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松茎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15:26:39

萧氏松茎象范文篇1

关键词:赣州市;萧氏松茎象;发生趋势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系我市近年来发现的一种危险性、突发性森林害虫。该虫主要危害湿地松、火炬松等国外松,对马尾松也造成一定危害。以幼虫蛀食主干基部皮层,当环蛀树皮一周时,便可致整株死亡。目前该虫已扩展到我市13个县(市、区)的111个乡(镇、场),分布面积达34934hm2,实际发生面积28181.2hm2,其中轻度13864hm2,中度7289.6hm2,重度7027.7hm2。在发生面积中,湿地松有25735hm2,火炬松有1362.7hm2,马尾松有1083.6hm2被害,比前两年上升了十倍。一般林分有虫株率10—30%,重的达70—90%。综合两年来的专题调查和科学研究,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主要与下列因子相关:

1寄主条件

全市松林面积136万hm2,占林业用地的44.49%,而且大部分为中幼纯林,为萧氏松茎象的繁衍提供了客观条件。

2气候条件

赣州地处中亚热带南缘,年均气温18.8℃,年降雨量1605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63—96%。温度、湿度条件有利于萧氏松茎象的繁衍。

3植被条件

赣州通过多年来的封山育林,林下植被和灌木增多。据调查,全市萧氏松茎象发生区平均植被盖度达85%左右,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平均在1.0左右,显著提高了林间的相对湿度,为萧氏松茎象提供了适宜的生存空间。

4人为条件

萧氏松茎象自然传播的可能性很小,通过未经除害处理的寄主植物及产品人为携带传播而实现远距离传播,造成大面积成灾。该虫危害隐蔽,综合治理技术难度较大,短期内难于实现可持续控制。

5害虫自身条件

研究分析表明,在赣州萧氏松茎象两年发生一代。一旦传人定殖,世代存活率高达30—40%,存活的虫口为种群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萧氏松茎象范文篇2

关键词:萧氏松茎象孵化历期温度湿度孵化率

为了探索萧氏松茎象发生期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01年至2003年,通过室内饲养和林间试验,系统分析了发生期与湿度和孵化率等相关因子的关系,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方法

1.1.1饲养方法

在林间采集一定数量的成虫进行室内饲养,将10对成虫放入大的玻璃缸或1对成虫放入2000ml的烧杯中,缸底(杯底)铺一层约2cm的细沙,放入新鲜的湿地松一至二年生的嫩枝,同时将产卵木(将健康生长的湿地松基部锯成10cm长的木段,两端用石蜡封住)放入缸内(杯内),每天喷入适量的蒸馏水保湿。

1.1.2孵化率的调查

每天观察成虫在产卵木上的产卵情况,并在产卵部位上做好标记,五天后取出,统计产卵量,同时放入新的产卵木。将已产卵的产卵木放入湿地松林间,20天后将其树皮剖开,调查其孵化率。

1.1.3温湿度的记载

在林间每天分四个时段(早上6:00、上午10:00、下午2:00、6:00)记载温度和相对湿度。

1.2分析方法

采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方法及应用程序》(国家林业局,2002),进行建模和预测。

2结果与分析

统计2001至2003年,上犹县平富林场调查的萧氏松茎象有关因子调查结果如表1

表1萧氏松茎象孵化历期与湿度、温度、孵化率的关系(上犹县平富林场)

孵化期内的平均温度(X1)

孵化期内的平均湿度(x2)

孵化率(X3)

孵化历期(y)

22

0.913

0.915

20

24.76

0.8149

0.681

22

25.3

0.839

0.912

26

25.74

0.898

0.932

26

23.9

0.9106

0.33

16

23.83

0.9134

0.5

16

23.78

0.9078

0.56

15

24.25

0.9122

0.65

15

25.1

0.9452

0.8

15

26.02

0.9497

0.73

15

对表中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回归公式:

Y=69.5096-66.3424×X(2)+12.5874×X(3)(R=0.8809)

从建立的回归公式可以看出:孵化期内的平均温度(X1)系不显著变量,已被剔除。显著变量只有如孵化期内的平均湿度(x2)和孵化率(X3),与野外观察结果一致。同时说明孵化历期(y)与孵化期内的平均湿度(x2)成负相关,与孵化率(X3)成正相关。

萧氏松茎象范文篇3

关键词:萧氏松茎象松脂混合物清除

萧氏松茎象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松科林木的钻蛀性害虫。宋玉双等(2001)采用国际上有害生物危害性分析(PRA,PestRiskAnalysis)方法对萧氏松茎象进行综合评价,评价萧氏松茎象在我国属于接近高度危险的森林有害生物[1]。萧氏松茎象主要为害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火炬松P.taedaL.、华山松P.armandiFranch.和马尾松P.massonianaLamb.。其幼虫侵入湿地松基部或根颈部蛀害韧皮组织时,往往在其蛀孔处有大量松脂流出,连同幼虫蛀食的木屑和粪便一起排出树外,排泄物呈紫红色稀酱状,幼虫老熟时排泄物为花白色粘稠状,与木屑、地表土壤混合在一起,形成数厘米大小的红棕色树脂块—“松脂混合物”。萧氏松茎象在江西赣南地区两年发生一代,以大龄幼虫(5、6龄为主)在蛀道、成虫在蛹室或土中越冬。2月下旬越冬成虫出孔或出土活动,5月上旬开始产卵。卵期12~15天。5月中旬幼虫开始孵化,11月下旬停止取食进入越冬,翌年3月重新取食,8月中旬幼虫陆续化蛹。9月上旬成虫开始羽化。11月份部分成虫出孔活动,然后在土中越冬,其余成虫在蛹室中越冬[2]。同时,松林植被盖度与萧氏松茎象种群虫口密度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在对该害虫进行预测和防治中应当作为一个考虑因子。目前,人工或用除草剂在树木根基周围除草已被作为控制萧氏松茎象的一个重要营林措施正在赣州地区进一步试验、推广[3]。由于近年来松香等化工原材料价格爆涨,使得遭受萧氏松茎象为害后产生的“松脂混合物”有了回收提炼的价值。一般而言,每株湿地松受害木废脂量在0.25—2.0公斤。以有虫株率达60%的湿地松林分计算,其受害木平均废脂量为1公斤左右。本研究结合生产实际需要,利用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措施,观察其对萧氏松茎象发生为害的影响,现将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设在信丰大桥镇、余村林场、万隆林场顷的湿地松林分,林龄16a,平均胸径14—16CM,湿地松林平均有虫株率达60%左右,总面积100公顷。在有代表性的林分随机设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样地6个,同时设立对照样地5个。于2005年12月—2006年3月在萧氏松茎象出孔入土越冬期间,开展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试验。在试验前(2005年9月)和试验后(2006年8月),分别在每个样地按对角线方式随机抽取60株,计算有虫株率。有虫株判断标准以有当年新鲜排泄物或粉红色排泄物为有虫株,已干涸排泄物视为当代无虫株。

1.2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的方法。采用铲刀清除受害木基部萧氏松茎象多年来危害堆积的“松脂混合物”。清除“松脂混合物”前,一般要清除树干周围的杂灌,以便于作业。

2结果与分析

2.1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对萧氏松茎象发生的影响结果见表1。并对表1数据作直观柱形图。

表1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对萧氏松茎象发生的影响结果表

样地号

处理方法

试验前虫株率(%)

试验后虫株率(%)

1

清除“松脂混合物”

96.7

58.3

2

清除“松脂混合物”

90

50

3

清除“松脂混合物”

66.7

38.3

4

清除“松脂混合物”

86.7

41.7

5

清除“松脂混合物”

73.3

40

6

清除“松脂混合物”

82.7

45.7

7

对照不清除“松脂混合物”

48.3

55

8

对照不清除“松脂混合物”

11.7

46.2

9

对照不清除“松脂混合物”

15

45.3

10

对照不清除“松脂混合物”

26.7

36.7

11

对照不清除“松脂混合物”

18

63.9

从表1和柱形图可以看出,采取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措施的1—6号样地,萧氏松茎象有虫株率大幅度降低,有虫株率与试验前相比下降达28.4—45%。未进行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措施的7—11号样地,有虫株率平均则同比增加了6.7—45.9%,说明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能够显著降低萧氏松茎象下代有虫株率。

2.2为了进一步分析人工清除湿地松“松脂混合物”措施对萧氏松茎象种群数量的影响。利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方法及应用程序[4],对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和未采取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措施的萧氏松茎象有虫株率变化值(见表2),进行成组比较检验统计分析。

表2清除“松脂混合物”与不清除“松脂混合物”萧氏松茎象虫株率增减变化表单位:%

清除“松脂混合物”虫株率增减变化

不清除“松脂混合物”虫株率增减变化

-38.4

-40

-28.4

-45

-33.3

-37

6.7

34.5

30.3

10

45.9

结果分析表明,第一组样本方差:32.5217;第二组样本方差:278.4720

F检验值Fa:Fa0.05(4,5)=5.1922;Fa0.01(4,5)=11.3919

方差齐性检验结果F=8.5627,由于Fa(0.05)=5.1922F>Fa(0.05),结果表明两样本差异显著。

T0.05=2.7746;T0.01=4.5991

差异显著性测验值:T=-7.9944,︱T︱>T0.05=2.7746,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表明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措施对萧氏松茎象种群数量有显著影响。

3结论与讨论

3.1本试验表明,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的措施可以显著降低萧氏松茎象下代种群数量。主要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部分萧氏松茎象越冬成虫在当年11月份成虫出孔活动,在土中越冬,且多数在树干基部的“松脂混合物”土壤中越冬。因此,在铲除“松脂混合物”的同时,相当于人工清理在土中越冬的多数成虫,从而降低萧氏松茎象越冬成虫翌年虫口基数。另一方面,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措施的防治效果,也可以从萧氏松茎象生物学和生态学方面帮助解释。萧氏松茎象成虫产卵部位一般在寄主如湿地松基干0—20cm处,卵的孵化率与湿度成正相关。据测定,林间湿度大时,可达到93.2%,林间湿度小时,可降到68.1%[5]。同时,萧氏松茎象种群变动与生境因子如植被盖度、灌木层多样性指数等因素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利用人工穴状抚育和化学除草剂草甘膦穴状清理树基周围的杂草和杂灌,可以显著改变其林间局部的温湿和光照条件,从而达到萧氏松茎象可持续控制的显著效果[5]。为此,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措施作用正好改变了林间局部的温湿和光照条件,从而影响了萧氏松茎象发生为害程度。

3.2人工清除“松脂混合物”措施调节萧氏松茎象种群密度,在江西南部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一般地,只要在萧氏松茎象成虫越冬后翌年成虫出孔前,组织林农开展人工清除松树基部的“松脂混合物”,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据测算,林农每人每天可铲废脂100公斤左右,目前收购价为0.4元/公斤,一天可收入40元左右。在有虫株率达到60%以上的林分进行清除废脂防治基本上可做到零费用防治,而在有虫株率(30%以下)较低的地方,每亩防治成本可控制在10元以内。但有些深层次问题如不同地理分布的萧氏松茎象生物学是否均有入土越冬成虫的习性;萧氏松茎象入土越冬成虫的比例与部位等是否与江西南部一致等等,这些均会对其防治措施的效果造成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宋玉双.等.森林有害生物萧氏松茎象的危险性分析[J].中国森林病虫.2001,(3):3-5.

[2]温小遂.等.萧氏松茎象的生物史、产卵和取食习性[J].昆虫学报,2004.47(5):624~629.

[3]罗永松.等.萧氏松茎象种群发生与植被的关系[J].昆虫知识.2004,41(4)367.

萧氏松茎象范文篇4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属鞘翅目Cole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松茎象属Hylobilelus,主要危害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火炬松P.taedaL.等国外松;以幼虫侵入寄主基部树干和根颈部蛀害韧皮组织,严重的切断有机养份输送,导致树木死亡[1-4]。该害虫自1988年在江西省安福县首次被发现以来,先后又在其他55个县区陆续发生,危害面积已达12万hm2,林木枯死率达5-30%;在一些发生严重的林区,如永修县云山垦殖场,林木枯死率超过60%以上。调查结果显示,萧氏松茎象危害湿地松还能减少20-30%的松脂产量。萧氏松茎象大范围的发生与危害对江西省林业建设和林农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萧氏松茎象是一种隐蔽性极强的钻蛀性害虫,其卵、幼虫、蛹和大部分越冬成虫都生活在基部树干内,环境十分稳定,用化学药剂很难杀灭树皮内的害虫[5-8]。目前生产上主要采取人工捕捉幼虫的方法降低虫口密度,但效率十分低下,且防治费用巨大。寻找一条经济、安全、有效的途径来控制萧氏松茎象的危害已成为林业生产上的难点问题。

研究表明,萧氏松茎象成虫是该害虫唯一裸露的虫态,成虫具有夜出活动习性,即晚上上树取食松枝、交配和扩散,清晨起爬回树杆基部栖息[3,4]。树杆是萧氏松茎象成虫活动的必经之路。白僵菌是一种对害虫致病性很强的虫生真菌[9-12]。利用白僵菌的致病性,我们研制出一种白僵菌无纺布菌条的农药新剂型。利用萧氏松茎象成虫必须上、下树的生物学习性,把菌条绑在林间树干上,使成虫反复接触和感染菌条上的孢子而死亡。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白僵菌无纺布菌条的制备白僵菌菌种采自安福县林间的萧氏松茎象僵虫。僵虫带回室内后,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于SDAY培养基上培养。长出菌落后,及时挑取无杂菌落移接于试管斜面,获得纯白僵菌菌株。然后挑取一部分菌落放在SDAY培养基上培养2周后,获得大量的分生孢子,用无菌水配制成1×107孢子/mL的悬浮液,接于健康的萧氏松茎象成虫体上,获得100%的感染死亡率。然后,将分离所得的菌种在都昌县白僵菌厂进行研制并生产出80cmX8cm白僵菌无纺布菌条,经测定菌条含孢率达2亿/cm2,平均活孢率为85%。

1.1.2供试成虫萧氏松茎象成虫为安福县林间所捕,并挑选健康一致的成虫作为试虫。

1.2方法

1.2.1室内无纺布菌条对萧氏松茎象成虫的感染试验按王四宝等(2004)用无纺布菌条测定松墨天牛的方法[13],将成虫放在菌条上爬行2S后,单头分别移入干净的试管内,并加入新鲜松枝进行饲养。试管内同时放入湿润棉球以保湿。接种后逐日观察成虫死亡和僵尸情况,统计感染率。

1.2.2林间无纺布菌条防治萧氏松茎象试验3月初,在信丰县、安福县各选择3块湿地松林,面积分别为6-9hm2,树龄10-15年生,树高10-12m,胸径9-12cm,密度2000株/hm2,郁闭度0.8-0.9,植被盖度90%,林间有虫株率65%~95%。其中2块试验地分别按8条∕亩的密度将无纺布菌条绑在1m高树干上,第3块试验地作为对照,分别调查各试验地的虫口密度。10月份,当第一代幼虫都在3龄以上,分别于各试验地随机取样30株调查第一代幼虫平均虫口密度,按下式计算各处理防治效果[14]:防治效果(%)=(施药区虫口下降率+对照区虫口上升率)÷(100+对照区虫口上升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室内无纺布菌条对萧氏松茎象成虫的感染试验

表1白僵菌室内感染萧氏松茎象成虫结果

天数

(天)

供试虫数

(头)

死亡虫数

(头)

死亡率

(%)

感染死亡数

(头)

感染死亡率

(%)

3

87

1

1.15

1

1.15

7

1

1.15

1

1.15

10

29

33.33

29

33.33

12

12

13.79

12

13.79

13

11

5.74

5

5.75

15

2

2.3

2

2.3

16

2

2.3

2

2.3

17

2

2.3

2

2.3

18

4

4.6

2

2.3

19

4

4.6

1

1.15

21

5

5.75

3

3.75

24

3

3.45

3

3.75

25

1

1.15

1

1.15

27

2

2.3

总计

87

79

90.8

64

73.56

表1可知:萧氏松茎象成虫接触无纺布菌条10d后死亡虫数最高,为29头,死亡率为33.33%,并且全部因为感染而死亡。接种27d后,总死亡率达90.8%,感染死亡率为73.6%。这说明白僵菌无纺布菌条对萧氏松茎象成虫有较高的致死率和感染率。

2.2林间无纺布菌条防治萧氏松茎象试验

表2林间防治试验结果

地点

样地号

施药前虫口

密度(头/株)

施药后虫口

密度(头/株)

施药后虫口

变化率(%)

防治

效果(%)

信丰

安福

1

2

CK

1

2

CK

0.68

0.71

0.65

2.3

2.5

1.9

0.25

0.22

0.86

0.64

1.1

2.5

63.2

69.0

32.3

72.2

56.0

31.6

72.0

76.6

78.9

66.6

从表2可以看出,在信丰,用无纺布菌条处理的2块试验地萧氏松茎象虫口密度分别下降63.2%和69.0%,平均下降66.1%;防治效果分别为72.0%和76.6%,平均为74.3%;而对照区的虫口密度上升32.3%。在安福,处理的2块试验地萧氏松茎象虫口密度分别下降72.2%和56.0%,平均下降64.1%;防治效果分别为78.9%和66.6%,平均为72.8%;而对照区的虫口密度上升31.6%。这说明无纺布菌条能明显抑制萧氏松茎象种群的上升。

3讨论

白僵菌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虫生真菌,广泛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9-12]。吴伯希等曾采用喷粉法在林间进行防治,效果不理想[15]。这很可能是因为喷粉使白僵菌分生孢子难以接触到萧氏松茎象成虫;同时南方春季频繁的降水雨水也会冲刷掉白僵菌分生孢子,使林间难以维持稳定的菌源;此外,菌株也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13]。因此,获得强毒力菌株、改进白僵菌的施用剂型是防治成功的关键。本试验所用白僵菌菌种采自安福县林间的萧氏松茎象僵虫,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成虫的毒力很强。无纺布具有极强的吸湿能力并能吸收大量的营养成分,可以作为白僵菌培养基的适宜载体,有效地改善白僵菌孢子存在的微环境。本试验表明,用白僵菌无纺布菌条接触感染萧氏松茎象成虫,10天后就能使成虫致病。在信丰、安福的试验初步证实,林间安放白僵菌无纺布菌条后,萧氏松茎象下一代虫口密度分别平均下降了66.1%和64.1%;林间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74.3%和72.8%。注意到在虫口密度较高的安福林区,安放白僵菌无纺布菌条后萧氏松茎象下一代虫口密度还是比较高。这很可能是因为试验区范围较小,再加上萧氏松茎象产卵期长,其周围林区的萧氏松茎象成虫会爬行到试验区产生后代,显然,周围林区虫口密度越高,进入试验区的成虫就越多。尽管如此,本研究仍然可以说明无纺布菌条能明显抑制萧氏松茎象种群的上升。

调查发现:萧氏松茎象在植被盖度高、阴暗潮湿的林区发生严重,而在植被裸露、土壤干燥、阳光充沛的林分很少发生[1]。研究证实,在温度25℃、湿度95%以上的温湿条件下,萧氏松茎象种群繁殖最为适宜[16]。适宜温度和湿度的结合是白僵菌对害虫快速致死的重要条件[9]。研究表明:95%的湿度与25℃的温度组合,是引起害虫较高致病率所需的理想温湿度条件[17-18]。因此,萧氏松茎象种群繁殖和白僵菌致病所需的适宜温湿度条件恰恰相同。

萧氏松茎象3月初羽化出孔活动,5月中、下旬成虫开始大量产卵。3至4月是成虫的补充营养期[3,4]。在这一时期萧氏松茎象成虫性不成熟不能产生后代。成虫相当长的补充营养期为林间无纺布菌条接触和感染成虫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白僵菌无纺布菌条在林间可以不断地促进孢子的萌芽和再生,持续地增加林间的带菌量[12]。十分有意义的是,安放菌条的林间还发现一些食叶性害虫的幼虫和其他鞘翅目的成虫被感染,这表明无纺布菌条还可以兼防鳞翅目和鞘翅目等其它林业有害生物。因此,菌条和早期感染萧氏松茎象及其他昆虫所形成的僵虫结合在一起会更加持续地增加林间的带菌量,更有效地抑制萧氏松茎象种群的上升。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从初步的试验结果来看,无纺布菌条极有可能成为控制萧氏松茎象最有效的新型生物防治剂型。

参考文献:

[1]温小遂,施明清,匡元玉,等.萧氏松茎象发生成因及生态控制对策[J].江西农大学报,2004,26(4):495~498.

[2]李宗顺,刘玉生,彭金福,等.萧氏松茎象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8,11(2):198~202.

[3]Wen,X.S.,Kuang,Y.Y,Shi,M.Q.BiologyofHylobitelusxiaoiZhang(Coleoptera:Curculionidae),anewpestofslashpine,PinuselliottiiEngelm.[J].JournalofEconomicEntomology,2004,97,1958~1964.

[4]温小遂,匡元玉,施明清,等.萧氏松茎象成虫的取食、产卵和行为[J].昆虫学报,2004,47(5):624~629.

[5]文志忠,李国纯,龙炜,等,应用16%虫线清乳油防治萧氏松茎象的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2000,3:22~24.

[6]林仲桂,雷玉兰,彭珍宝,等,萧氏松茎象幼虫食性、危害及防治技术[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1):9~12.

[7]朱凡,王明旭,戴立霞等,萧氏松茎象的防治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3):25~27.

[8]高发祥,阎水发,雷永松等,萧氏松茎象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05,2:28~31.

[9]何恒果,李正跃,陈斌,文良柱,虫生真菌对害虫防治的研究与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9(2):167~173.

[10]林华峰,虫生真菌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25(3):251~254.

[11]冯明光,徐均焕,屠国兴,杀虫真菌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前景[J].杭州科技,1999,(4)19~21.

[12]王滨,樊美珍,李增智,真菌杀虫剂剂型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0(2):206~209.

[13]王四宝,黄勇平,张心团,等,松褐天牛成虫高毒力病原真菌筛选及林间感染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6):13~16.

[14]华南农学院主编植物化学保护[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15]吴伯希;曾广腾;徐坚;等,萧氏松茎象白僵菌病的初步研究[J].江西植保2003,26(3):103~107

[16]温小遂,施明清,匡元玉.湿度对萧氏松茎象取食繁殖及存活的影响[J].江西农大学报,200527(1):89~92.

萧氏松茎象范文篇5

研究萧氏松茎象危害前后三种松树(湿地松、马尾松、火炬松)松脂流量变化发现,在松树受害植株和未受害植株间松脂总流量间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马尾松松脂流量变化最大,对受害株和未受害株松脂流量t-测验,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而湿地松和火炬松松脂总流量在受害植株和未受害植株间没有显著差异。对其三种松树松脂流量随时序动态变化的分析显示,松脂流量在一年中以5月到6月之间为松脂流量高峰期,此后逐渐下降,到3月中旬以后松脂流量又开始上升。就松脂流量时序动态而言,萧氏松茎象危害对马尾松松脂流量影响最大,对其它两个松树影响不明显。研究也发现,不同松树树种在松脂流量及其时序动态上也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以马尾松流脂量较高。

1材料与方法

1.1研究材料

直径为1cm的刻度试管(30ml)30支,收集松脂外溢的T型铁片30个,20mm的圆筒形锥孔器5把,计时表2块。

1.2试验地点

2002年6月在江西省崇义县,选取萧氏松茎象危害较重(虫株率25%-70%)的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中幼林,林龄12—14年的每一树种有虫株(1-3条)及无虫株各3株,共计18株。试验株间彼此独立,完全随机取样。

1.3研究方法

用20mm的圆筒形锥孔器在试验株胸径部位锥一个20mm的圆孔,深达木质部。随后试验株锥孔的方向按东南西北四向循环设置。固定T型铁片和试管,使溢出的松脂能完全通过铁片导入试管。24h后准点查看各试验株试管,记录松脂流量,并用木塞堵塞本次试验孔口,保护树木。以后每隔30d依本法重复试验,共计11次,观测时间为1年。

1.4.数据分析

对不同松树受萧氏松茎象危害前后松脂流量的差异,采用SPSS进行t-测验,比较萧氏松茎象危害对不同松树松脂总流量的影响。采用Excel对不同树种在受害与否情况下,松脂总流量和松脂流量动态绘制柱形图和动态曲线图。

2.结果

2.1萧氏松茎象危害对不同松树松脂总流量的影响。

从图1中结果可以看出,有虫危害和无虫危害时,不同松树在松脂总流量均存在差异。

为进一步明确萧氏松茎象危害对松树松脂流量的影响,分别对不同松树在被害和无被害时松脂流量进行t-检验,结果见图1。湿地松和火炬松在松树被害和无被害情况下,松脂总流量没有显著差异(t=-0.717,t0.05=4.303;t=0.336,t0.05=4.303)。而马尾松在被害和无被害时,松脂总流量上存在显著差异(t=14.380,t0.05=4.303)。

2.2不同松树间松脂总流量比较

对三种松树—湿地松、马尾松和火炬松—松脂总流量比较可以看出,马尾松无论在被害还是没有被害时松脂流量均高于其它两种松树。图1中比较也发现,总松脂流量以马尾松在受害前后变化明显,表现在被害后松脂流量迅速上升;而湿地松和火炬松松脂总流量在受害前后变化不大,湿地松表现为略下降,火炬松表现为略上升,但它们上升和下降幅度均小于马尾松所呈现的变化幅度。

2.3萧氏松茎象危害对不同松树松脂流量时序变化的影响

不同松树松脂流量在不同时期的时序变化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不同松树松脂流量随时间推进均呈现由高-低-高动态变化。三个松树树种松脂流量5月到10月之间为松脂流量高峰期,从10月以后松脂流量进入逐渐下降的时期,到3月中旬以后松脂流量又开始上升,逼近高峰期松脂流量。松脂流量的时序动态变化反映了,松树自身生理代谢随气候变化由旺盛,经历一个休眠阶段,而后又逐步进入下一个代谢盛期的渐次变化过程。

比较不同松树在受萧氏松茎象危害后松脂流量动态变化,可以看出马尾松在被害后松脂流量呈现迅速上升的趋势,尤其在松脂流量高峰期,受害株的松脂流量要明显高出没有被害的松树植株。而湿地松和火炬松在受害前后松脂流量动态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上升或下降过程。

比较也发现,马尾松松脂流量在整个调查时期内均要高于其他两个松树,说明松脂流量因松树树种的不同其动态也呈现差异。

3.讨论

从有虫株与无虫株比较可以看出,国外松与本地松存在差异。树脂流量与萧氏松茎象危害无明显相关性。但本地松马尾松受害后松脂流量显著高于无虫株,这一结果与在野外观察到的现象一致。萧氏松茎象是明显危害健康松树的害虫,且喜欢危害多树脂松树〔2〕。通常钻蛀性害虫危害衰弱树,如危害这样的健康树会被树脂淹死(pitchout)。萧氏松茎象危害的一重要特征是,在其蛀入孔处会有大量松脂流出,与木屑、土壤混在一起形成一棕色-黑色树脂块,大致1到数厘米;而且它的卵、幼虫至蛹均被树脂包裹起来。这也说明了萧氏松茎象本身具有很强克服树木物理及化学防御体系的能力。对于萧氏松茎象这种明显克服树木防御体系的机理还不是很清楚。但有一点似乎可以认为树脂挥发物对该象虫具明显引诱与刺激作用。这一点与其同属象虫类似〔7〕。

目前,湿地松是萧氏松茎象主要危害树种,马尾松与火炬松则是少量受害。从图1可以看出,湿地松受害植株松脂流量比不受害植株低,尽管t-测验未达显著水平。我们推测由于萧氏松茎象是本地害虫,与本土树种—马尾松在长期协同进化已基本适应,故其克服能树脂这一物理与化学防御体系能力。同时,本土松树种也不太易受到萧氏松茎象严重蛀害。相反,国外引进种(如湿地松)则较易受到萧氏松茎象的危害。

此外,对不同松树松脂流量动态的分析可以看出,松树松脂流量是与萧氏松茎象发育阶段相吻合的。萧氏松茎象5月中旬至6月下旬为幼虫危害高峰期〔2〕,此时,受害松树产生诱导防御,大量流出松脂(图2)。到8月中旬萧氏松茎象陆续化蛹,松树松脂流量也随危害减弱而逐渐下降。因松树树种不同(无论健康还是受害)其松脂流量动态存在差异,这主要和树木自身特性有关。

参考文献

[1]张润志.林业科学,1997,33(6):541-545.

[2]李宗顺,刘玉生,彭金福,沈光普,廖小平,赵修协.林业科学研究,1998,11(2):198-202.

[3]SmithR.H.USDAForestService,GeneralTechnicalReportPSW-GTR-177,2000

[4]DickeM.J.PlantPhysiol.,1994,143:465-472.

[5]PaineT.D.,RaffaK.F.andHarrington.Annu.Rev.Entomol,1997,42:179-206.

萧氏松茎象范文篇6

关键词:萧氏松茎象孵化历期温度湿度孵化率

为了探索萧氏松茎象发生期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于2001年至2003年,通过室内饲养和林间试验,系统分析了发生期与湿度和孵化率等相关因子的关系,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方法

1.1.1饲养方法

在林间采集一定数量的成虫进行室内饲养,将10对成虫放入大的玻璃缸或1对成虫放入2000ml的烧杯中,缸底(杯底)铺一层约2cm的细沙,放入新鲜的湿地松一至二年生的嫩枝,同时将产卵木(将健康生长的湿地松基部锯成10cm长的木段,两端用石蜡封住)放入缸内(杯内),每天喷入适量的蒸馏水保湿。

1.1.2孵化率的调查

每天观察成虫在产卵木上的产卵情况,并在产卵部位上做好标记,五天后取出,统计产卵量,同时放入新的产卵木。将已产卵的产卵木放入湿地松林间,20天后将其树皮剖开,调查其孵化率。

1.1.3温湿度的记载

在林间每天分四个时段(早上6:00、上午10:00、下午2:00、6:00)记载温度和相对湿度。

1.2分析方法

采用《森林病虫害监测预报方法及应用程序》(国家林业局,2002),进行建模和预测。

2结果与分析

统计2001至2003年,上犹县平富林场调查的萧氏松茎象有关因子调查结果如表1

表1萧氏松茎象孵化历期与湿度、温度、孵化率的关系(上犹县平富林场)

孵化期内的平均温度(X1)

孵化期内的平均湿度(x2)

孵化率(X3)

孵化历期(y)

22

0.913

0.915

20

24.76

0.8149

0.681

22

25.3

0.839

0.912

26

25.74

0.898

0.932

26

23.9

0.9106

0.33

16

23.83

0.9134

0.5

16

23.78

0.9078

0.56

15

24.25

0.9122

0.65

15

25.1

0.9452

0.8

15

26.02

0.9497

0.73

15

对表中数据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回归公式:

Y=69.5096-66.3424×X(2)+12.5874×X(3)(R=0.8809)

从建立的回归公式可以看出:孵化期内的平均温度(X1)系不显著变量,已被剔除。显著变量只有如孵化期内的平均湿度(x2)和孵化率(X3),与野外观察结果一致。同时说明孵化历期(y)与孵化期内的平均湿度(x2)成负相关,与孵化率(X3)成正相关。

萧氏松茎象范文篇7

关键词:萧氏松茎象,营林措施,小气候,湿地松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属鞘翅目(Cole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松茎象属(Hylobilelus)(张润志,1997)。主要危害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火炬松(Pinus.taedaL.)等国外松。以幼虫侵入树干基部或根颈部蛀害韧皮组织为害,严重的切断有机养分输送,导致树木死亡,其危害湿地松还造成大量流脂进而降低松脂产量(温小遂等,2004a;Wenetal.,2004)。该害虫自1988年在江西省首次被发现以来,先后又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贵州和福建等省陆续发生,面积已达28万hm2,涉及119个县市。仅江西就有55个县发生萧氏松茎象危害,面积达12万hm2,林木枯死率达10-30%。在一些严重发生的林区,如永修县云山垦殖场,已造成60%以上的林木死亡。萧氏松茎象大范围的发生与危害对林业建设和林农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萧氏松茎象猖獗发生的原因,除其自身具有较强的内禀增长能力外,还与其生存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调查发现,萧氏松茎象在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湿润的林区发生严重,反之,在植被稀少,土壤干燥,阳光充沛的林分很少发生[4]。研究表明,萧氏松茎象成虫具有昼夜活动规律,即晚上上树取食松枝、交配和扩散,清晨起爬回树杆基部栖息、交配或产卵。树杆基部是萧氏松茎象成虫生存的主要场所[2-3]。因此,萧氏松茎象的发生与近地层的微环境有密切的关系。根据萧氏松茎象这一发生特点,温小遂等[5]采用清除寄主周围50cm杂灌及其枯腐物的措施来破坏萧氏松茎象生存的场所,结果明显地抑制了萧氏松茎象种群的发生。这一措施很可能破坏和改变了萧氏松茎象适宜生存的微环境条件,但这方面研究尚未见报道。本文就营林措施导致萧氏松茎象生存场所小气候因子的变化进行研究,以期阐明这一措施抑制萧氏松茎象种群发生的机理,揭示害虫生存的环境条件与其种群变动的相互关系,为萧氏松茎象的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1试验地概况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江西省信丰县余村林场,位于25°17′11′′N,115°05′34′′E。选择5块试验样地,面积60~85hm2。样地群落类型为湿地松+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Hook)+乌饭子(VacciniumbracteatumThumb)+乌药(Linderaaggregate(Sims)Kosterm)+芒萁(Dicranopterisdichotoma(Thunb.)Bernh),主要林下植被还有箬竹(Indocalamuslatifolius)、石斑木(Rhaphiolepisindica(L)Lindl)、黄栀子(GardeniajasminoidesEllis)、三叶赤楠(Syzygiumgrijsii(Hance)Merr.etPerry)等。湿地松为18年生,主林层郁闭度0.7~0.8,平均树高9.2m,平均胸径14.3cm,草灌盖度90~98%,枯腐层厚度10~15cm,有虫株率72~96.7%。

1.2方法

1.2.1营林措施对萧氏松茎象种群的影响

于2006年4月,按温小遂等(2006)的方法[9],采用清除寄主周围50cm杂灌及其枯腐物的措施对前4块样地进行处理,第5块样地作为对照,分别调查各样地的虫口密度。10月份,当第一代幼虫都在3龄以上,分别于各试验样地和对照样地随机取样30株调查第一代幼虫平均虫口密度,按下式计算各处理防治效果[14]:相对防治效果(%)=(施药区虫口下降率+对照区虫口上升率)÷(100+对照区虫口上升率)×100。

1.2.2营林措施对萧氏松茎象栖息地小气候环境的影响

随机选择1块处理样地,以第5块样地作为对照,分别在处理区内和对照区安装实验仪器。用DHM2型机动通风干湿表分别测定距地表0.2m和1.5m高度的气温和相对湿度;用地面温度表、最高和最低温度表测定地面温度和最高、最低温度;用曲管地温表测定5cm、10cm、15cm、20cm深度土壤温度;用直管地温表测定40cm深度土壤温度;用TES-1332A型照度计测定地表和距地表1.5m高度的光照强度[6-11]。仪器安装按气象观测的常规方法[6]。

2006年8月1~30日,每天8:00同时在2块样地对地面最高、最低温度、降雨量和蒸发量4项指标观测1次;每天8:00、14:00和20:00分别对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相对湿度进行观测。此外,每隔5~7天选择典型晴朗天气1天,对光照强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相对湿度进行日变化观测,即从7:00~20:00每1h观测1次,共测4天,计算每个观测时4天的平均值。并采用(当天地面最低温度+前一天20:00地面温度)/2的值替代凌晨2:00的地面温度。统计全月资料,并用数理统计方法和SPSS13.0进行相关数据分析[11~17]。

2结果与分析

2.1营林措施对萧氏松茎象种群的影响

各样地平均虫口密度变化情况见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采取人工清除林下植被及其枯腐物的措施使萧氏松茎象发生区的虫口密度平均下降了61.1%;其相对防治效果平均达66.8%。

表1营林措施对萧氏松茎象种群的影响

样地号处理前虫口密度(头/株)处理后虫口密度(头/株)虫口变化率(%)相对防治效果(%)

11.620.65-59.969.5

22.030.86-57.667.7

31.980.75-62.171.1

41.750.72-64.658.9

平均值1.850.75-61.166.8

CK1.762.31+31.3

备注:M-人工清除林下植被和枯腐物,CK-未做任何处理。

2.2营林措施对萧氏松茎象栖息地光照强度的改变

从表2可知:营林措施处理区的光照强度明显高于对照区。处理区和对照区地表平均光照强度分别为5940.2lx和441lx,二者差异极显著(F=171.513;df=1,58;P<0.0001);距地1.5m高度分别为9011.5lx和6470.2lx,二者差异极显著(F=10.420;df=1,58;P=0.0021)。另外,对照区松林1.5m高度的平均光照强度是地表的14.7倍,差异极显著(F=136.269;df=1,58;P<0.0001),而在处理区1.5m高度的平均光照强度是地表的1.5倍,差异不显著(F=1.298;df=1,58;P=0.2593)。

表2处理区和对照区松林光照强度的比较(勒克斯)

Tab.2ComparisonofthelightintensityinbothtreatedandCKplots(lx)

松林类型Plottype地表Thesurface林内1.5m高度attheheightof1.5m

8:0014:00平均值Average8:0014:00平均值Average

处理区treatedplot34958385.35940.2A3971.514051.49011.5A

对照区CK差值Differential310.9

3184.1571.1

7814.2441B

5499.24905.4

-933.98035

6016.46470.2B

2541.3

表中数据为平均值;不同大小写字母分别表示SNK多重比较在1%和5%水平达显著差异(下同).Meansfollowedbythesameletter(withincolumns)werenotsignicantlydifferent(p>0.01forcapitalletters,p>0.05forsmallletters;SNKmultiplerangtest),thesameforthefollowingtable.

○处理区地表SurfaceinTP;

●对照区地表SurfaceinCK;

△处理区1.5m高度At1.5mheightinTP;

▲对照区1.5m高度At1.5mheightinCK

备注:TP:treatedplot;下同:Thesamebelow

图1处理区和对照区松林地表和1.5m高度光照强度日变化曲线

Fig.1Diurnalvariationofthelightintensityonsurfaceandatthe

heightof1.5minbothtreatedandCKplots.

从图1中可以看出:营林措施处理区地表在7:00~20:00各观测时的光照强度均高于对照区,前者日变化呈单峰型,而后者日变化平缓。处理区和对照区地面光照强度的日变幅分别为0~1270lx和0~16998lx,后者幅差是前者的13.4倍;1.5m高度的光照强度的日变幅分别为0~18664lx和0~27567lx,后者幅差是前者的1.48倍。

2.3营林措施对萧氏松茎象栖息地气温的改变

由表3可知:营林措施处理区的气温明显高于对照区区松林。处理区和对照区松林的日平均地面温度分别为29.3℃和26,.6℃,相差2.7℃(F=81.879;df=1,58;P<0.0001),地面最高温度相差11.1℃,(F=101.226;df=1,58;P<0.0001),地面最低温度相差0.4℃(F=8.824;df=1,58;P=0.0043),二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区和对照区在0.2m高度的平均气温相差0.4℃,差异也极显著(F=13.779;df=1,58;P=0.0005),在1.5m高度相差0.4℃,差异显著(F=6.318;df=1,58;P=0.015)。

表3处理区和对照区松林不同高度温度的比较(摄氏度)

Tab.3ComparisonofthetemperatureatdifferentheightinbothtreatedandCKplots(℃)

松林类型

Plottype地面Thesurface林内0.2m高度

attheheightof0.2m林内1.5m高度

attheheightof1.5m

2:008:0014:0020:00平均值Average最高温Max最低温Min8:0014:0020:00平均值Average8:0014:0020:00平均值Average

处理区Infestedplot25.626.837.327.429.3A40.8A23.8A26734.2.29.126.734.427124a

对照区CK25.225.429.426.226.6B29.7B24.2B26.533.726.028.7B26.334.326.329b

差值Differential0.41.47.91.22.711.1-0.40.20.30.70.40.40.10.80.4

○处理区地表SurfaceinTP;

●对照区地表SurfaceinCK;

△处理区0.2m高度At0.2mheightinTP;

▲对照区0.2m高度At0.2mheightinCK;

□处理区1.5m高度At1.5mheightinTP;

■对照区1.5m高度At1.5mheightinCK

图2处理区和对照区松林地表、0.2m和1.5m高度温度日变化曲线

Fig.2Diurnalvariationoftemperatureonthesurfaceandattheheight

of0.2mand1.5minbothtreatedandCKplots.

从图2中可以看出:营林措施处理区在7:00~20:00各观测时的气温均高于对照区。处理区和对照区地面温度的日变幅分别为24.7~37.3℃和24.5~29.4℃,幅差分别为12.6℃和4.9℃,差异明显;0.2m高度气温的日变幅分别为24.4~34.3℃和24.4~33.8℃,幅差分别为9.9℃和9.4℃;差异不明显;1.5m高度气温的日变幅差异也不明显。

2.4营林措施对萧氏松茎象栖息地土壤温度的改变

表4处理区和对照区松林土壤温度的比较(摄氏度)

Tab.4ComparisonofthesoiltemperatureinbothtreatedandCKplots(℃)

类型

Type5cm深处土温

soiltemperature

atdepthbelow5cm10cm深处土温

soiltemperature

atdepthbelow10cm15cm深处土温

soiltemperature

atdepthbelow15cm20cm深处土温

soiltemperature

atdepthbelow20cm40cm深处土温

soiltemperature

atdepthbelow40cm

8:

0014

:0020:

00平均值Ave-

rage8:

0014:

0020:

00平均值Ave-

rage8:

0014:

0020:

00平均值Ave-

rage8:

0014:

0020:

00平均值Ave-

rage8:

0014:

0020:

00平均值Ave-

rage

处理区

treatedplot25.30.428.228.0A25.328.928.027.4A25.627.827.827.0A25.827.027.526.8A25.725.525.625.6A

对照区CK25.127.326.726.4B25.226.526.526.1B25.225.726.125.7B25.025.125.425.2B24.824.824.824.8B

差值Differential0.23.11.51.60.12.41.51.30.42.11.71.30.81.92.11.60.90.70.80.8

由表4可知:营林措施处理区的土壤温度高于对照区。处理区在5cm、10cm、15cm、20cm、40cm深处土壤的平均温度依次为:28℃、27.4℃、27.0℃、26.8℃、25.6℃;而对照区相应为:26.4℃、26.1℃、25.7℃、25.2℃、24.8℃,差值相应为1.6℃(F=76.557;df=1,58;P<0.0001)、1.3℃(F=71.352;df=1,58;P<0.0001)、1.3℃(F=106.352;df=1,58;P<0.0001)、1.6℃(F=148.569;df=1,58;P<0.0001)、0.8℃(F=245.484;df=1,58;P<0.0001),二者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处理区和对照区土壤平均温度差值在温度最高时段尤为明显,如14:00,处理区松林距地表5cm深处土壤平均温度比对照区松林要高3.1℃;10cm、15cm、20cm、40cm深处依次高2.4℃、2.1℃、1.9℃、0.4℃,土层越深,差值越小。

○处理区5cm深度At5cmdepthinTP;

●对照区5cm深度At5cmdepthtinCK;

△处理区10cm深度At10cmdepthtinTP;

▲对照区10cm深度At10cmdepthinCK;

□处理区20cm,深度At20cmdepthinTP;

■对照区20cm深度At20cmdepthinCK

图3处理区和对照区松林内5cm、10cm、20cm深处土壤温度日变化曲线

Fig.3Diurnalvariationofsoiltemperatureatthedepthbelow5cm、

10cm、20cminbothtreatedandCKplots.

图3显示:营林措施处理区不同深度的土壤在7:00~20:00各观测时的温度均比对照区高,并且土壤越深,其差值越小,温度最大值出现的时间也越迟。处理区在5cm、10cm、15cm、20cm、40cm深处土壤的温度日变幅分别为5.4℃、4.0℃、1.9℃;对照区相应为2.3℃、1.6℃、0.4℃;差值依次为3.1℃、2.4℃、1.5℃。

2.5营林措施对萧氏松茎象栖息地相对湿度的改变

从表5可知:萧氏松茎象处理区的空气相对湿度低于对照区。处理区和对照区在0.2m高度的平均相对湿度分别为76.6%和79.6%,二者差异极显著(F=18.293;df=1,58;P<0.0001);在1.5m高度分别为74.7%和76.1%,二者差异显著(F=4.442;df=1,58;P=0.0394)。

表5处理区和对照区松林相对湿度的比较(百分率)

Tab.5ComparisonoftherelativehumidityinbothtreatedandCKplots(%)

松林类型

Plottype林内0.2m高度attheheightof20cm林内1.5m高度attheheightof1.5m

8:0014:0020:00平均值Average8:0014:0020:00平均值Average

处理区Infestedplot88.557.783.776.6A88.354.78174.7a

对照区CK差值Differential89.8

-1.760.7

-388.3-4.479.6B

-390.0

-1.753.3

1.486.7

-5776.7b

-2

3结语与讨论

害虫的发生与环境密切相关。其中大环境影响害虫的生存与分布,小环境则为害虫提供选择自身所需的生活条件,因此直接影响害虫种群的生存与繁衍。对小环境中栖境的结构进行适当的改变,就可能引起害虫种群发生较大的改变,这已在东亚飞蝗、马尾松毛虫等重大害虫综合治理中得到证实(马世骏,1960;陈昌洁,1990)。本研究在萧氏松茎象发生严重的林区采取清除林下植被和枯腐物的措施使害虫的有虫株率下降了73%,这与温小遂等人(200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本研究还证实:这种措施导致了萧氏松茎象生存场所小气候因子的变化。害虫栖息地特定的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共同调节而形成环境中小气候[13]。小气候的改变,其温、湿、光等要素均有所改变,从而影响害虫种群的发生[13]。温度直接影响昆虫的生长速度、繁殖、行为和数量等。每一种昆虫都有一定的适温范围(孙儒泳,1996)。Wenetal.(2007)研究表明:萧氏松茎象成虫适温范围较窄,在19℃~25℃的条件下,萧氏松茎象成虫生命活动最旺盛,但超过30℃,则随着时间的持续存活个体逐渐减少。本研究表明:营林措施处理后萧氏松茎象栖息地的地面温度、空气温度、土壤温度都比对照区松林高,距地表越近,这一差异就越明显。这说明萧氏松茎象发生区经过营林措施处理后,温度环境较不适宜其种群的生存与繁殖。

环境中的湿度也是影响害虫种群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同类型的昆虫要求的湿度范围不同。温小遂等(2005)研究表明:在25℃与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萧氏松茎象成虫取食量最大,产卵最多,历期最长;而相对湿度低于80%则会降低成虫的取食量和产卵量,缩短成虫的寿命;并且卵只有在相对湿度95%的条件下才能存活。因此,湿度是影响萧氏松茎象种群繁衍最重要的限定性因子。本研究表明:营林措施处理后萧氏松茎象栖息地内的相对湿度明显比发生区松林低。这也说明萧氏松茎象发生区经过营林措施处理后,湿度条件较不适宜其种群的生存与繁殖。

光是影响昆虫趋性、活动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本研究表明:营林措施处理显著提高了萧氏松茎象栖息地的光照强度。其结果必然加快林间地面的蒸发,有助于保持土壤的干燥[14]。而植被稀少,土壤干燥,阳光充沛的林分萧氏松茎象很少发生(温小遂等,2004b)。这也说明萧氏松茎象发生区经过营林措施处理后,光照条件较不适宜其种群的生活。

综上所述,营林措施处理后萧氏松茎象栖息地的光照强度、地面温度、空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均比对照区松林高,空气相对湿度比对照区松林低,距地表越近,这一差异就越明显。这些因子的综合作用就打破了萧氏松茎象原有的适宜微环境条件,这就能比较好的解释营林措施抑制萧氏松茎象种群发生的原因。此外,树杆基部是萧氏松茎象成虫生存的主要场所[2-3],因此采用清除杂灌和枯腐物等营林措施还能破坏其在林间藏觅的条件,提高天敌攻击的机率,这些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致谢:承蒙北京林业大学李镇宇教授、江西农业大学肖金香教授、史东平教授、刘兴平博士和余村林场全体员工的指导和帮助,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张润志.萧氏松茎象——新种论述(鞘翅目:象甲科)[J].林业科学,1997,33(6):541~545

[2]温小遂,匡元玉,施明清,等.萧氏松茎象成虫的取食、产卵和行为[J].昆虫学报,2004,47(5):624~629

[3]WenXS,KuangYY,ShiMQ&LuoYS.BiologyofHylobitelusxiaoiZhang(Coleoptera:Curculionidae),anewpestofslashpine,PinuselliottiiEngelm[J].JournalofEconomicEntomology,2004,97:1958~1964

[4]温小遂,施明清,匡元玉.萧氏松茎象发生成因及生态控制对策[J].江西农大学学报,2004,26(4):495~498

[5]WenXS,ShiMQ,ZhuLB,FuDL.EffectofpruningsandgroundtreatmentsonthepopulationsofHylobitelusxiaoiZhang,anewdebarkingweevilinslashpineplantations[J].AgriculturalandForestEntomology,2006,8:263-265

[6]中央气象局地面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1979

[7]S.Raghu,RichardA.I.Drew,andAnthonyR.Clarke.InfluenceofHostPlantStructureandMicroclimateontheAbundanceandBehaviorofaTephritidFly.JournalofInsectBehavior,2004,17(2):179~190

[8]肖金香.农业气象学[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0

[9]谭绍满,黄金龙.托里桉混交林小气候特点初探[J].生态学报,1985,5(3):241~248

[10]杨茂精,黄镜光,等.稀疏马尾松混交红椎后的小气候特点[J].林业科学研究,1998,11(5):560~563

[11]潘守文.野外小气候观测的数据处理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1990,26(1):149~157

[12]罗永松,孙江华.萧氏松茎象生态控制初探[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6):37~39.

[13]张孝羲.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

萧氏松茎象范文篇8

关键词:萧氏松茎象;空间分布型

为揭示萧氏松茎象种群空间结构及种群下的结构状况,指导该害虫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实施,我们开展了萧氏松茎象种群空间图式的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样株的选择在我市萧氏松茎象分布区域较大的崇义、大余、宁都、信丰等地,按有虫株率40%以下,41—69%,70—79%,80—89%,90%以上的区间,分别在有虫面积100公顷以上区域随机选取调查样地。在样地内划定300—600株作为一个调查小区,小区沿等高线设置。共设置10个小区3500株,其中有虫株率40%以下、41—69%的小区各3块计1800株;70—79%的小区2块计600株;80—89%的小区1块计600栋;90%以上的小区1块计500株。

1.2调查方法对上述设定的小区一一调查每株虫口数,调查时应详细挖掘树体地上、地下部分的虫口,按小区分别统计每株的虫口分布情况。

1.3统计方法按数理统计方法,分别统计有虫株率40%以下、41—69%、70—79%、80—89%、90%以上的小区的调查株数(N)、平均虫口密度(M)、总体方差(V)和总的小区调查株数(N)、平均虫口密度(M)、总体方差(V),结果如下表:

有虫株率

N

M

V

41%以下

900

0.7189

1.0732

41—69%

900

0.7300

0.9371

70—79%

600

1.0667

0.8589

80—89%

600

1.9283

5.8199

90%

500

1.274

0.7729

总的

3500

1.068

1.9660

2结果与分析

2.1有虫株率40%以下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

2.1.1用Lloya.M.(1967)的平均拥挤度与平均密度的比值为聚集度(I)指标。其中I=M*/M,M*=M+(V/M-1)(1-V/NM)。I=1,随机分布;I<1,均匀分布;I>l,聚集分布。按此法I=1.834>1,为聚集分布。

2.1.2聚集原因分析用聚集指数(I)=M*a/2k分析。其中a为X2分布表中自由度等于2K,P=0.5概率值的对应的X2值,当I<2时,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当I>2,聚集原因是由于昆虫行为或环境条件引起的。按此法,I=0.7135<2,其聚集原因是环境条件引起的。

2.2有虫株率41—69%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按2.1.1、2.1.2方法,分析判断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也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

2.3有虫株率70—79%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按2.1.1方法,分析判断为均匀分布,空间分布型为正二项分布。

2.4有虫株率80—89%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按2.1.1、2.1.2方法,分析判断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同样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

2.5有虫株率90%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按2.1.1方法,分析判断为均匀分布,空间分布型为正二项分布。

2.6不划定有虫株率区间的种群分布图式

2.6.1按2.1.1方法,分析判断为聚集分布,其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条件引起的。2.6.2按IWO,S(1968,1972)的M*一回归法:M*=a+bM,a为分布的基本成分,即在密度趋于无穷小时,—个个体可以期望和a个其它个体生活在同—样方内。a=0,分布的基本成分是单个的个体;a<0说明个体间相互排斥;a>0个体间相互吸引,存在若个体群。b指出基本成分的分布图式。b=1、<1、>1分别代表基本成分的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按此法求出M*后,作简单的线性回归得:M*=-0.358+1.7745M(相关系数R=0.84),由于a=-0.358<0说明个体间相互排斥;b=1.7745>l,则代表种群总体呈聚集分布。

3结论与讨论

3.1中低密度(有虫株率69%以下)的萧氏松茎象种群和不划定有虫株率区间的种群空间分布图式为聚集分布,聚集原因是由于环境引起的,空间分布型为奈曼分布或负二项分布。

3.2有虫株率70—79%和有虫株率90%以上的萧氏松茎象种群空间分布图式出现均匀分布,说明萧氏松茎象幼虫个体间排斥强烈,同时种群密度增大,M*随M的上升的速度减少、样树的虫口数量之差相对减少,因而必定影响对种群空间图式的评定。此外,环境的不均匀性或者环境的异质性,也是导致种群空间分布图式不同的主要因子。

3.3尽管萧氏松茎象幼虫个体间相互排斥,但影响萧氏松茎象种群聚集分布的主要原因是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综合因子。因此,与之相关的植被盖度、林分郁闭度、物种多样性指数等均影响萧氏松茎象种群空间分布。

萧氏松茎象范文篇9

关键词:马尾松毛虫;预警;监测技术;体系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punctatus(Walker)(下称松毛虫)是松林危害最大的食叶害虫,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历史性的松树害虫。近年来,随着经济与人口的迅猛增长,天然林面积锐减,人工林面积增大,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以致松毛虫发生面积逐年增大。国内外专家已对松毛虫的监测预报等技术进行了分析研究,但对于松毛虫预警技术的研究未见报道[1-3]。松毛虫预警测报技术是指对松毛虫危害导致的灾情状况的测度,预报灾情状况的时空范围和危害程度以及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本文结合江西省赣州市松毛虫常规测报防治等相关历史数据,从中筛选了一些调查简便的相关因子组成警情、警源和警兆,经预警分析,组建了松毛虫预警体系。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松毛虫预警指标体系的要素

松毛虫预警指标体系的要素包括警情、警源、警兆和警度。

1.2松毛虫预警要素的分析过程

图1松毛虫预警要素的分析过程

Figure1TheanalysiscourseofthekeyelementalarmofpredictingDendrolimuspunctatu

1.2.1确定警情

通过分析筛选对松毛虫发生发展具有较大影响的因子或量化指标,如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植被盖度和二、三代分化率等。

1.2.2寻找警源

寻找产生警情的根源,主要有防治方法不当如化学防治比重太高,或生物防治比重太低等。

1.2.3分析警兆

分析寻找警兆与警情、警源之间的相关关系,分别进行相关性分析。

1.2.4预警分析

综合由警情、警源分析得出的警兆,组建松毛虫相关的测报模型。

1.2.5预报警度

根据预警分析得出的结果,结合本地实际划分的警度标准,分析松毛虫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做出警度预报,供决策部门采取相应调控措施。

2结果与分析

2.1松毛虫预警指标要素的确立

根据预警原理和赣州市松毛虫常规测报防治数据,结合松毛虫的测报调查实际,设计出赣州市马尾松毛虫预警指标要素。如表1所示。

表1江西省赣州市马尾松毛虫预警指标要素

Table1ThekeyelementalarmofpredictingDendrolimuspunctatusofGanzhouCity,Jiangxi

指标

要素

警情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植被盖度和二、三代分化率

警源

化学防治率、生物防治率

警兆

虫口密度、发生率

警度

轻度、中度、重度、巨警

2.2松毛虫预警分析

2.2.1二、三代分化比例与发生率的关系

通过对1997-2003年江西省于都县部级马尾松毛虫中心测报点的调查,统计了第一代4龄幼虫的虫口密度、第二代卵高峰历期、郁闭度、第二代松针保存率、二、三代分化比例及越冬后松毛虫的发生率等因子,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江西省于都县部级马尾松毛虫中心测报点调查结果

Table2Theinvestigationresultofthenation-levelcentersofpredictingDendrolimuspunctatus

ofYuduCounty,Jiangxi

时间

第一代4龄幼虫虫口密度(条/株)X(1)

第二代卵高峰历期(d)

X(2)

郁闭度X(3)

第二代松针保存率(%)X(4)

二、三代分化比例(%)

Y

翌年全市越冬后的发生率

(%)

1997年

15

5

0.4

0.9

71.81

0.35

1998年

11

9

0.43

0.54

58.15

0.2

1999年

15

6

0.43

0.95

78.57

1

2000年

11.25

10

0.45

0.9

88.39

2.2

2001年

20

7

0.45

0.95

75

0.5

2002年

7.5

8

0.45

0.95

33.33

0.15

2003年

15

11

0.5

0.98

87.18

1

根据表2的数据分析,得回归公式:

Y=228.9287+4.9838×X(1)+16.9424×X(2)-995.4415×X(3)+91.5330×X(4)(R=0.9017)

从回归方程式中可以看出:二、三代分化比例(Y)与第一代4龄幼虫的虫口密度(X1)、第二代卵高峰历期(X2)和第二代松针保存率(X4)成正比,与郁闭度(X3)成反比。

进一步分析二、三代分化比例与翌年全市越冬后松毛虫发生率的关系(图2)。通过对二、三代分化比例与翌年越冬后松毛虫的发生率的比较可以看出:松毛虫二、三代分化比例高低直接与翌年越冬后种群数量有关。二、三代分化比例越高,翌年越冬后松毛虫的发生率也越大;反之,二、三代分化比例越小,翌年越冬后松毛虫的发生率也越小。

图2二、三代分化比例与翌年全市越冬后松毛虫发生率的关系

Figure2Therelationofthesecond、thirdgenerationssplitupproportionandnextyearthe

incidenceoftheafterwinterDendrolimuspunctatusinthewholecity

2.2.2化学防治率和生物防治率与发生率的关系

对1995-2003年赣州市马尾松毛虫的发生及防治情况进行调查,统计了化学防治率即化学防治面积占防治总面积的比例、生物防治率即生物防治面积占防治总面积的比例、发生率即发生面积占松林面积的比例等(表3)。

表3赣州市马尾松毛虫发生与防治情况

Table3ThesituationoftakingplaceandcuringofDendrolimuspunctatusofGanzhouCity

时间

化学防治率(%)(X1)

生物防治率(%)(X2)

发生率(%)(Y)

1994年

20.6

62.9

2.09

1995年

13.9

71.5

1.02

1996年

7.6

87.8

0.18

1997年

27.3

67.5

0.47

1998年

6.5

66.7

0.06

1999年

5

93.5

0.23

2000年

36.2

63.8

0.93

2001年

7.5

87.4

1.33

2002年

4.3

79.5

0.03

2003年

6.8

93.1

0.20

根据表3的数据进行通径分析得出:

直接通径系数:P(1)=0.2767,P(2)=-0.2313;

间接通径系数:P(1-2-y)=0.1640,P(2-1-y)=-0.1962。

直接通径系数表明:化学防治率与发生率呈正效应,化学防治率(X1)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可直接使发生率(Y)增加0.2767个标准单位;而生物防治率与发生率呈负效应,生物防治率(X2)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可直接使发生率(Y)减少0.2313个标准单位。

间接通径系数表明:由化学防治率(X1)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直接使发生率(Y)增加0.2767个标准单位,较通过生物防治率后使发生率(Y)增加0.1640个标准单位要大;由生物防治率(X2)每增加一个标准单位,直接使发生率(Y)减少0.2313个标准单位,较通过化学防治率后使发生率(Y)减少0.1962个标准单位要大。结果表明,要使发生率下降,最好的办法就是增加生物防治比例,减少化学防治比例。

分析化学防治率、生物防治率与发生率的之间关系(图3)。从图3可以看出:当化学防治率较大时,常引起次年发生率增加;而生物防治率较大时,可控制后续几年发生率的平稳。

图3化学防治率、生物防治率与发生率的关系

Figure3Therelationoftherateofcurechemistry,biologicalandtheincidence

2.2.3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植被盖度与虫口密度的关系

通过对2000—2003年江西省于都县小溪乡流源等14个样地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植被盖度、年均虫口密度进行调查。根据Shannone-Wiener公式计算了样地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H’),即H’=-,在公式中H’为物种多样性指数,Pi为第i个物种占各物种总数的比例,s为物种数[4]。调查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江西省于都县植被盖度、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年均虫口密度调查分析结果

Table4Thediagnosesresultsofthevegetationiscovereddegree、thebiodiversitiesindicesofthebushlayersandtheaverageannualworm’sdensityofYuduCounty,Jiangxi

地名

植被盖度

X(1)

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

X(2)

年均虫口密度(条/株)

Y

小溪乡流源

0.9

2.8078

靖石乡任头

0.88

2.8302

利村乡上坪

0.9

2.6434

禾丰镇麻园

0.91

2.6823

铁山垅镇河迳

0.75

2.3884

0.5

葛坳乡牛颈

0.73

2.4661

1.6

小溪乡藤桥

0.73

2.2542

2.5

银坑镇樟树

0.78

2.1249

0.8

利村乡里仁

0.68

1.6275

3.4

梓山镇河坑

0.58

1.4831

4.5

贡江镇白口

0.47

1.3371

5.3

葛坳镇三门

0.4

1.0661

12.4

葛坳镇鲤鱼

0.5

1.2856

10.5

葛坳镇步前

0.53

1.1392

11.6

根据表4的数据得到回归公式为:

Y=18.1171-9.8296×X(1)-3.7246×X(2)(R=0.9094)。

根据回归方程式可以看出: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和植被盖度与年平均虫口密度都是成反比。由于松林内灌木多样性和植被盖度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指标,所以可以根据调查当年松林的灌木多样性和植被盖度来分析翌年的发生情况。

2.3松毛虫的预警体系的确立

综合分析二、三代分化率,发生率、防治率、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及植被盖度等分析结果,得到适合于赣州市马尾松毛虫测报工作的预警体系(表5)。

表5江西省赣州市马尾松毛虫预警体系

Table5ThesystemofpredictingandmonitoringofDendrolimuspunctatusofGanzhouCity,Jiangxi

警度

警情

(二、三代分化比例,灌木多样性,植被盖度)

警源

(化学防治率和生物防治率)

警兆

(翌年全市越冬代后的发生率或虫口密度)

分化比例<30%

灌木多样性>2.21

植被盖度>0.77

化学防治率<7.5%

生物防治率>87.8%

发生率<0.1%

虫口密度<1条/株

30%≤分化比例<75%

2.21≥灌木多样性>1.46

0.77≥植被盖度>0.58

7.5%≤化学防治率<11.4%

87.8%≥生物防治率>78.4%

0.1%≤发生率<0.5%

1条/,株≤虫口密度<5条/株

75%≤分化比例<78%

1.46≥灌木多样性>1.29,<,P>

0.58≥植被盖度>0.5

11.4%≤化学防治率<28.4%

78.4%≥生物防治率>63.4%

0.5%≤发生率<1%

5条/株≤虫口密度<10条/株

巨警

分化比例≥78%

灌木多样性≤1.29

植被盖度≤0.5

化学防治率≥28.4%

生物防治率≤63.4%

发生率≥1%

虫口密度≥10条/株

3结论与讨论

3.1建立一个由调查较简便的因子直接或间接组成警情和警源的松毛虫预警指标体系具有极大的推广价值。如对第一代4龄幼虫的虫口密度、第二代卵高峰历期、郁闭度、第二代松针保存率、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和植被盖度等因子的调查监测就可以分析并预报辖区的松毛虫警度,这正是森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3.2松毛虫预警指标体系具有不同的地域适应性,应用时应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实践中可对松毛虫中心测报点及系统测报点的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由此不断校正松毛虫的预警指标体系,使建立出来的松毛虫预警指标体系更能满足生产要求。

参考文献

[1]罗永松.快速预测马尾松毛虫越冬代幼虫发生量方法的研究[J].江西林业科技,1994(6):10-11.

[2]孙薇,胡加共.马尾松毛虫发生量预测预报方法的研究[J].浙江林业科技,1998,18(5):44-49.

萧氏松茎象范文篇10

关键词:人工捕捉萧氏松茎象幼虫效果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属鞘翅目Coleoptera象甲科Curculiondae松茎象属Hylobitelus,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现的危害松科植物的钻蛀性害虫。主要危害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火炬松Pinusteada和马尾松PinusmassonianaLamb,以幼虫侵入树干基部或根茎部蛀害韧皮组织为害,严重时切断有机养分输送,导致树木死亡。

目前,在江西省10个设区市50余个县(市)都发现了萧氏松茎象,面积已达157.33万亩,枯死树500万余株,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此外,在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云南、贵州等省都先后报道了萧氏松茎象的发生,并呈逐渐蔓延扩散之势。因此,萧氏松茎象已被列为国家重点防治对象。

从2000年起,国内外部分专家学者展开了萧氏松茎象生物学、生态学和防治方法的研究,但还没有一个经济、安全、有效的方法来防治萧氏松茎象。本文对信丰县万隆林场生产中捕捉萧氏松茎象幼虫的林分进行调查和分析,以期为防治萧氏松茎象提供借鉴和参考。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概况与方法

1.1林地概况

林地位于信丰县万隆林场龙头工区,面积2000亩,是萧氏松茎象重灾区。林地为人工湿地松林,有少量次生杉木,林分组成9湿地松十1杉木,林龄11年,主林层郁闭度0.75,林下植被盖度90%,以铁芒萁Dicranopterislinearis(Burm.)Underw.为主。

1.2人工捉虫方法

2005年于成虫尚未羽化,而幼虫多为3—6龄的8月下旬)—9月中旬,由民工逐株查找被萧氏松茎象危害的湿地松。发现有流脂的树木,用柴刀削开流脂孔,然后沿蛀道找萧氏松茎象幼虫,至蛀道末端。并于11月下旬进行第二次清查。

1.3调查方法

在人工捉虫之前,对林地的有虫株率进行调查。每个调查样地从山脚隔两行开始垂直等高线向上调查100株,并用红漆进行标记。按有虫株率0—40%,41—70%,71—100%划分为轻、中、重三种受害林分。每种林分调查样地3个,并各设1个样地不捉虫进行对照。共调查样地12个,记录有虫株数。2006年8月中旬,对12个样地按上述方法对标记树木进行调查,记录有虫株数和死亡株数。

2结果与分析

2.1数据分析

表1人工捕捉萧氏松茎象效果

样地

捉虫前

捉虫后

有虫株数/株

有虫株率(%)

平均(%)

有虫株数/株

有虫株率(%)

平均(%)

下降率

死亡率

1

34

34

35

10

10

10.3

70.57

2

34

34

11

11

3

37

37

10

10

4

46

46

53.3

11

11

12.7

76.17

5

61

61

13

13

6

53

53

14

14

7

80

80

7.7

17

17

153

80.80

0.33

8

84

84

15

15

9

75

75

14

14

CK

10

36

36

46

46

-27.7

11

55

55

63

63

-14.55

1

12

83

83

91

91

-9.64

6

注:有虫株率=有虫株数∕调查数;

下降率=捉虫前虫株率-捉虫后虫株率/捉虫前虫株率;

死亡率=死亡株数/调查数

从表1中可以看出:人工捕捉萧氏松茎象幼虫后轻、中、重三种林分分别比捕捉前下降了70.57%、76.17%、80.80%,而对照林分别上升了27.70%、14.55%、9.64%。林分受灾越重,人工防治效果越明显,但受灾越轻萧氏松茎象的危害上升越快。

2.2树木死亡率分析

从表1中可以看出,人工捕捉萧氏松茎象可以有效阻止树木的死亡。经过人工捕捉的林分死亡湿地松仅1株,死亡率仅为6%,未捕捉的林分死树7株,其中受害中等和重等的林分分别为1株和6株,死亡率为1%和6%,差异显著。

3结束语与讨论

人工捕捉萧氏松茎象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于发生严重的林地,不仅可以迅速降低有虫株率,也有效的阻止了树木的死亡,挽回了经济损失。同时,这种方法不污染环境,不会杀死天敌,有利于保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对那些不宜用化学药剂来防治的地方,人工捉虫不失为一个好的防治方法。另外,实践证明,平均每亩20元的防治费用也是目前一种较为经济的方法。

当然,人工防治萧氏松茎象是很难根除的,因为生活在地下部分的幼虫很难以铲除,同时人工防治会削除大量树皮,造成伤口,容易引起病菌的入侵,但究竟对树的生长会造成多大的影响,目前尚无相关报道。

另外,如何来提高人工捉虫的效率和效果,以及结合清除林内杂草、灌木等措施来综合防治萧氏松茎象都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