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抵抗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4:44:29

胰岛素抵抗范文篇1

1减肥作用

有研究显示[4],MT在多囊性卵巢疾病的治疗中,即使在不节食或不增加活动量的情况下,也使女患者收到减肥效果。进一步研究证实,在22例患有肥胖症,但无DM的女性和男性进行MT用药24周,这些受试者体重大约减轻6%(一般为18磅),并且腰围和臀围可减少2英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浓度降低10%。肥胖导致血游离脂肪酸(FFA)增加,FFA通过增强肝糖异生和糖原分解以及抑制INS通路而产生肝IR,而骨骼肌细胞内脂质沉淀可能是引起肌肉IR的重要原因。高水平的FFA可能是外周组织产生的代谢信号,短期内作用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长期作用则促使其凋亡[5]。

2对INS的作用

2.1在不同的IR综合征中常伴有假性黑棘皮病(AN)[6]

在MT对假性AN、IR及高INS血症的10例患者试验,期间维持饮食量、运动量相对恒定,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单纯给予MT1500mg/d口服8周。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组间各参数差异显著性以t检验或χ2检验判定。治疗前和治疗后相比较,空腹INS由45.22±13.9降至28.88±11.32(mU·L-1),(P<0.01)差异有显著性,餐后2hINS由160.25±33.72降至135.50±35.35(mU·L-1),(P<0.01)差异有显著性。外周INS敏感指数由22.89±5.69升至34.33±7.80(min·mU·L-1),(P<0.01)差异有显著性。体重指数由40.45±10.23降至35.21±3.36kg/m2,(P<0.05)差异有显著性。INS升成系数变化不大,治疗前为13.93mU·mmol-1,治疗后为12.35±2.56mU·mmol-1,(P>0.05)差异无显著性。说明MT明显改善假性AN患者的INS敏感性并未增加INS分泌,能改善假性AN患者的IR与高INS血症。提示对T2DM的IR与高INS血症有改善作用,并能降低体重指数。另一相同的研究[7]也证明MT不但减轻IR,增加INS敏感性,也改善血脂代谢使体重下降。

2.2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

上面的数据反映,MT对空腹INS和餐后2hINS水平降低显著,它缓解了高INS血症,外周组织对INS敏感指数增加,减轻了胰岛β细胞的负担,进而进一步缓解IR。IR和胰岛β细胞分泌缺陷在T2DM的发生发展中,谁先出现,意见不一致。IR、高INS血症及肥胖者,脂肪细胞变大,脂肪细胞膜上INS受体密度降低,加大了对INS的需求,胰岛β细胞分泌增加,代偿性升高血中INS水平。

3对血脂的调节作用

MT通过减肥作用对血脂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已有研究证实它能降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降低甘油三酯,改善脂蛋白代谢紊乱,确实存在着受体途径,其升高载脂蛋白AI及降低载脂蛋白B的作用,比格列吡嗪更明显,对非DM高脂血症者也有助于血脂调整[8]。

4讨论

MT治疗T2DM已有多年的历史,其安全性及不导致低血糖已被证实。在治疗IR方面,由于减肥效果明显,可减轻FFA的毒性作用,缓解IR。它使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下降,在不增加INS分泌的基础上减轻IR。其可直接作用INS靶细胞,增加INS亲合力,尤其是受体后作用,增加了INS的敏感性[9]。MT可抑制肝脏糖异生,在不依赖INS而直接影响葡萄糖利用,可能系通过加强无氧酵解途径;它还可作用于肠黏膜上皮细胞,抑制葡萄糖吸收,改善糖耐量低减,有助于解除持续性高血糖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它增加INS受体的数量,从而增加INS与其在肝细胞和肌细胞膜上INS受体的结合量,增加受体酪氨酸激活酶,增加肝细胞和肌细胞对葡萄糖摄取,增强葡萄糖氧化过程和非氧化糖原合成[3]。MT与磺酰脲类药物比,具有不致低血糖,长期使用没有发现耐药性,并减轻肥胖,不增加INS分泌。肥胖、高血压伴IR患者应为首选药。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金属味、皮肤过敏并可引起维生素B12、叶酸吸收障碍等。肝、肾功能不全,严重感染患者应禁用。

【参考文献】

1许樟荣,LyndaMolyneaux,敬华,等.影响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集簇现象的因素.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5):275.

2胡云.2型糖尿病患者一级亲属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1):3.

3朱禧星.现代糖尿病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73-279.

4相洪琴.甲福明治疗不孕症.国外医学情报,2001,22(11):36.

5高维国,石海燕.脂毒性与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23(1):65.

6沈山梅,朱大龙,田成功,等.二甲双胍对假性黑棘皮病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的作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5):285.

7姚文华,卢丹,王清,等.二甲双胍对IGT伴黑棘皮病肥胖青少年体重、血糖、血脂及胰岛素水平的影响.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5):287-288.

胰岛素抵抗范文篇2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中医药疗法;综述

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组织,主要指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同等剂量的胰岛素生物学效应反应性降低或消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和临床表现,它不但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还是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及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1治法研究

王智明等[1]认为调肝泻火法具有调肝泻火、调理脏腑气血津液、平衡阴阳水木之功效,首次提出“从肝论治”治疗IR学说[2],并用实验方法初步阐明从肝论治IR学说能有效预防高脂饮食大鼠发生IR[3],并在此基础上观察调肝泻火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影响,有明显疗效。徐云生等[4]认为IR的病理机制及脂代谢异常与中医学脾虚痰浊血瘀密切相关,并以具有健脾、化痰、活血功效之胰苏灵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戴小良等[5]认为肝失疏泄,心用过度,心肝火旺,消灼阴精是消渴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从而提出清肝泻心法,并主张该法与滋阴润燥法联用治疗消渴病,收到明显疗效。汪何[6]在对照组治疗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2型糖尿病治疗证属气阴两虚夹血瘀者,对照组以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INS无明显变化,但IAI均有升高(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武士芬[7]以具有益气养阴活血清热功效之芪萸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以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1%,高于对照组(P<0.05),IAI较治疗前显著改善,FINS也明显下降(P<0.01)。

2单味中药研究

玉从荣等[8]以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建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大鼠模型,肌肉注射葛根素4周,结果显示:

葛根素高、中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TC和TG,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葛根素高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均能明显降低FINS,提高IAI(P<0.01)。刘月丽等[9]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建立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动物模型,并连续8周以红丝线草提取物(HSX)分高低剂量灌胃,结果:低剂量组可以增加IAI(P<0.05),高、低剂量组FFA、TG水平基本恢复正常,并提高HDL-C水平。

3复方中药研究

姜淼[10]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以三黄安消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BG、餐后2h血糖(P2BG)、IAI、HOMA-IR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汪何[11]在原有降糖药基础上加以三芪丹颗粒治疗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结果:治疗组治疗后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IAI、HDL-C上升,FPG、TG下降,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陈俊等[12]以白虎人参汤随证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治疗组FPG、P2BG、FINS下降明显,而IAI明显改善(P<0.05,P<0.01),TC、TG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明显(P<0.05)。陈维铭等[13]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60例单纯肥胖症患者,对照组以防风通圣丸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BMI、腰臀比(WHR)、FINS明显下降(P<0.05),IAI明显上升(P<0.05),优于对照组(P<0.05)。高允珊[14]在对照组的治疗上加用活血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差异有显著性(P<0.05)。毛振营[15]以加味桃仁承气汤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2%,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FINS显著下降,IAI显著提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文标[16]等以糖脉康治疗2型糖尿病,对照组以二甲双胍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INS、IAI均有显著改善(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张海燕等[17]以糖消汤治疗空腹血糖异常伴胰岛素抵抗患者35例,对照组以二甲双胍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FBG、FINS、BMI均明显下降,IAI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明显下降,HDL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血脂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4动物实验研究

李学军等[18]以高热量饲料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化痰方组及化痰活血方组,化痰方由二陈汤加味而成,化痰活血方在化痰方的基础上加丹参及地龙,结果显示:化痰方组及化痰活血方组的血糖有所降低(P<0.05),同时FINS水平显著降低(P<0.01),IAI明显升高(P<0.05,P<0.01),但化痰活血组作用更佳(P<0.05)。姜淼等[19]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和小剂量STZ制造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病理模型组、黄连人参组和吡格列酮组,结果显示:黄连人参组与吡格列酮组各指标与病理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P<0.05,P<0.01),且胰腺病理观察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所改善,黄连人参组与吡格列酮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王立琴等[20]采用高脂饲料和STZ制造糖尿病IR小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芪黄胶囊加黄连素组)、对照1组(黄连素组)、对照2组(二甲双胍组)、空白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优于黄连素组及二甲双胍组(P<0.05)。李瑾等[21]以高热量饲料和STZ制造2型糖尿病大鼠IR模型,并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糖抗宁小剂量组、糖抗宁大剂量组和二甲双胍对照组,结果显示:糖抗宁合剂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FPG、BMI、FINS(P<0.05,P<0.01),提高IAI(P<0.05,P<0.01)。钱秋海等[22]以高脂饮食和STZ造成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并随机分成4组:模型对照组、三黄消渴胶囊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和二甲双胍模型对照组,结果显示:三黄消渴胶囊能明显降低FINS,提高IAI,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大剂量组更明显。

5结语

近几年中医药改善IR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目前中医对IR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重复性研究较多,缺乏科学客观化指标的大样本研究。对于单味药改善IR的机理缺乏在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应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力求建立病证结合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今后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不断规范深入地开展中医药改善IR的研究,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王智明,龚明伟,李葆华,等.调肝泻火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炎性标志物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6,24(3):426-427.

[2]李道本,王智明.从肝论治防治胰岛素抵抗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3):153.

[3]王智明,李道本,陈璐璐,等.调肝泻火汤防治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2):81.

[4]徐云生,冯建华.健脾化痰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7):394-396.

[5]戴小良,王行宽.清肝泻心滋阴润燥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9):1633-1634.

[6]汪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7):1282-1283.

[7]武士芬.益气养阴活血清热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9):720-722.

[8]玉从荣,吕俊华,王丹.葛根素抗氧化作用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模型大鼠胰岛素敏感性、血压和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4):53-55.

[9]刘月丽,吕俊华.红丝线草对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大鼠有关指标的影响[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3):4-6.

[10]姜淼.三黄安消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及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6,38(1):28-30.

[11]汪何.三芪丹颗粒对老年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3):82-84.

[12]陈俊,万琳,董晓云,等.白虎人参汤对改善2型糖尿病IR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2):138-139.

[13]陈维铭,王馨然.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53-155.

[14]高允珊.活血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10):37-38.

[15]毛振营.加味桃仁承气汤治疗胰岛素抵抗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19):37-38.

[16]左文标,张春香,张庆涛.糖脉康对糖耐量减退者胰岛素敏感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2):185.

[17]张海燕,曾敬,王正君.糖消汤治疗空腹血糖异常伴胰岛素抵抗35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8):40-41.

[18]李学军,杨叔禹,王丽英,等.化痰方及化痰活血方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5):37-39.

[19]姜淼,王世东,黄允瑜,等.黄连人参对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的实验研究[J].新中医,2006,38(5):89-91.

[20]王立琴,张洁.芪黄胶囊合黄连素改善糖尿病小鼠血胰岛素抵抗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9):560-561.

胰岛素抵抗范文篇3

【关键词】胰岛素抵抗.中医药疗法;综述

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是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组织,主要指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对同等剂量的胰岛素生物学效应反应性降低或消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和临床表现,它不但与糖尿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还是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及慢性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1治法研究

王智明等[1]认为调肝泻火法具有调肝泻火、调理脏腑气血津液、平衡阴阳水木之功效,首次提出“从肝论治”治疗IR学说[2],并用实验方法初步阐明从肝论治IR学说能有效预防高脂饮食大鼠发生IR[3],并在此基础上观察调肝泻火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的影响,有明显疗效。徐云生等[4]认为IR的病理机制及脂代谢异常与中医学脾虚痰浊血瘀密切相关,并以具有健脾、化痰、活血功效之胰苏灵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戴小良等[5]认为肝失疏泄,心用过度,心肝火旺,消灼阴精是消渴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之一,从而提出清肝泻心法,并主张该法与滋阴润燥法联用治疗消渴病,收到明显疗效。汪何[6]在对照组治疗上加用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2型糖尿病治疗证属气阴两虚夹血瘀者,对照组以磺脲类和双胍类药物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INS无明显变化,但IAI均有升高(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升高明显(P<0.05)。武士芬[7]以具有益气养阴活血清热功效之芪萸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对照组以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11%,高于对照组(P<0.05),IAI较治疗前显著改善,FINS也明显下降(P<0.01)。

2单味中药研究

玉从荣等[8]以高脂高糖高盐饮食建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大鼠模型,肌肉注射葛根素4周,结果显示:

葛根素高、中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TC和TG,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葛根素高剂量组、卡托普利组均能明显降低FINS,提高IAI(P<0.01)。刘月丽等[9]采用高脂高糖饮食建立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动物模型,并连续8周以红丝线草提取物(HSX)分高低剂量灌胃,结果:低剂量组可以增加IAI(P<0.05),高、低剂量组FFA、TG水平基本恢复正常,并提高HDL-C水平。

3复方中药研究

姜淼[10]在口服降糖药的基础上以三黄安消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结果:治疗组治疗后PBG、餐后2h血糖(P2BG)、IAI、HOMA-IR均有明显改善。对照组汪何[11]在原有降糖药基础上加以三芪丹颗粒治疗3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结果:治疗组治疗后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S)、IAI、HDL-C上升,FPG、TG下降,与治疗前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陈俊等[12]以白虎人参汤随证加减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结果:治疗组FPG、P2BG、FINS下降明显,而IAI明显改善(P<0.05,P<0.01),TC、TG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明显(P<0.05)。陈维铭等[13]以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60例单纯肥胖症患者,对照组以防风通圣丸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BMI、腰臀比(WHR)、FINS明显下降(P<0.05),IAI明显上升(P<0.05),优于对照组(P<0.05)。高允珊[14]在对照组的治疗上加用活血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差异有显著性(P<0.05)。毛振营[15]以加味桃仁承气汤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患者,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76.2%,对照组总有效率80%,两组比较无差异性(P>0.05),两组治疗后FINS显著下降,IAI显著提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性显著(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左文标[16]等以糖脉康治疗2型糖尿病,对照组以二甲双胍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前后FINS、IAI均有显著改善(P<0.01),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张海燕等[17]以糖消汤治疗空腹血糖异常伴胰岛素抵抗患者35例,对照组以二甲双胍治疗,结果:两组治疗后FBG、FINS、BMI均明显下降,IAI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明显下降,HDL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血脂变化不明显(P>0.0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

4动物实验研究

李学军等[18]以高热量饲料加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制造糖尿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化痰方组及化痰活血方组,化痰方由二陈汤加味而成,化痰活血方在化痰方的基础上加丹参及地龙,结果显示:化痰方组及化痰活血方组的血糖有所降低(P<0.05),同时FINS水平显著降低(P<0.01),IAI明显升高(P<0.05,P<0.01),但化痰活血组作用更佳(P<0.05)。姜淼等[19]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和小剂量STZ制造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随机分为病理模型组、黄连人参组和吡格列酮组,结果显示:黄连人参组与吡格列酮组各指标与病理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P<0.05,P<0.01),且胰腺病理观察均较病理模型组有所改善,黄连人参组与吡格列酮组各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王立琴等[20]采用高脂饲料和STZ制造糖尿病IR小鼠模型,随机分为4组:治疗组(芪黄胶囊加黄连素组)、对照1组(黄连素组)、对照2组(二甲双胍组)、空白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结果:治疗组优于黄连素组及二甲双胍组(P<0.05)。李瑾等[21]以高热量饲料和STZ制造2型糖尿病大鼠IR模型,并随机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糖抗宁小剂量组、糖抗宁大剂量组和二甲双胍对照组,结果显示:糖抗宁合剂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均可明显降低FPG、BMI、FINS(P<0.05,P<0.01),提高IAI(P<0.05,P<0.01)。钱秋海等[22]以高脂饮食和STZ造成2型糖尿病IR大鼠模型,并随机分成4组:模型对照组、三黄消渴胶囊小剂量组及大剂量组和二甲双胍模型对照组,结果显示:三黄消渴胶囊能明显降低FINS,提高IAI,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大剂量组更明显。

5结语

近几年中医药改善IR确实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目前中医对IR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重复性研究较多,缺乏科学客观化指标的大样本研究。对于单味药改善IR的机理缺乏在分子生物学上的研究,应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力求建立病证结合的2型糖尿病动物模型。今后我们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不断规范深入地开展中医药改善IR的研究,提高中医药疗效的可信度。

【参考文献】

[1]王智明,龚明伟,李葆华,等.调肝泻火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炎性标志物水平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医药学刊,2006,24(3):426-427.

[2]李道本,王智明.从肝论治防治胰岛素抵抗治疗2型糖尿病的理论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1,9(3):153.

[3]王智明,李道本,陈璐璐,等.调肝泻火汤防治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2,10(2):81.

[4]徐云生,冯建华.健脾化痰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山东中医杂志,2004,23(7):394-396.

[5]戴小良,王行宽.清肝泻心滋阴润燥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9):1633-1634.

[6]汪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中药对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7):1282-1283.

[7]武士芬.益气养阴活血清热法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9):720-722.

[8]玉从荣,吕俊华,王丹.葛根素抗氧化作用与改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模型大鼠胰岛素敏感性、血压和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4):53-55.

[9]刘月丽,吕俊华.红丝线草对胰岛素抵抗脂肪肝大鼠有关指标的影响[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3):4-6.

[10]姜淼.三黄安消胶囊治疗2型糖尿病及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的临床研究[J].新中医,2006,38(1):28-30.

[11]汪何.三芪丹颗粒对老年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7(3):82-84.

[12]陈俊,万琳,董晓云,等.白虎人参汤对改善2型糖尿病IR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5,7(2):138-139.

[13]陈维铭,王馨然.半夏白术天麻汤对单纯性肥胖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153-155.

[14]高允珊.活血降糖方治疗2型糖尿病及胰岛素抵抗50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10):37-38.

[15]毛振营.加味桃仁承气汤治疗胰岛素抵抗临床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0(119):37-38.

[16]左文标,张春香,张庆涛.糖脉康对糖耐量减退者胰岛素敏感性研究[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2):185.

[17]张海燕,曾敬,王正君.糖消汤治疗空腹血糖异常伴胰岛素抵抗35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4,36(8):40-41.

[18]李学军,杨叔禹,王丽英,等.化痰方及化痰活血方对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5):37-39.

[19]姜淼,王世东,黄允瑜,等.黄连人参对药治疗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机制的实验研究[J].新中医,2006,38(5):89-91.

[20]王立琴,张洁.芪黄胶囊合黄连素改善糖尿病小鼠血胰岛素抵抗实验研究[J].山东中医杂志,2005,24(9):560-561.

胰岛素抵抗范文篇4

胆石病是一种全球性、多发性、难愈性疾病,在我国胆石病患病率约为7%~10%,而且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饮食结构的改变及静脉营养的推广,其发病率还在逐年上升[1]。但胆石病发病原因迄今仍未完全阐明。近10年中,糖尿病并发胆石病的患者越来越多,因此胰岛素抵抗(insulinresistance,IR)与胆石病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研究作一综述。

1中医和西医对胰岛素抵抗和胆石病相关性认识

胆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和胆色素结石。近年发现,我国以胆固醇作为主要成分的结石已成为结石的主要类型[2,3]。肥胖、女性、多产、家族史为主要危险因素,新的危险因素仍被不断发现。例如,减肥、高能量饮食的摄入、缺乏运动已加入危险因素之列。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合并胆石病呈上升趋势。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多伴有脂代谢等多方面的紊乱,病机以阴虚为主。而近年研究表明,胆石病病机也以阴虚多见。朱培庭等[4]对临床上274例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进行的辨证分析发现,肝阴不足证型占66.66%,并且50岁以上年龄患者高达72.37%,这两者均与《内经》“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理论及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相吻合。2型糖尿病临床上常有IR的证据,IR是指机体靶组织对胰岛素反应性降低或丧失而产生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其形成的机制十分复杂,多在复杂的遗传背景基础上由各种环境因素诱导而产生,其中胰岛素信号转导障碍是导致IR形成的重要环节。胰岛素合成、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insulinreceptor,InsR)结合到最终生理功能实现的一系列过程发生的异常均可导致IR[5,6]。1988年,Reaven将2型糖尿病及伴随的许多异常,主要包括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等概括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Haffner等[7]认为IR是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最根本缺陷。现国际上较为通用的胰岛素抵抗诊断指标是采用Defronzo1979年建立的应用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技术直接测出的葡萄糖代谢速率。此外,国内李光伟等[8]提出了一个用于流行病学研究的便于临床应用的新的胰岛素敏感指标,即空腹胰岛素与空腹血糖乘积的倒数。现已确认IR是引起脂质代谢紊乱的重要机制,而脂质代谢紊乱是导致胆固醇结石形成的重要原因也已成共识,IR与胆固醇结石存在非常密切的联系,IR可能在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9]。总之,中医中“阴虚”的共性,西医中胰岛素水平和脂代谢在胆固醇结石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均揭示了IR与胆石病的密切相关性。

2胰岛素抵抗和胆石病临床相关性的研究

2.1空腹胰岛素、C肽等物质在胆石病患者中的改变早在30多年前,Sampliner等[10]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就发现,具有高胰岛素血症的Pima印第安人胆石症发生率极高,提示高胰岛素血症可能与胆石症的发生有关。Scragg等[11]首先研究血浆胰岛素水平与胆囊结石危险性关系,并发现在两组胆结石患者中,空腹胰岛素水平均较对照组高,且为独立于年龄、肥胖程度及血浆甘油三酯水平的危险因素。1990年Laakso等[12]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配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与按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糖尿病病程及代谢控制水平等因素严格配对的无胆囊疾病的对照组进行比较,胆囊结石组空腹胰岛素水平明显增高。Ruhl等[9]在2000年第三次全美健康与营养调查研究中探讨了胰岛素与胆石病的关系,结果显示未诊断为糖尿病人群的空腹血清胰岛素、C肽水平等IR相关指标与胆结石患病率之间呈正相关。Misciagna等[13]在一个病例对照研究中也发现,经控制了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血糖及血脂之后,临床未诊断糖尿病及空腹血糖正常的个体中,高胰岛素血症与胆囊结石发病有关,提示IR是胆结石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IR不仅是糖尿病的重要发病基础,而且在胆结石形成中起关键作用,是胆结石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9]。糖尿病患者胆结石的发病率与一般人群相比显著增高。曾有文献报告,糖尿病患者胆石症的发病率为30.2%,非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为11.6%[14]。另外,有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可增加胆汁的胆固醇饱和度,从而促进结石的形成[15]。用胰岛素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较未用胰岛素者胆囊结石的发生率增加[16]。有关糖尿病合并胆石病的发病机制研究显示,糖尿病合并胆石病患者较糖尿病无胆石病患者的空腹胰岛素、C肽水平明显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明显降低[17~20]。另有回顾性分析研究分别测定2型糖尿病伴胆结石组患者与不伴胆结石组患者的血清胰岛素、C肽,并进行差异性比较,亦发现前组患者空腹血清胰岛素、C肽较后组显著增高(P<0.05),说明高胰岛素血症可能是2型糖尿病合并胆结石的危险因素[21~23]。还有研究发现血清瘦素可能与2型糖尿病人胆结石的形成有关,2型糖尿病人的血清瘦素水平也是胰岛素抵抗的一个预测指标[24]。此外对于2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者和不合并胆石症者比较而言,前者伴有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P<0.05),从而证实2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组较不合并胆石症组存在明显的高胰岛素血症和IR,说明其间存在相关性[25,26]。韦秀英等[27]对2型糖尿病胆石症与无胆石症患者共113例作临床对照研究,对其有关的危险因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发现前组血清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而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病程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说明高胰岛素血症与胆结石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血糖浓度与胆结石的发生无关。

2.2脂质代谢在糖尿病合并胆石病患者中的改变樊力红等[28]、李仁达等[29]及魏敬等[30]在90年代进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胆结石的血脂研究,表明脂肪代谢异常和IR在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胆结石形成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糖尿病患者较非糖尿病患者更易患胆结石,胆石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王仲祥等[31]报道,IR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糖尿病合并胆结石患者除空腹血胰岛素水平明显升高外,且与血清总胆固醇浓度呈正相关,提示脂质代谢紊乱是促进2型糖尿病胆结石形成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李亚等[32]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在控制了性别、年龄、血脂等混杂因素后,观察2型糖尿病伴胆囊结石组及不伴胆囊结石组各40例,结果发现前者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说明前者比后者具有更明显的IR,也证实胆囊结石存在IR。黄道林等[33]观察比较了2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103例与不合并胆石症56例患者血清中相关指标的差异,发现前者以女性居多,既往高峰体质指数和血液中甘油三酯水平明显高于无胆石组;而年龄、病程、血糖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从而证实2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可能与肥胖及脂质代谢紊乱有关,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甘油三酯、载脂蛋白的增加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胆石症的危险因素。李英兰等[34]和王玉君等[35]通过测定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胆结石患者及无胆结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水平并计算出胰岛素敏感指数,发现前者该指标改变显著,说明血脂代谢异常可能是2型糖尿病老年患者胆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李蓉[36]对145例均符合糖尿病诊断的患者晨起采集空腹静脉血,测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发现糖尿病伴胆结石患者占32%,胆固醇升高占27.15%,甘油三酯升高占29.16%,高密度脂蛋白降低占24.18%,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占10.13%,从而说明糖尿病脂代谢异常与胆结石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卜东明[37]通过收集161例住院糖尿病患者的资料,就其伴胆囊炎、胆结石、脂肪肝情况与脂代谢异常以及糖尿病病程、年龄等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抽样同期住院的42例非糖尿病患者进行对比,发现糖尿病组上腹部B超检查阳性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糖尿病患者中B超阳性组的血脂异常高于B超阴性组,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说明糖尿病患者往往伴有胆囊炎、胆结石和脂肪肝,其发生胫灰斐9叵得芮小?/P>

3结语

IR是近年来研究者关于胆石病病因的一种较新的观点,临床报道呈上升趋势;IR的相关指标有空腹胰岛素水平、C肽、空腹血糖以及脂代谢的基本指标等。但已有的报道仅是对这种相关性的一种简单证实,仍然缺乏具体、深入、大规模的试验来探索其作用的具体环节,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从IR入手继续深入揭示胆石病的病理本质将是一条新的重要途径,不仅能带来对胆石病发病机制的新认识,同时也有望发现防治胆石病的新策略。

【参考文献】

1BiliaryTractGroup,ChineseSocietyofSurgery.ThetrendofthegallstonediseaseinChinaoverthepastdecade.ZhonghuaWaiKeZaZhi.1995;33(11):652-658.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中华外科学会胆道外科学组.我国胆石病十年来的变迁.中华外科杂志.1995;33(11):652-658.

2ChenXG,LiuJQ,PengMH,etal.Intrahepaticchole-lithiasisinGuangxiarea,ananalysisof8585cases.ZhonghuaPuTongWaiKeZaZhi.2002;17(2):99-101.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陈希纲,刘家奇,彭民浩,等.胆石病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附8585例分析.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2;17(2):99-101.

3ShiJS,RenY.Progressofexperimentalstudyonbili-arytractsurgeryofChina.ZhonghuaShiYanWaiKeZaZhi.2004;21(12):1418-1419.Chinese.石景森,任予.我国胆道外科实验研究的进展.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004;21(12):1418-1419.

4ZhuPT,ZhangJZ,CaoZP,etal.Asummaryofthetreatmentof274casesofchronicinfectionofbiliarytractandcholelithiasis.ShanghaiZhongYiYaoZaZhi.1986;(9):15-17.Chinese.朱培庭,张静,曹中平,等.治疗慢性胆道感染、胆石病274例的总结.上海中医药杂志.1986;(9):15-17.

5CarvalhoE,RondinoneC,SmithU.InsulinresistanceinfatcellsfromobeseZuckerrats-evidenceforanim-pairedactivationandtranslocationofproteinkinaseBandglucosetransporter4.MolCellBiochem.2000;206(1-2):7-16.

6LibermanZ,Eldar-FinkelmanH.Serine332phospho-rylationofinsulinreceptorsubstrate-1byglycogensyn-thasekinase-3attenuatesinsulinsignaling.JBiolChem.2005;280(6):4422-4428.

7HaffnerSM,DiehlAK,ValdezR,etal.Clinicalgall-bladderdiseaseinNIDDMsubjects.Relationshiptodu-rationofdiabetesandseverityofglycemia.DiabetesCare.1993;16(9):1276-1284.

8LiGW,PanXR,LilliojaS,etal.Anewinsulin-sensi-tivityindexforthepopulation-basedstudy.ZhonghuaNeiKeZaZhi.1993;32(10):656-660.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李光伟,潘孝仁,LilliojaS,等.检测人群胰岛素敏感性的一项新指数.中华内科杂志.1993;32(10):656-660.

9RuhlCE,EverhartJE.Associationofdiabetes,seruminsulin,andC-peptidewithgallbladderdisease.Hepa-tology.2000;31(2):299-303.

10SamplinerRE,BennettPH,ComessLR,etal.Gall-bladderdiseaseinPimaIndians.Demonstrationofhighprevalenceandearlyonsetbycholecystography.NEnglJMed.1970;283(25):1358-1364.

11ScraggRK,CalvertGD,OliverJR.Plasmalipidsandinsuliningallstonedisease:acase-controlstudy.BrMedJ(ClinResEd).1984;289(6444):521-525.

12LaaksoM,SuhonenM,JulkunenR,etal.Plasmain-sulin,serumlipidsandlipoproteinsingallstonediseasein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icsubjects:acasecon-trolstudy.Gut.1990;31(3):344-347.

13MisciagnaG,GuerraV,DiLeoA,etal.Insulinandgallstones:apopulationcasecontrolstudyinsouthernItaly.Gut.2000;47(1):144-147.

14AucottJN,CooperGS,BloomAD,etal.Managementofgallstonesindiabeticpatients.ArchInternMed.1993;153(9):1053-1058.

15BennionLJ,GrundySM.Effectsofdiabetesmellitusoncholesterolmetabolisminman.NEnglJMed.1977;296(24):1365-1371.

16CaroliA.Lipidpatternandplasmainsulinindiabeticswithgallstone.Gut.1991;32(3):339-340.

17LiN,ChenH,LinB,etal.Relationshipbetweeninsu-linresistance,decreaseofthyroxineandsexglandhor-monelevelsandcholelithiasisinsenile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mellitus.GuangxiYiKeDaXueXueBao.2000;17(4):606-607.Chinese.李妮,陈晖,林碧,等.胰岛素抵抗、甲状腺素及性腺激素水平下降与老年2型糖尿病胆石症的关系.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17(4):606-607.

18ChenXY,YangGM.Insulinandlipidsprofilesin38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mellitusandcholelithiasis.XinYiXue.2001;32(8):468-469.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陈晓云,杨庚明.38例2型糖尿病并胆石症患者的胰岛素、血脂水平及其相关关系.新医学.2001;32(8):468-469.

19JiangXH.Theanalysisofhighriskfactorincholelithi-asissubjectswithtype2diabetes.JiangsuDaXueXueBaoYiXueBan.2002;12(2):149-150.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蒋晓红.2型糖尿病患者胆结石发生的高危因素分析.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2;12(2):149-150.

20HongTP,SongYL,WangGY,etal.Therelationshipbetweeninsulinresistanceandcholelithiasisinsubjectswithtype2diabetes.ZhongguoTangNiaoBingZaZhi.1998;6(1):12-14.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洪天配,宋延利,王国英,等.Ⅱ型糖尿病患者中胰岛素抵抗与胆石症的关系.中国糖尿病杂志.1998;6(1):12-14.

21ZengZ,LiQ,ZhengCP.Theanalysisofriskfactorincholelithiasiswithtype2diabetes.LiaoningYiXueZaZhi.2005;19(3):132-133.Chinese.曾哲,李乔,郑春鹏.2型糖尿病合并胆结石的危险因素分析.辽宁医学杂志.2005;19(3):132-133.

22ChenWH,FengYL,ZhaoXM,etal.Clinicalanalysisoftype2diabetesmellitusandcholelithiasis.LiaoningShiYongTangNiaoBingZaZhi.2002;10(3):27-28.Chinese.陈卫红,冯玉兰,赵雪梅,等.2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的临床分析.辽宁实用糖尿病杂志.2002;10(3):27-28.

23LuoY.Relationshipbetweeninsulinresistanceandcho-lelithiasisintype2diabetes.ShiYongZhenDuanYuZhiLiaoZaZhi.2004;18(4):282-283.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罗勇.2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与胰岛素抵抗相互关系的探讨.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4;18(4):282-283.

24ZhangHM,ChenLL,WangX.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serumleptinlevelandgallstonesaswellasinsulinresistanceintype2diabetespatients.ZhongguoXianDaiYiXueZaZhi.2004;14(14):76-80.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张红梅,陈璐璐,王旋.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胆结石及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4;14(14):76-80.

25HouJX,LiCP.Clinicalresearchofinsulinandlipidsin32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mellitusandcholelithia-sis.NeimengguYiXueZaZhi.2004;36(12):1010-1011.Chinese.侯俊秀,李彩萍.32例2型糖尿病并胆石症与胰岛素及血脂关系的临床研究.内蒙古医学杂志.2004;36(12):1010-1011.

26ZhangL,LiXJ,ShuY,etal.Clinicalstudyonthere-lationbetweencholesterolgallstoneandinsulinresist-ance.ZhonghuaNeiFenMiDaiXieZaZhi.2004;20(3):211-21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张磊,李秀钧,舒晔,等.胆囊胆固醇结石病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临床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4;20(3):211-212.

27WeiXY.Clinicalanalysisofrelationshipbetweendiabe-tesandcholelithiasis.HuaXiaYiXue.2001;14(3):269-270.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韦秀英.糖尿病与胆石症关系的临床探讨.华夏医学.2001;14(3):269-270.

28FanLH,PengZS.Studyofserumlipidandlipoproteiningallbladderstonewith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XianDaiLinChuangYiXueShengWuGongChengXueZaZhi.1996;2(3):198-199,212.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樊力红,彭仲生.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胆结石的血脂研究.现代临床医学生物工程学杂志.1996;2(3):198-199,212.

29LiRD,MaXJ,XiaSL.Clinicalanalysisof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andgallstone.NingxiaYiXueZaZhi.1998;20(5):332.Chinese.李仁达,马晓洁,夏苏蕾.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的临床分析.宁夏医学杂志.1998;20(5):332.

30WeiJ,QiSK,ShenYQ.Relationshipofplasmainsulinandlipidswithgallstonediseasein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JiangsuYiYao.1996;22(9):632.Chinese.魏敬,齐绍康,沈月琴.空腹血胰岛素、血脂改变与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胆石发病的关系.江苏医药.1996;22(9):632.

31WangZX,ShaoAH,WuXN.Studyonthecorrela-tionshipofhyperinsulinemiaandgallstonediseaseinnon-insulin-dependentdiabetesmellitus.ShanghaiYiXue.1996;19(2):63-65.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王仲祥,邵安华,巫协宁.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高胰岛素血症与胆石症的相关性研究.上海医学.1996;19(2):63-65.

32LiY,TianHM.Regressionanalysisonrelationshipofgallstones,freefattyacidsandinsulinresistanceintype2diabeticpatients.SichuanYiXue.2005;26(2):129-131.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李亚,田浩明.2型糖尿病胆囊结石与游离脂肪酸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四川医学.2005;26(2):129-131.

33HuangDL,ZhangCL,ZouWL,etal.Relationshipbe-tweenplasmainsulin,serumlipidsandcholelithiasis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ZhongguoYiShiZaZhi.2002;4(11):1220-1221.ChinesewithabstractinEng-lish.黄道林,张长乐,邹卫龙,等.2型糖尿病合并胆石症与血胰岛素和脂类代谢的关系.中国医师杂志.2002;4(11):1220-1221.

34LiYL,GuoXW.Relationshipbetweentype2diabetesandgallstonesinolderpatients.QinghaiYiYaoZaZhi.2000;30(6):15-16.Chinese.李英兰,郭雪微.老年2型糖尿病与胆结石关系的探讨.青海医药杂志.2000;30(6):15-16.

35WangYJ,YanZD.Thehighriskfactorsofcholelithia-sisinsenile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ZhongguoLaoNianXueZaZhi.1999;19(3):147-149.Chinese.王玉君,严钟德.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胆结石发生的高危因素.中国老年学杂志.1999;19(3):147-149.

胰岛素抵抗范文篇5

1PPARs的功能

PPARs是环境/饮食刺激的关键调节物,同时也在哺乳动物众多复杂的新陈代谢如脂肪酸的氧化及脂肪形成的调节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3〕。PPARs通过一连串复杂的事件以控制基因的转录,其调节靶基因表达的经典途径包括配体结合导致的激活作用。PPARs只有与9-顺视黄酸的受体—视黄醇类X受体(retinoidXreceptor,RXR)形成异二聚体后才能与DNA结合〔2〕。PPAR-RXR异二聚体结合到靶基因特定DNA序列的启动子区域,而这一特定的DNA序列即是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反应元件(PPRE)。PPRE通常是具有一个碱基对间距的正向重复序列。当配体结合活化后,PPAR-RXR异二聚体便通过招募辅助因子以激活其靶基因的转录。研究结果表明,不管是在体或是离体实验中,受PPAR配体激活后,PPAR-RXR异二聚体与PPRE的结合并不能诱导其与辅激活物如SRC1或TIF2等的相互作用。相反,在RXR配体存在的情况下,SRC1能够稳定RXR同型二聚体与PPRE的结合,从而诱导靶基因的转活过程〔2〕。其中,PPARα刺激肝脏脂肪细胞的氧化及酮体的生成,并参与调节载脂蛋白的生成。PPARβ则被证实参与多数生物学过程,最新的研究结果显示,脂肪组织中PPARβ的表达或活化能阻止饮食或遗传诱导的肥胖。在活体或培养的脂肪细胞或平滑肌细胞中,被合成的配体激活的PPARβ能够促进脂肪酸的氧化和利用。因此,PPARβ可能导致较少的能量浪费和肥胖的倾向〔3〕。与PPARα不同,在脂肪组织中,PPARγ的大多数靶基因都参与了脂肪生成途径。PPARγ和PPARα的功能失调与肥胖、2型糖尿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等众多疾病相关。PPARγ是脂肪细胞分化必需的物质之一,它通过抑制编码瘦素基因来控制肥胖的发生。

2胰岛素抵抗及其相关疾病

胰岛素抵抗导致高胰岛素血症,与临床多种疾病相关。(1)代谢异常:在脂肪组织中,由于胰岛素抵抗脂解作用的降低,将导致葡萄糖摄取量降低以及游离脂肪酸(FFA)含量增加,在骨骼肌中FFA含量变化和氧化抑制葡萄糖的摄取和储存,在肝脏中这些脂肪酸则提高糖原异生作用。这些改变最终导致高血糖症,形成糖尿病的特征性脂质代谢异常,同时也显著提高了糖尿病患者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4〕。(2)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或称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是以降低的葡萄糖耐受与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在该病早期,肝细胞中葡萄糖含量增加而外周组织中葡萄糖含量减少,导致血浆中葡萄糖水平升高,乳胰腺β细胞通过分泌更多的胰岛素以降低升高的葡萄糖水平和胰岛素抵抗,而这将导致高胰岛素血症〔5〕,并通过与位于靶组织上的细胞膜受体结合而调节上述效应〔6,7〕。(3)肥胖:脂肪细胞分泌的TNF-α、FFA、脂联素(adiponectin)、抵抗素(resistin)、瘦素(1eptin)、IL-6、转运生长因子-β、PAI-1等因子,在葡萄糖稳态平衡、能量代谢、炎症、脂肪代谢等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脂肪(尤其是内脏脂肪)堆积导致的胰岛素抵抗已被认为是引起NIDDM发病率上升的原因之一。肥胖病人尤其是腹部肥胖的病人中,普遍存在着游离脂肪酸水平增高的现象,而高水平的游离脂肪酸及其细胞内代谢产物则抑制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过程〔8〕。(4)心血管疾病:胰岛素抵抗与一系列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有关〔9〕,这些危险因子包括:高水平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GL)以及高血压等。研究表明〔10〕,肝脏中游离脂肪酸的增加会导致肝细胞中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含量的增加,而胰岛素能够阻止肝脏分泌VLDL,但在胰岛素抵抗患者中,这一抑制机制被减弱,因而增加的游离脂肪酸将导致高三酸甘油酯血症产生,最终达到降低胰岛素抵抗的目的〔11〕。(5)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多囊卵巢综合征以月经紊乱、卵巢来源的雄激素过多及胰岛素抵抗为特征。胰岛素抵抗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中起关键因素的作用。然而,在这一疾病中,胰岛素信号缺乏的机制十分复杂并且至今仍未得到充分的阐明。但已有实验证明,卵巢内胰岛素抵抗会导致高胰岛素血症,而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将使卵巢内雄激素水平提高,这将进一步加重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的症状〔12〕。(6)肝脏疾病: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具有更高的肝硬化和肝纤维变性的发病率,且肥胖也是促使肝硬化发生的一个危险因子。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非酒精性脂肪肝还与代谢综合征中增加的尿酸含量、腰围指数以及增加的胰岛素抵抗稳态模型评价指数有关。这些事实表明,胰岛素抵抗及代谢综合征在非酒精性脂肪肝、肝硬化和肝脏纤维变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3〕。

3PPARs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31PPARs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的作用靶点目前有关PPARγ与胰岛素抵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胰岛素增敏剂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激活PPARγ后的作用机制〔1〕。TZDs包括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等。该类药物能激活PPARγ,从而减少FFA和TNF-α的释放及增加脂联素的分泌来调节脂肪组织的发育及代谢。此外,PPARα调节游离脂肪酸氧化的能力暗示了这一受体的激动剂治胰岛素抵抗的潜能。研究表明,PPARα的激活可影响与胰岛素相关的炎症及血栓过程中的重要物质,例如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以及PAI-I等。新近的实验研究还指出〔14〕,PPARα的激活还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32PPARs影响胰岛素抵抗的机制(1)对内分泌的影响:脂肪细胞中的PPARγ的活化对其内分泌有调节作用,而内分泌激素可作为信号分子损害胰岛素信号通路,改变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稳态平衡和脂肪代谢等过程。由脂肪细胞分泌的TNF-α已被证实是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的细胞因子。实验表明〔15〕,肥胖病人脂肪组织中TNF-α的表达增加。而向成年大鼠体内注射TNF-α将导致大鼠脂肪细胞中与FFA释放有关的基因表达的改变,从而最终引起全身性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体内白色脂肪组织(WAT)经TZDs处理后可使TNF-α含量下降。棕色脂肪组织(BAT)能选择性表达解偶联蛋白-1(UCP-1),而后者参与了线粒体呼吸过程而产热。此外,UCP-1相关的解偶联蛋白-UCP-2能在包括骨骼肌和脂肪等的多种组织中表达,它被认为是全身能量利用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因此,PPARγ激活后通过使脂肪细胞减少TNF-α及其他信号分子的分泌而降低胰岛素抵抗,部分地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并能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的葡萄糖耐量。(2)对糖-脂循环(Randle循环)的影响〔16〕:葡萄糖转运主要是通过胰岛素调节的葡萄糖载体GLUT4。在肌肉中,葡萄糖和脂肪酸在作为能量供给时相互竞争,脂肪酸水平的升高会影响到葡萄糖的利用。而在肝脏中,FFA的增加与升高的葡萄糖含量糖原异生作用密切相关。PPARγ的激活促进了葡萄糖载体GLUT1、GLUT2、GLUT4的表达,并导致了糖、脂代谢及信号转导途径中一些关键基因表达的改变。PPARγ能选择性地诱导脂蛋白脂酶和乙酰辅酶A在脂肪组织中的表达,促进了脂肪组织中FFA的清除,但其并未改变肌肉组织中脂蛋白脂酶和乙酰辅酶A的表达,也未增加FFA从脂肪组织向肌肉组织的释放,从而导致脂肪酸滞留于脂肪组织,使全身可利用的脂肪酸减少。因此,PPARγ可通过葡萄糖与脂肪酸的代谢过程,加快脂肪酸的消耗,从而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3)PPARγ形成PPAR-RXR二聚体的作用机制:如前所述,PPARγ形成PPAR-RXR二聚体后可增加WAT中的总胆固醇(TG)含量,使肝脏/肌肉中的TG含量降低,从而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和胰岛素抵抗。研究证明〔17〕,PPARγ的外显子B存在相当普遍的多态性,例如Prol2Ala多态性在多个民族中与体质指数和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的降低以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升高有关。Alal2等位基因的胰岛素增敏效应只在具有低出生体重的研究对象中才发现,表明出生后的环境因素能改变PPARγ的活性。基因-生活方式的相互作用可能调节Prol2Ala多态性对体重的增加以及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影响。这反映了胰岛素复杂的、多基因的本质以及多环境因素对表型的影响作用。

4结语

胰岛素抵抗可导致多种疾病,因此,研究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十分重要。PPARs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治疗胰岛素抵抗的作用靶点〔1〕。该类药物能激活PPARγ,从而减少FFA和TNF-α的释放及增加脂联素的分泌来调节脂肪组织的发育及代谢。此外,PPARα调节游离脂肪酸氧化的能力暗示了这一受体的激活机制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潜能。实验研究指出〔18〕,PPARα的激活还能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然,研究PPARs在治疗和预防胰岛素抵抗中的机制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和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MinghanWang,SherrieTafuri.ModulationofPPARγactivitywithpharmaceuticalagents:treatmentofinsulinresistanceandatherosclerosis[J].JournalofCellularBiochemistry,2003,89:38-47.

〔2〕NguanSoonTan,LilianeMichalik,BeatriceDesvergneMultipleexpressioncontrolmechanismsofperoxisomeproliferater-activatedreceptorsandtheirgenes[J].JournalofSteroidBiochemistry&MolecularBiology,2005,93:99-105.

〔3〕LEFridly,LHPhilipson.Reactivespeciesandearlymanifestationofinsulinresistanceintype2diabetes[J].DiabetesObesityandMetabolism,2005,1463-1326.

〔4〕PPeter,SLNuttall,MJKendall.Insulinresistance-thenewgoal[J].JournalofClinicalPharmacyandTherapeutics,2003,28:167-174.

〔5〕MalarvannanPannirselvam,ToddJAnderson,ChrisRTriggle,etal.EndothelialcelldysfunctionintypeIandIIdiabetes:thecellularbasisfordysfunction[J].DrugDevelopmentResearch,2003,58:28-41.

〔6〕DanielERosenberg,SergeAJabbour,BarryJGoldstein,etal.Insulinresistance,diabetesandcardiovascularrisk:approachestotreatment[J].DiabetesObesityandmetabolism,2005,7:642-653.

〔7〕KSVimaleswaran,VRadha,SGhosh.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γcoactivator-lα(PGC-lα)genepolymorphismsandtheirrelationshiptoType2diabetesinAsianIndians[J].JournalofClinicalLaboratoryAnalysis,2004,18:317-321.

〔8〕LEFridly,LHPhilipson.Reactivespeciesandearlymanifestationofinsulinresistanceintype2diabetes[J].Diabetes,ObesityandMetabolism,2006,8(2):136-145.

〔9〕AndersenLB,HarroM,SardinhaLB,etal.Physicalactivityandclusteredcardiovascularriskinchildren:across-sectionalstudy(TheEuropeanYouthHeartStudy)[J].Lancet,2006,368(9532):299-304.

〔10〕HaroldELebovitz.Insulinresistance-acommonlinkbetweentype2diabetesandcardiovasculardisease[J].Diabetes,ObesityandMetabolism,2006,8(3):237-249.

〔11〕UlrikaEdvardsson,HelenaBrockenhuus,OlegPanfilov,eta1.Hepaticproteinexpressionofleanmiceandobesediabeticmicetreatedwith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activators[J].Proteomics,2003,3:468-478.

〔12〕TokEC,AktasA,ErdalEM,etal.Evaluationofglucosemetabolismandreproductivehormonesinpolycysticovarysyndromeonthebasisofperoxisome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PPAR)一γ2Prol2Alagenotype[J].HumanReproduction,2005,20(6):1590-1595.

〔13〕LoriaP,LonardoA,CarulliL.Reviewarticle:themetabalicsyndromeandnon-alcoholicfattyliverdisease[J].AlimentPharmacolTher,2005,22(S2):31-36.

〔14〕GervoisP,FruehartJC,StaelsB,etal.Inflammation,dyslipidaemia,diabetesandPPARs:pharmacologicalinterestofdualPPARαandPPARγ[J].Agonists,2004,58:22-29.

〔15〕YalverdeAM,Benito2M,LorenzoM.Thebrownadiposecell:amodelforunderstandingthemolecularmechanismsofinsulinresistance[J].ActaPhysiolScand,2005,183:59-73.

〔16〕MotohiroSekiya,NaoyaYahagi,TakashiMatsuzak,etal.PolyunsaturatedfattyacidsamelioratehepaticsteatosisinobesemicebySREBP-1Suppression[J].Hepatology,2003,38(6):1529-1539.

胰岛素抵抗范文篇6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治疗新思路医学/环境治疗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指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在胰岛素抵抗阶段,常常表现为一组临床症状,即所谓的胰岛素抵抗综合症或称代谢综合症。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向心性肥胖、进行性的葡萄糖耐量异常和血脂紊乱、高血压、内皮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溶解、凝血方面的障碍等。在糖尿病的患者中,有40%存在大血管病变,50%有高血压,50%有高甘油三酯血症,40%有微量蛋白尿。因此在糖尿病的早期尽早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延缓糖尿病发展的关键。因而中医的治疗思路也应随之转变,由单纯的治疗“消渴”,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干预阻断代谢综合症的核心环节,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未病先防”唯如此才能体现中医的势。故在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应有特别强调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综合症”的防治。

一、中医对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症的认识

代谢综合症类似中医的“痰湿”“肝郁”“食郁”“血瘀”等致病的“肥满”“眩晕”“湿阻”等。“肥满”“眩晕”等,这些“证”看似与“消渴”无关,实际与消渴有共同的核心机制,或可以说是消渴早期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以食郁为主导的六郁是该代谢综合症的发病基础;以肝脾功能失调为核心的代谢功能紊乱是其基本病机。过食、少动造成食、气、血、热、痰、湿六郁作用于脾胃而酿成痰、瘀、浊、脂等病理产物。在该代谢综合症的早期,高胰岛素血症期,机体处于代偿阶段,形体壮实,整体机能旺盛,以实证为主,属郁、热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病态;至中晚期由实而虚,由盛而损,由脾开始既而肝肾,脏腑功能减退,整体机能失调而出现多种代谢紊乱;到晚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全身脉络损伤,脉络瘀滞出现严重的循环障碍,并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二、中医对代谢综合症的防治

在辨证治疗上,主张按“郁热虚损”不同病机分阶段治疗。

2.1郁证阶段:临床表现仅见肥胖、过食、不耐疲劳。中医辨证属郁证,包括食郁、气郁、痰郁、湿郁、血郁、火郁等“六郁”范畴,并以食郁为核心,治疗宜消食散结,常用越鞠丸加减。

2.2热证阶段:临床常见肝胃郁热和痰热互结两个证型。肝胃郁热者宜用开郁清热的大柴胡汤加减;痰热互结者宜用清热活血的加味三黄汤(生大黄、黄芩、黄连、水蛭、地龙、赤芍)加减。其中防风通圣散,三黄泻心汤,三仁汤、三石汤,小陷胸汤等分别用于此阶段之表里三焦俱热、肺胃热盛、湿热较盛、痰热壅盛等不同证型。此阶段因饮食不节,酒食生痰者亦不少见,常以顺气消食化痰丸治疗;如因素体胃弱,因虚而郁,因郁而热者宜用升阳散火汤或升阳益胃汤。热证后期,气由热耗,虚实夹杂者宜用健脾丸,枳术丸等。

2.3虚损阶段:病机复杂,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痰浊瘀血日甚,或以糖尿病为主要表现,或以高血压病为主要表现,或以血脂异常为主要表现。终致“脉损”、“络损”此时本虚标实是其核心病机,应根据侧重的不同,在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基础上清化痰浊,活血化瘀。因该综合症的最终归宿是血管病变,故中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为贯彻始终的主线。中医在防治该综合症的“五高”上有独到之处,即“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凝低纤溶血症”“高粘血症”的治疗。如以黄连阿胶汤、黄连温胆汤治疗因抑郁失眠造成的难控制的高血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泻心汤治疗因肝经郁热、肝阳上亢导致的以高血压为主的该综合症;以泻心汤合硝石矾石散治疗因痰、湿、郁、热导致的以血脂异常为主的该综合症;用抵挡丸治疗该综合症的高凝、高粘血症都能取得满意疗效。公务员之家

三、中医治疗糖尿病思路的转变

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思路应由单纯治疗消渴转变到防治胰岛素抵抗、治疗代谢综合症上。特别要重视该综合症的早中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而仅表现为身体肥胖、形体壮实、多食少动即郁热阶段,开郁清热为其主要治法;该综合症的后期虚实夹杂,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又有痰、湿、瘀标实为患,治疗当标本兼顾;到该综合症的晚期,虚症更重、脉络瘀阻更甚,补虚的同时更要强调活血化瘀通络。随着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发展,证实许多单味药或成方能改善胰岛素分泌时相;调节胰岛素与胰升糖素之间的反馈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压血脂;拮抗血浆内皮素受体,保护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预防治疗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等,这些成果为中药治疗该综合症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潘长玉,尹士男.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1):56.

[2]李赛美,熊曼琪,林安钟,等.不同治法阻断糖尿病大鼠高糖、高脂、胰岛素初步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8):34~37.

胰岛素抵抗范文篇7

关键词:中医/糖尿病治疗新思路医学/环境治疗

糖尿病属中医的“消渴”范畴,指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深入,目前认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在胰岛素抵抗阶段,常常表现为一组临床症状,即所谓的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称代谢综合征。包括: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向心性肥胖、进行性的葡萄糖耐量异常和血脂紊乱、高血压、内皮功能障碍、及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溶解、凝血方面的障碍等。在糖尿病的患者中,有40%存在大血管病变,50%有高血压,50%有高甘油三酯血症,40%有微量蛋白尿。因此在糖尿病的早期尽早改善胰岛素抵抗是预防延缓糖尿病发展的关键。因而中医的治疗思路也应随之转变,由单纯的治疗“消渴”,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干预阻断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环节,预防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未病先防”唯如此才能体现中医的势。故在现代中医对糖尿病的治疗中应有特别强调对“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抵抗综合征”的防治。

1中医对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的认识代谢综合征类似中医的“痰湿”“肝郁”“食郁”“血瘀”等致病的“肥满”“眩晕”“湿阻”等。“肥满”“眩晕”等。这些“证”看似与“消渴”无关,实际与消渴有共同的核心机制,或可以说是消渴早期的病理基础。中医认为以食郁为主导的六郁是该代谢综合征的发病基础;以肝脾功能失调为核心的代谢功能紊乱是其基本病机。过食、少动造成食、气、血、热、痰、湿六郁作用于脾胃而酿成痰、瘀、浊、脂等病理产物。在该代谢综合征的早期,高胰岛素血症期,机体处于代偿阶段,形体壮实,整体机能旺盛,以实证为主,属郁、热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病态;至中晚期由实而虚,由盛而损,由脾开始既而肝肾,脏腑功能减退,整体机能失调而出现多种代谢紊乱;到晚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使全身脉络损伤,脉络瘀滞出现严重的循环障碍,并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中医对代谢综合征的防治在辨证治疗上,主张按“郁热虚损”不同病机分阶段治疗。

2.1郁证阶段:临床表现仅见肥胖、过食、不耐疲劳。中医辨证属郁证,包括食郁、气郁、痰郁、湿郁、血郁、火郁等“六郁”范畴,并以食郁为核心,治疗宜消食散结,常用越鞠丸加减。

2.2热证阶段:临床常见肝胃郁热和痰热互结两个证型。肝胃郁热者宜用开郁清热的大柴胡汤加减;痰热互结者宜用清热活血的加味三黄汤(生大黄、黄芩、黄连、水蛭、地龙、赤芍)加减。其中防风通圣散,三黄泻心汤,三仁汤、三石汤,小陷胸汤等分别用于此阶段之表里三焦俱热、肺胃热盛、湿热较盛、痰热壅盛等不同证型。此阶段因饮食不节,酒食生痰者亦不少见,常以顺气消食化痰丸治疗;如因素体胃弱,因虚而郁,因郁而热者宜用升阳散火汤或升阳益胃汤。热证后期,气由热耗,虚实夹杂者宜用健脾丸,枳术丸等。

2.3虚损阶段:病机复杂,脏腑功能减退,气血阴阳不足,痰浊瘀血日甚,或以糖尿病为主要表现,或以高血压病为主要表现,或以血脂异常为主要表现。终致“脉损”、“络损”此时本虚标实是其核心病机,应根据侧重的不同,在益气、温阳、滋阴、养血基础上清化痰浊,活血化瘀。因该综合征的最终归宿是血管病变,故中医治疗应以“活血化瘀通络”为贯彻始终的主线。中医在防治该综合征的“五高”上有独到之处,即“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高凝低纤溶血症”“高粘血症”的治疗。如以黄连阿胶汤、黄连温胆汤治疗因抑郁失眠造成的难控制的高血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泻心汤治疗因肝经郁热、肝阳上亢导致的以高血压为主的该综合征;以泻心汤合硝石矾石散治疗因痰、湿、郁、热导致的以血脂异常为主的该综合征;用抵挡丸治疗该综合征的高凝、高粘血症都能取得满意疗效。

3中医治疗糖尿病思路的转变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思路应由单纯治疗消渴转变到防治胰岛素抵抗、治疗代谢综合征上。特别要重视该综合征的早中期,临床症状不明显而仅表现为身体肥胖、形体壮实、多食少动即郁热阶段,开郁清热为其主要治法;该综合征的后期虚实夹杂,既有脏腑气血功能不足又有痰、湿、瘀标实为患,治疗当标本兼顾;到该综合征的晚期,虚症更重、脉络瘀阻更甚,补虚的同时更要强调活血化瘀通络。随着临床和实验研究的深入发展,证实许多单味药或成方能改善胰岛素分泌时相;调节胰岛素与胰升糖素之间的反馈平衡;改善胰岛素抵抗、调节血压血脂;拮抗血浆内皮素受体,保护糖尿病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预防治疗糖尿病的血管病变等,这些成果为中药治疗该综合征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潘长玉,尹士男.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因素.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0,16(1):56.

[2]李赛美,熊曼琪,林安钟,等.不同治法阻断糖尿病大鼠高糖、高脂、胰岛素初步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8):34~37.

胰岛素抵抗范文篇8

临床医师早已认识到肥胖和K型糖尿病人存在胰岛素抵抗(IR)。1988年Reaven、DeFrnzo等人发现部分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存在IR和高胰岛素血病,后者可致一系列上述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命名:“调综合症”,后者易与心绞痛合并心电图缺血改变而冠脉造影正常者(冠心一调综合征)相混淆,目前多称前者为IR综合征或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IRMS)。

原发性高血压病人常伴随糖、胰岛素和脂蛋白代谢异常,有人发现此现象也见于高血压病人的第一代亲属中血压正常者,继发性高血压病人中无此现象。单纯降压治疗并不能改善相伴随的代谢紊乱,相反有的降压药还能加重代谢紊乱。

Reaven估计人群中IR的患病率约为25%,在高血压病人中至少是50%,他推测IR高胰岛素血症通过下列机制导致高血压。

1、增加肾小管对Na+的再吸收;

2、交感神经过度兴奋;

3、阳离子向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转移,有利于血管收缩。

4、内皮细胞依赖的血管扩张功能减退;

5、胰岛素对血管平滑肌细胞有分裂增殖作用。

IRMS的发病机制不详,起初认为IR引起代价性高胰岛素血症,后者可致一系列代谢紊乱和动脉粥样硬化,现在许多作者又倾向于IR是上述代谢紊乱的基础。IR可致高胰岛素血症和交感神经兴奋,引起一系列代谢紊乱,后者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固子。总之,因果关系不详,也可能还有一共同的未知基础

已知胰岛素在人体还有许多功能,IR对不一定出现全面抵抗,可以只表现在胰岛素对糖的利用障碍,而其它功能无损,如仍可致肾小管回吸收Na+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和脂质代谢紊乱。

支持高胰岛素血症可引起高血压的论点有:

1.持续给大鼠静脉注射胰岛素可致血压升高;2.亚型糖尿病合并肥胖、高血压病人降低胰岛素用量可使血压下降。DeFrenzo(1992)在中国报告:从流利病学调查、动物实验和临床横断面分析认为胰岛素本身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此,提出糖尿病人以胰岛素治疗有害无益。反对者认为:1.狗实验持久静脉输入胰岛素不引起高血压;2.胰岛细胞瘤病人和精神病人以前用胰岛素休克治疗者血中胰岛素很高但高血压并不比正常人多见;3.Anderson提出胰岛素事实上是一种血管扩张剂。

Reaven等(1996)提出IR和高胰岛素血症必然经过其它通道引起高血压,强调交感神精兴奋是它们之间的桥梁。胖人易同时伴有IR、高胰岛素血症和交感神经兴奋增加,后者可通过尿中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证实。这些都可致高血压和脂质代谢异常(TG↑、HDL,一C↓、LDL一C↑尤其是小微密LDL一C)。Reaven认为胰岛细胞瘤病人的胰岛素浓度都是短暂升高,他们是原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不是继发于IR,前者都有低血糖而后者往往血糖和胰岛素整天都高于正常。

高血压病人易患冠心病与脑卒中,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有效的治疗高血压能明显降低脑卒中但不能明显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机制之一是除高血压外,冠心病尚有其它危险因子,如不兼顾这些因子必然不会得到好的预防效果。

目前对IRMS的因果关系尚不能肯定,不是所有IR的因果关系尚不能肯定,不是所有IR病人都有高血压,也不是所有高血压病人都有IR,其相关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胰岛素抵抗(IR)的分子生物学基础

Ⅱ型糖尿病代表IR的一个极端,牵涉到肝和周围组织抑制肝生产糖的能力降低,增强糖原再生和降低周围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摄取和利用葡萄糖)。由于遗传的环境因素胰腺及细胞不能代偿以保持正常血糖水平时发生糖耐量常、糖尿病。

通过家系调查和单合子孪生兄弟调查提示IR有遗传特征,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受环境因素影响。分子学研究还在起步阶段,正在不断深入,已知有许多中间分子参与细胞内糖的转运,有的中间分子也参与其它信息系统,不是胰岛素的特异通道。

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是一种特异的糖蛋白,是由2个α亚单位和2个β亚单位组成。当胰岛素与α亚单位结合后,β亚单位发生自我磷酸化(artophosphorylatrm)和激活酪氨酸激酶,此后激活细胞内一系列中间分子,SH2(SrcHomo1gy一2)、IRS一1(InsulinrecepfOreuletrate一1)和PI一3激酶(Phosphatidylinasital一3Kinase)等。已葡萄糖进入细胞内要通过葡萄糖转运者GLUT一4蛋白、后者与上述细胞内信号通路关系尚有待进一步阐明。

细胞分子水平,IR可能发生的部位有三:1.葡萄糖转运效应系统;2.受体本身;3.受体后信号通道。后者已如上述,有待进一步深入,大量研究IR的精力已经放在:型糖尿病人胰岛素受体基因的突变上,已证实有40多种胰岛素受体基因突变。IR是一种遗遗传环境互应结果的表现型,情况复杂,通过对基因组广泛的筛选,并未发现”型糖尿病人有一共同的受体基因缺陷,其真实的细胞分子学机制尚不详。生理学研究发现卫型糖尿病人的脂肪细胞内GLUT一4浓度降低,从:型糖尿病人肌肉细胞部分提纯胰岛素受体发现酪氨酸激酶的活力明显降低。

DaindMoller(1996)通过转基因小鼠证明胰岛素受体功能缺陷可致IR。他将骨骼肌和心肌细胞激酶缺损的胰岛素受体转移到实验小鼠使之产生IR,能明显降低肌细胞酪氨酸激酶活性,继而引起下游信号IRS一1和PI一3激酶的活力下降。这些小鼠转基因后产生IR、高胰岛素血症、肥胖、糖耐量差和甘油三脂浓度升高,类似调综合症病人的临床表现,但无血压升高。

不是所有的或大多数IR病人都存在胰岛素受体缺陷致受体酪氨酸激酶时活性降低,因而想到降此以外还有很多其它因素也可以调节胰岛素受体的功能,如丝氨酸、磷酸化可影响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高血糖可以激活蛋白激酶C(PKC)影响丝氨酸磷酸化而降低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肥胖者可能通过肿瘤坏死因子一a(TumornecrosinFactor一a增加IRS一1,后者通过反馈可抑制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活性。Youngren等(1997)报告一种Plasmamem一braneslycoprotein(PC一1)可以不经过胰岛紊受体直接进入细胞内抑制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活性而不影响IGF一1受体(后者利用同一通道)。

如何测定胰岛素的敏感性

Ferrannini(1998)J.FHyperf16:895一906复习文选总结了各种测定胰岛素抵抗(IR)和胰岛素敏感性(1S)方法的优缺点。认为目前急需一种准确可被重复的方法来测定人体IR。

Ⅰ.胰岛素耐量试验是最早的在人体内测量IS的方法(1929),一次定量注射胰岛素后看血糖降低的速率,血糖下降越快,对胰岛素越敏感。此试验胰岛素的用量相当大(是药理剂量而不是生理剂量),血糖消退过程符合多指数而不是单指数过程,主要缺陷是容易引起低血糖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反应,对糖尿病和老年动脉粥样硬化者不利。低血糖本身也可致IR,影响IS。

Ⅱ.血胰岛素浓度血胰岛素浓度越高,IR越重。空腹和餐后血胰岛素水平都曾被广泛用于测定IS,也有人应用空腹血糖调空腹胰岛素和它们之间的比例来测定IS,并与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试验相比,各家报导变异系数5一25%不等。无论如何血胰岛素水平除决定于IR外,还有赖于胰岛素分泌、分布和分解;影响血糖浓度的因素比血胰岛素更多,如血中其它激素和门静脉高血糖素水平。

Ⅲ.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试验多数作者公认是目前最好的方法(由DeFronzo等1979年改良)。基本方法是静脉输入外源胰岛素后引起急性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开始输注速度为127。6μU/m2/min,10分钟后输注速度减为40vU/m2/min,并维持此速度主实验结束。胰岛素输入20分钟后,血胰岛素浓度从14μU/mL升到105+5vU/mL,达到稳态。胰岛素输入4分钟开始输入葡萄糖,每5分钟监测血糖一次,并调整葡萄糖的输入速度,将血糖维持在正常空腹水平以防止发生低血糖。血胰岛素浓度在50μU/mL以上时能抑制90%的肝脏内源性葡萄糖生成,此时主要依赖输入的外源性葡萄糖将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所输外源性葡萄糖的量等于机体在胰岛素作用下所处理的葡萄糖。因此,根据输入葡萄糖的量和血胰岛素比值,可以间接了解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实验过程的血糖、血胰岛素浓度及葡萄糖输入速度见附图。实验技术要求高,主要有3类:①2个静脉通道保持畅通。一条是输入胰岛素和葡萄糖,另一条是频繁抽血测定血标本。注意后者的血要动脉化,将手保持温在60一70℃。因为胰岛素能使组织利用葡萄糖、动静脉血糖浓度是有差别的,如用普通静脉血标本来调节外源葡萄糖的输入速度则必导致超量输入葡萄糖,后者可引起高血糖,又将刺激内生胰岛素分泌影响实验结果。②要有好的输液泵,能细调输入速度。③能快速测量血糖(30秒内完成),可在床边操作,实验者要经过10次以上培训才能熟练。

胰岛素输入一定要按体表面积计算,以免胖人多输。如何计算ISI有不同方法、各家报导不一,有的以公斤体重来计算糖的利用,有的运用去脂体重(FatFreeMass)来纠正(因为只有瘦肉才能摄取葡萄糖),后者较合理,否则男人的1SI高于女人。实验完毕以后仍需监测血糖,一段时间内仍有可能致低血糖。有人认为本实验是非生理性的,但各家报导实验的变异系数为10%(也是最小的)。

Ⅳ.口眼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同步测定血中胰岛素,根据胰岛素反应水平或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制断IR,是国内外常用方法(我院于1990年起也是用此方法)。①letoky和Reaven(1974)早已报导,在正常人中相隔48小时,进行第二次OGTT,其餐后2小时胰岛素反应水平明显不同(差别超过30%以上)者占50%。Tedde(1995)报导口服葡萄糖产生血胰岛素水平高于静脉输入等量的葡萄糖。胃抑制多肽(Gastricinhibitorypo1ypeptide)是最强的肠道促胰岛素分泌因子之一。他认为胃抑制多肽的分泌与餐后高胰岛素血症有关,在原发性高血压病人中也不例外。

V.胰岛素抑制试验最初由shen和Reaven1970年提出,经多次改良而成,是一种反钳夹试验。静脉持续输人生长抑素(Somatostatin)250ug/h抑制内生胰岛素分泌,同时输入固定剂量的胰岛素和葡萄糖(允许血糖浓度波动),在稳定状态血糖越高表明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越差。

本试验可能不易达到稳定状态,糖尿病人在血糖达到稳定状态时血糖浓度可能已超出肾阈出现尿糖,血糖过高还可刺激内生胰岛素释放。对胰岛素敏感者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生长抑素除抑制内生胰素外可能还会抑制其它激素,如胃肠道激素和垂体,都要影响血糖浓度。与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试验不同,本试验的血糖浓度是波动的,可高可低。

Ⅵ.微小模型分析法在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时看血糖下降的速率,Berqman1981改良同步测定血中胰岛素浓度,根据血糖和胰岛素的动态改变,应用微机计算胰岛素敏感性和葡萄糖效应。每次试验需4小时,抽血化验25次,但不需要当即测定血糖。此方法也曾流行一时,因为胰岛素反应不稳定,以后出现大小剂量外源胰岛素改良法(有人认为大剂量外源胰岛素有利于抑制内生胰岛素分泌,试验重复性较好)。

缺点:①相对较简单但仍很复杂,有时可致低血糖反应也影响试验结果,②试验要求胰岛素反应在基础水平上逐步上升,对严重IR病人胰岛素反应不良者则无法估计胰岛素敏感性。③本方法是经验估计法,从生理学观点这种推算过于简单化,有许多地方解释不通,也容易发生估计偏倚(bias),各家报导变异系数在15~28%。

Morris(1994)报导胰岛素常规放射免疫测定法缺乏特异性,与前胰岛素(Proinsulin)发生交叉反应,因此所得结果常高估了血胰岛素浓度。胰岛素抵抗病人中前胰岛素和胰岛素之间的关系尚不祥。Kahn等(1994)认为前胰岛素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比胰岛素更重要。

PaolissoG复习文献认为IR与高血压、糖尿病和细胞内Mg++浓度密切相关。活的细胞内含Mg++较多,血浆Mg++浓度比较衡定受多种因子控制,其中之一是胰岛素。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研究证明胰岛素可使Mg++从细胞外转入细胞内。细胞内Mg++还能调节胰岛素的作用,主要是葡萄糖的氧比代谢。酪氨酸激酶是糖降解的限速酶,它的激活也离不开Mg++。钠泵活力也需要Mg++作为辅酶。Mg++能对销Ca++对平滑肌细胞的兴奋一收缩偶联作用,使血管扩张。在:型糖尿病和高血压病人细胞内M++是下降的,可致血压升高和IR,后者可致糖尿病。

从上所述,至今尚没有完美测定IR和1S的方法,影响因素又十分复杂。Hansson等:EvaluationofendpointsinHypertersBIPressureSuppl2,1997.1997年3月在法国南部举行专题讨论会,讨论心血管疾病的中点和终点(intermediateversusendpoints)的关系,hardendpoints是指心血管疾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重点放在左心室肥厚、肾功能、大血管病变、血管内皮因于、胰岛素抵抗、高血压等替代终点。与会者一致认为目前科研中所应用的替代终点充满陷井和不足之处,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和金钱不能没有替代终点。后者应具备以下条件:

①容易测量和定量,既可靠又能被重复,既敏感又特异。

②与所研究疾病存在“剂量一效应”关系。

③从病理生理学观点替代终点和硬终点明显相关,有良好的阳性和阴性的预见值。

④容易质控。

⑤对干预措施反应快而准确。

显而易见,目前测量IR方法都不能满足以上要求,因此IR还能作为替代终点。

1990年为了探索中国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是否存在IR,在研究开始,我们欲选择单纯高血压病人(不伴有其它代谢异常),但很快发现难以达到目的,连续33例原发性高血压病人横断面检查中,单纯高血压病人只有8例,其余25例都有肥胖、高脂血症、糖耐量差或:型糖尿病中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合并症。

随即发现美国SanAntonio的一份类似报告,在2930人群中普查发现高血压病人287例,其中单纯高血压的只有44例(15%),其余85%病人都有一个以上的上述代谢紊乱。上述结果是横断面调查而取得的,如果进行前瞻性跟踪调查则高血压合并代谢紊乱的数字还要高。

因此,这一组综合症在临床病人中是经常合并存在的,所有这些代谢异常和高血压都是动脉粥样化硬化的危险因子,为了防治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应针对所有的代谢异常,否则不能达到防治效果。

胰岛素抵抗范文篇9

1提高胰岛素含量,降低血糖素水平

胰岛素是胰腺内分泌部胰岛B细胞分泌的体内唯一负性调整血糖的激素,它通过与特异性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一系列受体后信号传导及生物化学反应,通过激活的葡萄糖转运子将葡萄糖转运到靶细胞内,进行氧化代谢,维持正常血糖.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可引发糖尿病,而它在血清中的含量关系到与受体的结合率.胰高血糖素为胰岛素拮抗激素,是体内主要的正性调节血糖的激素,可促进分解代谢,具有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作用,降低外周循环中胰高血糖素水平可减轻糖尿病症状。中药卷柏含有黄酮类、氨基酸及海藻糖等成分。

李方莲等报道,卷柏水煎剂可显着降低四氧嘧啶(ALX)所致糖尿病大鼠血糖,究其降低血糖机制可能与影响胰岛B细胞功能,保护B细胞不受破坏,促进胰岛细胞修复,增加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增加组织对糖的转化利用等有关。

孙桂荣等进行的汉防己甲素(TET)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阳性对照组大鼠胰岛内仅见数个散在的残存B细胞,而给药组大鼠胰岛内则以B细胞为主,紫蓝色分泌颗粒丰富,接近于正常大鼠;胰岛B细胞组织免疫化学染色结果发现,阳性对照组大鼠胰岛内免疫反应阳性物明显缺失,且着色浅,而给药组大鼠胰岛内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则显着增多,且颗粒的着色深,大蒜素是含硫化合物,可通过提高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病理学研究证实大蒜素可促进胰腺泡心细胞转化,胰岛细胞增殖,B细胞增多,从而使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增加。银杏叶提取物(Egb)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和银杏内酯,对糖尿病胰岛B细胞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改善糖代谢,降低血糖。李宗友观察葫芦巴乙醇提取物对大鼠胰腺的作用时发现,此化合物可直接刺激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李明等选用LiBP小鼠,分离、收集,培养胰岛,将其置于甲磺丁脲及人参溶液中孵育发现,人参对离体小鼠胰岛有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作用,与甲磺丁脲的作用相似.复方灵芝降糖胶囊可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含量。鬼箭羽是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它的提取物草酰乙酸钠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起降低血糖作用。

2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和显着特征,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内胰岛素并不缺乏,而是单位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2.1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及数目关系到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率。李惠林等研究表明,加味桃核承气汤可使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下降36%,同时显着增加肝细胞膜高亲和力胰岛素受体的数目,低亲和力受体的数目亦有所上升。刘永玉等利用放射免疫分析及放射配基受体分析发现,用链脲佐菌素及高热量饲料方法模拟的2型糖尿病大鼠的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力下降,应用大黄治疗4周后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力恢复正常。另外,黄连可提高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改善胰岛素抵抗。许东晖等研究从海星中分离并经结构修饰获得的新化合物A1998的降血糖作用机制时发现,A1998通过增强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提高细胞膜上磷脂酰肌醇水平,促进胰岛素与细胞膜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肌醇磷脂特异性磷脂酶C,生成专门传递胰岛素生物信号的第二信使磷酸肌醇聚糖,增强胰岛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

2.2对胰岛素及其受体结合后的影响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系列信号传导及生物化学反应,多数学者认为受体后缺陷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熊曼琪等研究加味核桃承气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低血糖作用结果发现,加味桃核承气汤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可提高模型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促进肝细胞膜释放具有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力作用的胰岛素介体,提示加味核桃承气汤可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减轻受体后胰岛素抵抗。

3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的一类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抑制糖苷酶活性的作用,可抑制肠道α-淀粉酶,延缓蔗糖分解,并增加其排泄,从而抑制口服蔗糖和淀粉后血糖的升高。给予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喂食冻干豌豆后血糖浓度明显下降,而豌豆粗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制淀粉酶活性的作用,由此认为抑制肠道内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可能是豌豆降低血糖的作用机制.苦瓜果实内的甾体糖甙混合物和种子内的嘧啶核苷均可抑制小肠对葡萄糖的摄取。

4对受体后糖代谢的影响

4.1增加肝糖原含量陈淑英等报道,五子衍宗丸可明显降低由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提高肝糖原含量,促进肝糖原总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作用优于降糖灵,提示它的降低血糖机制可能与增加肝细胞对糖的摄取,加速肝糖原合成有关.张冰等研究菊苣胶囊对肾上腺素所致小鼠高血糖的拮抗作用时发现,菊苣明显增加肝糖原含量,减少肝糖原分解.玉竹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可降低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并可改善糖耐量,提示它的降血糖机制之一是抑制肝糖原降解系统。

4.2促进糖酵解,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谢海林等研究表明,消渴平具有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病理检查结果示它可明显减轻胰岛细胞空泡样及增生性改变,认为其机制可能不是促进胰岛素分泌,而是增强组织呼吸,促进葡萄糖酵解,提高能量代谢。人参多糖及人参多肽可增强动物肝脏中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增加血中丙酮酸含量,提示它的降低血糖机制可能是增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促进肝脏及组织细胞的有氧氧化过程,从而加速糖的有氧氧化代谢。

5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

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从而使内皮素分泌增多,一氧化氮产生减少,而氧自由基与一氧化氮结合可形成过氧亚硝酸阴离子,使一氧化氮进一步减少,造成胰岛细胞特异性损伤.自由基还可抑制蛋白质的功能和线粒体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造成细胞信号传导障碍和物质能量代谢紊乱,它破坏核酸及染色体的作用还使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等均可减轻自由基对胰岛B细胞的损害或促进受损B细胞的修复.姚晓渝等研究发现,山茱萸可明显提高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降低血浆内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并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心、肝、胰及肾等组织内丙二醛的含量.羊栖菜多糖及刺五加皂苷可明显降低糖尿病模型动物血清及胰腺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

胰岛素抵抗范文篇10

胰岛素是胰腺内分泌部胰岛B细胞分泌的体内唯一负性调整血糖的激素,它通过与特异性胰岛素受体结合引起一系列受体后信号传导及生物化学反应,通过激活的葡萄糖转运子将葡萄糖转运到靶细胞内,进行氧化代谢,维持正常血糖.胰岛素的分泌量相对或绝对不足可引发糖尿病,而它在血清中的含量关系到与受体的结合率.胰高血糖素为胰岛素拮抗激素,是体内主要的正性调节血糖的激素,可促进分解代谢,具有促进糖原分解和糖异生的作用,降低外周循环中胰高血糖素水平可减轻糖尿病症状。中药卷柏含有黄酮类、氨基酸及海藻糖等成分。

李方莲等报道,卷柏水煎剂可显著降低四氧嘧啶(ALX)所致糖尿病大鼠血糖,究其降低血糖机制可能与影响胰岛B细胞功能,保护B细胞不受破坏,促进胰岛细胞修复,增加胰岛素的生物合成,增加组织对糖的转化利用等有关。孙桂荣等进行的汉防己甲素(TET)对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胰岛B细胞的保护作用实验结果表明,阳性对照组大鼠胰岛内仅见数个散在的残存B细胞,而给药组大鼠胰岛内则以B细胞为主,紫蓝色分泌颗粒丰富,接近于正常大鼠;胰岛B细胞组织免疫化学染色结果发现,阳性对照组大鼠胰岛内免疫反应阳性物明显缺失,且着色浅,而给药组大鼠胰岛内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数目则显著增多,且颗粒的着色深,大蒜素是含硫化合物,可通过提高四氧嘧啶糖尿病大鼠血清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病理学研究证实大蒜素可促进胰腺泡心细胞转化,胰岛细胞增殖,B细胞增多,从而使内源性胰岛素分泌增加。银杏叶提取物(Egb)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和银杏内酯,对糖尿病胰岛B细胞具有保护和修复作用,可促进胰岛素分泌,从而改善糖代谢,降低血糖。李宗友观察葫芦巴乙醇提取物对大鼠胰腺的作用时发现,此化合物可直接刺激B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李明等选用LiBP小鼠,分离、收集,培养胰岛,将其置于甲磺丁脲及人参溶液中孵育发现,人参对离体小鼠胰岛有促进胰岛素合成和分泌的作用,与甲磺丁脲的作用相似.复方灵芝降糖胶囊可提高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血糖含量。鬼箭羽是中医常用的活血化瘀药,它的提取物草酰乙酸钠可通过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而起降低血糖作用。

2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和显著特征,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机体内胰岛素并不缺乏,而是单位胰岛素的生物效应降低,即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2.1增加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细胞膜胰岛素受体的亲和力及数目关系到胰岛素与受体的结合率。李惠林等研究表明,加味桃核承气汤可使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的血糖下降36%,同时显著增加肝细胞膜高亲和力胰岛素受体的数目,低亲和力受体的数目亦有所上升。刘永玉等利用放射免疫分析及放射配基受体分析发现,用链脲佐菌素及高热量饲料方法模拟的2型糖尿病大鼠的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力下降,应用大黄治疗4周后血清胰岛素水平降低,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力恢复正常。另外,黄连可提高胰岛素受体的结合力,改善胰岛素抵抗。许东晖等研究从海星中分离并经结构修饰获得的新化合物A1998的降血糖作用机制时发现,A1998通过增强细胞膜Na+-K+-ATP酶活性,提高细胞膜上磷脂酰肌醇水平,促进胰岛素与细胞膜受体结合,激活细胞内肌醇磷脂特异性磷脂酶C,生成专门传递胰岛素生物信号的第二信使磷酸肌醇聚糖,增强胰岛细胞对葡萄糖的敏感性,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

2.2对胰岛素及其受体结合后的影响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后产生一系列信号传导及生物化学反应,多数学者认为受体后缺陷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原因。熊曼琪等研究加味核桃承气汤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降低血糖作用结果发现,加味桃核承气汤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的血糖,可提高模型大鼠胰岛素敏感性指数,促进肝细胞膜释放具有抑制腺苷酸环化酶活力作用的胰岛素介体,提示加味核桃承气汤可提高2型糖尿病大鼠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减轻受体后胰岛素抵抗。

3抑制葡萄糖的吸收

茶多酚是从绿茶中提取的一类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抑制糖苷酶活性的作用,可抑制肠道α-淀粉酶,延缓蔗糖分解,并增加其排泄,从而抑制口服蔗糖和淀粉后血糖的升高。给予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喂食冻干豌豆后血糖浓度明显下降,而豌豆粗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抑制淀粉酶活性的作用,由此认为抑制肠道内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可能是豌豆降低血糖的作用机制.苦瓜果实内的甾体糖甙混合物和种子内的嘧啶核苷均可抑制小肠对葡萄糖的摄取。

4对受体后糖代谢的影响

4.1增加肝糖原含量陈淑英等报道,五子衍宗丸可明显降低由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的血糖,提高肝糖原含量,促进肝糖原总量恢复至正常水平,作用优于降糖灵,提示它的降低血糖机制可能与增加肝细胞对糖的摄取,加速肝糖原合成有关.张冰等研究菊苣胶囊对肾上腺素所致小鼠高血糖的拮抗作用时发现,菊苣明显增加肝糖原含量,减少肝糖原分解.玉竹甲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可降低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并可改善糖耐量,提示它的降血糖机制之一是抑制肝糖原降解系统。

4.2促进糖酵解,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谢海林等研究表明,消渴平具有降低实验性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病理检查结果示它可明显减轻胰岛细胞空泡样及增生性改变,认为其机制可能不是促进胰岛素分泌,而是增强组织呼吸,促进葡萄糖酵解,提高能量代谢。人参多糖及人参多肽可增强动物肝脏中琥珀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活性,增加血中丙酮酸含量,提示它的降低血糖机制可能是增强线粒体氧化磷酸化作用,促进肝脏及组织细胞的有氧氧化过程,从而加速糖的有氧氧化代谢。

5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

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大量的氧自由基,可导致内皮细胞损伤,从而使内皮素分泌增多,一氧化氮产生减少,而氧自由基与一氧化氮结合可形成过氧亚硝酸阴离子,使一氧化氮进一步减少,造成胰岛细胞特异性损伤.自由基还可抑制蛋白质的功能和线粒体生成三磷酸腺苷(ATP)的功能,造成细胞信号传导障碍和物质能量代谢紊乱,它破坏核酸及染色体的作用还使细胞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谷光甘肽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及过氧化氢酶等均可减轻自由基对胰岛B细胞的损害或促进受损B细胞的修复.姚晓渝等研究发现,山茱萸可明显提高细胞中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力,降低血浆内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并可不同程度地降低心、肝、胰及肾等组织内丙二醛的含量.羊栖菜多糖及刺五加皂苷可明显降低糖尿病模型动物血清及胰腺组织中脂质过氧化物的含量。

6小结

综上所述,中药降血糖作用的实验研究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证实了多种中药可通过促进胰岛素分泌,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影响胰岛素受体,促进葡萄糖的吸收及糖原分解等途径来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