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阶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07:36:57

新阶段

新阶段范文篇1

《实施意见》强调,要广泛深入地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发[2006]15号文件精神,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全面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巩固和壮大全区统一战线,把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落到实处,为**全面振兴、构建“和谐**”、“实力**”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实施意见》强调,要加强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和沈委发[2006]8号及我区的实施意见,不断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要广泛听取和吸纳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不断推进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要建立派联系街道、共建和谐社区制度,拓宽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渠道。各级党组织要自觉接受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监督。要把支持派加强自身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责任,全面加强参政党建设。

《实施意见》指出,要大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实施意见》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制定《**区贯彻〈宗教事务条例〉实施细则》、《民族宗教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充分发挥统战部门在宗教工作中的牵头协调作用,切实加强爱国爱教团体和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建设,依法维护爱国宗教团体的利益,妥善处理涉及宗教因素影响社会稳定的事件,抵御境外利用宗教进行渗透活动。

《实施意见》指出,要认真做好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要着力做好台胞台属特别是来**投资台商的工作。加强与港澳台侨人士,特别是华裔新生代代表人士和海外社团联系,促进我区与港澳台地区和海外的交流与合作,坚持把维护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的根本利益作为侨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鼓励和支持他们关心和参与我区现代化建设。要做好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统战工作,支持他们通过多种形式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要切实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积极探索做好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方式方法,建立党外知识分子工作重点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制度。

《实施意见》指出,要积极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引导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致富思源,富而思进,自觉接受党的领导,自觉履行义利兼顾,扶贫济困的社会责任,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加强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党的建设,引导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积极为党组织活动提供必要条件。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由区委统战部牵头,有关部门和团体参加的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工作合力。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纳入街道、社区党组织工作范围。要把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的培养选拔纳入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逐步建立一支代表人士队伍。

《实施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工商联的作用。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中的主渠道作用,认真听取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工商联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充分发挥工商联在政府管理非公有制经济方面的助手作用,进一步做好协调服务、参谋咨询工作。充分发挥工商联在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团结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要大力发展行业商会、同业公会组织,壮大队伍,实现工商联组织可持续发展。

《实施意见》指出,要切实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要把我区各派、工商联组织负责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有造诣的专家、学科带头人和有关社会团体领导班子中的党外人士、无党派和民族宗教界代表人士作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重点。要把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纳入全区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认真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培养选拔党外干部工作的意见》,努力造就一支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广泛代表性和较强参政议政能力、与党长期亲密合作,德才兼备的党外代表人士队伍。

新阶段范文篇2

一、对当前非公经济现状的探析

纵观当前非公经济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它呈现出以下“三大”态势。

1、对象呈现多样性,队伍不断扩大。而今在非公企业队伍中已经不再是过去的某一区域,特殊范围内的老面孔、熟面孔,其家族成员中发生新的变化,他们当中既有本地人,也有外地人;既然有市外省外人,也有境外异域人。这些人层次不同,类别不同,文化差异不同,在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伦理观念、处世哲学、经营理念、为人准则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差异,具有复杂的多样性。

2、行业呈现立体性,内涵不断扩大。从狭义上讲,原先的工商业仅局限于一店、一铺、一厂的经营业主,可谓是规模小、行业窄、人数少。从广义上讲,其内涵得到了扩展,规模大小不一,行业领域不限,区域场所不定,跨地区、跨行业的企业、集团呈上升趋势,资产由几十万、几百万到上千万、数十亿元,中介机构、商贸流通等新兴行业应运而生,行业间的无序竞争催生同业协会诞生,且商会内部的分工进一步趋于细化、具体。

3、结构呈现多元性,层次不断扩大。从文化结构看,在众多的创业人流中,有留学归来的海外学子,有从各类院校毕业出来的毕业生,有弃教经商的学者、教授,有弃权从商的政界要员,也有打工归来的打工族,知识型的创业对象呈攀升趋势。从年轻结构看,有涉世不深的初生牛犊,有经商的商海高手,从二十多岁到六七十岁,各个年龄段的群体都有,老中青相互交织并存,构成了一个和睦相处的大家庭。从性别结构看,男性独撑天下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不少巾帼豪杰频频出现在谈判席上、签字台前和重大节庆活动中,其胆识、气魄、风度不比男性逊色。公务员之家版权所有

二、做好新形势下工商联工作的几点思考

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特色新任务新要求,我们只有充分发挥工商联“以友会友、以友聚友、以友拓友”的功能,在政治上关心他们,在经济上帮助他们,在思想上信任他们,在行动上团结他们,在措施上调动他们,才能进一步凝心聚力,把力量团结到加快发展上,团结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上来。

1、在政治上关心他们。重视加强非公经济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正常党员领导干部与非公经济人士联系交友制度,力求做到制度化、正常化。大力实施非公经济影响力工程,在条件成熟的非公企业中发展党员,建立党支部。积极引导他们参政议政,扩大非公阶层的进入人大、政协的比例为他们进言献计提供舞台,畅通渠道。

2.在经济上帮助他们。筹建推行非公经济发展扶助基金会,专门用于支持、扶持一些弱小企业的健康成长。建立银企沟通联谊会,组织企业界与金融界直接对话沟通,在联谊交流中增进感情,让金融界充分了解企业发展现状,资金需求,为企业界扩大发展寻求帮助架通桥梁。建立企业信用等级评价通报会,定期公布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情况,为健康企业快速发展营造松环境,打造企业信用“名片”。

3.在思想上信任他们。与非公经济人士建立朋友式的信任关系,经常性地与他们沟通联系,让他们有话找工商联倾诉,有难找工商联帮忙,有事找工商联解决,把工商联建成他们的“娘家”,经常性下基层到企业,上门喝一杯茶,到办公室坐一坐,或到车间转一转,耐心听一听他们的想法,及时将采纳的建议和意见落实情况反馈给建议人,让他们感受和体会党委、政府、商会对他们的尊重和信任。

新阶段范文篇3

一、充分认识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深刻领会中央对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定位。一是扶贫功能作用新定位。扶贫开发不仅是一项重要的经济工作,也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不仅要帮助贫困人口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更要确保发展成果共享,促进公平正义,构建和谐社会。二是扶贫战略格局新定位。新阶段的扶贫开发工作要发挥“大扶贫”的杠杆作用,健全完善“大扶贫”的战略体系。三是扶贫标准和扶贫对象新定位。随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和扶贫标准逐步提高,农村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低保维持生存、扶贫促进发展”两轮驱动的新阶段。四是农村扶贫政策新定位。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到2020年实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总体目标,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把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重点提高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

2、准确研判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形势。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积极创新“大扶贫”理念,实施了“七大工程两项计划”,推广了“扶贫九到户”模式,探索出了“产业扶贫”和“企业参与扶贫”新路子。扶贫开发工作取得明显成效,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深刻变化。但是,全县还有近10万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的高山和偏远地区,生产生活条件艰苦,脱贫难度加大,部分人群脱贫基础不稳固,面临新的返贫压力,对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3、科学把握加快脱贫致富进程的新机遇。“十二五”时期,国家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三农”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和扶贫开发工作将给予重点扶持。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步完善,特别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奠定了坚实基础。《省农村扶贫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为依法扶贫、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创造了良好环境。

二、明确扶贫开发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4、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转变扶贫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开发式扶贫为主线,以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为首要任务,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注重人力资源开发,提高综合素质;更加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更加注重解决连片贫困地区贫困问题,努力实现更好更快发展。

5、目标任务。2012—2015年,全县将扶持对象分为重点扶持群体、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重点扶持村三个层次,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为支撑,扶贫开发达到“12345”目标,即:围绕一个总体目标,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5万人,努力缓解相对贫困问题;达到两个改善,贫困农村的村容村貌大大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大大改善;推广三个模式,开发式扶贫、开放式扶贫、保障式扶贫模式;突出四个重点,产业化扶贫、基础设施建设扶贫、民生扶贫、科技扶贫;实施五个项目,实施45个重点贫困村和25个重点老区贫困村的整村推进和连片开发扶贫工程、实施扶贫搬迁和危房改造1500户6000人、实施雨露计划培训5000人、实施5000户贫困家庭的产业项目及其配套项目建设;实施100家扶贫互助社规范建设管理工作。

6、基本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实效。以贫困群众为工作对象,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解决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做到扶贫到户、脱贫到人。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多措并举。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形成“政府主导、群众主体、部门帮扶、社会参与、分级负责、合力推进”的格局。三是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落实扶贫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对因灾因病等突发事件陷入暂时性贫困人口,提供救济救助;对没有劳动力或劳动能力丧失的贫困人口,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对生活在不具备开发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扶贫搬迁、异地开发。四是坚持自力更生、社会帮扶。尊重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动员和组织贫困群众参与扶贫资金的使用和监督、扶贫项目的选择和实施,充分调动贫困群众在扶贫开发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五是坚持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要求,实现资源、人口、环境的良性循环,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路子,推进全县经济社会跨越性发展。

三、把握全县扶贫开发的工作重点

7、大力推进专项扶贫。加快整村推进力度,全面启动“十二五”期间全县45个村的整村推进工作,每年启动9个村的项目建设。突出老区扶贫,加强中心老区乡镇和重点老区贫困村扶持,保护、建设和开发麻池苏区遗址、枝柘坪红三军旧址、资丘七十七烈士纪念碑等红色革命遗址。做好扶贫搬迁,每年实施扶贫搬迁1000人以上。强化产业化扶贫,每年兴建和改造产业化扶贫特色优势产业基地1万亩以上。加强科技扶贫,每年实施“雨露计划”培训1000人以上。连片开发扶贫,积极争取中央和省新一批连片开发试点项目,统一规划,分级负责,集中扶持。注重典型示范,进一步加大高家堰镇金盆村、高家堰村、龙舟坪镇何家坪村等扶贫示范点的扶持力度,着力抓好龙舟坪镇“城郊大棚”、民居改造等工作。

8、大力推进行业扶贫。县直有关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能,加大行业扶贫工作力度。县扶贫、发改、民宗、财政、统计、审计、金融等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扶贫政策,在项目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向老区贫困地区倾斜。县交通、经信、旅游、移民等部门,要支持贫困乡镇的乡村公路建设、中小企业发展和旅游综合开发。县国土、林业、水利、环保等部门,要积极做好国土整治、低产林改造、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农田水利及农村水电等重点工程建设。县电力、广电等部门,要积极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开展送电影下乡活动。县教育、文化等部门,要扎实抓好“助学启智”工程,加快贫困村“农家书屋”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县卫生、计生等部门,要实施好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民福等重点工程,切实解决好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县科技、农业、畜牧等部门,要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技普及,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开展良种引进、品种改良、疫病防治等方面提供优惠、便捷的技术服务和政策支持。县人社、民政、住建等部门,要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人才培养、贫困人口社会救助、农村危房改造力度。县工会、妇联、团委、残联等组织,要积极帮助解决农民工、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的实际困难。

9、大力推进社会扶贫。抓好对口帮扶,积极争取落实“616”、对口定点扶贫、“城乡互联、结对共建”新农村建设等帮扶工程,继续组织实施“1321帮扶工程”,充分发挥帮扶部门人才、资源、信息等优势,尽力帮助重点村引进项目、资金、人才,提供信息服务。抓好村企共建,鼓励引导企业到贫困村兴办基地、领办产业、创办企业,促使农村资源与企业项目对接,农业基地与企业产销对接,农民技能与企业需求对接,带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和农民增收。推动民间扶贫,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志愿者行动。积极争取国际扶贫组织援助,建好外资扶贫项目。引导社会力量投身于扶贫开发事业。

四、努力创新扶贫开发工作机制

10、完善政策支撑、合力推进的高效整合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实施开发式扶贫,充分整合资源,大力推进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推动各项社会事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11、完善统筹协调、分工负责的“大扶贫”协调机制。按照“统一规划、分年实施、片区推进、点面结合、扶贫到户”的思路,注重把政府扶持与社会扶持相结合,充分发挥社会扶贫的巨大作用,使贫困人口得到有效的扶持。

12、完善重点脱贫、差别扶持的贫动态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扶贫对象识别机制,实行农户返贫纳入制度和脱贫销号制度,对贫困户实行动态管理。要区分不同类型的贫困户,实行有差别的扶持政策和标准。要坚持扶真贫、真扶贫,提高扶贫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五、切实加强对扶贫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

13、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按照“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县抓落实”的管理体制和“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综合评价考核制度,强化扶贫开发目标责任制管理,把扶贫开发的政策措施落实到贫困村、贫困户。

14、严格扶贫项目管理责任。以2012年开展“项目质量建设年”活动为契机,加强扶贫项目质量和专项资金监管。要科学制订扶贫项目规划,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要严格实施项目,加强督办检查,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将检查验收的结果作为划拨扶贫资金的依据。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的专户专账管理,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公告公示,完善和严格报账制管理办法,增强资金使用透明度,接受各方面监督,提高扶贫资金的使用效益。

新阶段范文篇4

一、实施战略管理是企业应对各种变化的唯一选择

在以往的管理中,企业先后经历了生产导向、推销导向和市场导向的三个管理阶段,在以生产、推销为导向的管理中企业注重的是生产,在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中企业注重的是市场和消费者,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客观上要求企业改变思考问题的逻辑程序,从市场和顾客的需要出发,由生产型转变为经营型,这是企业管理一次质的飞跃。但近二三十年,世界经济和企业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了应对这种种变化,战略管理应运而生。企业开始进入以战略为导向的管理阶段。要正确地实施战略管理,必须对战略管理的重要意义有明确的认识。

首先,战略管理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的客观需要。近年来,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加快,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新的技术不断涌现、新的产业不断产生,产品的生命周期愈来愈短,而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愈演愈烈,尤其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化的形成,信息传递的程度大大加快,地球也由此变得愈来愈小,从而使企业不仅面临着科技革命、网络革命、信息革命的新挑战,也面临着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从粗放型向集约化经营转变的新变化;不仅面临着进入WTO后的新考验,也面临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深化内部改革的新要求;同时还面对着多元化的产权关系和多样化的人文环境,需要我们对以往的管理进行重新定位;面对着劳动关系的市场化、契约化和职工思想、行为方式的多元化,需要我们及时破解这“多元方程”。外部环境的种种变化使企业越来越感受到企业长远发展的重要性和实施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其次,战略管理是企业应对内部管理新变化的必然举措。现代企业的发展总体上已从传统企业走向新型企业。从“硬件时代”走向“软件时代”,从经验决策走向科学决策,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管理。而现代管理面临着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这些挑战无疑使管理经受深刻的变化和创新,管理的人本化、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和高效化已成为现代管理的特点。97年在上海召开的世界管理大会上,对未来管理的变革进行了十大趋势的分析:创新一未来管理的主旋律;知识-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学习型组织一未来成功企业的模式;快速的应变力一时代的新要求;权力结构转换一变正金字塔为倒金字塔;弹性系统一跨功能跨企业的团队;全球战略-21世纪企业决战成功的关键;跨文化管理一管理文化的升华;“四满意”目标一企业永恒的追求;“没有管理的管理”一管理的最高境界,尤其是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的新模式,冲破了传统管理的格局,已被许多成功企业所采用。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中的40%,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的80%都按学习型组织的模式进行“企业再造”,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学习型管理与传统管理相比,在管理思想上,强调学习加激励使人勤奋的工作;在管理组织上,强调以共同愿景为基础、以团队学习为特征,是一个扁平化、有弹性的组织;在管理内容上,以增强学习力、应变力为主、提高群体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管理方法上突出柔性导向;在管理职能上,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以综合和“理”为主;在管理资源上以知识资源为主体,以快变创新求效益。随着企业管理的变化,领导工作和管理工作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过去80%的工作可根据规章制度和工作标准去处理,只有20%的工作需要判断,而现在将有80%的工作需要作出判断,因此,要使企业在变化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制定正确的企业战略,科学地实施战略管理,并及时把握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优化内部资源的配置,从而取得内部资源与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与协调,实现企业的新发展。

第三,必须注意发挥战略管理的作用。战略管理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能促使企业领导层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及时抓住机遇、规避风险。二是它有利于企业优化配置内部资源,因为只有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方可将企业的各种资源统一到企业战略之中,以避免资源分配与重点工作安排上的偏颇。三是它对企业内部的高效运行起导向作用,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协同作战能力。四是它可以对企业员工产生激励作用,由于战略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命运和前途,职工在为制定战略献计、为执行战略出力的同时,也被战略目标中的共同愿景所吸引和振奋,从而激发士气,提高对企业的归属感。二、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是企业迈向战略管理新阶段的加速器

要搞好战略管理,关键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已成为企业迈向战略管理新阶段的加速器。作为领导者只有把战略管理作为自己的首要职责,注意养成自己的战略思考习惯,增强战略眼光、战略气魄和战略思维能力,学会从战略的角度和高度去观察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才能“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一)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更新原有的思维方式,实现思维方式的转变

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冲破思想上的“禁区”,变革原有的思维方式,将传统思维规范变为立体多维的思维方式,由“盲从型”向“自主型”转变,由保守型向创新型转变,摆脱“唯书、唯上”的思维定势,保持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求异性,按照小平同志“敢冒、敢试”的精神,以新的视野和新的思维模式思考分析问题,善于接受新的事物,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实践证明,改革的每一步启动和深入,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的实施,都是以人们的思维方式的变革为前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阻碍企业发展的最大障碍不仅仅来自于外部环境而主要是来自于自身,来自于头脑中沉淀的思维方式,因为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思维方式,不可能在短期内自然消失,变动性会和新的思维方式发生碰撞磨擦而影响战略管理的实施。因此,我们必须要实现思想的再解放,认识的再提高,观念的再更新。

(二)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提高宏观决策水平

企业的竞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决策的竞争、战略的较量,企业的最高经营者为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环境,必须就企业未来经营活动的发展方向、新产品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等关系企业全局的重大问题进行战略决策。要提高决策的准确性,就必须从宏观上把握形势,高屋建瓴,考虑整体,驾驭全局。必须以超前的意识,立体的思维和远大目光洞察一切,以提高自己的决策能力和水平。而要提高宏观决策水平,应注意把握“五性”:一是全局性。决策时要周密考虑,统筹兼顾。处理好近期与长期.局部与全局.雷点与一般的关系。二是准确性。决策时要注重决策依据的可靠,搞好调查研究,吃透上情和下情,避免决策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战略性。决策时要抓住战略性而不能沉湎于战术性问题,主要抓中长期规划而不是具体工作安排。四是超前性。决策时一定要想远一点,想深一点,善于从多变的形势中预测趋势。五是民主性。决策时要充分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集中集体智慧,反复权衡利弊,优中选优,以保持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要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必须加强“自我修炼”

如何加强“自我修炼”,对提高领导干部的战略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提出了“五项修炼”的要求,一是强调自我超越,向常规思维挑战,向自我挑战。二是强调改善心智模式,学会把镜子转向自己,学会开放心灵和思维方式,容纳别人之想。三是强调建立共同愿景,努力将个人的小愿景与企业的大愿景有机的结合起来。四是强调团队学习,通过“深度汇谈”,扩大思考问题的空间。五是强调系统思考,并提出了系统思考的三个重点:即防止分割思考,注重整体思考;防止静止思考,注重动态思考;防止表层思考,注重本质思考。企业领导者在五项修炼中最核心的修炼应该是系统思考,因为,一个领导者战略思维能力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与能否进行系统思考有关,只有进行系统思考,立足未来,把握整个系统的发展趋势,确立明确的思维目标,才能保持思维的灵活性、系统性和变通性,不断扩大思考问题的时间跨度和空间跨度。

新阶段范文篇5

一、主要成效

(一)消除绝对贫困人口,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两年来,解决了1.27万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人口由2001年底7.07万人(新阶段未稳定解决温饱的人口标准)下降至5.8万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0年的1597元增长到2002年的1700余元。625元以下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的生产条件。新建水池260口,水窖2200口,维修堰塘16口,新增蓄水量13.8万多方;新修维修水渠6条、3.85公里;整治河堤12处、5000米;改善灌溉面积2.6万亩;新修乡村公路42条、158公里,扩修维修乡村公路150公里;架设桥梁16座、386延米,建设当家田1.2亩,其中坡改梯6700亩。

(三)狠抓农业产业化建设,着力兴办“龙头”企业。新建多经基地6.93万亩,其中:柑桔4.2万亩,茶叶0.3万亩,板栗1.2万亩,银杏1.2万亩,优质苗圃基地256亩。扶建了惠农养殖、县烟草公司、三峡洛滋服饰有限公司、三峡森达鞋业有限公司等企业。

(四)实施环境改善工程,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全县共搬迁1321户、4374人,涉及到8个乡(镇)的21个自然村、312户、1053人实现了整体搬迁;全县共改造茅草屋1554户、3837间;实施“五改三建”工程1709户。

(五)加速科教文卫发展,促进社会事业进步。扶建学校8所、2200平方米;扶建县医疗中心,12个卫生院(所),建房5860平方米,购置医疗设备39台套;新建了20个村级广播室,30个地面卫星接收站和10座有线电视站;扶建了县电信公司,扩大了有线、无线电话的覆盖面。

二、主要作法

(一)突出科学定位,狠抓扶贫开发规划的完善。为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突出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的扶持重点:一是组织专班对全县乡村按照“四大项”、“十六个子项”指标进行认真调查,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经县委、县政府决策,确定了水田坝等6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乡镇;泄滩等3个重点老区乡镇以及6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二是按照山、水、林、田、路、电、气、房合理布局,综合配套的要求,对全县12个乡镇和新阶段确定的6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编制了详实的扶贫开发规划。组织相关部门对乡镇、村扶贫开发规划进行了评审,形成了《秭归县扶贫开发规划(2001—2005年)》。三是对重点贫困乡镇和贫困村的扶贫开发规划进行整合,目前已修订完善扶贫开发规划74本,县级规划、贫困村规划(汇总)、12个乡镇规划,60个扶贫开发重点村规划;优选项目610个,建成了《秭归县扶贫扶苏项目库》。

(二)突出产业结构调整,狠抓多经林园建设。我县立足峡江特色,壮大支撑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狠抓产业基地建设。新发展优质柑桔种繁苗圃园256亩,年产优质种苗50万株,常年可为社会提供优质脱毒柑桔苗木200万株(枝),满足了全县结构调整对优质苗木的需求,丰富了柑桔场的品种资源,增加了柑桔产业的科技含量。两年来,全县新建改造优质脐橙基地1.2万亩,夏橙基地0.15万亩,使全县柑桔总面积达到了12.3万亩,成为了低山河谷地带农民稳定增加收入来源的支柱产业,同时为高寒偏远地带农户搬迁扶贫提供了生产资料,能使2.7万人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发展蔬菜基地3万亩,使全县蔬菜总面积达到10.39万亩;新建魔芋基地2.05万亩;黄姜基地1.24万亩,鄂马铃薯3号3万亩;

“中华圣桃”示范园700亩。同时充分利用库区蓄水,大力发展库区养殖,已建网箱1200个。还扶建了惠农养殖,沙镇溪385种猪繁育等项目。通过努力,我县目前的粮经比例已由2000年的7:3发展到现在的5:5,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同时,我县狠抓龙头企业的发展,运用信贷扶贫资金750万元扶建了森达集团三峡鞋业有限公司,已形成年产皮鞋70万双的生产能力,安置劳动就业人员1200人,实现利税300万元。扶建了洛兹集团三峡服饰有限公司,安置劳动就业人员150人,其中残疾人8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现值)4122.3万元,年实现利税670.6万元。

(三)突出重点工程,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今年计划修建公路10条、40公里,架设桥梁2座。我县围绕产业的发展,狠抓项目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截至目前,新修扩修乡村公路35条,158公里,其中新修公路96公里,扩修公路62公里,覆盖35个村、1.45万户、5.93万人。天升、龙仙、大范、九条岭、孔楚、白扬、林家等村级公路的修建基本解决了当地农户千百年来肩挑背驮的疾苦;新改造观太公路22公里,覆盖6村、2800户、9520人;新建桥梁2座(升坪大桥、九里中桥)286延米。今年公路建设超额完成任务,一是省市下达我县年度计划任务全部实施;二是集中扶持重点贫困村公路建设已部分启动;三是县级乡道公路建设任务预期完成。同时,新建水池(窖)800口;对郭家坝镇柑桔示范园水利设施进行了配套;解决了水田坝乡初级中学2500名师生的饮水困难。

(四)突出环境改善,狠抓“三大工程”实施。

搬迁扶贫工程。由于我县自然环境恶劣,有3000多户、近13000人居住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搬迁扶贫工程是这部分人从根本上摆脱贫困的唯一途径。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规划以来,我县已实施搬迁扶贫1001户、3023人。并在实际工作中探索出一套完整的运行模式和管理办法。一是锁定搬迁区域。海拔位置较高,气候条件恶劣,生存环境艰难的高寒地区;地处偏僻,居住分散,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需巨额投资的偏远地区;山高坡陡,土地贫瘠,发展无望的“穷骨头”地区;二是锁定搬迁对象。全县有3773户、12991人需搬迁扶贫;三是编制了《秭归县以工代赈搬迁扶贫规划》;四是创建了搬迁扶贫四种模式。能人进城,贫困户下坪的梯级安置模式;兴建居民点的集中安置模式;政府作媒,牵线搭桥的插花安置模式;投亲靠友的外迁安置模式。

同时,我们加强了搬迁扶贫资金的管理。一是捆绑资金,归口管理。县直各部门将争取的开发式移民资金按照“各负其责、各记其功、捆绑使用”的原则,统一划拨到县扶贫办建立专帐,专人专户、专款专用,严禁挪用、截留;二是实行报帐制度,按照进度拨款。率先在开发式移民资金中实行了资金报帐制度。开发式移民年度项目严格按照“户申请、村审核、乡审定、县审批”的原则进行申报和审批。乡镇根据审批的项目启动工程后,填报《专项资金拨款申请表》申拨资金,县扶贫办根据搬迁进度预拨资金。农户实施搬迁经验收合格后,领取搬迁补助资金。由乡镇将农户补助资金领款凭证和居民点基础设施费原始凭证报县扶贫办审查核帐;三是采用“一册四证四联单”,规范项目资金运作程序。对每年度搬迁对象的确定,乡镇在认真调查,农户自愿申请的基础上,编制《开发式移民花名册》报县审批。农户实施搬迁后,县扶贫办凭“四证”进行验收。即:搬迁农户重获生产资料的证明、旧房拆除证明、新建(购)房证明、动迁人口户口证明。搬迁农户领取搬迁补助资金采用“四联单”,搬迁户、乡镇、县扶贫办、资金来源部门各持一联存查、记帐。

今年计划搬迁437户、1500人,其中:政府主导搬迁310户、1000人。截至10月底,政府主导搬迁267户、826人。预计12月底,可完成年度搬迁任务。据统计,搬迁农户平均住房面积由搬迁前的72平方米增加到搬迁后的104平方米,户平增加了32平方米,有38%的农户新增了砖预结构的楼房;86.4%的农户有0.5亩以上经济林(园);农户饮水的距离由搬迁前的户均620米缩短到搬迁后的户均40米,有86%的农户实现了引水上缸;农户居住地与公路的距离由搬迁前的户均4.8公里缩短到400米;年人均纯收入由搬迁前的780元增加到1020元;100%的搬迁农户可收听(看)到广播电视;大部分农户已基本摆脱贫困。

“五改三建”工程。今年计划实施“五改三建”600户,现已完成380户。整个工程做到了“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时间要求,统一施工图纸,统一验收标准”,工程的实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还有220户正处于启动阶段,其主要原因是农户自身经济实力不强,政府扶持项目资金尚未到位。

茅草屋改造工程。为解决高寒、僻远地区少数农户居住在阴暗潮湿的茅草屋及人畜混居的问题。我县将居住在茅草屋的农户进行了普查登记,研究下发了实施茅草屋改造的意见。采取以农户自力更生为主,县直机关包村、党员干部包户,适当予以财政扶贫资金扶持的方法。通过两年的艰苦努力,全县累计投入到茅草屋改造工程的资金达730万元,其中:党员干部捐助资金84万元;农民自筹资金近500万元;共改造茅草屋1554户、3837间。基本达到了“房顶盖瓦、内外粉刷、室内整洁、通风透光、地面平整、阶沿整齐”的要求,通过实施改造工程,农户居住条件得到了彻底改善。

(五)突出社会扶贫,狠抓单位包村包户工作。一是国家电力总公司充分发挥本部门职能优势,为我县扶持资金100万元。二是省委统战部、省国土资源厅、省移民局、省地勘局、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中南民族大学、省城市规划设计院等部门,在我县召开了定点帮扶工作协调会议,成立了定点扶贫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定点扶贫工作联系的制度;确定了定点扶贫工作的目标任务。三是市委办、市军分区等20个市直单位在我县召开了定点扶贫工作协调会议。截至目前,市直单位进村入户累计达82次,党员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户218户,落实帮扶资金35万元,为贫困户捐款捐物累计达10万元。四是全县有83个县直单位结对帮扶6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全县有1180名党员干部与1082个贫困户进行了结对帮扶,落实帮扶资金50多万元,为贫困户捐款捐物18.8万元。

三、难点与问题

(一)面临的难点

1、搬迁扶贫的对象多安置难。由于我县是一个山区县,境内山高坡陡、沟壑交错、土地贫瘠、资源匮乏,有3万多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寒地带,还有1.2万人需搬迁扶贫,县内安置容量小,严重制约着搬迁扶贫的顺利实施。

2、库区移民返贫因素控制难。由于三峡工程淹没损失大,库区移民后靠多,所获有限的生产资料在恢复生产的过渡期尤显贫困;又由于三峡水库蓄水不断上升,原定于2006年蓄水的耕园地提前三年提高4米水位,淹没了大量耕园地,短期内不可能马上恢复生产。同时,今年全县发生地质灾害或险情80起,涉及1899户7474人,需搬迁安置602户、1942人,其中有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纳入搬迁扶贫范围。要使大批不在当年规划之内的贫困灾民立即搬迁,增加了搬迁扶贫工作难度,带来了巨大的资金压力。

3、半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全县半山地带面积很大,缺乏支柱产业,但结构调整的空间仍然很大。同时还存在着农付产品加工业滞后于基地的发展,特别是在柑桔、蔬菜、畜牧、水产等产后加工增值和商品化处理上十分薄弱,以原始产品进入市场,竟争力很差,效益很低,严重制约了农民增收。

4、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全县大多数村级公路质量不高,与产业化发展极不适应;坡改梯和土地整治任务相当艰巨;水利配套设施落后;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还不成规模,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效益,农民靠天吃饭、靠天增收的局面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二)存在的问题

1、扶贫资金到位滞后与扶贫项目实施矛盾大。一是导致建设速度慢,项目起点受限,质量受影响;二是待批项目周期长,项目易变化,不宜督办检查;三是集中扶持项目资金垫支过大,部分村拉钱负债打白条,难报账。

2、集中扶持与面上发展的矛盾大。主要表现在重点村项目集中建设任务大,面上急需发展的村又不能扶持。且时间跨度较大,影响干部群众积极性。我县有60个重点村,按每年集中扶持10个村计算,扶持周期为6年,先扶和后扶差异性大。

3、信贷扶贫资金计划落实到位矛盾大。一是农行审批权限收回到市级(三峡农行),县级农行只行使分理处的职能;二是农行由于机构改革,大部分乡镇再不设农行分理处,目前我县12个乡镇只有沿江5个乡镇有农行分理处,服务农户的网络受限;三是农行政策性资金商业化运作,资金投向为大中型企业、社会发展项目,再不是以农村、农业、农户为主要对象;四是部分村的贷款已逾期,无偿还能力,再加上到户项目过于分散,造成管理成本高,这也是农行不愿扶持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思考建议

1、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第一,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第二,锁定贫困区域和贫困对象。以6个重点乡镇和60个重点贫困村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第三,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规划是实施各项扶贫开发项目的重要依据,扶贫开发项目的实施不能随心所欲,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2、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县产业布局,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0.8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水产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外三元猪和优质杂交山羊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优质肉养、优质肉牛、优质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三峡蓄水的大好机遇,大力开发水产养殖业。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户以支持,让大户帮助、扶持、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比较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特新奇产品(如鱼腥草等),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今后五年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快速度,尽快改变全县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和抗灾能力。到2009年,使全县所有行政村通公路等级达到重丘四级标准,70%的农户能通农用车;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大力推进搬迁扶贫。通过实施扶贫搬迁工程,切实改善了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了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质量,激发了贫困地区广大农户进一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热情。实践证明,扶贫搬迁有利于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步伐;有利于降低扶贫成本,节约投资,提高扶贫效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劳动力和土地的合理流动、流转,促进产业的分工;有利于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发展。今后五年需进一步加大搬迁扶贫的力度,力争通过五年的时间,把“三区”地区的贫困农户搬迁下山,切实改善这一部分农民的生存环境。在搬迁方式上要进一步总结完善过去的好的经验与做法,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方式与新做法,采取综合措施,突破性地向前推进,坚持农户自主自愿,政府积极引导、适当扶持的原则,对界定的搬迁地区,规划的搬迁人口,落实好搬迁计划,一户一户抓落实。结合我县自然灾害频繁、救灾任务重的实际,把搬迁扶贫与救灾扶贫有机的结合起来,捆绑资金,打通使用,发挥效益,防止受灾人口形成新的返贫。继续抓好搬迁居民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城镇化扶贫,按照山、水、林、田、路、电、气、房的要求综合配套,高标准规划、高起点设计、高质量建设,分步实施,稳步推进。

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积极争取投入,参与景区景点建设,大力改善景区基础设施,创造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带动农民增收。

3、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创新思路,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针对贫困地区而言,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创新工作思路,大力推进社区扶贫,扶贫责任区,党员干部、民营企业主结对帮扶等。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社区扶贫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产物,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进程的助推器。可以极大地激发农民群众参与小康建设的热情,改变农村和农民的精神面貌,显示出农村社区建设强大的生机和活力,充分展示新时期农民先富带后富,促进共同富裕的无私奉献精神。一大批农村的先进力量可以得到充分发挥,农业结构调整可以得到突破性发展,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得于明显提高,可以较好的破解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从而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划定扶贫责任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总结;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义务,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项目的实施要实行优先,先干先支持,后干缓支持,不干不支持;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众饮水难、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习那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依托资源,大力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龙头是产业化扶贫的支撑,只有通过各类龙头组织的带动,促进产、加、销相互衔接,才能真正形成一体化经营的格局。龙头企业或组织的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农副产品的商品转化率和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化扶贫的实施步伐,提高扶贫效益。一是扶持本地龙头企业。扶贫资金不仅要向生产基地、农民,而且要向一批龙头企业倾斜。今后五年我县应集中力量建设好柑桔、魔芋、黄姜、牲猪等支柱型龙头企业,加大对现有企业改制力度,扩大规模,改进工艺,提高质量;二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从生产环节中退出来,从土地上转移或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通过提供市场信息、组织参观学习、给予资金技术支持等多种手段,重点扶持一批农民贩运大户,使大户成为农产品流通的骨干和支撑。大力发展和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三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新阶段范文篇6

同志党的建设理论,是对马列主义党的学说、党建思想、邓小平党建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一理论反映了当今时代潮流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学习《文选》,必须正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如何“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核心问题。

同志党的建设理论与党建思想、邓小平党建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表现出很强的继承性。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国际政治多极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形势和任务,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党建理论解决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新的成果。同志党的建设理论不仅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同时洋溢着强烈的时代气息,集中地反映了时代进步潮流的崭新风貌。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种理论品质是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同志党建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最新成果。一是目标创新。不同的历史条件,党的建设目标不尽相同,必须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和时代特征进行目标创新。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条件下,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党建目标,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二是内容创新。同志在继承和发展党建思想、邓小平党建理论的过程中提出了许多新观点。例如,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领导干部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观点,关于“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关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观点,关于“努力建设高素质的干部队伍”的观点,关于“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观点,关于“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观点等等。三是理念创新。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理论创新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前提,否则就会迷失方向;而坚持马克思主义又要以根据实践的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为条件,否则马克思主义就会丧失活力,就不能很好地坚持下去。

同志党建理论的继承性、时代性和创新性决定其具有严谨周延的科学性特点。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一是先进性。我们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理论,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同志党建理论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理论的先进性。二是真理性。同志党建理论是党的建设实践经验的正确总结,又是在实践中经过反复检验是正确的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真理性。三是预见性。同志党建理论根植于现实,着眼于未来,它深刻反映了新世纪党的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规律,具有科学的预见性。它指明了党的建设的根本目标和前进方向,是推进新世纪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四是战略性。同志在思考党和国家的重大问题时,总是着眼于世界和中国大局,从执政党的领导地位和作用、从共产党人肩负的伟大历史责任的大局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作出战略思考和部署。他着眼于新世纪,从全局中联系世界、联系中国、联系未来,谋划党的建设,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新阶段范文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党的十六大以来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创新理论,它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1]。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品质、哲学内涵及具体层面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一、科学发展观在理论品质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承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根据国情、世界发展趋势总结出的新的理论成果,它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充分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

首先,科学发展观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实践为基础发展而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主义事业步入了又一重要关头。在此情况下迫切需要新的理论作指导。科学发展观就是与时俱进产生的指导社会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它以邓小平发展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直接理论基础,深化了对我国社会发展本质、发展阶段、发展任务、发展动力、发展目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识,在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的基础上继续强调改革开放强调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把目光放在了更为全面的社会发展上来。

其次,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应对新挑战所提出的党的新指导思想。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面对不同的时代要求曾提出了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指导了我国革命、建设事业的前进。随着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我们党面临着发展提出的新挑战,从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到“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再到“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都离不开党的领导。科学发展观是与时展、与实践发展共同前进的党的新的指导理论,它坚持和丰富了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方针,在总结党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提升了党对国家建设、自身建设的认识,继承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宝贵品质。

最后,科学发展观顺应了世界发展趋势,以世界眼光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步入21世纪以来国际世界发生了重大变化,很多国际性问题有待各国协调解决;世界政治经济合作不断加深,全球化、区域化趋势更加明显;综合国力的竞争仍在加剧;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同时安全问题突出这对我国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科学发展观在正确认识国情的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积极参与到国际发展中来,以世界性的眼光看待中国发展问题,提出了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理念。科学发展观立足本国、面向世界,将全面推进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趋势,我国将借助世界发展之机促进自身和谐发展,同时也为世界整体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科学发展观在哲学内涵上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成果都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科学发展观蕴涵丰富的哲学精神,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第一,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于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的认识,提出了“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谛,是中国共产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实质性进步[2]。对于人的关注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的一条线。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的生产不断发展的历史,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追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了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主体,把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把马克思主义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发展到新的高度。科学发展观以现实中从事生产、生活的每一个个体的人作为其出发点、落脚点,把人民群众的视为发展主体、发展目的、评价发展的尺度,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髓。

第二,科学发展观提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社会发展中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因此在发展中应该兼顾事物发展的各个方面,实现系统的内部协调。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社会的全面发展,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重点论又马体现了克思主义的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更加强调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与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生产力的观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我国建设的首要任务。马克思主义最重视生产力的发展,把生产力视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决定性力量,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到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是十分重视生产力的发展。邓小平曾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所以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3]。科学发展观法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在邓小平理论“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的基础上继续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放在突出位置,在强调发展生产力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更加全面的方向。[三、科学发展观在具体层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在关于发展的具体问题上坚持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发展了中国社会发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其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4]。

在发展认识论上,科学发展观把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在坚持邓小平理论对国情正确认识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初级阶段论为依据强调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进一步回答了如何发展的问题。它继承了“发展才是硬道理”思想把发展看作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人为本,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要求,着力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在发展方法论上,科学发展观在保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把协调发展放在了突出位置,强调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5];强调协调发展,提出按照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要求,协调各方面利益,更好的促进生产力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就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问题影响到正常的社会生活、生产,因此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提高到发展观的高度有利于保持社会的协调并有利于未来发展。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构建节约型社会,协调了人与资源的关系,是保持发展可持续性的有效办法。

在发展战略上,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规划了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步骤,推动了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仍以发展生产力为任务,将社会的和谐列入富强、文明、民主的战略目标之中形成物质、经济、政治、社会全面发展的局面;在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按照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更加注重发展的速度与质量,以台阶式发展战略稳步前进,增强方面的联系与协调发展;在通过实现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来带动其他人、其他地区共同富裕的道路上科学发展观在尊重发展的不平衡性的同时更加关注分配的公平性,为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共享发展成果而努力。

在发展目的上,科学发展观在党内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深化了发展为民的思想,更加凸现了党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的价值目标。“以人为本”具体来说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发展为人民,把人民群众的需要当作发展的最终目的,切实改善人民的生活状态,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发展靠人民,社会的发展以人的发展为条件,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来实现社会的发展。“以人为本”就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以最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利益要求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断提高、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与关键所在。

总的来说,科学发展观以对当前国情、党情、世界形势的正确认识为基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直接理论来源,是进一步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理论指导。科学发展观从不同层次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又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上升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高度,是新形势下发展了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注释

[1]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756

新阶段范文篇8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是全党的一件大事,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贯彻执行好《党内监督条例》,是组织人事部门的一项重大责任。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在党委(党组)的领导下,带头学习领会,认真履行职责,切实把《党内监督条例》的要求落实到组织工作特别是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为建设忠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要把《党内监督条例》作为培训领导干部的重要内容。《党内监督条例》明确规定:“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的主要负责人。”领导干部认真学习、模范执行是《党内监督条例》得以落实的关键。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党内监督条例》作为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措施,纳入干部培训计划。组织各级领导干部把学习《党内监督条例》与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及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结合起来,与解决自身思想、工作、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与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结合起来,真正明确权力的来源,认清权力的本质,始终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的监督,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为民、务实、清廉”的公仆本色。

要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严厉惩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党内监督条例》把领导干部在干部选拔任用工作中执行党和国家有关规定的情况作为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国以人兴,政以才治。选好人用好人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保证,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一项政治责任。总的看,绝大多数领导干部能够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干部路线方针政策,正确行使用人职权。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颁布实施一年多来,各地各部门认真抓好学习和贯彻,推动了《干部任用条例》的落实,促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健康开展。但要清醒地看到,也有少数领导干部不按党的规矩办事,甚至把手中掌握的用人权当作谋取私利的工具,任人唯亲,受贿卖官,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党内监督条例》的出台,为预防和治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提供了又一重要法规依据。下一步,各级党委(党组)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以学习贯彻《党内监督条例》为契机,继续不折不扣地执行好《干部任用条例》。要加大对《干部任用条例》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查处违反《干部任用条例》的行为,进一步遏制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

要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健全和完善干部管理监督机制。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党内监督条例》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完善了党内监督制度。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从自身职责和工作特点出发,坚持以教育为主、预防为主、事前监督为主,积极探索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施有效监督的途径和办法,尽快建立一套完备的制度体系,形成科学的干部监督机制。要以保障选贤任能为目标,建立健全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实施全过程监督的制度体系,重点是建立干部推荐责任制、干部考察责任制、干部任免责任制、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进一步明确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各个环节的责任内容、责任主体和追究方式,以切实解决在用人上责任不清和用人失察失误无人负责、无法追究的问题。组织部门内部各工作机构要从提高监督工作的整体效能出发,加强合作,逐步形成科学分工、相互配合、合理制约、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

《党内监督条例》对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认识社会文化生活的深刻变化给干部监督工作带来的新课题,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努力把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好。

新阶段范文篇9

我们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从来都是同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实现十六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各项任务,必须进一步把党建设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事业,必将给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注入强大的生机和活力,提供广阔的舞台,同时也必然会提出许多新课题新任务。十六大在科学判断党所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围绕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准确把握时代特点和党员干部队伍的状况,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总目标、总方针、总要求和六项主要任务,构成了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我们必须紧密结合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形势的新变化,从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高度,深刻理解这一总体部署,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切实增强做好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放眼世界,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局部冲突时起时伏,世界还很不安宁。随着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国际关系越来越集中地表现为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世界各种力量围绕这场竞争而进行的政治较量也日益显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为了在竞争和较量中取得主动地位,都纷纷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安全战略。面对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和复杂的国际政治斗争,我们党要带领全国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趋利避害,发展自己,就必须不断提高科学判断世界大势、正确驾驭复杂局面、妥善应对各种风险的能力。

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拥有了进一步发展的坚实基础。对实现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们充满必胜的信心。但形势越好,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前进的道路上,我们党还可能面临更复杂、更具挑战性的考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改善农民和城镇居民生活、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的任务仍很艰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许多深层次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去解决,许多规律性的东西还需要进一步去认识和把握。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保持社会稳定,还有大量深入细致的工作要做。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党必须不断增强克服各种矛盾和困难、正确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的能力,不断提高执政兴国的本领和水平。

党的先进性既有历史的联系,更有现实的要求。从党的政治地位看,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全国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发展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这使我们有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的条件,同时也增加了脱离群众的危险。从党的执政环境看,我们党已经从一个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发展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对外开放的扩大,有利于党员干部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同时也增加了受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侵蚀的危险;各方面改革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赋予了党的建设以新的时代内容,同时也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从党的队伍状况看,我们党已拥有66**多万名党员,**多万名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肌体带来了新活力,同时也使党员干部队伍建设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当前,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还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上还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这些都是关系我们党能不能执好政的重大问题,关系到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保持党的强大生机和活力,更好地团结带领人民前进。

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要完成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坚持用发展的要求审视自己,坚持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自己,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完善自己。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把党员队伍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要集中全党的智慧,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卓有成效地开展国际合作与竞争,扎扎实实地办好国内的事情。要进一步增强搞好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自觉性,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我们党永远走在时代前列,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根据十六大对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全国组织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组织工作的总体思路、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提出了组织工作的主要任务。开创新世纪新阶段组织工作的新局面,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不断提高组织工作的水平。

一是要把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摆在首位,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干部队伍的理论素养、知识水平、业务本领和领导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个要求,我们的干部队伍结构和整体素质还不适应,许多干部对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通行规则知之甚少,出现了程度不同的“知识恐慌”、“本领恐慌”。并且,随着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换届工作的陆续进行,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新上岗干部的素质,也已成为干部工作的一项突出任务。因此,从今年起,要大规模地培训干部。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一手抓思想政治教育、党性教育,特别要把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摆在首位;一手抓知识更新和业务培训,帮助广大干部掌握更多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本领。要适应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要求,确立终身教育的观念和全员培训的目标,坚持三支队伍一起抓,并根据各自不同特点和内容需要进行培训,形成全党动手、全社会参与,多层次、多渠道、大规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格局。

二是要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坚强领导集体。坚持不懈地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完成党的历史任务的关键。要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把德才兼备、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优秀干部及时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进一步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进一步树立开拓进取、真抓实干、艰苦奋斗、联系群众、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切实增强领导班子团结,进一步提高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

三是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在新世纪新阶段,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必须牢固树立人才强国的战略思想,进一步打开人才工作视野,广泛调动各方面人才的积极性,把优秀人才积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坚持分类指导,尊重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遵循人才供求的客观需要,努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使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加强党对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抓紧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和人才工作机制,努力使人才政策更加科学合理,人才机制更加充满活力。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要按照党管人才的要求,把党的干部工作和人才工作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起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四是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实现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重点在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在扩大干部工作中的民主,落实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干部选拔任用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方面要有新突破;在疏通干部“出口”,实现干部能下方面要有新突破;在健全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保证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方面要有新突破;在完善干部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建立健全干部激励和保障机制方面要有新突破;在探索和完善干部人事分类管理制度,改革和健全公务员制度方面要有新突破。此外,要进一步完善企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着手研究在中央和省、市(地)两级地方政府设立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的工作,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和权限,正确处理中央垂直管理部门和地方的关系。

五是要切实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紧紧围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来进行。要积极探索让干部经常受教育、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有效途径,进一步理顺村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工作关系,切实解决一些地方村党组织后继乏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等问题。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党建工作要适应改革发展稳定新形势的需要,通过完善企业内部领导体制和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程序,探索国有企业党组织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有效途径,同时按照十六大的有关规定,进一步搞好集体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在各类新的社会经济组织中开展党的工作,既要遵循党章和已有的党内法规、制度,又要加强分类指导,探索灵活多样的模式,使这些领域的党组织既能独立负责地开展活动,又能得到上级党组织的有力领导和及时指导。机关以及学校、科研院所、文化团体等事业单位党的建设,是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抓好。与此同时,要着眼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六是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和团结统一。既要严格遵守党章及有关规定,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得到正确和充分的行使,建立健全党内民主制度,为发展和扩大党内民主提供制度保证;又要正确处理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坚决维护中央权威。要通过始终坚持和不断健全民主集中制,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保证全党步调一致。

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中央就召开高规格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组织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组织战线同志们的巨大关怀。我们一定要迅速行动起来,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把会议提出的各项任务要求落到实处。

首先,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思想统一到十六大精神和中央部署要求上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紧密联系实际,对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对各方面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具有很强的思想性、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要把学习十六大精神同学习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深刻领会新世纪新阶段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总体部署,在深入学习中深化认识,统一思想。

其次,要自觉运用党的建设的成功经验指导工作,努力提高组织工作水平。同志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科学概括了十三年来党的建设的六条成功经验,这些经验既体现了十六大所总结的党的基本经验,又是党的基本经验的进一步展开和延伸。我们一定要深刻领会,融会贯通,自觉地把这些成功经验运用到分析和判断形势中去,运用到组织工作的决策中去,运用到抓落实的过程中去,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组织工作水平。同时,要发扬与时俱进的品格,大胆实践,勇于创新,总结新经验,指导新实践,取得新进展。

第三,要全面理解和把握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的总体部署与重点任务,努力实现组织工作的整体推进。概括起来,就是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有机结合,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坚持干部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并重,“两个轮子”一起转;认真抓好理论武装、班子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基层党建、民主集中制建设等六项重点工作。既要注意组织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又要突出工作重点;既要明确总体的目标、要求和思路,又要制定具体的政策措施。

第四,要努力把组织部门建设成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表率部门。努力做政治坚定、服务大局的表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表率,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表率,联系群众、转变作风的表率。这是中央对组织部门的殷切期望,也是新世纪新阶段组织部门加强自身建设的根本目标。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

新阶段范文篇10

回顾2007,城乡规划工作可圈可点。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10月28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城乡规划法》,国家主席签署第74号主席令予以,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城乡规划法》是在总结《城市规划法》和《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施行实践的基础上,对近10年来城乡规划管理最新实践的集中梳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经全国人大常委会多次讨论、按严格程序完成的关于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的基本法律,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一部重要法律。《城乡规划法》的出台具有划时代的、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城乡规划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引导和调控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和保证城乡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担负着重要的历史责任。《城乡规划法》将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依法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城乡规划工作目标,明确了城乡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重要法律。它强调坚持城乡统筹,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坚持科学编制规划,坚持强化规划实施监督,坚持落实政府职责和责任,对于促进城乡统筹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切实发挥城乡规划对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对于完善城乡规划工作的体制机制,规范政府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行政行为,都将发挥重要作用。《城乡规划法》出台以后,建设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宣传贯彻,并抓紧制定和完善有关城乡规划配套规章和技术标准;按照该法的要求建立完善编制、审批、监督检查程序等制度建设。各地城乡规划部门积极响应,深入学习、广泛宣传,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健全各项工作制度和机制,为法律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07年,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有了好的起步,初步形成了工作机制;二是在督促地方政府和部门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和城乡规划依法实施,以及对城乡规划部门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是总结了效能监察工作的成功经验,《城乡规划法》已将这项工作纳入法定要求,为今后工作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建设部要求各地要依据《城乡规划法》的规定,继续完善体制机制,全面推动、深入开展效能监察工作,使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进一步发挥城乡规划调控作用方面作出贡献。

城市规划督察员试点是2007年城乡规划工作的又一个突出亮点。2006年9月,建设部开始进行城市规划督察员的试点工作,首先在杭州、南京、郑州、西安、昆明、桂林6个城市进行了第一批试点。通过整整一年的试点,规划督察员工作在城市的规划监督工作当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试点工作充分证明,作为规划监督体制机制的一项重大创新,规划督察有力地加强了对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受到了地方政府的充分肯定,也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派出城市规划督察员对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不仅能够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而且充分体现了建设部城市规划管理工作从注重制定政策法规,向既注重制定政策法规又注重执法监督转变;标志着城市规划监督体制由注重事后监督检查,向既注重事后监督检查又注重事前、事中监督转变;派出城市规划督察员符合我国城市规划监督管理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2007年9月,建设部派出第二批城市规划督察员,试点工作扩大到18个城市。

科学编制城乡规划是保证规划权威性和严肃性的重要前提。城乡规划编制作为制定公共政策的起点,要求规划本身必须是科学的。解决城乡规划科学编制问题的关键,是按照中央要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发展观念,在方法上研究完善城乡规划指标体系,明确约束性指标和强制性内容,将其作为规划编制和实施的“铁律”。城市规划真正发挥公共政策作用,必须在编制中体现符合当地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社会发展指标、资源指标、人文指标、环境指标和强制性内容。2007年,建设部积极推进城乡规划的科学编制,严格规范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的修编和审查;研究制定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改革指导意见,充分发挥其在依法科学编制城市规划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完善村庄和小城镇规划标准,开展县域镇、村布局规划编制试点;总结推广广东省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的经验,落实空间开发管制,健全区域性重大建设项目选址制度,完善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机制;修订《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与此同时,着力扩大城市规划动态监测覆盖范围。各地积极完善城乡规划工作汇报、执法检查和举报制度,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和专家咨询、联席会议、公众参与、规划公示等制度,坚持科学修编城乡规划,切实加大村庄、建制镇规划编制工作力度,着力提高村庄和小城镇规划编制水平,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