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产业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9 04:10:48

新产业

新产业范文篇1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使得人们意识到传统产业发展模式已经难以持续,不断发酵的欧美日债务危机更是宣告传统的消费模式已经破产。面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于2009年提出了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来拉动经济增长。2010年10月,国务院提出计划用20年时间来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七大产业,促进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2新产业投资环境分析

“十二五”期间,国家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将是整个宏观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发展方向,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导向与积极支持是新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8%左右;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局部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企业和一批创新活力旺盛的中小企业;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再经过10年左右的努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整体创新能力和产业发展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3新产业选择原则

3.1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

提倡绿色消费,即低能耗、低碳排放的消费已成为主流,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在注重产品质量的同时,越来越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因此选择需要着力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时,就要遵循这样的原则,选择那些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能源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领域,进行重点培育和拓展。

3.2市场需求大

市场需求是产业生存、发展和壮大的必要条件,所选产业产品应在国内甚至国际市场具有较大的、长期的需求。

3.3技术先进

所选择的产业产品必须特别重视技术进步的作用,能够集中体现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增加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

3.4防范产业发展风险

目前新产业发展前景大,市场格局尚未成型,但已呈现出高投资、高收益、高风险的特征。应避免一哄而起,浪费资源的现象。各行业发展都有其规律和周期性,因此,在选择新产业、制定产业发展政策时,需要系统地考虑其产能过剩、核心技术、产业政策、宏观经济等风险,并趋利避害地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工作。

4新材料产业投资前景分析

4.1国家政策支持

《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已正式出台,包括新能源材料、功能膜材料、碳纤维材料、复合材料、稀土功能材料等将会在“十二五”期间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4.2市场规模

2010年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已超过8000亿美元,由新材料带动而产生的新产品和新技术则是更大的市场。《规划》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率超过25%,到2015年达到2万亿元总规模的目标。与2010年约6500亿元的产业规模相比,新材料产业“十二五”末的产业规模将是“十一五”末的3倍。

4.3准确把握发展方向

从《决定》看出,政府对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具有明显的优先次序:“大力发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种玻璃、功能陶瓷和半导体照明材料;“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发展水平;“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共性基础材料研究。当前新材料发展呈现出高性能化、高功能化、高智能化;复合化;环境化等趋向特点。因此,准备把握政府支持的发展方向重点,认清当前产业发展形势是企业选择新材料产品的重要前提。

4.4进入新材料产业的公司定位

拥有核心高新技术的公司,融资能力强的公司,能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的节能环保类公司,具有独特市场渠道的公司,拥有核心人力资源保障的公司。

新产业范文篇2

整治营造新环境全力构建新农村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太平社区居委会

2006年3月29日

太平社区地处秣陵街道北部,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4个居民小区,住户4190户,近2万人口,拥有近百亩工业园,3万多平方米标准厂房,社区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万元。近年来,社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抓建设,创新思路谋发展,全面提升“三个文明”建设水平,让辖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了“三个文明”的建设硕果。我们在2003年获市级示范社区荣誉称号,在2004年获市级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省级示范社区、市级绿色社区荣誉称号,在2005年获部级绿色环保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我社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抓好“标厂经济、房东经济、三产经济”的同时,创新思路,着力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以重点项目为龙头,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抓投入,抓项目,抓政策扶持,开源节流,促使经济发展每年上一个新台阶。一是狠抓开源广增收。积极扩大税源经济收入,主动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以商养商,以商招商,几年来,入驻我园区企业达17家,每年为社区增加租金和税收收入270万元。二是盘活资产再发展。努力提高现有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率,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充分利用有限资金积极寻求投资项目。2005年我们在原有1.2万平方米三产门面房的基础上,又投入200万元资金,新建了2幢3层2000平方米门面房,为社区创收,今年我们将投入500万元对太平工业园一期总体规划开工建设。三是腾笼换鸟创新优。每年都积极出台政策,把园区内一些“小鸟、劣鸟”型企业让位给规模大、效益好、纳税多、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企业。四是注重节流把关键。严格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加大力度清理各种债权债务,使集体经济总盘子不断壮大。2005年我社区可支配收入是505万元,与1999年社区建成之初比增长了70.67%。

二、创新制度,加大投入,造就新农民,营造新风尚。

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培育造就新农民作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去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内涵要求,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每年培训600名。社区建成了400多平方米的文化学习活动室。每个党支部都建有一个党员活动中心。社区以“管理办法新、约束手段新、监督措施新、保障体系新、公共服务新”为目标。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各项措施,建立健全了党群代表议事和民主理财制度,结合实际制定了《太平社区社规民约》,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的方式,规范约束群众的思想行为,营造文明和谐的社风和民风。

三、以人为本,搭建平台,建设和谐社区。

社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实际,多措并举,确保富民、安民、乐民落到实处。一是狠抓落实,采取措施,全力夯实社区维稳工程。本着“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深入推进托带费发放和分房两项基础性工程。目前1280户拆迁户分得了1700余套花园式的安居房,没有一户在外过渡的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社区创新方法,多措并举完成1489人的托带费发放工作。及时处理和解决群众的来信来访,确保把矛盾消化在基层。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入户走访活动,到居民家中话家常,办实事。几年来,共走访群众5600多户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近1036件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构建平台,完善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社区组建了夕阳红老年人志愿服务者队伍、凤凰老年人健身志愿者队伍;在共建单位河海大学组建了青年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在翠屏山小学组建了清风小使者志愿者等队伍。在社区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骨干作用。社区建设了老年大学、廉政文化读书角、夜光宣传栏、健身广场等硬件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康乐健身的利民服务。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广场文艺演出、纳凉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惠民利民,安民乐民,为小区居民提供全面服务。几年来,社区培训群众534人次,推荐安排就业1263人次。利用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让每户居民每年都能享受到300-1100元不等的红利。强化保障措施,合疗保险参保率达95.7%,报销兑现率达100%。较好地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社区强化计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计生常住人口册和育龄妇女卡片,成立了社区工业园计生分会,狠抓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计生工作各项指标完成率达100%。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让居民们享受到“小病不出社区门”的优质人性化服务。四是加强管理,打造环境,营造优美舒适的健康社区。投入巨额资金对小区进行亮化、绿化和美化,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小区物管水平,完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卫生环境委员会、保洁队伍三级环保网络体系,责任到人。利用夜光宣传栏、横幅等把环保知识送进千家万户,提高居民保护和建设“绿色社区”、“花园式社区”的意识。2005年成功创建了部级绿色环保社区和江苏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目前,花园式、生态型、现代化的文明小区初现雏形。

几年来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社区经济发展压力大等一些不足和差距,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我们将科学谋划建设社会主义新社区的规划方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区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全力打造经济发展、管理民主、服务完善、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城市化社区。

一、拓展思维,锐意改革,大力发展社区经济。

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队伍,制定出台相关奖罚制度、风险抵压制度,纳入年终考核。围绕社区商业布局,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加大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充分利用街道给予社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在建筑劳务、物业管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新的经济发展路子和模式。

二、把握龙头,夯实党建,努力提高社区党委的执政、服

服务能力。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不断提升社区党委的执政、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每个党员都牢固树立“三创”、“双带”意识,努力为社区建设服务。

三、创新举措,注重实效,不断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实施五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文明水平。一是素质提升工程:发挥社区老年大学、宣传栏等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加强文明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整体文明素质。二是环境整治工程: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小区内环境卫生清扫,做好小区绿化管理,优化环境面貌。三是文化亮点工程:加大设施投入,增加文体器材,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提高居民思想文化素质。四是和谐构建工程:深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加强和谐家庭、和谐楼道、和谐楼幢建设,推动构建和谐社区工作深入开展。五是文明实践工程:深入开展文明楼幢、文明楼道和文明户创建活动。开展“四送”活动4次以上,促进社区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新产业范文篇3

整治营造新环境全力构建新农村

南京市江宁区秣陵街道太平社区居委会

2006年3月29日

太平社区地处秣陵街道北部,总面积4.8平方公里,辖4个居民小区,住户4190户,近2万人口,拥有近百亩工业园,3万多平方米标准厂房,社区年平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0万元。近年来,社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聚精会神抓建设,创新思路谋发展,全面提升“三个文明”建设水平,让辖区居民充分享受到了“三个文明”的建设硕果。我们在2003年获市级示范社区荣誉称号,在2004年获市级民主法制建设示范社区、省级示范社区、市级绿色社区荣誉称号,在2005年获部级绿色环保社区等多项荣誉称号。近年来,我社区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凝心聚力,多措并举,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步伐。

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在抓好“标厂经济、房东经济、三产经济”的同时,创新思路,着力解决发展瓶颈问题,以重点项目为龙头,以招商引资为重点,抓投入,抓项目,抓政策扶持,开源节流,促使经济发展每年上一个新台阶。一是狠抓开源广增收。积极扩大税源经济收入,主动为入驻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以商养商,以商招商,几年来,入驻我园区企业达17家,每年为社区增加租金和税收收入270万元。二是盘活资产再发展。努力提高现有工业园土地集约利用率,盘活存量,挖掘潜力,充分利用有限资金积极寻求投资项目。2005年我们在原有1.2万平方米三产门面房的基础上,又投入200万元资金,新建了2幢3层2000平方米门面房,为社区创收,今年我们将投入500万元对太平工业园一期总体规划开工建设。三是腾笼换鸟创新优。每年都积极出台政策,把园区内一些“小鸟、劣鸟”型企业让位给规模大、效益好、纳税多、科技含量高的新型企业。四是注重节流把关键。严格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资金管理,压缩非生产性开支,加大力度清理各种债权债务,使集体经济总盘子不断壮大。2005年我社区可支配收入是505万元,与1999年社区建成之初比增长了70.67%。

二、创新制度,加大投入,造就新农民,营造新风尚。

多措并举,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培育造就新农民作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措施去抓,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新型农民的内涵要求,创建学习型家庭,培育知识型农民,每年培训600名。社区建成了400多平方米的文化学习活动室。每个党支部都建有一个党员活动中心。社区以“管理办法新、约束手段新、监督措施新、保障体系新、公共服务新”为目标。全面落实村民自治各项措施,建立健全了党群代表议事和民主理财制度,结合实际制定了《太平社区社规民约》,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服务的方式,规范约束群众的思想行为,营造文明和谐的社风和民风。

三、以人为本,搭建平台,建设和谐社区。

社区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实际,多措并举,确保富民、安民、乐民落到实处。一是狠抓落实,采取措施,全力夯实社区维稳工程。本着“稳定也是政绩”的理念,深入推进托带费发放和分房两项基础性工程。目前1280户拆迁户分得了1700余套花园式的安居房,没有一户在外过渡的居民,群众安居乐业。社区创新方法,多措并举完成1489人的托带费发放工作。及时处理和解决群众的来信来访,确保把矛盾消化在基层。积极开展党员干部入户走访活动,到居民家中话家常,办实事。几年来,共走访群众5600多户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近1036件次,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二是构建平台,完善设施,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社区组建了夕阳红老年人志愿服务者队伍、凤凰老年人健身志愿者队伍;在共建单位河海大学组建了青年学生科普志愿者队伍;在翠屏山小学组建了清风小使者志愿者等队伍。在社区科普教育、法制教育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骨干作用。社区建设了老年大学、廉政文化读书角、夜光宣传栏、健身广场等硬件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康乐健身的利民服务。社区积极组织开展广场文艺演出、纳凉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居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是惠民利民,安民乐民,为小区居民提供全面服务。几年来,社区培训群众534人次,推荐安排就业1263人次。利用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让每户居民每年都能享受到300-1100元不等的红利。强化保障措施,合疗保险参保率达95.7%,报销兑现率达100%。较好地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社区强化计生管理工作,进一步完善计生常住人口册和育龄妇女卡片,成立了社区工业园计生分会,狠抓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计生工作各项指标完成率达100%。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管理。让居民们享受到“小病不出社区门”的优质人性化服务。四是加强管理,打造环境,营造优美舒适的健康社区。投入巨额资金对小区进行亮化、绿化和美化,完善公共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小区物管水平,完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卫生环境委员会、保洁队伍三级环保网络体系,责任到人。利用夜光宣传栏、横幅等把环保知识送进千家万户,提高居民保护和建设“绿色社区”、“花园式社区”的意识。2005年成功创建了部级绿色环保社区和江苏省科普教育示范基地。目前,花园式、生态型、现代化的文明小区初现雏形。

几年来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存在社区经济发展压力大等一些不足和差距,在“十一五”开局之年。我们将科学谋划建设社会主义新社区的规划方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区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下面四个方面入手,全力打造经济发展、管理民主、服务完善、环境优美、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城市化社区。

一、拓展思维,锐意改革,大力发展社区经济。

建立健全招商引资队伍,制定出台相关奖罚制度、风险抵压制度,纳入年终考核。围绕社区商业布局,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加大对社区服务业的投入。充分利用街道给予社区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大力推进在建筑劳务、物业管理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另辟蹊径,探索出一条新的经济发展路子和模式。

二、把握龙头,夯实党建,努力提高社区党委的执政、服

服务能力。

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不断提升社区党委的执政、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一支能打硬仗,打胜仗的干部队伍,切实加强对党员的教育和管理,使每个党员都牢固树立“三创”、“双带”意识,努力为社区建设服务。

三、创新举措,注重实效,不断提高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实施五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社区文明水平。一是素质提升工程:发挥社区老年大学、宣传栏等宣传教育阵地作用,加强文明知识宣传教育,提高社区居民整体文明素质。二是环境整治工程:进行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加强小区内环境卫生清扫,做好小区绿化管理,优化环境面貌。三是文化亮点工程:加大设施投入,增加文体器材,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提高居民思想文化素质。四是和谐构建工程:深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基本规范,加强和谐家庭、和谐楼道、和谐楼幢建设,推动构建和谐社区工作深入开展。五是文明实践工程:深入开展文明楼幢、文明楼道和文明户创建活动。开展“四送”活动4次以上,促进社区物质与精神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新产业范文篇4

一、在产业发展规模,产值增长实现新突破

我乡牢固树立“小乡镇也有大作为”的思想理念,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把做大做强新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重要工作目标,列入乡村班子和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大力实施“四万一千”工程,壮大传统产业,即大力发展万亩油茶基地,万亩工业原料林基地,以西瓜、杨梅、脐橙为主的万亩瓜果基地,以小辣椒、生姜、藠头为主的万亩山区蔬菜基地和千亩烟叶基地,并积极引进大棚蔬菜,花卉苗木等各类现代高效农业,以农业集群发展推动农民生活改善。政策拉动、利益驱动、典型推动,一任接着一任干,一级带着一级抓,力度一年更比一年大,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之路。全乡种植小辣椒2500亩,产量400万斤,实现产值1600万元;种植杨梅2200亩,实现产值35万元;生姜1000亩,实现产值1200万元;脐橙2000亩,产量110万斤,实现产值200万元;西瓜种植面积1600亩,母猪保有量500多头,生猪出栏10000多头;烟叶种植面积310亩,实现产值79万元,烟税13.6万元以上;扩建禾江四方油茶基地2000亩,还确定、龙头、高坎三个村为产业示范村和田心小江脑等13个示范组。油茶、杨梅、西瓜、生姜、烟叶五大主导产业的产值达到2952万元,占全乡农业总产值4060万元的73%。

二、在建立区域基地,培育优势产业方面实现新突破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区域化布局,做大做强脐橙、烟叶、小辣椒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和发展杨梅、生猪、西瓜、生姜等区域特色产业,建立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杨梅以金山果业为中心,通过加强管理,提升品质,辐射到周边的种植户,今年实现产量5万斤,产值35万元以上;生猪产量通过扶持大户,加强培训,今年新增饲养能繁母猪20头以上和年出栏生猪3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4户,累计共8户,还涌现1户年出栏500头以上和150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形成商品、加工和销售批量。现了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转变、传统农业优势县向现代农业示范县的转变。我乡还专门成立了绿色食品(脐橙)标准化生产基地领导小组,按照“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运行,加强了对标准生产基地的建设。已启动2000亩油茶林的开发,开发工作进展顺利。

新产业范文篇5

本文作者:傅晓明袁声莉戴化勇杨申燕工作单位:湖北经济学院

从2000年第二期和之后的第三期高新区规划设计开始才一考虑到商贸业的相应配套建设,世纪金花作为首家大型购物中心开始进驻;到2003年开始逐步形成了以横向4.2公里的科技路和纵向1公里的高新路的“小T型”商业网点聚集区,原来的一、二期区域的制造业和工业企业一律迁入新扩地区,腾出来的区域全部作为商贸服务区;之后随着高新区建设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原有的商业网点布局已经不适应发展需要,为此,高新区又规划了以横向科技路和纵向3.6公里的唐延路构成的“大T型”商贸业聚集区。2004年,当时的西安市商业贸易局了西安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04一2020),全面规划了西安市总体商业网点布局,高新区商贸业的总体布局随着西安市总体商业规划的也进一步明确,目前,已经形成以传统的科技路和高新路为主发展商业街、以唐延路为主发展现代服务业和中央商务区、并发展以锦业路和西台路为主发展总部经济的总体商贸业格局。同时,2012年三星电子正式进驻高新区,据估算,三星公司的存储芯片项目总的投资规模在70亿元人民币,尽管此项目在2012年上半年签约之时在全国引起很大争议,但是西安市态度非常坚决,最终排除了异议坚决引入,为此,高新区专门规划建设三星城,以现在临近草堂工业园的9.5平方公里为三星城建设规划用地,项目已经开工,计划明年9月建成一期,三年完全建成;未来形成10万人左右的三星城,规划配套160多家企业,包括医院、学校、员工宿舍等设施。2012年6月,国家有关部委正式通知各主要城市上报建设部级中央商务示范区申请,西安市政府作为申报城市,确定以西安高新区为主作为西安市的部级中央商务示范区建设的上报区,并且联合碑林区、莲湖区和雁塔区三个老城区的商贸业资源,整合规划建设西安市中央商务示范区,这一重大决策为新时期高新区的商贸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所以,未来一段时期来看,高新区的商贸业发展将是以西安市总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部级中央商务示范区建设、三星城建设三极并进的推进方式作为主导推进动力。高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及分布截止20n年,西高新共有商业网点1372余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178.71亿元,比2010年增加31.06%。1、着力打造高新区中央商务区,增强高新区商贸流通业辐射力西安高新区以申报部级中央商务示范区为契机着力打造一流的商贸流通中心。西安高新中央商务区位于区域核心地带,以唐延路、锦业路、西太路为发展轴,集聚了一批以高端商务、总部经济、金融服务、研发设计等产业形态为主的现代服务业,成为高新区万亿元现代服务业产业带的重要组成和集办公、会展、酒店、商业、居住、文化、娱乐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新都市中心。目前,20余家主要金融机构均在中央商务区设立了网点,功能齐备、配套完善的大型商场、超市、宾馆酒店、娱乐餐饮、金融保险等使之成为西安市最集中的高端商业品牌聚集区和西北第一商业聚合地。西安高新区中央商务区按照经营城市的理念,沿科技路、高新路、唐延路、锦业路规划建设了高档次的商务写字楼139栋,建筑面积达到328万平方米,其中4A级标准以上的商务办公楼70栋,建筑面积达到200万平方米。以科技路、高新路和唐延路为轴线的“T”字型高新商圈经营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分布着大量高级写字楼,聚集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在西安高新区商务聚集区建有文化艺术中心、剧院、主题公园、游乐场、科技馆、博物馆、图书中心、文化广场等,打造了标志性文化建筑,提升了城市文化品质,丰富了居民文化生活,逐步形成了宜居、宜商、宜业、宜游、宜学的五宜商住区。中央商务区已发展成为兼备科技、金融、交通和时尚优势为一体的高端复合型区域,区内各类高端服务设施齐全,并日益形成了高新品牌,被誉为“关中第九景,’o2、高中低端酒店餐饮业齐头并进、均衡发展西安高新区现有星级酒店22家,其中四星级以上8家。亚洲地区盈利能力最强的香格里拉大酒店、内陆首家五星级瑞士本土酒店瑞斯丽大酒店、西安绿地假日酒店等一批知名高端酒店相继入驻,使其商旅服务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目前高新区餐饮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主要集中在高新路和科技路一线,从集中度看,高新区餐饮在高新一路和高新二路之间形成了高新区的餐饮服务一条街,集中了以俏江南为代表的高档餐饮和来自本地、四川、新疆的中低档餐饮企业。不过总体看,高新区餐饮业上不如西安市在传统的雁塔区和新建的曲江文化区餐饮业发达,在这两个区集中了西安市的主要餐饮美食和酒吧街,由于西安市相对城区面积比武汉市小很多,所以,从餐饮的选择看,商务宴请活动主要集中在雁塔区和曲江新区。3、初步形成多样化的零售业态布局西安高新区商贸零售业态兼具了高端百货、大型购物中心、小型商场、社区便利店等多种形态,初步满足了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要。在高端百货和大型购物中心上有金鹰国际购物中心、世纪金花大型商场,大型连锁店有沃尔玛超市,不过再无其它连锁超市,西安市本地没有形成象武汉市武商量贩、中百仓储、徐东平价等大型的商业连锁超市,主要是由一些中小型商业企业形成配套,包括小百货、小商场、小区配套商业设施、小区便利店、小区蔬菜直销点,其中,高新区明确要求在进行住宅小区建设中必须拿出一定比例(一般为10%)的建设面积用作商业配套网点的建设,以满足小区居民的生活需要。新区内形成了高、中、低档商业网点的整体布局。4、物流业及专业市场的布局情况物流业在高新区的发展目前没有纳入规划,从高新区的现有格局和基本指导思想看,物流业并不是他们重点扶持的,主要原因是认为物流业造成大量的重型卡车来往于高新区,影响了高新区的总体环境,造成环境污染、噪声和交通堵塞,因此,与此相关的现有高新区8家汽车“45”店也因为需要物流业配套而计划迁出高新区。不过,由于比亚迪汽车就坐落在高新区,大量运输汽车的卡车就停留在相关区域的街道上面,确实影响了环境和交通,但是对这一企业目前高新区还是重点支持的,所以,高新区要想完全解决大型卡车过多造成的问题可能还不现实。高新区专业市场建设目前基本上是蔬菜市场和汽车“4S”店两部分构成的。蔬菜市场有沃尔玛超市一个、专业蔬菜市场一个和小区蔬菜直销点形成基本格局;8家汽车“45”店分布在唐延路周边,包括大众、奥迪、比亚迪等品牌,基本涵盖高中低档车型,不过这些店都将陆续迁出高新区,搬迁至三环以外。至于建材专业市场高新区并无配套,高新区居民主要前往老城区的两家大型专业建材批发市场。

总的来看,西安高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具有如下一些特点:管理职能和行政职能分离高新区管理体制上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划,而是在现有行政区划中独立出来单独发展高新产业,从行政体制上面来看并没有独立成区,而是形成了社会管理由西安市政府会同已有各区职能部门进行管理,而高新区管委会专门负责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规划和招商引资以及服务工作,高新区的整体发展规划依据西安市政府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规划进行,包括园区建设规划、招商政策等等均由西安市政府实施。2、严格执行城市规划发展总体要求高新区在建设之初就是按照中央、陕西省的总体要求、依据西安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建设的,在发展过程中,也严格遵循了西安市的城市规划、商业网点建设规划、高新区建设发展规划要求,逐步推进,规范发展。3、高新区地理位置特殊由于西安市北面为渭水环绕,南面则是椭圆形的秦岭阻隔,因此,从西安市市区发展可行方向看,向城市的西南方向发展是可行之策,所以在高新区建区之初,就确定了向西南方向发展的大方向,也明确了西安市整个城市格局发展的大方向,也就是说,现有高新区的发展区域实际上也是整个西安市城市发展的区域,这也导致了西安市在整体的投入上以及市民的居住工作和生活区域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选择向高新区迁移。这一点不像武汉,武汉市的城市发展呈现多极化,城区面积向四周扩张,所以也导致了东湖高新区从对市民的集聚效应上面不像西安高新区那么强烈。4、总部经济和高新产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高新区在发展既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还特别结合了西安市所大力推进的总部经济的发展,在西安市定位于西部总部经济中心的基础上,西安市将总部经济的发展立足于高新区,这样使得高新区在发展传统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上,借助于总部经济的发展带动产业区内其他经济体的发展,同时,各类企业的地区总部的进入无形之中又增强了高新区的吸引力和投资集聚效应,使得更多高新企业落户,从而形成了目前总部经济、金融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多元产业集聚的总体布局。5、将城中村改造与商贸业发展相结合城中村改造中不是简单的拆迁推倒建设高档写字楼和商业网点,而是结合城中村的具体位置,一方面建设了大片的新居民区,一方面在这些新居民区中保留城中村村民自主开设的商业网点,包括餐饮、百货、娱乐等设施,这些设施尽管比较初级、简陋,但是客观上为周边制造业企业员工以及刚毕业的大学生研究生们提供了一个成本相对低廉的居住之所,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高新区吸引和稳定一批收入不高的年轻群体,同时也形成了高新区商贸业的有效合理的结构。6、借力大型企业的引进入驻,助推商贸业发展典型案例就是今年借助三星公司存储芯片项目入驻高新区,高新区为此配套建设的三星城将建设一大批商贸配套设施为即将进入园区的1000多名韩国员工和更多本地居民提供服务,这无疑将对高新区的商贸业发展起到巨大作用。上述特点既是西安高新区发展的重要经验,但也有一些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1、过分强调了总部经济和虚拟经济的作用。高新区最近两年的发展规划中很大一部分是围绕建设总部经济和中央商务区展开的,今年更是围绕西安市申报部级中央商务示范区的决策开展了建设总部经济和中央商务区的更大力度的招商引资工作。而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可能造成高新区经济发展的“跋腿”。2、对商贸流通业的完全放手可能导致市场失灵问题。高新区目前所实施的商贸业管理体制基本上是高新区管委会不承担商贸业发展的管理职能,完全交给市场,运用市场的看不见的手来实现商贸业的发展,而商贸业从业者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则是依据国家和省市相关法规进行监督管理。但是由于高新区所处地理位置的相对独立性,同时又存在和保留了大量的城中村改造后自然形成的城中村商业网点,导致这些地区的商贸业发展存在一定的无序竞争和垄断经营等问题。3、城中村的管理真空问题不容忽视。城中村改造后留下的大片村民自主建设的商业网点目前基本上归口村委会管理,村委会的管理比较薄弱,甚至有些场所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形成了一些城中村商业网点的无序竞争、垄断经营乃至不法经营,甚至还可能成为黑社会组织形成的温床,再加上这些商业网点人群聚集,顾客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很容易发生治安问题,甚至更大的群体聚集事件,这都会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会管理的难度。4、专业市场发展存在较多空白。高新区专业市场发展空白较多,目前,区内人才服务市场、大型商品批发市场和物流配送基地等数量都不多,如人才服务市场只有高薪区管委会驻地一家,无专业的建材批发市场,而对于已经形成的汽车专业市场(如45店)又由于产业政策和指导思想的原因,计划全部迁出,使得汽车专业市场的发展已基本上停滞。专业农贸市场呈现空白,居民生活由沃尔玛超市和小型社区蔬菜直销店来解决。这些使得高新区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城市功能上出现了一定的缺失,目前的解决方案主要是由周边城区配套解决的,这客观上加大了高新区居民生活的成本。

综合上述经验和问题,我们认为,在东湖高新区发展商贸流通业中有如下几方面值得我们借鉴:1、商贸业发展要和国家商贸业发展的总体政策相结合借力发展。借鉴西高新的商贸业发展,东湖高新区可以参与到部级中央商务示范区申报工作和建设工作中,围绕总部经济和CBD建设来发展商贸业。西安高新区的商贸流通业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而在这一新的发展阶段中借力发展成为高新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新动力。而这一借力就是抓住西安市正在开展的申报部级中央商务示范区这一契机,以部级中央商务区建设为抓手,大力促进区内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这次西安市的中央商务区建设工作是以高新区以及围绕高新区的几个老城区的商贸业基础作为申报依据的,客观上为高新区的新的商贸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使得高新区的发展和周边城区的发展形成合力并融为一体,既实现了对周边老城区的带动发展,也客观上为高新区的商贸流通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坚实的支撑。东湖高新区应该积极利用这一信息,尽快落实国家商务部所提出的建设部级中央商务区试点城市的相关政策要求,积极争取武汉市加入这一竞争,并将东湖高新区纳入这一规划,以提升东湖高新区商贸流通业的整体发展水准。2、与城市的总体城市规划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形成多种产业协调并进、相互促进的格局。西安高新区虽然一直没有对区内的商贸流通业进行系统化的规划和管理,但并不意味着区内的商贸流通业就是无序发展,除了区内相关的配套政策外,西安市政府所制订的一系列发展该市商贸业的政策措施同样在区内得到较好贯彻执行,所以保证了区内的商贸业发展的规范和有序,由此可见,将区内发展和全市的发展规划相联系、相协调,既保证了高新区有更多精力投入到区内的产业招商工作中去,又保证了招商产业能建立在较好的商贸业配套支撑上,使得区内企业进得来,留得住,可发展。东湖高新区在商贸业发展中也可以结合武汉市最近出台的一系列建设部级中心城市的举措,将区内商贸业的发展和建设部级中心城市的规划结合起来,如2012年8月29日武汉市政府所提出的建设“九大区域中心”的决策就是典型的重大决策,如果东湖高新区在这个重大规划决策中能够进行有效的融合和参与,将对于高新区内的各个产业当然也包括商贸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当然,东湖创新试验区的建设也同样将是重要的推动力,也必须善加利用,借力发展。3、商业网点和商贸配套建设要注重高、中、低档网点在同一区域的合理搭配,有利于社会管理高效运作,同时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商贸业的发展切忌好高鹜远,盲目追求所谓高档、奢华、时尚,尤其不能被房地产商绑架,沦为房地产企业营销活动的嘘头和工具。像最近在鲁巷光谷步行街所提的什么“24小时不夜城”建设,一定程度上就是房地产商闹出的营销概念,对于改善广大居民的实际需求有多大的作用值得我们思考。商业配套建设要注重实效,注重老百姓的实际生活需要,从满足绝大多数在区内生活的普通人的生活出行方便舒适需要出发来进行商贸业发展的规划和配套。既要有集中连片开发形成规模化和集聚效应,但也要深入各个居民聚集区,重视分散网点的建设,毕竟大多数居民还是希望在家门口方便消费和出行的。只有这样,才能留住居民,不至于出现区域空心化和所谓“空城、鬼城”,还能提升居民的幸福感舒适感。4、产业规划要留有余地。高新区制定相关产业的产业规划时要注意为不同产业的发展留有余地,留足空间,为以后各产业的发展留下足够的可能性,防止盲目建设和重复建设。现有高新区的不断扩张一方面反映产业发展迅速,是可喜的表现,但也说明我们的规划制订之初对于发展的空间预留考虑不足,使得产业发展尤其是商贸业发展空间经常捉襟见肘,疲于更改以适应需要,结果导致商贸业发展总是处于被动发展或者见缝插针的状况,这些都说明我们对于商贸业的发展要做到规划先行,既要规划时不要盲目发展、片面强调大而满,但又要适当留有余地,留足发展空间,为商贸业发展提供不断适应新的需要的可能性。这对我们的商贸业规划工作提出了较高要求。5、高薪区管委会在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中应该积极参与其中,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既不要手伸的太长干预了市场的正常发育,又不要放手不管,导致市场的混乱无序。西安高新区在发展商贸业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高新区管委会对于区内商贸业的发展一直置于市场调节的模式之下,所以在区内的商贸业发展既有市场竞争带来的繁荣,又有监管缺位所产生的城中村商贸发展的无序和混乱。东湖高新区的商贸业发展要借鉴西安高新区的作法,从市场调节的一面来看,东湖高新区必须充分重视市场调节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认真研究市场调节的规律,用看不见的手来发展商贸业,但同时,区内同样存在大量的城中村的改造所带来的配套商贸业配套,这些配套网点同样也带来了较多的社会管理问题,高新区可以考虑通过建立商贸业协会组织来积极引导,既避免了行政手段的直接干预,实现企业的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实现商贸业发展的有序健康发展。6、创新方法、灵活发展商贸业。西安高新区在发展商业网点配套中采用了灵活多样的方法,他们提出针对不同的情况可以选择“联合开发”“自主开发”和“土地置换”三种方式进行商业网点配套建设。所谓联合开发是指地产开发商和商贸企业共同投资,联合开发商业网点;自主开发则是有地产开发商独自建设商业网点配套,而土地置换则是由高新区出台的针对那些希望扩大规模的位于繁华地段的制造业企业的优惠政策,这一优惠政策简单地说就是政府采用1:1.5的用地面积比例和这些企业进行土地置换,通过置换,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用地,而政府则获得了新的商业开发用地,作为商贸业发展的新地块进行招标。东湖高新区的建设也需要在保证市场调节的基础上运用制度创新和顶层制度设计来营造良好的激励环境,通过良好大环境的营造吸引和激发各类企业的发展创新,也能够有效引导企业有意识的投资商贸业、发展商贸业。

新产业范文篇6

[关键词]体育产业;奥运经济;新产业经济

一、奥运经济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奥运经济”一词产生于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之后,是尤伯罗斯通过商业运作把奥运会办成了赚钱的活动的衍生物。奥运经济是指奥运会主办国组委会的直接效益,即电视转播权销售,指定赞助商的赞助和门票收入,以及对主办国其他行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巨大诱发效益的总称。中国著名企业形象策划委员会副秘书长,“北京一莫斯科”奥运宣传万里行活动总策划陈放先生认为,如果把奥运经济仅仅理解为组委会的直接收入,那就太狭义了,关键是它的“间接效应”和“精神效应”。因此,奥运会的“直接收益”是奥运经济的基础,而“间接效应”、“精神效应”才是做大“奥运经济”的根本。

我们知道,日本作为第2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在20世纪50年代国力窘迫,民不聊生。正是由于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举办,使日本的通讯、卫星、汽车等工业得到巨大发展。日本的经济复苏,GDP由奥运前的年增长10.1%猛增到奥运会后的26.1%,带动了日本经济高速增长,被称作“奥林匹克景气”。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奥运经济”的全面成功,开创了奥林匹克事业的里程碑,自此以后历届主办国都取得了巨大的经济利润,拉动了地区经济的增长,使奥运经济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见下表)。

承办奥运会不仅会对主办国、主办城市的经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而且对带动主办国体育产业成长也有特别重要的意义。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首先,从举办过奥运会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汉城和巴塞罗那以及悉尼奥运会后,举办国的体育产业都获得了长足发展,韩国、西班牙和澳大利亚已经成为体育产业强国。韩国从1988-1999年,每年体育产业从不足30亿美元增加到90.4亿美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8%,年增长速度为12%。在澳大利亚,据澳大利亚体育联合会调查,在取得主办权后,1995年至1996年,澳大利亚全国体育产业总值占GDP的0.6%;1998年,这一数字上升到GDP的1%,在113个产业行业中居第25位。到了1999年,即奥运会举办的前一年,澳大利亚的体育产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上升到接近3%,在世界各国中居于榜首。奥运会为澳大利亚的体育产业带来了持续发展的契机。反观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2003年我国体育产业占GDP比重不到0.3%,即使北京也只有1.6%,发展空间巨大。

其次,新世纪中国经济步入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在人均GDP达到2000美元的新时期,资本效率和劳动效率都比较高的第三产业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动力,经济结构调整表现出产业结构轻型化、娱乐化的市场化趋势。而体育是以人为本,追求生活品位和质量的文化活动,是代表激情、力量、健康、愉悦、时尚的文化符号。体育的这种品质和象征意义,在商品短缺的计划经济时代,缺乏市场价值和经济学意义,但是在买方市场和通货紧缩几乎成为经济运行常态的竞争性市场经济时代,它就成为一种极具开发价值的经济资源。体育与经济的互动、融合,由此也就有了实际的接口。

最后,从奥运经济本身运行规律来看,一方面,奥运会为国内企业提供了多种参与体育营销的选择机会,其中既有适合具备相当实力企业的国际顶级合作伙伴、赞助商、供应商的赞助计划,也有适合中小企业的特许权经营计划;另一方面,以往举办奥运会的经验表明,所谓奥运后期出现的“低谷效应”克服的关键在于举办国能否借助奥运发展起本国体育产业,扩大国内体育消费品的有效供给,唯此才能充分利用奥运期间急剧扩张的体育基础设施,满足举办期间由于奥运会刺激起来的国民对体育商品的需求。因此,近几届奥运会主办国家都把加速发展本国体育产业作为奥运经济的重要政策目标。

二、我国体育产业化的现状

体育产业是指围绕体育或由体育引出的一系列经济活动,是一种利用体育自身功能及辐射作用创造价值的产业,是为社会提供体育产品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体育产业包括健身娱乐业、体育广告业、体育业、体育用品业、体育竞赛转播销售业等等。

1.我国的体育产业现在仍处于自发与过渡阶段,还未适应整体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体育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新形式,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阳光产业”。与国外相当成熟的体育产业相比,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尚处于幼稚期,体育自身的价值潜力和优势尚未充分发挥,体育产业的支柱性产业主体尚未形成,体育产业的本体化开发还有待加强,体育产业工作还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经过10余年的发展,我国的体育产业已初具规模,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现阶段,体育健身娱乐市场是体育主体市场之一,我国的体育用品市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和体育市场发展已经相对成熟。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增长,体育竞赛表演市场、体育培训市场、体育无形资产市场已具雏形。对于体育中介市场、体育旅游业和体育保险业而言,体育产业仍然比较落后。经济发达的大城市真正从事体育中介工作的机构和人员并不多,尚待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体育旅游也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开始出现市场需求;体育保险业尚属于概念市场阶段,有待在今后工作中逐步地加以开发。在大型体育设施建设方面,各种大型体育比赛场馆仍然需要依靠财政拨款才能维持日常的运行,随着财政对体育场馆的拨款逐年减少,迫使体育场馆不得不走向市场,向市场要效益。

2.制约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体制、经营机制和传统观念。在市场经济主导整个经济体制的大环境里,我国的体育产业仍裹足不前,经营机制受制于相对滞后的政策、法规是一大主要原因。这不仅造成了一批企业产权不清、资源浪费,甚至滋生了腐败现象。事实上,体育产业不见得比房地产业的开发难度大,关键在于其还没有获得像房地产业那样灵活健全的经营机制。配套体制、机制的健全是体育产业全面提升的动力源。

中国体育的福利性质也是制约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国民对健身的需求如运动场地、锻炼器材主要是依赖各级政府的不断投入,健身的福利性质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大家还缺乏自觉的健身消费观,个人健身消费费用远不如其他娱乐性消费费用。我国目前的体育消费人口比例尚不足30%,人口消费增量就是体育产业最大的市场潜力。因此,随着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幅提高,人们的体育健身消费观念也将得到极大的转变。

3.面对国际化机遇,国内企业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不足。2001年中国申奥成功,国内掀起了极大的体育热,这给国内体育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赋予了我国企业一个展示民族品牌形象的大舞台。然而,这股热潮未能持续多久,因为奥运会的相关规定对我国的民族品牌有着很大的制约,最大的制约就是国际单项组织的认定。按照这一规定,我国自有产品大多没有取得资质认定。另一个制约因素是资金,企业需要充足的资本和很大的市场操纵能力才能获得开发每个项目的权利。此外,我国奥运会的组织机构是一个政府领导下的事业机构,在这种体制下,讨论最集中的就是“如何进入奥运市场,奥运这块蛋糕由谁来切?怎么切?”这使许多企业很茫然。

三、以奥运经济发展为契机,转变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模式

有效需求的存在是最强劲的生产力,奥运会带来的市场空间的剧烈膨胀,创造的需求无疑是十分有效的。人们易变的需求产生更多更丰富的变化,这些不断变化的需求就是市场,抓住这些变化就抓住了商机。同时,有意识地开发相应的配套产业或服务的过程,就是在挖掘和创造新的商机,“面对2008年奥运会,就面对着2800亿元的奥运会投资。”为举办2008年奥运会,我国政府部门将陆续投人2800亿元,其中有1800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北京近10年GDP的年增长率平均为10%。申奥成功促使在此基础上每年再增加2至4个百分点,并创造3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高经济投人对北京以至全国的各行各业的发展必将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首先,城市设施的大力发展将会给相关的行业带来众多的机会和丰厚的利润。从近几届奥运会举办城市的经验看,举办城市和国际奥委会都十分重视奥运设施的长期利用。从机场、火车站、城市道路、电信系统、新闻中心这些大型基础设施到比赛训练馆、奥运村及其他辅助设施等中小型建设项目,对于相关行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蛋糕”。

体育产业发展在我国还不成熟,但却蕴涵着一个极大的市场。随着奥运会的举办,必将带动国内的体育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因此,无论是比赛的场馆、健身中心所需的各种设施、体育器材用品,还是国际惯例的体育经纪人、活动的冠名权等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在迎接奥运之前,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建设需投人大量的体育设施,需要大量的体育器材,企业如果将自己的产品推向奥运,不仅可以赚取一笔不小的奥运钱,还提升了产品形象,使产品从此走向国际。国外有走遍世界的耐克运动鞋,中国的李宁牌运动服、双星运动鞋能否成为世界的知名品牌也许北京奥运会是一个最好的机会。

奥运会是国际最为重要的体育赛事,举办奥运会对一个国家体育产业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模式亟待转变。为此,应着重解决好以下5个方面的问题。

1.加速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的融合。我国目前的体育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政府管理型”,体育经费的来源是“行政拨款型”。这无疑限制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体育产业化经费不足的问题,必须开拓思路,将体育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让体育产业进入资本市场,让更多的体育企业上市融资,形成一定规模的体育资本,从而提高体育产业的融资能力。

2.重视认证工作,大力开拓市场。虽然我国体育用品产业发展很快,但真正属于国际品牌的却寥若晨星。在九运会上,自行车、皮划艇、射击等体育项目的高档器材全部是进口的,这不能不说是中国体育企业的悲哀。面对奥运会庞大的市场份额和众多跨国产业集团的竞争压力,中国体育用品企业必须推出自己的民族品牌,力争较大的市场份额。当今国内不少企业的产品质量上乘,但由于未得到相关国际体育专业委员会的认证,难以走出国门,甚至连国内举办的国际赛事也无缘进入。

3.强化品牌意识,扩大国际影响。至今为止,纵观我国所举办的一系列的冠以“国际”字样的“节”,如大连国际服装艺术节、上海国际文化艺术节、青岛国际啤酒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由于其本身受各方面因素所局限,如国际影响力、赞助资金等的约束和影响,以致没能真正起到将中国推向世界的目的。而举办奥运会,则大大超越了平常意义上的赞助性质,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可以被理解为一种机会,这个机会不仅对北京是至关重要的,对企业也是如此。

要带动国内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国外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已普遍认为,电视改变了体育运动,媒体在体育运动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通过奥运会电视转播,全世界40亿左右的观众将会实时收看,这对举办国扩大影响,树立“国家品牌”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使本国企业借助奥林匹克市场营销计划,推广企业形象和品牌。悉尼奥运会共有106家企业成为各类赞助商,其中绝大多数为本国公司。他们正是借助奥运会的巨大传播力使自己的企业和产品品牌具有了国际影响。

4.加强人才培养。在加入WTO的前提下,举办奥运需要一大批既懂体育专业、法律,又懂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体育产业也必须大力发展这方面的人才。我国的体育市场还很不成熟,这方面的人才还相当匮乏,要使我们的体育产业走向世界,加大人才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体育院校和综合大学要利用各自的优势,有重点地转移培养方向,从学科设置上进行改革,加大经济、法律的课程设置,向有关部门输送合格人才。同时,在引进人才上应该市场化,将各类优秀的专业人才吸纳到体育产业中来,提高体育产业人才的素质。

5.提高市场意识,搞好奥运营销。要借助奥运会这一契机,加大体育营销力度,以寻求更多赞助商加盟,增加体育产业的产值。我国已提出了“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的概念。国际奥委会也有专门的营销计划,即著名的“TOP”计划、营销许可证业务等。应通过奥运会的举办,系统总结我国体育营销方面的经验,继往开来。国内企业也应充分意识到体育产业的市场潜力,设法加强消费者与体育及产品品牌间的互动关系,让人们在物质及精神层面上获得双重满足。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应综合考虑两种战略的结合,认真研究两种战略的融合与协调问题,从而使两种互为支持、互为依赖的战略都能产生最大的效益,实现两者的双赢,把我国的体育事业推向繁荣。

参考文献:

[1]吴新民.奥运知识窗[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世界之窗》编辑部.奥林匹克之窗[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

[3]陈放.奥运商机大策划[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新产业范文篇7

委员们认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与自己比有进步,与先进比有差距,自主创新仍然是制约我市发展的一块“短板”。与、等先进城市相比,我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差距表现在“六少”。一是投入少。2007年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额达74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3%。当年我市全社会科技投入总额30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4%,比少了1个百分点。二是成果少。2007年,、取得的重要科技成果分别为506项、198项,是我市的4.7倍、1.8倍。获得部级奖励分别为8项、3项,我市仅为1项;获得省级奖励分别为84项、44项,是我市的10.5倍、5.5倍。三是专利少。2007年,专利申请量为7023件,专利认定3592件,其中发明专利认定329件,分别是我市的3.7倍、3倍和9倍。四是产值少。去年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不足的2/5、的1/2;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比我市高出16个和4.6个百分点。五是机构少。2007年末,、拥有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分别是1家、2家,而我市尚为空白;两市的企业技术中心分别比我市多出67家、10家。六是人才少。2007年末,、拥有各类大专院校28所、12所,分别比我市多出22所、6所;两市在校学生为25万人、12万人,分别是我市的5.6倍、2.6倍。

委员们提出,差距就是发展空间,就是前进动力,就是努力方向。的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创新工作,有责任也有能力和条件走在全省的前列。我们既要认清形势,正视差距,更要抱定不甘人后、奋力赶超的决心,后发突破,大步流星,迎头赶上。重点是做好“六抓”:

一抓政策落实。市委、市政府已经就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三区”建设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大政方针已定。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就是加大政策的宣传力度,并制定实施好相关配套政策,特别是金融、税收、财政、人才等配套政策,引导企业单位用足用好用活各项政策,真正把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发挥出来。有关部门应强化对科技政策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促使各项政策落到实处。落实科技政策,需要上下两个积极性。客观地讲,一些企业对科技政策不注重研究和利用,也是导致政策难以落实的原因。应通过加强政策宣传和引导,促使企业进一步强化创新主体意识,做到“三个优先”,即优先衔接,注重对科技政策的研究与对接,使政策的优惠充分体现于企业;优先安排,在制定企业战略和经营决策时,把科技创新摆在首要位置;优先投入,在自主研发和产学研结合上,投入更多的人、财、物力。

二抓创新体系。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中之重。未来的企业,只有两种发展形态:一种是死的,一种是活的。凡是抱残守缺、不思创新的,必定是日渐萎缩,江河日下,最终死掉;只有重视创新、自主创新,才能越做越大,越做越强,永葆活力。我市的三角、威高、光威、华东数控、新北洋等企业为什么能拥有那么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不断开拓、占领新市场,关键在于它们形成了自己的创新研发体系。有了研发体系,就有了主动权和先决权,就有利于抢占技术制高点,就基本能做到生产一代、研发一代、储备一代。为此,应采取更加得力的措施,重点支持全市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强研发机构建设,鼓励企业多形式、多渠道自建或共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并采取基金支持、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式,积极扶持民营科技企业构建自己的科研体系。力争用5年时间,在全市大中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及民营科技企业等都建立起技术研发中心,确保实现市委提出的“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增加到150家、部级增加到9家”的目标。

三抓交流合作。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也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自主研发,一手抓产学研合作。对于自身科研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和企业来说,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尤为必要,也是一条捷径。在这方面,韩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上世纪60年代以来,韩国十分注重对外技术合作,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了一批自主品牌。经过近20年的努力,形成了自主品牌汽车产业;用10年时间,掌握了世界一流的高速铁路自主研制技术;用8年时间,跻身世界集成电路强国之列;用不到5年时间,形成了具有强大竞争力的CDMA通讯技术,成为全球第3大动漫产业强国。就目前我市情况看,开展产学研结合是提高创新能力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我市产学研合作步伐明显加快,王书记对这项工作更为重视,力度更大。在全面深化与山大、哈工大、中科院等战略联盟关系的同时,今年又与国内三所大学签订了产学研全面合作协议,并提出今后5年,与我市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院校要增加到15家以上,引进800项高科技和专利成果,实施产学研结合项目1000个以上。落实好这项深谋远虑的重大举措,必须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广大企业的积极性,形成点、线、面相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大格局,大力推动企业成为产学研合作的主体,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广泛“联姻”,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人才流动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形成产学研紧密合作关系。

四抓人才聚集。如果把科技比作一个人,那么,研发机构是躯体,资金投入是血液,人才则是大脑和灵魂。人才是自主创新之源,是综合国力之本。美国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靠的就是雄厚的人才实力。美国的人口只占世界的1/22,却拥有全世界1/3的本科生,1/4的科技人才。世界一流大学50%在美国,最近几十年诺贝尔奖得主80%是美国人。是个新兴城市,走的是农村城市化的路子。虽然建市以来引进了不少人才,但人才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仍然较低,差距较大。人才上的差距,是致命的差距;人才上的差距不解决,势必会转化为倍加的发展上的差距。这也正是市委、市政府把打造高层次人才聚集区置于“三区”之首的原因所在。我们必须大力强化人才工作,努力夯实人才基础。既要大开门户,广揽人才,重点吸引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专业技术人才来创业发展;又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各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并不断创新用人的观念、机制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既要有识才的慧眼,又要有用才的气魄;既重视高层次人才,又重视技能型人才;既重视引进外来人才,又重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既重视培养紧缺人才,又舍得花钱培养“长线人才”,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

新产业范文篇8

2009年初,美国把对华高科技出口的逐项审查调整为向我国民用企业发放执照;2009年10月,作为第二十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会议的重要成果之一,美方承诺在进行出口管制体制改革进程中,将与中方合作,妥善解决中方关注的放宽对华出口管制问题。欧盟也加强了与我国在大型客机、民用核能和磁悬浮等领域的技术合作。横亘在欧美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技术贸易壁垒有所弱化。

一、金融危机为利用高新技术外商投资带来难得机遇

美国数十年来坚持对中国进行的高科技出口管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保持对中国的科技优势,尤其是军事技术优势,维持美国的霸权地位,然而这项政策的后果却是大大制约了美国对华贸易,加大了美方贸易逆差,而且使欧盟取代美国成为中国最大的技术进口来源,日本紧随其后,美国仅排在第三位。随着国际政治环境和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美国政府不得不重新评估其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2007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国家经济经历了百年不遇的经济衰退,跨国公司不得不进行战略调整,以求在金融海啸中赢得生机。在这场源自西方的重大经济结构和产业战略调整中,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的中国,无疑成为承接新的国际产业转移的热土。

(一)跨国公司延长在华投资产业链,优化地区和产业布局。

为占领市场、拓展业务,跨国公司缩短了产品研发和推广周期,在全球收缩业务的同时,增加了对华投资,延长了在华投资的产业链,重点是扩大高技术含量的生产流程,以期通过技术水平的提升增强产品竞争力。

美国超成半导体公司(AMD)计划在2009年把新加坡工厂三分之二的设备转移至苏州工业园,其中包括所有的高技术生产能力,使得苏州工厂的芯片生产能力从AMD全球总量的30%增长到70%。同为电脑处理器制造商的英特尔公司(Intel),2008年净利润下降九成,在全球关闭八家工厂的同时,计划增加在大连新工厂的投资,使其能够生产最先进的新品,并同时向在上海的投资性公司——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追加1.1亿美元的注册资本。

三洋能源为了应对中国对镍镉电池生产的限制,把原本在日本生产的爱乐普(Enloop)镍氢电池的生产线转移到苏州,并加大营销宣传。运营总部位于上海的全球第三大专业通路商联强国际(SYNNEX)财务总监表示,公司非常看好中国市场,2009年预计在华增资1亿美元,加强区域布局和网络建设,为二到三年后经济复苏做好准备。

(二)跨国公司加强在华总部建设,提高技术研发力量。

金融危机条件下,跨国公司为提高企业运营效率,不得不重新配置全球资源,重点是加强了对生产加工业务密集的中国市场的总部建设和研发中心建设。随公司业务重点转移对高层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调整,中国在跨国公司全球战略资源配置中的地位更加重要。截至2008年底,外商在上海累计设立总部经济机构676家,比2007年末增加了184家,其中“《财富》世界500强”中已有60家在上海设立了地区总部。

同时,随着在华研发中心的设立和产业链的延伸,跨国公司对管理和技术的要求提高,高级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大量进入中国。随着跨国公司业务在中国的快速提升和发展,其在中国本土人才的培养和工业装备技术水平的提升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我国产业振兴迫切需要高新技术外资。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政府制定实施了规模宏大的经济振兴计划,一方面加大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投入,为新一轮经济快速增加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制定了包括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钢铁、石化、轻工、有色金属以及物流业十个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其中重点是加强科技创新,支持自主创新产品推广应用,发挥科技对产业振兴的支撑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在十大产业振兴计划实施过程中,如何发挥外商投资的作用,既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方面,也是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外国投资的重要机遇。

二、新形势下加大利用高新技术外资的几个着力点

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有利于加快利用高新技术产业外资,我国各级政府应从长计议,精心谋划,做到定位准确、政策到位、服务跟上,切实抓住难得的机遇期,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的步伐,提高质量水平,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克服内外需不足的眼前困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用全球视野谋划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利用外资的总体战略规划。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吸收高新技术产业外资工作,在全国设立了数十个部级高新产业园区,各地方政府也设有本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对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带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的新的经济带和产业带正在梯度北移,原有的高新产业园区功能落后,作用减退。因此,各级政府应该站在世界角度谋划后危机时代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利用外资的总体战略,整合部级和地方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资源和功能,提升高新区要素聚集的质量,为扩大吸收高新产业外资打造更加有利的环境,进而全面推动我国高新产业发展,推动结构升级。

(二)保持财税、土地等政策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近年来,我国政府进行了多轮外资政策调整,外资优惠政策逐步取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对外资的吸引力,而金融危机导致的全球流动性不足使得各国吸收外资更为积极,我国吸收外资的政策竞争力减弱。外资企业纷纷表示政策的变动较快且不可琢磨,很难制订相应的企业长期战略,无法系统规划和梯次投入,甚至出现经营用地在合同期内都被收回的情况。创新是产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但大多数技术和研发投资的回收期较长,投资风险较大,金融危机导致的资金链收紧必然减弱企业研发的动力。国内外的理论和实践证明,投资政策的稳定性,是企业选择投资东道国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我国只有进一步提高外资政策的稳定性,才能更加从容、稳健地吸收高新产业外国投资,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

(三)整合资源,因地制宜提升外资利用质量。

高新技术产业外商投资强度大,单位面积产值高,对经济贡献大,对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都有较高的要求。新形势下各级特殊监管区在中国利用外资中的战略定位和作用需要重新认定,要避免各高新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产业门类上的趋同化发展模式。依靠开发区吸收外资需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各地区应该根据自身地理位置、资源物产、金融环境、人力资源、产业结构等要素禀赋特点,有针对性地吸收高新产业外资,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避免一拥而上和盲目招商,为外资提供全流程的呵护服务,营造更加有利的营商环境。

(四)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财税支持和重点扶持安排。

利用2009年的结构性减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所得税优惠的同时,对重点行业大型跨国公司研发类投资免征购置设备增值税。上海商委反映现有享受高新技术优惠政策的企业尚不足制造业总量的百分之一,政策的作用很小。应提高对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科学性,增加高新技术企业的覆盖率,充分考虑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发展,对业务增长率等评定指标暂缓考虑。通过一定比例的财政扶持鼓励高新技术设备的进口和技术引进。公务员之家

(五)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高新技术产业利用外资的重要风险之一就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尽管在过去十年来我国保护知识产权取得重大进展,但是在许多方面还有不足。因此,新形势下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必须用好知识产权这柄“双刃剑”,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增加知识产权的侵权成本。把握欧美放松技术出口管制的机遇,引导企业技术水平的引进和升级。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的市场交易机制,缩短知识产权交易的审核周期,发展有公信力的知识产权估值机构,减少企业知识产权交易和应用的成本,提高企业参与知识产权交易的积极性。

(六)加强国际合作,促进内外交流。

毫无疑问,吸收高新产业外资不是一厢情愿的事情,既要加大与技术发达国家政府的沟通和磋商,减少技术引进的壁垒,又要加强国内外产业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拓展合作的领域、方式和发展空间。尽管美国政府已经松动了对华技术出口管制,但另一方面又在立法、清单管理、机构设置、部门协调、多边体系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强化了对华出口管制力度。这其中还包括了“视同出口”管制。美政府规定,中国学者和研究人员在接触美国敏感知识和技术时,必须申请“视同出口”许可证。其范围既包括在美中国公民,也包括可能将敏感技术携带来华的外国公司。美国商务部还专门成立了“视同出口建议委员会”,向商务部长建议如何强化包括中国在内的“视同出口”管制。同时,美国还加强了对违规的本国和外国企业与个人的惩处,包括严惩所谓涉嫌对华出售敏感技术的国内企业和个人,加强对外国公司的制裁,刻意炒作所谓“涉华间谍案”。因此,我国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外交涉力度,营造更加有利于吸收高新技术产业外资的外部环境。在产业层面,要加强中外企业和行业协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寻找高新产业合作的新途径,例如在外资较为集中的重点区域中心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有效承接外资研发中心转移和技术资源的流入,引导外资风险投资参与科学技术研发活动,提升相关行业的整体技术水平。鼓励科研机构与外资企业开展科学研究、人员培训等多方面的合作。

(七)打造科学、统一、稳健的制度标准。

新产业范文篇9

一、加强技术创新源泉建设,提高创新能力

1、技术创新源泉的建设要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趋势,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选择有优势、能够在世界高技术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可以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展攻关。通过3-5年的努力,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升级。

2、信息技术以集成电路芯片设计与制造为核心,以发展高清晰度数字电视、高性能移动通讯、高速宽带网络为重点,围绕专用电路的芯片设计、自主版权的软件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在数字产品开发与制造、网络建设与应用方面形成一批创新增长点,使*率先成为高清晰度电视播放地区、电子商务活跃地区、网络教育普及地区,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联动发展。

3、生命技术以人类基因组、作物基因组、基因技术平台为基础,抓好创新药物和作物新品种的研究。围绕一些高发病和疑难病,开展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加强药物筛选与新药开发,争取在3-5年内获得几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和天然资源药物的临床、生产批文。在农业方面,开展水稻及其他作物优良品种和抗性目的基因的研究;重点开发、生产1-2种转基因作物,获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

4、新材料以发展特种金属材料、特种合成材料和特种陶瓷材料为重点,加强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开发。根据本市高新技术产业与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重点开发汽车新材料、信息新材料、生物医用新材料、建筑新材料、储能能源新材料等产品,带动相关产业优化升级。同时,在材料制备等若干基础技术开发上取得突破,推动新材料产业跨越式发展。

5、大力推进高新技术向工业、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的辐射、渗透、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使本市成为工业设计和产品深加工的重要基地、农业良种培育基地、建筑业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服务业电子化基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完善创新机制,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6、政府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点行业的技术创新作出总体部署。大力倡导企业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等创造发明活动。制订并实施本市鼓励引进技术吸收与创新的规定,加大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与创新的力度。凡列入国家重大技术引进计划的项目,必须有技术创新计划,并落实吸收与创新经费。项目审批部门对重大引进项目的技术创新进展及经费落实情况,要进行跟踪检查。有关企业要积极吸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参与技术创新活动。各类企业要根据自身的特点,确定技术创新的目标任务和相应的保障措施。要加大企业研究开发经费的投入。企业实际发生的技术开发费,允许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前扣除;企业当年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增长10%以上的,经税务机关审核批准,可再按当年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的50%抵扣当年度的应纳税所得额。软件开发生产企业实际发放的工资总额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前扣除。

7、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全面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大型企业要全面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争取到*年,部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总量达到100家。政府对部级技术中心和市级技术中心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有关企业要在本企业的技术开发费中,对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每位进站博士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用于开展科研。

鼓励企业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企业的联合研究。

企业研究开发经费要有一定比例用于产学研联合。产学研联合要拓展到企业技术创新的全过程,包括新产品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和人才培养等环节,并根据优势互补、利益共享的原则,实现技术资本、产业资本和人才资本的优化组合。

8、建立健全企业经营者技术创新动力机制,实现经营管理者收入与企业经营业绩挂钩。进一步强化企业经营者面向市场开展技术创新的意识,将企业技术创新工作纳入对经营者的重要考核内容。完善企业经营者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

三、集聚优势资源,加快张江科技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的建设

9、设立*市*科技园区领导小组。充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优势,依托本市的科技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抓紧建设以*科技园区为重点的科技园区,使其形成全新机制和体制,成为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示范基地,产学研结合综合改革的先试先行基地,创新人才、研究开发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集聚基地,以及与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科技服务基地。

10、*科技园区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和信息两大高科技产业,积极推进新材料产业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年,搞好1平方公里技术创新开发区的建设,加快新药创制体系和软件园的建设,启动国家*光源装置建设。加快建设5万平方米通用孵化器,使张江在3~5年内取得初步成效。到*年,把*科技园区建设成为创新创业氛围浓郁、机制灵活,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园区。

11、积极鼓励研究开发机构、大学和科技企业等参与*科技园区的建设。引入和建立一批研究开发机构、开放实验室、研究生院和博士后流动站。继续加大对*科技园区的投入力度,继续加大对参与*科技园区建设企业的鼓励措施力度,发挥政策集聚效应,促进园区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12、开发应用类研究机构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属地化管理的原国家部委开发类研究机构和本市92个地方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加快企业化转制的进程,尽早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技术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的新机制。抓紧落实研究院所改革转制中清产核资、资产剥离、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税收等政策措施,保证研究机构顺利转制。

鼓励地方开发类科研机构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加快国有科研机构改制为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科技企业的试点,推进科技企业股份期权的实践。鼓励有实力的科技企业通过高新技术作价入股、租赁、收购等方式,用高新技术增量盘活资产存量,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规模和水平。

13、优化科技力量布局和科技资源的配置。政府加强对基础性、公共性研究的支持力度,并根据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对现有科技资源进行统筹规划,合理调整。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合作的新型运行机制,形成一支有影响力的精干科技队伍,提高科技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政府属产品性研究机构,加强健康卫生、生态环境、标准计量等社会公共性研究和若干高技术前沿性研究基地的建设。继续加强重大技术供需信息库以及科技信息网络等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现有的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要根据不同的功能,进行分类改革。

一部分与市场联系紧密的研究机构要转为科技型企业或中介服务机构。其它社会公益型科研机构要在调整结构、分流人员的基础上,按非营利性机构的机制运行和管理。

14、鼓励多种所有制科技企业平等竞争。通过地方立法,对科技企业的法律地位、行业准入、项目投标、产权关系、管理制度、融资渠道和涉外事务等作出规定,从法律上保障科技企业规范、快速的发展。建立资金为1亿元的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加大对中小科技型企业创新活动的支持。

15、大力扶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全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培育中介服务市场,推进中介服务的专业化分工,逐步实现中介服务的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和竞争市场化。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实行自律管理。加强对中介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规范科技中介服务行为。提高技术交易、技术产权交易、技术经纪、技术咨询、无形资产评估、科技投资咨询和技术评价等服务的水平。

五、落实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营造良好环境

16、实施财税扶持政策。政府择优采购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设备和产品。对社会力量资助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研究开发经费,可按一定的比例在计税所得额中扣除。对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的收入,经登记后免征营业税。

销售自行开发生产的计算机软件产品按17%税率征收增值税后,对实际税负超过6%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购买软件的单位在计算应交增值税时,仍可按17%税率抵扣。

对计算机软件经过国家版权局注册登记,在销售时一并转让著作权、所有权的,征收营业税,不征收增值税。

对列入国家高新技术商品出口目录的产品,凡出口退税率未达到征税率的,经国家税务总局核准,产品出口后,可按征税率予以办理退税。

17、实施金融扶持政策。提高科技信贷额度,探索多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改进对科技型企业的信贷服务。依据企业的不同特点,建立相应的授权授信制度。增加信贷品种,拓展担保方式,扩大科技信贷规模。对有市场发展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能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加大贷款支持的力度,并给予相应的贴息。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在信贷和贴息方面给予支持。

18、鼓励海内外企业和研究开发机构来沪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同时,鼓励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在境外设立研究开发中心及科技企业,利用境外资源,加速高科技发展。

19、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创造各种条件,让优秀人才有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和机会。积极改革分配、奖励等劳动人事政策,充分体现知识的社会价值。对增加社会财富取得显著成绩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给予政府奖励。鼓励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在部分国有企业中进行期权(股)试点,以奖励有贡献的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

按照国家新的科技奖励条件,改革本市科技奖励工作。设立市科学技术进步奖,提高奖金数额。市级科学技术进步奖重点奖励具有专利或自主知识产权,有明显经济社会效益的成果。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为促进科学技术发展而设立的各种奖励。

20、加强知识产权的管理和保护。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拥有专利。市有关部门对专利申请人给予专利申请费补贴。引导企业、高校、研究机构运用知识产权杠杆,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大知识产权执法力度,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认真抓好知识产权的宣传和人才培训工作,提高全社会对知识产权重要性的认识,形成良好的创新法制环境。

六、积极进行高新技术企业的板块试点,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新产业范文篇10

据统计资料显示,2012年合肥市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达到3533.7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3.54%,占全市GDP的21.51%。截止到2012年底,合肥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15家,约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35%;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2415.1亿元,占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产值的35%以上。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高新技术企业对于合肥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合肥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到,“到2015年,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达2000家,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8000亿元。”要实现这一目标,势必要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而企业的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员工,尤其是对其中的知识型员工进行有效的开发与管理。目前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在知识型员工的开发与管理中存在不容忽视的一些问题。

二、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知识型员工开发战略探讨

1.加强本土知识型员工培育,实施人力资源投资战略合肥市高新技术企业发展需要多层次的知识型员工。因此,合肥市相关部门要针对合肥市的实际情况,及时了解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以及企业自身知识型员工的供给状况,并有计划地制订知识型员工培养的长期规划。特别要注意企业对于知识型员工的需求,既有对高层次的创新型员工的需要,也有对具有实际操作应用能力的知识型员工的需要。因此,可以利用合肥拥有众多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这一优势,加强创新型知识型员工培养力度,支持和引导一些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指导高新技术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同时,可以利用合肥市拥有众多高职院校优势,加强实用型知识型员工培养。

2.政府出台鼓励创新的政策,实施人力资源诱引战略近年来,合肥市的经济有了较快发展,也已出台了多项人才引进和加快队伍建设的政策法规,吸引了本省其它城市及外省市的知识型员工的进入,但是作为中部地区城市,这些吸引政策及其力度与其它城市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如江苏无锡为了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出台了三个“100”的吸引政策(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创业启动资金、提供不少于100平方米工作场所和不少于100平方米公寓住房)。武汉东湖高新区提出,对于引进的海内外领军人才,只要项目技术先进、产业前景看好,可给予“三个五”的资金支持(即最高给予500万元的扶持资金;创办高新技术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论证评估后,最高给予500万元的风险投资资金;创办企业获得银行贷款的,给予年利息额50%的贷款贴息)。合肥针对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也有相应的优惠政策,如选择在合肥购买商品房的领军人才每人可获得50万元补贴,高端人才可获30万元补贴,同时出台了“人才生活保障计划”、“人才服务提升计划”等,但这些政策的力度与其他城市吸引政策相比,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有限。合肥市在不具备区域优势的前提下,可将目前的人才引进政策与其它创新型城市或部级高新区人才政策进行对比,制订既符合本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实际情况,又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人才引进政策与措施,只有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获胜。可以结合合肥市目前高新技术主导产业,引进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型研发人才,尤其是加大国际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可以在2000年已经建立的留学人员创业园的基础上,建立一批国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同时,还要建立健全人才服务机制,改善人才发挥作用的宏观环境,不仅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不仅是使他们得到物质上的回报,更要注意精神价值的体现。例如可以为留学归国的创新创业者提供一些政策指导、咨询服务、投融资服务等方面的优质高效服务。

3.企业制定完善的知识型员工开发和管理的制度与措施,实施人力资源参与战略高新技术企业是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的载体,也是合肥市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型员工开发中必须要考虑的微观环境。鉴于知识型员工在个人需求、工作特点等方面与一般员工存在差异,高新技术企业要制订针对性的管理制度与措施,使知识型员工真正发挥其积极性与主动性。知识型员工工作积极性能否被激发出来,取决于企业的工作设计是否有意义、企业能否高效运作、知识型员工知识能否实现共享以及企业是否具备有利的物质环境和优秀的组织文化。因此,从高新技术企业这一微观环境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知识型员工的开发与管理。

3.1制定科学有效的工作系统工作设计的目的是为了使企业的目标得以实现,从而合理有效地处理知识型员工与工作岗位的关系,进而采取工作职能、工作内容和工作关系的特别处理。对于高新技术知识型员工来说,因为其工作流程具有非常规性,所以企业往往很难做出非常精确的任务分解。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某项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及技能为基础,把该项工作相关的任务组合成完整的工作系统。在具体的工作设计中,既可以使知识型员工的工作内容更为丰富,也可以把分开的工作进行组合,形成相对较大的工作单元,如可以将工作设计为团队工作任务这一形式,并且授予其中某一工作小组具有对完整团队工作任务进行负责管理的权利。

3.2构建合理的薪酬体系据调查,45.8%的知识型员工在参与调查时认为其在工作流动时最为看重的因素是薪酬福利,因此企业要想充分发挥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必须构建合理的薪酬体系。目前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推行的是全面薪酬战略,即员工的薪酬包括直接薪酬(直接以现金形式的薪酬或折合为现金形式支付的其他薪酬,包括基本工资、加班及假日补贴、绩效奖金、长期激励如利润分享、公司股票购买权或股票期权)和间接薪酬(通常指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与津贴)。但在直接薪酬体系建设方面,较多考虑的是短期激励,长期激励所占比重有待提升。合肥市目前也已出台《企业股权与分红激励暂行办法》,截至2012年有22家科研院所、企业成为试点,科研人员凭技术可获得企业股权,建议更多有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实行股票期权的激励办法,即给予一些核心的知识型员工在规定的时期内以约定的价格购买企业股票的权利,以此将其前途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鼓励知识型员工长期为企业服务并不断创新。

3.3关注知识型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型员工较为注重自我发展及个人成长,对于专业技术的忠诚高于其对组织的忠诚。从高新技术企业角度来说,应该针对知识知识型员工这一特点,重视企业内部培训机制的建立,实施有效的培训。企业可在内部培训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知识型员工不同的需求与特点,为其提供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的机会,如提供专业技术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方面内容的培训。同时也可通过提供诸如职务职称晋升、出国学习深造、专业项目或课题的研究等方面机会,为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一切便利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