形象感受。

我们在艺术教育的认识上,对艺术行为的实践性价值和作用的忽视,表明了我们对艺术含义的曲解。我们对艺术这个词义的狭隘的认识,分裂了人的本质要求。我们忽视了人的思维、体验、认知都来自于作为同时是精神的、生物的和物理的存在的人的要求。如果,艺术行为本身不是在相应的环境和生存需求中发生,人就不能通过艺术的行为来实现对现实精神的体认,我们也就无法依靠这种行为改变或构建我们的艺术观念,获得艺术的创造能力和体验能力。

人的认识从来都不是纯粹来自于对象的映照,认识的世界是在认识者的参与中产生出来的。因而,艺术的创造不在于新的现象、美的式样的发现,而在于建立新的视觉思维的角度和视觉体验的方式。这是1个不容忽视的,在“人”的基础上实现认知的起点。因为它能促进我们用体验的方式反思和重新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艺术的表达和体验中,视觉发现的效应取决于“观看”世界的方法的可塑性。通过视觉的塑造、发现,这个观看的可变性、多样性使我们体验到了这个世界存在的方方面面和我们存在的意义。就人的体验的要求上,成功地运用这种功效,不是艺术家的专利,它也是艺术教育者的责任。我们的艺术教育就正在这个“视觉塑造”的过程中发生着作用。

阿恩海姆认为:想象本身是1种思维的功能,观察则是认识的过程,解释和意义是观察的1个不可分割的方面,而教育可以阻碍,也可以培育人的这些能力。

在我们的艺术教育过程中,无论面对怎样的对象,就艺术对人的意义上说,都是1样的。我们必须要意识到,师范艺术教育所面对的学员,不仅是未来的教师,他们首先是1个接受普通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在这1点上,和所有艺术教育的受教育者1样,艺术教育的价值是相同的,接受艺术教育的权利也是相同的。因而,我们在实施师范性的艺术教育中,不能因为师范的职业教育目的而因噎废食,用1种简化的艺术教育来替代教育中艺术对人的根本意义。这种意识会导致1个危险的结果——它必然把艺术对于人的意义歪曲为某种形式的审美教育或是单纯的技术教育。将审美的概念,引领到仅对现实表象的“美”的发现上,将艺术的教育引申为仅就“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从根本上误导学生对艺术的基本理解和认识。在艺术教育的基本问题上存在的这些偏见,会使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与艺术素质教育有根本性的偏离,即使作为专业艺术教育的要求来讲,也会因为这1偏见背离人对艺术的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师范类的艺术教育,应该由两个内容组成(冒号):首先是针对人的艺术教育;其次是针对美术专业的技术教育。作为接受普通教育的学员,师范生所受的艺术的专业教育首先必须是1个完整的艺术教育,而不仅是职业技术的教育。就培养艺术教师来说,具备艺术实践的基本技能的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而这1良好的素质,不是仅理论教育所能给予的,它同时还必须通过艺术的实践行为来实现对艺术价值的领悟。否则,作为艺术教师,在他进入美术教育的实践时,就无法保证他对艺术教育思想的正确理解,并在这1思想的指导下实现有效的艺术教育。不难设想,如果1个师范生自身就没有得到过真正的艺术体验和教育,他又怎么能够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艺术对于人的价值?

尽管在师范的艺术教育中,由于目前的制度问题使得职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间的矛盾的确难以解决。但我们必须意识到,艺术的教育目的,无论是针对专业艺术人才的培训或是普及教育中的素质培养,艺术素质作为人的基本要求都是1致的,都是作为进入社会的能力准备的。艺术教育应该也必须和人的生存价值结合起来,以便在真正的意义上实现艺术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义教实践范文篇4

[关键词]口腔医学;教学改革;实践意义

近年来,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各种新的技术和新的仪器被应用于医疗机构中,相应地对口腔医学专业人才质量要求也有所提高。面对口腔医学专业学生普遍动手能力不足的问题,学校就需要实施教学改革,以培养符合职业要求的高素质的实践型人才。

一、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口腔医学教学延续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即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学生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以考试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质量。虽然在中国的教育领域中,这种教育模式培养了大批的口腔医学专业人才,但是,口腔医学的快速发展,加之口腔医疗行业日益激烈的竞争,就需要口腔医学教学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着力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创新型人才。随着教学理念的改变,口腔医学教学改革就要相应地改变教学观念,以此为指导思想实施口腔医学教学改革。所以,口腔医学的教学改革要顺利实施,就要改革教学理念,围绕着理念拟定教学计划,以提高教学改革的有效性。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口腔医学教学之所以要实施改革,是为适应时展的需要。教学改革的过程,也是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的过程。根据目前口腔医学人才质量要求,不仅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特别是各种新的口腔治疗仪器,需要学生能尽快地熟悉并灵活运用。这就需要口腔医学专业教师从学生职业需求的角度出发,将这些新的知识、新的技能引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同时,了解口腔医学的前沿。随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有所提升,就会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充满信心,从而自觉自愿地参与到探索专业知识的活动中,同时开阔了视野,由此而提高了口腔医学教学质量。

(三)教学形式的改革

口腔医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往往会采用案例教学方法,以期运用这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但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且以理论教学为主,所以,案例教学很难对学生的操作能力有效培养。强化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就是要将理论教学与职业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补充学习内容,面对问题独立解决,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培养。口腔医学专业的校企合作教学,就是学校与医院、企业等合作建立实训基地,聘请医院口腔医师以及企业的义齿技师作为学生的导师,为学生操作以指导,以使学生在理论基础上提高操作技能,同时还会根据实训教学中所积累的知识对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以补充。学校要完善教学,还要对来自于医院和企业的导师开展教学培训,并与学校专业教师建立交流平台,共同探讨实训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以确保实训教学的时效性。

二、口腔医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意义

(一)口腔医学教学改革是时展的需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口腔医学领域对人才质量要求的提升,要求学校要实施必要的教学改革,通过不断地调整教学模式,革新教学理念,来提高教学质量。从口腔医学教学内容来看,不仅需要掌握口腔修复技能,还要对义齿加工行业有所了解,且要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因此,口腔医学实施教学改革,就是要以教学新理念为指导,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转变为围绕着学生而展开的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对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口腔医学人才具有实践意义。

(二)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对职业环境的适应性

口腔医学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有娴熟的操作能力。校企合作作为一项系统化的教学工程,是学校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校企合作是将教学延伸到职业岗位上,促进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的整合,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以检验,帮助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的职业从实践的角度以深入理解,使学生对口腔职业环境能够充分认识,提高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医学人才的培养要围绕着医院的人才质量要求而展开,具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基础知识,还要能够对知识以灵活运用,提高实践操作能力。那么,在实施口腔医学教学改革中,需要围绕着新的教学理念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对培养较高综合素质的口腔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作者:魏 敏 单位:湖南医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吉成,宋锦璘,邓锋,等.打破口腔医学本科教育中的“亚斯兰现象”:谈口腔医学本科创新教育改革[J].教改创新,2013(11):34-36.

义教实践范文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师;实践锻炼;必要性;意义

1实践锻炼的必要性

职业院校任课教师,多数都是从学校毕业就进入职业院校任教,欠缺教学经验,而且动手能力差,缺少实践经验,难以解决职业院校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也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1-3]。另外一些教师,虽然有一定教学经验,但年龄偏大,知识更新步伐慢,对于新技术与新工艺不熟悉,同样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的脱节。针对这样的问题,国家层面已经出台了相关文件,鼓励职业院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4-6]。我们学校也制定了下厂实践锻炼政策与文件,实现了下厂实习锻炼常规化和制度化,我们教研室几位老师有幸进行了下厂实践锻炼学习,收获颇丰。

2实践锻炼的意义

2.1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有助于提高青年教师动手能力。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培养,重点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职业能力和素养,要具有较高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水平。作为合格的专业课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自己必须具有较高的实操技能,才能为学生做好示范和引导。所以青年教师下企业务必从一线做起,自己亲自动手,进行实践锻炼,积累经验,提高自己的实操水平,把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的技术指导,进行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制定生产工艺,不仅仅提高自己的实操水平,对于自己所教授的理论知识也有了更深的理解,使得本人所教课程实用性和针对性增强,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利于师生进行技术开发,提高师生解决实际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下厂实践锻炼,特别有助于弥补青年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因为青年教师往往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进入职业院校工作,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而在职业院校中,青年教师是学校中坚力量,承担着学校大部分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很多职业院校每年都会引进优秀的硕士生,现在不少职业院校也开始招聘博士生,提升师资科研水平。新引进的青年教师,理论知识扎实,能够很好地把握科学前沿,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他们缺乏实践经验,也无研发工作经历,教学经验不足,很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做一名真正双师型教师还有一定差距。通过青年教师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让他们真正接触到实际生产,熟悉产品生产过程,了解生产工艺,掌握产品生产中所用到的设备。在这个实践锻炼中,能够发现企业面临的技术瓶颈,迫切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与青年教师自己所研究领域相结合,尝试与企业合作共同研发和解决技术难题,也能提高青年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2通过下企业锻炼,有助于青年教师把握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职业院校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有助于他们掌握本行业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以至于在所教授课程中及时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行业发展主流和动态。避免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让同学们走出校门,就能够很快熟悉行业发展情况,做到学校和企业无缝对接,减少学生适应过程和时间。2.3下企业实践锻炼,有助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职业院校教师通过实践锻炼活动,能够了解当前本行业相关企业对大专生需求现状,掌握人才供需情况。通过自己实践锻炼,熟悉企业人才需求,对大专生要求具备哪些理论知识、持有什么证书、实操能力和水平如何等等,实践锻炼结束后,针对性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应用型技能人才。根据企业需求和各工种不同要求,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整合教学资源,重新规划课程体系,根据理论知识结构划分若干模块,依据技能水平划分若干项目,按照水平高低划分任务,真正做到教学做一体化,实现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教学模式。通过下企业锻炼,了解企业对员工身心体美劳等其他方面的要求,重新规划人为素养课程、技能水平培训等课程的比例,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2.4下企业锻炼,有助于青年教师解放思想,提高动手实操学习积极性。下企业实践锻炼,有助于青年教师解放思想,转变教学理念,提高他们的动手实操学习积极性。在后期的授课过程中把教授的理论知识与工厂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能做到理实一体,又使得教学生动具体,充实了教学内容,培养的学生更符合企业要求,笔者有较深的感悟,通过实践锻炼活动,做一名真正的双师型教师。2.5下企业锻炼,实现学校、企业和教师“三赢”。进行下企业进行实践锻炼活动,不是学校发展的权宜之计,而应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决策,这项活动提高青年教师动手实操能力,还可以进行校企合作和技术研发,提升青年教师科研实践水平,也是符合国家和学校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活动,能够让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利用在企业锻炼时间,深入了解企业技术开发和应用规律,掌握行业发展现状,熟悉企业文化,更好地培养社会有用人才。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完善下企业锻炼活动相关规定,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将这项活动与青年教师自身利益相联系。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产学研平台,教师积极参与,共同解决技术难题,共同培养双师型教师,实现学校、企业和教师“三赢”。2.6有助于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打造“双师型”人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能够充分掌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做到深入调研,为更好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规划新的课程体系、改革授课方式、删减或增加授课内容、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可靠的依据。现在很多高职院校推行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学徒制培养模式,既有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也有利于教育教学改革,为企业提高了竞争力,为学校更好地培养人才另辟蹊径。在校企合作培养过程中,职业院校起到主导作用,学生的培养不仅有教师的理论指导,也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指导。2.7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有利于推动校企深度融合。目前,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企业和高校或科研机构联系不密切,衔接松散导致的。大多数教师研究理论较为前沿,创新性论文和专利仅仅停留在实验室阶段,因为没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也没有学校研究人员和学者参与进来,很难进行系统完善的研究,更不能进行推广和应用。我们的这种现状应该得到风险投资的支持,或者政府机构鼓励和资金帮扶,更应该得到技术应用企业的支持,有助于促进学校与企业进行深度融合。青年教师深入企业实践锻炼,要进行针对性选择,选择学生就业率高,企业生产技术与自己教学和科研紧密相关,在这样的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容易搭建学校师生与企业深度融合的平台,掌握企业真实的技术难题和技术瓶颈,并且尝试共同解决技术难题,既能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也能提升自身科研价值,做到有的放矢,促成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又能作为教学中的案例,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创新实践是根植于企业生产技术土壤之中,拓展他们的认知领域。高职院校青年教师通过下企业实践锻炼,切身感受理论知识在企业的生产应用,通过实践锻炼活动,与企业建立互信关系,然后进行技术合作。在有些企业,建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锻炼中心和大学生顶岗实习基地,在学校建立校企合作研发中心,实现“企业向学校输入项目和经费,高校向企业输出技术和人才”的双赢局面,这样对企业技术难题解决和创新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有利于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和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并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也实现了自身的社会价值。通过在企业中建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现学校向企业输出人才与技术,企业向学校输入项目与经费,达到互利共赢。这种局面也能对企业创新发展,教师实践能力提升和学生眼界的开阔具有促进作用,并能产生经济效益与社会价值。

3结论

通过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下企业锻炼活动,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生产技术,熟悉行业发展现状,收集相关资料作为教学案例,并能观察学生理论是否欠缺和技能水平高低,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有更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在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对双师型教师要求越来越高,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所以,高职院校应该制定政策,转变理念,切实做好青年教师下厂实践锻炼这项活动,要严格对照国务院职教发展二十条,致力于提高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打造具备“双师型”素质的优秀职业教育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王东东.从中美贸易争端看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之紧要[J].浙江经济,2018,9(5):40-41.

[2]周利梅.中国技术贸易竞争力研究—以高铁行业为例[D].厦门:福建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6.

义教实践范文篇6

一、“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的价值

“孝”在《汉语字典》里的解释为:“对父母尽心奉养并顺从”;《辞海》为:“善事父母”。“孝”是中国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经》)1.孝是每个人最基础的道德品质。孝是中国传统伦理的本源。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伦理的礼仪之帮,形成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孝文化。中国的传统伦理是做人的基础,正是因为人有良心,有道德,才能组建社会,繁衍生息。孝又是道德品质在社会生活中的体现。一个人的道德品质会通过其言行表现出来,而最能直观地显现的地方,就是其生活的家庭,即对自己家人的态度和行为。行孝的会敬重长辈,鹿乳奉亲;不孝的会只顾自己,抛弃甚至侵害亲人。通常情况下,行孝之人也会遵守社会公德,自觉维护社会秩序。

2.孝是对优秀传统道德的继承。我们的祖先创造和积淀了孝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文化标志,以孝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儒家文化一代一代延续下来,造就了华夏民族生生不息的世界奇迹,造就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我们的革命先辈正是继承和发扬了孝道,才将国家治理和建设成屹立于世界的强国。主席在百忙之中还要抽出时间去看望韶山冲的亲人;总司令在《回忆我的母亲》中表达出浓烈的拳拳孝子之情;还有元帅帮母亲洗衣的故事,都是孝的典型。前辈为当今青少年做出了榜样,我们没有理由不继承和发扬。3.孝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人类自从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孝就是中国人维系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的精神支柱。孝道也可以说是社会、民族、国家的一种粘合剂,它不仅具有亲和力,更具有凝聚力。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孝敬,不赡养,对别人、对社会哪还能有真正的文明之举?这样的人与人交朋友不可能成为真朋友,和人打交道不可能有诚信。反之,如果人人都具有孝心,家庭必然和睦,整个社会必定和谐稳定。所以,孝是构建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

二、“孝,德之始也”———孝育对小学生的意义

1.孝是孩子学习做人的根基。人并非天生都会有好的道德品质。父母是孩子入世最先遇到的人,孩子在接受父母的养育和教诲中会感受到亲情,并由此产生反哺之心,这是人类的本性。由最纯朴的孝的情感,自然会产生爱,又会促其产生自然的孝,会去崇拜父母。孩子懂得了崇拜,就会听从父母教诲,懂得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言行,知道什么是对错,从而进行无意识的自我修养,形成好的习惯和品行,成为一个真正的人。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也一定要让孩子懂得尊长、护幼、有礼、诚实、敬畏、善待,这也就是从孝出发的品德轨迹。

2.孝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智和健全的人格。孝既是人的品德的根基,自然就是小学生品行的基础。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心智形成和人格健全的黄金时期,如果加强孝道教育,就能使小学生顺利完成个人良心的构筑,进而增强他们对自己负责、对父母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意识,这样就能自觉改变不良个性,健康成长。因此,孝能塑造少年的灵魂,助其成人成才。

三、“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小学孝育的必要性

1.有利于小学生基本道德素养的形成。(1)懂得感恩。孝的具体表现就是孝敬与感恩,让小学生知恩、感恩便是孝育的重要内容。感恩首先是感恩父母,让孩子们从小懂得自己的身体来源于父母,是父母养育了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父母是最伟大、最无私的一个群体。俗话说“知恩图报”,只有知道了父母对自己的付出和关爱,才会产生报恩的意识。慢慢地孩子们就会懂得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父母养育自己是责任,自己孝敬父母是义务。还会进一步懂得孝老爱亲是人类一切高尚道德的源泉,从而对周围给予自己关爱的人心存感激,并适时伺机报答。从感恩父母开始,自然会延伸到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感恩社会。学校可再通过孩子自己成长的历程,体会恩情的意义,引导孩子实践感恩的乐趣,巩固感恩的思想。(2)学会做人。孝道教育本身就是做人的教育。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要孝敬自己家的老人,并以同样的热情和态度去孝敬别人家的老人;要爱护自己的小孩,并以同样的热情和态度去爱护别人家的年幼者。再扩大些,就是孝敬社会,这是做人的基础之一。不仅对自己的父母长辈要充满爱戴和尊敬,而且对一切人都应当礼让尊重。如是延展,待人处事自会循规蹈矩。如尊敬老师、友爱同学是敬老爱幼的延伸,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物是遵循家庭伦理、热爱家庭的扩展。(3)培养爱心。孝的核心是爱。在人的情感中,爱是良好动机的先决条件。在小学德育中发挥孝育的作用,以孝培爱,由小及大,由近及远,定会事半功倍。(4)培养爱国。爱国心是与孝联系在一起的,或者说孝是爱国心的根源。小学生都必须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加强孝道教育就可以使德育更接地气地引导孩子们去爱自己的家乡,去爱自己的祖国,从小树立爱国主义精神。2.有利于小学德育的落实。德育价值的实现是以人的天性伦常和天理良心为依据的,因此,小学德育就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小学生不懂得大道理,天生的天真、漂浮、顽皮、倔强等,就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德育的落实。如果将孝道融入德育,效果会截然不同,孝道教育的特点就能说明这一点。(1)最易懂的道理。孝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孝道是最易懂的道理。一方面,孝是从自己出发的,有起点,而德育的条条框框似乎是无形地向下压的。另一方面,孝是自身感受和自觉体验,而德育的大道理似乎遥不可及,空洞乏味。(2)最能做的行动。德育要落实到行动一般情况下不容易,这也与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有关,孝育就不一样。如回家后向爸妈问好,关心爸妈的身体健康,不要让爸妈多为自己操心等。联系到在学校的学习,学生就会慢慢体会出德育的一些要求,就会自觉履行。(3)最好做的事情。前些年,一个小孩颤颤巍巍地给其母亲端洗脚水的电视广告,感动和教育了大批观众。所以,行孝是最好做的事情,也可以是极平常的小事。相对于德育理论的落实,孝育就既简单又直接。

四、“百善孝为先”———小学在德育中实施孝育的实践设想

孝育对小学德育尤为重要,那么小学德育工作者就要当仁不让地担当起来。小学阶段在德育中究竟如何具体实施孝育,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开展各种形式的国学教育。引导孩子们学习国学,无疑是实施孝育的好办法。现在,《弟子规》受到社会重视,中央电视台《动漫秀场》已播出了根据此书改编的动画片。很多地方的小学生,包括深圳,已在通过各种形式学习此书。要在小学德育中实施孝育,就要在德育课堂中教授此书。除此,其他国学经典中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也要向孩子们介绍,像《三字经》、《幼学琼林》、《增广贤文》等,让学生提高对国学的兴趣,提高思想认识,达到孝育的理想效果。

2.加强孝道的宣传力度。要开展孝育,宣传很重要。我国古代有著名的《二十四孝》,这些故事在社会上长期流传,很多已成为成语,如:啮指痛心、刻木事亲、扇枕温衾、卧冰求鲤、哭竹生笋等。当今,这些故事已出书画和浮雕,很常见。因此,校园内宣传孝道,可利用墙壁、走廊、板报张贴有关孝的内容,利用广播、班报择时择期报道孝育事宜,均可营造好的氛围。

3.开设孝道的校本课程。孝育可在小学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孝道教育作为校本课程进行研究和实验,既是科研课题,又是德育实践,效果非一般,也易出成果。全国有的学校已开展类似课题的研究,但还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越是无路,方显必要;越是需要,方可聚力。于小学来说,对孝育进行研究并作为校本课程,选题不能太大,研究面不能太宽,要因校制宜,由小到大,由浅入深。

义教实践范文篇7

会计人员将理论知识成功地运用到具体工作实践中,才能称之为专业技能。而综合技能则是指创造性思维及其运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信息处理与决策能力、人际协作与管理组织能力、职业判断能力、领导才能、企业家精神、终身学习能力、外语能力、应变能力等各项综合能力。用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培养这些技能,困难重重。在各个高校努力培养会计专业人才之时,实践教学是无可取代的重要部分。在会计专业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加强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自身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进行自主建构的能力。实践课是与理论课程配套衔接的会计基本技能训练,通过会计模拟实训,一方面可以验证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使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能更加系统地熟悉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的理解、掌握和运用,达到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践的统一。在各大高校会计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会计教学的实践性,增强会计教学的实践部分,是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现实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需要,是与国际会计教育接轨的需要。

二、相关对策

要改善会计教学质量,应当更加注重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会计实践教学形式不能太单一。本来与数字打交道就有些无聊,再遇到单一的实践形式,可能会大大影响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会计实践教学形式其实可以丰富多样,比如: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可以自己组合小组进行社会调查、案例分析、会计模拟实践、角色扮演、公司实习等。以下提出针对高校以实际应用为导向,加强会计教学实践的一些意见和建议:

(一)转变教育理念,加大实践投入会计专业的教学和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应加大实践课的投入,包括经费、课时的增加,教师的培训等。树立以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新观念、构建教学新体系、探索适合中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当然,对每种会计实践教学形式逐步、详细、全面地分析,提出相关的对策和意见,再进行系统研究,并在教学中进行整体安排,这才是真正解决会计专业教学和实践脱离的有效方法。

(二)完善会计实践大纲,拓宽思路会计教学大纲是会计教学的指向性文件和课程设计指导。首先,教学安排是根本的教学指引,需要借此来指引各高校的会计专业教育。根据教学计划,并落实实践教学大纲,有效利用高校学生寒暑假的宝贵空余时间,尽一切可能,使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能够更系统地学习理论并进行实践。

(三)培养和引进实践教育师资高校应当有计划地选送老师去参加会计从业等相关的培训,或者指派老师去企业单位实训等。通过上述方式,不断提高现有的会计教学老师的实际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还可聘请某些与学校有密切联系的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师或者具有丰富经验的从业人员,对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进行指导,或者开展一些讲座,增强高校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实践的兴趣和对实务的处理能力。

(四)多样化教学手段对于会计教学的形式,可以使用更多元的手段,避免各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会计相关课程丧失兴趣。高校教学,不仅该教授学生如何从报表中各个数字之间的比例、趋势分析中得出自身财务状况;还可考虑进行实战模拟,让各高校会计专业学生模拟企业,真正深入案例,掌握实在的技能。

义教实践范文篇8

关键词:美术;美术教育;职业教育;教学方法;教学实践

一.美术是人类心灵的雕塑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佐料

美术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学习一些关于美术的知识以及技能,包括美术作品欣赏和各种美术技法,如素描,色彩,速写,油画,国画,装饰画,版画,书法,装裱,刻印章,平面设计,立体设计,动画设计,摄影等一系列同美术相关的技能。广义地讲,美术包罗万象。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术创作的影子,如蓝天、白云、街道、建筑、房屋、树木、草坪、桌椅,书本、文具、书包、桌椅,等等。我们每天也会关注自己的服饰、发型,女生也会化妆。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美术。因而美术教育是人们必不可少的必修课。众所周知,美术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人从生命的早期开始就对美术和音乐有着特别的感觉和兴趣。美术在幼儿教育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也很受重视。但由于有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初中和高中的美术教学就渐渐被边缘化了。中小学时期是美术素养累积的关键时期,但这一时期的美术教育却被忽视和冷落了。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就象人人都喜欢唱歌一样,其实人人也都喜欢美术。只不过唱歌张口就可以来,但美术有时候却需要一定的工具。因此,人们往往压抑了自己对美术的爱好和兴趣。我们从小学到大学,有那么多不能绕过的必修课,但美术却是人生必不可少的必修课。美术教育的目标是教会学生如何研究美、表现美、创造美和应用美。也就是说,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美和美术,培养学生对美的感觉、认识和判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审美意识;要教会学生怎样在生活中表现自己美的外表和内在。每个人的外表都有美的元素和瑕疵。每个人的性格也都有其独特的美。如何充分表现自己美好的一面而修正或掩饰其瑕疵并非易事。学会并掌握和熟练运用美术对每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美术能够给人带来切切实实的实惠。当人们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水准和美术技巧后便可以创造美,创造美的环境、美的服饰、美的容貌,等等。把创造出来的美应用到适当的环境、场所,让环境变得更加美好,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让世界变得美,让人们感受到生活和世界的美好,增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望,使人们对未来充满信心,这是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美术教育可以让人们学会从平凡的世界中发现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让人学会欣赏美、热爱美、追求美、爱护美和创造美。美术教育能够培养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保护珍稀动植物;美术教育能够培养人们对人类自身的欣赏和赞美,对人类生命的欣赏和赞美,使人们珍爱生命、重视健康,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使人们能够时刻发现美、欣赏美,树立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充实和丰富精神生活。美术教育能够增强人们的审美素养,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人们对真、善、美与假、丑、恶的辨别能力,陶冶人们的道德情操。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更多地向人们灌输思想道德观念和标准,使人们逐渐认识形成思想道德标准并自觉遵守这些标准。而美术教育能够让人们主动地、自觉地形成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并心甘情愿地去遵守社会道德准则。美术教育能够培养人们爱自己也爱他人的善良仁爱之心,培养人们爱祖国、爱社会、爱人民、爱家庭的高尚情操。美术教育能够培养人们维护和谐、保护和平、远离丑恶、远离暴力的自觉性。美术教育尤其对青少年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心存美好,世界就美好。因而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会人们研究美、表现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美术教育能够培养美好的心灵、创造亮丽的人生。美术是人类心灵的雕塑师,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佐料。因此,美术教育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崇高的社会价值。做好美术教育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光荣的使命。

二.职业院校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职业院校的学生正处在迷茫的青春期,思想和情绪都不稳定。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处在飘忽不定的阶段。这个时期的学生正从管理相对严格的中学来到学习任务相对轻松的环境。这个时期的学生会接触到各式各样的同学朋友,也开始尝试脱离学校和家庭的管教,逐渐产生了认识社会、探索社会的愿望和冲动。这个时期的学生喜欢穿各种风格的衣服、做各种颜色的发型,化各式各样的妆,染指甲、戴耳环等。但因为缺乏美学知识和正确的审美标准,常常会穿得不伦不类,脸妆化得稀奇古怪,使本来青春靓丽的容貌失去了朝气和魅力。职业院校的学生通常不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相对较差,对学习文化课兴趣不高,本身素质和修养也有欠缺。日常生活交流时脏话较多。对这些学生的管理相对也比较困难。因而怎样科学地、人性化地培养这些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是一项迫切的任务,是我们教育工作不应忽视和逃避的责任。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有计划的、持续的、科学的美术教育能够逐渐地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自然界和生活中的美,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欣赏和追求,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思想习惯,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杂乱的网络社会潮流中吸引过来,逐渐建立正确评判美和丑的标准,使自己的思想和生活不偏离正确的航向。职业院校的专业很多都跟美术有关,如服装设计、装潢装修、餐饮娱乐等,很多专业都需要良好的美术素养,因而美术教育在职业院校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不仅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和专业技能都有重要的现实价值。然而,绝大多数职业院校并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开设美术教育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并不重视美术教育。这需要教育管理工作者逐步提高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更需要美术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开拓。

三.职业院校美术教育的探索实践

为了培养职业院校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情趣,培养学生具有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和应用美的能力和水平,我们做了一些成功的教学尝试和探索。我们首先选取了几个班,开设了美术课,讲授动漫人物画、素描、水彩等简单易学的绘画技法,讲授美术作品和摄影作品欣赏以及古董欣赏。另外,我们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美术第二课堂,吸纳有兴趣的学生学习美术基本知识和技法。这一举措受到了学生的极大欢迎,反响十分强烈。效果十分明显。美术班的学生无论从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还是思想品德方面都表现得非常突出。无论是衣着打扮还是言谈举止都有明显的改善,学生的气质也逐渐发生了变化。除了课堂教学,我们还经常利用周末外出写生。定期举办美术作品展览。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业余生活,而且还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成就感和自信心。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而且还促进了学生学习其它专业知识的积极性。这不仅使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减少了不文明语言,而且学生们自觉地把教室布置得充满了艺术情调,赏心悦目。这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学校生活的开心快乐,而且还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希冀。美术教育渐渐地让学生养成了热爱学校、尊敬老师、友善同学、爱护财物、保护环境的良好习惯。

四.总结和展望

义教实践范文篇9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初中物理;物理实验

物理在传统教学中常带给学生枯燥、单调的直接感受,学生面对冗长的概念描述和计算公式,难以短时间理解、记忆和运用。因此教师在针对这一学科特点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予学科理论知识与实验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以充分重视,为学生提供兼具趣味性和学科内涵的物理实验活动设计,在实验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科内涵的精炼融入,更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物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任何忽略物理学科的实践性而进行的实验活动,不仅会使学生失去对物理学习的兴趣,也忽略了物理学本身所蕴含的独特魅力和实用功能。

一、传统物理学实验的弊端

(一)教师物理实践意识较差

传统物理教学基本围绕应试教育试题要求进行,教师将教材中的物理理论和计算方式进行重点标注,要求学生进行背诵和运用,将理科学习变成了文科学习,这归根结底是因为教师的物理实践教学意识不强。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消磨了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更使物理学丧失了其自身应有的学科魅力,使学生在实验实践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这对于学生日后的物理学习是非常不利的。

(二)实验操作难度较大

在理想环境中,实验操作对重量、场地、环境、器材精密度都有一定的要求,但实际操作中,教师很难在每节课中都做到充分的试验准备,不仅大大影响了日常教学的进度,也导致了实验时间不够充分。另外,物理实验的过程需要有足够的理论基础支持,这对于学生物理理论的掌握程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由于学生在物理学习的悟性和理解能力上存在差异,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指导时,进度不能同步推进,导致理论和实践的指导脱节,进而导致物理实验的效率低下,无法收获良好的物理教学效益。

二、在初中物理实验中采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意义

(一)简化烦琐的物理实验设置

相对于物理实验教学多层次、多步骤的特点,综合实践活动具有更加方便、更加简洁,也更加快速的优势,可有效帮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开展物理理论的教学,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和形式。

(二)降低物理实验的理论难度

初中物理学科的大部分内容还停留在基础理论知识的范畴,在学生的基础学习过程中,如果由于物理理论过于复杂而压制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将不利于课程的有效开展。而综合实践活动具有可操作性强、灵活度高、自主性强的特点,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操作热情,让学生乐于动手,更能满足学生乐于探究自然发展规律的天性,让学生在“神奇”的物理实验现象中主动挖掘规律、主动总结结论,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进行自主的物理实验活动,避免了枯燥的理论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三)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都会以分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这有助于学生之间互助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在小组内部交流、统筹和操作,不仅在此过程中学会了分享、交流和沟通的技巧,更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彼此的长处或缺点,互相改正或学习,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因此,综合实践活动能促使学生勤于沟通、乐于助人、虚心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努力融入集体,积极参与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乐于听从他人的意见,不仅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到相应的物理知识,更学会做人的道理和与人相处之道。

三、综合实践活动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一)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

正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实践活动都离不开牢固的理论依据作为指导,实验可以验证理论,但实验不能代替理论,想要让学生有足够的理论储备,就必须让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内涵有足够的认识,提高其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和准备工作时,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科最近发展区”,针对学生掌握的理论范畴开展有针对性、简单易懂、易于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不仅有兴趣参与,更能从参与中体会到理论落实实践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培养学生乐于探索、主动探索、高效探索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力的平衡”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给出的“人象大战”的图片作教学引入,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让学生感受“二力平衡”的状态,即在同时受力的情况下,绳子的中心仍旧可以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而通过身体不断“下压”和“后仰”的战略性动作,可以一定程度上加大绳子的“后坐力”,其原因就是身体的重量更多地压在绳子上,导致了“二力平衡”被打破,进而会让绳子改变“静止”的状态。

(二)通过社区实践提高学生统筹实践的能力

在社区类实践活动中,需要有完备的计划设计和安排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有组织、有目的地进行统筹安排,在实验结束后还要进行实验报告的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活动开始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包括收集资料、学习实验流程、熟练记忆相关的知识点等;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教师要将主动权交予学生,鼓励学生针对问题设计实验、观察实验现象、总结实验结论,讨论解决方案,并逐渐形成实验结果,生成实验报告。教师作为过程中的指导者和旁观者,只在学生面对无法解决的困难时给予适时的指导即可。例如在学习“压强的增大与减小”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建筑中关于压强的应用”这一课题的设计和研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将压强、压力和受力面积的关系进行熟练的学习和掌握,针对“p=F/S”这一公式进行基础运算练习;然后再通过实地考察,寻找现实中可能存在压强应用的建筑,例如桥梁、华表、铁轨等,进而制定路线,设置实验活动的调查项目、观察步骤和对可能遇到问题的预判;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教师要在保证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多鼓励学生进行量测和压力实验,增加学生的实践活动体验,丰富学生生活经历;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监督学生进行实践活动总结,及时生成实验报告,并将报告以正式的形式进行批阅、装裱,增加实践活动的仪式感,提高学生对于自主实验的成就感和重视程度。当然,综合实践能力对教师的理论领受力和综合实践能力都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学生对于实验内涵的理解和学科知识的落实程度,更要对学生的自主操作和动手过程进行监督,帮助学生在安全、顺利的环境中开展实践活动。实地社区实践活动因其耗时时间长、步骤较为复杂的特点,要求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学生所学和能力范围来设计实验主题,尽量在有限的时间里增加学生的学习收获和提升他们的学习进度,帮助学生实现实践和理论知识的双丰收。

(三)注重学生心理发展,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鉴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发展要求,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过程中,也要注重形式感和语言把控,不仅要充分重视学生在设计中的细节评价,更要注重维护学生的实验积极性;在评价中要不吝鼓励,多用肯定和激励的语句对学生的勇于尝试和探究精神进行有针对性的表扬和赞赏,其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学习物理学科的自信心;对于学生的不足和错误,教师也要注意进行针对性评价,对于理论性的错误,教师要有耐心地进行指正和教导,对于因为惰性和缺乏兴趣而导致的实验错误,则要以激励为主、教育为辅,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兴趣和动力,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热爱实验的物理学习习惯。

四、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物理的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实验活动的辅助和延伸,具有更多的可操作性和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章节理论知识的要求和不同学生学习进度的情况进行有机调整,帮助学生学会应用物理并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找到物理学习的成就感和团队合作的乐趣所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未来的物理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艳珍.利用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实践探索[J].求知导刊,2020(02).

[2]诸雨.基于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路径探析[J].数理化解题研究,2020(23).

义教实践范文篇10

【关键词】实践性教学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求高等教育实践性教学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进一步加强实践性,以培养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向按需施教、开发技能、掌握技能、注重实效、提高综合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发展,因此实践性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了高等教育实践性教学改革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素质教育呼唤实践性教学

为造就和培养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的新型军事人才,总参谋部1996年下发《深化院校教学改革的意见》,首次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强化素质教育”的思想,强调人才培养要坚持“三个面向”,搞好“三个瞄准”(瞄准军队现代化建设目标,瞄准世界军事教育先进水平,瞄准未来高技术战争需要),增强学员的适应能力和发展潜力,培养跨世纪高素质建军人才。

部队院校教育受传统教育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忽视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等现象。虽然近年来开始强调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并着力倡导“学导式”、“发现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但由于“教学以教员为主、课堂以教员讲授为主”的观念根深蒂固,“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的现象仍较严重。教员课前准备主要是讲授内容、讲授艺术、讲授手段的准备,学员的学习精力也主要集中于听课、整理课堂笔记以及按讲授要点应付考试。课程教学质量的评价也多侧重于教员的讲授水平,而对应如何学,怎样学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能力,“教”与“学”两方面都关注甚少。以致于有的教员越讲越细,有的学员也希望教员讲全讲细讲深,个别学员甚至忙于翻印教员讲稿和投影片。这种“以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忽视了学员的主体地位,严重阻碍了学员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二、实践性教学模式的构想

构建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基本着眼点是:为从培养创新型人才着眼,构建并着力推行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模式,营造创新型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从而使学员学会实践,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在教学全过程中,遵循创新教育思想,始终把学员放在主体地位,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引导学员自觉能动地实践,以提高学员的实践能力为基本途径,发展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全面提高素质的目的。本着实践性教学的指导思想,依据军队院校教育的特点,设想在部队院校教学中可采用实践性教学模式,其基本程序和内容是:

一是结合课堂授课,搞好随课实践。课堂授课坚持精讲多练,突出现地教学和实际操作的内容,加大示教、示范作业的比重,缩短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适当加大野外综合演练。尤其是院校要在学员的最后一个学期,把野外综合演练中部队的组织指挥、行政管理、思想工作、文书拟制、群众工作、后勤保障、通信联络等有机地串起来,集走、打、吃、住、藏、管为一体,进行实兵、实装、实弹野外综合演练,时间不能少于20天,铁路输送不能少于1000公里,徒步行军不能少于100公里。对电子对抗、通信、防化、医学等专业的学员,要按照专业教学要求组织野外训练,全面锻炼提高学员的素质和能力。通常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技能和体能复训,向学员介绍部队最新动态进行适应性训练,使学员提前进入角色锻炼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二是结合模拟代职,搞好随队实践。坚持开展技术指导代职活动,创造近似连队的环境,让学员提前进人干部角色,提高实际工作能力。指挥院校大专学员代职实习应不少于9周,本科学员不少于12周;指挥专业的学员,要组建模拟连队,轮流担任连排干部。从地方接收的本科学员,要利用暑假安排4周时间下部队当兵;做到有计划安排,有专人负责,有检查指导,有考核验收,把实习的过程变成提高落实“五句话”能力的过程。

三是搞好开门办学,建立学员教学、实习基地,搞好现地实践。为配合课堂教学,建立按纲建连教学基地、勤务教学基地、爱国主义教学基地和后勤保障教学基地。各院校可与就近部队挂钩,在与部队建设关系紧密科目教学上,实现开门办学增强教学实效。把课堂教学与基地教学结合起来,有利于吸收部队按纲建连新鲜经验,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实用性,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结合重大任务,搞好随机实践。充分发挥院校既是培养人才的基地,又是处置突发事件预备队的特殊职能,利用执行重大任务比较多的条件,把教学与完成重大任务结合起来,让学员在执行实际任务中学方法、练指挥、受锻炼。

三、必须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是确实更新观念,摆正位置。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运用实践性教学的教学模式,必须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创新教育观,实现由传授知识为主向培养实际能力、提高实践水平为主的转变。

二要注意学导结合,提高教“学”艺术。“实践性教学”是在教员的具体组织和引导下进行的,教员必须努力探索“实践教学”的规律,提高教“学”的艺术。要注重研究实践性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方法,研究“教法”与“学法”的最佳结合,进行“教”的和“学”的两方面设计的准备;讨论题的拟定必须有利于激发学员的思维,符合练一疑一问一思的规律;实践必须严密组织、抓住中心,及时抓住争论的焦点,把实践、讨论引向深人;要培养良好的研究气氛,教员与学员之间进行平等的讨论,提倡求异思维,提倡争辩;不仅要帮助学员总结“学”的收获,也要总结自己教“学”的体会。

三要逐步改革考试制度,完善课程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把课终考试与平时考核有机结合起来,并提高实践考核的比重;改变过分强求解答问题统一性和标准化做法,奖励在方法和思路上有创见的答卷;改变单一闭卷笔试考试方法,运用多种形式检验学员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教学质量的评估标准上避免单纯以讲授水平论高低的现象,以教学全过程实践性教学、以创新教育的总体水平为主要评价标准。

四要重视创造相应的条件,改善学习环境。首先要有一套与实践性教学相配套的教学计划、体系。不仅要适合教员自己“教”,更要满足学员的“学”。制定计划时,要特别注意突出实践性、有序性和整体性。其次,要下大力搞好教学保障,为学员自主实践提供充实的“材料”和良好的条件。

总之要防止和克服院校培养的学员“高分低能”现象,必须切实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当加大实习、实验、操作、演练的时间比例,促使知识向能力转化,提高学员按纲建连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建立起具有时代特点和部队特色的教学体系,紧紧抓住提高教学质量这个核心,努力培养和造就具有高度政治觉悟,意志坚强,掌握现代专业技能,具备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作战指挥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罗瑛,付玲玲。浅谈如何提高高校专业实践课教学质量[J]。创新教育,2009。5。

[2]柳清修,关红辉。高校课堂实践课教学新模式及其特点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