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歌谣整理及艺术特色研究

时间:2022-04-14 04:43:44

瑶族歌谣整理及艺术特色研究

摘要:全南县瑶族村是江西省唯一的能通行客家话和瑶语的瑶族行政村,瑶歌内容丰富,表现手法吸收了汉族民歌的特点,又具瑶民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主要艺术手法有比喻、对比、双关、起兴等,它对过山瑶民族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全南瑶族;过山瑶;民歌

一、民族视野下的全南瑶族

我国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总人口200多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为213万)。瑶族人自称“勉”“金门”“布努”“拉珈”“炳多优”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和服饰的不同,又有“盘瑶”“过山瑶”“顶板瑶”“白裤瑶”等30多种称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江西瑶族主要分布在全南。全南地处江西省最南端,有江西南大门之称,森林覆盖率80%,与广东省的连平、翁源、始兴、南雄等县市毗邻,境内峰峦叠嶂,林海莽莽,如诗如画的青山秀水孕育了许多古朴奇特的民间民俗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风貌,其中瑶族民族风情最有魅力。全南瑶民主要居住于龙源坝镇和陂头镇。龙源坝瑶族已随新农村建设项目全部迁到镇上集中居住,只有陂头镇瑶族村最有特色,其山寨分为上瑶(又称白芒坑)和下瑶(又称高围子)两个自然村组,是江西省唯一的仍能讲瑶语并保留较浓郁民族风情的瑶族村,距县城50多公里,距陂头镇20多公里。这是一支由广东省始兴县罗坝乡随狩猎迁徙而来的过山瑶,他们保留着自己民族语言、服饰、生活习惯,还部分保留着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在1958年政府还没有解决其定居生活前,他们居无定所,生活在人烟稀少的深山老林里,一家一户各占一座山头搭棚而居,过着贫穷孤单的游猎生活,每当所居山头野兽减少、耕作不利时,他们就卷起铺盖迁徙到另一座山居住,这种迁徙方式便称之为“过山”。“一把刀,一把斧,一支鸟铳”是他们与大自然搏斗、维持生计的主要工具,一般没有固定的土地,也没有严格的内部家族组织,主要靠打猎为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挖笋、采草药、养蜜蜂,生产方式以刀耕火种为主,包谷、薯类成为主要食物。1958年响应政府号召,才在全南县逐步定居下来,现在其政治经济生活已大有改观。2008年3月调查时,瑶寨共有160多户、510多人,主要姓氏为赵、王、邓等,全村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已有12人,有正式党员8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经过十余年,村民有的已外迁到县城或镇里,2015年9月有瑶民58户、307人;2018年有瑶民71户、328人,①2019年4月为332人。[1]人口的持续外迁意味着当地经济文化条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对当地民族文化的传承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需引起地方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才能更好地赓续当地有特色的过山瑶文化。

二、全南瑶族歌谣的整理价值

江西瑶族研究,从学术期刊网中国知网查,仅见5篇论文,其中有4篇为全南瑶族花棍舞研究,分别是:曹晓芸2011、[2]曹晓芸2013、[3]曹晓芸2017、[4]黄文华2014,[5]1篇瑶寨旅游研究:黄俐琴2017[6]。由此可知,江西瑶族文化研究至今显得非常薄弱,对全南瑶族歌谣的研究仍一片空白,亟需加强整理与研究。全南瑶族歌谣是全南瑶寨民间祭祖及节日活动时演唱的歌本,计手抄本6大本,约300余页,这是2006年调查客家文化与少数民族习惯法时所得。2018年7月去全南瑶寨调研时,村书记与村主任说都找不到了,2019年8月再赴瑶村调研时找到零散的几本,但目前并没有人做过这方面的整理与研究。当地唯一能唱全本的王天祥老人已于2017年去世,还有少数几位能唱片断,但都是80岁左右的高龄老人,全南瑶族歌谣现濒于失传。歌本分“八永唱”“夜深深”“大说书”“小说书”“经书”“太原堂经书”“入席拜”等七大部分,独立成篇章,其中如“太原堂经书”(太原堂系当地王氏祠堂的堂号)等有其家族色彩,基本不同于已出版的瑶族《盘王大歌》《过山榜》《评皇券牒》等,而且里面有许多汉字书写的瑶语、当地客家话及俗体字、手写体字,对其进行整理与研究,可以呈现“过山瑶”独特的文化样貌,进一步理解少数民族与汉族(特别是与当地汉族中的客家族群文化)杂居时是如何接触、融合,并形成与传承过山瑶独特的民族文化的。这对散杂居瑶族的文化适应、瑶族文化旅游开发、瑶族村寨的振兴发展,有着积极作用,也有学术价值。整理与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一是整理江西全南瑶族6本手抄歌本,这批歌本的抄录时间从“光绪二十四年夏孟月上浣”(1898年正月上旬)至1989年抄成,时间跨度大;初步梳理其内容与现有《盘古大歌》等文献有较多不同之处,带有“太原堂”王氏家族色彩,有必要先整理出来,梳理各本及各部分之间的顺序与联系,现在可以肯定的是里面主要是《盘古大歌》《盘古细歌》及祭祀用的经书。二是对歌本研究,考察其内容及与现有瑶族歌本特别是“过山瑶”支系之间的联系与异同;厘清江西过山瑶与始迁地粤北过山瑶之间的渊源关系及文化变迁;研究江西过山瑶歌本的深层内涵;三是进行田野考察,将歌本内容、背景、演唱与当地祭祀等民俗活动、仪式展演结合起来,将歌本置于现实生活中,进一步理解与阐释当代江西瑶族民间文化,对其传承、保护与利用等提出对策建议。整理与研究的重点在于整理过程中发现并挖掘歌本的深层意蕴,并与现有瑶族歌本比较,发现其异同并阐释其民族文化的深刻意旨,揭示粤北过山瑶迁徙到江西全南客家山区后的文化适应与文化变迁。难点主要在于整理工作,因瑶族有语言没有文字,歌本时间跨度长,而手抄歌本中大量使用了用汉字记录的瑶族语言,同时还有不少现在几乎不用的手写体字、俗体字,这些需要懂瑶语的瑶族同胞及当地老人家合作完成。这6大本手抄歌本主要内容是过山瑶历史来源、迁徙过程、家族组织与婚丧活动、祭祀祭祖仪式等。全南过山瑶来源于粤北南雄市始兴县,主要因经济原因而辗转迁徙;其主要姓氏现与始兴等地瑶族仍通婚,可依其族谱理清其脉络,查找粤北瑶族与近邻的湘桂两省瑶族的联系,进而将湘桂粤赣四省间的过山瑶支系的迁徙历史厘清,揭示江西过山瑶的完整来源;全南过山瑶自上世纪50年代因政府政策而定居,对外操全南客家话,有其文化适应的过程;对内仍部分操瑶语,这有利于瑶族文化的认同与传承,借助当地仍然通用瑶语的现状,有助于手抄歌本的整理与解读;当地仍有祭祖等民俗仪式,歌本中的“经书”“太原堂经书”中的情节内容可与此对照,一方面将作为文本的手抄歌本内容置身于活态的仪式展演中去研究,另一方面对照之下发现其异同,研究瑶族文化在客家文化圈中的传承与变迁;当地还部分保持着“直灶”(灶口直通大门)、“柴序”(烧火时按整根树木头尾顺序烧)、“鸟胙”(猎物置于灶头上方木梁上熏烤)、吊脚楼等特色鲜明的过山瑶民俗文化特征,有过山瑶文化底蕴,可以进一步挖掘整理;当地独特的花棍舞一说源于生活形态(持短棍劳作),一说源于祭祀时所的点兵情节,现在当地文化部门介入,组织了华南师范大学研究者去整理、帮助编排,已成为舞台表演与迎宾表演的文化项目,结合旅游扶贫、文化扶贫进而发展当地瑶族经济,并做好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

三、全南瑶歌的艺术特色

全南瑶歌中掺入了抄写者对歌词的理解,既有汉语规范化的表述,也有使用全南客家话、汉语记录的瑶语发音,还有习惯写法的手写字体、俗体字等,在阅读过程中出现晦涩难懂情况。这些瑶歌主要是还盘王愿时所唱的《盘古大歌》《盘古细歌》,也有瑶民宗教信仰仪式所唱的祭祀歌《经书》《太原堂经书》(王天祥所存,标注为太原堂王氏),也有猜字歌、农事家、情歌等内容,表达的内涵极为丰富,形式上以七言四句为主,也有三言、四言、五言等,有的还加入歌头起兴和衬词。与盘才万所编《盘王歌》[7]版本比较,在结构上、语序上、用词上都有异同,因流传地域空间上分别为赣粤两省,时间上也有不同,总体而言差异较大,但同属过山瑶歌谣,互为参校可以更好地理解全南瑶歌。就全南瑶歌的艺术表现手法上,主要有比喻隐喻、对比衬托、谐音双关、起兴反复等,这些表现手法与汉族民歌有一致的地方,也有基于或适于瑶民思维模式与表达技艺所不同之处,对此加以分析阐释能更好地理解瑶歌,并有助于当地过山瑶民族文化的传播。(一)比喻隐喻手法的运用。比喻手法在乡村的理解中就是“打比方”,将深奥的道理或不太好直接说出的本意(通常是恋情),用形象生动的对他物他事的描述显露出来。这要有“地方性知识”,是基于双方共同的知识结构与理解能力,才能理会其意,达成共识。比喻用法要基于场域中知识体系的共识。“尞起唱,客匠打刀尞起争;黄蜂结窦娘裙脚,尞起四边也着行。”尞,即撩,也作“聊”,即男女双方走到一起,休闲聊天,“撩”就是要挑起话题,抛出“歌头”,有人唱起第一句后,便形成了“歌场”,有唱歌的氛围和气势。“撩起唱”后,大家不分主客,来者聚在一起,便形如在歌场中对歌,犹如铁匠打刀,你抡一下铁锤、我翻一下铁砧,一唱一和,你争我赶,歌声此起彼伏,然后又引来众多的男女围过来,小伙子们就象黄蜂“结窦”筑巢,围拢于姑娘的裙脚边,试图以美妙的歌声来引起姑娘的注意,以便有机会与中意的姑娘“着行”相恋。此句中“客匠打刀”“黄蜂结窦”就是比喻用法,源自于瑶民刀耕火种的熟悉的生活场景,使原意与目标语义相契合,在歌场中达成共同的认知。又如“郎是真心来连我,又着那人来退开;衫袖里头载丝线,井水发鱼心正凉。”姑娘的意思是你要真心来恋我的话,你就不要对别的女人好,否则便会把我推开,虽然我就象“衫袖里头载丝线”,对你还有些思念(“丝”与“思”谐音),但凉井水里养鱼,我的心也会一样凉。“发鱼”,养鱼,客家话“鱼”“你”同音,井水养鱼就象恋爱中不专一,水凉,心也凉。通过这样的比喻使后两句不着痕迹地把女子的想法倾诉出来了。再如“有心作笑起便定,无心作笑就船难;那岸有风蕉叶破,海岸无风蕉叶园。”指有心相恋就像和合水一样结合,无心相恋则像船一样随江流走;岸边有风会把蕉叶吹破,海岸无风则蕉树成园,只要相恋的人不会移情别恋,没有风波,则蕉叶圆、蕉树成园,相恋的人也就有姻缘(“圆”“缘”)。就象“郎心正,不能那人有二心;郎心原能江郎树,随根生上一条心。”只要有心相恋,犹如“桄榔树”,笔直同心,不旁枝逸出,不生出别的恋情;否则“惜便念,莫学别人连又抛;莫学大州客买卖,前人去了后人来。”珍惜这段恋情就要时时念着,不要学别人既恋爱又抛弃,不要像大州里的人做买卖,前人问价,后人又来,用情不忠,诚心不足。隐喻用法常借助惯习用语的表达。如把隐秘之情的表述:“春到了,得见哥凉妹也凉;哥凉不得春牛驶,妹凉不得插田秧。”系隐喻手法,指男女恋情不得实现;春牛驶、插田秧,这是春天到来后的正常农事劳作,更是情爱的形象隐喻,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辨》)针对瑶民的生活情形,也有隐喻:“世上黄禾十二姓,六姓糯禾六姓粘;六姓爱生尖风岭,六姓爱生坪地田。”指瑶人十二姓,六姓居山六姓居平地。相同结构的还有:“世上黄禾十二姓,六姓糯禾六姓粘;六姓煮饭饭柔软,六姓酿酒是糖甜。”也可看出瑶人族群中居住、风俗等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又如源自于生活道理的:“打开坪田种绿豆,打开坪地种桐柚;桐柚生子不好食,绿豆花开伏共收。”则指梧桐开花漂亮,但果子不能吃、不好吃;绿豆开花很平常,但开花所结的豆子伏于豆荚,喻指爱情不需要华而不实,要的是“伏共收”、结同心。“娘上大州郎也上,嫁下贵州郎也争;石上架高枧,放莫枧头插入泥。”此处“争”是客家话,谐音“跟”,姑娘去哪郎都跟随而去,即便嫁了也如此,犹如石上架枧,是为了让水流,但如果枧头插入泥巴堵塞了,则起不到引水作用,隐喻要感情专一。与比喻、隐喻相关的是比拟手法的运用。“急念急连连,无物做引不得连;得郎变作青铜镜,入娘衫袖出胸前。急念急连连,无物做引不得连,得郎变作灯火子,急光急暗急来连。”把郎的恋情比作铜镜、比作灯火,一直随影相从。“手拿黄稈掃人屋,天光担水到黄昏;铜钗落地成木运,发乱变成马尾丝。”第三句又作“银钗落地成木运”,银钗落地成了木屑,比拟以前的千金小姐现在生活艰辛成了“辛苦女”。(二)对比手法的运用。对比手法既有具体景像与物像的对比,也有不同情境与心境的对比。如“春到了,百般树木正含芽;百般树木含芽立,妹在深房织细麻。”此句指树木吐芽,春天到来,春意盎然,女子却在深闺中织麻织丝准备嫁妆,期待爱情到来,以对比的手法,反映姑娘春怨的心情。同构关系的还有:“春到了,木叶出来朵朵新;新叶出来旧叶落,旧叶落地成泥尘。”不光指姑娘春怨,小伙子也有明显感觉:“春到了,百般春草傍春生;娘屋有随双双去,郎屋无双独自行。”以对比手法,姑娘找到心上人了,小伙却孤身无依、孤独寂寞。“春到了,得见哥忧妹也忧;哥忧不得春牛使,妹忧不得作风流。”这是以性别作对比,男子忧生产,女子忧无人追求。瑶歌中也有的是以时间线性来表达,如《十二月歌》中:“十一月(来收)冬,鹧鸪上树食沙糖;单食沙糖不当饭,头插好花不当双。”指时序到了十一月收获季节,鹧鸪可以上树吃糖梨子,而姑娘头戴漂亮的花朵,却还单身,没有找到心上人。“十二月[拜新]年,鹧鸪下地(田)收年粮;收得年粮有七石,鹧鸪有女不能娘。”通过对比,喻指鹧鸪都有粮有女(有小鹧鸪),而男子还没有找到中意的姑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语境下的对比:“楼上点灯地下暗,地下点灯楼上光;当初得见娘嫌子,如今倒转子嫌娘。”(瑶歌中“子”是男子、情郎,“娘”指姑娘,娘与子的关系所指非母子关系,而是男女恋情关系,这是瑶民的独特表述方式)有的用奇特想像作对比:“隔江抛刀不入削,隔河摇扇不通风(凉);欠双便来对面话,莫放斜刀削利良(龙)。”通过对比,要表达出有情则面对面来谈情,不要被太多的无关的事所阻挡。又如:“出小不曾见大怪,今年见怪大尧天;青泥出笋郎床脚,南蛇走上屋梁眠。”“出小不曾见大怪,今年见怪大尧天;山鸡上房开老酒,田螺上床共妇眠。”通过对比,泥地出笋架床脚,南蛇离开水边而上梁,山鸡开酒,田螺上床,这都是怪现象,不可能出现的。这些歌谣还有很多,如“出小不曾见大怪,今年见怪大江河;上塘得见龟拜鳖,下塘野鸭拜天鹅。”“出小不曾见大怪,今年见怪笑呵呵;放得塘干捉老鼠,放火烧岭捡田螺。”类似于汉民族中的“拉翻歌”,以非正常逻辑来表达不可能出现的事像,以此反面说明正常的秩序,以及对爱情的盟誓,这与汉乐府《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的抒情结构高度一致,也是情歌中常见的以空间物像对比表达手法。对比手法运用中还善于配合衬托语境,即用对衬手法:“入山斩竹林林东,村头村尾织麻笼;织得麻笼千百眼,中心一眼映山红。”麻笼千只眼,但中心仅有一眼,指恋情不变。“丹竹丹,丹竹也丹郎也单;丹竹丹丹会出笋,郎打单身一世难。”“丹竹丹,丹竹打排撑下滩;三十六埠都撑过,重有佛前一渡难。”歌词中的丹竹只是起兴对象,与单身的“单”同音,“丹”字的反复出现,营造了一种求偶氛围,“丹竹也丹郎也单”,但“丹竹丹丹会出笋”,会有好的结果,而郎子则经历世事,“三十六埠都撑过”,只有神庙前一滩较难过,指恋爱过程中只有最关键一步还难于实现,“郎打单身一世难”,仍然没有找到合意的姑娘。这种对衬手法的运用,犹如王夫之《姜斋诗话》所言:“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瑶歌中则更重视通过对比与衬托手法的运用,营造追求爱情过程的苦乐意境。(三)双关用法的运用。瑶歌中的双关有三种情况,即语音、语义、语境的双关。一是语音双关。“也无事,手拿绿豆也无真;手拿绿豆入园种,看娘不是念双人。”此处“绿豆入园种”,“园”“缘”语音双关,指考验双方是有缘,特别是看姑娘是否对男子有意“念双”。“手拿铜钱二十五,数去数回二十五;又有第一歌难唱,又有第二出声难。”一一数钱之事容易,但唱歌起头却很难,起着唱歌后要应和对唱也难,一语双关,指青年男女要第一个表态很难,谁也不好意思先去表白,即便表白了要得到应和允诺的“第二出声”也很难。“同叶取莲同叶骨,同搭取莲同搭心;共村又连共村我,同姓取莲同姓人。”此处的“搭”指客家器物类似竹蓆但比竹蓆更长更宽的“竹搭”,同村男女同在竹搭上取莲,既指劳作的场景,又“莲”“连”(指恋情)同音双关;另一版本则作“桐叶自连桐叶骨,桐塔自连桐塔心;同村自连同村偶,同姓自连同姓娘。”以语音双关的方式,反映了历史上瑶民长时期存在的族内婚习俗。二是语义双关,指的是同一语中可作不同的含义来理解。“真是真,真铜打刀利过心;真铜打刀心利过,不是连尔连奈人。”真铜,有的版本又作“真钢”,用它打的刀两刃锋利,“利过心”“心利过”,指接受爱情的考验,看对方是否真心,只有“利过心”的真情才能忠贞不渝,才能喊出“不是连尔(你)连奈人(奈人,全南客家话,哪一个人)”!另外还有谐音手法创造语义的双关,如《盘王细歌》中的第22段《歌叹》,类似于汉歌的《十二月歌》,它以十二叹的方式来抒写恋情的曲折:“十叹枫木叶,落地变成绿罗红;有缘一年见三遍,无缘不见一年空。十一十二都叹了,斑竹斑斑隔妹房;莫放蜘蛛结网过,莫放火灰燂妹房。”到了十月秋冬季节,枫叶红了,转眼落地则变得斑驳不堪,有缘的话能见到三次,无缘则一年到头一次也见不到,只能独守空房。到了深冬,对恋情的渴求犹如蜘蛛牵丝结网,“丝”谐音“思”,双关语义指暗结相思,只留下无尽的思念;亦如放入房中的火炭,希望能“燂妹房”,试图变得温暖。全南县客家方言“燂”“探”同音,“探妹房”指到姑娘房中约会。但这一切仿佛“隔妹房”的斑竹,只能无缘恋情,泪迹斑斑,相思与约会变得越来越遥远。三是语境相关,在不同语境中表达类同的内涵,如“大碗酒,来时熖熖去时干;酒是五凄相任药,旧屋成双来酒浆。”其中“熖”是“焰”的讹字,指热腾腾的酒气,客人用大碗盛着热腾腾的米酒欢饮,一下子就喝干了。这美酒的酿造是神意促成的,是瑶人所敬奉的五淒神用“相任药”所调制才有如此好的酒浆,这酿酒用的酒曲“相念药”在男女恋情的特定语境下一语双关,指青年男女也需媒人的精心撮合,以致“旧屋成双来酒浆”。生活事像中的成双成对与青年男女恋情的成双成对之间构成了相互依存的语境结构,在瑶歌中借助语境的推演构成双关表达法则。如“不成酒,一条甘蔗不成糖;人话牛角不修筯,几时修得筯成双。”前一句指一条甘蔗太少,不能榨出糖,更不能酿造成酒,在语境中营造着单身男女的孤独无助;后一句又作“人话牛角好修箸,几时修箸得成双”,一语双关,指牛角尚且能弯曲成需成双成对使用的筷子,青年男女感叹又何时能相亲相恋才能成双成真。(四)比兴手法的运用。起兴手法由比体与兴体两部分组成。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所言他物多为全南过山瑶所山居的自然景物,如瑶民族内婚制度的存在,以比兴手法来指证其伦理的合理性:“柑子共皮各自片,韭菜共根各自长;共床夫妻不共姓,就係共姓各爷娘。”另一版本为“橘子共皮各自片,蕉子同弓自各心;共床夫妻各自姓,十分共姓各爷娘。”瑶人族内婚中可能不同姓,也可以夫妻同姓,即便同姓但不同父母,是符合瑶族文化伦理的。比兴手法与隐喻手法的交叉使用,营造同义反复的效果:“厅前种条无根竹,厅前种竹便篱根;郎是单身不有偶,厅前路望望娘行;要娘种竹娘不种,得见别人竹笋生;要娘念双娘不念,得见人双拗笋行。”歌中所描述的是:厅前没有种竹,种后则成为篱笆一样长势茂盛,情郎在厅前常常望着姑娘能前来,但常常失望,只见别人种竹,甚至竹笋都长成了,双双出入拗笋。但实际表达的内涵则是恋爱无成,只看见别人出入双双,成家立业。又如“八月八,八月禾花谷里生;八月禾花爱细雨,得生年少爱歌堂;九月葛藤花过路,二人暗会入花林;几时得到花叶里,发开花叶摘花心。”禾花爱细雨,小伙爱姑娘,二人出入花丛中,手攀花叶摘花心,希望能得到真实的恋情。比兴手法中还夹杂着叙事意图的递进效果,递进关系一层一层深入推依,最后的才是作者的指向所在,如“急水滩得架梁碓,不图白米且图粮;郎今不图白米食,且图娘屋好爷娘。”男子在急水架桥不是要图白米,而是解决第一步的问题用引水种植水稻(粮),这样才能有粮碓米;男子如今不是要图食白米,而是要找到“娘屋爷娘”,只有她父母的应允,“我”才能得到这个好姑娘。

四、结语

全南瑶族歌谣是瑶族民族文化的奇葩,内容丰厚,在与当地汉族客家民系的长期共存中,在表达手法上既吸引汉族民歌的精华,在歌谣中掺入了客家话,又有瑶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与表达方式,体现出过山瑶歌谣的艺术魅力,对当地瑶族文化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声年,王静.瑶族村里听新谣[N].江西日报,2019-04-10.

[2]曹晓芸.艺术奇葩民间之魂———谈江西全南瑶族花棍舞的美学价值[J].黄河之声,2011(23):82-84.

[3]曹晓芸.聆听舞声———江西全南瑶族花棍舞“生态背景图”[J].大众文艺,2013(21):43-44.

[4]曹晓芸,曹晓青,汪丽红.江西全南瑶族花棍舞身体语言的解读[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37(2):262-263.

[5]黄文华.赣南瑶族花棍舞的形态特征与审美意蕴[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0(4):213-214.

[6]黄俐琴.全南瑶族村旅游开发设想[J].农家参谋,2017(15):7.

[7]盘才万.盘王歌[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公司出版社,2016.

作者:曾晓林 单位:赣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