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价格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0 10:16:19

消费价格

消费价格范文篇1

随着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逐步完善,居民消费价格已成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敏感信号,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宏观调控和生产经营者自主决策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居民消费价格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为推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经国家统计局同意,省政府决定调整和增加我省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网点,加强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健全网点,增强调查数据的代表性我省现行的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网点是1984年抽选确定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政府行政管理效能的提高,原有调查网点明显偏少、代表性逐渐减弱、实效性逐步降低,因此需适度增加和调整调查网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调查制度,结合我省实际,增加和调整后的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网点将覆盖全省21个市(州)及其相关县(市、区)(见附件),具体调查方案由国家统计局四川调查总队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新增加调查网点的市(州)、县(市、区)从2008年1季度起开展调查工作。

二、密切配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居民消费价格调查是一项技术要求高、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的常年性工作,各级调查队、统计、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数据的调查采集、分析评估和使用等工作。要把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网点及其代表品种与物价部门开展的价格监测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实现调查资源共用;要建立起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会商工作制度,进行价格资料交换和价格数据的评审,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共同研究对策建议,充分实现价格政策信息和统计调查信息的共享。各市(州)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上级部门审定后,由四川调查总队、省统计局、省物价局按季度联合对外。

消费价格范文篇2

房地产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分析

1.本文采用以下计量模型来分析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房地产价格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C=A+αDI+βRE。其中,C为消费需求,A为自发性消费,DI为可支配收入,RE为房地产价格,α为可支配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β为房屋资产的边际消费倾向。为了更好地进行分析,对上述模型两边取自然对数,可以得到:lnC=A+αlnDI+βlnRE+εt。本文的居民消费需求、可支配收入和房地产价格分别选取2000—2010年间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需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商品房销售价格指标,所有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1)》。选取2000年以后的数据主要是考虑到我国住房制度改革是从1998年开始,但是1998—1999年,真正的住房实物分配总体上并没有停止,同时由于土地市场的滞后制约了中国住宅市场的全面建立,所以导致在2000年之前,中国住宅业市场化程度很低。从2000年开始,以住房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中国住宅业的市场化程度才得以提升。〔14〕2.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伪回归,下面用协整检验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先对数据的平稳性进行检验。目前,计量经济学已经发展出了各种检验平稳性的方法,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利用计量软件Eviews6.0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见表1。检验结果显示,各变量的水平值和一阶差分均不能在1%、5%和10%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则它们是非平稳时间序列。而各变量的二阶差分在1%的水平上拒绝有单位根的原假设,表明lnYP,lnYT,和lnC均是二阶单整序列,满足协整检验的前提,因此可以进一步检验这些变量之间的协整性。3.协整关系检验首先建立如下回归方程:lnC=0.697340+0.870683lnDI+0.025228lnRE(10.64952)(28.15170)(0.697116)R2=0.999577DW=2.400807F=9447.400然后对回归后得到模型的残差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显示ADF统计量为-3.686364,远小于1%的检验水平,可以认为残差序列是平稳的,因此序列lnC、lnDI和lnRE存在协整关系,说明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因此,从上述估计结果来看,在长期中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弹性是0.8707,消费的房屋资产弹性是0.0252。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长期来看可支配收入增加1%,引起消费需求增加0.8707%;房屋价格上升1%,引起消费需求增加0.0252%。说明从长期来看,可支配收入是决定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房屋资产对消费需求只有非常微弱的影响。4.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及检验通过上面的分析已经证明序列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因此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估计结果为:ΔlnC=0.000654+0.825691lnDI+0.069568lnRE-1.335899et-1(0.048157)(7.120216)(2.341576)(-3.767674)R2=0.934046DW=1.230623F=28.32399从估计结果来看,在短期内消费的可支配收入弹性是0.8257,消费的房屋资产弹性是0.0696。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短期内可支配收入增加1%,引起消费需求增加0.8257%;房地产价格上升1%,引起消费需求仅增加0.0696%。说明从短期来看,可支配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房地产价格上升对居民消费需求仅产生微弱的影响。此外,通过估计结果还可以发现,短期内房地产价格上升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程度超过长期。

房地产价格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结果分析

从上文的实证结果来看,无论短期还是长期房地产价格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都非常小,可见在我国居民房屋资产的财富效应并不显著。下面文章就对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1.房地产价格上升对已有住房居民的影响在我国,对已经拥有一套住房的居民来说,房屋大多是自住性质。因此,由于居民要用于家庭自住,无法立即变现自己的房产,所以尽管房地产价格在持续上涨,但是对于这部分居民来说也只是虚拟资产,不具有任何实际意义,所以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并不会刺激这部分居民的消费需求。如果此时居民由于居住需要购买面积更大的住宅,必然面临两种选择:一是保留原有住宅继续购买新的房产;二是卖掉现有住宅再购买新的房产。在第一种选择中,由于房地产价格不断上涨,居民需要偿还更多的贷款才能购买自己的第二套住宅,因此必然会减少家庭的消费需求而增加储蓄。在第二种选择中,假使居民能够卖掉自己的住宅变现了房产,但是由于居住需要,他们在卖掉自己的房产之后又面临迫切购买新住宅的需要,所以此时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还会使居民为购买面积更大的新的房产而拼命储蓄,所以这部分居民为了改善居住质量也必然会增加储蓄而减少家庭的消费需求。因此,对于仅拥有一套住房的居民来说,房地产价格的不断上涨并不会刺激他们的消费需求。对于拥有两套及两套以上住房的居民来说,房地产价格的不断攀升可能会带来较大的财富效应。但是在我国由于受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有些房屋是不允许上市交易的,因此对拥有不能变现房产的居民来说,房地产价格的持续攀升也只是带来虚幻的财富增加,家庭的消费需求不可能大幅度增加。对于拥有两套及以上可以变现房产的居民来说,由于这部分人群在总人口中的比重较小,属于高收入阶层,这部分人群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低于中低收入阶层的边际消费倾向,因此他们增加的消费需求有限,也不可能引起居民消费需求总量的大幅度增加。2.房地产价格上升对没有住房居民的影响对于没有购买住房的中低收入居民来说,由于住宅是用于满足基本的居住需要,因而对这部分人群来说具有购买的刚性需求。而当前我国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限价房等保障性住房供给非常有限,没有住房的居民为了购买自己的住宅,面对不断攀升的房地产价格必然会拼命节衣缩食,减少家庭的消费需求。因此,对于没有住房的居民来说,房地产价格上升的财富效应为负。综上所述,由于没有住房或只拥有一套住房的中低收入居民占我国人口的比重很大,因此我国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的财富效应非常微弱,这与本文实证检验的结果也是相符的。

消费价格范文篇3

【关键词】建国70年;居民消费价格;消费层级;消费类型

一、引言

长期以来,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政府、学界、百姓的关注热点,它关系着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是宏观货币政策调控的依据和靶子。[1][2]中共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进入新时代,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数据显示,消费连续5年成为经济上升的第一动力,2018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76.2%。因此,分析与消费上升和消费升级密切相关的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理论价值。通过梳理建国70年居民消费价格的演变历程,对比分析农村消费价格和城市消费价格的差异,通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结构分析不同消费类型和消费层级的价格变化,总结CPI变化对我国的启示,并提出稳定物价、完善价格机制的相关建议。

二、数据来源及处理

判断建国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的变动趋势必须以定基指数为基础,笔者以1950年为基期,通过各年同比指数连乘计算定基比的方法计算各年CPI指数。其他定基数据的计算亦采用此方法,同时,年均涨幅均为几何平均涨幅。由于数据缺失,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最新数据仅从1985年开始,为了保证可比性,笔者假设1985年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等,即1985年城市和农村CPI的基期值相等,且等于189.99%,之后年份的数据据此推算。按商品用途分,可以把CPI分为八大类,即食品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以及居住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八大类的数据始于1994年,为此,以1994年为基期,计算各年八大类商品价格指数。其中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八大类的数据始于1997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八大类的数据始于1998年。因此,在分析农村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八大类时以1997年为基期。[3]从居民消费结构来看,居民消费一般经历生存型消费、发展型消费和享受型消费3个层次。受制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及不同家庭收入约束,居民消费一般先满足生存型,再向发展型、享受型过渡。为了更好地从消费价格的角度反映我国居民消费转型升级的特点,将食品类、衣着类和居住类定义为代表生存型消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定义为代表发展型消费;烟酒及用品类定义为享受型消费。此外,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中教育一般属于发展型,而娱乐一般属于享受型,此处简单地将其对半计入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中。所有数据来源于wind数据库及国家统计局官网。

三、建国70年城乡居民消费价格的演变

通过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的CPI数据,发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变化呈现以下3大趋势:(一)从总体看,居民消费价格呈上升趋势。建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实现了快速攀升。以1950年为基期,2018年CPI指数为943.8%,其中,2018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1950年上升10.0倍,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比1950年上升9.3倍。从年均涨幅来看,1950年~2018年CPI年均涨幅达3.3%。分阶段看,建国以来CPI波动大体可以分为4个阶段:第一,1950年~1978年较长稳定期。以1950年为基期,197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44.9%,年均涨幅为1.3%。这一时期价格比较稳定,主要是当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消费品和服务价格均由政府定价,没有反映市场的供需情况。第二,1979年~1997年快速上升期。1979年,我国开始实行价格改革,价格开始由政府定价向市场形成转变,消费品和服务价格扭曲逐渐被市场纠正,CPI价格水平快速上升。1979年CPI指数为147.6%,1997年上升到640.6%,年均上升8.0%。第三,1998年~2007年缓慢上升期。1997年7月一场罕见的金融风暴席卷亚洲主要国家,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中国政府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决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物价的快速上涨和通货膨胀,CPI由快速上升进入缓慢上升。1998年全国CPI为635.5%,历经10年上升至715.6%,年均上升1.2%。同期,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出现了大幅下滑,年均上升分别为1.1%和1.4%。第四,2008年~2018年稳定上升期。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雪灾等影响,当年居民消费价格快速上升至757.8%,比2007年提高42.2个百分点。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房价上升支撑,居民消费价格进入稳定上升期。2018年末全国CPI为943.8%,较2008年上升24.5个百分点。这一时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上升2.0%,城市和农村的价格差异不断缩小,城市年均上升2.0%,农村年均上升2.1%。(二)从年度看,居民消费价格波动呈趋稳态势。从整体趋势看,居民消费价格的年度波动逐渐趋稳,说明我国价格机制在不断成熟。自建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波动历经4个阶段,分别是1950年~1965年震荡期、1966年~1977年平稳期、1978年~1998年剧烈波动期以及1999年~2018年温和波动期。第一,1950年~1965年震荡期。以1950年为基期,196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8%,这一阶段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呈震荡式波动,最高值为1961年的116.1%,最低值为1963年的94.1%,两者相差22.0百分点。从波动程度来看,1950年~1965年居民消费价格的标准差为5.5百分点,说明价格波动较大,也表明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物价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影响,物资短缺,居民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加上当时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物价的调控缺乏经验,导致1950年、1961年均发生通货膨胀。第二,1966年~1977年平稳期。这一时期物价波动最小,波动标准差仅为0.9百分点,称之为平稳期。1966年CPI为98.8%(这一时期的最低值),1977年为102.7%(这一时期的峰值),两者差距不过3.9百分点。这一时期物价变动不明显,可能是因为的特殊背景,国家的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经济建设,价格水平难以反映现实供需。第三,1978年~1998年剧烈波动期。1978年我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大门,价格改革也拉开了序幕,随着价格逐渐市场化,一旦供求关系变化,价格便会随之改变,因此这一时期的CPI波动最为剧烈。1978年价格水平为100.7%,1998年价格水平为99.2%,期间最高值为1994年的124.1%,最低值为1998年的99.2%,波动标准差高达7.0百分点。这期间发生了4次通货膨胀,第一次是1980年,物价上涨5.6%,这是因为我国刚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宏观经济迅速好转,投资、财政支出、进口迅猛增长导致价格上涨。第二次是1985年,价格指数为109.3%,其中城市CPI高达111.9%;这次通胀是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大引起工资过快上涨带来消费价格上涨。第三次是1988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8.8%,其中城市和农村分别为116.3%和119.3%;这次通胀主要是政策造成的,上一轮通胀的调控政策尚未完全见效的情况下,1986年政策全面放松导致了物价上涨和抢购潮。第四次是1994年,也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当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24.1%,究其原因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猛扩张与金融持续混乱引起的。第四,1999年~2018年温和波动期。进入21世纪以来,价格机制由计划体制成功转为市场机制,在市场调节下,价格水平很难大幅或长期偏离供求关系,居民消费价格进入温和波动期。1999年全国、城市及农村的CPI分别为98.6%、98.7%、98.5%,2018年三者趋同,均为102.1%。如果不考虑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价格是建国以来最为稳定的,波动标准差仅2.0百分点,其中城市为1.9%,农村为2.1%。(三)分地区看,城乡居民消费价格差异呈缩小趋势。1985年以来,城乡居民消费价格的差异不断缩小。从年均变化看,1985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11.9%,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7.6%,两者相差4.3百分点。从历史看,1984年城市进入改革初期,基建投资较热、城市消费需求大增,信贷投放过量,导致城乡价格水平差异较大。随后政府开始加强城市物价管理,农村消费价格开始上涨,1990年农村CPI高于城市3.2%。之后随着价格机制的完善以及政府监管的加强,城乡居民的消费价格差逐步缩小,至2018年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趋同,差异为0。从历史变化看,城乡居民消费价格差异基本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差异明显期,1985年~1990年,城市和农村的消费价格差异时高时低,如1989年,以1985年为基期的城市CPI为163.4%,农村CPI为140.5%,城市高于农村22.9个百分点;而1990年,农村CPI上涨为167.6%,城市仅上涨为165.5%,农村比城市高2个百分点。第二阶段为差异突出期,即1991年~1997年,这一阶段,城市物价最高比农村高60.9个百分点。第三个阶段为差异波动期,1998年~2012年城市物价仍高于农村,两者差异最大为30.7百分点。第四个阶段为差异不明显期,2013年~2018年城市物价水平基本高于农村11.3个百分点,两者差异较为稳定。

四、建国70年不同消费类别价格指数的变迁

(一)食品类价格上涨最快,工业消费品类和服务类价格变化不大。根据1994年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设置为食品类产品消费价格、工业消费品类价格、服务类消费价格的起始年,将1994年设定为基期。[4]食品类产品消费价格在前3年经历了短期快速上涨,3年间其价格指数迅速从100上涨到132.2%,随后经历了6年的下降期,其价格指数于2002年达到低点为118.6%,2003年~2018年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并于2018年其价格指数达到最大值267.3%,年均涨幅为4.0%,远大于工业消费品类价格和服务类消费价格的年均涨幅。工业消费品类价格在前4年同样经历了短期快速的上涨,4年间其价格指数从100上升到125.6%,随后经历了8年的下降期,于2005年达到低点115.2%,随后呈现出稳步上升的趋势,并于2018年其价格指数达到最大值140.3%,年均涨幅为1.4%。服务类消费价格前4年经历了缓慢上涨,同食品类产品消费价格一样,随后经历了6年的下降期,2004年~2018年其价格指数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并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147.0%,年均涨幅为1.6%。(二)城乡工业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差异大。由于城市和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细项数据从1997年开始,因此将1997年设定为基期,计算城市和农村的食品类、工业消费品类和服务类价格。数据显示,农村和城市的食品类产品消费价格都经历了同样的先下降再逐步上涨的态势,农村食品类产品消费价格和城市食品类产品消费价格差别不大,其中城市食品类产品消费年均涨幅为3.3%,与农村食品类产品消费年均涨幅持平,这说明食品类产品作为居民消费的最基本需求,在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价格差异不大。农村工业消费品价格和城市工业消费品价格均呈现出先下降再上涨的同步走势,其中农村工业消费品价格前期经历了8年的下降期,城市工业消费品价格前期经历了9年的下降期,且两者价格相差较大,农村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在2004年达到最低点94.1%,而城市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在2005年达到最低点为90.4%,两者相差3.7个百分点;农村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于2018年达到最大值114.1%,城市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于2018年达到最大值109.8%,两者相差4.3个百分点;农村工业消费品类价格年均涨幅为0.60%,城市工业消费品价格年均涨幅为0.43%,两者相差0.17个百分点,而无论是农村工业消费品价格年均涨幅还是城市工业消费品价格年均涨幅,其值均远低于食品类产品消费价格和服务类消费价格的年均涨幅。农村服务类消费价格和城市服务类消费价格均经历了前期下降4年后短暂上升1年再下降1年的短期波动期,随后经历了长期稳定的上升期,并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其中农村服务类消费价格指数为124.5%,城市服务类消费价格指数为121.2%,两者相差3.3个百分点;城市服务类价格年均涨幅低于农村0.12个百分点。

五、建国70年不同消费层级价格指数的变迁

(一)不同层级价格指数均稳步上升,生存型上升最快。以1994年为基期。生存型消费价格从1994年至2018年呈现逐年稳步上涨趋势,其价格指数于2018年达到最大值207.3%,年均涨幅为2.96%,涨幅远高于发展型消费价格和享受型消费价格的年均涨幅。1994年~2018年发展型消费价格呈现出先上涨后下降再上涨的震荡趋势,具体为其价格指数从1994年100%上升到1997年112.8%,随后逐年下降,下降趋势一直到2007年才发生转折,其价格指数从2007年的105.6%逐步上升到2018年125.4%,年均涨幅为0.91%。享受型消费价格同样经历了前期短暂的上涨后,1997年~2002年间处于下降期,随后呈现逐年稳步上涨的趋势,其价格指数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143.8%,年均涨幅为1.46%,涨幅处于生存型消费价格和发展型消费价格年均涨幅之间。究其原因,生存型消费价格上涨较快,主要是食品类和居住类消费价格上涨带来的。1994年~2018年食品类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上升4.0%,居八大类消费之首;居住类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仅次于食品类,为3.43%。这也说明食品类对价格的变动最为敏感,一旦国家宏观政策或外部环境发生变化,食品类受到的冲击最大,而且经常会出现“超调”。[5]而居住类消费价格上涨较快主要是1998年住房改革后,商品房价格快速上涨造成的。发展型消费价格上涨较慢,从结构看,主要是交通和通信类消费价格负上涨带来的。1994年~2018年,交通和通信类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为-1.31%,这与交通通信产品的行业特征有关,受摩尔定律影响,交通通信类产品技术更迭快、行业竞争激烈,因此价格下降速度也是最快的。享受型消费价格变化不大,主要因为其构成细项———烟酒类和娱乐类消费品的价格弹性较小,变化不大。(二)从地区看,城乡生存型消费价格均明显高于发展型和享受型。根据1997年农村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的八大类,[6]分别设置了农村居民消费价格和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中的生存型消费价格、发展型消费价格和享受型消费价格,并以1997年为基期。农村生存型消费价格走势与城市生存型消费价格走势具有差异,其中农村生存型消费价格指数前期经历了6年下降后转变为持续上升,并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157.3%,而城市生存型消费价格指数前期经历了1年上升后下降了1年再上升了1年又再次下降了2年,于2002年达到最低点99.6%,随后开展了持续的上升期,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160.4%,两者相差3.1个百分点;农村生存型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为2.07%,城市生存型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为2.17%,均大幅高于各自发展型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和享受型消费价格指数年均涨幅。农村发展型消费价格趋势与城市发展型消费价格趋势也具有一定差异,农村发展型消费价格指数前期经历了4年下降短暂上升1年后再次下降1年,随后进入了持续上升期,并于2018年达到最大值114.2%;而城市发展型消费价格指数前期经历了长达10年的下降,在2006年达到最低点89.2%,随后转变为稳步的上升期,于2018年达到最大值104.7%,两者相差9.5个百分点。农村享受型消费价格指数和城市享受型消费价格指数走势基本相似,前期均经历了4年下降,随后呈现长期持续地上升,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分别为114.7%和112.8%,两者相差1.9个百分点,且两者年均涨幅差异也较小,仅为0.08%。

六、启示与建议

(一)政府适度调控对稳定物价至关重要。从建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的走势可以看到,不考虑“”特殊时期,物价波动频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过度干预导致市场机制发挥受限;然而如果只靠市场调节价格的话也会产生物价暴涨或暴跌,因为市场调节虽然是资源配置的最佳手段,但许多时候也会调节过度,产生严重的负面效应。因此,政府适度干预对稳定物价至关重要。为此,应充分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在正常的经济环境下,尽可能减少政府干预,由市场定价;当国际或国内经济环境发生较大变化时,如金融危机等特殊时期,政府需要采取必要措施防止物价大起大落和供需严重失衡,平滑经济不确定性对物价的扰动。(二)深化服务业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市场机制。建国以来,尽管我国服务业在许多领域已经市场化,甚至国际化,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价格管制,主要体现为服务价格的扭曲。从历史回顾也可以看到,服务业价格变化较小,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太吻合,城乡服务业价格仍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服务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区别性放松价格管制,深化价格改革,提高服务业类消费的市场化程度。一是区分竞争性服务产品、准公共服务产品和公共服务产品,对生活服务、旅游服务、餐饮服务、中介服务等竞争性服务产品实行市场化经营和竞争性的价格;对电视广播服务、政府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产品实行政府定价;对准公共产品可采取半市场化经营方式,将其分为盈利和非盈利两个部分,对前者放开价格,对后者管住价格,但价格的制定必须科学合理。二是要区分自然垄断业务和非自然垄断业务,对自然垄断环节的服务继续实行政府定价,但要规范政府定价行为,以利于竞争机制发挥;对非自然垄断环节的业务,要放松价格管制和市场准入条件,推动市场化经营。(三)进一步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建国以来,尽管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重大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质的提高,但生存型消费成本较高,也影响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从CPI的历史梳理来看,造成目前我国生存型成本较高的原因主要是食品类消费品和居住类消费品价格较高、涨幅较大。因此,为了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会”,一方面要完善消费品税收制度,按照消费层次进行征税,降低房地产交易税收成本;另一方面要稳定房地产价格,加快保障型住房建设,加强租房市场管理,降低居住成本。

【参考文献】

[1]喻胜华.我国城乡居民消费行为的比较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2):22-26.

[2]程若愚.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演变及对策启示[J].价格月刊,2018(12):80-83.

[3]张伟进,胡春田,方振瑞.农民工迁移、户籍制度改革与城乡居民生活差距[J].南开经济研究,2014(2):30-53.

[4]渠慎宁,吴利学,夏杰长.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波动:价格粘性、定价模式及其政策含义[J].经济研究,2012(11):88-102.

[5]赵留彦.通货膨胀预期与粮食价格动态[J].经济科学,2007(6):30-42.

消费价格范文篇4

服务价格是居民消费价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观测近十年的服务价格指数,可以发现2006至2015年期间石家庄市服务价格水平变动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据其涨跌情况可将其分为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2006-2008),服务价格逐年下行;第二阶段,(2009-2011)服务价格快速上涨;第三阶段,(2012-2015)服务价格涨幅稳中收窄。此外,根据服务价格原始数据变动趋势的三个主要阶段及相同阶段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变动情况,结合相应时期的经济形势和政策方针,我们发现服务价格是居民消费价格变动的重要影响因素。

(一)第一阶段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形势严峻,居民消费价格持续快速上升,通货膨胀严重,此时服务价格减速下行,呈现出与高涨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反的变动趋势,以缓解该时期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高涨的紧张情况。2006年,服务价格上涨2.1%。在服务价格的57个基本分类中,6个基本分类价格上升,其中景点门票、长途汽车票、理(烫)发以及私房房租分别上涨79.8%、30.5%、16.5%和15.0%,涨幅较为明显。此外,7个基本分类价格下降,其中保险费、飞机票和技能培训费降幅较大,降幅分别为16.5%、14.3%和11.9%。2007年,服务价格下降面扩大,价格下降的基本类别由上年的7种变为9种,且降幅较大,汽车保险费和美容分别下降21.8%和17.4%,车辆维修服务费下降13.0%,当年服务价格总体由升转降,降幅为0.1%。2008年,受大环境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普遍上涨。服务价格上涨面扩大,但涨幅多数控制在10.0%以内。在下降的基本分类中,衣服清洗下降20.0%,飞机票降幅为12.7%,降幅较大。受这些因素共同影响,当年服务价格下降0.3%。

(二)第二阶段

受前期出台政策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于2009年迅速回落。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石家庄市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切实发挥《中东西三大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规划》的引导作用,加快中部现代服务业和新兴产业发展,推进东部工业聚集区建设,提升西部生态农业、绿色工业、旅游业发展水平,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此期间,服务价格逐年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步扩大,石家庄经济保持了缓中趋稳、稳中向好的运行态势。2009年,共27种服务基本分类发生价格变动,具体表现为“21升6降”。其中,服装缝纫价格上涨22.1%,公房房租上涨11.6%,暖气收费价格上涨15.8%。受2008年房屋贷款利率连续下调影响,2009年房屋贷款利率降幅达34.5%。2010年,57种服务基本分类的价格呈上升或持平状态,其中21种基本分类价格上涨,其中飞机票价格上涨幅度较大,达到24.3%。此外,2010年10月份,石家庄市进行了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大部分医疗服务价格小幅上调,医疗保健服务类价格上涨1.2%。2011年,58个服务基本分类中有26种价格上涨。受房屋租赁市场活跃、房屋贷款基准利率调整、银行利率折扣优惠减少等因素影响,该年住房租金类价格上涨15.0%,自有住房类价格上涨9.9%。另外,洗浴价格上涨36.0%,清洗价格上涨28.4%,家庭服务上涨23.4%,修理服务价格上涨13.6%,以及健身活动价格上涨11.8%。

(三)第三阶段

石家庄市抓住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机遇,经济结构发生积极变化,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幅增加,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石家庄市经济发展随国家经济大形势一同进入新常态,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在“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双重调控下,居民消费价格和服务价格走势均呈现出平稳下行之势。2012至2015年服务价格涨幅分别为2.9%、2.2%、1.3%和0.6%。本阶段下降面持续扩大,2012年“20升1降”,2013年“14升6降”,2014年“14升8降”,2015年“13升9降”。2012年学前教育、清洗、理(烫)发类价格涨幅分别为42.1%、29.8%和17.7%,私房房租上涨13.8%;2013年车辆修理服务费和停车费价格分别上涨30.7%和18.7%;2014年家庭服务上涨14.2%,车辆修理服务费上涨17.3%,景点门票上涨13.1%;2015年宾馆住宿、洗浴同比分别下降了15.8%、11.0%。其他服务价格波动幅度较小。

二、服务价格水平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

为进一步验证服务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之间的关联程度,本文选取以2000年为基期的定基指数对二者进行了相关分析。服务价格与居民消费价格散点图中点的分布近似一条直线,因此我们认为服务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相关性。进一步计算二者相关系数大于0.96,说明二者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关系。且p值等于0.000008830 ,远小于0.001,拒绝原假设,服务价格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二者显著相关。

三、保持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的相关建议

由于服务价格的变动情况能够较大程度地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为了保持居民消费价格基本稳定,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稳妥出台服务市场改革措施。我国目前的社会服务体系还有待完善,推进服务市场的各项改革成为必然趋势,为了平稳有序地推进服务市场改革,应该找准市场与民生的平衡点,使得改革得以温和有效地进行。(二)强化服务价格监督检查机制。政府应当逐渐完成从“运动员”到“裁判员”的身份转变,让市场真正实现其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相关的制度法规,严格规范各类价格行为,强化价格监督机制,有效应对非正常价格波动,严厉打击违法定价和垄断行为,做到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于部分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的服务价格, 可以通过相关政策来加强对其服务价格的调控和引导, 以维持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的相对稳定。(三)加速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之余开始更加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服务消费的支出占比也明显提高。政府应加强对新兴服务业的支持和引导, 以推动消费升级,拉动市场需求,吸纳劳动力就业,为社会文明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进步提供动力。

作者:谢明烨 位书贤 冉红 单位:国家统计局石家庄调查队

参考文献:

[1]石家庄市人民政府.石家庄市政府工作报告(2006-2015)[Z].石家庄市人民政府,2006~2015.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J].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5.

[3]国家统计局.流通和消费价格统计报表制度[Z].2005,2015.

[4]张化中,林冬珍.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分析及预测[J].中国物价,1993(08).

[5]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分析组.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保持价格平稳运行[J].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262.

[6]李爱国,吴槐庆,赵全新.对放开商品和服务价格实施有效监督[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0,318.

消费价格范文篇5

关键词:心理反应模式商品价格影响因素应用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而商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购买意愿,以及购买数量的多少。所以,商品价格是消费者购买心理中最敏感的因素。价格作为客观因素,它对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必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影响消费者对商品价格产生心理反应的主要因素

影响消费者对市场价格产生心理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个人因素;专家因素;商品本身因素;购物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消费者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个人因素包括:消费者个人的消费经验、消费者家庭以及消费者的个性、爱好和兴趣等三个方面。

消费者个人经验往往是自身感官的接受,形成对某种商品某个价位的知觉与判断。消费者多次购买了某种价格高的商品回去使用后发现很好,这就会不断强化他的“价高质高”的判断和认识。当多次购买某种价格低的商品,发现不如意,这同样会增强他的“便宜没好货”的感知。家庭对消费者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家庭的规模、经济状况也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判断。一般而言,生活在经济状况比较窘迫家庭的人,对商品价格的判断通常也比较低,而生活在生活富裕的家庭的消费者估计的商品价格通常也要高一些。另外,消费者的个性、爱好和兴趣也对商品价格的心理反应会产生影响。

专家因素。专家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专职对商品价格进行监测评价的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等对商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化的职业性的感受和判断,它具有理性和准确性的特点。由于专家具有权威性和参照性,对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判断和感受影响也比较深远。另一个是消费指导者,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总要接受周围一些对商品有经验的人的建议、意见,并常常接受他们的指导,受到他们的影响。

商品本身因素。指的是商品本身的外观、重量、包装、使用特点、使用说明等对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产生影响。

购物环境因素。销售现场包括销售现场周围环境、销售现场环境。装修豪华的商店可能使工薪阶层望而却步,因为消费者认为豪华商场出售的商品价格昂贵。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把某大商场一件价值2600元的名牌西服和地摊上一件价值500元西服去掉标签互换,结果到地摊上卖的名牌西服没有卖出去,而地摊上的西服在大商场却已1600块钱卖掉了。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指的是社会群体对商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化的总体感受和判断。这种感受和判断可以说明商品价格的大体范围以及商品价格所属的群体特征。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消费者的群体特征与购买豪宅的消费者的群体特征就非常鲜明,他们对房产价格的判断也有比较大的差距。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产生心理反应的基本模式

价值评估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质量相似的商品,只是其包装装璜不同,价格却相差很大,消费者却宁愿购买高价的商品;而对于一些处理品、清仓品、“出口转内销”品,削价幅度越大消费者的疑虑心理也就越大,越不愿意购买。这实际上是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价值评估模式在起作用。不管消费者是否具有经济学知识,他们总是把商品的价格和商品价值、品质联系起来,把商品价格的高低作为衡量商品的价值和品质的标准。认为价格昂贵的商品价值就大,品质就好;价格低廉的商品,价值就小,品质就差。所谓“一分钱,—分货”,“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便是这种价值评估模式的具体反映。其心理反应模式见图1。意识比拟模式

商品价格本来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其作用在于有利商品的交换。但在某种情况下,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认可不仅如此,有的时候,消费者在利用商品的价格来显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和身份。也就是说,消费者通过联想把商品价格的高低同个人的愿望、情感和个性联系起来,进行有意无意的比拟。这样一种对价格的心理反应方式和过程,我们称之为意识比拟模式。其主要反应过程如图2。

平衡协调模式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商品和价格以及价格的调整。由于消费者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他们一时间很难判断商品的确切价值。消费者在接受了某种商品价格的时候,心理属于一种平衡状态。但是,一旦价格发生变化后,消费者心理的那种平衡已经打破,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而这个时候他就会努力来恢复心理平衡,所以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调整适应和接受过程实际上是消费者心理的平衡协调过程(见图3)。

心理反应模式在商品定价中的应用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心理反应模式对工商企业商品定价和价格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价值评估模式的应用。该模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商品的定价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零数定价、习惯性定价、折扣定价、特种商品定价等。其中零数定价是最为典型的价值评估模式。习惯性定价指的是消费者在长期中形成了对某种商品价格的一种稳定性的价值评估。不同折扣实际上是体现不同消费者在销售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经销商的折扣和终端消费者的折扣不一样才能体现经销商的地位和作用。对某种特定商品采取特殊的价格。例如饭店每个星期六推出“免费××菜”,目的是让消费者在这一天来消费可以获得平常没有得到的价值(这款菜的价值)。

消费价格范文篇6

为做好此次数据质量检查评估工作,局领导专门召开会议,明确开展消费价格数据质量检查评估的目的和意义。有效地保证消费价格调查数据的准确性,为各级政府提供可靠的宏观决策依据,做好基础性工作,确保源头数据质量,切实做好七个方面:

1、我县居民消费价格调查于2008年5月16日建点,并正式开展工作。2008年末,我县常住人口37.93万人,户籍人口36.1185万人,我县在选定网点中,严格按照消费流通和消费价格调查方案要求抽取,根据县内各类商店的不同规模和地域分布情况,合理选择和设立调查点,设立调查网点88个,代表规格品762个,其中消费零售代表规格品714个,农资代表规格品48个,调查网点分布合理。

2、严格遵循省队<<流通和消费价格统计调查方案>>的调查制度要求,选取代表规格品,紧紧围绕方案要求,所选的规格品准确齐全,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保证同质可比性,满足了我县物价调查工作的需要。选定规格品是按规定的合格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有注册商标、产地、规格等级等标识。

3、为了真实准确地做好价格调查工作,保证调查数据的质量,坚持采价制度,对规格品坚持直接采价渠道,严格按照采价的“三定”原则,由各采价点专人负责采集当月的价格。对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频繁的商品,实行每5天采价一次,价格相对稳定商品和各类政策性调价商品,实行每月采价两次,以确保源头价格资料真实可靠。

4、遵循《居民消费价格调查业务培训手册》,对于特殊商品的价格,缺货不超过三个月的,用辅助调查点或沿用上次价格;连续缺货三个月的,年底若更换代表规格品,并备有新规格,对每一个商店,每一个调查点,都进行核实和认定;商品打折期间按实际价格如实登记,当打折结束后,按恢复实际价格进行登记;行业或政策性调价的商品如:车票、液化气、成品油类等价格按加权平均法计算。

5、建立健全调查商品价格及服务项目价格调查原始表。商品及服务项目调查表按规定的采价时间登记,价格调查表填写完整,按总队要求认真执行“三审”制度。

6、我局按照消费价格工作情况聘请了专职辅调员5名,两名负责居民消费较多、较大农贸市场和天生祥超市,其余三名采价员专人负责采集工业品、服务、农业生产资料等商品价格。因我县是新建点,采价工作难度较大,所以统计局全体人员全力配合负责到底,严把价格调查第一手基础数据质量关。

7、我县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权数的编制主要是依据城市和农村住户资料;商品零售各大类权数资料主要来源于我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报表数据为依据;农业生产资料权数来源于农村住户资料和省调查队《农业生产资料权数来源表》为依据。三套权数基础资料上报,经过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严格计算及审核。权数资料来源准确可靠,计算方法合理。

二、资料管理情况

建立台帐(原始台帐、上机台帐),确保“采价本、台帐、机器”三对照,努力做好台帐管理的规范化。对台帐、权数、年度报表、月度分析等按规范要求设置和整理归档。

三、调查资料服务情况

消费价格范文篇7

关键词:食品价格波动;居民消费需求;作用机理

一、引言

近年来,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及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下,食品价格波动频繁且变动幅度较大。与去年同期相比,2014年我国食品价格指数变动为103.1%,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的波动幅度。部分如干鲜瓜果、液体乳及乳制品等食品的价格波动幅度甚至达到108%以上。食品是关乎广大居民日常生活的必需消费品,食品价格上涨必然降低居民食品消费数量与消费质量,加大居民消费压力并造成不满情绪,进而对居民实际消费福利产生消极影响。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不足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循环发展的重要瓶颈,扩大内需不仅是政府工作部署中的重点工作,也是稳定经济增长态势的必要手段。因此,从城乡差异、收入差距以及通货膨胀等三个角度研究食品价格上涨或下降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两者作用关系的研究,在扩大居民消费、保障居民福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食品价格波动福利损失的城乡差异

食品价格波动对城乡居民消费会产生不同的福利效果,一些学者对这种差异也表现出高度的关注。徐永金,陆迁(2012)认为粮食生产价格与主产区生产福利变动方向保持一致,且在大多数时期,粮食生产价格上涨会促进主产区总福利水平的增加。苗珊珊(2014)研究表明粮食价格上涨有利于粮食净出售者的农村居民福利增加,但不利于粮食净消费者的城镇居民消费福利。城乡低收入群体对粮食价格波动较为敏感,且农村贫困人口所受不利影响要高于相应的城镇人口。城乡居民面对食品价格波动所表现出的消费福利差异主要是由其各自不同的角色所决定的。农民居民作为粮食生产者,在满足自身消费后会将剩余的粮食进行出售,粮食价格上升会提高农村居民的福利效应。但城镇居民不同,仅仅作为粮食净消费者,是粮食价格上涨不利后果的直接承受者,其消费福利也明显降低。这与祁毓(2010)探寻居民收入来源对居民消费行为影响的结论相一致,即相比其他收入来源,城镇居民的工薪收入提升居民消费率的作用效应最大,而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消费效应最大。但粮食价格上涨对农村居民产生的福利增加效果可能并不是非常明显。因此,从粮食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角度而言,食品价格波动对城镇居民消费需求表现出明显的负面作用,但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则较为复杂,一般情况下,表现出稍微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发展迅速,粮食生产所需劳动力数量明显降低,农村外出打工者的规模越来越大。与此同时,农村居民的收入结构表现出显著变化,工资性收入占比已基本赶上农业经营性收入比例。娄峰,张涛(2012)研究认为短期内,农户工资性收入上升不利于粮食生产,会引起粮食价格上升,但中长期内,农户工资性收入增加会刺激农业固定资产投资,促进粮食产量增加。伴随着农村居民进城务工现象的普及,我国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农村居民在向城市转移过程中,会受到城市消费习惯与消费行为的影响,提高自身的消费意识与消费需求。同时,城市中大量的就业机会与较高的薪资水平增强了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在城市商品供给足够的前提下,能够有效的增强农村居民的消费热情。基于此,本文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食品价格波动对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比较积极的影响,而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则与食品价格波动呈负相关关系。

三、不同收入群体食品价格波动承受能力差异

传统消费理论中,收入是决定居民消费需求大小的重要因素。方福前(2009)表示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理论适用于解释中国居民的消费行为,人均收入是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决定因素。张祖庆,姜雅莉等(2013)运用Minot福利效应模型研究发现鸡蛋价格波动与城镇居民消费福利呈反向关系,且对低收入群体福利影响要明显高于高收入居民。不同收入群体应对食品价格波动的具体措施主要从两个方面来体现,分别是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主要指食品价格波动对居民收入福利的直接影响,食品价格上涨会引起食品净消费居民实际收入购买力下降,收入的降低又会反过来限制居民食品消费质量。替代效应主要指面对食品价格波动引起的实际收入降低的情况,居民会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如适当调整居民消费结构,降低生活消费质量等手段。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并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而是综合作用于不同收入群体中。食品价格波动对高收入群体食品消费支出并不产生较大影响。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加,食品消费数量与消费质量都有较大提升。同时,食品消费支出占居民总消费支出的比重会越来越小,家庭恩格尔系数逐渐降低。食品价格波动会损害消费者一定程度上的消费福利,但这部分福利损失在高收入群体消费支出中占有的比例及其小,或者可以忽略不计。因而面对食品价格波动,高收入群体的消费行为或者消费习惯并不会发生太大改变。而依靠工资性收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中等收入群体,食品消费支出占其总消费支出的相当比例,使得食品价格波动造成的消费损失对其具有一定的影响。崔海燕,杭斌(2014)认为居民消费习惯的增强,会降低收入差距对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消费的不利影响。这是由于习惯形成会弱化未来不确定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尽管居民福利受到损失,但受到消费习惯的影响,中等收入群体会更加注重消费的计划性,保持基本消费水平不变。同时,会根据货币实际购买力适当降低消费种类,减少其它不必要消费支出,从而保证自身消费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低收入群体面对食品价格波动所要承受的压力是最大的。由于食品消费支出占低收入群体总支出的比例较大,居民消费层次较低导致消费结构调整范围非常有限,使得食品价格波动所造成的福利损失对低收入群体的不利影响相对突出。同时,教育、交通通信等各方面的支出消费更加增强低收入群体的生活压力,严重影响着低收入群体的消费热情。

四、通货膨胀扩大食品价格波动影响效果

食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即食品价格波动会增强通货膨胀变化幅度,而通货膨胀又会反过来影响食品价格波动。石凯(2015)表示农产品生产指数价格可视为能够反映通货膨胀的先行指标。陈晓坤等(2013)认为价格大幅上涨不利于生活质量的提高,且从情绪上表现出强烈不满。食品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的相互联系,使得微小的价格变化引起市场中商品价格普遍上涨成为可能性,增大了食品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需求的不利影响。食品价格是CPI指数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价格波动直接影响着CPI指数的变动。大多数情况下,食品价格波动指数明显高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而通货膨胀大小有很大程度是由食品价格波动所决定的。食品价格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易受某一类食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如水稻、小麦、玉米等价格上升时,会引起其它农产品价格的上涨,造成食品价格起伏波动。此外,食品中粮食、蔬菜瓜果等作为食品加工业的主要生产原料,其价格上涨时通过成本推动效应加快整个食品生产链条中各类商品价格的上涨。与此同时,通货膨胀的发生也会进一步增强食品价格的上涨。CPI指数是衡量消费品价格的标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消费物价变动情况。陆军等(2012)表示在开放经济下通胀预期和通胀惯性对通胀都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而通胀预期对通胀的作用效果则更加明显。通常情况下,居民为防范风险以减少收入不确定性,通过通货膨胀水平形成一定的通胀预期,从而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当通货膨胀预期上升时,农民会基于增值保值的动机减少农产品交易数量,增加农产品短期储存行为,从而引起农产品市场的供给短缺,造成食品价格波动。而对相关食品生产加工行业来说,通货膨胀预期意味着原材料、人工等生产成本的提高,使得未来的盈利空间不断缩小。为缓解这种生产压力,厂家会适当提高商品出售价格,加剧食品价格的波动情况。五、建议食品是居民消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食品价格波动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较为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城乡低收入群体,面对食品价格波动的承受能力较低,且敏感性较强。而食品价格波动由于其自身的特点,与通货膨胀相互作用而放大其影响效果,促使其对居民消费造成非常深远的影响。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稳定食品价格,保证价格波动维持在较低的变动幅度内。食品价格与食品消费者的利益休戚相关,因此要稳定食品价格以减少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同时对粮食、蔬菜等食品生产者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与支持,弥补因食品价格控制所遭受的利益损失。其次,要千方百计的扩大居民收入。收入是提高居民消费需求的根本动力,也是增强居民价格波动承受能力的强效剂。要特别重视城乡居民中的低收入群体,给予它们一定的价格补贴或实物补贴,帮助它们度过困难的时期。同时,也要通过就业培训机构加强低收入群体的职业技能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它们的职业竞争能力。最后,要密切关注食品价格甚至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情况,加强物价管理部门的职能与责任,及时收集相关的物价变动信息,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对居民产生的通胀预期效应。

作者:彭虹 单位:安徽大学

参考文献:

[1]徐永金,陆迁.粮食价格波动对主产区福利影响的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2(5):61-67.

[2]苗珊珊.粮食价格波动对农村与城镇人口福利变动的影响差异分析[J].财贸研究,2014(5):46-53.

[3]祁毓.不同来源收入对城乡居民消费的影响[J].农业技术经济,2010(9):45-56.

[4]娄峰,张涛.中国粮食价格变动的传导机制研究——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DSGE)模型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7):92-103.

[5]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2):68-82.

[6]张祖庆,姜雅莉,陆迁.鸡蛋价格波动对不同收入居民福利影响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43-50.

[7]崔海燕,杭斌.收入差距、习惯形成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J].管理工程学报,2014(3):135-140.

[8]石凯.农产品价格上涨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5(18):161-164.

消费价格范文篇8

当前面临着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需要不断加强学习。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我局组织调查人员学习了今年新修改颁布的《统计法》和新出台的《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以及《流通和消费价格统计调查方案》的调查制度要求,通过不断学习,牢固树立正确依法开展调查工作的法治观念,着力为经济建设发挥统计信息服务作用。局领导以各种会议为契机,定期不定期召开消费价格调查研讨会,使每个调查员都能相互交流、充分掌握,进行价格资料交换和价格数据的评审,从而进一步提高统计调查数据质量。

二、强化基础工作,确保数据质量进一步提高

价格统计是反映国民经济运行质量的“晴雨表”,是揭示人民生活水平变化的“温度计”。为进一步加强居民消费价格统计调查基础工作,确保源头数据准确可靠,为此从年初我们就进一步加大了工作力度,采取各种有力措施来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

1、加强调查网点建设,增强调查数据的代表性

调查商店和农贸市场的选择是消费价格统计的一项基本工作,我县在选定网点中,结合实际,合理布局,按照《流通和消费价格统计调查方案》要求抽取,调查网点分布合理;严格按照消费价格统计调查商品服务目录选定代表规格品,所选的规格品准确齐全,并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满足了我县物价调查工作的需要。

2、抓好源头数据采集管理,保障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

严格执行消费价格调查制度,自觉遵守调查工作组织纪律,认真开展消费价格调查工作。确保价格调查数据质量,深入细致地做好采价工作,坚决杜绝价格采集中疏忽、漏采现象发生,对于某些品种价格波动大的情况,及时跟踪调查,掌握第一手价格资料。把好基础数据源头入口关,确保调查结果的真实性,如实反映我县市场价格变动趋势。

3、强化基础工作,完善价格台帐

按总队要求认真建立台帐(原始台帐、上机台帐),努力做好台帐管理的规范化。对台帐、权数资料、年度报表、月度分析等按规范要求设置和整理归档。认真做好数据质量的评估和检查工作,根据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安排布置,今年内认真开展并做好物价数据质量检查和评估工作,积极查找影响调查数据质量的主要原因,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借鉴和提高。

4、求真务实,确保调查统计数据质量准确、及时、全面上报

统计报表是统计工作的基础,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以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核心,切实做好调查数据的收集、审核、整理、录入等工作。现在物价是社会热点,变数较多,为把价格搞准,我们就强化与经营户经常性沟通;为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把数据报准,严格遵循国家统计报表制度,核实数据层层把关,一丝不苟对待每一笔数据,对数据的录入准确及时汇总上报。做到认真审核价格和金额以及指数的变化情况,对每月商品价格的涨跌变化都要在每月月度分析作详细说明,一年来消费价格调查工作没有虚报、瞒报、迟报调查数据的现象,为各级政府的宏观调控及经济决策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数据。

三、严把调查数据后期处理及物价指数出门关

认真做好居民消费价格调查资料的保密工作。按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求,每月10日后,经总队审核反馈后,每月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小册子,提供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内部参考使用,为当地党委政府提供物价资料的信息服务,做好服务性工作。

四、扎实做好2010年代表规格品的调整更换工作。

由于2010年是我县消费价格专业新一轮定基轮换的初始之年,按照省年报会议安排布置,为确保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编制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及时做好新增流通消费价格调查目录和五年一次的代表规格品基期更换工作。严格执行国家统计局流通和消费价格统计调查方案,认真做好调查点及代表规格品的新增及更换工作。为保证原调查样本的连续性和代表性,对价格采集过程中遇到的规格品缺失等进行调整,在完成日常价格调查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做好代表规格品的更换及对现有少部分调查网点、代表规格品不符合新版本要求的作了更新调整。

五、认真开展2010年的权数资料收集、整理、测算工作

消费价格范文篇9

与上月相比,我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0.6%,八大类商品与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呈“四升三降一平”格局,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7%,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2%,衣着类上涨0.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2.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5%,交通和通信类下降1.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1%;居住类与上月持平。

一、食品价格上涨明显。食品价格同比上涨3.3%,环比上涨1.7%,涨幅均较上月回落3.1个百分点,拉动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0.97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9个百分点。

1、粮食价格明显上涨,食用油价格继续下跌。粮食价格同比上涨2.7%,其中大米价格下降2.7%,面粉价格上涨8.5%,粮食制品价格上涨2.2%,以小米、玉米面为代表的其他粮食价格上涨11.3%。本月下旬粮食类中面粉价格出现了普涨,环比上涨2.3%。面粉涨价的主要原因:一是我国遭受了几十年不遇的大旱,尽管国家采取了许多抗旱措施,但受旱的大部分麦区旱情尚未根本缓解,抗旱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小麦产区预期收成减少,老百姓产生惜售心理,致使市场上小麦价格上涨;二是去年化肥等农资和农业用工价格上涨导致种粮成本增加;三是与各大超市节前低价促销、节后价格恢复有关。**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宣布上调**年生产的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上调幅度在13%至15.3%之间,今后小麦、面粉价格可能还会呈现小幅上涨,但不会脱离政府的调控范围而出现大幅波动,上涨空间是相对有限的。油脂价格在上月下降的基础上继续下降,同比下降6.2%,其中植物油下降3.5%,植物油制品下降18.5%,动物油下降28.8%。油脂环比下降0.5%。

2、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下降明显。肉禽及其制品价格同比下降4.5%,环比微涨0.1%。其中猪肉价格同比下降18.4%,连续4个月同比下降,尤其是本月下旬猪肉价格回落的幅度较大,使得猪肉价格环比下降0.9%。牛、羊肉价格同比在上月上涨的基础上继续上涨,分别上涨3.2%和2.3%,但涨幅明显回落,较上月分别回落了4.4和0.9个百分点。牛肉价格环比下降0.1%,羊肉价格环比上涨0.9%。

3、鲜菜、鲜果、糖价格上涨明显。本月鲜菜、鲜果价格同比分别上涨0.8%、6.3%,环比分别上涨9.4%、7.1%,是影响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力量。持续冷空气的影响造成鲜菜生长的不正常,大部分地区的蔬菜出现减产,个别地区甚至出现绝产现象。调查统计的25种蔬菜中,除韭菜、萝卜价格下降外,其余蔬菜全部上涨,芹菜、莴笋、黄瓜、冬瓜、丝瓜、茄子、青椒、洋葱、大葱、蒜苔等一些蔬菜价格比上月涨幅超过10%以上。受春节前后外地鲜瓜果停运的影响,本月调查的9种鲜瓜果价格较上月全部上涨且涨幅明显,除苹果、梨、葡萄的涨幅低于5%外,其余6种鲜瓜果涨幅均超过了5%。此外,糖类中的食糖、糖果及巧克力制品等价格受春节期间需求旺盛的影响明显上涨,致使糖价同比上涨6.7%,环比上涨2.2%。

二、工业消费品价格继续回落。2月**市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下降1.1%,降幅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已连续三个月同比价格下降。

1、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环比微涨。本月衣着类价格同比下降4.5%、环比微涨0.4%。春节过后,各大商场、超市举办各类打折促销活动基本结束,大部分衣着类恢复原价,致使衣着类价格环比上涨,如长大衣、衬衫、T恤衫、西服等。

2、个人用品中首饰价格上涨明显。受国际黄金价格变动影响,本月首饰较上月上涨4%,24K金项链由上月的每克231.67元上涨至本月的246.33元;银手镯由上月的每克177.61元上涨至本月的180.5元,涨幅分别为6.3%、1.6%。与上年同月相比首饰价格下降1.8%。

3、汽油、柴油价格再度下调。受汽、柴油调价影响,本月汽、柴油价格同比分别下降16%、25.1%,环比分别下降0.5%、9.7%。

三、服务项目价格上涨。本月受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影响,致使服务项目价格同比上涨2.4%,涨幅较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8%。

消费价格范文篇10

关键词:心理反应模式商品价格影响因素应用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而商品价格的高低,直接关系到买卖双方的切身利益,也直接影响消费者对某些商品的购买意愿,以及购买数量的多少。所以,商品价格是消费者购买心理中最敏感的因素。价格作为客观因素,它对消费者的购买心理必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影响消费者对商品价格产生心理反应的主要因素

影响消费者对市场价格产生心理反应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个人因素;专家因素;商品本身因素;购物环境因素;社会文化因素。

个人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消费者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因素。个人因素包括:消费者个人的消费经验、消费者家庭以及消费者的个性、爱好和兴趣等三个方面。

消费者个人经验往往是自身感官的接受,形成对某种商品某个价位的知觉与判断。消费者多次购买了某种价格高的商品回去使用后发现很好,这就会不断强化他的“价高质高”的判断和认识。当多次购买某种价格低的商品,发现不如意,这同样会增强他的“便宜没好货”的感知。家庭对消费者具有极为深刻的影响,家庭的规模、经济状况也会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判断。一般而言,生活在经济状况比较窘迫家庭的人,对商品价格的判断通常也比较低,而生活在生活富裕的家庭的消费者估计的商品价格通常也要高一些。另外,消费者的个性、爱好和兴趣也对商品价格的心理反应会产生影响。

专家因素。专家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专职对商品价格进行监测评价的政府官员、经济学家等对商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化的职业性的感受和判断,它具有理性和准确性的特点。由于专家具有权威性和参照性,对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判断和感受影响也比较深远。另一个是消费指导者,消费者在日常生活中总要接受周围一些对商品有经验的人的建议、意见,并常常接受他们的指导,受到他们的影响。

商品本身因素。指的是商品本身的外观、重量、包装、使用特点、使用说明等对消费者对价格的反应产生影响。

购物环境因素。销售现场包括销售现场周围环境、销售现场环境。装修豪华的商店可能使工薪阶层望而却步,因为消费者认为豪华商场出售的商品价格昂贵。笔者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对比实验:把某大商场一件价值2600元的名牌西服和地摊上一件价值500元西服去掉标签互换,结果到地摊上卖的名牌西服没有卖出去,而地摊上的西服在大商场却已1600块钱卖掉了。这就说明了这个问题。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指的是社会群体对商品价格水平及其变化的总体感受和判断。这种感受和判断可以说明商品价格的大体范围以及商品价格所属的群体特征。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消费者的群体特征与购买豪宅的消费者的群体特征就非常鲜明,他们对房产价格的判断也有比较大的差距。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产生心理反应的基本模式

价值评估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质量相似的商品,只是其包装装璜不同,价格却相差很大,消费者却宁愿购买高价的商品;而对于一些处理品、清仓品、“出口转内销”品,削价幅度越大消费者的疑虑心理也就越大,越不愿意购买。这实际上是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价值评估模式在起作用。不管消费者是否具有经济学知识,他们总是把商品的价格和商品价值、品质联系起来,把商品价格的高低作为衡量商品的价值和品质的标准。认为价格昂贵的商品价值就大,品质就好;价格低廉的商品,价值就小,品质就差。所谓“一分钱,—分货”,“便宜没好货,好货不便宜”便是这种价值评估模式的具体反映。其心理反应模式见图1。

意识比拟模式

商品价格本来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其作用在于有利商品的交换。但在某种情况下,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认可不仅如此,有的时候,消费者在利用商品的价格来显示其社会地位的高低和身份。也就是说,消费者通过联想把商品价格的高低同个人的愿望、情感和个性联系起来,进行有意无意的比拟。这样一种对价格的心理反应方式和过程,我们称之为意识比拟模式。其主要反应过程如图2。

平衡协调模式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商品和价格以及价格的调整。由于消费者受到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使他们一时间很难判断商品的确切价值。消费者在接受了某种商品价格的时候,心理属于一种平衡状态。但是,一旦价格发生变化后,消费者心理的那种平衡已经打破,心理处于紧张状态,而这个时候他就会努力来恢复心理平衡,所以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调整适应和接受过程实际上是消费者心理的平衡协调过程(见图3)。

心理反应模式在商品定价中的应用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心理反应模式对工商企业商品定价和价格调整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价值评估模式的应用。该模式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商品的定价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零数定价、习惯性定价、折扣定价、特种商品定价等。其中零数定价是最为典型的价值评估模式。习惯性定价指的是消费者在长期中形成了对某种商品价格的一种稳定性的价值评估。不同折扣实际上是体现不同消费者在销售者心目中的地位和价值。经销商的折扣和终端消费者的折扣不一样才能体现经销商的地位和作用。对某种特定商品采取特殊的价格。例如饭店每个星期六推出“免费××菜”,目的是让消费者在这一天来消费可以获得平常没有得到的价值(这款菜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