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药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6 11:49:37

新药范文篇1

关键词: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中医药;药材基原;质量标准

中医药学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价值并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指出中医药事业应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因此,如何在保持中医药传统特色的同时加快其现代化,成为中医药改革创新的关键。中药新药融合了传统中医基础理论与现代技术,满足中药创新发展的迫切需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2007年版中将中药、天然药物的注册分类分为9类,其中1~6类为中药新药,包含单味制剂和复方制剂。6类新药即中药复方新药是由多味药材配伍而成,多来源于临床经验方或医院院内制剂,是最能体现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新药类别[1]。中药复方新药的药学研究包括药材研究、提取纯化工艺研究、制剂处方工艺研究、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等,是药品质量可控的保证,也是安全性和有效性试验的前提。由于中药材来源广泛、化学成分复杂以及研究者对法规政策的解读差异,在药学研究中存在药材基原、产地不固定,工艺路线的选择不合理,质量标准不规范,稳定性研究不全面等问题。本文结合中药复方新药开发中遇到的具体情况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充分利用中医药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为科学、规范、合理地进行中药新药药学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药材研究中需关注的问题

1.1药材的基原与产地。基原是药材的属性来源,而基原准确是中药制剂质量稳定的基础[2],不同种属的药材所含化学成分各异,含量不同,会使药效作用产生差异。产地亦是影响药材质量的另一重要因素,历来被医家所重视,《神农本草经》曰:“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指出了药材产地的重要性,温度、湿度、光照、土壤条件等生长环境会对不同产地药材的活性成分含量、药效等产生影响。据统计,《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药多基原植物有115种[3]。多基原、不同产地品种间含量差异较大,但药典标准却是同一限度规定,致使某些基原药材含量无法达到药典要求。笔者曾参与研发的某一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中确定淫羊藿的基原与产地时出现多批次药材均不能达到药典要求的情况。针对此类问题,艾铁民[3]建议对多基原植物的中药贯彻“一名一物,一物一名”的原则,以保证名称和标准的唯一性。当药材有道地产区时,首选道地产区药材;若药材分布范围较广亦或是野生药材时,其产地应在系统比较研究后进行固定。如历代本草中认为薄荷主产区为江苏,随着时代的变迁,安徽已经成为薄荷的主产区。不同产区薄荷优势成分不同,江苏和安徽产区的薄荷酮含量相对较高,安徽产区的薄荷醇含量相对较高,其他产区的胡椒酮含量相对较高[4],其药效差异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中国药典》2015年版对薄荷药材仅规定了含叶量不得少于30%、药材含油量不得少于0.8%及饮片含油量不得少于0.4%,对挥发油的具体成分并未做出明确规定。因此药学研究过程中,药材的产地不仅要符合《中国药典》的要求,还应结合处方的功能主治和相关药效学结果综合评估。《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2008年版首次提出了应明确药材来源、产地和工艺技术参数的要求,并将其纳入保证中药质量的控制环节[5]。对于多基原的药材,需对处方的来源作文献历史考证之后系统评估药材基原,通过比对不同基原间药材质量来固定基原。在此基础上,还需考虑药材的实际生长环境、产量以及市售药材的质量等具体情况,尽可能固定药材的产地。1.2含有毒性成分的药材。毒性药材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根据毒性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3级[6],历版《中国药典》均收载毒性药材,至2015年版共载有83种。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收载的方剂中,也含有附子、乌头、大戟、甘遂等毒性药材,该类药物在某些沉疴顽疾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此引发的不良反应也屡见不鲜。中药复方新药研究中,当含有毒性药材时,如何保证其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审评专家王停等[7]曾在2008年指出:“药典或者部颁标准、地方标准中认为其含有毒性成分的药材,如果标准中未对其毒性成分进行研究或限度考察的,应该增加其毒性成分控制的方法并提交相应申报资料”。2019年6月,国家药审中心《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处方中饮片若源自毒性药材……应制定其限量检查项”[8]。可见,毒性药材的质量控制问题已被提上中药新药研究的重要议程。目前,无论是药典或是地方标准,收载的毒性药材的质量标准尚存在局限性,《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收载的1种大毒中药、14种有毒中药、18种小毒中药均没有含量测定项[9],地方药材标准中多数毒性药材也未建立毒性成分的质控方法。此外,毒性药材的限量检查方法也受对照品来源短缺的限制。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提供的法定对照品仅涉及《中国药典》收载且有含量测定项的品种,对于其他毒性药材中毒性成分的限量检查,无论是从其他市售渠道购买对照品或自行分离、鉴定、标定,均难度较高,耗时较长。因此,若能设立统一的毒性中药分级标准,引入先进的检测技术手段提高药材质量标准,并加强毒性成分对照品的供应,简化其标定细则,势必能更加有效、合理地推进含毒性药材的中药新药研究。1.3其他问题。药材研究是新药研发的源头,并贯穿整个新药研发全过程。只有将药材源头控制、生产过程控制与最终产品的质量控制相结合才能保证药品的均一稳定。目前许多药材的采收、炮制等过程研究不充分、不全面使得药材质量不稳定,成为高品质中药新药研究的一大阻碍。不同采收时间的同种药材在某些成分的含量上可能会有差异,如冯帅等[10]发现连翘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与采收期有一定相关性:连翘苷、连翘酯苷A的含量于7月上旬时采收最高,之后呈下降趋势;张淑蓉等[11]通过气相色谱法对8批不同采收期的连翘药材中挥发油出油率及α-蒎烯和β-蒎烯的含量进行测定,也发现7月中下旬最高。因此,在复方新药的药材研究中,当采收时间对药材质量有影响时,可增加对采收时间的考察,明确采收期,以保证药材品质。另外,对同一饮片的炮制普遍存在“一药多法”“各地各法”现象,炮制工艺判定的标准也存在差异。如玄参的饮片炮制,浙江、天津等省市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为切片,江苏、山东等省中药饮片炮制规范中规定切薄片,湖南省和江西省要求为斜切薄片,北京市和浙江省则要求为切厚片。全国市场流通的玄参饮片规格较为混乱,不同的加工方式导致性状差异较大,不同的炮制方法也使饮片中有效成分的含量不同,如浙江省和天津市的含量测定指标成分与《中国药典》2015年版一致,规定以哈巴苷和哈巴俄苷总量计不得少于0.45%,湖北、广东省则以哈巴俄苷计不得少于0.05%,上海市规定哈巴俄苷不得少于0.04%[12]。针对以上问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组织修订《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完善药材的炮制工艺、辅料用法用量,并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保证中药饮片的质量。此外,药材研究还应根据《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5]中“保障中药材来源的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涉及濒危野生动植物的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要求,关注药材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及使用野生药材的合法性和必要性问题。

2工艺研究中需关注的问题

2.1提取工艺路线的确定。中药复方新药处方中各药味所含化学成分复杂、理化性质各异,为了提高疗效、减小剂量、便于制剂成型,药材需经过提取、纯化等处理。《中药、天然药物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的技术指导原则》2005年版中指出工艺路线的设计应以保证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前提,一般应考虑处方的特点和药材的性质,制剂的类型和临床用药要求,大生产的可行性和生产成本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13]。而提取工艺的路线设计直接关系到药材的利用率和制剂工艺开展的难易,在中药新药的研发过程中,工艺路线的确定存在以下问题应予以关注:①未对处方中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进行挥发油的提取工艺研究;②仅以化学指标作为依据来确定提取工艺路线。对于含挥发性成分药材的处方,若已明确具有药效作用时,现代工艺路线设计中应单独提取挥发油,并对工艺参数进行确认。最常用的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时,存在实验室小试提取确定的工艺参数与中试及生产规模不匹配的问题。生产规模提取时对挥发油的收集装置要求很高,气压大或冷凝效果不好时,油水分离难度大,挥发油的提取收率低,甚或只能收集到芳香水。因此,在药学研究中,可根据药材的理化性质采用不同方法提取挥发油,如超临界CO2萃取、油脂吸附法等。郑鹏等[14]比较了水蒸气蒸馏(SD)法与提取-共沸精馏耦合技术(WER)提取枳壳、香附中的挥发油,发现与SD法相比,WER法提取的挥发油品相更好、得率更高,化学成分的含量也较高。但SD具有设备简单、操作安全、成本低廉等优点,若能够在对提取装置稍作改进、提高挥发油收率和质量的基础上再进行应用,也非常经济可行。另外,当处方来源于名医临床经验方或民间验方,尤其是当主要药效作用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与传统工艺制法相矛盾或处方中某些药味的理化性质、药理作用的研究报道较少时,通常需设计多条工艺路线,结合初步药效学实验结果确定合适的工艺路线。如“健脾理气颗粒”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用于治疗原发性肝癌的常用方剂,吴洪斌等[15]设计了5条不同生产工艺路线考察健脾理气颗粒对H22肝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并根据药效学的主要指标抑瘤率确定了最佳提取工艺路线。可见,药效学指标对工艺路线的筛选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一定程度上保证研发药物的有效性。2.2工艺评价指标的选择。工艺研究过程中质量控制的评价指标既是考察工艺路线合理性的重要因素,也是确定工艺参数的主要手段,应科学、稳定、可控,并能对处方工艺作出合理判断。在中药复方新药研究中,选择工艺评价指标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含有毒性药材的处方,未选择与安全性相关的指标成分。某复方新药处方中含有苦参,其中化学成分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可能诱发肝毒性、神经毒性和胃肠道毒性,在工艺评价指标的选择时,应对其毒性成分的转移率进行考察,充分考虑“毒效平衡”,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提取工艺路线。但是,国家药品审评中心2008年电子期刊中指出:“当有效成分或毒性成分含量很低(低于制剂的万分之一)时,其作为工艺路线筛选的指标成分可控性差,也不宜选择”[16]。其次,只选择单一指标对工艺进行评价,易造成评价结果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但冯怡等[17]也指出,指标成分并不是越多越好,如某中药复方中含有川芎、赤芍和女贞子3味药材,分别选取其指标成分阿魏酸、芍药苷和特女贞苷进行该中药复方提取工艺的研究,发现随着煎煮时间延长,特女贞苷的转移率显著提高,芍药苷的转移率基本不变,而阿魏酸转移率反而下降;可能是由于阿魏酸受热不稳定,难以合理指导并跟踪水煎煮工艺。总之,需要牢牢把握中药制剂的关键质量属性,围绕中药提取、浓缩、醇沉、干燥等过程,认真分析和研究处方中每个药味的性质及主成分的相互作用,综合考虑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才能对中药复方新药研究中的工艺评价指标作出合理的选择。2.3剂型的选择。合理的剂型能够保证药物疗效,也是影响中药制剂质量稳定的重要因素。梁代陶弘景指出“疾有宜服丸者、服散者、服汤者、服酒者、服膏煎者,亦兼参用所病之源以为其制也”,肯定了剂型选择的重要性。中药传统剂型以汤剂最早,后出现丸、散、膏、酒剂,近年来研制出片剂、胶囊剂、膜剂等剂型,促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但由于中药复方成分复杂、靶点作用不清、生物利用度低等特点,限制了剂型的选择。对口服制剂来说,目前仍存在剂型单一的现状,以颗粒剂和口服液居多。因中药复方普遍服用量大,提取物易吸潮、黏性大,选择片剂、胶囊剂可能存在制剂载药量低、成型困难、稳定性差等缺陷,也制约了其他如微球、滴丸等现代剂型在中药复方领域的应用。因此,若能运用一些新辅料、新技术、新设备加强对中药传统剂型的研究,解决制剂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选择更多合适的新剂型,将为中药制剂的现代化发展开辟更多路径。2.4其他问题。工艺研究决定中药复方新药制剂上市后工业化生产的可行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研究过程还应对工艺条件的筛选方法、制剂成型工艺研究中辅料的选择等问题进行关注。目前中药复方新药的工艺研究过程中,工艺条件的筛选方法比较单一,多采用单因素考察、正交试验等方法;应走出单一的评价模式,尽可能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技术和方法,对中药复方制剂工艺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全面综合考察。汪露露等[18]对复方虎杖方进行研究时,建立了指纹图谱与主成分分析(PCA)相结合的提取工艺研究方法,既全面考察了药材提取情况,又简化了数据。中药复方的制剂成型工艺研究中,可供选择的辅料种类较少,对新辅料的适应性研究有限等,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药复方在制剂成型工艺上的创新。应加强中药复方与常用辅料相容性研究,并在满足制剂成型、稳定的基础上,探寻并开发适用于中药复方的新辅料。杜平等[19]在制备芍药甘草胃漂浮缓释片时,选用壳聚糖为辅料,所得片剂成型性好,解决了中药浸膏黏性强、制剂成型困难的问题。长期以来,中药制剂均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方式进行,产品质量多依赖于终端控制而忽略过程控制,研发理念也较少考虑工艺过程对产品最终质量的影响,不能预判工艺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很难找到影响工艺过程和产品质量的关键可控点。现今,质量源于设计(QbD)的理念已逐步应用于中药制剂工艺研究中,通过解析制剂原料的吸湿性、黏性、流动性、粒径等物理属性,在此基础上开展成型工艺与制剂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不仅可以科学、合理的设计中药制剂成型工艺,确定工艺参数,摆脱制剂工艺研究主要凭借经验,缺少数据和理论支撑的局面,还能从中发现影响制剂质量的可能因素,预测中试及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节省研发费用,为生产进入过程可控阶段奠定研究基础[20]。

3中试研究中需关注的问题

中试研究是对实验室工艺合理性的验证与完善,是保证工艺达到生产稳定性、可操作性的必经环节,直接关系到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21]。中药复方新药制备工艺的中试放大研究应重点2方面:①工艺参数:因中试设备和场所与实验室不同,实验室小试获得的最佳工艺参数在中试生产时需适当调整。如在升温反应或预处理时应考虑升温效率,若中试升温效率较高可适当减少提取时间。②设备:中试与小试设备功能虽然相同,但工作原理和效率存在差异,中试放大过程需根据实际情况重新确定工艺参数。如孙锦[22]对双参通冠胶囊进行工艺放大研究时发现,大孔树脂精制洗脱过程中,丹酚酸类成分的转移率与小试差别较大,根据中试大孔树脂柱的参数重新对上样量进行考察后,丹酚酸类成分的转移率可稳定在85%左右。又如笔者参与研发的复方新药品种”清喉咽含片”,小试时采用旋转蒸发仪对浓缩工艺进行考察,确认相对密度为1.34,而中试生产中浓缩设备则为单效浓缩器,当相对密度大于1.2时物料会严重挂壁、结块,耗损量极大。由此可见,要使中试研究顺利开展,在小试阶段就应了解生产设备及技术需求,预判生产中的不确定因素,使工艺路线与参数尽可能适应中试生产要求。此外,严格执行工艺步骤和操作规程,并做好中间体的质量控制,也是中试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

4质量标准研究中需关注的问题

质量标准是中药复方新药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药物在研发过程中需对其质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质量标准,并不断修订和完善,以控制药物的质量,保证其在有效期内安全有效。中药制剂需进行的检查项目应包含药典中相应制剂通则项下的基本项目,除此之外,还应根据其特性、工艺等制定其他的检查项目。如在骨疏康胶囊[23]制法中使用大孔树脂进行分离纯化,故在质量标准的检查项中增加了“残留树脂有机物”的检查,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苯、二甲苯、正己烷等进行测定并规定限度;甘露消毒丸[23]中含有矿物药滑石,质量标准中依据药典通则的方法对重金属和砷盐进行了检查,规定本品含重金属和砷盐均不得超过10mg/kg;活血壮筋丸[23]含有毒性药味附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对毒性成分双酯型生物碱进行限量检查,规定本品每丸含双酯型生物碱总量不得超过10μg。含量测定是评价药品质量的主要指标,应根据多批样品的实测值确定含量的限度。目前,大部分中药制剂含测指标只规定了下限,2019年6月《中药新药质量标准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征求意见稿提出复方新药的含测指标应确定合理的含量范围[8],为中药复方新药质量标准的制定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如金关片原标准采用HPLC法测定雷公藤甲素的含量,每片限度为1.0~10.0μg,罗亚玲等[24]重新生产10批样品并测定后发现,每片含量为1.4~2.1μg,故将其限度修订为每片1.0~5.0μg,更加合理地制定了含量限度范围。总之,中药化学成分复杂,其质量控制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过程,同时也是动态的、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药复方新药的质量标准研究应尽可能全面,以便从不同角度有效地控制产品的质量。

5稳定性研究中需关注的问题

稳定性研究是通过考察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药品特性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发现药物不稳定的因素,找到影响药物稳定性的原因并加以控制[25],提高药品质量,并为生产、包装、运输、贮藏条件的确定和有效期的建立提供依据。针对药品处方、制备工艺以及剂型等因素,科学合理的设计试验内容是稳定性研究的关键。如合剂等多剂量包装的药品,在初次使用开启后有一定的使用期限,应针对包装开启后的样品增加相应的稳定性实验内容,这部分实验在新药研究中容易被忽略。另外,根据《原料药物与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长期稳定性实验采用25℃/相对湿度(RH)60%的条件,而《中国药典》2015年版凡例中明确常温系指10~30℃,若仅考察药物在25℃/RH60%条件下长期稳定性,只能将贮藏条件确定为“阴凉处”,而不能“常温”贮存。因此,稳定性实验设计中,可适当延长30℃以内中间条件的考察时间,为有效期内贮藏条件温度的确定提供依据。如某颗粒剂进行稳定性研究时,设计30℃/RH65%中间实验条件,在加速实验结束后继续进行长期实验考察至24个月,结果该药品在25℃/RH60%和30℃/RH65%2个条件下,考察项目在24个月均未发生显著变化,稳定性较好,故该药品的贮藏条件可确定为常温(30℃)。目前,中药复方新药的稳定性实验研究水平已得到较大提高,但仍然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如稳定性结果评价中“显著差异”如何界定,药品与包材相容性实验如何考察等[26]。另外,2015年1月《化学药物(原料药和制剂)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已修订执行,而针对中药品种的《中药、天然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现行有效版本却仍为2006年,十几年来我国中药新药的研发思路与方法均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更好地适应时代前进的步伐、与国际标准接轨,满足中药现代化改革创新的需要,迫切期望对现有指导原则进行更新,以规范并指导中药新药的研发。

6结语与展望

新药范文篇2

1.品种研究概况:

简介品种基本情况,包括:药品名称、申请注册类别、处方来源。明确处方药味组成、制成总量、剂型、规格、拟定的功能主治和用法用量等。明确日服或日用剂量。改剂型的品种还需说明其日服/用原料药量是否与原剂型一致。明确处方药味是否为饮片,炮制品应明确炮制品规格,并规范撰写,如:半夏(制)需要根据处方实际所用的炮制规格明确为姜半夏、法半夏还是清半夏;“元胡”规范为“延胡索”等。处方中含有毒性药材的,明确其日服/用饮片量,并说明是否超出法定标准规定。处方中含有源于濒危野生动植物药材的,应说明药材是否有合法使用证明,并提供资源可持续利用情况的报告。

2.立题依据:

对于中药复方6类新药,应明确处方来源于经验方还是科研方等,说明出处,说明是否提供了依据。说明其临床使用和研究情况等,阐明立题依据。申请5类有效部位制剂的品种,尤其应关注立题依据的确定是否有充分的研究依据,进行了哪些筛选比较研究工作;有效部位的含量(应采用专属性强的测定方法进行研究)是否达到了5类药的基本要求等。改剂型的品种,应特别关注改剂型的立题依据是否成立?针对法规要求“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径的注册申请,应提供充分依据说明其科学合理性。应当采用新技术以提高药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且与原剂型比较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进行了哪些研究工作,能否说明改剂型的科学合理性,是否较原剂型具有优势?改剂型的立题依据是否有充分依据。

3.剂型选择及规格的确定依据:

简述剂型选择确定的合理性依据。说明针对剂型选择进行的相关研究工作,必要时进行充分的比较研究。如:选择肠溶胶囊(片),需要提供选择肠溶给药的必要性合理性试验依据,与口服给药进行的比较研究,结果如何。结合适应证特点,说明该剂型是否符合临床需要?结合药理毒理试验结果、溶出度考察结果等综合考虑剂型确定的合理性。提供药品规格的确定依据,并评价其合理性。

4.制备工艺及研究内容:

简述原料的前处理:明确药材(饮片)前处理的方法和条件,明确炮制规格。简述辅料及所用材料的处理处理方法和条件。制备工艺:明确研究确定的制备工艺。重点说明制备工艺路线确定的合理性及依据。工艺路线的确定主要应以保证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目标,同时考虑大生产的可行性。可从处方药味所含成分的理化性质、药效学比较研究结果、临床应用背景及文献资料等方面综合考虑确定。因决定药品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物质基础主要与制备工艺有关,所以,工艺的合理性尤为重要,这是申请临床阶段研究与评价的重点。工艺中采用特殊的提取、纯化方法的,应说明,并提供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依据。如:复方制剂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纯化工艺的,由于复方制剂成分复杂,难以说明上柱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情况,往往难以提供充分的依据说明其必要性和合理性,所以建议审慎选择。在工艺路线合理性前提下,应明确各工序的工艺条件和工艺参数确定的依据,分别说明提取、分离纯化、浓缩与干燥等工艺参数确定的考察指标、试验方法与结果。重点说明:试验方法、考察指标及确定依据、对哪些工艺参数进行了考察筛选、采用什么方法进行分析、试验结果如何、确定的工艺参数是什么。并并阐述采用确定的工艺参数条件进行的验证试验结果。说明各工序考察指标的转移率,评价工艺的合理性。简述制剂成型工艺研究概况。明确制剂处方。明确成型所用提取物等理化性质考察结果、所用辅料的种类和用量及其选择确定的试验依据,说明辅料选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特殊辅料还需明确其用量的安全性依据。说明根据剂型特点进行了哪些研究考察,结果如何等。中试或规模放大研究:简述中试或规模放大研究的结果和质量检验结果,包括批次、生产规模、投料量、主要中间产物得量及得率、成品量和成品率。说明所用药材/饮片的含量测定结果,以及含量测定指标的转移率。特别应注意中试研究规模不要拘泥于一般所说的1000个制剂单位的10倍投料量,而应该根据品种具体情况,进行充分的规模放大研究,达到商业化生产可行性的目的。否则,会给申请生产带来较大风险。需要说明的是:建议对中试或放大规模的工艺条件与实验室工艺之间的变化进行说明,并对工艺的合理性和大生产的可行性进行评价。

5.质量研究和质量标准:

原料药、辅料的质量标准及来源:原料药包括处方投料用药材、提取物、有效成分或部位等。说明原料药、辅料的法定标准出处、检验结果。简述原料药质量标准中已建立的质量控制项目及限度。无法定标准的药材或辅料,说明是否按照相关要求进行了研究,并按法规进行申报,说明是否建立了质量标准。中间体质量标准:若建立了中间体的质量标准,简述其主要检测项目。制剂质量标准:简述制剂质量标准的内容,说明未列入质量标准的研究工作。按以下顺序对制剂质量标准的内容进行说明和评价。鉴别:简述质量标准中列入的鉴别项目、方法及结果。包括鉴别药味、所采用的鉴别方法、对照药材和/或对照品、阴性对照结果等,评价方法是否具有专属性。简述未列入质量标准药味的研究情况,说明不列入标准正文的理由。如:“本品处方含有6味药,采用TLC法建立了丹参(对照药材)、人参(人参皂苷Rg1、Re、Rb1)、黄芩(黄芩苷)、当归(对照药材)的鉴别项,彩色照片中色谱斑点清晰,阴性无干扰。对方中党参、山药以对照药材为对照进行了TLC鉴别研究,结果党参的鉴别存在阴性干扰,样品中山药的色谱斑点不明显,故暂不列入质量标准正文”。检查:说明检查项目、方法及限度。说明按药典制剂通则项下要求检验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根据剂型需要建立相应的检查项目。说明是否建立了与安全性有关的检查项目(如:毒性成分限量检查、重金属有害元素检查、有机溶剂残留量及大孔树脂残留物检查等)。评价方法及限度是否符合要求。如:“对重金属(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第二法)、砷盐(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第一法)进行了检查,结果重金属含量小于10ppm,砷盐小于2ppm,未列入标准正文”。含量测定:明确质量标准中研究建立的含测方法、测定指标及限度,说明方法学考察的结果,简述样品含测的批次和结果,计算转移率,评价含测指标、方法及含量限度(幅度)确定的合理性。另外,应说明不同工艺路线的药味是否分别进行了定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说明研究情况(质量标准的提高完善工作可以分不同的注册阶段进行)。有效部位制剂应注意需要采用专属性强的含量测定方法进行研究考察,以确定有效部位的含量达到50%以上,而不一定将该专属性方法列入标准,列入标准的含量测定方法可以是较为简便的方法,但需要研究说明其可行性。说明对照品的来源及纯度,非法定来源的对照品尚需简述结构确证的研究结果。6.检验报告:说明自检样品的批次、批号、检查结果,是否符合标准规定。评价拟定的质量标准的合理性和可控性。

7.稳定性考察:

简述稳定性研究方法和考察结果。说明试验方法、条件及内包装;明确考察的样品批次、规模、指标及选择依据、时间、测定方法和结果。评价稳定性方法和结果是否充分支持包装材料、贮藏条件及有效期的确定,评价样品的稳定性。

8.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选择:

简述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或容器(以下简称包材)的选择依据、来源和执行的质量标准、注册证;针对所选用包材而进行的支持性研究情况。从目前的申报资料来看,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建议关注内包材的合法来源,单剂量多剂量包装的合理性及特殊剂型的包材相容性等。

9.综合分析与评价:

通过对立题依据、剂型选择、工艺路线确定和工艺研究、原辅料质量、质量控制研究、稳定性考察、内包材选择等研究考察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各项研究结果之间的联系。结合临床应用背景、药理毒理研究结果及相关文献等,分析药学研究结果与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之间的相关性,评价工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质量可控性及质量稳定性。

二、思考和建议

新药范文篇3

我院药物管理在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的全面监管下,实行医务部门进药、药剂部门采购、临床科室使用的三权分离管理模式,从组织架构上做到权责明晰,相互制约。2009年我院在医务部下设立了新药准入办公室(药事管理办公室),负责做好医院新药引进、临床合理用药监管等药事管理相关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药剂科负责药品平台采购及调剂,并在药品引进及使用过程中提供药学专业技术支持;临床科室在相关指导原则下做到药品的临床合理使用。

2新药引进流程制度化

我院以往新药引进入模式采取的是“科室申请—药剂科审核—药事委员会讨论—医院党政联席会”讨论流程,每个专科主任掌握一定的新药申请配额,权力相对集中,为不正当竞争提供了滋生的土壤。专家在药事委员会讨论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并不能完全实现把代表先进治疗方法和对我院药品库确有补充的药物引入我院的目标。为了解决存在问题,我院在目前新药引进程序中取消报名配额,实行集中报名的方式,凡是符合资质要求的均可参加报名,有效遏制了医药代表进行违规推销现象,使各类新药能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优胜劣汰,避免新药申请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增加临床评价程序,通过多种形式的新药介绍,特别是有不少新药具有科学的循证医学证据论文,让专科医生更科学合理、更有针对性地评价该专科药物。另外,新药评价过程中切实做到由相关专科医生评价专科药物,对建议入选的新药详细填写入选理由,集体决策为新药评审会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确保进入我院的药品是临床必需、安全、有效的药品。目前新药引进具体流程为:报名审核→汇总整理→临床评价→评审确定→药事管理委员会审核→医院党政联席会审议。在监察部门全程参与监督下,首先厂商报名递交资质材料,由医务部新药准入办审核材料,然后对已通过材料审核的新药进行汇总分类整理,再组织临床专家对报名通过的新药进行新药评价,然后药评会专家根据评价意见评审入围新药,继而药事管理委员会成员根据医院整体药品目录情况对引进的新药再次全面审议,可施行一票否决权,最终医院党政联席会确定入选新药。2.1报名审核。首先由厂商报名登记,在规定的报名期间内由新药准入办公室接待厂商代表,其他时间概不接待,并规定所有药品厂商代表一律不得擅自进入临床科室[2]。为了保障新药引进流程公平、公开、公正,报名的新药只要符合引进原则及资质审核要求都可进入评价流程。厂商递交资质材料和相关的新药循证医学证据,以供临床、药学专家在新药评价时参考。新药准入办公室严格审核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期、认证范围等,以保证新药引进的合法性。2.2汇总整理。新药准入办对已通过材料审核的新药按照药理作用进行汇总分类整理,编制《新药讨论目录》,内容包括每个申请品种的商品名、通用名、剂型、规格、厂家、中标号、参考价格、是否基本药品、是否医保报销等属性,同时列举医院现有同种、同类药物的规格、价格、厂家等,以便临床专家更好地对比遴选出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的新药。根据新药的药理类别再将药物划分为全科用药,包括抗微生物用药、营养药、水和电解质平衡药和维生素类,还有部分专科共用药物。然后根据不同种类药物的药理作用和适应范围确定参与评价的临床科室,按照每个药物由5名~7名专家评价的原则,在监察科的监督下,从确定的科室中临时随机抽取所需数量副高以上的专家参与评价。2.3临床评价。临床评价采取集中会议评价形式,临时在监察科监督下随机抽选副高以上的专家,被抽中的专家独立评价,会前上交所有通讯设备,认真审阅各项相关材料,特别是循证医学证据论文,并与医院现有品种进行比较[3],按照入围率不超过35%的原则对建议入围新药实名投票,做出具体书面评价意见。最终按照过半数票以上的原则入围新药建议名单并进入新药评审程序。2.4新药评审。邀请临床专家对新药进行评审是新药引进流程中的第3个环节,也是公开、公平、客观、科学引进药物的保障。新药评审同样采取集中票选的方式,入会前关闭并提交所有通讯设备,评审专家组抽选方案为外科系统︰内科系统︰药事委员会成员,其比例为6︰8︰7。专家根据专科医生的临床评价意见与我院现有药物的比较,按照入选率不超过60%的比例对入围新药进行实名投票。在监察及审计的监督下进行唱票,其中过半数票以上的新药将入选。2.5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审议入选的新药。为使全院药品结构趋于合理化,药事管理委员会对入围新药进行再次审议,可行使一票否决权。

3新药引进程序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3.1适时引进新药以促进药品更新换代。为使新药的引进与淘汰保持平衡,新药引进程序化管理将药品的淘汰列入其中,按照“一品两规”的原则,申请引进一种新药需淘汰原先使用的一种同种或同类药品[4],做到适时引进新药,促进药品更新换代。自2009年新药引进程序化管理到2017年以来,我院共引进新药数为194个,淘汰的药品数为97个。3.2严格把握新药选用原则。新药遴选严格按照国家基本药品目录、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新型农合药品目录,制订“一个中心、两个保证、三个优先、四个限制”的遴选原则[5]。即以患者为中心,保证质量最优,保证价格最廉,优先选用国家基本药品、医保目录内药品、农合目录内药品,优先选用国产同类药品,优先选用国家临床治疗指南、临床路径管理指定药品,限制辅助用药,限制高价贵重药品,限制省招标挂网外药品,限制疑有促销的药品。在严格的新药筛选原则下,真正保障了入选我院的新药是质优价廉的,从源头上控制药品费用不合理增长。3.3遏制盲目推销现象以防范不正之风。新药引进作为药品进入医院的第一道关口,是商业贿赂的易发环节。制定科学严谨的新药引进管理制度,可最大限度地防范药品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我院现行新药引进程序向临床及药品经销商公开,采取集中报名、定时接待的形式,有效遏制医药代表盲目推销现象,同时通过取消报名配额,使得各种各类新药能充分竞争,在公平的竞争环境中优胜劣汰。监察科对新药引进的过程进行全面监督,以保证新药引进的廉洁与公正。通过临时随机抽取专家采取集体投票,使我院引进新药变成了公开、公正、公平的集体行为,杜绝了新药引进个别人说了算和医务人员与推销商的直接接触而易生腐败的现象。2011年7月,广东卫生纪检委来我院调研指导阳光用药等有关工作时,对我院把纠风工作融入到内部管理中,抓住管理的关键环节,创新新药准入机制,落实阳光用药,加强监督制约等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3.4增加临床评价程序以强化评审的科学合理性。作为大型综合性医院,临床专科高达40余个,新药评审会的专家不可能熟悉各个专科的药物,因此在以往新药的评审中就存在一定的盲目性。目前新药引进程序在新药评价环节,通过多种形式的新药介绍,特别是有不少新药的循证医学证据论文,让专科医生参考后能更科学合理、更有针对性地评价该专科药物,同时为新药评审会提供科学、客观的评价内容。新药引进实行程序化管理模式之前,2008年我院进入评审的新药总数为141个,最后入选新药数为42,通过率是30%,其中抗菌药物通过率为25%;辅助药品的通过率为10%。新药引进标准化程序实行以后,2009年报名的新药总数是636个,准入的新药数为32个,总通过率为5%;报名的抗菌药物总数为67个,最后入选1个抗菌药物,通过率为1%;报名的辅助药物总数为145个,最后入选1个辅助药品,通过率为0.7%。自2009年~2017年我院新药引进程序化管理模式实施以来,医院引进的新药总数为194个,整体通过率为7%。新药引进程序化管理后,我院新药评审通过率下降了23个百分点,呈现明显降低趋势,特别是抗菌药物、辅助用药入选率极低,真正做到从源头上保证了进入我院的药品是临床必需、安全、有效的药品,为在全院范围内合理用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讨论

我院新药引进实行程序化管理克服了过去由厂商代表直接进入病房,干扰医院医疗秩序、损害医务人员形象的弊端,过去做法只会给不正之风、不正当竞争手段打开方便之门,给一些讲人情、拉关系、走后门的人开了绿灯,有了可乘之机,药品质量得不到保证,避免了低质量药品流入医院,危害患者身体健康[6]。新药引进程序化管理通过新药报名名额的放开,评审专家临时抽选组成,评价评审会议集中商议等措施的实施,从制度上杜绝了厂商代表的违规行为,保护了医务人员的安全,减少医务人员不必要的干扰。新药引进遴选专家在无任何干扰的情况下,为医院遴选出代表先进治疗方法和对医院药库确实有补充的新药。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院新药引进的规范性、科学性及监督机制等将不断加以完善。医院新药准入部门在组织新药遴选的同时,也承担医院合理用药相关的监控工作,合理的药品目录是合理用药的前提,通过合理用药监管工作全面了解临床用药情况,继而促进新药引进管理的科学性,最终达到控制医院药品费用的不合理增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明洁.新药引进管理体会[M].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2(13):178.

[2]孙祥生.浅谈我院新药引进的现状和管理办法[M].临床医药文献杂志,2016(51):10266-10267.

[3]周长江,葛卫红,方芸.关于医院新药引进管理程序的探讨[J].中国药事,2006(9):526-527.

[4]葛卫红.浅谈医院新药引进管理中的制度建设及其作用[J].中国药房,2005,16(2):104-106.

[5]潘晓春.我院新药引进管理过程中的“5项原则”[J].中国药房,2000,11(2):57.

新药范文篇4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方法

21世纪将是科学技术发展突飞猛进的时代,科学发展的综合化,技术发展的高新化以及高新科技的产业化是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特征,这一趋势将在新药研究开发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本文试论世纪之交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现状及思考,以期加快中药新药创新的步伐。

一、现状

美国辉瑞公司生产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药物——“伟哥",一些乐观的预测甚至认为它年销售额能达到创纪录的110亿美元。伟哥自1998年3月获美国fda批准以来,风靡世界,说明新药可获取几乎是无限的高额利润。即使深知一类创新药在发达国家耗时10~12年,耗资2亿美元以上,且高风险,世界各大跨国公司仍然投入其年营业额的15%~20%研究开发新药[1,2]。

中药研究开发是国际热门课题:国际市场每年药用植物及制品(包括保健品等)的交易额超过300亿美元。日本是较重视中药研究开发的国家,年销售额达1500亿日元。美国国会1994年批准了把草药列为《饮食补充剂》的法案之后,1997年又制定了“植物药在美批准法"(草案),不再要求草药产品是已知结构的单体纯品,而可以是成分固定、疗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复方混合制剂。德国在欧洲是传统药年销售额最大国家,达22亿美元[2]。德国drschwabe生产的银杏叶提取物制剂tebonine(促进脑血管循环)年销售额超过1亿美元,银杏叶及其制剂仅在欧洲市场年销售额就达几亿美元;德国宝灵家大药厂则是新型植化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开发喜树碱系列、莨菪胺类和育享宾等产品;其它德国公司还在开发山梗菜碱(可帮助戒烟)以及一种可用于合成抗抑郁药和抗老年痴呆症新药的中间体“槟榔碱"。在东亚国家中印度植物中开发出若干种有药用价值的新成分,胡黄连中提取的“胡黄连素",用于治疗漫性乙肝,以及来自巴戟天根的一种新型成分“bacoside",作为增智药品,用于提高人的记忆力[3]。

我国的中药新药研究开发已走上科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法制化的轨道。至今已有1141种中药新药通过注册,其中一类新药占11.5%,二类占6.5%,三、四类各占40%,五类占2%。反映新药研制水平的一二类新药的数量明显偏少;对于三类新药的研制也多相重复,忽视了发展创新、基础研究及科研水平的提高;研制的整体水平不高,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4]。尽管如此,新药仍取得了很高的经济效益,占整个药品销售额10%以上,利润大约在20%以上,1997年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中药新药50个品种以上。从野生植物黄花蒿分离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对急性脑疟疗效较好,是新型结构的抗疟药;为提高抗疟效价,进行了大量结构改造工作,成功地研制出蒿甲醚、双氢青蒿素、青蒿烷酯等新型衍生物,此药被国际认可,引起了广泛注意。抗早孕药天花粉和男用避孕药棉酚也受到国内外重视。

中药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已受到世界的瞩目。中国已向美国fda进行了首次的复方中药注册申请,并分别于1997年12月和1998年3月通过了“复方丹参滴丸"和“银杏灵"新药临床研究(ind)预审,实现了中药的历史性突破[5],随之而来将会有更多成熟的中药品种进入世界。二、面向21世纪中药新药研究、开发的思考

1.加强天然产物活性成分研究,从中寻找一类新药

1805年从阿片中分离出吗啡标志着单体化合物作为新药来源时期开始。近年来,从天然产物中研究开发新药,最引人瞩目的成果当算紫杉醇,1992年批准上市,作为治疗卵巢癌的首选药物。近70年来,我国先后研制出70余种高特新药广泛应用于临床,其中,两个举世公认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麻黄素和青蒿素,都是从我国常用中药发掘出来的。对天然药物进行深入的化学与生理活性的研究,从而发现临床上有用的原型药物,存在着极大的机遇,发现具有开发前景的新类型结构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经结构修饰和改造,寻找疗效更高、结构更为简单,并且便于大生产的、安全有效的候选化合物,再经临床验证判断这个化合物是否能成为新药而上市。据报道,现在临床用药一半来自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如吗啡研究发展了异喹啉类生物碱的研究,导致了镇痛药杜冷丁的发现。我国学者从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经验,归纳上升到理论(1)生物同型基取代说,(2)活性成分相结合,(3)受体假说,(4)药物潜伏化,(5)中草药有效化学成分配位化学学说,并获得一些成果。总之,从以上多种途径拓展了由中草药有效成分创新的广阔领域,成功率高。它是当今摆脱我国西药研究以仿制为主的被动局面的出路所在。此外,有关近代生物转化和生物合成理论和技术,也应认真汲取,以开阔新药研制思路[6]。

2.进行新药的二次开发

对过去研究方面得出的一些不太成熟的成果进行系统的学习和总结,选择有潜力的苗头进行二次开发。从分离出混合组分作为药物的可以进一步把各个单体分开,分别检验其疗效,然后或者单用,或者用化学单体组方。如抗感染的双黄连和抗风湿性关节炎的白芍总甙[1]。又如最近报道的常用中药黄芪通过系统成分分析,从黄芪总皂甙分离出21种成分,其中黄芪皂甙ⅲ、ⅳ、ⅵ治疗心力衰竭有效,以黄芪皂甙ⅳ疗效最佳,可能成为新型的非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又据最近信息,美、韩从高丽参发现一种全新成分人参甙rf,可能作为新型非成瘾性高效止痛剂[6]。

3.从古方、验方研究开发中药新药

古方、验方通常是千百年来临床经验总结,许多方剂疗效确切,这是我国的优势,是新药研究的前提。从临床、药理证明青黛是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当归芦荟丸"的有效单味药,从中分得有效成分靛玉红,再经结构改造合成了“异靛甲",其疗效更高,毒性更小。陈竺教授等对民间用于治疗淋巴结核、皮肤癌等有效的验方(含砒霜、轻粉、蟾酥)逐一筛选,从复方到单味中药砒霜,又到化学纯三氧化二砷,终于研制成功“以毒攻毒"的“癌灵一号"注射液,创造了白血病临床治疗的“人间奇迹"。

4.加强中药有效部位研究,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

中药有效部位研究,可为相关学科的融合渗透提供新的增长点和新领域,创造有中国特色的新医药学。

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是中药复方,它是中医理法方药的具体运用,体现了中医治疗重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等整体观、系统论和辨证施治的法则,是多系统、多靶点和多层次发挥全方位药效作用的治疗方法,所有这些都非单一成分所能概括达到的。根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开发中药复方的有效部位能较好地显示这种优势和特色[4]。

乔延江等从化学的角度对有效中药复方研究进行了全面的探讨[7]。因为复方药效不仅与药效物质或药效物质群有关,而且与辅助成分也有关。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所谓的多模式、多指标控制体系的研究工作。化学模式识别被认为是较理想的方法之一,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关联化学数据阵与药效数据阵,确定可用于复方质量控制的模式,并对未知样本进行识别。直接试验方法应用于中药复方全方筛选、优化研究取得了可喜的结果;直接试验设计运用蒙托卡洛方法,在规定的实验域内随机模拟取点,结合药效实验,经分析、整和、比较、评价等操作,最终确定“最优"复方。

确定复方有效部位,探讨有效部位的主次(即有效部位的君、臣、佐、使),建立复方量效关系,对有效部位中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或者主要药效物质群的研究是中药复方化学研究的重点,也是探明中药复方配伍规律、药效作用机制的基础。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推出组方合理、工艺先进、高效安全、体现中医药特色的中药新药,推动中药走向世界。

5.将生物技术应用于中药新药的研究

应用生物技术特别是基因工程,对于开发新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中药化学成分代谢关键酶的基因调控、发酵培养条件的调控,可以大大增加有效成分的含量,在研制开发中药新药的过程中,对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构效关系的研究,定向诱导有效活性成分的生成,新剂型、新工艺的研制等都可应用生物技术[8]。

6.测试分析方法的现代化是提高中药新药研制水平的保证

长期以来检测中药及其制剂是以tlc、hplc等为主,这些手段所提供的参数,如rf值、tr值等都不是绝对的,而是仪器设备依存的;作为标准参数,尚存在一定困难。从分析仪器发展的趋势来看,联用技术将会逐渐替代独立的分离和分析仪器。气质联用(gc/mc)或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gc/ftir)或气相色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质谱联用(gc/ftir/ms)用于中药挥发性样品分析。电喷雾(esi)或离子喷雾技术以及近期发展起来的大气压离子化技术能够把极性强、不挥发和热不稳定的化学成分的离子从溶液中蒸发出来,进行质谱分析,从指纹鉴定的角度来看它是远较色谱优越,如质荷比,是一个物理参数,不会受仪器和实验条件不同变化,容易建立标准谱图库;质谱仪提供的分子量是指示成分化学属性的重要参数;对于一些非极性成分可以应用大气压化学电离(apci)。除上述优点外,还提供液相色谱质谱(lc/ms)以及液相色谱质谱质谱(lc/ms/ms)联用等技术,亦可与新兴的分离技术如毛细管电泳(ce)相结合,使成分分离的能力大大提高;ce/ms和ce/ms/ms是研究中药复杂体系,尤其是复方的有力工具。此外超临界色谱(sfc)和高速逆流色谱(hsccc)在中药分析中颇为有用。

上述的高新科技仪器无疑会在中药研究和质量析方面产生突破性的冲击,这些高效率和高信息量的分析方法将不可避免地成为质量分析方法的主流[9]。

7.制剂工艺现代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如微波萃取、超临界萃取、液滴逆流萃取、超声波萃取等和分离技术中的层离技术、大孔吸附技术、凝胶分子筛选技术、模分离技术、超速离心技术等,以及干燥技术的喷雾干燥、冷冻干燥等。此外,尚有新辅料、固体分散技术和β环糊精包合等技术的应用[4,10]。

8.其它

重视中药新药新释药系统(drugdeliverysystem,dds)的研究和海洋药物[6]及中药非处方药的研究开发。

开发恶性肿瘤,艾滋病,心脑血管疾病,肝病,感染性疾病,风湿及类风湿病,老年性常见病如前列腺肥大、骨质疏松、更年期综合症、糖尿病、老年性痴呆等,抗衰老及调节机体免疫功能的补益类等具有高效、低毒、速效、长效的中药新药,将有很好的前景[11]。

新药范文篇5

“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在完成中药药剂学的理论知识及实验教学的基础上设置的,所以课程的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着力于加强学生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并且课程以实验教学为主导,占全课程的80%,旨在建立突出创新精神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实验教学新体系。为保持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科学性及可操作性,理论教学及实验教学内容上注重基础知识与新理念、发展趋势、先进技术的衔接,理论教学内容及实验教学内容实施动态变化,以达到及时将中药新药研究的新思想、新思路、新技术融入教学中的目的。理论教学以“中药新药研究指南”中新药的药学研究内容为重点,突出新药制剂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要求,并且教学内容随国家药监局对新药研究的要求而及时更新。实验教学不再是一成不变的实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而是以中药新药研究的思路与措施为主体,将中药新药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技术融入实验教学中,使学生熟悉临床前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内容与研究过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受到了科研系统训练。

二、课程内容及实施形式

理论教学是以国家药监局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南”为教学内容,学生系统学习新药原料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技术工艺路线、原料和制剂稳定性研究的内容和方法、原料药及其制剂的质量标准的内容以及药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药效学研究的内容、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方法以及新药临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药品上市后监测和再评价的方法等内容。使学生熟悉新药的基本概念,新药的分类、新药注册的基本概念,新药的审批程序、新药发现的基本途径,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基本过程。

实验教学内容不是固定于实验教材,而是由教师根据药剂学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并考虑从原料到制剂的可操作性及完整性拟订实验课题,学生3~5人组成课题组,在确定实验课题后,首先是广泛查阅资料,依据课题要求及获取的信息设计实验方案(包括仪器设备的选用及安排,中药提取工艺的研究、制剂的处方设计及工艺研究,建立质量评价体系等)。在确定实验方案后,课题组按实验方案独立完成实验,最后提交实验论文和实验产品。从查阅资料,准备仪器,拟定和实施实验方案,直至处理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学生完成了“准科学实验”的全过程,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教而是导,主要在确定实验方案及实施过程中学生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启发,给学生留有较大的思维和发挥的空间。

三、新型实验教学模式的作用和效果

1.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时代对人才最主要的内涵要求.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行为、形成创新能力的创新教育新模式成为教学主线.在药剂学实验教学中曾开设综合性、开创型实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由于时间及空间等因素的限制,部分内容仍脱离不了实验教材中公式化、程式化的束缚、在一定程度上仍处于一种机械性的思维及学习模式,学生是在教师的“监护”下完成现成的步骤和方法的实验,除了做几个规定的实验,没有机会再进实验室,实验时空狭窄。这种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学习的空间以及对所学知识应用的空间,创新意识方面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受到束缚。本课程的实验教学实施完全开放式、个性化教学,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发挥自身潜能的环境和条件,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完全脱离教师的“监护”,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得以展示,尤其在实施自主设计的实验方案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不担心由于实验失败造成对自己学习成绩的影响,学生无顾忌地尝试构思、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新颖而巧妙的途径和方法,以获得理想的实验结果。本课程首次开设,但学生的实验结果富有新颖性,不仅有中药片剂、胶囊剂、颗粒剂等常见的制剂产品,而且有中药滴丸剂、巴布剂、微球制剂、涂模剂、缓释制剂、脂质体制剂等新剂型产品。实践证明给予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即给学生创新打开了思路,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

2.注重整体技能训练,提高综合素质

实验教学着力于从多角度、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包括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数据的处理及论文撰写等整体技能训练。实验教学内容之一是要求学生根据拟定的实验课题广泛查阅资料,对资料归纳、整理,并进行综述,通过知识获取能力的训练拓宽了知识面,并且提高学生主动将新知识、新技术融入实验课题的意识。实验内容不拘一格,并实现内容的整合。教师在拟订实验课题时既要考虑到实验全过程应体现基本实验方法和操作技能也要考虑从原料到制剂的可操作性及完整性。如中药制剂的制备中其前处理影响制剂的成型,学生在方案设计及实施过程必须综合考虑各实验要素中的关联性及可行性,以提高实验的顺延性。实验教学内容的整合形成的整体性,使学生研究能力得到系统的训练,也提高学生对实验研究的兴趣和主动参与,避免因实验难度过大,在一定时间无法完成实验课题,而致使学生产生消极的情绪。实验教学中发现,学生的求知欲望强力,学生充分利用“自由”进行实验的机会,为自己设置一定的实验难度。例如在中药巴布剂的制备实验课题中,原实验方案是采用离体动物皮肤进行透皮吸收实验,在实验中学生主动改为采用活体动物进行透皮吸收实验,使实验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完成实验课题不仅只是实验操作过程的结束,实验数据处理及实验报告也是本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结果报告不再是按实验教材内容“依葫芦画瓢”的形式,而是以科研论文形式撰写实验报告,并在提交论文的同时,提交实验所有的原始记录。本实验教学实施了整体技能训练,学生体验了“模仿创新”全过程,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知识应用的扩展,强化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摘要】阐述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的指导思想、课程结构、内容及实施形式,根据课程实施效果,分析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中的作用。主要观察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知识应用的扩展,科研能力的强化,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形成等方面。表明该课程为构建以技能、方法、能力、创新为主线的实验教学新体系进行了有益尝试,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中药;新药研究;开发;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药剂学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在药剂学的教学中实验教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到开设综合性实验及设计性实验,使药剂学的实验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也是药剂学教学改革及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2006年我们以广东省政府提出的“建设中医药强省”的理念为契机,在本科中药制剂班开设了“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课程。该课程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智育工作者要改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育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习惯”为指导,设置了以实验教学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及教学模式,课程集综合性、开放性、创新性理念为一体,重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意识、协作共事能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顺应广东省中药产业发展,满足社会的需要。

新药范文篇6

为什么我国的新药开发如此缓慢呢?从理论上讲,我国人口众多,医药市场潜力很大,新药开发前景广阔,又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了新药开发的物质基础。但从深层次原因分析,当前我国新药开发缓慢的主要障碍来自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认识障碍——新药开发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

从新药开发的实践看,我国新药开发在认识上的障碍表现之一是重仿制轻创新。由于我们的医药产业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新药开发一直以仿制为主。据统计,我国临床用西药9o%以上是仿制的。仿制虽然起到了节约开发费用和满足治疗用药需求的作用,但一味仿制和低水平重复,使一些医药科研机构和企业新药开发不愿搞基础研究,不愿冒一点高投资、长期投资的风险,创新意识起点低,养成了思想上的惰性。表现之二是重规模产量,轻科技含量。投资3O个亿上VC项目的中原药厂死在襁褓之中的悲剧,以及一些省市先后出现的青霉素大战、“先锋”大战、喹诺酮大战、红霉素大战等,都是这种思想指导下的结果,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种认识上的障碍所带来的危害和教训是极其深刻的。

二、体制障碍——新药开发缺乏科学的管理模式

首先,小而全的产、学、研条块分割,限制了研究的延续性和转化能力。我国目前新药开发的主体是研究院所和高等院校,许多研究成果只能以论文的方式发表,科研单位靠“卖青苗”维持生计,而大多数企业还不具备独立开发新药的能力,因此造成基础研究、发展研究、应用研究脱节,新药研究和成果转化脱节,使研究单位开发出的一、二类新药在企业不能成活。其次,目前大多数国企实行领导委任制而产生的“官本位”,制约了国企对新药开发的投入。开发一个新药短则两年左右,长则要八、九年;资金投入则要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让企业家们把巨额资金投入到这么久才能显示其业绩的新药研究上来。在任期制和以“利润论英雄”的现行体制下是不现实的,结果使不少企业走人了低水平和重复开发的误区。这种条块分割和“官本位”的管理模式,是极不利于新药开发和成果转化的。

三、机制障碍——新药开发缺乏政策激励的环境

新药范文篇7

关键词技术(新药)知识产权综合保护经济寿命

在我国各种约束机制不健全下的机会主义行为,是知识产权被严重侵犯的主要缘由。高技术的高成本、准公共物品属性及垄断特性,使得知识产权保护对高技术的经济寿命与价值影响很大。总体而言,国内的新药是由行政保护、专利保护、专有技术保护、药品生产许可制度及商标等共同组成知识产权的综合保护,对延长新药的经济寿命起到重要的作用。

1药品行政保护

行政保护通常是一国在特定的时期对国外专利产品以及对本国某些比较薄弱的产业在特定时间、特定条件下给予的一种国内保护措施。药品的行政保护在世界各国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程度的应用,发展中国家和大部分的发达国家(如日本)实施专利保护的初期都有类似的规定。这是出于保护民族制药工业等几方面的因素考虑的。

前者如中美双方关于保护知识产权谅解备忘录的基础上出台的《药品行政保护条例》。《药品行政保护条例》是对1993年1月1日以前,中国的《专利法》没有药品化合物专利,只有药品制造方法专利保护的一种补充措施,若干年后会逐渐自动失去保护的意义。对国外申请人申请行政保护获准后的药品,提供7年零6个月行政保护期。

后者如《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实施前的原《新药审批办法》、《新生物制品审批办法》对国内的化学药、中药及生物制品实行新药保护制度,给予6~12年的新药保护期(一类新药12年;二、三类新药8年;四类新药6年)。另外根据《中药品种保护条例》,对质量稳定、疗效确切的中药品种实行分级保护制度;根据2001年12月1日实施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修订)后,确立了新的药品管理法规体系,对新药设立不超过5年的监测期,以监测期取代原来的行政保护期制度,虽然新的药品管理法规体系取消了原新药的6~12年行政保护制度,但在不超过5年监测期内新药仍然具有生产许可的排他性,其现实效果仍然是一种类似于行政保护的新保护方式。

2专利保护

专利是一国专利机关依照专利法的规定授予专利权的发明创造,专利权人对其发明成果,在一定时期内享有的独占权或专有权。

我国《专利法》于1985年4月开始施行,对药品的专利保护仅限于制造方法的保护,对产品本身不授予专利权。根据中美双方1992年签署的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1992年对其作了修改。其中最主要的一条修改是把药品和化学物质纳入专利保护的范畴,并且把专利的保护期限从15年延长到20年。这样,可以得到专利保护的医药领域的发明大致分为以下几种:A药物化合物发明;B药物制剂(组合物)发明;C药物化合物或制剂的制备方法发明;D药物化合物或制剂的用途发明,即多了A,B和D三种情况。根据修改后的中国专利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产品(药品)专利的专利权人对该产品的制造、使用、销售和进口享有独占权,该独占权不受具体的制备方法和应用的限制,通常称之为绝对保护。对产品(药品)的这种保护几乎完全杜绝了仿制的可能性。应当指出,至此,我国已经进入专利保护水平最高的国家行列。

据悉,迄今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了药品专利保护,比较典型的是,日本从1976年开始实施药品专利保护,而在此之前,日本也只是对药品制造方法给予专利保护。日本在1940~1975年的35年时间里才研制出10种新药,而在专利法修订后的1976~1987年的11年时间,却研制出81个种新药。业内人士认为,正是因为实施了药品专利保护,日本的制药业才在20世纪80年代初真正成为一个产业。美国2000年被FDA批准上市的生物药品达27种,并在多个国家申请了专利保护。由此可见,对药品实施专利保护能极大地促进新药品的研制与开发,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

3药品生产许可制度

国内外普遍实施药品生产许可制度,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的以下规定:

“第七条……无《药品生产许可征》的,不得生产药品。”

“第九条药品生产企业必须按照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据本法制定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组织生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按照规定对药品生产企业是否符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进行认证;对认证合格的,发给认证证书。”

“第二十九条研制新药,......完成临床试验并通过审批的新药,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发给新药证书。”

“第三十一条生产新药或者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的,须经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发给药品批准文号......。药品生产企业在取得药品批准文号后,方可生产该药品。”

另外,在保护期过后,其他企业需要仿制生产该新药,还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药品申报生产过程,一般需要1年的时间该仿制新药才能上市,这为原生产企业赢得一定的市场时间。

从上述的规章制度可以知道,对于药品这一特殊的商品,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危,国家对药品的监督管理工作历来十分重视。因此药品也相应具有比一般普通商品的生产经营更高的市场准入的门槛,《药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以及“药品批准文号”(含新药证书及生产批件)是进行药品生产的必备条件,其取得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与资金。

4专有技术保护

专有技术(Knowhow),它是指未公开的技术,不受专门的知识产权法律(如《专利法》)保护,但可以通过《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及《民法通则》等有关条款来进行保护。所有人仅以保密来维持其存在和价值,并对其占有。专有技术一旦泄露公开,则成为公开技术,任何人都可以运用。

在药品的研发中,药物化学成分的筛选、合成是耗费极大的一个过程,国内的新药绝大多数通过仿制国外专利药品,虽然免去了药物的筛选过程,但药物化学成分的合成是不可或缺的环节,不仅要在实验室小试,还要经过中试放大,直到规模生产,其中会有大量专有技术的运用,要成功地商业化生产,不仅要使药品生产稳定地保质保量地完成,还要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这样才能使得产品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通常在化学原料药及生物制品的生产中需要较多及较高水平的技术支持,在专利/行政保护期/监测期内或者其后都要依靠专有技术来确保质量与成本优势来参与市场竞争,并继续获取超额利润。

另外,新《办法》中有关新药的原药品注册申请人未披露试验数据将受6年保护规定,这里的未披露试验数据就是专有技术。6年的保护要比不超过5年的监测期为长,体现了对专有技术的重视与保护程度。

5商标保护

按照《商标法》规定,人用药品实行强制商标注册。所有人用药品(包括普通药及新药)均有注册商标,另外新药还可以拥有商品名称(须经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方可使用);每个新药除通用名称(一般指国际性的非专有名称,即在全世界都有通用的名称,如阿司匹林就是通用名称)外还有商品名称(即品牌名,生产厂家或企业为树立自己的形象和品牌,往往给自己的产品注册一个商品名,以示区别,如巴米尔为阿司匹林的商品名之一)。消费者对商品名比较熟悉,选购药品时,会注意选择质量好、信誉高的品牌;在专利/行政保护期结束后,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常常需要以其商品名来保护其药品,以便与其他相同产品相区别开来,进而获得持续的利润,延续药品的经济寿命。

6新药知识产权的综合保护对其经济寿命的影响

一般的技术专利,其经济寿命一般要远远短于专利保护期。如德国的专利保护期为20年,但统计数字表明,实际专利权保护年限平均只有9年,在全部专利权中,只有3.7%保持到18年。专利的经济寿命很少能达到保护期限,往往由专利生产的产品在未到保护期限就失去了其市场价值。

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新药开发成本高、周期长,这两个因素相结合使知识产权保护显得至关重要。西方发达国家对药品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形成了以专利保护为核心,商标、商业秘密(包括专有技术及经营秘密)为辅的一体化保护体系及经营模式。因此创立一种新的药品种类意味着制药商的垄断,可以为以研究为基础的制药公司提供了所需的保护,使其能够弥补研发投资并产生回报,与其他行业相比,专利在制药业尤为有效。实践表明,绝大多数的专利药品的经济寿命不仅能达到保护期限,而且在保护期后收入下降的情况下依然能通过非专利的其他知识产权的综合保护获取超额收益,延续其经济寿命。

由于我国制药行业一直是以仿制为主发展起来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少之又少,统计表明近20年来国内生产的药品97%以上为仿制。许多公司近期推出的所谓上市新药,几乎都是93年我国政府对国外申请专利实行行政保护以前的新药。因此,目前国内的新药大多数以新药行政保护方式为主。与国外药品专利保护期满后的情况相仿,国内新药在行政保护期满后通过其它知识产权的综合保护获取超额收益,延续其经济寿命。按一般的经验,应该还有1~3年,对于特别的新药,其经济寿命有可能延续3年以上。

新药范文篇8

关键词:价值工程;功能价值;新药研发

引言

伴随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建立实施,拥有品牌和规模优势的大型普药生产企业将受益。然而,基本药物多是价格低廉的普药,所占份额不大;且患者的用药习惯和医生处方不会出现根本变化;新药与外企的高端药品依然会占相当大空间,创新药并不会因基本药物的扩容而失去立足之地。对于一些有经济实力和技术实力的医药企业而言,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会因环境改变而改变,创新将是永恒的话题。

医药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其战略位置、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都需要借助研发来实现突破。众所周知,研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是医药企业实现战略腾飞,提升市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另一方面其投入大、风险高和周期长的特点制约了医药企业的研发步伐。毋庸讳言,研发一直是我国药企的软肋。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多数企业集中于低水平重复,特色极不明显。随着微利时代的到来,医药企业竞争演变为产品竞争,而医药产品价值的根本就在于其独特性及创新性。

一、研发投入与产出现状

2004年至2007年,我国全社会在研发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见表1),其中医药制造业的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总投入的比例从1.3%增加到1.82%,其增长率远远大于全社会研发投入的增长率。医药研发投入的快速增长说明医药研发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支持。然而,研发投入的增加并未带来预期医药创新的快速发展。国家药监局的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批准新药临床申请1426件,新药生产申请1803件;2007年批准新药临床申请758件,新药生产申请176件。随着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推行,2008年共批准新药临床申请434件,其中有52种属于新化合物;批准新药生产申请165件,涉及119种药品,其中包括1类新药5个;批准仿制药生产申请1502件,涉及614种药品。虽然批准新药临床及生产的数量在逐年减少,技术含量在逐年提高,但是,其中1、2类新药仍然太少,仿制药申请仍占了很大的份额。这与我国医药企业低水平重复严重的现状密不可分。如何充分利用已有资金投入,充分挖掘新药价值,不断创新突破,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二、新药功能价值的确认

新药研发过程中凝结了不同于普通商品的创新性的脑力劳动耗费,形成了由新药研制者智力劳动创造的新价值以及物化劳动的转移价值。所谓功能是指价值工程分析的对象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对产品而言,其功能就是它的用途。人们使用产品实际上是使用它的功能,即企业生产产品实际上就是为了生产产品的功能,用户购买产品也就是为了购买产品的功能。如患者购买药品就是为了能预防、治疗或缓解病情。能满足某种需求也就具有了一定的功能价值。新药的功能价值就是新药在满足患者某种需求时所具有的价值。

且不论国内外新药定义的差别,在新产品的认同方面存在的差别也使得新药功能价值的确认比较困难。国外新剂型、新复方、新的给药方式的产品能得到普遍的认同,而同样的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却难有作为。比如二甲双胍:普通产品每片仅为0.1元,将一天三次的服用次数减少为一天一次的缓释片却要价每片2元,这对于需要长期用药的中老年群体也许很难接受。“缓释片”这个先进性也许并不足以让患者支付6倍的溢价!又如,新复方制剂一般可以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用,但价格却差别较大。如复方利血平片每片0.1元,而复方利血平氨苯蝶啶售价1元/片。如果利尿效果的增强得不够理想,也许这10倍的溢价也很难让人接受!再如,口服胰岛素比起注射胰岛素来,方便易行,一旦使用可以节约不少医疗资源,但究竟定价多少才能得到老百姓的认可?等等这些都需要经过仔细地分析论证。总之,进行新药功能价值分析,充分挖掘新药的价值,才能以更让人信服的理由得到患者的认可和接受。

三、新药价值评估的好方法——价值工程

新药研发是指新药从实验室研究到上市,扩大临床应用的整个过程,是一项多学科,需要多部门、多员工共同协作才能完成的复杂工程。如今,不少医药企业采用项目管理的模式进行新药研发。新药研发项目的生命周期可分为发现和甄别、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新药申报四个阶段。本文的价值工程研究即以新药研发项目的生命周期作为研究对象。

价值工程作为一种现代管理技术和思想方法,其目的在于为用户制造真正的价值。具体来说,是以使用者的需求为出发点,应有组织、有计划地按一定工作程序对所研究的对象进行功能分析,系统研究功能与成本之间的关系,致力于提高对象价值的创造性活动。对新药研发项目进行全面、详实和准确可靠的评价分析,为最佳研发方案的确定提供科学而客观的依据。目前,中国有上百项自主研发的新药已进入临床一期、二期阶段,另外还有一大批已完成了临床研究,正等待报批。尽早开展新药研发项目的功能价值评估,将价值工程贯穿整个项目全程,才能更有效地控制成本,充分挖掘出新药价值。

四、新药功能价值的分类

为了充分挖掘新药研发项目的功能价值,首先要明确新药项目的功能价值所在。笔者选取了入选美国标准普尔评级的进入研发后期、预计未来两年有可能在美国上市的最具市场前景的10个新药进行分析认为,可以将新药项目的功能价值分为技术功能价值、经济功能价值、社会功能价值。

技术功能价值是指产品本身功能优势产生的价值,包括:新剂型、新的给药方式、新复方制剂、用药可逆性、疗效好、副作用少、安全性好等。一些经济指标也会导致产品功能价值的增加,即经济功能价值,主要包括:市场容量大、利润率高(自主研发)等。社会功能价值是指全社会医药研发现状对新药研发可能产生的价值,表现在:研发平台优势、一线用药、公司研发压力及现状(研发线合并)、适合公司产品线要求、竞争品种少、审批进度等。

当然,上述分类并没有列举出全部的功能价值内容,比如,还可以通过预期的投资回收期来衡量新药项目经济功能价值,然而投资回收期并不是越短越好,只能是在新药级别确定的情况下,尽可能缩短投资回收期来提高价值,因此比较难衡量。另外,其它一些定量数据较难获得,可以根据具体项目再具体考察是否将其作为功能价值指标。

五、新药项目功能价值评价方法

新药研发过程受到了社会经济、政治及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在市场、技术、组织管理等方面充满了不确定因素,因此其功能价值评价方法也应该采用不确定情形的评价方法。不确定情形的经济评价方法就是,方案实施后,存在若干种不同的自然状态,并且每种自然状态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即状态出现的概率),又是可以根据历史资料的统计分析或主观经验判断加以合理确定的时,对方案设想的经济效果的综合评价。

不确定情形的评价是建立在概率意义上的综合评价,其所依据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期望值。所谓期望值就是全面考虑该事件的所有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各种可能状态出现机会大小的情况下,从概率意义上讲,该事件最终最可能出现的结果,也就是客观上人们可以期望的该事件的最终结果。

5.1期望值法

根据损益矩阵表计算出各方案设想的收益(损失)期望值,再依据期望收益值最大或期望损失值最小为标准,择优选出最好方案。

5.2决策树法

决策树又称为决策图,是由方块和圆点作为节点,并由直线连接而形成的一种树状结构。方块节点为决策节点,即代表一待评估决策点,由决策点引出若干条树枝,每枝代表一个方案,称为方案枝。圆圈节点是状态节点。由决策点引出若干条树枝,表示不同的自然状态。这些树枝称为状态枝。在状态枝的末端列出不同状态下的收益值(或损失值)。一般决策评价问题具有多个方案,每个方案可能遇到多种自然状态,因此,图形由左到右,由简到繁就组成一个树形网状图。ChristophH.Loch教授以BestPharma公司为例,对该公司的三个研发项目采用了决策树方法进行了价值评估,为我们今后新药项目VE研究提供了参考。

5.3综合评分法

综合考虑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三面,通过选定评价指标,确定其加权系数,然后对各指标进行评分后,得出总评分,来确定出最佳方案。其中加权系数的确定是由评分法确定的。具体的评分法可以分为:直接评分法、0-1两两对比法、0-4两两对比法、多比例两两对比法、实现困难度评价法、逻辑流程法、功能系数评分法。如果指标不复杂的话,还可以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分。

5.4实物期权法

所谓实物期权,就是在不确定条件下,与金融期权类似的实物资产投资的选择权,是由StewartMyers(1977)在麻省理工(MIT)时提出的,他指出一个投资方案其产生的现金流量所创造的利润,来自于目前所拥有资产的使用,再加上一个对未来投资机会的选择;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取得一个权利,在未来以一定价格取得或出售一项实物资产或投资计划,所以实物资产的投资可以应用类似评估一般期权的方式来进行评估。实物期权的核心思想不仅与期权的基本特征相承,而且与研发项目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不可逆性等特征紧密相关,是最近兴起的一种价值评估方法,其中二叉树模型是包含管理期权不确定性的项目评价中最常用的模型。柯昌文等认为二叉树模型是新药研发价值管理的有力工具。

在实际应用中,究竟采用哪种方法进行新药项目的功能价值评估,可以根据评估人的经验等实际情况选择进行。公务员之家

六、结论

虽然,全社会对医药研发的投入日益加大,但要在短时间之内开发出很多技术含量很高的1、2类新药,并不容易。相反,如果能充分理解新药项目的价值所在,开发出有价值的新剂型、新复方、新的给药方式等,深入挖掘其价值,并不失为明智之选。笔者认为,只要创造出有别于市场现有的,有一定技术功能价值、经济功能价值或社会功能价值的新药项目,合理控制研发成本和支出,对项目进行正确地评估,为新药制定合适的价格,就能实现新药研发领域的零和博弈。

参考文献:

于光宇.新药研发的价值评估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

王乃静编着.价值工程概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6.

新药范文篇9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杂志是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管,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的一份中医药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1990年创刊。标准刊号:ISSN1003-9783,CN44-1308/R,现为双月刊,邮发代号:46-210。该杂志是全面报道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的学术性期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统计源期刊)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CSCD)、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为保证期刊质量,加强对刊物的科学管理,有利于进入国内权威的检索系统和数据库,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根据国家的有关标准和科技期刊的编排规范,我刊对来稿做出如下要求。

1投稿要求

文稿应具有先进性、科学性、逻辑性,并有理论和实践意义。1.1来稿要求文字通顺,结构紧凑,重点突出,层次清晰。文稿中的英文缩写词首次出现须注明其中文全称;注意英文字母和符号的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及除英文以外的外文文种(如拉丁文)等格式的正确编排;动植物拉丁学名务必准确无误。并请附中英文题名、作者和作者汉语拼音名、作者中英文单位名、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1.2来稿请附单位介绍信,并注明保密审查意见;务必写清楚作者姓名及地址、邮政编码、电话、传真、Email;凡属基金资助、国家攻关项目等论文请写明项目名称及编号,标注在首页下,并附相关复印件。请勿一稿多投或抄袭他人稿件。1.3来稿请用在线稿件采编系统(http://www.zyxy.com.cn)投稿,敬请阅读本刊投稿指南和投稿须知。1.4凡收到本刊收稿通知后3个月内未收到对稿件的处理通知,则说明该稿仍在审阅中,如作者欲投他刊,须及时与我刊联系。1.5文责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编辑部可对来稿修改、删节;凡涉及原意的重大修改,将与作者商榷。1.6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等众多网络数据库,并将在今后进一步扩大交流范围,由此涉及的作者著作权使用费以及文摘、数据库、光盘版应付作者的作品使用费等与本刊稿酬一次性付给作者。

2文稿撰写要求

文稿应尽量减少层次,最多不超过3层。文题、层次标题、参考文献、致谢、作者、摘要等,一律顶格书写。2.1文题题名须简明确切,能反映文章的特定内容,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20字,不要使用副标题。避免使用化学式、公式及不太为读者所熟悉的缩写等。2.2摘要中、英文摘要一般采用结构式摘要,即摘要内容要明确列出4个要素,即目的:为研究、研制、调查等的前提、目的和任务,所涉及的主题范围;方法:所用的原理、理论、模型、对象、材料、工艺、结构、手段、装备等;结果:实验或研究的结果、数据等;结论:对结果的分析、研究、比较、评价、应用,提出问题、启发、建议、预测等。摘要的英文题名、作者、工作单位和关键词均应与中文一致,英文摘要内容可比中文摘要略详。2.3关键词应标注能反映论文特征内容、通用性较强的,符合主题词表的术语,一般3~8个。中英文关键词相对应。2.4前言(引言或序言)一般勿超过250字。概述本题的理论依据、研究思路、实验基础及国内外现状(可列出主要的参考文献),并明确提出本文目的。2.5药物、试剂、动物、植物、主要仪器应说明来源及规格、批号。有关名词以《中国药典》(2010年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药学名词》、《化学名词》、《医学名词》等为准。2.6方法凡文献已有记述的方法,一般可引用文献。对新的或有实质性改进的方法要写明改进处。如是自己创新的方法,则宜详述,以便他人重复。2.7计量单位及符号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简称“法定单位”)。请参阅《量和单位》(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量名称、量符号应规范使用、书写。2.8数字一律用阿拉伯数字。星期几一律用汉字,如星期六;夏历和中国清代前历史纪年用汉字,如正月初一、丙寅年十月一日等;不定量词一律用汉字,如任何一个病人、3d为一个疗程等。数字的增加可用倍数表示;数字的减少只能用分数或%表示,如增加1倍,减少四分之一或减少25%。年份应写出全数不得省略,例如:“1998年”不能写成“98年”。1990~1997年不能写作1990年~97年。避免使用因时间推移而易被误解的词,例如:“今年”、“上月”等,而应写明具体日期。2.9有效数字测量数据不能超过其测量仪器的精密度。例如:8347意指8000分之1的精密度。任何一个数字,只允许最后一位有误差,前面的位数不应有误差。在一组中的±s应考虑到个体的变异,一般以s的三分之一来定位数,例如:(4514.5±329.8)g,s的1/3超过100g,平均数波动在百位数,故应写(4.5±0.3)kg,过多的位数并无意义。又如(7.61±0.25)mm,它的s/3=0.08mm,达小数点后第二位,故平均数也应写到小数点后第二位,写成(7.61±0.25)mm。有效位数以后的数字修约数小于5则舍,大于5则进,如恰等于5,则前一位数逢奇则进,逢偶(包括“0”)则舍。修约时只可1次完成。例如:35.48,若不要小数点,则应成35,而不应该35.48→35.5→36。百分数的有效位数根据分母数来定:1~10,一般不用百分数表示;11~100,百分数到个位;101~1000,百分数到小数点后1位;余类推。2.10表和图凡用文字已能说明的问题,尽量不用表和图。如用表和图,则文中简要说明其数据,不要同时用表和图重复同一数据。图表中量和单位应是量的符号在前,单位符号在后,其间加一斜线方式表示,如t/min即表示以分钟为法定单位的时间。图表要有序号,只有1个时,仍用“表1”或“图1”表示。表格用三线表,两端开口,不用纵线;栏头左上角不用斜线;除栏头外,表身中不用或少用横线;上、下行的数字最好对齐;表内计量单位的名称要使用单位符号。2.11讨论应讨论本实验的新发现及得出的结论和观点。应该交代本实验的不足之处,尤其是某些实验条件难以或未能控制之处。对不作为本实验的内容不必写出。不要重复在结果一项中已叙述过的内容。讨论中应联系实验的目的与结论,应联系实验结果与其他结果。避免推理太远,避免不成熟的论断,避免因资料不足得出的结论,避免将本应纳入引言(前言)的内容放在讨论中。2.12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必须以作者亲自阅读过的近年主要公开文献为限,但应精选。勿引内部资料和教科书。“未发表的观察资料”和“个人通讯”不能列为参考文献。已被采用而尚未刊出的稿件,可列入参考文献,但在刊名后加圆括号注明“在印刷中”。尚未被采用的稿件,可在文中用圆括号注明“待发表资料”,但不能列入参考文献。“在印刷中”和“待发表资料”等,作者在投稿时应附复印件以供审稿时核查。正文中引用中文作者姓名时,应写全名,勿写××氏。参考文献序号加[],其格式与标点符号应符合国家《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7714-2005)标准的规定。参考文献的作者3人以下,请列全;3人以上作者,只列出前3名,其后加等(中文)或etal(西文)。中、外作者均是姓前名后(同中文习惯);外文作者的名用缩写,不加缩写点。本刊文献请以下列格式为准:[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页-迄页.

新药范文篇10

摘要目的:阐述奥沙利铂的药理学和临床研究概况。方法:综述了1993~1997年的有关奥沙利铂的研究进展。结果:奥沙利铂抗瘤谱与顺铂不同,与顺铂无交叉耐药性,单药或与氟脲嘧啶/甲酰四氢叶酸钙联合治疗晚期大肠癌有较好疗效,而毒副反应较顺铂轻。结论:奥沙利铂是一个有前途的药物,有必要开展进一步临床研究。

ABSTRACTOBJECTIVE:Tobriefthepharmacologicalandclinicalstudiesofoxaliplatin.METHODS:Theadvancesinthestudyofoxaliplatinwerereviewed.RESULTS:Oxaliplatinhasananticancerspectrumdifferentfromcisplatinandhasnocross-resistancewithcisplatin.Abetterresulthasbeenobtainedintreatmentofadvancedcolorectalcancerwithoxaliplatinaloneorincombinationwith5-fluorouracilandfolinicacidwithmildADRsincomparisonwithcisplatin.CONCLUSION:Oxaliplatinisapromisinganticancerdruginchemotherapybutfurtherstudiesseemtobeneeded.

KEYWORDSOxaliplatin;Cisplatin;Colorectalcancer;PhaseⅡclinicaltrial

自顺铂(DDP)问世以来,各国研究者多年来试图制备DDP新的衍生物以减轻其严重肾毒性。1981年卡铂(CBP)进入临床,但其骨髓抑制作用限制了它的广泛应用。用1,2-二氨环己烷(dach)基团代替DDP的氨基,用其他带有阴离子残基的基团来取代氯原子,制备出一组dach的衍生物,从中分离出其左旋反式化合物,即奥沙利铂(oxaliplatin,L-OHP)。

L-OHP是第三代铂类化合物,化学名为左旋反式二氨环己烷草酸铂,国际通用名为草酸铂。结构式见图1,分子式为C8H14N2O4Pt,分子质量397.33。它为白色晶体粉末,微溶于水,难溶于甲醇,不溶于乙醇及丙酮。注射剂包装规格分别为50,100mg/瓶。日本学者通过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细胞株筛选,发现L-OHP对小鼠白血病L1210有效,法国的Rogerbellon公司与Rhone-Poulence公司共同完成了L-OHP的前期研究和Ⅰ期临床试验,现由瑞士德彪药物公司和法国赛诺菲公司继续开发。

1临床前研究

L-OHP的药理学特性与其他铂类药物相同,均以DNA为靶作用的部位,铂原子与DNA链形成交联,从而阻断其复制和转录。然而L-OHP与DDP的DNA结合动力学特点有明显差别。DDP的DNA结合动力学特点呈双向相,即快相结合需15min,慢相结合需4~8h,而L-OHP则在15min内完成全部DNA结合。L-OHP与DDP在抑制RNA合成方面的作用相同。

L-OHP在体外试验中对多种人、鼠肿瘤细胞系具有抗肿瘤活性,对人结肠癌、卵巢癌及黑色素瘤细胞系有抑制增生作用,对氟脲嘧啶(5-Fu)耐药的HT29与CaCo2结肠癌细胞系有效。L-OHP与DDP之间无交叉耐药,对DDP已耐药的A2780卵巢癌细胞系、HT29结肠癌细胞系等均有效。在结肠癌细胞株HT29和CaCo2体外实验中,L-OHP与5-Fu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而DDP与5-Fu无此作用。在铂克分子剂量相同的情况下,L-OHP对小鼠模型的效果至少与DDP相同,此外对DDP耐药的肿瘤细胞有效,如L1210、LCD等〔1〕。用小鼠模型进行联合用药研究发现,L-OHP与环磷酰胺、5-Fu、丝裂霉素、DDP和CBP有协同作用。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抗癌药物筛选中心对DDP和L-OHP活性的研究发现,二者抗瘤谱不同,相互间无交叉耐药性,L-OHP可用于对DDP抗拒者或与DDP联合使用〔2,3〕。

在小鼠和兔身上进行了药代动力学研究。小鼠静注L-OHP后,血浆总铂的清除可分为快速分布期(t1/2=2.3min)与缓慢期(t1/2=49min)。注射24h后,组织内总铂量分布以脾、肾、结肠为最高,脑组织中含量极少。兔静注单剂量L-OHP或DDP后,前者在给药60min后便可测到游离铂和超滤铂,而后者则要在90min后测出。L-OHP的肾廓清率、总廓清率、血浆蛋白结合率均大于DDP。

毒理学研究在犬实验中发现轻度的血液和消化道毒性,最大剂量下有轻度肾功能障碍,致死剂量下出现房颤(其他动物中未见心脏毒性),以上毒性均显著低于DDP〔4〕。

2临床研究

2.1Ⅰ期临床试验L-OHP的药代动力学与DDP相似,可用二室模型描述,分布相迅速,排除相很慢,半衰期为24h。给药3周后仍可测出残余铂,终末排出相很长。在人体2h内静注130mg/m2时,总铂血浆峰值为5.1μg/ml。静注结束时,50%的L-OHP已与红细胞结合,50%仍滞留在血浆内。血浆内L-OHP有75%与血浆蛋白结合。本品主要经尿排泄,给药后48h内45%经尿排出,d11经尿排出57%。粪排泄率很低,11d后仅达5%〔5〕。

1984年在法国和日本进行Ⅰ期临床试验,对多种给药方法进行评价,共125例患者参加。研究发现L-OHP血液学毒性发生率不高,且多为轻中度。与其他铂类化合物相同,L-OHP>45mg/m2时,大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不常见。L-OHP剂量限制性毒性为剂量相关性、蓄积性、可逆的外周神经障碍,主要为感觉迟钝和/或肢端麻木,发生于咽部及口角的较少见,寒冷可诱发或加重症状,少数患者还可出现功能障碍。未见有肾毒性。全组无毒性死亡病例。Ⅰ期临床研究中同时初步观察了L-OHP的抗肿瘤活性,其中1例结肠癌患者获部分缓解(PR)。Ⅱ期临床的推荐剂量为130~135mg/m2,短时静滴,每3周重复。

2.2Ⅱ、Ⅲ期临床试验自1957年以来,5-Fu一直是对晚期大肠癌最有效的药物,为此研制出多种5-Fu的衍生物及增强剂,变换给药方式,选择不同的联合方案,这样虽对晚期大肠癌的疗效有一定提高,但仍有相当的距离。临床前研究表明,L-OHP对DDP耐药的结肠癌细胞株有效,小鼠模型中L-OHP与5-Fu有协同作用,在Ⅰ期试用中1例结肠癌患者获PR,为此L-OHP的Ⅱ期临床重点观察L-OHP对晚期大肠癌的疗效。共139例组织学证实的晚期大肠癌入组,均为5-Fu治疗后进展者,采用L-OHP130mg/m2,2h静滴,有效率达10%〔6〕。提示L-OHP与5-Fu无交叉耐药性。

在Ⅱ期临床多中心联合用药研究中,L-OHP与5-Fu、甲酰四氢叶酸钙(FA)联合用药共治疗437例患者,其中大部分是化疗后进展者。结果表明,L-OHP与5-Fu、FA联用有增效作用,缓解率31%~53%,其中3.5%~5.8%达完全缓解(CR)。其中86例患者化疗后行转移灶手术切除,52例有可能治愈。Degramont等〔7〕采用L-OHP100mg/m2,d1静点,5-Fu1.5~2g/m2,24h输注,加FA500mg/m2,每2周连用2d,治疗46例5-Fu+FA治疗后转移病灶进展或辅助治疗后6月内复发者,结果获得1例CR和20例PR,有效率达46%。值得注意的是在其中22例预先经5-Fu+FA治后进展者中,10例获PR(45%)。中位无进展生存期7月,中位生存期17月。显示出L-OHP对晚期大肠癌的治疗作用及与5-Fu/FA的协同作用。Garufi等〔8〕采用L-OHP+5-Fu/FA二线治疗已对5-Fu/FA耐药的晚期大肠癌12例,三线治疗13例,可评价者24例,其中7例获PR(29.2%),缓解期8.5月,中位生存12月。L-OHP的加入,可能使近1/3患者逆转了对5-Fu/FA的耐药,L-OHP与5-Fu间有协同作用和/或调节作用。Levi等〔9〕从1993年7月~1994年5月在欧洲8个肿瘤中心治疗初治转移性大肠癌98例,每周期用L-OHP100mg/m2和FA1200mg/m2,5-Fu剂量每周期增至2800~3400mg,并按照时间调整给药方案,64例(65.3%)有效,其中CR4例。12例(12%)术后发现肿块消失,86%已存活1年以上。Giacchetti等〔10〕用上述3种药物按时间调整给药治疗253例不能切除的转移性大肠癌,其中115例预先接受过化疗,63例(其中20例为二线化疗,36例获PR,7例获CR,有效率68%)化疗后行手术治疗,完全切除43例(68%),部分切除4例(6%),未能切除16例(25%)。术后7例未发现肿瘤,20例切缘无肿瘤,预计中位生存超过37个月。这一高手术率(63/253,25%)和切除率(43/253,16%)进一步证实该方案对转移性大肠癌有效,中位生存期的延长则显示出有效化疗后完全切除的价值。

BertheaultC等〔11〕于1994年治疗50例晚期大肠癌,其中37例既往用过5-Fu+FA,13例初治。结果2例获CR,21例PR,缓解率达46.0%。

3不良反应

3.1神经系统毒性可逆的外周感觉神经病变为剂量限制性毒性,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和/或肢端麻木,在单药或联合用药中发生率为82%,50%为暂时性,19%为持续性,12%引起功能障碍。毒性反应症状通常与用药剂量相关。用药量达135mg/m2时发生率为54%,150~175mg/m2为80%,200mg/m2时为100%。随着疗程增加,症状也会加重。与神经毒性有关的其他症状,如咽喉部感觉异常或痉挛也有发生,但能自行消退。寒冷可诱发或加重神经毒性〔12〕。

3.2消化系统毒性尽管常规已应用镇吐药预防治疗,恶心呕吐仍较常见〔13〕,发生率为64.9%,Ⅲ和Ⅳ度毒性为10.7%;腹泻发生率30.4%,Ⅲ和Ⅳ度为4.0%。粘膜炎为6%。

3.3血液系统毒性单药使用引起的骨髓毒性少见。血红蛋白下降为22.4%,Ⅲ和Ⅳ度为1.8%;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11.0%,Ⅲ和Ⅳ度为0.4%;中性粒细胞下降为9.4%,Ⅲ和Ⅳ度为0.8%;血小板减少为11.1%,Ⅲ和Ⅳ度为1.9%。

3.4耳毒性具有微弱的潜在耳毒性,远较DDP为轻〔14〕。

3.5其他皮肤毒性发生率1.6%,发热3.6%,注射过程中不适昏厥为1%,轻微肝功异常26%,未见肾功异常。

4讨论

40年来,对晚期大肠癌5-Fu是最有效的药物,5-Fu+FA提高了有效率,但对生存期的改善似不理想;此外,对5-Fu为基础方案抗拒者,尤其缺少有效药物。第三代铂类化合物L-OHP与DDP抗瘤谱不同,相互间无交叉耐药性,对晚期大肠癌,尤其是对5-Fu耐药者,L-OHP单药或与5-Fu联合使用均显示出令人鼓舞的疗效。此外,本品对卵巢癌有较好疗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非小细胞肺癌、头颈部肿瘤也有效,无明显肾毒性,耳毒性极微,血液学毒性较轻,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扩大研究。

参考文献

1RaymondE,DjelloulC,Buquet-FagotF,etal.Oxaliplatin(LOHP)andcisplatin(CDDP)incombinationwith5Fu,specificthymidasesynthase(TS)inhibitors(AG337,ZD1694),andtopoisomeraseⅠ(Topo-1)inhibitors(SN38,CPT-11),inhumancolonic,ovarianandbreastcancers.ProcAnnuMeetAmAssocCancerRes,1996,37∶A1981

2RixeO,OrtuzarW,AlvarezM,etal.Oxaliplatin,tetraplatin,cisplatin,andcarboplatin:spectrumofactivityindrug-resistantcelllinesandinthecelllinesofthenationalcancerinstitute''''santicancerdrugscreenpanel.Biochempharmacol,1996,52(12)∶1855

3OrtuzarW,PaullK,RixeO,parisonoftheactivityofcisplatin(cp)andoxaliplatin(OXALI)aloneorincombinationinparentalanddrugresistantsublines.ProcAnnuMeetAmAssocCancerRes,1994,35∶A1974

4LegallicierB,LeclereC,MonteilC,etal.ThecellulartoxicityoftwoantitumouralagentsderivedfromPlatinum,cisplatinumversusoxaliplatinumonculturesoftubularproximalcells.DrugsExpClinRes,1996,22(2)∶41

5MissetJL,BrienzaS,TaammaA,etal.Pharmacokinetics,urinaryandfecalexcretionofoxaliplatinincancerpatients(PTS).ProcAnnuMeetAmAssocCancerres,1996,37∶A1252

6MachoverD,Diaz-RubioE,deGramontA,etal.TwoconsecutivephaseⅡstudiesofoxaliplatin(L-OHP)fortreatmentofpatientswithadvancedcolorectalcarcinomawhowereresistanttoprevioustreatmentwithfluoropyrimidines.Annoncol,1996,7(1)∶95

7DeGramontA,VignoudJ,TournigandC,etal.Oxaliplatinwithhigh-doseleucovorinand5-fluorouracil48-hourcontinuousinfusioninpretreated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EurJCancer,1997,33(2)∶214

8GarufiC,BrienzaS,BensmaineMA,etal.Additionofoxaliplatin(L-OHP)tochronomodulated(CM)5-fluorouracil(5-Fu)andfolinicacid(FA)forreversalofacquiredchemoresistanceinpatientswithadvancedcolorectalcancer(ACC).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5,14∶A446

9LeviF,DogliottiL,PerpointB,etal.Ambulatoryintensified4-day(D)every2weekschronotherapywithoxaliplatin(L-OHP),5-fluorouracil(5-Fu)andfolinicacid(FA)inpatients(PTS)with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MCC).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5,14∶A568

10GiacchettiS,AdamR,AlafaciE,etal.SurgeryofliverandPulmonarymetastasesafterchronomodulatedchemotherapy(CMCT)inmetastaticcolorectalcarcinoma(MCC).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4,13∶A652

11BertheaultC,VitkovicF,JamiA,etal.Doseintensification(DI)ofcircadian-rhythmmodulated5-fluorouracil(5-Fu)combinedwithoxaliplatin(L-OHP)andfolinicacid(FA)againstmetastaticcolorectalcancer.Afeasibilitystudy.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4,13∶A653

12BrienzaS,VignoudJ,ItzhakiM,etal.Oxaliplatin(L-OHP):globalsafetyin682patients(PTS).ProcAnnuMeetAmSocClinOncol,1995,14∶A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