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开发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02:15:13

沿海开发

沿海开发范文篇1

第一,完善沿海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高支撑保障能力。要进一步加快沿海港口群建设。其中对南通提出了要发挥江海联运优势,适时启动洋口港区15万吨级进港航道试挖工程,开工建设吕四港区10万吨级挖入式港池的要求。要积极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提出要尽快形成铁路、公路、水运三大通道,实现与长三角核心区域、环渤海地区和沿陇海兰新线地区更加便捷的互通对接。要不断增强水资源和能源保障能力。统筹推进沿海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淡水资源供给和防洪保安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沿海电源点建设。

第二,构建沿海新型产业基地,加快构筑新的发展优势。要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要求各地发挥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大力推进开发园区建设。着力抓好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支持合作开发园区,大力吸引央企、跨国公司、省属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到沿海兴建各类园区。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研发平台建设。培育沿海地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在新兴产业和临港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高度重视沿海环境保护。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严防污染转移,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加大沿海化工园区整治力度,全面提高治污能力和标准,下决心关闭一批没有治污能力的“小化工”企业。

第三,推进滩涂围垦综合开发,着力拓展沿海发展空间。要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推进部省合作滩涂围垦六大工程建设,力争完成计划匡围67万亩、新增农业用地10万亩以上的目标任务。要不断创新开发机制。鼓励省市县相互参股,形成多元开发格局。坚持远近结合、滚动开发,探索盈利回报模式,建立合理高效可持续的开发机制。要注重高效集约利用。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用地需求。要抓紧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制定围垦利用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重点落实好农业、建设、生态用地的使用比例,对围垦开发形成的土地纳入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管理,新增耕地指标优先用于沿海重点工程项目。

第四,加大沿海城镇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沿海城镇体系。根据“三极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布局,统筹考虑沿海港口群、产业带和城镇轴建设,做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规划,生态建设与城镇建设协调推进。要努力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步伐,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要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有序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

第五,健全沿海工作联动机制,努力形成推动沿海开发的强大合力。要进一步增强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创造性,牢固树立“闯”的精神、“抢”的意识、“拼”的作风。要加强省内区域互动,支持苏北、苏中地区对接沿海、借船出海,在与沿海地区互动发展中实现共同繁荣。要继续抓好沿海开发宣传推介工作,重点开展东中西区域合作、江海联动、陆海统筹和赴海外招商等宣传推介活动,组织好沿海开发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宣传报道。

二、客观总结评价前一阶段沿海开发工作

自2月3日全县沿海开发工作推进会召开以来,全县上下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以“三争三实”统揽全局,着眼于“早、快、抢”,紧紧围绕下达的目标任务,创新发展举措,沿海开发各项重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咬定目标,主要经济指标难中求进。从1-2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四大园区综合得分排名第一的是县经济开发区,并列第二的是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从单项指标看,招商引资排名第一的是沿海经济开发区,完成注册外资2500万美元,占年度计划的19.23%,超过时序进度,其余的均与时序进度有较大差距。工业运行排名第一的是循环经济产业园,完成应税销售3.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6%,基本达到时序进度。工业项目建设排名第一的是县经济开发区,1至2月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7个,占全年指标的29.17%。服务业经济排名第一的是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完成服务业千万元以上项目投入4.0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2.62%,超过时序进度。财政收入排名第一的是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57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6.8%,达到时序进度。

二是狠抓落实,重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各部门、各镇(区)对照《2012年县沿海开发工作要点》和任务分解表,创新举措,狠抓落实,谋求突破,确保了沿海开发工作的整体有效推进。集疏运体系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通洋高速施工队进场,基本完成项目部建设;高等级公路进展顺利,全线累计完成投资12.59亿元,占总投资的66.3%;海洋铁路车站装修工程基本完工,正在做通车准备;洋口运河桥梁配套工程全面部署、加快推进;通洋高速二期、扬启高速前期工作已经启动。沿海重大产业项目取得突破。“三一工业园”正式落户县经济开发区;振戎洋口能源仓储项目正式签约;台湾中石化项目已对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洽谈;县经济开发区与张家港保税区合作共建的“区中园”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有望近期签约落户;洋口港化工仓储物流项目2月18日就项目选址、投资规模、投资合作方式等进行深入洽谈并签署备忘录;中石油(洋口港)成品油物流中心及LNG二期扩产项目已与中石油高层领导进行沟通对接,相关工作正加快推进。重大规划审批取得新进展。赛得利溶解浆项目已完成咨询意见初稿,即将上报国家发改委;口岸临时开放第七次延期已经获得省政府批复,并上报国家交通部;5000吨级液化品码头海域使用及环评报告已通过评审;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的规划环评已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待厅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园区重点配套进一步完善。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临时供热站等公共设施加快建设,县经济开发区安置房、公租房、洋口运河公用码头建设按计划推进,沿海经济开发区狠抓新城配套建设和生活配套区配套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道路及雨污水管网等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三是创新体制,园区开发活力不断增强。各园区积极策应县委、县政府“区镇合一”的重大决策,大力推进镇、区综合管理改革。沿海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区与洋口镇,东安科技园区与大豫镇分别实施了区镇一体化管理,逐步理顺园区与镇的管理体制,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县经济开发区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强化区镇一体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了园区发展活力。洋口港投资开发公司通过股权调整,内部配合更加协调、公司运转更加高效,形成了凝聚发展的强大合力。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在短短二个月时间内,综合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完成了组建实施方案,并经县委、县政府研究正式发文,目前组建工作加快推进。

四是强化组织,沿海开发推进氛围更加浓厚。近期,为加快推进沿海镇(区)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加强调研、督查和协调,在栟茶镇召开了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在循环经济产业园进行了现场办公,围绕洋口港开发中的相关问题分别召开了洋口港重点工作协调推进会和洋口港开发建设前线指挥部办公会议,及时研究政策、明晰思路、解决难题,促进了重点难点工作的加快推进。另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针对沿海开发过程中需要国家、省帮助解决的重点问题亲自率队跑部跑省,加强沟通对接,一些关键环节的难点问题取得了新的突破。沿海五大园区围绕全年目标,对照县下达的分解任务,完善推进机制,加强考核督查,强化过程控制,沿海开发工作推进效率不断提升。县相关部门服务沿海开发的主动意识进一步增强,县发改委和沿海办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在重大项目审批上主动做好对接服务,同时加强重点工作的督查推进和协调服务,促进沿海开发工作高效开展;县国土局与上级国土部门做好沟通衔接,想方设法为三一重工等沿海重特大项目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县海洋与渔业局专程赴宁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办理二期海域证等相关事宜;县供电公司极力做好沿海开发电力需求服务,对沿海经济开发区申报新建11万伏变电所给以指导和服务;县规划局和环保局积极做好全县污水达标尾水排海管道工程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县交通运输局克服前期连续阴雨和低温天气,积极为高等级公路、通洋高速等工程尽快复工做好服务工作;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在县沿海发展办公室和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组建工作中加强指导,在人员调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县委宣传部、县传媒中心大力宣传我县沿海开发,极大鼓舞全县人民斗志,提升全县沿海开发的信心;其它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服务沿海开发大局,形成了推进沿海开发的强大合力。

在加快推进取得明显实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脱幅较大。四大园区实现工业应税销售24.6亿元,占年计划的11%,滞后时序进度5.7个百分点,低于全县平均时序进度1个百分点。其中县经济开发区仅完成全年计划的9.6%,不仅低于四大园区平均时序进度,而且为全县倒数第二。四大园区完成注册外资2928万美元,占全年计划的5%,滞后时序进度11.7个百分点,低于全县平均时序进度0.33个百分点,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和县经济开发区注册外资均为零。四大园区完成到账外资860万美元,占年度计划的2.5%,低于时序进度14.2个百分点,低于全县时序进度0.8个百分点,循环经济产业园到账外资为零。四大园区完成市外民资28269万元,占全年计划的6.7%,滞后时序进度10个百分点,低于全县平均时序进度4.4个百分点。四大园区完成全部工业投入18.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1%,滞后时序进度5.6个百分点,低于全县平均时序进度4.19个百分点。其中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仅完成时序进度的2.92%和3.08%,为全县倒数第一和第二。四大园区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数7个,占年度计划的12%,滞后时序进度4.7个百分点。亿元以上竣工项目数2个,占年度计划的8.3%,滞后时序进度8.4个百分点,其中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亿元以上竣工项目数为零。

二是重点工作进展较为缓慢。洋口运河贯通工程推进迟缓。高等级公路、通洋高速拆迁仍有未签未拆,高等级公路沿线镇土方供应未按时序进度到位,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加快推进。根据上级要求今年必须完成10万亩围垦任务,如不抓紧推进,势必影响部省合作项目任务的完成。

三是重点项目推进不快。对照年度明确的推进计划和时间节点,大部分项目推进缓慢,在谈项目迟迟不得签约,已签约项目迟迟不得落户,已落户项目迟迟不得开工,严重影响了全县沿海开发的快速推进。相关部门服务项目建设的主动性不强,有的甚至出现不作为的现象。

四是沿海城镇建设形象进度还不明显。年初对各园区的房地产开发以及土地出让面积均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但到目前为止,新出让土地还是空白,房地产新开工项目很少,与年初下达目标相差甚远,影响了沿海开发的整体推进。

以上这些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希望涉及到的园区和部门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研究解决,采取扎实措施,迅速扭转态势。

三、全力以赴谋求沿海开发工作更大突破

对照省市沿海开发座谈会的精神和年初下达的沿海开发全年目标任务,区域竞争压力很大,重点工作推进任务很重,全县上下务必按照“三争三实”的工作要求,集中一切精力,想尽一切办法,创新举措、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确保沿海开发工作实现首季“开门红”和二季度“双过半”的目标。

一是强势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努力在项目招商、项目报批和项目建设上谋求快突破。最近几年的开发实践反复表明,项目是沿海开发的生命线,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没有项目就没有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要继续坚持以大项目催生大产业、实现大发展。一要强势推进沿海产业特别是临港产业招商,不断强化招商推进机制,对一些有带动辐射效应的项目,组织专人进行策划包装,形成沿海开发招商项目库,争取在全市组织的韩国、日本专题招商活动中以及南通沿海开发暨服务长江中上游地区合作交流恳谈会上签约一批项目,为全县沿海开发增添发展后劲。对中石油洋口港成品油物流中心、洋口港化工仓储物流、台湾中石化、浙江三圆石化、美国诚信、巴斯夫化学等一批成熟度高的重大项目,要紧盯不放,务求必成。二要对赛得利40万吨溶解浆、三一重工、振戎能源、国信LNG热电联产等已经落户的项目,主动跟进、服务指导、积极配合项目业主完成项目报批,力求项目及早开工建设。三要对已经开工的重大项目加大服务力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确保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使重大项目真正成为沿海产业的龙头,带动全县沿海开发实现突破性进展。

二是加快推进载体平台建设,努力在基础设施、生产服务和生活配套上谋求新提升。要继续把沿海前沿载体建设作为发展特色板块经济、壮大产业集群、加快财源建设的重点工程来大力度推进。一要加快完善基础性配套功能,强化路网、水系、绿地、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要继续加快完善临港工业园区一期道路、管网等基础配套,加快二期吹填和中心路、中心河建设,确保5月底前港区内河港池工程主体完工,年内污水处理厂竣工运营;经济开发区要全力推进洋口运河公用码头建设,抓紧开展草港路建设前期工作,确保二季度开始施工;沿海经济开发区要加快污水集中深海排放工程、园区独立水系工程、废气处置工程、智慧园区工程、湿地公园工程等一批安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循环经济产业园要加快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联检大楼、检验场地、污水预处理厂和园区道路及雨污水管网等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及早满足园区申报和项目落户条件。二要加快做强生产服务性配套功能,大力发展金融、商务、工业设计、科技研发、营销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要加快推进口岸商务区、石材产业园、化工仓储物流等生产性配套服务项目,经济开发区要加快推进黄河路商业开发,加快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和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项目的洽谈落户。三要加快提升生活性配套功能,沿海区镇要以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一批餐饮酒店、居住、教育、医疗、文化等功能性项目,切实改善沿海地区生活环境。洋口港要加快实施海逸国际社区开发;经济开发区要全力推进安置房、公租房建设;沿海经济开发区要加快完善职工生活区配套。

三是全力推进集疏运体系建设,努力在港口建设、陆域交通和内河运输上谋求大配套。集疏运体系建设一直是沿海开发的重中之重,是大运输量项目落户的必备条件,要统筹推进港口、高速、铁路、内河建设,加快构建配套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在港口建设上,要重点围绕落户项目的需求优化太阳岛码头泊位及岸线资源利用规划,加快推进30万吨级航道前期工作,尽快实施15万吨级北航道试挖工程,加快太阳岛5000吨级液化品码头和10万吨级石化码头建设,确保早日竣工运营,全面提升港口功能和等级水平。在陆域交通上,要加快推进高等级公路、通洋高速公路建设进程,继续保持良好的推进态势,力争超时序完成工程目标任务,同时积极开展通洋高速二期、扬启高速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要抓紧做好海洋铁路扫尾工作,确保如期竣工通车,全面开展海洋铁路二期上岛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获批。在内河运输上,加紧推进洋口运河桥梁配套工程,水务局、交通局及沿线区镇要根据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责任、落实到位、加快实施,确保2013年全线通航。

沿海开发范文篇2

关键词:沿海开发;金融支持;金融服务

一、金融业对海门市沿海开发的战略意义和支持方向

(一)国际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值得关注和借鉴

金融业要支持和服务于海门市乃至盐城、南通和连云港的其他沿海城市的开发,首先要理解沿海开发的国际经验和把握沿海开发的战略方向,一是门户城市在沿海开发中的主导地位。美国的洛杉矶、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釜山等地都是沿海地区重要的门户城市。这些沿海地区开发之初,均采取做强门户城市,带动区域整体开发的思路。二是远洋深水大港的支撑作用。如洛杉矶大都市区拥有长滩和洛杉矶港,东京圈拥有横滨、川畸和千叶港,釜山大都市区拥有釜山港和大浦港。这些港口都是远洋深水大港,不仅带动了区域全球贸易进程,而且推动了沿线工业基地建设,为门户城市的枢纽功能发挥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三是以大运量高速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支撑。以高速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保证了重要的空间支撑,尤其是区域性高速干线对城市区域化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引导作用。如在沿海区域城镇体系演化过程当中日本的新干线、韩国京釜高铁、美国的加州高速路网成为城镇体系集聚和连绵发展的重要支撑。四是接轨全球市场的产业政策。临港工业是世界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沿海开发地区都主动接纳全球产业转移,发展临港产业,并积极进行新兴产业基地布局,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通过区域经济转型促进城市化发展。

(二)金融业要准确把握海门市沿海开发的战略布局

1.基础设施先行,加大对以东灶港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力度。海门市东灶港是南通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托,是南通市加快调整产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更是沿海开发的龙头工程,在海门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时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业要积极适应沿海开发战略定位要求,强化对东灶港港口体系对区域城市化的支撑功能。加大对以高速公路、沿海铁路、航道等为主的交通网络和码头、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形成港口群强有力的配套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2.以产业为主导,大力支持重大产业建设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基地。沿海大开发,产业是载体,大项目是关键。金融要积极策应沿海开发产业战略重点,积极支持海门市建设海工装备、大飞机制造、机电、食品制造等临江工业和以新型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现代纺织等新兴和优势产业,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对现代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支持,促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3.以城市化为支点,加大海门市城市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城镇建设步伐。目前海门市沿海开发围绕“昨日垦区、今日园区、明日城区”的总体目标,新区总体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是目前长三角地区正在着力打造的沿海临港产业平台之一。金融业要突出重点,积极推进海门市新区城市化战略,通过城建贷款、房地产开发融资、个人住房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做大做强海门港工贸区、滨海新区、临江新区、海门工业园区四大新兴城市群。

4.以可持续发展为动力,积极支持滩涂开发、农业产业化和生态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切实支持以特色瓜蔬、特经特粮、四青作物、果品苗木、优质家禽、海门山羊、优质水产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以着力建设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为重点的滩涂开发,支持以开发和保护并重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加快推进高校农业规模化、传统农业商品化,促进沿海地区的持续发展。

5.以中小企业为补充,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持续活力。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为大批民营中小企业搭建了发展平台,为民营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提供了机遇。同时,大批的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追求也为沿海开发带来了发展动力。海门市的民营中小企业名列南通县市区之首,于是海门市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金融业要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积极支持和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活力。

二、拓宽视野,创新推动,全方位打造沿海开发金融战略新格局

(一)“突出一个核心”,就是要突出以吸引股权性资金为核心,有效撬动金融杠杆,发挥金融对沿海开发的支撑作用

沿海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推动,资金的来源是金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先导性的股权性资金更应作为核心对待。因为无论是采用银行贷款、发债、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都必须建立在企业已经设立、资本金到位或符合项目融资资本金条件的基础之上。从另一方面说,取得股权性融资后吸引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债务性融资难度相应降低。因此,吸引股权性融资在沿海开放战略的金融支持与安排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推动两大突破”,就是要围绕难点,重点在创新和机制上实现突破,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1.推动创新突破。沿海开发,金融创新是助力器。金融业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更积极的措施,密切跟踪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向,充分利用和组合各种金融工具,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创新拓展融资空间,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担保方式的创新。比如海门沿海有25公里的海岸线,可以探索以这片海域使用权抵押进行融资;二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如通过汽车金融服务网络给汽车生产商在全国的汽车经销商提供授信支持,并与企业的销售资金回笼进行实时对接和有效管理,实现了银企双方的价值提升和共赢;三是新兴市场融资产品的应用,如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信托理财等产品,就是在银行贷款之外充分利用各类新兴市场筹集的资金,不但扩大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大大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

2.推动机制突破。以全球化的视野,放眼国际国内市场,从机制上突破,创造更加优惠的条件,鼓励参与沿海地区金融体系建设。例如鼓励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到沿海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组建沿海开发产业基金,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吸引风险投资与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增资或设立政府主导的担保公司或再担保公司,带动中小企业融资的快速发展等。

(三)“实现四大融合”,就是要融合金融要素和资源,汇聚更大的力量支持沿海开发

1.促进各种金融业态经营相融合。充分利用银行、信托、投行、基金等各自经营优势,对各业态产品与服务进行嫁接和融合,形成有效顺畅的融资体系。如以股权信托募集资金作为股权性资金,嫁接银行贷款资金;以公开发行、直投等方式满足资本金要求,嫁接银行、保险、信托贷款等债务性资金等。

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运用相融合。综合运用IPO、股权私募、再融资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产品和银行贷款、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收益凭证、融资租赁等间接融资产品融合运用,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融资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

3.政府引导资金与民间资本相融合。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各自的特长,适宜政府投资的领域由政府主导,其余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和发展,以小投入带动大投资,综合运用BOT、BT、PPP等多种方式吸引资金,或以出售资产、发行债券和租赁承包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等。

4.金融资金与产业资本相融合。产业资本是先导性的资金,金融资金对产业资本的跟随效应十分明显,但金融资金同时又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复制效应和衍生效应。沿海开发必须以产业资本先导性进入带动金融资金的跟进,从而带动金融资金和产业资本互动效应的发挥。

三、政府护航,着力打造沿海开发的金融外部配套环境和体系

1.加强政府主导,搭建以银、政、企项目对接交流平台和政府投资主导的投融资平台为核心的两大平台。一方面,发挥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搭建银政企项目对接交流平台,利用会、恳谈会、网站、刊物等形式,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企业及项目的沟通联系,主动传递沿海开发信息,实行重大项目银企对接,并在项目推进上加强衔接,使金融机构了解项目行政审批进度和投资进展,方便融资审批对接和安排。另一方面,设立沿海开发省级投融资平台,借鉴高速公路开发的经验,以平台筹措和集中管理资金,统筹规划,避免各市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局面,努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科学化投融资体系。

2.引导金融资源向临港工业倾斜。研究出台财政贴息等专项政策,对信贷资源投入总量或重点项目、小企业具体单项业务考核进行激励引导,鼓励银行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沿海地区。鼓励保险、信托资金进入沿海开发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推动沿海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3.积极优化和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增强沿海地区金融活力和竞争力。社会信用和金融生态环境是沿海开发中不可流动的资源禀赋,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一是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在企业注册登记、项目报批、完善产权交易等方面,减少环节,缩短时间,降低费用,提高效率,解决制约投融资发展的软环境因素,吸引更多资本投入沿海开发;二是倡导重大项目银团融资,创造有序竞争和合作环境,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沿海开发。加强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创造适应金融创新的宽松监管氛围;三是从政府自身做起,加强信用宣传,主动协助化解区域内金融不良资产,完善针对企业逃废债等行为的刚性约束机制,保护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积极性,努力构建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向楠.构建江苏沿海开发投融资体系的思路及建议[J].特区经济,2010,(3).

[2]聂琳琳,刘传哲,唐安宝.后危机时代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金融支持[J].商业经济评论,2010,(4).

[3]裴平,刘璐.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现代金融,2010,(7).

沿海开发范文篇3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推动力,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相结合,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及东方桥头堡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3年到200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332.75亿元增加到750.1亿元,年均增长14.3%,近三年更是高达15%。财政总收入、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和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翻了两番,其中地方财政总收入从34.13亿元增加到180.6亿元,年均增长39.5%。实际利用外资从2.1亿美元增加到9.4亿美元,年均增长34.3%。今年1-9月份,全市GDP增长13.4%,一般预算收入达65.69亿元,相当于2008年全年的水平,同比增长27.8%,增幅居全省前列。

产业结构调整进展迅速。加快形成以生态高效农业为基础、以新兴产业为引领、以高端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从2003年到2008年,全市三次产业比例由24.3∶39.1∶36.6调整到16.4∶47.3∶36.3。高效生态外向型农业发展迅速,高效农业面积达14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2.8%。2008年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居全省第一。近三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年均增长60%以上,2008年超过200亿元,今年上半年增速高达80.4%。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新兴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今年前三季度,其产值已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3%。新兴临港工业基地蓬勃兴起,船舶修造、装备制造、石化钢铁等产业已初具规模。现代服务业发展向高端攀升,国际商务中心、保税物流园区、空港开放、科技创意园、旅游景区等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地位逐步显现。

东方桥头堡地位开始发挥作用。2008年,港货物吞吐量在连续三年新上四个千万吨级台阶的基础上,首次突破1亿吨,集装箱突破300万标箱,跻身中国十强、全球百强集装箱港行列。近三年新增吞吐能力4500万吨,相当于1933年开港至2005年72年的总和。与中西部地区互动并进,中西部地区货物已占港口吞吐量的60%以上,与东北亚国家之间的沟通联系更加紧密,区域性国际枢纽大港的龙头地位进一步提升。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港口吞吐量不降反升,今年1-9月同比增长10.3%。

海滨城市建设大规模展开。以“战略东进、拥抱大海”为取向,全面拉开海滨城市框架,由内而外形成港湾服务区、中央商务区、滨海居住区、高新产业区、产业区五个层次和多个组团。近四年投入城市建设资金260亿元,同步推进滨海拓展、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城市建成区面积从2003年的62.6平方公里扩展到9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山海港城浑然一体、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历史文脉和现代气息相得益彰的国际性海滨城市特色。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8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15255元和5454元,恩格尔系数已降至40.7%。今年1-9月,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2%和13.9%。全面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2%,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为99.8%,社会治安综合环境名列全国第6位。全市环境质量优良率达91.5%,良好的生态环境正逐步成为的第一品牌。

二、加快沿海开发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一)转变思维方式,凝心聚力谋发展。市从创新思维模式入手,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是从外因思维转向内因思维。由于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一个时期的干部群众一度普遍滋生自卑心理、封闭观念和畏难情绪,陷入对外部条件的过度依赖之中,与先发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针对这种现状,市委、市政府大力解放思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消除“等靠要”的消极情绪,打破唯条件论的思想束缚。以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为契机,用国际性海滨城市的目标愿景,增强全市上下“科学发展在港城”的发展信心。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着力冲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增强人“跨越发展建港城”的内生动力,焕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创业激情。

二是从一域思维转向全局思维。过去,人谋划发展,程度不同地受到地域局限,往往“就论”,甚至对“能不能发展”心存疑虑。市委、市政府引导大家跳出看,着眼全局看。大家看到了过去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发展优势:作为新欧亚大陆桥的东端起点,是世界经济东西交汇、东亚经济圈互动交融的战略节点。由于海阔湾平、终年不冻,陇海铁路直达港区、海河联运条件完备,空港口岸、苏北密度最大高速公路网、数百平方公里的低产盐田齐聚于此,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开发开放的条件得天独厚。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了“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战略定位和沿海开发的龙头地位,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发展”,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一地一域范畴,需要承担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更大责任。

三是从策略思维转向战略思维。面对“山海港城产”相互争夺空间、发展“洼地”导致资源要素流失等现状,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打破“就事论事”的策略思维,围绕发展战略取向,大手笔决策,推动城市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围绕发展空间布局,大手笔创新,为港口、城市、产业发展拉开框架;围绕发展要素支撑,大手笔运作,为汇聚全球优质要素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正是运用战略思维,突破了过去越不过的槛阶,科学发展之路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宽广。

(二)打破常规模式,高起点定位。市立足“跨越一个发展阶段”,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努力走出一条后发先至的跨越发展新路。

一是在发展规划上追求高起点。的科学发展从科学规划做起,超前谋划战略思路。2005年,市委、市政府邀请2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围绕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研究形成“一心三极”国际海滨城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纵一横”T形产业走廊等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在形成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就未来城市东部核心区域的总体规划面向全球招标,并从64家知名竞标机构中优选8家分别做规划方案,博采众长,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以此为指导,先后投入3亿元,邀请英国阿特金斯、美国易道及香港、深圳等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港口发展总体规划和国际商务中心、保税港区等40多项控制性详规。他们籍规划展示形成城市发展合力。在城市中心地带,建成具有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规划展示馆,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综合展示的美好明天,让投资客商增强信心,各级干部明确目标,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全社会加强监督。这一做法,有效地扩大了规划的影响力,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合力。

二是在产业选择上追求高层次。明确以沿海和沿东陇海线为轴线,构建一纵一横“T”型产业布局。纵向的沿海产业带,以市开发区为中心、沿海产业园为节点,打造新兴临港产业基地;横向的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以市开发区和各县区开发区为主阵地,打造以都市型、环保型工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集群,以钢铁、石化为主的临港产业集群和以科教、文化为主的都市型产业集群。新医药产业,已培育3家上市公司,形成以恒瑞、康缘、豪森等为骨干的医药企业群,建成国内最大的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基地、现代中药产品出口基地和新型药用包装研发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已建成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年产万吨规模的中复神鹰碳纤维生产企业和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汉高华威环氧模塑料生产企业。新能源产业,已引进中复连众等一批项目。引入中科院先进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将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运用到重化工产业,将清洁能源发电与钢铁、炼油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努力构筑煤化工、电力、钢铁、石化一体化发展的低碳产业循环链条,培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无污染、生态环保的新型临港大产业。积极实施灌河大开发,形成临港精细化工和民营造船业等发展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三是在城市建设上追求高水准。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为先、以海滨为特色,精心打造一座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滨城市。着力提升海滨城市品位。确定东部城区为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精华区域。严格按规划建设,注重每一个细节,建好每一幢建筑,使未来的连云新城具有高档的品位和恒久的魅力。着力凸显城市发展亮点。加强城市功能建设,大力改造国际商务中心、体育中心、花果山大道等重点工程地块,全力开发东河、凤凰、孔望山等新城片区,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提升城市整体层次,追求历史文化风貌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着力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构筑从河到山、从城到海的生态廊道,保持950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维护自然风貌,传承地域文脉,借助山海风光,融合西游神话,将森林、湿地、湖泊、山脉自然镶嵌于城市之中,使真正成为绿色景观之城、生态环保之域。

(三)创新开发模式,打牢跨越基础。作为沿海开发的龙头,坚持以开放的视野、全球的眼光,选准开发突破口,打好基础促跨越。

一是加快推进沿海开发。为进一步确立和巩固欧亚大陆桥的龙头地位,采取了多项举措。开航兴港,深挖30万吨级航道打造国际深水大港。为提升港口引擎的能级,在国家部委和省里支持下投资78.9亿元,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30万吨级航道试挖工程。2014年建成后,将拥有200多个万吨级以上的码头,乘潮可直接进出满载30万吨级船舶。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开掘出一条6公里长的疏港隧道,隧道一头通往港口,一头连接临港产业基地。吹填了58平方公里浅滩兴建海滨CBD。为推进“一心三极”海滨城市建设,经科学论证,从2006年开始,吹填58平方公里浅滩,打造未来城市核心连云新城。改造290平方公里低产盐田建设临港产业园。为进一步突出组合大港、土地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叠加优势,在低产盐田和浅海滩涂上规划出一个290平方公里的徐圩新区。随着船舶修造、装备制造、大型石化等大批项目加快进驻,新兴临港工业基地正展示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二是加快集聚优质要素。通过全方位开放、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吸引各种优质资本、技术要素。主要是,采用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融资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争取金融信贷支持。搭建投融资平台,成立金海投资等5个市级投融资平台。在全国首次运用海域使用权抵押、A股股权质押等融资方式,成功发行10亿元地方债券。加强招商选资,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实际到帐外资29亿美元,引进国内资金1222亿元。从科研机构汇聚智力,把自主创新作为主战略,吸引各种科技资源向汇聚。与中科院及清华、南大、东大等一大批著名高校开展合作,组织各种产学研对接活动。先后组建7批28家市级工程中心,培育19家部级和省级工程中心。引导恒瑞医药、中复连众、鹰游等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与中石化、中建材、国电集团等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苏南等发达地区合作建设工业园区,与中西部城市合作建设物流场站,力促区域优质要素的共享互动。与日本合作建设科技生态园项目,引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加快软硬环境建设。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的状况,大力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高速公路延伸、航班加密以及运河航道拓展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事关城市安全、沿海开发的海堤达标等16个“卡脖子”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跨越发展的后发优势。十分珍惜这一优势,严把项目引进环评关,切实防止污染企业向转移。近四年来全市共否决拟进入的重污染项目120多个,投资总额达100多亿元,其中包括一个投资达60亿元的化工项目。加大节能减排力度,2008年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4%。大规模推进生态建设,实施城市园林绿化等500多项工程。每年设立2000万元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使高层次人才在受尊重、有地位、得利益。

三、未来发展前景

当前,市后发崛起已具备良好基础,但要实现科学发展、后发先至的宏伟目标,仍面临严峻挑战和诸多困难。在未来发展中,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进一步转化为推进沿海开发、创新发展模式的实践,加快缔造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主要经济枢纽,全面提升新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服务带动功能,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市近、中、远期的发展目标分别是:到2012年,力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6亿吨。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建成国内乃至国际临港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高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中等行列。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将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强化发展思路:

在发展目标上,更加注重把长远目标和立足当前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引导全市上下既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敢想敢干,又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务实苦干,打牢基础,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宏伟蓝图尽快化为美好现实。

在发展路径上,更加注重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环境的战略优势,全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动力上,更加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发展主战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以高素质人才支撑创新发展,以创新型经济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在运作机制上,更加注重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配合。在政府引导推动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规模吸纳和集聚发展要素,把宝贵的发展机遇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努力推动跨越发展。

沿海开发范文篇4

通过参观兄弟单位的开发建设,特别是在听取了李书记、张区长两位领导的讲话后,使我们深受鼓舞和启发,更加坚定了我们加快沿海开发、建好滨海项目区的信心和决心。

今年1-10月,我们摆脱群体事件的不利影响,自我加压,迎头赶上,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上缴税金亿元,地方财政万元,人均纯收入元,同期增长%、%、%、%。引进项目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6个,过10亿元的2个,合同利用资金亿元,实际到位资金亿元,占全年任务的%,比上年同期增长%。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契机,抓住开发建设潍坊滨海项目区的战略机遇,以“3144”(用3年的时间,引进100个企业,实现400亿的销售收入和40亿的利税)为工作目标,强化措施,全力推进海化区(央子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使之成为寒亭区乃至潍坊市北部沿海的经济隆起带。

围绕这一工作思路,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重点项目领导包靠责任制,尽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新引进项目的手续实施“绿色通道”、全程,重点项目实行班子领导包靠、专人跟踪服务,真正为投资商提供“个性化、保姆式”的一条龙服务。对滨海石化、海恒化工、佳德生物制药、千源化工、第二平原水库等投资过亿元已签订投资合同的项目,落实专人包靠,跟踪抓好项目立项审批、征地、基建、设备引进安装、试产运营等工作。对丽波日化、潍坊二印、潍坊化肥厂等达成投资意向,但未签订合同的项目,专人包靠尽快衔接,争取尽早签订合同并动工建设。同时,定期、不定期召开重点项目建设情况调度会,集体研究解决投资户遇到的难题,营造良好的“亲商、安商”环境,确保已落户项目尽快动工、顺利建设,早日投产达效。

二、抓好基础设施配套,形成产业聚集效应。重点抓好起步区路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在元旦前配套好强、弱电、给排水、路灯等配套工程。积极同市、区供电部门进行衔接,争取220KV变电站早日开工建设;配合区政府做好5万吨污水处理厂的选址和开工前准备工作。同时,按照专业分工、相对集中、优势互补、相互配套的原则,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适度超前和突出特色,切实做好白浪河以东轻型工业加工区的规划设计,使之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并力争在明年初开始轻型工业加工区的路网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

三、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实现产业类型的多样化。一是更新招商理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节会等形式把“滨海项目区”作为一个品牌经营、作为一个卖点推荐,充分打响“综合性、多功能、园林化”生态新区的牌子。二是抓住当前国际投向调整和国家土地宏观调控的机遇,全面整合土地、矿产、劳动力等资源优势,按照“三个一律”的原则,提高引进项目质量,切实引进一批“投资大、建设快、环保型、效益好”的项目。三是统筹兼顾,做到突出大项目的引进,不忽视效益好、前景好的中小项目;突出外资项目的引进,也要大力吸引内资、民资;突出高科技、高附加值项目的引进,同时鼓励传统产业项目的更新换代。真正做到大中小项目一齐上,外资内资民资一齐引。下步力求在服务业、物流业等三产项目方面取得突破,尽快把海化区(央子镇)建成一个多种产业并重的滨海新区。

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同市、区农业或劳动部门衔接,按照“针对性、适用性、普及性、简便性”的原则,对周边地区的闲散年轻劳动力,有的放矢地开展电子、化工、仪器仪表、机电、服装加工、电脑应用等专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为滨海项目区企业用工提供充足的人力保障。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让群众实实在在得到实惠。

五、打造“立志必成”的海化精神。即:不辱使命的负责精神、勇挑重担的拼搏精神、保持本色的奉献精神、不断学习的进取精神、团结协作的大局精神。以此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斗志和热情,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新区开发建设中去,圆满完成市、区两级党委、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

各位领导、同志们,海化区作为滨海项目区的主战场,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帮助和支持下,海化区(央子镇)一定会成为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经济发达的现代化经济新区。

沿海开发范文篇5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创新发展模式,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特别是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市把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推动力,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相结合,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从本地实际出发,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及东方桥头堡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二、加快沿海开发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一)转变思维方式,凝心聚力谋发展。市从创新思维模式入手,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一是从外因思维转向内因思维。由于经济发展长期落后,一个时期的干部群众一度普遍滋生自卑心理、封闭观念和畏难情绪,陷入对外部条件的过度依赖之中,与先发地区的差距越拉越大。针对这种现状,市委、市政府大力解放思想,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消除“等靠要”的消极情绪,打破唯条件论的思想束缚。以新一轮城市发展规划为契机,用国际性海滨城市的目标愿景,增强全市上下“科学发展在港城”的发展信心。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着力冲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束缚,增强人“跨越发展建港城”的内生动力,焕发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创业激情。

二是从一域思维转向全局思维。过去,人谋划发展,程度不同地受到地域局限,往往“就论”,甚至对“能不能发展”心存疑虑。市委、市政府引导大家跳出看,着眼全局看。大家看到了过去看不到或看不清的发展优势:作为新欧亚大陆桥的东端起点,是世界经济东西交汇、东亚经济圈互动交融的战略节点。由于海阔湾平、终年不冻,陇海铁路直达港区、海河联运条件完备,空港口岸、苏北密度最大高速公路网、数百平方公里的低产盐田齐聚于此,加之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快开发开放的条件得天独厚。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赋予了“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战略定位和沿海开发的龙头地位,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发展”,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一地一域范畴,需要承担带动区域共同发展的更大责任。

三是从策略思维转向战略思维。面对“山海港城产”相互争夺空间、发展“洼地”导致资源要素流失等现状,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上下打破“就事论事”的策略思维,围绕发展战略取向,大手笔决策,推动城市走国际化发展之路;围绕发展空间布局,大手笔创新,为港口、城市、产业发展拉开框架;围绕发展要素支撑,大手笔运作,为汇聚全球优质要素创造良好外部环境。正是运用战略思维,突破了过去越不过的槛阶,科学发展之路越走越清晰、越走越宽广。

(二)打破常规模式,高起点定位。市立足“跨越一个发展阶段”,以高起点规划为引领,努力走出一条后发先至的跨越发展新路。

一是在发展规划上追求高起点。的科学发展从科学规划做起,超前谋划战略思路。2005年,市委、市政府邀请20多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围绕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战略定位,研究形成“一心三极”国际海滨城市、“一体两翼”组合大港、“一纵一横”T形产业走廊等城市发展总体布局。在形成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就未来城市东部核心区域的总体规划面向全球招标,并从64家知名竞标机构中优选8家分别做规划方案,博采众长,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以此为指导,先后投入3亿元,邀请英国阿特金斯、美国易道及香港、深圳等国内外一流规划设计单位,编制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港口发展总体规划和国际商务中心、保税港区等40多项控制性详规。他们籍规划展示形成城市发展合力。在城市中心地带,建成具有国际水准、国内一流的规划展示馆,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综合展示的美好明天,让投资客商增强信心,各级干部明确目标,人民群众看到希望,全社会加强监督。这一做法,有效地扩大了规划的影响力,统一了思想,凝聚了人心,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合力。

二是在产业选择上追求高层次。明确以沿海和沿东陇海线为轴线,构建一纵一横“T”型产业布局。纵向的沿海产业带,以市开发区为中心、沿海产业园为节点,打造新兴临港产业基地;横向的沿东陇海线产业带,以市开发区和各县区开发区为主阵地,打造以都市型、环保型工业为主的先进制造业走廊。初步形成以新能源、新医药、新材料为主的新兴产业集群,以钢铁、石化为主的临港产业集群和以科教、文化为主的都市型产业集群。新医药产业,已培育3家上市公司,形成以恒瑞、康缘、豪森等为骨干的医药企业群,建成国内最大的创新药物研发生产基地、现代中药产品出口基地和新型药用包装研发生产基地。新材料产业,已建成我国首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年产万吨规模的中复神鹰碳纤维生产企业和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水平最高的汉高华威环氧模塑料生产企业。新能源产业,已引进中复连众等一批项目。引入中科院先进能源动力研究中心,将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CC)技术运用到重化工产业,将清洁能源发电与钢铁、炼油项目建设有机结合,努力构筑煤化工、电力、钢铁、石化一体化发展的低碳产业循环链条,培育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无污染、生态环保的新型临港大产业。积极实施灌河大开发,形成临港精细化工和民营造船业等发展优势,发展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

三是在城市建设上追求高水准。坚持以人为本、以生态为先、以海滨为特色,精心打造一座具有国际水准的海滨城市。着力提升海滨城市品位。确定东部城区为建设国际性海滨城市的精华区域。严格按规划建设,注重每一个细节,建好每一幢建筑,使未来的连云新城具有高档的品位和恒久的魅力。着力凸显城市发展亮点。加强城市功能建设,大力改造国际商务中心、体育中心、花果山大道等重点工程地块,全力开发东河、凤凰、孔望山等新城片区,推进城市绿化、亮化、美化。加大旧城改造力度,提升城市整体层次,追求历史文化风貌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着力优化城市生态环境。构筑从河到山、从城到海的生态廊道,保持950平方公里的生态空间。维护自然风貌,传承地域文脉,借助山海风光,融合西游神话,将森林、湿地、湖泊、山脉自然镶嵌于城市之中,使真正成为绿色景观之城、生态环保之域。

(三)创新开发模式,打牢跨越基础。作为沿海开发的龙头,坚持以开放的视野、全球的眼光,选准开发突破口,打好基础促跨越。

一是加快推进沿海开发。为进一步确立和巩固欧亚大陆桥的龙头地位,采取了多项举措。开航兴港,深挖30万吨级航道打造国际深水大港。为提升港口引擎的能级,在国家部委和省里支持下投资78.9亿元,于今年9月正式启动30万吨级航道试挖工程。2014年建成后,将拥有200多个万吨级以上的码头,乘潮可直接进出满载30万吨级船舶。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开掘出一条6公里长的疏港隧道,隧道一头通往港口,一头连接临港产业基地。吹填了58平方公里浅滩兴建海滨CBD。为推进“一心三极”海滨城市建设,经科学论证,从2006年开始,吹填58平方公里浅滩,打造未来城市核心连云新城。改造290平方公里低产盐田建设临港产业园。为进一步突出组合大港、土地资源和产业发展的叠加优势,在低产盐田和浅海滩涂上规划出一个290平方公里的徐圩新区。随着船舶修造、装备制造、大型石化等大批项目加快进驻,新兴临港工业基地正展示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二是加快集聚优质要素。通过全方位开放、市场化运作,最大限度地吸引各种优质资本、技术要素。主要是,采用银团贷款、委托贷款、票据融资等方式,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争取金融信贷支持。搭建投融资平台,成立金海投资等5个市级投融资平台。在全国首次运用海域使用权抵押、A股股权质押等融资方式,成功发行10亿元地方债券。加强招商选资,2005年以来,全市累计实际到帐外资29亿美元,引进国内资金1222亿元。从科研机构汇聚智力,把自主创新作为主战略,吸引各种科技资源向汇聚。与中科院及清华、南大、东大等一大批著名高校开展合作,组织各种产学研对接活动。先后组建7批28家市级工程中心,培育19家部级和省级工程中心。引导恒瑞医药、中复连众、鹰游等重点企业建立研发中心。与中石化、中建材、国电集团等大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苏南等发达地区合作建设工业园区,与中西部城市合作建设物流场站,力促区域优质要素的共享互动。与日本合作建设科技生态园项目,引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三是加快软硬环境建设。针对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的状况,大力推进铁路电气化改造、高速公路延伸、航班加密以及运河航道拓展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着力解决事关城市安全、沿海开发的海堤达标等16个“卡脖子”问题。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跨越发展的后发优势。十分珍惜这一优势,严把项目引进环评关,切实防止污染企业向转移。近四年来全市共否决拟进入的重污染项目120多个,投资总额达100多亿元,其中包括一个投资达60亿元的化工项目。加大节能减排力度,2008年环保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4%。大规模推进生态建设,实施城市园林绿化等500多项工程。每年设立2000万元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资金,设立“创新创业人才奖”,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奖,使高层次人才在受尊重、有地位、得利益。

三、未来发展前景

当前,市后发崛起已具备良好基础,但要实现科学发展、后发先至的宏伟目标,仍面临严峻挑战和诸多困难。在未来发展中,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成果进一步转化为推进沿海开发、创新发展模式的实践,加快缔造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主要经济枢纽,全面提升新欧亚大陆桥东方桥头堡的服务带动功能,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市近、中、远期的发展目标分别是:到2012年,力争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800亿元,港口吞吐能力达到1.6亿吨。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000亿元,建成国内乃至国际临港产业基地。到2020年,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或高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平均水平,综合实力进入全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中等行列。

为实现上述目标,未来将突出“五个更加注重”强化发展思路:

在发展目标上,更加注重把长远目标和立足当前结合起来。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科学发展,引导全市上下既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敢想敢干,又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务实苦干,打牢基础,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把宏伟蓝图尽快化为美好现实。

在发展路径上,更加注重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充分发挥资源环境的战略优势,全力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动力上,更加注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把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城市作为发展主战略,构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以高素质人才支撑创新发展,以创新型经济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

在运作机制上,更加注重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配合。在政府引导推动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大规模吸纳和集聚发展要素,把宝贵的发展机遇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优势,努力推动跨越发展。

沿海开发范文篇6

关键词:渔家民俗文化;潭门;开发与利用

1潭门地区渔家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现状

1.1经典渔家民俗得以传承发展,助力潭门古镇旅游业。潭门渔家民俗活动众多,其中包括拜祭龙王、海神娘娘,祭船,送渔灯,洗龙水等,这些传统的民俗活动不仅成了人们物质和精神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还成了潭门旅游业的文化招牌,颇受游客欢迎。随着旅游业的稳步发展,潭门政府开始规划建设渔家特色风情小镇,并于2013年年初开始对潭门大桥、潭门中心渔港以及周围民居建筑、道路街灯等进行改造扩建,改造中融入千年渔镇的耕海文化和地方文化。2014年4月,潭门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正式对外服务,潭门这个具有海韵渔味的南海小镇,也逐渐成为感受海南风情的旅游胜地。1.2渔家文化宣传渠道逐渐丰富。随着潭门政府对渔家民俗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视,形式日趋多样,首先,从位于谭门中心渔港的中国南海博物馆中就可见一斑,该博物馆现有各类藏品7万多件,其中包括外销文物、南海生物标本、南海历史文物及相关档案资料、历代船模等。其次,每年定期举办的节庆活动—潭门赶海节,充分展现了其特有的耕海历史、海洋风情、海鲜美食和渔港文化,并推出出海捕捞民俗文化体验等旅游项目,把传统文化和古镇旅游相结合,在新模式中加入体验项目,极大提高了游客的参游兴趣。1.3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出台各项政策措施。近年来,党中央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大力促进海南旅游业的发展。首先,明确了将旅游产业作为海南未来发展的主要战略方向并指出将海南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试验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国际旅游消费中心,以此打造业态丰富、品牌集聚、环境舒适、特色鲜明的国际旅游消费胜地。其次,充分开拓海南旅游消费发展空间,意见中提出海南将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离岛免税购物政策,实现离岛旅客全覆盖,提高免税购物限额。第三,支持海南旅游消费领域对外开放,大力推进旅游消费国际化。文件中指出支持海南开通跨国邮轮旅游航线并将有序推进西沙旅游资源开发,稳步开放海岛游,除此之外还支持境外患者到博鳌乐城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诊疗。

2潭门地区渔家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问题

2.1开发项目单一,缺乏当地色彩。在潭门地区的诸多渔家村落中,绝大多数的村子经营的主题与范围都大同小异,主打渔家乐的招牌,推出餐饮与住宿、休闲、观光等服务,但对具有热带特色的渔家风情与耕海文化却缺乏深层次的挖掘,一方面与省外沿海城市如日照、青岛等相比风格类似,并没有突出自身的地理位置与资源优势。另一方面与省内市县如临高、三亚等相比题材相同,并没有体现出其独特的渔家民俗,而这显然对游客的吸引程度就会减弱,进而影响潭门地区的经济收入。2.2文化产品品质偏低,质量难以保障。旅游景点商店所销售的商品大多从批发市场购入,产品工艺相对粗糙,欠缺工艺性,形状样式大同小异,大多产品都是散装摆放,并没有进行包装,包装的产品数量寥寥且外观随意,并没有形成特色文化品牌,体现不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更路经、鲤鱼灯和出海仪式等海洋文化元素。2.3对外宣传不足,营销方式滞后。潭门镇民俗旅游宣传渠道大多选择旅游社和报纸、杂志以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宣传效果欠佳,吸引的游客数量有限。对新浪微博、微信、腾讯QQ与各大短视频平台以及多家旅游APP等新媒体关注少甚至不投入,游客不能及时在政府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中找到旅游资源的最新数据、了解实时动态和获取旅游建议,对旅游景点的选择取决于网民的旅游心得,信息散落且真实性有待考察。在产品营销方面,面对不同年龄、需求的游客却采取相同的营销方式进行营销,并没有结合所需采取网络平台进行线上销售和移动支付方式,影响游客的体验感和满意度。2.4当地民俗文化面临流失,传统建筑遭到破坏。南海文化的主要物质载体就是“旧渔船”和“古建筑”。前者在南海博物馆和潭门中心渔港中随处可见,而后者得到的重视程度并不高,多是仿古建筑,很少能看到原汁原味的民居。由于海南旅游业、房地产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居民将店铺和房屋承包给外地移民经营,向外发展,原有的古建筑被拆除建以新式楼房,传统村落也逐渐消失,使得耕海文化意蕴不在,严重的破坏了渔家古建筑的历史价值以及潭门古镇的文化氛围。

3潭门地区渔家民俗文化资源开发的建议

3.1集中开发渔家民俗资源,突出自身特色。正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风格迥异的文化内涵是区别于其他民俗旅游的核心,应该深入挖掘潭门古镇的渔家文化资源并且准确定位其文化风格,对于每一个村落、项目的设计都应该进行详细具体的科学规划,既要注重同一区域内渔家文化资源的整合性开发又要了解不同地方的民俗资源开发侧重点来避免同质化的现象,以此形成黄金旅游线路来带动旅游的发展。3.2丰富渔家文化产品线,打造特色渔家品牌。创建渔家文化产品应以潭门镇别具一格的渔耕文化资源为核心,对具有浓郁南海风情的特色美食、手工艺品、传统服饰、原始乐舞、礼仪风俗进行深入的挖掘,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下融入渔家特色开发多种文创产品并结合市场和游客需求进行创新设计。在开发文创产品时,首先要赋予其具有内涵和灵魂的文化故事,它是文创产品最重要的“IP”,即潭门古镇的专属品牌。例如可以推出渔家小船、捕捞渔具、古老建筑等颇具特色的文创产品让游客直观地感受到传统渔家文化的魅力,当游客购买回家与亲朋好友分享时还能吸引更多人对渔家民俗文化的兴趣。3.3创新营销载体,打造立体化宣传格局。多元化和现代化的传播渠道更能够提高潭门地区的曝光度与知名度,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扩大消费群体。在当前的信息化时代中,迅速发展的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改变了人们接受外界信息的方式,潭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各大社交软件进行推广。例如,通过自媒体博主如微博、小红书、b站等流量明星宣传潭门赶海文化来培养潜在客户,通过QQ、微博、微信等公众号来旅游攻略和线路推荐,通过与大数据公司如百度、浪潮等合作来共同整合用户数据,了解市场需求,实现精准营销,提供定制化服务,通过淘宝、京东、阿里巴巴、天猫等电商平台线上销售渔家特色产品,线下利用支付宝、微信、云闪付等移动支付平台进行消费,创建智慧城市,通过抖音、今日头条、西瓜视频等新媒体形式传播渔家文化,甚至将渔家民俗植入到电视栏目中实现互动。3.4保护传统建筑,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在对潭门古镇的传统村落进行开发时应提前准备一份科学协调的建设规划,并在开发过程中让熟知村落的位置布局、房屋结构和保护方式以及旅游规划的相关文化部门人员加入其中,从而给开发单位提供一些可信性的建议,这样既能保持古建筑的原有风貌和传统文化的历史内涵,又能让历史建筑对旅游事业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叶绵源,张世杰,白鹤.琼海市潭门风情小镇特色塑造[J].价值工程,2019,(31).

沿海开发范文篇7

蓬莱是现代化海滨生态风景旅游城市,全市面积1128.5平方公里,46万人,城市规划以蓬莱城区为主体、东部开发区、西部西城临港工业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城市发展格局,旅游业、葡萄及葡萄酒业、港口型工业、汽车改装与零部件加工业为蓬莱经济四大支柱产业,2003年全市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6.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5亿元,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8661元,年度综合考核在烟台市排名第二,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百强县中,排名第57位,两年内上升了31个位次,是山东省位次上升最快的城市。

二、蓬莱旅游业发展基本情况

蓬莱位于胶东半岛最北端,坐落渤黄二海分界线,拥有蓬莱阁、蓬莱水城、戚继光故里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百个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蓬莱阁景区首批加入国家4A级旅游景区行列。旅游业作为蓬莱市的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观光旅游已经达到成熟期。特别是近年来,旅游业已经成为蓬莱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据统计,全市年均接待游客200多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年均超过10亿元,占全市GDP的10%以上,对地方财税贡献率达到3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不仅如此,蓬莱旅游在整个烟台旅游业中也已经成为主角。据统计,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蓬莱市仅蓬莱阁、八仙过海口和刚开业不久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三个景区的门票收入就达到2000多万元,占烟台市所有景区收入总和的一半以上。

(一)蓬莱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蓬莱旅游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优势。一是神仙文化。蓬莱阁景区神仙文化特色鲜明,有仙神、道神、俗神、佛神,还有以丹崖、海岛、海市为内容的仙境,是典型的神仙文化集大成的景区,是蓬莱旅游的重要优势。以丰富而完善的神仙文化内涵为主,蓬莱阁、龙王宫、天后宫、八仙渡海口等系列景点,进一步突出了蓬莱阁“神”与“仙”的主题。二是港口文化。蓬莱水城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中国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海军基地,浓缩了我国古代优秀的军事文化,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军事价值。投资5亿元的蓬莱水城保护利用项目已经开工建设,预计2005年内即可完全恢复明代水城古军港原貌,同时增加水城内旅游活动内容、展现我国古代海军要塞雄风及发展史、再现和活化古代水军训练和生活场景等工程。三是精武文化。民族英雄戚继光祠堂及牌坊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完成了戚继光故里景区开发建设,整修、恢复了牌坊街、戚家大院、戚继光兵器馆,再现了戚继光故居风貌。这一项目的开发成功,不仅新增了一处高品位的旅游景点,也成为一处难得的爱国主义教育及国防教育基地。四是海洋文化。蓬莱拥有65公里的海岸线,有天然的海水浴场,3S优势极为明显,蓝天、碧海、沙滩及与其相连的田横山寨、田横环海栈道、黄渤海分界线座标、蓬莱阁西苑、兴瑞生态绿色庄园、海滨观光大道、文化广场、在建的投资4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最大的海洋世界项目等滨海景观,构成了蓬莱宝贵的旅游资源,加上近年来蓬莱将仙境历史人文景观与长山列岛的海岛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实现了与长岛强强联合,联手打造出“仙境之旅”精品旅游景区项目,开发了蓬长一日游、二日游项目,极大地丰富了蓬莱海洋文化内涵,较好地打造了这一山东乃至全国著名的黄金旅游板块。

(二)蓬莱观光景点众多。经过多年的建设,蓬莱已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部级风景名胜区,蓬莱阁景区首批加入全国4A级景区行列。目前,蓬莱正在充分发挥特有的海滨、海洋、海岛和山岳等优势,全力推进观光型旅游向度假型旅游转变。

当前,观光热点主要有蓬莱水城、蓬莱阁、戚继光故里、八仙渡海口、蓬莱海洋极地世界、兴瑞生态庄园、田横山寨、蓬莱阁西苑等景区(点),在建的景区(点)有妈祖文化公园、分时度假村、蓬莱村、艾崮山脉生态谷、瑞事临酒葡萄酒庄园、南王山谷葡萄酒庄园等项目,从而以蓬莱为中心,汇集烟台、龙口、长岛等众多特色旅游景点,加上渤海南岸绵延百里的海岸线和固有的山海自然风光,自然形成了一个驰名中外的“人间仙境”海滨度假黄金旅游品牌。

(三)蓬莱区位优势突出。蓬莱处于国家环渤海经济圈南中端,系山东半岛城市群重点建设城市,属烟台规划的200公里沿海产业带最中心位置,各种资源富集,产业特色鲜明,交通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具有中心旅游城市的潜质。境内以高速公路为代表的陆路交通十分发达,威乌高速、同三高速连接市区东西横过、南北贯通,并行有206国道、牟黄公路等,新建双向八车道的烟(台)蓬(莱)旅游观光大道将烟台到蓬莱通行时间缩短到30分钟,东到烟台机场仅用40分钟,南到青岛仅需2小时,西到济南仅用3小时。山航旅游机场已投入使用并有飞往大连旅游线路。沿海有中心港口4个,其中,蓬莱水城古称登州古港,与泉州、扬州、明州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港,蓬莱民港是蓬莱与长山列岛连接的旅游专用码港;蓬莱新港、栾家口港被国家批准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打通了胶东半岛到辽东半岛距离最短的黄金水道--蓬(莱)大(连)、蓬(莱)旅(顺)客滚运输航线,与日本、韩国等世界大多数国家通航通商。黄(骅)烟(台)铁路从市郊通过,市区、开发区、西城临港工业区均设有站点,预计2006年内即可通车,为蓬莱海滨度假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条件。

(四)蓬莱外部环境优良。蓬莱旅游业经营发展长达二十多年,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拥有深厚积累,特别是近几年,为了改善旅游服务环境,蓬莱投巨资倾力打造“人间仙境”旅游文化,全面加快“国际和平城”旅游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目前,电力充足,通信发达,教育先进,文化进步,设施齐全,社会稳定,秩序良好,民风纯朴,风气高尚,发展海滨度假旅游得到了政府的全力支持和社会群众的积极响应,形成了热情、浓厚的海滨度假旅游发展氛围。同时,蓬莱在国内外也享有较高的声誉和良好的形象,正在通过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中国旅游协会、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等主办的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节等活动,倾力打造“人间仙境”和“国际和平城”两块品牌。

(五)蓬莱旅游产业特点明显

纵观近几年来蓬莱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旅游投资呈现多元化。近几年,我市积极拓宽发展思路,面向社会,借助外力和民营资本合力开发旅游资源,做大旅游产业。先后邀请2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100多名专家教授对全市旅游资源进行了研究论证,制定了《蓬莱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论证包装了70多个旅游资源开发项目,集中向外推介。继民营企业开发八仙过海景区一炮打响之后,我们又支持民营资本投资4.6亿元建起了国内最大的“蓬莱海洋极地世界”。目前,我市旅游业共吸引社会资金60多亿元,占全市旅游总投入的60%。

二是旅游形式不断创新。旅游业要保持吸引力,就必须不断创新,推动传统的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变。蓬莱阁西苑景区推出“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游园主题,让游客在大自然中尽情放飞心情;兴瑞庄园的海上水寨及农业产业园集休闲与观光于一体,受到喜好近郊游的城市居民的欢迎;蓬莱海洋极地世界的建成,更是对丰富我市冬季旅游市场,延长游客滞留时间,实现淡季不淡,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是旅游格局日趋完善。除水城保护开发、新天地生活广场等数个投资过亿元的旅游项目相继开工建设外,我们还配套引进了利群超市、滨海假日酒店、肯德基快餐连锁店、经典西餐等服务项目,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大旅游格局。

三、蓬莱旅游业存在的问题

1、旅游季节性强。受区位影响,蓬莱冬季时间太长,约占全年的1/3,旅游季节性太强,冬季大量设施闲置,致使投入、产出严重不成比例。

2、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均衡。一是在旅游业“六大要素”中,“购”、“娱”落后于“吃”、“住”、“游”,六大要素发展的协调性、均衡性差;二是信息化程度低;三是旅游接待设备设施陈旧,升级换代的任务较重,缺少高档次的星级宾馆,与发展休闲度假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四是旅游企业无底线的竞争激烈,盈利空间越来越小。

3、观光型景点多,参与活动少。蓬莱业已开放和在建的旅游景点不少,但大多是观光型产品,静态的展示多,吸引游客参与的少,特别是能够产生巨大吸引力和震撼力、促使游客全身心投入、忘却自我、激起游客无限遐想和无限乐趣的参与性活动较少,产品结构较为单位。

4、市场结构畸形。境内游客占游客总量的95.6%,境外市场只占非常小的份额,发展很不平衡,在境内市场中,外省游客占90%,省内游客只占10%,开拓海外市场和组织本省人游蓬莱的促销工作做的还很不够。

四、开发建设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意义

1.可促进烟台地区旅游资源的结构优化,整体打造优质旅游产品。烟台地区旅游资源丰富,几年来,市委市政府相继出台了多项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大旅游的发展战略,各种投资主体纷纷投资旅游业,旅游业发展迅速,原有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一批新的旅游产品应运而生,旅游经济的确有了明显的发展和进步。但体现烟台旅游整体形象的产品一直不是很鲜明。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开发建设,可以串起以烟台、蓬莱、长岛、龙口、莱州、招远等为主的烟台地区主要旅游精品,并延伸周边的旅游区点,为烟台旅游整体形象的打造发挥积极作用。

2.可促进烟台旅游形象的整体包装,利于宣传。旅游发展靠宣传,旅游形象靠包装。但宣传要讲究整体定位,整体包装,才能出形象,出效果。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形成,可以较好地促进烟台旅游产品的整体包装。用这条旅游线,包装起烟台的主要旅游精品,在国内外进行宣传促销,烟台旅游的整体形象必将日渐鲜明醒目,更有利于宣传促销。

3.提升烟台旅游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旅游经济的大发展。近几年,烟台旅游业虽然发展很快,但与全国旅游形势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形势逼人,不进则退。为了站稳市场、提高竞争力,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开发建设,对于树立胶东半岛旅游整体形象,体现“魅力烟台”的风格,具有重要意义。

五、开发建设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建议

1.要注重做足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含金量。一是要保证旅游线上精品量大,品质精良。尤其是旅游资源相对不够丰富的县市,或是虽然景点不少,但影响大、内涵丰富的精品少,旅游精品相对不多的地方,需要在规划、设计、定位等方面全力打造。二是芝罘、蓬莱、长岛、龙口等几个支点县市区要真正起到支撑作用,利用各自的旅游资源特色,搞好定位,成为这条旅游线上的亮点。比如蓬莱的定位应牢牢打在“人间仙境”和“国际和平城”这两张牌上,挖掘历史文化的底蕴和现代文化的魅力。尤其在历史文化挖掘方面,比如在蓬莱水城的保护开发方面,应进一步加大挖掘力度。芝罘、长岛、龙口等地也应根据各自的旅游资源情况,科学规划,高点定位,打造精品。着力打造好这几个环节,我们的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一定会成为一条著名的各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有力地促进烟台地区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并辐射全省旅游业的大发展。

2.要注重整体包装,整体宣传,组合促销。线路的打造,就是要将线路上的旅游精品连接起来,形成整体的形象,统一对外宣传。如果还要像以往搞单打独斗,就失去了打造滨海景观旅游线路的意义。滨海景观旅游线路上的9个县市区,尤其是芝罘、蓬莱、长岛等几个支点城市,更要联合起来,捆绑式组合,统一宣传。在各种宣传活动中,宣传品的制作,旅游说明会的宣介等,不仅打出一个地方的旅游品牌,同时要将线路上的其它主要旅游精品都加以宣传,以整体形象,制造轰动效应,提高影响力。从整个烟台市的角度来看,不仅要就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路进行整体宣传,整体造势,而且,各地在旅游活动的宣传促销中,更要注重打整体牌,打破地区界限,以整体的形象优势推向市场。光靠某一地的实力很难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要联合促销,实现多赢。同时,在宣传费用的使用上,各地也应树立一盘棋思想,克服各顾个的狭隘观念,集中有限财力,统一用于线路的精品宣传上。

3.要注重对滨海景观旅游线打造效果的动态研究,跟踪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采取对策加以解决。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打造,目的是树立烟台旅游的整体形象,在旅游市场上树立品牌,但实际的效果如何?是否真的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需要加强对线路的跟踪调研,了解其实际成效。一是可以在主要旅游区点发放问卷,征集游人的意见。二是可以征求作为推出线路的主要力量的旅行社的意见,了解该线路的实际运作效果。三是要召集相关专家对此做进一步研究,查问题,找对策,使滨海景观旅游线的定位更科学、更合理。

4.要注重相关配套设施的跟进。虽然滨海景观旅游线路上的交通、通讯、电力以及住宿设施等各方面都有很好的基础,但随着旅游精品的推出、旅游热线的升温,以及旅游接待人数的不断增加,各种配套设施也应注重及时适应和满足旅游热线的需要。否则,热线热了,配套设施跟不上,反而会制约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各种配套设施的建设,一定要跟上打造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步伐,不能成为绊脚石。同时,还要注重打造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与树立“魅力烟台”形象的紧密联系。打造北部沿海滨海景观旅游线的目的,不仅在于整合和优化旅游产品,更重要的是推出"魅力烟台"的旅游形象,所以,在宣传推介时,应注重两者的内在联系,联合推出,不能割裂两者的关系,他们具有整体性,缺一不可。单拿出任何一点,都是不完整的。

5、注重联合,广域开拓。要确立以顾客为中心的市场营销理念,做好胶东大旅游文章,号召各旅游景区(点)联手开拓旅游市场,进行整体促销,共同促进旅游业区域性发展。建议上级部门抓好烟台、青岛、大连、威海、长岛、龙口等胶东地市旅游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的团结和联系,依托环渤海的有利区域,大力开拓旅游市场,促进区域间的行业合作和共同发展。特别是长岛县,海岛旅游环境独具特色,是国家自然生态保护区之一,但交通不便,接待设施较差,开发资金短缺,严重影响了度假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建议成立跨区域度假旅游协作区,实行资源共享、信息共享、资金共享、市场共享、利益共享,从而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进一步做好“大旅游、大发展、大市场”的文章。

沿海开发范文篇8

关键词:江苏沿海滩涂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

AnalysisontheProtectionandUtilizationofResourcesofJiangsuCoastalMudFlatTourism

Abstract:Thedevelopmentofresourcesofthemudflattravelistheimportantsubjectofcoastalmudflateconomicresearch.ThecoastalmudflatofJiangsucontainsthecharacteristictouristresourcesandnaturallandscape.ThedevelopmentofresourcesofthemudflattravelhasnotonlyopenedupthenewspaceforthedevelopmentofthetouristeconomyinthenorthofJiangsu,butalsobroughtthenewopportunityindrivingtheeconomicliftoffofthenorthofJiangsu.Italsohavebroughtthenewopportunityforthefurtherdevelopmentofthetouristeconomyinthewholeprovince.Thistextanalysesthenecessity,conditionandproblemofdevelopingJiangsucoastalmudflattravel,putforwardthecountermeasuretohowtoprotectandutilizeitinthefuture.

Keywords:Jiangsu;Coastalmudflat;Touristresources;Protectionandutilization

我国现有滩涂面积350多万公顷,滩涂资源的开发利用是缓解我国人口压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滩涂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海洋的场所,自古“营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就与滩涂紧紧相连,现代滩涂开发更是有增无减,新一轮滩涂大开发又掀热潮,政府像参与西部大开发一样重视开发滩涂资源,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滩涂是发展海洋旅游业的重要场所,无论是沙质滩涂,还是泥质滩涂,都可以发展具有特色的滨海旅游资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感知、期望和价值趋向也在变化,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旅游和娱乐旅游层次,而是追求更高的旅游层次。发展东部沿海的滩涂生态旅游作为一种高层次的旅游活动,适应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我们要充分利用独特的滩涂资源条件,开发出有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满足游客的需求,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省(市)江苏山东上海浙江全国

沿海滩涂面积(104ha)51.3233.876.1528.86217.09

占全国%23.6415.602.8313.29100

浅海面积(104ha)2437814834651523504123802

占全国%19.6911.985.2618.99100

江苏省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一块沿海滩涂湿地,总面积达65.8万公顷,江苏沿海滩涂地处长江、淮河、沂沐河三大水系的下游,位于我国沿海地区的中部,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大表1沿海省市海岸线、沿海滩涂和-15m等深线以内浅海面积陆海岸线全长953.8km。滩涂资源十分丰富,占全国滩涂面积的1/4,总面积达980万亩,居全国沿海省市之首,主要分布在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内、。与全国沿海各省市海洋旅游业的发展相比,虽然江苏省滩涂面积、浅海面积均处于全国前列(见表1),与北邻的山东、南邻的浙江相比,海洋旅游业的发展却相当缓慢。

一、开发江苏沿海滩涂旅游资源的必要性

1.发挥地理优势,形成区域特色

江苏沿海一带有着丰富的滩涂旅游资源,目前已经围垦了数万亩的滩涂,形成了高产养殖基地、农牧基地、盐业基地、以及沿海珍禽自然保护区,这些都形成了沿海的经济特色。滩涂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是发展农林牧副渔的良好基地,更是发展现代旅游业难得的宝地,如能对其进行合理开发对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十分有益。江苏省的沿海滩涂在发展生态旅游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量的自然资源未被开发利用起来。我们应该利用自身优势大力开发,不断推出特色生态旅游产品,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大趋势和游客的需求。

2.增强吸引力,促进对外开放

虽然江苏沿海地区蕴藏着很大的资源潜力,但是目前处于全国沿海经济发展的薄弱带,对外缺乏吸引力,其主要原因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尤其是交通、能源、通讯不发达,被称为全国沿海的“经济洼地”。而通过开发建设沿海滩涂旅游,为外商来此投资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建成便捷的海、陆、空交通和各具特色的旅游项目等服务设施,建设成为全国沿海的交通枢纽和黄金海岸,就能吸引外商纷纷前来投资或者观光游览,从而促进黄金海岸的建设。

3.产生集聚效应,加速海岸建设

目前整个沿海的潜在优势仅是分散的优势,开发建设还未形成综合优势和效应,许多开发建设项目之间缺乏应有的实质性联系。例如开发旅游项目同开发其它服务项目之间缺乏应有的联系。而开发建设沿海的滩涂生态旅游,则可把潜在的优势挖掘出来,将分散的优势聚集起来,从而形成聚集效应和综合环境效应,加快黄金海岸建设的步伐。

4.发展滩涂旅游,适应发展需要

目前,江苏沿江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已明显受到旅游空间容量的限制。其原因是沿江地区主要旅游资源尤其是太湖旅游区旅游资源已基本开发完毕,并呈现出过度利用状态,主要表现在旅游接待人数增加缓慢。同时,沿江地区由于经济高速发展,旅游业发展势头过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例如太湖景点分布过于集中,水体污染严重,从而影响到该区旅游业的持续发展。以沿江地区特别是太湖旅游区为核心的江苏旅游基本格局已经难以维持江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开拓新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而沿海滩涂旅游完全可以成为江苏旅游发展新的增长空间。

二、开发建设江苏沿海滩涂旅游的条件

1.旅游资源丰富,特色各异

⑴各具特色的自然保护区

各自然保护区景观各异,特色鲜明,或以珍禽异兽显示着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或以山海磅礴之势令人神清气爽,这些必然会对旅游者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发展前景广阔。江苏沿海滩涂地区已建立起三个部级自然保护区:

①大丰麋鹿自然保护区,位于大丰林场鸭儿荡,占地15000亩。保护区共分为3个放养圈:核心圈面积45亩,中圈1815亩,外圈13140亩。麋鹿因其角似鹿非鹿,头似马非马,身似驴非驴,蹄似牛非牛,故名“四不象”,属世界稀有动物。

②丹顶鹤自然保护区,由射阳沿海滩涂组成,总面积338.7万亩,其中核心区18万亩。丹顶鹤俗称仙鹤,象征吉祥如意、健康长寿、高尚文雅,属世界稀有珍禽,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盐城沿海滩涂素有“丹顶鹤第二故乡”之称,为丹顶鹤提供了良好的越冬栖息环境。

③云台山森林生态自然保护区,位于黄海之滨的连云港市郊,云台山主峰玉女峰,海拔625.3米,为江苏第一高峰。云台山自然生态环境十分优越,林木苍翠,花果满山,云气蓊郁,成为苏北平原上自然植被保存得最完好的一处“植被岛”,被誉为“东海第一胜境”的部级的风景名胜区。

⑵海岸风光

江苏沿海地区海岸线长,风光优美,从地质类型上分基岩质海岸和淤泥质海岸两种。基岩质海岸主要分布在连云港境内,是发展海滨生态旅游的理想选择,集生态观光、农业观光为一体的旅游胜地。而淤泥质海岸主要分布在苏北盐城境内,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后备资源,可以作为南淤北蚀、辐射沙洲等多种景观开发。多姿多彩的海岸景观必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来体验海的神韵,一睹海的风采。

⑶生物奇观

江苏沿海滩涂宽阔平坦,土层深厚,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从发展旅游业的角度看,不少生物奇观可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在辽阔壮观、一望无垠的滩涂风光带上,滋生着品种各异的海产品和滩涂动植物资源。盛产青蛤、泥螺、文蛤、四角蛤蜊等贝类,以及鱼、虾、蟹等海洋生物。其中由于底栖动物的埋居深度较浅,即使没有赶海经验的游客,也可以进行采捕活动。南通现已开展名为“海上迪斯科”的采贝娱乐旅游项目,反响很好。潮落后滩涂上随处可见泥螺、锥螺、寄居蟹等,可开展以“风采渔民”为主题的旅游活动。让游客与渔民们一起下海采集海产品,体验渔村生活,感受渔民乡情和海洋渔业文化。

⑷民俗风情

民俗风情在旅游业中作为人文景观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内容,以其特有的风貌,具有特殊的作用。沿海地区人民长期以渔业、盐业和农业为主,自古民风淳厚朴实,长期形成的民俗风情极富旅游项目的开发价值。以盐城为例,民俗风情主要有以下两类:①岁时风俗。当地的渔民在每年的端午节,都会自发举行龙舟竞赛活动。这种海滨渔民的龙舟竞赛活动从“龙舟”的装饰到队员的服饰,从竞赛的规则到设置的锦标,都与湖南、广东等地的赛龙舟活动有较大区别,地方特色浓郁。此外如春节、元宵等节气活动很多,不再一一介绍。②生产生活习俗。海边渔民出海打鱼前,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极为严肃庄重,农民在不同的季节和不同的场合穿戴的服饰也很有观赏价值。沿海居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极易引起旅游者的陌生新奇感,是开发旅游业很好的人文资源。

2.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江苏海岸带处于我国海岸中心部位,这种区位优势使其成为沿海南北交往的通道与枢纽。东陇海铁路横贯本区北部,它东起连云港,途径中原,向西抵达我国大西北,是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对外门户和经济贸易重地。江苏沿海南隔长江与苏州、上海相望,地处黄金水道的咽喉。东出黄海,可达国内外诸多港口;西有长江与中上游城市相连。宁连、宁通高速公路将本区与省会南京连接起来,交通网络四通八达。

3.客源稳定,市场广阔

双休日的实行、高速公路的开通,沿海周边城市,包括上海、苏锡常、南通、扬州、合肥、芜湖、杭州等均已进入二日(三日)游的地域范围。交通活跃、休闲时间的增加、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应能带动江苏滩涂生态旅游业上一个新的台阶。必须抓住机遇,开发沿海滩涂旅游,创造新的旅游热点,把丰富的客源变为现实的旅游收益。并且紧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旅游客源市场稳定可靠。同时,连云港地区又是最接近我国中原地区和西北地区的海滨区域,其经济腹地占全国国土面积36.5%,总人口的24.5%,是华东、西北、中原等十一个省区最便捷的出海口,随着亚欧大陆桥的开通,将带动广大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居民到江苏沿海地带旅游。

4.政策稳定,环境开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策稳定,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国家重视旅游业的发展,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加上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欣赏口味的提高使得沿海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正面临着极好的机遇,对开发建设沿海滩涂旅游的大环境十分有利。连云港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东桥头堡。南通是长江北第一个大型港口城市,也是沿海开放城市之一,素有“扬子第一窗口”、“江海明珠”之称。

5.领导重视,社会支持

在开发建设沿海滩涂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各级领导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对于滩涂的开发建设项目历来十分重视。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沿海滩涂旅游开发在资金、土地、投资环境等多方面提供了充分的保证和优越的前提条件,而且沿海地区人民早就盼望把沿海一带建设成黄金海岸,对加快滩涂开发建设举措表现了很高的热情,并予以大力支持,投资旅游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涨。逐步富裕起来的广大群众闲暇之余对旅游、休闲、娱乐的渴望等,均将成为滩涂旅游业发展的巨大动力。同时也启示我们:沿海滩涂旅游开发时机已经成熟,应抓住机遇,加大力度,使其水到渠成。

三、存在的问题

1.资源开发深度较浅,处于起步阶段

江苏沿海滩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在具体开发利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不够深入,许多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利用。例如从地域范围看,发展就比较不平衡。南通和连云港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相对来说比较合理,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进行深层次挖掘;而处于中部地区的盐城市,虽然拥有广袤的滩涂,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是发展生态旅游的很好区域,但是生态旅游潜力尚未充分发挥出来。又如东台市《天仙配》故事的遗迹很多:土地庙、董永墓等目前鲜为人知,而喜爱《天仙配》故事的人很多。有这么多真实遗迹,可扩大宣传力度,一定能吸引海内外众多游客。

2.环境污染严重,未能有效控制

旅游需要好的环境,环境的污染程度直接影响到风景点的质量和游客量。江苏沿海滩涂虽自然环境较好,但滩涂环境压力正在增大,污染日益严重。沿海地区有数万家化工企业,有化工、造纸等主要污染企业数百家,每年排放的工业废水数亿吨,入海主要污染物数万吨,而且每年仍以一定的速度在增长。沿海地区每年使用的化学农药、除草剂等通过农田灌溉系统、降雨等途径污染沿海滩涂。沿海滩涂水产养殖业的发展,盲目的一窝蜂低水平养殖,忽视林业、旅游、滩涂产品加工等部门的发展,导致滩涂资源不能综合利用,大量带有残剩饵料、鱼虾粪便及防治病虫害的药物的养殖污水流向近海滩涂。近海环境受到了严重污染,滩涂生物种类日渐减少,贝类大量死亡,使滩涂环境恶化,导致滩涂旅游资源质量下降。

3.旅游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

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保证,是指其主要使用者为当地居民,同时也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活动必须依赖的有关设施,它主要包括:①一般公用设施,如供水系统、排污系统、供电系统、通讯系统,以及景区、景点游览道路系统等;②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基本设施或条件,如治安管理机构、电话亭、邮筒,以及景点、景区管理机构等。沿海滩涂在旅游基础设施方面还应进一步的完善,尤其在交通方面。沿海公路总量少、等级低,水路航道多数处于自然状态,瓶颈状态尚未缓解,民航航线航次少。这样的旅游设施显然不能适应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交通设施是旅游业发展进程的重要标志,一个旅游区能否被大众认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地区的可进入性。

4.管理体制不健全,软环境较差

沿海滩涂在资源开发方面的管理体制是多头管理,省、市、县都设有滩涂管理部门,一直未能实施真正的统一管理,部门之间有了利益争着上,出了问题都不管。一个旅游区分属多部门领导,往往会造成各自为政、互相扯皮的现象。有些部门为了自身的利益,违背自然规律,搞所谓的滩涂资源开发,将大量的滩涂承包给个人,开发成水产养殖厂,推土机推去了成片的绿地。既然打出滩涂旅游的牌子,只见鱼塘,不见绿地,滩涂风情成了纸上谈兵。开发的软环境也较差,界址纠纷很多,影响社会安定团结。招商引资环境差,经常有这种现象:无人投资开发时,江苏沿海滩涂是废地一片,没人把它当回事。一旦有企业投资开发时,这里又变成了“香饽饽”,将开发商“套”进后,变着法子要价,让很多开发企业难以承受。

5.宣传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

由于沿海滩涂处于旅游开发阶段,宣传促销方面存在很多问题。目前,江苏沿海滩涂旅游促销资金不足,力度不够,宣传的总体形象不够明确、鲜活、生动;宣传内容单调、形式陈旧,缺乏煽动性;宣传渠道不多,手段缺乏,很少做到多方参与、共同协作,形成动作大、声势大的对外宣传活动;宣传促销时断时续,缺乏经常性、长期性。因此,对外影响不大,效果不显著,造成江苏沿海滩涂旅游“无形象”局面,知名度不高。

上述诸方面也直接影响了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

四、开发沿海滩涂旅游应采取的措施

1.合理规划,推出特色旅游产品

应对江苏沿海滩涂资源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对资源种类、组合状况、价值、分布情况等进行实际评价。同时对资源的优势、劣势、效益评估等方面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论证,防止盲目开发、低层次开发和破坏性开发。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资源特色原则,不要人云亦云:如大丰市是以丰富的沿海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就将其建成江苏首家大型“海涂主题公园”总投资约1亿元,将其建成各具特色的三大板块,分别为海滨浴场、海涂博物馆和海涂生物园,其中以珍禽动物和植物园为依托的海涂生物园将有麋鹿、丹顶鹤、天鹅、白尾海雕等28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和特色观光植物。又如连云港的海州湾旅游度假区充分利用海岛、沙滩、海潮等自然资源,把参与、娱乐、休闲融合为一体,构建为新颖、奇特、神秘的特色旅游,人们可以在此参与海滩采贝、浅水踏潮、吃海鲜、扬风帆等多种多样的特色旅游活动。

2.改善基础设施,吸引游客

⑴建好近海亲水型公路带

景点再好,因交通不便,旅游者也会放弃去旅游的打算,可见交通旅游业的发展十分重要。目前沿海滩涂地区公路等级较差,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建议建一条亲水型黑色沿海二级公路。所谓亲水型,依国际惯例在沿海修路,可以看到大海,看到滩涂。政府应拿出建设苏北高速公路的投资力度,建设沿海滩涂公路。

⑵建好林海带,改善旅游环境

建议建一条宽5-10公里,长近800公里的沿海林带,使风光更秀丽,同时可以防风固沙,经济林还可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沿海滩涂的另一比较优势是发展大规模的芦苇产业,“滩涂湿地、城市之肺”被誉为“第二森林”。芦苇是一种多年生根茎禾本科植物,属耐盐改碱作物,也是净化水质.净化空气的优良植物,有着重要的旅游价值和经济价值。在沿海可通过退养还苇、围垦滩涂植苇的模式建设近500公里长,3-5公里宽的芦苇带。

3.实行营销战略,进行宣传促销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仅需要优质的旅游资源、产品和服务,还要进行有效的市场营销以扩大知名度。江苏沿海滩涂地区应确立好沿海地区滩涂旅游业的旅游形象,通过旅游交易会、产品展销会、媒体广告、邀请省内外旅行商、记者赴实地考察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发挥信息网络作用,制作特色网页,丰富景点介绍内容,并积极开展旅游电子商务活动,量力而行举办一些大型的旅游节,逐步形成有影响、有规模的特色旅游活动。例如5月20日在盐城市举办的中国盐城首届茉莉花节,吸引了众多的人士,以文化搭台来带动盐城旅游业的发展,全面提升旅游品位。

4.注重保护环境,防治环境污染

江苏沿海滩涂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且不具有再生性,如果盲目开发和过量开发就会破坏滩涂的生态环境,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在开发滩涂旅游业中,要遵循环境保护学原则,注重旅游资源开发与周围社会环境相协调,注重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使之更好地为旅游业服务,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提高旅游者和旅游管理者的生态环境意识;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方针,制止“建设性”破坏,搞好绿化带建设,加强对生态环境敏感带的保护;处理好开发和保护的关系,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发挥它在旅游业发展以及对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作用。

5.统一管理,优势互补

鉴于目前滩涂资源实行的是多头管理体制,政出多门,各行其是,纠纷多,不利于滩涂旅游业的发展,建议建立统一管理体制。南通、盐城、连云港三大区域旅游资源特色各异,在具体开发利用上各有侧重,因此必须联合开发,优势互补,共同搞好滩涂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线路设计和景点安排可统筹策划,以求取得好的经济效益,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6.解放思想,放宽搞活

整个沿海滩涂旅游的开发建设需投入很大的资金,单靠政府部门财政显然是无能为力的,主要靠放开搞活。如,开发金海滩、批租大片滩涂给外商投资等,鼓励多层次、多渠道、多成分一起投入开发建设。在统一规划之下,除一些基本设施和大中型项目外,凡适合集体、个体、部门开发建设的都可以放开让他们开发建设,特别要注意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三资”企业或旅游业。例如,一些旅游景点和项目,一些宾馆、餐馆等服务设施就可以发动鼓励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以及个人去出资兴办,或者用股份制的办法来办。对此,在有关方面应给予优惠照顾,将来在设施使用、收益分配等问题上亦优先照顾投资者。近几年来滩涂开发建设的许多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只有放开搞活,才能使沿海滩涂旅游的开发建设有一个超常规的发展。

7.构建旅游业支持系统

完善的支持系统是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保证,江苏沿海在构建旅游区域层次、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接待设施的同时需从以下方面着手,构建旅游业支持系统。首先,加强旅游政策法规建设,完善现行的法律法规。其次,建立权威性的旅游行政机构,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加强宏观调控。再则合理规划产业布局,严控企业污染物的排放。鼓励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养殖业,减少对水体的污染。进行城市的亮化、美化、绿化建设,尤其在旅游景区(点),应有标志统一的旅游解说系统。最后,滩涂旅游是一种新兴的生态旅游形式,需要专业性强素质较高的管理人才和服务人才。应尽早采用请进人才、派出学习等方法培养一批与生态旅游发展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提高生态旅游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

参考文献:

[1]李开涛.滩涂大开发支撑苏北大发展[J].江苏经济,2001,(1).

[2]杜渺.射阳沿海的旅游资源及开发、利用构想[J].海岸工程,1999,(2).

[3]陈君.江苏淤泥质海岸湿地生态旅游[J].资源产业,2000,(9).

[4]凌申.苏北的“植被岛”云台山[J].国土绿化,1997,(6).

[5]许有根.开发滩涂旅游资源的几点思考[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3).

[6]张树夫,任黎秀.江苏旅游业的新增长极—沿海生态旅游的开发[J].现代经济探讨,2000,(12).

沿海开发范文篇9

二、“五点一线”的意义及重大战略决策。从区域经济开发模式看,可以按点、线两个要素来划分,即点---增长极开发模式(表现为城镇经济)、线---沿轴开发模式(表现为流域经济和通道经济)。

1、点---增长极开发模式。一是适用于处在较低发展阶段的“点”上,如各级城镇,这是带动性增长极布局。二是适用于高度发达的城市,集中配置有限的稀缺资源,这是乘数效应增长极布局。城市化和小城镇建设,就是增长极地域开发模式的应用。增长极是主导或有创新力的行业在空间的集聚。增长极是多层次的,也是多形式的,地域增长极只是一种形式而已。增长极被认为是有吸力和斥力的中心,具有两个效应,极化和扩散效应。增长极理论强调不平衡发展,主张把有限的稀缺资源集中投入到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大、规模经济和投资效益明显的少数产业。

2、线---沿轴开发模式。所谓轴,主要就是交通线,交通运输作为区域经济的—部分,是区域经济开发、发展、增强区域间联系的基础性条件。现代化交通运输包括铁、公、水、航、管五种运输方式。我们口语中所说的沿这沿那,就是区域经济学中的轴线。比如,沿海、沿江、沿河、沿湖,这是以水路交通为轴,这样的开发模式我称之为流域模式;沿边、沿线、沿路、沿山、沿管道等等,这是以陆路交通为轴,称之为通道模式。曾被誉为“共和国工业长子”的辽宁,在加快发展振兴的关键时期如何争取大的作为,实现新的突破?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高屋建瓴,紧紧抓住国家重点开发环渤海地区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辽宁作为东北地区惟一沿海省份的特有优势,作出了推进“五点一线”大开发的重大战略决策。

1、“五点一线”,是指开发建设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辽宁丹东产业园区、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五个重点区域和建设一条贯通沿海地区的滨海公路。“五点一线”,是辽宁振兴发展的新起点和新定位,揭开了辽宁大开发大开放的新篇章。其战略基点是构筑沿海与腹地互动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创造前所未有的对外开放新优势,建设充满活力的沿海经济地带,以开放促进改革、促改造、促调整、促振兴,提升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实力。“五点一线”,犹如渤海之滨、黄海之畔一条巨龙在腾飞,以排山倒海的强大爆发力,形成震撼辽沈大地的共鸣,以耀眼夺目的光彩,引起国内外的极大关注,为沿海经济带增添了勃勃生机,昭示着辽宁美好的未来。

2、辽宁沿海区域经济开发带具有“黄金海岸”的美誉,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前景的重要区域。辽宁位于环渤海经济圈,海岸线横跨黄海和渤海,全长2290公里,占全国的12%。沿海分布着大连、丹东、锦州、营口、盘锦、葫芦岛6个城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发展基础。

(1)“五点一线”大开发的价值和条件。辽宁沿海经济带是环渤海经济圈的组成部分,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出海口岸,是带动腹地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现时基础较好,战略地位重要,综合优势突出,发展潜力巨大。全省大陆海岸宜港岸线长1000公里,近海水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滩涂2070.2平方公里。沿岸陆域、海域的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储量丰富,开采利用前景广阔。沿海共有港口5个,万吨级以上泊位103个,货物吞吐量达3.02亿吨;部级经济开发区3个,部级海洋自然保护区3个。2005年,沿海6市实现生产总值占全省的49.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35.6%;直接利用外资占全省的34.8%.加快沿海经济带的开发建设,不仅可以为辽宁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将对辽宁的全面振兴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我省打造沿海经济带的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

(2)“五点一线”大开发的战略定位和目标。辽宁省在勾画“五点一线”开发建设蓝图时提出,要立足沿海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依托辽宁乃至东北广阔的腹地支撑,把沿海经济带逐步建成以先进装备制造和高加工度原材料工业为主的产业聚集带,以大连为核心的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以开发区为主体的东北开放程度最高和外资兴业最佳的开放先导区,以环境优美、生态良好、设施完备、安定和谐为特点的宜居家园。经过“十一五”时期的不懈努力,使沿海经济带基本完成临港产业的主体构架建设,形成以制造加工业为骨干的五个重点临港产业区;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组合港区的建设初具规模;建立起适合现代临港产业发展所需的金融、中介、生活和物流等服务体系;在规划区内初步形成新兴城市群,完成城市主要基础设施的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良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3)“五点一线”大开发的总体规划和发展重点。“五点”园区开发总规划面积374平方公里,起步区143平方公里。大连长兴岛临港工业区规划开发129.7平方公里,起步区5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以重大装备制造产业链为主,以特色化工产业链为辅,以仓储物流出口加工为补充的大型临港产业集群。辽宁(营口)沿海产业基地规划开发120平方公里,起步区20平方公里,重点发展临港工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辽西锦州湾沿海经济区规划开发44.63平方公里(区域内为朝阳、阜新两市设立若干平方公里的“飞地”),重点发展石化产业链条的接续产业,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精细化工产业。辽宁丹东产业园区规划开发30平方公里,起步区18.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化工医药等产业。大连花园口工业园区规划开发50平方公里,起步区15平方公里,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品、汽车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一线”滨海公路,西起葫芦岛市绥中县、东至丹东东港市,全长1443公里,连接我省6个省辖市、21个县市区、103个乡镇,沟通大小港口25个,连接工业园区228个、旅游景点133个。滨海公路总投资59亿元,到2010年全部建成通车。滨海公路将形成一条紧密连接“五点”的沿海大通道,成为整个沿海经济带的开发轴线和发展依托。(1)“五点一线”对外开放工作思路的创新发展。“五点一线”战略构想,冲破了传统的思维定三、“五点一线”对外开放的战略构想与选择。全省上下把“五点一线”沿势,打破了区域管理界限,以独到的视角、科学的理念和丰富的内涵,构建一个更符合实际、更能发挥优势、更有助于提升全省整体经济实力的对外开放崭新格局,充分反映了我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决心和气魄。这一新格局,从破解我省发展振兴的难题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寻找了一条最快捷、最有效的发展路径,是对外开放理念和工作指导上的新突破。

(2)“五点一线”是开发和整合沿海开放资源的必然要求。通过沿海岸线和土地等资源的有效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临港工业的发展壮大,实现由“点”到“线”、由“线”到“带”的跨越式发展过程,形成具有辽宁特色的临港产业集聚带、资源开发产业带、旅游观光产业带,推动整个沿海经济带的腾飞,继而为全省的开发开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国内外投资者提供巨大商机和最佳切入点,为促进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加快环渤海地区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3)“五点一线”是实现沿海与腹地优势互补的效路径。通过发挥沿海经济带强大的牵动、示范、聚集和辐射作用,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势产业向先导区集聚,成为外商外资竞相涌入、内商内资纷至沓来的热土;通过资源互补、功能互补、经济互动,拉长产业链和产品链,实现沿海与腹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优势互补、良性互动,推进全省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东北区域开放先导区加快形成,使全省经济步入

四、“五点一线”开发新活力、新动力。全省上下把“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开发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正在有重点、有步骤地积极推进,在组织领导、规划设计、政策扶持、基础建设、资源整合、招商引资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沿海开发范文篇10

1.海岸带自然地理基础我国拥有的海岸线长度为18000多千米。从资质构造基础看,主要欧亚大陆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作用下形成的北东———南西向新华夏系构造系控制,形成了一系列沿海隆起和沉降带,在河流沉积和与洋流等综合作用下,形成了沉积型海岸与基岩海岸交错的格局。其中长江口以南以基岩海岸为主,以北除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以外,以沉降型海岸为主。这样的海岸带自然地理基础提供了沿海港口、产业和城市布局的基础,形成了诸如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等城市———工业群,也支持了大连、青岛、厦门等基岩海岸线港口及其产业的形成与集聚。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区域整体位于世界最大的环太平洋地震带,近年来不断加剧的海洋及地质灾害不仅提醒我国沿海区域空间容量的整体限制,而且加剧了沿海产业布局的自然环境安全隐患的影响。

2.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升级近年来沿海省市区纷纷提出和实施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和海洋空间资源利用的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而且多数已上升为部级发展战略。相应的规划、建设等一系列涉海重大工程,在国家层面上存在较为严重的产业布局同构现象,同时造成对海岸带宝贵空间资源的占用,对沿海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根据国家海洋局《海域使用管理公报》数据显示,我国“十一•五”期间累计确权填海面积6.7万公顷,其中建设用地6.4万公顷,农业用地0.3万公顷。而且随着近年全国沿海省市区部级发展战略的陆续出台,涉海产业规划及其用海规模出现大幅度和快速的增长。其中,津滨海新区规划面积2270平方公里,国务院批准填海造地规划200平方公里,涉及8个产业功能区;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规划用海面积340平方公里,其中填海造地面积240平方公里,依托矿石码头和首钢搬迁,大力建设精品钢材生产基地,发展大型船舶、港口机械、发电设备、石油钻井机械、工程机械、矿山机械等大型重型装备制造业。江苏省规划了18个围海造地区,计划围海造地总面积400平方公里,规划到2015年,将江苏省打造成区域性国际航运中心、新能源和临港产业基地、农业和海洋特色产业基地、重要的旅游和生态功能区。浙江省滩涂围垦总体规划中7市32县区的造地面积为1747平方公里。福建省2005—2020年规划13个港湾158个项目,围填海572平方公里。上海市2010—2020年规划填海造地767平方公里。

3.陆地与海洋空间规划差距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长期以陆地经济发展为主,沿海产业的布局也形成了“陆强海弱”、“陆先海后”的陆地经济思维模式。与此相对应,我国的海陆经济发展与空间规划尚未采取国际较为普及的海岸带空间规划(CoastalSpatialPlanning)模式。而沿海产业涉海重大工程的空间布局将影响海陆统筹协调发展,进而影响工程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国务院于2010年12月的首个全国性国土空间开发规划《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涵盖陆地和海洋国土,按开发方式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但是依然以陆地空间规划为主导,并且迫使更多土地开发导向围填海。

海洋既是目前我国资源开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未来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国家海洋局按照《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已开展《全国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编制工作,将依据沿海海洋资源环境承载力、开发强度和开发潜力,从科学开发的角度,统筹考虑海域资源环境、海域开发利用程度、海洋经济发展水平、依托陆域的经济实力和城镇化格局、海洋科技支撑能力以及国家战略的牵引力等要素,按照内水与领海、海岛、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分区,将管辖海域划分为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四类主体功能区,以合理规划海洋空间布局。

二、我国沿海经济发展与布局的历史回顾

我国海陆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沿海经济发展及涉海产业工程建设,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存在着密切关系。海岸带的经济发展受陆域经济外向化发展(对外出口、海外投资)和海外经济进入(古代海外袭扰、近代殖民等)的影响。沿海工程设施在政治统一和经济繁荣上升时期成为支持和推进经济外向发展的桥头堡;在内部纷争和外部袭扰时期又成为国际冲突的“挡箭牌”和“牺牲品”。

三、解放后我国沿海经济布局动态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美国对我国实行军事和经济的海上封锁。而旧中国作为半殖民地经济,其近代工业设施的70%集中在沿海一带。工业过于集中于东部沿海一隅,不仅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而且对于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是极为不利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中,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工程和其他限额以上项目中相当大的一部分摆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将东北地区确定为新中国工业建设的基地。这使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体系。1959年中苏关系破裂,苏联撤销对华援助。1959年至1961年连续三年发生大规模饥荒,称为“三年困难时期”。“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了“三线”建设。①“三线”建设虽然对于促进内地经济发展、改善经济布局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无论在纵向上与建国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比,还是在横向上与同时期的东部地区比,都是当时国际、国内形势下的无奈之举,其低下的经济效益也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建国后的这段时期,我国的沿海产业布局并没有成为国家的重点,致使“上(海)青(岛)天(津)”等近代港口工商业中心城市“蜕变”为全国轻纺工业城市。同时,沿海防卫设施和工程(包括海防林等)的建设,客观上对沿海岸线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此阶段的涉海工程,在围填海方面以潮滩造田、建设海防设施等为主,建设规模和增加幅度并不太大。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从根本上促进了我国区域经济建设的重心向沿海区域的战略转移。1979年,党中央、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并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1984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港口城市,并逐步兴办起经济技术开发区。1988年增辟了海南经济特区,导致海南沿海设施建设急剧升温,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经济特区。199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战略着眼,又做出了开发与开放上海浦东新区的决定。我国的对外开放出现了一个新局面。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之后,中国改变了过去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正式提出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改革掀起了新一轮的以沿海城市为重要载体的高新区和开发区建设高潮。至此,我国发展政策向沿海地区倾斜,并引发起新一轮的产业活动的“孔雀东南飞”。从具体空间格局看,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沿海工程开发与建设出现了以下特征:开发时空变化表现为80年代珠三角沿海地区为重点和热点,90年代长三角地区为重点和热点,2000年以后环渤海地区为重点和热点;临海产业区域经济功能类型划分的主要建设内容涵盖沿海城市(城区)综合开发建设、区域港口群(综合性港口、专业性港口)建设,临港工业区(临港加工出口型、内陆向海搬迁型、外资登陆桥头型、转口贸易口岸型等)建设;海岸带利用模式由临海向海岸线改造与利用、围海及填海、海岛开发及陆岛工程建设等方面扩展,海岸带开发规模和速度明显加大。

四、金融危机以来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新格局

我国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所采取的启动内需刺激政策,稳定了传统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也在逐步寻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新的地区经济增长空间。海洋产业作为国家战略受到空前的重视,沿海省市区的地区发展战略逐步上升为部级战略,使得海岸带开发与建设迎来一个空前的热潮。作为直接开发利用海岸带和海洋资源的海洋产业,在近年来实现了稳步的发展,大部分海洋产业增长率一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0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38439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同时,海洋产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从2001年的8.58%上升至2010年的9.7%。海洋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海洋产业活动无论总量还是增长率,都表现为环渤海地区的涉海经济活动是全国热点中的重点。当然,随着2011年浙江、广东、山东国家海洋经济先行示范区的建立,以及舟山群岛国家副省级海洋经济区、潭岛海峡两岸合作示范区等综合工程的开发建设,以部级沿海发展战略为导引的全国新一轮沿海产业布局与城市(港口)建设已经开始。应该看到,这种沿海省市区经济发展在国家整体战略支持和推动下的能量释放,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在发展领域的白热化竞争,是我国国家经济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推进经济发展的难得现象,海洋资源与环境的空间还远远没有得到充分开发与利用。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关注沿海资源开发中海洋资源的稀缺或短缺、海洋资源环境的容量与分布不均衡,要充分考虑海洋资源利用的成本和风险、海洋生态服务的利用价值及其使用成本,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产业合理布局提供保障。

五、国际沿海经济活动历史变迁与新近动向

1.欧洲古代的涉海产业活动及沿海工程应该说,早期腓尼基人与雅利安人(其中的重要分支希腊人)在环地中海上的交流与冲突,成为欧州与西亚地区海洋经济活动的早期表现。而9世纪以来北欧维京人的沿海袭扰,客观上促成了以北德国城邦为主的汉萨同盟的形成,也扩大了波罗的海和北海的沿海港口城市及沿海贸易设施的建设。到16世纪,欧洲基本上形成了以吕贝克和汉堡的中北欧汉萨同盟航线,和以威尼斯和热那亚为中心的地中海航线等交织而成的网络,并在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和伦敦形成交汇,催生出一系列大西洋沿岸港口群。

2.欧洲地理大发现以来的沿海产业格局17世纪的荷兰利用难得的南北欧海上交通枢纽位置,形成了海运中转以及海陆(主要通过内陆河流)贸易与运输枢纽,也成为其跟随西班牙和葡萄牙开辟全球贸易口岸和从事海洋运输的桥头堡。当然,随着人口剧增和临港产业活动(尤其是造船和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的增加,其作为低地国家的沿海用地趋于紧张,这也是荷兰建设一系列涉海工程的基本动因(围填海造地解决城市、产业、港口建设需要),由此客观上促进了被殖民地区的沿海贸易口岸与城市建设。18世纪以来的英国,不仅通过与西班牙、荷兰的海上竞争,而且通过尊重自然科学和推进科技创新应用,实现了本土工业化与产业国际化的同步推进,同时通过海外殖民和海洋贸易航线建设,促进了本国沿海贸易港口和殖民地国家沿海地区的近代化过程,并为全球港口建设和后来的海洋工程建设提供了一系列典范甚至国际标准。

3.当今国际海洋空间规划动向欧盟国家、美国、澳大利亚等于21世纪初开始正式推进以海洋活动综合协调布局为主旨的海洋空间规划(MarineSpatialPlanning),积极探索涉海多部门、多区域用海的结合途径〔1〕,为我国的沿海产业发展与涉海工程合理布局提供了直接参考的典范和合作对象。其给我们带来四点主要启示:第一,建立国际、国家、沿海地方相协调的法律与政策框架体系,是实现沿海工程建设与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第二,对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与整合,是解决沿海工程建设重复和不合理布局的内在机制;第三,依靠科学的现代化手段,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规划协调,是解决上述问题的现实工具;第四,提出具有共同价值取向的目标和战略部署方略,是引导解决现实问题的基本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