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事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2:47:07

药事范文篇1

【关键词】县级中医医院;药事管理;药事服务能力;持续改进

根据《关于加快药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卫医发〔2018〕45号)文件要求,医院药学服务模式应进一步实行“两个转变”,即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从“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为“在保障药品供应的基础上,以重点加强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与临床用药为中心”[1]。然而,在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医院中,药学服务模式和服务能力不尽相同,与大型三甲医院相比,县级中医院药事服务能力存在明显短板亟待补齐。

1县级中医院药事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药事管理组织机构待健全

药事管理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密切相关,建立健全医院药事管理组织机构尤为重要。根据药事管理相关规定[2],医院应当设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组),二级以上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委员由具有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药学、临床医学、护理和医院感染管理、医疗行政管理等人员组成。然而,部分县级中医院缺乏完备的药事管理组织,导致药事管理规章制度存在缺陷,药学专业人员资质与素质存在短板,岗位权责不清晰等问题。

1.2药事管理规章制度待完善

药事管理规章制度是医务人员开展药事活动的指导性和约束性文件,有助于药事管理工作规范化,岗位程序化,方法科学化,以确保国家药事法规政策顺利落地及医院药事管理与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药品的遴选、采购、保管、调剂、使用都与之息息相关。不完善的药事管理制度会导致医院难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及时性,也难以保障药品质量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削弱了药事服务能力。

1.3药品储存硬件设施待优化

为保障医院临床用药的及时性,药品质量的安全性,规范储存和养护是前提。但是,部分县级中医医院,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医院药库面积狭小,硬件欠缺,管理落后,导致待验区、不合格区与与合格区界限及色标不清晰,非药品与药品未完全分开,不同品种和批号混放,冷藏、阴凉、避光等特殊保管设施及措施存在缺陷。

1.4药事服务人员素质待提高

药学专业人员是医院药事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其服务意识、知识储备、专业技能及学习能力等直接影响了药事服务质量。服务意识薄弱,就容易出现生硬服务、冷落患者的现象,知识和技能的短板容易导致药品调剂差错,都有可能导致医疗纠纷。学习能力薄弱的人员难以掌握新知识,导致思想和知识技能都停滞不前,不利于个人和科室的发展。

1.5药学信息平台建设待加强

根据国家“健康中国”战略部署,健全“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完善“互联网+”药品供应保障服务[3]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正逐步深入推进,并在肺炎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章晓茜等[4]运用互联网药学服务,完善药学审方平台数据库,满足了疫情期间常见慢性病种患者的远程配药需求。边原等[5]针对疫情建立了四项远程药学服务规范,包括处方医嘱审核与点评、用药咨询、药物治疗管理和用药教育,实现了远程处方医嘱审核与点评,合理用药规则云平台共享。相对来讲,县级中医医院因资金和人才方面等的短板,信息化药事服务能力相当薄弱。

2县级中医医院药事管理及药事服务能力提升实践

阆中市中医医院药剂科不仅承担了医院药事管理工作,在为临床提供药学专业服务的同时,还要保障全院高值和低值医用耗材的及时供应,在有限的场地、设施、人力资源条件下,须同时满足全院药品和医用耗材需求,给规范化药事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尽管如此,该院近年来以创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为契机,以上级主管部门督查问题为导向,以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为依托,以省级药事管理专家意见为指引,找准问题,持续改进,不断优化药事管理模式,提升药事服务能力,现报告如下。

2.1健全药事管理组织,厘清岗位职责权限

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质量的提高离不开医院的支持,近年来,阆中市中医医院事业不断发展,成立了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以下简称“药事委员会”)并持续完善组织架构。药剂科作为常设机构,定期组织召开药事委员会会议,由委员会制定管理制度、目标、持续改进计划、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药剂科成立药事管理质控组,下设中药和西药两个质控小组,定期开展全院、全科药事质控检查,提高院、科两级药事管理水平。医院在引进新药前,先由临床药师从药事法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药物经济学等角度对拟引进药品进行评估,若医院已有同类品种,则比较二者优缺点,并汇集资料,在药事委员会现场发放给参会委员进行集体讨论。

2.2完善药事规章流程,防范医疗事故发生

2018年,医院以国家相关法律政策为前提,以原有制度职责汇编为基础,全面修订各项规章制度与职责,共汇编十一册制度,药事管理分册共包含中西药事管理规范、制度、流程、岗位职责。涉及药品的遴选、采购、保管、调剂及使用各个环节,涵盖特殊药品与抗菌药物管理、处方点评、药械不良反应上报、临床药学等各个方面,能满足医院的日常所需。随着“新医改”的推进,各项药事管理相关新政的陆续出台,该院药事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更新完善,确保医院各项药事活动依法依规进行。

2.3加大硬件设施投入,确保药品规范储存

随着医院事业的发展,该院药品和耗材的品种数量和使用量都逐渐增多,原有库房更显逼仄,加之耗材还要挤占药品保管空间,场地设施已不能满足药品规范保管需求。经过协调,经医院审批,重新规划布局药库药房,购买全新保险柜、冷藏柜、阴凉柜、置药架,安装新空调,制作新的高警示、易混淆、多品规、近效期等标识标牌,确保药库和药房药品的阴凉、冷藏、避光等特殊要求符合规定,确保包含麻精药品在内的各种药品规范、安全储存。

2.4定期开展质控检查,保障临床安全用药

安全是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药事质量控制是确保患者安全用药的必要手段。该院定期开展药事质控检查,对麻精药品、抗菌药物、高警示药品、冷藏、阴凉、避光保存药品等进行重点检查监管,对中西药房、中西药库、煎药室进行药品质量检查,确保药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全院病区药事质控检查每季度开展一次,药剂科内部质控检查每月一次,每次的检查结果在科室质控会议上进行通报,按照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6]理论持续改进。

2.5提供多种学习平台,提升药学人员技能

人才有进步,科室才会有进步,进而医院才会有进步。近年来,在医院的支持下,药剂科积极主动加入省、市级药学相关协会,积极参加国家、省、地市组织的各种药学培训会议并将所学知识在药剂科管理月会上分享。为提升临床药学服务能力,陆续派出药师到三甲医院脱产进修临床药学专业,并顺利取得临床药师证。同时,以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对口支援“传帮带”工程为依托,借助省内知名三甲医院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指导,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和流程,规范药品管理,巩固和更新专业知识,开展新业务和新技术,比如创办院内刊物《临床药讯》,开展患者用药教育等。除此之外,医院还邀请省药事质控专家到本院进行全方位指导,进一步提升本院药事管理和药事服务能力。

2.6加强临床药师队伍建设,优化药学服务模式

在“新医改”形势下,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药学部门从盈利部门变成了成本部门,对药师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参与临床会诊与患者用药方案制定,开展处方点评、用药教育与培训,开展血药浓度监测、基因检测及药师门诊业务等。近年来,该院通过外派人员进修,引进临床药学本科毕业生,使临床药师队伍逐渐壮大,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目前能参与教学查房、临床会诊,开展门诊处方、住院医嘱、抗菌药物、麻醉药品等专项处方点评,通过“一对一”“面对面”的沟通方式及时向临床医生反馈不合理用药情况,并在院内文件和院内刊物公示处方点评结果,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2.7加强信息平台建设,提高药事服务能力

医院在5年前购置国内某知名品牌合理用监测系统、临床药学管理系统、合理用药支持系统,有力助推了医院合理用药工作。电子处方能有效解决纸质处方效率低、成本高、流转难、资源密集等问题,显著提高处方质量,并降低医疗服务成本[7-8]。该院药剂科联合医务科、信息科,加强医院信息平台的建设,从电子处方的开具、传输、审核、存储、管理各个环节进行设计,目前,该院的普通处方均能实行线上操作,提升了药事服务质量。前置审方是处方调配的基础,而药师是处方审核第一责任人[9],前置审方系统,可以极大提高审方效率,降低调配差错,减少医疗事故,保障患者用药安全[10]。目前,该院正在进行调研,从系统运行环境、购入成本、技术参数、人员要求等角度论证购入处方前置审核系统的可行性,同时,基于0A系统的药学服务模块也正在开发中,以期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药学服务。

2.8创新药事管理模式,提升药事服务质量

随着国家第三批集采药品政策的落地,四川省医疗保障局要求各地市州认真研读政策,并上报预采购量。为推进政策的平稳落地,确保患者使用国家集采药品的合法权益,节约医保资金,药剂科于2020年6月组织药事委员会成员召开了第三批集采药品报量专项工作会议,由医保、药事、临床专家集体决议本院病种涉及的药品品种和上报数量,该做法得到当地医保局的充分肯定。中药院内制剂是中医医院的一大特色,但是占地广,设施投入大,人员素质要求高,小型医院缺乏开展该项业务的资金、场地和专业人员。该院药剂科目前仅有煎药室,能为患者提供汤剂个体化服务,其他剂型都无法自制,通过与三甲医院合作,已成功开发4个品种。

3讨论

药事范文篇2

药事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水平不高大部分的医院在成立药事管理部门时,也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是这些制度并没有得到完善,在药品供应以及管理上还存在很多的漏洞和问题。并且由于药事管理得不到重视,药师在进行药品的进货检验以及保管等各项工作时,也并没有完全按照《药品管理法》来落实,导致管理出现药剂混乱等情况,给药品安全带来较多的隐患问题。

合理调整药品结构,加强采购管理“新医改”中对医院药事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适应这些需要,首先应当对医院基本用药范围进行明确规定,加强对采购的管理,在选择购进药物时,应当选择有效、安全且价格低廉的高品质药物,严禁出现过分追求高利润的行为。并且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好库存调整工作[2]。结合以往用药情况对药品使用情况进行及时的分析掌握,加大对特需、控制类药物的采购管理,尽可能地节约卫生资源。

从注重“药”的管理转向“人”的合理用药管理通过改变药剂人员在思想上的观念,从以往“对药品质量负责”的观念中走出来,逐渐发展为“对患者负责”的行动。在各项工作中融入“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同时积极参与到临床诊治的过程中,通过临床接触改善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加大与医师、护士之间的沟通力度,构建起医、护、药的“铁三角”,不断发挥岗位效用,及时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跟踪了解,同时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按照患者的实际经济情况改善拟定符合患者需求的用药成本。

药事范文篇3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医院药事管理;应用

在医院的各项管理工作中,药事管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严格按照药物管理各项规定和要求,确保药物得到合理使用,是每一个医院非常高度重视的一个问题。然而,从实际情况调查分析来看,很多医院存在药物滥用现象,给治疗疗效造成影响,同时引发医患纠纷,不但不利于医院形象提升,同时也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1]。因此,必须要加强医院药事的管理工作,确保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性。传统的药事管理方法,效率慢,自动化水平不高,存在诸多不足和局限。随着医疗改革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国家相关部门也提出在医院药事管理不断融入信息技术,加强对药品的监督和管理,促使医院药事管理工作实现现代智能化,以便提高药事管理水平,实现药物的合理使用。

1信息化管理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必要性

1.1促使处方的预审能力得以提高。当前,在很多医院当中,并没有实现处方点评的功能,仅仅只是提醒医生的用药是否合理。在医院药事信息化管理系统当中,通过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可对药品的相关内容进行在线浏览,包括具体的疾病治疗方案以及相关说明书等,且在医师开出医嘱过程中,提示医师是否合理用药,并详细记录医师的用药行为,自动的分析用药合理情况,并生成相关报表作为参考依据。在不断完善基础数据库的前提下,促使处方的预审能力得以提高,达到提高药事管理效率、质量的目的[2]。1.2促使抗菌药物的管理更加规范完善。抗菌药物在临床中并不是随意使用的,国家在这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和要求。在医院药事管理过程中应用信息化管理,可对药物使用进行提醒和限制。特别是对于那些Ⅰ类手术切口来说,必须要在围手术期内,对抗菌药物的使用做出一个严格的规定和限制[3]。在国家药物相关政策规定当中,一共有八种Ⅰ类手术切口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其他类的手术切口则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若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者填写错漏,系统都会弹出一个信息提示,以此来降低出错率,确保抗菌药物得到更加合理安全的使用。此外,系统还可以真实地把后台数据呈现出来,为管理者制定监管措施通过依据。1.3促使医院药事管理系统前台操更具便利性。通过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还可促使医院药事管理系统前台操更具便利性,在设计、分析合理用药监管体系的过程当中,只有确保系统操作的方便和快捷,才能提高药事管理的效率。系统运行时,还以通过建立多个申请单,纳入到子菜单中,便于医生填写以及提交,为后台数据的监测提供数据参考依据,提高药事管理工作质量,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4]。1.4促使数据分析更具准确性。在医院的药事管理过程当中会涉及到很多数据,这些数据庞大且比较复杂。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方式来处理,则任务艰巨、效率慢,受到各种人为因素的影响,数据的可靠性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反而增加了药事管理的难度,无法为临床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5]。同时,通过应用信息化管理,增加点评功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分析数据的准确性以及科学性,同时减少人力资源使用,提高工作效率。此外,信息化管理系统当中,还具有对重点指标分析以及统计的功能以及分析总结统计结果的作用,可反映出医院药事管理实际状况。

2信息化管理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应用

在医院药事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当中,应该要把维护基础数据作为管理的核心内容,以此分析医院药物具体使用情况,并为各项医疗以及预防工作提供指导依据。一般来说,信息化管理在医院药事管理中体具体应用主要包括有以下几个方面。2.1基础数据维护。在医院药事管理信息化系统中,需要建立一个庞大数据库,并加强数据的维护,作为临床的指导指南。此外,对各种相似信息进行归类和整理,并不断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把数据维修端口开放,确保数据及时更新并得到有效的保护。2.2应用于预防用药以及治疗。临床医师在实际治疗的过程中,根据各种相关的规定和要求,下达药物医嘱,此时系统会有一个对话框弹出来,让使用者根据患者病情的情况来选择治疗的药物。一般来说,治疗主要包括两种(针对型治疗以及经验型治疗),在使用治疗药物之前会有否留取微生物标本以及种类等相关信息显示出来。对于经验型治疗来说,需要增加各种细菌名称内容。对于针对型治疗来说,需要把感染的各种症状填写出来。2.3应用于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监控。若患者在围手术期需要使用到抗菌药物治疗,那么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需要把手术名称填写出来,接着信息化管理系统会做出相应的用药提示。若手术主要是对切口清洁且属于I类的,系统会出现相关信息提示(无需使用预防类抗菌药物),只有在特殊的情况之下才需使用到,且系统还会把各种特殊的情况列举出来,为医师提供相关的信息资料作为指导和参考。同时,在对各种抗菌药物选择的过程中,需要在非限制级药物如克林霉素、头孢类等中进行选择,为了保证医生合理用药,系统还会对药物的疗程进行一个有效的判断,若已超出规定和标准,系统会进行自动提示,若医生依然超出标准使用,则必须详细填写使用超出的利用,系统判断用药合理之后才可继续。2.4应用于抗菌药物分级管理中。根据药物管理的各种规定以及要求,需要对抗菌药物进行分级管理,对于初级、中级职称的医师来说,他们不具备使用特殊抗菌药物的权限。若需要用,必须要经过相关的审核批准后方能使用。在信息化管理系统当中,可对各种特殊级抗菌药物采取网上会诊的方式,以此来形成一个会诊的专家库(针对特殊级抗菌药物),确保网上会诊工作顺利的开展。此外,患者还需要把自己的各种相关信息填写在电子病历当中,保证专家可通过查阅患者的电子病历掌握患者的病情。2.5应用于门诊处方以及主演患者医嘱点评中。对处方进行点评是医院药事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此方法有利于促使临床医师的治疗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需要结合医院药事管理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设计,可设置一个专门对处方进行点评的功能,于每天固定的时间范围之内对各种处方进行点评,且药事管理工作人员可再次评估结果中存在的问题,一直到确定为止,最终的点评结果会得到保存并生成一个数据报表,为临床医师日后的晋升提供一个参考依据。这一方法还可以让临床医师了解到自己处方的不足之处、失误之处等,吸收。处方、医嘱的过失经验教训,提升治疗水平。同时,还可以避免因处方缺陷问题引发医疗纠纷问题,维护良好的医患的关系以及医院的声誉。2.6严格执行关于药物的各种规定和要求信息化管理系统严格根据《药品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应用》等相关的规定和要求执行药物监督和管理。临床中,氟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应用以及指征都比较多,因此需要加强管理。此外,由于各种药物在联用的过程中存在协同抗菌的作用,因此对于那些不良反应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进行严格合理的把握,并尽可能减少使用[5]。对于那些需要接受长时间治疗的患者来说,病原菌容易导致给身体造成影响,进而出现耐药现象的发生。对于结核病以及深部真菌感染来说,治疗过程需要联合用药,并需要结合患者感染部位以及感染的病菌给予针对性的消毒处理。此外,给予患者展开抗菌药物治疗前,还需要采集血标本,做好各项药敏试验,确保实验室检验得以顺利开展。2.7应用于合理用药的统计中。药事管理中,合理用药是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对抗菌用药、预防用药等方面,药事管理政策针对这些临床用药制定了合理用药的相关指标。在日常的用药中,用药是否合理成为医院所关心的问题,也是国家监管医院用药方面的重要依据。药事管理信息化管理可以对医院日常用药的合理性进行统计,主要是对各方面用药的重要指标实施统计。通过分析和观察用药的相关指标统计,探究其改变的状况,可以大致评估医院是否合理用药。这对于及时发现医院的不合理用药、纠正用药合理性有重大意义。而且对医院来说,可以从通过用药相关指标的统计,在宏观上进行医院用药方面的调控,尽可能减少药物滥用情况发生。

3结语

综上所述,医院药事管理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药物是否得到合理利用,是避免医疗纠纷、增加医患关系良好、保证患者用药安全的重要前提。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药事管理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疗行业的需求。因此,必须要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方法提高药事管理效率,加强对用药的监督和管理,避免药物泛滥使用。通过应用信息化管理,不但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分析,并对医生不合理用药做出及时提示,还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各项设置,促使药事管理工作更加规范、科学化,为患者提供优质的药物服务,促进医院药事管理的稳定发展。

作者:方敬 耿业亮 单位:山东省肥城市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楚建杰,赵培西,赵先,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医院药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中国药师,2015,23(3):990-993.

[2]叶晓英.基层医院药事管理改革措施探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5,11(9):44-47.

[3]李志军.信息化管理系统在医院药品管理中应用[J].当代医学,2015,34(24):112-114.

药事范文篇4

关键词:互联网医院;;云药房;药事管理;药学服务

互联网医院,全国各地已进行了多种模式的探索与实践[1-2],且其发展在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后明显加快,运营成效显著。互联网医院的在线诊疗拓展了实体医疗机构的服务空间,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的均质化、普惠化和便捷化水平,有助于推进医疗改革向更深的层次发展。医师在互联网医院平台开具在线电子处方,药师在线审方后,药品可通过第三方配送至患者手中。互联网医院既延伸了医师的诊疗空间,也同步延伸了药师的药学服务空间。在实体医疗机构中,门诊药房处方审核、药品调剂和用药指导在一个部门完成;而在互联网医院中,这些工作被分成了几个模块,由不同部门协同完成。例如,在线电子处方审核由一个团队完成,药品调剂调配可能由另一个团队完成,药品配送由其他团队承担,用药指导及疑问解答还可能再由一个团队承担。承担互联网医院诊疗全程药学服务的药学团队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云药房”,共同完成多环节的药学服务工作。虽然互联网医院云药房的服务对象没有改变,服务内容及其质量要求也没有改变,但某些服务的形式如药品调剂、配送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药品供应相关环节的管理对保证互联网医院诊疗的药学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1在线药品目录管理

互联网医院在线药品目录管理是互联网医院药事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互联网医院医师开具在线电子处方的依据,也是保证互联网医院诊疗质量的基础。在线药品目录中的药品名应采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药品通用名,不宜指定具体生产厂商。互联网医院的药学团队负责在线药品目录的维护。在线药品目录的遴选应根据互联网医院开展的诊疗项目并征询医师意见后拟定。基于单一实体医疗机构设立的互联网医院的在线药品目录应从该实体医疗机构的基本用药目录中遴选产生,且具体品规应与实体医疗机构一致。由于诊疗主体是单一实体医疗机构,故该目录可包含医院制剂。依托多家实体医疗机构设立的互联网医院的在线药品目录遴选比较复杂,因为不同实体医疗机构的药品目录可能有所不同,医师用药习惯也可能有所差异。这类互联网医院的在线药品目录应自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和其注册所在地省级药品网上采购平台供应品种中进行遴选。考虑到参与互联网医院运营的多家实体医疗机构可能位于不同行政区域,注册医师也来自不同行政区域,按现行药品管理法辖区管理原则,此时开具医院制剂处方可视同于医疗机构之间医院制剂的调剂使用。若计划在在线药品目录中纳入医院制剂,须事先向互联网医院注册所在地省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提出医疗机构制剂调剂使用申请并获得批准。在线药品目录的确定应优先考虑国家基本药物和医保药品目录中的药品,同时兼顾特需用药,考虑妇女、儿童用药的需求。需第三方配送的,还应考虑配送、使用环节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在配送条件不能保证的情况下,某些对运输有特殊要求的药品不宜列入在线药品目录,或虽列入在线药品目录,但不配送,仅限患者去医院或社区药店自取。

2在线电子处方管理

互联网医院的医师按注册的诊疗专业开展诊疗工作,坚持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原则,遵循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诊疗指南和药品说明书等用药规范,开具处方。互联网医院在线电子处方的格式和内容应符合《处方管理办法》的规定。在互联网医院在线电子处方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应考虑到现实中各医疗信息系统间的异构特点,遵守医疗卫生信息交换标准[3],以实现处方信息的多方共享。药师团队须参与其中,以保证在线电子处方系统符合药品管理法规和医疗常规的要求。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采用结构化电子病历,处方前记相关信息自动导入,减少医师的重复工作量。药品名应从在线药品目录中检索键入,其剂量规格自动对应,以保证药品名等项目内容的规范化,杜绝输入错误。在线电子处方格式中还须有备注栏,以便需要时医师能为处方中的某些特殊信息(如超常规剂量用药等)注明理由,供审方药师参考。在线电子处方须有医师的电子签名,有审核药师、调剂药师的电子签名,并与患者的电子病历同期保存。尚未支付费用的处方,应允许医师撤销该处方;尚未调剂的处方,应允许患者撤销该处方并退还其相应费用,以最大程度地方便患者。

3在线电子处方审核管理

互联网医院的在线电子处方须经药师审核通过后方才生效。处方审核是药学服务的重要内容,是药师参与临床治疗、保证药物治疗安全的关键环节。在线电子处方的审核、调配和核对人员均须电子签名或采用密码等方式在信息系统中留痕,以确保信息可追溯。药师按照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用药原则,遵循药品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临床诊疗指南和药品说明书等用药规范,对医师在线电子处方的适宜性进行审核。药师在审核处方时需按照诊疗常规,参考疾病诊断、患者病理学特征等信息进行。互联网医院平台应向审方药师提供患者基本信息、疾病基本信息和处方用药信息等必需信息,并给予其查阅患者既往(包括在其他医疗机构的)病历、检验和检查结果、历史处方记录等的权限。互联网医院平台应具有保存药师和医师的沟通记录以及汇总查询的功能。这是当前传统线下医院信息系统建设时常被忽略的功能。药师也应参与互联网医院平台智能审方系统、智能辅助决策系统的建设,根据处方审核情况,适时总结,维护和完善安全用药知识库,为医师安全用药提供引导、预警和控制等辅助决策保障。在线电子处方审核药师亦应落实值班制度,与医师诊疗时间同步,确保审方及时,提高互联网医院诊疗的效率。互联网医院的处方审核不受时空限制,可完全独立于实体医疗机构,建设区域处方审核平台,优化资深药师配备,对区域内的处方进行集中审核,既提高处方审核效率,又提高处方审核服务质量的均一性。

4药品调剂、配送管理

互联网医院的在线电子处方经药师审核通过后方可进入调剂、配送流程。在线电子处方应支持患者到实体医疗机构的药房取药,也支持由符合条件的第三方将药品配送到患者家,还应支持患者选择到指定的社区药店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取药,以方便患者。为此,互联网医院应与药店和配送企业之间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承接互联网医院在线电子处方调剂任务的实体医疗机构药房、社区药店和药品配送机构的药师应对本人调剂的在线电子处方的用药适宜性进行独立审核。应落实“四查十对”操作规程,推荐在药品调剂过程中采用条形码扫描方法核对全过程信息并进行记录[4],同步记录药品追溯码信息。药品调剂全过程信息应记录于药品使用记录库中,关联药品追溯码以及患者和处方的信息,以实现药品流通全过程的可追溯性。药品追溯信息、药品配送信息应上传至指定的互联网平台,供卫生管理部门、药品配送机构和患者查询。药品配送过程中应考虑到环境因素的影响,采取适当的避光、防水、防挤压、防撞击等措施,以保证药品完整、确保药品质量。

5在线药学服务

指导患者正确用药是药师的药学服务目标之一。互联网医院的药师可通过微信等与患者在线互动,及时解答用药相关疑问[5-6],提高其对治疗方案的依从性,以实现预期的治疗目标。药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医院平台,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答疑解惑、合理用药指导、用药知识宣传和教育等服务,开展全程化的药学服务。

6在线电子处方监督管理

互联网医院的在线电子处方信息应按要求实时上传至卫生管理部门指定的监管平台。互联网医院的药事管理应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同质化管理。可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区域药事管理平台,如区域处方审核平台、区域药品调剂配送中心等,进一步提升实体医疗机构和互联网医院的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的内涵。互联网医院的药学部门应定期抽查在线电子处方,进行处方点评,同时对药师的处方审核、药品调剂成效进行汇总和分析。针对发现的问题,综合分析其发生原因,及时改进。对在线电子处方的药品配送要加强质量管理。药品配送过程应符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定期对药品配送、尤其是第三方配送过程的记录数据进行回顾分析,加强配送质量管理。药品质量是药物治疗安全、有效的基础。药品追溯信息的完整性是药品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7小结

互联网医院及其云药房延伸了传统医院诊疗服务的空间,方便了患者,缓解了“看病难”问题。不过,对互联网医院发展,在线电子处方流程各环节的协同一致及其相应责任的界定梳理是一个重大挑战。云药房各环节的质量管理也是互联网医院诊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按药品管理法要求,药师在审核处方时对处方所列药品不得擅自更改或替换。这里指的是药品通用名的更改和替换问题,同一通用名药品的不同厂家产品的替换不在此列。药师对用药不适宜处方无修改权,但有拒绝调剂、配送权。药师有用药建议权,但须经医师认可并由医师开具处方。药师不得直接与患者讨论用药适宜性问题,此虽无明确规定,但却是药师的基本职业操守。云药房有助于更好地发挥药学团队分工合作的优势。除遵循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以提供安全、有效的药品,负责医师处方审核、患者用药指导,以及通过远程监护参与患者的药物治疗过程外,药师还应逐步开展用药随访、慢性病管理服务,参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工作,保证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云药房有助于实现药师团队的工作重心从传统的“以保障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为“在保障药品供应的基础上,以重点加强药学专业技术服务、参与临床用药为中心”和药学服务内容从“以药品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7]。

参考文献

[1]沈力,于广军,崔文彬.互联网医疗服务的主要模式及走势分析[J].上海医药,2017,38(9):6-9.

[2]余文诗.医联体模式的互联网医院设计与建设研究——以武汉协和医院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7.

[3]闫鹏坤.互联网电子处方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东南大学,2017.

[4]刘永斌,孙华君,于广军,等.基于患者安全用药闭环管理实践[J].中国医院,2017,21(12):12-15.

[5]于广军,钮俊,王淑,等.基于微信平台优化医疗服务流程的探索[J].中国卫生资源,2015,18(5):315-317.

[6]邢文荣,李志玲,孟琳懿,等.基于微信平台的儿童药学服务[J].医药导报,2017,36(10):1198-1201.

药事范文篇5

关键词: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临床药师;药事精细化管理

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全面取消药品加成,推进医疗价格、人事薪酬、药品流通、医保支付方式等改革,控制医疗成本,减轻医疗负担,加强药品管理,推进合理用药,成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1]。DRGs(diagnosisrelatedgroups),即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它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住院天数、临床诊断、病症、手术、疾病严重程度、合并症与并发症及转归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把患者纳入不同的DRGs,每一组都有较高的同质性和相近的卫生资源消耗[2]。为了控制日益增长的医疗费用,1983年美国政府在全国实施了DRGs预付费制度(diagnosisrelatedgroups-prospectivepaymentsystem,DRGs-PPS)的改革方案[3]。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进行DRGs的相关研究,随着公立医院改革的不断深入,北京市部分三甲医院已经启动DRGs-PPS。DRGs最初主要应用于医疗保险支付,随后应用到医疗费用、医疗质量、病案管理、绩效评价、成本管理等领域[4]。以“diagnosisrelatedgroups、DRGs、pharmacymanagement、pharmacist、pharmacy”等为检索词,并进行相应组合,检索结果显示国外药师在DRGs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经济性和安全性,而国内文献关于药师在DRGs支付方式改革中的实践研究相对较少,易湛苗等[5]提出建议及设想,国内药师可以通过药学服务节约费用,优化DRGs用药方案、直接控制不合理的药品费用、结合药品分类/限定日剂量系统进行医院药品目录遴选等。本研究旨在介绍本院临床药师基于DRGs数据参与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的实践效果,并就应用现状进行分析,以期将DRGs更好地应用于医院精细化管理中,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1.1本院基于。从2016年8月份以来,本院成立了院长亲自主抓,分管院长直接督办的“DRGs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医务处、病案统计室、信息中心及医保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各部门通力协作,认真做好各自的分管工作,将DRGs工作稳步推进。2018年下半年本院开始探索基于DRGs的药事精细化管理,各专科临床药师针对不同病区进行合理用药沟通会,通过对费用消耗指数较高的病区及医师的分析,找出规范诊疗行为的重点。以“均次药品费用/DRGs组标住院杆费用”找到靶向病例,评价某一病组内病例的用药合理性。1.2资料来源。本次研究所选数据为本院2018年4~9月、2019年4~9月消化内科出院患者记录。病案的数据来源于医院信息系统(HIS)病案首页相关数据,数据格式与国家卫生统计网络直报系统要求保持一致。DRGs分组以CN-DRGs国标版为分组方式,DRGs权重计算及参照标准为北京市市属三级医院平均水平。1.3研究方法。将2018年4~9月消化内科出院患者记录数据作为干预前组,2019年4~9月消化内科出院患者记录数据作为干预后组,利用CN-DRGs分组器处理数据的反馈结果,使用Excel2016软件将DRGs分组信息与医院病案首页信息进行匹配,比较临床药师基于DRGs数据参与本院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前后住院患者基本情况,主要药事管理指标情况。并根据DRGs分组,选取排名靠前的DRGs组进行入组例数、次均费用和药品费用等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干预前后的费用差异。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药师参与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前后DRGs总体情况。本研究共采集7330份病例,其中,干预前组3436例,占46.88%,涉及DRGs135个;干预后组3894份病例,占53.12%,涉及DRGs135个。干预前后出院患者数基本保持稳定。产能方面,入组病例数和DRGs组数基本稳定,总权重、病例组合指数值(CMI)值均升高明显,说明本院在实施DRGs后整体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效率方面,干预后时间消耗指数和费用消耗指数均有所降低,且低于基准值水平(基准值为1),本院在治疗同类疾病所需时间、所花费的费用均低于标杆医院的平均水平,干预后在成本控制上不断优化。但患者次均费用变化相对较弱,需要进一步优化流程,提升诊疗效率。安全方面,干预后的死亡率低于干预前,整体DRGs指标向好(见表1)。2.2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前后主要药事指标情况。消化内科药事精细化管理前后主要药事指标中,药品结构比、辅助药品结构比、次均药费、次均辅助药费均有所下降,尤其是药品结构比由23.89%下降至19.38%,同比下降18.88%;次均药费由2235.29元下降至1774.29元,同比下降20.62%。次均辅助药费由227.34元下降至189.00元,同比下降16.86%。临床师通过DRGs数据参与科室药品管理,优化科室药品结构,辅助临床合理用药,促进消化内科病区药事管理指标持续改善(见表2)。2.3消化内科重点。DRGs组在干预前后费用变化情况根据DRGs,选取本院消化内科入组病例数排名靠前的DRGs进行入组例数、次均费用和药品费用等数据分析。次均药费方面,GU15(消化道梗阻或腹痛,不伴合并症与伴随病)、GK23(结肠镜治疗操作,伴合并症与伴随病)、GK25(胃镜检查或治疗操作,不伴合并症与伴随病)组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有所下降,且GU15、GK2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次均费用方面,4组干预后较干预前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但只有GK23组(P<0.01)和GK25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综合来看,干预后对于消化内科药品费用占比较大的病组费用影响较大,符合改革调结构的初衷,减低药品收入所占比重,降低运行成本,减轻医疗负担(见表3)。

3讨论

我国对医疗机构层面的用药管理及合理用药的水平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目前广泛开展的合理用药评价多是以处方、药物、患者或医师为中心来进行的回顾性评价,缺少不同医疗机构之间或同一医疗机构不同科室之间概括性的、直观的、简单的合理用药水平的评价手段和标准[6]。本院基于DRGs数据进行精准化药品管控,精准定位费用控制关键科室、关键医师,针对不同科室、医师进行个性化用药管控,在合理控费的同时给予科室发展医疗水平提升空间。DRGs评价指标体系可以实现医院、科室乃至医师之间的横比,以及不同时期的纵比[7]。基于DRGs的医院绩效评价包括医疗服务支出、医疗服务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三个维度,DRGs组数(表示医院能治疗疾病的范围)、DRGs总权重(医院的医疗服务总量)、CMI(反映医院收治病例的技术难度水平)、费用消耗指数(治疗同类疾病所花费用相对水平)、时间消耗指数(治疗同类疾病所用时间相对水平)、低风险组死亡率(反映低风险组死亡率情况)6个核心评价指标[8-9]。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医院、科室、医师的特点,能够为其下一步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3.1基于DRGs实施药事精细化管理的具体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消化内科临床药师基于DRGs数据,做了以下工作:①通过对消化内科不同病区不同医师DRGs住院医疗服务监测综合评分的横向对比,结合CMI值、费用消耗指数、时间消耗指数、药品结构比、辅助药品结构比、次均药费等指标,靶向找到重点监控对象。例如,对本院消化科3个病区共19名管床医师的DRGs数据对比中发现,不同医师的药占比、辅助药品结构比与疾病CMI无明显相关性,药占比与辅助药品结构比无明显相关性。值得注意的是费用消耗指数与辅助药品结构比有一定的相关性,因此靶向找到费用消耗指数较高且辅助药品结构比也较高的医师,作为重点点评及监控对象。②通过对科室内同一DRGs分组入组病例进行纵向对比,以次均药费/DRGs组住院标杆费用排序,靶向找到重点点评病例。例如,运用DRGs数据抽查GK23组病例,结合主要诊断、次要诊断、手术操作、住院天数、药品费用等数据发现,在病组权重相同、住院天数近似的条件下,分别抽查均次药品费用/DRGs组标住院杆费用>0.24(本院消化内科药品结构比指标24%)或排序前3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发现病区存在的核心用药问题,值得注意的是,相关不合理病例医嘱医师其费用消耗指数占比通常较高。③开展共性用药问题专项管控。例:在抽查典型病例中,临床药师发现消化内科病区核心用药问题主要体现在某些医师息肉术后普遍使用抗菌药物预防感染且疗程过长,部分病区常规应用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补充营养,同时发现不同消化病区辅助用药差异较大,与医师的从众心理及科室精细管理密切相关。在与科室主任进行一对一沟通后,达成病区用药共识及辅助用药使用规范,先后了本院息肉切除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建议、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应用规范、含果糖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规范等,促进消化内科病区药事管理指标持续改善,经过专项干预后,消化病区GK23组的药品费用下降明显。3.2DRGs应用于药事精细化管理的局限性。DRGs的分组质量和评价效果受制于病案首页数据的采集,病案首页数据的完整性、正确性、及时性直接影响DRGs的评价结果[10]。目前国家层面DRGs原则刚刚出台,武汉市更缺乏本地标杆,而且各级各类医院因选用的分组器不一,导致各医院的病组分组、分组权重、各类疾病的住院次均费用、疾病风险等标杆值不一样,例如本院目前使用的CN-DRGs国标版,部分病组数据地区差异较大。其次,无法完全适用于所有病区,如在外科推进DRGs的过程中,手术病例的费用影响因素多,是费用管理的重点和难点,同一外科科室不同病区因收治病种的差异导致费用消耗指数横向比较无法完全代表实际病区药品费用情况。同时本院为中西医结合医院,但目前中医类疾病病组的诊断及治疗,在DRGs数据中无法充分反映出来,无法体现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特色,需要进行本土化改进,科学开发研究应用。

4展望

药事范文篇6

1.1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已学过本课程的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12级药学1班、12级药学3班、12级制药工程2班的全体学生共计162人。调查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共发出162份问卷调查,收回162份,收回率为100%。1.2调查结果。97.53%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药事管理实验课程,96.9%的学生认为开设药事管理学课程对专业发展有必要,另有50%以上的学生认为增开药事管理的后续课程和增加见习的内容很有必要。1.3调查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引入实践环节的教学,将药事管理学在药学相关专业中的教学增加一定的实践教学课时是很有必要的,将课堂知识与管理实践融会贯通,探索新型的实践教学模式是药事管理教学的需求。

2实施实验教学改革

针对我校中药学院13级药学1班开设的药事管理学教学进行改革,开设了3次实践教学,共计8学时,分别参观了云南中医学院校医院、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云南白药制药厂、一心堂药店。参观前要求同学对照课本中对应的章节进行提前预习,并书写预习报告,实习结束后要求大家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学习“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这一章时,组织学生现场参观云南白药制药厂通过GMP认证颗粒剂、胶囊剂、气雾剂的生产车间,了解药厂GMP管理过程、各种制剂生产流程、保证药品质量的措施等,结合GMP中对生产区、仓储区、质量控制区、设备的要求、洁净区级别、生产管理的要求进行学习;学习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这一章节时,学生在云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结合实际,学习处方的审查、保管、限量规定;在中药房学习中药饮片的保管、存储、调配;在西药房学习配方和发药时,药剂师结合自己工作经验举例说明特殊管理药品的调配与处方保管,给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学习“药品经营与药品流通管理”时,组织学生参观GSP认证的云南省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的物流中心,使其了解医药商品在现代全自动立体化仓库中如何实现验收入库、成批上架、科学储存,以及按照电脑指令,通过自动分拣技术,实现按定单发货的过程;通过组织学生参观鸿翔药业一心堂大药房的连锁门店,使学生系统了解了市售药品在终端环节的流通状况。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观摩了药品的采购、存储、配送的整个流程,同时也体会到了药品分类管理、处方药的销售要求、信息管理系统在药品配送管理中的优势。

3结果

通过对药学专业药事管理实践教学进行问卷调查,找出实施实践教学与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3.1调查对象与方法。本次调查对象为已学习并参加本课程8学时实践课程的云南中医学院中药学院13级药学1班的全体学生共计59人。调查采取不记名问卷调查方式,共发出59份问卷调查,收回59份,收回率为100%。3.2调查结果。调查发现,有75.31%的学生认为药事管理课程的实践学习对该门课程学习有很大帮助,有59.32%的学生认为药事管理课程的实践学习有较强的实用性,有61.02%的同学认为写预习报告能提高实验教学的学习效果。大部分同学认为药事管理学实验教学之后应进行总结,59.32%同学认为可采用心得体会的方式,13.56%的同学认为可以采用实验报告的方式。96.61%的同学对医疗机构的实习感兴趣,其次是“药厂GMP车间”、“参观科研院所”、“参观GSP批发企业和零售药房”。具体问卷调查统计见表1。

4小结与建议

4.1小结。通过实施药事管理实践课,调查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结果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通过实习增强该门课程的学习,且实习课学习中大家表现出更强的学习愿望,问卷调查结果也表明学生对于最新的知识动态和实践内容很感兴趣。在药事管理实践中学生均有很大的收获。其中“学生收益最多的是增进了协作与交流,其次是锻炼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增进了对社会实际的了解,以及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药事管理学教学有必要增加一定的实践教学课时,有利于探索尝试更加丰富多样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教学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4.2建议。笔者首次尝试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也存在不足之处,带教老师数量较少,而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大部分教学班级人数都在60人左右,难以顾及每个学生在实践现场的学习效果,后期需加强师资力量的配备。另外实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仅仅依据实验预习和总结报告给出分值,缺少过程考核指标,后续的实践教学中可尝试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方法。实习前可通过预习报告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实习中可加强与企业沟通,使带教老师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更深入地讲解,通过边参观、边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感觉,将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

总之,《药事管理学》是药学的分支学科,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该课程同大多数管理类学科一样,高度强调其实践性。通过学习,使学生在掌握基本药事管理概念、基本药事管理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理解并能真正运用学到的法律法规,解决药品生产、经营及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但该门课程整体课时偏少,故实践课时很难安排。笔者建议将药事管理学在药学类各专业中定为必修课,增加一定的实践教学的课时,同时应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教材的编写也应注重实践教学内容,在药品生产企业管理、药品经营企业管理、医疗机构药事管理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块中,尝试引入系统的实践教学内容,可基于《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使用管理规范》(GUP)、《医疗机构制剂配置质量管理规范》(GPP)等相关法律法规对实践环节详细的操作性进行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红宁.药事管理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7.

[2]杨世民.药事管理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7.

药事范文篇7

1.1医院药剂科开展药事管理的工作内容

以往,医院药事管理工作指的是临床各种药物的置办、贮存、使用、调剂以及管理等多项内容[1]。在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及用药管理制度的改革,我国目前各大医院药剂科担负的药事管理职责主要为下面三个方面:(1)医院的院长必须严格按照我国制定的相关药品法律法规,制定完善的监督管理体系,尽量从根本上放置滥用、乱用药品现象的发生。与此同时,院长还应从医院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一套符合医院需求的用药目录,从而为药品的置办与使用提供有力保障。(2)对临床治疗的实际需求展开深入探究,加强各种药品的制剂工作,充分保证准确用药。同时医院还应加大药品的智联监管力度,充分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3)建立用药咨询窗口,加强患者对药品药理及用法等知识的认识。药剂师在指导患者进行正确用药的同时,还应将患者用药后发生的不良反应具体记录在专门的记录簿上,并将药品的成分、功能、用法等技术分析报告按照相应的流程及标准认真完成。

1.2医院药剂科的药事管理工作特点

医院药剂科的药事管理工作主要具备以下三个特点:其一,技术性。医院的药事管理重视临床用药的正确性与合理性,合理用药是保证人们健康的基础。因此,药剂师应具备较高的技术,其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药学理论知识,而且还需充分掌握药学管理技术。其二,指导性。药剂科的工作人员会将具体且准确的用药情况告知医生及护理人员,并针对存在的用药问题作出具体的解答,从而发挥出了指导临床用药的作用。其三,经济性。医院各项工作的开展均离不开资金的支持,作为特殊商品的药品同样具有经济性。基于此,医院管理人员在进行药事管理工作时,首先便要对此项工作具有的经济效应进行考虑,其次再开展合理的有针对性的药品采购、管理及使用等工作[2]。

2.药剂科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分析

2.1药事管理可确保合理用药

合理用药为医院药剂科药事管理工作的重心,因此,药剂科应强化临床药学的管理,确保临床用药的正确性与合理性。此外,药剂科的工作人员可以将详细的药品信息提供给临床医生,指导其合理用药,从而降低临床治疗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医护人员业务素质的提升。对于需长期服用药物的慢性病患者,药剂科人员可加强患者临床用药管理,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从而实现临床疗效的提高,促进患者康复,充分提高其生活质量。

2.2药剂科的药事管理制度可促进规范化开展各项药事管理工作

在医院各项制定中,药事管理制度包括药物制剂管理、药物调剂管理、药物信息管理以及临床用药管理等多项制度。通过进一步完善这些制度,能促进医院所有医护人员开展规范的用药操作,在确保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实现治疗效果的提高。此外,在药事管理制度的监督下,药剂科各项药事管理工作可正常、有序进行。同时,通过制定药事管理工作准则,可对各项药事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考核与评估,进而促进医院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发展。

2.3药剂科药事审查制度可有效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医院通过建立药剂科药事审查制度,可有效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首先,药事管理委员会成员应深入医院药品库,大力开展药品质量的审查工作,对那些经检测质量未达标准的药物进行退货处理,确保每件入库的药品经过严格的验收且质量合格,避免不合格的药品投入使用,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其次,就实际情况与账本不相符的药品展开详细分析,并找出不符的原因。其三,加大药品从置办至使用各环节的监督控制力度,杜绝暗箱操作,这样一来,不但大大降低了药品采购与制剂的成本投入,同时也提高了药品的使用质量,在确保安全用药及促进患者治疗效果提升方面意义重大[3]。

2.4药事管理中窗口服务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形象

作为医院药剂科药事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窗口咨询服务质量同时也是医院形象的重要体现。因此,药事管理人员应当做好各项服务工作。首先,严格遵循以患者为工作中心的服务理念,指导医护人员及患者的正确用药;其二,医院药剂科各工作人员应重视自身的形态及态度,为患者提供热情、高质量的服务;其三,咨询服务窗口人员对患者提出的问题应进行耐心解答,解除患者的疑虑。

3.结束语

药事范文篇8

1.1“依法治药”实践的现实需求

1998年,随着新一轮机构改革的展开,在我国首次成立了国务院直属的独立药事管理机构-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SDA),与之相伴的是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改革,《药品管理法》的修改,大批规章乃至规范性文件的陆续颁布。新机构的成立,给我国药事行政法体系建设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当前,在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宪法修正案的大背景下,“依法治药”业已成为广大医药工作者的心声和共识,成为当代中国药事管理的内在精义和孜孜以求的价值取向。而“依法治药”的核心就在于:各级药品监督部门都要依法行政。

新时期、新形势为药事行政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更提出了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比如药事管理体制改革中,如何处理中央与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如何处理好与其他部门如卫生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之间的关系?目前《药品管理法》的修改中,立法技术如何完善?法律责任如何细化?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布的规章中,如何合理配置行政机关与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如何处理好与其他部门规章的冲突?如何处理好与地方性药事法规的冲突?如何做好法律解释工作,使“函”、“批复”规范化?如何使包括新药证书、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在内的许可证颁发有序化、合法化?如何行使药品监督行政处罚中的自由裁量权?……类似的问题还可以举出很多,这些问题解决的成功与否,对“依法治药”能否落到实处至关重要。药事行政法的研究宗旨之一,就是要将现代行政法的理念与精神植根于药事法实践之中,针对上述种种问题进行理论研究,试图提出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法行政、依法治药,推动药事管理的法制化进程。

1.2药事法与行政法理论研究的内在双重拉动

药事行政法研究也是推动药事法理论发展,促进药事法学学科纵深发展建设的需要。药事法学,简而言之,就是研究调整药学事业的法律规范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而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拥有的行政权力与药事活动中的相对人的公民权利关系的角度考察,某种意义上药事法可以悉数归为行政法的范畴。药事行政法的深入研究,无疑将对未来药事法学学科发展和理论体系的成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1].例如药品管理体制、药事规章的制订、药品审批制度、医药宏观产业政策研究,就可以分别运用行政组织法理论、行政立法理论、行政许可理论、行政指导理论加以微观分析。

需要指出的是,药事行政法横跨药事法与行政法两个学科,同时它也是部门行政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既是行政法规则和原理在药事管理领域的运用,又具有其内在的特殊性。对药事行政法开展深入的研究,不仅有助于实现药品监督管理的法制化,有助于拓宽药事管理中相对人的意识沟通与利益表达机制;而且从药事行政实践中汲取的肥沃养分,获取的丰富素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弥补当前行政法实证研究不足的缺憾,反过来也为行政法学学科体系的现有存在方式的检验、反思与整合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2药事行政法研究的现状评介

药事行政法在国外已经较为成熟。日本行政法学中药事行政被纳入医事卫生行政的独立组成部分,其范畴包括药事法、大麻取缔法、及剧毒物取缔法等[2].法国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在包括药事行政法在内的分支行政法研究方面成绩斐然[3].在德国,药事行政法作为卫生法的一部分,被列为“特别行政法最重要的领域”之一[4].而作为医药最为发达的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后的政府管制学派(governmentregulationscholarship)的推动下,其行政法学者开始对行政国家的内容和价值加以评判,对部门行政法加以研究[5].与此相生相伴的是美国药事行政法研究的勃兴。美国《行政法学评论》(AdministrativeLawReview)季刊中,药事行政法的论文比例高达12.5%,高居各部门行政法之首。《美国食品和药品法》杂志(FoodandDrugLawJournal)作为药事法的最为权威的杂志,每期都有相当数量的药事行政法力作发表,品位之高,数量之多,令人叹服。英国学者在《当代药事法》、《健康法精要》、《医药、法律和社会变迁》等专著中,都给了药事行政法以相当的篇幅和十分重要的地位。

我国药事行政法的研究发端于1983年王珉灿主编的《行政法概要》中,分论里以一节的篇幅论述了药品行政管理。但药事行政法的深入研究要求研究者兼具行政法学的理论素养和一定量上的药学领域的背景知识。因此,行政法学界对于药事行政法的研究长期处于空白状态。但药学领域中的广大工作者,特别是各级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人员,尤其是在1984年《药品管理法》颁布之后,自觉或不自觉的开展了一定数量的药事行政法的研究,发表了一些并非完整,却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但这些研究往往着重于对具体问题、案例的分析,理论层面略显单薄。截至目前,在中国大陆,尚未见到对药事行政法系统的、完整的论述,药事行政法研究已滞后于其他部门行政法学。因此,尽快构建起中国药事行政法的框架,开展这项具有一定探索性和挑战性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急迫。

3药事行政法的研究方法

3.1历史观察的研究方法

“任何现实的关怀都离不开对历史的探索”[6],只有将当代中国的药事法研究融入历史的长河之中,追寻它的漫长悠远的演变轨迹,才有可能明晰它的各项制度背景,以及隐藏着的内在意蕴。药事行政法的研究应该以考察当代中国药事法为己任,但仍力求在对现实关怀的基础上,进行对药事法发展历史的选择性研究,导出合理的结论。

3.2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种法律制度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乃是向他国法律制度借用材料以及将法律之外的材料加以同化的历史”[7].事实上,我国近年来的药事立法中,如《新药审批办法》、《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都吸收借鉴了外国有关法律的合理内核乃至具体条文。运用比较法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对不同社会模式下的各国药事行政法律制度的分析,对各国药事法的原则、概念、规定乃至案例的比较研究,可以对我国药事行政法的制订、修改和完善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3.3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药事行政法研究试图从行政法学的视角,对药事法进行全方位的审视。运用规范研究(normativestudy)的分析方法,通过对中外相关论著和各国官方法律性文件的规范分析,借助价值判断和逻辑推理,从探求条文背后的“精神内核”和抽象原理入手,探索药事法的应然领域(Lawasitoughttobe)。使得药事行政法研究不是机械被动的反映药事实践,在时下纷繁多变的药事法条文之后“亦步亦趋”,而是期望在价值层面和理论分析上对药事法立法、执法、守法起到一定的导向作用。

规范研究的缺失在于它对解决方案的设计往往过于理想化,却忽视了对现实社会生活实践的深入考察和规范,而实证研究的手段恰恰可以弥

补这一缺失。实证研究,将着重对现实药品监督管理实践进行观察、描述与归纳,对其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但这无疑具有很大的难度,因为药事行政法的实际运作过程对于研究人员而言往往有雾里看花之感。但研究者还是可以通过自已的实践调查,以及已公开的药品管理的相关统计信息资料,开展一定程度的实证分析。通过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的结合,力求能在药事行政法理论与实践之间,在“依法治药”的理想与现实之间,找寻一个合适的契合点,使得研究成果更加贴近实践、服务实践。

3.4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

药事行政法的深入缜密研究,要求研究者具有较为开阔的知识结构。比如药事组织法研究,需要运用一定的宪法学、行政学理论;药事立法研究,需要以相应的立法学及法理学原理为支撑;而医药行政指导研究则要求研究者对宏观经济调控过程有相应的了解。这样宽的“口径”,必然要求每一位研究者都必须不断充实、提高自我,以期能够运用行政法学、药事管理学、政治学、宪法学、法理学乃至经济学的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使研究成果更加丰满。

4药事行政法的研究框架

药事行政法研究应该说是一项永无止境的浩大的系统性研究,它以行政法学为经,以现实的药事法为纬,加以考察研究,从而最终成为一个经纬交错、相对独立的体系。笔者心目中的药事行政法研究框架可以分为以下6部分内容。

4.1药事行政法概述

本部分相当于研究的引子,主要对药事行政法基本范畴加以研究。明确药事行政法的概念、特点、渊源和体系,对药事行政法律关系加以分析,并论述药事行政法的一般原则与特殊原则,回顾我国药品行政法发展的历史进程。这部分研究虽然偏重说理,貌似“无用”,但却恰恰起到开宗明义,导引全篇的重要作用。

4.2药事组织法研究

这部分研究旨在运用行政组织法理论,对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的药事管理体制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对如何健全与完善药事组织立法,如何理顺中央和地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关系,如何明确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如何协调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提出自己的建议。

4.3药事行政法律规范的创制

通过对《药品管理法》这部药事基本法制订、修改和完善的风雨历程的回顾与展望,来提炼出我国未来药事法律(如《药师法》)制订过程中所需要吸取的经验和教训;通过对现实中最为多见却最有待规范的部门药事规章制订权的授予、实施和监督现状的分析;通过对地方性药事法规的立法权限、立法程序、立法效力、立法技术的剖析;以及通过对药事法律解释的解释体制、解释方法、解释价值的评判,以期为未来药事立法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对构建一个多层级多元化,效力统一、和谐有序的药事法体系起到促进作用。

4.4药事行政法律规范的实施

这部分研究将注重理性思辨与实践求证的结合,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运用行政许可理论探讨新药审批、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许可证颁发的条件、程序;运用行政处罚理论对药品监督行政处罚加以实证分析;运用行政指导理论对医药宏观产业政策加以法治层面的研究;同时还应该逐步对药事法中的行政强制、行政裁决、行政奖励、行政合同等行政行为加以探讨。本部分研究成果,将有助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政执法的规范化、有序化,提高各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执法水平和执法质量。

4.5药事法中的行政程序

英谚“正义不仅被伸张,而且要以看得见的方式被伸张”。行政程序,恰恰起到了规范药品监督管理行为,维护相对方权益,保障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作用。“依法治药”更应“依程序治药”。本部分研究将着重对药品监督管理中公正、公平、公开程序如何实现进行可操作性的探讨。这部分研究将有助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行政过程的程序化、民主化的实现。

4.6药事法中的行政救济

这部分研究应结合《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等相关法律,并结合具体药品监督管理案例,对药事法中的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及行政赔偿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加以研究。如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如何保证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以避免可能成为行政诉讼中的被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诉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相对方对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哪些行为可以提起复议,哪些可以提起诉讼,哪些可以请求侵权赔偿,告诉其如何以法律为武器“为权利而斗争”。本部分的研究不仅对药事管理活动中相对方的权益保障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其制度背景和知识也是药品监督管理人员在行政执法中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

药事范文篇9

关键词:药事管理;合理用药;医院

医疗是民生之需。随着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健康重视度及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提升,作为公共医疗机构的医院面临的发展压力倍增。为了提升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赢得更高的竞争力,必须通过管理水平的提升来强化自身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患者满意度。药剂科作为医院的关键部门,药事管理作为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提升其工作效果及质量能提高医院药事管理水平,更好地保障患者的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为此,充分认识药剂科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对提高整个医院管理水平,实现医院健康长效发展有积极意义。

1医院药剂科药事管理工作的概述

1.1医院药剂科开展药事管理的工作内容

传统的药事管理工作是临床各种药物的置办、贮存、使用、调剂及管理等多项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医疗体系的改革,目前医院药剂科担任的药事管理为7个方面:①保持药学部门的机构及人员的稳定状态,优化配置,发挥最大效能。②药学管理法律、法规及规定的落实。③提高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的药学实践技术活动。④对药品、药用辅料及材料、仪器设备的管理,特别是对特殊药品的管理,依据相应法律法规进行药品遴选、采购、保管、发放、应用的全过程的监管。⑤制定质量标准,规范管理工作程序,明确流程和责任,实施监控体系,特别注重每一个环节和接口点,通过对全过程的管理来获取优质质量。⑥利用经济学原理,结合药品的临床应用,从药品的购销到临床治疗方案的设计,在保证质量和服务的前提下,研究如何用最小的投入获取最佳的效果。⑦对医院药学技术人员的教育。

1.2医院药剂科的药事管理工作特点

药事管理的特点具体包括:①专业性。药品作为特殊商品,其质量及用药量直接关系到社会公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药事管理的目标是通过药品监督管理保证药品质量来实现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合理。药事管理的本质是一种全过程质量控制的专业技术管理。这就相应的要求专业技术人员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药学管理技术,掌握用药的正确性和合理性。②实践性。药事管理是从不断的药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精华,是药学实践的产物。同时,它也反作用于实践,它指导临床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用药的药学实践技术,指导专业技术人员对药品的管理等,离开实践,整个学科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不可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③政策性。各医疗机构的药事管理工作监督管理都由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管理要求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有较强的政策性。

2药剂科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

在诊疗中,患者往往希望用药能够经济实惠、合理有效。临床医生在面对同一症状有多种药可选择时,需要咨询药剂科,确定哪种用药最合理。药剂科人员会将具体准确的用药情况告之,对提出相关注意事项。通过药剂科与临床科室的有效沟通,提高了临床用药的合理性,降低了临床用药风险性。药剂科的药事管理涉及多个学科,需要医院多个科室合作,其工作的正常有序进行反映了临床医护人员用药操作的规范性,各职能科室药物管理的规范性,对促进医院管理规范化发展有积极意义。药剂科药事管理,提高医院药品审查工作的有效性,对药品遴选、采购、保管、发放、应用全过程的监管,加大处方审核调剂与点评力度,减少用药过程中的隐患,降低不安全因素,提高医院整体用药的安全性,降低医患纠纷的发生率。药剂科与患者进行的是面对面服务,通过药事管理进一步强化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优化取药流程,提升患者满意度,提升医院外在形象。

3药剂科药事管理存在的弊端

目前国内医院药事管理存在以下不足之处:①药学服务模式急需转变:“以药品为中心,以保障临床药品供应”的时代已经过去,药学服务模式急需向:“以患者为中心”的模式转变。②药剂科得不到重视,药事管理方式落后:大多数医院管理者仅仅着重于引进先进的仪器设施,发展临床科室,药剂科常常被忽视,以至于药剂科至今使用较落后的管理模式,比如药房仍旧使用人工管理药品,药剂科还仅仅负责采购、调制及分发任务,这些现象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药事管理的效率,阻碍了药剂科的发展,甚至影响患者的用药。③药事管理人员素质过低:现阶段,药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业务水平过低,责任感不强,是医院的安全用药的隐患。④管理制度不健全:由于某些原因,药事管理制度还存在缺陷或缺少相关的规定,导致一些管理工作无章可循,甚至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4新政策下药剂科药事管理的科学方法

药事管理是一门新兴专业,是以服务患者为中心,以药学为基础,以临床药学为核心,促进临床科学、合理用药的药学技术服务和相关的药品管理工作,是保证公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合理、方便、及时、不断提高人们健康水平的必要手段。药学服务模式由“以药品为中心,以保障临床药品供应”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以药品的遴选与采购、调剂为核心,转变为贯穿临床用药全过程(集药事服务,用药监督与评价为一体),这种模式的转变有利于药事管理的发挥。药事管理是全过程的,全方位的。制定医院药剂科发展目标,规划药剂科建设,协调药剂科内外环境和资源,围绕临床开展工作,全面发展,与时俱进。打造药品供应、制剂、临床药学、药学服务等一体化的新型药剂科,探索一种适合医院药学发展的药事管理新模式,促进药学学科发展。加强药事管理,建立完善的药事管理制度,如药品调剂、制剂管理制度、临床药物使用与管理制度、特殊药品使用与管理制度等。用完善与优化的制度来规范药剂科工作人员的行为,提高对药事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使药剂科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加强药事管理,发展临床药师的队伍,规范临床用药行为,落实制度规范。医药的发展、临床工作、药剂科三者紧密相连。药剂科要以临床为核心,与临床一线建立积极沟通的渠道,积极参与临床诊断,提供较好的药事服务能力。这样既规范临床工作人员用药行为,又降低患者的就医费用。药学监护的对象是患者,其最终目的是让患者通过药物治疗恢复健康,改善生活质量。药学监护的实施要求药师承担对药物治疗结果应负的责任,这就要求药学监护的药师必须具有丰富的药剂学及临床用药理学知识和相关技能,具有较强责任感、合作精神及一定的管理能力。加强药事管理,加强处方审核调剂,加大处方点评力度,做好用药监测和报告,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安全性,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加强药事管理,在药事管理中建立信息化管理(对临床用药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利用,对照本院资料建立相关的数据库,提供可进行比较和分析的数据,对外部资源有效的利用)能够提升医院的管理水平,保证医院诊疗的安全性和效率,打造出更为适合医院发展的药事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胡丽萍.谈药剂科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26):181-183.

[2]冀玉梅,刘延梅,郭朗.浅谈药剂科药事管理在医院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实用医技杂志,2011,10(15):1976-1977.

[3]杨世民.药事管理学问答[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王双彪.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研究进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2012,12(3):183-187.

药事范文篇10

1药品质量管理

1.1规范药品采购管理

严格按照药品采购制度、流程及自治区卫计委药品招标采购相关规定,依据本院《基本用药供应目录》制定采购计划,并上报卫计委药品集中招标采购服务中心,严格执行卫计委直属医院药品招标采购中标合同,对临床急需使用的计划外药品,执行本院“新药引进暂行管理办法”。定期对临床所用药物进行安全性及疗效的评价,综合分析药物使用情况,提出采购目录的优化意见并上报药事会。

1.2规范药品入库验收及储存管理

严把药品入院的第一关,逐批进行入库前的验收,凡药品品规、生产厂家、批号、数量等信息与送货单不符或药品包装有破损及发现有其他质量问题等异常情况时,及时报科室质量管理负责人,并做退货处理;对库存药品实行合格药品区、待验区、不合格药品区的色标管理。在库房、药房配备与药品陈列、储存相适应的设施与设备,按照药品贮存制度,定期对库存药品进行养护和质量检查。在一、二级药库设置冷藏、避光、通风及防虫、防鼠等设施,每天按时观测记录温湿度,当温湿度不符合储存条件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予以调整,以确保药品质量。对形似音似等易混淆的药品做到分开放置,标识清晰。参考内地医院高危药品目录并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定高危药品目录,专架存放高浓度电解质、抗凝药、胰岛素等高危药品,并设置黑色警示牌。“麻、精”药品严格执行三级管理和“五专”管理制度。严格按照药品效期管理制度,做到药品先进先出、近期先出,定期检查药品效期,对近效期药品严格按规定进行处理。定期对药品进行盘点,保证账务相符率。

2临床用药安全管理

2.1制定并严格执行临床安全用药相关的药事管理工作制度

制定本院“药品处方集”,抗菌药物、特殊管理药品临床使用等一系列临床安全用药相关管理办法。严格执行药品遴选制度,优先使用国家基本药物。

2.2规范调剂管理

药品调剂是药剂科最基本的工作内容之一,其规范化管理与患者治疗安全、有效密切相关。在调剂过程中,重点要由药师及以上人员按照《处方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审核处方的合理性,对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等不合格处方进行有效干预,及时与处方医生沟通,真正将“四查十对”核心制度落到实处。调剂中必须有第二人核对,急诊独立值班时双签字核对,以确保调剂的准确性。对取药患者及前来进行用药咨询的患者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尤其关注小儿、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的用药指导。对临床退药申请按照本院临床退药相关规定及程序认真把关、处理,确保需二次发放药品的质量合格;对调剂差错事故严格执行发药差错登记、报告制度,并及时分析原因,提出整改措施。

2.3开展处方点评,促进合理用药

按照本院处方点评制度,处方点评小组每月点评100张门诊处方和30份出院病历。按确定的处方抽样方法抽取处方,依据《处方管理办法》和《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的相关规定进行点评,对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进行专项点评,认真填写“处方点评工作表”,并将点评结果上报医教处,由其定期向临床科室反馈,公布点评结果,并将不合格处方纳入医院质量考核目标,以促进合理用药。

2.4加强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

抗菌药物是临床使用量最大的一类药,其临床合理应用管理是医疗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卫计委自2011以来连续3年开展了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颁布了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一系列文件,如《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84号)、《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其中对抗菌药物的临床使用管理做出了若干硬性规定,制定了临床合理应用相关指标。药剂科在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上要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医院药事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2.4.1严格遴选抗菌药物品种

加强抗菌药物购用管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十八条规定:医疗机构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国家处方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第十九条规定:三级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50种[2]。药剂科按照上述抗菌药物遴选原则的相关规定并结合临床实际需求,起草并向药管会提交了我院抗菌药物遴选讨论稿,通过召开抗菌药物遴选专题会议,将我院的抗菌药物品种由原有的78种遴选至49种;对需使用本院采购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特殊感染患者,执行临时采购程序。

2.4.2严格落实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第六条明确指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药剂科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中明确的抗菌药物分级原则,协助药事会抗菌药物管理小组完成了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按照卫计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文件规定,制定了我院“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申请单”。规范各调剂室抗菌药物的调剂管理,尤其加强限制使用级和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临床应用管理。门诊不放置特殊使用级的抗菌药物,确保分级管理制度的落实。

2.4.3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

药剂科充分利用医院信息系统负责对全院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包括每月统计使用量和使用金额分别排名前10位的抗菌药物品种,门诊、急诊及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计算抗菌药物使用强度,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使用率。我院医教处参考药剂科统计出的近几年我院临床各科抗菌药物使用率综合数据,最终根据临床各科室不同专业、病种特点,设定了抗菌药物应用控制指标,并将临床科室抗菌药物合理用药情况纳入医疗质量管理考核目标,努力实现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相关指标: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3]。竭力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2.5加强药物安全性监测管理

据文献报道,我国每年有260万人因药品不良反应(ADR)住院,其中19.2万人死亡,医院开展ADR报告和监测工作对药物的安全性评价和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临床药物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要严格执行药品不良反应和用药错误报告制度。作为全院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负责部门的药剂科要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ADR报告及其监测相关知识的培训,并指导临床科室ADR报告兼职人员真实、规范填写《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定期将本院的ADR报表上报至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对ADR监测中发现的涉及临床不合理用药的情况必须进行认真分析,查阅相关药学工具书,并及时与临床处方医师沟通,提出合理化用药建议,从而最大限度降低药物不良事件。

3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组织及监控体系

必须建立健全由科室负责人和接受过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知识培训的人员组成的药品质量与安全监督组织,由其按照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相关制度与流程,定期对药剂科各部门及临床科室备用药品的质量及安全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对本科室及临床涉及药品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的工作从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意见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写出书面总结,并通过《医院药讯》、医院局域网等平台向全院通报用药安全监测结果,并将此次发现的问题作为下次检查的重点,从而不断提高医、药及护理人员药品质量管理的安全意识,切实做到药品质量与安全管理的持续改进。随着药事管理法规的不断完善及医院药学的发展,药事管理已成为医疗机构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医院药学工作者要以医院等级评审工作为契机,深刻理解等级医院评审的内涵,不断提升药事管理水平,以实现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

作者:泽碧 单位: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赵怀全,林平,等.医院评审中药事管理与药学服务水平的持续改进[J].药品评价,2012,9(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