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4 06:55:23

血清

血清范文篇1

【关键词】碱性磷酸酶,肝硬化,甲状腺机能减退

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又称正磷酸单酯磷酸水解酶,由成骨细胞产生,以骨胳与牙齿、肾脏和肝脏中含量较多。临床上通常着重于ALP活力增高的疾病研究,很少注意患者临床疾病与ALP活力降低的关系。因此,我们着手研究了ALP活力降低的临床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试剂:由上海申能―德赛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试剂Ⅰ:16mmol/L对硝基苯磷酸二钠。(2)试剂Ⅱ:2―氨基―2―甲基―1―丙醇缓冲液,浓度09mmol/L;pH102;MgCl2浓度10mmol/L。

13测定方法及反应原理:采用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推荐的AMP―buffer方法。测定ALP的酶促反应如下:对―硝基苯磷酸盐+H2OALP对硝基苯酚+磷酸盐。对硝基苯磷酸盐是无色的,而对硝基苯酚在405nm波长有最大吸收,对硝基苯酚形成的速率与血清中ALP活性成正比,测定405nm波长下吸光度增加的速率,即可测出ALP的活性。

14血清样本与疾病分类:样本为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浆,避免溶血,置4℃冰箱,10h内测其ALP活性。检查每一例ALP活性低下的患者病例,并记录下列临床指标:年龄、性别、临床诊断、肾病史和血清镁含量、用药及输血史。将患者分为症状与ALP活性低下有关(占79%)和无关(占29%)两组,我们着重研究成年男性ALP活性低下与临床症状有关患者。

2结果

测定2568例本院住院患者血清ALP,其频率分布如图所示,呈正偏态高斯分布。ALP活性低下(<30U/L)的频率为48%,共126例,其中患者88例,男性83例,占964%;5例为女性,其中29例(占365%)为重症肾炎并伴有肾衰患者。这些患者病前检查ALP活性平均值为71U/L(分布范围30~100U/L)。患病后肾衰患者ALP活性平均值下降为20U/L(分布范围8~29U/L),平均值降低718%。在调查中,有15例患者伴低蛋白质血症,其ALP活性平均值为18U/L,同时血清镁浓度有不同程度偏低。把上述与ALP活性降低有关的患者(共59例),分为五个临床类型:即肾衰、营养不良、血清镁缺乏、甲状腺功能不全和严重贫血。每种类型占总数(n=59)的百分比分别为:50%、25%、12%、8%、5%。如表所示。83例ALP降低患者中除59例症状与ALP活性降低有关外,其余24例患者无与ALP活性低下有关的疾病。表159例临床症状与ALP活性降低有明显关系的患者情况

3讨论

通过试验我们发现ALP活性低下的患者占所有受试者的48%。ALP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重症肾炎并伴有不同程度肾衰。患者肾实质受损,致肾脏对ALP的分泌减少,使血清ALP活性降低,其均值下降718%。肾衰患者ALP活性与血清镁浓度多同时降低,血清镁浓度降低542%。镁离子是ALP的稳定剂和激活剂。镁离子缺乏使ALP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被激活,从而活性下降。ALP活性降低的确切原因尚有待进一步探讨。甲状腺功能不全与ALP低下也有明显关系,但服用甲状腺素后ALP活性可以恢复正常。在本次试验中甲状腺功能不全的两例患者经过甲状腺素治疗后ALP活性已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不全患者ALP活性低下与其血清镁和锌浓度有关,血清镁和锌浓度恢复正常后,其ALP活性也多恢复至正常。相比之下,严重的贫血患者与ALP活性低下没有明显关系,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只有1/10贫血患者ALP活力低于正常。本次试验未统计妇女和儿童,他们的血清ALP活性低下可能有其它诊断价值。儿童ALP活性降低会影响骨骼发育,职称甚至骨骼发育停止,成为临床上的呆小症、软骨发育不全及恶质病;妇女中以老年妇女ALP活性降低者为多见,可能与老年妇女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影响骨质的再吸收,骨质疏松使血清ALP活性低下有关。综上所述,血清ALP活性降低主要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并伴有肾衰、营养不良和甲状腺功能不全、镁缺乏、严重贫血等。血清ALP活性增高或降低均有重要意义。

血清范文篇2

【关键词】血清肿瘤标志物;全身骨扫描;乳腺癌;骨转移;预测价值

ValueofSerumTumorMarkersinPredictingBoneMetastasesofBreastCancer

TheFirstHospitalofXiamen,FujianMedicalUniversty,Xiamen361003,ChinaAbstract:ObjectiveToexplorethevalueofserumtumormarkersinpredictingbonemetastasesofbreastcancer.MethodsSerumtumormarkers(CA153、CA125、CEA、FER)wereassayedwithCLIAandwholebodybonescanwereinvestigatedwithSPECTon174breastcancerpatients.ResultsOf174patients,55werediagnosedasbonemetastaseswithwholebodybonescan.ThepositivepredictingvaluesofCA153、CA125、CEA、FERwere68.0%(34/50),70.0%(14/20),88.9%(8/9),53.8%(14/26),andthenegativepredictingvaluesofCA153、CA125、CEA、FERwere86.2%(106/123),78.3%(130/166),73.2%(115/157),75.9%(85/112),respectively.Thepredictingvalueswereincreasedwhenmorethanoneserumtumormarkerwerepositiveornegative.ConclusionsSerumtumormarkerssuchasCA153、CA125、CEA、binationassayofCA153、CA125、CEA、FERcouldincreasetheaccuracyofpredictingbonemetastases.

Keywords:Serumtumormarker;Wholebodybonescan;Breastcancer;Bonemetastases;Predictingvalue

乳腺癌易发生远处转移,其中骨转移发生率仅次肺,死于乳腺癌的病例作尸检50%有骨转移[1],因此随访观察治疗效果,早期发现复发转移的征兆,赢得及时治疗的机会,极为重要[2]。本文通过对乳腺癌病例血清CA153、CA125、CEA、FER等肿瘤标志物的联合检测,并全部行全身骨显像以证实,探讨其在预测骨转移中的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174例病例均为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患者,平均年龄49.6岁(30~83岁),其中1例男性,术后病理诊断包括: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及导管癌、浸润性单纯癌及腺癌、粉刺样癌、粘液腺癌、髓样癌等,均无其他脏器转移的病例。

1.2方法肿瘤标志物测定: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清,用ACS180SE化学发光仪器,检测CA153、CA125、CEA、FER。推荐正常值:CA153<30U/ml、CA125<35U/ml、CEA<10ng/ml、FER22~322ug/L。全身骨显像:静脉注射99mTcMDP740MBq后饮水500~1000ml,3~4h后显像,用ADACFORTE型双探头SPECT,配以低能高分辨平行孔准直器,作前后及后前2个体位的全身骨显像,必要时加作局部显像。检查前先排尽尿液。

1.3结果判断CA153、CA125、CEA、FER结果超过正常值上限为阳性。由2位或2位以上核医学科医师阅片,对有多发、散在、无规则分布的放射性浓聚或增高病灶者,结合病史、临床症状和体征,确定为乳腺癌骨转移;对虽有异常放射性浓聚或增高病灶但数目较少者,则经X线、CT或活检证实。

2结果

174例乳腺癌骨显像中,55例诊断为骨转移(31.6%)。CA153阳性者50例,其中骨显像阳性者34例;CA125阳性者20例,其中骨显像阳性者14例;CEA阳性者9例,其中骨显像阳性者8例;FER阳性者26例,其中骨显像阳性者14例;CA153CA125都阳性者15例,其中骨显像阳性者13例;CA153CA125CEAFER都阳性者5例,其中骨显像阳性者5例。CA153阴性者123例,其中骨显像阴性者106例;CA125阴性者146例,其中骨显像阴性者130例;CEA阴性者157例,其中骨显像阴性者115例;FER阴性者112例,其中骨显像阴性者85例;CA153CA125都阴性者112例,其中骨显像阴性者101例;CA153CA125CEAFER都阴性者107例,其中骨显像阴性者98例。所得灵敏度、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见表1。表1CA153、CA125、CEA、FER、CA153CA125及四项联检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评价注:联合检测中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结果高于正常范围判断为阳性;联合检测中全部在正常范围内判断为阴性。

3讨论

当肿瘤标志物升高时就应检查有无乳腺癌的复发和转移,尤其应注意肺、骨、肝、脑的转移,也有必要行全身检查[3]。上海肿瘤医院的研究发现:CA153对乳腺癌术后复发或转移,尤其对骨转移的检测灵敏度与特异性都较高,具有良好的临床价值;本文中CA153明显升高者,其中发生多发骨转移肿瘤的达到84.4%(27/32)。其可在肿瘤复发以及骨或肝转移的临床症状出现之前4个月左右即可检出高值,被认为是用于乳腺癌监测的良好标志,与CEA联合检测可提高检出率[4]。CA153是临床应用最普遍的一种乳腺癌相关抗原。CA153抗原是固定于膜上的粘液性糖蛋白,存在于乳腺、肺、卵巢和胰腺的恶性肿瘤细胞和正常的上皮细胞上,是较好的乳腺癌血清标志物之一[5];Grana等[6]报道称,CA153的检测可比临床及影像诊断早48个月发现乳腺癌术后的转移和复发。特别是对于影像学和临床检查无法发现的隐匿性远处转移的患者,诊断意义更大[7]。本文174例病例中有5例骨显像为单一的可疑病变,其中查CA153明显升高者,进一步检查和动态观察最后确诊为骨转移病灶;而CA153阴性者,进一步检查和动态观察最后排除为骨转移病灶。CA125最初认为是卵巢癌特异的,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它也是一种广谱的标志物,卵巢癌、乳腺癌、胰腺癌、肺癌等肿瘤皆有不同程度的升高。CEA是一种酸性糖蛋白,早期认为是结肠癌的标志物,但以后发现腺癌、胃癌、乳腺癌也有较高表达。FER也是一种广谱的肿瘤标志物,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恶性肿瘤的检出率。

一种恶性肿瘤可能释放几种肿瘤标志物,而一种肿瘤标志物可出现于多种肿瘤,目前单项标志物检测对恶性肿瘤的诊断尚不理想,而且与乳腺癌有关的肿瘤标志物,单独应用时敏感性都较低[8],本文结果显示联合检测可以明显提高灵敏度至81.8%,单项CA153阳性病例中对骨显像的阳性预测率为68.0%,CA153CA125都阳性病例中对骨显像阳性预测率为86.7%,四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至100.0%;对阴性预测率也可提高至91.6%。显示联合检测有助于提高检出率,早期预测发生骨转移的机率,可提前作一些干预措施或动态观察,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汤钊猷.现代肿瘤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49649.

[2]ClurmanBe,RobertsJM.Cellcycleandcancer[J].JNatlCancerInst,1995,87(20):14991501.

[3]杉山和义.乳腺癌的肿瘤标志物[J].日本医学介绍,2005,26(2):7173.

[4]郑斌生.实用标记免疫分析手册[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1.30.

[5]MassiddaB,IontaMT,FoddiMR.UsefulnessofpyridiniumcrosslinksandCA153asmarkersinmetastaticbonebrestcarcionoma[J].AnticancerRes,1996,16(4):22212223.

[6]GranaX,ReddyEP.Cyclecontrolinmammaliancells:roleofcyclins,cyclindependentkinases(CDKS),growthsupressorgenesandcyclindependentkinaseinhibitors(CKIS)[J].Oncogene,1995,11(2):211219.

血清范文篇3

【关键词】X射线;低剂量;氧化指标

随着电离辐射装置的改进及防护措施的改善,放射职业人员受照射剂量逐年下降,低剂量电离辐射(<0.1Gy)对放射职业人员的健康影响以及低剂量辐射的生物效应的研究,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1]。辐射损伤和防护近年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大剂量急性照射条件下进行,而研究低剂量连续照射对细胞损伤的较少。本研究通过动物实验,检测照射后血WBC及血·OH、SOD、MDA的变化,初步探讨低剂量多次照射对大鼠细胞损伤的影响及其机理论文。

1材料和方法

1.1实验动物

清洁级Wistar大鼠共24只,雌雄各半,体质量(200±20)g,购于吉林大学实验动物中心,合格证号:SCXK(吉)20080005,适应1周后用于实验。

1.2主要试剂及仪器

·OH、SOD、MDA试剂盒由南京建成生物研究所提供。F992ⅢAT型500mAX线机,热释光剂量计,CHEMIX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优利特3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722可见光光度计。

1.3模型复制

动物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X射线照射组。X射线照射组每天行X射线全身照射,空白对照组每天行假X线全身照射,每天1次,共7d。

1.4辐射条件及测量工具

采用F992ⅢAT型500mAX线机。焦点距剂量计约40cm,透视时间200s。使用热释光剂量计,透视时剂量计固定于大鼠背部中央,且剂量计始终处在荧光屏中心及入射野中心[2],剂量率(98.7±1.8)mGy/min,总剂量(329±6)mGy/d。

1.5血液采集及WBC、·OH、SOD、MDA的测定

各组大鼠用5%水合氯醛0.3mL/100g进行腹腔麻醉,打开腹腔,分离腹主动脉,用无菌注射器从腹主动脉抽血,分离血清;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大鼠周围血WBC计数,按照试剂盒法测定各组大鼠血清·OH、SOD、MDA,X射线照射组在麻醉取血时死亡1只雌性大鼠。

1.6统计学分析

将所有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11.5统计软件完成,数据均以±s表示,组间均数多重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法),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大鼠外周血TSOD活力、MDA含量、WBC和抑制·OH能力比较见表1,两组大鼠实验前后体重变化见表2。由表1可见,空白对照组大鼠外周血WBC计数明显高于X射线照射组(P<0.05);空白对照组抑制·OH能力显著高于X射线照射组(P<0.05);空白对照组大鼠血清TSOD活力、MDA含量与X射线照射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由表2可见,各组大鼠实验前后体重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X射线照射组体重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表1大鼠外周血TSOD活力、MDA含量、WBC和抑制·OH能力比较表2两组大鼠实验前后体重变化

3讨论

电离辐射对机体生物大分子可以产生直接破坏作用,也可以通过产生的自由基而发生间接破坏作用,对人体的造血、内分泌、生殖等系统产生损害,并可诱发恶性肿瘤[3]。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人体等有机体,对低剂量辐射(LDR)的反应不同于高剂量辐射[4]。美国PollycoveM在其所交流的论文中认为,人体每天由于代谢性氧产生大量的自由基,LDR引起的仅有小部分。但LDR可以产生抗氧化剂,防止和移去DNA损伤,减少突变,辐射兴奋效应可以为LDR减少人类死亡率和癌死亡率提供有统计学意义的流行病学观察的生物学基础。但徐侠等[5]对长期处于LDR下职业人员健康进行调查研究发现,随职业工龄的增长,白细胞总数、血红蛋白、血小板以及T细胞亚群呈明显下降趋势。

本实验结果表明,X射线照射组大鼠血清抑制·OH能力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证明了LDR可以诱导细胞膜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使膜内外离子交换障碍,导致细胞寿命缩短或直接死亡。两组大鼠血清中TSOD活力和MDA含量无统计学意义,提示LDR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引起机体过氧化损伤,也提示LDR对机体可能产生辐射兴奋效应。空白对照组大鼠外周血WBC计数明显高于X射线照射组,这可能是由于LDR长期多次作用于机体使组织细胞电离和激发,使其细胞增殖机能受到抑制,导致WBC计数下降。各组大鼠实验前后的体重变化表明,尽管各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X射线照射组体重有一定的下降趋势,这可能与LDR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有关。当然,这些推测仍然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大量的实验数据来证明,因此本实验也为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参考。

【参考文献】

[1]张英,李修义,刘树铮.低剂量X射线照射对化疗药物抑瘤作用的影响[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7,17(2):112114.

[2]苑淑渝,强志永,蒋德松.四川省医用X射线诊断病人皮肤剂量水平的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89,9(增刊):104107.

[3]刘树铮.医学放射生物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98:37305.

血清范文篇4

【关键词】碱性磷酸酶,肝硬化,甲状腺机能减退

碱性磷酸酶(Alkalinephosphatase,ALP)又称正磷酸单酯磷酸水解酶,由成骨细胞产生,以骨胳与牙齿、肾脏和肝脏中含量较多。临床上通常着重于ALP活力增高的疾病研究,很少注意患者临床疾病与ALP活力降低的关系。因此,我们着手研究了ALP活力降低的临床意义。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

12试剂:由上海申能―德赛诊断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试剂Ⅰ:16mmol/L对硝基苯磷酸二钠。(2)试剂Ⅱ:2―氨基―2―甲基―1―丙醇缓冲液,浓度09mmol/L;pH102;MgCl2浓度10mmol/L。

13测定方法及反应原理:采用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推荐的AMP―buffer方法。测定ALP的酶促反应如下:对―硝基苯磷酸盐+H2OALP对硝基苯酚+磷酸盐。对硝基苯磷酸盐是无色的,而对硝基苯酚在405nm波长有最大吸收,对硝基苯酚形成的速率与血清中ALP活性成正比,测定405nm波长下吸光度增加的速率,即可测出ALP的活性。

14血清样本与疾病分类:样本为血清或肝素抗凝血浆,避免溶血,置4℃冰箱,10h内测其ALP活性。检查每一例ALP活性低下的患者病例,并记录下列临床指标:年龄、性别、临床诊断、肾病史和血清镁含量、用药及输血史。将患者分为症状与ALP活性低下有关(占79%)和无关(占29%)两组,我们着重研究成年男性ALP活性低下与临床症状有关患者。

2结果

测定2568例本院住院患者血清ALP,其频率分布如图所示,呈正偏态高斯分布。ALP活性低下(<30U/L)的频率为48%,共126例,其中患者88例,男性83例,占964%;5例为女性,其中29例(占365%)为重症肾炎并伴有肾衰患者。这些患者病前检查ALP活性平均值为71U/L(分布范围30~100U/L)。患病后肾衰患者ALP活性平均值下降为20U/L(分布范围8~29U/L),平均值降低718%。在调查中,有15例患者伴低蛋白质血症,其ALP活性平均值为18U/L,同时血清镁浓度有不同程度偏低。把上述与ALP活性降低有关的患者(共59例),分为五个临床类型:即肾衰、营养不良、血清镁缺乏、甲状腺功能不全和严重贫血。每种类型占总数(n=59)的百分比分别为:50%、25%、12%、8%、5%。如表所示。83例ALP降低患者中除59例症状与ALP活性降低有关外,其余24例患者无与ALP活性低下有关的疾病。表159例临床症状与ALP活性降低有明显关系的患者情况

3讨论

通过试验我们发现ALP活性低下的患者占所有受试者的48%。ALP活性降低的主要原因是重症肾炎并伴有不同程度肾衰。患者肾实质受损,致肾脏对ALP的分泌减少,使血清ALP活性降低,其均值下降718%。肾衰患者ALP活性与血清镁浓度多同时降低,血清镁浓度降低542%。镁离子是ALP的稳定剂和激活剂。镁离子缺乏使ALP在生产过程中不能被激活,从而活性下降。ALP活性降低的确切原因尚有待进一步探讨。甲状腺功能不全与ALP低下也有明显关系,但服用甲状腺素后ALP活性可以恢复正常。在本次试验中甲状腺功能不全的两例患者经过甲状腺素治疗后ALP活性已恢复正常。甲状腺功能不全患者ALP活性低下与其血清镁和锌浓度有关,血清镁和锌浓度恢复正常后,其ALP活性也多恢复至正常。相比之下,严重的贫血患者与ALP活性低下没有明显关系,在实验中我们发现只有1/10贫血患者ALP活力低于正常。本次试验未统计妇女和儿童,他们的血清ALP活性低下可能有其它诊断价值。儿童ALP活性降低会影响骨骼发育,甚至骨骼发育停止,成为临床上的呆小症、软骨发育不全及恶质病;妇女中以老年妇女ALP活性降低者为多见,可能与老年妇女绝经后雌激素分泌减少,影响骨质的再吸收,骨质疏松使血清ALP活性低下有关。综上所述,血清ALP活性降低主要见于重症慢性肾炎并伴有肾衰、营养不良和甲状腺功能不全、镁缺乏、严重贫血等。血清ALP活性增高或降低均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康格非,陈惠黎.临床生物化学[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9.238251

2方允中.医学酶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血清范文篇5

慢性肾功能不全(CRF)是多种肾脏疾病发展至终末期的严重阶段,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几种常见血清酶[1]:乳酸脱氢酶(LDH、LD),A-羟丁酸脱氢酶(HBDH、HBH),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GOT,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GPT、ALT),肌酸肌酶(CPK、CK),肌酸肌酶同功酶(CK-MB),碱性磷酸酶(ALP),淀粉酶(AMY、AMS)异常升高;这些酶虽不为肾脏疾患所特有,但在CRF时却发生异常的变化,作者旨在分析作为细胞重要成分的酶在肾脏病进展中的变化,为临床判断CRF病情的严重程度提供诊断依据。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住院和门诊患者,共120例,其中男58例,女62例;均符合CRF诊断标准[2],排除有心、肝、胰等原发性疾病,并按肾功能分为四组,各组均系进入肾脏替代治疗前指标。见表1。表1CRF患者性别、年龄及病程构成(略)

1.2方法

清晨空腹抽取3ml静脉血。血清分离2h内测毕,采用日立718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LDH、HDBH、CK、CK-MB、AST、ALT、ALP采用上海申能公司试剂盒,方法为连续监测法。AMS采用碘、淀粉比色法,按全国标准操作规程操作。

1.3CRF诊断标准及病情分级标准

参照:王海燕,《肾脏病学》,第2版[2]。(1)诊断标准:患者有慢性肾衰竭的临床症状和慢性肾脏病史,内生肌酐清除率(CCr)<80ml/min,血肌酐(SCr)>132μmol/l。(2)病情分级标准:一期:CCr50~80ml/min,SCr133~177μmol/l;二期:CCr20~50ml/min,SCr178~442μmol/l;三期:CCr10~20ml/min,SCr442~07μmol/l;四期:CCr<10ml/min,SCr>707μmol/l。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实验数据以(x±s)表示,组间计量资料用Q检验,P<0.05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分析不同分期的CRF患者血清酶活力差异发现除CK-MB、GPT外其余各种酶的水平均发生明显变化,并且随着肾功能的逐步恶化有逐步升高的趋势(P<0.05),提示随着肾功能的恶化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逐渐加重,细胞损伤逐渐加重,且这种加重无器官特异性。见表2。表2不同分期的CRF患者血清酶谱比较(略)注:组间比较:P<0.05

3讨论

3.1酶是生命活动最基本的标志之一,正常人细胞内外酶水平较稳定,绝大多数酶存在于细胞内,,随着细胞的不断破坏更新,经常有少量酶释放入血流,但在血浆中水平很低。正常情况细胞中酶不漏出是因为蛋白质不能透过正常质膜,有些因素能改变质膜的正常通透性,从而酶从细胞内漏出,若组织损伤大,漏出更多。CRF时,随着肾脏病变进展肾脏对炎症因子清除力下降,糖基化终末产物的堆积,白介素,慢性心衰,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内皮细胞失功等造成的慢性炎症状态,如伴持续感染,氧化应激则更加加剧。表现以增高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水平等为特征,这种情况下,势必加重尿毒症毒素刺激,细胞缺氧,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平衡失调等,使细胞的能量供应由有氧氧化型转为无氧酵解型,供能不足,细胞膜功能受损,通透性增大,致使细胞内酶释放入血;酵解引起大量酸性产物堆积,胞内pH下降,加重代谢紊乱和供能不足;由于组织内环腺苷酸含量增加,质膜钠泵功能下降,使钠离子由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造成细胞水肿;缺血时细胞膜对钙离子通透性增高,胞浆钙离子浓度升高,即可激活耗能反应,加重ATP的耗竭,又因线粒体内钙的阻断,造成线粒体水肿,线粒体脊断裂,外膜破坏,线粒体内酶释入胞浆,直接作用于细胞膜使其通透性升高,加速细胞内酶入血;另外,细胞毒素可直接损害细胞膜;应激状态下体内产生大量氧自由基[3],可发生膜脂质过氧化反应,产生一系列脂类过氧化物,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细胞各种成分,改变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引起膜通透性变化,直接造成细胞死亡,细胞内酶释入血流,从而引起多种血清酶不同程度的升高,细胞受损程度与血清酶释放量成正比。

3.2LDH、HBDH(HBDH为LDH同工酶)是一种缺血损伤标记物,人体内肾脏含量最高,心肌、骨骼肌、肝、红细胞依次减少,它主要分布在细胞液中,LDH由于分布广泛,在各器官和组织病变时均可通过损伤的细胞膜入血而引起血清LDH总活性的升高。AST主要存在于心、肝、骨骼肌和肾脏;AST是广泛分布于细胞液线粒体中的一种酶,AST在血清中活性高低,主要和组织损伤有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细胞损伤的程度。ALT主要存在于肝脏和肾脏,心肌和骨骼肌中含量较少,其对诊断原发性肝病有相对较高的特异性,作者观察到在CRF时虽然会有所异常,但无显著性差异,且该部分患者未能找到肝脏原发性疾病的依据,有别于CRF时并发肝损害。CK主要分布在骨骼肌、心肌和脑的细胞液中,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细胞的损伤程度。CK-MB主要分布在心脏,属心肌特异性酶,多在心肌坏死时异常升高,作者观察到在CRF时CK-MB未见明显升高,无心肌坏死是心肌酶动态变化的表现,无心肌坏死时心电图动态变化的依据,由此提示CRF时血清酶水平的变化并不支持是CRF后并发心肌坏死所致。ALP几乎存在于全身的各种组织中,它是一种膜结合酶,主要用于肝胆疾病和骨骼疾病的诊断,在CRF时出现肾性骨病,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这与作者观察的CRF患者随着肾功能的恶化组织器官缺血缺氧逐渐加重血清酶活性逐渐增高相一致。虽然在肾脏中几乎不含有淀粉酶,但它属于低分子量酶(分子量为45000),尿路是其主要排出途经,能通过正常肾小球的毛细血管壁而滤过。CRF时肾小球滤过率明显较正常为低,慢性肾功能衰竭时血淀粉酶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应与胰腺炎相鉴别。

3.3结论

本观察的结果提示,CRF时血清酶水平的异常增高是肾功能恶化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的结果,它与肾功能恶化的严重程度有关,而与CRF后并发其它脏器的损伤无显著相关,因此它可以用于反映肾功能恶化的程度。为早期的积极干预治疗及肾脏替代治疗以减轻组织器官的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王坤.实用诊断酶学,重庆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89.191~921.

血清范文篇6

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myeloma,MM)是血液系统常见肿瘤之一,多见于中老年人。许多研究表明白介素-6(IL-6)MM的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它可以促进骨髓瘤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凋亡,介导细胞耐药;另外,还参与骨质破坏、肾功能损害等。笔者通过临床检测MM治疗前后血清中IL-6表达水平的变化以探讨其作为临床判断疗效和预后指标之一的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11例标本均来自我院住院的MM患者,诊断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其中男8例,女3例,年龄52~69岁,中位年龄63岁。按Durie-Salmon分期标准:Ⅱ期5例,Ⅲ期6例。其中有7例患者获得部分缓解后出现疾病进展。正常对照为11例体检健康中老年人,男9例,女2例。MP方案治疗4例,VAD方案治疗7例。

1.2方法

1.2.1检测方法分别取11例患者初诊时和治疗后的静脉血1.5ml,静置分离血清。试剂盒购自北京晶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检测IL-6的水平。操作按说明书提供步骤进行。

1.2.2实验分组A组:检测7例患者在初发、部分缓解和疾病进展时IL-6的变化;B组:以健康人为正常对照,观察11例患者治疗前后IL-6的变化。

1.3统计学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11例患者治疗前后IL-6的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表2)。

与11例患者治疗前比较,9例患者治疗后IL-6水平有明显下降,另外2例无统计学变化,并包括在疾病进展的7例患者中(见表1)。

在7例出现疾病进展的患者当中,有5例在治疗后达部分缓解时IL-6有显著下降,当疾病出现进展时IL-6又明显升高;另外2例患者IL-6始终未显示出差异变化(见表2)。表1MM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6水平值的变化(μg/L)(第6例、第9例差异无显著性)IL-6治疗前(μg/L)表2正常对照组与MM患者治疗前后IL-6表达的均值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比较,*#P<0.05

本实验结果未表明MP或VAD方案对IL-6水平变化的影响有差异性;临床分期对IL-6亦无明显影响(见表1)。

3讨论

多发性骨髓瘤(MM)是浆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大量分泌异常球蛋白为特征,临床表现为贫血、骨痛、感染和肾脏损害等[1]。患者常表现原发耐药,缓解率低,生存期一般为3~5年[2、3]。许多研究[2~4]表明多种炎性介质、细胞因子等在MM的发生发展和疾病耐药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其中IL-6是目前认为对MM疗效和预后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2]。本实验通过比较MM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IL-6表达值的变化探讨其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意义。笔者发现MM患者血清中IL-6的水平均高于正常人群,说明是MM患者的特征改变之一;而通过治疗后约82%患者IL-6的值有明显下降,当疾病出现进展时其表达值又升高,可见IL-6作为判断疾病疗效的指标之一是有一定意义的。另外,有2例标本IL-6的表达水平始终未见明显变化,且这2例患者最终出现疾病进展,可能存在其他预后因素,还需更多研究。

本实验中未发现不同的化疗方案对IL-6的表达有不同的影响,这说明IL-6还不能用来判断不同化疗方案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张之南.血液病诊断及治疗标准,第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88-90.

2孙延霞,赵国庆,卢振霞,等.老年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血浆白介素-6水平与临床.中国老年杂志,2002,22(11):447-448.

血清范文篇7

1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现状

1.1血清药物化学在单味中药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国内提出中药血清药物化学之前,就已有学者对远志、越桔、白术、东北红豆杉、地黄等单味中药展开过研究。近年来,有更多的人将血清药物化学的方法应用于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1.1.1茵陈蒿口服给药发现6,7-二甲氧基香豆素(6,7-dimethylesculetin,DME)为茵陈蒿汤的主要血中移行成分,药效研究证明其具有利胆、抗炎、利尿、降血脂等一系列茵陈蒿生药的药效,因而认为6,7-DME为该方的主要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1.1.2当归给药血清中,藁本内酯二聚物、藁本内酯、z-Butylidenephthalide、z-6,7Epoxyligustilide和falcarindiol等5个物质的相对含量比原药中高,分析这些成分表现出较高的生物活性,它们有可能是当归的药效活性物质。

1.1.3土茯苓唐氏等对单味中药土茯苓的血清药物化学初步研究表明,大鼠含药血清中的特征峰代表的物质很可能为原型成分,即药效成分。

1.1.4补骨脂王氏等对补骨脂的药物活性成分进行筛选和分析得出,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吸收入血,是补骨脂的主要有效成分,其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结果与药理研究结果相符。

1.1.5大黄给药后大黄药材共检出22个成分入血,其中大黄酸含量最高,其他蒽醌类成分含量较低。无论给大鼠的灌胃样品是大黄游离蒽醌提取物还是大黄结合蒽醌提取物,存在于大鼠血清中化学成分是相似的,以芦荟大黄素、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为主,提示这些成分可能是大黄抗内毒素的主要药效物质,但是大黄入血成分可能并不全是其抗内毒素的有效成分。

1.1.6大青叶大青叶水煎液灌服大鼠含药血清中的特征峰代表物质主要有3个,且通过比较色谱和光谱图,在相同的保留时间下,含药血清与灌胃药液没有相同的物质,表明以上3种物质均为大青叶在体内的代谢产物,它们有可能是大青叶的药效物质。

1.2血清药物化学在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

1.2.1复方安替威胶囊研究表明,给药血清中产生19个药源性成分,通过体外抗SARS病毒实验证实,以这19个血中移行成分为主的有效部位群是复方安替威胶囊抗SARS病毒的药效物质基础;并发现绿原酸、黄芩苷既是入血的主要成分,也是众多代谢产物的前体化合物,因而推测它们最有可能成为药效物质。

1.2.2六味地黄丸研究表明给药后从血中发现了11个入血成分,对这11个血中移行成分进行分离和结构鉴定,共分离得到了8个化合物,成功地分离鉴定了六味地黄丸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1.2.3复方五仁醇胶囊给药后血清中产生药源性成分13个,全部来自君药五味子,其中8个为制剂原型成分,包括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五味子乙素,其余5个为代谢产物,这13个药源性成分很可能是复方五仁醇胶囊的体内直接作用物质。

1.2.4黄连解毒汤经黄连解毒汤样品及其含药血清对比,初步确定了10个来源于复方的原型成分,尚有几个代谢产物,但一些原方剂中的主要成分并未在血清中检测到。说明中药复方在体内的物质基础,并不只是原方剂的主要成分,可能是代谢产物或者其他成分才是体内的药效物质基础。

1.2.5醒脑滴丸给药后,血清指纹图谱中栀子苷、京尼平龙胆双糖苷、人参皂苷Rg1、人参皂苷Rb1及人参皂苷Rd含量较高,同时在血中也分析出醒脑滴丸天然冰片中的右旋龙脑,与文献报道的药效作用相关,说明上述成分应为醒脑滴丸入血的主要有效成分。

1.2.6双参宁心方给药后,在血药指纹图谱检测到的15个血中成分中,确定了人参皂苷Rg1、丹酚酸B、延胡索乙素、脱氢紫堇碱4个成分,通过心肌细胞抗缺氧/复氧损伤实验发现这些成分能降低LDH漏出率,对心肌细胞具有保护作用,提示它们可能是血清中主要药效物质。

1.2.7归苓片给药后出现了12个入血成分。当归中的内酯化合物LevistolidA,白术中的白术内酯Ⅲ、白术内酯Ⅱ、白术内酯Ⅰ,茯苓中的茯苓酸,都被检测为主要活性成分,这些成分可能为归苓片体内直接作用的药效成分。

1.2.8枳术丸口服给药后,大鼠血清中检测到13个化合物,其中,柚皮苷、橙皮苷和新橙皮苷为主要入血成分,相关研究表明枳术丸中橙皮苷、柚皮苷为枳术丸治疗腹胀、心下痞、胃脘痛等的药效物质基础。

1.2.9复方茵陈蒿汤应用血清药物化学,对茵陈蒿汤进行了系统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结果找到并鉴定了21个血中移行成分。其中,苦藏花苷酸、京尼平龙胆二糖苷和色原酮类2,5-Dimethyl-7-hydroxychromon均为栀子中固有的成分;绿原酸类物质和色原酮类6-Dementhoxycapillarisin是茵陈蒿中固有的成分;化合物CapillaridinA有烯炔结构,由茵陈和大黄共同产生。

此外,还分别有学者对克感利咽口服液、甘草附子汤、降脂宁、银翘散、生化汤、生姜泻心汤、冠心II号煎剂等复方中药展开血清药物化学研究,为进一步阐明中药复方的药效活性物质奠定了基础。

2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的优点和不足

血清药物化学的优点:①能防止中药粗制剂本身理化性质(各种电解质、鞣质、不同的pH值、渗透压等)对实验干扰,能模拟药物体内过程,实现体外实验的有效性。②可避免直接体外实验可能得出的错误结论。有些直接体外药理实验有效的成分,存在不能被吸收或代谢后失活的可能;而有些成分在体外试验中无效,而经吸收代谢后可转化为活性成分,或通过神经体液系统而发挥药效,因而体外研究并不能完全反映药物的药效物质基础。

但是,血清药物化学研究方法还是有其不足之处:①从胃肠吸收的中药有效成分在体内是进入血浆,而非血清;②凝血过程有一系列酶生成,同时刺激白细胞释放溶酶,这些酶可能降解某些中药成分;③制备与灭活血清过程会导致中药成分与中药介导体内释放物质损失,因此,血清药物化学在血栓与止血领域研究中受到限制[21]。④血清药物化学主要适用于研究通过血液而起治疗作用的中药,而对于一些有效成分不通过血液起作用的药物,如一些外用药、靶向制剂和直接刺激胃肠道药物则不太适合用此方法。

3展望

血清范文篇8

1.1血清样本库信息平台总体架构及其技术

基于J2EE(Java2Platform,EnterpriseEdition)的多层分布式体系,采用Oracle数据库、虚拟专网(VirtualPrivateNetwork,VPN)、安全认证和加密传输技术,以B/S架构建立覆盖整个苏州市(一期工程主要覆盖苏州古城区,即姑苏区;二期工程将覆盖整个苏州市)的血清样本库信息化管理平台,涵盖血样的采集、运输、接收、分离、存储和血清样本库管理、仪器设备综合管理、存储监控报警以及与区域卫生服务信息平台实现信息对接等功能。并可在知情同意的基础上实现居民健康档案调阅功能;基于血清样本库信息化管理的基础,实现各类信息的统计分析;监控各个环节的质量并进行应用评估。血清样本库信息平台总体架构见图1。总体架构主要分成两部分,一是硬件部分,二是软件部分(即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其中硬件部分主要包括服务器、计算机、内部网络建设、外部网络联接和终端工具(如条形码扫描仪等);而软件部分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管理软件的编制,二是接口软件的编制。管理软件根据工作流程(标准化要求)、管理需求和安全需要编制,通过建立5个数据库(自然人连续性信息动态档案库、血样采集管理信息库、血清标本管理信息库、仪器设备运转信息库以及其他档案数据库)而实现7个功能(信息标准管理、仪器设备运行管理、血样采集综合管理、血清标本综合管理、血清日常应用管理、运行监控与预警和分析与应用评估功能);接口软件主要是向苏州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目前还限于苏州市姑苏区)提供标准接口软件,进行两个信息平台对接,以此实现获取健康档案和医疗信息的功能。

1.2血清样本库信息平台建设的现有基础

苏州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起步较早,为本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现有基础包括:(1)苏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系统;(2)苏州市慢性病社区管理信息系统;(3)苏州市卫生信息系统(一卡通);(4)苏州市城区健康档案建档率已经达到50%以上,并基本进入信息平台系统;(5)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冠心病和肿瘤等病种信息已录入慢性病信息化平台。

1.3血清样本库信息平台建设的工作步骤

1.3.1网络设计(1)血清样本库信息平台与各采血点(以合作协议的方式,确定愿意加入血清库项目的医疗卫生机构内部固定的采血样场所,目前血清库已有15个采血点)建立独立网络系统;(2)血清样本库信息平台与苏州市姑苏区信息平台建立互通渠道。1.3.2信息流程设计(1)血清样本库工作人员制作条形码下发至各采血点。条形码至少制作6份,2份送采血点,4份留血清样本库。采血点条形码1份贴知情同意书,1份贴采血管。血清样本库4份条形码贴于分装标本的试管。(2)每一采血点配备身份证(或医保卡)阅读器,采血者在完成知情同意书后粘贴第1份条形码,并用身份证(或医保卡)读取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住址、身份证号等。(3)采血者粘贴第2份条形码于采血管上,并扫描进入电脑,与身份证(或医保卡)信息相关联,采血者完成采血后将信息传送血清样本库服务器。(4)血清样本库工作人员分装完血清标本后,将标本试管条形码扫描进入相应的信息元,自动存储在血清样本库服务器内。(5)用身份证(或医保卡)通过信息平台导出健康档案信息,包括基本情况、目前健康状况和最近一次体检的全部信息,导出的信息形成表格保存于血清样本库服务器内,便于随时统计分析。(6)用身份证(或医保卡)通过信息平台查询门诊和住院就诊记录,以及社区疾病管理记录,需要时下载相关信息进行统计分析。

2血清样本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为了使该血清样本库信息化管理系统成为一套实用工具,提出了如下一些需求进行研究与开发。

2.1系统框架及用户权限管理

(1)支持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依次按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简称“疾控中心”),市区各大综合医院,市区专科医院,区、县疾控中心,区、县综合医院,区、县专科医院分级管理;(2)支持不同机构类型分类管理:主要按疾控中心、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分类管理;(3)支持角色授权与功能授权:依次按管理员、标本分离人员、各采血点标本采集员授权不同功能。

2.2基础标准库管理

(1)行政区划:主要分为姑苏区、高新区、吴中区、相城区、工业园区、吴江区6个区和常熟市、张家港市、昆山市、太仓市4个县级市;(2)人群分类:主要分为健康体检人群、肿瘤患者、精神病患者、眼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等;(3)冷藏箱管理:所有冰箱均采用海尔冰箱自带的一套温度报警功能,当温度超出阈值便可通过手机短信平台和语音通知平台通知工作人员前来维修处理,确保标本的安全。(4)低温冰箱存储区间管理:每个-80℃低温冰箱分为4层,每一层放置5个特制冻存架,每一个冻存架有5个抽屉,每一个抽屉可放置4个10×10管的冻存盒,故每个-80℃低温冰箱的容量为4万个冻存管;(5)各类编码规则设置:所有人群的编码均按顺序依次编码,无特殊规则;但样本分离时采用增加末尾数字的方法来加以区分,即当一份血样分成3份血清和1份白细胞时,在采血管相应条码的末尾增加一位贴于冻存管,增加的末尾为1、2、3时分别表示血清,为0时表示白细胞。

2.3仪器设备综合管理

实现各类仪器(-80℃低温冰箱、-40℃低温冰箱、温控设备、电脑灯)设备、固定资产的综合管理,包括仪器设备的每日情况记录、定期检测、新增、维护、报废等功能。

2.4血样采集和标本管理流程

具体流程见上述1.3.2信息流程设计。

2.5血清样本库信息管理系统

建立以人为唯一索引的血清样本库信息化管理系统,同时加入该人员的多维信息管理体系,例如:肿瘤患者、糖尿病患者、健康体检者等信息;存储人的健康状况,若出现多次采集同一人的情况,则存储多次当前健康状况;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平台,可以实现人的健康档案的检索、医疗记录的检索和利用。

2.6温度监控与报警

通过实时监控低温冰箱的传感器自动测温记录和报警系统,实现温度超过阈值时在线自动报警功能,可通过短信自动通知相关负责人或通过语音设备实现电脑合成语音电话通知工作人员前来修理,确保标本安全。

2.7血清标本日常应用管理

建立血清标本日常应用综合管理系统,实现标本日常使用记录,可结合日常应用专业以及专业研究结果的记录;在专业应用时,可以实现同一人员信息的连续检索和具有相同信息指标的不同人员的综合检索等功能。

2.8数据交换与共享系统

与整个苏州市卫生服务信息平台进行对接,实现健康档案信息、发病信息、疾病管理信息、死亡信息与血清样本库信息自动匹配的功能。

2.9统计分析与应用评估

针对日常血样采集流程、血清样本库日常管理、血清样本库日常专业应用等方面进行综合统计与分析,实现综合管理与应用效果评估。

3血清样本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应用

3.1操作性强,入库方便

该系统不论在标本信息录入、管理,还是分离存储、查询统计等方面的操作较为方便简洁,如基本信息采用身份证读卡器自动录入、条形码编号采用扫描枪录入、采样信息由系统自动生成、标本分装完成后由系统自动分离存储并及时更新统计数据等,这些功能一方面保证了信息录入的准确性,另一方面更是大大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入库工作量。

3.2自动存储,可视化好

这是该系统最为突出的优势。当1份血样被分装成4份标本后,只要扫描一下采血管上的条形码,便可自动跳出该标本的基本信息,核对无误后只要点击“分离”按钮,系统便可将该血样的所有标本自动顺位分离到不同的冰箱中。除此以外,该功能的可视化效果非常好,在血清样本库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血清分离存储界面,可直接观察到每一个冰箱的每一层、每一层的每一盒、每一盒的每一孔位,同时显示该标本的详细信息,非常直观清晰。

3.3分级管理、角色授权

对采血点只授权标本信息录入和查询功能,而信息修改功能只能对该采血点录入的错误信息进行修改,并自动生成修改记录,这就保证标本信息的正确性和完整性。对血清样本库工作人员则授权系统所有功能(除服务器功能需由专门信息人员控制),以方便标本入库、出库、核对、存储、查询、统计等操作。所有工作人员必须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核,经授权后使用账号和密码方能登录系统。

3.4温控监测、实时报警

目前血清样本库拥有23台-80℃海尔冰箱和2台-40℃SANYO冰箱,全部安装温控系统,并与血清样本库工作人员的移动电话相关联。一旦冰箱温度超出阈值,冰箱便会自动发出蜂鸣声,温控系统也会立即给相关联的移动电话发出信息,以便工作人员及时前来处理维修,确保标本的存储安全。

3.5尚待完善之处

血清范文篇9

原发性肝癌为世界上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复发转移是影响预后的最主要因素。在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过程中,细胞粘附分子与原发灶癌细胞脱落及继发部位定居均有密切关系。癌胚抗原(CEA)为临床上常见的肿瘤标志物,而其作为细胞粘附分子在肿瘤的侵袭转移中亦有重要的意义。消化道恶性肿瘤肝脏转移时,血清CEA将明显升高。但是原发性肝癌本身在发生侵袭转移后,血清CEA是否也会升高,有关该方面的研究鲜见报道。作者检测2005年7月至2006年7月原发性肝癌住院患者202例血清CEA含量,旨在探讨CEA作为细胞粘附分子在原发性肝癌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报道

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院202例患者中男125例,女77例;年龄23~80岁。其中远处转移112例,无远处转移90例。所有病例诊断均符合2001年中国抗癌协会肝癌专业委员会修订的肝癌临床诊断标准。

1.2方法

取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血清为检测标本,应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系统(美国贝克曼公司)和配套试剂检测其CEA含量。

1.3统计学分析

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2组血清CEA值进行2独立样本Wilcoxon检验。

2结果

2.1肝癌远处转移组与无远处转移组的血清CEA比较,见表1。因血清CEA数值为偏态分布,故采用Wilcoxon检验。远处转移组CEA中位数值高于无远处转移组,Wilcoxon检验提示两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表1肝癌远处转移组与无远处转移组的血清CEA结果比较(略)

3讨论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是一种糖蛋白分子,因其在胚胎时可正常分泌而得名。最初在胃、肠道癌症患者的血清中可测到CEA的异常表达,后又逐步在肺癌、肝癌、乳腺癌及胰腺癌患者的血清中测出[1]。CEA作为一个广谱性肿瘤标志物,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辅助恶性肿瘤的诊断、治疗的监测和预报复发等。在原发性肝癌中,由于敏感性及特异性不如甲胎蛋白,故CEA多与其他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来提高其诊断价值[2]。但在原发性肝癌与转移性肝癌的鉴别诊断中,CEA却有重要的价值[3]。

对于CEA在恶性肿瘤方面的研究,发现CEA与多种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有关。有关文献报道,CEA在预测消化系统肿瘤远处转移有很高的应用价值,肿瘤患者发生远处转移后,其外周血CEA-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无远处转移[4]。Wagner等通过对生成不同水平CEA的肿瘤细胞株在裸小鼠上的实验证明CEA水平高的肿瘤细胞更易发生远处转移[5]。本实验也证明原发性肝癌患者发生转移后血清CEA值较未转移患者明显升高。上述的结果均提示CEA与肿瘤转移关系密切。

CEA如何在肿瘤转移中起作用呢?CEA不仅作为一种单纯的肿瘤标志物存在,近期的研究通过其核苷酸序列的测定表明CEA为免疫球蛋白超基因家族的成员之一。进而对CEA的细胞粘附活性研究,证明为一类细胞粘附分子。Benchimol等用基因转染的方法对CEA的细胞粘附活性进行研究,发现CEA阳性细胞具有自我凝集的能力,CEA阳性细胞间的凝集和粘附是由CEA特异性介导的,CEA为一粘附蛋白,CEA阳性细胞与CEA阴性细胞不发生细胞间粘附[6]。粘附分子是肿瘤转移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肿瘤细胞脱落、侵入基质、进入脉管系统,癌栓形成及在继发组织器官定位生长,均与粘附分子有关。血循环中CEA阳性细胞的同质粘附,可造成瘤细胞在微循环中聚集,形成癌栓,延长瘤细胞在血管床滞留时间,增加癌细胞转移机会[7]。因此原发性肝癌血清CEA动态升高有可能提示肝癌已发生侵袭转移。

临床上血清CEA的检测简便、快速,该值的升高在判断原发性肝癌发生远处转移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HammarstromS,ShivelyJE,PaxtonRJ,etal.Antigenicsitesincarcinoembryonicantigen.CancerRes,1989,49(17):4852~4858.

2黄宏恩,黄卫彤,何延专.血清AFP、CA125、CA199、CEA联合检测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6,28(5):759~760.

3胡敏华,陈燕,黄建英.肝癌患者癌胚抗原检测的临床意义.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10~11.

4AjisakaH,MiwaK.Micrometastasesinsentinelnodesofgastriccancer.BrJCancer,2003,89(4):676.

5WagnerHE,TothCA,SteeleGDJr,etal.Metastaticpotentialofhumancoloncancercelllines:relationshiptocellulardifferentiationandcarcinoembryonicantigenproduction.ClinExpmetastasis,1992,10(1):25~31.

血清范文篇10

Primarystudyonreversechangesofenzymeactivitiesinserumofleadpoisonedrat

【Abstract】AIM:Tounderstandthemechanismunderlyingthereversechangesofenzymeactivityinserumofratpoisonedbylead.METHODS:FemaleWistarratswererandomlydividedinto4groups:controlgrouptreatedwithdistilledwater;leadgroupstreatedwith10,30and60mg/kgPbAc2,respectively,ip,onceevery2d,for7times.Subsequently,allanimalsweresacrificedformeasuringtheactivityofALT,AST,ALP,LDHandγGTinserum.TheserumofratstreatedwithdifferentconcentrationofPbAc2(0,30and300μmol/L)wasincubatedin37℃.Threehourslater,theactivitiesofALT,AST,LDH,ALPandγGTintheserumwereassayed.RESULTS:Invivo,comparedwiththecontrolgroup,theactivitiesofAST,γGTinserumweresignificantlyhigher,andtheactivityofALP,LDHinserumweresignificantlylower(P<0.05),andtheactivitiesofALTinserumweresignificantlylowerin10mg/kgPbgroup(P<0.05).Inthehistopathologicalexamination,paredwiththatofthecontrolgroup,invitro,theactivityofALTinserumwassignificantlylower(P<0.05)andtheactivitiesofLDH,ALP,ASTandγGTinserumshowednosignificantinhibition.CONCLUSION:Themechanismofthereversechangesofenzymeactivityinserumisduetothedifferentdegreesofactivityinhibitionbylead.

【Keywords】lead;seroenzyme,reversedchanges

【摘要】目的:实验研究铅中毒以阐明血清酶活性逆向变化的机制.方法:Wistar雌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对照组10,30和60mg/kg组.醋酸铅腹腔注射,隔天染毒1次,7次后处死动物,取血分离血清,测血清酶活性.另分别向大鼠血清中加入醋酸铅使其终浓度为0,30及300μmol/L,37℃孵育3h,测定血清酶活性.结果:体内实验表明,随染铅剂量的增加,血清ALP与LDH活性变化呈下降趋势(P<0.05);而γGT及AST活性变化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P<0.05);ALT活性变化先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5),而后随铅剂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体外实验表明,铅对ALT活性抑制较明显(与对照组比较,P<0.05),而对LDH,ALP,AST及γGT活性未见有抑制作用.结论:铅中毒所引起的部分血清酶活性逆向变化的机制是由于其活性受到铅等因素不同程度的抑制所致.

【关键词】铅;血清酶;逆向变化

0引言

当肝损害发生时,肝细胞中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γ谷氨酰转肽酶(γGT)等释放到血液中,其活力升高,这称为血清酶活性顺向变化.长期以来在该理论的指导下,血清酶活力的检测成为了诊断肝损害的重要指标.然而,有时也发现肝受损时血清酶的活性并非均升高,有时甚至会发生降低的现象,或无肝损害时,出现血清酶活性持续升高或减低的现象,这称为血清酶活性逆向变化.我们在研究铅中毒时发现了这一现象,为此,作了初步的探讨.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醋酸铅(AR.广州化学试剂厂),血清ALT,AST,LDH,ALP及γGT活性测定试剂盒(上海科华东菱诊断用品有限公司),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东芝亚培,日本).健康成年雌性Wistar大鼠65只,体质量(220±15)g,由广西医科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SCXK桂20030003).

1.2方法将动物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蒸馏水,n=17),低剂量铅组(10mg/kg,n=16),中剂量铅组(30mg/kg,n=16)和高剂量铅组(60mg/kg,n=16).左下腹部以20g/L碘酒消毒皮肤后,3个实验组分别给予10,30,60mg/kg体质量的乙酸铅蒸馏水溶液,对照组给予相同容量的蒸馏水,隔天染毒1次,14d后处死动物,测定各项血清酶指标及取肝组织做病理检查.另将对照组大鼠的血清混合后,分成3组(n=4),对照组加入蒸馏水,而实验组加入醋酸铅使其终浓度分别为:0,30及300μmol/L.37℃孵育120min后,测定血清酶活性.血清酶活性测定方法:ALT(IFCC法),AST(IFCC法),LDH(LP法),ALP(IFCC法)及γGT(IFCC法).

统计学处理: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方差齐时用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用秩和检验.

2结果

2.1体内试验随铅剂量的增加,血清ALP和LDH活性而呈下降趋势(与对照组比较,P<0.05),血清γGT及AST活性变化呈上升趋势(与对照组比较,P<0.05),血清ALT活性变化先下降(与对照组比较,P<0.05),后随铅剂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表1).

2.2体外试验铅对ALT活性抑制较明显,而对LDH,ALP,AST及γGT活性未见有抑制作用(表2).

2.3病理检查各组肝细胞未见明显的细胞变性或坏死.

表1铅中毒大鼠血清肝酶活性的变化(略)

aP<0.05vs对照.

表2体外铅对大鼠血清酶活性的影响(略)

aP<0.05vs对照.

3讨论

血清酶活性作为诊断肝细胞损害的标志在毒理学、药理学等研究及临床应用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为肝病的诊断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近年有些报道表明血清酶活性有时不能准确反映肝细胞的损害,甚至有可能误诊.导致该现象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血清酶活性的变化规律缺乏全面的认识.

本研究表明,虽然光镜下各组肝细胞未见明显的形态病理学变化,但血清酶活性谱已呈现了多样性的改变.已有人报道了与本研究相似的结果,如Todorovic等[1]报道血清ALP活性在大鼠铅中毒时,比对照组低.崔京伟等[2]发现TNT组血清ALT和AST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韦耀东等[3]在观察亚急性砷中毒对大白鼠部分生化指标影响时也发现血清ALT活性低于对照.张香莉等[4]采用太安对大鼠灌胃染毒,结果表明太安对肝有一定的损害作用,血清AST活性升高,而ALT活性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倪秀雄等[5]选S180荷瘤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结果表明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无显著变化,而病理学检查发现环磷酰胺引起肝细胞点状及小灶性坏死,坏死区及汇管区炎性细胞浸润.

以上这些实验显示了中毒组血清酶活性发生了减低的现象,或即使肝细胞出现形态病理学变化,部分血清酶活性也未升高,这说明了血清酶活性逆向变化现象的发生绝非偶然.

由于血清酶的活性可受酶含量、激活剂和抑制剂等因素的影响,而激活剂和抑制剂等因素应当是产生酶活性逆向变化现象最直接的因素,因此有些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如贾秀英等[6]发现当水中镉离子浓度为32mg/L,64mg/L时,鲫鱼肝胰脏、肾脏和鳃的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显著降低.体外试验表明,镉能直接抑制GPT、GOT的活性,而对Catalase活性不产生直接影响.戴玉锦[7]也发现Na+,Ca2+,Mg2+等离子对ALT有激活作用,而Mn2+,Cu2+和Zn2+等离子则有抑制作用.李胜联等[8]报道新西兰家兔血清ALT活性明显受铅的抑制.为验证铅对本次实验动物雌性Wistar大鼠血清酶类是否产生抑制作用,设计了体外试验,结果表明铅对血清ALT活性产生了抑制作用(P<0.05),而对血清ALP,AST,γGT和LDH活性未见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提示ALT活性比较容易受铅的抑制.与其他指标相比,血清ALT活性并非理想的铅所致肝损害血清学诊断指标;而血清γGT及AST活性因其活性不易受铅的抑制,故不易产生逆向变化,可以认为它们是较为理想的铅所致肝损害血清学诊断指标.除铅等金属离子影响血清酶活性外,机体内其他非金属物质也可影响血清酶的活性,如刘耕陶[9]等发现使用Sy801可使小鼠血浆NO升高,ALT及AST活性水平下降,用硝基精氨酸抑制了NO水平,血浆中ALT,AST活性升高.已有报道表明NO是大鼠血清ALT和AST活性强烈的抑制剂[10].本研究体内实验中毒组血清ALP和LDH活性明显下降(P<0.05),而体外实验,血清ALP和LDH活性未见有铅的抑制作用,提示可能存在另外的血清ALP和LDH酶活性逆向变化机制,即铅中毒时血清NO是否升高?它们活性是否受NO等除铅以外的因素抑制?这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TodorovicT,VujanovicD.Theinfluenceofmagnesiumontheactivityofsomeenzymes(AST,ALT,ALP)andleadcontentinsometissues[J].MagnesRes,2002,15:173-177.

[2]崔京伟,常元勋,郭群等.大鼠枯否细胞活化与TNT肝毒性的关系[J].卫生毒理学杂志,2000,14(2):103-107.

[3]韦耀东,邓如平,陈婉兰,等.亚急性砷中毒对大白鼠部分生化指标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4,26(5):631-632.

[4]张香莉,刘亚杰,杨雪萍,等.太安对大鼠血常规和肝功能的影响[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1):35-36.

[5]倪秀雄,姚琦,林秀珍,等.环磷酰胺致S180荷瘤小鼠肝损伤机制的实验研究[J].福建医药杂志,2004,26(2):93-94.

[6]贾秀英,陈志伟.镉对鲫鱼组织转氨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7,19(6):4-5,48.

[7]戴玉锦.家蚕丙氨酸理化性质的研究[J].生物技术,2004,14(4):42-43.

[8]李胜联,胡万达,肖茂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力与铅的肝毒性关系的研究[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999,17(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