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结合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4 15:37:49

相结合

相结合范文篇1

一、党外监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党外监督是相对党内监督而言的,按其地位作用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国家机关监督,属于权力监督;二是社会监督,属于权利监督。前者即拥有国家法定监督权力部门的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等。社会监督是指来自人民群众个人或群众团体、社会组织、新闻媒体等非国家性专设的监督机构的监督,包括派监督、群众团体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等。

党内监督在各种监督中起着核心的作用,但从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的来源划分,监督有同体与异体的区别。同体监督是指内部监督,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同属一个系统,相互联系密切。异体监督是指外部监督,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来自不同的系统,利害关系较少。党内监督属于同体监督,这种监督的优势在于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接近,有机会和条件更多地了解监督对象的活动,监督更具有直接性和针对性,有利于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监督工作的效率,降低监督成本。但由于这种监督主体与监督对象利益相关密切,有时容易使监督流于形式。如在目前查处的众多党内违纪违法案件中,很少有同级纪委检举同级党委主要领导或党委班子违法乱纪的案例。

相比之下,党外监督有其优势。由于这种监督属于异体监督,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存在隶属关系,通常有助于监督的客观性与公正性。同时,党外监督还具有监督主体的广泛性和监督形式的多样性。

党外监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仅在于其所具有的优势,而且还在于这种监督关系到党执政的合法性。这里的合法性,是借用政治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民众对于现存政治秩序和政权的信任、支持和认同。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人民“支持不支持”、“拥护不拥护”、“答应不答应”。一个政党拥有公共权力,牵涉到公众利益,其监督就不仅是其内部事务而成为公共事务了。这样,党必须建立社会对自身的监督机制,使自己主动地接受来自党外的监督。

二、把握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内在联系

坚持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结合,就要把握这两种监督的内在联系。应当说,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是有区别的,但二者的根本出发点是相同的,都是为了维护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这种一致性是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统一的基石。实际上,二者的内在联系体现在多方面。具体地说:

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互为条件。如党内监督虽然在整个监督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但这种监督必须以群众监督为基础,以法律监督为保证。反过来说也是一样,如果群众监督、法律监督离开了执政党监督,其作用也是难以充分发挥的。

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互渗透。从监督对象的分布来看,具有交叉性,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些监督对象并不都是集中在各监督体系之内,而是交叉分布在各个部门之中。如行政机关内,就既有行政干部,又有党的组织和党员,还有一般群众。因此,在行政机关中既有行政监督对象,又有党内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法律监督的对象。

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互补充。显然,任何一个方面的监督都不可能独自承担起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全部监督任务。因此,各个监督体系之间必须在监督职能上互相补充。

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相互协调。在开展监督的过程中,各监督系统常常会遇到一些牵涉面广、政策性强、互有交叉或管辖不明确的疑难问题和案件,这就尤其需要各监督系统在日常工作中加强联系,共同研究监督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重大案件,统一各监督部门的认识和行动,协调工作关系。如在在开展党外监督时,如果发现被监督者有严重的违纪的行为,那这已经不是党外监督所能处理的事情了,就应及时向有关党组织通报情况,提供必要的信息材料。同样,在开展党内监督时,发现通过党内监督难以解决的问题,如违法犯罪问题,就可以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三、促进党外监督转化为党内监督

认识党外监督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把握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的内在联系,以便在实际工作中确保党组织对来自党外的监督作出灵敏的反应,并及时将党外监督转化为党内监督,使外部的监督在党内得到落实。

相结合范文篇2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医疗质量管理;相结合;参考

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人类社会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迫使医学专科由原有的综合学科向专病科学方向发展。这一方面促进了医生对专业技术的创新与提高,但另一方面患者容易被医生的专业局限性误导,甚至产生错误的诊疗决策。从科学发展史来看,科学经历了综合、分化、再综合的演变发展过程,医学的发展也将经历这一过程。为此,现代医学发展再次将专科综合,提出多学科协作(MDT)的理念,为患者提供更好的诊治方案。

1实施多学科协作(MDT)的意义与目的

通过将多学科协作管理与学科建设、医疗质量、科研教学、智能信息化及绩效考核相结合的创新管理模式,针对某个体或某一群患病程度相似的患者整合医疗资源,为患者确定最佳治疗方案,最终达到规范化、同质化的诊疗。能够充分体现科室专业特色,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多学科协作诊疗这一全新的诊疗模式在综合诊疗中的应用,有利于提高医疗质量,优化患者就医流程,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提升专家区域影响力与专科特色,使其更好地服务于民,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照顾理念,达到多学科协作诊疗精细化管理的目的[1],是改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模式之一。

2多学科协作(MDT)的定义与发展背景

2.1多学科协作(MDT)定义。多学科协作是指来自两个或以上相关学科,一般由多个学科的专家形成相对固定的专家团队,针对某一系统或器官疾病,通过定期、定时、定址的会议,提出个性化诊疗方案的临床诊疗模式。目的是在多学科论证的基础上为患者提供一个最有效、不良反应最小、生活质量最好的个性化治疗方案。2.2多学科协作(MDT)国外发展情况。1948年的英国国家健康保健计划中提出直肠癌多学科模式。该保健计划中规定直肠癌患者的诊治必须经过多学科协作诊断、制定诊疗方案,只有多科室方案制定后才能具体实施治疗。多学科协作模式引入医学领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2]。上世纪中期,澳洲和欧美等国家在肿瘤规范化诊治体系中,也实施了多学科协作模式[3]。先是协会或学会在指南中推荐将MDT模式运用到肿瘤诊疗过程中,后卫生行政部门多项规定或政策积极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70年代,美国提出“医学整合”新概念,并成立集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临床诊断及基础研究于一体的大型医院—美国安德森癌症中心。90年代,美国又率先提出“多学科综合治疗”的概念,并把MDT列入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的部分肿瘤指南。由于MDT模式推广运用在肿瘤诊疗过程中,并充分体现其重要性,便将该模式也逐步运用于其他良性或慢性疾病,包括神经康复、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与心血管疾病等。2.3多学科协作(MDT)国内发展情况。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开始萌芽,中国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尝试着学科的大合并,因忽视了学科之间融合与互补的客观实际,便以失败而告终[4]。八十年代初,多学科协作的理念从中国专家提出的整体医疗的新概念而诞生。在国家卫生部公布的《结直肠癌诊疗规范(2010版)》,以及江苏省卫生计生委公布的《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7年版)》中,均多次提到多学科协作的理念,这大大地促进传统医学模式向多学科协作模式的转变,多学科协作模式在中国的大型的诊疗中心陆陆续续形成。其中,江苏省《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实施细则(2017年版)》中要求医疗机构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为重症疑难患者得到多学科联合诊治提供政策支持。2018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也在《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2018至2020年)的通知》中要求医院针对肿瘤、多系统多器官疾病、疑难复杂疾病等,开设多学科诊疗门诊,为患者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制定单病种多学科诊疗规范,建立多学科病例讨论和联合查房相关制度,为住院患者提供多学科诊疗服务。国内率先成立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是由四川华西医院于1981年成立,以结直肠肿瘤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诊疗团队[5]。至今国内多数单病种的MDT是以肿瘤病种为前提而组建的工作组,目前关于MDT模式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这样非肿瘤性病种中的应用国内也鲜有报道[6],未能进一步得到推广。对于信息化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作为上海最早开设多学科协作诊疗门诊,经过长达8年的探索,开发构建了集MDT门诊医生登录、随访、联合讨论投票评价、后台管理评价于一体的信息化MDT运行系统[7]。

3本院多学科协作(MDT)与医疗质量相结合

3.1成立多学科协作诊疗管理小组。由医疗院长担任管理小组主任,副主任由医疗主管部门领导兼任,负责及时发现MDT团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与相关部门积极沟通,采取措施保证MDT工作的顺利开展。各MDT负责人作为管理小组的主要成员,参与全院MDT团队的审核、运行、整改等工作。常务办公室设在医疗主管部门。3.2制定多学科协作诊疗管理办法。3.2.1将多学科协作诊疗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管理办法明确了组成MDT的基本科室要求,除有关临床专业人员组成外,还融入了中医、麻醉、病理、医学影像、医学检验、药学等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形成较大规模的多学科诊疗团队,促进学科间协同协调发展,提升疾病综合诊治水平。基于“学科建设,项目为王”平台,以专科必备项目、重点病种、实施效果为MDT项目的评价指标。通过多学科协作团队中的强势学科带动团队中实力较弱的学科在科研、技术与诊疗等方面的发展,激发其向强势学科学习与追赶的动力,为全院的综合诊治水平的提高提供有力保障。3.2.2将多学科协作诊疗与临床路径相结合多学科协作诊疗的患者就诊流程纳入临床路径管理,各MDT团队依据某一类患者的长期会诊讨论,参照诊疗指南,结合医院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这类患者的诊疗流程与规范。依托临床路径标准化的实施规范多学科诊疗工作组的诊疗标准与工作时间顺序。如糖尿病血管并发症MDT,制定出糖尿病眼底血管并发症门诊就诊路径,规范检查与诊断,优化原路径内部环节的纠纷,大大缩短患者就诊时间,最终通过糖尿病血管并发症MDT确定诊疗方案,进入眼科或内分泌科的治疗路径。3.2.3将多学科协作诊疗与病案质量相结合规范多学科协作诊疗患者的病历书写,包括会诊申请、讨论结论、诊疗方案、执行情况、疗效等,同时将该类患者纳入慢性病管理,建立随访档案,进行实施效果追踪评价,可为患者提供诊疗病案资料,让患者主动参与治疗过程。3.2.4将多学科协作诊疗与ERAS相结合将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引入加速康复外科(ERAS),促进医生、麻醉师、护士及其他合并症专科间的紧密协作,有利于ERAS实施流程的顺利进行,并有效提高患者就医感受,提升围手术期ERAS的医疗质量。3.2.5多学科协作诊疗与智能信息化相结合建立适合多学科协作模式管理的信息化系统流程,流程包含会诊申请、管理部门审核发送与组织、参与人员签到并记录讨论内容、由主持人形成最终诊疗报告、相关科室实施诊疗、随访追溯等模块功能。同时,将Watson(沃森)人工智能认知整合至系统流程,为医生提供最前沿的科研成果辅助MDT诊疗决策的制定,有助于危重疑难患者的多学科诊治。该套系统可联接医联体,实现远程会诊,多方多科室协作诊疗。加强医院间的联系,共同提高,提升医院的影响力与医疗服务质量。3.2.6多学科协作诊疗与绩效考核相结合多学科协作诊疗管理小组,负责制定院级MDT工作制度、年度发展计划、绩效考核办法等促进各MDT团队管理与发展。要求各团队设立“讨论专家”,由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作为每次活动及会诊的主体,考核其参与率。“讨论专家”具有唯一性,每位专家不得担任超过两个MDT的“讨论专家”。未担任“讨论专家”的人员作为团队的核心成员参与活动,可参与多个MDT,同时给予其晋升为“讨论专家”的权利。医院为促进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有效实施,向每个MDT提供绩效补助与宣传平台,重点对开展较好的MDT扩大宣传,提升其知名度与区域影响力。

4目前取得的成效与存在问题

相结合范文篇3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结合

在新时期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加快了改革进程,需要单位及时调整和创新工作模式。行政事业单位开展财务管理工作期间,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有助于提升管理效率,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而目前行政事业单位针对资产进行预算管理期间,还未树立正确的结合意识,配合制度也不够完善,管理期间缺乏必要的监管考核,预算编制和执行效果存在偏差,难以充分发挥两者结合的重要价值。因此,有必要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中存在的不足和相关对策进行深入探究。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现存问题

(一)未树立正确的结合意识。在行政事业单位不断深化改革过程中,单位各部门工作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影响,而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有助于单位突破改革瓶颈,加快创新与发展步伐。而目前很多行政事业单位还未深刻认识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密切结合的重要价值,在具体工作中缺乏良好的结合意识,不能将二者结合理念渗透到日常决策环节,也不够注重梳理资产和预算两者的关系,不管是工作中还是思想中,都将两者当作独立工作开展,难以促进两项工作的顺利融合。很多单位在开展预算编制工作中,得不到充足的资产信息支持,导致资产预算目标与实际情况不相吻合,这种预算脱节现象直接制约着资产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也不利于合理分配,资产使用效率受到严重影响,同时,资产管理工作中,资产采购、资产使用、资产保管等细节工作都保持相互独立关系,未和预算管理建立密切联系,也不注重为预算编制传递真实、准确的数据,对资产预算管理工作开展造成一定影响[1]。(二)缺乏完善的制度配合。行政事业单位目前对资产和预算实现结合管理尚处于初级探索阶段,很多工作和内容还未有效落实,同时受到工作人员内在传统工作思维影响,单位内部未建立起完善的资产预算结合管理制度,导致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工作成效的发挥。另外,一些单位未明确内部各部门职能分工,又缺乏相关的规章制度,导致资产预算管理期间存在随意性、重合性等问题,进而导致资产预算管理方法缺乏科学性,整个资产预算在缺乏配套制度约束下存在一定混乱,不利于资产预算管理工作价值的全面发挥。(三)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管考核。行政事业单位要有效落实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就要对相关结合工作加强监管考核,而现实是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未针对有关工作开展严格的监管考核。由于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结合工作缺乏足够重视,对两者结合涉及的具体工作缺乏关注度,导致预算和资产结合中存在的问题不能被及时发现,结合进程受到制约,整个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难以获得良好的融合效果。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受到传统行政化思维影响,很多部门在开展工作过程中还是围绕领导意志进行,而单位既有监管部门长期以来缺乏权威性和独立性,很难落实对各部门尤其是对管理层的监管职责,导致监管过于形式化,难以有力监督和管理资产预算融合工作,进而无法获得理想的融合效果[2]。另外,很多行政事业单位未及时地将资产预算相结合工作纳入绩效考核体系,导致对各部门相关工作人员缺乏足够的约束力,在工作中容易出现怠慢心理,这种消极的工作状态也影响了资产预算结合进度。(四)预算编制与执行效果存在偏差。行政事业单位要有效地将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一个关键步骤就是科学编制并严格执行资产预算。但通过有关调查研究,发现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并未有效地将预算编制和执行建立同步关联,实际预算执行效果和预算编制存在较大差距,进而在预算执行期间无法达到理想的资产管理控制效果,同时也使资产管理及购置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行政事业单位在资产管理过程中,所拥有资产实物量、资产维护及日常消费中存在矛盾,这种情况下不能对各项经费实现合理化安排,而由于单位监管部门未严格监督资产预算具体执行情况,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预算管理严肃性。针对这一情况,单位财务部门要向预算收支活动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并有效收集和科学分析多方面资产信息,为后续相关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提供科学参考,而领导阶层也可根据有关数据制定与单位实际情况相符的决策。

二、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对策

(一)对融合工作建立正确认识。行政事业单位要实现预算管理和资金管理的充分融合,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单位要树立正确的融合理念,高度重视二者融合工作。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行管理过程中,管理层需要积极学习资产预算融合相关知识,掌握有关融合理念,在日常决策中渗透预算资产融合思维,并在以身作则前提下向单位基层传递两者融合理念[3]。行政事业单位可定期针对预算资产融合开展相关培训教育工作,使基层员工构建正确的知识架构,充分认识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互融合在单位日常运营及未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二者融合工作中。行政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期间,要基于实际的资产管理情况,确保预算目标符合单位实际状况及发展需求,促进资产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资产价值。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科学构建资产配置管理系统,高效使用和保管资产,对资产使用年限实现科学的核定。另外,资产管理部门要和预算编制工作紧密结合,针对资产购置活动制定购置时间表,提升资产购置科学性,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资产预算管理的作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二)健全有关管理体制。资产管理及预算管理均为财务管理范畴,两项工作本身就具有一定交叉,而要深入实现两项工作的有机结合,还要依靠相关规章制度来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在对资产实行预算管理过程中,要针对有关岗位职责,制定相关管理制度,保证资产预算工作具有规范化的运行程序,合理配置资产,防止资产预算存在随意性问题。资产预算管理期间,要建立统一化运行标准,健全相关审批手续,科学创新管理方法,基于行政事业单位相关财务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合理调整资产预算管理模式,在各部门协调配合基础上,提升资产预算管理水平[4]。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涉及较多的资产金额,要求财政部门、监管部门、审计部门等做好协同配合工作,对资产预算管理工作加大检查和监督力度,严禁发生腐败现象,确保资产管理工作的合理性和规范性。同时,资产预算要立足资产管理理念,创新资产预算管理方式,严谨、全面的构建相关管理条例,对行政事业单位涉及的预算资金要实现严格审核,对多报、漏报等不良行为进行严厉惩治,确保预算管理的可靠与准确。(三)完善监管考核机制。行政事业单位要高效促进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相结合,就需要健全监管考核机制,为相关管理工作提供重要保障。在实际管理期间,行政事业单位需要将单位内部考核管理方法和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所出台的相关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密切结合,基于实际情况,健全、科学地构建监管考核机制,对实际工作状况进行动态关注,及时发现资产预算管理期间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针对性的采取必要措施加以解决,以有效提升资产预算管理质量[5]。同时,行政事业单位要专门的建立监管考核机构,并适度下放权力,提升该机构的权威性和独立性,为监管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坚实基础,促使相关监管机构更充分的发挥监管工作的约束力,促使资产预算管理工作更顺利、有序地开展。另外,行政事业单位还要针对资产预算管理科学制定配套奖惩机制,将资产预算编制及执行效果和奖金发放、人事调动、绩效考核等挂钩,通过相应的奖惩措施,激发员工内在工作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资产预算管理环节。(四)预算编制和执行效果密切结合。行政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要及时记录各项支出情况,合理安排各项工作经费,通过合理化措施,确保资产预算优化配置。资产预算编制人员必须要实地考察并全面考量资产管理工作,结合单位实际资产运行情况,合理编制资产预算。单位监管部门在日常工作中也要加强关注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各环节,通过有效监管,规范管理工作开展,提升资产预算执行效果。

行政事业单位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能够使资产配置更加科学和合理,提升资产利用率,保护国有资产的安全与完整,为行政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所以,行政事业单位在实际运营管理过程中,要建立正确的资产预算结合理念,健全配套管理制度和监管考核机制,保证资产预算编制和相关执行效能之间的紧密结合,在此基础上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森,荆姗姗.论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基于分级财政视角[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11):1–3.

[2]黄旭.浅谈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9,40(06):227–229+236.

[3]陈琦,王亚星.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结合机制[J].财经界(学术版),2019(26):101.

[4]王少容.试析企业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机制构建[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7):74–75.

相结合范文篇4

一、学校德育文化及综合实践活动分析

1.学校德育文化分析。新时代学校德育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性,重在促进学生养成现代德性,但是中华传统美德在学校德育教育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是学校德育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从现代德性方面考虑,应该具备三种因素:继承性、适应性及超越性,继承性指的是历经五千年文明的优秀美德如诚实笃信、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适应性与超越性指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既要尊重个人合法利益,还要超越自身寻求一种内在优越人性的发展并使其成为自身准则。目前青少年身上存在不少道德问题,如不孝敬父母、追求享乐、自私狭隘、缺少合作意识等,急需加强德育文化教育。

2.综合实践活动分析。综合实践活动具有综合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实施这项活动与课程,消除目前基础教育课程脱离学生自身生活及实践的弊端,更接近学生的生活世界,打破封闭学科知识体系与单一课堂教学局限,因此学校如果将德育文化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将德育文化内容融入到实践活动与体验中去,不仅能够拓宽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还紧密地将学生生活实际与社会联系了起来。

二、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文化相结合的途径

1.结合综合实践课开展德育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超越了学科框架,虽然没有明显的德育内容,但是其德育价值是非常独特而明显的,学校可以借助综合实践课程,使用学校印发的德育教材,积极收集相关的德育内容,挖掘德育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例如学校可以规定每班每周最少要上好一节孝德教育课,让“孝”文化走进课堂,让学生阅读相关的经典书籍及故事,从中领悟孝道,养成感恩孝敬、尊老爱幼的思想观念,激发其社会责任感,培养他们的良好个性品质。教师在举行相关的班队活动课程时,可以主动邀请学生家长参加,让其与学生一起参与德育教育,学生给自己父母制作亲情卡、唱孝敬歌曲,家长可以回馈给学生孝星奖状与赞扬,学生与家长的互动,可以起到很好的孝德教育效果。学校还可以邀请当地孝老爱亲的先进典型人物做专题报告,让学生在会后讨论总结,以此为学习的榜样。

2.营造德育文化氛围,开展多种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选题应该广泛,重点突出传统美德与现代德性间的融合,学校可以结合德育文化内容,给出一些实践活动的选题内容如“公交车爱心专座”使用情况、“中国孝文化传承研究”及“中华传统美德中的诚信友善故事探究”,等等。教师应该将自己班以5—8人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组,小组成员依据自身特长进行明确分工,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引领下进行调查实践研究,重视实践体验过程,每个德育故事中都蕴含着一种品质或美德,学生的每次实践活动体验,都能使心灵得到净化,这样的综合实践活动很好地提升了学生的各种能力,也有效地体现了学校德育教育的活力与效果。

3.开展班级层面的德育主题教育活动。教师应该考虑到不同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紧密联系学校文化建设目标,在班级内开展个性特色鲜明的主题班会活动。例如,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开展“节约从我做起”及“学会感恩”等主题班会,学生们通过讨论与教师引导,能够慢慢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积极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对同学、家人及师长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选取“诚信”方面的主题开班会比较合适,教师在班会上可通过剖析当下社会上的实例,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是非、明礼诚信,指导学生用实际行动践行诚信;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可以将“理想”作为主题开班会,引导学生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与目标,激励学生努力学习、立志成才。

相结合范文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预算管理;绩效评估制度

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事业单位的改革逐渐深化,因此,相关的管理人员务必要意识到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重要性。基于此基础上,能够有效降低成本的支出,提高事业单位的管理效益与水平。但就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事业单位在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及时找到问题的薄弱环节,并结合实际情况,做出有效的解决措施,进一步实现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目标,有效促进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发展目标。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一)结合意识方面在事业单位的实际发展过程中,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相关的工作人员没有明确的意识,在实际开展预算编制的过程中,对于资产存量的思考不够深入,为了获得预算资金,资产项目的编制过于随意,导致事业单位出现盲目采购或重复采购的现象发生。另外,在资金管控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的使用、投资及处理过程中,没有将预算工作作为基础,进而导致资金存量数据不够充分,没有结合市场的实际情况,导致预算工作不具备规范性,对整体的资产管理水平造成影响。

(二)资产配置方面在事业单位内部,要想从根本上保证资产管理工作的顺利落实,就要得到资产分配标准的支持,反之则会导致资产不能满足职责基本需求,导致事业单位存在大量资产闲置的现象发生。在资金分配的过程中,事业单位没有对资金种类进行合理划分,进而导致存量数据不准确。另外,实际的执行力度不高,预算编制人员也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导致资产分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

(三)绩效评价体系方面目前,事业单位在落实管理工作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行政化理念比较严重,导致内部缺乏资产绩效管理体系。事业单位在实际的资产管理过程中,要注重资金的使用、采购环节及处理环节,进一步设定规范化的标准。将专用资金与资金流相融合。另外,针对于事业单位资金管理不合理的现象,会对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造成直接的影响,不利于事业单位的资金管理水平提升,内部各个部门的资金管理权益划分不够清晰,导致资金流动存在一定不可控制性。

二、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强化预算控制,规范化操作流程1.保证预算编制的精确性。在事业单位内部,强化预算控制十分重要,能够为资产管理的整合与预算管理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中预算单位主要是以资产配置标准为基本前提的,在对于存量资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要通过合理的预算编制与审核,进一步明确各类资产需求数量。进而在预算内容构成的过程中,要保证预算项目设置的合理性,保证能够明确资产的基本来源与去向。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要对于资产进行合理的使用及配置,将资产预算的增减情况反映出来。另外,通过编制资产的综合预算,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明确单位的实际发展需要什么资产,以及资产投入量的问题。通过这种方式避免资产投入过多的现象,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事业单位内部的资产配置结构[1]。2.构建国有资产配置机制。在资产购置预算的过程中,务必要建立相应的信息管理系统,将单位的资产配置与国有资产相结合,遵循限高补低的原则,保证资产配置的最优化。与此同时,事业单位要进一步构建共享公用机制,从根本上提高单位的使用效率。在利用动态化的方式开展资产配置的过程中,要利用共享供应机制,从根本上避免重复配置的现象,逐步提高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率。3.增强预算执行力。在事业单位内部,要利用资产价值在预算管理机制中进行合理的分配,为预算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良好基础,促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整合。政府采购部门在进行资产采购的过程中,要根据实际的预算进行审核,保证购置项目与预算相符。对于超出资产范围的,不允许进行采购。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针对于工作任务,要对于资产购置预算进行调整,进而遵循相应的程序开展采购工作。

(二)规范化财务管理流程,事业单位在进行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过程中,要将规范化财务管理流程作为基础目标,在实际的管理中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与相应的财务软件。在预算管理的范围内,要将增量资产支出计划纳入其中,在实际的预算编制过程中,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合理的评估,逐步完善预算编制工作。另外,在实际的预算过程中,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对资产预算进行审批,保证资产配置的合理性[2]。

(三)建立完善的监督约束机制首先,相关的工作人员要明确自身基本职责,有效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对于资产管控的改革环节进行监督。其次,事业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例如,定期开展资产盘点等,保证监督工作能够贯穿于整个资产管理过程中。最后,事业单位要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强化互相监督的工作,不断提高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力度,有效的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避免事业单位资源浪费的现象发生,要及时洞察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风险,为事业单位避免不必要的财务风险。

(四)构建绩效评估制度,绩效评价是对工作成绩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强化责任制的重要依据。资产绩效评估体系的指标建设要遵循安全性、高效性,保证评价方式的准确与客观,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对以下三点进行考虑:①资产是否能够利用最低的成本获得;②资产能够得到最大化的利用;③资产的使用与预期目标是否存在较大差异[3]。通过建立科学化的绩效评价体系,能够对于考评内容进行考量,对绩效目标消耗的成本进行计算,进而保证资产占用单位的资产合理性,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降低单位管理成本,节约大量的经费开支,保证资产的合理配置。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绩效评估体系,能够有效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率,并结合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评价。将领导层的实际管理工作与绩效考评结果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在事业单位内部建立管理责任制,进而有效提高资产管理水平。

(五)强化资产配置,规范化日常处理程序国有企业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将重心放在资产配置与资产处置方面,逐步规范化日常的处理程序,进而推动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结合。在资产配置方面,相关的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循资产配置程序报批审核。将事业单位年初的计划纳入其中,逐步开展部门预算工作;若在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特殊情况,就要在执行的过程中由单位进行资产配置审批表的填写,对于资金的来源进行严格的把关[4]。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事业单位内部的发展过程中,要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进行有效的结合,保证资产配置的有效性与合理性。从根本上避免资产浪费及闲置的问题。另外,要进一步统一资产配置标准,强化资产的信息化管理,从完善预算编制流程入手,在一定程度上强化资产监督力度。基于此,事业单位要立足于实际情况,保证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合理性,强化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为事业单位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促进单位的健康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永明.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的探讨[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9(02):229-230.

[2]郑淑红.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OL].中国商论,2019(02):162-163[2019-03-09].

[3]张宗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04):7-8.

相结合范文篇6

关键词:民间艺术;绘画创作;教学模式

一、民间艺术与高校绘画创作教学的关联

高校的艺术文化教育是继承与传播民间艺术重要的阵地,特别是在艺术教学中,将民间美术进一步提炼、升华其内涵和层次,在保存其审美内核的前提下更好地继承与发扬民间艺术的形式与精神,使其更好地符合现代人们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追求,是我们在艺术教学中所应努力解决的问题。美术院校是培养具有能够从事与美术门类相关的综合型人才的教学单位,常被视为“雅”的代名词。民间艺术又称草根艺术,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产物,常被视为“俗”的代名词。然而,雅与俗既对立又统一。历史地看,美术领域的“俗”有利于“雅”的传播与发展。事实上,“雅俗共赏”,正因为“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共同构成了人们的生活,雅俗才永恒存在。那么,作为“雅”的殿堂将“俗”的民间艺术纳入高校绘画专业创作教学实践中便是大有裨益的。

二、绘画创作与民间艺术结合的教学现状

我国目前对于民间艺术的研究课题大多着眼于对民间艺术的发掘保护,同时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些民间文化艺术,课题的重点也多是在研究如何将其进行产业化,进行经济效益的转化。而对于如何把这些优秀民间艺术中的形式或造型进一步提炼和升华,提升其文化内涵和层次,进而作为一种资源在绘画艺术借鉴和吸收,这方面的实践研究领域则较少。目前最突出的是中央美院吕胜中教授在其艺术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如剪纸的探索。而针对如何在绘画专业教学中融入民间艺术,特别是“民间艺术与绘画艺术”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探索研究仍是一片空白。目前来说,虽然有艺术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但目前就笔者所见,尚没有对此进行系统科学研究的理论文章,完善这一课题的研究,在绘画教学中继承保护与发展民间艺术,可以使绘画专业的教学与民间艺术结合,更加具有针对性,从而更加务实地把对民间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做到实处。作为河北省重点艺术教学单位,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民间艺术与绘画创作相结合”、“民间艺术元素与当代绘画构成相结合”的教学一线探索与实践,无论课程设置、创作课程实践内容、艺术实践路线,还是美术馆馆藏、美术研究领域,都紧紧围绕并结合民间艺术资源展开,形成了较为成熟的教学路线与教学思路。本项目是围绕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多年来一直探索的“民间艺术与创作结合”教学体系开展的针对性研究,通过对实践中两者的结合进行理论性总结梳理,将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绘画创作教学经验建设为特色教学体系,同时为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与途径。

三、京津冀三地民间艺术的审美特质及其对绘画艺术的影响

(一)民间艺术的题材来源: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文化艺术形态最集中的表现,它由不同民族所独有的地理环境气候、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共同形成,是人民生活与情感最真实生动的体现,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烙印。

(二)民间艺术的表现方式与艺术审美特点:民间艺术的创作多直接来源于真实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因此其艺术表现形式大多质朴真诚,具有删繁就简的艺术气质与纯粹的艺术情感,对于当下的绘画创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京津冀三地民间艺术的种类与各自特点:北京民间艺术大多体现了皇家工艺,带有典型的皇城精致、复杂的特点;天津民间艺术具有浓重的市井民俗气息,典型代表为杨柳青年画;河北民间艺术的特征就是种类丰富,分布广袤,且更加质朴。

(四)民间艺术的造型与色彩观:由于地域、风格不同,民间艺术有着独特丰富的造型,可以为艺术创作提供丰富的资源。民间艺术浓烈响亮、朴实愉悦的色彩观可以弥补中国绘画创作中重墨轻色的观念缺失,更加符合现代人们的文化生活审美追求。

四、绘画创作与民间艺术结合的教学模式研究方法与思路

针对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绘画专业已开展的艺术创作教学模式,拟将其作为本项目的针对性研究对象,通过其与天津、北京高校绘画专业教学的比较研究,对其创作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与思路、课程设置以及已取得的实际成果加以分析梳理和总结研究,进而研究民间艺术如何更好地与绘画艺术创作实践相结合。通过研究,将京津冀三地的民间艺术进行深层发觉与关联,以三地高校的美术资源整合与教学合作为出发点,一方面可以更好的保护传统民间艺术,提升民间美术的重要性,使得人们重新认识民间艺术。另一方面将传统民间艺术重新“激活”,从而指导绘画艺术实践,其独特的造型和艺术形式可以为绘画创作实践的民族化、中国化提供资源。通过对民间艺术资源的运用,在技法与艺术审美理念上拓展当代绘画语言,使绘画艺术创作的情感来源更具有真实性、鲜活性,同时也使人们更广泛地去了解民间艺术,重新认识民间艺术的意义。将“实践与理论”结合作为主要研究方法,并结合资源搜集、数据分析、个案研究、跟踪调研等方法,对京津冀三地民间艺术的艺术审美等方面进行理论性梳理总结;对河北农业大学艺术学院“民间艺术与绘画创作实践结合”的教学理念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梳理,并在实际数据基础上,进行教学体系的理论性总结与建构;结合实际,研究分析民间艺术与绘画艺术实践结合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提出对“民间艺术与绘画创作实践结合”的教学思路的后期规划与教学体系建构。

五、结语

相结合范文篇7

所谓的会计监督,就是指从事会计行业的人员和机构需要按照有关的法律规定,采用会计核算、分析、检查以及预测等多种方式去分析企业在经营过程的经济行为是否合法、合理,同时还对企业经营起到一种监督和控制的作用。会计人员的职能有很多种,但是会计监督职能是一项很重要的职能,对企业内部控制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需要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花费起到监督作用,同时还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减少企业运营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通过控制、节约成本的方式来增大企业的经营效益。在相关法律文件中对会计监督做了一些原则性的要求,主要包含岗位不相容原则、相互制约原则、风险控制原则等[1]。

二、内部审计的概念

所谓的内部审计,就是指采用系统的、规范的操作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经济行为进行独立的、客观的、真实的评价,然后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个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和风险应对措施,促进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顺利开展。内部审计人员主要是对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收入和支出,以及开展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进行审查,以促进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高效运作,保证企业经济财务的稳定,有效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2]。

三、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结合发展现状

在我国很多企业中,他们的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会存在着很多问题,最明显是一点是企业中的管理人员并没有认识到内部审计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内部审计并不是必要的,还会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因而忽视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没有设置有内部审计的岗位。有的企业设置了内部审计岗位,但是内部审计的作用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只是流于表面[3]。在会计监督中,有的企业的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并不强,在管理上,岗位的分工存在不合理的现象,例如一人多岗的现象,同一个会计人员既负责审核、记账工作,又负责财务出纳工作,对企业财务的安全和真实性来说是一个很大的隐患,这种行为违背了岗位不相容的原则。在企业经营中,如果财务收入和支出方面的监督管理不够严格,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和标准严格执行,就会出现“小金库”的现象,对企业的经济财产造成损失[4]。除此之外,企业发展中会有各个部门,但是有的企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没有做好,缺少全过程的会计监督,当发现问题时有可能已经造成了无法补救的损失,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当下企业内部审计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而导致这一局限性存在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其一,企业领导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度不够,一方面企业领导没有认识到审计工作对于整个公司的重要意义,进而在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没有进行有效的审计机构人员安排、结构优化,审计人员在从事工作的过程中,缺少知情权、执行力,内审过程中无法将所有的工作落实到位,从而引发各类问题。其二,内部审计工作没有重点围绕企业中心来开展,工作重点不突出,加深内部审计机构的不完善和执行力度不够,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过程中,可操作性和针对性大大降低,无法让危及企业经济财产安全的问题浮出水面。其三,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审计部门也逐步推行ERP系统来进行在线审计督查,但能够熟练使用ERP系统的审计人员相对较少,导致审计工作的开展难度大大提升。其四,由于审计部门工作人员的权利较小,在向其他单位提出审计建议后,该单位往往不会及时进行整改,这就导致了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的现象出现。其五,部分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员,思想观念较为落后,缺少创新意识,在工作过程中按照原有的方法来完成,对现代审计技术和手段重视度不足,这种审计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的当下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需求,对内部审计工作进行优化已经迫在眉睫。

四、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之间的联系

在企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内部审计和会计监督都是企业监督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具有紧密的联系,共同推动企业的健康发展。会计监督主要保证企业财务的合法性和准确性,起到监督作用,对企业中出现的违规行为进行制约。而内部审计就是在企业经营的过程中进行监督和检查,相比于会计监督而言属于再监督。从两者的职责来看,内部审计是监督财务收入和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便能够及时地发现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行为,不断完善企业管理体系。会计监督为审计提供财务数据,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提供保障[5]。总而言之,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用,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缺一不可。

五、会计监督与内部审计相结合的管理创新途径分析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队伍建设。遵循市场发展的规律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获得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必要条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开展各项经营活动是企业经营的基础。财务是一个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内容,在企业管理中,需要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管理,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使会计人员在工作中都能够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遵守法律法规和企业的规章制度,脚踏实地的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同时管理人员还要起到监督的作用,进一步保障企业财产的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再者,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核心力量就是人才,人才是企业前进的主要推动力,只有重视企业人才的招聘,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的发展。从会计人员来看,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现状去招聘适合企业经营的会计人才,在招聘选拔上应当严格把控,既要有较好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良好的素质,才能够为企业发展带来效益而不是威胁。此外,还要加强对员工的培训,例如采用座谈会或者是专题讨论会的形式,增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反映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头脑风暴,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老员工的经验之谈能够让新员工受益匪浅,而且座谈会传递的不仅仅是工作方式,更是一种工作态度、工作作风的宣传,通过新老员工的交流,老员工的思想固化问题也会得到改观,新员工在工作经历上的不足也会得到弥补,同时得到职业道德修养和政治思想觉悟的提升,对于全面增强员工的专业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能够有效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可以制定一定的奖励制度,形成一种良好的企业氛围,促进企业的发展[6]。(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加强会计监督体系。企业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内部审计制度也要进行相应的改变,不能一直采用一种不变的模式,这样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而是应当根据企业的性质、特点、业务开展模式来制定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充分发挥出审计的职能,做好监督工作。在会计人员的配置上,在一个岗位中的会计人员应当具有不同的能力,根据不同工作的难度进行合理的分配,使审计人员都能够按照统一的制度来开展各项工作,确保工作的严谨性。此外,为了能够更好地对会计人员进行监督和管理,应当制定考评制度和责任制度,将会计人员的工作与工资、年终绩效相结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能够加强员工的责任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7]。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两者之间具有相辅相成的作用,不仅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还要加强会计监督体系,为内部审计工作提供真实的、准确的财务信息,为企业发展决策提供依据,同时还能够有效的保障企业财产资金的安全,为企业发展提供坚实的后备力量。(三)充分发挥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的风险预警功能。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在社会经济已经进入了一种新的发展状态中,企业内部的审计工作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在以前,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进行检查和防止一些小动作的现象,但是现在内部审计还要对企业内部评价和控制以及企业的发展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通过对企业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徇私舞弊情况进行督查,对投资风险进行评估,推动企业的发展。为了能够充分地发挥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的职能,审计人员不能够直接参与到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保证在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的客观性、真实性、公正性。除此之外,内部审计工作应当建立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系统,对财务会计进行科学的管理,并且提供一些参考。严谨的、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制度才能够切实有效的推动企业的发展,通过会计监督和内部审核及时的发现企业在运营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充分发挥其风险预警功能,将风险问题扼杀在萌芽阶段,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六、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想要实现长远、稳定的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会计监督和内部审计的结合,并且要充分发挥出这两者的作用,切实有效的帮助企业在合法、合理经营的基础上减少成本,增加效益,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彩霞.会计监督成本、收益与内部审计的创新策略[J].中外企业家,2019(4).

[2]白素娟.探究企业内部审计理念与审计业务的创新[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9(9).

[3]王学宁,陈雨.刍议企业内部审计在公司创新助力、提质增效方面的作用[J].中国民商,2018(8).

[4]戴迎迎,王目文.浅析企业内部审计及财务监督工作[J].财经界,2019(9).

[5]杨鹏飞.论内部审计与会计监督的关系与作用[J].当代会计,2018(5).

[6]陈兴旺.内部会计监督中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及完善[J].纳税,2018(20).

相结合范文篇8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学生为代表的文化观念以及有所规范的学生特有的思维特征、行为特征和方式;学生课余生活中一切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文化活动,如诗社、书社、文学社、、健身俱乐部等社团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校园文化对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高雅的校园文化以其较强的渗透力、影响力、教育力,帮助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塑造健康的人格,实现自我价值;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不仅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素养,而且在活动中使相当多的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建立起自信心和荣誉感。

2、校园文化与地域文化的融合铸就的特色校园文化

大环境影响小环境,高校作为社会的一个独特组成部分,自古以来素以文化殿堂著称,高校的大学校园文化根植于地域文化之中,从其建设发展必然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这种渗透和熏陶为大学校园文化打上了地域特色的烙印,使得大学校园文化带有地域特色,尤其是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更为显著。在校师生员工作为学校所在地域的居民,也自然会受到地域文化的熏陶,所以地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另外,师生员工对所在地域产生亲切感,由此也会吸取地域文化的养料,并进而成为地域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宣传者。正是有了地域文化的涵养,使得大学校园文化能不断跟随时代前进的步伐,在继承传统与紧跟时代中踏着时代的脉搏,体现所处时代先进文化的基本特征,体现时代精神,又保持着自己独有的特色。以牡丹江师范学院为例,该校坐落塞北小江南之称的花园城市牡丹江西山脚下,是牡丹江市唯一一所师范本科院校,曾多次荣获过国家、省市级各项奖励。该校以渤海文化、书刻造型艺术、廉政建设、精品课程等作为主线,以多层次、多形式、丰富多彩的内容打造了特色校园文化,铸就了特色校园文化精品。

3、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特色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文化建设日益得到加强的大环境下不同程度地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不可否认,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尚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

3.1校园文化建设制度不完善,对于宣传、教育师生的行为规范不够系统,没有普及到广大师生员工之中,文明言行进课堂活动较为匮乏,使学生缺乏了一定的文明礼貌规范。

3.2校园里环境建设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校园里的有些商家为了店面盈利,到处粘贴宣传单、挂条幅,使校园内的墙上,树上,电线杆等设施显得非常不美观,影响了美丽的校园环境。

3.3相关部门校园文明意识淡漠,系统、规范的文化建设流于形式,校园内一些地方还杂草丛生,食堂边、宿舍旁仍有脏乱现象。

4、加强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

其一,作为地方性高师本科院校,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在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方面体现大学的学术性和地方文化特色性。其二,树立“地方”的理念,开展文化服务地方的活动,更好地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充分利用校园内外资源搞好校园文化建设。例如2012年学校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活动中,全校各二级学院学生200多人分赴牡丹江各县、乡、村进行支教,在实践调查中学生们当地的历史文化及地方特色有了深刻了解;另外通过DV短片的形式将地方文明展现给大家,使文明言行和道德风尚得到广泛推广;还有通过计算机技能大赛、渤海乐舞的巡回演出、道德讲堂、国学知识大赛、学校征文等形式传播高校文化,并与地方特色结合起来,再将地方文化渗透到校园文化之中,充分发挥网络优势,积极宣传,使师生不断受到文化熏陶,最终凝练成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其三,充分发挥地方优势。充分利用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为学校服务,为学生成才服务,从而使学生能从社会实践中培养对当地的文化认同感,培养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其四,注重培养文化建设人才队伍,提高全校师生的文化素养。文化建设的根本是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建设一流的文化机构,需要一流的文化人才;另一方面,一流的文化机构、文化设施和良好的文化体制有利于吸引和培养文化人才;所以,二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

5、结语

相结合范文篇9

关键词输液不良反应全面质量控制药学服务

“输液不良反应”系输液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习称“输液反应”,有时临床上也称之为“热原反应”。但严格地说,“热原反应”只是输液不良反应的一个部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为保证输液质量及正确的临床使用,必须紧扣每一环节,做到全面质量控制(TotalQualityControl,TQC)与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PC)相结合,以系统控制临床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输液不良反应的分类、症状及临床处理

1.1分类最常见的输液不良反应是热原反应,其他尚有热原样反应,菌(细菌、芽胞、真菌)污染反应,过敏反应等。一般急性不良反应易于引起临床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微粒等引起的慢性不良反应,如肺栓塞等,一旦发生,往往处理棘手。

1.2症状常见症热有热原反应及热原样反应所致的发热、寒战、呕吐等。不同类型的输液不良反应可能具有相似的症状,特别是在反应较轻的时候往往难以区别。全面了解输液反应症状并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判断和进行临床处理,如荨麻疹提示过敏反应;不安、惊厥、脑水肿提示水中毒等。

1.3临床处理对输液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一般是停止输液,分析症状,对症治疗、及时抢救,查找原因,杜绝再发。通常热原反应预后良好。

现将输液不良反应的分类、症状及临床处理归纳如下:

不良反应可能症状处理选项

热原反应A发热、大汗、寒战ABCD停止输液、给氧(重症)*

热原样反应B恶心、发冷、呕吐对症治疗*

菌污染反应C休克、--抗休克

过敏反应d血压下降--升压药

谵妄--镇静剂

肺水肿E败血症C--抗生素

水中毒F荨麻疹支气管痉挛D--抗过敏剂

气血栓G心衰、呼吸困难E--纠正心衰、结扎四肢

肺栓塞H不安、惊厥、昏迷F--脱水剂、利尿剂

动脉炎I肉芽肿、癌变H

静脉炎J血管栓塞GIJ

血管疼痛IJ--减慢滴速

*一般处理方法。

2.输液不良反应的直接诱因

2.1内毒素又称热原,系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成份脂多糖,可诱发热原反应。内毒素具有耐热性、滤过性、水溶性、不挥发性等特点。一般在细菌死亡之后,破壁而出,诱导产生内源性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导致发热[1]。与微生物污染密切相关。

2.2微粒多为不能代谢的物质。直径在50mm以下时,人眼不能发现,因此,澄明度合格的注射液不一定意味着微粒合格。注射液中的微粒已经鉴别出来的有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纸屑、粘土、玻璃屑、真菌、真菌芽胞和结晶体等[2]。大量微粒可引发热原样反应[3]。直径在7~12mm的尘粒,在静脉注射用药时可以引起抗原样反应[4]。微粒是引起慢性输液不良反应如肉芽肿、肺栓塞等的重要原因。

2.3理化性质包括pH、渗透压等。注射剂的pH及渗透压要求与血液相等或接近,虽然人体有一定调节功能,但相差太大易致血管疼痛、静脉炎等。如过多过快输入低渗液体,或单纯葡萄糖,易引发水中毒,表现为脑水肿和细胞肿大。

2.4活菌污染活菌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类及芽胞等。一旦染菌,注射液可能出现霉团、浑浊等,但也可能肉眼不能发现。使用的后果是严重的,轻者轻度热原反应,重者可致脓毒症,败血症,内毒素中毒甚至死亡。

2.5低温输液王兴权[6]曾专门考察了低温输液的不良后果。认为,较大量输入低温输液(<7℃,300ml以上)时,可导致病人寒战,四肢觉冷。局部可刺激病人血管引起血管痉挛及局部疼痛,严重的导致静脉炎。低温输液还可能加重感冒,心肌炎、心脏病变、高血压等症。

2.6致过敏原致过敏原的种类较多,除了个别药物本身的致敏作用外(如异烟肼),有的药物可能因原料杂质原因而致敏。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本身并不致敏,致敏成份是其结构残片。血制品、水解蛋白等也可能带入致敏原。葡萄糖注射液的原料葡萄糖系由淀粉类水解而得,其中一些未水解完全的糊精类对某些人也是一种致敏原。其它尚有前面谈及的如7~12mm的微粒等。过敏反应与个体有关,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后果严重。

2.7输液操作不当极少见,如输液量过大,过快,致急性左心衰,肺水肿,输入气泡过多而致气血栓。

现将输液不良反应与诱因的关系归纳如下:

诱因

不良反应

内毒素A热原反应AD

微粒B热原样反应BCDE

理化性质C菌污染反应D

活菌污染D过敏反应BF

低温输液E肺水肿、气血栓G

致过敏原F水中毒C

技术失误G肺栓塞、动脉炎B

静脉炎BCE

3.输液不良反应的人为因素

3.1输液质量系生产输液某个环节或若干环节质控不严所致。一般有原材料不合格、注射用水不合格、工序安排不合理、包装不严、消毒不彻底等,有关文献[7]对此有详细分析。输液质量是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带入致病因素包括内毒素,致敏原、微粒、活菌等。

3.2贮存运输系大输液在贮存和运输中,瓶与瓶直接堆压、露天放置、大力装卸等,使瓶壁产生裂纹而致包装不严,引起活菌污染。

3.3处方配伍药物配伍禁忌有很多方面,目前医护人员对药物配伍引起药理变化、外观变化及稳定性下降等比较清楚,但对配伍所致输液不良反应增加却了解不多。经有关人员研究,配伍致输液不良反应增加一般是通过下列途径:①内毒素加和,②微粒加和,③微粒倍增(总数超过原数加和),④pH变化,⑤渗透压变化,⑥主药结构变化等。近年来,配伍后澄明度合格,而微粒倍增致热原样反应的现象日益受到关注。

3.4输液过程

3.4.1关于一次性输液器具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有助于克服从输液器具带入热原的现象。但在使用中,应注意其包装的密封性。另外,不合格一次性输液器在市场上并未绝迹,《健康报》曾有过一个不太乐观的统计。因此,把握进货渠道,防止因输液器不合格引发输液不良反应仍然十分重要。

3.4.2输液准备有报道,输液准备时给输液带入的微粒与进针的针号及次数有关[8],小号针头进针2次,胶塞落屑达42.3%。另外,因医护人员人手紧张,注射剂启口加药后放置时间过长,超过数小时,致使药物分解(如青霉素)产生致敏原或污染的极少量微生物繁殖而诱发不良反应。

3.4.3输液方法与敞口输液比,闭式输液可克服器具带入的热原污染。但采用闭式输液时,不断进入的气泡使输液瓶成了洗气瓶,可不断带入尘埃、纤维和细菌。有人[9]对此专门实验并证实了其危害。

3.4.4弃液问题为防止器具和洗气问题,弃去初液及尾液有利于降低外界致病因素的带入量。但在输液仅作为稀释剂,需精确剂量的情况下(如化疗药静滴),应在处方时考虑到弃液问题。

3.5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可以加重或减缓操作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病室的清洁卫生可明显减少输液时洗气过程热原和微粒的引入。启口加药后放置时间过长,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危害更大。但若操作者考虑到这一影响而将启口输液放置冰箱,或冬季在无空调设施下给病人大量输液,又有可能因低温输液而致血管痉挛、寒战等。

3.6个人病况输液一般用于血容量不佳,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腹泻、烧伤、休克、高热等患者。有些症状与输液不良反应相似。临床上要注意两者的区别,如混淆,有可能因继续输液而加重不良反应,或因停止输液而加重病情。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输液质量指标是一个限量[10],内毒素、微粒数量等于零且pH、渗透压与血液相等的输液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于危重病人、虚弱病人、高敏体质、老年患者,即使输液质量合格,临床应用正确无误,仍应注意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现将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人为因素与直接原因之间的的关系归纳如下:

人为因素

直接原因

输液质量A内毒素ABDEF

贮存运输B微粒ACDEF

处方配伍C理化性质ACF

输液过程D活菌污染ABDE

环境条件E低温输液DEF

个人病况F致过敏原ACDEF

操作不当D

4.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控制输液不良反应

八十年代起,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使医院制剂质量控制的环节从单纯的生产过程扩展到与生产相关的各个环节,为确保发出合格的输液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认为,就医院而言,要保证用到病人身上的输液是合格的,应将全面质量控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临床。具体可用下表归纳,分八个部分:

4.1人员管理制剂人员、医生、护士均需具备相应资格,具有相应技术要求,对输液相关知识及输液不良反应原因、症状、处理方法熟悉了解。

4.2房屋与设施制剂室布局合理,室内装修符合要求,有净化设施等,临床应单设输液贮存柜和配液间,病房装修符合卫生无尘要求。

4.3设备管理制剂室对制剂、药检、传输管线的选择、安装和使用、维护等进行管理。临床配液间等应配有灭菌设施(如紫外灯),器械科保证临床输液相关器具进货质量。

4.4卫生管理包括制剂室和病房的环境卫生,工作区域的卫生,对设备、容器用具的洗消,工作服及个人卫生的管理。

4.5仓储管理制剂室对原辅料、内包装、成品的仓储管理及临床对输液保存、发旧存新及输液器具的保管规范化。

4.6生产管理(输液管理)生产管理指制剂室对生产工艺、原辅料、制剂用水、清场、批号、标签、不合格品进行管理。输液管理指对医嘱审核、处方配伍、输液过程等进行管理。

4.7质量管理制剂室质量管理范围包括质量监督、检验、监控、药检室管理等,临床指输液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实施,以及对制剂室常规下临床科室访问工作的合作。

4.8文件管理制剂室对大输液生产全套法规、规程、记录、报告要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临床输液相关文件包括病历记录,输液不良反应报告等。也可将输液不良反应上报专门机构登记备查。

5.引入药学服务(PC)观念,控制输液不良反应

药学服务是提供直接和有责任的、以达到提高病人生命质量这一结果为目的的与药物有关的服务[11]。药学服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尽管时间很短,但效果十分明显。在药学各领域的渗透力和生命力极强。通俗地说,TQC解决了用到病人身上的药品是否合格的这一问题。而PC则要解决合格药品用到病人身上是否合理、安全、有效的这一问题。PC在控制临床输液不良反应方面尚属探索阶段,我们认为首先应考虑到以下一些问题。

5.1用药必须吗?是否一定要输液?原则上能用口服药达到治疗目的则不用注射剂。轻度感冒或重症感冒有无输液必要?临床输液的作用有很大部分是作为小容量注射剂的稀释剂,是否一定要采用这种方法?

5.2加药合理吗?有无配伍禁忌?临床加药量很大往往是为减少病人打针次数。换个角度考虑,所加药品(针剂)能否改为口服,是否真的需要联用那么多针剂?

5.3所选输液合适吗?如静滴青霉素,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显然不如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因青霉素在葡萄糖的酸性环境下更易水解而产生致敏原,诱发输液反应。

5.4所选输液剂量如何?一些抗生素在一定温度下可以水解,小容量输液既能缩短输液时间,使水解减少,又能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

5.5输液不良反应发生后,寻找原因时对医、药、护、患各环节具体情况是否有全面了解,平时联系是否密切?因为输液反应的发生诱因很多,关起门来查原因不利于系统控制,有时能解决问题,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平时医、药人员间加强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5.6药师宣传工作如何?药师有无将新型输液(如肠道外营养剂等)的功能、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向医护人员介绍。

5.7是否建立了输液不良反应反馈制度?药师对反馈信息是否全面了解?

5.8是否建立了日常制剂质量临床调查制度?即临床向本院制剂室常规性质量调查的反馈。

5.9有无建立黄卡?即药历表、病人用药记录。可避免过敏体质再次发生输液不良反应。黄卡制度从80年代就有专家呼吁推广,但至今尚未完善。

5.10输液中是否对特殊病号保持警觉?特别是体质虚弱、心脏病、高敏体质、老年患者等。

总之,临床输液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降低其发生率,有赖于医、药、护的密切结合,做到全面控制输液质量,并在做好医疗服务(medicalcare)、护理服务(nursingcare)之外,重视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的作用,使输液的应用真正能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而不是带来新的痛苦——输液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RawilinsEABentley’sTextbookofPharmaceuticsEighthEd,London,BailliereTindall1977;554

2.魏树礼,注射剂,见:奚念珠主编,药剂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2

3.王青等,人民军医,护理增刊1985(1,2)合刊:57

4.杜志德,微粒异物的临床危害及空气净化技术在制药生产中的应用.大输液研究进展.成都:“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审稿委员会1990:220

5.MeersPD,etal.Lancet,1973;11:1189

6.王兴权.冰箱内保存的输液不得直接给患者静滴.大输液研究进展,成都:“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审稿委员会1990:386

7.刘国杰主编,药剂学,第二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8.詹久生.医院药学杂志1981,1(3);44

9.徐可振,全军药剂临床药学学术会议资料汇编1987;129

相结合范文篇10

由于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加集中制,整个党实行民主集中制,就要求党的各级组织既要实行民主制,又要实行集中制。但是在对待这两种制度的态度上,上级机关和下级机关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倾向。一般说来,上级机关偏爱要求下级服从上级的集中制,嫌民主制“碍手碍脚”,它们不愿意受到制约。下级机关的倾向相反,它们偏爱能让自己“主事”的民主制,不太喜欢要求下级服从上级的集中制,它们不愿意受到管束。为了防止党的权力机关出现异化,列宁的民主集中制根据上级机关和下级机关地位的不同,对它们如何实行民主和集中分别规定了不同的要求,对上级机关的要求是,实行集中制要以实行民主制为前提,对下级机关的要求相反,实行民主制要以实行集中制为前提。

所谓实行集中制要以实行民主制为前提,是说,上级机关要求下级机关服从自己,首先自己必须实行民主制。列宁所说的民主制,是同君主制和贵族制相对而言的政体形式、政治制度。权力机关实行民主制,就要体现应当由权力机关体现的、使民主制区别于君主制和贵族制的基本特征。这样的特征有三项。

第一,必须选举产生,选举制是代表式民主制的启动方式和必要条件。列宁把公开性和选举制视为民主制的两个标志(《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6卷第131―132页。本文中的引文都引自《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以下引文只注卷次页码),他把建立在选举制基础上的代表式民主制称为“理想的民主制度”(第16卷第95页)。列宁强调选举制对于民主制的意义,是因为,与君主制和贵族制不同,民主制的权力机关只能由选举产生。正因为如此,今天世界上所有实行代表式民主制的地方,选举制和代表式民主制总是相提并论,形影不离。

第二,必须集体决定重大问题,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这是民主制的权力运作方式。列宁说:“民主制是人民掌握权力”(第37卷第67页)。所谓“人民掌握权力”,在间接民主制度下,就是权力机关即代表机关集体决定重大问题。集体决定重大问题是民主制区别于君主制和贵族制的权力运作方式。在权力运作方式上,如果不是集体决定重大问题,而是个人决定重大问题或者很少一部分人决定重大问题,民主制就成了君主制或者贵族制,民主集中制就成了君主集中制或者贵族集中制。

第三,权力的行使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不得以权谋私,决定问题要符合实际,这是民主制的根本属性。列宁说:“民主就是多数人的统治”(第30卷第383页)。他在这里说,民主(制)就是:行使权力、决定问题要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在直接民主制度下,这一点不成问题。因为在直接民主制度下,权力行使者和权力所有者是同一个主体,他们在行使权力即决定问题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始终在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这里不存在以权谋私的问题,因为谋私就是为大多数人自己。这里也不存在脱离实际的问题,因为人们决定问题都从实际需要出发,不会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糊弄自己,也不会主观主义,官僚主义。但是在间接民主制度下,情况就不同了。在间接民主制度下,由于权力行使者和权力所有者不再是同一个主体,而是两个主体,权力的行使既可能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也可能背离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当出现后一种情况的时候,它可能表现为以权谋私,而权力行使者一旦成为只为自己谋利益的特权阶层,民主集中制就成了特权阶层的集中制。权力的行使背离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除表现为以权谋私外,还表现为决定问题脱离实际,表现为脱离实际的官僚主义和主观主义,而权力行使者一旦成为彻底的官僚主义者,或彻底的主观主义者,民主集中制就成了官僚主义者的集中制,或主观主义者的集中制。

我们今天为了规范权力的行使所作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一个目的:掌控权力的运行,不让权力的行使背离民主制的根本属性。民主制的形式可以变,民主制的根本属性不能变,无论是直接民主制还是间接民主制,权力的行使都必须体现大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不得以权谋私,决定问题要符合实际。鉴于上级机关要求下级机关服从自己而自己不首先实行民主制,不首先实行民主制的三项基本要求,上级机关自己就有可能异化变质,为它服务的集中制就有可能成为“助纣为虐”的工具和手段,有鉴于此,列宁的民主集中制要求上级机关必须把实行集中制建立在实行民主制的基础之上。对于列宁民主集中制给上级机关规定的这种要求,我们的党章作了准确的表述,说它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

至于实行民主制要以实行集中制为前提,是说,下级机关决定问题要以上级机关的决定为指导,不得跟它抵触,也不得阳奉阴违,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全党各级组织决定问题,则要以中央的决定为指导,在行动上同中央保持一致。例如,我们党中央制定的“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将国土空间划分为四类主体功能区,如果一个下级机关的辖区属于禁止开发区,它在制定决策时就不可以搞开发,如果坚持搞开发,那么,即使决策是集体制定的,即使制定的决策是在为本辖区大多数人谋利益,它也不是在实行民主制,而是在实行列宁所批判的“自治制”。否认下级必须服从上级,否认部分必须服从整体、少数必须服从多数,民主制就成了各自为政和分散主义,成了无政府主义。列宁的民主集中制要求下级机关实行民主制必须以上级机关的决定为指导,同上级机关保持行动一致,是在对下级机关的权力进行规范和制约。对于列宁民主集中制给下级机关规定的这种要求,我们的党章作了准确的表述,说它是“集中指导下的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