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氏松茎象试验管理论文

时间:2022-07-17 02:44:00

萧氏松茎象试验管理论文

摘要室内用萧氏松茎象成虫对白僵菌无纺布菌条进行爬行接触,感染死亡率可达73.8%。在信丰和安福林间安放无纺布菌条防治萧氏松茎象,效果分别可达74.3%和72.8%。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属鞘翅目Coleptera象甲科curculionidae松茎象属Hylobilelus,主要危害湿地松PinuselliottiiEngelm.、火炬松P.taedaL.等国外松;以幼虫侵入寄主基部树干和根颈部蛀害韧皮组织,严重的切断有机养份输送,导致树木死亡[1-4]。该害虫自1988年在江西省安福县首次被发现以来,先后又在其他55个县区陆续发生,危害面积已达12万hm2,林木枯死率达5-30%;在一些发生严重的林区,如永修县云山垦殖场,林木枯死率超过60%以上。调查结果显示,萧氏松茎象危害湿地松还能减少20-30%的松脂产量。萧氏松茎象大范围的发生与危害对江西省林业建设和林农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萧氏松茎象是一种隐蔽性极强的钻蛀性害虫,其卵、幼虫、蛹和大部分越冬成虫都生活在基部树干内,环境十分稳定,用化学药剂很难杀灭树皮内的害虫[5-8]。目前生产上主要采取人工捕捉幼虫的方法降低虫口密度,但效率十分低下,且防治费用巨大。寻找一条经济、安全、有效的途径来控制萧氏松茎象的危害已成为林业生产上的难点问题。

研究表明,萧氏松茎象成虫是该害虫唯一裸露的虫态,成虫具有夜出活动习性,即晚上上树取食松枝、交配和扩散,清晨起爬回树杆基部栖息[3,4]。树杆是萧氏松茎象成虫活动的必经之路。白僵菌是一种对害虫致病性很强的虫生真菌[9-12]。利用白僵菌的致病性,我们研制出一种白僵菌无纺布菌条的农药新剂型。利用萧氏松茎象成虫必须上、下树的生物学习性,把菌条绑在林间树干上,使成虫反复接触和感染菌条上的孢子而死亡。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1.1白僵菌无纺布菌条的制备白僵菌菌种采自安福县林间的萧氏松茎象僵虫。僵虫带回室内后,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于SDAY培养基上培养。长出菌落后,及时挑取无杂菌落移接于试管斜面,获得纯白僵菌菌株。然后挑取一部分菌落放在SDAY培养基上培养2周后,获得大量的分生孢子,用无菌水配制成1×107孢子/mL的悬浮液,接于健康的萧氏松茎象成虫体上,获得100%的感染死亡率。然后,将分离所得的菌种在都昌县白僵菌厂进行研制并生产出80cmX8cm白僵菌无纺布菌条,经测定菌条含孢率达2亿/cm2,平均活孢率为85%。

1.1.2供试成虫萧氏松茎象成虫为安福县林间所捕,并挑选健康一致的成虫作为试虫。

1.2方法

1.2.1室内无纺布菌条对萧氏松茎象成虫的感染试验按王四宝等(2004)用无纺布菌条测定松墨天牛的方法[13],将成虫放在菌条上爬行2S后,单头分别移入干净的试管内,并加入新鲜松枝进行饲养。试管内同时放入湿润棉球以保湿。接种后逐日观察成虫死亡和僵尸情况,统计感染率。

1.2.2林间无纺布菌条防治萧氏松茎象试验3月初,在信丰县、安福县各选择3块湿地松林,面积分别为6-9hm2,树龄10-15年生,树高10-12m,胸径9-12cm,密度2000株/hm2,郁闭度0.8-0.9,植被盖度90%,林间有虫株率65%~95%。其中2块试验地分别按8条∕亩的密度将无纺布菌条绑在1m高树干上,第3块试验地作为对照,分别调查各试验地的虫口密度。10月份,当第一代幼虫都在3龄以上,分别于各试验地随机取样30株调查第一代幼虫平均虫口密度,按下式计算各处理防治效果[14]:防治效果(%)=(施药区虫口下降率+对照区虫口上升率)÷(100+对照区虫口上升率)×100。

2.结果与分析

2.1室内无纺布菌条对萧氏松茎象成虫的感染试验

表1白僵菌室内感染萧氏松茎象成虫结果

天数

(天)

供试虫数

(头)

死亡虫数

(头)

死亡率

(%)

感染死亡数

(头)

感染死亡率

(%)

3

87

1

1.15

1

1.15

7

1

1.15

1

1.15

10

29

33.33

29

33.33

12

12

13.79

12

13.79

13

11

5.74

5

5.75

15

2

2.3

2

2.3

16

2

2.3

2

2.3

17

2

2.3

2

2.3

18

4

4.6

2

2.3

19

4

4.6

1

1.15

21

5

5.75

3

3.75

24

3

3.45

3

3.75

25

1

1.15

1

1.15

27

2

2.3

总计

87

79

90.8

64

73.56

表1可知:萧氏松茎象成虫接触无纺布菌条10d后死亡虫数最高,为29头,死亡率为33.33%,并且全部因为感染而死亡。接种27d后,总死亡率达90.8%,感染死亡率为73.6%。这说明白僵菌无纺布菌条对萧氏松茎象成虫有较高的致死率和感染率。

2.2林间无纺布菌条防治萧氏松茎象试验

表2林间防治试验结果

地点

样地号

施药前虫口

密度(头/株)

施药后虫口

密度(头/株)

施药后虫口

变化率(%)

防治

效果(%)

信丰

安福

1

2

CK

1

2

CK

0.68

0.71

0.65

2.3

2.5

1.9

0.25

0.22

0.86

0.64

1.1

2.5

63.2

69.0

32.3

72.2

56.0

31.6

72.0

76.6

78.9

66.6

从表2可以看出,在信丰,用无纺布菌条处理的2块试验地萧氏松茎象虫口密度分别下降63.2%和69.0%,平均下降66.1%;防治效果分别为72.0%和76.6%,平均为74.3%;而对照区的虫口密度上升32.3%。在安福,处理的2块试验地萧氏松茎象虫口密度分别下降72.2%和56.0%,平均下降64.1%;防治效果分别为78.9%和66.6%,平均为72.8%;而对照区的虫口密度上升31.6%。这说明无纺布菌条能明显抑制萧氏松茎象种群的上升。

3讨论

白僵菌是一种致病性很强的虫生真菌,广泛用于害虫的生物防治[9-12]。吴伯希等曾采用喷粉法在林间进行防治,效果不理想[15]。这很可能是因为喷粉使白僵菌分生孢子难以接触到萧氏松茎象成虫;同时南方春季频繁的降水雨水也会冲刷掉白僵菌分生孢子,使林间难以维持稳定的菌源;此外,菌株也是影响防治效果的重要因素[13]。因此,获得强毒力菌株、改进白僵菌的施用剂型是防治成功的关键。本试验所用白僵菌菌种采自安福县林间的萧氏松茎象僵虫,测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对成虫的毒力很强。无纺布具有极强的吸湿能力并能吸收大量的营养成分,可以作为白僵菌培养基的适宜载体,有效地改善白僵菌孢子存在的微环境。本试验表明,用白僵菌无纺布菌条接触感染萧氏松茎象成虫,10天后就能使成虫致病。在信丰、安福的试验初步证实,林间安放白僵菌无纺布菌条后,萧氏松茎象下一代虫口密度分别平均下降了66.1%和64.1%;林间平均防治效果分别为74.3%和72.8%。注意到在虫口密度较高的安福林区,安放白僵菌无纺布菌条后萧氏松茎象下一代虫口密度还是比较高。这很可能是因为试验区范围较小,再加上萧氏松茎象产卵期长,其周围林区的萧氏松茎象成虫会爬行到试验区产生后代,显然,周围林区虫口密度越高,进入试验区的成虫就越多。尽管如此,本研究仍然可以说明无纺布菌条能明显抑制萧氏松茎象种群的上升。

调查发现:萧氏松茎象在植被盖度高、阴暗潮湿的林区发生严重,而在植被裸露、土壤干燥、阳光充沛的林分很少发生[1]。研究证实,在温度25℃、湿度95%以上的温湿条件下,萧氏松茎象种群繁殖最为适宜[16]。适宜温度和湿度的结合是白僵菌对害虫快速致死的重要条件[9]。研究表明:95%的湿度与25℃的温度组合,是引起害虫较高致病率所需的理想温湿度条件[17-18]。因此,萧氏松茎象种群繁殖和白僵菌致病所需的适宜温湿度条件恰恰相同。

萧氏松茎象3月初羽化出孔活动,5月中、下旬成虫开始大量产卵。3至4月是成虫的补充营养期[3,4]。在这一时期萧氏松茎象成虫性不成熟不能产生后代。成虫相当长的补充营养期为林间无纺布菌条接触和感染成虫提供了充足的时间。白僵菌无纺布菌条在林间可以不断地促进孢子的萌芽和再生,持续地增加林间的带菌量[12]。十分有意义的是,安放菌条的林间还发现一些食叶性害虫的幼虫和其他鞘翅目的成虫被感染,这表明无纺布菌条还可以兼防鳞翅目和鞘翅目等其它林业有害生物。因此,菌条和早期感染萧氏松茎象及其他昆虫所形成的僵虫结合在一起会更加持续地增加林间的带菌量,更有效地抑制萧氏松茎象种群的上升。因此,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从初步的试验结果来看,无纺布菌条极有可能成为控制萧氏松茎象最有效的新型生物防治剂型。

参考文献:

[1]温小遂,施明清,匡元玉,等.萧氏松茎象发生成因及生态控制对策[J].江西农大学报,2004,26(4):495~498.

[2]李宗顺,刘玉生,彭金福,等.萧氏松茎象生物学特性及其防治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1998,11(2):198~202.

[3]Wen,X.S.,Kuang,Y.Y,Shi,M.Q.BiologyofHylobitelusxiaoiZhang(Coleoptera:Curculionidae),anewpestofslashpine,PinuselliottiiEngelm.[J].JournalofEconomicEntomology,2004,97,1958~1964.

[4]温小遂,匡元玉,施明清,等.萧氏松茎象成虫的取食、产卵和行为[J].昆虫学报,2004,47(5):624~629.

[5]文志忠,李国纯,龙炜,等,应用16%虫线清乳油防治萧氏松茎象的研究[J].森林病虫通讯.2000,3:22~24.

[6]林仲桂,雷玉兰,彭珍宝,等,萧氏松茎象幼虫食性、危害及防治技术[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1):9~12.

[7]朱凡,王明旭,戴立霞等,萧氏松茎象的防治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3):25~27.

[8]高发祥,阎水发,雷永松等,萧氏松茎象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方法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05,2:28~31.

[9]何恒果,李正跃,陈斌,文良柱,虫生真菌对害虫防治的研究与应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19(2):167~173.

[10]林华峰,虫生真菌研究进展(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1998,25(3):251~254.

[11]冯明光,徐均焕,屠国兴,杀虫真菌制剂的开发与应用前景[J].杭州科技,1999,(4)19~21.

[12]王滨,樊美珍,李增智,真菌杀虫剂剂型的研究与应用(综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0(2):206~209.

[13]王四宝,黄勇平,张心团,等,松褐天牛成虫高毒力病原真菌筛选及林间感染试验[J].中国森林病虫..2004,23(6):13~16.

[14]华南农学院主编植物化学保护[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3.

[15]吴伯希;曾广腾;徐坚;等,萧氏松茎象白僵菌病的初步研究[J].江西植保2003,26(3):103~107

[16]温小遂,施明清,匡元玉.湿度对萧氏松茎象取食繁殖及存活的影响[J].江西农大学报,200527(1):89~92.

[17]孙鲁娟,吴孔明,郭予元,不同温、湿度下白僵菌对棉铃虫幼虫的致病力[J].昆虫学报,200144(4):501~506.

[18]林华峰,樊美珍,李增智,等,1998,不同温湿度下白僵菌对松毛虫的侵染致病效应[J].应用生态学报,1998,9(2):195~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