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11:50:52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范文篇1

1.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不高的原因

1.1课标标准降低

前文提到过,在新课程标准中降低了对学生计算能力(包括计算方法技巧、口算能力、计算速度等)的要求,而重在掌握数学解题思维和逻辑,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课标标准是适应时展潮流的,其意图可以理解,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完全忽略对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因为这涉及到学生升入初高中、甚至大学之后解数学类、物理类题的速度,也成为各项考试中区分成绩高低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教师应在新课标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

1.2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不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也是造成他们做题正确率不高的原因之一。教师的忽视往往是由于其对运算能力认识程度不高、不注重对深层次教学内容的探讨,而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造成的。教师更应该结合自己的做题经验,用通俗化的语言讲授给学生,让他们在做课后习题的过程中悟出计算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对运算能力的重视程度。小学数学的教学要以夯实学生数学基础,建立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为教学理念。

1.3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

升入小学后,学生刚刚正式接触数学这门学科,对于学习方法、学习内容等都非常陌生,而且小学生在心智、思维、学习态度等方面都不太成熟,往往会出现抄题马虎、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在批改学生作业过程中,经常看到学生把2+3算成6,可见学生的计算功底之差。另外,在做课堂习题时还发现,学生们没有养成良好的打草稿的习惯,甚至有学生在桌子上打草,即便是在用草稿纸的学生,其草纸上的布局非常乱,作为教师要对学生的计算习惯加以引导,提高做题的准确性。

2.加强对小学生运算能力培养措施

2.1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

小学生还没有摆脱爱玩的天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游戏、互动等形式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得到寓教于乐的效果,将数学知识与游戏活动结合起来,锻炼学生的口算能力和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例如,可以准备一些数字和运算符号的小卡片,进行计算游戏,还可以开展限时计算游戏,让学生在紧迫感中锻炼运算能力[2]。

2.2加强数学计算强化教学

教学中要以课本为主,以辅导工具为辅,多进行计算方法的训练,但是不能进行题海战术,因为一旦做了过多的题,学生容易形成定向思维,有先入为主的思想,降低做题的准确性。教师要多进行计算方法的教学,例如在计算1到20的和时,要引导学生学会“凑整”的思想,分别计算1和19、2和18等等的和然后再相加,这样可以大大简化计算步骤,提高计算效率和准确性,教师也要多向学生传授自己计算的思路,形成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

2.3对学生计算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

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时期,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计算习惯加以引导,例如在批改作业、试卷的过程中把学生出错率高的习题记录下来单独印制成讲义给学生做,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另外,还要让学生养成打草稿的习惯,提高运算的准确性。

3.结语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形式主要有口算、笔算、估算和珠算等[3],这几种形式的计算能力都有助于学生解题速度的提升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在数学学习的初级阶段建立起逻辑思维和较强的计算能力,掌握基本的数学计算技巧,从而为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点拨学生[4],对其错误的计算习惯加以纠正和正确的引导,从而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作者:邹绮云 单位:重庆市云阳师范附属小学

参考文献:

[1]郭世杰.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J].学周刊,2014,(05):109.

[2]朱卫兴.采取有效策略,促进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J].学周刊,2017,(07):122-123.

小学数学范文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渗透

德育工作可以由专门的课程来进行,也可以自然融入在其他学科中。德育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无可非议的。但大多数教师认为德育在思想品德课、语文课的教学中寓德于教,或在班队课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顺理成章,数学是自然科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一加一等于二,有什么德育可教呢?然而事实并不是如此,因为德育教育取得的效果如何?并不在于教师能讲多少道理,更多的还在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学生并不会关注老师说了多少道理,而在于老师如何做。如果能够将做人的道理,做人的准则等融入在学科教学中。那么,学生所受到的道德教育就是潜移默化的,而且效果方面更为持久。

一、努力挖掘小学教材中的道德教育内容

每一堂数学课程的教学,教师首先要研读教材,新授课的内容要如何自然地融入道德教育,这些都要提前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明显地体现出来。其实,经过仔细研究教材,教师就会发现数学这门学科中也包含着非常丰富的人文元素,因为数学来源于生活,从古代开始就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数学的发展必然离不开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发展。其中就包含着对于道德价值观的选择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关于数学发展的故事,就能够给学生很多的思想道德方面的启发,道德教育就能够非常明显的融入到小学数学的授课内容中。另外,小学数学教学还可以在学到某些知识点的时候,结合当前的社会事实,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点如何在生活中加以运用。因此,仔细阅读数学教材,并且结合实际生活中的实例,小学生的道德教育就能够非常自然地融入在小学数学的学科教学中。

二、结合新授课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找到进行道德教育的切入点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认真研究素质教育的理念,要认识到数学教学拥有着多项教育功能。不仅需要在教学中向学生传递严谨科学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技能。当然,在学习中也要保护好学生的心理健康,让学生拥有较高的自尊心。建立起学习数学的自信心,能够坦然地与其他人进行交流。所以,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也会自然的形成,因为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高低也会影响到人的心理健康水平。所以,在课堂之上进行道德教育的渗透工作,可以拥有很多的切入点。比如,将学生们分成不同的组,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在学生们互相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发现学生在团队之中的表现特点。有的学生过于自私,经常会批评其他的学生,自我防御表现很强。这样的学生更值得教师关注。他们可能有较强的自卑心理,所以,才愿意指责别人。因此,宽容待人也是一种优良的品德,教师要通过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缺点,能够自觉地改正,能够做到宽容待人。

三、抓住新授课内容的特点,结合授课的具体内容来渗透道德教育

道德教育离不开态度的教育,离不开情感的教育。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根据新授课内容的具体特点,自然地渗透道德教育,可以从态度和情感教育入手。态度决定人的行为,教师在平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表现。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表现出很多的态度。比如,有的学生写作业不够认真,粗心大意。有的学生谨小慎微,反复检查。态度的不同在面对同样的事情时,表现也会不同。所以,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这些表现代表的含义,代表着学生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一些消极态度和不良的性格特征,从而自觉改变。当然,教师要树立学生学习的榜样,尤其自己要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让学生们能够以教师为榜样,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影响。态度和情感是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会影响到人的行为,所以,要让学生认识到态度,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能够让学生自我察觉。从而在遇到一些学习中和生活中的挫折时,能够得到自我调节。改变自己的偏差观念,从而建立正确的观点,养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促进学生道德素质的提升。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拥有着进行道德教育渗透的很多资源,教师要善于挖掘并且发现,而且教师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要认识到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言传身教的重要性。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促进学生在课堂中的强烈归属感,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从而在和谐的关系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参考文献:

[1]刘玉红.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教育[J].学苑教育,2017,(24):93.

小学数学范文篇3

1.教学中的提问内容缺乏设计,随意性非常大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提问是有效了解学生特点,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然而实践中很多教师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提问的作用,尤其表现在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随意性非常大.即便采取了提问教学策略,但提问方式、内容等启发性、针对性非常小,甚至有些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在此过程中,还有一些教师将问题前后设计得过于简单,缺乏有效的联系,以至于不同的问题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和连续,既对课堂教学不利,又严重影响了知识体系的建构.

2.课堂提问设计缺乏实效性,评价多元性不足

据调查显示,当前很多小学教师为了设计课堂提问内容而“设计”,比如,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习惯性地将备案详细地记录下来,然后将课堂上所提问题、答案等一一记录在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形式化、流程化现象非常的普遍.一些教师为了能够确保课堂提问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在课前组织学生彩排,引导学生对预设问题答案进行课前记忆,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必定难见成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教师为确保提问质量和效率,片面地将提问问题的设计对象定位在了优等生层面,设计问题时会不自觉地以此为基础和范围,涉及面显得非常的狭窄,很难照顾到中等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也就很难有好的提问效果.同时,提问评价缺乏多元化,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回答以正确、错误为评价结果.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无论对错,都渴望教师能够给予全面的评价和指导,而且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基于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提高提问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提问的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明确为什么要进行提问,之所以要提问,主要是为了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来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于此,在提问设计过程中,应当确保提问目的的明确性、具体性以及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部分教师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过程中,进行以下提问,即“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其中,一些学生的回答是“都是真分数”,一些学生的回答是“分子都为1”,从这种回答结果来看,学生根本不明白提问的目的,随意回答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若将提问内容改为“两分数分母一致吗?不同分母的分数是否能够直接相加呢?原因是什么呢”,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可使提问目的变得更加的明确一些,提问效果会更好一些.

2.提问设计应当多样化

小学数学范文篇4

数学要得到发展,取得实质性的效果,要以一定的数学思想作为基础,只要基础牢固,上层建筑才能得到快速的发展与提高,并找到发展的方向,所以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我们就应该适当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使学生对数学概念、定理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掌握起来更加容易。数学思想的掌握,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对知识能够进行更加深入的分析与把握,了解数学知识的实质,在解决问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在数学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只是让学生机械的记忆数学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很多学生不理解解题思路的来源,使得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经常出现题不对路的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要想使这种现象得到有效的解决,在课堂中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数学思想的渗透,教师帮助学生构建解题的框架,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解题思路的由来,加深对数学内容的记忆和理解,使小学数学与中学数学能够一个很好的承接。在实际的数学学习中,灵活运用这些数学思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是教师的重要任务,数学思想的渗透可以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理念,通过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不断的扩散自己的知识,使自己对数学知识有一个纵向的掌握,有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

1.在数学形成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思想都是在一定的数学知识中呈现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把数学的相关定理、概念、公式等直接告诉学生,应引导学生,让他们在猜测、分析、探究、验证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体会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是如何变化而来的。并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对数学方法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各方面发展都不完善,在这一时期强化学生的数学思想对于今后的学习和发展使具有积极的意义的。在数学教学中,教师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数学思想的渗透,引导学生形成数学思维,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的发现数学知识中的数学思想。例如,在学习梯形的面积问题时,让学生直接去进行计算会显的很难,学生不知道从哪下手,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把梯形转化为以前学习过的图形,进行面积的计算。通过研究,学生发现可以两个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来进一步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在教学中适当的利用这种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体会到这种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渐形成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2.在解决问题时渗透数学思想

在小学数学中,解题是一项必要的工作,在解题过程中要运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解题的过程中,适当的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帮助学生认识到题目的含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更加快速,减少不必要的错误,提高学习的效率。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教师适当的渗透数学思想,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在数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可以尽快的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少走弯路,并且数学方法的渗透也可以使学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自己原有的知识去解决新问题,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学生如果用通分的方法会很难,而且结果也不一定准确,教师可以先画出下面这样的图形,然后让学生接着画下去,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一个大正方形看成单位“1”,一次又一次地进行平均分,阴影部分表示计算的结果。通过画图分析,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在加法算式中,如果后一个加数依次是前一个加数的,结果就等于第一个加数的2倍减去最后一个加数。通过这种数形结合方法的渗透,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有助于学生把握数学的本质,可以提高数学学习的效率。数学思想的有计划、有目的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减少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使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反复的练习中,进一步强化数学思想的渗透

学生在数学课堂上虽然会掌握一定的数学思想,但是要想使他们能够灵活、有效的运用,就需要教师在反复的练习中不断强化数学思想的渗透,使学生加深对数学思想的掌握和记忆。在数学练习中,教师要选取明确的数学思想,指出它的应用范围,使学生在以后的学习中,可以更好的运用。良好的练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让学生不断的利用数学思想进行解题,并且在运用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找出自己所运用的数学思想,以及在以前的解题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和技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和发展。通过这种化归思想的渗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到,在以后的学习中,要仔细的观察算式之间的关系和规律,通过改变运算的顺序进行化归,可以使问题更加简便,既节约时间,准确率也可以得到保证。

三、结束语

小学数学范文篇5

在学校领导之下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翻转课堂式进行全面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之中总结出了翻转课堂教学之中的整体课堂教学流程。一般来说分为课前微学与课堂研讨两个大的部分,课前微学的主要环节是目标导学、教材自学、微课助学、在线测学这四个,课堂研讨的主要环节是合作交流、释疑解惑、练习巩固、盘点收获这四个。在翻转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通过对于自身学习进度的把握不断地重复学习,加强对于知识点的掌握。在课堂之上与教师进行互动与沟通,教师可以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对于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沟通与探讨,增加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知识理解能力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改进

在小学三年级数学“周长”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之中,可运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首先要让学生在课前进行自主的知识点学习与掌握,在学习过程之中对于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全面掌握,根据自身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学习进程的调节。在“周长”这一课学习之前就要了解周长的定义,运算周长所需要的各种条件以及在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等各种形状的运算之中具体的运算公式。在课前的学习过程之中要制定出最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也要明确学习目标。在课前自主学习的过程之中要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读课本之后进行细读,在这个过程之中找出自己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之后对照课本进行问题的分析。在学习“周长”这一课的时候,根据所得出的周长是否可以画出相应的长方形分别有几种;测量自家客厅的周长等等,将这些问题带入到课程的学习之中加强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之后就是微课视频的学习,如果在自己分析的情况之下依旧不能得出问题的答案,那就要借助于微课视频,在视频之中找出问题的答案。最后就是在线测试,在经历过以上种种学习程序过后,为了更好地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点,就要进行在线的题目练习与相对应的测试,来进行自己学习成果的检验。翻转课堂教学法中学生因为有了有目的、有方向的课前预习,对课堂上的动手操作环节就会不再那么生硬笨拙,而是变得灵活自如,这就大大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自主学习中,把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的数学思想和数学学习方法根植在了自己的头脑中,在不断的探索中一定也能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领悟到数学学习的魅力,也就会让学生更乐于对数学的探索和研究。

三、小学数学翻转课堂的思考

如何让翻转课堂的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真正实现,还是一个值得探索研究的问题。翻转课堂是个逐步实现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所谓的翻转课堂就是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一种颠倒,首先让学生进行自主的知识点的学习,之后在课堂之上老师与学生进行沟通,再对具体问题进行解析。举例:在“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的学习之上,首先就是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开始进行自主的课程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之中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能够正确运用正方形与长方形的面积运算公式,而且可以很好地运用到生活之中,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之中锻炼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之中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然后进行分析,进行问题的探索与解决,并且运用已学的知识来解析一些题目,做到活学活用。最后在课堂之上进行问题的汇总,与教师进行探讨,更加全面地掌握自己所学的知识。在翻转课堂式的教学方法之中,最大程度地运用了现如今的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课程的学习与扩展,将教学方式与网络很好地连接在了一起,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问题进行自主的分析与理解,提高对于知识点的整体掌握能力与实用能力,也促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的缓解,使课堂氛围更加活跃。翻转课堂的课前预习视频和课前检测是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主动思考的一种重要方式。因为在小学阶段我们强调的是“渗透”数学思想,而不是“传授”数学思想。因为翻转课堂中的课前预习是教师在上课之前,把提前录好的微课视频放在网站平台上的,学生可以在家里通过观看教师的视频引导,先进行一定的自主学习,做一些必要的操作和课前检测,而且还可以把自己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困惑和疑虑通过在线形式及时发送到自己班级的QQ群里,和同伴进行及时地交流、讨论。这也是翻转课堂教学法中提到的同伴教学法中的一种学习方式。

四、结语

小学数学范文篇6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是在研究以往的教材以及改革实验的基础上编写的。

(一)70年代的改革

1977年拨乱反正以后,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和亲自过问下,人民教育出版社组织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编写了中小学各个学科的新教材。当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的教学内容有了显著的变化,主要是:根据“精选、增加、渗透”六字方针更新了教学内容,同时也改进了体系结构,提倡培养学生能力。

这个时期编写的小学数学教材,较以前的教材有明显的进步,从内容到编写思想都更加体现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学科名称也由算术改为数学。它反映了近代数学的发展,以及现代数学教育的特点,较快地跟上了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步伐。这套教材在80年代初经过适当调整,一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使用,成为全国通用的小学数学教材,直至近几年才逐年更新为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它是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影响较大的一套教材,也是改革步子较大的一套教材。

(二)80年代不断深入的研究

随着教材的逐步完善和稳定,广大教师和教研人员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钻研教材和教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教学经验。这些经验更好地体现了教与学的规律,对数学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课程和教材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条件。

为了把教学实践中取得的好经验吸收到教材中来,推动全国大面积学校的教学改革,人民教育出版社数学室自1984年起又开始了新的研究,并以课程教材研究所的名义编写了一套小学数学实验教材。这套教材着重从改革数与计算以及应用题的教学研究做起,突出的特点是更加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同时也根据80年代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引入了一些新的内容,例如,引入估算,加强心算,加强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加强现代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加强联系实际等。

(三)教材改革研究的实验与推广

实验教材采取边编写、边试教、边修改、逐步推广的方式不断地完善。开始,先由教材编写人员写出初稿,在北京的两所学校试教。在试教过程中,编写人员深入课堂,与授课教师和教研人员及时进行研究,重大问题利用不同班级进行不同的试教,然后在试教的基础上把初稿修改成正式的实验教材,在较大的范围内继续实验。到80年代末,实验的范围逐渐扩大到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几百个班级。通过大面积试用,反映较好,学生水平普遍较以前有很大提高。

二、主要的改革

在上述实验教材研究的基础上,90年代初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据《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进一步吸收国内外数学教育改革先进经验,编写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供全国大部分地区试用。这次编写的教材较以往的全国通用教材又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材内容的更新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数学已经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一门科学,而且哪些数学知识是大多数人最常用和最基础的,也在发生着变化。

在小学数学中,数与计算是最基本的内容,生活在文明社会中的人不能不会计算,但是要掌握哪些计算,掌握到何种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是有变化的。由于计算机等计算工具的普及,学生用纸和笔做计算的要求必须进行改革。在九年义务教育的新教材中,保留了最基础的计算要求,同时降低了大数目计算与多步骤繁难计算的要求。然而这只是改革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由于情况的变化,人们在使用工具进行计算之后,必须对其结果有清醒的认识。这就要求人们要有较强的数意识和一定的估算能力,能够对工具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做出估计,并对其是否合理做出解释。因此,新教材引入了一些有关估算的教学内容。这在我国小学数学教材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另外,为了提高学生根据不同条件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教材中还加强了心算和简便计算的内容。

现代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大量信息以各式各样的数据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如何收集有用的数据,怎样整理、分析信息,得出有用的结论,是现代人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九年义务教育的新教材,加强了统计思想的渗透,在表现形式上注意强调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侧重让学生学会如何看图和分析数据,同时降低了制图、制表的教学要求。

在联系实际方面,新教材较以往有很大的变化。有很多新知识的出现都是由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问题引入,删除了过时的繁杂的人为编造的题目,增加了一些联系实际的例题和练习题,使学生借助这些有实际背景的问题,对所学的数学知识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另外,在有些例题的后面或者练习题中,还增加了启发学生联想的问题,以利于沟通知识的内在联系,以及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二)体现教学方法的改革

如果说70年代小学数学教材的改革,在内容更新方面比较显著的话,那么90年代初编写的这套义务教育新教材,明显的特点就是侧重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教材中以适当的复习题、准备题和启发性问题,并伴以生动的插图呈现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由此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变单一的教师教、学生听,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探索和获取知识。

例如,教材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是鼓励学生抽象概括。在引入新概念时,强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有时是亲自动手触摸或摆弄)实物或教学材料,归纳概括它们所反映的数量关系或图形特征,让学生通过亲身活动来感知和理解所学的知识。二是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有些内容在举例揭示出一些规律性之后,后面就不再以例题的形式重复讲解,而让学生自己迁移类推,举一反三(有时是在例题中留出空白,或在练习中引入变式题)。这样处理是为了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或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探索,达到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思维、开发智力的目的。

另外,教材在有些内容教学之后,还经常出现一些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想。如对于同样的问题,能不能改变思路用不同的方法解答,或者改变原题中的条件,将会产生什么结果。这样处理是为了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不断求异或联想的积极思维状态,同时也可以使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构建自己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使学到的知识不是生吞活剥的,而是经过自己反复地琢磨和回味,重新组织加工而掌握的。

(三)改进教材的结构与编排体系

为了更好地适应儿童学习的认识规律,便于他们循序渐进地构建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新教材改进了教学内容的编排体系。编排的主要变化表现在对一些内容适当地增加了循环。例如,把以前数与计算的内容分四个阶段改为分五个阶段。这一方面是为了使学生易于由浅入深地掌握数系的构成和发展,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把计算能力的培养主要放在较小的数的范围内,削减数值较大的笔算训练。又如,把有些几何初步知识和统计初步知识的教学内容提前分散出现,在低年级增加一些简单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在中年级和高年级分几次出现收集数据、认识图表等统计初步知识,以达到加强实验几何的教学、加强统计思想逐步渗透的目的。

另外,为了使学生能够及时地把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教科书的练习中,除了结合正在学习的内容安排习题之外,还安排了与以前学过的内容相关的练习题,并且随着新内容的学习有所提高。这样学生学习的知识不是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循环出现、滚动前进、螺旋上升的方式逐步提高。

(四)注意发展学生认识数学和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在现实世界中的应用极其广泛。80年代英美等一些西方国家的数学教育家提出“数学教育应当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观点以后,立即受到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重视,至今仍然还有很多人在研究。但是应当注意,这种“问题解决”并不仅仅限于简单地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也不像以往教材中以求解为主要目的的应用题。自古以来人们对数学的地位和作用经常给予很高的评价,不仅是因为数学中有许多定理、公式和各种结论可以被直接应用于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因为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可以学会很多认识世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研究“问题解决”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习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

以往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往往只注意把前人总结的现成知识以结论的形式教给学生,而对这些知识的来龙去脉不够重视。这样教是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的。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但又要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探索规律、抽象概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学好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首要的,但是我们不能把知识简单地灌到学生的脑子里,而要使他们在打好“双基”的同时,学会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为此,新教材在展现知识时都尽可能地联系学生身边的实际,或者通过有目的的操作活动,引出数量关系或图形概念,以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与实际联系的认识。另外,在应用题教学中,为了使所学的数学与真实问题更加靠近,引入了有多余条件的应用题,以培养学生从众多信息中选取有用数据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引入了“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另外,在统计初步知识中降低了制图表的技能要求,侧重教给学生收集和分析数据的方法。这些都是在学生可接受的范围内,使教学适应时展所做的一些改革与尝试。

三、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

这套小学数学教材在这几年的试用中,仍有很多教师对教材的变化表现出非常不适应。分析其原因,笔者认为以下几个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探讨。

(一)教材改革的现代化与可接受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教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教材的内容和教学要求以及教学的方法和手段都必须不断地改革与发展。笔者认为,教育的目标应当反映国家对于未来人才的需要,在教育改革中课程和教材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课程和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应当是由有关教育部门组织各界的有关专家,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之后认真确定的,是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体现。一方面,课程和教材的研究应当走在一般人的认识水平的前面,而不是被动地适应教学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课程在某些方面可能与人们以往的认识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它反映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预期的教育目标,关系着这个国家对本民族未来人才素质水平的要求。按照邓小平的教育发展战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就是说,我们的教育应当着眼于未来,应当学习和研究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另一方面,在实施时又要注意适当和得法,具体的安排要适当,使大多数教师、学生都能接受。记得在“拨乱反正”后的一次教材会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看来,教材非从中小学抓起不可,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当然,也不能脱离我国的实际情况。”这个指示谈到了问题的两个方面,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就要从根本抓起,就要奋起直追,但也不能不考虑中国的国情。然而,考虑国情并不等于消极地等待,而是努力创造条件去实现。这两者必须统筹兼顾,绝不可只强调其中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另一个方面。

因此,研究工作必须走在一般人认识的前面,研究改革的方向和内容,同时也要研究它的可接受性。研究改革的可接受性,应当是教育现代化前提下如何前进的可接受性,而不是迁就现状的可接受性。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数学的教学内容必须改革与更新。更新既包括删减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调整其教学要求,也包括引进一些新的内容,并在原有内容中增加或渗透一些新的思想。这就是说,内容的更新并不是简单地做加减法,而是要根据新的形势对教学内容重新选择和安排。

例如,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在更新这项内容时,繁杂的大数目计算必须删除,它可以被先进的计算工具所替代。但是,在删除不必要的计算内容之后,还须保留哪些计算,保留下来的怎么教,还有哪些需要加强,都是我们需要重新认识的。在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中引入估算,加强心算和灵活计算,就是适应这方面需要的更新。另外,在繁杂的过时的应用题被删除之后,应当怎样教应用题,改革的方向是什么,也是需要重新考虑的问题。以往小学数学中的应用题一般都是给出恰好的条件和问题,学生往往习惯于套用例题的模式或类型解答,容易形成死套类型的解题习惯。这样培养的能力只是书本习题的解答能力,而不利于培养学生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教材在传统应用题的基础上增加有多余条件的题目,并增加了一些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填条件的练习,就是为了培养学生从有关情景中抽取有用数据、解答问题的能力。然而,像这样的一些内容更新,在试教中被很多教师认为是难教的内容,被视为多余负担而予以排斥。我认为这样的改革并没有错,在试教中出现的不适应,可能出自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有些内容教材处理得可能还不够得当,使教师不易把握这些内容的教学要求。比如引入估算,是学习近似计算的技能呢,还是着重培养学生估计的意识和能力呢,教材中反应得还不够清楚。二是对于引入这些内容的目的和意义,我们向广大教师宣传得还不够,很多教师的观念还停留在以传授知识和技能为主的教学目的上,而不大关心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我们能够把那么多转了几道弯的传统算术题教得很好,难道就不能指导学生学好一些处理问题的策略吗?因此,我认为即使试教中这些改革的结果还不够理想,也仍然是需要坚持的,今后只是要在以前的不足之处多加努力罢了。

(二)改革中的借鉴与创新

我们在改革中研究外国的先进经验时,要注意保持我国教育的长处,要研究和创造我们自己的东西。长期以来,由于我们重视“双基”教学,我们的学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方面一直比较好。但我们比较侧重知识的结论和法则,对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重视不够,教学方法过于死板,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长处。一些国家在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视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物,观察、思考和探索,发现规律,由此来获取新知识。其中有很多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借鉴不等于照搬,要注意适当和得法。由于我们与其他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对有些教学内容,按我们传统的方法教学很有效,就不一定要学别人的。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研究他人经验的基础上,考虑自己的改革方案,开创我们自己的新道路。

比如,西方国家教学乘法表,就不如我们教乘法口诀简便易行。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对口诀意义的理解。这方面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让学生多参加一些操作活动,把实物数量与抽象关系对应起来,明白一个5是多少,两个5是多少……,由此加深理解乘法的意义和5的乘法口诀。又如,在教学几何初步知识时,可以加强学生的观察或操作活动,使他们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理解图形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值得注意的是,这样的操作活动、直观教学,又要在一定的阶段适时提高,加以抽象。也就是说,学生的这些活动应当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进行,并及时加以概括和总结,否则就会使学生学不到应有的东西,不能有效地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这是我们与西方国家以儿童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法的显著不同。

这就是说,教学还是应当“教学有法”,好的教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过去我们的主要问题,是在“教无定法”上存在着很大不足。我们总是不善于根据学生已有的认识水平去引导他们提高,而是要求学生一律按照我们设计好的思路来理解学习的内容。国际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可以看做是一种常识。他认为每个人都会对客观世界有自己的认识,即其自身的常识。教育者应使学习者在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的认识。他把数学教育中这样的认识过程叫做数学化。在我们的数学教育中应当大力提倡这样的数学化过程。

在改进教法方面,九年义务教育的教材中有不少新的处理,一般是用插图或启发性问题来呈现的。这是提示教师要根据所教班级的不同情况,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主动探索知识。然而,试教中有很多教师对这种做法不理解,一是认为这样做太浪费时间,二是认为这样做很难控制教学,不如直接将过程和结果一并告诉学生来得容易。出现这种反应,并不是说这样做不适合中国实际,我认为除了教材仍需要继续改进以外,更重要的是我们很多人的教育观念还有待于更新。

再有,新教材另一个较大的变化,就是在整个教材结构上进一步加强了知识循环出现、螺旋式上升的发展过程。在这一方面,国外很多教材与我们以往的教材差别很大,但新教材这样做并不是完全模仿外国的经验,而是在研究认知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中国人研究数学的方式和特点,重新适当安排的结果。

人的学习是不可能一次完成的。知识的多次再现,并相互沟通内在联系,能使我们对所学的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以前我国的数学教学总是习惯于把某一知识系统地从头讲到尾,结果是有些内容在低年级学生接受不了,到了高年级学起来又感到时间紧张,不能充分理解,只好记住结论,这样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在新教材中,把数与计算、几何初步知识、代数初步知识和统计初步知识等内容,都做了适当的分散处理。有的提前孕伏,有的分成几个层次出现,使学生能够在不同的学龄段,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加深认识和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试教中教师对这方面变化的反应也不十分理想。很多教师认为难以把握每个阶段的教学要求,经常是在前面就把应在后一阶段教学的内容全都教完,结果使学生感到很吃力,纷纷表示最好恢复原来的编排,把有关知识一次出现为好。我认为这一改革的方向仍然需要坚持。今后需要进一步做的是,内容分散处理之后,还要进一步把每个层次的教学分寸搞清楚,使教师在教学中更加便于操作。

总之,有些教了多少年的内容并不是不能够改革的,引入的一些新内容和新思想也并非是不可接受的,只是需要我们继续做一些细致的工作,进一步创造条件去实现。

(三)课程教材改革与师资培训

师资培训是影响课程改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必须与课程教材的改革同步进行。要真正落实课程改革,没有广大教师的理解和配合是绝对不行的。

首先,师资培训的问题主要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问题。必须使广大教师了解课程教材改革的问题所在,弄清当前我们为什么要在学校里教这些数学,怎样才能教好这些数学,以及怎样才算教好了这些数学。随着时代的前进,教材中更新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讲可能是生疏的,但还不是影响他们的主要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教师所习惯的传统教育思想观念。

长期以来,多数教师一般认为,在学校里教数学主要是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教学效果主要是看书本上的内容学生会了多少,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应用能力关心很少。在如今的数学教育中,这是远远不够的。据有关方面预测,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知识量将以每五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学生将面对大量由他们独立处理的新问题,终身学习的特点将越来越明显。这样,学校里的教师就不能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而应当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既是学生的良师,又是他们的益友。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指导学生学会探索和归纳数学规律的思想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性。这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思想观念上有较大的转变。无论是按照传统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教下去,还是把新的内容按照传统的方法来教,都不能培养学生适应未来挑战的需要。

其次,要培训教师学会指导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为了帮助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新教材中增加了一些启发思考的问题和说明(有些是用图解的方式表现学生的思维过程)。这都是给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供的范例,而不是让学生记忆复述的内容,也并不要求每一个教师都必须按照这样的步骤或说明来教。再有,新教材计算题中的简便灵活计算的方法步骤、应用题中的一题多解等,都是属于提示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进行引导的范例,而不是强加给学生必须记忆的内容。其中,有很多是一线教师创造的好经验,编入教科书中是为了给更多的教师在教学中有参考和选择的余地。

由于人的思维方式千差万别,每个学生都可能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去思考问题。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可以参考教科书上提供的思路,也可以利用其他相关的问题进行引导。学生回答的语言可以与教科书上的相同,也可以不相同。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关键是要启动学生自己的思维,由学生自己来认识和归纳新知识或新规律,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结论。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背结论,而是让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结论。当然,数学中有些重要的结论和公式还是需要记的,但并不是什么都要记忆。问题是我们现在让学生记忆的东西太多了,没有必要!教材中的一些新处理带有帮助和指导教师教学的作用。这样的处理好不好,还可以进一步研究。但是无论教材怎样处理,让教师学会进行指导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大问题。

(四)关于学生成绩评价问题

学生成绩的评价也是与课程改革密切相关的问题。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里不能再详谈了。由于现在教育中的选拔还不可能避免,有选拔就会有竞争,有竞争就会有负担,问题是我们能不能减轻学生那些无益的负担,能否研究一下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少考一些只看结论的东西,而设法多检测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思想和能力。

谈到评价还涉及一个问题,就是教科书的功能问题。这也关系到今后怎样才能编好教科书。笔者认为,教科书最好不要与考试挂得太紧。多年来,教科书似乎一直被看做教学之本,甚至还成为考试之本。这样有利有弊。利在可以借教科书体现教学要求,为新教师和有困难的教师提供一些教学方便。弊在这样做,教材只能编得很死,灵活性很难实现,学生的个性很难得到充分发展。现在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应当允许教科书在编写上有一定的灵活性,可以围绕国家规定的数学目标,用不同的方式或不同的途径呈现知识,编出不同特色的教材。在这方面,是否可以考虑做一些改革?比如,可否制定各学科比较细致的课程标准,规定哪个阶段的学生,应在哪一方面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作为教师掌握教学要求和评价学生成绩的标准?这样,教科书就可以只作为给教师提供不同的教法,给学生提供不同的思路和范例的资源,避免凡是上了书的就必须学、必须背,所有学生一刀切的弊病。

综上所述,课程教材的改革并非易事。数学教材的改革必须要充分地研究今天数学的地位、作用和发展趋势,还要深入地研究我国的实际,借鉴国内外各种先进经验。改革应是不断向前的,反映时代前进方向的要坚持,同时又要准备做有计划的试验、调整和完善,课程教材改革应是循序渐进的,要一步步地来。

1.曹飞羽著:《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2.丁尔升主编:《现代数学课程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3.严士健主编:《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小学数学范文篇7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复习课

如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复习课已经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课程。所谓的复习课,其实就是在学生已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再升华、再提高,是一种将以前零散的知识整理成知识网络的过程。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合理地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的缺陷,并对其进行及时补救、归纳和整理,而且还能够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系统化地掌握相应的知识结构,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一、关于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现状

(一)教师所沿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从本质上来说,复习课和练习课本身就是两种不一样的课型。因此,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够将这两种课型混淆。虽然在很多复习课中需要练习一些数学题,但是这里的练习也并不是为了练习而练习,而是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时候,会让学生机械地练量的数学题,将原本的复习课上成了单纯的练习课,没有体现出复习课的系统性。而且,在大量机械的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也会被磨灭,从而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二)在内容上没有做好分配。从实际情况来看,一些教师在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过程中认为这些知识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也就不再需要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所以这些教师在开展复习课的过程中就会过度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至于学生到底是怎么想的,他们又想怎样去完成复习工作,教师并没有去了解。在课堂中,教师也没有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导致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而且,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将自己整理好的重点、难点等直接灌输给学生,让他们去抄、去记,这种机械性的任务导致学生常常处于机械记忆的疲惫状态,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三)没有体现出复习课的意义。在实际情况中,一些小学数学教师认为,复习课就是需要将以往所学习过的知识都整理出来,并且让学生记忆和理解。因此,在上复习课的时候,一些小学数学教师就会搞题海战术,或者会将以往学过的知识机械地重复,导致整个课堂的教学氛围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无法起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也无法发挥出复习课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在“深度学习”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需要注意的内容

(一)教师应该体现出复习课的新意。虽然复习课是对以往学习过的旧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是一个强化学生对旧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的过程,但是在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时候,教师不能仅仅只从片面的角度去理解复习课的意义,也不能仅仅只是在课堂上简单地重复以往学习过的知识,而是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在旧知识中获取新的信息。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上复习课时注重体现出新颖性。而这里的新颖性,其实就是“旧题新教”,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以新的形式进行呈现,并且引导学生从全新的角度进行探索和学习。比如,在复习“小数近似值的精确度”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设计教学。例如,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在小数的末尾,“0”是可以去掉的。那么如果小数末尾的“0”是题干中精确度中明确要求的,那么这里的“0”还能够去掉吗?现在,请大家先完成以下两道练习题,再来回答这个问题。(1)有这样一个两位小数,近似值为8,那么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2)有这样一个两位小数,近似值为8.0,那么这个数最大是(),最小是()。毫无疑问,采用这样新颖的复习方式,可以让学生在具体运用的过程中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理解相应的知识,而并不是简单地复习以前学习过的结论。(二)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系统化的知识。小学数学的复习课,其实就是学生将自己已经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再次学习、整理以及归纳的过程,是一种可以深化数学知识的课型。而在这里,教师还需要明确的是,在“深入学习”视域下,针对小学数学的复习课教学,还应该将相关的数学知识进行合理的纵向整理、横向联系,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对相关的知识进行理解和记忆,并且对其进行灵活应用。因此,在开展复习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将复习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知识体系中,并且分析出这些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便于学生进行记忆和理解。比如,在复习“除法、分数、比”这三方面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归纳到一个系统中,并且通过表格的形式来区分这三者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让学生可以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更深的认识,并且加强对这三方面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三)在布置练习题时需要注意分层设计,需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深度学习”视域下,虽然不能够将复习课上成单纯的练习课,但是适当的练习也是不可缺少的。在设计练习题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来布置差异性的练习题。也就是说,在设计练习题时,教师要注重分层设计。若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强,就可以让他们练习一些难度比较大的习题;若是学生的思维能力比较薄弱,就可以让他们做一些基础性的习题。采用这种方式,可以确保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得到发展,并且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三、关于在“深度学习”视域下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复习课的策略

(一)充分把握课堂教学的艺术,注重提高学生的积极性。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在小学阶段,数学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比较难的学科。尤其是在复习课中,由于课堂上复习的知识都是学过的知识,所以进度比较快,所涉及的知识点也比较多。在这个过程中,若是小学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掌握和消化,那么很有可能对数学的学习产生畏惧的心理,从而弱化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教师就应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教学的趣味性。比如,在复习“人民币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创设一种虚拟的购买商品的情境,让学生可以在购物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种方式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还可以提高复习效果。2.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教学。从“深度复习”的视域来看,在小学数学的复习教学中,若是可以合理地采用多媒体技术来进行辅助教学,那么就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个感觉器官,让他们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形成一种十分鲜明的感性认识,并且为理性认识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再加上数学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如果借助多媒体技术来将抽象的知识转变为形象化的知识,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比如,在复习“空间与图形”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为学生呈现大量的图像或视频,以此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这种方式比教师单纯的理论讲解更加有效,而且还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在复习课中可以拉近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距离。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学科。根据相关的研究可以得知,在数学教学中,若是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就会更高。因此,小学数学的复习课教学也应该紧紧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将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与鲜活丰富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复习“图形与位置”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家到学校的路线,并且对其进行描述。对于学生而言,每天上学、放学的路线是十分清晰的,而如何运用自己以前所学习过的知识来绘制相应的示意图,就需要学生动脑思考,合理地确定比例尺、方向等。在这种情况下,可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知识的应用,而且还紧贴学生的生活,可以让学生的兴趣更浓。(三)重视小组合作复习。从“深度学习”的视域来看,在小学数学的复习课中,合理地开展小组合作复习,要比学生自主复习或教师单方面的讲解更加有效。因此,在实际情况中,要想提高复习效果,教师也应该重视小组合作复习的方式。比如,在复习“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这一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去探讨公式的推导过程,以此来加深印象。采用小组合作的复习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且还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帮互助的学习氛围,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并且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总之,在“深度学习”的视域下,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应该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式来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关注各种知识点的系统性,也应该关注学生的发展,并且注重吸引学生的兴趣,体现出他们的主体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在真正的意义上达到有效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许霞.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法[J].学周刊,2016(12).

[2]姜丽娟.植根生活,让小学数学复习课教学紧接地气[J].数学教学通讯,2016(28).

[3]吴杰.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五个“关注”———基于以学定教理念下的思考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16).

小学数学范文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独立思考;思维习惯

在新时期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教师逐步转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不再单独要求学生通过学生提升自身的学习成绩,转而形成了全新的学习方向,积极鼓励学生培养各方面的数学素养,包括基础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深层次的图像构思能力,而数学教学也在这样的教学观念转变下形成了全新的教学方法,整体的教学效率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小学数学对于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可以使得小学生有着独立思考的习惯,懂得如何去切实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一旦出现数学方面的生活问题,学生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数学知识去加以合理有效的解决。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体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教师仅仅对学生进行基础的数学知识传授和讲解,深层次的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并没有加以重点的培育,相应的教学效果较低。在这样的状况下,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尝试探索如何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渗透独立思考的思维习惯,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合理有效。

1小学数学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重要性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所采用的教学模式是传授式教学,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仅仅需要在讲台下听教师进行授课即可,不需要过多地参与进去。虽然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有着一定的教学效率,但是其严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并且无法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这样的状况下,一些教师开始尝试转变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当中去,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密切合作,实现高质量的教学。学生参与到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去,并不是指学生可以对自己进行教学,而是需要他们进行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去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形成全新的学习态度,努力去解决生活当中的数学问题。小学数学之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思维习惯,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懂得自主尝试学习相关的数学知识,并将其合理地运用到生活当中。现阶段的小学数学教材,其本身是一些基础性的数学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所服务。但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数学思维观念受到了很大水平上的约束,他们不知道怎么学习数学知识,而对于数学知识的运用也仅仅停留在课堂上,无法切实地运用到生活当中。而小学数学教学开展的本质是为了切实提升小学生的数学素养,包括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因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必然需要做出迅速的改善,以整体性的优化教学效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小学数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思维习惯的主要方法

2.1小组合作学习法。伴随着新课改的到来,我国的小学数学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形成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整体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提升。而在众多数学的教学方法当中,小组合作学习法对于培育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着相当高的适用性,其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鼓励学生可以进行多方面的探讨和学习,并且有利于学生通过合作去解决相关的问题。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的时候,需要按照班上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行分组,尽可能做到组内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有高有低,以相互促进,共同合理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其次,教师需要为每个小组设置相应的学习任务。在设置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要求,设置不同的学习任务,鼓励小组内的成员进行通力合作,共同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接着,学生在进行解答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定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教师不能迅速加以有效地解决,学生很可能陷入学习误区,不知道接下来的学习任务该如何进行。为此,教师应当在这个时期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使得小组学生能够合理有效地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最后,在小组学生对相应的问题加以合理的解答以后,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在讲台上进行阐述,将小组最后的解决完全地呈现给其他学生。为了提高小组学习的活力,教师还可以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小组竞争模式,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竞争活力,最终改善教学质量。2.2情景教学法。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所喜欢的数学教学课堂应该是趣味的,而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枯燥乏味。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仅仅能够起到督促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作用,其他方面的作用丝毫没有发挥出来。情景教学法属于新时期的主要教学方法之一,其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相当高的适用性。教师应当对其加以合理的利用。比如,在学习图形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出一些数学图形,给予学生最为直观的认知。如三角形,教师可以展示给学生绘图用的三角板等物件,使学生能够对这部分知识迅速加以接受和认可。同时,为了切实促进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成长,教师还应当给予学生较多的自主学习时间,让他们对多媒体当中的数学知识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如对于应用题的求解,教师可以将应用题的条件列到黑板上,然后向学生进行相应的询问,使得学生迅速产生相应的思考,全面改善教学效率。

3小学数学教学渗透独立思考的主要策略

3.1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教师一味地对学生灌输数学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虽然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一定的效率,但是仅仅体现在考试成绩方面。而且很多教师所倡导的解题方式,都过于形式化,学生在实际的解题过程中,也会按照教师的固定解题思维去完成相应的解题。而很多题目的类型都是多变的,一旦发生了转变,学生出现错误的概率便会相当高,严重影响学生的数学能力成长。同时,新时期的数学教学,应当对小学生的各方面知识加以科学的重视,逐步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而传统的课堂明显失去了小学生自主思考环节,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并不好。为了切实转变这样的状况,教师应当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正确认识学生在教学当中的主体性,鼓励他们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和思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给予他们较多的时间去进行思考和探索,一旦某些方面出现一定的问题,不可以直接地将答案传授给他们,而是引导他们进行独立思考,使得学生逐步领悟到相应的解题方法,形成独立的学习态度,进而在以后的数学学习当中,认真积极地对待相应的数学学习。3.2运用问题加以科学的引导。小学数学教学,要想切实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了问题的引导便很难科学地进行下去。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开展问题引导教学,鼓励学生正确地认识当前的数学问题,并加以独立的思考,适当时候可以寻求其他同学的帮助,但是本质上需要学生通过自我努力去获得最终的数学认知。在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设置一些趣味性的问题,以满足学生的探索需求。如果学生在对问题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没有丝毫的思路,也可以向教师进行求助,在得到教师的帮助以后,学生要对其他的题目进行解答,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解题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能够在以后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当前学习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实时的改正和创新,如果某些数学问题的解答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应当迅速地与教师进行联系,以获得教师的帮助,进而促使自己形成完善的数学学习流程。

4结语

总而言之,在时代的迅速发展当中,我国的教育领域也在持续性地进行着改革。作为其中的教学科目之一,小学数学一直受到了师生的看重,并想要通过开展小学数学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其中包括了基础的计算能力和深层次的问题解析能力,而贯穿整个数学学习的素养在于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学生有着良好的数学思考能力,才能够在实际的学习当中,认真解决相应的数学问题,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广泛地运用数学概念和知识去思考和探索相应的生活问题,以获得最终的答案,提高自身的数学修养。

参考文献:

[1]丰化清.浅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J].现代交际,2016,(06):204.

[2]宋开红.关于小学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研究[J].中国校外育,2015,(15):14.

[3]王小清.试析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J].亚太教育,2015,(09):24.

小学数学范文篇9

一、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至关重要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而在做计算题时,很多学生过于自信,眼高手低容易出错。,一些计算题并不是不会做,而是由于注意力不够集中、抄错题、运算粗心、不进行验算等不好的习惯造成错误。所以在计算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也很重要。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养成计算时精力集中,认真演算,仔细抄写,自觉检查、自觉估算和验算的习惯。教师还应强调学生的书写。书写粗心很容易出错,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帮助学生防止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减少出错的机会,能很好的提高计算准确性。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起来,只有持之以恒,严格要求才会有成效,只有长期坚持,才会形成良好的习惯。要靠学生自觉地养成。教师的一言一行也会影响到学生习惯的形成,当然老师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讲课,批改作业时一定要细心认真,给学生会起到榜样的作用。只有这样,培养学生的良好计算能力才会效果明显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计划,目的明确,常抓不懈,坚持努力。要求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有可能见到成效。在计算教学过程中中要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培养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练习很重要,不断地练习不断探究,只要多方面去努力去,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才能落到实处,数学思维的培养才会有良好的前提,数学的教学目的才会实现。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越来越追求效率和方法,好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小学是学生最懵懂的阶段,更加需要思考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通过分析数学计算教学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和素养的提高,让我们明白了很多,我们可以每一天抽出一点时间,尤其要在疲劳的时候训练一下计算的题目,最好要数字复杂的,这样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有许多孩子没有良好习惯,拿到一道计算题,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往往会导致计算的错误。不熟悉计算步骤的儿童要加强记忆计算口诀。少用计算器。很大一部分同学喜欢用计算器,连14*15这样的运算都有用计算器的。计算器只是我们的辅助工具,不能依赖。

二、口算不能忽视,必须加以重视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计算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口算。口算是基本功,口算是其他计算的基础,也是数学计算的重要内容之一。口算速度快,笔算也就快准确率就高,数学的综合计算能力也就高了。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口算能力的培养,只要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数学计算能力水平才会提高。

三、在计算过程中重视学生的估算

在平时的计算过程中,可适当进行估算练习,这样会有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于计算结果学生也可以进行估算,有对于经验的积累和数学素养的提高。比如:99*39,计算前让学生估算一下,学生把99看作100,把39看作40,99*39≈4000,所以99*39大约在4000左右。再例如:126*41学生把126看作125,把41看作40,125*40≈5000,所以126*41大约在5000左右。估算有助培养学生整体思考问题的能力,如果在长期的计算和学习过程中,学生具备良好的估算能力,非常有助于数学计算能力的提升,这是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不应忽视的问题之一,值得每个数学教师去思考。

四、简便计算要适当运用

简便用算大家都比较熟悉,在题目说明用简便计算的时候,,很过同学都能做,但在应用题的题目中,很多同学就想不到用简便方法计算。例如:对于68+85+132这个计算,假如在应用题当中,例如:学校图书室捐图书,三(1)班捐了68本,三(2)班捐了85本,三(3)班捐了132本,这三个班一共捐了多少本书?学生马上列出式子:68+85+132,然后按照常规的计算顺序把结果算出来了,全班几乎就没有一个同学用简便用算。所以要让学生理解简便运算的意义,能简便的时候尽量要用简便运算。这样不但能提高解题速度,而且计算的准确率也会大大提高。另外,加减乘除在一起,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右括号时,先算括号里,后算括号外等规律,要牢记在心。这样学生的计算速度提高了,他们的计算能力也自然而然就会提高。

五、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数学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要让学生学得好,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当他们把学习看成是一种快乐时,学习的效率才会和很高,只有他们主动去学习时,他们的潜能才会激发着出来,提高计算能力也就是自然而简单的事。乏味的学习就会变得快乐生活。所因此学习积极性的培养不容忽视。始终是小学数学教学思考的问题。

作者:唐治国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新添镇杨家大庄小学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范文篇10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数学之花数学思想数学方法

新课程下的教育,是关爱学生生命发展,弘扬学生灵性的教育。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教学是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促进学生对数学思想、数学方法的理解与把握。让学生从看似枯燥的数字、图形和抽象的逻辑思维中,体会到数学的魅力,让数学之花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尽情绽放,这是我多年来在课堂教学中一直努力追求的境界。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谈一谈自己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良好的学习情境------数学之花生长的土壤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广大数学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良好的学习情境是让数学之花生长的土壤。妙地创设各种情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像磁铁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有限的课堂时空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在教学《谁先走》一课时,我一开始就创设一个“下棋比赛谁先走”的游戏情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游戏规则是否公平的讨论之中;然后通过“掷骰子”和“掷硬币”两个游戏活动让学生验证、体会游戏规则的公平性,修改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再通过玩转盘游戏,给转盘游戏制定公平的游戏规则;最后组织学生自己设计一些对双方都公平的游戏等,给全体学生再次参加游戏活动的机会,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不确定现象,应用所学去解释、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本节课自始至终都是在各种游戏活动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课堂成了欢乐的海洋,原来数学学习也可以这样的生动活泼、快乐有趣。

再如北师版第四册《整理与复习(一)》是学生在学习了“除法”、“混合运算”、“方向与路线”“、生活中的大数”几个单元之后的一节综合复习课。在教学此课时,我针对春天来了,学生都特别喜欢外出游玩的心理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淮南草莓节一日游”的教学情境,把枯燥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贴近生活。在让学生说行车路线和各个景点相互位置关系时复习了方向与路线这一知识点;接着在不同时间景区游玩人数的比较中,有效地复习了万以内数的读写法;然后在购买旅游食品这一环节巧妙的复习了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以及运用混合运算的有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整节课学生兴趣盎然,在精心创设的一日游情境中进行综合的复习和运用。良好的学习情境是数学之花生长的肥沃土壤。

二、积极的探究活动------数学之花孕育中绽放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探究式学习为每一层次的学生提供了选择的空间,人人都能参与,人人都有收获。在课堂上我根据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活动空间,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探究中体验,体验中发现,发现中提高。数学之花就在实践和创新的过程中尽情绽放。

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先请学生测量并标出各种不同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度数,然后报出其中任意两个内角的度数,请老师猜一猜第三个角是多少度,老师对答如流,准确无误。学生带着惊奇和疑问,走进了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索中,有的用测量后再计算的方法,有的用折纸的方法,有的把三个角撕下来,重新拼在一起,还有的用长方形对折成两个三角形推导等不同的方法探究得出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学生们很快揭穿了“老师总能猜对”的秘密。接下来又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根据三角形内角和是180°,你能推导出五边形、六边形……一百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在积极的探究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发现了多边形内角和等于180°×(边数-2)的规律。课上有疑问、有猜想、有惊讶、有争议、有沉思、有联想……学生在探究、交流、发现规律的过程中处处闪现着智慧之花,数学之花在攀登数学高峰的征程中尽情绽放。

三、适时的激励赏识------数学之花盛开的催化剂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可见,激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出一种“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育人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一句充满期待的话语能激活一个人潜在的巨大的自信。一次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学生浓厚地学习兴趣。我始终坚持用激励和赏识去评价学生,我努力地寻找契机,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真诚地赞许他们,激发他们向上的动力。“你的思维很独特,你能具体说说自己的想法吗?”“你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老师为你感到骄傲!”“试一试,相信自己,老师知道你能行!”“你是个求上进的孩子,你能够学得更好!”……一句真诚的鼓励,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温柔地抚摸,让课堂变得温情四溢,充满生机和活力。我精心创设使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机会,营造一个享受成功的氛围,使不同学生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和胜利的自豪。不断的激励,不断的赏识,不断地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和自信,培养了孩子们热爱数学、钻研数学的浓厚兴趣,而孩子们的不断投入,使得一朵朵数学之花在不断的赏识和激励中含苞欲放。

四、生活中实际应用------数学之花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