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2:47:28

乙肝范文篇1

【关键词】陈建杰肝病中西结合辨证论治

根据我国2006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HBV-DNA仍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称慢乙肝),其临床以周身疲乏、食欲不振、恶心欲呕、腹胀、胁痛、口干、口苦为主要表现。慢乙肝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病情缠绵,治疗困难,与肝硬化、肝癌密切相关。陈建杰教授从医30载,两次入选上海市跨世纪“百人计划”,现为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曾师从夏德馨、张鸿祥、王灵台等沪上名中医,融各家之长,在治疗内科疾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对慢乙肝的治疗有其独到见解,笔者有幸侍学左右,目睹众乙肝患者经陈教授诊治,悉获良效。兹不揣浅陋,将陈教授临床经验总结一二,以共同学习。

1中西结合,病证相参

陈教授循古而不囿于古,参西而本于中,主张借鉴西方医学的现代研究成果充实与发展中医药学,通常将西方医学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指导临床用药,如谷丙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多为湿热之邪较重,治以清热利湿,多选茵陈、虎杖、金钱草、苦参等,常可奏良效。同时,陈师治病提倡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西药并用,各取所长。陈师通常将慢乙肝归属“胁痛”“肝着”“肾着”等范畴,多辨为脾虚湿滞,治拟健脾祛湿,同时根据慢乙肝的病因病理施以降酶、退黄抗病毒等治疗。但是以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为主的两类抗病毒药物疗效有限,均不能完全清除病毒,而且不良反应繁多,这时联用中医中药既可以增加抗病毒疗效,又可以减轻不良反应。导师以拉米夫定联合健脾清化方(炙黄芪、炒白术、苍术、陈皮、黄连、黄芩)治疗慢乙肝患者1年,并以拉米夫定为对照,发现可提高慢乙肝患者HBV-DNA转阴率,同时降低了乙肝病毒YMDD变异的发生。

2细探病机,明析病理

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陈师认为,湿邪是慢乙肝发病的关键因素,脾虚是慢乙肝发病的根本原因。虚人感受外来之湿,无力驱邪外出,湿邪由外及内,困阻中焦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常,既无力运化外来之湿,又无力运化水谷,使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内外之湿相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壅结脾胃肝胆。若影响脾胃运纳、升降,则表现为脘腹胀闷、食少无味、厌油欲呕、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苔腻,脉滑数或缓濡;若肝胆受邪,失其疏泄,则表现为胁肋疼痛、易于发怒、心烦口苦、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等。湿性粘滞,缠绵难去,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日久化热,湿热余邪不清成为慢乙肝的主要病理环节。如果在此阶段不能及时有效控制病情,湿热之邪会进一步由气传变入血,形成肝脾血瘀,病延日久,肝脾日虚,累及肾脏,终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此乃慢乙肝的发展过程。只有抓住病证发生的内在机理及其传变、转归的病理本质,才能指导临床的辨证论治。

3辨治特色

3.1四诊合参,尤重舌象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应该四诊合参,相互配合。陈师在四诊中首重望诊,既察神态、症状、舌象等整体情况,尤重舌象的变化。舌象与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与气血津液的盈亏、运行有着密切关系,舌象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疾病的证型归属和病邪轻重,从而指导辨证施治。陈师临床上观察大部分慢乙肝患者都表现为淡红舌白腻苔,说明体内多湿,乃脾胃湿浊之邪上泛所致,治当健运脾胃,化湿和中。此外,若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者,陈师认为属湿邪轻浅,以脾胃气虚为主,治予补益中焦,多用黄芪、党参、苍白术、茯苓等品;若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者,为脾虚湿盛之征,治予健运脾湿,多倍苍术、茯苓,加薏苡仁;若舌苔白腻欠润舌质较红者,有阴虚津亏之势,治宜化湿与养阴并举,化湿必用苍术、半夏,养阴常选石斛、生地;舌红苔黄者,乃湿滞化热之象,治应轻清化湿,取黄芩、银花;舌苔黄腻者,表明湿热俱盛,治当清热化湿并重,宜茵陈、虎杖

3.2健固中州,贯穿始终脾居中州,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湿之枢纽。脾虚受湿是慢乙肝的根本原因,治病求因当健脾祛湿;临床上乙肝患者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腹胀纳少等一派脾虚之症实属常见,辨证论治当健脾益气。此外,脾与胃属土同居中州,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可见中州不固,四邻皆累;即使遇无症可辨者(患者自己感觉良好,但是肝功能异常或者乙肝病毒高度复制),考虑肝病传脾之说,顾及木邪克土之机,以健脾立法,组方用药,亦取效颇佳。正如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云:“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因此,治疗慢乙肝,不管寒热,健固中州必不可少,时刻注意顾护脾胃。

3.3灵活辨证,随证加减陈师治疗慢乙肝注重调理中州,自始至终注意顾护脾胃,而临床治疗时在调理中州的基础上,又多灵活辨证,随证加减。陈师一般将慢乙肝分为以下几证型:

3.3.1脾虚湿热内滞陈师认为脾虚无力运化内外之湿,湿郁化热,湿热余邪未清是慢乙肝的主要病机,故健脾清热化湿乃慢乙肝治疗大法。在遣方用药上,健脾常以四君子汤化裁;清化法常据湿热程度不同而变化用药,湿热不甚,症见腹胀、时而口干口苦、大便不爽、舌苔薄黄腻、脉小弦者,常加用黄连、黄芩、连翘、银花轻清之品;若湿热俱盛,症见身目黄染、口干而苦、腹部胀满、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者,多应用茵陈、虎杖、蛇舌草、半枝莲等苦寒之味。若湿热日久伤阴,传统治法认为滋阴过甚易增湿热,清理太过易伤阴液,但陈教授主张“有斯症用斯药”,虽有阴虚但舌苔厚腻者仍用苍术、半夏,虽有湿热但舌红少津者犹用生地、石斛;以健脾为主,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3.3.2脾胃不和脾胃属土居于中焦,病常同病,若脾为湿困,多有胃失和降,症见胃脘不舒、嗳气吞酸、纳谷无味、夜寐不安者多在健脾之上选用砂仁、木香、炒莱菔子醒胃理气,鸡金、谷芽消食健胃,煅瓦楞、煅牡蛎收敛止酸,半夏、秫米和胃助眠,终使脾胃和而诸症消;对于黄连、茵陈、蛇舌草、半枝莲等大苦大寒类药物的应用,恐其功伐太过,损伤胃气,临诊应用更是中病即止。

3.3.3肝郁脾虚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所谓“土得木达”;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受邪发生病变,中焦气机壅滞,亦常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所谓“土壅木郁”。临证时,每见两胁作胀,腹胀嗳气,与情志相关者,当健脾疏肝,仍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制香附、柴胡、郁金以疏理肝气,不解者加夏枯草清肝散结,陈皮、大腹皮以助脾运湿。

3.3.4脾肾两虚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转化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乙肝患者当中不乏腰膝酸软、下肢酸楚不耐劳、畏寒肢冷,腹胀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者,陈师将其辨为脾肾两虚,采用脾肾双补法,疗效颇佳,药物多选苍术、炒白术、茯苓、淮山药、淮牛膝、狗脊、杜仲、桑寄生、锁阳、巴戟天等。

3.4用药轻灵,禁忌壅补陈师认为用药如用兵,贵精不贵多,处方用药以精简轻灵见长,全方通常八、九味,至多不过十二三味;每味药量亦很轻,多在9~13g之间,对于砂仁、木香辛温之品更是取少量以醒脾理气;药味选择少用厚味粘腻之品,恐其壅滞;若用必佐行气之品,如陈皮、大腹皮、枳壳、苏梗为常选。处方看似平淡,收效颇佳,正所谓“药不贵险峻,唯其中病而已”。

乙肝范文篇2

当前,由于公众对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存在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侵害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社会反映强烈。为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合法就业权利,促进公平就业,现就有关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科学认识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我国是乙肝高流行地区,每年报告乙肝新发病例近100万。按照1992年全国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算,全国约有1.2亿人是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虽被乙肝病毒感染,也具有传染性,但肝功能在正常范围,肝组织无明显损伤,不表现临床症状,在日常工作、社会活动中不会对周围人群构成威胁。乙肝病毒主要有血液、母婴垂直(分娩和围产期)和性接触三种传播途径,不会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染,一般接触也不会造成乙肝病毒的传播。

《传染病防治法》将乙肝列为乙类传染病,国家制定了控制乙肝的五年防治规划。由于接种乙肝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乙肝病毒传播,因此国家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新生儿和重点人群。

二、促进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实现公平就业

(一)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就业权利。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乙肝扩散的工作外,用人单位不得以劳动者携带乙肝表面抗原为理由拒绝招用或者辞退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

(二)严格规范用人单位的招、用工体检项目,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隐私权。用人单位在招、用工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肝功能检查项目作为体检标准,但除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禁止从事的工作外,不得强行将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作为体检标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对劳动者开展体检过程中要注意保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隐私权。

三、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就业和健康权益

(一)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企业劳动用工管理和劳动争议处理工作,维护劳动者的合法就业权利。各地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招、用工行为的规范和指导,防止用人单位在招、用工过程中发生就业歧视问题,依法调处因劳动者感染乙肝病毒而发生的劳动争议。

乙肝范文篇3

【关键词】,肝炎Observationoftherapeuticefficacyoflamivudinecombinedwithalphainterferonin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B【Abstract】AIM:Tostudythetherapeuticefficacyoflamivudinecombinedwithalphainterferonin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Bandtofindanewapproachtocontrolthedisease.METHODS:EightychronichepatitisBpatientswithHBVDNAandHBeAgpositiveweredividedintotwogroups:LAMIFNgrouptreatedwithlamivudineandalphainterferonfor12monthsandLAMgrouptreatedwithlamivudinealonefor12months.RESULTS:ThetherapeuticeffectonYMDDmutationinthegroupwithlamivudineandIFNα1bwassignificantlybetterthanthatinthegroupwithlamivudinealone(P<0.01).CONCLUSION:Lamivudinecombinedwithalphainterferonhasbettertherapeuticefficacyin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B.【Keywords】hepatitisB,chronic;treatment;lamivudine;interferon【摘要】目的:了解拉米夫定(LAM)和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疗效,为慢性乙肝的治疗开辟一条新的途径.方法:将HBVDNA和HBeAg均阳性的慢性乙肝患者80例,1∶1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LAM干扰素)为:INFα1b,隔日5MU,im,及LAM100mg/d;对照组(LAM组)为LAM100mg/d,口服,共12mo.结果:LAM和干扰素(治疗组)对YMDD变异株的治疗作用初步结果明显高于LAM单独作用(对照组)(P<0.01).结论:LAM和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肝的初步结果显示出有较好的疗效,为临床进一步验证提供了科学依据.【关键词】肝炎,乙型,慢性;治疗;拉米夫定;干扰素0引言拉米夫定(LAM)通过特异性的阻断嗜肝病毒DNA的合成,显著抑制HBV的复制,目前已广泛的应用于乙肝的治疗[1],长期应用LAM其耐药突变的发生率为16%~43%.突变发生后一方面降低疗效,另一方面使肝病活动,甚至诱发重症肝炎,为此我们采用了LAM与干扰素联合对抗乙肝病毒变异进行了临床试验,取得了明显的治疗效果.1对象和方法1.1对象200202/200407住院的HBeAg和HBVDNA阳性,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异常,均经过LAM正规的治疗12~18mo的患者80(男48,女32)例,年龄20~52岁.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LAM与干扰素共用为联合治疗组,LAM单独为对照组.联合治疗组:INFα1b,隔日5MU,im,及LAM100mg/d;LAM组LAM100mg/d,口服,共12mo,慢性乙肝的诊断标准符合2000年西安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2].1.2方法①肝功能用美国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及其配套的试剂检测;判定标准;治疗后ALT降至正常参考值为显效,有所下降为有效,无下降者为无效.②HBVM用酶联免疫法试剂由美国Abbott公司提供;e抗原的判定:e抗原转阴,产生e抗体,若e抗原转阴,但没有产生抗体表示基因突变.③HBVDNA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由广州达安基因诊断中心提供仪器和试剂盒,截止值为103copies/mL;判定标准:HBVDNA转阴的标准是0.001PG/mL,约等于100copies/mL.④YMDD变异用基因芯片检测[3,4],以HBV序列(GenBank4490408)为模板设计以下引物:上游引物:5′GATGTGTCTGCGGCGT3′,下游引物:5′GTAAACTGAGCCAGGAGAAA3′,在50μL含20mmol/LTrisHCl,50mmol/LKCl,2mmol/LMgCl2,0.2mmol/LdATP,dTTP和Cy5dCTP(英国Amersham公司产品),100mmol/L引物、2UTaq酶的体系中,经95℃5min预变性,以94℃30s,50℃30s,72℃30s循环30次,扩增并标记长度为308bp的待测片段.扩增产物经乙醇沉淀纯化,55℃杂交30min,45℃洗两次,晾干扫描,计算判读按每块芯片检测4位点计可测得基因突变数同时可获得确切的突变类型.⑤肝脏组织病理的变化用肝穿刺活检的方法对肝脏的炎症程度进行检测,每个受试对象都接受2次肝穿.用放免法对肝纤维化程度进行检测.统计学处理:用SPSS10.0软件,记数资料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成组t检验.2结果2.1均衡性检验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ALT、乙肝病毒e抗原和乙肝病毒定量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LAM组:40(男25,女15)例,年龄(36.26±1.25)岁,病程(12.20±1.61)mo,ALT(86.07±1.26),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40例)、乙肝病毒定量阳性(40例);联合治疗组:40(男23,女17)例,年龄(36.18±1.75)岁,病程(12.01±1.23)mo,ALT(87.25±1.34),为乙肝病毒e抗原阳性(40例)、乙肝病毒定量阳性(40例).2.2治疗后在ALT,HBeAg,HBVDNA的变化联合治疗组ALT复常率、HBeAg和HBVDNA转阴率明显的高于LAM组(P<0.01,Tab1).表1两组治疗后ALT、乙肝病毒e抗原、乙肝病毒定量方面的比较(略)2.3肝脏组织病理的变化治疗后两组肝脏组织病理的改善,LAM组为45.0%(18/40);联合治疗组为87.5%(35/40),联合治疗组肝脏组织病理的改善明显高于LAM组(P<0.01).2.4对治疗后基因突变的检测在常规PCR检测中,发现LAM抗病毒作用在短期达到较好效果,但随着抗病毒时间的延长,治疗效果反而有减弱的现象,为此用基因芯片技术对有关标本进行了进一步的检测,观察HBVYMDD变异,LAM组基因突变数为80%(32/40),联合治疗组基因突变数为37.5%(15/40),LAM组突变率明显高于联合治疗组(χ2=14.907,P<0.01).3讨论虽然LAM是目前治疗乙肝的主要药物,它可迅速抑制HBV的复制,在短时间间内使HBVDNA转阴,肝功能和肝脏组织学得到改善[5],但是在其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可出现HBVYMDD变异,其突变率高达16%~43%[6,7],给治疗带来许多困难,是继续用药还是终止用药,一直是临床工作争论的焦点,现在还无定论.体外实验证明,YMDD突变发生后LAM的用量提高105~106倍[8],应该停药或更换其他的药物治疗.由于缺乏相应的临床资料也有专家认为;体外实验并不能说明体内LAM的效果,因此即使出现耐药,还应继续用药.针对这一临床问题,我们采用了LAM联合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变异进行了正规的治疗,通过治疗临床观察表明:LAM和干扰素联合治疗可显著的减少YMDD变异的产生,能有效的抑制野生株并能控制突变株的发生已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可能因乙肝的发病机制是持续的胞内病毒复制和细胞介导的免疫损伤,所以联合治疗仍然是慢性乙肝抗病毒治疗的主要方向,即在抗病毒治疗的同时进行免疫调节治疗.治疗后可使血清转换率、肝脏的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也使HBVYMDD变异出现了抑制或是延缓的发生.LAM联合干扰素对乙肝病毒变异应该是理想的治疗.【参考文献】[1]YaoGB,WangBE,CuiZY,etal.Arandomiz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studyoflamivudineinthetreatmentofpatientswithchronichepatitisBvirusinfection[J].ChinMed(Engl),1999;12(35):387-391.[2]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0;8(6):324-329.BranchofinfectiousdiseasesandparasitediseasesofChinesemedicinemeeting.Virusnaturehepatitispreventionandcurescheme[J].ChinJLabMed,2000;8(6):324-329.[3]宋家武,林菊生,孔心涓,等.检测拉米夫定耐药基因芯片的制作及其初步应用初探[J][1][2].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15):1-3,68.SongJW,LinJS,KongXJ,etal.DoingofdetectlamivudinedurablegeneCMOSchipanditsfirstexploringofprinaipiumapplication[J].ChinJCheckout,2003;26(15):1-3,68.[4]宋家武,林菊生,孔心涓,等.基因芯片检测拉米夫定致乙型肝炎病毒耐药突变的临床研究[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6(9):361-363.SongJW,LinJS,KongXJ,etal.lamivudineinwhichgeneCMOSchipdetectresultinclinicresearchofhepatitisBvirusdurabledruggenemutation[J].ChinJHepatol,2003;6(9):361-363.[5]姚国弼,催振宇,姚集鲁,等.国产拉米夫定治疗2200例慢性乙型肝炎的IV期临床试验[J].中华肝脏病杂志,2003;11(6):103-108.YaoGB,CuiZY,YaoJL,etal.IVperiodclinicTestof2200caseschronichepatitisBinwhichlamivudinemadeinChinatreating[J].ChinJHepatol,2003;11(6):103-108.[6]ZoulimF.TherapyofchronichepatitisBvirusinfection;inhibitionoftheviralpolymeraseandotherantiviralstrategies[J].AntiviralRes,1999;44(26):1-30.[7]计淼淼,杨敏燕,钱又宏,等.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及病毒变异[J].肝脏,2000;6(18):75-77.JiMM,YangMY,QianYH,etal.CliniccurativeeffectandvirusmutationoflamivudinetreatingchronichepatitisB[J].Liver,2000;6(18):75-77.[8]AllenMI,DeslauriersB,AndrewsCW,etal.Identific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mutationinhepatitisBvirusresistanttolamivudine[J].Hepatology,1998;27(28):1670-1677

乙肝范文篇4

为继续加大乙肝防控力度,消除免疫空白儿童,实现卫生部《**-2010年全国乙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提出的工作目标,根据省卫生厅、财政厅、教育厅《关于开展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的通知》(浙卫发[2007]153号)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乡镇为单位,15岁以下儿童(199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儿童)乙肝疫苗全程免疫接种率达到95%以上。

二、对象

199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经调查未接种或未完成3针次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

既往有乙肝病史或乙肝两对半检查中有一项阳性者,不予补种。

三、疫苗规格、补种针次和免疫程序

2002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儿童使用5μg酵母苗,1992年1月1日-2001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使用10μg酵母苗。

既往未接种乙肝疫苗(包括免疫史不清)者,应补种3针次;既往接种少于3针者,应补足3针。

免疫程序按照0、1、6月程序接种。第二针与第一针的间隔时间应≥28天,第三针与第二针间隔时间应≥60天。

四、时间安排

查漏补种工作分两年完成:2007年完成小学及小学以下儿童及相应年龄散居儿童(1995年1月1日至现场接种期间出生儿童)的查漏补种工作;2008年完成1992年1月1日-1994年12月31日出生儿童的查漏补种工作。

(一)2007年8月中旬前县级完成工作部署。制订下发《2007-2008年**县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工作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召开乡镇师资培训会议并进行部署动员。

(二)2007年8月25日前,各乡镇完成参与查漏补种工作接种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和宣传教育,逐级下发乙肝疫苗和配套注射器至各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

(三)2007年9月5日前,各乡镇完成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负责查验免疫史的班主任老师和相关人员的培训工作;

(四)2007年9月15日前各学校、托幼机构完成所有新生的查验证工作和所有在校学生乙肝免疫史摸底调查工作。

(五)组织实施2007年度乙肝疫苗接种。

1、无免疫史儿童

(1)2007年10月完成第一针乙肝疫苗的补种工作;

(2)2007年11月完成第二针乙肝疫苗的补种工作;

(3)2008年3-4月完成第三针乙肝疫苗的补种工作。

2、免疫史不全儿童

在2008年3月底前完成乙肝疫苗的补种工作。

(六)2007年12月底前,各乡镇卫生院逐级上报2007年度查漏补种工作进度资料。2008年5月底前逐级完成资料收集、统计和活动总结并上报。

(七)2008年度查漏补种工作启动时间将根据疫苗及注射器到位时间另行通知。

五、技术措施

(一)人员培训

为确保各乡镇能按统一方案完成查漏补种工作,接种人员必须是经培训合格的卫生人员。培训内容包括:查漏补种的目的、意义;查漏补种对象、时间、工作目标;应种对象的判定方法;疫苗及注射器使用、管理的要求;接种现场禁忌症和接种技术的掌握、副反应的报告与处理;各种表格的填写、上报与保存;督导、评估与总结等。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各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业务骨干和各学区有关人员的培训工作,各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负责本乡镇辖区内所有工作人员及学校、托幼机构摸底调查人员的培训工作。

各乡镇卫生院(中心卫生院)要协同本乡镇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共同拟定培训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对学校政教主任、托幼机构负责人和班主任老师按时进行培训,培训要突出摸底调查的相关知识内容,并下发培训教材。所有培训对象必须按时参加培训,不得无故缺席。

(二)摸底调查

以村(居)为单位开展摸底调查,调查对象为辖区内常住人口及流动人口中所有适龄儿童。各地承担摸底调查工作的科室和人员要加强重点地区的查漏补种工作,特别是流动儿童聚集地适龄儿童的排查工作。

调查内容为乙肝疫苗免疫史、乙肝病史、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调查人员按要求对需要接种乙肝疫苗的适龄儿童进行登记,认真填写《浙江省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摸底调查及补种情况登记表》(见附件1)。各预防接种门诊(点)要保存好本次查漏补种儿童名册的原始记录,以便检查、校对。

各学校和托幼机构要结合新入学、入托儿童查验预防接种证工作,对所有在校、在园(所)儿童进行摸底调查,并确定查验证工作责任人和当地卫生部门做好工作联系。各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要做好业务技术指导,在摸底调查过程中要及时帮助辖区内学校、托幼机构解决疑难问题,确保摸底调查工作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

学校政教主任和托幼机构负责人负责本校或本园(所)儿童摸底调查的全面工作,督促各班按时进行摸底调查,和卫生部门沟通,及时解决各班在摸底调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对各班摸底调查工作实施质量控制。各班主任老师负责本班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通过核查预防接种证、询问家长等查清儿童乙肝等疫苗免疫史、乙肝病史及乙肝二对半检测结果,认真填写《浙江省15岁以下儿童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摸底调查及补种情况登记表》,对需补种儿童发放“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告家长通知书”(见附件6)。

(三)免疫史判断

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应结合接种证、接种卡和家长回忆综合判断。有接种证者以接种证为准;无接种证者以接种卡为准;无证无卡者,以家长回忆为准;无证无卡且家长回忆不清(即免疫史不详)者视为未接种。

(四)接种预约

接种前要有书面告知书进行预约,尤其是要落实好乙肝疫苗第二、三针接种的衔接工作。由于乙肝疫苗需接种3针,且第二、三针间隔时间较长,在接种第一针和接种第二、三针前,要采取有效方式,及时通知每一个接种对象,落实好相关衔接工作。

(五)现场接种准备与实施

为保证接种质量,本次采用定点接种的方式。由于本次涉及接种对象数量众多,为保证全县接种工作能按时完成,人口较多地区较大乡镇要科学合理设置接种点;接种点设置情况要与摸底调查情况同时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县卫生局审核同意后才能开展接种工作。为方便在校在园(所)儿童补种工作,有条件的乡镇可在学校、托幼机构设置临时接种点。每个接种点都应有明显的标识和禁忌症告示。

接种时要严格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和本《实施方案》进行,有疫苗接种禁忌症的儿童,一律不予接种,并做好副反应处理的准备工作;使用一次性注射器进行安全接种,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处理;接种后接种人员要按规范做好接种记录,及时登记录入接种证(卡)。

整个查漏补种工作期间对新发现的或新到达的未接种或未完成3针次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都必须开展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并作常规报告。

(六)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

在查漏补种过程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技术指导并要落实专人负责异常反应监测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各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要指定专人进行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发生反应时,要按《预防接种工作规范》及时进行处理,同时报告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卫生局。

(七)督导与快速评估

县卫生局和县教育局联合成立二个工作督查组,下设八个技术督导、评估小组,分片负责,自接种准备阶段就开始督导,补种工作结束后进行查漏补种接种率快速评估。督导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不能解决的要及时报告县卫生局和县教育局处理,以保证查漏补种工作能顺利进行。督导人员名单见附件7。

各年度查漏补种工作完成后,督导组卫生工作人员要按《实施方案》要求在学校、企业和流动人口聚集地等场所对查漏补种工作进行接种率快速评估。快速评估的重点是容易被漏种的人群和地区,如流动人口聚集地、大型工地、市场、边远山区、常规免疫薄弱区域。并根据评估结果再进行补种。

快速评估的方法及要求如下:全县在补种工作结束后的两天之内,统一开展接种率评估。评估方法:每个片区随机抽查1个乡(镇、办事处),每个乡(镇、办事处)以卫生院为中心在近、中、远距离抽查3个村(居),每村(居)入户调查10名儿童,累计调查30名儿童(实施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期间不在本地的儿童也要调查,注明来源,但不计入30名儿童之内)。结果的判定以接种登记记录或儿童家长回忆为准。评估中发现未按要求接种的儿童,应进行登记并通知到指定的地点进行补种。

评估现场应填写《查漏补种接种率快速评估表》(见附件4)。完成快速评估后,要及时汇总到《查漏补种接种率快速评估汇总表》(见附件5),并计算本次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接种率。

(八)资料汇总与报告

查漏补种活动结束后,各乡镇卫生院于2008年5月5日前按要求汇总数据上报各中心卫生院,各中心卫生院于5月8日前汇总有关数据上报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5月10日前汇总全县接种数据,并形成工作总结于5月10日前上报市疾控中心及县卫生局、县教育局和县财政局。

六、职责分工

(一)本次活动实施免费接种,其中乙肝疫苗、注射器经费由省财政支出,其他工作经费由同级财政解决。各乡镇要做好计划制订、宣传发动和摸底调查的组织协调工作,充分发挥乡(镇)公共卫生管理员和村公共卫生联络员的作用,以保证本项活动的顺利实施。

(二)县教育局和学区负责对学校、托幼机构实施查漏补种工作的管理,指导和督促学校、托幼机构落实查漏补种责任制;组织学校、托幼机构查漏补种责任人参加培训;将该项工作纳入对学校和托幼机构卫生工作的考评内容,并加强督导检查。

(三)县卫生局负责查漏补种活动的具体组织实施,做好人、财、物的调配工作,组织协调辖区内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人员参与查漏补种活动,并加强督导检查。

(四)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并做好疫苗的运输、分发工作,对参与查漏补种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并加强技术指导工作,在疫苗补种工作完成阶段做好资料汇总和分析工作。

(五)各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负责辖区内接种对象的摸底调查和接种工作,对参与查漏补种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补种工作完成阶段做好资料汇总和分析工作。各中心卫生院、乡镇卫生院要保证每个行政村有一名经过培训的工作人员参加摸底动员工作,分片包干,责任到人,确保能登记掌握所有目标儿童。

乙肝范文篇5

陈教授循古而不囿于古,参西而本于中,主张借鉴西方医学的现代研究成果充实与发展中医药学,通常将西方医学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中医辨证的参考,指导临床用药,如谷丙转氨酶、胆红素升高,多为湿热之邪较重,治以清热利湿,多选茵陈、虎杖、金钱草、苦参等,常可奏良效。同时,陈师治病提倡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中西药并用,各取所长。陈师通常将慢乙肝归属“胁痛”“肝着”“肾着”等范畴,多辨为脾虚湿滞,治拟健脾祛湿,同时根据慢乙肝的病因病理施以降酶、退黄抗病毒等治疗。但是以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为主的两类抗病毒药物疗效有限,均不能完全清除病毒,而且不良反应繁多,这时联用中医中药既可以增加抗病毒疗效,又可以减轻不良反应。导师以拉米夫定联合健脾清化方(炙黄芪、炒白术、苍术、陈皮、黄连、黄芩)治疗慢乙肝患者1年,并以拉米夫定为对照,发现可提高慢乙肝患者HBV-DNA转阴率,同时降低了乙肝病毒YMDD变异的发生。

2细探病机,明析病理

通过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陈师认为,湿邪是慢乙肝发病的关键因素,脾虚是慢乙肝发病的根本原因。虚人感受外来之湿,无力驱邪外出,湿邪由外及内,困阻中焦脾胃,致使脾胃运化失常,既无力运化外来之湿,又无力运化水谷,使水反为湿,谷反为滞,内外之湿相和,或从寒化,或从热化,壅结脾胃肝胆。若影响脾胃运纳、升降,则表现为脘腹胀闷、食少无味、厌油欲呕、小便黄、大便溏而不爽,苔腻,脉滑数或缓濡;若肝胆受邪,失其疏泄,则表现为胁肋疼痛、易于发怒、心烦口苦、小便短黄、苔黄腻、脉滑数等。湿性粘滞,缠绵难去,导致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日久化热,湿热余邪不清成为慢乙肝的主要病理环节。如果在此阶段不能及时有效控制病情,湿热之邪会进一步由气传变入血,形成肝脾血瘀,病延日久,肝脾日虚,累及肾脏,终致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此乃慢乙肝的发展过程。只有抓住病证发生的内在机理及其传变、转归的病理本质,才能指导临床的辨证论治。

3辨治特色

3.1四诊合参,尤重舌象望、闻、问、切四诊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在临床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可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应该四诊合参,相互配合。陈师在四诊中首重望诊,既察神态、症状、舌象等整体情况,尤重舌象的变化。舌象与脏腑经络的功能状态与气血津液的盈亏、运行有着密切关系,舌象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疾病的证型归属和病邪轻重,从而指导辨证施治。陈师临床上观察大部分慢乙肝患者都表现为淡红舌白腻苔,说明体内多湿,乃脾胃湿浊之邪上泛所致,治当健运脾胃,化湿和中。此外,若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者,陈师认为属湿邪轻浅,以脾胃气虚为主,治予补益中焦,多用黄芪、党参、苍白术、茯苓等品;若舌苔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者,为脾虚湿盛之征,治予健运脾湿,多倍苍术、茯苓,加薏苡仁;若舌苔白腻欠润舌质较红者,有阴虚津亏之势,治宜化湿与养阴并举,化湿必用苍术、半夏,养阴常选石斛、生地;舌红苔黄者,乃湿滞化热之象,治应轻清化湿,取黄芩、银花;舌苔黄腻者,表明湿热俱盛,治当清热化湿并重,宜茵陈、虎杖。

3.2健固中州,贯穿始终脾居中州,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运化水湿之枢纽。脾虚受湿是慢乙肝的根本原因,治病求因当健脾祛湿;临床上乙肝患者神疲乏力、四肢倦怠、腹胀纳少等一派脾虚之症实属常见,辨证论治当健脾益气。此外,脾与胃属土同居中州,为气血生化之源。《素问·玉机真脏论》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可见中州不固,四邻皆累;即使遇无症可辨者(患者自己感觉良好,但是肝功能异常或者乙肝病毒高度复制),考虑肝病传脾之说,顾及木邪克土之机,以健脾立法,组方用药,亦取效颇佳。正如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中云:“脾土强者,足以捍御湿热,必不生黄,惟其脾虚不运,所以湿热乘之”。因此,治疗慢乙肝,不管寒热,健固中州必不可少,时刻注意顾护脾胃。

3.3灵活辨证,随证加减陈师治疗慢乙肝注重调理中州,自始至终注意顾护脾胃,而临床治疗时在调理中州的基础上,又多灵活辨证,随证加减。陈师一般将慢乙肝分为以下几证型:

3.3.1脾虚湿热内滞陈师认为脾虚无力运化内外之湿,湿郁化热,湿热余邪未清是慢乙肝的主要病机,故健脾清热化湿乃慢乙肝治疗大法。在遣方用药上,健脾常以四君子汤化裁;清化法常据湿热程度不同而变化用药,湿热不甚,症见腹胀、时而口干口苦、大便不爽、舌苔薄黄腻、脉小弦者,常加用黄连、黄芩、连翘、银花轻清之品;若湿热俱盛,症见身目黄染、口干而苦、腹部胀满、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苔黄腻、脉弦数者,多应用茵陈、虎杖、蛇舌草、半枝莲等苦寒之味。若湿热日久伤阴,传统治法认为滋阴过甚易增湿热,清理太过易伤阴液,但陈教授主张“有斯症用斯药”,虽有阴虚但舌苔厚腻者仍用苍术、半夏,虽有湿热但舌红少津者犹用生地、石斛;以健脾为主,随症加减,每获良效。

3.3.2脾胃不和脾胃属土居于中焦,病常同病,若脾为湿困,多有胃失和降,症见胃脘不舒、嗳气吞酸、纳谷无味、夜寐不安者多在健脾之上选用砂仁、木香、炒莱菔子醒胃理气,鸡金、谷芽消食健胃,煅瓦楞、煅牡蛎收敛止酸,半夏、秫米和胃助眠,终使脾胃和而诸症消;对于黄连、茵陈、蛇舌草、半枝莲等大苦大寒类药物的应用,恐其功伐太过,损伤胃气,临诊应用更是中病即止。

3.3.3肝郁脾虚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所谓“土得木达”;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若脾胃受邪发生病变,中焦气机壅滞,亦常致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所谓“土壅木郁”。临证时,每见两胁作胀,腹胀嗳气,与情志相关者,当健脾疏肝,仍以四君子汤为基础方加制香附、柴胡、郁金以疏理肝气,不解者加夏枯草清肝散结,陈皮、大腹皮以助脾运湿。

3.3.4脾肾两虚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胃为“后天之本”,所以肾与脾胃是相互资助、相互依存的。肾的精气有赖于水谷精微的培育和充养,才能不断充盈和成熟,而脾、胃转化水谷精微则必须借助于肾阳的温煦。乙肝患者当中不乏腰膝酸软、下肢酸楚不耐劳、畏寒肢冷,腹胀溏薄,舌淡苔白,脉沉细者,陈师将其辨为脾肾两虚,采用脾肾双补法,疗效颇佳,药物多选苍术、炒白术、茯苓、淮山药、淮牛膝、狗脊、杜仲、桑寄生、锁阳、巴戟天等。

3.4用药轻灵,禁忌壅补陈师认为用药如用兵,贵精不贵多,处方用药以精简轻灵见长,全方通常八、九味,至多不过十二三味;每味药量亦很轻,多在9~13g之间,对于砂仁、木香辛温之品更是取少量以醒脾理气;药味选择少用厚味粘腻之品,恐其壅滞;若用必佐行气之品,如陈皮、大腹皮、枳壳、苏梗为常选。处方看似平淡,收效颇佳,正所谓“药不贵险峻,唯其中病而已”。

4小结

乙肝范文篇6

在全县范围内对1994年至2001年出生的乙肝疫苗未免疫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确保以乡(镇)为单位目标人群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5%以上,进一步降低该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和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

二、项目范围、内容和实施时间

(一)项目范围

19个乡镇和天河煤矿矿区。

(二)接种对象

接种对象为1994年1月1日至2001年12月31日出生的未接种或未完成全程乙肝疫苗接种的儿童,包括常住儿童和暂住时间在1个月及以上的流动儿童。

(三)接种原则

根据既往接种史,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疫苗免疫程序,完成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对既往未完成免疫剂次的人群,只补种未完成的剂次。

(四)免疫程序

按照0、1、6月的免疫程序实施接种,即:未接种乙肝疫苗者,接种3针次;既往接种不足3针者,补足3针;免疫史不详者视为未接种,接种3针次疫苗。

(五)实施时间

全县乙肝疫苗补种项目现场接种时间统一为2009年11月-2010年5月。

三、项目组织实施

(一)组织领导

为加强乙肝疫苗免费补种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组织领导,县卫生局和县教育局建立协调机制,明确职责,强化配合,共同做好项目的实施与管理工作;组织落实,开展项目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及时发现、解决项目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县疾控中心要加强技术指导。

(二)部门职责

卫生部门负责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项目的具体组织、培训、实施和监督评价等工作。

教育部门在卫生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学校学生摸底调查、登记、报告、通知发放及接种组织工作。

(三)实施步骤

1、社会动员和宣传

广泛开展社会宣传,动员全社会参与,营造良好的接种实施氛围。采取群众最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宣传,在学校、车站、市场、农村集市等人口密集地区设立宣传专栏,张贴标语,发放宣传画、宣传单等。针对重点人群,采取针对性强的宣传方式,提高公众的知晓率。

2、人员培训

县卫生局在9月上旬召开麻疹强化活动工作动员和培训会,部署全县乙肝疫苗补种活动,对人员开展培训,使每一位参加乙肝疫苗补种活动的人员明确自身职责,掌握各项技术措施。

3、目标人群摸底

(1)摸底人员组成

在校目标人群的调查摸底工作由学校和医疗卫生单位联合开展;其他适龄儿童的摸底调查工作:乡镇由包村医务人员会同乡村医生或村干部和其他村民委员开展,县城由县疾控中心人员会同敦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社区(居委)干部开展。县疾控中心负责全县技术培训和指导。

(2)摸底时间

2009年的9月上中旬开展摸底登记工作,9月25日前完成,摸底结果进行汇总后于10月5日前报县疾控中心。

(3)摸底登记

在校目标人群由学校负责分年级、班级提供名单,交给调查摸底人员,由其按班级单独造册,登记在《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摸底调查及接种登记表》上,对需要补种的学生,学校将《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知单》统一发放给学生,告知接种的针次、时间和地点。由学生家长签字后带回学校,学校统一收齐后交补种单位。

校外目标人群由摸底人员挨门逐户调查,接种单位根据摸底情况确定补种对象,乡镇由包村医务人员或乡村医生、县城由县疾控中心或敦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发放《乙肝疫苗免疫接种通知单》,告知接种的针次、时间和地点。

(4)摸底注意事项

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史应结合接种证、接种卡以及家长回忆情况综合判断。首先以接种证为准,无接种证者以接种卡为准,无证无卡者以家长回忆为准,家长能明确乙肝疫苗接种史者视为接种,否则视为未接种。

摸底调查应重视流动儿童、计划外生育儿童以及边远贫困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登记工作。

对于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应在摸底登记表中明确注明,不予接种。①既往有乙肝病史;②既往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抗-HBs、抗-HBc、HBeAg、抗-HBe)检测指标中有1项及以上阳性(如既往无血清学检测结果,可按自愿原则自费检测;如不愿检测,即视为全部阴性);③有接种乙肝疫苗禁忌证。

4、疫苗和注射器使用量估算

根据上报的免疫接种摸底数据,按照“计划供应、避免浪费”的原则,根据进度安排,估算年度乙肝疫苗和注射器使用量。

5、疫苗和注射器管理

(1)分发

县疾控中心负责全县疫苗的分发和管理,县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要提前做好各种物资的分配计划,保证疫苗、注射器和相关材料的合理分发,避免浪费。

(2)领取

县疾控中心要建立真实、完整的免疫接种用乙肝疫苗和注射器的分发、供应记录,各单位均要设立专账管理,加强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归档工作。

(3)注意事项

在每轮接种前2-3日做好疫苗、注射器、表格等物资的接收和储存工作,并记录收、发情况。

6、接种实施

乙肝第一次接种安排在2009年11月11日~20日,11月11~15日主要对在校的目标人群实施接种;11月16日~20日对散居及辍学在家的目标人群(含流动儿童)实施接种。11月20日-25日开展查漏补种。

第二、三次接种时间根据接种针次安排时间,原则上第二针在2009年12月11日~25日期间,第三针接种安排在2010年5月11日~25日期间。

为保证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工作的接种质量和较高的全程接种率,接种方式应以定点接种为主,同时辅以巡回、入户接种等方式。各单位可根据目标人数,考虑适当增设临时接种点,或延长接种门诊和接种点的服务时间。

接种点设置数量应根据目标儿童的情况合理安排。学校可设立临时接种点,负责在校目标人群的免疫接种工作。其他儿童可在当地接种门诊接种,特殊情况可采取巡回、入户方式接种。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要求,做好接种对象核实、接种前告知、健康状况询问、接种和登记等工作,并正确掌握接种禁忌证。

免疫接种过程中,一旦发现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应按照《预防接种工作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鉴定办法》等法规规范规定,及时报告并开展调查、诊断和处理工作。

7、督导检查

县卫生局和教育局将联合对全县乙肝疫苗补种工作进行督导,重点督导免疫接种活动的组织实施、社会宣传、人员培训、后勤保障、摸底调查以及现场接种质量等。

(四)信息收集和管理

在活动结束后按照规定时限进行全面总结,包括组织动员、经费保障、宣传发动、培训、疫苗供应、冷链运转、摸底登记、现场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督导评价、接种率调查、接种数据汇总等方面,总结报告与汇总表同时报县疾控中心。同时将本次活动所有相关资料,包括相关文件、宣传、培训、接种报表等进行整理存档。2010年6月30前,各医疗卫生单位完成乙肝疫苗补种项目工作总结并报县疾控中心。

四、项目监督与评估

(一)摸底情况

进行预防接种前,县局组织对前期摸底登记情况进行审核,参考人口统计数及既往开展强化免疫儿童摸底数对摸底数进行综合评价。

(二)接种率评价

每轮免疫接种工作完成后,由县卫生、教育部门对接种情况进行评估。省、市也将组织开展接种率快速复核评估。

乙肝范文篇7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抗病毒药物;干扰素;核苷类似物;中草药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大约有20亿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感染者,其中3.5~4亿为HBV慢性感染者,每年由于急慢性HBV感染而死亡的人数达到100万,并呈上升趋势。而我国是乙肝大国,占据其中的1/3,有1.2亿HBV携带者。从数据而知,乙肝病毒感染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因此对HBV感染者有效的抗HBV治疗在全世界特别是在我国显得尤为迫切。

国内外在治疗HBV感染研究中,认为HBV的持续感染是造成乙肝慢性化的主要原因,且可导致病情发展、恶化至肝硬化、HBV相关性肝细胞癌。因此,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肝治疗的关键,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HBV感染最基本的病因治疗,以抑制肝炎病毒复制为依据。本文就抗HBV药物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1干扰素(interferon,IFN)

IFN是机体感染病毒时,宿主细胞通过抗病毒应答产生的一组结构类似、功能相近的低分子糖蛋白,是抗病毒感染最重要的一种细胞因子[1]。主要分为α、β和γ三型,其中IFN-α和β具有直接抗病毒作用。自1992年IFN-α2b被批准用于治疗病毒性肝炎以来,迄今为止仍是被FDA批准的首先药物。目前全球获准上市的IFN有12个,以IFN-α居多,其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IFN的抗病毒机制包括免疫调节作用和直接抗病毒作用,并以前者为主[2]。近年发现,IFN在还有抗肝纤维化的作用。目前,IFN-α在抗HBV治疗中的问题是效果有限,抑制病毒复制但难以清除病毒,而且停药后有复发现象。近年来国内外均倾向于采用重组干扰素,激素撤除合并干扰素疗法以及干扰素与其他抗病毒药物结合疗法治疗HBV感染。如聚乙二醇IFN-α[3]是聚乙二醇(PEG)与重组IFN仅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

2核苷类似物(nucleosideanalogue)

HBV为双股DNA病毒,其复制需经过逆转录过程,该类药物可抑制HBV-DNA逆转录酶活性,从而达到破坏病毒的作用。

2.1拉米夫定(lamivudine,LMV)是一种嘧啶核苷类抗病毒药,作为酶底物dCTP竞争性抑制剂,通过抑制病毒逆转录酶及DNA多聚酶,终止病毒DNA链延长,故可使HBV-DNA很快减少。清除HBe和促进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减少血液和肝脏内的病毒载量。SchmilovitzWeiss等[4]的临床研究表明,给急性重型肝炎患者口服LMV后,能有效、迅速地抑制HBV-DNA的复制,使患者获得病毒学、肝组织学和肝脏生化功能的改善,且患者耐受性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但长期用LMV易导致的HBV突变株而降低疗效,且价格较贵,口服吸收率低,停药后极易产生“反跳”现象,且YMDD的存在影响肝病理的改善。

2.2阿德福韦(adefovir,ADV)是为无环腺嘌呤核苷单磷酸,可绕过第一步磷酸化,后者常常是核苷类药物在细胞内转化的关键步骤并影响药效。它不需要转化成三磷酸形式,只要二磷酸形式就能抑制HBV-DNA聚合酶与逆转录酶。体内外研究表明,ADV可明显抑制HBV野生型和LMV诱导病毒变异株的复制。对由LMV耐药病毒株引起的急性或亚急性重型肝炎,较早加用ADV,能减缓或终止病情恶化,降低病死率[5]。目前尚未发现有对ADV耐药的病毒株,故其有望成为治疗对其他核苷类似物耐药病毒株的有效药物。

2.3其他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已经批准上市,其他一些核苷类抗病毒药物如克拉夫定(clevudine)Ⅰ期临床研究已经完成。恩曲他滨(emtricitabine,FTC)和替诺福韦(tenofovir)正在Ⅲ期临床研究中。另外,如利巴韦林(病毒唑,ribavirin)、阿糖腺苷及其单磷酸盐、阿昔洛韦(无环鸟苷,acyclovir)、膦甲酸酯(phosphonoformate,foscarnet,PFA)、聚肌胞(双链多聚核苷酸,Poly:C)等也是直接或间接作用于病毒DNA-P的广谱抗病毒药,在慢性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具有易复发等缺点。同时,很多新的核苷类抗病毒药物正在进行抗HBV的评估,继续研究设计新的核苷类似物也可防备耐药突变株的出现[6]。无论如何,这类药物为抗HBV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希望。

3中草药及其有效成分

许多具有抗HBV的中草药被发现,受到国内国外的高度关注和广泛研究。总的来说,中草药一般同时具有多种活性:能减轻肝损伤症状,丙氨酸转氨酶(ALT)活力下降,并能促进肝细胞再生,使肝组织坏死区迅速修复;或者抑制HBV-DNA聚合酶,在DNA水平上阻断病毒的复制;或者具有HBsAg结合活性,阻断病毒颗粒装配成有浸染活性的病毒颗粒。国外学者从大量中草药中筛选了很多具有抑制HBV表面抗原和HBV-DNA聚合酶作用的草药,而且研究发现具有HBV-DNA聚合酶抑制作用的草药还有刺激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作用。有人对60种中药的抗HBV作用进行了体外实验研究,发现有28种对HBV-DNA抑制率达50%以上,18种达25%~50%,主要为清热解毒药,其中部分可降解HBV-DNA。

3.1苦味叶下珠1982年印度学者Thyagajan等首次报道苦味叶下珠(PhyllanthusamarusL)体外对HBsAg有灭活作用[7],叶下珠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urinaiaL的干燥全草,具有清热解毒、明目等功效,主要治疗腹泻下痢、尿路感染、肝炎等[8,9]。刘庄等[10]的研究表明不同叶下珠品种和制剂在体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抗HBV活性,而未显示明显的细胞毒性,相同剂量下,药物对HBsAg和HBeAg的抑制较对HBV-DNA抑制效果好,提示药物对病毒颗粒产生的抑制不仅在转录前水平,可有对mRNA翻译水平、蛋白分泌等环节也有影响。

3.2垂盆草中药垂盆草SedumsarmentosumBunge为景天科景天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地蜈蚣草、佛甲草,我国分布广泛。它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消炎作用[11]。广泛的临床应用已证明垂盆草及其制剂具有显着的抗肝炎作用。1979年方圣鼎等分得一水溶性氰苷类成分:2-氰基-4-O-β-D-葡萄糖反丁烯-2-醇,并指出其为抗肝炎活性成分[12]。诸国华等[13]研究发现垂盆草甙是抗肝炎的活性成分;其水溶性成分具有调节机体免疫能力的作用[14]。

3.3水芹水芹(OenanlbeJapanica)在临床中对高血压、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具有防治作用。研究发现,水芹甲醇撮物(100mg/kg)可明显降低血浆中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的含量,保护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15]。水芹[16]可以通过减少肝脏脂质过氧化产物生产是CC14所致的肝细胞空泡样变性、线粒体肿胀、粗面内质网扩张等病理损害减轻,抑制HBV-DNA的复制,从而达到抗病毒的效果。

3.4其他有效的抗HBV的中草药很多,还有多糖类如猪苓多糖、香菇多糖、云芝多糖等等,它们都有一定的抑制HBV复制的作用,并且在治疗中安全,无明显不良反应,但其作用机制尚待研究。中药汤剂对HBV也有一定作用。但中药治疗目前存在诸多问题,只有将中药与现代药物研究技术有机结合,采用随机大样本前瞻性对照研究,才能从中寻找和筛选出真正有效的药物,为人类造福。

4免疫调节药物

免疫调节剂可以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尤其是对HBV的特异性免疫,还可以识别和破坏HBV感染的靶细胞,达到清除HBV的目的。但应用免疫调节剂对HBV-DNA和HBeAg的阴转率尚未见报道,目前多作为辅助或与其他抗HBV药物联合治疗。

胸腺肽α1(thymosin-α1,Tα1)是一种人工合成、由28个氨基酸组成的高纯度多肽,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增强T细胞和NK的应答功能及刺激IL-2和IFN的产生,增加IL-2受体及组织相容性复合物Ⅰ类抗原在淋巴和非淋巴系细胞的表达,因而有利于机体清除肝炎病毒;同时还可以减轻TNF-α的细胞毒作用,减轻肝细胞的免疫病理损伤,促进肝脏功能的修复[17]。国外有一项关于T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用Tα1治疗24周,72周后1.6mg组HBV-DNA阴转率30%(bNDA法)和15%(转录介导扩增法,TMA),HBeAg阴转率达22.8%;0.8mg组的效果类似[18]。

其他免疫调节剂还有胸腺因子、左旋咪唑涂布剂、免疫核糖核酸、HBV特异性转移因子等。免疫调节剂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目前还缺乏针对性,疗效不确切,尚有待进一步研究。特异性免疫调节剂,如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DC)疫苗、HBV的S和前S2治疗性疫苗、CTL多肽疫苗、DNA疫苗、反义核酸等处于实验研究阶段,治疗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预计这种新疫苗将成为人类战胜感染性疾病的有力武器。

【参考文献】

1ManesisEK,HadziyannisSJ.InterferonalphatreatmentandretreatmentofhepatitisBeantigen-negativechronichepatitisB.Gastroenterology,2001,121:101-109.

2NakaoK,NakataK,YamashitaM,etal.p48(ISGF-3gamma)isinvolvedininterferon-alpha-inducedsuppressionofhepatitisBvirusenhancer-1activity.JBiolChem,1999,274:28075.

3MarcellinP,LauGKK,BoninoF,etal.PeginterferonAlfa-2aalone,lamivudinealone,andthetwoincombinationinpatientswithHBeAg-negativechronichepatitisB.NEnslJMed,2004,351:1206-1217.

4Schmilovitz-WeissH,Ben-AriZ,SikulerE,etal.LamivudinetreatmentforacuteseverehepatitisB:apilotstudy.LiverInt,2004,24:547-551.

5HosakaT,SuzukiF,SuzukiY,etal.Adefovirdipivoxilfortreatmentofbreak-throughhepatitiscausedbylamivudine-resistantmutantsofhepatitisBvirus.Intervirology,2004,47:362-369.

6相洪琴.金刚烷胺有望用于治疗丙肝.国外医学情报,1997,18(3):10.

7ThyagarajanSP.Ind,JMedRes,1982,76(Suppl):124.

8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536.

9DRGupta.JNatProd,1984,47(6):958.

10刘庄,傅希贤,张乃临,等.中草药叶下珠不同品种和制剂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7,11(3):282.

11广东省卫生厅.广东省药品标准(上册),1987,10.

12方圣鼎.有效成分垂盆草甙的分离与结构.药学学报,1979,(9):431.

13诸国华,周启霆,白冬鲁.Synthesisofsarmentosin.药学学报,1999,34(1):34-38.

14林以宁,赵浩如,刘康,等.垂盆草制剂水溶性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2000,16(6):19-20.

15张红英.水芹甲醇提取物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中国中药杂志,1995,120(1):44.

16黄正明,杨新波,曹文斌.水芹水提物在鸭原代肝细胞培养中对DHBV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中国药学杂志,1997,32(11):720.

乙肝范文篇8

【关键词】乙肝两对半;乙肝病毒DNA;阳性率

据估计,全世界现有乙肝病毒携带者3.6亿,其中我国约有1.3亿。乙型肝炎的流行不仅影响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已成为我国目前最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目前诊断乙型肝炎最常用的指标是检测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标志物(即两对半)。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HBV血清学标志物只能反映人体对HBV的免疫反应状态,不能直接反映HBV在患者体内的复制情况,也不能作为判断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1]。而HBVDNA含量是判断病毒复制活跃和具有传染性的直接和可靠的依据,定量检测HBVDNA是衡量乙肝传染性的最精确的指标,是确定HBV感染不同复制状态的有效检测手段[2]。为了进一步研究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对2005至2008年来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做健康检查的3415名正常健康者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检测,现将检测结果分析如下下载论文。

1基本情况

1.1标本来源

2005至2008年吉林省吉林中西医结合医院3415名健康体检者血清中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512份。

1.2检测方法

采集静脉血5mL,分离血清,备测。乙肝两对半采用ELISA检测,检测试剂均由山东3V公司提供。HBVDNA采用核酸扩增(PCR)荧光定量检测法检测,试剂盒由广州达安生物基因有限公司提供。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检验方法及结果判定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

1.3数据统计分析

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等分析。

1.4结果表达

为表述方便,设定血清学标志物(HBVM)检测项目等1~5项的排列顺序为:①HBsAg;②抗HBs;③HBeAg;④抗HBe;⑤抗HBc,并以出现阳性项目的序号为该模式的代码。例如某人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为HBsAg阳性,抗HBs阴性,HBeAg阴性,抗HBe阳性,抗HBc阳性,则该模式代码为“1,4,5”。

2结果

2.1HBVM阳性模式与HBVDNA的关系

HBV血清学标志物阳性的各模式中,均有不同程度的病毒DNA复制。476例HbsAg阳性血清中,HBVDNA阳性321例,阳性率67.44%。1,3,5模式(大三阳)和1,3模式中HBVDNA阳性率较高,分别达92.17%和85.71%。1,4,5模式(小三阳)中HBVDNA阳性率为61.00%。乙肝大三阳H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小三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7.416,P<0.01)。各模式中HBVDNA的检测结果见表1。表1不同HBVM阳性模式中HBVDNA检测结果

2.2HBeAg与HBVDNA的关系

在122例HBeAg阳性标本中,HBVDNA阳性112例,占91.80%。在354例HBeAg阴性标本中,HBVDNA阳性209例,占59.0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53,P<0.01),见表2。表2HBeAg和HBVDNA检测结果的关系

3讨论

本研究中1,3,5模式(大三阳)和1,3模式中HBVDNA阳性率较高,分别达92.17%和85.71%,这与文献报道的HBeAg阳性者中HBVDNA阳性率可高达90%~100%的结论基本一致[23]。HBeAg与HBVDNA关系密切,通常HBeAg阳性者病毒复制活跃,传染性强。从本研究的检测结果也可以看出,HBVDNA检测的阳性率与HBeAg阳性有很好的一致性,从基因定量水平上证实了HBeAg阳性是反映病毒复制的良好指标。但在HBeAg阳性者中仍有部分HBVDNA为阴性,这可能与HBVDNA的消失比HBeAg的消失早或病毒发生变异有关[4]。

另外,本研究在354例HBeAg阴性标本中出现HBVDNA阳性209例,表明HBeAg消失或抗HBe或抗HBc出现,并不能代表病毒水平的降低或病情恢复。在HBeAg阴性者中检出HBVDNA,这可能与HBV发生前C区基因突变或机体发生特异性的免疫耐受有关[5]。如果仅以HBeAg的检测结果作为判断HBV感染、传染性以及HBV是否在体内复制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应选择检测HBVDNA作为HBVM的补充。

乙肝两对半早已是基层医疗机构判断人群受HBV感染及传染性大小的指标之一,但是它不能充分反映HBV复制的状况,只提供了HBV感染的间接依据,而HBVDNA的检测,解决了免疫学检测的“窗口期”问题,是真实判断乙肝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的直接证据。因此建议对HBsAg阳性者用荧光PCR方法对乙肝病毒携带者进一步作HBVDNA检测,以判定传染性高低及能否从事相关工作,从而保护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

【参考文献】

[1]程钢,何蕴韶,周新宇.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乙型肝炎病毒[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9,22(3):135.

[2]朱子梨,古丽巴哈尔,刘建军,等.乙肝HBVDNA荧光定量检测与血清标志物结果相关性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6,6(7):11381139.

[3]钱宇,潘钰卿,高晴.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乙肝病毒的临床意义[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1,21(4):372373.

乙肝范文篇9

一、乙肝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恐惧、焦虑:乙肝病人的恐惧焦虑情绪普遍存在。由于本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所以需要对病人采取相应的隔离,如单独用餐,限制活动范围及探视人员和时间。但是有些病人不理解被隔离的目的和意义,觉得医护人员害怕他们、嫌弃他们,亲朋好友也疏远他们,此时会给病人造成与世隔绝的心理,使病人产生焦虑、恐惧心理,病人为此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而整天忧心忡忡,甚至感到处于一种独立无援的境地,进而加重了他们的恐惧心理。有些病人还会担心把疾病传染给家人和亲朋好友,担心此病不能治愈,担心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对疾病的治疗、预后与转归以及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客观上该病的治疗效果欠佳和反复发作等特点也使他们感到焦虑。因此,病人常常出现心事重重、忐忑不安的焦虑情绪,表现为情绪不稳定、易怒、失眠等症状。

2.抑郁: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情,它主要由现实丧失或预期丧失引起的[3]。患者担心自己在学习、工作和婚姻等方面受到歧视和冷落,从而产生情绪沉闷和抑郁,直接影响对疾病的治疗。病人一旦被确诊为乙肝,不仅自身要蒙受疾病折磨之苦,更痛苦的是自己是对周围人造成威胁的传染源,因此心理负担比较重,会在心理上和行为上与周围人划一条鸿沟,开始产生一种自卑孤独的心理。

3.人际关系敏感:乙肝病人很多出现肝功能受损的临床症状,如恶心、呕吐、黄疸、腹水等,往往给病人带来生理和心理的痛苦,使病人在人际交往中产生自卑感,人际关系非常敏感。我们在护理中有些病人表现出不能真实地说自己的病种,原因是怀疑别人会厌恶自己。

4.强迫症:有的乙肝病人即便是肝功能正常了,还是觉得肝区不适,也有的病人反复的洗手,拒绝进入公共场所,表现出明显的躯体化症和强迫症。

5.抗药心理:有许多乙肝病人一旦治疗效果不明显,就怀疑自己是否“恶化”转变为癌症了,这时就产生悲观和失望,觉得什么药物对治疗都起不了好效果。这类病人的表现复杂多样,有的沉默寡言、有的表情淡漠还有的极度消沉甚至拒绝治疗。

二、心理护理措施

1.倡导人性化护理现代护士的职业要求,不仅仅是表面的微笑,而是结合职业技能和职业素质,将获得的知识内化后,自觉地给予患者的情感付出。

2.建立相互信任、理解的护患关系医务人员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与病人的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耐心听取并回答病人提出的疑问,积极做好病人的心理调节,疏导病人的消极情绪,帮助他们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使护患关系处于良性循环当中。

3.缓解乙肝病人的心理压力医护人员可以成为缓解病人心理压力的主导力量,可以与病人做知心朋友。让病人倾诉,耐心听其言,细心观察其心理反映,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疏导;耐心地宣传乙肝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与心理状态的关系等方面的知识;提高乙肝病人正确认识乙肝疾病和自我护理及康复的能力,尤其要调整好心理状态,克服心理症状,促进心身健康。使他们正确对待自身疾病,解除思想负担,树立信心。病人入院时,医护人员主动介绍医院环境和规章制度,并征求乙肝病人意见,为日后心理护理打下基础。其次消除乙肝隔离治疗带来的不良心理。我们知道,乙肝病人住院无疑给学习与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再加上病程长,又需要隔离治疗,病人很容易产生孤独和自卑感,他们把恢复健康的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我们要充分理解乙肝病人的心理,多与病人交谈,合理调剂情绪,化解乙肝病人隔离治疗的紧张情绪,医护人员要适当安排家属、朋友探视,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与力量。

4.把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治疗期间,在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把疾病的病因发生和用药后的转归详细告知病人,还要讲解必要的传染病知识,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临床出现的症状等。告知病人既要合理饮食,又要改变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使病人对自己的疾病有较全面的认识,解除思想顾虑,主动配合治疗。

5.帮助病人做到正确服药及合理调整膳食按时复诊是肝炎病人正确服药和合理进食的前提。我们应当在病人门诊治疗或出院前,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对病人做出个体化的指导。病情稳定后,不能因为侥幸心理而中断治疗,而要坚持服药治疗。出院后要定期回医院复查,巩固治疗效果,即使是痊愈也需要恢复和巩固的过程。上述这些问题需医务人员耐心细致地做好宣教工作,并使之成为病人自己的意识行为,才能起到好的治疗效果。

6.针对不同心态的病人开展不同的心理护理对于吸烟、饮酒已成为习惯行为的病人,应侧着重解决病人的心理问题。对于具有偏执心理的病人,应当经常巡视其病房,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的信任和理解,缓和医患关系。

乙肝范文篇10

1一般资料

1.1基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3月内,选择本院收治的86例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产妇,随机抽取各43例,设为研究和对照两组,研究组19例初产妇,24例经产妇,产妇年龄20~45岁,平均年龄(34.28±6.95)岁,乙肝病程3~20年,平均病程(8.92±2.16)年;对照组23例初产妇,20例经产妇,乙肝产妇年龄20~44岁,平均年龄(33.81±5.37)岁,病程3~19年,平均病程(9.64±3.02)年。两组产妇年龄和产次、乙肝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患者均已经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医院的伦理委员会也批准了本次实验,纳入标准:所有产妇经过乙肝五项检查后均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均配合本次研究。排除标准:甲肝、丙肝、戊肝等其它类型肝病,凝血功能障碍,精神性疾病,无法配合本次研究[3]。1.2研究方法。对照组常规管理:通过翻阅患者的病例,对产妇以及新生儿进行管理。研究组用信息化管理手段:(1)建立平台系统,并可建立公众号,从平台系统动态掌握各级机构的乙肝免疫球蛋白库存量,根据球蛋白的有效期,及时调整各地区的库存数,避免浪费[4]。(2)市级或县区级保健机构从平台动态获取新生儿注射记录,电话查询注射真实性。现场抽查病历中的检测结果、医嘱、《新生儿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知情同意书》、病程记录,检查乙肝免疫球蛋白贮藏情况[5]。1.3观察指标。比较分析两组的新生儿乙肝感染率,接受乙肝阻断率,以及不同时间免疫球蛋白注射率(1h、5h、12h、24h)[6]。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的新生儿乙肝感染率对比。研究组的感染发生率25.58%比对照组55.81%低(P<0.05),见表1。2.2 两组接受乙肝阻断率比较。研究组接受乙肝阻断率97.67%比对照组81.40%高(P<0.05),见表2。2.3 不同时间免疫球蛋白注射率比较。研究组1h(34.88%)和5h(41.86%)注射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24h注射率比对照组低(P<0.05),见表3。

3讨论

乙型肝炎是由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部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恶心、上腹不适、乏力等症状[7]。乙型肝炎具有传染性,会通过血液、母婴进行传播,并且不及时治疗会引发肝硬化、肝癌等危害生命的疾病[8]。且由于其具有传染性对患者本人和家人都具有较大的伤害,尤其是女性患者由于乙型肝炎会通过母婴传播,这就使得新生儿感染乙型肝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对新生儿的健康造成严重的伤害[9]。因此需要对母婴传播进行预防,降低新生儿的感染率,提高新生儿的健康。本次研究中,在临床使用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降低新生儿的感染率,有效的预防了乙肝的母婴传播,且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提高接受乙肝阻断率,使新生儿在第一时间进行免疫球蛋白的注射,提高了1h、5h注射免疫球蛋白率。虽然乙肝的母婴传播是国家重点关注的问题,也已经批准进行免费阻断,但是由于受到地区、医护人员专业能力,检验结果不准确等影响,使得免疫球蛋白注射率仍然较低,新生儿的感染率较高[10]。而信息化管理手段,主要利用网络等方法,对产妇以及新生儿进行实时的观察,确保新生儿在第一时间就能进行免疫球蛋白注射,阻断乙肝病毒的感染,降低新生儿的感染率[11]。通过平台以及微信公众号的方法,使得信息获得更快速,更准确,遗漏的概率更小,且信息实时更新,更有效的把握产妇和新生儿的情况。相关人员可随时、准确的调取产妇和新生儿的信息,省去了层层上报,人工统计失误,工作失误等缺点,使得免疫球蛋白的利用率达到最大,且最大限度帮助降低新生儿乙肝感染,发挥了最大的预防价值[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