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3 21:52:38

央行范文篇1

(一)要充分体现中央银行的行业特点要把央行精神始终贯穿于央行会计文化建设始终,同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央行会计文化建设,形成百花争艳的文化建设氛围,更好的融于央行的各项财务工作中去,融于央行会计人的日常行为中,才有存在的价值和生命力。

(二)循序渐进的原则文化建设要长期规划、认真实施、循序推进,要将文化建设与业务发展、内控管理、队伍建设紧密结合,与日常业务工作相协调,寓文化理念于规范管理、服务发展中,做到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实现央行会计文化建设和全面科学发展的和谐共进、协调发展。

(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着眼于人的素养的提高和人的作用的发挥,及时了解和掌握会计人员的文化要求和意愿,通过文化纽带把业务发展的文化需要和员工成长的文化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干部职工接受、认可央行会计文化的价值取向,充分调动会计人员广泛参与、全员共建,实现个人理想与央行会计事业共同发展。

(四)坚持从管理工作入手会计文化作为一项管理科学,必须从管理工作入手才能取得实效。加强制度体系的建设,贯穿各项业务操作的全过程中,形成靠制度防风险、靠制度促规范、靠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良好氛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会计人员的价值观与行为,从而在管理模式上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约束,制度标准与价值准则协调同步,激励约束与文化导向优势互补,才能有效提高管理效率。

(五)坚持求实创新的原则央行会计文化建设,在弘扬、继承央行会计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吸收央行会计发展历程上的优秀文化成果,并运用创新思维,找准发展方向,选准突破口,通过观念创新、制度创新、载体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央行会计文化的时代内涵和行业品质。

二、加强央行会计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和措施

(一)发展会计物质文化会计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工作环境。要重视环境对会计人员心理的影响作用,工作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的情绪和心理,进而影响工作质量和效率。一是通过工作环境布局,形成央行会计部门独特的风格,体现央行会计文化品味和时代气息,二是运用先进的会计设备,更新会计业务软件,为会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为会计工作的高效有序开展提供物质保障。

(二)强化会计制度文化会计制度文化是会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会计法律法规、会计规章制度和职业道德规范等。会计文化最终会体现在央行的会计规范、准则和制度之中,因此会计制度文化是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的。当前经济快速发展,随着金融改革、中央银行业务发展,会计业务不断扩大,各种资金风险日益突出,防范资金风险成为会计工作的首要任务。加强会计制度文化的约束力,仍然是央行会计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会计部门要树立“人人都是第一关,人人都是最后一关”的管理理念,围绕央行会计文化建设目标、核心价值和工作理念,统筹规划,建立健全完整的制度体系,把央行会计文化内涵体现在各类制度之中,实现文化理念与管理制度的对接,进一步规范会计内部业务的操作规程,确保衔接有序,环环紧扣,运作高效。

央行范文篇2

原因分析:1基于货币银行学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美元泛滥下的公开市场操作是货币供应量循环增大

人民币升值预期无悬念

汇率政策不合适新环境

2基于宏观经济学的分析——经济环境

美国:次贷危机与美元的持续走软

中国与世界经济:国际热钱进来了

结论:央行政策要更神秘——格林斯潘的语言

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

余论:四川大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论文主题:央行货币政策失效的分析

一直以来,一连串的经济数据令人沮丧。(叶檀,2008)以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为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屡次集体亮剑搭桥也难抑经济高烧之火。中国经济非但没找到下行的梯子,相反,在那片增长速度足以登峰造极、“独孤求败”的高原上如《指环王》中人族法师甘道夫一样被囚禁在高塔,苦苦等待解救他下来的秃鹰……

中国经济怎么了?央行金融调控政策本身又怎么了?为什么两者作用下本应协同的效果从未得以实现?而我们看到的一连串的现实是:居高不下的CPI与GDP增幅,以及日益扩大的外汇储备和一步一个脚印稳稳下降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什么中央银行三令五申的——被西方世界认为是宏观调控的重型武器——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在人民银行的实施下哑了火?“猛药”变了“纸老虎”吓不走蠢蠢欲动的汹涌“热钱”,个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央行货币政策本身开始反思?

从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近4年来,见诸报端谈论最多的重大举措包括5大方面:ⅰ6次加息,每次上调;利率0.27%(存款)——0.52%(贷款);ⅱ1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0.25个百分点;ⅲ创造和恢复央行票据与特种存款等金融创新工具;ⅳ汇率体制改革,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ⅴ多次召集商业银行主持“窗口指导会议”。

公开市场操作是利率和基础货币变动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基础货币又是基础货币的重要来源,因此,在西方金融学中,公开市场操作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米什金,198?)。所以,首先我们将要分析的货币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

ⅰ、ⅱ两方面均属能动公开市场操作。仅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来说,当今西方成熟国家均鲜有使用,而我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然而,从可看到的事实中可知相关政策并未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否则,央行也就不必三番五次地倒腾这项政策。)自98年以来,中国每月新增外汇约为300亿美元,以现行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7计算,仅此因素下,2008年每月中国新增的外汇储备是2100亿元,这些外汇占款经央行购买再经银行体系倍数原理放大后,增加的存款数额将是惊人而巨大的。这种存款的激增并不是我国居民创造积累的财富,而是国际游资追逐人民币所带来货币的膨胀效果(于学军,2006)。那么,中国出口及外贸顺差剧增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跨国外包、全球化(外电评论:经济的全球化就是全球的中国化)、独立经济生产链重组在IT革命的大力推动下处于加速阶段,并且,不能外包的生产服务也能实现,FID在中国的投资大幅增加随时也替代了中国进口(周小川,2006)。原来需要进口的可以不出国门即可得,进口放缓,于是进出口差额拉大。从这个角度也可得出与前文相同的观点:巨额贸易顺差并非是中国居民创造的真实财富,而是有相当水分。由此,我们可以质疑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现行中国经济条件下的有效性。

值得提一下的是商业银行在此政策下是受害者。无论是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目的都是收回商业银行剩余流动性。居民储蓄的存款被存款准备金率牢牢拴住,——只能回归无用不能创造应有价值,而此过程所造成的损失及成本都只能商业银行默默埋单。据在《金融时报》披露的各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不难发现商业银行净收益明显下滑,收益额最大的却是中国农业银行,而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农业银行在年前购买了央行的巨量票据,使其坏帐资产比率不想其他商业银行那么触目惊心。尽管这结果一部分是由于大地震使银行坏帐呆帐迅速增加,但商业银行本身受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引发的久伤却是根本。

人民币升值。即使在货币约乘数为4.4的情况下,2008年每月央行要增加的货币供应为477亿元。央行增发的基础货币冲击这并不缺少流动性的流通货币市场。同样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市场的货币供给增加,给人民币升值压力蒙上了一层难以再揭开的沉重黑幕。自2006年以来,人民币因与美元汇率有紧密联系而一直没能按照市场变化要求的那样及时升值。资金成本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本可降温的经济没有实现。时机的错过使人民币升值压力空前。不得已,人民币到了必须升值的时候。从微小频繁调整变为近期升值幅度加大(尽管累计以达10%以上),总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被认为是更加理性与准确的,国际热钱则纷纷如磁针一样紧紧依附人民币套利转出如蚊子饱足才狠狠拔出:那是人民币价值和国民财富在流血。

接下来要清算的大头是汇率政策。中国汇率体系“管进不管出”已成为心照不宣的惯例从汇率改革之初延续至今。这是外汇激增的时代了,我们却还没有把陈腐过时的理论当作金科玉律奉行不二。进来的资本很容易,却为热钱的兴风作浪打开道路。却也能进一步加大央行管理资金货币的难度。不明来路的热钱!它们浩浩荡荡地涌向高收益却没预期风险的股市、楼市抬高房价,引起股市泡沫。游资来去自如,加速脆弱不健全的中国金融体系。另一方面,两个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扩大了交易货币的需求量(注:根据人民银行网站/diaochatongji/tongjishuju/公布数据绘制而成),使居民储蓄从流动性较弱的M2转向流动性较强的企业活期存款M1,M1增长加快,超过了M2的速度。剪刀口式的增长差距加大也进一步反映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反过来继续作用于两个市场。所以货币供应保持高增长,M1和M2又不断增强货币流动性,如此循环往复,流动性过剩将一直存在下去。可按照经济学理论,人民币对外升值提高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商品价格上涨将对进口产生抑制,从而导制国内总产出减少失业率增加,总需求减少,物价水平降低,流通市场的货币会自然降低。但事实物价在持续上涨,流动性过剩问题依旧突出,经济学理论错了吗,还是经济学理论给我们开了个玩笑?其背后有怎样的深层次原因?

美元持续走软

分析美国经济走向将有助于判断当下国内经济。

美国经济刚从次贷危机的哀鸿中苏醒过来,伯南克不顾一切的救市让美联储为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巨额资金缺口埋单。可以想见,美联储大量基础货币将在未来陆续流通在市面上,这样做的最终后果将可能进一步导致不断走软的美元继续滑下并最终跌倒。这会给世界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当然,这样以来中国——这个不断庞大的世界制造中心——受到的影响尤为首当其冲。在美元对人民币贬值的同时,人民币对英镑亦贬值,美元自身对欧元、英镑也持续下挫。作为最广泛交易的支付货币就使得国际大宗货物价格开始上涨。于是,全球背景下,美元的泛滥,在世界遭受美元贬值之害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面临以美元结算的巨额外汇占款只能结而又收、收而又结一直忙碌下去,这是造成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大减的根本原因之一。

国际热钱进来了

国际油价已经突破130美元一桶。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中国大地震重建工作陆续展开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远不止这个数目,甚至有可能涨至200美元一桶。而其他大宗货物如粮价也大幅度飙升。缅甸风灾造成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优质粮食产区将在未来几年连续减产、近期则颗粒无收的局面,而缅甸本国呢,通过膨胀率将可能达到18.2%。这将使遭受重创的缅甸经济雪上加霜,循环影响,难以振兴。因此,同理粮食价格预期也将上涨。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崛起与国际制造基地的再次搬迁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外资的膨胀注入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如果外资一旦撤离呢,中国经济可能会严重受挫。但重振也并非不可,同样,再用优惠政策套来那些游走的外资。

终归,中国经济与世界越来越密切,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愈来愈大。原油及金属等初级产品的外依存度:2007年1季度,进口铁矿石依存度为54.84%,石油2008年前十月为49%(2020年预计近60%),硫资源已超过50%。粮油等原料的上涨使得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在所难免。粮油等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会使经济增长放缓吗?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07年的统计是:2006年,世界贸易比上一年增长15.4%,达到118,742亿美元。世界贸易已经连续四年以超过两位数的增长率在扩大,输入型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刺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连续三年以5%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是80年以来最快的增长,中国和印度的GDP实现了10%左右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7%,约占四成。(2007年版JETRO贸易投资白皮书)在国际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下,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呢?答案是肯定的。与世界脚步一起共鸣:中国经济将继续一路奔跑。

在经济持续过、热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受到考验。特别是作为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第一年,新领导集体关于控制经济增长与CPI的目标的实现显得格外重要。央行的政策调控如何在此背景下做好本职工作将是又一硬难题。央行会不会兼顾政府意志于不顾?强行为目标而作为,让央行本来就很小心的“上调”政策更加细碎畏葸,仅货币还是松货币,这是一个问题。从紧的货币政策是银行信贷减少,经济增长势头将会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可外资,确切的说国际游资却不这么想,他们只知道:预期不会下调的人民币一直在升,此时不入,更待何时?利率工具要求的神秘性变得毫无根据,它如何发挥有效性呢。

如此,中央银行源源不断地创造巨大流动性,紧缩预期的减少流动性还不足以弥补由此增加的流动性。中央银行一面加紧的货币政策却成为巨大热钱涌动的风向标指导着国际热钱滔滔涌入。货币来源的复杂性增大给管理带来困难,并大大地削弱调控政策的效果。央行在现行中国经济下政策形成矛盾严重制约了政策所能发挥效果的空间,这是央行金融调控政策失效的重要原因。

于是,尽管央行很明确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很忙碌,结果却很直接很无情:调控政策收效就像远去的恋人的背影那样决绝,且走且远,最终杳不可见。

结论:央行政策要更神秘

央行范文篇3

一、成立银监会后可能存在的问题

(一)央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银监会存在一定的依赖性。以前人民银行既能管货币政策又能履行银行监管职能,对于金融市场风险、金融营运状况了如指掌,信息反馈既快又准,应变措施操纵自如,如今职能分家,还能应付自如吗?职能调整后,人民银行虽能强化货币政策职能,将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加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不断完善有关金融机构运行规则和改进金融业的宏观调控,更好地发挥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但是,央行如果没有一个好的微观环境、没有履行职能的有效手段,特别是没有一个好的监管体系,仅仅把注意力集中在抑制通货膨胀、通货紧缩上,是无法完成中长期稳定币值职能的。因央行就是能制定出好的货币政策,也必须依靠银监会去监督实施,若其监督不力,央行的货币政策就难以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实施。正是鉴于这种特殊依赖性,中央银行必须要和银监会很好地协调统一,通过赋予一定的制定和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手段,把一半以上的精力集中在金融业以及整体经济改革的业务上面,才能更好地完成稳定人民币币值的任务。

(二)摩擦难以避免,商业性银行将由一个“婆婆”变两个“婆婆”。央行和银监会既然是两家,就必然存在着从各自的利益需要出发制定相关政策的情况,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协调的状况,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容易相互干扰,导致同步震荡。因从本质上货币政策职能与银行监管职能就有着许多重要区别,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的职能所在,属短期政策,应当灵活善变,而银行监管职能则是属于政府行为,应当持之以恒,不能忽紧忽松。这一轮体制改革将两种职能分离,既可以防止货币政策与银行监管的同步震荡,也有利于二者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货币政策应当更多地依靠公开市场操作等市场化政策工具来实现,而不能依靠放松或加强监管力度来实现;另一方面,银行监管出现失误,也无法依靠随意增加货币供给去填补窟窿,掩饰漏洞。银监会成立之后,将对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三家政策性银行和十大股份制银行,以及规模不一的各地近百家地方金融机构实现监管职能,但央行依然是商业银行最后贷款人,同时央行对商业银行仍拥有检查权。因此,央行和银监会之间能否建立一个稳定的沟通协调机制,成为各商业银行的焦点。如果这两个部门协调不好,商业银行就有可能由过去的一个“婆婆”变成两个“婆婆”。

(三)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仍需多方面配合。成立银监会是为了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然而,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是一个综合效应,牵涉到地方党政、各金融单位以及信贷企业的多方利益。而银监会监管的只是银行部门,它能治顽症于一药丸吗?很难说,正是基于以上担忧,我们说银监会的成立只是第一步,成立之后还有更多的工作要做,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比银监会从酝酿到成立这一过程的工作更复杂、更艰巨。离开各级党政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其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是极为有限的。

二、央行和银监会协调统一初探

(一)科学划分职能,防止出现监管真空。设立银监会,是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是进一步完善金融宏观调控体系,健全金融监管体制的重大决策。真主要职责将是拟订有关银行业监管的政策法规,负责市场准入和运行监管,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等。银监会的成立,对于加强金融监管,确保金融机构安全、稳健、高效运行,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对于更好地发挥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进一步改善金融服务,都是非常必要的。在金融监管方面,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担负着最后贷款人的角色,具有为银行体系提供必要流动性支持的职责,从而维护金融业的稳定与发展;同时,作为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部门,中央银行负责从整体上制定和完善金融运行规则,更多地是涉及金融运行中的宏观问题。而金融监管部门则相对集中在宏观与微观层面的监管上。对此,央行与银监会的职能已有一个总体上的划分,但在今后实际工作中操作起来,还必须对各自边缘职能进行明确地划分,如外生性金融风险(如政治传闻、人事变动、谣言惑众、执法不当、新闻炒作等导致的金融风险)的监管、现金管理、存贷款利率监管等,否则将出现监管真空,导致某些方面监管失控,从而危及到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发展。

(二)加强沟通,建立科学而灵活的协调机制。设立银监会后,原先中央银行的职能将被分解,中央银行可以专职于货币政策的目标:实现币值稳定,从而促进经济增长;银监会则可以专职于自己的监管目标:保护存款者的利益并确保银行业的稳健经营。这样一来,一则可以实现所谓的“专业化经济”,二则可以防止由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地位引起的商业银行道德风险。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分离会使得中央银行的信息优势特别是在“软信息”方面的优势不复存在,无摩擦的“内部协调”藉此变成有摩擦的“部级协调”,从而可能使得中央银行的决策失去微观基础。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中央银行和银监会之间的协调机制就必须足够灵活,亦必须建立央行、银监会等之间的科学灵活协调机制,采取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联席会议,建立定期联系会议制度并附设秘书处等方式,以建立密切的联系机制,及时沟通有关金融市场风险和运营情况等,央行应及时出示检查结果并允许银监会职员查阅相关资料。在实际工作中,央行与银监会职员应经常互换信息,形成相互配合的密切关系。此外,为了不加重被检查金融机构的负担,双方应通过协商机制协调对同一金融机构的现场检查日程安排,以实现部门间的协调统一,共同维护好我国金融业平稳健康的发展。

(三)赋予央行制定和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手段。自党的十六大以后,一场“金融革命”正在实实在在地进行,特别是在证券、银行、保险、信托等业务领域,以金融业务交叉为基调的金融创新活动十分活跃。从证券行业的角度看,证券业的发展日益依赖于银行、保险乃至信托的参与等。随着国家《股票质押贷款管理办法》的出台和保险资金人市及保险存款化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的资金流向相互交错。因此,中央银行在卸下银行监管这副重担之后,还不能在督查上撒手不管,而应象日本等国外中央银行一样,不仅充分运用央行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外,还要用更多的精力强化对金融市场的管理和检查。与银行、证券、保险三个监督机构协调配合,对货币市场、证券市场、股票市场、保险市场开展检查,了解情况,牢牢把握好整个金融市场的动向和资金流向,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为此在修订《中国人民银行法》时,就必须在法律上赋予央行制定和传导货币政策的有效手段,如收集和获取经济金融信息的手段和传导货币政策的督查手段等,为建立高效、灵活、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依靠科技做到信息共享。加快金融业电子化、信息化进程,建立央行与监管部门间的监控中心数据库,开发统一的非现场和现场检查情况反映软件系统,做到信息共享,并根据我国国情,以法规的形式明确有关央行与银监会等监管部门信息共享的内容和形式,以及共享的原则和标准,应负的法律责任等,建立一套既符合国际惯例又兼顾我国国情的金融信息共享制度。

(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减少摩擦成本。银行业监管是有收益的,同时也要耗费资源,也就是说银行监管的实施在实现监管目标的同时增加了监管者和被监管者的成本开支。具体来说,监管收益至少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于实施监管而减少的资产损失和倒闭损失;二是例如存款保险使得商业银行吸收了更多的存款而形成的收入,及时关闭了危机机构使得存款人减少了存款损失等。监管成本除新体制下可能的摩擦成本外,至少还包括:一是监管者实施监管的成本(实施成本),如现场检查费用、非现场系统投资;二是被监管者接受监管需要的成本(执行成本),如缴纳的检查费用、按照监管要求收集和报送信息的费用、存款准备金的利息损失;三是为降低外部性和信息不完备需要的成本,如政府为处置金融机构风险的支出、金融监管缴纳的存款保险费。另外,监管收益还包括由于监管促进了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并最终增进了整个社会福利。监管成本还包括金融监管在一些领域形成的低效率,监管人员不能没有监管效率的概念,不能不考虑监管收益和监管成本;应该从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两个角度分析监管效率,通过对监管效率的事先分析,确定监管强度,配置监管资源,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监管效率最高的领域。总之,监管的成本是客观存在的,它应该有个界限,要合理地控制在一定的界限之内,要尽可能地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收益。除上述内容的成本促降外,在新的监管体制下就必须减少摩擦成本。

央行范文篇4

一、文献综述

理论上,描述长期利率与短期利率关系的经典理论是预期理论。其主要内容是:本期的长期利率是本期短期利率与未来预期短期利率的平均值。用公式可简单表示为:

Rt(n)=1n(rt+Etrr+1+Etrr+2+…Etrr+n)公式(1)

其中,Rt(n)为t时点的长期利率,rt为t时点的短期利率,Etrr+1、Etrr+2、…Etrr+n为t时点对未来短期利率的预期值。

货币政策可以控制短期利率,但进而如何对长期利率产生影响,取决于人们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即预期未来短期利率的变化方向和程度。例如,货币当局针对通货膨胀,在t时点上调本期的短期利率,即rt增加时,如果市场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不变或继续上调,则按公式(1)都会导致本期长期利率Rt(n)的上升,这种情况主要发生在通货膨胀期及货币紧缩期的开始。而当经济处于通货膨胀期及货币紧缩期的末端时,市场预期在本期短期利率rt上调之后,通货膨胀会消除,甚至经济衰退,为此货币当局在未来将降低短期利率,即Etrr+1、Etrr+2、…Etrr+n下降。根据公式(1),本期的长期利率Rt(n)将有可能下降。因此,综合看来,短期利率的调整对长期利率的影响如何,取决于短期利率调节处于经济周期的哪一部分,进而人们对未来货币政策的预期如何。

关于短期利率对长期利率影响的定量研究,传统方法是:将短期利率作为解释变量,将长期利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如CookandHahn(1989)用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对10年期国债和20年期国债利率进行回归,结果表明在1974至1979年间,联邦基金利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将使得10年期国债和20年期国债利率上升0.13和0.10个百分点。后来,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如MillerandRussek(1991)、国际清算银行(1994)等,引入某些宏观变量,如GNP、政府赤字、未预期的通货膨胀率等,与短期利率变量一起,建立对长期利率的回归模型,并且还采用了一些新的计量方法,如协整、向量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Granger因果检验等等,得出的结论大部分仍然是短期利率与长期利率之间存在正向的影响关系,短期利率上调1%,长期利率平均会上升0.1%至0.3%左右。近期的研究,则将短期利率对长期利率影响的研究,扩展到货币政策对整个利率期限结构的影响,如PeterKugler(2002),BraunandShioji(2006)等。

关于我国的情况,卢遵华(2005)利用回归、协整及因果检验等方法研究了三月期央票和一年期央票发行利率与中期利率(银行间五年期国债利率)之间的关系;而牛玉锐(2006)则考察了央票发行数量与货币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本文的研究,不但检验央票利率对银行间国债长期利率的影响;还检验了央票利率对交易所国债利率的影响。因为尽管中央银行票据是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上发行,但交易所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程度都要高于银行间债券市场,其对信息的反应状况要快于银行间市场(袁东,2004),因而考察央票利率对交易所国债利率的影响,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长期利率对短期利率的反应。

二、数据和方法

中央银行发行的央行票据有三月期、六月期、一年期及三年期等品种。其中三月期和一年期票据发行频率最高,目前基本上是每周二发行一年期央票、每周四发行三月期央票。由于三月期央票的发行利率和一年期央票的发行利率高度相关(相关系数经计算达到0.93左右),且一年期央票在2003年8月至2004年2月之间暂停发行,而三月期央票自2003年4月底以来,基本上每周发行一次,因此为保持数据连续性和充分性,我们选择三月期中央银行票据为研究对象,研究周期从2003年5月6日开始,自2006年5月11日结束,共129期样本数据,依次收集各次的发行利率,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

关于作为被解释变量的的长期利率指标,我们分别选择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的10年期国债利率。利率数据来自于业界常用的红顶债券分析系统,该系统采用样条插值法将附息债券利率数据转化为标准意义上的零息债券利率数据,被路透社及许多金融机构作为债券利率数据的提供商。另外,我们还选择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国债市场的5年期国债利率数据作为中期利率指标,研究央票发行利率对其的影响,以便与长期利率的反应进行比较。

回归模型的形式为:R(n)t+1=α+β·rt+εt

其中,rt为三月期央票的发行利率,R(n)t+1为三月期央票发行日后下一个交易日的长期(10年期)利率或中期(5年期)利率数据。

三、结果与分析

在样本期内,三月期央票利率和银行间五年期国债利率、银行间十年期国债利率的走势如图1所示。三月期利率与交易所国债利率的走势也大致相同,不再另附图。

图1各期限利率的走势由图1中可见,在样本期内的大部分时间里,三月期央票利率与银行间国债的中期利率和长期利率的运行方向相同,只是在2004年上半年期间,中长期国债利率与央票利率的走势明显背离,三月期央票利率下降,而五年期和十年期利率仍然上行。考察当时的市场环境,正是经济过热、CPI上升,市场普遍判断会推出加息措施,预期未来短期利率上升,按照公式(1)所示的预期理论,导致长期利率走高。

用央票利率对银行间国债和交易所国债的中长期利率进行回归,结果汇总见表1。

表1央票利率对中长期利率的回归结果

表1显示出,总的看来,无论是银行间国债还是交易所国债,央票利率对五年期和十年期利率的回归系数β都显著为正,央票发行利率每上调1个百分点,银行间和交易所的五年期国债利率分别上升0.63和0.55个百分点;十年期国债利率则分别上升0.296和0.39个百分点。央票利率对中期(五年期)国债利率的影响要大于对长期(十年期)国债利率的影响。不同模型的R2表明,央票利率对中期国债利率变化的解释程度在0.17以上,而对长期国债利率变化的解释程度则最高只有0.09左右,说明长期利率的变化除了受央票利率的影响之外,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参考文献:

[1]VanceRoleyandGordonShellon,“MonetaryPolicyActionsandLong-TermInterestRates”,WorkingPaper,FederRescueBankofKansasCity,1995

[2]CookTimothyandThomasHahn,“TheEffectsofChangesintheFederFundsRateTargetonMarketInterestRatesinthe1970s”,JournalofMonetaryEconomics,November,1989,331-335

[3]PeterKugler,“Thetermpremium,timevaryinginterestratevolmilityandcentralbankpolicyreaction”,EconomicsLetters(76),2002,31-316

[4]Branun&Shioji,“MonetaryPolicyandtheTermStructureofInterestRatesinJapan”,-JournalofMoney,CreditandBanking.Feb2006

央行范文篇5

不管是新兴市场还是成熟市场,在其向金融稳定目标迈进的过程中,金融体系的固有缺陷都将使其本身包含许多不稳定因素。比如说,如果金融机构所运行的市场或沟通金融机构与市场的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金融机构就不可能真正稳健,所以,制度设计者需要处理金融基础设施、信息不对称等一系列深刻的市场失灵问题。这些金融基础设施除包括审慎的银行监管、运行良好的支付清算系统外,还包括司法制度、会计与审计标准、法人治理结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公事公办”的信贷文化等等。并且,这些因素间相互联系,共同发挥着作用。例如,如果评估银行资产价值的会计制度存在缺陷,那么对银行规定的最低资本要求就形同虚设,若债权回收存在法律上的不确定性,那么银行账面上的资产价值就不可靠.因此,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实现金融稳定的目标意义重大。

银行监管机构的尽职工作是央行履行金融稳定职责的一个基础

毫无疑问,央行履行职责需倚重银行监管。央行通过实行可靠的货币政策,增强公众对货币的信心,实现货币与价格稳定的宏观目标,但不管央行怎样专注于货币与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目标,其实现必须基于微观层次的金融稳定,需要银行体系以及其他金融部门的顺利运行。

在金融体系中,资产比重最大的银行体系既是重要的金融中介又是支付工具的提供者,单个银行机构倒闭的风险很容易传播而引发系统风险。即使是小银行的倒闭,也可能会由于同业往来、支付系统的直接联系以及对市场信心的间接影响而损害大型银行。大型银行出问题反过来又将导致银行体系的信用遭受更大损害,对广大存款人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独立于央行的银行监管机构的尽职工作,无疑也是央行赖以履行金融稳定职责的_个重要基础。

银行监管需要注重央行的宏观政策分析

提到银行监管,我们一般会将监管者与审慎监管的微观层面相联系。审慎监管的微观层面是为了减少单个银行机构的倒闭,目标在于控制银行机构的具体风险,对存款人提供保护。但是,审慎银行监管不可避免地也会涉及宏观层面。审慎监管宏观层面的目标是控制系统风险,即避免银行体系崩溃以及由此带来的相应成本,为降低金融动荡给经济运行带来的成本,也包括减低政府决策形成的道德风险成本,近年来各国监管当局的监管理念中已经融入了更多的宏观因素。

从宏观层面来看,金融不稳定与个别银行机构偶尔倒闭的现象可能是﹁致的,因为个别银行机构的倒闭在妨碍金融体系的基本中介功能时就影响了金融稳定。所以,从审慎监管的宏观层面考虑,对单个银行机构倒闭风险的判断将视该机构的倒闭对整个体系的意义而定。如果一个机构规模不大,其倒闭不会导致其他机构的连锁反应,即该机构的倒闭并不会影响系统稳定,监管者将任由该机构自生自灭。但是,审慎监管的宏观层面强调,从单个银行机构角度来看似为合理的行为,可能会对整个银行体系造成负面影响。例如,单个银行在经济衰退时期紧缩信贷是理性的选择,但如果所有银行都这样做,那么将导致整个社会的信贷数量进一步下降,从而恶化经济环境。而在经济上升时期,所有银行均放松信贷政策,很可能产生非持续性的信贷繁荣局面,甚至积累泡沫,而留下金融动荡的隐患。

不管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过去银行监管者往往倾向子更多地从微观层面考虑银行监管问题,在具体设计和运用监管制度方面的宏观考虑不够。例如,就一定类型的风险来说,监管者并没有根据各银行在经济中的重要性而区别确定最低资本标准,也很少有监管者建议一家银行不要紧缩信贷以避免整个银行体系的信贷质量进一步恶化。从宏观层面来看,片面注重微观层面的监管既可能导致对单个银行机构的过度保护,削弱市场自律和市场资源配置机制,也可能导致忽视集体行为对整个银行体系的影响,无法准确监测系统风险并采取适当救济措施。一旦发生系统风险,单个银行机构最终也很难幸免。所以,银行监管的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其实是无法分割的,在审慎监管的微观层面负有主要责任的银行监管机构应当注重负责控制系统风险的央行的宏观分析,将宏观预期因素融入日常监管之中。

银行监管与央行如何获职履行金融稳定职责所必需的信息

对于银行监管机构与央行之间建立信息交流机制的必要性,几乎不存在疑议。在世界各国央行与银行监管机构分设的体制中,都对信息共享机制作出了妥善安排。一般认为,分设体制下央行履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职责,担当最后贷款人,不必再直接介入各银行机构的监管。但问题在于,央行将因此不再能通过监管主动获得关于各银行稳健状况以及整个银行体系状况的一手信息,却还必须决定是否提供必要的救助。这样,在紧急情况下,央行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如何能作出正确决定?对此问题的直接回答是,监管者必须与央行进行直接而全面的信息交流,

接下来的问题是央行是否仍有必要直接介入监管?对此问题可以用两个实例来回答。在德国,央行虽没有明确的监管权,但往往深入地参与制定监管政策,所有监管信息在到达监管机构之前要先通过央行过滤。在日本,央行可根据约定对与其进行交易的银行的业务及财产状况进行现场检查,且央行与金融监管机构经常联合进行银行检查,实际上成了第二监管者。两国央行都不同程度地成为了银行监管者的“影子”,享有与监管机构相似的权力。

从本质上说,央行需要的不是监管权本身,而是行使监管权能获得的信息。既然如此,为何合适的信息共享机制不够呢?首先,行政权分享与协调过程中的摩擦可能会成为信息充分交流的障碍。其次,问题可能不在于银行监管机构是否愿意向央行充分提供信息,而是独立监管机构自身的重要法定职责——客户保护以及其侧重于执法的专业特征,决定了其需要获取的信息偏重于银行是否合规方面。而央行关注的重点是金融体系的稳定,需要侧重于宏观问题的信息,银行监管机构获取的信息可能无法真正满足央行的需要。

银行监管机构与央行应致力于建立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

银行监管不可能像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监管那样真正独立于央行。因为央行是基础货币和最后贷款的惟一提供者,必须对支付清算系统、货币市场和货币总量给予直接的控制和监督,而银行体系发生任何重大问题都不可避免地会对这些方面产生影响,所以银行监管机构和央行的工作必然会密切相关。不同的是,机构分设后,银行监管职能和央行职能之间的协调合作更加公开化,以前央行内部的利益冲突转化为公共层面的政策冲突。因此,不管央行是否负责银行监管,都需要协调两种职能之间的冲突,关键问题是要使在两个不同机构之间协调这种冲突的成本小于在央行内部解决冲突的成本。

在负责银行监管的央行中,监管部门与货币政策部门往往是隔离的,部门之间的协调由央行的最高层负责,高层官员之间的不同意见在央行内部能悄然得到解决。机构分设后,协调两种职能之间冲突的普遍做法是在央行和银行监管者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在此情况下,协调机制的运行成本和效率就决定着分设体制能否有效地协调央行职能和银行监管职能之间的冲突,也决定着分设体制是否能优于集中体制。

银行监管机构和央行应进行深度合作并密切关注金融体系的稳定

央行范文篇6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信息安全管理机制要明确各个层次的责任人和责任内容,形成“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负总责,分管行领导具体负责,科技部门牵头组织,信息安全员具体承办,各部门计算机安全员配合管理”的组织领导机制。

(二)强化信息安全问责

定期召开信息安全工作例会,开展风险提示工作,通报安全管理执行情况,坚持“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认真落实单位与个人信息安全责任制。

(三)主动防控,守住信息安全生命线

采取多种形式加强辖内广大干部职工的信息安全教育;加强运维,严格按照各项制度要求,认真做好日常维护工作;认真梳理,积极做好系统等级保护和分级保护工作;加强应急管理,修订应急预案,扎实开展应急演练,增强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

二、加强新业务、新领域的培训指导,提升科技工作履职能力

进一步推动辖内科技人员掌握新形势、理解新业务,组织科技部门负责人及科技人员开展新业务的培训。

(一)坚持理论指导

重点围绕“金融IC卡应用工作新形势与新任务”、“银行业信息安全管理新趋势”和“两管理、两综合中如何履行科技管理职能”这3个新领域问题,分别从“精准把握定位”、“科学运用方法”和“保持积极履职状态”等3方面,进行管理思维、管理方法和组织行为的指导,努力提升科技人员履职能力。

(二)转变理念

科技工作的地位、作用不断增强,工作领域日趋广阔,科技部门与机关、支行、金融机构、社会的沟通协调、组织指导工作更为广泛,要主动作为,积极思考,开拓创新,通过科技和业务的良好结合,实现履职水平的有效提升。

(三)增强监管理念

进一步健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信息安全协调机制,认真落实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参与执法大检查,创新方法,积极承担指导、监管职责,有效防范区域性信息安全风险。

(四)增强科技管理意识

科技人员既是服务员也是管理员,在主动提供科技服务的同时,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管理,立足高起点、高定位,力争部门工作不断提升。

三、科技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常态化,提升风险防范力度

为切实巩固专项治理成果,强化信息安全管理力度,提升风险防范水平,建议将科技工作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常态化。

(一)高度重视,周密部署

成立活动领导小组,主管科技工作的行领导担任活动小组组长,科技部门负责人担任副组长,科技部门其他人员以及计算机兼职管理员作为活动小组成员。定期组织各科室计算机兼职管理员认真学习《人民银行信息安全综合规范(version2)》相关要求,强调责任追究机制。

(二)逐条检查,务求实效

立足在检查中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通过以自查为主、抽查为辅的检查方式,组织各部门对照检查的内容逐一进行自查,并由科技部门牵头对各部门进行抽查。

(三)认真整改,消除隐患

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与隐患,要严于整改,不留死角,从而形成常态。

(四)总结反馈,形成机制

科技部门对科技工作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进行认真总结、分析,并形成信息安全长效机制。

四、管理效能为先,积极探索央行科技工作的评价机制

科技部门牢牢把握综合考核工作的原则和目标,坚持激励先进为主、效能为先,要以“有效履行职责、高效完成任务”为实践基点,逐步建立健全绩效评价的机制。

(一)着力建立部门自我评价机制

对照基层央行综合考核的项目要求,完善联系人和责任人机制,建立自我评价制度,将科技管理的要求逐一落实、不留死角。

(二)着力建立综合考核的保障机制

立足于科技管理的内部重点,加大计算机安全人员的队伍建设和责任制的落实,推动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不断强化科技管理的人力保障和措施保障。

(三)着力建立县支行考核的反馈机制

细化分解县支行科技工作的业绩考核指标,定期开展履职情况的基层反馈,促进县支行科技的工作上水平、见实效。

五、推进央行科技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科技部门应结合科技工作实际需求,采取一系列措施,努力推进“科技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科技服务水平。

(一)流程规范化

保障各类重要业务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是科技工作的首要任务。一是根据科技部门日常各项软硬件维护工作,制定详细的计算机系统日常监测方案;二是规范重要业务系统的运维制度,变更操作审批;三是严格执行计算机固定资产设备及低值易耗品集中采购流程,保证采购过程透明合规、采购手续清楚明了;四是规范各类科技工作流程,力争更好地为中支各业务科室提供科技服务。

(二)责任明晰化

科技部门明确每个岗位的工作职能和责任,通过考核奖惩措施实现透明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每位科技人员应清楚所在岗位的职责,清楚每季度、每月份以及每周的重点工作所在;科技部门负责人根据任务内容性质,将任务分配至具体操作人员,具体操作人员按照相关工作的规范流程完成工作任务。

(三)管理精细化

央行范文篇7

一、基层央行财会工作中的问题

(一)财会内控制度不够健全,岗位职责不够明确

首先,内控制度不健全,落实也更有难度。其次,监督制约机制形同虚设,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虽然环环相扣,层层把关,但相对严密的安全线,特别是在事后监督上更显不足。大部分基层央行没有设置专职的财会事后监督人员,帐务的准确性、合规性受到影响,资金安全存在一定风险。再次,岗位责任不够明确,相互推诿扯皮现象时有发生,影响了工作效率、水平和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对原有的岗位责任制度没有进行及时修订完善,也不能保证很好地实行定期或不定期岗位轮换以及强制休假制度,制度不够明、责任不够清,导致财会工作规范程度相对不够,以致于影响了财会工作的整体质量和水平。

(二)联行业务相对集中,产生了新的内控风险

会计核算集中后,联行往账会计信息和原始凭证核对分离,形成内控风险。会计核算集中后,央行县支行的联行被取消,只作为核算中心的网点,办理往账业务的信息录入及来账业务的信息读取,联行业务统一由市核算中心联行柜处理。其目的是为了规避因人员少、素质不高而引发的内控风险,但是联行业务集中后,又产生新的内控风险:以前每笔联行往账业务,均有原始凭证与联行往账报单或事后核查单相互核对,可以及时发现少发、错发、漏发的联行往账。但是核算集中后,县支行只负责录入原始凭证有关信息,再由中支行的核算中心生成和发出联行往帐业务,这就形成了县支行虽然有原始凭证,却无法与实际发出的往账核对;而中支行核算中心联行柜按照网点发来的信息进行处理,却无法核对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必然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内控风险。

(三)会计岗位设定与现有会计人员配置的矛盾

按照央行财会内控制度的要求,县支行会计国库科承担着会计管理和会计核算双重职能,一般应设置接柜岗、记账岗、复核岗、联行岗、综合岗、系统维护岗、会计主管岗、事后监督岗、电子联行岗、票据交换岗、结算管理岗、会计档案管理岗等岗位。其中事后监督员、票据交换员、系统维护员、会计主管员不得参与日间账务处理,记账员、复核员必须交叉,联行来账、往账和联行对账与管理必须分离,印、押、证必须分管,但实际工作中存在人员少岗位多的矛盾。要保证正常业务的开展,必须一人多岗,一人多责,如遇培训、外出检查、正常休假等情况,兼岗和替班就不可避免。人少岗位多的矛盾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按制度要求充实会计财务人员,就会不同程度出现混岗、兼岗、漏岗等现象,各个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不完整,风险隐患较大;另一方面是县支行规模小,人员少,会计业务量较小,按制度要求充实会计人员,势必造成会计人员占全行人员比重较大,人力资源浪费,不利于县支行其他工作的开展。

二、基层央行财会工作对策

(一)提高对会计财务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要高度重视和支持会计财务工作,从观念上实现两个转变,从工作上处理好一个关系。一是会计财务人员思想观念的转变。央行会计是宏观金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会计人员在管理范围上,不仅要管好央行的基础货币,及时办理各金融机构的缴存款及其相互之间的资金清算,还要做好管理结算,在管理内容上会计部门要充分利用其掌握的第一手资料,搞好会计分析,通过其固有的反映监督职能,为宏观管理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同时做好内部资金和财务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二是会计工作要实现由核算型到管理型的观念转变。即以记账、算账、报表、费用核算为中心的会计核算体系转到以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安全为中心,以执行央行货币政策为主要任务的会计核算体系,央行会计的工作范围也要逐步延伸拓宽,反映、控制、监督、管理、分析、预测都是央行会计的首要的、基本职能和任务。一个关系是处理好会计改革和加强会计管理的关系,作为金融管理职能部门之一的会计部门,管理与改革同等重要。因此应当处理好改革与管理的关系,改革可以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而管理水平的提高又为改革的顺利进行开辟道路。央行会计应加快改革步伐,尽早、尽快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

(二)全面落实会计财务各项检查制度,进一步规范会计财务工作行为

一是建立和健全会计财务检查监督机制,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事前、事中、事后等多层次、全方位、多形式的会计财务检查监督,对一切有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对违规操作行为严肃处理。二是全面落实会计财务工作自查与定期检查制度,坚决避免搞形式、走过场,要将各项检查制度落到实处,扎扎实实开展检查工作,每一次检查要研究制定检查方案,落实检查责任制,形成会计财务工作人员向会计财务主管负责、会计财务主管向分管行长负责、分管行长向行长负责的三级责任区,层层负责制;要通过自查、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等形式,对所有会计财务业务进行全程检查监督,形成环环相扣、层层把关的安全线;对查出的问题不隐瞒、不回避,敢于发现和暴露问题,树立会计财务工作无小事的意识,真正发挥检查监督的作用,确保资金安全,工作规范。三是检查内容要全面,检点要突出,切不可厚此薄彼,特别是要对联行清算、账户管理、会计财务核算、费用开支、内控制度执行进行重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防止差错,堵塞漏洞,从而保证会计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完整性。

央行范文篇8

原因分析:1基于货币银行学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美元泛滥下的公开市场操作是货币供应量循环增大

人民币升值预期无悬念

汇率政策不合适新环境

2基于宏观经济学的分析——经济环境

美国:次贷危机与美元的持续走软

中国与世界经济:国际热钱进来了

结论:央行政策要更神秘——格林斯潘的语言

参考书目及资料来源

余论:四川大地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论文主题:央行货币政策失效的分析

一直以来,一连串的经济数据令人沮丧。(叶檀,2008)以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为首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屡次集体亮剑搭桥也难抑经济高烧之火。中国经济非但没找到下行的梯子,相反,在那片增长速度足以登峰造极、“独孤求败”的高原上如《指环王》中人族法师甘道夫一样被囚禁在高塔,苦苦等待解救他下来的秃鹰……

中国经济怎么了?央行金融调控政策本身又怎么了?为什么两者作用下本应协同的效果从未得以实现?而我们看到的一连串的现实是:居高不下的CPI与GDP增幅,以及日益扩大的外汇储备和一步一个脚印稳稳下降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什么中央银行三令五申的——被西方世界认为是宏观调控的重型武器——银行准备金率政策在人民银行的实施下哑了火?“猛药”变了“纸老虎”吓不走蠢蠢欲动的汹涌“热钱”,个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们是否可以从央行货币政策本身开始反思?

从货币政策效果分析

近4年来,见诸报端谈论最多的重大举措包括5大方面:ⅰ6次加息,每次上调;利率0.27%(存款)——0.52%(贷款);ⅱ13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每次上调0.25个百分点;ⅲ创造和恢复央行票据与特种存款等金融创新工具;ⅳ汇率体制改革,扩大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幅;ⅴ多次召集商业银行主持“窗口指导会议”。

公开市场操作是利率和基础货币变动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基础货币又是基础货币的重要来源,因此,在西方金融学中,公开市场操作是最重要的货币政策(米什金,198?)。所以,首先我们将要分析的货币工具是公开市场操作。

ⅰ、ⅱ两方面均属能动公开市场操作。仅以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来说,当今西方成熟国家均鲜有使用,而我们却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然而,从可看到的事实中可知相关政策并未收到良好的预期效果。(否则,央行也就不必三番五次地倒腾这项政策。)自98年以来,中国每月新增外汇约为300亿美元,以现行的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7计算,仅此因素下,2008年每月中国新增的外汇储备是2100亿元,这些外汇占款经央行购买再经银行体系倍数原理放大后,增加的存款数额将是惊人而巨大的。这种存款的激增并不是我国居民创造积累的财富,而是国际游资追逐人民币所带来货币的膨胀效果(于学军,2006)。那么,中国出口及外贸顺差剧增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跨国外包、全球化(外电评论:经济的全球化就是全球的中国化)、独立经济生产链重组在IT革命的大力推动下处于加速阶段,并且,不能外包的生产服务也能实现,FID在中国的投资大幅增加随时也替代了中国进口(周小川,2006)。原来需要进口的可以不出国门即可得,进口放缓,于是进出口差额拉大。从这个角度也可得出与前文相同的观点:巨额贸易顺差并非是中国居民创造的真实财富,而是有相当水分。由此,我们可以质疑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在现行中国经济条件下的有效性。

值得提一下的是商业银行在此政策下是受害者。无论是加息、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其目的都是收回商业银行剩余流动性。居民储蓄的存款被存款准备金率牢牢拴住,——只能回归无用不能创造应有价值,而此过程所造成的损失及成本都只能商业银行默默埋单。据在《金融时报》披露的各大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不难发现商业银行净收益明显下滑,收益额最大的却是中国农业银行,而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中国农业银行在年前购买了央行的巨量票据,使其坏帐资产比率不想其他商业银行那么触目惊心。尽管这结果一部分是由于大地震使银行坏帐呆帐迅速增加,但商业银行本身受不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控制引发的久伤却是根本。

人民币升值。即使在货币约乘数为4.4的情况下,2008年每月央行要增加的货币供应为477亿元。央行增发的基础货币冲击这并不缺少流动性的流通货币市场。同样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市场的货币供给增加,给人民币升值压力蒙上了一层难以再揭开的沉重黑幕。自2006年以来,人民币因与美元汇率有紧密联系而一直没能按照市场变化要求的那样及时升值。资金成本未能得到应有的提高,本可降温的经济没有实现。时机的错过使人民币升值压力空前。不得已,人民币到了必须升值的时候。从微小频繁调整变为近期升值幅度加大(尽管累计以达10%以上),总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为什么呢?因为人民币升值预期被认为是更加理性与准确的,国际热钱则纷纷如磁针一样紧紧依附人民币套利转出如蚊子饱足才狠狠拔出:那是人民币价值和国民财富在流血。

接下来要清算的大头是汇率政策。中国汇率体系“管进不管出”已成为心照不宣的惯例从汇率改革之初延续至今。这是外汇激增的时代了,我们却还没有把陈腐过时的理论当作金科玉律奉行不二。进来的资本很容易,却为热钱的兴风作浪打开道路。却也能进一步加大央行管理资金货币的难度。不明来路的热钱!它们浩浩荡荡地涌向高收益却没预期风险的股市、楼市抬高房价,引起股市泡沫。游资来去自如,加速脆弱不健全的中国金融体系。另一方面,两个市场的非理性繁荣扩大了交易货币的需求量(注:根据人民银行网站/diaochatongji/tongjishuju/公布数据绘制而成),使居民储蓄从流动性较弱的M2转向流动性较强的企业活期存款M1,M1增长加快,超过了M2的速度。剪刀口式的增长差距加大也进一步反映货币的流动性过剩,反过来继续作用于两个市场。所以货币供应保持高增长,M1和M2又不断增强货币流动性,如此循环往复,流动性过剩将一直存在下去。可按照经济学理论,人民币对外升值提高出口商品在国外市场的价格,商品价格上涨将对进口产生抑制,从而导制国内总产出减少失业率增加,总需求减少,物价水平降低,流通市场的货币会自然降低。但事实物价在持续上涨,流动性过剩问题依旧突出,经济学理论错了吗,还是经济学理论给我们开了个玩笑?其背后有怎样的深层次原因?

美元持续走软

分析美国经济走向将有助于判断当下国内经济。

美国经济刚从次贷危机的哀鸿中苏醒过来,伯南克不顾一切的救市让美联储为这次危机所造成的巨额资金缺口埋单。可以想见,美联储大量基础货币将在未来陆续流通在市面上,这样做的最终后果将可能进一步导致不断走软的美元继续滑下并最终跌倒。这会给世界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呢,当然,这样以来中国——这个不断庞大的世界制造中心——受到的影响尤为首当其冲。在美元对人民币贬值的同时,人民币对英镑亦贬值,美元自身对欧元、英镑也持续下挫。作为最广泛交易的支付货币就使得国际大宗货物价格开始上涨。于是,全球背景下,美元的泛滥,在世界遭受美元贬值之害的同时,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面临以美元结算的巨额外汇占款只能结而又收、收而又结一直忙碌下去,这是造成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大减的根本原因之一。

国际热钱进来了

国际油价已经突破130美元一桶。分析人士认为,由于中国大地震重建工作陆续展开国际原油价格上涨将远不止这个数目,甚至有可能涨至200美元一桶。而其他大宗货物如粮价也大幅度飙升。缅甸风灾造成作为亚洲乃至世界的优质粮食产区将在未来几年连续减产、近期则颗粒无收的局面,而缅甸本国呢,通过膨胀率将可能达到18.2%。这将使遭受重创的缅甸经济雪上加霜,循环影响,难以振兴。因此,同理粮食价格预期也将上涨。中国近二十年来的崛起与国际制造基地的再次搬迁密不可分。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外资的膨胀注入带动了中国经济的腾飞。如果外资一旦撤离呢,中国经济可能会严重受挫。但重振也并非不可,同样,再用优惠政策套来那些游走的外资。

终归,中国经济与世界越来越密切,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愈来愈大。原油及金属等初级产品的外依存度:2007年1季度,进口铁矿石依存度为54.84%,石油2008年前十月为49%(2020年预计近60%),硫资源已超过50%。粮油等原料的上涨使得中国输入型通货膨胀在所难免。粮油等价格上涨引起的输入型通货膨胀会使经济增长放缓吗?日本贸易振兴机构2007年的统计是:2006年,世界贸易比上一年增长15.4%,达到118,742亿美元。世界贸易已经连续四年以超过两位数的增长率在扩大,输入型通货膨胀将进一步刺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经济连续三年以5%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长,是80年以来最快的增长,中国和印度的GDP实现了10%左右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9.7%,约占四成。(2007年版JETRO贸易投资白皮书)在国际经济高速增长的趋势下,中国经济将何去何从呢?答案是肯定的。与世界脚步一起共鸣:中国经济将继续一路奔跑。

在经济持续过、热物价上涨的情况下,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受到考验。特别是作为贯彻十七大报告精神第一年,新领导集体关于控制经济增长与CPI的目标的实现显得格外重要。央行的政策调控如何在此背景下做好本职工作将是又一硬难题。央行会不会兼顾政府意志于不顾?强行为目标而作为,让央行本来就很小心的“上调”政策更加细碎畏葸,仅货币还是松货币,这是一个问题。从紧的货币政策是银行信贷减少,经济增长势头将会一定程度上得到遏制。可外资,确切的说国际游资却不这么想,他们只知道:预期不会下调的人民币一直在升,此时不入,更待何时?利率工具要求的神秘性变得毫无根据,它如何发挥有效性呢。

如此,中央银行源源不断地创造巨大流动性,紧缩预期的减少流动性还不足以弥补由此增加的流动性。中央银行一面加紧的货币政策却成为巨大热钱涌动的风向标指导着国际热钱滔滔涌入。货币来源的复杂性增大给管理带来困难,并大大地削弱调控政策的效果。央行在现行中国经济下政策形成矛盾严重制约了政策所能发挥效果的空间,这是央行金融调控政策失效的重要原因。

于是,尽管央行很明确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很忙碌,结果却很直接很无情:调控政策收效就像远去的恋人的背影那样决绝,且走且远,最终杳不可见。

结论:央行政策要更神秘

央行范文篇9

阿里和那曲,是这片高原上气候最恶劣、条件最艰苦的两个地区,平均海拔达4500米以上。然而,人民银行阿里地区中心支行行长**在被世人视为“生命禁区”的地方,一干就是25年。他25年如一日,以“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的豪情壮志,以对金融事业的热爱和建设边疆的执著,扎实工作,敬业奉献,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高原央行人的忠诚和本色。

**在参加工作之初,由于受当时特殊环境的影响,和同期许多少数民族干部一样,也面临文化水平较低的困难。为了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掌握更多的金融知识和金融政策,**利用业余时间自修了《农村信用合作会计》、《农村金融统计》、《农村信用社管理》等专业课程。当遇到不懂的生字时,就拿出《新华字典》一个一个去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他攻下了一本本厚厚的金融专业教材,在最短的时间里进入了工作角色。

1986年8月,通过不懈的努力,**考上了西藏银行学校成人中专班。在校期间,他继续孜孜不倦地学习专业知识,刻苦钻研写作技能,在校期间撰写了多篇调研报告和经济论文,其中《羌塘牧民在改革中前进》等文章被校刊采用。由于**学习刻苦、成绩优异,1987年被西藏银行学校评为“三好学生”,获得了一等奖学金;1993年又考上了中国人民银行北京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在西藏银行学校的学习和在北京金融管理干部学院的深造,为**做好金融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常说:“搞好基层金融工作的关键在于调查问题、研究问题和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是他对搞好基层金融工作的具体认识,也是对自己实际工作的具体要求。

多年来,**一直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那曲地区十几个县、上百个乡他都去实地调研过。在日常工作中一旦遇到一些新问题和新情况,就下乡了解情况,有时一去就是十天半月,与基层干部同吃同住,克服种种困难,了解掌握第一手资料。

1989年冬至1990年春,那曲地区遭受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雪灾,给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也给牧民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为了及时让地方党政部门、上级行了解灾区信用社和牧民群众的生活情况,**带队深入灾区,带头捐款捐物,把党和政府的温暖及时送到灾区群众手中。一路上饿了吃点干粮,渴了喝点雪水,困了就在路旁的道班住宿,慰问了很多的牧民群众,指导他们抗灾自救,回行后及时撰写了题为《浅谈那曲地区灾区信用社的困难及对策》的金融简报,此文对灾区信用社的经营情况以及灾害的滞后效应进行了详细、深刻的论述,为做好当地抗灾工作发挥了积极作用。

1990年7月,针对那曲县罗玛区信用社干部巴增挪用库款一事,中支派**组织工作组下乡调查。在调查中他又发现冒名贷款6千余元,经过逐笔逐户调查,形成《关于罗玛区信用社干部巴增挪用库款和冒名贷款的调查处理报告》(那银发[1990]72号),此事的妥善、及时查处在当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也对指导信用社的工作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为了能够向上级及时反映更为透彻的情况,**总是不厌其烦地深入实地进行详细认真的调查研究,有时一天的时间内往返商业银行、企业之间十多次。那曲地区十几个县、上百个乡几乎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凭着对金融事业强烈的责任感,他经常组织和带领工作组,走南闯北,开展调研,协调各方面关系。针对1995年那曲地区收购畜产品受阻的情况,他深入收购第一线,调查了解事件的形成经过,及时撰写了《“32”事件的启示》一文,反映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行政干预与经济规律撞车的尴尬局面,并据此提出了相关合理化建议。此文在《西藏金融》上刊出,立刻受到上级行和地方党政部门的高度关注,及时制止了事态的恶性蔓延,也给有关人员上了一堂生动的课,起到了积极的政策导向作用。对金融业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他凭借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和掌握的理论知识,建设性地提出问题的本质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先后撰写了《国有企业信贷资金风险隐患及化解风险对策》、《我地农建两行引起贷款纠纷的调查报告》、《关于农业银行贷款核销深层问题的调查及处理意见》、《“放水养鱼”与“清水养鱼”》和《那曲地区企业欠息情况的调查报告》等近五十篇文章材料。这些调查报告和汇报材料都得到自治区人民银行的肯定。有些材料被商业银行领导视为借鉴材料,加以落实;有些调研报告对当地经济、金融中存在的问题通过不同渠道加以反映,对那曲地区经济金融运行,甚至是西藏自治区的金融决策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作为金融工作者,**始终把“实事求是”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原则加以贯彻。他时时告诫自己,决不做一次划框定调或谎报不实的调查,决不写一篇夸大事实、哗众取宠的宣传报道,坚决维护调研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

自1983年12月至2005年8月,**在人民银行那曲地区中心支行经历了从办事员、科员、副科长到科长、副行长、行长的成长过程。无论在哪个岗位、无论担任什么职务,不变的是他开拓进取、积极工作、努力钻研的精神。

**在担任办公室主任期间,积极探索适合本行办公室特点的工作方式和方法,锐意改革,大胆创新,先后制定了11个工作岗位的岗位责任制,通过完善后勤制度,每年仅汽车油料就节约3万多元。担任计划调统科科长后,面对计划调统科刚成立,人手少、业务生、资料缺、展业难等一系列问题,**从加强政治思想工作入手,充分调动科员工作积极性,推动全科各项工作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同时,积极理顺中央银行与商业银行及地方综合经济部门的关系。在他的倡议下,由人、农、建三行联合组建了那曲金融系统调研中心,并创办了《藏北金融》和《金融调统与分析》两份刊物。

1997年,**在人总行及西藏分行党组织的安排下,赴经济较发达的江苏省进行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期间,他系统地学习了内地人行的商业情况调查、工业景气调查、储蓄问卷调查、存款证办证程序和其他相关工作程序,并积极参与江苏省人行调统处组织的一系列金融调研活动,吸取了好的经验和方法。“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一年的认真学习,他在工作上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并将许多新观念、新信息以及内地调统部门职责明确、分工协作、数据准确率高和高强度决策等优良作风带到了相对落后的西藏那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2000年担任副行长到2005年8月正式任命为人行那曲地区中心支行党委书记、行长期间,**大胆、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结合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增进领导班子团结,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在短期内把中支各项工作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使单位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他积极培养和提拔有能力的干部,注重加强与地方党政部门的沟通协调,为那曲金融工作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006年12月,**调到人民银行阿里地区中心支行任党委书记、行长。

阿里是全国综合条件最为艰苦的地区,地处祖国西南边陲,面积34.5万平方公里,人口8万余,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西藏的西藏”、“生命的禁区”。阿里距拉萨1700多公里,距新疆叶城1100多公里,每年有半年时间不能正常通车,是一个连西藏本地人都望而却步的地方。

2006年度阿里中支被成都分行评定为不达标单位,当时中支的形势比较严峻。可以说,**是临危受命。到阿里后,**继续秉承自身硬朗的工作作风,带领党委一班人,大胆开展工作。他首先从干部队伍团结入手,强化领导班子团结,努力打造一支“团结、奉献、进取、和谐”的班子集体,“聚三心、六做到”,使中心支行呈现出气象新、人气旺、干劲大、信心足的可喜局面。上任后,他通过交心谈心、设立行长信箱和职工代表大会等途径了解职工思想动态,努力构建和谐中支;通过亲自抓办公楼大型修缮工作,竭尽全力为职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真正做到用事业留人,以真情留人;通过抓职工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做知识型职工”活动,引导干部职工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提升干部职工整体工作能力;通过采取“给行领导上一课”、月度汇报、集中培训、推荐上派挂职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干部培养工作,干部职工综合素质得到提高;通过加强网站建设,使阿里中支网站在西藏各地中支中第一个成功上线运行,成为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促进了央行文化建设,得到了上级行的充分肯定;通过关心干部职工的身体状况和待遇问题,及时组织人员对干部职工身体状况进行调查,并向上级行提出建议,增强了职工的归属感和中支的凝聚力。2007年9月,组织了阿里金融系统金融知识集中宣传月活动,开展了金融宣传、金融知识竞赛、金融文艺演出等相关活动,宣传了金融知识,提升了金融系统整体形象。活动的成功开展得到了有关金融机构和阿里地区行署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树立了央行的良好形象。同时,**把2007年确定为“规范管理年”,充分发挥纪委、内审和事后监督再监督作用,全年开展内部检查和各项审计达10余次,确保了国库、会计、发行等要害部门的监督到位、检查到位和制度执行到位。在他和中支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阿里中支被评为2007年度阿里地区先进单位,得到了阿里地方党政的充分肯定。

军功章里,有他的一半,也有她的一半。**的事业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很多人都是想方设法调到气候好的地方工作,可是**的妻子为了让丈夫全身心投入到基层央行事业,无后顾之忧,自己也跟随丈夫调到阿里农行工作,全家人同甘共苦,相互扶持,共同为阿里金融事业而奋斗。他们这种不畏艰苦、乐于奉献的精神,已成为阿里金融系统流传的佳话。

在阿里的一年多,**做阿里人,办阿里事,说阿里话。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主动放弃了3个月的休假。阿里交通线漫长,基本是简易沙土公路,在阿里,出差是非常辛苦的。2007年**出差就达7次,行车里程约3万公里。通过一年多的努力,人民银行阿里中支各项工作步入了正轨,内部凝聚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外部形象得到逐步提升。

工作25年来,**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圆满完成了各项工作,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1998年被人行西藏分行评为“十佳行员”;2002年荣获中国人民银行总行“青年五四奖章”;2004年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和“首届全国金融系统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标兵”;2005年荣获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2000-2004年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个人”。2007年,光荣当选人民银行总行党代表。

央行范文篇10

为推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发展,适应加入WT0新形势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央银行的监管工作,提高监管水平和效率,2001年7月和2002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坚持改革、合理分工、管监分离、集中监管”的原则,先后两次对人民银行内部监管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进行了调整。这是人民银行实行新的管理体制以来的一次重大改革,形成了“管监分离、集中监管”的新的监管体制模式,这种模式,对进一步提高人民银行监管的有效性和权威性具有重要意义,但对中心支行、县支行的金融监管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必须尽快转变监管理念。

一、转变监管理念,理清监管思路,明确监管重点,积极适应新形势对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要求

针对“管监分离、集中监管”体制给基层人民银行金融监管工作带来的挑战和压力,基层人民银行应尽快转变监管理念,确立全新的监管思路和重点:即以创建金融安全区,全面提升社会信用度为中心,突出抓好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通过强化监管和扶持措施,督促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加快改革和发展的步伐,全面完成上级行下达的不良贷款下降、增加盈利或扭亏增盈目标;创新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金融行政性管理措施,进一步加强对其经营管理情况的调研力度,促进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依法合规经营;继续加大金融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在经济发展中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保持金融稳定。从这两次监管机构设置和职责分工的调整可以看出,分行、金融监管办事处监管职责更加明确,而且要大量充实监管力量,这就预示着下一步基层央行面临的监管任务会更加艰巨,对监管工作的质量要求会更高。因此,基层人民银行要进一步加强对新监管体制下强化监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坚决摒弃无事可做、无所作为的消极思想观念,教育广大干部职工把思想认识统一到总行党委的决策上来,围绕上述监管思路和重点,搞好工作衔接,理顺工作关系,保证新监管体制的顺利运行和优势的发挥。

二、完善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政管理的操作程序和管理责任制,创新行政管理手段和措施

一是上级行应尽快制订下发新监管体制下基层人民银行加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行政管理的实施方案。原监管体制下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机构年检、高级管理人员考核内容,已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管理的需要,操作难度较大。应将有赖于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获取考核依据的内容进行调整,如经营合规性调整为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合规性,使调整后的内容,既符合银行管理工作的特点,又便于基层人民银行的实施操作。在此基础上,基层央行修订完善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行政管理责任制,明确银行管理部门监管人员的管理职责及奖惩办法,层层签订责任书,奖罚兑现,督促监管人员认真履行银行管理职责。同时根据监管机构、监管职责调整后的实际,及时对年度责任目标绩效考核办法的有关内容进行修订、补充,保证对机关监管科室和县(市)支行年终考核工作的顺利实施。二是疏通基层国有商业银行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信息传输渠道。在新的行政管理操作考核办法未出台之前,基层人民银行应按照《金融机构管理规定》、《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机构年检、高级管理人员的考核指标规定,要求辖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定期向当地人民银行报送有关资料,同时采取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高级管理人员座谈、高级管理人员定期汇报等措施,采集有关国有商业银行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考核的信息,为科学、持续进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基层人民银行要定期对采集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评价和咨询,分析研究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通过召开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管理例会、下达通报或整改通知书等方式,对有问题的机构督促其整改。

三、建立管监分离、集中监管协调联动机制

由于新监管体制下基层人民银行仍负有向分行或金融监管办事处监管部门及时反映发现的辖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违规问题的职责,因此要注重分行银行管理处与分行、金融监管办事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分行、金融监管办事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与中心支行银行管理部门之间监管信息的协调沟通,避免“管”、“监”脱节现象的发生。一方面,基层人民银行要加强辖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经营风险的调研活动。对辖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贯彻国家金融法律法规情况和影响金融发展的不安定因素进行及时调查研究,全面掌握经营风险发生的原因和负面效应。同时认真落实高级管理人员任职期间重大事项、违规违法事件及处理情况的监测报告制度,把及时向当地人民银行报告重大事项作为对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进行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各级监管人员的责任,落实好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对重大事项迟报、误报、漏报、瞒报等现象,对其有关主要负责人进行严肃查处,并准确及时向分行或金融监管办事处监管部门做好情况反映,便于分行或金融监管办事处及时运用现场检查手段,采取得力措施化解风险隐患。另一方面,分行或金融监管办事处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监管部门定期对有关辖区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管中发现的违规行为,也要及时向分行银行管理部门和有关基层人民银行进行通报,便于基层人民银行更有效地对辖区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进行管理,缩短行政管理的时滞性。

四、以降低不良贷款、扭亏增盈和提高资本充足率为重点,继续加大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增强经营实力和抗御风险能力

一是全力推进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机制改革。指导城市商业银行以支行改建为突破口,借鉴外地城市商业银行经验管理的先进经验,争取政府有效支持,推动城市商业银行经营机制的全面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行主要负责人公开竞聘选拔,严把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考试关和审查关,全面落实工效挂钩,形成高效的人事、分配机制和业务创新机制,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稳健规范运作。督促城市商业银行继续降低不良贷款,开展增资扩股,提高资本充足率,扩大中间业务,努力增加收入和盈利。二是扎实推进农村信用社的改革发展。紧紧抓住分行开展县级农村信用社一级法人改革试点的有利时机,以扎实的工作态度,通过强化监管,规范各项业务操作,加大电子化建设步伐,完善收入分配制度,保持好农信社的良好发展势头。继续督促农村信用社以清收盘活不良贷款为重点,加大收贷收息力度,切实运用好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努力增加利息收入,实现扭亏增盈。通过采取一社一策,清收盘活、增收节支、压缩非生息资产、拓展中间业务等方式,切实做好高风险社的转化工作。三是以规范管理、稳健经营为目标,重点监管股份制商业银行经营的合规性,严肃查处存款业务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