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7 12:22:06

沿海范文篇1

我省拥有487公里海岸线,是我国东部沿海省份的一员。但是,过去我们心里从来就没有把自己列入东部沿海地区,因为思想观念表现出“等、靠、要”的内陆特征,经济增长方式表现出小生产、封闭型、粗放式的特征,经济结构表现出传统化、低级化、以资源推动为主动力的内循环特征。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得我省的经济产出和效益无法实现最大化,也很难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当前,环渤海地区加速崛起,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这种形势下,强调树立沿海意识,做好沿海文章,有助于统一全省思想,摆脱“东部区位、中部水平、西部观念”的尴尬,使河北的沿海区位优势真正转化为发展优势。

增强沿海意识,就是要摒弃传统内陆封闭观念和心态,树立开放的观念、面向全球发展的理念;就是针对传统增长方式的深层矛盾,将资源推动为主动力的内循环转变为“以资本和技术推动为主动力、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为媒介的外循环”。做好沿海文章,就是要求我们以沿海的视角、理念、思路和方法,做大产业,用一种永不满足的精神状态谋划发展、推动发展。

正确理解和把握“进一步增强全省上下的沿海意识”,需要弄清两个关系:

第一,要弄清“全省上下”的重要涵义。作为沿海省份,我省与其他沿海省份一样,省内所有市县从整体上讲都属于沿海区域,都是沿海省份的组成部分,都应该强化沿海意识,树立开放思维,积极谋划和做好沿海文章。强调做好沿海文章,并不意味着抛弃了山前经济带和内陆山区的发展,不能把做好沿海文章等同于搞海边经济、港口经济或个别地区的经济,人为地把一部分地区排除在外。各市、县都要在沿海强省这个目标中发挥自己的功能,在区域互动中获得发展,大家都是这个整体的有效要素,而不是这个整体的拖累。

沿海范文篇2

根据“七五”计划提出的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区的经济区域概念,1982年5月,国家计委和国家统计局在“关于沿海与内地划分问题的通知”中,从宏观经济的角度,综合考虑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潜力、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特点、适当考虑现行行政区划的完整性,将中国大陆划分为东、中、西部的方式,明确规定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等12个省(区、市)自北向南排列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划归东部。近年来,对沿海地区农业发展问题的探索,主要集中在沿海农业结构调整、沿海农业现代化进程、沿海农业生产效率变动等方面[1-3],尽管国内对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的研究成果丰硕[4-6],但对有着鲜明地域特点的沿海农业保险发展问题的探索较为薄弱。从沿海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发展形势及其在全国的地位来看,沿海地区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更为强烈,理应在农业保险的探索与发展中走在前列。考虑到沿海12省(区、市)的经济发展整体水平差异和农业经济在全国的地位状况,特别是各地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和发育程度的不同,本文选取山东、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等6个具有较强代表性的沿海省(市)进行农业保险发展效应的理论分析,并选取山东省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国家农业保险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沿海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条件与基础

世界范围内,农业是一个特殊的“弱质”产业,对自然条件有着很强的依赖性,抵抗风险能力差。作为分散农业生产风险、弥补经济损失的一种机制,特别是作为对农业进行适度保护的国际惯例,农业保险不仅是农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已成为国际上最重要的非价格农业保护工具之一。与中西部内陆地区相比较,沿海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体现在如下4个方面。

(1)沿海地区发展农业保险的现实条件相对于中西部内陆地区要好。东部沿海地区适合优先发展农业保险的基础条件可概括为3个方面。第一,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明显,东部沿海地区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人均值都要显著高于中西部内陆地区。经济的平稳高速发展,可以为政府积累一定的经济资本,能在财政上给予农业保险高度支持,为农业保险进一步发挥经济补偿功能创造条件。第二,地区城乡产业和区域发展格局适合农业保险的发展。经过多年的布局与调整,沿海地区基本呈现大工业小农业格局,即农业产值比重下降,符合发达国家发展农业保险的重要前提。第三,地区保险业发展水平试点良好。东部沿海地区保险模式创新水平高,保险的本地适应性较强,农户参保积极性高,农业保险试点相对成功,表明这类地区的保险市场已经有了一定发展,具备发展农业保险的基础。

(2)沿海地区农业发展的不确定性相对于中西部内陆地区要大。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自然灾害的发生对我国的农业生产造成了极大威胁,不同地区间的风险类型、损失程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生态环境、气候土壤差异很大,使得与此息息相关的农业生产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农业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为突出。如在自然条件方面,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多为海相灾害,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城市基础设施常年受洪涝、干旱、台风、风暴潮等的影响。相比中部和西部,沿海地区自然灾害的直接经济损失更大。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得沿海地区对农业保险的需求更为迫切。

(3)沿海地区农业市场化程度和面临的风险相对于中西部内陆地区要高。沿海地区农业技术水平高,经济活动范围广,农业生产除了面临自然风险外,还面临较强的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农产品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较高,该地区的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仅包括自然风险的分散,还包括市场风险的分散,既包括农产品风险,还包括价格保险及农业生产设备价值保险。基于此,沿海地区农业发展的这种高市场化程度与高技术风险并存的局面,使得沿海地区的保险模式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推陈出新,以适应沿海地区农业保险所需技术含量高,赔付工作精细,保险工作量大,保险服务质量高等的要求。

(4)沿海地区农户受教育程度和保险观念相对于中西部内陆地区要强。我国正处于知识经济兴起和发展阶段,知识的产生、积累、传播可以转变为财富。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知识面相对较广,工作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较强,而且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学习能力更强,思考问题比较理性。统计分析表明,小学毕业的从业人员比文盲从业者的劳动生产率可提高47%,初中毕业从业者比文盲从业者的劳动生产率可提高1.08倍,大学毕业从业者比文盲从业者的劳动生产率可提高3倍[7]。东部沿海地区文化教育事业发达,农户受教育程度普遍比中西部地区高,人力资本投资观念强烈,知识面宽,对农业保险的重要性认识相对较高,对农业保险的接受能力较中西部地区强。

二、沿海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效应的理论分析

1.政府支持对沿海农业保险发展的推动效应

农业保险对于农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降低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从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民的生活,保持社会稳定,农业保险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此外,农业保险普遍存在的较为严重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进一步使得单纯依靠市场力量开办农业保险难以成功。Wright等的研究发现,在没有政府支持的情况下,历史上农业保险的所有险种和多种农作物保险的商业化经营都未获得成功[8]。可见,农业保险与一般的商业性保险不同,具有高风险、低收益的特性,纯商业化的运作受到利润水平的限制无法调动保险公司和农户的积极性。政府通过政策性农业保险等方式介入和支持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

从国际上农业发展的经验来看,要发展好农业保险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我国农业保险整体发展不畅的情况下,沿海地区各级政府考虑到其区域内部保险市场需求,凭借其相对强大的财力支撑,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先行经验,较大程度上推动了沿海农业保险的发展进程。具体体现如下:第一,政府为沿海农业保险的再保险提供优惠措施,鼓励保险公司对沿海农业保险业务进行再保险,减轻保险公司的赔款压力,保障沿海农业保险业务的持续经营。第二,政府利用信息优势,为保险公司提供全方位的技术支持,通过沿海农业灾害预测、产量估算等手段为保险公司提供宏观指导。第三,为农业保险公司提供税收优惠,包括减免沿海经营种植业、养殖业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和所得税,这样可以减轻保险公司的经营负担,增强其经营农业保险业务的积极性。第四,为农业保险提供法律保障和有效监管,使得沿海农业保险的运行有法可依,保障农业保险健康有序地开展。

2.财政补贴对沿海农业保险发展的拉动效应

以沿海试点较好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为例,政策性农业保险是政府为了实现特定的政策目标,通过参与部分农业保险产品的运营,或对相关农业保险业务参与主体提供一定的扶持、优惠或补贴等促进政策的一种制度安排[9]。其主要特征之一在于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农业保险进行政策性的财政补贴,其中包括投保农户的保费补贴,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管理费用补贴,以及保险公司农业保险赔付的分担和亏损补贴。对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民投保和保险公司开展保险业务的积极性,促进农业保险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同步增长。

为了分析财政补贴对农业保险的拉动效应,对政府行为做2个基本假定:

(1)政府行为追求效用最大化。在通常情况下,政府各项政策的颁布和施行都是为了尽可能地实现整个社会的福利最大化。农业保险本身可以有效地分散农业风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具有社会效益的正效应,但是农业的高风险特征使得农业保险的成本较高。政府在通过各种补贴等途径支持农业保险时会受到财政实力的限制,政府在有限的资源前提下会以追求整个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的确定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

(2)政府行为是有限理性的。政府各项决策在产生过程中会受到外界多种因素的影响,面临众多不确定性。同时,由于社会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以及政府认知能力的局限性,政府的决策是有限理性的。这一点可以通过对农业保险供需曲线来进行分析(如图1)。从图1可知,D为无政府干预情况下农户的农业保险需求曲线,此时农户受到支付能力以及预期收益的限制,对农业保险的需求较低。S为无政府干预情况下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供给曲线,该曲线由保险公司根据其经营农业保险的成本和平均利润确定。在无政府干预的条件下,S和D两条曲线不相交,农业保险市场处于失灵状态。当政府为农户提供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时,农户实际支付的保费降低,农业保险需求曲线将会向右上方平行移动至D1。该情况下,农业保险需求曲线D1与农业保险供求曲线S相交于E1,成交数量为Q1。同时,如果政府给予保险公司农业保险管理费用补贴及亏损补贴,保险公司的实际成本将会降低,供给曲线将会向右下方平行移动至S1,并且与需求曲线D1相交于E2,此时成交数量为Q2。

政策性农业保险对于农业保险的需求与供给的影响分析可以看出,政府对于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有效地促进了农业保险的需求与供给的共同增长,使得农业保险最终的交易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已有研究也进一步证明,相比直接的灾后财政救济,利用政策性农业保险机制能实现对财政投入效果的放大[10]。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其利益是社会性的,这反映了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属性。而农业保险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又决定了政府支持的必然性。政府应当通过财政补贴的手段促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以保费补贴、管理费用补贴和亏损补贴来弥补农业保险相当于外部社会效应的那一部分成本。

3.沿海农业保险发展对区域经济的促动效应

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其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区域农业保险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通过对沿海六省(市)2003-2010年生产总值及人均生产总值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东部沿海六省(市)的生产总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rossdomesticproduct,GDP)中占有很大的比重,稳定在GDP的45.5%~49.1%之间,详见表1。沿海六省(市)人均GDP要远远高于全国人均GDP,是全国的1.6倍左右,详见表2。沿海六省(市)在经济总量快速发展的同时,还保持了和国民经济基本同步的增长速度,为当地农业保险持续稳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东部沿海地区不仅经济发达,农业也很发达,农民的收入也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发达的农业在形成了巨大保险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农业保险的健康发展。通过对沿海六省(市)2003-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进行整理分析,发现东部沿海六省(市)农林牧渔业的总产值在逐年增长,但是其占全国比重在逐年下降,近几年维持在28.5%左右,这一比例要低于六省(市)总体经济占全国的比例,详见表3。其原因在于沿海六省(市)的经济发展更偏向于第二和第三产业,农业在其经济总量中的贡献降低。反过来讲,正是由于农业在其经济中的比重较小,沿海地区更能借助自身强大的财政实力大力扶持农业保险的发展。

考察沿海六省(市)2003-2010年农村人均纯收入(如表4),可以看出沿海六省(市)农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4~1.5倍,但是其年均增长速度(10.86%)不及全国年均增长速度(12.33%)。就目前状况来看,沿海地区农户的风险承受能力要高于全国其他地区。

对沿海六省(市)2003-2010年来的成灾面积的整理分析如表5。由表5可知,2003-2010年的8年间,沿海地区平均每年的成灾面积达到2584.75khm2,成灾面积占耕地面积的13.4%,略低于全国17.9%的平均水平。自然灾害频发给农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形成了强烈的农业保险需求。进而对山东、福建和广东三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农业保险赔偿支出、农业保险赔付率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表6、表7、表8。从山东、福建和广东三省农业保险的发展情况来看,在2006年三省普遍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之后,农业保险的保费收入和赔偿支出都有大幅度的增长,2003-2010年间,沿海三省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增长26.0倍,年均增长60.1%,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6);赔偿支出增长30.0倍,年均增长63.2%,同样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如表7)。从表8可以看出,由于受到地域和每年灾害情况不同的影响,农业保险的赔付率初步表现出不规律的波动性,但是普遍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平均赔付率达到71.3%,农业保险业难以盈利。全国的平均赔付率为66.2%,比沿海地区略低,原因主要是沿海地区的灾害水平略高于全国。

三、沿海地区农业保险发展效应的实证分析:以山东省为例

近年来,山东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取得了较快发展,在东部沿海地区各省份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山东省为例,通过建立农业生产总值变动的影响模型,分析政策性农业保险对农民收入以及农业生产的效应。为体现不同农业政策对山东省农业生产总值(Y)的影响,本文选取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X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X2)、农业保险费用支出(X3)、成灾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X4)、地方财政支出(X5)等5个主要的变量建立模型:Y=a+b1X1-b2X2+b3X3-b4X4+b5X5(1)式(1)中,假设农产品收购价格、农业保险费用支出和财政支出对农业总产值具有正的效应;自然灾害、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对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则是负的,由此整理出山东省2003-2010年农业生产总值影响因素统计如表9所示。在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前,由于所选的变量均为时间序列数据,为满足回归要求,首先要对各个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和因果关系检验。检验方法是ADF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0、表11。

由检验结果可知,各数据均为平稳时间序列,模型中的自变量均为影响农业生产总值的Granger原因,可以对上述数据进一步进行回归分析。根据研究设计和数据检验,需要拟合的模型为:Y=a+b1X1-b2X2+b3X3-b4X4+b5X5(2)运用普通最小二乘法对自变量X1、X2、X3、X4、X5和因变量Y进行多元回归,估计结果见表12。

从表12可以看出,农产品收购价格指数(X1)、农业保险费用支出(X3)、成灾面积占耕地面积的百分比(X4)、地方财政支出(X5)通过了检验,其对农业生产总值(Y)的影响方向与理论预测方向相同。其中,农业保险费用支出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影响为正,且农业保险费用支出每增加1万元,农业生产总值增加50万元,影响较大。

四、结论与建议

2003年以来沿海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对规避和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具有积极而显著的影响。然而,相对于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保险业在全国的发展情况,沿海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规模仍然偏小,农业保险的覆盖面依然不够宽,农业保险的保障功能尚需进一步拓展,沿海地区先行探索和完善农业保险的道路依然漫长。结合近年来农业保险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沿海地区政府在改进和完善农业保险政策时,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沿海农业保险与传统农业保险有较大区别,沿海地区在发展农业保险时应突出沿海农业的特色与优势。不同区域农业保险尽管在本质上都是一种风险分散机制,但在基础条件、保险对象等方面沿海地区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性。在开展农业保险的基础条件上,沿海地区要相对优于内陆地区;在农业保险对象上,沿海地区除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外,还包括具有地域特征的渔业渔船渔工保险,农机政策性保险,以及为保障农业保险的正常开展,实行“以险养险”配套支持政策中的农房保险等。

沿海范文篇3

一、我国沿海湿地立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对概念的认定。在《国际湿地公约》中可以找到针对“湿地”概念作出的文字性描述,但是从我国国内立法来看,由于缺乏对沿海湿地保护出台的专业立法,因而也没有法律对“湿地”概念作出具体的描述。许多地区的立法中将沿海湿地纳入到环境保护的相关条例之中,而对沿海湿地的定义也都以自然保护区的概念一笔带过。在有些关于水污染防治的立法条文中也可以找到“湿地”的字词,但是对于其概念却很少涉及。由于对于“湿地”的概念以及范围规定不明确,现实中一些发挥出湿地功能却得不到法律保护的沿海湿地很多,不利于国家对沿海湿地的有效管理。(二)立法未解决现实问题。对于湿地保护来说,我国许多地方都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这也就引发了现实问题:当沿海居民生存与湿地保护相冲突时,法律如何作出明确性规定。国际上通常做法是在保护居民基本生存权的同时,给予湿地权利人一定的补偿,我国立法中也稍作借鉴,但是却没有对补偿的具体标准和范围作出明确规定,因而各地区补偿情况差异很大。(三)法律责任划分不明确。沿海经济的迅速发展也为沿海湿地保护带来了许多难题,工业废水、废气的排放会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对湿地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但是国家相应的惩罚措施却很轻。一些地方对于在湿地丢弃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的情况最高罚款只有500元,无法起到警示和惩罚的作用。其次虽然许多沿海地区立法中都有禁止破坏湿地生态系统的规定,但是对于真正破坏生态系统的行为如何追责,不同种类的破坏行为行为人所承担的责任是否有差异,这在许多地区立法中都未得到明确。

二、以制定专门法方式解决立法难题

我国目前对湿地的保护是以绿皮书的方式明确,随着立法技术的发展以及湿地重要性的凸显,对于沿海湿地保护可以出台统一的保护条例,对该生态系统的保护进行统一规定。(一)立法原则。首先应以制定法为主,同时还需要尊重习惯法内容。虽然国家有出台统一的立法,但是由于各地区自然情况、民俗风情、生活理念不同,在对湿地进行国家统一立法的同时,也允许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习惯出台地方性法律,这种方法可以在尊重各地区风俗的基础上推进国家法律的实施。其次应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当地方和国家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发生矛盾时,应适用“生态优先”的原则,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保护为代价,应推进两者并行。最后是整体保护原则。生态系统是内部平衡的生态圈,内部各个整体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因而在立法中应当将各个部分都纳入法律规制的范围之内,不可追求某个部分发展而破坏了湿地系统整体性。(二)相关规范。在具体规范制定的过程中,责任制度是关键要素,明确不同违法行为应承担的相应责任,一方面可以督促公民积极遵守法律内容,另一方面也为行政和司法机关的具体工作提供明确的指引。一是行政责任。该责任是指违法者虽然有破坏沿海湿地的行为,但该行为未造成严重后果,未上升到刑法的层面,此时需要追究行为人的行政责任。在行政责任立法中,立法者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沿海湿地系统的稀缺性、脆弱性,针对不同的违法行为划分不同的行政责任,实现责任程度的递进,如警告、罚款、行政拘留等。其次是民事责任。破坏湿地行为属于环境侵权行为,造成湿地损坏的个人或者单位都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参考我国环保法的相关规定,民事责任主要包括消除妨害和赔偿损失。消除妨害是停止自己的侵害行为,并且积极消除该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赔偿损失则指赔偿因环境受损而造成的实际财产损失。最后是刑事责任。当破坏湿地的行为已经造成严重后果的时候,需要根据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来对不法分子定罪量刑,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三)配套机制。在立法条文中还应当有落实措施所需要的配套机制。首先是协调机制,明确各层级部门在沿海湿地管理中的具体权限,在开发利用湿地时候能够协调湿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以及社会效益,以求更好地开发和管理湿地。其次是生态评估机制。是否采取某种生态建设措施,需要综合评估该措施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需要有合理的评估机制,为生态建设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若湿地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则会对全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带来严重的打击。我国目前对沿海湿地的相关立法还比较少,未形成统一的立法性规定,为实务工作带来许多难题。因而在现有立法技术手段上,立法工作者应综合对比各地区沿海湿地保护现状和立法现状,在对这些情况汇总基础上制定出统一的法律规范,为沿海湿地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法律支撑。

[参考文献]

[1]刘剑川,樊清华.论我国湿地刑事立法保护原则及立法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1(9).

沿海范文篇4

**省委书记白克明说,为加快培育沿海经济隆起带,**近年来着力抓了**工业区和**区两个临港经济区建设。预计在“十一五”期间,**将基本建立大码头、大钢铁、大石化、大装备四大主导工业区,逐步把**建成中国能源、矿石等大宗原材料集疏港、新型工业化基地、商业性能源储备基地和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科学发展示范区。

**是渤海沿岸唯一的、世界少有的不需要开挖航道和港池即可建设**万吨级大型泊位的天然深水港址。*年,**动员全省力量推动**工业区建设。作为部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已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

目前,**工业建设已取得重大进展,*万吨级矿石码头到今年*月已接卸铁矿石1*万吨,煤炭码头和原油码头开工建设,液化天然气码头建设前期工作正在加紧进行,迁(*)*(**)铁路正式通车,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已累计完成投资*亿元。

沿海范文篇5

一、市港口物流业发展现状

2006年市物流总额达8490.6亿元,繁荣的港口经济推动了物流业的迅猛发展。同比增长25.14%;按实际价格计算,2006年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309.51亿元,占GDP比重10.77%同比增长24.81%大大高于该市GDP年增速,成为市服务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行业之一。目前,全市从事运输、仓储、货代、海运及相应物流业务的企业近4000家,其中绝大部分均为民营企业,培育出浙江中外运、金星、中通、海联、大港货柜等一批本土大型物流企业,世界排名前20位的船运公司、DHL普洛斯、安博、马士基等物流巨头纷纷落户。

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市委、市政府坚持“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把港口开发做为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港口建设成效显著,港口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港由原来的一个内河小港,发展成为集北仑港区、镇海港区、大榭港区、穿山港区、老港区等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特大型深水良港,拥有生产性泊位309座,其中万吨级以上60座,5万~25万吨级特大型深水泊位33座,中国大陆大型、特大型深水泊位最多的港口。目前,港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通航,开辟集装箱航线达191条,已基本建成国际一流的深水枢纽港和国际集装箱远洋干线港,构筑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外港,成为市乃至浙江省物流龙头,形成以集装箱、矿石、原油、煤炭、液体化工为主的5大中转基地和港口物流信息平台。2007年港货物吞吐量突破3.45亿吨,同比增长11.5%1992年的7.9倍,仅次于上海港居中国大陆港口第二位,全球排名第四;港口集装箱吞吐量超935万标箱,同比增长32.3%1991年的252.7倍,居全国大陆港口第四位,跻身全球前十一位。预计2008年可完成货物吞吐量3.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00万标箱。

二、市发展港口物流业有关措施

近年来,市高度重视现代物流业发展,专门成立市级领导小组,加大领导和协调力度,着重从规划控制、项目推进、政策出台、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督促,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港口物流业健康、有序地发展。

1.加强规划编制和重点领域研究,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一是编制和修定了“市物流业发展规划”、“区港联动总体规划”、“市粮食物流专项规划”和“航空物流暨空港物流中心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重点和功能布局。二是针对现代物流业推进中的具体问题,开展了“物流中心开发模式与管理现代化”、“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现代物流体系研究”、“第四方运输物流市场制度创新研究”、“进一步发展市港口物流业的对策研究”等多项课题研究,为进一步深化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拓展了发展思路。

2.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快速、便捷的物流载体。

一是立足构筑长三角南翼交通枢纽,积极推进杭州湾跨海大桥、甬台温铁路、杭甬运河、绕城高速等一批交通项目建设,基本形成以港口、市区为中心,以铁路、高速公路、国道主干线为骨架,海陆空多式联运方式协调发展的集疏运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为港口物流腹地市场的拓展提供强大支撑。二是以东部新城开发为契机,全面启动国际贸易平台、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国际金融结算中心、电子口岸等一大批项目建设,努力构建一个综合展示、采购、配送、金融、信息、物流、研发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国际贸易及国际物流综合平台,打造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神经中枢”。三是全力推进“一主六副”物流中心体系建设,空港物流中心一期已经开工,宁海物流中心一期完成前期工作,北仑现代国际物流中心完成控制性详规和招商前期工作,镇海大宗货物海铁联运物流枢纽港、集装箱海铁联运物流枢纽站、传化物流基地等项目正在推进,杭州湾新区物流中心、梅山岛等重大物流集聚区块的规划研究已经开展,为项目开发建设做好准备。

3.完善各项优惠政策措施,强化制度保障。

一是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实施办法”和“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引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由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重点物流园区、物流企业和公共物流信息服务系统的建设;实施优惠土地政策,对市规划范围的物流园区和现代物流企业项目用地参照工业、交通类项目用地地价确定;鼓励物流企业采用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和设备,并在市政府科技项目经费和技术改造项目计划安排上给予政策倾斜;同时,为物流企业开辟绿色通道,市环城高速对进出港口的集装箱卡车通行费实行减半征收。二是制定出台“市现代物流重点联系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开展“十强物流企业、十佳成长型物流企业”评选活动,着力强化市场微观主体的培育。三是针对重点项目、重点领域,研究出台“电子口岸建设考核管理办法”等专项扶持引导办法,强化对电子口岸建设的考核管理。

4.加强统计考核,完善工作机制。

一是参照国家、省物流统计制度,结合实际,建立了社会物流统计制度,开发了市现代物流业网上直报系统与统计系统,选择40家工商企业作为代表,为准确评估物流发展现状,实施物流推进考核工作提供基础。二是把现代物流业推进工作纳入市政府年度服务业目标考核中,加强对市有关部门、各县(市、区)物流推进工作的考核,完善了推进机制。

三、九江市港口物流业发展现状

九江地处赣、鄂、湘、皖四省交界处,是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推进的过渡地带,处在南京、武汉两大经济区域的结合部,依长江承东启西,托京九对接南北,构成经济轴“黄金十字架”的交汇点,京九、铜九、合九三条铁路汇集于九江,在建拟建的还有昌九城际高速、九景衢铁路,公路有福银高速、杭瑞高速、武吉高速、316国道、105国道穿境而过,九江庐山机场已经复航,水、陆、空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九江港作为江西省唯一通江达海港口,1980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一类对外贸易水运口岸,1991年被国家批准对外国籍船舶开放,九江港拥有长江岸线152公里,下设瑞昌港区、城西港区、城区港区、湖口港区和彭泽港区等五个港区,共有泊位134个,其中生产性泊位119个,3000~5000吨级泊位约占1/4。港口可常年航行3000~5000吨级海轮,具有件杂货、散货、超大件、液体化工、国际集装箱等综合通过能力。九江港已开辟日本、新加坡、俄罗斯、菲律宾、韩国、香港、台湾、斐济等国家及地区的近洋直达航线,国际集装箱航运每天开通有九江至上海中转的公共内支线航班,江西省往年进出口货物一半以上都通过九江口岸直接或中转进出口。

随着全省经济和港口腹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九江港货物吞吐量出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其中集装箱吞吐量发展势头更加迅猛。2007年,九江港货物吞吐量达到3814万吨,同比增加21.5%,是2001年的3.7倍;集装箱吞吐量8.8万标箱,同比增长20%,是2001年的13.3倍。随着九江港货物吞吐量的不断增加,进一步带动九江物流业的发展壮大,目前全市从事仓储、运输、综合服务等各类物流企业241家,其中中央直属企业10余家,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物流企业,如厦门中通远洋物流、上海佳吉快运、武汉中远国际货运、长江国际货运、中国外运、中海集运等纷纷入驻九江,上海港集团出资开发城西港区新建集装箱码头以及物流园区,新疆华凌集团也将投资114亿元在城区港区建设国际旅游商贸港项目。

但是,从总体上看,九江港口物流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港口布局有待完善。2007年,九江市集装箱吞吐量已达8.8万标箱,并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而目前我市仍没有专业集装箱码头,仅九江外贸码头兼营集装箱业务,且承载能力已趋饱和,建设大型专业化集装箱码头和作业区势在必行。同时,九江港口布局也不规范,各类大、小码头分布比较杂乱,专业化泊位较少,从长远看,不利于港口规模化发展。

2.临港工业不够发达,物流园区建设刚刚起步。发展临港工业和建设专业物流园区是促进港口物流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虽然近年来我市也引进了一些临港型工业项目,但规模不大,尚未充分利用依托港口发展产业的优越条件,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而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园区建设更是滞后,目前仅有几个拟建项目,还未动工。

3.缺乏现代物流体系支撑。目前,我市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体系,物流企业从数量上不多,质量上也不高,第三方物流体系尚不发达,本土较大规模的基本上都是中央直属企业,民营资本参与程度不高。可以概括为:多元化经营主体并存,散、乱、差、小、效益低,缺乏现代管理手段和设施,与现代物流理念和要求相去甚远。

四、加快九江港建设,推动我市港口物流业发展的建议

1.加强政府主导作用,成立组织协调机构。为加强对我市港口物流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功能,按照“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运作”的原则,建议成立九江市加快港口物流业发展领导小组,由市政府牵头,各相关职能部门参与。主要负责高标准制定发展规划,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协调物流项目建设,并对市有关部门物流推进工作进行督促和考核。

2.制定优惠政策,为我市港口物流业打造良好发展环境。一是提供财政支持力度,清理各种行政收费。由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培养重点物流企业发展。同时,全面清理向物流运输车、船收取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款项目,取消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各种收费项目。可借鉴其他省市做法,对进出港区的集装箱运输车辆在高速公路通行时,实行单向收费优惠。二是对符合规划的港口码头和物流园区项目在用地上给予政策优惠,地价可参照工业、交通类项目用地标准,并在征地拆迁方面给予优惠。三是结合物流行业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招商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与九江港开展码头、场站合作经营,形成长期稳定的物流货源;四是制定相应政策鼓励企业整合内部物流资源,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培育和壮大本地物流企业。

沿海范文篇6

第一,完善沿海基础设施体系,不断提高支撑保障能力。要进一步加快沿海港口群建设。其中对南通提出了要发挥江海联运优势,适时启动洋口港区15万吨级进港航道试挖工程,开工建设吕四港区10万吨级挖入式港池的要求。要积极构建综合交通体系。提出要尽快形成铁路、公路、水运三大通道,实现与长三角核心区域、环渤海地区和沿陇海兰新线地区更加便捷的互通对接。要不断增强水资源和能源保障能力。统筹推进沿海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淡水资源供给和防洪保安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沿海电源点建设。

第二,构建沿海新型产业基地,加快构筑新的发展优势。要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要求各地发挥优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要大力推进开发园区建设。着力抓好南北共建园区建设,支持合作开发园区,大力吸引央企、跨国公司、省属国有企业、大型民营企业到沿海兴建各类园区。要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创新平台和载体建设力度,积极推进研发平台建设。培育沿海地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在新兴产业和临港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要高度重视沿海环境保护。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提高环保准入门槛,在承接产业转移时严防污染转移,从源头上控制和减少污染。加大沿海化工园区整治力度,全面提高治污能力和标准,下决心关闭一批没有治污能力的“小化工”企业。

第三,推进滩涂围垦综合开发,着力拓展沿海发展空间。要大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全力推进部省合作滩涂围垦六大工程建设,力争完成计划匡围67万亩、新增农业用地10万亩以上的目标任务。要不断创新开发机制。鼓励省市县相互参股,形成多元开发格局。坚持远近结合、滚动开发,探索盈利回报模式,建立合理高效可持续的开发机制。要注重高效集约利用。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农业生产和生态保护用地需求。要抓紧完善配套政策。加快制定围垦利用相关配套政策措施,重点落实好农业、建设、生态用地的使用比例,对围垦开发形成的土地纳入耕地占补平衡项目库管理,新增耕地指标优先用于沿海重点工程项目。

第四,加大沿海城镇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要进一步完善沿海城镇体系。根据“三极一带多节点”的空间布局,统筹考虑沿海港口群、产业带和城镇轴建设,做到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同步规划,生态建设与城镇建设协调推进。要努力提升城市综合功能。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建设和管理信息化步伐,推进节约型城市建设。要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步伐。有序推进镇村布局规划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长效机制。

第五,健全沿海工作联动机制,努力形成推动沿海开发的强大合力。要进一步增强主观能动性和工作创造性,牢固树立“闯”的精神、“抢”的意识、“拼”的作风。要加强省内区域互动,支持苏北、苏中地区对接沿海、借船出海,在与沿海地区互动发展中实现共同繁荣。要继续抓好沿海开发宣传推介工作,重点开展东中西区域合作、江海联动、陆海统筹和赴海外招商等宣传推介活动,组织好沿海开发第一阶段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的宣传报道。

二、客观总结评价前一阶段沿海开发工作

自2月3日全县沿海开发工作推进会召开以来,全县上下迅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以“三争三实”统揽全局,着眼于“早、快、抢”,紧紧围绕下达的目标任务,创新发展举措,沿海开发各项重点工作平稳有序推进,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是咬定目标,主要经济指标难中求进。从1-2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来看,四大园区综合得分排名第一的是县经济开发区,并列第二的是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和沿海经济开发区。从单项指标看,招商引资排名第一的是沿海经济开发区,完成注册外资2500万美元,占年度计划的19.23%,超过时序进度,其余的均与时序进度有较大差距。工业运行排名第一的是循环经济产业园,完成应税销售3.1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6%,基本达到时序进度。工业项目建设排名第一的是县经济开发区,1至2月新开工千万元以上项目7个,占全年指标的29.17%。服务业经济排名第一的是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完成服务业千万元以上项目投入4.07亿元,占年度计划的22.62%,超过时序进度。财政收入排名第一的是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357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6.8%,达到时序进度。

二是狠抓落实,重点工作取得新的突破。各部门、各镇(区)对照《2012年县沿海开发工作要点》和任务分解表,创新举措,狠抓落实,谋求突破,确保了沿海开发工作的整体有效推进。集疏运体系重点工程加快推进。通洋高速施工队进场,基本完成项目部建设;高等级公路进展顺利,全线累计完成投资12.59亿元,占总投资的66.3%;海洋铁路车站装修工程基本完工,正在做通车准备;洋口运河桥梁配套工程全面部署、加快推进;通洋高速二期、扬启高速前期工作已经启动。沿海重大产业项目取得突破。“三一工业园”正式落户县经济开发区;振戎洋口能源仓储项目正式签约;台湾中石化项目已对核心问题进行深入洽谈;县经济开发区与张家港保税区合作共建的“区中园”项目已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有望近期签约落户;洋口港化工仓储物流项目2月18日就项目选址、投资规模、投资合作方式等进行深入洽谈并签署备忘录;中石油(洋口港)成品油物流中心及LNG二期扩产项目已与中石油高层领导进行沟通对接,相关工作正加快推进。重大规划审批取得新进展。赛得利溶解浆项目已完成咨询意见初稿,即将上报国家发改委;口岸临时开放第七次延期已经获得省政府批复,并上报国家交通部;5000吨级液化品码头海域使用及环评报告已通过评审;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的规划环评已通过省环保厅组织的专家评审,正待厅长办公会讨论通过。园区重点配套进一步完善。洋口港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临时供热站等公共设施加快建设,县经济开发区安置房、公租房、洋口运河公用码头建设按计划推进,沿海经济开发区狠抓新城配套建设和生活配套区配套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道路及雨污水管网等园区配套设施建设有序推进。

三是创新体制,园区开发活力不断增强。各园区积极策应县委、县政府“区镇合一”的重大决策,大力推进镇、区综合管理改革。沿海经济开发区、旅游开发区与洋口镇,东安科技园区与大豫镇分别实施了区镇一体化管理,逐步理顺园区与镇的管理体制,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县经济开发区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强化区镇一体化深度融合,进一步激发了园区发展活力。洋口港投资开发公司通过股权调整,内部配合更加协调、公司运转更加高效,形成了凝聚发展的强大合力。南通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在短短二个月时间内,综合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完成了组建实施方案,并经县委、县政府研究正式发文,目前组建工作加快推进。

四是强化组织,沿海开发推进氛围更加浓厚。近期,为加快推进沿海镇(区)的发展,县委、县政府加强调研、督查和协调,在栟茶镇召开了县委常委(扩大)会议,在循环经济产业园进行了现场办公,围绕洋口港开发中的相关问题分别召开了洋口港重点工作协调推进会和洋口港开发建设前线指挥部办公会议,及时研究政策、明晰思路、解决难题,促进了重点难点工作的加快推进。另外,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针对沿海开发过程中需要国家、省帮助解决的重点问题亲自率队跑部跑省,加强沟通对接,一些关键环节的难点问题取得了新的突破。沿海五大园区围绕全年目标,对照县下达的分解任务,完善推进机制,加强考核督查,强化过程控制,沿海开发工作推进效率不断提升。县相关部门服务沿海开发的主动意识进一步增强,县发改委和沿海办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在重大项目审批上主动做好对接服务,同时加强重点工作的督查推进和协调服务,促进沿海开发工作高效开展;县国土局与上级国土部门做好沟通衔接,想方设法为三一重工等沿海重特大项目解决建设用地指标;县海洋与渔业局专程赴宁为沿海经济开发区办理二期海域证等相关事宜;县供电公司极力做好沿海开发电力需求服务,对沿海经济开发区申报新建11万伏变电所给以指导和服务;县规划局和环保局积极做好全县污水达标尾水排海管道工程规划等前期准备工作;县交通运输局克服前期连续阴雨和低温天气,积极为高等级公路、通洋高速等工程尽快复工做好服务工作;县委组织部、县编办在县沿海发展办公室和外向型农业综合开发区组建工作中加强指导,在人员调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县委宣传部、县传媒中心大力宣传我县沿海开发,极大鼓舞全县人民斗志,提升全县沿海开发的信心;其它相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主动服务沿海开发大局,形成了推进沿海开发的强大合力。

在加快推进取得明显实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脱幅较大。四大园区实现工业应税销售24.6亿元,占年计划的11%,滞后时序进度5.7个百分点,低于全县平均时序进度1个百分点。其中县经济开发区仅完成全年计划的9.6%,不仅低于四大园区平均时序进度,而且为全县倒数第二。四大园区完成注册外资2928万美元,占全年计划的5%,滞后时序进度11.7个百分点,低于全县平均时序进度0.33个百分点,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和县经济开发区注册外资均为零。四大园区完成到账外资860万美元,占年度计划的2.5%,低于时序进度14.2个百分点,低于全县时序进度0.8个百分点,循环经济产业园到账外资为零。四大园区完成市外民资28269万元,占全年计划的6.7%,滞后时序进度10个百分点,低于全县平均时序进度4.4个百分点。四大园区完成全部工业投入18.9亿元,占年度计划的11.1%,滞后时序进度5.6个百分点,低于全县平均时序进度4.19个百分点。其中洋口港经济开发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仅完成时序进度的2.92%和3.08%,为全县倒数第一和第二。四大园区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数7个,占年度计划的12%,滞后时序进度4.7个百分点。亿元以上竣工项目数2个,占年度计划的8.3%,滞后时序进度8.4个百分点,其中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循环经济产业园亿元以上竣工项目数为零。

二是重点工作进展较为缓慢。洋口运河贯通工程推进迟缓。高等级公路、通洋高速拆迁仍有未签未拆,高等级公路沿线镇土方供应未按时序进度到位,严重影响了项目的加快推进。根据上级要求今年必须完成10万亩围垦任务,如不抓紧推进,势必影响部省合作项目任务的完成。

三是重点项目推进不快。对照年度明确的推进计划和时间节点,大部分项目推进缓慢,在谈项目迟迟不得签约,已签约项目迟迟不得落户,已落户项目迟迟不得开工,严重影响了全县沿海开发的快速推进。相关部门服务项目建设的主动性不强,有的甚至出现不作为的现象。

四是沿海城镇建设形象进度还不明显。年初对各园区的房地产开发以及土地出让面积均有明确的目标任务,但到目前为止,新出让土地还是空白,房地产新开工项目很少,与年初下达目标相差甚远,影响了沿海开发的整体推进。

以上这些问题有共性的,也有个性的,希望涉及到的园区和部门引起高度重视,加强研究解决,采取扎实措施,迅速扭转态势。

三、全力以赴谋求沿海开发工作更大突破

对照省市沿海开发座谈会的精神和年初下达的沿海开发全年目标任务,区域竞争压力很大,重点工作推进任务很重,全县上下务必按照“三争三实”的工作要求,集中一切精力,想尽一切办法,创新举措、攻坚克难,加快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确保沿海开发工作实现首季“开门红”和二季度“双过半”的目标。

一是强势推进重大产业项目,努力在项目招商、项目报批和项目建设上谋求快突破。最近几年的开发实践反复表明,项目是沿海开发的生命线,大项目大发展、小项目小发展、没有项目就没有经济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要继续坚持以大项目催生大产业、实现大发展。一要强势推进沿海产业特别是临港产业招商,不断强化招商推进机制,对一些有带动辐射效应的项目,组织专人进行策划包装,形成沿海开发招商项目库,争取在全市组织的韩国、日本专题招商活动中以及南通沿海开发暨服务长江中上游地区合作交流恳谈会上签约一批项目,为全县沿海开发增添发展后劲。对中石油洋口港成品油物流中心、洋口港化工仓储物流、台湾中石化、浙江三圆石化、美国诚信、巴斯夫化学等一批成熟度高的重大项目,要紧盯不放,务求必成。二要对赛得利40万吨溶解浆、三一重工、振戎能源、国信LNG热电联产等已经落户的项目,主动跟进、服务指导、积极配合项目业主完成项目报批,力求项目及早开工建设。三要对已经开工的重大项目加大服务力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难点问题,确保项目快建设、快投产、快见效,使重大项目真正成为沿海产业的龙头,带动全县沿海开发实现突破性进展。

二是加快推进载体平台建设,努力在基础设施、生产服务和生活配套上谋求新提升。要继续把沿海前沿载体建设作为发展特色板块经济、壮大产业集群、加快财源建设的重点工程来大力度推进。一要加快完善基础性配套功能,强化路网、水系、绿地、污水处理、集中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推进。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要继续加快完善临港工业园区一期道路、管网等基础配套,加快二期吹填和中心路、中心河建设,确保5月底前港区内河港池工程主体完工,年内污水处理厂竣工运营;经济开发区要全力推进洋口运河公用码头建设,抓紧开展草港路建设前期工作,确保二季度开始施工;沿海经济开发区要加快污水集中深海排放工程、园区独立水系工程、废气处置工程、智慧园区工程、湿地公园工程等一批安全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循环经济产业园要加快进口再生资源加工区联检大楼、检验场地、污水预处理厂和园区道路及雨污水管网等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及早满足园区申报和项目落户条件。二要加快做强生产服务性配套功能,大力发展金融、商务、工业设计、科技研发、营销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洋口港经济开发区要加快推进口岸商务区、石材产业园、化工仓储物流等生产性配套服务项目,经济开发区要加快推进黄河路商业开发,加快总部经济、服务外包和现代物流等高端服务业项目的洽谈落户。三要加快提升生活性配套功能,沿海区镇要以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为契机,扎实推进一批餐饮酒店、居住、教育、医疗、文化等功能性项目,切实改善沿海地区生活环境。洋口港要加快实施海逸国际社区开发;经济开发区要全力推进安置房、公租房建设;沿海经济开发区要加快完善职工生活区配套。

三是全力推进集疏运体系建设,努力在港口建设、陆域交通和内河运输上谋求大配套。集疏运体系建设一直是沿海开发的重中之重,是大运输量项目落户的必备条件,要统筹推进港口、高速、铁路、内河建设,加快构建配套功能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在港口建设上,要重点围绕落户项目的需求优化太阳岛码头泊位及岸线资源利用规划,加快推进30万吨级航道前期工作,尽快实施15万吨级北航道试挖工程,加快太阳岛5000吨级液化品码头和10万吨级石化码头建设,确保早日竣工运营,全面提升港口功能和等级水平。在陆域交通上,要加快推进高等级公路、通洋高速公路建设进程,继续保持良好的推进态势,力争超时序完成工程目标任务,同时积极开展通洋高速二期、扬启高速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要抓紧做好海洋铁路扫尾工作,确保如期竣工通车,全面开展海洋铁路二期上岛工程前期工作,力争早日获批。在内河运输上,加紧推进洋口运河桥梁配套工程,水务局、交通局及沿线区镇要根据确定的目标任务细化责任、落实到位、加快实施,确保2013年全线通航。

沿海范文篇7

由2011年河北沿海地区秦皇岛、唐山、沧州三市各产业的生产总值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生产总值占据主导地位,而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相对较低(如表1所示)。从目前河北沿海地区就业人员从事的工作所属产业来看,在第二产业就业的人员数量相对较多,而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相对较少。由此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占用人力资源较少,创造的价值也相对较少;第二、三产业占用的人力资源较多,创造的生产总值也较多。所以,河北沿海地区未来几年内的人力资源各产业方面的需求按由多到少,分别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并且,主要以制造工业与旅游服务业为主。据统计,2011年河北全省按行业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通信、化工、金属制品和纺织等行业,其中通讯设备制造企业共有1037家,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企业有804家,非金属矿物制品企业853家。目前,河北省的各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与未来发展趋势基本相符,由于其大多数属于技术型产业,其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相对较大,这对河北省人才的吸收力与河北沿海地区的高校在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都是不小的挑战。

二、河北沿海地区重点产业人力资源现状

由河北沿海地区的产业生产总值可以看出,该地区经济呈现较稳定的发展趋势,其经济的主要推动力在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其中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制造业,而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旅游业和港口物流业。

(一)旅游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休闲旅游。河北沿海地区具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厚重、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面临国内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河北沿海旅游业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方面还不够科学规范,还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人才总体层次较低,精英人才缺乏。由于旅游行业具有特殊的服务性,所以旅游行业需要精通业务、具有创新能力和较高管理水平的精英式人才。在河北沿海地区,其旅游业从业人员总体层次仍然较低,且流动性较大,如高素质的职业经理人、营销人才、度假村管理人才、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等精英型人才大量缺乏。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二是复合型人才较少,且缺乏流动性。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旅游企业不仅需要大量操作型服务人员,更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旅游人才最为缺乏。目前河北沿海地区旅游业人力资源出现了两个流动趋势,一方面基层员工的流动过于频繁,无法保证高质量的服务,另一方面中高层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动基本是小范围的、区域性的流动,缺少新鲜血液的注入,阻碍了旅游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二)港口物流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河北沿海地区拥有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三大港口,其在经济与人才培养方面的影响不容忽视。目前,河北沿海地区港口物流业的从业人员文化和专业技术水平较低。在港口就业人员中,大多数是生产作业与生产辅助作业人员,中高层次的管理人员与具有一定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只占全部就业人员的一小部分,并且人员构成比例不合理,生产作业人员老龄化严重。港口物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与港口的日常运营和河北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全面提升河北沿海地区的港口物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一定能有效保障港口经济快速发展。

(三)制造业人力资源发展现状

与旅游业、港口物流业相比,河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是带动河北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以唐山为例,其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形成大型水泥设备出口基地,并具备年加工2万吨的生产能力。在人力资源方面,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几乎占了河北沿海地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表2所示),其中秦皇岛市制造业从业人员6.74万人,占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78.83%。但是,目前河北沿海地区制造业的高级人才总量和素质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并且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明显不足,战略性人才缺口较大,在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方面也不足以应对发展的需要。

三、河北沿海地区人力资源需求结构分析

河北沿海地区的人力资源需求结构主要是根据各产业的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发展趋势来确定的。河北沿海地区的人力资源将以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为主要组成部分,这部分的人力资源将是河北沿海地区人力资源的主要需求,也将是推动河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动力。第二产业主要是对制造业技术人员的需求。目前,从事制造业的大多数是普通作业的工人,但若想提高生产效率和市场效益,专业技术人员是不可缺少的。因此,在制造业的主要需求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第三产业主要是对旅游业和海港物流业从业人员的需求。目前,河北沿海地区第三产业的主要从业人员集中在旅游业和海港物流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服务的质量与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对于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对高级管理人才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加大。可以说,在未来几年内,河北沿海地区第三产业人力资源的主要是对旅游业和港口物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与复合型技术人员的需求。

四、河北沿海地区人力资源发展的政策建议

沿海范文篇8

关键词:棉花;抗逆栽培;品种选择;合理密植;田间管理;江苏沿海棉区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四季异常,灾害频繁,病虫暴发,农业的自然灾害风险和生物危害风险日益加大。作为沿海地区大宗经济作物的棉花,其栽培环境逐渐逆化,宜棉气候年景难遇,逆境灾害年份多见,使棉花产业稳定发展面临挑战。推广应用异常气候条件下沿海棉区棉花抗逆栽培技术已显得十分重要。

一、选用良种

选育抗病品种是控制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棉花育种要在重视抗虫性选育的同时,加强对抗病种质的病圃选择,使育成品种不仅抗棉铃虫,而且抗枯萎病、耐黄萎病,增强这些新品种在沿海棉区的适应性、抗逆性和安全性。必须按照《种子法》的规定引进新品种,而且要严格按照试验、示范、推广的程序,确保因种栽培、良种配套良法。禁止不合法品种在生产上应用,抑制品种多乱杂,遏制枯萎病、黄萎病新菌系侵入和生理小种多样化。主推科棉、苏杂、南抗(南农)、盐抗、泗抗(泗杂)系统主导品种,优化品种布局,促进良种配套良法。

二、轮作换茬

推进轮作换茬,降低棉田土壤菌原数量,减轻枯萎病、黄萎病发病程度,建设高产稳产优质棉田,提高棉花生产水平。尤其在沿海旱作棉区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重病田,轮茬种植玉米、大蒜、冬瓜、叶菜类蔬菜等作物1~3年,在3年内轮茬1遍。

三、培育壮苗

选择无病、肥沃、光照条件好、管理方便的地段作苗床,实施好冬翻冻土、春耖晒土熟化、增施腐熟有机肥等工序。

四、高垄栽培

培土壅根,能形成高质量的高垄,不仅利于棉花防风抗倒、防涝降渍,促进土壤散湿增温,而且有利于改善棉株根际土壤环境,提高供肥性能,促进棉苗根系发育,增强养分吸收能力。要将棉田高垄作为棉花抗逆栽培的重要措施加以应用,及时培土壅根,形成高垄,增强棉花抗逆能力。

五、合理密植

不宜为追求种植大铃品种而大幅度降低密度。过低的密度难以保证合理的群体总量,不利于充分利用温光资源,更不利于抗逆栽培,灾年难以实现稳产。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品种,因种栽培,良种配套良法,增强棉花抗逆能力,提高抗灾补偿效果。杂交棉移栽密度要从沿海棉区抗逆栽培实际出发,因品种类型、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栽培水平和栽培方式的不同而合理确定。一般棉田栽2.7~3.0万株/hm2,高产田栽2.4~2.7万株/hm2。

六、水肥管理

突出棉花抗逆栽培和安全生产,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搞好平田整地,配套排灌设施,改善棉田水利条件,提高防洪、防涝、防旱标准;按照“棉田一套沟、从种理到收”的要求,建设高标准棉田水系,配套好内外三沟,达到涝能排、渍能降、旱能灌,确保棉田遇暴雨不受淹、连阴雨不受渍、雨止田干,防棉苗水发水控;遇干旱灌得上,防棉花干旱死苗。增强棉花抗御涝渍旱灾的能力。重新认识增施有机肥对增强棉花抗病、抗涝、抗渍栽培的重要性,加大灰杂肥、人畜粪肥、菜籽饼粕等作基肥的施用比例,增加优质高浓度复合肥作追肥的用量,控制氮肥,稳定磷肥,增施钾肥,补施微肥,实行配方施肥,促进棉苗健壮生长,增强棉花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和抵抗力。

七、全程化调

化调不仅是棉花夺取高产的重要措施,也是棉花抗逆栽培的关键技术。要改变化调的片面理解,把化调作为棉花夺高产的关键技术和抗逆栽培的重要措施,搞好棉花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全程化学调节。要改变梅雨期间不化调的习惯,即使遇连阴雨天气,也不放松化调,要因天、因苗制宜,进行勤调、轻调、多次调、主动调,确保优化个体群体质量。

八、病虫害防治

利用栽培措施改善棉田小气候,增加棉田通风透光性能,降低田间湿度,优化棉田环境,提高棉苗抗逆能力,抑制病菌侵染与繁殖,减轻发病程度,促进棉花稳发稳长。对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防治,必须在未发病前的苗期,及早使用药剂;蕾花期采取改善田间条件和药肥调控相结合的方法,减轻发病,即从6月初开始连续喷药保苗,可减轻蕾期的发病程度。对虫害,要密切注视虫情预测预报和发生程度,达到防治指标及时用药,控制盲蝽蟓、烟粉虱、红蜘蛛等害虫危害。要防治3代、4代棉铃虫,防治次数根据发生量确定。

参考文献:

[1]欧阳琼成.沿江棉花栽培技术的改进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8):222.

[2]白艳红,刘瑞娟,邹积田.棉花栽培应用抗旱保水剂的效果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8(3):50-51.

沿海范文篇9

关键词:沿海开发;金融支持;金融服务

一、金融业对海门市沿海开发的战略意义和支持方向

(一)国际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值得关注和借鉴

金融业要支持和服务于海门市乃至盐城、南通和连云港的其他沿海城市的开发,首先要理解沿海开发的国际经验和把握沿海开发的战略方向,一是门户城市在沿海开发中的主导地位。美国的洛杉矶、日本的东京、韩国的釜山等地都是沿海地区重要的门户城市。这些沿海地区开发之初,均采取做强门户城市,带动区域整体开发的思路。二是远洋深水大港的支撑作用。如洛杉矶大都市区拥有长滩和洛杉矶港,东京圈拥有横滨、川畸和千叶港,釜山大都市区拥有釜山港和大浦港。这些港口都是远洋深水大港,不仅带动了区域全球贸易进程,而且推动了沿线工业基地建设,为门户城市的枢纽功能发挥起到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三是以大运量高速交通为主体的基础设施支撑。以高速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保证了重要的空间支撑,尤其是区域性高速干线对城市区域化发展起到了直接的引导作用。如在沿海区域城镇体系演化过程当中日本的新干线、韩国京釜高铁、美国的加州高速路网成为城镇体系集聚和连绵发展的重要支撑。四是接轨全球市场的产业政策。临港工业是世界港口城市经济发展的首选产业。沿海开发地区都主动接纳全球产业转移,发展临港产业,并积极进行新兴产业基地布局,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通过区域经济转型促进城市化发展。

(二)金融业要准确把握海门市沿海开发的战略布局

1.基础设施先行,加大对以东灶港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支持力度。海门市东灶港是南通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江苏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重要依托,是南通市加快调整产业布局、承接产业转移和实现工业化的重要支撑,更是沿海开发的龙头工程,在海门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新的发展时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金融业要积极适应沿海开发战略定位要求,强化对东灶港港口体系对区域城市化的支撑功能。加大对以高速公路、沿海铁路、航道等为主的交通网络和码头、道路、供电、供水、污水处理等基础配套,形成港口群强有力的配套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2.以产业为主导,大力支持重大产业建设项目,培育特色产业基地。沿海大开发,产业是载体,大项目是关键。金融要积极策应沿海开发产业战略重点,积极支持海门市建设海工装备、大飞机制造、机电、食品制造等临江工业和以新型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现代纺织等新兴和优势产业,加大重点项目支持力度,逐步扩大对现代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的支持,促进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型工业基地建设。

3.以城市化为支点,加大海门市城市化建设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城镇建设步伐。目前海门市沿海开发围绕“昨日垦区、今日园区、明日城区”的总体目标,新区总体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是目前长三角地区正在着力打造的沿海临港产业平台之一。金融业要突出重点,积极推进海门市新区城市化战略,通过城建贷款、房地产开发融资、个人住房贷款等多种方式,支持做大做强海门港工贸区、滨海新区、临江新区、海门工业园区四大新兴城市群。

4.以可持续发展为动力,积极支持滩涂开发、农业产业化和生态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投入,切实支持以特色瓜蔬、特经特粮、四青作物、果品苗木、优质家禽、海门山羊、优质水产为重点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以着力建设土地后备资源开发区为重点的滩涂开发,支持以开发和保护并重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加快推进高校农业规模化、传统农业商品化,促进沿海地区的持续发展。

5.以中小企业为补充,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的持续活力。江苏沿海开发战略为大批民营中小企业搭建了发展平台,为民营中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提供了机遇。同时,大批的民营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迫切追求也为沿海开发带来了发展动力。海门市的民营中小企业名列南通县市区之首,于是海门市地方经济的重要支撑,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活力所在。金融业要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投入,积极支持和培育中小企业发展,增强经济发展的持续活力。

二、拓宽视野,创新推动,全方位打造沿海开发金融战略新格局

(一)“突出一个核心”,就是要突出以吸引股权性资金为核心,有效撬动金融杠杆,发挥金融对沿海开发的支撑作用

沿海开发需要大量的资金推动,资金的来源是金融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先导性的股权性资金更应作为核心对待。因为无论是采用银行贷款、发债、资本市场融资等方式筹集资金,都必须建立在企业已经设立、资本金到位或符合项目融资资本金条件的基础之上。从另一方面说,取得股权性融资后吸引银行贷款、发行债券等债务性融资难度相应降低。因此,吸引股权性融资在沿海开放战略的金融支持与安排中处于核心地位。

(二)“推动两大突破”,就是要围绕难点,重点在创新和机制上实现突破,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1.推动创新突破。沿海开发,金融创新是助力器。金融业要以更开阔的视野,更积极的措施,密切跟踪金融市场的发展动向,充分利用和组合各种金融工具,推动金融产品创新,创新拓展融资空间,提升金融服务水平。一是担保方式的创新。比如海门沿海有25公里的海岸线,可以探索以这片海域使用权抵押进行融资;二是金融产品的创新,如通过汽车金融服务网络给汽车生产商在全国的汽车经销商提供授信支持,并与企业的销售资金回笼进行实时对接和有效管理,实现了银企双方的价值提升和共赢;三是新兴市场融资产品的应用,如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信托理财等产品,就是在银行贷款之外充分利用各类新兴市场筹集的资金,不但扩大了企业的融资渠道,而且大大降低了企业财务成本。

2.推动机制突破。以全球化的视野,放眼国际国内市场,从机制上突破,创造更加优惠的条件,鼓励参与沿海地区金融体系建设。例如鼓励股份制银行、地方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信托、金融租赁公司等到沿海地区设立分支机构;组建沿海开发产业基金,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并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吸引风险投资与私人股权投资机构;增资或设立政府主导的担保公司或再担保公司,带动中小企业融资的快速发展等。

(三)“实现四大融合”,就是要融合金融要素和资源,汇聚更大的力量支持沿海开发

1.促进各种金融业态经营相融合。充分利用银行、信托、投行、基金等各自经营优势,对各业态产品与服务进行嫁接和融合,形成有效顺畅的融资体系。如以股权信托募集资金作为股权性资金,嫁接银行贷款资金;以公开发行、直投等方式满足资本金要求,嫁接银行、保险、信托贷款等债务性资金等。

2.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运用相融合。综合运用IPO、股权私募、再融资等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产品和银行贷款、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信托收益凭证、融资租赁等间接融资产品融合运用,进一步扩大融资渠道,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融资的便利性和可获得性。

3.政府引导资金与民间资本相融合。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各自的特长,适宜政府投资的领域由政府主导,其余的领域鼓励民间资本的进入和发展,以小投入带动大投资,综合运用BOT、BT、PPP等多种方式吸引资金,或以出售资产、发行债券和租赁承包等形式盘活存量资产和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开发等。

4.金融资金与产业资本相融合。产业资本是先导性的资金,金融资金对产业资本的跟随效应十分明显,但金融资金同时又存在明显的杠杆效应、复制效应和衍生效应。沿海开发必须以产业资本先导性进入带动金融资金的跟进,从而带动金融资金和产业资本互动效应的发挥。

三、政府护航,着力打造沿海开发的金融外部配套环境和体系

1.加强政府主导,搭建以银、政、企项目对接交流平台和政府投资主导的投融资平台为核心的两大平台。一方面,发挥政府的桥梁和纽带作用,积极搭建银政企项目对接交流平台,利用会、恳谈会、网站、刊物等形式,加强金融机构与政府、企业及项目的沟通联系,主动传递沿海开发信息,实行重大项目银企对接,并在项目推进上加强衔接,使金融机构了解项目行政审批进度和投资进展,方便融资审批对接和安排。另一方面,设立沿海开发省级投融资平台,借鉴高速公路开发的经验,以平台筹措和集中管理资金,统筹规划,避免各市各自为政、互相割裂的局面,努力构建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科学化投融资体系。

2.引导金融资源向临港工业倾斜。研究出台财政贴息等专项政策,对信贷资源投入总量或重点项目、小企业具体单项业务考核进行激励引导,鼓励银行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向沿海地区。鼓励保险、信托资金进入沿海开发项目,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推动沿海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

3.积极优化和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增强沿海地区金融活力和竞争力。社会信用和金融生态环境是沿海开发中不可流动的资源禀赋,也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一是加强投资环境建设,在企业注册登记、项目报批、完善产权交易等方面,减少环节,缩短时间,降低费用,提高效率,解决制约投融资发展的软环境因素,吸引更多资本投入沿海开发;二是倡导重大项目银团融资,创造有序竞争和合作环境,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参与沿海开发。加强政府和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创造适应金融创新的宽松监管氛围;三是从政府自身做起,加强信用宣传,主动协助化解区域内金融不良资产,完善针对企业逃废债等行为的刚性约束机制,保护金融机构业务发展积极性,努力构建经济与金融良性互动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向楠.构建江苏沿海开发投融资体系的思路及建议[J].特区经济,2010,(3).

[2]聂琳琳,刘传哲,唐安宝.后危机时代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金融支持[J].商业经济评论,2010,(4).

[3]裴平,刘璐.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J].现代金融,2010,(7).

沿海范文篇10

21世纪以来针对旅游资源更多侧重整合性开发利用研究。王欣等[4]从一个新的角度探讨了旅游资源整合的方法和模式;毛端谦等[5]认为通过空间整合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效益最大化并最终提高整个区域的旅游竞争力;李建丽[6]认为以城市旅游资源整合为纽带发展区域旅游,符合国际流行趋势,利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汪宇明[7]利用核心-边缘理论探讨了旅游资源区域整合的途径;冯学钢[8]认为只有联动开发旅游资源,才能使旅游区有更大的发展;柴海燕[9]认为应通过确定区域“主题”来整合旅游资源。综上可知,旅游资源开发研究已为国内外所关注,但目前针对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系统研究尚属空白。

2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调查

辽宁沿海经济带从东到西联结了辽宁省所辖的丹东、大连、营口、盘锦、锦州和葫芦岛6市,濒临黄、渤两海,呈现“N”字形绵延分布于辽宁省的东、南、西三面,这里山水相依、文明久远、民俗独特,自然人文景观交相辉映[10]。丹东市具有江、山、边境、海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包括:鸭绿江、虎山长城、河口仙境、九水峡、抗美援朝纪念馆、锦江山公园、凤凰山、安平河、红铜沟、世标山庄、水丰湖、太平湾、五龙背、东汤等温泉、蒲石河、玉龙湖、五龙山、大小鹿岛、獐岛、青山沟、天桥沟、天华山、大孤山、黄椅山、花脖山、响水寺、白石砬子、大梨树等农业旅游示范点、丹东人洞穴遗址、汉代西安平县遗址、近代战争遗址、现代桥梁遗址、水电站大坝、江海分界碑、园林工程、民俗风情、柱参、丝绸、板栗等。大连市具有海、节庆、现代都市风情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包括:棒棰岛、老虎滩等南部滨海、星海湾等海湾、星海等城市广场、圣亚海洋世界、极地海洋动物馆、碧海山庄、金石滩、发现王国、森林动物园、观光塔、蛇岛、夏家河子海滨、西郊度假区、安波、步云等温泉、朝阳沟森林公园、仙人洞森林公园、仙浴湾、白玉山、东鸡冠山及203高地、中日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遗址、老铁山、太阳沟、冰峪沟、长山群岛、长兴岛等海岛、俄日风情街、滨海路、国际服装节等节庆活动、海鲜、贝雕、现代城市风情等。营口市具有温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包括:金牛山遗址、石棚、楞严禅寺、盖州上帝庙、思拉堡温泉、熊岳天沐等温泉、望儿山、白沙湾等海滨,月亮湖公园、雪帽山、龟石滩、绣龙等森林公园、墩台山、赤山、西炮台遗址、玄贞观、水产品、水果等。盘锦市具有湿地、滩涂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包括: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辽河碑林、辽河文化产业园区、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鸟类、芦苇等湿地植被、河蟹文蛤等湿地水产、翅碱蓬等盐生滩涂植被、有机稻米、张氏祖居祖坟、甲午古战场、南大荒农场、辽河油井塔林、湖滨公园、中兴公园、马术俱乐部、鼎翔生态旅游区、西安现代农业园区等。锦州市具有园、山、馆、寺、窟、辽文化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包括:世博园、医巫闾山、北镇庙、万佛堂石窟、奉国寺、笔架山及天桥、辽沈战役纪念馆、大广济寺及其辽塔、锦州市博物馆、崇兴寺双塔、北镇鼓楼、李成梁石坊、北普陀山、龙岗墓群、吴楚庄园、松山生态园、青岩寺、黑山天主堂、翠岩山、大小凌河、女儿河、二郎洞、生生果园、义县八塔山、义县化石馆、动物园、东湖公园、道光廿五贡酒、沟帮子熏鸡工旅示范点、北镇农业旅游区等。葫芦岛具有海、岛、泉、城等特色品牌旅游资源,主要旅游资源包括:兴城古城、兴城海滨、九门口水上长城、碣石宫、菊花岛、葫芦山庄、兴城温泉、祖氏石坊、文庙、首山、龙潭大峡谷、葫芦岛军港、绥中新浪海滨浴场、虹螺山、止锚湾、塔子沟双塔、龙湾海滨、莲花山圣水寺、灵山寺、乌金塘水库、前所城、朱梅墓园、人文纪念公园、塔山阻击战纪念塔等。

3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资源的结构解析

由于旅游资源性质、价值、区位条件、规模、组合等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其内容、形式、开发模式都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不同类型的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开发重点、开发途径不同,内容丰富、品种繁多、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进行类型解构,深层次剖析旅游资源的价值和功能,可以为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发展提供宏观决策依据,也可为规划开发提供参考,避免出现开发趋同和产业同构,并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旅游资源的功能和效益。

3.1辽宁沿海优良级旅游资源

为了促进我国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1999年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标准,这是我国第一个评定旅游资源的国家标准,国家标准从旅游资源品位与价值、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等10方面把旅游区(点)质量等级划分为5级,从高到低依次为5A、4A、3A、2A、A。辽宁省旅游资源类型多样,内容丰富,2012年初,辽宁省14市共有5A级旅游区3家(其中辽宁沿海6市5A级旅游区2家,占辽宁省的66.7%),4A级旅游区63家(其中辽宁沿海6市4A级旅游区32家,占辽宁省的50.8%),3A级旅游区88家,2A级旅游区54家,1A级旅游区9家,辽宁14市中沿海6市的优良级旅游资源在辽宁省有绝对优势,这为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3.2辽宁沿海部级品牌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

旅游区是承载旅游资源的大类,其中包括若干小类,像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辽宁沿海各类旅游区中不乏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如万里长城中仅有的水上长城———九门口长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已闻名海内外,还有中朝两国的界江———鸭绿江等景区已形成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辽宁沿海共有世界级旅游品牌2处,主要部级旅游品牌68处(表1),总数分别占全省同级旅游品牌总数的28.6.7%和50.7%,而其中有些类别具有绝对比较优势,像旅游度假区在全省占80%,部级风景名胜区和部级自然保护区分别占全省比例的77.8%和69.2%。辽宁沿海具有比较优势的旅游资源主要是自然类型,适合开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等潮流旅游项目,这也正是辽宁沿海经济带旅游发展的潜力所在。

3.3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解析

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是指旅游资源分布形成的点、线、面等空间组合关系。辽宁沿海众多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连接起来,构成了纵横交错、多层次、多系统的网络结构,总体来看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呈现出点轴式和圈层式并存的结构模式。大连、丹东、营口、盘锦、锦州、葫芦岛6市旅游资源众多,形成旅游发展中的“节点”,贯通6市的交通通道沿线积聚形成了丹大山水边境风光带、盘营大滨海休闲游憩带、盘锦葫走廊文化带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轴”,点轴联结形成旅游资源网络;这里既有以蓝色海洋旅游资源为依托闻名海内外的“浪漫之都”大连,还有以“三沿”(沿海、沿江、沿边)著称的丹东,更有扼守新中国咽喉的红色之都锦州,丹东、大连和锦州由于历史发展、区位等因素形成了以全市旅游资源为基础,通过规划共绘、交通共建、市场共拓、产业共兴,优化配置旅游资源,构筑形成旅游的核心层、近郊层与远郊层的多级旅游圈层。以大连为代表的“大城”和营口盖州思拉堡温泉小镇为代表的“小镇”,以及全国最长的滨海公路等形成的点轴与圈层交相错综,构造了辽宁沿海旅游资源的网络结构,这一“大城小镇嵌景区”的空间分布为“全域旅游”奠定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4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