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层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8 03:39:12

新阶层范文篇1

一、社会新阶层的总体特点

1、在经济上,社会新阶层隶属于非公有制经济阶层,是生产要素的掌握者和所有者。同时,个体户是拥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民营科技企业的技术人员和受聘于外资企业的技术人员是技术的所有者,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是知识的所有者,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人员和私营企业主是管理要素的所有者,私营企业主又是资本的所有者。他们凭借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社会分配。

2、在政治上,社会新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关于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合营企业上的社会政治属性,长期以来争论激烈、莫衷一是,有的因其参与了管理称之为劳动者,有的因其占有生产资料并拥有劳动者称之为剥削者。

3、在意识上,有较强的政治参与诉求。社会新阶层大多有一定或雄厚的经济基础,其中的大多数人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他们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表达政治诉求,日益显示出政治参与的主动性和迫切性。

二、社会新阶层思想政治工作的意义

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是时代主题转换的必然产物,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必然产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做好新的社会阶层思想政治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对全党特别对统战部门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新局面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是完成新世纪党和国家的三大任务的关键。

1、新阶层的出现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和范围。新的社会阶层,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又是新时期党的统战工作新对象。他们的出现,必然使统战工作对象及其代表人物的数量越来越多,使统一战线出现一些新的工作领域。

2、新阶层的出现对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功能提出了新的挑战。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使社会生活出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现象也发生了深刻的新变化:一是社会经济成分多样化,二是组织形式多样化,三是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四是利益关系多样化。

3、新阶层的出现使思想政治工作在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具有更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将使一些新的社会群体壮大和发发挥统战优势加强社会新阶层的思想政治工作刘志明摘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对全党特别对统战部门提出的重要任务,是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统战工作新局面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是完成新世纪党和国家的三大任务的关键。为此,必须全面、深刻地把握社会新阶层的基本特点,同时还需要发挥统战优势,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许多重要方针和原则。关键词:社会新阶层统线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展,社会自治组织、行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大大发展,统一战线中的工商联、台联、侨联、海联会等社团组织,要团结和联系这些组织,充分反映统一战线成员的意见,使新阶层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更丰富、更充分和更直接。另一方面,新阶层的出现,其政治要求、参与意识和民主观念都会寻求更理想的表达和实现方式。如何将他们的政治诉求更好地纳入民主政治的轨道,是一个新的命题。

三、发挥统战优势,指导社会新阶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思路

新阶层范文篇2

一、基本情况

新的社会阶层产生于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其中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和自由职业人员等方面人员,他们主要集中在非公有制领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举足轻重的重要力量。据初步统计,目前全市新阶层总人数约为19万人,约占全市总人口的6.3%。其中个体工商户4.6万户,从业人员10.37万人,私营企业5445户,从业人员6.13万人,民营科技型企业107家,高新技术企业38家,外资企业102家,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约2万人,中介组织447个,从业人员1000多人,自由职业者4500人,全市共有社团组织253个,仅科协下属的协会53个,从业人员约1200人。

1、新的社会阶层成员逐步进入政治舞台

在省、市、县(区)三级机构中,仅工商联系统,共有260人分别担任省、市、县(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其中74人为省、市、县(区)人大代表,186人为省、市、县(区)政协委员。在新一届市工商联领导成员中,有14人担任副会长、30人担任常委、69人担任执委职务。

2、新的社会阶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著

目前,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53亿元,同比增长26.9%,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10.2亿元,同比增长27.8%。2006年1至12月份,我市新增私营企业1277户,新增个体工商户8829户,民营企业GDP总量占全市40%以上。2006年上交利税额11.7亿元,约占全市总额28.4%,2006年安排60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全市现有规模以上民营企业120家,经抽样调查统计,其中60家骨干民营企业预计今年新增企业投入73400万元,可新增加利税8645万元,新安排就业4600多人。较快发展的非公经济在我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

二、主要特点

1、思想意识超前

作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产物,我市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原本属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部分,他们之所以成为新阶层,从客观上讲,源于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从主观因素上分析,他们的观念更新较快,思想解放程度较高,顺应了时展和进步。据调查,80%以上的新阶层人士,属于“敢为人先”、“敢为创业”和“敢于走自己的路”的人。他们具有较为强烈的改变生存方式的愿望,具有更多付诸行动的勇气。尤其是在经济转型、体制变革的过程中,他们勇敢的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继而完成了自己职业和身份的重大转变。

2、经济状况良好

据调查,新的社会阶层由于适应市场经济能力较强,他们大部分人通过艰苦创业、合法经营、企业做专做实、做大做强,不仅创造了较多的社会财富,也积聚了较多的私人财产。他们中除少数自由职业者、个体户年收入在3万元以下外,其他大部分新的社会阶层成员年收入平均都在5万元以上,其中私营企业主的年收入约为30万元以上。截止2006年底,全市私营企业注册资本在100万元以上的859家,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110家,亿元以上的2家,全市已组建民营企业集团11家。

3、成员数量越来越多

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和发展,是社会转型和变革的必然结果,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资企业将逐步退出大部分行业,势必会给新阶层的发展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舞台。仅以工商联统计来看,目前已有会员6781个,其中企业会员1231个,个人会员5252个,团体会员60个。几年来,组织发展在不断扩大,工作领域在不断拓展。“十一五”末,民营经济总量将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0%,可以预料,随着我市非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新的社会阶层人数必将会越来越多,并完成从经济社会发展生力军到主力军的转变。

4、政治要求日趋强烈

调查中表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取得一定资本积累和社会基础后,往往会积极谋求政治和社会事务的参与,以进一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如:在全市非公经济人士开展争当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评选和表彰活动中,评选出的29名市级优秀建设者,他们不仅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同时积极履行参政议政职能,积极参加各项公益事业活动,其中重点民营企业每年用于这方面的捐赠都在50万元左右。他们认为,经济和政治的一定结合,会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富裕后的新阶层人士在政治上的要求必然将越来越强烈。

5、代表人物不断涌现

新阶层中聚集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人才,他们能力强、经历丰富、知识层次较高,而且大多比较年轻。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这些人往往能在本行业中迅速崛起,成为佼佼者。如在我市淮河路商业一条街上,已形成“民企称雄”局势,其中安徽天洋集团李刚强和安徽百惠集团李昌强,已成为商业街上的具有较强实力的领军人物。

作为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物,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所在阶层、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影响力。他们是行业主导、产业发展的产物,适应了一定的社会要求。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物的产生将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特别是在这个阶层基本形成后,其代表人物必将应运而生,并随着新成员的加入和实力的变化实现新老交替。

三、当前新阶层统战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工作对象分散、涉及面广

以往统战工作的开展很大程度是以单位为依托,而现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员大多分布在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分属外资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中介组织等。相对于通常意义上的“单位人”,他们是“社会人”,基本上处于“单独作业”,成员之间缺少相对固定联系,没有相对集中的单位。工商联是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重要组织,并在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其工作职能仍局限于其会员或会员企业所在的部分非公经济领域。因此,总的来讲,新的社会阶层统战工作对象仍过于分散,较为其他统战工作涉及面更为广泛。

2、缺少必要的工作经费和人员

从调查中分析,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开展统战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统战部门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编制历来较少,难以适应新的工作的需要。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面对新的社会阶层这一较大群体的工作对象,既要摸清底数,建档立库,又要按照中央的要求长期开展相关工作,因此经费、人员与工作之间的矛盾将更加突出,需认真对待并加以解决。

3、缺少必要的工作抓手和平台

开展新的社会阶层的统战工作关键是要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从目前我市现状来看,不少统战部门尤其是基层统战部门对于怎样开展新阶层统战工作,具体开展哪些工作;还缺乏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科学完整的思路,全市上下对开展新阶层统战工作还没有切实有效的工作机制、工作载体和工作平台。因此,进一步加大新阶层统战工作力度,是我市今后统战工作面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

四、对策和建议

1、贯彻工作方针和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不断丰富新的工作内容

新社会阶层是新时期统战工作的新的着力点和增长点,是新时期统战工作的重要领域和战略重点。当前,开展新阶层统战工作,要认真贯彻中央明确提出的“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加强团结、热情帮助、积极引导”的20字工作方针和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要结合实际不断丰富新阶层统战工作内容。一要把在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下,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加强与新社会阶层的沟通和联系,把他们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从而成为实现再就业的新平台,又好又快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共同奋斗,作为充分尊重、广泛联系和加强团结的首要任务;二要把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反映他们正确要求和建议,帮助他们解决在事业发展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增强他们的生存和发展能力作为热情帮助的指导思想;三要把着眼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健康成长,要求他们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支持他们参与光彩事业等社会公益活动,为构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并通过适当的政治安排,把他们引领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四是通过深入开展“争当优秀建设者”活动,争做“创业明星”活动以及“双思”、“荣辱观教育”等主题教育活动,使新的社会阶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义利观,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2、抓工作重点,认真培养选拔新的代表人物

要切实把培养选拔新阶层中党外代表人物作为工作重点,并纳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规划,牢牢把握新阶层中党外代表人物培养工作的主动权,这是做好新阶层统战工作的关键所在。一是通过进一步普查,全面摸清新阶层人数情况,掌握他们分布的类别和具体名单,建档立库。二要制定培养规划,根据政治需要和代表人物的不同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培养计划。三是开展教育培训,把社会主义学院系统培训和社会实践考察结合起来,不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四要做好政治安排,对政治素质高、专业造诣深、社会贡献影响大、有较强参政议政能力的代表人物,在人大、政协以及工商联等部门给予必要的政治安排,努力形成一支代表人士队伍,使他们更好的发挥社会影响和带动作用。

3、建立健全新阶层统战工作机制

一是以社团、社区党组织为依托,建立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要进一步强化社团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的统战工作职能,把做好新阶层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和考核目标,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二是以社团主管部门和街道党委为依托,建立必要的工作机制。要在党委统一指导下,由统战部门牵头,分别与社团主管部门和街道党委建立统战工作协调机制,做到及时了解和掌握社团和社区新阶层人士的全面情况和发展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具体工作。三是要建立统战系统内部清晰稳定的工作机制。要协调好统战部内部有关业务机构关系,进一步明确职责,减少交叉,整合资源,加强工作力度,切实解决好工作有人抓,有人管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对工商联、台联、侨联、海外联谊会、光彩事业促进会等统战性团体的工作指导,明确重点,理顺思路。特别是工商联作为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人民团体和民间商会,在反映非公经济人士等新阶层的意见,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推动非公经济快速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要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工商联的工作力量。要积极支持和引导统战性社团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扩大工作范围和社会影响力,以更好地开展新阶层的统战工作。四是要与有关党政部门建立协作机制。要从“大统战”的思路出发,建立起由统战部牵头,组织、人事、民政、工商、劳动、司法、新闻、文化、科协、社联、文联、工青妇等部门和团体共同参与的工作协作机制。经常就开展新阶层统战工作共同交流探讨,制定相关政策,协商解决工作问题。五是以网络为依托,建立咨询服务机制。针对新的社会阶层流动性特点,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为他们提供政策、法规、经济、咨询服务和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网络在开展新阶层统战工作方面的优势和作用。

4、逐步增加对统战部门的工作经费和人员编制。

新阶层范文篇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取得积极进展。一些地方的城镇建设,在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按照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国外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相比,我国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据有关方面统计,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已达到70%-90%,发展中国家城镇化水平平均为40%以上,而我国到2001年底城镇化水平只有37.7%。虽然近几年城镇化率有所提高,但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一些城镇的基础设施不配套,整体功能不强,带动能力薄弱,还很不适应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城镇化进程,已是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推进城镇化是促进新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战略性举措。尽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上了一个大台阶,但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协调、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一些不可忽视的矛盾和困难。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没有改变。城镇化滞后,已成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只有积极推进城镇化,才能逐步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促进城乡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还应看到,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必须进行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开辟新的就业领域,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同时,要统筹城乡发展,密切城乡联系,从资金、技术、市场和信息等方面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这就是说,处在新阶段的农业和农村经济需要通过推进城镇化,为其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动力。总之,实施城镇化战略,关系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小康建设,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的条件已渐成熟。当前,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商品短缺状况基本结束,市场供求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农业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多数农产品供给总量平衡、丰年有余。这不仅为推进城镇化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且为加快城镇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措施

国内外发展的历史表明,推进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过程。提高城镇化水平,可以改善城乡经济结构,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有力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优化城乡经济结构。结构调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线。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已经取得成效,但历史上长期积累下来的结构性问题仍比较突出。加快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般规律表明,城镇化是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结构得到调整和优化的重要推动力量。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也符合这一规律。充分发挥城镇的聚集效应和辐射作用,可以带动经济资源重组整合,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城镇经济规模的扩大,人口的适度增加,能够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这样,就可以带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调整。城镇是联结城乡的桥梁和纽带。城镇商贸、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支撑作用。城镇各类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以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可以有力带动农村种植业、养殖业、服务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反过来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又为城镇经济的壮大和结构的调整奠定基础,促进城乡经济良性互动、一体化发展。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市场消费需求是经济发展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推动力量。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势头,必须大力开拓市场、扩大需求、促进消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商品供给充裕。但由于绝大部分商品的供给已满足或超过市场需求,市场约束加大。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制约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须继续坚持培育和扩大内需。在目前情况下,推进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有效途径之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城市的投资和消费需求,有力拉动经济增长。当前农村消费水平低是国内需求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农村消费水平低,主要是农村增收渠道少,农民增收困难。如果城镇化发展了,农民收入来源增多了,农民就可以随着收入的增加而提高消费水平,把农村潜在的市场变成现实的消费需求。因此,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必将进一步开拓城乡市场,扩大消费需求,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我国农村人口多,人均农业资源水平低,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缓慢,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这是加快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不把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来,就不能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不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镇化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途径。城镇特别是星罗棋布的小城镇作为地域性经济文化中心,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就可以通过城镇经济的发展,创造新的就业领域和劳动力需求,提高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又会带动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展农村就业空间。这就从农业外部和内部为优化农村就业结构,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新的途径。把有条件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把一部分农民从土地转移到非农产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

推进城镇化有利于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这是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重要保证。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对农村人口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只有不断加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才能全面加强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城镇教育资源相对丰富,文化教育设施比较完善,有开展文化教育的优势。城镇科技、教育、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村农业科技的普及和应用,为广大农民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供有利条件。

三、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但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差异很大,各国的城市化道路也不相同。我们要从基本国情出发,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大中城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消费水平较高,这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条件。因此,推进城镇化,要不断加强现有城市的建设。要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的经济效益,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挥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充分发挥现有城市对于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动城乡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发展小城镇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多,靠现有的大中城市难以大规模吸纳。况且我国现有的一些大中城市已经面临人口过多、就业困难、交通拥挤和住房紧张等问题,目前不可能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出路。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不仅会影响城市经济发展,还会增加城市就业和生活压力。比较而言,我国多数小城镇现有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农民进镇成本低,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现实需求。还要看到,多数农民是在搞好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时兼营二三产业,相当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完全具备离开土地进入离家很远的大中城市的条件。小城镇具有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便于直接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促进水利、道路、环保、农电和通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部分小城镇也将随着经济实力的壮大,逐步发展成为山小城市,为将来大中城市的发展奠定基础。小城镇与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互为促进,是我国城镇化的科学选择和现实途径。

发展小城镇要以现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我国各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小城镇建设一定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模适度,注重实效,不可盲目攀比。要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状况、人口分布等条件,认真编制小城镇建设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坚决防止滥铺摊子、重复建设。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要统一规划,体现特色,注重质量,逐步完善,不可贪大求洋。制定小城镇发展规划,要量力而行,科学论证,严格审批。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到县城和部分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建制镇,使之尽快完善功能,增强实力,发挥农村地域性经济和文化中心的作用。

新阶层范文篇4

一、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继承了我党根据时展要求,不断充实党的队伍的优良传统。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和群众是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其构成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执政党要拥有自己强大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就必须始终反映和体现变化着的本阶级和广大群众的意志和愿望,把广大人民群众凝聚和团结在自己的周围。列宁说过:“先锋队只有当它不脱离自己领导的群众并真正领导全体群众前进时,才能完成其先锋队的任务。”从我们党发展的历史来看,从来就是高度重视社会阶层的变化,适时制定相关的政策,来充实党的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的。

民主革命时期,在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包围和扼杀下,根据国情,我党采取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路线,党长期处于农村环境之中,为了保持和壮大力量,我党大胆做出了在农村发展贫雇农入党的决定。1935年瓦窑堡会议决议提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他应该大量吸收先进的工人雇农入党,造成党内的工人骨干,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并且严厉地批评了党内当时存在的追求党员队伍纯而又纯的“左”倾关门主义错误。历史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决定的正确性,到七届二中全会我党实现工作重心从农村到城市的转移时,党员已发展到了400多万人,八大时更达到了1070万人。这一时期,由于我党采取了党员不仅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的方针,党员队伍的质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成为党的历史上最有威望的时期,先后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重心由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面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繁重任务,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并明确提出知识分子是我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而非常有远见地解决了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问题,使党的队伍进一步壮大,到党的十五大时,党员总数已达到了5800万。这一时期,虽出现了和国内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泛滥,但我党仍顶住了考验,保持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旺盛的战斗力,且取得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巨大成就,使人民生活从整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转变。

现在,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产生的新的富裕阶层,虽然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当时所面对和研究的情况有很大的不同,但他们中大多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靠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靠勤劳致富和守法经营得来的,这与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靠占有他人劳动而获取的剩余价值完全不同。而且在财富的投向上,新的社会阶层掌握的财富和生产资料主要是用来扩大再生产,而不是进入消费。据统计,2000年底全国单是私营企业的注册资金就达到了13307.7亿元人民币,1999年投入再生产的资金,占到年度纯利润的64.5%,这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人民的富裕幸福是一致的。因此,在看待新的社会阶层拥有的财富问题上,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和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阶级、群众观点、经济社会变化和社会主义特征的深刻理解,同志才“七一”讲话中提出:“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的论断,从而进一步解决了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难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党的优良传统与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紧密结合。实践证明,我们党在各个历史时期,虽然都有不同成分的人入党,但却没有改变党的性质,反而是党这个大熔炉改变了各种成分的人,消除了他们的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因此,担心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会影响党的性质和纯洁性,给党带来消极因素的疑虑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二、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现代化的迅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当前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资料记载,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的个体工商户就已达3129.9万户,从业人员达6114.4万人,私营企业达120.1万户,从业人员达1709.08万人。到2000年底,私营企业达到了176.2万户,从业人员2406.4万人。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3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52.9%。非公有制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满足城乡人民多样化的生活需要,扩大就业门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发展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为人民生活提供了方便。我国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要从事第三产业,其经营网点约占全国的90%,这就为解决人们采购难、就餐难、乘车难、住宿难、修理难等问题提供了方便。二是提供了就业渠道。目前全国3200多万户个体私营企业,共安置了8000多万人就业,大大缓解了我国的就业压力。三是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据统计,单是1992年-1997年六年间,个体私营企业就上缴了税金956.4亿元。因此,也可以说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压阀”,发展其中的优秀分子入党,在政治上予以承认他们的地位,一方面可以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这些阶层中其他人员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给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还可以顺利地在这些经济组织、社会组织中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保证其行业正确的发展方向。

其次,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有利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一大批人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目前,私营企业主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就占总数的77.6%,其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38.4%。他们懂市场、懂经营、懂管理,代表着当今社会的先进生产力。并且他们中不少人是来自农民、工人、学生、国企经营管理人员、党政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以及留学归国人员中的先进分子。因此,我们党要保持先进性,当好“三个代表”,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把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以增强党对新的社会阶层的影响力,改变党在这些经济、社会组织中工作薄弱的状况,扩大党的工作的覆盖面。

再次,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有利于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许多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员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员是响应党的号召富起来的,他们既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者,又是党的富民政策的受益者,这决定了他们的政治倾向和态度。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担任全国人大代表的有48人,全国政协委员有46人,省级人大代表有372人,省级政协委员有895人,总数已达1361人。所以,对新的社会阶层加以培养、帮助、教育和引导,把其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充分体现我们党在政治上对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紧密地团结在党的周围,有利于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好地团结和带领广大群众,为实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服务,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

三、严格把关,做好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工作。

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虽是发展党员工作推进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对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着重要作用,但它对于我们党来说毕竟是个新鲜事物。据中央统战部经济局调查显示,有76.5%的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表现出较强的政治需求,他们的心态主要是:(1)可以提高政治地位,体现自身价值;(2)有助于提高企业知名度和商业信誉;(3)有助于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护自身利益;(4)有机会接触上层领导和知名人士,建立必要的社会关系;(5)有利于企业在资金、项目、信息等方面得到支持。因此,为了能够真正把新的社会阶层中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入党,保持党的队伍不变质,在实践中就必须做到坚持入党条件,谨慎从事,严格把关,这是落实“七一”讲话精神,确保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质量的前提和保证。

第一,要坚持标准第一的观点。各级党组织一定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原理和方法看待他们的入党条件,按照“七一”讲话精神,着眼于增强党的社会影响力、巩固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的要求,准确地把握新的社会阶层入党的条件,坚持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真正把他们中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切“赶时髦”、“一窝蜂”、搞生产力标准的现象。

第二,要坚持组织上入党和思想上入党统一的观点。各级党组织要把着力点放在入党积极分子队伍的培养教育上,对新的社会阶层中主动要求入党者及时做好培养工作,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为他们创造入党条件;对没有明确表示入党愿望的优秀青年,要主动引导,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和对党的认识,激发他们在政治上的上进心和进取心,使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在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新的社会阶层中不断壮大、源头不断拓展。

新阶层范文篇5

一、“新的社会阶层”属于人民的范畴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首先是农村、继而是城市,社会阶层发生激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1]。如何认识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上述六种类型者,下文同),是把他们划在人民的范畴,吸引和凝聚在党的周围,还是把他们当作异己力量推到党的对立面?这对于党的发展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重大。全党通过“七·一”重要讲话的学习,逐步认识到:(1)社会变革带来了社会阶层的变动,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产物,是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私营经济大力发展的产物,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产物。由此决定了在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和从业的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阶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顺应了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服务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属于政治概念“人民”的范畴。(2)新的社会阶层在社会的不同行业,以不同方式,通过诚实劳动和工作,通过合法经营成为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我国劳动就业的分流者、国有企业改革的推动者,一句话,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作出了贡献,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3)新的社会阶层,无论从经济实力分析,还是从人数分析,其份量都不轻。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利用其人力、物力资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要条件,是扩大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物质基础之必需。以上三点共识,从理论和现实上统一了对“新的社会阶层”的定性、定位问题。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当然包括要代表“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要在政治上、经济上、组织上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为他们提供一个公平的劳动与经营环境,鼓励他们率先致富,并带动其他人民群众共同致富。

认识“新的社会阶层”是人民的范畴,必须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斗争和阶级分析的观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消灭了剥削阶级和阶级对立后,在生产力水平低且多层次的情况下,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的格局变化中,我国社会各个体、各群体在财富、权力和声望等各种资源的占有上不可避免地存在差异,也就是说存在社会分层,这是一个客观存在,而且适度的社会分层还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现象。我们不能消灭所有的社会分层现象,只能选择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的、更符合现代人价值取向的分层模式,以适应阶层的区分定位。

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的观点时,还有一个如何看待“财富”的问题。我们党执政50多年了,但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里,仍然存在“为富不仁”、“财富就是罪恶”的思想及“仇富”心态、革命到底为什么?是消灭富人、让大家贫困,还是消灭贫困、让大家富裕?邓小平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那就是说,搞社会主义理所当然要让人民富裕,让工人阶级由“无产”到“有产”;但富裕又不能同时达到,只能通过一部分人依靠科技和诚实劳动先富起来,再带动其他社会成员共同富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这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应该属于社会主义因素。分析一个人的政治表现,不是看财产多少,而是考察财产的起点和终点,肯定和鼓励在国家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依靠自己的知识、智力和勤劳而获得财产,并合理地使用财产。“七一讲话”关于“财产”的论述,给了我们新的启发、新的观点。

认识“新的社会阶层”是人民的范畴,还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关于消灭私有制和消灭剥削的观点。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讲到:“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这里所讲的“消灭私有制”,是我们党的最终目标,是最高纲领。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清楚表明,从固定的公式出发,把经典作家在考察150年前的资本主义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机械地套用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列宁吃过亏,我们党更有深刻的教训。允许并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因为它们适应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纲领之必需,是发挥社会主义优势、战胜资本主义之必需,这与最终消灭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并不矛盾。另外,我们还应看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和党的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引导、扶持下发展起来的非公有经济,不同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营企业。如果简单地把我国的民营企业家看成马克思著作中的“资本家”,认为只要手中掌握生产资料就是人民的异己力量,不允许发展,不给他们政治地位,必然会带来消极后果,对巩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加强党的执政基础都是不利的。

在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消灭私有制”的目标时,还有一个如何认识剥削的问题。“新的社会阶层”,尤其是私营企业主是否存在剥削?笔者认为,私营企业主凭借对货币和生产资料的占有,除按生产要素所得以外,也获取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即存在着剥削。但是,这种剥削是与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剥削有着重大区别的,它不是一种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而只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国家法律法规调控下的一种社会现象,这种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存在的剥削现象,是我国生产力不发达和发展生产力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它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在一定历史时期推动了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我们不能仅以感情和道德的标准来认识剥削,而要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剥削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定时期具有历史的正当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伴生现象,是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是同公有制这个主体联系在一起、受这个主体制约并为这个主体服务的。因此,“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即使存在着一定的剥削行为,他们也属于人民范畴,应该享有人民所享有的政治、经济权利。

二、“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

当前,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是研析、整合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从一般意义上分析,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的公平环境。1998年宪法修正案通过后,民营经济已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民营经济在不少地方还没有取得国民待遇。据调查,在我国国有企业准入的80多个领域中,外企可以进入的有60多个,占75%;民营企业可进入的只有40多个,不到50%,这显然是不合理的。同时,在有的地方,民营企业在征地、用工、贷款等方面,还没有取得同国有、集体经济成份一视同仁的地位。另外,民营企业在税赋、审批上缺乏公平竞争的平台,在财产、商业秘密、知识产权上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因此,民营企业家的利益要求,在经济上的集中点是要有一个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政治参与的可行渠道。民营企业家深知在中国办企业很难远离政治。为了赢得社会承认,不少民营企业家希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经济实力的壮大又催生了他们作为社会人的政治自觉性。与此同时,我国民主政治建设又拓展了民营企业家介入政治的程度。另外,“新的社会阶层”中,如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其本身文化素质高,民主参与意识更为强烈。综合以上因素,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自觉性与主动性不断提高。但现实生活中,他们参与政治的渠道相对比较狭窄,许多地方给新的阶层的代表参与政治也是象征性的。这与社会上对这些阶层的政治属性不放心的心态有关。因为在“左”的影响下,传统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与私有制是水火不相容的;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必然会出现两极分化;有些人仍有意无意地将其作为“和平演变”的社会基础和社会大部分腐败现象及问题产生的根源。当然,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政治要求的主要目的,是寻求保护合法权益的政治后盾,寻求反映愿望要求的民主渠道,寻求参与公众事务的社会舞台,寻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有效载体,其政治要求的主体是健康的、积极的、合理的,也是党的政策、国家法规所允许的。对其中存在着的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的乃至不健康的因素,执政党要予以重视,给予疏导。

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要求在与社会其他阶层基本利益方向上处于一致和非对抗性的同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和冲突;而且新的社会阶层本身是多层次的,因而在利益要求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其表现集中在两点上:一是民营企业家阶层和企业的职工存在着劳资矛盾,主要是经济利益的矛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和发展民营经济,其内部经济关系存在着雇佣劳动的关系。这种雇佣关系有别于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时期的雇佣剥削关系。虽然劳资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矛盾与冲突,但是在生产要素的组合上,则是两部分劳动者在资金、管理、技术与劳动力之间表现为一种互利合作的交换关系。雇主获得利润,雇工获得比原先较多的收入,双方通过改变身份而增加总体利益。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民营企业家与其职工有对立、矛盾的一面,更有统一互利的一面,因为只有合作才能互利。这里值得关注的是,新的社会阶层转变观念高扬“人本”旗帜,强化经济让利、制度保障来推动企业发展,促进雇佣双赢机制建立,从而也从根本上孵化着社会主义所应有的平等、和谐、人道、互信、互利等为基本特征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环境。

二是贫富差距的矛盾。新的社会阶层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先富起来的社会阶层,他们的客观存在,无疑打破了计划经济条件下“排排坐、吃果果”的收入上特定的“均衡”格局。但是在“重义轻利”“无商不奸”的传统文化影响下,人们“仇富”的劣根性进一步发作,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将民营经济的发展视作贫富差距拉大的源泉而严加抨击,一些地方对个体私营经济、民营企业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其指导思想也与此有关,这就引起了个私、民营企业的极大的不满。而一些个私、民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偷逃税款、生产经营假冒伪劣商品,不重视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等,又加剧了人们的“为富不仁”观念。总之,从表象层上,由于新的社会阶层出现,使我国的贫富差距现象得到最先并最显的外在化,而实质上这些新的社会阶层正是实践邓小平“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的积极探索者和实践者,没有先富,没有更多的有产者,贫富差距就没有缩小的物质基础,社会亦难以稳定。

同时,我们应看到改革开放的举措使全民获益。20多年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提高了人民群众生活的水平,这是举世瞩目的。但由于种种客观的、主观的、历史的复杂原因,不同的社会阶层在改革开放中的获益程度是有差别的。尤其是作为执政党主要依靠力量的两大阶层:传统的产业工人和农民,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科技进步,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拥有社会资源呈不断劣质化趋势,其经济和社会地位也呈不断下降趋势。同时,由于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成员对自身的阶层定位选择和阶层攀升期望,更多地受市场取向的支配和利益的驱动,从而导致人们的思想信仰、文化欣赏、道德标准、生活样式和情操格调的多元化。传统的产业工人与农民与新社会阶层之间亦存在着一定的利益矛盾。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忽视这一现实,就难以把握执政的主导权,难以忠实地代表最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在重视新的社会阶层的同时,千万不能忘掉占人口多数的工人、农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巩固执政地位的第一重要原则。忽视利益得失的现实和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利益矛盾,党就难以忠实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其社会基础就会削弱,执政地位就会动摇。

三、代表人民利益的战略思考

合理反映“新的社会阶层”利益要求,全面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键是怎样代表。在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面前应有新的视角和相应的战略对策。

1、正视人民内涵的新变化,自觉推进社会阶层分化的进程。人民内部出现了许多新兴的社会阶层,个人或某一群体在社会结构体系中的具体位置呈现出动态变换的特征,使社会各种利益矛盾更为显化和加剧,对此如何认识?秋石在《求是》(2002年第14期)撰文认为,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发展的体制环境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在社会层面的客观反映。它有利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有利于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肯定中国社会阶层分化是继20世纪80年代所有制变革之后的又一次社会深刻变革,是一场重塑中国现代社会结构的深刻变革,其意义十分深远。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当代中国社会阶层分化隐伏的矛盾很多,面临的难题也很棘手。党的各级干部要牢固树立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因素的观点,一方面,首先考虑并满足广大工人、农民的利益要求,尤其要关注下岗职工、城乡贫困人口、贫困地区和灾区群众以及工资长期被拖欠的基层干部等困难群体;把他们的事情摆到议事日程,重点考虑,重点解决。另一方面,从法律上、政策上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和保护,扩大新兴的社会阶层;建设一个中产者占人口多数的稳定的社会。

2、建立健全社会吸纳、激励机制,不断增强党的影响力、凝聚力。中国社会在人民内部出现阶层的分化,基本上都缘发于工人、农民、干部这一母体,又有别于工人、农民、干部。这种阶层分化,突破了中国的二元社会结构和“单位制”、“单位人”的计划经济体制。社会成员在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不同地域频繁流动,人们的职业、身份经常变动,阶层分化仍是动态的。在这种情况下,党如何把新的社会阶层最大限度地吸收进来,发挥其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使社会成员认清自己在整个社会中的位置,明确自己努力和奋斗的方向,这都需要党根据新的历史条件,进行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健全社会吸纳机制,进而改善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和整合激励机制,保证社会的稳定,促进社会团结,推动社会的发展。

3、运用党的政治优势,规范、协调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关系。长期执政的党如何为民,其目标手段都应有别于革命时期。革命的目标是推翻旧的制度夺取政权,让人民坐天下,因此,总是全力扩大、激化凡有利于夺取政权和破坏旧的社会秩序的一切矛盾,强调斗争。而执政的目标是维护执政地位,并运用政权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物质文化需要,因此,总是全力去缓和、化解不利于巩固政权和经济建设的一切矛盾,并力求通过协调、对话、妥协,来平衡社会不同群体的利益。这就是党要执政为民就必须探索新的历史条件“为民”的规律,研究如何更好地代表全体人民利益和社会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如何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总之,要使我们所有的政策、措施和工作,都应该正确反映和有利于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都应该认真考虑和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

在当前,作为执政党完全可以利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力量来正确处理、协调社会阶层分化、利益调整带来的种种矛盾。一是运用制度、政策和行政力量,促进社会共同富裕。毫无疑问,只要存在阶层分化,其贫富就会有差距,并由此而产生各种各样矛盾。为此,党和政府应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推进西部地区开发,建立和完善合理的社会保障体系,严密个人所得税的法规,改革人事制度、户籍制度等等,在带动经济整体发展的同时,切实解决奔富道路上的竞争公平、手段合法、差距适当的矛盾。使弱势群体也能享受社会进步的利益,从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二是拓宽各阶层协调渠道。社会上新兴的阶层一般通过人大、政协来诉求表达自己的意愿,仅此是不够的;还应充分发挥民间社团的作用,使利益诉求表达的渠道不仅具有社会广泛性,而且具有群众代表性。同时,应注意在一个部门、一个领域、一个单位也往往是多种阶层的共处,有管理层、知识分子、职工等,也存在心态隔阂和利益冲击,对此,也应建立一定制度,采取一定形式,促进阶层之间的沟通和理解。

新阶层范文篇6

新兴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一般认为,所谓新兴阶层即伴随体制变革、经济社会发展所兴起的不同于传统社会旧有阶层的各个社会阶层。当前,我国的新兴阶层在广义上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类群体:一是个体户阶层,主要靠自身经营劳动获取报酬;二是私营企业主阶层,他们通过投资管理、使用雇佣劳动获取较高收入;三是专业技术及管理阶层,包括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中方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国有垄断企业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及自由职业人员,他们均是以知识、技术方面的专长获取较高收入。当然,对于新兴社会阶层还有许多称谓,如有学者称之为“新中间阶层”,也有学者称之为“中产阶层”,等等。对于当前关于新兴阶层不同称谓的出现,多是伴随着不同人以不同标准对社会阶层重新划分出现的。关于新兴社会阶层,有争议的问题主要是以下一些:

1、中间阶层和中产阶层是不是一回事?

当前,关于中间阶层与中产阶层的关系问题已成为关于新兴阶层讨论的焦点之一。由于二者概念模糊,当前国内学术界对中间阶层与中产阶层的关系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二者可以等同,因为社会阶层结构中所谓上、中、下分层是相对的、模糊的,中间阶层就是中产阶层;有人认为,二者不同,理由是二者的划分衡量标准不同。中产阶层是一个社会中有中等收入的人群,但“中间”并不见得就是“中产”,二者的关系应当是中间阶层包括中产阶层。

笔者认为,当前我国的确出现了一个“新富阶层”。就一般意义上讲,中间阶层就是中产阶层或称中产阶级,这是针对发达国家成熟、稳定的社会结构来讲的。但就我国现实来讲,由于社会阶层尚在分化、组合之中,社会结构很不稳定,人们对自身定位尚不完全清晰,因此,中间阶层不能完全等同于中产阶层,至多二者大致相同。

2、官员是否属于新兴社会阶层?

官员是否属于新兴阶层,也是当前争论很大的一个问题。传统观点认为,官员属于工人阶级中的中产部分。近年来,有人从其社会地位、财富占有状况出发将其列为社会管理者阶层或社会资产阶层;还有人认为,有腐败行为、占有巨额社会财产的部分官员应当属于社会资产阶层,而没有这些行为的应当属于中产阶层。

笔者以为,当前官员中绝大多数人仍属于工人阶级中的中间或中间偏上部分,并未形成具有新兴特质的新兴阶层。而那些极少数已经腐化的并且存在剥削行为的官员,由于人数很少,并因受到党纪国法的制裁而日益递减,他们本身并不具备形成稳定的新兴阶层的条件。因此,就目前来看,官员并不属于新兴社会阶层。

如何看待新兴社会阶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层变动中所涌现的新兴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因此,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培育中间阶层、整合各阶层利益以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

一般认为,中间阶层的壮大有利于利益的整合、社会的稳定。因此,培育和壮大中间阶层,形成“橄榄型”或“纺锤型”社会结构以服务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成为国内学界大多数人的共识。但从整个新兴阶层来看,人们对新兴社会阶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仍看法不一。

一部分人认为,新兴阶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值得肯定,它不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拓宽了就业渠道,而且为国家创造了巨额的财富,有力地推动了各项事业的改革。另一部分人认为,新兴阶层对中国社会带来的问题与挑战,需要引起警惕。第一,新阶层地位较高,所涉经济利益较广,与原有的社会利益群体必然存在各方面的利益冲突。第二,随着新阶层的逐渐发展,原有体制下的一整套管理模式日渐失灵,阶层矛盾和冲突会逐步显现。第三,由于阶层结构的变动所带来的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对原有社会道德风尚产生极大的冲击。

如何协调新兴社会阶层与其他各个阶层的利益关系

当前,关于如何协调新兴社会阶层与其他各阶层的利益,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发展,学界的不同看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政府主导,转变职能说。该种观点认为,协调各阶层利益矛盾,关键是政府。应建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通过再分配调节过高收入;将政府职能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社会公正为中心;加大征收企业和个人所得税力度,增加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协调各种关系;畅通利益表达渠道。

市场主导说。这种观点认为,市场机制是使社会资源得到有效利用的分配方式,用市场信号向经济主体提供资源信息,调整他们对资源的占有和利用,从而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使各自合理、合法的利益得以实现。

文化心理说。这种观点认为,人们的意愿、需求、取向、偏好和预期等社会心理因素也会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调节收入分配的同时,应更多关注人们的文化心理建设,营造各阶层和谐的气氛。

新阶层范文篇7

一、政治参与意识逐渐增强。由于反映和维护自身利益,要求公平对待、公平竞争、维护合法权益的愿望日益强烈,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已不再单纯局限于经济领域的自身利益,而逐渐希望参与社会政治生活,实现

自身政治价值。尤其是新的社会阶层中一些素质较高、实力较强的代表性人士,这方面的要求更突出一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也有增加的趋势。第七次全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表明,作为新的社会阶层重要组成部分的私营企业主,在力求经济上有所作为的同时,对政治参与表现出了一定的兴趣;有28.8%的私营企业主认为,“争取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最为迫切。有关部门在常州调查发现,新的社会阶层中,有意愿加入共产党的占34.86%,有意加入派的占8.77%。从新的社会阶层人大代表发挥作用的情况看,绝大多数能够从整体利益出发,发挥较好的作用。他们的提案内容并不仅局限于自身的要求,关注比较多的是社会发展、城市建设和社会公益事业。

二、政治参与能力逐渐提高。新的社会阶层参与政治活动有较大的局限性。由于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他们很大一部分精力要放到经济活动中去。从主观上讲,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参与水平低,并不意味着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有学者调查发现,深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于“是否关注政治现象”问题,有50%表示“非常关注”,表示“一般”的占35.5%,表示“不关注”的只有11.9%;对于“是否对自己的政治地位满意”问题,表示“一般”、“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分别是48.7%、14.7%和10%;对于“是否愿意参与政治”问题,表示“不愿意”的只有14.8%,表示“非常愿意”、“一般”、和“让我参与就参与”的分别为22.2%、33.1%和28.1%;三者相加,有政治参与意愿的高达83.4%。政治参与能力不是一成不变,而是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断提高的。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能力就处于这样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现在,他们可以获得或争取到的政治参与机会越来越多,所以,政治参与能力逐渐提高,将是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的一个显著趋势。

三、对政治参与渠道满意度较低。由于大多数新的社会阶层没有系统和对口管理部门,即使有主管部门也只是在工作上、业务上给予指导,政治参与和沟通联系渠道不健全、不畅通。调查发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普遍抱怨不能够经常参加由党政部门和有关单位举办的座谈会,以反映他们的呼声,也缺少有效途径将其愿望和要求纳入党委和政府决策过程。在常州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认为参政“非常必要,现阶段还很不足,必须大力推进和改善”者,占84.06%,只有15.94%的被调查者认为“新的社会阶层参政在目前不是十分必要的,但在将来是必要的”。在深圳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只有19%的人认为自己参政渠道“畅通”,而有37.7%和35.5%的人认为自己参政议政的渠道“一般”和“不畅通”,其中接受调查的民营企业科技人员和技术人员认为自己参政渠道“不畅通”的高达55.6%;参与政治的途径一般是“参加社团和行业组织”,比例为51.9%;普遍认为,个体协会、私营企业主协会、律师协会等中介组织作为反映他们要求和愿望的“娘家”,“权力太小”,说话不被重视。

四、政治参与具有功利性,并呈现个体性、分散性。绝大多数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都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尚不稳定。一方面,他们不可能将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政治领域,而不得不首先专心于自己企业本身的发展,在客观上对政治参与力不从心,而且与之相适应,其政治需求都是具体的、关系他们切身利益的问题,如户口政策、政府工作人员不正之风、政府工作效率不高等。这也决定了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主要是功利性参与,而不是理念性参与。另外,虽然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有的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而且几乎所有的人参加了个协等社团组织,但在政治参与形式上,总体上具有个体性而非组织性,即便是通过律师协会等社团组织来影响政府决策,一般也都是个人行为,基本上没有联合起来的共同行动。值得注意的是,新的社会阶层在群体协同性政治参与方面已经有了萌芽。

积极引导规范促进有序参与

一、拓宽畅通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渠道。充分发挥新的社会阶层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制度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方面的积极作用,在各级人大、政协适当扩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员的比例,不断拓宽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主渠道和主阵地,创新参政议政内容与形式;在政治决策系统和新的社会阶层组织之间建立咨询、协商对话机制,建立健全包括律师、会计师专业界等在内的决策咨询机制,在制定和出台涉及他们利益、领域的政策法律之前,征求他们的意见,保证新的社会阶层的利益诉求以及有关专业人士的意见,能够顺畅地传递到决策中心,准确反映到决策过程;进一步发挥工商联和人民团体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使其成为有利于反映、协调、维护和引导新的社会阶层利益诉求的有效组织形式,从而把新的社会阶层的各种政治诉求纳入到民主协商的政治框架和制度中来;加强党政部门特别是相关单位与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之间的联系,组织各种座谈会,倾听他们的呼声,反映他们的诉求,反映热点、难点问题,供决策参考。

二、积极引导新的社会阶层理性合法有序地表达政治诉求。充分尊重新的社会阶层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逐步扩大有序政治参与要求,努力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通过理性合法有序方式表达政治诉求,使统一战线成为党领导新的社会阶层进行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以各级工商联组织、行业协会、异地商会等为依托,广泛组织会员认真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引导会员爱国、敬业、诚信、守法,积极参政议政;鼓励和支持建立有利于新的社会阶层自我保护和相互协调的中介组织,支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各种合法社会团体、协会、行会组织,充分发挥这些组织在表达和聚合其成员利益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这些组织反映意见和要求,高度重视和支持这些组织依法开展工作,建立健全政治诉求表达机制、整合机制和实现机制。

新阶层范文篇8

一.对社会新阶层的主要特征与入党倾向的基本分析

**区现有私营企业1474家,民营科技企业38家,外资企业30家,个体工商户12263家。社会新阶层从业人员约50661人,其中30-50岁的从业人员有44379人,占87.6%,高中以上学历占52.3%,中共党员529名,占1.04%,提交入党申请书197人,占0.39%。调研表明,新的社会阶层成员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他们之间在政治面貌、经济地位、基本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表现出不同的入党态度和意愿。主要有以下四种:

一是社会地位的差异,对入党的要求和态度不同。身份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青团员的和普通群众的入党态度与要求有明显差异。(1)身份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入党要求最强,比例最高。全区社会新阶层中有人大代表44人、政协委员22人,66人中除1人表示入不入党无所谓外,其余65人均有入党的意愿,比例高达98.5%,其中42人有很迫切的入党愿望,占63.6%。(2)共青团员或曾经是共青团员的入党要求比较强烈。965份回收问卷中,是共青团员或曾经是共青团员的共有565人,其中表示有入党意愿的297人,占52.6%。(3)普通群众中表现出入党愿望的人员比例最低,334人中只有90人有明确的入党意愿,占26.9%。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青团员或曾经是共青团员的人员,政治觉悟普遍较高,政治立场较坚定,在同“”斗争等重大事件中能够自觉地与党和政府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发表后更激发了空前的政治热情和政治信念,被调查的362名有入党意愿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共青团员的社会新阶层人员,有274人选择了入党是为了追求理想信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作贡献,比例为75.7%,占有入党意愿的被调查社会新阶层人员的60.6%。而普通群众在入党的动机和目的选择上,或选择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知名度,或选择为了企业的发展求方便,90人中计55人,比例为61.1%,带有明显的功利性。

二是经济地位的差异,对入党的要求和态度不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新阶层人员,其入党的要求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其入党的要求相对较弱。在企业主中,处于创业阶段的业主有入党要求的占23%,处于发展态势较好或企业已发展到一定规模的业主有入党要求的占42%。业主以外的社会新阶层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下的社会新阶层人员有入党要求的占11%,年收入在10至30万元的有入党要求的占34%,年收入在30万元以上的有入党要求的占50%,而事业未稳的基本上没有入党的意愿和要求。以企业的规模为例,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业主有入党要求的占78%,资产在500至1000万元的业主有入党要求的占49%,资产在500万元以下的业主有入党要求的占26%。

三是知识素养的差异,对入党的要求和态度不同。知识素养高的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的愿意比较强烈。被调查的531名高中及高中以上人员有入党意愿的321人,占60.5%,434名初中及初中以下人员有入党意愿的131人,占30.2%;而188名学历在大专及以上的社会新阶层人员,有入党意愿的161人,占85.6%,显示了较大的差异性。受教育的时间越长,知识素养越高,对党的认识和了解越多,感情越深,也就越愿意向党组织靠拢。

四是个人阅历及工作环境的差异,对入党的要求和态度不同。从个人的成长的环境看,阅历丰富,曾经任过学生干部或军人出身的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要求强烈,所占比例高;从家庭环境看,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党员的,大多有入党的意愿;从与单位政治工作和党建工作的环境看,社会新阶层所处的单位党建工作搞得越好,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强的,他们的入党积极性越高。如**碧胜车材公司虽然是家台资企业,但由于业主十分重视企业党的建设,主动要求在企业建立党的组织,积极支持开展党的活动,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强,对企业员工影响大,员工也就积极向组织靠拢,纷纷向组织提出申请。相反,没有组织覆盖,或党组织不能开展正常活动的,则提出入党要求的人员很少,或因为找不到组织,入党“无门”而作罢。

二.发展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工作面临的主要矛盾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区各级党组织和社会各界人员对发展社会新阶层入党,领导高度重视,认识趋于统一,工作积极慎重,总体情况是好的。但由于发展社会新阶层入党工作,政策性很强,情况复杂,面临着许多新的突出问题和矛盾,亟待我们研究、理顺和解决,以保证发展工作的顺利、健康、有序地进行。

矛盾之一:党建理论的重大突破与思想认识的相对滞后。

我们党对于自身的建设,一直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深入发展。特别是同志的“七一”和“5.31”重要讲话,表明了新时期党建理论尤其是党的发展理论的重大新突破,将产生空前而长远的深刻影响。经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得到了转变和提高,但由于受传统观念和对党的朴素感情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一些组织和同志的认识还没有根本上从传统思维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新的党建理论还没有被一些人所自觉地接受。同志的“七一”和“5.31”重要讲话中提出,“保证我们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可仍然有一些人对党的性质新的科学定位不理解,停留在“无产阶级先锋队”和“工人阶级先锋队”上,担心成为“全民党”;同志提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看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财产是怎么取得以及对财产怎么分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而实际情况是,相当一部分人仍然把拥有资产的人与“资本家”划等号,把业主看成是“剥削者”;同志提出,“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的党员是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同时也应该把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社会其他方面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可仍有相当一些人心有疑虑,视社会新阶层为党的“异己”,特别是一些老党员同志和下岗职工党员,总把他们看成是自己的对立面,等等。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认识的滞后,使新的党建理论与实践脱节,一些基层党组织不是在新的理论指导下,对社会新阶层入党工作积极地做好培养、教育和考察工作,而是等待观望,甚至将社会新阶层中积极要求入党的优秀分子拒之于党的大门之外,这是非常有害的。

矛盾之二:部分社会新阶层人员高频流动与党建工作规范化要求的相对滞后。

分布形态复杂与高频流动是社会新阶层人员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联系。主要表现为:一是组织形态的频变性。社会新阶层人员所处的组织既有规范的公司制企业,也有合伙制企业,既有集群的形态,也有分散的形态,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并、裁、倒、解是必然的、经常的,因此,社会新阶层人员不断更换工作、频繁流动也是必然的。二是人员本身的流动性。“四个多样化”的形势下,社会新阶层人员与单位的从业关系相对松散,社会新阶层人员为了某一原因往往极易流往其他企业或地方。调查发现,有56.4%的人经常换工作,或经常在不同的地域流动。社会新阶层人员组织形态复杂多样和高频流动性的特征,给党建工作的规范化开展造成了实际困难。做好发展工作,相对健全的党组织,相对稳定的时间(至少二年),相对固定的联系人是党员发展工作规范化的基本条件,因为在发展工作的实际操作层面上,从申请、培养、考察、培训、发展等一系列程序和环节都有规范性的要求。但从调查情况分析,由于党组织覆盖面不高、覆盖的相对滞后性必然影响发展工作的正常开展。30家外资企业,建立党组织的15家,占50%;1371家8人以上、50人以下的私营企业,建立党组织的48家,占3.5%,民营科技企业、个体工商户、中介组织里,组织覆盖不到位的情况更为严重,全区65家社团和95家民办非企业单位中,至今仍未建立党组织。以至这些单位中许多社会新阶层人员有入党的意愿,实际情况却是入党无门,培养无人。此外,由于社会新阶层流动性大,部分社会新阶层由于客观的原因,从有组织覆盖的单位流动到没有组织覆盖的单位,脱离了组织的教育培养。

矛盾之三:社会新阶层的入党动机复杂化与思想上建党工作的相对滞后。

调研表明,社会新阶层人员在入党问题上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特征明显。在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新阶层人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的同时,在入党及入党动机问题上态度分化明显。回收的965份问卷,除有452人有明确的入党意愿外,有216人对入党抱无所谓的态度,占22.4%,有144人没有想过要入党,占14.9%,有100人明确表示没有入党的意愿,占10.4%。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动机、目的多元化的表现也很明显。从统计看,有309人的入党动机和目的是为了追求理想信念,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作贡献,占调查总体的32%,占有入党意愿的社会新阶层人员的主流(占68.4%)。同时,部分社会新阶层人员的入党动机、目的有功利化、世俗化甚至庸俗化的倾向。有143人的入党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社会政治地位或为了企业的发展求方便,占调查总体的14.8%,占有入党意愿的社会新阶层的31.6%,在企业主中,有32.5%的业主的入党的动机和目的仅仅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求方便,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有的纯粹从一己利益出发,认为入党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把入党等同于市场商品交换,则表现出较强的世俗化甚至私利化的倾向。总之,这一部分人入党的动机、目的明显偏离了党的宗旨和对合格党员的基本要求。严峻的现实告诉我们,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思想上建党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繁重,更加复杂,更加紧迫。但在实际工作中,这个重大的建党原则却被忽视了,不少基层单位党组织发展党员普遍存在表象化、简单化、实际化的倾向,缺乏思想政治素质的严格把关。对社会新阶层人员思想上建党工作滞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缺乏应对分析。对于社会新阶层,没有对其入党的动机、目的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握其总体特征,看不到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同农民、工人的差异和其特殊性。二是缺乏应对措施。对于如何进行思想建党,如何对社会新阶层进行有效的教育,如何提高社会新阶层的思想认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有效的应对措施。已往的教训告诉我们,思想上建党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于社会新阶层尤其应当如此,否则,动机不纯者就会进入我们的党内,危害极大。

矛盾之四:吸收社会新阶层优秀分子入党的必然趋势与培养教育工作的相对滞后。

发展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是以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明确要求,是改革开放条件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趋势,是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规律。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发表后,党内外各界特别是社会新阶层人员反响强烈,许多要求进步的优秀分子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的入党要求还很迫切。就我区而言,有43人在“七一”重要讲话之前就有了入党的要求,占接受调查的社会新阶层人员的4%,“七.一”重要讲话发表之后,这个比例上升为19.4%,共187人。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部分基层党组织和党务工作者在发展的形势面前,抱着消极的态度,他们认为,只要上面有明确的规定,上面怎么讲,下面就怎么做,因此大多准备不足,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培养教育工作明显滞后。表现在对“七.一”讲话的深邃内涵,不求深刻地认识、理解并宣传好;有的就发展谈发展,而不去潜心研究新的社会阶层优秀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的规律,特别是对一些无党员或只有少数党员且党组织不健全的民营科技企业、私营企业等社会、经济组织中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工作以及对这些对象的教育工作更加忽视。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我们将贻误一个壮大和发展的良好时机,也将极大地挫伤社会新阶层人员的入党积极性,削弱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三、做好发展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工作的几点思考

思考之一: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是做好发展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工作的基础。

随着党建理论的推动和形势的发展,私营业主不能入党的禁锢即将突破,必定给党内党外带来强烈的反响。在这一党的发展史上特殊时期,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武器,不失时机地统一全党全民的认识,大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共同关心、参与和支持我们党搞好“吐故纳新”,把党员发展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着重抓好三项工作:一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做好发展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工作的思想认识。各级党组织、理论部门和基层党校,要采取一切有效的形式,大力宣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宣传新的党建理论,大力宣传发展私营业主在内的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的极端重要性,自觉地站在不断扩大党的阶级基础、增强党的群众基础,提高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历史高度,正确看待新时期党员的发展方针,真正把认识统一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上来。二是要认真搞好调查分析,积极做好应对措施。基层党组织要集中力量,深入工厂、企业、街道等社会新阶层人员相对集中的地方,仔细搞好情况排摸,把社会新阶层人员的数量分布、入党意愿、现实表现、从业等情况搞清楚,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发展工作的应对措施。三是对要求入党的社会新阶层人员的优秀分子要抓紧做好培养和考察工作。要克服等待观望情绪,不能把新阶层人员与其他阶层人员另眼看待,更不能将新阶层人员冷漠地拒之于党的大门之外。要积极鼓励他们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为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力量;对有入党意愿的社会新阶层人员要给予肯定,指出努力的方向;对要求入党的社会新阶层中的优秀分子,要积极做好培养工作,在实践中考察和提高他们,为他们入党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

思考之二:教育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是做好发展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工作的前提

社会新阶层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确保今后党员质量的关键,而思想素质的提高则需要一个教育的过程,特别是社会新阶层人员所处的特殊环境,必须把教育、提升重心前移,着重解决思想入党问题。

一是要对社会新阶层人员加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要巩固“学教”活动成果,把增强党的凝聚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好经验、好做法运用到新的社会阶层的党建工作中去,从而进一步提高党的影响力,吸引全社会的优秀分子集聚在党旗下。如,**区工商分局党委,在全区148户党员个体工商户中实行亮牌经营活动。开展半年来,“党员经营户”的牌子极大地约束了党员个体工商户的经营行为,在近期工商部门受理的投诉中,党员经营户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而在日常经营中,亮牌经营的党员个体工商户营业额也明显好于其他个体工商户。不少个体工商户党员表示,这是一个“双赢”的活动,既有利于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又为自己的经营活动创出了牌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在其他工商户中树立了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

二是要对社会新阶层人员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这是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开展道德教育、普法教育、诚信教育等,要求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社会新阶层中的广大人员,首先必须做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拥护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较高的爱国热情,愿意为振兴中华做出自己的贡献。

三是要对有入党意愿的社会新阶层的优秀分子加强党的基本知识教育。通过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上党课等形式,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对党的认识,重点要解决入党为什么的问题。对社会新阶层,要把入党是为公还是为私这个问题通过教育要彻底弄清楚,使其中一些自私狭隘的不良心理得到涤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端正入党动机。

思考之三:正确把握吸收党员的标准和条件是做好发展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工作的关键

据这次对109名党务工作者的走访和对社会新阶层的调查,在对发展社会新阶层人员的入党标准上,当前主要存在这样几种错误的认识:部分党务工作者有不同的标准观,认为不同的阶层应有不同的标准,社会新阶层入党可以与其他人有所区别,实行自己的特殊标准,9%的人认为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标准要严,12%的人则认为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标准可以放松一些;有的党务工作者对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的标准理解和把握不准,存在以具体标准代替党员标准的倾向,有15%的人以好人标准代替党员标准,认为只要人好,乐于做善事,就符合标准,有23%的人以经济标准代替根本标准,认为企业大了,收入多了,对国家的贡献大了,就符合标准等等;社会新阶层中的一部分人则认为,只要能够照章纳税,善待员工,甚至只要不做违法违纪的事,就符合标准。这些顾此失彼的“标准”不解决,在实践中将是十分有害的。

正确把握入党条件,是确保发展党员质量的前提和保证。要严格坚持《中国共产党章程》中规定的党员标准。我们的党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统一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发展党员只能坚持统一的标准,不能有多标准或双重标准,不能为了发展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而放松或降低党员的标准。通过准确把握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优秀分子入党的条件,真正把他们中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自觉为党的路线和纲领而奋斗、经过长期考验、符合党员条件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要正确处理组织入党与思想入党的关系。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员中主动申请入党的要及时做好培养工作,帮助他们端正入党动机,对没有明确表示入党愿望的优秀青年,要积极引导,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对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使新的社会阶层人员中入党积极分子队伍不断壮大,源头不断拓展。要坚持积极谨慎的发展方针。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社会的反响度强烈,对党的建设影响很大,各级党组织必须严格把关,谨慎发展,成熟一个,发展一个,防止一哄而起,成批发展。要针对他们身份的多变性、工作的特殊性、流动的经常性等特点,采取新的有效手段,加强先期考察,全面了解他们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业务技能、自身形象等现实和一贯表现,尤其要把入党动机搞清楚。要扩大公示范围,吸收为预备党员前,拟发展对象的情况不仅要在本部门公示,还要到与他们有关联的部门、单位公示,广泛征求意见,形成民主推荐,群众监督,组织把关的党内与党外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在把握党员标准中提高发展工作的质量。

思考之四: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党建工作机制是做好发展社会新阶层人员入党工作的保证

第一,要尽快理顺社会新阶层党组织的管理体制。新的社会阶层集中的企业,党组织隶属关系以属地管理为主,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按照行业或产权关系进行管理。社会中介组织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坚持“以行业管理为主、条块结合”的原则,可以建立中介组织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包括组织、人事、工商、民政等部门和一些重要的行业协会等,作为党建工作的指导、协调机构;也可以由现有的隶属于民政部门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部门党组织负责指导社会中介组织党的建设;规模不大的社会中介组织还可以由相应的行业协会负责指导管理,或者由街道、社区等基层党组织负责指导和管理。

新阶层范文篇9

一、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主线,切实加强机关党员干部思想建设

抓好机关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是机关党建工作的首要任务,我们坚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切实加强机关党员经常性教育。

一是着力在理论武装上下功夫。以目标考核等方式,督促指导机关党组织认真落实“”制度,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认真抓好《党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市三次党代会和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的学习贯彻;积极开展“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形成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

二是着力在创建学习型机关上下功夫。以抓好党工委中心组学习,尤其是领导干部的学习为龙头,以完善党员教育学习制度为保障,促进和带动整个机关面上的学习。坚持党员领导干部上党课制度,充分发挥机关宣教团的作用,扩大学习宣传影响力、带动力。在“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中,采取精读原文、观看电教片、听辅导报告、专题讨论、学习交流等方式方法,组织党员干部进行学习,掀起了创建学习型机关新高潮。

三是着力在推动工作上下功夫。坚持学习理论与指导实践相结合,教育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把理论学习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动力。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结束后,结合开展“执政为民、服务发展”学习整改活动,机关党组织认真把握党建工作在经济建设中的切入点,围绕建设“三区”目标,开展学习调研,注意研究本部门工作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系统性问题及面临的突出矛盾,理清工作思路,推动机关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以实施机关党建目标管理为抓手,努力推进机关党组织规范管理

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修改完善《双桥区机关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细化、量化《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及区委《关于加强机关党建工作暂行办法》的要求,发挥“四个作用”,提高机关党建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

一是充分发挥机关党工委领导作用。注重把“党要管党”落到实处,全面做好工作规划、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工作,切实加强对机关党建工作的领导。年初与各单位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重点采取深入基层调研,组织经验交流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各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和沟通,听取意见、争取支持,上下联动、形成合力,共同研究解决机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巩固和发展齐抓共管机关党建工作的良好局面。

二是充分发挥机关单位保障作用。各机关单位高度重视本单位党建工作,坚持每年不少于两次听取机关党组织关于加强党的建设的意见、建议,认真研究解决党建工作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按不低于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2%为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和活动经费;党务干部接受培训、必要的外出考察学习等各项开支,列入单位行政经费预算。机关党组织所需办公场地、设施等也得到了充分保障。

三是充分发挥部门党组指导作用。部门党组把机关党组织视为政治上的帮手,把选好配强机关党组织书记或副书记,当作指导机关党组织工作、加强部门机关党的建设、培养锻炼和考察干部的重要途径来抓。党组或行政负责人召开有关会议时,通知不担任部门领导职务的机关党组织专职书记或副书记列席、参加。在机关人事工作中,涉及到干部职工的考核、提拔、调动、奖惩等,尊重党组织的发言权,并负责任地听取机关党组织的意见和建议,接受机关党组织的监督。

四是充分发挥机关党支部主导作用。机关党支部在抓好经常性党员教育的同时,结合党员的思想和中心工作需要,精心安排其他学习内容,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业务和文化素质。积极配合行政制定机关管理制度并抓好落实,推进规范化管理,建立良好的机关秩序,营造风气良好、团结向上、规范有序、关系融洽、充满活力的机关氛围,以党内各方促进机关和谐,以机关和谐带动社会和谐。

三、以机关廉政文化建设为载体,坚持教育、监督、查处并重方针,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和市纪委全会工作精神,紧紧围绕区纪委党风廉政工作会的部署及要求,加强对《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学习教育。结合对会议精神和《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突出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增强了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一是抓廉政教育。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中央纪委第七次全会上的讲话精神,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通过上廉政党课、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革命传统教育和警示教育等方式,进一步夯实党员干部思想基础,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始终保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本色。今年以来,机关党员干部上“清廉从政、服务发展”主题党课62场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警示教育600余人次。

二是营造廉政文化氛围。各机关党组织充分利用墙报、警示语、办公座牌等形式,在办公小区、办公楼、办公室开展反腐倡廉宣传,使廉政文化“登堂入梯”;深入开展“清正廉洁、服务发展”和“创一流业绩,迎接十七大”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共收到理论文章40余篇。

三是以廉政为主题唱响正气歌。以组队参加全区“红五月”歌咏比赛为契机,以《手莫伸》为参赛曲目之一,组织机关干部开展以“树荣辱观、唱正气歌”为主题的演唱活动,讴歌党的丰功伟绩,传唱廉政歌曲,在机关掀起了“唱响正气歌”高潮。

四、以机关党建带基层党建为突破口,努力构建与城乡统筹相适应的机关党建新格局

为构建城乡党建统筹新格局,机关党组织发挥党建工作的优势,以机关党建带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党建为突破口,努力构建与城乡统筹相适应的机关党建新格局。

一是发挥作用突出“三带”。机关党组织、党员干部通过带头学习宣传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带头树立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带头参加农村、社区、“两新”组织公益事业。通过发放连心卡、参加“党员活动日”、参与基层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基层治安管理、基层环境管理等,使机关党组织和党员成为推动基层建设的重要力量。

二是强化责任立足“三帮”。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组织帮一”等多种形式,建立机关党组织联系农村、社区、“两新”基层党建制度,按照行政管理与地域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在机关设立“两新”组织党建指导服务站,建立党建指导员队伍,切实帮助基层党务工作者提高素质、帮助基层党组织完善制度、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生活问题。机关党员深入农村、社区宣传国家有关政策,为基层困难党员“一日捐”;机关党员领导干部为基层党务工作者讲解工作方法,指导完善党建工作措施,在全区造良好的机关党建带基层党建氛围,使基层党组织、困难党员真正感受到机关党组织和党员的先进性。

新阶层范文篇10

[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大统战格局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经济社会发展下产生的新的产物,是经济社会发展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决定的,是积极参与治理现代化建言献策的重要群体、是积极维护网络空间生态巩固意识形态阵地的重要力量,是积极突破技术壁垒催生新业态形成新动能的重要主体,探析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经济发展领域中如何凝心聚力、发挥优势、创造价值是新时代历史方位发展的新课题。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推动新发展阶段

改革的生力军“新发展阶段”是同志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以前瞻性、全局性、系统性、创新性、战略性作出重要战略论断。在新发展阶段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是增强市场动力、激发市场活动、挖掘市场潜力的内在驱动。

(一)新发展阶段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呈增长态势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快速成长起来的一个新群体,是我国体制转型和社会结构转型的新的政治概念。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社会阶层模式单一仅有知识分子阶层,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依据基本国情和发展规律,制定了基本经济制度,在制度的规范下细化社会分工,经济有序健康发展的同时社会阶层发生了新的变化,新的社会阶层产生并且迅速发展,其涉及和服务在经济的各领域和各行业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在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国内改革形势严峻、新冠疫情冲击的背景中,我国经济发展仍保持稳步增长,中国经济发展是世界经济的动力源,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稳定器,是战胜疫情的压舱石。全球疫情的大流行迫使我国直面经济如何发展、人们如何工作生活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了时代的考题,有危必然有机,直播、微商、平台等行业直接“火爆”起来,自由职业人员、新媒体从业人员数量增长迅速,在新业态、新职业中,外延不断地动态发展和拓展的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新发展阶段深化改革的重要因素。

(二)新发展阶段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呈新发展趋势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洞察力、捕捉力和创造力,是把握新发展阶段内在规律中的突破点和着力点的关键,是统战工作新的增长点,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着眼科学发展,肩负时代责任,不断自我完善,从顶层的设计到完善的制度,从“智能型”人才的崛起发展到社会组织化平台不断地搭建,都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态势。首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活跃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掌握核心技术、拥有专业知识及保持创新思维是其部分群体中的本领特色,因此,他们无论是应对市场不定因素的冲击,还是面对生存压力和职业流动都可以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和修复。其次,影响力不断扩大。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始终保持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敏感度,始终保持对行业发展强烈的进取意识,始终保持对中华民族奋进发展强烈的责任感,因此,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公平、正义的观念使他们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其价值取向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最后,参与度不断提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学历高、思维灵活、专业能力强,具备社会参与的能力,同时其对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参与意识也在不断地增强。

(三)新发展阶段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呈新的着力点

新发展阶段意味着面临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新的任务,处于凝聚共识、化解矛盾、汇集合力的重要窗口期,党中央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从政治方面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支持和拥护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政策方针,具有较高的政治认同度,因此,要加强政治引领凝聚共识。其次,从经济方面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分布广、职业多、专业性强、身份超脱,其多元价值、建言献策、创新能力,是落实发展理念、推动改革发展、开拓市场路径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因此,要实现有效沟通发挥最大优势。最后,从文化方面看,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社会公德、职业道德有着新的视角和新的诠释,在文化建设中他们有着较高的职业素养,有着良好的社会形象,有着较强的服务意识,因此,要重视价值认同激发责任意识。

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推动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

科技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是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撑,掌握最前沿领域的科技先机,是未来发展最锋利的“武器”。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科技创新成就贡献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黄金时期”,在创新领域上已经呈现出“跟跑”加快,“并跑”增多,“领跑”涌现的良好局面,在“赶上世界”科技强国梦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科技创新的巨大成就离开不开顶层设计的精准性思路、前瞻性规划和科学性部署,离不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离不开科技人才的汗水、智慧和力量,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中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是活跃在企业科技核心领域前沿阵地的科技人才,他们以自身的优势和活力,遵循发展规律,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上,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上,在新业态、新技术、新产品上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不断开拓进取

从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科技成为了世界格局的内生变量,是国家强大的重要力量所在,也是支撑经济协调发展的第一动力。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全球科技革命已然成为改变发展格局、突破发展困境、引领发展方向的关键点和源动力,全球的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为中国创造了重要的发展契机,把握重要的战略机遇期,是我国增强经济竞争力、实现科技创新影响力,迈向科技强国新征程的关键因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之一,其影响力大、创新意识强、思想活跃、思路多元,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对市场有着敏锐地洞察力,能够精准地把握机遇,对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等科技创新技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进行积极探索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制约,不断取得突破性、关键性、前瞻性的科技成果,是国际战略博弈占领制高点的迫切需要,是掌握战略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国民安全维护和平的迫切需要。总书记明确指出:“关键的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攻破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的关键,是需要政府支持企业的创新活动,制定创新政策、优化创新环境做“粘合剂”;领军企业要发挥研究和实践优势,组织平台、聚集资源做“助推剂”;打造强大的科技人才队伍,解放思想围绕核心技术攻坚克难、探索突破口,抓住薄弱环节做“主力军”,只有政府、企业、科技人才的融合发展,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具有出突的知识水平高、创新意识强的显著特征,是冲破思想桎梏、破除思路束缚、打破“卡脖子”瓶颈的重要力量,在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上,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资源优势和智慧优势,为突破“卡脖子”问题发挥了自身价值。

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探索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同志为了使中国经济发展行稳致远,深刻分析国内外形势,依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了一系列战略性决策,提出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新时代赋予新兴产业时代性、战略性、使命性,结合区域优势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做好“延链、补链、强链”,保障产业链安全、高效、稳定发展,是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是构建产业体系的着力点,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新兴产业领域中不断拓展和延伸,他们通过自组织搭建沟通平台,凝聚力量,发挥优势,掌握规律,为新兴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注入强大动能。同时,分布在经济和科技领域的人士可以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为新兴产业如何谋划“链”式发展进行分析和研判。因此,要加快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培育来壮大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推进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