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4:34:50

瑶族范文篇1

湘南有60多万瑶族,叶蔚林、古华这两位作家的瑶族文学作品就产生于这一沃土。尽管叶蔚林祖籍为广东惠州市,但他上世纪五十年代就在湖南工作,之后长期下放于湖南最南的江华瑶族自治县。他长期生活于这块土壤,更重要的是他完全“懂得到生活中的风俗中去寻找模型”。(《诗学•诗艺》,第154页)叶蔚林完全领悟了贺拉斯的这一劝告,因而他更专注于特定的地理风光与民俗风情的描写。“在描写乡土景物的诸多高手中,叶蔚林似乎技高一筹,堪称湖南作家群中最杰出的风景画师。”(罗守让《论湖南作家群小说创作的乡土特色》)曾有人对他有过“模仿”与“抄袭”的非议,但他所握有的那支得心应手的丹青之笔和他创造的人物性格韵致,是他“抄袭”的原作所望尘莫及的。他的《蓝蓝的木兰溪》获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获全国首届优秀中篇小说奖,且后来长期保持着人们的好评,就是证明。如果说江华瑶族自治县是湘南瑶族的中心和大县的话,那么,邻近的江永、蓝山、宁远和郴州地区的嘉禾县等地则是瑶族广为分布之地。古华的生养地嘉禾县虽与前面这几个县归于不同的城市,但在地理位置上距离更近,在瑶家乡土特色上更紧密相连。古华小说《爬满青藤的木屋》中的盘青青,《姐妹寨》中的盘满牛和叶蔚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盘老五就可视为同一瑶家的盘氏家族;古华《金叶木莲》中的赵金叶,《姐妹寨》中的赵玉竹和叶蔚林《蓝蓝的木兰溪》中的赵双环,《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赵良亦可视为同一瑶家的赵氏家族。坐落于湘南五岭山脉的盘氏家族与赵氏家族,仅仅是瑶族体系中一个巨大的家族符号,那里的风俗才是他们真正生活的内容。这里的瑶胞生活,正如古华在《姐妹寨》里所写的:“山里人男耕女织,安居乐业,过着与世无争、人人亲善,山歌不离口、篾刀不离手的快活岁月。”他们人生虽苦,但却自强不息。《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盘老五从解放前的十五岁开始,就饱尝着“天做帐,水做床”的放排生活,散排之后,赔木头和死人的威胁,“磨盘债”的重压,风吹雨淋、蚊虫叮咬的磨难,成不了家的寂寞与孤苦,使他过着一种无比沧桑的穷困生活。解放了近三十年,他理应有一个舒适的晚年,但他照样生活在险峰浪尖上。他已经习惯了,每当风和日丽之时,他就从木排跳入潇水,享受着河水的缠绵、快乐和自由。

在湘南瑶族文学作品的民情民俗和地域空间色彩中,我们可以关注这样一些物象与细节:一是大筒车。小说《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作者不厌其烦地给那一股劲缓慢旋转的巨大筒车做了反复的描写。这是我们家乡最为熟悉的事物,因而让我感到特别的亲切。它那旋转的声音一方面在呼叫着湘南五岭的地域色彩,又似乎在慨叹着这一地域脚步的缓慢与停滞。仔细寻觅,寓意极深,意境极满,让人叹味。二是苎麻绳子。叶蔚林短篇《五个女子和一根绳子》中,那一根用苎麻搓成的绳子,不仅界定出愚昧、迷信和原始旧习的象征极限,而且表征着“地域愈南,歌辞的气息愈灵活,愈放肆,愈顽艳”(《闻一多全集》第275页)的特色。三是《喜堂歌》的歌辞。在《芙蓉镇》里,古华专门介绍了山里坐歌堂的风俗:“原来芙蓉镇一带山区,解放前妇女们盛行一种风俗歌舞———《喜堂歌》”何止是芙蓉镇,凡是湘南的江华、宁远、蓝山、道县、江永和附近的嘉禾、临武乃至广东交界的邻县,所有赵氏、盘氏、黄氏、李氏等瑶家,凡是黄花闺女出嫁前夕,村子的姐妹姑嫂们一定前来陪伴。她们坐歌堂,轮番歌舞,唱上两三晚。歌辞的内容十分丰富,有《辞姐歌》、《拜嫂歌》、《劝娘歌》、《骂媒歌》、《怨郎歌》、《轿夫歌》等百十首。既有新娘子对女儿生活的回味依恋,又有对新婚生活的恐惧向往;既有山歌的朴素风趣,又有瑶歌的清丽柔婉;既有反对封建礼教的内涵,又有迷信封建的色彩。整个歌辞包容性大,意味深长,洋溢着一种浓郁深厚的湘南瑶家气息。闻一多所说的“歌辞的气息愈灵活,愈放肆,愈顽艳”,从《喜堂歌》的歌辞可以看出。它们常常环绕一个中心主题或主要内容反复咏唱。再如古华的《“绿旋风”新传》,以“千古以来第一次”,“开天辟地第一回”为小说咏诵的中心,以“狮子林下,‘小洞庭’,一湖绿水一湖金”为主旋律,展开了一幅唯美生动,和谐安定的画面。古华的小说语言也是瑶歌形式的一部分。请看《芙蓉镇》的一段描述:“时间也是一条河,一条流在人们记忆里的河,一条生命的河。似乎是涓涓细流,悄然无声,花花亮眼。然而你晓得它是怎样穿透岩缝渗出地面来的吗?多少座石壁阻它、压它、挤它?千回百转,不回头,不停息。悬崖最是无情,把它摔下深渊,粉身碎骨,化成迷蒙的雾。在幽深的谷底,它重新集结,重整旗鼓,发出了反叛的吼声,陡涨了汹涌的气势。浪涛的吼声明确地宣告,它是不可阻挡的。猕猴可以来饮水,麋鹿可以来洗澡,白鹤可以来梳妆,毒蛇可以来游弋,猛兽可以来斗殴。人们可以来走排放筏,可以筑起高山巨壁似的坝堵截它,可以把它化为水蒸气。这一切,都不能改变它汇流巨川大海的志向。生活也是一条河,一条流着欢乐也流着痛苦的河,一条充满凶险而又兴味无穷的河。”(《芙蓉镇》第188页)即写世俗世相,又写人情人态。把世俗世相喻为河流,哲理且形象。它借比喻、象征与排比反复咏唱,为作品的生活描写布下了浓厚的背景。它不仅富于艺术意味,而且颇得民歌情韵。再看他的《金叶木莲》,瑶家山寨那种别具一格的“送亲郎”与“打伞妹”的花帕舞,该有多浓的民族情调。而《姐妹寨》中回响在悬崖流水间的“竹鸡调”,则更成了一种荡漾萦绕的瑶族民歌的深深情怀。还有一种情境似乎与瑶族的生活无关,但是它把瑶族地区的地貌写得出神入化。例如《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有这样一段文字:“只要你在潇水上游航行过,一定会产生这种奇异的感觉:天地之间的界限似乎完全不存在了;鸟儿在水底飞翔,鱼儿游上山岗;人呢,根本搞不清自己到底是在水中,还是在天上。”这种错觉的描叙,把潇水之上的高山峻岭放大了,把事物的特征突出了,从而使瑶山的地域色彩格外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视觉形象与心理感受。

关于瑶族文学作品的人物性格特点,《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容量和深度是特别值得称道的。主人公盘老五的性格,就像一个巨大的深邃的迷。他出现时,很有点流氓的气息。他酗酒,骂人,满腹牢骚;他年轻时就勾搭女性,老了仍津津乐道于那种婚外情的“露水夫妻”。还有,《菇母山风情》中那个有点浑浑噩噩的李大树,由于贫穷、饥饿以及接二连三的打击,素来纯正的他竟然起了肮脏的心思,打起队里苞谷的主意来。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艺术中性格的美、深度与容量,正来源于人的这种现实性。也就是说,盘老五与李大树的生活习性与复杂性格的形成,是有其复杂的现实缘由的,比如“穷”与“饥饿”。既然要忠于现实,作者就不能回避。叶蔚林通过自己的慧眼看到了阴暗之下的金子的发光,他通过独特的社会关系发觉了人物性格的独特性与丰富性。于是,他饱酌激情,对这些像火柴般燃烧且贫困一生的芸芸众生发出了无限感慨,又特别着力的描绘了他们绿森林与潇水般的坦荡胸怀与纯洁心灵。盘老五与李大树让读者过目难忘。这一印象不是架空的,而是产生于他们艰难拼搏中的生活环境。丑生于斯,美也生于斯。李大树由于饥饿而上山偷苞谷,恰好遇上了阿九公公为烧蜂所引起的火灾。

于是,原本纯正纯碎的他与烈火进行了生死的搏斗,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青青的森林。《在没有航标的河流上》中的盘老五由于贫困与环境所致,他变得不那么“文明”。但是山里人忠厚善良的本性,让他在狂风肆虐、暴雨如注的时候,毅然担当起掌招木排的责任。明知随时都有被木头撞死的危险,但他坚决不让年轻的石牯与赵良掌招,因为他们家有老小,万不能“有个闪失”。盘老五和李大树就是这样的人,没有好看的外表和华丽的言辞,然而他们内心有光明圣洁的火焰。为了抗击大自然的肆虐,为了他人的幸福,可以忍辱负重,舍生忘死。这些形象的核心是人们的道德、伦理和创造力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牺牲精神。

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瑶族所固有的善良、淳朴、诚挚和无私的品德。文学应该有“美”与“刺”的作用。可贵的是,古华与叶蔚林在刺讽丑陋的生活时,并没有陶醉在阴暗之中。他们善于从暂时阴暗的迷雾里洞见光明的火把,他们善于从往日痛苦的伤痕中看到健康的肌肤。历史沿袭的暗处,我们往往能够瞧见传统的美德。

瑶族范文篇2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及必要性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生态学家谢贝洛斯拉•斯卡瑞在1983年以西班牙语的词汇“Ecotourism”首先提出(Fennell,1999),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拉斯卡瑞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出于研修、欣赏和享受风景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特征(历史遗存和现有特征)等目的到相对未开发过或未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去旅行”(Boo,1900,14页)。我国学者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如明庆忠、李宏、武友德(200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态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寻求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杨桂华(2004)从可持续性旅游和责任性旅游角度出发,提出“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宗旨,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美景观为吸引物,同时实现为游客体验、了解、认识、学习、欣赏、研究生态景观而展开的旅游享受,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负责,保护生态旅游赖以开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环境的旅游活动。”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指导,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资源为取向,强调生态可持续性,同时实现为游客体验、度假、求知、欣赏、研究而展开的旅游享受,以提高游客生态环境伦理素质并切实为当地社区做出贡献的旅游。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必要性

1.发展生态旅游,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广东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但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不生态”现象,全省多处部级风景名胜区被当地有关部门违法占用,大搞开发区、度假区,开发房地产,使生态环境和风景名胜资源遭到人为开发建设的严重破坏。被誉为“广东喀纳斯”的广东英德长湖景区的林木正遭受无序的砍伐破坏。长湖景区是英德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部分,林木资源为当地林场所有。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林场对林木资源无序开发,直接造成动植物数量和种类的大幅减少,旅游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同时出现风景区内大量违章建设和不适当的开发,如白云山的某山庄违法占地达2万多平方米,丹霞山不顾禁令大建大型开发区,西樵山的7个自然村居民住宅堆到半山腰,星湖景区处处可见休闲山庄疗养院招待所,使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广东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粤北地区,森林、温泉、植被资源相当丰富,仅乳源县就有华南最大最美、唯一原始森林留存地———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最大野生红豆杉主题公园———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等等。优美的生态环境自然会吸引大量游客观光,超负荷游客量和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忽视生态效益的旅游开发模式肯定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广东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必须走生态旅游道路: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达到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旅游目的。从而,有力保护粤北山区珍贵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确保当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2.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广东省的旅游势态良好,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3804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23亿美元,增长速度均超过20%。主要以珠三角为中心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仅广州市的旅游总收入就达1254.61亿元,同比增长26.21%,但相比之下拥有浓郁民族风情、良好生态环境和大量温泉旅游资源的粤北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粤东等各地区。面对粤北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窘况,被称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无疑是其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生态旅游更是民族地区维持生态环境和摆脱贫困的首选之路。首先,粤北民族地区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浓郁的民族风情、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的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如自然生态之旅就有平地天险———广东大峡谷、乳源温泉、粤北西湖———南水湖、广东最高峰———石坑崆等;人文生态之旅有千年古刹云门寺、必背瑶寨等。其次,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能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开发生态旅游既是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发展、培育地方产业的途径,也是当地老百姓自主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模式。

3.生态旅游能有效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真实性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过程是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双向交流的过程。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能使旅游目的地居民接受新信息和新鲜事物。旅游过程中,外来旅游者会将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和习俗带入旅游目的地,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带来影响,当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都发生改变。一方面,文化古迹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除自然环境因素中大气污染、山地灾害、水体侵蚀、虫蚁蛀蚀等因素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外,更多是人为因素对文物古迹及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如开发建设中没有保护好少数民族物质遗产;少数游客不遵守旅游区管理规定乱刻乱画,致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甚至建筑都受到外来游客文化的影响。在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开发过程中,由于包装过度,很容易破坏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真实性和淳朴性。与传统旅游模式不同的生态旅游则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模式,这些责任不仅是满足旅游者在实际旅游中亲身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更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完整保护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确保民俗文化资源的真实性,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旅游资源分析

乳源瑶族自治县属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地处粤北山区,南岭山脉南麓。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设置乳源县,历史悠久。因县北有溶洞产钟乳,洞中有源泉流出,故名乳源。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隶属广东省韶关市。

(一)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乳源县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境内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世界红豆杉之乡”。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按照大南岭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定位,挖掘人文特色,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强力打造广东省旅游强县,2008年7月底通过省创强验收,成为广东省第十个旅游强县。2010年,由国际旅游管理协会、中国国际品牌协会、中国县域经济协会主办的“2010中国旅游精品国际推广盛会”在首都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乳源县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旅游县参加了此次盛会,凭着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生态旅游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及独特的旅游文化,经过各专家组评审团综合评审,被授予“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荣誉称号并颁发牌匾。随着乳源县投资生态旅游的资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尤其是每年在珠三角、红三角、港澳地区和武广沿线城市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乳源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旅游人数和收入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乳源县被授予“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荣誉称号后,2010年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为186.24万人和116215.45万元,同比增长32.22%和50.67%(见表1)。

(二)旅游资源分析

乳源县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乳源县全县有山地2153042亩,植被森林资源丰富,是华南地区唯一拥有两个部级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强县。同时,该县的地质结构以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为主,最老的岩石大约有7亿年的历史。特殊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乳源县丰富多彩的峡谷岩穴、温泉景观等(见表2)。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乳源县是必背瑶族的聚居地之一。瑶族同胞主要聚居在必背、游溪、东坪3个镇。必背瑶寨是乳源民俗风情观光的好去处。必背,原叫“鳖背”,位于乳源县城东北约50公里的大瑶山腹地。必背瑶族属过山族,是瑶族的一个分支,是旅居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老挝等地的瑶族发祥地。游览必背瑶寨,可以欣赏迷人的瑶山风光,观看欢快热闹的瑶族歌舞,领略古老的民族风俗,品尝独具风味的瑶家美食。必背瑶寨依山而建,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尤其吊脚楼别具一格。瑶区除瑶语外,客家话也通用。瑶胞穿戴自己刺绣的彩色图案服饰,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传情示爱。他们热情好客,用甘甜的瑶山茶、清香味美的竹筒饭和自制的瑶家水酒待客。歌谣是瑶族人民口头文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瑶族音乐、舞蹈与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现在,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已搬上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民间保留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扳手腕、摔跤、气功、上刀山、武术等。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为乳源过山瑶的“十月朝”节,又称“十月社”,是乳源过山瑶庆丰收的传统节日。乳源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除了千年瑶寨以外,有千年古刹云门寺。它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的“云门宗”发祥地,创建于五代后唐(公元923年),是全国重点寺院。还有被称为古代“高速公路”的西京古道、东华寺遗址、双峰寺遗址、瑶山情韵———黄龙景区等。

三、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2010年至2011年的田野调查和与当地有关部门的访谈,认为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有待提高

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保护作为前提,并注重普及保护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知识。它是高层次的新型的旅游活动。对开发者及游客提出的要求很高。虽然我国对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是对生态旅游的实践研究才起步,开发者没有足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导致我国很多生态旅游景点并没有体现生态旅游的内涵。乳源县虽然把发展生态旅游写入了政府规划纲要中,但由于交通不便,对外开放交流受到很多限制,缺乏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经验。目前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仍局限于发挥其旅游功能并侧重于追求经济效益,对生态旅游在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启发智慧、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发展生态旅游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够。对发展生态旅游与促进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认识不全面。

(二)生态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广东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很多,如粤东南潮汕文化、海滨风光森林旅游区;粤西海滨风光、果林休闲森林旅游区;粤中休闲保健、综合旅游观光区等。上述地区都将生态旅游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并已取得一定的旅游经济效益,但是也使生态旅游的竞争更加激烈。在生态旅游开发方面,面临吸引投资和人才方面的竞争;在生态旅游经营方面,面临游客市场份额的竞争。由于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目的地选择增加,将导致生态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分,对乳源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挑战。由于乳源瑶族县与连南瑶族自治县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同处粤北且都是瑶族同胞聚居地,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山同脉,水同源,人同俗”的同质性,在旅游产品开发上难免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势必导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因此,如何实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战略,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不易被模仿的生态旅游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是乳源县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乳源县的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以自然观光产品为主。除了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广东最高峰———石坑崆、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平地天险———广东大峡谷等为垄断性观光产品外,像温泉这样的旅游产品很容易被模仿。部分旅游产品目标市场定位还不够准确,特色还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挖掘还不够深入。乳源县是世界过山瑶之乡,古老的民族独特文化以及过山瑶神秘的宗教、婚姻、节庆等信仰习俗对游客更有吸引力,而且具有不可模仿性。但是,目前除了必背瑶寨的民族歌舞晚会以及自然观光游览外,其他的民族文化资源还有待挖掘,比如乳源瑶绣产品的开发。虽然目前当地旅游部门已认识到过山瑶文化是乳源县今后旅游发展的持久动力,但是仍然存在关注很少、投资力度不强的问题,大部分还是集中于观光型产品的开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乳源县的旅游产品吸引力。

(四)存在自然和文化生态脆弱区的问题

自然生态脆弱区通常是指那些抗干扰和生态恢复能力较弱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是脆弱生态系统分布地区,或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和转换的地区。文化生态脆弱地区同样具有两方面的特征:系统自身的抗干扰和恢复能力弱;处于不同文化圈的交接地带。乳源县正是这样一个自然与文化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乳源县地处粤北山区,水力资源、植被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县水能可开发量为52.86万千瓦,仅部级的森林公园就有两座,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动物有76科,196属,275种,生态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以恢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地是以瑶畲为主的少数民族交汇区,其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都与广东其他的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有明显差别,而与相邻的连南排瑶既有差异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处于较为脆弱的文化生态区。因此,乳源县当地自然、文化生态的开发和保护的任务还很艰巨。

(五)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乳源瑶族自治县内旅游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尤其是从事旅游规划设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较少。管全县旅游业的县旅游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事业编制12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正副股长3名,内设人秘股、质量规范与管理股、资源与市场开发股三个职能股室。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是直属县旅游局的正股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名,其中所长1名;乳源瑶族自治县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旅游管理处是归县旅游局管理的股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名,其中主任1名。同时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专业水平较低,讲解技巧不够娴熟,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此外,各类专业旅游人员缺乏,如导游、旅游酒店管理与营销人才、国际化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旅游发展需求。乳源的地接旅行社有3家,星级酒店只有2家。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全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因此该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将旅游人才的培养列入重要议程。

四、完善乳源县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乳源县生态旅游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开发者对生态旅游认识,实现旅游可持续性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时间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引入生态旅游理论,因此,许多旅游开发者对它的认识较浅,仍然受到传统旅游开发的影响,盲目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乳源县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要加强对开发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培训,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开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生态和旅游。生态旅游开发前,开发者要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确立景点(区)接待量的上限和下限或门闽值,在技术和资金等有所保障的前提下,选择有利时机介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善待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保护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原有风格,尽可能减少对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生态旅游开发后,要定时进行对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审计,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跟踪观测与研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保持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规划,提升核心竞争力

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作用已日益显现,全国各地纷纷推出自己的生态旅游产品。乳源县要实现在众多生态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规划。首先,合理整合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打造以感受过山瑶民族文化和观赏自然风光并重的旅游精品体系。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民族古村落挖掘保护。对必背口村、必背大村、桂坑尾村等瑶族古村落进行规划和保护工作,大力发展“瑶家乐”旅游项目,使其与必背瑶寨景区浑然一体,形成过山瑶民族风情旅游精品。其次,大力开发瑶族刺绣、手工艺品等民俗商品。瑶族刺绣多用于服饰上,如衣服、头巾、腰带、围裙、小孩的帽子;还有挂包、伞袋等都绣有各式各样的鲜艳夺目的图案。它能够真实反映出瑶族的历史、经济、家族、宗教、生活等。除了刺绣,还有雕刻、长鼓和花鼓制作、银饰制作、竹编、线织、纸塑醒狮、棕编等手工艺品也是独具特色。最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充分发挥乳源森林、水等自然资源丰富和污染少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扩大香竽、巴西果、竹笋、有机稻等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不仅带动群众增产增收,也有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三)引导社区参与,促进生态旅游和谐发展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是解决生态旅游脆弱区的重要途径。生态旅游开发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也包括这些资源所在的社区。社区的文化、生活、生产方式等人文景观是生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它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成为互补资源。然而,许多旅游开发景区在带给旅游投资商丰厚的经济效益以及给政府带来源源不断的税收的同时,忽略了当地社区的利益分配,社区生活水平甚至存在下降的问题。由于社区的利益被忽视,出现了开发商、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难度。因此,乳源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需要积极引导当地社区的全方位参与。首先,一旦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形成以经济收益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他们就会主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和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而提供更好的生态旅游服务,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其次,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能有效减少居民对有关生态旅游项目的反感情绪和冲突行为,最终把生态旅游嵌入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系统之中,促进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

瑶族范文篇3

关键词:全南瑶族;过山瑶;民歌

一、民族视野下的全南瑶族

我国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总人口200多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为213万)。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白裤瑶”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江西瑶族主要分布在全南。全南地处江西省最南端,有江西南大门之称,森林覆盖率80%,与广东省的连平、翁源、始兴、南雄等县市毗邻,境内峰峦叠嶂,林海莽莽,如诗如画的青山秀水孕育了许多古朴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貌,其中瑶族民族风情最有魅力。全南瑶民主要居住于龙源坝镇和陂头镇。龙源坝瑶族已随新农村建设项目全部迁到镇上集中居住,只有陂头镇瑶族村最有特色,其山寨分为上瑶(又称白芒坑)和下瑶(又称高围子)两个自然村组,是江西省唯一的仍能讲瑶语并保留较浓郁民族风情的瑶族村,距县城50多公里,距陂头镇20多公里。这是一支由广东省始兴县罗坝乡随狩猎迁徙而来的过山瑶,他们保留着自己民族语言、服饰、生活习惯,还部分保留着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在1958年政府还没有解决其定居生活前,他们居无定所,生活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里,一家一户各占一座山头搭棚而居,过着贫穷孤单的游猎生活,每当所居山头野兽减少、耕作不利时,他们就卷起铺盖迁徙到另一座山居住,这种迁徙方式便称之为“过山”。“一把刀,一把斧,一支鸟铳”是他们与大自然搏斗、维持生计的主要工具,一般没有固定的土地,也没有严格的内部家族组织,主要靠打猎为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挖笋、采草药、养蜜蜂,生产方式以刀耕火种为主,包谷、薯类成为主要食物。1958年响应政府号召,才在全南县逐步定居下来,现在其政治经济生活已大有改观。2008年3月调查时,瑶寨共有160多户、510多人,主要姓氏为赵、王、邓等,全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已有12人,有正式党员8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经过十余年,村民有的已外迁到县城或镇里,2015年9月有瑶民58户、307人;2018年有瑶民71户、328人,①2019年4月为332人。[1]人口的持续外迁意味着当地经济文化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需引起地方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才能更好地赓续当地有特色的过山瑶文化。

二、全南瑶族歌谣的整理价值

江西瑶族研究,从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查,仅见5篇论文,其中有4篇为全南瑶族花棍舞研究,分别是:曹晓芸2011、[2]曹晓芸2013、[3]曹晓芸2017、[4]黄文华2014,[5]1篇瑶寨旅游研究:黄俐琴2017[6]。由此可知,江西瑶族文化研究至今显得非常薄弱,对全南瑶族歌谣的研究仍一片空白,亟需加强整理与研究。全南瑶族歌谣是全南瑶寨民间祭祖及节日活动时演唱的歌本,计手抄本6大本,约300余页,这是2006年调查客家文化与少数民族习惯法时所得。2018年7月去全南瑶寨调研时,村书记与村主任说都找不到了,2019年8月再赴瑶村调研时找到零散的几本,但目前并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整理与研究。当地唯一能唱全本的王天祥老人已于2017年去世,还有少数几位能唱片断,但都是80岁左右的高龄老人,全南瑶族歌谣现濒于失传。歌本分“八永唱”“夜深深”“大说书”“小说书”“经书”“太原堂经书”“入席拜”等七大部分,独立成篇章,其中如“太原堂经书”(太原堂系当地王氏祠堂的堂号)等有其家族色彩,基本不同于已出版的瑶族《盘王大歌》《过山榜》《评皇券牒》等,而且里面有许多汉字书写的瑶语、当地客家话及俗体字、手写体字,对其进行整理与研究,可以呈现“过山瑶”独特的文化样貌,进一步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特别是与当地汉族中的客家族群文化)杂居时是如何接触、融合,并形成与传承过山瑶独特的民族文化的。这对散杂居瑶族的文化适应、瑶族文化旅游开发、瑶族村寨的振兴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也有学术价值。整理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整理江西全南瑶族6本手抄歌本,这批歌本的抄录时间从“光绪二十四年夏孟月上浣”(1898年正月上旬)至1989年抄成,时间跨度大;初步梳理其内容与现有《盘古大歌》等文献有较多不同之处,带有“太原堂”王氏家族色彩,有必要先整理出来,梳理各本及各部分之间的顺序与联系,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里面主要是《盘古大歌》《盘古细歌》及祭祀用的经书。二是对歌本研究,考察其内容及与现有瑶族歌本特别是“过山瑶”支系之间的联系与异同;厘清江西过山瑶与始迁地粤北过山瑶之间的渊源关系及文化变迁;研究江西过山瑶歌本的深层内涵;三是进行田野考察,将歌本内容、背景、演唱与当地祭祀等民俗活动、仪式展演结合起来,将歌本置于现实生活中,进一步理解与阐释当代江西瑶族民间文化,对其传承、保护与利用等提出对策建议。整理与研究的重点在于整理过程中发现并挖掘歌本的深层意蕴,并与现有瑶族歌本比较,发现其异同并阐释其民族文化的深刻意旨,揭示粤北过山瑶迁徙到江西全南客家山区后的文化适应与文化变迁。难点主要在于整理工作,因瑶族有语言没有文字,歌本时间跨度长,而手抄歌本中大量使用了用汉字记录的瑶族语言,同时还有不少现在几乎不用的手写体字、俗体字,这些需要懂瑶语的瑶族同胞及当地老人家合作完成。这6大本手抄歌本主要内容是过山瑶历史来源、迁徙过程、家族组织与婚丧活动、祭祀祭祖仪式等。全南过山瑶来源于粤北南雄市始兴县,主要因经济原因而辗转迁徙;其主要姓氏现与始兴等地瑶族仍通婚,可依其族谱理清其脉络,查找粤北瑶族与近邻的湘桂两省瑶族的联系,进而将湘桂粤赣四省间的过山瑶支系的迁徙历史厘清,揭示江西过山瑶的完整来源;全南过山瑶自上世纪50年代因政府政策而定居,对外操全南客家话,有其文化适应的过程;对内仍部分操瑶语,这有利于瑶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借助当地仍然通用瑶语的现状,有助于手抄歌本的整理与解读;当地仍有祭祖等民俗仪式,歌本中的“经书”“太原堂经书”中的情节内容可与此对照,一方面将作为文本的手抄歌本内容置身于活态的仪式展演中去研究,另一方面对照之下发现其异同,研究瑶族文化在客家文化圈中的传承与变迁;当地还部分保持着“直灶”(灶口直通大门)、“柴序”(烧火时按整根树木头尾顺序烧)、“鸟胙”(猎物置于灶头上方木梁上熏烤)、吊脚楼等特色鲜明的过山瑶民俗文化特征,有过山瑶文化底蕴,可以进一步挖掘整理;当地独特的花棍舞一说源于生活形态(持短棍劳作),一说源于祭祀时所的点兵情节,现在当地文化部门介入,组织了华南师范大学研究者去整理、帮助编排,已成为舞台表演与迎宾表演的文化项目,结合旅游扶贫、文化扶贫进而发展当地瑶族经济,并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

三、全南瑶歌的艺术特色

全南瑶歌中掺入了抄写者对歌词的理解,既有汉语规范化的表述,也有使用全南客家话、汉语记录的瑶语发音,还有习惯写法的手写字体、俗体字等,在阅读过程中出现晦涩难懂情况。这些瑶歌主要是还盘王愿时所唱的《盘古大歌》《盘古细歌》,也有瑶民宗教信仰仪式所唱的祭祀歌《经书》《太原堂经书》(王天祥所存,标注为太原堂王氏),也有猜字歌、农事家、情歌等内容,表达的内涵极为丰富,形式上以七言四句为主,也有三言、四言、五言等,有的还加入歌头起兴和衬词。与盘才万所编《盘王歌》[7]版本比较,在结构上、语序上、用词上都有异同,因流传地域空间上分别为赣粤两省,时间上也有不同,总体而言差异较大,但同属过山瑶歌谣,互为参校可以更好地理解全南瑶歌。就全南瑶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有比喻隐喻、对比衬托、谐音双关、起兴反复等,这些表现手法与汉族民歌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基于或适于瑶民思维模式与表达技艺所不同之处,对此加以分析阐释能更好地理解瑶歌,并有助于当地过山瑶民族文化的传播。(一)比喻隐喻手法的运用。比喻手法在乡村的理解中就是“打比方”,将深奥的道理或不太好直接说出的本意(通常是恋情),用形象生动的对他物他事的描述显露出来。这要有“地方性知识”,是基于双方共同的知识结构与理解能力,才能理会其意,达成共识。比喻用法要基于场域中知识体系的共识。“尞起唱,客匠打刀尞起争;黄蜂结窦娘裙脚,尞起四边也着行。”尞,即撩,也作“聊”,即男女双方走到一起,休闲聊天,“撩”就是要挑起话题,抛出“歌头”,有人唱起第一句后,便形成了“歌场”,有唱歌的氛围和气势。“撩起唱”后,大家不分主客,来者聚在一起,便形如在歌场中对歌,犹如铁匠打刀,你抡一下铁锤、我翻一下铁砧,一唱一和,你争我赶,歌声此起彼伏,然后又引来众多的男女围过来,小伙子们就象黄蜂“结窦”筑巢,围拢于姑娘的裙脚边,试图以美妙的歌声来引起姑娘的注意,以便有机会与中意的姑娘“着行”相恋。此句中“客匠打刀”“黄蜂结窦”就是比喻用法,源自于瑶民刀耕火种的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原意与目标语义相契合,在歌场中达成共同的认知。又如“郎是真心来连我,又着那人来退开;衫袖里头载丝线,井水发鱼心正凉。”姑娘的意思是你要真心来恋我的话,你就不要对别的女人好,否则便会把我推开,虽然我就象“衫袖里头载丝线”,对你还有些思念(“丝”与“思”谐音),但凉井水里养鱼,我的心也会一样凉。“发鱼”,养鱼,客家话“鱼”“你”同音,井水养鱼就象恋爱中不专一,水凉,心也凉。通过这样的比喻使后两句不着痕迹地把女子的想法倾诉出来了。再如“有心作笑起便定,无心作笑就船难;那岸有风蕉叶破,海岸无风蕉叶园。”指有心相恋就像和合水一样结合,无心相恋则像船一样随江流走;岸边有风会把蕉叶吹破,海岸无风则蕉树成园,只要相恋的人不会移情别恋,没有风波,则蕉叶圆、蕉树成园,相恋的人也就有姻缘(“圆”“缘”)。就象“郎心正,不能那人有二心;郎心原能江郎树,随根生上一条心。”只要有心相恋,犹如“桄榔树”,笔直同心,不旁枝逸出,不生出别的恋情;否则“惜便念,莫学别人连又抛;莫学大州客买卖,前人去了后人来。”珍惜这段恋情就要时时念着,不要学别人既恋爱又抛弃,不要像大州里的人做买卖,前人问价,后人又来,用情不忠,诚心不足。隐喻用法常借助惯习用语的表达。如把隐秘之情的表述:“春到了,得见哥凉妹也凉;哥凉不得春牛驶,妹凉不得插田秧。”系隐喻手法,指男女恋情不得实现;春牛驶、插田秧,这是春天到来后的正常农事劳作,更是情爱的形象隐喻,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针对瑶民的生活情形,也有隐喻:“世上黄禾十二姓,六姓糯禾六姓粘;六姓爱生尖风岭,六姓爱生坪地田。”指瑶人十二姓,六姓居山六姓居平地。相同结构的还有:“世上黄禾十二姓,六姓糯禾六姓粘;六姓煮饭饭柔软,六姓酿酒是糖甜。”也可看出瑶人族群中居住、风俗等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又如源自于生活道理的:“打开坪田种绿豆,打开坪地种桐柚;桐柚生子不好食,绿豆花开伏共收。”则指梧桐开花漂亮,但果子不能吃、不好吃;绿豆开花很平常,但开花所结的豆子伏于豆荚,喻指爱情不需要华而不实,要的是“伏共收”、结同心。“娘上大州郎也上,嫁下贵州郎也争;石上架高枧,放莫枧头插入泥。”此处“争”是客家话,谐音“跟”,姑娘去哪郎都跟随而去,即便嫁了也如此,犹如石上架枧,是为了让水流,但如果枧头插入泥巴堵塞了,则起不到引水作用,隐喻要感情专一。与比喻、隐喻相关的是比拟手法的运用。“急念急连连,无物做引不得连;得郎变作青铜镜,入娘衫袖出胸前。急念急连连,无物做引不得连,得郎变作灯火子,急光急暗急来连。”把郎的恋情比作铜镜、比作灯火,一直随影相从。“手拿黄稈掃人屋,天光担水到黄昏;铜钗落地成木运,发乱变成马尾丝。”第三句又作“银钗落地成木运”,银钗落地成了木屑,比拟以前的千金小姐现在生活艰辛成了“辛苦女”。(二)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手法既有具体景像与物像的对比,也有不同情境与心境的对比。如“春到了,百般树木正含芽;百般树木含芽立,妹在深房织细麻。”此句指树木吐芽,春天到来,春意盎然,女子却在深闺中织麻织丝准备嫁妆,期待爱情到来,以对比的手法,反映姑娘春怨的心情。同构关系的还有:“春到了,木叶出来朵朵新;新叶出来旧叶落,旧叶落地成泥尘。”不光指姑娘春怨,小伙子也有明显感觉:“春到了,百般春草傍春生;娘屋有随双双去,郎屋无双独自行。”以对比手法,姑娘找到心上人了,小伙却孤身无依、孤独寂寞。“春到了,得见哥忧妹也忧;哥忧不得春牛使,妹忧不得作风流。”这是以性别作对比,男子忧生产,女子忧无人追求。瑶歌中也有的是以时间线性来表达,如《十二月歌》中:“十一月(来收)冬,鹧鸪上树食沙糖;单食沙糖不当饭,头插好花不当双。”指时序到了十一月收获季节,鹧鸪可以上树吃糖梨子,而姑娘头戴漂亮的花朵,却还单身,没有找到心上人。“十二月[拜新]年,鹧鸪下地(田)收年粮;收得年粮有七石,鹧鸪有女不能娘。”通过对比,喻指鹧鸪都有粮有女(有小鹧鸪),而男子还没有找到中意的姑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语境下的对比:“楼上点灯地下暗,地下点灯楼上光;当初得见娘嫌子,如今倒转子嫌娘。”(瑶歌中“子”是男子、情郎,“娘”指姑娘,娘与子的关系所指非母子关系,而是男女恋情关系,这是瑶民的独特表述方式)有的用奇特想像作对比:“隔江抛刀不入削,隔河摇扇不通风(凉);欠双便来对面话,莫放斜刀削利良(龙)。”通过对比,要表达出有情则面对面来谈情,不要被太多的无关的事所阻挡。又如:“出小不曾见大怪,今年见怪大尧天;青泥出笋郎床脚,南蛇走上屋梁眠。”“出小不曾见大怪,今年见怪大尧天;山鸡上房开老酒,田螺上床共妇眠。”通过对比,泥地出笋架床脚,南蛇离开水边而上梁,山鸡开酒,田螺上床,这都是怪现象,不可能出现的。这些歌谣还有很多,如“出小不曾见大怪,今年见怪大江河;上塘得见龟拜鳖,下塘野鸭拜天鹅。”“出小不曾见大怪,今年见怪笑呵呵;放得塘干捉老鼠,放火烧岭捡田螺。”类似于汉民族中的“拉翻歌”,以非正常逻辑来表达不可能出现的事像,以此反面说明正常的秩序,以及对爱情的盟誓,这与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抒情结构高度一致,也是情歌中常见的以空间物像对比表达手法。对比手法运用中还善于配合衬托语境,即用对衬手法:“入山斩竹林林东,村头村尾织麻笼;织得麻笼千百眼,中心一眼映山红。”麻笼千只眼,但中心仅有一眼,指恋情不变。“丹竹丹,丹竹也丹郎也单;丹竹丹丹会出笋,郎打单身一世难。”“丹竹丹,丹竹打排撑下滩;三十六埠都撑过,重有佛前一渡难。”歌词中的丹竹只是起兴对象,与单身的“单”同音,“丹”字的反复出现,营造了一种求偶氛围,“丹竹也丹郎也单”,但“丹竹丹丹会出笋”,会有好的结果,而郎子则经历世事,“三十六埠都撑过”,只有神庙前一滩较难过,指恋爱过程中只有最关键一步还难于实现,“郎打单身一世难”,仍然没有找到合意的姑娘。这种对衬手法的运用,犹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瑶歌中则更重视通过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运用,营造追求爱情过程的苦乐意境。(三)双关用法的运用。瑶歌中的双关有三种情况,即语音、语义、语境的双关。一是语音双关。“也无事,手拿绿豆也无真;手拿绿豆入园种,看娘不是念双人。”此处“绿豆入园种”,“园”“缘”语音双关,指考验双方是有缘,特别是看姑娘是否对男子有意“念双”。“手拿铜钱二十五,数去数回二十五;又有第一歌难唱,又有第二出声难。”一一数钱之事容易,但唱歌起头却很难,起着唱歌后要应和对唱也难,一语双关,指青年男女要第一个表态很难,谁也不好意思先去表白,即便表白了要得到应和允诺的“第二出声”也很难。“同叶取莲同叶骨,同搭取莲同搭心;共村又连共村我,同姓取莲同姓人。”此处的“搭”指客家器物类似竹蓆但比竹蓆更长更宽的“竹搭”,同村男女同在竹搭上取莲,既指劳作的场景,又“莲”“连”(指恋情)同音双关;另一版本则作“桐叶自连桐叶骨,桐塔自连桐塔心;同村自连同村偶,同姓自连同姓娘。”以语音双关的方式,反映了历史上瑶民长时期存在的族内婚习俗。二是语义双关,指的是同一语中可作不同的含义来理解。“真是真,真铜打刀利过心;真铜打刀心利过,不是连尔连奈人。”真铜,有的版本又作“真钢”,用它打的刀两刃锋利,“利过心”“心利过”,指接受爱情的考验,看对方是否真心,只有“利过心”的真情才能忠贞不渝,才能喊出“不是连尔(你)连奈人(奈人,全南客家话,哪一个人)”!另外还有谐音手法创造语义的双关,如《盘王细歌》中的第22段《歌叹》,类似于汉歌的《十二月歌》,它以十二叹的方式来抒写恋情的曲折:“十叹枫木叶,落地变成绿罗红;有缘一年见三遍,无缘不见一年空。十一十二都叹了,斑竹斑斑隔妹房;莫放蜘蛛结网过,莫放火灰燂妹房。”到了十月秋冬季节,枫叶红了,转眼落地则变得斑驳不堪,有缘的话能见到三次,无缘则一年到头一次也见不到,只能独守空房。到了深冬,对恋情的渴求犹如蜘蛛牵丝结网,“丝”谐音“思”,双关语义指暗结相思,只留下无尽的思念;亦如放入房中的火炭,希望能“燂妹房”,试图变得温暖。全南县客家方言“燂”“探”同音,“探妹房”指到姑娘房中约会。但这一切仿佛“隔妹房”的斑竹,只能无缘恋情,泪迹斑斑,相思与约会变得越来越遥远。三是语境相关,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类同的内涵,如“大碗酒,来时熖熖去时干;酒是五凄相任药,旧屋成双来酒浆。”其中“熖”是“焰”的讹字,指热腾腾的酒气,客人用大碗盛着热腾腾的米酒欢饮,一下子就喝干了。这美酒的酿造是神意促成的,是瑶人所敬奉的五淒神用“相任药”所调制才有如此好的酒浆,这酿酒用的酒曲“相念药”在男女恋情的特定语境下一语双关,指青年男女也需媒人的精心撮合,以致“旧屋成双来酒浆”。生活事像中的成双成对与青年男女恋情的成双成对之间构成了相互依存的语境结构,在瑶歌中借助语境的推演构成双关表达法则。如“不成酒,一条甘蔗不成糖;人话牛角不修筯,几时修得筯成双。”前一句指一条甘蔗太少,不能榨出糖,更不能酿造成酒,在语境中营造着单身男女的孤独无助;后一句又作“人话牛角好修箸,几时修箸得成双”,一语双关,指牛角尚且能弯曲成需成双成对使用的筷子,青年男女感叹又何时能相亲相恋才能成双成真。(四)比兴手法的运用。起兴手法由比体与兴体两部分组成。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所言他物多为全南过山瑶所山居的自然景物,如瑶民族内婚制度的存在,以比兴手法来指证其伦理的合理性:“柑子共皮各自片,韭菜共根各自长;共床夫妻不共姓,就係共姓各爷娘。”另一版本为“橘子共皮各自片,蕉子同弓自各心;共床夫妻各自姓,十分共姓各爷娘。”瑶人族内婚中可能不同姓,也可以夫妻同姓,即便同姓但不同父母,是符合瑶族文化伦理的。比兴手法与隐喻手法的交叉使用,营造同义反复的效果:“厅前种条无根竹,厅前种竹便篱根;郎是单身不有偶,厅前路望望娘行;要娘种竹娘不种,得见别人竹笋生;要娘念双娘不念,得见人双拗笋行。”歌中所描述的是:厅前没有种竹,种后则成为篱笆一样长势茂盛,情郎在厅前常常望着姑娘能前来,但常常失望,只见别人种竹,甚至竹笋都长成了,双双出入拗笋。但实际表达的内涵则是恋爱无成,只看见别人出入双双,成家立业。又如“八月八,八月禾花谷里生;八月禾花爱细雨,得生年少爱歌堂;九月葛藤花过路,二人暗会入花林;几时得到花叶里,发开花叶摘花心。”禾花爱细雨,小伙爱姑娘,二人出入花丛中,手攀花叶摘花心,希望能得到真实的恋情。比兴手法中还夹杂着叙事意图的递进效果,递进关系一层一层深入推依,最后的才是作者的指向所在,如“急水滩得架梁碓,不图白米且图粮;郎今不图白米食,且图娘屋好爷娘。”男子在急水架桥不是要图白米,而是解决第一步的问题用引水种植水稻(粮),这样才能有粮碓米;男子如今不是要图食白米,而是要找到“娘屋爷娘”,只有她父母的应允,“我”才能得到这个好姑娘。

四、结语

全南瑶族歌谣是瑶族民族文化的奇葩,内容丰厚,在与当地汉族客家民系的长期共存中,在表达手法上既吸引汉族民歌的精华,在歌谣中掺入了客家话,又有瑶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体现出过山瑶歌谣的艺术魅力,对当地瑶族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声年,王静.瑶族村里听新谣[N].江西日报,2019-04-10.

[2]曹晓芸.艺术奇葩民间之魂———谈江西全南瑶族花棍舞的美学价值[J].黄河之声,2011(23):82-84.

[3]曹晓芸.聆听舞声———江西全南瑶族花棍舞“生态背景图”[J].大众文艺,2013(21):43-44.

[4]曹晓芸,曹晓青,汪丽红.江西全南瑶族花棍舞身体语言的解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2):262-263.

[5]黄文华.赣南瑶族花棍舞的形态特征与审美意蕴[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4):213-214.

[6]黄俐琴.全南瑶族村旅游开发设想[J].农家参谋,2017(15):7.

瑶族范文篇4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

(1)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构建创造型语文教师的艺术人格和道德境界中的人格,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2)教师要提升文化品位,优化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结构。摆脱“匠人”的呆气,向学生说心里话,与学生交流思想,当学生发现了教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到老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的讲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语文教师不仅是一个专家还应成为一个“杂”家。语文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写好文,不仅要写教学论文,同时杂感,或者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水作文。从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到科技最新成就,从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装,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只有更多的引入时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课文中蕴含的艺术生命力,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二、创设“多层次”的竞争机制,让瑶族学生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1)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瑶族学生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也差,初中阶段的知识没学会,高中知识更不好学,他们与其它学生公平竞争有很大的困难。要解决瑶族学生的学习困难状况,必须让他们得到比其他学生更多的课外辅导。因此,利用课外辅导,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系统的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查漏补缺,帮助他们预习明天上的新课内容,以达到“笨鸟先飞”的效应。这样,接受新课内容也就容易多了。例如:我在教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新课时,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平常所见写荷花的诗文或浓丽明艳,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或品高质洁,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本文所写之景却素淡朦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认识。通过老师课外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无不同,而怀抱各异,故笔下之物色都染上了胸中之情意。而后他们可以达到自己对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认识的目标。

(2)抓住瑶族学生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抓住一点小小的突破,让他们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诱导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例如在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外辅导中:让写字好的同学抄写作者所写的具体景物特征的语句,老师有意帮他们找出一两个词语概括景物特点。让会讲瑶话的同学用瑶话描述作者所写的具体景物特征。让爱好绘画的同学用速写方式画出作者所写的具体景物。让爱好手工的同学做手工并把同学的速写画贴上。让会唱瑶族山歌的同学用瑶族山歌方式将具体景物唱出来。还让喜欢讲故事的同学以故事方式描述朱自清笔下的比喻。只要他们获得了一点成功都要鼓励,不再让他们产生“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得到同学们的赞扬,促使他们去争取新的成功。

(3)在布置作业上,凸现进步因素奖励分,即“不公平”形式。给他们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使它们可以与其他学生一样按时完成,例如: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那?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使”字的意义。(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使①:__________使②:__________使③:__________使④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1)使者不说(2)威后曰:“不然”(3)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说:__________然:__________本:__________末:__________

3.“岁亦无恙耶”一句中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A.岁:年成,收成恙:生病B.岁:年恙:灾祸,忧患

C.岁:年成,收成恙:灾祸,忧患D.岁:年恙:生病

4.对下列四句中“而”“于”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①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②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③赵氏求救于齐④甚于妇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A.书未发:发出。B.使者不说:说话。

C.臣奉使使威后:使者。D.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以……为先,意动用法。

6.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B、D组完成)(25分)

(说明:A、C组是瑶族学生或学困学生,B、D组是非瑶族学生、非学困学生。)

(4)随着他们的不断进步,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再把他们的作业量逐步恢复到与其它学生同等水平。在评价瑶族学生学习成绩时,如果他进步了,除了得到应有的分数外,还可得到额外奖励的“进步分”——附加分。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同样能获得好成绩,调动瑶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好学习。当然让瑶族学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并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瑶族学生在倾斜政策下的高分就消灭了瑶族学生的学习困难。不过用这样的方法对瑶族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5)激活其乐学点,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好学、乐学者,才能不断上进,才会彻底甩掉落后的“帽子”。总之,要想方设法激起瑶族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2]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

[3]张戒:《岁寒堂诗话》,《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4]陈钟梁:《教学设计美谈》,《中学语文教学参考》1993年第6期。

瑶族范文篇5

【关键词】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用户需求;文创产品

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问题越来越重视,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尤其是通过对非遗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开发,不仅满足游客对非遗文化的好奇心,促使游客达到文化旅游的目的,同时还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间接促进了非遗文化的对外传播。瑶族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服饰文化是瑶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反映了本民族的文化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是民族精神的延续和传承,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魅力[1]。为丰富非遗旅游中的文创产品,将广西瑶族服饰文化融入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让瑶族服饰文化得以活态传承。

1研究现状

1.1广西瑶族服饰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现代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衣食住行,使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礼节性的仪式和象征,传统文化流失现象严重。一方面,广西瑶族居住地点偏僻,生产技术落后,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导致文化经济基础薄弱,人均知识储备较低,缺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和弘扬者;另一方面,由于瑶族传统服饰制作复杂、工艺精致,在当今快节奏生活的影响下,越来越少的人关注精美繁琐的传统服饰。同时,民族地区的年轻人大多选择“走出去”求学或者就业,不愿意学习、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手工艺,他们“引进来”的外界文化也在不断冲击着传统服饰文化。

1.2文创产品现状

通过实地调研、文献搜集等研究方法,分析得出目前市场上文创产品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优秀的文创产品设计要先研究了解文化,提取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的运用创新思维方式和方法进行设计[2]。调研地市场上的文创产品大多是直接仿制或者复制纹样图案,设计创意不足,没有将传统文化和产品设计进行合理融合,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都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同时还存在产品功能单一、缺少设计亮点和品类同质化严重等问题。文创产品区别于其他产品的关键因素在于有无特色文化,在非遗旅游业的推动下,文创产品设计要能够传达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文化特色,推动旅游业发展和经济进步。

2瑶族服饰文化价值分析

2.1文化价值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自己的文字,服饰是瑶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瑶族文化依靠服饰上的纹样和图案传承下来,服饰记录了他们千百年来形成的风俗文化、宗教信仰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待[3]。在现代文化的热潮下,年轻一代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了解较少,瑶族服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到了极大阻碍。为此,通过分析瑶族服饰文化特色,将服饰文化提炼、简化,与现代产品设计相融合,在顺应时代潮流的同时也能传播民族文化,可对瑶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传承发挥重要作用。

2.2审美价值

现代产品设计追求功能性、实用性,造型简约,色彩单一。瑶族服饰纹样种类丰富,色彩鲜艳明亮,工艺细腻精致。故设计中要运用化繁为简、抽象变形、分解重构等多种设计手法从瑶族服饰中提取文化因子,将其融入现代产品设计中,不断创新,提升产品的文化性和审美性,在传承和发展瑶族服饰文化的同时,丰富现代产品设计的风格,为产品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4]。

2.3商业价值

文创产品作为传承当地特色文化的载体,已经成为旅游纪念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业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通常在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旅游文创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旅游业总收入一半以上。因此,旅游文创产品在传播和推广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创建新型产业模式[5]。

3瑶族服饰文化研究以及因子提取

3.1服饰文化研究

3.1.1纹样研究瑶族祖先敬仰自然,认为自然界中的万物都有神灵,广西瑶族服饰纹样大多来源于自然界。瑶族人民基于自己对自然万物的理解,从自然界中提炼、演变出各式各样的纹样图案。按照纹样内容可粗略分为动物纹样、植物纹样、人物纹样以及文字纹样等不同类型,如动物纹样有狗纹、鱼纹、龙角纹、蛇纹等;植物纹样有树纹、森林纹、梧桐花纹等;人物纹样有男性人纹、女性人纹等;文字纹样有井字纹、十字纹等。3.1.2色彩研究色彩是瑶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色彩的搭配不仅给观众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而且寄托着人们丰富的情感表达。在广西地区分布着不同的瑶族支系,他们服饰不尽相同,但瑶族人民普遍喜爱鲜艳丰富的色彩,如红色、黑色、白色、黄色、蓝色、绿色等。瑶族常用服饰色彩来划分各个支系,广西龙胜的瑶族由于偏爱穿红色绣花衣而被称为“红瑶”,“白裤瑶”则因男子都穿齐膝白裤而得此名。对比手法更是瑶族传统服饰的重要特征,通过色彩对比、冷暖对比以及单色与多色的对比,服饰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传递出不同的情感色彩。3.1.3工艺研究据资料记载,从汉代开始,瑶族人民便能熟练利用纺织、染色、刺绣、织锦等传统工艺制作精美服饰。纺织工艺是人类早期的制作工艺,通过种植棉、麻等,纺纱织布,制作服饰。瑶族人民喜爱色彩鲜艳的服饰,其服饰多采用天然矿物质、植物为染料,蜡染、浆染、靛染等技艺是瑶族服饰传统的染色技艺。刺绣工艺是利用蚕丝、丝线或者彩色棉线等在布料上绣出丰富的图案纹样,其图案丰富,生动灵活。瑶族民间的织锦工艺是以棉线为经,彩线为纬,采用通经断纬的方式进行织作,通过有规律的手法可以织成各种纹样,多以自然景色为主,色彩丰富,喜用强烈的对比色。

3.2因子提取

3.2.1确定因子提取类型首先,通过对瑶族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的研究,搜集、筛选词汇,得到与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相关的100个感性词汇;其次,组织从事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的多名专家进行二次筛选感性词汇。剔除其中的相近词汇、不准确词汇以及有明显倾向的词汇,最终汇总得到12个感性词对。最后,通过语义差别法对这12个感性词对进行等级排序,具体步骤如下。第一,制作量表型调查问卷。根据李克特量表建立5级量表,该方法要求被测者针对某一陈述,有5种感受程度进行评价打分;再将12个感性词对拆分为24个感性词,如表1所示。被测者将“希望广西瑶族文创产品给人带来的文化特征感受程度”与感性词汇相互对应,进行评分。第二,随机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的用户选择广西区内的游客,针对游客随机发放问卷共18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回收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为95.6%。第三,进行问卷结果计算统计。根据调查结果得知,在数值大于总数一半的感性词汇中,游客“非常希望”的是“鲜艳”和“丰富”,如表1所示,说明希望广西瑶族文创产品能弘扬瑶族丰富多彩的文化。因此,根据语义差别法得出从用户需求中获得的广西瑶族服饰文化因子的两种类型为“丰富”和“鲜艳”。3.2.2提取因子基本形态本设计以广西瑶族代表性纹样———盘王印为例,从瑶族服饰的纹样、色彩、工艺研究角度出发,提取“丰富”和“鲜艳”两种服饰文化因子的相应视觉形态,得到因子后进行文创产品设计研究。3.2.2.1“丰富”因子形态提取广西瑶族祖先认为“龙犬”是他们的始祖,而龙犬代表着祖先盘王,盘王印所属盘王,瑶族信奉盘王印就代表着对始祖的尊重和纪念,同时盘王印也是瑶族人民身份的证明。盘王印图案复杂、色彩丰富,一般分为里中外3层,每一层都是不同颜色的绣线编织而成的图纹。以两种不同的盘王印为例,从服饰纹样中提取“丰富”因子的形态,如图1所示。3.2.2.2“鲜艳”因子形态提取瑶族服饰色彩丰富,人们偏爱五彩服饰。广西瑶族服饰大多都是以黑色、蓝色或者蓝黑为底色,纹样多采用红、黄、绿、白等颜色丰富的丝线制成。因此,瑶族服饰色彩最显著的特点就是“鲜艳”。盘王印也不例外,常用明度、饱和度高的丝线编织而成,用于上衣、裙子、裤子和头巾等服饰部位,色彩鲜明,对比强烈,给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两种不同的盘王印为例,从服饰色彩即中提取“鲜艳”因子的形态,如图2所示。

4融入广西瑶族服饰文化的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将因子合理应用于产品设计是提取文化因子的最终目的。设计中以瑶族盘王印(1)为例,将提取的“丰富”因子和“鲜艳”因子进行文创产品设计。从盘王印(1)中提取代表性的纹样因子和色彩因子为“丰富”因子和“鲜艳”因子,将两种因子结合进行产品设计,设计出3种代表性文创产品,如图3所示,在笔筒外表面雕刻出盘王纹,底色选取代表性的蓝黑色,笔记本和手机壳则采取瑶族偏爱的色彩搭配,加以精致的盘王纹样。

5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广西是少数民族的聚集地,有丰富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瑶族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如今却面临着传承和发展受阻的问题。为此,通过大量资料搜集,根据用户需求得出相应的感性词汇,通过问卷调查确定提取因子类型,再结合服饰纹样、色彩、工艺的研究,得出相应的因子视觉形态,将其应用于现代文创产品设计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同时为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创意设计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陈起阳,刘国伟,陈祖建.传统服饰文化与新中式家具设计相关性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0(4):80-82.

[2]程辉.国内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研究综述[J].包装工程,2021(7):1-11.

[3]刘婷.连南瑶族服饰纹样在农产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9):158-163.

[4]麦雅文.瑶族服饰和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以广西瑶族为例[J].文化产业,2021(16):167-168.

瑶族范文篇6

关键词:女书;需要;动机;女性心理

女书是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符号系统。女书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字载体,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彰显着瑶族女性一种精神魅力,那就是瑶族女性在创造、传承、使用、发展女书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自尊、自强和创造精神及团结互助、达观的博大情怀。女书所体现的心理内容无疑是丰富的。从心理学著名理论——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角度来看,女书可以说是当时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一面镜子。

马斯洛是人本主义的创始人,其“需要层次理论”为全世界熟知。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前提:一是人类行为是由动机引起的,动机起源于人的需要;一是人的需要是以层次的形式出现的,由高到低依次排列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需要,分属缺失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随着对自我实现者的研究,马斯洛又提出两种基本需要:认知需要和审美需要。

一、女书产生的动机理论解释

关于女书的起源,目前研究界一般从以下方面考查,一是从语言学角度解释;一是从社会学角度考证。心理学强调人们的行为受动机支配,动机由需要和诱因而产生。马斯洛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合理的动机理论应该考虑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文化等对人的作用和影响,但这必须以人为中心来考虑。该理论从研究人的需要出发来研究人的动机和行为。

就女书而言,其产生和流行于湖南省江永县上江圩乡,是瑶族集结地。从地理环境看,女书所流行的地区极为闭塞,交通极为不便,千百年来与外界沟通只有一条南北官道。但气候温和,土地平旷。这里的人民历来重农耕、轻商贾。他们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男耕女织,不求于外,属自给自足的封闭式山区小农经济,较少与外界有社交往来。上江汗居民喜欢群居,一般同族同姓聚居,百多户人家形成一个村落。男人们从事耕作,生产中处于重要地位,有机会参与外界社交活动;女人多数从小裹脚,主要持家和做女红,不得与除父亲兄弟之外的男人接触,一生之中不能随意参与男性社会的活动。为了排解寂寞,女人们经常聚在一起绣花缝衣、做鞋做袜、编织锦带等。同时,永州之野因为钟灵毓秀而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抒发情怀之地。柳宗元、周敦颐等人留下许多名作和思想,在当地广为传播。江永虽地处偏僻,却深受汉文化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女性地位低下,无法进学堂,不能识字学画,无法作诗撰文。狭小的生活空间和单调的生活形式无疑压制着女性情感,使女性内心处于一种强烈的不平衡状态。可以说,瑶族的经济政治特征尽管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着女性的发展,但正是这样的挫折情景激发起了当地女性创作女书的定向行为。

当然,相对于中原地区妇女,江永瑶族女性还是比较自由的,她们有专属自己的节日和活动。在当地,姑娘出嫁,要良宵长歌送嫁,俗称“坐歌堂”,婚后第三天则要赠送装璜精美的“三朝书”给新娘,俗称“贺三朝”。农历四月初八,是妇女的专门节日——“斗牛节”。在这一天,同村未婚姊妹邀请出嫁仅两三年的姊妹回村聚会,由未婚姑娘每人凑些黄豆腊肉、油盐柴米,或凑钱买些其它食品“打平伙”会餐。一年中当地妇女们“斗牛”聚会的节庆多达十余种,如二月初一“朱鸟节”、农历五月“过庙节”、七月初七“乞巧节”等。在当地形式多样的活动中,当地女性需要交流、需要沟通、需要表达,女性群体表现出了对交流媒介的更强烈期望。可她们无权进学堂识字,男人们又不会教女人学字。尽管汉字随处可见,随手可持,女性却无人能识,无人能写。这种由交往而促使产生的对文字的需要为女书产生提供了基础。正如马克思主义所说,“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与他人的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对文字的需要是当地女性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生存条件的一种稳定要求,为她们从内部不平衡状态向内部平衡状态提供了强大驱力,是女书产生的基本动力。瑶族的文化习俗特色及广泛使用的汉字等又为女性创造女书提供了外部条件。

尤其重要的是,江永瑶族原本由母系氏族社会演化而来,女性骨子里有着平等、改变和引导的力量。瑶族女性还拥有着瑶族人民特有的勤劳、勇敢、智慧和创造力。在这样的情形下,瑶族女性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发挥了出来。她们认识到客观现实不可能满足自身使用文字的需要,于是在长期对汉字和本地语言的摸索、分析中,不断发现、总结、创造。正是当地女性的主观能动性为女书的产生提供了保证,才催发了女书的产生。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上唯一的女性文字产生了。韦庆媛从社会学角度指出,女书是江永女性对汉字反叛心理的表现。其实,从更深远的意义说,女书是对男性社会的反叛,是女性试图控制生活、引导社会的愿望象征。

二、女书中女性心理的需要层次理论解释

(一)女书折射了女性缺失性需要的短缺

马斯洛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及尊重需要归为缺失性需要。它起源于实际的或感知到的环境或自我的缺乏,个体会努力从环境中寻求该需要的满足。

如前所述,当地女性很少到外面从事体力劳动,只在自家阁楼从事“女红”活动。当地瑶族还有一习俗,女子在结婚后暂时“不落夫家”。一直到生孩子之前,除了某些特殊节日要回婆家暂住外,都在娘家生活,有了孩子以后到婆家定居。在娘家的女儿同样过着“楼上女”的生活。当地女性几乎与男性社会隔离。女性心中的孤独、寂寞感自然而生。而女子到婆家后往往要受公婆丈夫的管束,甚至还会遭受丈夫的暴力殴打和公婆的刁难斥责。女书作品《做媳难》写道“千家万家你不许,许起桥头李万家。李万家中事又多,八府良田田地多。碓屋踏碓碓屋粮,嫌我偷米养爹娘。一更鸡啼我起早,二更鸡啼我梳妆。三更鸡啼淘白米,四更鸡啼入菜园。”由此可以感受到,在家庭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女性心中的压抑、愤慨、焦虑和无奈。

有学者称,女书实际上是一种交际的语言文字。在女书流传地区,瑶族女性以女书为媒介,写结交老同书,给老同写信,表达对老同的情义,并写成书存在身边,伴随终生,女书也成为女性之间交往的信物。她们得心应手的运用女书,进行社交活动,以达到以书会友、以书结盟的目标。女书是一种黏合剂,使瑶族女性的交往在老同这种民间社团内里超越了时空,得以升华。她们在用女书构建的精神王国里,相互关怀、爱护、尊重,惺惺相惜,表达伤感、悲痛、绝望和欢乐、高兴、愉悦等。如女书中所写,“女人过去受压迫,世间并无痛惜人。只有女书做得好,一二从头写分明。只为女人受尽苦,要凭女字诉苦情。”女书,让处于孤独、焦虑中的女性找到了缺失需要的满足和心理的归属。而且,在女书流传的地区,谁的女书学得多、写得好,谁就能结交更多的朋友,就能得到朋友更多的尊敬,女书成为女性获得尊重的资本。可以说,女书的出现给当时的女性提供了一处身体、心理、精神得以屏护的安全场所,一处可以表达、宣泄情绪情感的自由空间,一处能获得他人关心、爱护、尊重的理想园地。

(二)女书映射了瑶族女性特有的审美情趣和强烈的认知需要

众所周知,瑶族有着精美的瑶锦、瑶服,有着古老的传说,有着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所有这些无不反映出,瑶族是一个有着独特审美情趣的民族。女书作为一种专用于女性之间交流的符号和文化,也反映了瑶族女性特有的审美情趣。首先,女书形体的纤细窈窕之美。女书书法“清秀的体形、纤细的笔画、巧妙的结构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美。”女书的文字形似汉字,但与汉字不同。其形体倾斜,略呈菱形。笔画纤细飞扬,自由舒畅,无粗细之分,似女性身子娇柔、流畅。字体有点类似甲骨文,由点、竖、斜、弧几种笔画组成,基本笔画不多,却精巧、秀丽、飘逸、轻快。行款方式是由上而下,从右到左直书,无横书无标点符号断句,凸现干练、对称之美。其次,女书节奏的和谐之美。“女书”作品几乎都是诗歌,主要为七言诗,少数为五言诗。诗句押韵、工整,有强烈的节奏感,配以当地语言吟唱,琅琅上口,更显和谐。再次,女书意象的婉转之美。常说“言为心声”。女书作为女性倾诉情感、诉说情怀的主要手段,内容多抒情、叙事。既有饱含泪水的幽怨,沾满相思的愁绪,又有相知的恬美。而且,女书大多用一种特定的比较低沉、哀婉的曲调吟唱,更突显其意象的婉转、凄美。

女书的艺术美与瑶族的民族个性有关,与瑶族女性的聪慧、创造性联系更紧密。瑶族女性在审美活动中,表达了她们对对称、秩序与和谐的追求。她们用美的尺度来衡量自己,建构自己,使自己从异己和残缺不全的现实中超脱和解放出来,她们在审美活动中表达思想、增长见识、陶冶性情、增进沟通,走向自由和解放。也正是在这样的审美活动里,她们生活、成长乃至达到自我实现。马斯洛把审美看成是人的高级精神需要之一。他指出“审美是一种高级需要,美在自我实现者身上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马斯洛相信人类有增长智慧,从而去追求知识的需要。在当时,女性被剥夺了与男性一样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是被排除在学堂之外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教禁锢着女性思想,泯灭着女性的智慧、潜能。这正是男权社会所需要的:女性是社会的弱者。然而,江永等一带的女性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字——女书,以女书为媒介,通过长辈教晚辈的形式满足认识世界的需要,使得她们探索、创造的潜力得以发挥。

(三)女书是女性成长性需要实现的途径

马斯洛认为,能促使人的潜能最大发挥的需要就是成长需要。成长是导致自我实现的种种过程,自我实现的人则是成长性的。处于自我实现中的个体,他们是自己的内在本性、才能与潜在智慧、创造冲动、了解自己需要的主宰者。自我变得日趋整合和统一,越来越意识到自己实际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实际向往什么,自己的需求、使命或命运是什么。

虽然当前还没有女书是如何产生的结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女书是由当地女性创作和发明的。当地女性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情感及需要充分了解,女书记载有“为官为宦无资格,学堂之内无女人。封建女人缠小脚,害人一世实非轻。还有一件更荒唐,男女本是不平均。终身大事由父母,自己无权配婚姻。多少红颜薄命死,多少终身血泪淋。”对封建社会女性地位事实描述得淋漓尽致,又包含了强烈的愤慨之情和她们对安全、爱与关怀、尊重与理解的渴望。这种自发的愿望推动她们产生自发的创造行为,从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山村妇女充分开拓并运用自己的天赋、能力、潜力,创造出一套完整系统的妇女专用文字。可以说,女书是瑶族女性自发性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瑶族女性强烈的内在自我需要的反映,是瑶族女性自我实现需要推动下的产物。当然,这种人的本质中所具有的发展趋势,是以努力、自律和一定程度的痛苦为前提的。当地女性以自己的青春甚至一生为代价,通过女书向社会展现了当地女性潜能的实现。

再者,女书的使用闪烁着成长的光芒。当地女性通过女书作品达成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有一结拜老同的书中写道“可比园中松柏树,四季保留几色春。二比树头牡丹色,朵对朵红日日鲜。三比园中绿稚竹,绿叶垂垂几色青。四比四季凤凰鸟,富贵高啼远送声。五比五河金丝鲤,三月之天上洞游。六比天宫团圆月,照下河底透底明。七比七仙漂四海,七仙下凡耍乐欢。八比蝴蝶双双对,仕女看着自愁眠。九色穿齐十色线,一对鸳鸯共数啼。”这是怎样一幅浪漫绚丽、自由自在的世界。显然,它是当地女性对理想生活的描述,是自发期望的表达。当地女性渴望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充实、完善自我,以走向理想之巅。瑶族女性尽管生活困苦,却在女书中获得了内心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及丰富感。这种以女书为媒介而达成的成长性需要的满足持续不断的、无限制的鼓舞着困境中的女性,使她们更积极的面对自我。而且,从现在发现的女书作品来看,女书被书写或刺绣在各种各样的纸书、扇书、帕书、贺三朝书上,其中有书信、歌谣、诗歌、灯谜或翻译长篇唱本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尤其是诗歌、书信等,多数富有文学色彩,比喻、夸张、借代等修辞运用其中,她们通过意境或优美或感伤来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其动机就是发展自我、表现自我,成熟、发展,一句话,就是自我实现。

当然,马斯洛认为,有史以来的大多数已知文化的实际所作所为,主要是压抑而不是促进了人性中的自我实现需要的充分发育。而且,当一个人的缺失性需要未得到满足时,自我实现这种高级的、超越性的需要不会自动出现。众所周知,女书产生时整个社会的文化正是压抑人,尤其是女人的自我实现。尽管如此,瑶族女性的成长性需要还是跨越了缺失性需要的短缺,没有被强大的文化势力剥夺,或因怯弱柔嫩而自然丧失。这一方面证实了自我实现确实是“明显地植根于人种的生物本性中”,是人性中潜在的固有特征;另一方面说明,人的自我实现可以在缺失性需要没有获得满足的时候产生,即高级需要的产生并不一定以低级需要的满足为条件,这也是研究者们批判需要层次理论的一个观点。

总而言之,马斯洛所归纳描述的几种需要普遍存在于人们心理。但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需要是千变万化的。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女书作为瑶族女性的工具,涵盖了瑶族女性心理需求的各个方面,反映出瑶族女性需求的复杂性、系统性和动力性。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出发来分析女书的产生及女书中所蕴涵的需求内容,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女书更深层次的心理内容拓宽了视野。

参考文献:

[1]朱志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述评》,《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2期。

[2]王友平、盛思鑫:《对马斯洛需要理论的再认识》,《学术探索》2003年第9期。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4页。

[4]韦庆媛:《女书产生与存在的社会基础》,《学海》2004年第5期。

[5]宫哲兵:《女性文字与女性社会》,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乐伶俐:《建立在交往基础上的女书学习》,《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2期。

瑶族范文篇7

每年二月初一,湖南江华山区瑶族要过赶鸟节。这是为了纪念古代瑶族人民,用歌声吸引鸟雀,保住刚播下的包谷种子免遭鸟雀啄食,取得丰收的历史。

全族青年对唱情歌

这天不论晴天下雨,方圆五六十里的青年都要聚会在白头山。他们身着瑶族节日盛装,头扎彩帕,脚穿绣花鞋袜,撑青布洋伞,在白头山上或两男两女,或四男四女,对坐青草坪、岩头上,依偎松树下,甜蜜地对唱情歌、山歌、猜字歌、谜子歌,从日出唱到月亮升起,直到夜露湿透头帕,才男送女、女送男,走一程唱一程,依依不舍地告别。

鸟仔粑把鸟雀咀壳黏住

瑶族范文篇8

关键词:地方高校;瑶族长鼓舞;传承路径

长鼓舞是瑶族人民在艰苦卓绝的生产活动和神秘虔诚的宗教祭祀活动中演化而来的,它再现着一个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变迁,其一招一式都透露出不一样的文化内涵,震撼着观者的心灵。因此,地方高校必须加大对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保护,让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永远流传下去,在历史的长河中大放光彩。

一、瑶族长鼓舞的引入之于高校舞蹈教学的意义

鉴于瑶族长鼓舞在我国舞蹈艺术中的独特性、地域性和传承性,通过在瑶族地区开展地域性的民间舞蹈课程来加强对产鼓舞的保护与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第一,丰富舞蹈教学资源,提升高校教学实力。瑶族长鼓舞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舞种,是对国家统一舞蹈课程的有效补充,是丰富高校舞蹈教学内容、提升学校舞蹈教学实力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教改的方式引入瑶族长鼓舞,不仅能够壮大民间舞蹈队伍,营造热爱传统文化的氛围,传承我国民族精神,更能够以开设瑶族长鼓舞课程的形式有效培养长鼓舞的后继人才,为长鼓舞的保护和传承提高强有力的保障。第二,促进大学生对瑶族长鼓舞的了解,激发学生民族认同感。当瑶族长鼓舞被编入高校舞蹈课程后,大学生便会在了解长鼓舞的基础上,进而了解瑶族传统文化,增进其与瑶族人民的沟通交流,激发民族认同感,也能增加瑶族学生对本土文化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友好,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高校舞蹈氛围。

二、地方高校在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保持民族文化艺术的独立性非常重要,绝不能盲目地引入西方文化,而将我国本土文化弃置一旁。但是,我国地方高校在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保护中却存在诸多问题。第一,忽视舞蹈课程建构,对长鼓舞的关注度不够。目前,瑶族长鼓舞在我国各大高校的舞蹈课程建构中仍处于边缘地位,其并没有被纳入普通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内容。而且,部分地方高校只把长鼓舞作为舞蹈体系中的一丝点缀,对长鼓舞的教学缺乏系统性、深刻性和长期性,这都极其不利于瑶族长鼓舞的保护与传承。第二,长鼓舞教学建设缺乏科学性、理论性和系统性。目前,瑶族长鼓舞在地方高校的舞蹈建设中仍然处于薄弱环节,相较于其他物种,瑶族长鼓舞既没有成熟的理论体系,也没有独立系统的学科特色。而且高校也缺乏相应的管理体系和教学评价体系。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的快速转型,瑶族传统的生活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地变化,本民族的生活特色正在逐渐消失,这也是瑶族长鼓舞传承和保护现状堪忧的社会根源。

三、地方高校舞蹈教学中瑶族长鼓舞的传承路径探索

基于瑶族芦笙长鼓舞的重要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我国地方高校必须加强探究瑶族长鼓舞的传承和保护途径。本文长鼓舞之于高校舞蹈教学的意义和地方高校在长鼓舞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瑶族芦笙长鼓舞的传承和保护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强教育政策引导,健全瑶族长鼓舞传承保护的教学体制环境

近年来,我国一直强调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的五位一体建设。因此,作为丰富我国人民文化生活重要方式的舞蹈理应受到重视,尤其是对于类似瑶族长鼓舞这样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当地政府更应该加大扶持力度,鼓励地方高校尽快出台和完善相关教育规章制度,制定有关教学条例,为瑶族长鼓舞在地方高校舞蹈体系中的长足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体制环境。同时地方高校应加大对瑶族长鼓舞财政支持,在设备、人员、服装、道具、剧场建设等硬件方面给予帮助。只有有了良好的硬件做支撑,才能为瑶族长鼓舞的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增强瑶族长鼓舞的传播渠道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社会,当前,新媒体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大学生则是新媒体使用者的主要人群。地方高校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能够为为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与保护提供更加便利和长久的传播方式。首先,新媒体为瑶族长鼓舞的传承提供了新渠道。当代大学生是新媒体工具的主要使用者,微信、微博、博客、论坛等等是他们经常“出入”的平台。高校教师要善于借助新媒体平台,比如博客、微信朋友圈等,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瑶族长鼓舞进行传播和推广,同时也能让更多的学生了解这种艺术形式,进而对其产生学习的兴趣,促进瑶族长鼓舞传承的广泛化和年轻化。其次,新技术为瑶族长鼓舞的保护提供了新载体。以前,舞蹈的流传和保护主要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这种教授和保存方式特别容易造成古老艺术形式的失传。因此,可以尝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创新瑶族长鼓舞相关影像资料的存储载体。例如,相关部门可以购置服务器,专门存储瑶族长鼓舞的珍贵资源,并可运用大数据技术来确保资源的安全性。同时,可以以此为依托建立起瑶族长鼓舞的教育资源数据库,进而借助数据库,通过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兴的教学方式运用瑶族长鼓舞教育资源开展地方高校的舞蹈教学。新技术可以实现对瑶族长鼓舞资源的有效保护,同时也使得其在地方高校中的应用,进而实现更好地传承保护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基础。

(三)引入民间艺人教学,加大瑶族长鼓舞的传承力度

为了使瑶族长鼓舞得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必须把民间艺人引入高校的教学队伍中,由民间艺人对学生进行手把手教学,提高学生的舞蹈技艺水平。例如,可以聘请瑶族长鼓舞的传承艺人来校进行专题讲座,并参与到地方高校舞蹈课程中相应专题课程的编排中。同时,应注重教学环节中,学生与瑶族长鼓舞艺人之间的交流,在激发学生对瑶族长鼓舞兴趣的同时,为培育瑶族长鼓舞的下一代传承人提供可能。此外,应注重民间艺人入校进行瑶族长鼓舞传承的相关资料的记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地方高校瑶族长鼓舞教育资源库,从而为瑶族长鼓舞教学的开展以及瑶族长鼓舞特色课程的完善奠定基础。

四、结语

瑶族长鼓舞体现了瑶族人民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而地方高校承担着传承与保护瑶族长鼓舞的重任。因此本文提出了加强教育政策引导、壮大民间艺人队伍、采用先进教学技术等传承与保护措施,希望对地方高校的瑶族长鼓舞教学建设有所帮助。

作者:陈东云 单位:贺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涛.瑶族长鼓舞的文化背景及审美特征[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33-34.

瑶族范文篇9

一、独具美学特征的白裤瑶服饰

1.狩猎生活,式样产生

白裤瑶的服饰特点,主要与其族群的崇山峻岭的生活环境、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等有密切的联系。为方便狩猎奔跑,男子便穿“灯笼裤”,以保证运动时两腿有最大的活动空间,裤管紧裹膝部既能防止荆棘刮伤皮肤,又能更好地保护膝关节,再缠上绑腿,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在荆棘丛生的乱石山中行走奔跑而无碍。白裤瑶妇女的背牌装,也蕴含着文化色彩。这些精心的设计让我们不得不敬佩白裤瑶人的聪明方锫白裤瑶人对传统服饰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其服饰自制,式样统一,以腊染和刺绣为主要制作工艺。男子穿黑色蓝边、高领、对襟、无纽扣的上衣,系绣花腰带;下穿白色及膝灯笼裤,裤腰大、裤裆宽、裤脚小,黑布镶边,膝盖正面处绣红色“五指印”。这种装束也称“猎装”。妇女衣色蓝黑,有短衫和背牌两种,短衫与男子相同,但为净色,夏季穿的背牌装分前后两片,两片布料松散地系连在一起,背后有染绣四方形“瑶王印”图案;下穿浅蓝色齐膝的百褶裙,裙面绣染环型图案,裙边镶红色无纺蚕丝片。男女均缚绑腿。

2.内涵丰富,耐人寻味

服饰是一种物质文化,它具有实用目的,又有审美装饰的用意,与一个民族的历史及文化发展史紧密相连,体现了民族集体的智慧与创造,甚至是民族的性格、精神与尊严。0白裤瑶是不忘感恩的族群。恩,来自于自然万物,也来自于艰辛万苦创造和保卫家园的祖先。白裤瑶的男子猎装是该瑶族支系的标志,是他们的骄傲和自豪。灯笼裤在近膝盖的地方绣有五条长短不一的红色直线花纹,仿佛是红色的手指印,这红色的“五指印”是绝对不能少的,这与白裤瑶人对祖先的感恩有关。他们的先民首领为保护族人安居乐业的瑶寨,顽强抵御外来侵略,用粘满自己鲜血的双手撑在膝盖上,直到轰然倒下,原本长至脚踝的裤腿也只剩下膝盖上的半截。后来白裤瑶人为了感念这位英雄,从此只穿只有半截的白裤子,并在裤口上绣了象征血手印的五根红色花纹,这是白裤瑶服饰纹饰中的深层文化意义,象征着族人把内心的感恩放在了坚韧的膝盖上。

白裤瑶人把怀念放到女人的背后。“瑶王印”是白裤瑶的族徽。古时,白裤瑶首领管理着包括瑶山在内的大片平坝田野,掌握着一方代表着权利的大印,后来大印被外族夺走,白裤瑶人被赶到山里生活,过起了少田缺水的游耕生活。为了告诫子孙不要忘记这个教训,白裤瑶人就在女人的上衣背后,绣上了一个形状似首领印的彩色方块图案。“血手指印”和“瑶王印”是白裤瑶服饰习俗,是白裤瑶服饰众多装饰图案中的核心纹样,其寓意是最深刻的。白裤瑶人在设计服饰时,选择对比最强烈的黑白两色为主调色彩,保持了核心纹样的整体性,使其鲜艳醒目,以裤脚、腰带、裙上(边)、绑腿等其他零星的装饰纹样,来处理黑白灰色块和调和色彩冷暖关系,纹饰图案在面积和位置上都是十分考究的,整套服饰的整体感很强,男女服饰之间的搭配协调合理。白裤瑶服饰是其社会历史在服饰文化中的积淀和反映,是优秀的设计作品。

二、白裤瑶服饰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视觉语言表现

白裤瑶服饰款式是自然的写照和打猎等生活方式的体现,其服饰上的图案表现白裤瑶人内心的祈求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和向往。白裤瑶服饰的独特款式和图案的有机结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给人丰满的视觉感受。合理借鉴优秀的白裤瑶服饰设计语言,吸取其设计精华,结合现代平面设计的理念,将其运用到现代平面设计中,可以丰富人们的审美情趣,体现民族化的艺术风格。

1.图的借鉴

图案是“图”和“案”的结合,“图”指图形、图像,“案”指方法和手段,图案就是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形成的图形和图像的总和。白裤瑶服饰具有突出的地域性特点,其图案比较注重正形与负形的处理,即图底关系,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和穿插,在构成时多遵循整齐、对称、均衡的骨格样式。如妇女背牌装的“瑶王印”图案,在方形的空间内采用几何形纹样组织成印章图形,空白处舒展有致,纹样有秩序感,没有具体物象的再现,注重神韵、似像非像、意到为止,给予受众联想的空间,整体上有一种重量感,且图形有扩张感、神秘感,美不胜收。将白裤瑶服饰图案的处理方法融入现代图形设计中,符合人们审美的习惯和兴趣,设计将会有深厚的意蕴。

2.色的参考

设计不像写生绘画那样注重物象色彩表现的客观性,而是讲求色彩的平面性、装饰性和主观性。远看色、近观形,色彩是呼唤人们视线的重要元素,色彩赋予图形生命感,人们往往以设计视觉效果的优劣作为判断设计优劣的主要依据之一。白裤瑶男子的服饰,其色彩主调就是黑白两色,黑与白是对比最强烈的色调,极为醒目,其形态也最为简洁,他们在黑白关系的处理上,注重面积比重、位置穿插,添加“五指印”、米字纹、腰带和裤边等暖色纹样作为调和,保留大面积黑色(上衣)和白色(裤子),且缠黑白相间头饰,既巧妙地处理了整套服饰的黑白灰关系,又使色彩的冷暖关系得到对比与调和。底色冷、图形暖,使得具有标志性的“五指印”图形和结构清晰可见、神形兼备,更加突出、耐看,使人不至于产生视觉疲劳。白裤瑶服饰对色彩的对比、协调的处理,可作为我们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处理色彩冷暖、黑白灰布置、比例变化等方面的借鉴,我们要从中提炼有用信息,进一步提高色彩修养,开阔色彩视野,增强实际设计时的色彩运用和表现能力,开辟一个广阔的色彩领域。

3.意的启发

白裤瑶服饰上的“血手指印”和“瑶王印”等图案,有特定的语义和信息,表达了特定的功能和意义,给受众一种符号联想。白裤瑶文化中仍保留着原始崇拜和原始审美情感,白裤瑶人将原始崇拜作为服饰图案的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和设计理念。其服饰上的图案不仅仅具有装饰价值,还是白裤瑶人的标志和族徽,更是白裤瑶人对祖先的怀念和感恩,被赋予了深刻的含义。白裤瑶服饰的这种设计理念正是现代平面设计所需要的。

瑶族范文篇10

关键词:瑶族学生;教学民主;树起自信心;教师自身素质;教学效率;“多层次”的竞争;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我县是一个瑶族自治县,地处大石山区,土地贫瘠,农业生产离不开人力耕作,水电路大部分地区还是解放初期的原状,信息闭塞,文化底蕴欠缺。瑶族学生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也差,缺乏自信,本族语音浓厚,普通话水平极低,情绪脆弱,性格孤僻、保守,与其他同学不易合群,适应集体能力不强。但突出的表现是民族自尊心强,勤奋努力,吃苦耐劳。提高瑶族学生的语文素质是我县语文教学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通过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格素质影响语文教学效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说:“当他的老师对待所教的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很少和很不会积极热情学习这门学科。”我国古代有“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之说,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必须:

(1)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技巧,构建创造型语文教师的艺术人格和道德境界中的人格,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2)教师要提升文化品位,优化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结构。摆脱“匠人”的呆气,向学生说心里话,与学生交流思想,当学生发现了教师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体会到老师的思想活力,教师的点拨弥补了自己的思想和知识的缺陷时,他就会不由自主地迷恋教师的讲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3)语文教师不仅是一个专家还应成为一个“杂”家。语文教师在教好课的同时,还必须写好文,不仅要写教学论文,同时杂感,或者诗歌、小说等,尤其是下水作文。从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到科技最新成就,从流行歌曲到流行服装,都与语文教学息息相关。只有更多的引入时代的活水,才能激活课文中蕴含的艺术生命力,从而影响语文教学效率提高。

二、创设“多层次”的竞争机制,让瑶族学生不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1)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瑶族学生学习基础差,接受能力也差,初中阶段的知识没学会,高中知识更不好学,他们与其它学生公平竞争有很大的困难。要解决瑶族学生的学习困难状况,必须让他们得到比其他学生更多的课外辅导。因此,利用课外辅导,耐心细致地帮助他们系统的复习前面学过的内容,查漏补缺,帮助他们预习明天上的新课内容,以达到“笨鸟先飞”的效应。这样,接受新课内容也就容易多了。例如:我在教学高中语文《荷塘月色》新课时,让学生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平常所见写荷花的诗文或浓丽明艳,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或品高质洁,如“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而本文所写之景却素淡朦胧,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别呢?结合课文谈谈自己对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认识。通过老师课外点拨:“一切景语皆情语”。景无不同,而怀抱各异,故笔下之物色都染上了胸中之情意。而后他们可以达到自己对文学作品中景物描写的认识的目标。

(2)抓住瑶族学生一个小小的闪光点,让他们扬起自信的风帆。抓住一点小小的突破,让他们体会到了做人的尊严;给他们一个可以达到的目标,诱导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桃”。例如在高中语文《荷塘月色》课外辅导中:让写字好的同学抄写作者所写的具体景物特征的语句,老师有意帮他们找出一两个词语概括景物特点。让会讲瑶话的同学用瑶话描述作者所写的具体景物特征。让爱好绘画的同学用速写方式画出作者所写的具体景物。让爱好手工的同学做手工并把同学的速写画贴上。让会唱瑶族山歌的同学用瑶族山歌方式将具体景物唱出来。还让喜欢讲故事的同学以故事方式描述朱自清笔下的比喻。只要他们获得了一点成功都要鼓励,不再让他们产生“生来不如人,学好不可能”的自卑心理。能尝到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学习中的快乐,成功的喜悦,得到同学们的赞扬,促使他们去争取新的成功。

(3)在布置作业上,凸现进步因素奖励分,即“不公平”形式。给他们布置“有针对性”的作业,使它们可以与其他学生一样按时完成,例如: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那?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有民?苟无民,何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战国策·齐策》

1.解释下面两句中四个加点“使”字的意义。(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1)齐王使①使②者问赵威后(2)臣奉使③使④威后

使①:__________使②:__________使③:__________使④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1)使者不说(2)威后曰:“不然”(3)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说:__________然:__________本:__________末:__________

3.“岁亦无恙耶”一句中加点词解释都正确的一项是:()(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A.岁:年成,收成恙:生病B.岁:年恙:灾祸,忧患

C.岁:年成,收成恙:灾祸,忧患D.岁:年恙:生病

4.对下列四句中“而”“于”的用法与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①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②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③赵氏求救于齐④甚于妇人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B.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5.下列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D组完成)(15分)(A、C组完成附加5分)

A.书未发:发出。B.使者不说:说话。

C.臣奉使使威后:使者。D.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以……为先,意动用法。

6.将这段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B、D组完成)(25分)

(说明:A、C组是瑶族学生或学困学生,B、D组是非瑶族学生、非学困学生。)

(4)随着他们的不断进步,学习能力不断增强,再把他们的作业量逐步恢复到与其它学生同等水平。在评价瑶族学生学习成绩时,如果他进步了,除了得到应有的分数外,还可得到额外奖励的“进步分”——附加分。使他们知道通过努力同样能获得好成绩,调动瑶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自信心,从而更好学习。当然让瑶族学生取得这样的“好成绩”并不是最终目的,也不是瑶族学生在倾斜政策下的高分就消灭了瑶族学生的学习困难。不过用这样的方法对瑶族学生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5)激活其乐学点,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主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唯有好学、乐学者,才能不断上进,才会彻底甩掉落后的“帽子”。总之,要想方设法激起瑶族学生学习的兴趣,努力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学改革探索》,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版。

[2]北大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下),中华书局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