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3 14:44:37

虚假范文篇1

一、我省虚假违法广告的特征和违法表现

1、从对媒体的违法广告进行分析,我省虚假违法广告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违法广告主要集中在医疗、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美容等领域。二是涉嫌违法的广告,主要集中在大媒体的系列频道、系列报、系列台上。

2、各类广告的主要违法表现:

药品广告的主要违法表现是:利用医药科研单位、学术机构、医疗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形象做证明;含有不科学地表示功效的断言或者保证,与其他药品进行功效对比,进行药品使用前后的比较等。

食品广告的主要违法表现是:使用与药品相混淆的用语,直接或者间接地宣传治疗作用;使用医疗机构、医生的名义或者形象,涉及保健功能的,以专家或者消费者的名义或者形象做证明等。

医疗服务广告的主要违法表现是:宣称治愈肝炎、牛皮癖、癌症等疑难病症;使用患者、医生、医学权威机构的名义和形象进行宣传等。

3、存在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广告法规对药品、医疗广告处罚缺乏有力强制措施,处罚额较轻,起不到惩戒作用;二是卫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批准的广告证明文件(广告批文)未通报广告监督管理机关;三是广告者(媒体单位)有法不依、不履行审查义务,只注重经济效益,广告审查形同虚设,媒体之间攀比心态严重;四是广告经营者(广告公司)在广告经营中,只重经济利益,忽视广告审查,有的甚至参与伪造、变造广告相关证明文件的违法活动,造成大量违法广告产生;五是鉴于媒体单位特殊性,工商机关对媒体难以实施处罚;六是广告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二、我省虚假违法广告居高不下的成因分析

我省虚假违法广告泛滥,屡禁不止原因何在呢?通过充分的调研了解到,我省虚假违法广告的产生有着其深刻的社会、经济、管理体制、竞争机制等方面的原因。

1、经济欠发达的客观因素使我省虚假违法广告主要集中在医疗、食品、保健品行业。从全国广告比例排名看,房地产广告位居榜首,依次是医疗、药品、食品广告,商业广告,移动广告,汽车广告。在东、中部地区排名为房地产广告,移动广告,商业广告,房汽车广告,医疗、药品、食品、保健品广告,而且房地产广告占整个广告的60%。而贵州省却是医疗、药品、食品、保健品广告高居榜首,占整个广告的40%。

2、媒体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方式,成为虚假违法广告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党的喉舌党的新闻媒体,因其无其他经营活动,其经费来源只能靠其系列媒体,系列媒体不仅要考虑自身的发展,同时也要考虑主要媒体的存在与发展,媒体90%的经费来源于广告。为了维持媒体自身生存的这90%的经费,就要到处找广告。因此,只要有广告,基本上来者不拒,都能播出。

3、媒体主营收支倒挂现象,导致媒体与广告之间形成无法分割的利益关系。仅以《贵阳晚报》发行的收支情况来看,一份《贵阳晚报》制作、发行的成本为1.00元,批发价仅为0.24元,成本与销售收入的差价为0.76元,其日均发行量为26万份,日均亏损达197600元,一年亏损达七千多万元,这就预示着发行量越大,倒挂现象越严重,补贴越大。报纸尚且如此,电视台、电台更有之而不及。媒体为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就与广告结下了不解之缘,利益的趋动,想说不爱你都不容易。

4、广告市场环境的混乱,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为虚假违法广告的生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走访几家媒体时,他们也谈到,有些广告他们自己都看不下去,都觉得不应该上,但他们拒绝了客户,客户会到另一家媒体去做。媒体间相互攀比,造成了一些虚假违法广告屡禁不止,居高不下。

5、立法滞后,为广告监督管理机关的监督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广告法》于1994年10月27日颁布至今已十一年了,广告市场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现行的《广告法》已经不能满足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监管的需要了,如《广告法》中对违法广告费用的认定困难、违法广告查处没有强制性措施,对医疗、药品广告违法行为处罚过轻,达不到震慑作用;电子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手机短信的出现,也迫切地要求《广告法》加快修订步伐。

6、对法律法规宣传力度不够,致使媒体法律法规意识淡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对新闻媒体的监管力度也不够,查处不力。新闻媒体是党的喉舌,由于其特殊地位,工商机关对其违规违法行为,主要是规范为主,抓好教育、督促、整改,致使新闻媒体普遍存在侥幸心理,对监督管理部门的要求置若罔闻,没有严格建立和落实广告承接、登记、验证、审核、档案管理制度及广告审查员制度。

7、新闻媒体只求经济利益不顾社会效益。在经济利益面前,一些新闻单位并没有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反而为虚假违法广告提供了渠道,为了获得广告来源,不惜采取了通过虚假违法广告挣钱的手段。由于新闻媒体的权威性,人民群众更容易上当受骗,更容易受到这些虚假违法广告的影响。许多媒体存在大量的虚假违法广告,尤其是一些医药医疗广告,违法程度十分严重,既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干扰了广告市场和整个市场经济秩序,也损害了新闻界的公信力。

三、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遏制虚假违法广告

(一)认真贯彻落实国办发[20**]21号文件和国家工商总局等部委的通知精神,扎实做好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

1、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等11部委关于《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的通知精神,我们与省宣传部、省公安厅等十一个部门联合出台了《贵州省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经省政府领导审阅同意并印发。

2、下发、转发了《贵州省20**“打虚假树诚信”广告专项整治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工商[20**]1号)、《关于加强对卫星电视广播地面接收设施和广告监督管理的通知》(黔工商广[20**]1号)、《关于禁止含有不良内容声讯、短信等电信服务广告的通知》(黔工商广[20**]3号]、《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通告》、《广告监管举措》、《广告监管的辅助措施》、《广告监管机制、办案原则、整治方案》。

3、拟定了以下广告指导意见:(1)省工商局关于加强媒介广告监管的实施意见(2)省工商局商广处广告监测工作制度(3)省工商局商广处20**年广告专项整治工作指导意见(4)贵州省工商局通告(5)贵州省广告监管联席会工作规则(6)贵州省广告监管齐抓共管措施(7)贵州省新闻媒体违法广告告知制度(8)贵州省新闻媒体广告监管计分考核制度(9)贵州省新闻媒体广告监管计分考核标准(10)贵州省新闻媒体广告监管奖励计分统计表(11)贵州省新闻媒体广告监管审查预警提示制度(22)违法广告整改情况反馈表(13)违法广告通知书(14)贵州省工商行政管理局通告,于4月4日在全省电视、报刊上刊登播放,并在全省各城乡张贴。

(二)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营造多管齐下,齐抓共管,共同净化我省广告市场、还广告市场一片净土的有效氛围。

1、通过《贵州工商信息》平台向省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领导专报广告监管情况。

2、撰写了专题材料《广告监管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和措施》、《广告监测分析报告》、《广告监测中发现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3、充分发挥贵州工商红盾信息网、贵州企业信用信息网平台作用,实施有效监管,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广告市场秩序。

4、有针对性地举办法律、法规培训班。为加大广告法律法规宣传力度,我局决定举办两期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者的培训班,已于7月底举办了第一期培训,第二期将于8月中旬举办。

(三)认真落实广告监测、广告执法办案、广告审查员管理制度,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行为。

1、加大对广告的监测力度,实施分类监管,按照“分类管理”的原则,将虚假违法广告居高不下的媒体、广告经营者、广告主及时纳入工商企业信用监管系统,采取警示、年检时重点审查、加大日常巡查力度、公开曝光其违法行为、降低信用等级;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因虚假违法广告行为被依法处罚的,将失去参加中国广告协会“争创广告行业精神文明先进单位”的评选资格。

2、加强对广告审查员的监督与管理,我们制定了《贵州省媒体广告审查员预警制度》,明确广告审查员的职责,充分发挥广告审查员的作用,从广告创作、的源头,防患于未然,杜绝违法广告的出现。

(四)采取广告监测通报警示制度、大要案查处及曝光制度相结合的措施,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或红盾网络等形式,对典型虚假违法广告案件予以曝光,公布违法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名单,开展违法广告警示活动,促进广告企业建立诚信机制。

(五)建立健全了广告监管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1次会议,并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不定期时常召集成员单位及媒体广告部负责人会议,通报分析广告市场有关情况,研究解决对策,强化共管意识,认真履行职责,相互配合,互相支持,共同治理好我省广告市场秩序。在今年的“打虚假树诚信”广告专项整治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虚假范文篇2

第二条本规定所称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行为,是指单位或个人故意开具虚假的物品名称、单价、数量、金额等内容的发票公款报销,或者以其他不符合财务规定的单据、凭证公款报销的行为。

第三条本规定适用的单位是指本省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适用的个人是指本省的共产党员和国家公务员,以及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

人民团体、事业单位、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及其工作人员和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参照本规定执行。

第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党内警告或严重警告、行政警告至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处分、行政降级或行政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行政开除处分。

(一)以购买办公用品等名义开具虚假发票,或在物品采购过程中开具超额的数量、单价和金额等虚假内容的发票公款报销的;

(二)在经办会议(培训)、接待等公务活动中,开具虚增的会议(培训)人数、天数或擅自提高开支标准的虚假发票公款报销,以及将不属于公务范围内的开支列入公款报销的;

(三)以工程修建、车辆维修等名义或擅自设立其他名目,套开虚假发票或者开具虚假金额的发票公款报销的;

(四)以学习、培训、调研、考察等名义变相公费旅游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的;

(五)滥发钱物或为其他用途套取资金而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的;

(六)在办理发票公款报销过程中,缺乏相关附件证明或手续不全从中谋取不正当利益的;

(七)其他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的行为。

第五条财务人员明知是虚假发票不加以制止而予以公款报销的,给予党内警告或严重警告、行政警告至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至开除党籍、行政降级至行政开除的处分。

财务人员徇私舞弊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的,从重处分。

第六条在发票报销的审批审核中,对发票的真实性、完整性疏于职守或纵容包庇,造成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行为发生的,对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党内警告或严重警告、行政警告至记大过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处分、行政降级或行政撤职处分。

在发票审批审核中徇私舞弊的,从重处分。

第七条授意、指使、强令、胁迫会计机构、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的,给予党内警告或严重警告、行政警告至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处分、行政降级或行政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行政开除处分。

第八条具有行政和经济管理职能的机关、单位,授意、指使、强令、胁迫企业在生产经营、商业经营和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或提供虚假发票公款报销的,对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党内警告或严重警告、行政警告至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处分、行政降级或行政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行政开除处分。

第九条单位发生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案件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的,应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有关规定,追究有关领导人员的党纪政纪责任。

第十条经贸(商业)、工商、税务等有关部门在职责和管辖范围内对发票的监督管理不力,失职渎职,造成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行为发生或出现严重后果的,对负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党内警告或严重警告、行政警告至记大过处分;情节较重的,给予撤销党内职务或留党察看处分、行政降级或行政撤职处分;情节严重的,给予开除党籍、行政开除处分。

串通、纵容、包庇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行为的,从重处分。

第十一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从轻或减轻处分:

(一)主动交待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行为的;

(二)检举、揭发同案人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行为经查证属实的;

(三)有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行为或对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行为负有领导责任,但能主动采取有效措施挽回损失的;

(四)有其他从轻或者减轻情节的。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从重或加重处分:

(一)阻挠、抗拒执纪执法人员依法对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行为开展检查活动的;

(二)打击报复检举、揭发、控告人的;

(三)有预谋有组织地进行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活动,或者有两种以上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行为的;

(四)有其他从重或者加重处分情节的。

第十三条对违反本规定需要给予违纪人员党纪政纪处分的,按照党员和干部的管理权限以及有关处分程序的规定处理。

对开具虚假发票已公款报销的违纪金额,应按规定予以追缴。

第十四条本规定所称情节较重,指个人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违纪金额人民币达2000元以上不满5000元、单位10000元以上不满100000元,或者手段恶劣造成不良影响的;情节严重,指个人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违纪金额人民币达5000元以上、单位100000元以上,或者手段特别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

多次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行为未经处理的,按照累计报销的违纪数额处理。

共同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的,对主要责任人按报销总额处理,对其他责任人按本人承担的数额处理。

第十五条开具虚假发票公款报销涉嫌贪污等违法犯罪行为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虚假范文篇3

关键词:虚假广告罪犯罪客观犯罪主体

(1)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情节严重的行为。根据199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所谓广告,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在市场竞争中,广告是企业宣传、推销自己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常用而有效的手段,它对于扩大自己的商品和服务的知名度,更多地占有市场份额,从而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起着重大作用。正因为这样,有些企业或个人为了牟取不正当利益,把作虚假广告作为不正当竞争的手段,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利益,破坏市场竞争的正常秩序。因此,都明令禁止虚假广告,现行刑法增设本罪,是十分必要的。关于本罪的客观方面,要掌握以下几点:

其一,行为人违反了国家规定,主要是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广告法》的有关禁止性规定。

其二,实施了利用广告对商品或者服务作虚假宣传的行为。虚假宣传的内容,可以是多种多样。对商品的虚假宣传,包括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例如,把质量低劣的产品说成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把不含某种贵重物质说成含有该物质,把非多功能说成多功能,把无效用说成有效用等等。对服务作虚假宣传,包括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承诺等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在广告中,对以上任何一方面或任何一种事实作虚假宣传,都可以构成本罪。

其三,实施虚假广告的行为,必须是情节严重。情节轻微的,由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处理。

(2)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根据《广告法》的规定,“广告主”是指为推销商品或者提供服务,自行或者委托他人设计、制作、广告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广告经营者”是指受委托提供广告设计、制作、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广告者”是指为广告主或广告主委托的广告经营者广告的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公务员之家:

虚假范文篇4

[摘要]虚假财务信息固其对投资者的利益损害、对资本市场秩序的扰乱及经济发展的破坏,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对虚假财务信息进行理论上的价值影响分析:首先论述了虚假财务信息的产生过程;其次分析丁虚假财务信息在股票价值中的体现与影响,并对企业财务进明度和遏制虚假财务信息效果进行了表达式描述;最后阐述了全社会反对虚假财务信息行为的价值构成。[关键词]虚假财务信息;价值分析;影响分析虚假财务信息是指财务信息的提供者通过恶意的手段和行为,致使各种与财务相关的信息出现严重不实,或在披露过程中存在重大遗漏,从而对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产生严重误导,影响其决策井可能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失。对于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主要是通过敦促相关法律建设,借助于监督机构或专业的信息咨询分析人员对企业提供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保障和识别,但是重复上演的财务丑剧充分地说明了运用现有手段辨认虚假信息的难度非常大。本文着重对虚假财务信息的影响过程及反对财务造假的行为做一理论上的分析,以期对识别和遏制虚假财务信息提供一点启示。一、虚假财务信息的产生虚假财务信息是和企业内部操纵者对外部利益集团保密的那些不利的信息相关联,这些不利信息包含了只有信息造假者才知晓的、绝对保密的、反面的信息成分,经营者造假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欺诈企业外部利益团体而获得短期的、高额的利润。如图1所示,对财务造假的企业来说,流出的财务信息包括真实的和虚假的两部分,这些信息交给审核监督部门进行过滤识别,然后传达给信息使用者。值得信息使用者警惕的是,监督人员在证实财务信息的过程中受到“信息成本”及其他客观环境的限制,并不能将财务信息百分之百的验明正身,另外监督人员也可能轻率从事,有时甚至由于企业造假者会把经济的、政治的压力加于其上而故意欺瞒,联合作弊。而信息使用者在市场上收集信息需要花费的代价决定了他们不会无休止地收集一切信息,所以,获得能够证实财务信息真实性(或虚假性)的信息(本文称之为反虚假信息)的欲望强度,取决于挑战潜在虚假信息获得的边际效益和因为这场挑战而付出的边际成本。因此,最终的信息使用者获得的信息往往不是全部真实的信息,而是包含一部分未被揭露的虚假信息。二、虚假财务信息影响的价值分析1.虚假财务信息在股票价值中的体现任何一种股票或投资组合肋市场价值(称作Vi)是建立在审计等监督机构和其他专业人士对企业的财务信息努力筛选的基础上的。企业的虚假信息可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其进入市场前就被审计人员拦截掉的,记作A;另一部分是未被审计人员拦截而进入市场的,记作D。由于外部人员不能像企业内部操纵者那样充分地掌握企业的财务信息,所以,股票的市场价值Vi是不同于在充分了解相关财务信息的情况下对其判断的价值(称作Fi),而是包含了由于企业了虚假信息而导致对其价值的判断增加的一部分价值,表示为Wi(D),意指Wi是D的函数。所以,可以得到如下的表达式:Vi=FiWi(D)在短期内,信息的虚假成分与Wi(D)是成正相关的,即虚假成分越多,Wi(D)可能会越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获得企业内部真实财务信息的边际成本在逐渐下降。对于任何团体的不利信息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就可以较容易地被揭示出来。当更多的人得到某项信息时,获得这项信息的途径就会增多。信息越有价值,传播的速度就越快。最初,外部人员在获得、调查、证实和传播信息时要付出一定的成本,有时这项成本会很大,而最终,大家就能够以零成本获得这些信息,因为它已经像常识一样被人们所掌握.因此,Wi(D)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就会逐渐销蚀,或者突然下跌。2.虚假财务信息对股票价值的影响虽然Wi(D)是由于未被识别出的虚假财务信息流入市场造成的,但由于信息使用者的警惕心理,Wi(D)不一定能够全部实现。假设虚假信息对信息使用者造成的直接影响的价值是由系数bi(Oi<1)乘Wi(D)得到的,其中bi可以理解为外部人员对虚假财务信D的信任系数,它主要是由信息使用者所付出的反虚假信息收集成本ci,所决定,可以理解为bi是ci的函数。如果虚假信息能够很容易地被揭露,那么bi和ci都会趋于0;相反,如果揭露虚假信息的难度较大,bi和ci都可能较高。如果bi=0,那么未识别出来的虚假信息在实际中对股票产生的价值影响为0,即企业的造假行为没有对其发挥作用;如果bi=1,则未被审计出的虚假信息的作用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此时,外部人员自身及其他专业的信息咨询分析人士对于识别虚假信息所做的工作没有起到任何作用。根据有效市场理论,没有人能长期、系统地欺骗资本市场,市场能分辨出会计指标中真正反映公司业绩的部分和纯粹属于经理人员操纵的部分。因为在市场活动中,交易双方都是理性经济人,他们都在努力追求自己的利益。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必定会有一部分虚假信息被揭露并退出市场,我们称这部分信息为Qti,则其中qji如是在时间t之前的某一时刻j被识别并退出市场的虚假信息。这样,在时间t,股票j的市场价值就可以表示为:Vti=bti(cti)Wi(Dti-Qti)Fti该公式中,bti(cti)意指bti是由cti决定的函数,Wi(Dti-Qti)指在时间t由剩余虚假信息Dti-Qti所产生的股票市场价值。由于经营者总是及时地公布有利的财务信息,对其不利的信息总存在隐瞒的心理,这些信息在公布之前往往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的,一旦这些不利的财务信息被揭露,就会引起公司股票价格的大幅度下降.因此,股价大幅下跌发生的频率总比大幅上涨发生的频率高。如果一个企业股票价值的“bti(cti)Wi(Dti-Qti)”部分(其中包含了对不利财务信息的隐瞒所得到的价值)价值很高,当反虚假信息被企业外部人员收集的很充分,Qti很高时,Vti就会大幅下降,直至Vti=Fti,对于造假严重的企业,几很小,有时甚至为负。3.企业的财务透明度分析假设某企业的财务信息的透明度为Ti,可以推理出如下的结果:bi越低,说明对虚假信息的信任程度越低,虚假信息越容易被识别,则反虚假信息收集成本ci越低,那么可以说明Ti会越高;另外,对造假者的打击和制裁的期望效果(记作Pi)越高,Tti也随之变高。因此,Ti可以用bicipi三个变量来定义:Ti=Ti(bi(-),ci(-),Pi())该式表明Ti与bi、ci呈反比关系,与pi呈正比关系。这样,如果有了经验的积累,运用观察、统计分析等方法及这三个因素与透明度之间潜在的联系,就可以推断并比较一个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例如,假设某投资者拥有连续5年的判别M公司财务报表真实性所付出的信息收集成本资料,每年有12组数据;由于市场有效性的发挥,这5年中该公司所的部分或全部虚假信息被揭露,运用一定的方法,可以将对虚假信息的信任度量化为一系列的系数指标。运用有关的统计分析软件(如SPSS等)得出二者的关系趋势,假若二者呈正相关趋势,且这5年的数据都有递增的趋势,说明该企业乃至所涉及的社会范围对财务信息方面的透明度在逐渐下降,在该公司也存在着更大的造假空间;若二者呈正相关趋势,但这5年的数据有递减趋势,则说明财务透明度在逐年提高。同时可结合M公司的财务信息的虚假程度及相关法律对其的惩处来判断pi的趋势,以进一步判断企业的财务透明度。4.遏制虚假财务信息的效果分析假设根据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运用专业的评估手段,可以发现虚假信息Dti,与因变量bti和pti存在某种函数关系,其中白,主要由资本市场决定,pti主要由法律制度决定。由于在实际中具体量化bti和pti,在不同企业不同时期缺乏统一标准,所以它们很难直接对人们的判断提供帮助。这三、反对财务造假行为的价值分析申计部门、专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及信息使用者自身收集的反虚假信息的社会价值(称作①可以通过识别出来的虚假信息的程度来衡量,这里我们可引入指标1-btiti)表示对D的识别程度。则有:S=Ati[1-bti(cti)]wi[Dti(bti,pti)-Qti]等式右边的前一部Ati,表示由于审计机构的审核识别而拦截掉的、未进入市场的虚假财务信息带来的社会价值。后一部分表示虚假信息在进入市场后被识别出来的部分,由于末使外部人员蒙受损失,从而带来的社会价值。在现实中,因为审计部门是相对实力强大的监督机构,具有一大批业务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的执业队伍,且法律赋予其相应的权力,Ati应占绝大部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项价值腥由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获得的,它可以表示为:S=SpSg其中Sp指由社会的努力获得价值;Sg指由政府的努力获得的那部分价值。实现Sp的主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等所有为反对财务造假而努力的个人。Sg则主要是通过政府立法、调整各团体的利益关系等措施来实现的。若扣除在反对财务造假过程中所付出的相应成本,这部分反虚假信息的净价值为:SN=SNPSNg所以,全社会反对财务造假最终实现价值的大小既取决于社会公众和政府的努力程度,也取决于为其所付出的成本,而前期的努力程度也就决定了后期所付出成本的大小。四、结论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虚假财务信息产生的利益损害受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反对财务造假时,应从实际情况出发,多方面综合考虑,同时动员全社会力量,包括那些正在造假或准备造假的企业经营者,因为他们今天在通过财务造假损害他人的利益,明天自己的利益就可能被他人的财务造假行为损害。目前我国市场经济远不成熟和完善,财务造假现象比较严重,必须从各方面加大遏制力度,提高财务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监管的有效性。

虚假范文篇5

关键词: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治理

一、虚假财务报告的概念界定

现代资本市场实质上是一个信息市场,根据委托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上市公司存在自愿性披露信息的动因。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主要有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年度报告、中期报告和临时报告。投资者、债权人和其他信息使用者根据企业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应决策,会计也藉此达到决策有用性的目的。要使会计信息具有决策有用性的价值,就必须使会计信息具备相关性和可靠性,这就要求财务报告的揭示应符合三个标准:适当、公正和充分。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单位提供的会计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企业对外财务报表必须具备“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存在性”四个基本质量特征,并把“可靠性”作为四项质量要求的核心。在现实中,可靠性集中体现在“真实反映”。

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未能遵循财务报告准则,无意识或有意识地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歪曲地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对企业的经营活动做出不实陈述的财务报告,其后果必然导致信息使用者做出错误的决策,使会计在经济生活中应有的功能失效,进而危及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和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弱化各项改革措施政策效果,甚至动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整个基础。从虚假财务报告的内容看,有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和非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财务数据虚假的财务报告包括虚计资产、少列负债、虚增利润、少扣费用等;非财务数据虚假财务报告指对非财务数据进行虚假陈述,如对关联方关系的虚假陈述等,这类虚假陈述同样可以使企业达到造假的目的。从虚假财务报告形成的性质看,有错误型虚假财务报告和舞弊型虚假财务报告。错误型虚假财务报告是指无意识地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进行了虚假陈述,在主观上并不愿意使财务报告歪曲地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主要由会计人员素质较低引起的错误;舞弊型财务报告是指为了实现特定的经济目的而有意识地偏离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法规对企业经营活动状况进行虚假陈述的财务报告,是一种利益集团或个人为了经济利益或政治利益而进行的一种有意作为。本文讨论的虚假财务报告指的是舞弊型虚假财务报告。

二、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历史考察

会计自从诞生起,作为一种由企业内部向外部传递经济信号的媒介,其对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差异导向决定了其在社会经济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现代公司制度建立以后,会计信息这种具有经济后果的特性日益凸现,诱发了具有决定会计信息生成和披露能力的主体按有利于实现其特定目的的方向生成和披露会计信息,从而导致上市公司操纵财务报告种种行为的发生。

虚假财务报告与现代公司制的建立和发展相伴而行,历史上每一次上市公司严重的虚假财务报告现象出现以后都会带来会计信息治理的改进,然而每一次改进无一例外地未能从根本上改善虚假财务报告泛滥的状况,200多年来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现象依旧,造假的程度有愈演愈烈之势,造假的空间和参与范围更加广泛,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已经演变成为一个历史性痼疾。随着上市公司在我国市场经济中作用的提升,挖掘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历史根源,明确其艰巨性对公司治理和健康市场经济秩序的建立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作为早期股份公司发展迅速的英国,自然成为了虚假财务报告的发源地。1720年英国“南海公司”破产案掀起了人们对虚假财务报告不良后果的重视。“南海公司”破产案孕育了世界第一位民间审计师的诞生,同时政府部门意识到了虚假会计信息的恶劣影响,于同年颁布了《泡沫公司取缔法》,并沿用了百余年。然而,该法案只是通过简单地禁止设立股份公司来保持资本市场的稳定,以及保护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不受损害,却严重地影响了英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这显然是一种因噎废食的做法。

19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以及大量股份公司倒闭,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市场的完整性和稳定性。1844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股份公司法》,明确了董事登记账簿义务,以及监事对董事会计记录的审查权力。但由于早期的审计技术不熟练,缺乏专业的审计人员,审计范围仅囿于审查全部支出是否编制了相应的支出凭证、资产负债表是否与总账余额相吻合等事项,这种简单朴素的会计信息形式的审计在当时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难以遏制虚假财务报告现象的发生。

到了20世纪,由于世界经济的中心由英国转移到美国,虚假财务报告这一经济顽疾在美国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1929年至1933年美国证券市场大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当时上市公司会计实务的混乱,缺乏正确可靠的财务报告。美国政府在1933年和1934年分别出台了《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明确了设立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作为会计与审计实务的管理和监督机构,以及上市公司具有法定审计义务,然而,这也同样没能阻止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案件的发生。

近五十年,世界各国由于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引发的案件仍然比比皆是。19世纪60年生的大陆自动售货机公司案,80年生的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倒闭案,90年代巴林银行理森舞弊案以及近年发生的朗讯、山登、安然、施乐、世通、环球电信、施贵宝等国际知名巨头企业的上市公司舞弊案,引发了新一轮的会计信任危机。为挽回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信心,美国进行了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的广泛调查和研究,开始了对会计更严格的监管,制定了《萨班斯法案》(Sarbanes-OxleyAct),并以此为依据重塑会计信息的监管模式。其改革成效如何,尚需时间检验。

我国新兴的资本市场从开始就饱受虚假财务报告的困扰。1992年深圳原野公司案揭开了我国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序幕,随后相继发生了北京“中诚”(1993)、海南“中水”(1994)、海南“琼民源”(1998)、成都“红光实业”(1998)、四川“东方锅炉”(1999)等上市公司恶性财务舞弊案件。2000年“郑百文”、“黎明股份”、“猴王股份”案件的余震还尚未完全消失,2001年爆发的“麦科特”、“银广夏”、“蓝田股份”风暴更是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推向顶峰。针对上市公司造假现状,尽管证券监管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并没有因此而停止。2004年作为中小企业板首批上市企业之一的“江苏琼花”,上市仅10个交易日即爆出中小企业板首例财务丑闻。该公司上市前隐瞒了三笔金额合计为3555万元的国债投资,而这三笔投资的合作方均为当时的问题公司。2006年初,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财务舞弊研究中心(snaiFFRC)披露了以“科龙电器”为首的2005年度上市公司十大财务舞弊公司排行榜。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的不断曝光,会计信息造假性质之恶劣,使得我国股票市场自2000年后持续低迷,股价严重缩水,广大投资者损失惨重。在中国证券市场短短十几年中,尽管公司治理结构不断优化,监管制度和监管措施不断完善,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寄生”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挽救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寻求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成因、根治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现象是我国会计理论、会计实务以及监管界面临的迫切而现实的问题。

三、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国际视角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在2002年公布的一份资料显示,仅2002年第一季度就出现了64家会计和财务报告案子,比2001年全年的数量还多。根据美国《商业周刊》的统计,从1995年到2001年重新进行申报的公司从每年50家增加到超过150家,共有772家公司公开承认数字有重大错误,不得不重新申报。其中2001年11月的全球能源巨头“安然公司”破产案及随后出现的“世界通讯公司”案件等一系列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案件震惊了整个世界资本市场。然而上述案件只是美国证券市场财务报告舞弊案的“冰山一角”,美国这些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的曝光又改写了一个会计监管时代,新的包括《萨班斯法案》在内以加大上市公司财务报告造假惩治力度保护投资者利益为主要特征的监管措施陆续出台,对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具有一定震慑作用。

欧洲资本市场也面临着同样的困扰。2003年2月24日,仅次于美国沃尔玛和法国家乐福的世界第三大零售商荷兰皇家阿霍尔德(Ahold)公司爆出震动全球的“假账丑闻”。阿霍尔德丑闻的发生,让投资者对欧洲上市公司的诚心度和欧洲公司及财务监管机制的有效性产生了怀疑,并使欧洲在目前的会计标准之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世界其他地方也可随处找到虚假财务报告的影子。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问题,不是中国特有的问题,而是一个国际性难题,并已成为制约资本市场发展的瓶颈,世界经验发展的绊脚石,应引起全球会计界和审计界高度关注和研究。

四、上市公司提供虚假财务报告的未来趋势

上市公司虚假财务报告作为近代工业社会发展以来全球普遍面临的一个难题,迄今还未能找到有效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良剂。可以预见,该难题仍将是困扰未来全球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财务会计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和核心问题。如果仅仅认为会计认知的有限和会计监管的缺失,恐怕难以找到治理虚假财务报告的路径。会计信息的复杂性决定了虚假财务报告治理的艰巨性。会计信息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复杂性、信息披露的复杂性、信息监管的复杂性。(一)会计计量的复杂性

会计的学科属性决定了无论是会计理论还是会计实务,假设、估计、判断是会计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主观取向与会计计量结果密不可分,在多种理念交织情形下的会计信息难以简单的以“是非”或“对错”衡量。会计计量的复杂性表现在:第一,会计规范自身的弹性不可避免。准则和制度中会计政策的选择以及会计估计依赖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professionaljudgment)。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的国际会计准则“可比性改进项目”,直至20世纪90年代后期推行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等等,旨在削弱对会计实务的人为判断取舍,提高会计方法程序的可比性和会计信息的可信性。但对同一经济业务采用唯一的会计政策还只是理想。因为,一方面一些不同的会计政策有其各自理论依据,在理论上的争议澄清之前“统一”只是梦想;另一方面是会计政策具有经济后果,政策的选择将导致信息相关使用者决策的差异,信息相关使用者对有助于维持和改善自身效用的会计政策具有偏好,其结果是找到一种让所有各方都接受和满意的会计政策是不现实的。会计估计更为复杂,在经济业务不断创新的今天,会计计价中对现在和将来预期的不确定性程度加强,计量中的估价问题是一个长期内难以解决的国际难题。第二,会计准则和制度运用中的复杂性。主要表现为动机效应和能力效应。如前所述,由于会计信息具有经济后果,准则和制度中自身的弹性扩大了其在运用中的选择空间。就不同的会计主体而言,对同一经济业务出于不同动机可能会做出不同的会计处理选择,对不同的经济业务出于特定动机也可能会有相同的会计处理选择。基于动机对会计处理的选择违背了会计“如实反映”的要求,对会计方法的滥用从某种程度上就是制造虚假会计信息;能力效应是指会计人员准确地运用相关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能力。一方面会计人员受其自身专业素质水平的影响,对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会计政策的理解、运用可能会产生偏差;另一方面机械性误差是客观存在的。

(二)财务报告能否有效地传递给信息使用者

会计信息的提供者拥有信息优势,在披露中占有主动地位。财务报告包含的会计信息的信号传递作用使公司在财务报告中有自愿或主动披露好消息而隐藏或推迟披露坏消息的动机。从信息使用者看,信息使用者要将对其有用的会计信息从财务报告中甄别出来,还要对财务报告会计信息的可信性做出判断。信息使用者要在信息的加工成本与期望在信息中获取的收益进行权衡,成本与收益显然取决于使用者对会计系统的熟识程度、特定的信息使用目的,以及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从披露监管者看,披露监管者的监管对象为数量众多的公司,对每一个公司的财务报告做出虚假与否以及程度如何的判断是不现实的,而且信息披露监管者同样是会计信息的外部人士。然而,在监管内容、监管与惩罚力度方面同样面临来自信息使用者(投资人、债权人、政府部门等)以及信息提供者之间的压力。会计信息披露的复杂性后果就是广大的信息使用者难以以合理的成本从披露的财务报告中区分出会计信息的良莠,即哪些会计信息是虚假的,而哪些会计信息是可以信赖的。尤其在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市场秩序的混乱使得信息使用者无法对财务报告的可信性做出有效评价并且监管制度对虚假财务报告的威慑与惩罚力不足时,财务报告提供者可以从虚假财务报告中获取额外收益,而且在道德约束弱化的情况下,“劣币驱逐良币”虚假财务报告充斥资本市场的现象随处可见。

(三)独立审计的复杂性

会计信息生产和披露的复杂性使得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寄希望于能较多接触和了解内部信息的会计信息验证者——独立审计人员。然而会计信息鉴证中的复杂性决定了其职能发挥的不确定性。首先,审计师赖以工作的标准——独立审计准则如同会计准则一样存在弹性,准则制定机构的独立性受到会计职业界、政府部门、社会公众、公司或企业的挑战,审计准则本身也难以提供一个非对即错的绝对标准;其次,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也在社会期望和自身价值取向中协调,审计质量高低是法律风险和利益激励权衡的结果;最后,审计人员的执业能力如审计人员对会计准则、审计准则的理解,专业判断能力、职业敏感与洞察力等对审计质量,进而披露的财务报告质量产生重要影响。从现代审计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不论在详细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阶段,还是风险导向审计阶段,查错防弊始终是审计的基本职责。然而时至今日,审计师似乎并没有完全履行好这一基本职责。

会计信息的复杂性致使财务报告游离于“真实”和“虚假”之间,而财务报告的“逼真”程度最终取决于会计信息的利益相关主体的较量与均衡。在会计市场上,公司的差异性以及动态发展性决定了这种博弈的结果是: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真实,而部分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是虚假的;财务报告真实和虚假是动态的,杜绝虚假财务报告的产生的研究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的任务。

五、上市公司提供财务报告的框架与启示

虚假范文篇6

今天,来自全国二十多个地方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代表齐聚在美丽的海滨城市——青岛,共同探讨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有关课题。对各位代表来说,这是一次交流情况、促进了解的会议,对研究中心来说,则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在这里,我首先要代表总局王众孚局长、刘凡副局长以及研究中心的全体同志向大家对这项工作的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同时,山东省工商局和青岛市工商局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特别是会务组的同志们为这次会议的召开做了大量工作,为我们提供了大力支持,今天,山东省局和青岛市局的领导同志又亲自到会,借此机会,我也代表全体与会代表向山东省局和青岛市局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大问题及对策》是总局研究中心与国务院研究室联合开展的一项重要课题。国务院研究室的领导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今天,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的刘建生处长百忙中亲自到会,在此,我代表研究中心及与会的全体同志向刘建生处长的到会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围绕这次研讨会讲三个问题。

一、这次课题研究的背景

首先,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不断深入的形势下展开的。2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大决策。党中央、国务院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先后作出一系列重要部署。吴仪副总理等多位领导同志多次在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反复阐述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性和长期性。四年多来,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在各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强化监管,严格执法,为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作出了积极的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当前市场秩序的状况看,多年来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工商部门监管手段的逐步加强,经济违法违章行为也不断花样翻新,出现新的特点和动向。因此,如何解决当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新问题,推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的不断深入,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其次,我们的课题研究是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与国务院研究室联合开展课题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的情况下展开的。四年来,在总局领导和国务院研究室领导的直接领导下,承担课题研究的总局研究中心和国务院研究室工交贸易司团结合作,密切配合,在课题研究中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得到了总局领导和国务院研究室领导的充分肯定,其中有的研究成果已被有关领导采用。在今年上半年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我们研究中心的领导和同志们认真回顾了近年来的课题研究工作,一致认为,课题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应该看到,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如何坚持与时俱进,实现新的突破,也是当前课题研究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基于上述两大背景,我们这次研讨会既是一次承担艰巨任务的重要会议,又是一次开拓创新的会议。

、这两项课题研究的重要意

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年联合开展的《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重大问题及对策》课题研究共有四个课题,这次会议要研讨的是其中两个,即惩治虚假违法广告对策研究和商标知识产权保护研究。这两个议题的内容包含在今年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三个重点之中,同时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也是上半年全国工商行政管理系统开展“三项整治”中的其中两项。可以说这两个议题是工商部门当前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的重点和焦点问题。

首先,我想说说广告业的发展现状和工商部门广告、商标监管工作的基本情况。我国广告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广告在引导消费、活跃流通、传递信息、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正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目前我国广告业仍然处于快速发展期,表现为广告经营单位迅速发展,广告队伍不断扩大,广告经营额大幅增长和广告服务质量明显提高。20**年中国广告继续高速增长,截止200**年底,全国广告经营单位数量已达11.35万余家,广告从业人员已近百万。中国广告市场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广告市场。在中国广告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广告市场也不断暴露出各种各样的问题,给广告监管工作带来一定困难。集中表现在一般违法广告屡禁不止,一些与群众生活、身体健康关系密切的产品或服务的广告违法问题比较严重等。可以说,虚假违法广告已经成为当今广告市场秩序监管中涌现出的、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情况得到了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打击商业欺诈被列为20**年国务院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三个重点之一(其他两项为食品安全整治、保护知识产权)。根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并结合工商部门的实际,王众孚局长在20**年底召开的全国工商局长会议上明确提出,20**年广告监管工作的重点是在全国工商系统开展“打虚假树诚信”广告专项整治行动,把整治虚假违法广告作为打击商业欺诈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工商系统共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案件7567万件,停止广告3.27万件,曝光广告违法案件906件。在上个月结束的全国工商局长会议上,王众孚局长再次强调“严厉查处虚假违法广告”是下半年的重点工作,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开展打击商业欺诈专项行动的部署和吴仪副总理的重要批示,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认真开展虚假违法广告专项整治”。

与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一样,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一直是工商行政管理监管工作的重点。特别是20**年下半年以来,根据国务院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的部署,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以保护驰名商标、涉外商标、商品商标、药品商标为重点,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查处了大批商标侵权假冒案件。据统计,20**年全国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共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4**71件,比20**年增加了51.66%;其中查处涉外商标侵权案件54**件,比20**年增加了158%;向公安机关移送商标犯罪嫌疑案件96件,犯罪嫌疑人82人。今年1-6月,全国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巩固去年专项行动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展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行动,共查处商标侵权假冒案件18130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3.4%;其中查处涉外商标侵权案件2451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55.8%。这些案件的查处,有力地打击了违法行为,保护了中外商标权人的利益。

在严厉查处虚假违法广告和保护注册商标专用权专项行动中,各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真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不断探索,开拓创新,相继推出各种新方法、新举措,为我们开展针对性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实践经验。这次课题研讨会适值全国工商行政管理局长会议刚刚闭幕,全系统正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如何将会议精神与工作实际紧密联系,把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与发挥工商行政管理职能作用、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开展这两项课题研究更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一是通过研究制定有效措施,进一步查处、遏制虚假违法广告和商标侵权行为,落实“三项整治”的目标。二是通过研究创新监管制度,改革监管方式,进一步提高监管执法水平。三是通过研究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推进相关立法工作进程。

三、开好研讨会的几点意见

下面,我就如何开好这次研讨会,提几点意见。

一是开展广泛的交流和沟通。这次会议的准备工作应该说是比较充分的,大家在会前对课题都进行了深入的调研,而且都准备了书面发言材料。为了使课题的成果能反映出多个方面的意见,研讨会除了邀请东、中、西部的代表,在邀请广告、商标业务处同志的同时,还专门邀请了省市局及分局的同志,希望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岗位的同志们在研讨中,畅所欲言,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和沟通,在此基础上,就课题研究的重大问题上达成一定的共识。

二是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我们这次研讨会是整个课题研究的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的重点是解决破题问题,即深入分析目前出现的新问题、新动向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只有抓准了问题,摸透了原因,才能为解决问题打下坚定的基础,希望大家在讨论中,联系本地区、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深入分析违法违章行为的新动向、新特点,从中找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并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各种原因,特别是一些深层次的原因,为制定有针对性的监管措施提供依据。

虚假范文篇7

一、虚假广告的概念

虚假广告有广狭两义。广义的虚假广告不仅包括商业性的,还包括非商业性的,如公益广告、科普宣传等。狭义的虚假广告则仅商业性的。本文采狭义一说。

所谓虚假广告,是指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为牟取非法利益而在广告中采用欺诈性的手段,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的或引人误解的表示,导致或足以导致消费者对其产生高期望值从而作出错误判断的广告。众所周知,在众多的宣传手段中,广告以其传播速度快、效率高、面向的对象广等优势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宠儿”,而虚假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变态”,同样具有上述优势。并且,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其成本之低及利润之高是真实广告所不及的,因此,在形式众多的虚假宣传中,虚假广告成为许多不法分子用来牟取暴利的首选工具。

实践中许多人也往往把虚假广告与虚假宣传不加任何区分地直接划等号,这实际上混淆了二者的关系。虚假宣传则是指经营者为牟取非法利益而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的或引人误解的表示,导致或足以导致消费者对其产生高期望值从而作出错误判断的宣传活动。其实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有许多重要的区别。

我们先来看一下它们的相同之处:从法学的角度看,二者同属意思表示的范畴,并且均属于有瑕疵的意思表示,即虚假的、欺骗性或误导性的意思表示;从行为的角度看,二者都属于侵犯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将之列为不正当竞争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将之列为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从法律规制的角度看,由于虚假广告与虚假宣传行为侵害的客体往往不是单一的,它们在侵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可能侵害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因此,二者都受《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产品质量法》等多维法律的规范;从判断的标准看,二者都以“虚假”作为标准。何为虚假,即“跟实际不相符合的”:既包括那些子虚乌有的根本不存在的情况,也包括那些被歪曲了的与实际不一致的事实。具体来说,即对商品或服务的主要内容作不真实的或引人误解的表示;从行为的手段上看,它们都具有欺骗性、误导性,并且往往比较隐蔽,一般消费者因为知识的局限而不易识别它们的庐山真面目;从主体行为的目的看,二者都为了谋取非法利益,即使某些虚假广告或虚假宣传目的在挤垮竞争对手,但其商业性的特点决定其最终目的均可归结为追求某种非法利益;从社会危害的角度看,二者都会侵害消费者与合法经营者的权益,导致市场信任危机,严重时扰乱正常的市场秩序,最终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

尽管二者有很多相同之处,但也有许多重要区别:第一,层面不同。虚假广告是虚假宣传的一种形式,虚假宣传包含虚假广告,从总体关系上,二者为种属关系。这一点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第9条第1款的规定“经营者不得利用广告或其他方法,对商品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用途、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中可以得到很好的说明。第二,主体不同。虚假广告的主体是广告主(商品的经营者和服务的提供者)、广告经营者和广告者;虚假广告以外的其他虚假宣传的主体通常是商品的经营者和服务的提供者,或是与之有某种经济利益关系的其他主体,例如为产品或服务做虚假报告的某些专家、学者等等。第三,客体不同。虚假广告的客体是广告行为,是指商品经营者或者服务提供者承担费用,通过一定媒介和形式直接或者间接地介绍自己所推销的商品或者所提供的服务的商业广告,而虚假宣传的客体是宣传行为,即“对群众说明讲解,使群众相信并跟着行动”,包括广告和广告以外的其他方法,其他方法主要包括新闻会、新产品或服务推介会、商品信息会、展销会、促销活动、雇用他人或向他人进行销售诱导(俗称“托儿”)、利用大众传媒作引人误解的报道(以非商业广告的方式如通过播放新闻、采访、发表文章等对商品进行宣传报道)、介绍新产品或服务的专题报告、讲座或座谈会等等。由此可见,虚假宣传的客体要远远地多于虚假广告的客体。第四,对象不同。虚假广告面对的对象一般是社会公众,而某些虚假宣传面对的对象是某些特定的人群,例如促销活动、新产品或服务推介会、产品或服务的专题报告、座谈会等等。第五,适用法律规范不同。对虚假广告而言,我国有专门法律《广告法》来禁止虚假广告,规范广告活动并保护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而对虚假宣传而言,则没有针对性的专门立法。因此,虚假宣传中除广告之外的其他虚假宣传都不在《广告法》的调整范围之内。同时,由于虚假广告是虚假宣传的一种形式,因此,用来规范虚假宣传的法律如《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及《产品质量法》等都适用于虚假广告。

二、虚假广告的特征

1.虚假广告的媒体多元化。虚假广告除了少量违规通过正规媒体如电视、广播、户外媒体、正规报纸及杂志等以外,大多通过一些非法渠道进行传播。其传播的媒体呈多元化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通过户外到处张贴或刷制小广告。这一形式已严重影响了广大群众的生活,尤其是给城市环境卫生造成了极大的危害,近几年各大城市几乎都在采取各种方式与这类虚假小广告作斗争。这类广告绝大多数没有经过广告管理部门的批准,传播者往往是一些无照经营的小作坊、个体户及一些农民工。他们深夜雇人出没于大街小巷之间,到处乱张贴乱印制,这类广告的内容大多是一些民工进城进行简单的生活服务或非法行医广告。二是通过印刷纸质的小传单、小手册、小卡片等随处进行散发,或者通过杂志或报纸及通过邮政等渠道进行散发。这类广告比第一类要“文明”一些,采用的方式主要是通过雇用民工或其他人员站在交通要道向行人散发,或是夹在报纸中间通过报纸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或者是直接雇人送到居民的报箱或门缝中,还有的是通过雇人大量收集地址然后通过写信邮寄至消费者。这类广告大多是虚假医药广告、虚假的服务广告、非法的交易广告等等。三是通过互联网进行传播的虚假广告。如强行向别人的电子邮箱中发送垃圾邮件、在他人的网站上虚假商品及服务广告、在BBS公告板上虚假服务信息、通过自己制作的网站虚假广告。这一形式已引起有关法律专家的高度重视,由于互联网的虚拟性,消费者与商家之间需要建立完全的信任关系,双方无法真实了解对方的信用状况,这给不法者造成大量的可乘之机。他们利用虚假广告很容易给消费者造成损失,这一形式应成为广告管理部门打击的重点。四是通过手机短信发送虚假信息。不法分子利用手机短信虚假消息,骗取他人的钱财,达成非法交易时有发生。五是通过电视及广播有偿新闻或者其形式与新闻相混淆,让消费者无法分清是广告还是新闻。现在很多的商家与电台及电视台联办节目,将广告制作成新闻或专题片的形式,在电台或电视台播放而不注明是广告。有的在报纸上请记者写出专题报道与新闻混在一起而不注明是广告,使消费者误以为是新闻而上当受骗。还有的药品厂家请来专家或者老人现身说法,故意引诱消费者购买其产品。还有的商家请来名人在广告中作虚假陈述,声称自己正在使用该产品,其功效如何如何,其实该名人根本就不了解产品,更谈不上使用该产品,这在国外是严格禁止的。

2.虚假广告内容夸大化、行业集中化。虚假广告比较集中的行业是药品、保健品及房地产行业,夸大内容、夸大功效、夸大事实几乎是所有虚假广告的共同特点,如有的药品号称“包治百病”,能“立竿见影”,有的吹嘘能治愈癌症、顽固性疾病,有的宣扬迅速瘦身、快速长高,有的声称其药品解决了医学界的世界性难题,或者使用一些绝对化的术语声称自己的产品为“世界首创”、“全国第一”、“世界一流”、“最新技术”等《广告法》明令禁止使用的语句。有的虚假广告故意玩弄科学术语,用一些消费者摸不着头脑的词语描述其产品;还有的虚假广告假借患者、专家、医疗机构名义作证明,由退休干部、居民现身说法,推销产品。有的虚假广告以虚假承诺做诱饵欺骗消费者。我国《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药品广告审查标准》等规定,药品、医疗器械不得出现以下形式的广告活动:宣传疗效和治愈率,如“药到病除”、“根治”、“一盒见效”;保证治愈或者隐含有保证治愈,如含“无效退款”、“保险公司承保”等承诺;利用医疗科研单位、学术机构或者专家、医生、患者的名义和形象作证明等等,有上述行为的广告都是虚假广告,是违法的。

三、虚假广告的类型

虚假广告分为欺骗性虚假广告和误导性虚假广告二类:

1.欺骗性的虚假广告。即广告内容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欺骗消费者。这类内容失实的虚假广告主要有:(1)广告中对商品的性能、产地、用途、质量、价格、生产者、有效期限、允诺或者对服务的内容、形式、质量、价格、允诺的表示不符合实际;(2)广告中使用的数据、统计资料、调查结果、文摘、引用语等不真实、不准确;(3)广告中对未取得专利权的谎称已取得专利权,或使用未授予专利权的专利申请和已经终止、撤销、无效的专利做广告等。

2.误导性的虚假广告。它是指广告商采用暗示或模棱两可的陈述,诱使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产生错误的理解。其主要手法有:(1)通过文字、图案等方式对消费者进行暗示、诱使消费者产生错误的联想。如大众传播媒介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广告,使消费者误以为是真实的新闻报道;(2)在广告中使用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语言,诱导消费者作出错误的判断。如商品房广告中常出现诸如“离市中心只需10分钟车程”的字眼,而这到底指的是直线距离还是实际距离,是指汽车高速行驶状态还是正常行使状态,广告中则避而不谈。

四、虚假广告的社会危害

虚假广告作为广告的一种“变态”,是市场经济的非正常产物,它对我国的经济有着极大的危害。具体来说,其危害性如下:

1.它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由于虚假广告内容不实,受虚假广告宣传的影响而购买其产品或接受其服务的消费者必然会在经济、身体、心理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2.阻碍广告事业的健康发展。虚假广告的暴利使得虚假广告的主体有利可图而对虚假广告乐此不疲,这对合法的广告主体会造成很大的冲击。面对暴利的诱惑,人们会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如何制作貌似真实的具有更大欺骗性的虚假广告上,这对于尚处于起步阶段的我国广告业而言,无疑是其健康发展一个巨大障碍。

3.扰乱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市场竞争是市场运行有序化、有效率的内在动力,其核心在于竞争的公平性,公平竞争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然而,虚假广告却大大破坏了竞争的公平性,其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它们在使不法经营者获得暴利的同时必然会侵害合法经营者的权益,直接导致市场竞争不公平。虚假广告是市场公平竞争的严重障碍,影响竞争机制作用的有效发挥,从而引起市场混乱,扰乱市场秩序。

4.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大量的虚假广告导致大量虚假产品或服务流向市场,这同时意味着大量合格产品或服务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大量质量低劣的产品或服务进入消费与生产领域,因其质量不可靠、无效而被废弃不用或提前淘汰,而大量合格的产品或服务却“英雄无用武之地”;虚假广告的制作和,必然以合法广告的舍弃为代价;还有被侵权企业不得不斥巨资打假。这一切都将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从而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5.影响国家财政收入。造假企业因消费者拒绝再购买而使产品滞销,经济效益下滑;受害企业因不法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而影响其经济效益;农民和生产企业购买虚假广告商品,会直接破坏工农业生产。这些都会使国家税收减少,同时,国家又要支付大量的打假费用,从而影响国家财政收入。

6.影响社会再生产的健康运行。社会再生产离不开准确的供求信息,然而,虚假广告使得客户和消费者被误导,导致供求机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上的供求状况,致使供求机制受阻,长此以往,必将使得社会再生产无法顺利进行,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五、虚假广告成因之分析

1.暴利诱惑是虚假广告产生的经济动因。一些生产和服务企业为了片面追求生产利润,扩大经济效益,公然置国家法律和法规于不顾,置广大消费者的利益于不顾,我行我素,铤而走险,公开违法,无中生有地编造或者肆意夸大商品的功能,使广大消费者上当受骗。如在一些药品宣传中,往往只强调药品的疗效,而回避其副作用,一些厂家生产的化妆品宣传言过其实,给消费者造成了伤害。一些生产者将其食品冠以“保健”两字,甚至有的当作“药品”进行销售,夸大其保健作用,误导、坑骗广大消费者。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2.信息不对称为虚假广告存在提供契机。在现实生活中,生产者(或销售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经营者由于对产品的成本、质量等信息非常清楚,从而在交易中占据明显优势地位;消费者具有非专家购买等特点,故消费者对所要购买的商品或劳务不可能具有百科全书般的知识,其劣势地位显而易见。

3.广告媒体素质低下为虚假广告泛滥架设了桥梁。(1)部分广告经营者职业道德观念淡漠。在近几年的经济活动中,他们只注重追逐物质利益,导致了道德水准下滑,庸俗的“搞活观念”使一些人产生了“只要赚钱就是本事”的想法,见利忘义,抵制不了广告主的物质引诱,拉拢腐蚀,为虚假广告大开方便之门。(2)法制观念淡漠。一些广告经营者无视国家法律尊严,对法律法规视而不见,明知故犯。因此,在对广告客户的验证审查方面,抓得很松,有的甚至放弃审查,来者不拒,给钱就服务。如时下令人眼花缭乱的医疗广告,其真实性却很低下。据国家工商局、卫生部联合下发的《医疗广告管理办法》规定,医疗机构的广告客户必须持有省级卫生部门出具的“医疗广告证明”,方可进行宣传,广告经营者承办或医疗广告,必须查验广告客户有否“医疗广告证明”,不具备者,广告经营者不得承办或。但实际上,不少媒体不顾上述规定,只要广告客户出钱,不管手续是否齐全合法,便予以刊登。(3)广告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层次不合理,教育投入薄弱。广告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很高。不仅要有一定的营销学、传播学、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各种学科知识和具体的专业技能,而且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及时掌握广告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行业规范,自觉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侵蚀。而目前广告从业人员多数为初、中级专业水平,广告教育投入薄弱,既无长远的教育规划,也没有专门的基地,而且大学院校培养广告专业人才与实际需要存在很大缺口。

4.消费者弱势地位造成纵容空间。(1)“消费者惰性现象”。所谓“消费者惰性”,是指消费者在受了广告的欺骗后,如果预期投诉收益小于投诉成本,他就会放弃投诉。消费者预期投诉收益等于预期胜诉的赔偿费用与预期胜诉的概率之积;预期投诉成本包括预期投诉所花费的金钱成本(包括可能的交通、食宿及通讯费用等)、时间成本和精力耗费等。现实生活中,消费者投诉的成本很高,而胜诉的赔偿费用很低,有时仅仅是退款或换货,因此消费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在受到虚假广告的侵害后,权衡得失,特别是在损失较小时,只好放弃投诉,从而对虚假广告无形中造成了纵容。(2)消费者胜诉的“外部经济性”抑制了消费者投诉的积极性,消费者胜诉是一种“公共物品”,它具有典型的“外部经济性”。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一旦有一个消费者胜诉,经媒体或消费者协会等单位“曝光”后,会使同样产品的消费者在得知自己上当受骗后也要求赔偿,潜在的消费者也会由于停止购买而获利。出于“搭便车”心理,一些消费者在受骗后不是积极运用正当合法手段去维护自己权益,勇于揭露虚假广告的真实面目,而是采取沉默、观望态度,想等别人胜诉后自己坐享其成,这种心理使得消费者对揭露虚假广告反应淡漠。(3)消费者法律意识不强,不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广告管理法律体系的相关法律,为保护消费者权益提供了保障。但据调查,中国城市消费者中只有50.4%的人对该法有所了解,其中38.7%的人表示“了解一些”,9.8%的人表示“比较了解”,1.6%的人表示“非常了解”,并且13.7%的消费者不知道《消法》;而农民由于文化素质较低,对该法了解程度更低,只有34.71%的农村消费者基本了解或部分了解《消法》,知道其中保护“农民购买,使用直接用于农业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内容。由于消费者的法律知识欠缺,因而他们在受到虚假广告的危害后,根本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这等于无形中纵容了虚假广告的存在和泛滥。

5.广告法律体系不够完善和执法力度不够使虚假广告有机可乘。自广告业恢复发展以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广告法律、法规和规章,特别是1995年2月1日《广告法》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广告法制建设。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的变化,现行广告法律法规日益暴露出一些不完善的地方。(1)对虚假广告规定的处罚力度不够。如《广告法》对虚假违法广告最重的处罚为“停止,公开更正,并处广告费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依法停止其广告业务,构成犯罪的,将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按照这种规定,即使做虚假广告的人或单位受到最重的处罚,他们仍然还是有利可图的,何况执法机关在实际执法时,很少出现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因而违法者权衡得失后,为了谋取暴利便甘愿铤而走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广告法》的威慑力。(2)现行的广告法律法规缺乏对以网络广告为代表的新型广告进行监管的法律依据。随着高新科技的突飞猛进,以网络广告为代表的新型广告不断涌现,现有对广告监管的法律法规相对滞后,很难对新型广告进行有效规范,因而部分人便通过互联网虚假广告,逃避法律制裁。(3)现行广告法律法规中缺乏全国统一的广告内容审查细则。《广告法》、《广告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虽对广告内容规定了原则、标准,但过于笼统、抽象、不具体,在实践中很难把握,可操作性较差。表现为某些虚假广告在被某地经营单位拒绝制播后,由于审查标准不统一,再到异地则可能很容易就找到制播单位而得以。

6.社会力量未能全力参与是虚假广告屡禁不止的深层次原因。(1)消费者未能有参与广告监管的自觉性、主动性。由于广告法尚未广为人知,消费者自觉抵制虚假广告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因而对虚假广告未能形成家家参战、人人围攻的势态。(2)新闻媒体参与广告监管的责任心和使命感不强。表现为未能对广告法律法规进行广泛宣传,未能对商德进行引导和灌输,未能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3)广告行业自律作用发挥不够。我国广告行业的组织机构不够健全,自律规则不够完善,树立良好的行业风气、开展公平有序的正当竞争和时时处处注意职业道德规范都尚处于起步阶段,因而广告行业自律的作用尚需加强。(4)与广告有关的其他部门亦未能积极主动地协同广告执法机关开展对虚假广告的综合治理。

六、虚假广告治理的对策

经济生活离不开广告,而市场经济社会中所有的经济活动都需用法治来规范,当前虚假广告的蔓延也是由于相关的法治环境不尽人意,所以首先要健全法治。具体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完善立法

(1)虚假广告范畴应予扩大。《广告法》有关虚假广告的规定过于简单,既没有明确的概念,又没有具体的认定标准,实际操作难度较大,易造成虚假广告认定方面的混乱。另外,《广告法》规定的虚假广告的范围仅限于商业广告,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广告法》没有包容的“边缘性”广告,如带有宣传色彩的虚假公益广告,虚假科普广告等,它们均被排除在《广告法》的范围之外而依然逍遥法外。

(2)建立规范的虚假广告公众举报制度。虚假广告同其他违法行为的重要区别在于虚假广告的公开性和其它违法行为的隐蔽性,这就是建立虚假广告公众举报制度的依据和意义所在。建立这一制度必须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要有明确的受理机关和举报方式,以解决向谁举报和如何举报的问题;二是要有负责的查处结果反馈公告制度,这是对举报者负责态度的对应;三是应有必要的物质奖励措施,以调动举报者的积极性;四是应当依举报者意愿建立相应的保密制度。国务院有关文件中已经规定了类似的举报奖励制度,可资借鉴。

(3)赋予广告受众对虚假广告的起诉权。首先,从广告目的、广告行为、广告结果三个方面可以确定,广告主与广告受众之间的直接法律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其次,虚假广告必然会有社会危害性,否则法律不应确定其违法。广告的对象是广告受众,虚假广告的危害性也必然及于广告受众。第三,广告受众在受到虚假广告侵扰时出现的精神不愉快、反感甚至愤怒等,就是其权利受到侵害的客观表现。权利受到侵害,就应当明确权利主体寻求司法救济的途径。至于该种权利的性质,可依据《广告法》关于“广告内容应当有利于人民的身心健康”、“广告不得损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身心健康”的原则来确定。因此,赋予广告受众对虚假广告的起诉权,在法理上是可行的,在实践中是有益的。

(4)虚假广告的法律构成与责任应予以明确

a.法律构成要件。一是责任主体,根据国际上的惯例,虚假广告的行为主体是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商品推荐者。我国《广告法》已把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列为责任对象,但未列入商品推荐者。而欧美国家的广告法中明确规定:无论是明星、名人还是专家权威人士,都必须是产品的真实使用者,否则便是虚假广告;同时,如果证词广告暗示证人比一般人更有权威,也应有理有据,否则视为违法。建议我国的《广告法》将那些在虚假广告中向消费者推荐商品或服务的公民也列为责任主体。二是主观方面,行为主体主观上须具有欺骗或误导消费者的目的。所谓误导,是一种不确定的、含有模糊性的、极易使人产生误解的现象,它使广告原意与广告在一般大众心目中产生的印象相背离。笔者认为判断欺骗或引人误解,应以普通消费者的典型购买状况为准。另外,如果广告主要部分在外观上、名称上、观念上采取欺骗或使人陷入错误的方法,即使附属部分真实,仍应属于虚假表示。至于消费者是否受到实际损失(是否真正受骗或被误导)不影响此行为的成立。三是客观方面,虚假广告行为是具有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在广告设计、制作、、等过程中,对商品或服务作虚假宣传或虚假表示的行为。四是侵犯客体,虚假广告行为不仅侵犯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妨碍了正常的行政管理秩序和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公平竞争,侵犯的是复杂客体,这就涉及到法律责任的竞合问题。

b.责任竞合。作为规范广告行为的专门法《广告法》是政府介入广告行为的具体表现,也就是说,所有虚假广告都是触犯法律的行为,应当承担行政责任。在许多场合下,虚假广告还可能同时带来民事责任。怎样处理不同法律之间相应规定的交叉和冲突,现行法律并未给予回答,笔者认为在实践中要把握好以下几点:其一,多数情况下,虚假广告不仅违反了《广告法》,而且也违反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由于这几种处罚都是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的,根据“一事不再罚”原则,只能根据一个法律依据给予处罚;又根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和“后法优于前法”的处罚原则,对这类虚假广告只能根据《广告法》给予处罚。其二,有些虚假广告的行为,如在广告中冒称专利产品、专利方法、冒用质量标志等,不仅违反了有关商业广告的法律规范,而且也违反了《专利法》、《产品质量法》有关规定,对于这种情况,多个有权处罚的行政机关(工商行政管理、专利管理、质量监督管理部门)应遵循互相配合、分工负责的原则,在坚持同一机关不得对同一行为,不同机关不得就同一处罚种类实施重复处罚的前提下,对该虚假广告行为依法分别予以处罚。其三,如果虚假广告致使他人蒙受财产损失或人身伤害,即带有民事侵权性质,除承担行政责任外,应同时承担民事侵权责任;若虚假广告中承诺的利益或服务为虚假承诺,则应同时承担民事违约责任。行为人责任如果既符合一般侵权或违约行为的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又符合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时,受害人会产生两种请求权,此时应当避免不同部门法对于同一行为的法律责任的处罚规定各不相同的现象,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4条规定“经营者利用广告对商品作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的,可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广告法》第37条规定“利用广告对商品作虚假宣传的,并处广告费用1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两个条文规定显然有出入,建议在以后立法中要协调同一行为的不同罚则。

c.表现形式。虚假广告的表现形式应辅以列举式说明以便操作。虚假广告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欺骗性虚假广告;第二类是误导性虚假广告。

欺骗性虚假广告在实践中主要有下列表现形式:其一,产品来源虚假:通常采取假冒他人注册商标标榜自己“正宗”的商品或服务;其二,功能虚假:指广告宣传的商品或服务并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广告中所宣称的功能和用途;其三,价格虚假:指采用谎称降价、隐藏部分价格、不明码标价等方式诱骗消费者交易;其四,品质虚假:指广告宣传的商品或服务并未达到广告中所说的质量或技术标准;其五,证明虚假:即广告假借他人的言论或采用欺骗性的证据宣传商品的质量功能等。

误导性虚假广告在实践中经常有如下表现形式:其一,移花接木。通过文字、图案等感知物象,使大众产生错误的境连效应或类推心理。例如录音磁带上印有某著名歌星照片,封底印有歌曲目录,旁边表明“某某歌星原唱”,而实际上磁带是另一些歌手演唱的同名歌曲,这种境连效应极易引起人们的误解,产生错误判断。其二,数量误导。在广告中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如“买一送一”等广告词,很容易使大众产生错误判断。其三,角色误导。利用名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误导消费者。现代广告中常采用名人推荐式的表现手法,以增强广告的亲近感和真实感。但若推荐者未使用过或并未真实认同本产品,则容易使大众产生错误判断。

2.强化执法

健全机构,充实人员,增加经费。建议成立各级防治虚假广告委员会,专门从事防治虚假广告工作。内设宣传部、审查部、投诉部、监督部等,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要配备足够的人员并对其进行教育培训,建立一支廉洁奉公,忠于职守的防治队伍。要筹集足够的资金,除国家财政拨款外,还应建立防治虚假广告的公积金和保证金制度,以保证必要的费用开支,加大管理处罚力度。一方面要加强委员会自身的管理,建立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纪律,规范执法行为。对于违纪者,要严肃处理,以保证委员会执法的权威性。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社会广告活动的法律管理,加大对虚假广告行为的打击力度。对于情节严重者,要处以高额度的罚款,对于触犯刑法者,一定要判刑治罪。要坚决执行“更正广告”的规定,在查处虚假广告案件时,应责令广告主、广告公司和媒体机构,在相同的范围内,采用相同的方式、次数和时间,“更正广告”,并赔礼道歉,这种“请君入翁”法是整治虚假广告的特效方法。加强对广告的社会监督,就要建立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社会监督工作由监督部具体负责,监督部通过与同级有关部门和协会联系,建立监督网络,这样便形成从中央到基层的层层监督网。要聘请责任心强、懂业务、敢斗争的消费者组成一支专职的防治队伍,并广泛发动消费者,参与虚假广告的防治。开展评选最假广告活动,由监督部组织消费者投票评选并公布结果,让该广告造假者无地自容。开展“红黑牌”活动,在调查掌握确凿证据的基础上给没销售虚假广告商品的企业挂红牌,反之挂黑牌,不搞终身制,定期检查更换,促使企业“弃假从真”。

3.行业自律

(1)确定广告协会的法律地位。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把广告协会的地位和作用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大部分广告行为靠行业内部的制约规范。

(2)制定行业规则,形成审查监督机制。第一要审查广告内容的真实性;第二要审查思想性,杜绝不健康的广告对大众的不良影响。

(3)加强广告市场从业人员素质建设。发展与繁荣广告文化市场,必须建立一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高超技术的广告文化创作与经营队伍,进一步提高广告文化的思想性、真实性、典型性,把握广告宣传中的人生价值取向。

虚假范文篇8

虚假会计信息问题自会计的产生而产生,随会计的发展而发展,大有愈演愈烈之势。究其原因,其中不乏法规、制度本身的不完善而使会计信息难以保证完全真实、公允(制度性失真);会计规则执行人由于未能对会计规则透彻理解而做出了错误判断(行为性失真);以及为使自身利益膨胀而损害他人利益而编造的虚假会计信息(违规性失真)。其中历史悠久,普遍认同的当属违规性失真。

虚假会计信息的泛滥触目惊心,近年来一桩桩涉及国内外知名公司、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造假案件使人们不仅对企业自身,甚至对证监会、注册会计师等中介机构产生了重重置疑。是什么原因使“泛假主义”如此猖獗、有恃无恐?造假者的趋利动机难以根除,但动机转化为结果是需要条件的,如何防范虚假信息已不仅仅是会计界的问题,它已经演变成了政治界、经济界乃至全球关注的焦点。

1加大违法成本,健全制约机制

1.1对违法者的相关处罚

有人曾把上市公司比作足球,证监会是守门员,地方政府、会计师及证券商都是射手,射手们齐心协力、一定要把上市公司这个球踢进大门!这么多人齐心协力,也难怪造假猖獗,难于治理了。

如今,公司上市的数量越来越多,对外公布的会计信息更是数不胜数,其中,虚假会计信息占很高的比重。由于查处力度不够,某一公司的虚假信息被查出的可能性很是微小,这本足以另造假者欣慰,即使被查出,处罚又很轻微,一般的处罚主要有公开谴责、通报批评、警告、罚款、市场禁入、禁业、吊销执业证书等。除非达到红光实业、琼民源、大庆联谊之流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才见有所举措———追究刑事责任。刑事处罚最重一般也不会超过5年的有期徒刑。针对民事赔偿问题,更是无依据可循。

再说对涉案的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的处理,“重单位处罚,轻个人处罚”,仍以行政处罚为主。即便如此,对于投资者来说,过高的诉讼成本和过低的诉讼收益使其将注册会计师推上被告席的几率也是很低,这就更加助长了注册会计师充当“射手”的风气。

1.2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

在这里,我们要很好地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加大“泛假者”的违法成本———通过法律手段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定时期法律环境的具体情况。目前,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治理虚假会计信息最有效的途径也恐怕只有通过法律手段来得最快。如果法律条文对会计违法行为规定明确(包括有关的民事赔偿问题),可操作性强,便于执法部门对虚假会计信息认定和管理;同时严格执法程序,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使其违法所获收益难于弥补其违法所付出的惨重代价,其造假行为自会加以收敛。诚然,即使对于各种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的再完善,但是对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处罚不到位,或者疏于对违法行为的检查,客观上就会形成对违法行为的纵容,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有增无减。

2发挥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作用,严格控制虚假会计信息的发生

只有可参照的法律条文还不够,要想加大对虚假会计行为的处罚力度,首先必须将违法者从众多的企业中查找出来,这是前提。我们不能总是指望造假企业如滚雪球般将造假规模越滚越大,最后实在包不住了,才被披露出来。这时,无论采取怎样严厉的惩治手段,投资者的损失都已难以得到弥补,只能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而已。在这之前,我们应该想到的是审计———必须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与评价功能,将虚假会计信息制造者扼杀于其壮大之前。

政府审计、注册会计师审计、内部审计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审计监督体系。在国际上,作为注册会计师审计载体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有独资、普通合伙、有限责任公司制、有限责任合伙制四种组织形式。我国目前主要有普通合伙制和有限责任公司制二种形式。值得一提的是另外两种形式:独资会计师事务所和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独资会计师事务所由具有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的个人独立开业,承担无限责任。虽然承担无限责任,但实际发生风险的程度相对较低,非常适合于小型企业记账、纳税等方面的服务需求;有限责任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最明显的特征是合伙人只需承担有限责任。无过错的合伙人对于其他合伙人的过失或不当执业行为不承担责任。除非该合伙人参与了过失或不当执业行为。这种组织形式是为顺应经济发展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要求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兴起,到1995年底,原“六大”国际会计公司在美国的执业机构已完成了向有限责任合伙制的转型,在它们的主导下,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也陆续开始转型,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降低审计风险,从而有利于注册会计师对企业财务报告的监督。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在“企业内部控制与预算管理”专题研讨会上说:财政部会计司正加快研究,制定一批新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推动我国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建设。过去,我们多注重外部审计监督作用而忽视内部审计评价职能,一手硬,一手软。企业管理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内部审计处于无人过问的境地,没有得到应有的职业尊重,无法发挥其在虚假会计信息治理中的监管作用。为“内部人控制”带来了更多的便利。

3全面实施道德素质教育,呼唤会计诚信

人的趋利动机是无法从根本上消除的,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要靠这种动机的催化作用,它的存在本身是具有积极向上一面的,但趋利动机的实现并非建立在虚假泛滥基础上。在巨大利益诱惑面前,强硬的监管体制总是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后发制人。中国自古以来主张以“德”治天下,再完善的法律法规也只能给企业提供一个框架,绝无可能堵塞所有虚假漏洞,尤其是人的主观上有意为之。这时,就要从思想认识,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上对信息提供者、注册会计师乃至投资者实施全方位诚信教育,强化道德自律意识,保持职业良知,从根本上消除虚假泛滥。当然,这是一个漫长的系统工程,但绝不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深化会计改革全面提高会计管理工作水平。财务与会计导刊,2004,(5):4~6.

虚假范文篇9

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来源的真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决策的及时性、正确性和有效性,对于农村来讲也是如此。农村统计工作进行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影响到领导机关能否制订出可行的宏观发展规划及能否作出果断正确的决策。虚假的统计数据不仅破坏了统计工作的正常秩序,而且还会削弱政策的效力,致使一些人为了个人和小集体的短期利益,而损害国家和集体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在数字上弄虚作假,欺骗取政治荣誉和经济利益,从而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本文通过对农村统计数字中出现的人为误差的原因分析,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统计数据误差对策

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来源的真实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各级政府宏观调控决策的及时性、正确性和有效性,对于农村来讲也是如此。农村统计工作进行的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所提供经济信息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影响到领导机关能否制订出可行的宏观发展规划及能否作出果断正确的决策。虚假的统计数据不仅破坏了统计工作的正常秩序,而且还会削弱政策的效力,致使一些人为了个人和小集体的短期利益,而损害国家和集体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在数字上弄虚作假,欺骗取政治荣誉和经济利益,从而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

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深化,部分地区又不同程度地存在统计假报现象,为此新闻媒体屡次予以爆光,但仍有存在。本人针对农村假报现象,试图通过其成因的分析,找出其症结所在,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假报统计数字的性质及成因

假报分为虚报和瞒报两种,属非技术性人为误差,指不按实际情况,凭个人意志任意在原有统计数字基础上伪造、篡改,以达到某种目的的违法行为。在农村不仅农民存在着假报等现象,而且少数基层干部也加入了假报的行列。

1、农民瞒报的成因

农民假报以瞒报为主。近年来农村统计工作愈来愈难以开展,大包干以前,粮食等农产品过秤入库,会计年终结帐,各项统计指标尚能较准确地反映出来。如今,农村统计面对的是农村分散的千家万户,农民报数字时往往都要“留一手”,全面调查势必导致基层统计台帐的原始数据误差增大,甚至是面目全非,很难如实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农村经济真实情况。这一方面是农民求稳怕乱、小富即安、不愿显富的心理作祟,另一方面社会上存在一些不正之风,对靠勤劳致富的人保护不得力,致使单位及个人任意伸手要摊派、捐赠,严重侵害了这些靠勤劳致富的农户的个人利益,由此造成了对正当致富的畏惧心理,不愿出名,迫使一部分农户在报支出时任意加大,报收入时任意减少,哭穷装穷,以求生活安稳,甚至是尽量躲避担负应尽的义务。

2.基层干部假报统计数据成因。

统计数字失真,根据需要做“估计”、“填数字”,分析其原因,最主要还是干预统计数字的人,是掌握了权利而又无视法律的少数领导者。假报统计数据的危害性不仅造成统计“失真”,导致宏观决策失误,而且也败坏了党风和社会风气,是腐败滋生的温床,具体讲导致基层干部假报的原因主要有:

(1)测评手段不科学。统计数据被用来作为考评干部工作成绩的唯一办法,是导致干部假报统计数字的主要原因。目前对于干部的考核办法仍然沿用计划经济管理时期的老办法,利用所设定的考核指标的完成情况来考核下级,测评手段不科学,往往流于简单化、形式化。一是个别地方及部门在制定干部政策和奖励政策时,只注重指标的完成比例情况,并把其作为干部政策和升降的主要依据,工作中存在着以数字论英雄的现象,如干部目标责任制的推行,由于与之相配套的监督审查制度不健全,少数领导人为了追求政治荣誉,求得提拔重用、表彰奖励,追逐“位子”、“面子”、“顶子”,就在统计指标上做文章、下工夫;二是制定发展计划好高骛远、脱离实际,一味地压任务、订指标,采取大计划、高指标、硬考核的“高压政策”管理办法,层层加码,具体工作中不过问下级工作中存在哪些具体问题、困难,武断地采取“一票否决”的办法,因此而抹煞其它工作成绩,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导致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非法干预统计数据,铤而走险,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虚报浮夸;三是考核指标设置不科学,干部考评指标还存在不完善之处,难以有效地考核干部的潜绩,往往又是导致虚报浮夸、争功诿过、短期行为严重的关键因素,如农民收入“一票否决权”制度,表面上看似公平合理,实际上没有理清政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扮演的角色,也不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要求。

(2)利益主体多元的困扰。经济体制改革中导生出多元的利益主体——地方利益、部门利益、小集体利益及个人利益等,多元利益主体的一些代表为了维护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局部利益,不惜采取篡改统计数字的手段弄虚作假,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党、国家和人民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在农村表现较为突出的是争取扶贫资金时瞒报,考核政绩时的虚报浮夸等。

具体体现在于扶贫资金在发放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形成了“爱哭的孩子奶多”等现象,而扶贫资金的发放和干部政绩的考核,往往只是根据各地上报的数字为依据,未能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而有些考核指标与干部政绩之间不存在什幺必然因果联系,强行考核,不仅起不到激励鞭策的作用,而且导致基层干部弄虚作假,虚报谎报。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领导在争取先进无望的情况下,为了争取更多的扶贫资金及优惠政策,往往以任意压低收入、增加费用的办法,达到为本地区争取更多的扶贫资金及优惠政策的目的,如此上行下效,形成了干部的假报现象。“总结成绩用加法,接受任务用减法,汇报工作用乘法,遇见困难用除法。”就形象地反映了这一问题。

(3)官僚主义作祟。一些部门领导不深入基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下乡往往也是“坐着汽车转,隔着玻璃看”,大搞华而不实的检查评比,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导致下情不能上达,对干部的升迁、评定往往不分析其工作得失原因,不问成绩得来采取了什幺样的手段,只凭下级报上来的一些数字评优定先,使部分老老实实报实情的单位或个人得不到及时表扬与鼓励,从而给投机取巧者以可乘之机,使虚报、瞒报者往往榜上有名,甚至大奖特奖,为假报现象的产生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导致“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现象发生。

(4)“鞭打快牛”现象存在。“鞭打快牛”现象也是农村假报现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农村,少数决策者一味地讲求平衡,对后进单位不是督促其尽快摆脱落后,迎头赶上,而是年年加码,给先进压担子,等于给后进松绑绳,鞭打“快牛”。特别是一些村级干部,由于干部选聘制度的不完善,干好干坏差别不大,对于统计数据就采取看人兑汤的办法,想高就高,想小就小,随心所欲,运用自如。如一些村干部在领导的授意下任意虚报浮夸,骗取荣誉,而另一些村干部则又为了顺利完成下年的任务,减少摊派费用,而任意少报瞒报,如此一方面可为下年完成任务打基础,另一方面也可减轻农民负担,有时还可以争取部分扶贫资金的支持,同时还可以笼络人心,受到多数人的支持,一举数得。

(5)统计监督职能弱化,法制观念不强,缺乏法律意识。在我国由人治迈向法治的过程中步履艰难。《统计法》虽然已经颁布了,但法盲亦然不少,对假报统计数字是违法行为认识不清,甚至认为假报统计数据与违法是不相干的事情,而有些假报者又往往打着“为工作着想”、“为本部门大多数人利益着想”等幌子,摆出一副“损己利人”受难者的现象,就具有更大的欺骗性,易得到多数不明真相群众的同情。具体表现在一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由于缺乏法律意识,对假报统计数字这种违法行为所造成的危害认识不深,处理偏轻,导致更多的人在这一问题上犯了同样的错误。现实生活中,任意篡改数字者往往是单位的领导者,出了问题,为了照顾下级的面子,少数上级领导也只是采取睁只眼闭只眼的态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很少深究。而一些秉公执法、不徇私情、敢与反映真实情况的干部则可能由于直言而触及小集团个人利益,在小圈子里受到多数人指责,给其造成精神上、生活上深重的压力,迫使大多数人敢怒而不敢言。二是统计法不够完善。《统计法》的实施,结束了我国统计工作无法可依的局面,初步树立了依法办统计的观念,对维护统计法的严肃性,确保统计数字质量起了重要作用,然而《统计法》的有些条款与实际工作尚有一定的差距,《统计法》与《实施细则》中对违法者应承担的责任的规定失之过宽,法律责任单一。同时在执法中需要多方协助,而执法单位如统计局只有建议权,没有赋予相应的处罚权,缺乏独立运行查处案件的权力机制,因而往往受制于人。对统计犯罪的界限没有作出具体规定,对于情节严重的虚假统计构成的犯罪应归属于何类犯罪还存在不同的看法,使基层执法单位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无所适从,为假报现象开了绿灯。

二、启示与对策

假报现象是现代社会中的恶性毒瘤,如果不及时加以遏制,任其扩散,将导致宏观调控机制失灵,给我国现代化建设伟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消除这种不正常现象的办法除了加强法制宣传,克服官僚主义,严肃工作纪律以外,就是健全监督机制,彻底根治假报统计数据现象。根据我国目前农村统计现状,应采取如下措施:

1、完善现有干部考核测评办法,使之更科学化。首先要改变过去那种“荣辱升降”系于一数的干部测评办法,改善统计工作的客观环境,使统计工作处于较为超脱的客观的地位,是确保统计数据真实的有效办法。在干部的提拔任用方面不能因干部的一时一事成败而定论,要以其工作的全过程,全面、客观地加以考察,并依靠群众,加大监督力度、公开力度,做到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一个干部。具体工作中,对干部工作中好的方面要及时加以表扬,对于因客观原因造成的损失要帮助其找出原因,加以克服。其次改变考核指标,对于不必考核,也无法量化考核的指标不考核,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如总产值、总播面积、最高饲养量等计划经济时代的指标,甚至是人均收入指标,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如总产值、总播面积、最高饲养量等计划经济时代的指标,甚至是人均收入指标,随着政府职能转变及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与全球经济大气候的关系日益密切,与基层政府部门的关系日益疏远,两者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难以有效地反映出干部的真实政绩。第三是加大群众监督反映干部政绩的统计指标。但不能简单的公示了之,因为许多群众不具备统计人员的素质,难以分清真假,需要在建立全社会公开监督的机制,对于不牵涉国家机密的统计数据,在信息平台上予以公开,接受群众的监督,掐断统计数字虚假的源头。

2、完善国家统计法规。有关部门应该组织力量深入调查,补充国家统计法规不足之处,使之具体化,并参照国外的统计法规和国内其它法规,修订一个与其它法规享有同等效能的统计法规,增加其可操作性,保证各级统计部门有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的职权并不受任何干扰和侵犯。以维护《统计法》的严肃性,确实做到有法可依。统计部门也要把推广统计基础知识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积极选传统计法规,增强人们的统计意识。

3、加快统计体制改革。我国农村统计调查体系是适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建立起来的,它的特征是:统计体制实行由国家统计系统和部门统计系统共同承担国家统计任务的“双轨制”;调查方式采用全面调查、层层上报为主的全面报表制度;指标体系采取以反映实物量、数量为主的“实物数量型”指标体系。这一农村统计调查体系,在我国大包干以前30多年的农村统计调查实践中,为搞准我国农村基本数据,为各级党政决策服务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这种统计调查体系越来越显露出其不适应性,因此需要在统计工作的制度及统计监督方面加以改革,以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全面性及适用性。

(1)从隶属关系上确保统计主体处于比较超脱、客观的地位,可以考虑建立国家与地方统计相互支持、相互监督的运行机制,上级统计部门在统计调查中可以采用下级统计部门的业务成果,但没有必要包揽下级的统计工作;

(2)统一管理,配合协调,利用高新科技,建立全国统计信息平台,采取国际通用的《数据公布通用系统》,实施阳光工程,做到基层填报单位按统一口径,完成一套表,同时将具有工作量小、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的抽样调查方式,作为一种经常性的主要统计调查方法,减少人为干扰,当然以抽样调查理论为基础的农村住户调查,依靠农户家庭的记帐来搜集资料是有局限性的,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需适度地进行样本的轮换,但与此同时保留一定比例固定样本作为长期观察的对象也是必要的,这就需要广大熟悉情况的基层统计工作者的丰富经验判断力和高度的责任感;

虚假范文篇10

1、世界经济发展放缓,企业竞争失败,降低道德标准。

2、面对并购、控股、重组、衍生金融工具等,公司的监管体制、会计审计制度反映控制能力减弱。

3、信息化的过程提高了公众对会计信息预警作用的期望,对会计审计的缺陷容忍度下降了。

4、国有企业负责人因受业绩指标的考核,职务升迁等因素的驱动,以各种方式授意、指使、强令会计人员造假,而会计人员受制于企业,为保饭碗,违心屈从。

5、部分国有、集体企业的负责人,当惯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太平官“,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手足无措,一筹莫展。为了个人和小集体利益,以行贿开路,拉关系,通关节,有高招,最终在会计造假上做文章。

6、私营企业主为了追求和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偷漏骗税是他们的惯用伎俩。必然要挖空心思搞内外两套帐,制造虚假信息。

7、财务会计人员是本企业的股东之一,由于利益均沾的目的,自然会默许甚至主动迎合老板的造假意愿,更严重的是出谋划策、同流合污,钻政策和管理上的漏洞,浑水摸鱼。

8、有极端个别的会计人员,为了贪污公款,中饱私囊,利用职务之变,暗自捣鬼,擅自伪造假票据、假凭证。

9、内外监督力度不够。《会计法》及会计制度对造假均有制衡原则和强制性规定,但企业却难以执行。内部审计、纪委、监事会缺乏监督措施,外部财政、税务、政府审计、社会监督机构监督不力。

10、法律法规不完善,处罚环境建设滞后。公正会计信用档案及评级根不上时代需要。

二、会计信息打假整治措施

1、完善经济领域法律法规建设,严格执行《会计法》及会计制度。

新《会计法》42-26条对会计体系防范惩治造假有明确规定,现在关键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

2、大力加强对企业领导的法制教育,促使其加强财务管理,严格依法办事。表面现象是会计是造假账的直接操作者,但多数案件的幕后主谋却是企业负责人。这是会计造假的根子。整治造假必须从根子上着手。这也是人们常说的”兵熊一个,将熊一窝“的道理,反映出”一把手“的重要性。

3、严格执行会计人员从业资格认证制度,努力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学习和自律是提高素质的有效途径。

4、学习借鉴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会计管理先进经验,推行会计委派制度。

改变企业领导层选任会计的不合理做法。

5、建立并推广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行财务公开制度。

6、发挥社会公众及舆论工具对会计造假的监督和定期爆光制度。

7、全面推行会计信息真实性承诺和责任追究制度。

8、加大财政、审计、税务、金融等企业会计资料的外部监督检查制度。与领导人的离任审计和人事任免建议结合起来。

9、加大打假治乱力度,形成全民参与,人人抵制假信息的好风气。

三、税收虚假的防范措施

税收虚假问题同会计造假一样,成为当前税务部门普遍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消除其严重危害性,规范税收行为,强化税收征管法的执法力度,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1、加强教育,提高认识。特别是各级税务部门要加强法制观念,充分认识到税收虚假现象的危害性。从思想上树立”依法治税,应收尽收,堵塞漏洞,清缴欠税“的观念,顶住各种压力,杜绝虚假税收现象的发生。

2、加强征收管理,严格违规处罚。

3、进一步完善现行分级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确定地区支出水平,健全转移支付制度,解决经济不发达地区税源不足虚征税收问题。

4、税务部门改革服务模式和税收考核办法,积极培植税源,提高税收计划的科学性。

5、严格税务会计制度,强化税收基础核算管理。

6、加强税收信息化管理,配合第四期金税工程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