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生态旅游发展研讨

时间:2022-05-23 08:49:00

瑶族生态旅游发展研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必将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2010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1.57万亿元,占我国GDP3.95%。根据国家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将提高到2.3万亿元,年均增长率10%;旅游业增加值将占全国GDP的比重将提高到4.5%,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2%。然而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不生态”的现象,导致了旅游地的地形、植被、景观和旅游文化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严重影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以可持续开发为理念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尤其是具有发展特殊性的少数民族地区。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及必要性

(一)生态旅游的涵义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墨西哥生态学家谢贝洛斯拉•斯卡瑞在1983年以西班牙语的词汇“Ecotourism”首先提出(Fennell,1999),并在1986年墨西哥召开的一次国际环境会议上被正式确认,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拉斯卡瑞将生态旅游定义为“出于研修、欣赏和享受风景及当地的野生动植物和文化特征(历史遗存和现有特征)等目的到相对未开发过或未被污染过的自然区域去旅行”(Boo,1900,14页)。我国学者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如明庆忠、李宏、武友德(2001)从生态学角度出发,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指导,以保护资源,特别是保护生态的多样性,维持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促进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高资源与环境的管理水平为基本特征,寻求旅游业发展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杨桂华(2004)从可持续性旅游和责任性旅游角度出发,提出“生态旅游是以可持续性发展为宗旨,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美景观为吸引物,同时实现为游客体验、了解、认识、学习、欣赏、研究生态景观而展开的旅游享受,对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和文化负责,保护生态旅游赖以开展的生态、社会及经济环境的旅游活动。”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基础,以生态学思想和可持续发展为理论指导,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资源为取向,强调生态可持续性,同时实现为游客体验、度假、求知、欣赏、研究而展开的旅游享受,以提高游客生态环境伦理素质并切实为当地社区做出贡献的旅游。

(二)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态旅游必要性

1.发展生态旅游,保护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广东的旅游资源非常丰富,无论是自然旅游资源还是人文旅游资源。但近年来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出现了“不生态”现象,全省多处部级风景名胜区被当地有关部门违法占用,大搞开发区、度假区,开发房地产,使生态环境和风景名胜资源遭到人为开发建设的严重破坏。被誉为“广东喀纳斯”的广东英德长湖景区的林木正遭受无序的砍伐破坏。长湖景区是英德国家森林公园的核心部分,林木资源为当地林场所有。在短期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林场对林木资源无序开发,直接造成动植物数量和种类的大幅减少,旅游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同时出现风景区内大量违章建设和不适当的开发,如白云山的某山庄违法占地达2万多平方米,丹霞山不顾禁令大建大型开发区,西樵山的7个自然村居民住宅堆到半山腰,星湖景区处处可见休闲山庄疗养院招待所,使地貌和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广东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粤北地区,森林、温泉、植被资源相当丰富,仅乳源县就有华南最大最美、唯一原始森林留存地———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中国最大野生红豆杉主题公园———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等等。优美的生态环境自然会吸引大量游客观光,超负荷游客量和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忽视生态效益的旅游开发模式肯定不能满足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广东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必须走生态旅游道路:以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为主要旅游吸引物,达到观赏和感受生态环境、普及生态知识、维护生态平衡的旅游目的。从而,有力保护粤北山区珍贵的旅游资源和自然生态环境,确保当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

2.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广东省的旅游势态良好,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3804亿元,位居全国第二,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23亿美元,增长速度均超过20%。主要以珠三角为中心的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仅广州市的旅游总收入就达1254.61亿元,同比增长26.21%,但相比之下拥有浓郁民族风情、良好生态环境和大量温泉旅游资源的粤北民族地区的旅游发展速度明显落后于粤东等各地区。面对粤北民族地区经济落后的窘况,被称为“无烟产业”的旅游业无疑是其发展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的生态旅游更是民族地区维持生态环境和摆脱贫困的首选之路。首先,粤北民族地区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浓郁的民族风情、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的高品质的旅游产品,如自然生态之旅就有平地天险———广东大峡谷、乳源温泉、粤北西湖———南水湖、广东最高峰———石坑崆等;人文生态之旅有千年古刹云门寺、必背瑶寨等。其次,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能容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开发生态旅游既是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发展、培育地方产业的途径,也是当地老百姓自主发展经济的一种有效模式。

3.生态旅游能有效保护民族地区文化真实性旅游业的发展能促进旅游目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过程是旅游者和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双向交流的过程。旅游不仅能使旅游者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能使旅游目的地居民接受新信息和新鲜事物。旅游过程中,外来旅游者会将自己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文化和习俗带入旅游目的地,对当地的社会文化带来影响,当地社会中的人际交往、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都发生改变。一方面,文化古迹资源受到污染和破坏。除自然环境因素中大气污染、山地灾害、水体侵蚀、虫蚁蛀蚀等因素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外,更多是人为因素对文物古迹及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如开发建设中没有保护好少数民族物质遗产;少数游客不遵守旅游区管理规定乱刻乱画,致使旅游区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遭到破坏。另一方面,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服饰甚至建筑都受到外来游客文化的影响。在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开发过程中,由于包装过度,很容易破坏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和风俗习惯的真实性和淳朴性。与传统旅游模式不同的生态旅游则是一种负责任的旅游模式,这些责任不仅是满足旅游者在实际旅游中亲身领会生态旅游的奥秘,更是对旅游资源的保护责任,完整保护旅游目的地的自然和文化生态系统,确保民俗文化资源的真实性,保证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二、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现状及旅游资源分析

乳源瑶族自治县属广东省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之一,地处粤北山区,南岭山脉南麓。宋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设置乳源县,历史悠久。因县北有溶洞产钟乳,洞中有源泉流出,故名乳源。196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乳源瑶族自治县,隶属广东省韶关市。

(一)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现状

乳源县总面积2299平方公里,境内风光秀丽,民风淳朴,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世界红豆杉之乡”。乳源瑶族自治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按照大南岭生态文化旅游区的定位,挖掘人文特色,加大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力度,强力打造广东省旅游强县,2008年7月底通过省创强验收,成为广东省第十个旅游强县。2010年,由国际旅游管理协会、中国国际品牌协会、中国县域经济协会主办的“2010中国旅游精品国际推广盛会”在首都北京国际饭店隆重举行。乳源县作为广东省唯一一个县级旅游县参加了此次盛会,凭着自身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得天独厚的自然山水生态旅游资源,浓郁的民族风情及独特的旅游文化,经过各专家组评审团综合评审,被授予“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荣誉称号并颁发牌匾。随着乳源县投资生态旅游的资金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加强,尤其是每年在珠三角、红三角、港澳地区和武广沿线城市举办形式多样的旅游宣传推介活动,乳源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旅游人数和收入大幅度提高。特别是乳源县被授予“中国最佳民族生态旅游名县”荣誉称号后,2010年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为186.24万人和116215.45万元,同比增长32.22%和50.67%(见表1)。

(二)旅游资源分析

乳源县的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1.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乳源县全县有山地2153042亩,植被森林资源丰富,是华南地区唯一拥有两个部级森林公园的生态旅游强县。同时,该县的地质结构以石灰岩、砂岩、页岩等沉积岩为主,最老的岩石大约有7亿年的历史。特殊的地质结构造就了乳源县丰富多彩的峡谷岩穴、温泉景观等(见表2)。2.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乳源县是必背瑶族的聚居地之一。瑶族同胞主要聚居在必背、游溪、东坪3个镇。必背瑶寨是乳源民俗风情观光的好去处。必背,原叫“鳖背”,位于乳源县城东北约50公里的大瑶山腹地。必背瑶族属过山族,是瑶族的一个分支,是旅居美国、泰国、法国、缅甸、老挝等地的瑶族发祥地。游览必背瑶寨,可以欣赏迷人的瑶山风光,观看欢快热闹的瑶族歌舞,领略古老的民族风俗,品尝独具风味的瑶家美食。必背瑶寨依山而建,有别致的树皮房、竹房,尤其吊脚楼别具一格。瑶区除瑶语外,客家话也通用。瑶胞穿戴自己刺绣的彩色图案服饰,男女能歌善舞,以山歌传情示爱。他们热情好客,用甘甜的瑶山茶、清香味美的竹筒饭和自制的瑶家水酒待客。歌谣是瑶族人民口头文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瑶族音乐、舞蹈与民间歌谣一样,起源于劳动与宗教。现在,瑶族的长鼓舞、铜鼓舞已搬上舞台,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民间保留的传统体育项目有扳手腕、摔跤、气功、上刀山、武术等。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至十五日为乳源过山瑶的“十月朝”节,又称“十月社”,是乳源过山瑶庆丰收的传统节日。乳源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除了千年瑶寨以外,有千年古刹云门寺。它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宗之一的“云门宗”发祥地,创建于五代后唐(公元923年),是全国重点寺院。还有被称为古代“高速公路”的西京古道、东华寺遗址、双峰寺遗址、瑶山情韵———黄龙景区等。

三、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2010年至2011年的田野调查和与当地有关部门的访谈,认为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存在以下五方面的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的认识有待提高

生态旅游必须以生态保护作为前提,并注重普及保护自然环境和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知识。它是高层次的新型的旅游活动。对开发者及游客提出的要求很高。虽然我国对生态旅游的理论研究开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是对生态旅游的实践研究才起步,开发者没有足够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盲目开发和过度开发,导致我国很多生态旅游景点并没有体现生态旅游的内涵。乳源县虽然把发展生态旅游写入了政府规划纲要中,但由于交通不便,对外开放交流受到很多限制,缺乏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的经验。目前乳源县生态旅游开发的重点仍局限于发挥其旅游功能并侧重于追求经济效益,对生态旅游在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启发智慧、知识教育等方面的功能认识不到位,发展生态旅游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不够。对发展生态旅游与促进经济、环境、社会的和谐认识不全面。

(二)生态旅游市场竞争激烈

广东省旅游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较好的地区很多,如粤东南潮汕文化、海滨风光森林旅游区;粤西海滨风光、果林休闲森林旅游区;粤中休闲保健、综合旅游观光区等。上述地区都将生态旅游确定为优先发展的产业,并已取得一定的旅游经济效益,但是也使生态旅游的竞争更加激烈。在生态旅游开发方面,面临吸引投资和人才方面的竞争;在生态旅游经营方面,面临游客市场份额的竞争。由于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目的地选择增加,将导致生态旅游市场进一步细分,对乳源的生态旅游发展带来了挑战。由于乳源瑶族县与连南瑶族自治县和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同处粤北且都是瑶族同胞聚居地,生态旅游资源具有“山同脉,水同源,人同俗”的同质性,在旅游产品开发上难免存在一定的同质性,势必导致同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因此,如何实现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的差异化战略,开发出具有自身特色的、不易被模仿的生态旅游产品,形成核心竞争力,是乳源县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

(三)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目前,乳源县的生态旅游产品结构单一,以自然观光产品为主。除了北回归线上最大的绿洲———南岭国家森林公园、广东最高峰———石坑崆、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平地天险———广东大峡谷等为垄断性观光产品外,像温泉这样的旅游产品很容易被模仿。部分旅游产品目标市场定位还不够准确,特色还不够鲜明,旅游产品对于民族历史文化资源挖掘还不够深入。乳源县是世界过山瑶之乡,古老的民族独特文化以及过山瑶神秘的宗教、婚姻、节庆等信仰习俗对游客更有吸引力,而且具有不可模仿性。但是,目前除了必背瑶寨的民族歌舞晚会以及自然观光游览外,其他的民族文化资源还有待挖掘,比如乳源瑶绣产品的开发。虽然目前当地旅游部门已认识到过山瑶文化是乳源县今后旅游发展的持久动力,但是仍然存在关注很少、投资力度不强的问题,大部分还是集中于观光型产品的开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乳源县的旅游产品吸引力。

(四)存在自然和文化生态脆弱区的问题

自然生态脆弱区通常是指那些抗干扰和生态恢复能力较弱的地区。这些地区通常是脆弱生态系统分布地区,或多种要素相互作用和转换的地区。文化生态脆弱地区同样具有两方面的特征:系统自身的抗干扰和恢复能力弱;处于不同文化圈的交接地带。乳源县正是这样一个自然与文化生态相对脆弱的地区。乳源县地处粤北山区,水力资源、植被资源和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县水能可开发量为52.86万千瓦,仅部级的森林公园就有两座,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兽类动物有76科,196属,275种,生态资源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以恢复。从文化的角度来看,当地是以瑶畲为主的少数民族交汇区,其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都与广东其他的潮汕文化、客家文化有明显差别,而与相邻的连南排瑶既有差异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处于较为脆弱的文化生态区。因此,乳源县当地自然、文化生态的开发和保护的任务还很艰巨。

(五)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目前乳源瑶族自治县内旅游管理人才相对匮乏,具备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的人才,尤其是从事旅游规划设计、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经营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较少。管全县旅游业的县旅游局属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正科级事业单位,赋予行政管理职能,事业编制12名。其中局长1名,副局长3名,正副股长3名,内设人秘股、质量规范与管理股、资源与市场开发股三个职能股室。县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是直属县旅游局的正股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名,其中所长1名;乳源瑶族自治县南方红豆杉森林公园旅游管理处是归县旅游局管理的股级事业单位,事业编制3名,其中主任1名。同时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知识结构不够完善,专业水平较低,讲解技巧不够娴熟,且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此外,各类专业旅游人员缺乏,如导游、旅游酒店管理与营销人才、国际化人才严重缺乏,难以满足旅游发展需求。乳源的地接旅行社有3家,星级酒店只有2家。专业人才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全县旅游业的良性发展。因此该县在发展旅游产业的过程中必须将旅游人才的培养列入重要议程。

四、完善乳源县生态旅游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根据以上的分析,笔者认为要进一步完善乳源县生态旅游的发展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开发者对生态旅游认识,实现旅游可持续性与国外相比,我国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时间较晚,大约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引入生态旅游理论,因此,许多旅游开发者对它的认识较浅,仍然受到传统旅游开发的影响,盲目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生态效益。乳源县各级政府和旅游部门,要加强对开发者的生态旅游知识培训,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生态旅游发展和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开发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兼顾生态和旅游。生态旅游开发前,开发者要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并在此基础上,科学确立景点(区)接待量的上限和下限或门闽值,在技术和资金等有所保障的前提下,选择有利时机介入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善待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保护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原有风格,尽可能减少对旅游资源的人为破坏。生态旅游开发后,要定时进行对生态旅游资源及其环境的审计,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跟踪观测与研究,以便及时发现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保持生态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规划,提升核心竞争力

生态旅游对经济发展和文化保护的作用已日益显现,全国各地纷纷推出自己的生态旅游产品。乳源县要实现在众多生态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加强生态旅游产品规划。首先,合理整合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打造以感受过山瑶民族文化和观赏自然风光并重的旅游精品体系。进一步挖掘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加强民族古村落挖掘保护。对必背口村、必背大村、桂坑尾村等瑶族古村落进行规划和保护工作,大力发展“瑶家乐”旅游项目,使其与必背瑶寨景区浑然一体,形成过山瑶民族风情旅游精品。其次,大力开发瑶族刺绣、手工艺品等民俗商品。瑶族刺绣多用于服饰上,如衣服、头巾、腰带、围裙、小孩的帽子;还有挂包、伞袋等都绣有各式各样的鲜艳夺目的图案。它能够真实反映出瑶族的历史、经济、家族、宗教、生活等。除了刺绣,还有雕刻、长鼓和花鼓制作、银饰制作、竹编、线织、纸塑醒狮、棕编等手工艺品也是独具特色。最后,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充分发挥乳源森林、水等自然资源丰富和污染少的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扩大香竽、巴西果、竹笋、有机稻等特色农业基地,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不仅带动群众增产增收,也有效推动旅游业的发展。

(三)引导社区参与,促进生态旅游和谐发展

人和自然和谐发展是解决生态旅游脆弱区的重要途径。生态旅游开发的对象不仅是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同时也包括这些资源所在的社区。社区的文化、生活、生产方式等人文景观是生态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它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成为互补资源。然而,许多旅游开发景区在带给旅游投资商丰厚的经济效益以及给政府带来源源不断的税收的同时,忽略了当地社区的利益分配,社区生活水平甚至存在下降的问题。由于社区的利益被忽视,出现了开发商、政府与社区之间的利益冲突,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生态环境的保护难度。因此,乳源县的生态旅游开发与保护需要积极引导当地社区的全方位参与。首先,一旦当地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开发,形成以经济收益为基础的激励机制,他们就会主动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和当地的传统文化,进而提供更好的生态旅游服务,形成良好的循环系统。其次,当地社区居民参与旅游开发,能有效减少居民对有关生态旅游项目的反感情绪和冲突行为,最终把生态旅游嵌入当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综合系统之中,促进生态旅游的和谐发展。

(四)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生态旅游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多学科知识背景的旅游专业人才在开发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需要有关部门加强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首先,加强对旅游管理人才队伍的培训,不仅要他们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修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准,而且要学习相关旅游管理知识,熟悉和了解本地区的历史、现状、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其次,引进和招聘高层次的人才,建立旅游专家库。乳源县应采取有力措施,用公开招聘的方法,引进旅游业所需要的各类人才,如酒店经营管理专家、策划人员、旅游景区规划、开发及各类工程技术人员、高级销售人员等。同时聘请旅游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定期对生态旅游业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咨询,为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服务。最后,加强对旅游服务人员素质的培养。旅游服务人员的培养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旅游服务人员素质的高低往往会影响到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如地接导游拥有良好的素质,不仅能给游客精彩讲解,让游客了解本地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民风,使游客获取极大的满足感,同时还能很好地引导游客保护生态环境,尊重当地民族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保证当地的自然和人文生态资源不被破坏,为生态旅游的健康发展增砖添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