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要求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03:07:17

新要求范文篇1

先从第一个层面来看,科学发展观对党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指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这意味着把中国共产党的建设提升到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第一,要求党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决定了党的建设的方向,决定了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应围绕其展开,决定了党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推进改革开放,奠定社会主义坚实的物质基础。而能否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取决于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取决于党的思想路线是否科学。因此,实事求是地认识国情,解放思想,就成为当下党的建设的重要任务。

第二,要求全党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坚持以实际行动体现党的宗旨。即一切以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为本位,同时也是调节政治生活中各个主体之间关系最基本的价值取向。相应的,这种价值理念必然导致对党的政治伦理观、发展思路以及政策制定等多方面提出更高要求:一是党的各项政策体现人民利益,二是社会治理模式、各项制度符合时代潮流和人民意志,三是党的各级组织以服务行为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

第三,要求党善于领导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政治生活中必然反映为尊重人民的利益和意志。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需求。党如何领导人民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如何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都关系到中国民主政治的健康发展。这就内在地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发展;要求党转变领导方式,以民主的、法制的方式领导人民群众。这种领导方式的转换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第四,要求转变思维方式。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就要求我们有新的思维,即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构成这个整体的各个要素相互合作,互利互惠。这对于执政党在社会转型期调节不同利益群体的利益纠纷,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没有思维方式的转变,科学发展与和谐社会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再看第二个层面:党的自身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

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关键是要抓好党的自身建设。

党的自身建设有多方面内容,首先就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其主要内容一是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二是进一步树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惟有坚持这一思想路线,才能对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深刻地理解;三是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需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思想理论建设需要与之相应,与时俱进,从内容到形式都需要发生一定的变化,才能起到引导社会主流的作用。

第二,全面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加快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科学发展和和谐社会的需求培养干部,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坚强领导集体,成为组织建设的急需。而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同样需要全体党员的努力,因此,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提升党员素质,通过全体党员的努力带动全社会为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努力,同样是重要任务。

第三,推进党内民主建设。党是由全体党员自愿结合而成的组织,党员是党内权利的主体,党内民主建设的基本问题是以党员基本权利为本位的制度安排问题。因此,完善以保障党员基本权利为核心的制度框架,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党内民主制度建设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制度水平又是以一定的思想认知为基础的,在党内增强民主意识,学会用民主的方式办事,也是党内民主建设的重要问题。

新要求范文篇2

一、加大国(境)外培训力度,建立相对稳定的境外培训基地。要结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领导人才的需求,今后几年要把干部国(境)外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点内容加以规划和落实。

1、在培训对象上,要把急需人才的培训和远线人才的培养储备结合起来,重点突出紧缺人才、专门人才和后续人才的培训。要以“入世”为契机,抓紧培养熟悉外向型经济、熟悉国际经济运作及其规则、熟练掌握外语等紧缺人才,为我市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抓紧做好科技、法律、环保、教育、卫生、农业等部门拔尖人才的培训,培养一定批量的专门人才;开展前置性的培训,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综合素质较好、知识层次较高、年纪较轻、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处科级干部,委托高校强化语言和经济知识的培训,经考试合格,选送到境外培训3-6个月,为南京发展储备外向型经济及精通外语的领导人才。

2、在培训内容上,要把综合知识培训和各类专门知识培训结合起来,重点开展各类专门知识的培训。在选题上侧重于外向型经济发展、现代企业发展与管理、国际商法、金融证券、中介服务等内容,尤其是对我市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中亟需解决的课题要给予重点关注。在继续办好综合经济知识培训班的同时,从明年开始,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并会同市有关部门研究确定可行的培训专题,举办各种专题培训。重点专题是:政府对经济的宏观管理、现代企业发展战略、城市建设与管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法律与仲裁公证、金融投资与资本市场运作、信息技术、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国外教育卫生发展状况等。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干部出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教育培训。

3、在培训的形式上,把长期专门培训和短期速成培训结合起来,以短期速成培训为主。短期培训时间一般安排三周左右,侧重于某个专题的考察研讨。中长期专门培训时间一般安排8-12周。也应探索开展半年至一年的培训。今后每年举办1-2个中长期培训班,2-3个专题培训班。

4、切实保证培训经费的投入。根据每年市干部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拟订的下年度国外培训经费预算,由市财政划拨固定专项经费,经费额度不低于400万元人民币。与此同时,随着办班规模的扩大和市财政收入的增长,适时增加市财政的经费投入。本着节省的原则,国外培训应充分挖潜,精打细算,力争少花钱,多办事,以发挥境外培训的最大效益。

5、要积极创造条件,培育、建立相对稳定的境外培训基地。除继续开展在美国的经济研讨班外,还要开辟在欧洲、澳洲、东南亚等地的培训基地。今年要做好新西兰、澳大利亚培训基地的建设工作。

二、开展各类专题培训,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要根据全市“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四大发展战略”对干部教育培训的要求,确立新的理念、新的思路、新的构架、新的办法和载体,充分发挥“三个基地”的作用,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抓好干部培训。

1、加强干部新知识特别是WTO知识的强化培训。要从今年四季度开始到明年,对全市处级以上、企业(含合资企业)中层以上干部进行WTO专题知识的轮训。每期培训2-3天,采取集中脱产培训的方式。根据培训对象和需求,培训内容和专题各有侧重。在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上,市委组织部负责培训市管领导干部,市人事局等部门负责培训市级机关处级干部,市经委、外经委等负责培训企业干部。各区、县参照市里的做法,自行组织培训。要适时聘请知名专家学者开设高层次专题讲座。

2、分层分级举办各类专题班,特别是加强有关专门人才的培训。要根据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和干部队伍建设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举办外向型经济、外语、城建、法律及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内容的专题培训班。同时加强对女干部、党外干部的培训。

3、加强区县干部的培训。要大力培养区县干部外向型经济意识和经济运作本领,开展各种形式的针对性培训。重点在区县中层正职班加大此方面内容。另外分门别类有计划地开展区县部门领导干部及乡镇领导干部的专题培训。

新要求范文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高中思想政治;备课

备课是教师准备教学内容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参照教材、教学参考书,也需要考虑学情。学情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接受能力、内在潜力、学生已有知识与新内容之间的关系”[1]。除此之外,学科课程标准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也是不可或缺的。2017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基本理念。新课程标准坚持反映时代要求,关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改革,关注学生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新课标的颁布给高中思想政治课规划了新的蓝图,也对高中思想政治备课提出新的要求。

一、关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备课新要求的重要性

重视备课并备好课是使课堂教学科学高效,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关注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备课新要求,对于帮助教师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标准的变化,掌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的规定性要求和指导性建议,在备课时做到与时俱进,具有重要意义。如果在新课程标准下依然沿用传统的备课方式,不思变革,忽视新变化和由此产生的新要求(例如新课程标准倡导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以及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议题,这些内容与旧课程标准相比有很大的不同),教师自身难免会出现不适应的情况,影响正常教学能力的发挥,极有可能出现教学质量的下滑,同时也给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带来阻碍,使课程内容的育人效果大打折扣,这对于人才培养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二、新课程标准下高中思想政治备课新要求的具体内涵

1.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思考是否有利于培育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综合运用本课程的学习所孕育出来的学科知识与技能、学科思维与观念,在分析情境、发现问题、确认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参与社会生活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2]。思想政治学科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后应达到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具体表现为: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与以往不同的是,核心素养提出之后,教师在制定具体教学目标时都要思考本课内容与哪一个或哪几个核心素养相对应,还需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否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以“民主监督,守望公共家园”这一框内容为例,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首先需指明本框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具体来讲就是引导学生认同我国的政治制度,确保学生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其次要引导学生树立参与政治生活的意识,帮助学生理解我国监督方式的内容,使学生知道自己如何行使监督权,培养学生基本的公共参与能力。教学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政治认同和公共参与这两个核心素养的要求,使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指导地位,而不能让其仅仅作为形式和装饰而存在。2.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是否符合活动型学科课程的要求。活动型学科课程作为新课标所提倡的课程类型,从本质上讲依然是学科课程,活动只是其课程实施的方式,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名称既包含课程的本质,也阐述了课程实施的方式。活动型学科课程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课程内容活动化。课程内容以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内容的形式呈现。二是学习行为活动化。学生通过参与活动,在活动中收获成长。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活动型学科课程是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传统课堂模式被学生认为枯燥乏味、背记内容多,缺乏实用性,在完成立德树人任务上难以收到理想效果。因此通过改进教学方式来改变思想政治课的尴尬处境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在改变思想政治课处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教师除了要善于设计课堂活动,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之外,还要充分利用课外资源设计课外实践活动。如在讲授必修二“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时,可以邀请当地人大代表向学生讲解自己参加人民代表大会的经历并介绍人民代表大会的相关内容,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人大代表进行交流,在与人大代表相处的真实情境中增强学生的现实体验。也可以通过组织“假如我是人大代表”的主题活动,让学生模拟人大代表进行提案、审议等等。这种活动方式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情境选择和创设能力、活动引导能力。活动引导能力又包括组织协调能力和整体推进能力。教师要提前设计好活动流程,可以按小组安排好学生要承担的任务,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避免活动进行中出现杂乱无章的问题。教师由课堂的主讲者变为活动的导演,学生由听众变成主角,这种学习方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科内容与学生活动相结合,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学生的直观感受加深对课堂内容的理解,最终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外化。活动型学科课程需要制定相应的评价方案,通过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态度以及学生后期的活动行为改进对学生作出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和持续发展。3.在备课形式上由个人经验型备课向集体研究型备课转变。传统备课由教师个人依据自己的经验、教材、教学参考书以及网络素材进行单独备课,独立完成自己的备课任务。这样的备课形式有一个缺点:教师之间难以沟通交流,能力较弱的教师也难以得到能力较强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因而限制了教学设计的完善,阻碍了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为此,“教师的合作备课就显得特别重要,这是因为新课程新问题多、困难多、矛盾多,备课的难度也会随之上升,集体智慧会提高备课质量,节约备课时间”[3]。面对同一课的内容,不同的教师提出自己对这一课时内容的理解,以及基于个人理解而设计出的不同教学环节,教师就此展开讨论,最终确定哪一种方式最为有效,最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另外,还有一种较为通用的集体备课法,一般情况下集体备课由备课组长确定课题并选定主备教师(备课组成员轮流做主备教师,保障每位教师平等参与的机会),主备教师研读教材,研究学情,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撰写教学设计,然后介绍各个教学环节以及所使用的素材,并说明理由和依据。其他备课组成员在认真听取主备教师介绍之后提出自己对该教学设计的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修改教学设计,然后通过模拟授课的形式进行演练,其他教师认真听讲发现现有教学设计的不足,主备教师再次修改教学设计,最后集中整个备课组的智慧形成终稿。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究竟如何才能备好一节思想政治课,体现思想政治核心素养的要求,并达到构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标准,需要一线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邢朝阳.同舟共济扬帆起乘风破浪万里航———思想政治集体备课探索[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5(7):48.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新要求范文篇4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阅读方式;编辑;职业素养

党的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完善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1]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拓展受众多维文化需求的同时,也使受众的阅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传统媒体转向新媒体,这些变化对受众的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阅读形式发生根本转折的关键节点。越来越多受众的屏幕被微信公众号、朋友圈分享,“10万+”等“美文”充斥。如何“推出更多群众喜爱的文化精品”,如何满足受众对阅读智能化、多元化、社交化的多样需求,是现阶段阅读产品的制造者——编辑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受众阅读方式的新趋势

(一)智能化。据中国网信网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截至2019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8.47亿,较2018年底增长2984万,我国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1%,较2018年底提升0.5个百分点。与五年前相比,移动宽带平均下载率提升约6倍,手机上网流量资费水平降幅超90%[2]。从统计情况看,手机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平台。作为受众需求与科技对接、承载信息的媒体这一时代产物,手机、互联网等作为阅读平台,更需时时进行技术研发。受众需求迫切要求阅读智能化。(二)多元化。从传统纸媒到移动互联网,从微博、微信到各类客户端,受众阅读方式日益多元。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较2018年底增长2598万,互联网普及率达61.2%,较2018年底提升1.6个百分点。新媒体时代,网络阅读已经成为当前受众最主要的阅读方式,受众在信息获取、阅读形式等方面都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以阅读类App为例,阅读类App是读者新型阅读最广泛的平台,目前该类App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新闻为主要内容的App,如“凤凰新闻”等;二是以传统纸媒为依托的App,如“豆瓣阅读”等;三是原创类App,如韩寒的“ONE一个”等。各阅读类App通过开设公众号,扩大自身影响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满足受众的需求,吸引不同年龄、不同资历的读者。(三)社交化。传统阅读中,受众在阅读时只是接受信息的单向传递,无法实现及时的互动。而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受众阅读方式的转变。通过移动互联网的实时交互和社交平台的有机结合,利用多媒体、智能交互、微信、微博等,进一步强化了社交平台和受众之间的社交关系。手机是个性化的私人媒体,手机上下载的App、浏览过的网页、检索过的信息等,无不体现着受众的个性化需求。而这种个性化的需求又体现在某类受众的群体需求中,社交分享已然成为受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交平台已成为受众获知新闻、获取信息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四)碎片化。我们现在正处于碎片化的时代,碎片化的阅读也会进一步增加。正如美国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所描述的,“可以获得的事实、背景和观点像海啸一般。这样的海啸无时无刻不在冲击我们的屏幕”[3],我们的生活、工作、阅读都是如此。碎片化时代,很多阅读类产品应运而生。人们稍有时间就会“紧盯”诸如“十点读书”等公众号,社交媒体占据了大量时间,我们的时间正被割裂。

二、对编辑职业素养提出的新要求

(一)信息搜集:注重多元性和互动性。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阅读提供了更多可能性的同时,也对编辑提出了更多的挑战。在第二十六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5G带给人们从文字到“身临其境”的阅读新体验[4]。高网速让流畅的“人书互动”成为可能。结合5G高速度、低时延、大容量的特点,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和中国联通联手开发了多个新阅读场景。戴上VR眼镜,读者就能置身于书中描绘的场景,比如登上一艘大船,在海妖的歌声中阅读古希腊史诗《奥德赛》;或者一边在故宫博物院里漫步,一边读古诗等等。全新的阅读方式颠覆了受众以往的固有阅读模式——从原来纸本的阅读到身临其境面对面的阅读。这种阅读方式使受众获取信息内容、满足知识需求的同时,享受着话语表达的自由,分享着互动带来的快乐。编辑应多元化地搜集信息。阅读方式的改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编辑可通过移动互联网及大数据技术,对受众使用下载的App、浏览过的网页、检索过的信息等进行大数据分析,通过广泛搜集、整理受众阅读的关注点,敏锐洞察受众的阅读需求,进而提供精准化、个性化的阅读服务。编辑应保持与受众的互动。在多种互动模式传导下,受众的评论、反馈会直接影响到编辑对选题的策划。意见经由评论社区直接反馈给编辑,有助于编辑及时调整栏目设置、更新产品内容,提供更符合受众需求的产品。互动性不仅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更扩大了阅读生产的影响力,进而扩大了出版的经济效益。(二)选题策划:注重精准性和智能性。科技的不断进步让阅读变得更加有趣,随着VR、AR、MR等技术的广泛应用,阅读的方式也正在悄然发生改变。受众的阅读方式不再局限于文字、插画组成的传统阅读。新媒体时代,各类精神产品都以高效、简约为前提。“发掘不同用户对知识、体验、阅读习惯的各层次需求,开发出跨平台、跨形式、跨领域的创新内容产品”[5],为受众提供多元的阅读方案是对编辑提出的新要求。编辑要瞄准受众需求的产品,借助大数据平台为受众进行更精准的推送,提供更智能的服务。(三)阅读推广:注重匹配性和评价性。随着手机、互联网用户的增长,阅读方式、信息获取渠道的改变,阅读需要依附技术平台加以实现。而移动阅读就很好的满足了受众的需求,使阅读变得更便捷、更高效。但无论哪种阅读,受众都是其核心。在共享经济下,编辑更应注重文化产品的匹配性、评价性功能。新媒体时代,微博、微信、公众账号等成为信息扩散的重要平台。编辑可通过各平台受众的浏览、点赞、评论等阅读行为,对受众的浏览路径以大数据为支撑进行挖掘分析,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精确定位,进而对用户的需求进行精准推送,做到真正满足用户的多样需求。加强对在线图书馆、网上书店、博客等新媒体的引导,推进阅读网络化、信息化,使读书活动更加形式多样。这样的阅读方式发挥着强有力的文化建设功能,从形式内容到思想,能够对整个社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综上,新媒体为受众提供了更多阅读可能的同时,也对编辑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信息搜集的多元性和互动性、注重选题策划的精准性和智能性、注重阅读推广的匹配性和评价性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编辑的必修课。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党的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9:18.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4次)[EB/OL].2019-08-30[2019-12-13].

[3]肖海鸥.碎片化时代的知识获取刍议[J].编辑学刊,2017(6):24-26.

[4]北京新闻广播.当阅读遇上5G,新阅读“打开方式”越来越多[EB/OL].2019-08-23[2019-12-24].

新要求范文篇5

1数字化大背景之下高校学生的特点

1)适应能力强。作为时代的创造者,高校学生对于时代的适应能力总是比其他人更强,这也意味着他们能够能早掌握网络和计算机使用的操作技术,最近几批九零后的高校学生在其初中时便能够展现出熟练的电脑操作,甚至比一些教师还有过之,由此看来,新时代的高校学生对于新奇技术和网络的适应能力极强,若教育者不能够在计算机操作及多媒体使用方面掌握足够的常识,便会和学生产生代沟,难以沟通。2)缺少理性。新时代背景促进了高校学生对于数字化技术的适应能力,但是高校学生自制力严重不足,缺少理性,这就导致他们在网络的使用上容易误入歧途。新时代的高校学生更乐意将互联网以及计算机当作娱乐的机器和媒介,很少有学生愿意将其视为学习的工具,这就导致在学习方面其实网络的利用率并没有教师想象的那么高。3)盲目自大。网络环境无形当中给人们增添了一层保护伞,发表言论以及意见很多时候是无法追究责任的,这也就使得一些高校学生的政治立场以及思想受到歪曲,开始变得盲目自大,经常在网络上发表不良言论,对于一些正面信息无视其积极性,甚至还冷嘲热讽,逐渐变成素质低下、脾气暴躁的机器。

2网络对于当代教育的巨大影响

1)教学能够在网络上进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受到空间的限制,学生必须到达指定的教室、实验室等地方才能开始课程教学,但是通过数字化教学的方式,学生能够在网络教育平台上学习自己的课程,比起以往在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方式,网络的知识量和速度都远超传统方式[1]。2)传授方式产生了变化。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教育者往往是使用粉笔在黑板上进行板书,学生通过做笔记、划重点、抄录等方式进行学习,方式枯燥重复,使得一些学生缺乏兴趣。在数字化的教学当中,可以通过更加生动的方式教学,如视频资料、音乐、ppt等,这些手段的使用能够使得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提高,还能够获得课本上不能涵盖的知识,学生的知识获得途径也因此而拓宽。3)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被调动。任何被动的学习都是及其低效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总是将知识点直接灌输,学生难以长久记忆,而计算机在教学当中的使用就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当中,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学习的难度和深度,长久以来就避免了枯燥教学带来的疲乏感,取而代之的是主动学习的热情。

3数字化环境下教师和学生关系的改善

3.1教师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传统的教学方式当中,全部是由教师作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来制定学习目标和课程的,但因为教学方式的局限,最后的收益往往不是太高。而通过数字化教学,能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放大,通过诸如视频、图片、音乐等方式,由教师主导课程内容和进度,更能够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无论什么教学,学生都是教育的主题,在数字化教学当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计算机和网络获取知识,通过教师的主导,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数字化环境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的特点更加凸显出来[2]。3.2师生平等,感情疏远。在数字化背景下,师生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能够达到平等地交流,共同从网络当中学习知识,达到彼此尊重,共同进步的效果。但数字化教学的弊端就在于教师与学生面对面交谈的机会变得更少,师生之间的关系大不如前,虽有交流,但缺少了面对面沟通的情感,缺乏表情和言语,使得教师对于学生的认知不够,学生对于教师的关系变得僵持,很容易认为教师只是资料的来源,从而一定程度上疏远了彼此。

4数字化环境之下高校教育的新要求

4.1高校教师需要极强的学习能力。在数字化环境之下,教师如果还按照以往的教学方式,不去接受新的技术以及教学方式,就会导致和学生之间产生代沟,影响彼此沟通。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一些学生甚至在某些方面强于教师,由此可以看出数字化环境之下教师已经不单单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还应当扮演着知识的学习者,在教学当中学习新的知识,和学生共同进步,才能称得上是数字化环境之下的模范教师[3]。4.2提高课程的设计水平。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的是教师的备课,课程的对象是所有学生,无法考虑到学生的个性,而在数字化教育当中,课程设计针对学生个人成为可能,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可以设计符合其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心理发展的课程,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由此看来,数字化教学给教师的课程设计提出了不小的难题,也促进教师在工作当中认真负责、细致入微的设计课程,增加自己的学识,以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求[4]。4.3维持良好的沟通。在学业当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而数字化教育提供了方便却疏远了彼此,使得在学生不愿意透露给教师信息的情况下,教师很难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也便无法及时的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因此,在数字化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和学生通过沟通成为朋友,在教育上一丝不苟,私下里也能够促进彼此感情,有利于学生向教师倾诉心事,从而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5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数字化教育逐渐深入的今天,网络给教学提供了便利,也增添了困难,想要在数字化背景下掌控教学的节奏,就必须全身投入网络学习中,和学生打成一片,采用新奇的课程设计抓住学生眼球,与学生保持良好沟通,既增进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够达成教学目标,与学生共同学习,一起进步。

参考文献

[1]杨朝政,赵津,殷艳芳.高校远程数字化教育平台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27(1):82-84.

[2]张莉,王凤领.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化教育资源共享模式与机制的研究[J].黑龙江科学,2016,7(8):74-75.

[3]李宏岩.数字化技能与高校英语教学[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6,(8):47.

新要求范文篇6

司法是指主权国家的司法机关根据宪法或者法律赋予的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具有权威性、中立性、终局性等特点,同时具有严格的程序性。公正则是一个社会学名词,包括公平和正义,是现代民主国家的根本价值理念,《辞源》对于公正的解释是:不偏私,正直。司法公正是公正价值在司法领域的特殊表现,和其他公正价值不同的是,司法公正是一个二元体系,它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两个方面,即实体结果正确,程序过程合法,社会效果良好。其中,实体公正是整个司法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程序公正通常是通过严格执行法律设计的步骤与方式来实现,一般不允许法官有自由裁量权。在法治国家的发展初期,一般倾向将实体公正作为司法公正的唯一判断标准,而到了成熟的法治国家阶段,公民一般倾向将程序公正作为重要的判断标准。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尽管他曾经可以逃亡,但苏格拉底仍选择死刑,因为他认为逃亡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程序正义。从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二元关系上来看,两者互为补充,相互影响,实体公正可以让公众心生信仰,从而自觉尊重司法程序,程序公正可以让当事人充分参与诉讼流程,还可以通过具体案例对发挥社会正面影响,人们因为对程序正义的信任从而相信实体正义与司法判决的内容,进而,法律和判决就能获得公众的普遍服从。

二、新时代中国司法公正的内涵及表现形式

司法,在我国主要是指法院的审判活动,和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司法活动,上述司法机关对于各类案件的审判结果是否公正,与诉讼当事人密切相关,司法的结果会对社会上的关注的人们产生影响,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引导整个社会的风向。同时,司法结果本身也受到社会的影响,接受民情民意的检验,“如果司法判决与公民的深刻经验相抵触,这样的判决不可能长久。”,特别是在当今的新媒体时代,自媒体时代,在“人人都是媒体”的舆论监督下,司法工作的结果在每个节点都被社会民众审视。一方面,对司法机关而言,司法的公正程度正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司法的公信力,另一方面,司法的公正与否也直接影响着公民对法律的信心。古罗马《塔西佗历史》中评价罗马皇帝迦尔巴时所说:“一旦皇帝成了人们憎恨的对象,他做的好事和坏事就同样会引起人们对他的厌恶。”司法的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对人们相信法律和服从法律具有直接的影响,如果司法不能做到这一点,则容易陷入“塔西佗陷阱”。从当前民众对司法不满的原因来看,“同案不同判”已经成为危害法治统一,损害法律权威,损害司法公信力的最直观现象,即不同司法机关之间,甚至同一个司法机关,对相似的案件作出大相径庭的判决结果,即“同案不同判”。比如,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经搜索,同样性质的租赁车辆后转卖车辆的犯罪行为,有的法院以合同诈骗罪定罪,有的以诈骗罪定罪;单位行贿犯罪在同一幅度犯罪数额中,有的判处免处,有的判处缓刑......“同案不同判”的现象尤为明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现代法治国家公认的基本原则,这一基本原则体现在司法领域则是“法律适用人人平等”,而司法实务中现存的“同案不同判”现象,无疑与这一原则相背离,与民众的期望值相背离,与司法公正相背离。德国法哲学家考夫曼指出“同案同判”的哲理——正义的核心是平等,“法律被认为不分轩轾的运用到一切情况,一切人物,不论贫富,无分贵贱,法律能够这样毫无差别的适用,才可以称作正义的实践。”“这一形式原则的真正意义是相同的东西应受相同的对待,因此根据分类率属同一范畴的人,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就应该是相同的处遇。”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颁布,《决定》为我国进一步建设法治国家设立了新起点、新目标。在该决定中,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六项任务,其中,公正司法与提高司法公信力位列其中。《决定》第四条指出:“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加强和规范司法解释和案例指导,统一法律适用标准。”从《决定》的上述内容清晰可见,新时代中国司法公正概念的内涵包含效果、目标、手段三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新时代司法公正的要求的效果是“提升司法公信力”,其次,司法公正的目标是“实现同案同判”,最后,实现司法公正的手段则是“统一法律适用标准”。

三、新时代司法公正对刑事检察工作的新要求

新要求范文篇7

关键词:STEAM教育理念;小学科学;教学实践

STEAM教育理念,在近些年来,被广泛的重视起来。这一教育理念,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促进小学教学中的科学学科,使其更加具有科学性以及有效性,同时还对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促进学生更好更快地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小学科学学科要注重对于STEAM教育理念的渗透、应用,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一、STEAM教育理念的内涵

STEAM教育,就是把多个学科的教育所综合起来的教育理念,其中包括技术、科学、工程、艺术、数学等学科的教育。其目的就是在于通过对于学科之间的整合、优化,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所接受到的知识是更加系统、全面,以此能够实现对于教育综合作用的发挥,让学生能够更灵活地应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和学习中,所遇到的难题,从而增强学生自己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虽然我国的教育领域在不断发展进步,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对于STEAM教育这种超前的教育理念都还不够了解。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并不能游刃有余地将这种教学理念,应用于实际教学中,以此来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所以STEAM教育理念,还没办法很好地在教育事业中发光发热,实现其真正的价值。这一现状,不利于教师教学和教育理念的发展进步。因此,基于这种情况,当前,对于小学科学老师来说,应该首先对于这一理念,要有一个具体的把握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良好的运用这种教育理念,来解决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努力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掌握教学方法,让自己的学生能在课堂中,充分实现对于知识技能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科学学科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化教学

一些教师在进行课程准备的时候,对于科学学科的整体把握时,出现了偏差,把这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割裂开来,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来看待,而忽视了科学这门学科能够综合其他学科这样的特性。这就导致学生不能同时使用多个学科的知识,来对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无法达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甚至还会对学生的发展道路产生影响。

(二)形式化教学

教师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意识,紧跟时代的步伐,分析现阶段学生的主要特点,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和时代的发展条件,对于教学方式做出改变。在新时期,大多数的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一成不变的,已经无法满足当前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这就导致在科学学科的课堂上,学生对于科学的兴趣下降,甚至出现“厌学”的心理,不能让学生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

(三)低效率教学

在很多教学实践中,都缺乏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导致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的欠缺,无法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联系到一起,来解决困难。对于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忽视,阻碍了个人能力的提高,从而降低了科学学科的教学效率。

三、新时期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新要求

在新修订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里,对于小学课程的性质,进行了重新规范和修改,把原来的活动性、实践性,增修为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性质。新课标明确了小学科学学科,在小学课程里的基础性学科地位,同时也对于小学科学其跨学科的综合性特点,进行了强调。在新标准中,对科学课堂中的活动与实践探究,提出了新要求。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学习方式就是进行实践活动,只有让学生用眼睛去看世界,用双手去感受与实践,用大脑去思考,才能够更有效的实现对于科学知识的渗透吸收,从而获取知识与技能,提升科学素养。这一新标准的规定,与STEAM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同样强调了对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与综合能力的重视。四、在STEAM教育理念的基础上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探索

(一)联系其他学科,提高课程综合性

对于小学的科学学科来说,它与其他的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等不同领域之间,都存在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在STEAM教育理念中,也强调了对于科学学科的综合性的重要作用的发挥。当前,普遍存在的片面化教学的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只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了解,而无法融会贯通,不能将其灵活的运用于实际场景中,对于学生来说,也很难对科学这门学科,产生正确的认知,没法用综合的眼光,来发现各个学科中的联系,所以,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的时候,不要忽视科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而是要将这种联系,合理地运用于课程内容教学中,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实现对于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以此来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增强科学课程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以小学科学课程“谁流得更快”的课程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设实践探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比如可以选取三种质地不同的液体:水、食用油、洗洁精,在实际操作中,给学生展示三种不同的液体,在相同条件下的流动速度。在这里,教师需要向学生强调实验完成的前提条件,即要保证所用到的材料、倾斜角度的一致性,只有严谨按照试验规范的要求,才能有效保障科学性。同时,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对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进行及时跟进和记录,并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的运用,比如说数学学科的计算,所以,在教学过程,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运用数学这一领域的知识技能,达到对科学课程进展的辅助效果,以此保障科学课程的顺利有效进行。

(二)创新教育方法,有效运用STEAM教育

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学生的兴趣决定了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目前一些教师还只是形式化的进行教学,这就导致了原本应该生动有趣的科学课堂,变得枯燥无味,使得课堂失去了“灵魂”,也就让学生失去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不断下降,降低学习质量,使得学生无法很好地完成课堂任务。所以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就要贯彻STEAM教育理念,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良和创新,来让课堂气氛变得更加活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兴趣的趋势下,积极地投入学习,并结合其他的学科解决问题,从而实现对于小学科学的教学水平的提升、教育质量的提高。例如在对“动物生命周期”这一课时的内容进行讲解时,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就是了解蚕卵、蚕的生长、蛹的生长变化等过程,以此来明确出蚕的生长周期。在新时期的教育发展下,出现各种各样的辅助课堂教学手段。所以对于此课来说,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好相关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在直观感受下,实现对于蚕的生长周期的了解和掌握。现如今,科学技术得到了有力的发展,因此教师进行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的更新。对于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将科学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让学生更加直观的,对于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初步的理解,能够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影响,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实现对于小学科学的教学来说,其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提升。

(三)培养学生能力,发挥STEAM教育作用

学生能够具备系统学习知识的能力。这也是STEAM教育理念,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之一。目前,学生能力培养的缺失的问题,对于科学学科来说,其原有的综合性,没办法很好地发挥出它的功效,从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在将其他学科的知识,与科学学科进行联系的同时,也要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在教学中,充分实现对于学生理解能力、实践能力的提升。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水平与能力并不一致,各自的情况都不相同。这就要求小学科学教师,要根据每个同学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能力,对于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保证教学计划的科学性、条理性。尽量能够顾及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不断成长。例如在“杠杆的科学”教学中,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对杠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引导学生找到生活中的哪些物品,运用了杠杆原理,让学生能够联系实际,对于杠杆有更深刻的理解,进而通过对于杠杆的展示和讲解,让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这一原理,提出自己的假设和想法,并且让学生通过实际的实验操作,来进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时代的教育发展过程中,STEAM教育理念在小学科学中的应用,能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达到非常好的效果。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对这一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的理解,并且将其灵活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实现对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丹婷.新时期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谈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上运用STEAM创客项目[J].当代家庭教育,2020(24):77.

[2]冯玉静,贺玉婷.小学探究型科学课STEAM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260-261.

新要求范文篇8

一、所做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及时安排部署

今年已是全国安全生产月第14个年头,也是新《安全生产法》实施的第一年,为继续实施好安全生产的各项要求,将安全生产的新要求、法律法规和政策及时的传达到基层,我县结合实际,及时安排部署了宣讲各项工作。一是以县安办的名义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县开展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及政策宣讲活动的通知》,二是结合XX县安全监管实际,确定了此次宣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三是按照主要领导负总则,分管领导亲自抓,业务股室具体承办的原则,把宣讲活动分为了8个宣讲小组。

(二)领导带队,深入基层宣讲

为确保宣讲全覆盖,切实达到宣讲实效,XX县宣讲工作参照市安监局做法,采取领导班子带队宣讲和安全检查与宣讲结合的方式进行。5月以来,县安监局各领导班子按照县安办29号文件分组分工,利用检查之际或专项宣讲,到所联系的镇或企业进行了新《安全生产法》、职业健康、危险化学品、煤矿(非煤煤系矿山)等法律法规的宣讲,目前,县安监局开展专项宣讲活动18次,涉及20个镇,100余个企业,利用检查之际开展安全生产新要求宣讲36次。同时,全县各镇、相关部门按照宣讲通知要求,结合行业、领域实际同步开展了安全生产新要求宣讲活动。

(三)形式多样,宣讲效果明显

为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新要求宣讲活动,确保宣讲实效,XX县安办一是印发了新《安全生产法》宣传手册5000份、职业健康手册2000份、各类安全法律法规宣传单2万份;二是结合安全实际,各带队领导分别就分管工作和联系镇实际情况撰写了宣讲提纲;三是结合各镇实际,播放安全生产警示教育专题片6次,进一步加强了宣讲效果;四是检查和宣讲相结合,利用安全检查之际,向镇、企业大力宣传安全生产的新要求,确保了新要求从上到下的全覆盖;五是参加宣讲活动的各镇、各企业在宣讲时,采取向宣讲人提问病现场解答的方式,增强了宣讲活动的参与性。

二、存在的问题

虽然此次宣讲,有了全面的部署和安排,但由于6月安全检查、会议相对较多,致使在宣讲时间的安排上不是很合理,宣讲的次数多,但时间短;部分镇和企业在思想上认识步够,认为宣讲是走形式、走过场,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三、下一步打算

新要求范文篇9

当代世界生产力飞速发展,各国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中国生产力发展相对落后的局面,向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新要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局势发生了重大变化,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二是国际上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有时甚至肆无忌惮。苏联解体后,原有的国际战略平衡被打破,美国利用它超强的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不断加快对其他国家进行武装干涉的频率,并发动了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据美国国防部统计,自1989年“柏林墙”倒塌以来,美国对外动用军事力量已达40多次,平均每年对外用兵5次以上,大大超过其在冷战时期对外用兵年均2.8次的纪录。三是各国间以科技与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其核心是谁能占据科学技术水平的制高点,更快地发展生产力,更有效地增强本国的综合国力。引起上述诸方面变化的重要原因,是生产力的快速发展。美国之所以能够在和苏联的冷战中获胜,在国际上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的生产力水平与其他国家相比保持着较大的相对优势。2000年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GDP总和的28.6%,超过欧盟15国所占比重,相当于俄罗斯的25倍;军费开支达2890亿美元,占世界军费开支的41.5%;研究与开发投资达2640亿美元,占世界研究与开发投资的45%。是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使美国得以保持着巨大经济总量、高额军费开支、超强军事实力和在世界各地的“前沿存在”。热衷于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家认为,只要掌握了先进生产力,就掌握了强权,就可以垄断国际事务的发言权、支配权,并按照自己的意志“领导”甚至主宰世界;而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主张社会正义、爱好世界和平、深受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之害的国家来说,只有掌握了先进生产力,才能赢得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才有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在国际事务中才能享有平等的发言权。

当代世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生产力也有较快发展,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01年,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6位。中国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生产力虽然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先进生产力无论在质还是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虽然经济总量迅速扩大,已经跻身于经济大国行列,但总体质量不高,还不是经济强国;虽然综合国力大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但与拥有近13亿人口、5000多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的要求还不相称;虽然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但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一切就决定了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生产力,重点要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面对复杂的国际局势和激烈的国际竞争,对中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大国来说,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仅反映了实现综合国力再度跃升,国际影响继续扩大,民族凝聚力更加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而且反映了实现国家长治久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共产党执政地位持久巩固、祖国统一早日实现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文化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间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矛盾与冲突,中国文化建设面临新的问题,向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的新要求

当代世界的重大发展变化之一,是文化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正在成为各国相互关系的重要内容,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也趋于成为国际竞争和国际冲突的一个方面。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军事、人口和国土等物质“硬件”,而且包括国家的战略意志、国民精神、民族文化力、对政府的支持力以及社会凝聚力等精神“软件”;一个国家强大与否,不仅取决于经济、科技和军事实力,同时也取决于文化实力;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就会被动挨打,而如果没有优秀历史传统,没有民族精神,没有社会政治制度认同,则会不打自垮。文化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文化作为人文素质,制约着人力资源的质量;作为价值观念,制约着人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作为社会心态和社会环境,制约着人际关系和道德准则;作为知识信息和思维方式,制约着国家的教育水平和民族的创造能力;作为历史传统,制约着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作为稳定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制约着特定社会经济、政治秩序的建立、巩固与传承。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更加深入,竞争和碰撞也更加激烈。在当前世界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不仅西方文化以自己为中心建立文化霸权,进而主导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借此“西化”、“分化”非西方国家的意图越来越明显,而且西方文化与其他文化相比,因为借助了先进科技手段而传播速度更快,影响范围更广,对其他文化的消解功能更强,也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来说,无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还是维护国家独立、统一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也无论是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还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精神、政治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党和国家工作都必须把文化建设放在重要地位。我们不仅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在经济上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而且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巩固自己的文化阵地,在积极吸收先进文化的同时坚决抵制和挫败敌对势力在文化上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我们的国家才会长治久安。

一些长期执政的政党先后丢掉政权的教训,党群、干群关系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向党和国家工作提出了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改善党群、干群关系中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新要求

新要求范文篇10

一、干部工作新要求继承和弘扬了党的优良传统作风

(一)“格外关注”那些长期在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工作的干部,是弘扬党的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新体现。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是培养和锻炼干部的大舞台。越是条件艰苦、工作困难的地方,越能锻炼和考验干部,越能看出一个干部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实践充分证明,凡是能经受住困难和风险考验的干部,必然具备较高的领导素质和能力,是堪当重任的。对在艰苦地方工作的干部格外关注,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把那些在艰苦环境中经受磨炼,对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默默奉献的同志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

(二)“多加留意”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是光大党的求真务实作风的新反映。这些年来,绝大多数干部求真务实,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但也有少数干部不是把心思放在为人民办实事、谋实利上,而往往是考虑个人得失,搞违背科学的瞎指挥、弄虚作假,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了很大损失。能不能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由此可见,培养、提拔那些不图虚名、踏实干事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需要,也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需要。

(三)“不能亏待”那些埋头苦干、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是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新要求。干部的政绩有“隐性”和“显性”之分。客观而言,那些“注重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干部,虽然他们的政绩不是显著地摆在人们面前,但是能够经得起时间甚至是历史的检验。相反,一些干部急功近利,打着加快发展的幌子,“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其结果必然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带来极大的损害。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必须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觉树立全局意识,不断强化战略思维,一切从长远利益出发,多办“打基础”、“利长远”之事。

二、落实干部工作新要求有利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一)进一步坚定各级干部坚持科学发展的信念。实现科学发展的过程,对于落后地区的党员干部来说,是一个摒弃传统观念、艰苦奋斗的过程。一般来讲,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多的地方,干部越辛苦;越是做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工作,成效显现越慢,往往被“关注不够”。提出“格外关注”在条件艰苦的地方工作的干部,就是鼓励大家到这些地方去为人民建功立业;提出“多加留意”踏实干事的干部,就是要让踏实干事的人得到重用;提出对努力打基础的人不能亏待,就是要把“打基础”的干部与“出成绩”的干部一样看待。干部工作新要求,理直气壮地为长期坚持在艰苦地区、困难多的地方工作的干部撑腰打气;为不图虚名、踏实干事、注重打基础的干部呐喊鼓劲。一句话,就是要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各级干部坚持科学发展的信念。

(二)进一步明确各级干部坚持科学发展的方向。干部工作新要求旗帜鲜明地强调领导干部要求真务实,踏踏实实地做好为长远发展打基础的工作。就是要求坚持全面发展,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全面进步。必须坚持抓好协调发展,统筹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经济社会、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必须坚持抓好可持续发展,克服盲目冒进、只顾眼前、不顾长远的短期行为,既看发展的速度,也看经济质量和结构的合理性,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进一步激发各级干部艰苦奋斗、科学发展的热情。三项要求将选任干部的视野放在了那些不畏艰难、实实在在为党和人民做工作的干部上,不仅激发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充分调动了广大干部坚持科学发展的积极性,而且倡导了一种新的创业方向和创业精神,从而支持干部到艰苦环境中去开展工作,磨炼意志,砥砺品行,到急难险重任务的最前沿去勇挑重担;激发干部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努力创造“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实绩,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实绩;鼓励干部牢固树立艰苦奋斗意识,把奋发有为作为努力方向,把艰苦创业作为首要任务,把全部智慧和力量用在干事创业、加快发展上。

三、认真落实干部工作新要求

(一)更新用人理念,树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相统一的用人标准。贯彻三项要求,就是把落实科学发展观、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政绩作为衡量干部的重要标准。坚持选用那些长期奋斗在建设生产第一线,一门心思干事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坚持选用那些宗旨意识强,关注民生、关爱百姓,能为群众办实事谋利益,亲民爱民、群众口碑好的人;坚持选用那些既懂经济又懂社会事务管理,既勇于开拓创新又善于处理各种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人;坚持选用那些既重视解决现实问题又着眼长远利益,注重长远发展的人。

(二)完善干部考评,建立以业绩和能力为导向的考评机制。完善考评标准,要用政治的观点看政绩,考察干部是否坚持执政为民;要用群众的观点看政绩,考察干部是否得到群众公认;要用全面的观点看政绩,既考察干部的“显绩”,又要看干部的“潜绩”;要用发展的观点看政绩,考察干部在发展中是否坚持顾全大局,统筹兼顾,是否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分析干部政绩,既要看经济建设情况,又要看社会发展情况和保障民生状况;既要看GDP增长情况,也要看发展的成本和代价;既要看经济社会发展成果,还要看个人主观努力程度;既要横向看名次,更要纵向看幅度。

(三)坚持弘扬正气,树立公正选人的良好作风。要选拔有艰苦奋斗精神的人。艰苦奋斗的精神是共产党人必须具备的作风和道德品质。组工干部只有大力倡导任劳任怨、兢兢业业的工作作风,大力倡导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思想品质,大力倡导淡泊名利、甘当人梯的思想境界,才会发现、推荐和使用具有艰苦奋斗精神的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