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概念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8:05:31

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范文篇1

物理概念和物理纪律是高中物理基本常识最主要的内容。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辅佐学生形成平稳正确的物理概念和切确地把握物理纪律,具有十分主要的意义。经由这些年的教学试探,要使学生形成概念,把握纪律,决不是简单的、被动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儿那里接管一些概念和纪律的条则,而是在学生脑子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转变过程。

1.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需要的感性熟悉,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把握纪律的基本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进修的物理问题获得活跃而具体的感性熟悉长短常需要的。在物理教学中,若是学生对所进修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需要的感性熟悉,还没有认清需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纪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注贯注得来的“概念”和“纪律”就将是扑朔迷离。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斗劲充实的感性熟悉,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常识又无法合理地声名息争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年夜人从你身旁走过,不留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可是,若是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阿谁年夜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发生“这事实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讨心理,这种探讨心理,这种对进修内容的浓密乐趣,恰是学生进修概念把握纪律的内部念头。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行为下场时,只考虑行为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需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纪律都包含着年夜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出格需要注重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辅佐学生能在感性熟悉的基本长进行剖析,我们教师必需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下场。

2.在学生形成概念,把握纪律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把握纪律的关头

不雅察看统一个物理现象,分歧的学生会得出分歧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身分的影响。若是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标的目的,就会得犯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惟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年夜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归恰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猬缩后退。学生主若是坚定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向不美观的概况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浸染力做深切详尽的饿剖析。

3.物理概念和纪律的巩固

3.1理解了概念和纪律的尺度;搜检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和纪律,就看他们能否回覆“概念和纪律是若何引出来的?若何形成或成立的?内在和外延是什么?与其它概念和纪律有何关系?”这样几个问题。

3.2编撰恰当例题;在概念和纪律上轻易犯错的处所,编撰恰当的例题,转变前提,多方设问。例如,为了巩固“电场强度”这一概念,可编撰下列一组问题①为什么说电场中的电场强度反映了电场自己的力的性质?②在电场中的P点放一个2.0×10-8库仑的点电荷,它受到的电场力是4×10-10牛顿,P点的场强是多年夜?假定在P点改放一个8×10-8库仑的点电荷,P点的场强是多年夜?若是在P点不放电荷;P点的场强是多年夜,为什么?③关于电场强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由E=F/q可知,电场中某点处的电场强度眼放在该点的磨练电荷所受的电场力成正比。(B)由E=F/q可知,电场中某点处的电荷所受电场力老是跟电荷电量成正比。(C)放入电场中某点处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越年夜。则该点处的电场越强。(D)放入电场中某点处的单元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越年夜,则该点处的电场越强。(E)由公式E=F/q可知,E与Q成反比;由公式E=Kq/r2可知,E与q成正比。可见这两个公式是不相容的。(F)放入电场中某点的磨练电荷的电量改变时,电场强度也随之改变;将磨练电荷拿走,该点的电场强度就是零。

物理概念范文篇2

一、概念混淆的原因

1、概念本质属性被现象掩盖

物理概念是对某一类物理事物和物理现象的本质属性的熟悉,本质属性往往隐藏在表面现象之后,生动的表面现象往往给人深刻的印象。例如,热传递现象中究竟传递的是温度还是热量?物体间发生热传递时给学生留下的表面熟悉是:一个物体温度降低,另一个物体温度升高,最后达到温度相同,表面上看是物体间发生了温度传递。要熟悉现象的本质,需要经过充分的分析、理解才能熟悉到,这种强烈的表面印象抑制了学生对热传递本质属性的熟悉。

2、学前概念的负迁移

学生在学习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往往已经接触过许多相关的物理现象,并在头脑中形成一些近似的概念,即学前概念。这些概念往往是未经充分的科学抽象而获得的,因此,大多是不准确甚至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学前概念妨碍概念理解的全面性、完整性,影响着学生对新概念的同化,造成新旧概念的模糊熟悉。例如,对于光和光线,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有诸如“这里光线太暗”之类的说法,显然是用光线代替了光,在理解“光线是表示光束及其方向的直线”是产生迷惑,片面认为光线就是光。

3、概念形式相似或意义相近

物理概念中,有相当多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形式上相似,更多的是意义上的相近,对这些相似概念区分不清,就会造成理解的混乱。例如液体压强计算公式p=,浮力计算公式F=;物体的相互作用力与物体受到的平衡力;功率与机械效率;惯性与惯性定律;汽化与升华;电动机与发电机;音调与音色等等。

4、概念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有一些概念尽管物理含义不同,但在同一类问题或现象中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的学生由于头脑中没有完整的物理情境,对它们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轻易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简单化,不了解它们在本质上的区别,就会混淆不清。例如,对于温度、热量、内能这三个概念,有些学生常认为:热的物体热量多,内能也大;相同温度的水,质量越大热量越多等;还有如重力与压力、压力与压强、功与功率、电功与电热等等,都经常产生混淆。

二、消除易混概念的策略

正确熟悉、区别轻易混淆的物理概念,最有效的方法是对概念进行比较,从概念的物理意义、概念所研究的客观对象、概念的数学表达式等几个方面加以对比,从而搞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作为教师,进行易混概念教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充分熟悉客观因素,组织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熟悉的方法和习惯。

1、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

物理学概念是从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中抽象出来的事物本质特征,概念形成过程的比较涉及到建立概念的目的、有关的典型物理事物或物理现象、思维过程等。这些方面的区分度一般较大,轻易起到鉴别概念的作用。例如:压力和重力。压力的形成是由于互相接触的物体发生相互挤压,而产生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其性质属于弹性力;重力是地表四周的物体由于受到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其性质属于引力。在有些情况下,压力是由物体的重力引起的,如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体对地面的压力,此时也仅仅是压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力大小相等。但在许多情况下,压力并不是由于重力引起的,如用手握住物体时,手对物体的压力;用力往墙壁上按图钉,图钉对墙壁的压力等。从压力和重力的产生过程看,它们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力。

2、概念内涵的比较

物理概念内涵的比较是易混概念之间最实质、最重要的比较。一般说来,易混概念往往描述的是同一类物理事物或物理过程的不同属性。因此,区分这样的易混概念,要非凡指明它们分别描述了同一对象的哪些不同属性,明确理解它们的不同的物理内涵。例如,功率和机械效率。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功,公式P=,单位是瓦特;机械效率是描述机械性能的优劣程度,定义是有用功占总功的比值,公式η=,是无单位的百分数。又如,平均速度和速度都是用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但要分清前者是描述一段时间内的平均快慢,而后者表示物体的运动快慢不变。一个物理概念的表达式中,包含了它的物理意义、定义方式、单位等内涵,对表达式中的这些内涵进行横向比较,能促使学生记忆概念、活化概念和深化概念。公务员之家

3、在运用中比较

把易混概念运用于某些具体情况中,经常能获得生动的、直观形象的感受,使概念之间的区别更鲜明。例如:热量和温度,学生往往认为热量是一种物质、温度是热量的强度、热量和温度成比例、热传递中是温度被转移等等。教学过程中运用“概念冲突”来促进学生概念的转化,提供一些实例和需要学生解决的问题,学生用个人的理解和解释这些实例往往会产生矛盾,只有运用科学的物理概念才能解决“冲突”,解释这些现象。再进一步运用“概念发展”深化物理概念的理解,教学中鼓励学生讨论,并充分暴露自己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和熟悉进一步发展,同时在和其他同学的观点、教师的科学概念之间的讨论和交流中使自己不正确观点得到转化。

4、在结构中比较

物理概念范文篇3

(一)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和掌握规律的基础。

在物理学习中,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获得生动而具体的感性认识是非常必要的。在物理教学中,如果学生对所学习的物理问题还没有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还没有认清必要的物理现象,教师就急于向学生讲解概念和规律,采用“填鸭式”的教学,学生靠灌输得来的“概念”和“规律”就将是空中楼阁。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学生自己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例如,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一个身高体壮的大人从你身旁走过,不当心碰了你一下,可能使你打个趔趄,甚至摔倒。但是,如果碰你的是个瘦小的小孩,尽管他走得跟那个大人一样快,打趔趄甚至摔倒的可能不是你,却是他。学生便会产生“这究竟为什么?这到底是什么?”的探究心理,这种探究心理,这种对学习内容的浓厚兴趣,正是学生学习概念掌握规律的内部动机。可见,当我们考虑一个物体的运动效果时,只考虑运动速度是不够的,还必须把物体的质量考虑进去。物理学上把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叫物体的动量。

每一个物理概念和规律都包含着大量的具体事例。在物理教学时,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具体事例越多越好,为了帮助学生能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我们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这样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二)在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进行科学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这是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关键。观察同一个物理现象,不同的学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因为在每一个物理现象中,存在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把握不住抽象思维的正确方向,就会得出错误的结论。例如,在“马拉车”的问题上,尽管学生把牛顿第三定律背得滚瓜烂熟,思想上总还认为“马对车有拉力,车对马没拉力”或者“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学生“最有力的证据”是:反正是马拉着车向前走,而不是车拉着马向后退。学生主要是固执地盯住了马拉车向前走这一直观的表面现象,而没有对车,马的启动过程以及车,马与路面之间的作用力做深入细致的饿分析。

(三)学生对相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后,为了强化概念和规律,还得使学生理解所学概念和规律,那么学生怎样才算形成了物理概念呢?至少明白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能说出这个概念是如何定义的,对于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单位,对于有定义式的物理量要记住它的定义式,明确概念的适用范围,弄清楚一些容易混淆的物理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概念范文篇4

关键词:原始物理;问题;影视资源;物理概念

原始物理问题是指寸自然界以及生产、生活中尚未被加工的物理现象的描述[1]。与学生平时训练所做习题的区别在于:原始物理问题仅仅是对物理现象的简单描述,问题中不存在类似于习题中的已知量或者已知条件,学生在解决原始物理问题时,需要挖掘题目中的隐藏条件,重新设置物理量。因此,原始物理问题能在较大程度上发展学生科学思维。由于影视资源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同时,影视资源具备直观性、开放性以及多样性等特点,教师从影视资源中提出原始物理问题不仅可以降低学生对物理学的神秘感,而且以动态形式存在的影视资源更力n能够体现教学的艺术性。

1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教学意义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在其著作《教学中的视听方法沖提出“经验之塔”的概念,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定义为“取得经验”的过程,并将经验从塔底至塔尖依次分层,如图1所示[2]。教师利用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开展教学活动具有如下意义:

1.1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

人们日常生活的世界原本就是一个物理世界,在生活中各种现象都能与物理知识相互关联,所以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理应充满乐趣。而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将物理知识融于其中,增进学生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笔者将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与习题的呈现方式、解决方式、来源以及特点展开比较(见表1)发现,教师在教学中从影视资源中提取原始物理问题,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而且会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让学生更加地热爱生活。

1.2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教育界一直在强调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原始物理问题的优势在于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人深地做出答案。并且影视资源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久而久之,学生的问题意识便会得到相应的提升,能够从物理学视角出发分析周围事物,不同学生的智力因素以及非智力因素不同,对待事物会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从而不断完善自身的人格特点、思维品质以及智能结构。因此,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教学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

2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与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物理概念的教学通常可分为如下环节:引人概念:教师引人概念的方式可分为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引人以及利用旧知识的逻辑引人概念?。考虑到初中学生的年龄以及发展特点,因此,前者引入方式更加能够弓丨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通过播放相关影视资源,提丈东其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将抽象的物理概念融于具体情境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物理概念出现在生活中哪些场景,丰富学生的感性素材。建立物理概念: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素材,而且应当引导学生进行思维加工,学生经历分析、综合等思维活动完成物理概念的建构「4]。运用概念:在学生完成概念的建构后,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运用概念的机会,引导学生将概念运用于生活,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化对概念的理解,感受到学习的收获,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基于此,笔者设计物理概念教学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

2.1创设学习情境,引入概念

案例1: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引人“参照物'片段简介1:如图3所示,为所播放的86版视频《西游记》拍摄花絮中的一张截阁。图3原始物理问题:视频中所播放的是86版《西游记》孙悟空腾云驾雾时的拍摄花絮,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孙悟空一直站在凳子上,那为什么拍摄出来的场景好像一直在空中飞行一样?这里孙悟空演员实际所处的参照系与影片中看到的孙悟空所在的参照系是不同的,所以两个孙悟空的运动状态是不同的。设计意图:86版《西游记〉〉堪称中国经典电视剧之一,很多学生都看过这部电视连续剧。但是,学生却从未思考过其中渗透的物理知识,教师通过播放视频,设置原始物理问题.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才会真正地理解并有意义地建构知识。由于“参照物”概念位于人教版物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是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的时期,但“参照物”的概念在物理学中十分重要,此时如果教师直接将“参照物”的定义告知学生,学生必定会比较闲惑。教师通过播放相关的影视资源,提炼出其中的原始物理问题,不仅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研究现象,只有这样,才能为后续学生建构概念奠定基础。

2.2建立物理概念

教师在利用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当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选取适当的影视资源并设计“问题链”,把握学生生活体验这一关键要素,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找寻学生认知结构中的不足之处,并及时抓住契机,帮助学生填补认知结构的空白。笔者以“力”的概念教学为例,阐述影视资源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在建立物理概念中的应用。案例2:利用影视资源中的原始物理问题引导学生建立“力”的概念。片段简介2:如图4所示,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国队与西班牙队比赛视频中的一张截图。原始物理问题:视频所播放的为一场篮球赛的片段,在这段视频中我们可以看到篮球运动员在赛场上对局势做出的判断,什么时候应该投篮,什么时候应该传球,运动员都能对这些操作做出精准的判断。问题1:在这段视频中,篮球为什么会从一个球员传到其他球员手中?问题2:除了运动员对篮球施加了力,是否还有其他物体对篮球施加力?问题3:大家从这段视频中能够看出力有什么作用效果?从哪些方面能够体现?问题4:球员有时能够进球,有时不能进球,球员若要提高进攻效率,需要把握哪些因素?问题5:球员在攻防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身体接触,为什么球员接触时各自都会向后退?设计意图:如图5所示,为“力”概念的思维导图。其中问题1和问题2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建立力的概念——物体与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让学生明确有力必须有施力物体以及受力物体。问题3、问题4和问题5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三个问题分别对应力的作用效果、三要素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三个知识点。最后,教师可借助此视频向学生渗透价值观教育:尽管这场比赛中国队处于下风,但是通过这段视频我们可以看到易建联在赛场上的拼搏、不服输的精神。大家在学习过程中也应当这样,不能因为一时的挫败而气傻,应当像易建联那样愈挫愈勇,努力将自己提升至新的高度。

2.3选择问题,运用概念

教师应当在学生完成概念的建构后,引导学生收获正确运用概念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在笔者看来,运用概念是学生将所学知识转为关键能力的关键之所在。笔者以“速度”概念为例,从影视资源中提取原始物理问题,并阐明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所用的表征方法[5]。案例3:“速度”概念的运用。片段简介3:如图6所示,为汽车通过公路与铁路交叉口的情境。原始物理问题3:在一些城市中存在铁路与公路交叉道口处堵车的现象。出于对车辆以及司机人身安全的考虑,一般在道口处都会安装信号灯,当火车将要到达道口时,相关工作人员亮红灯以警示尚未越过停车线的车辆迅速制动,已通过的车辆快速通过道口。问题:列车与道口距离至少为多少时,工作人员亮红灯,才会保证已经越线的车辆安全地经过道口?学生解决此问题的过程见表2。

3总结

教师将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应用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对于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积极发展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从物理课程标准的角度来看,此举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有利于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总之,教师将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应用于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是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辩证统一。

参考文献

[1]胡茹芊,蔡水珍,曹思思,吕家豪,姚传飞,刘客斌.原始物理问g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原则与策略探究[J].名师在线,2020(09):19—20.

[2]周颖.影视资源中原始物理问题应用于离中物理必修1的教学研究[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9.

[3]顾祥伟.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20(11):5.

[4]孙姆.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概念教学策略[].中学物理,2020,38(12):35—37.

物理概念范文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知识体系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学习物理规律,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物理概念教学是传授物理知识的重要方面,又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行科学方法熏陶的重要途径,物理概念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在物理教学中,注重概念教学,放弃题海战术,揪住概念这个主干疏通知识间的关系,能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学生对物理概念正确理解需要长时间的形成,教师必须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什么是概念?概念就是事物的特有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知识是由许多概念组成的体系,而概念是形成体系的单位,因此,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基础知识的基础。只有切实掌握基本概念,才能使学生取得探索和掌握基础知识的主动权。

形成概念,理解基本概念,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物理学中的概念很多,有些比较简单,如物体、运动、路程等概念,是不难掌握的,而有些则比较复杂,如力、惯性、速度、加速度、电势、电动势等概念,学生较难掌握。对于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能否使学生真正理解,直接影响到某一章乃至整个物理学科的教学。要使学生形成概念确实是一件十分重要、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容易地形成概念呢?

一、感性认识是形成物理概念的基础

一切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物理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间接认识的多。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积累,这样就会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前提条件。教师必须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及时引导他们正确思考,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从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机械运动”概念的形成,可以列举人在行走,车辆在前进,雨点下落等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现象,经过比较、分析后,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表面形象虽然不同,就会发现这些现象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然后,把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来,予以概括,就形成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二、使学生明确概念的物理意义是形成概念的根本

教学中学生对有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得出结论后,一般来说,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表面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为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着重理解其物理意义。

一个物理概念有确定的物理意义,只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物理概念的物理意义,才能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这个物理概念。如:向心加速度的概念,历来是学生感到抽象难懂的概念。向心加速度只能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是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有不少学生对向心加速度能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但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这种特性不能理解。其原因还是对向心加速度的物理意义理解不透,此时应引导学生从向心加速度特点出发,认清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方向间的关系,即互相垂直,故向心加速度不能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以加深理解。在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看来很相似,但其意义却大不相同。对于许多容易发生混淆的概念,都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比较的根据是概念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一般来说,把握不同概念的质的规定,就能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量的规定性往往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如“动能”和“动量”是物理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少学生总是把它们弄混,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用动能去分析解决问题,什么时候用动量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在讲授这两个概念时,应注意区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动能和动量都是反映物体机械运动的物理量,它们都是用乘积定义法定义的,它们的大小都是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决定的。动能大小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

(1)动能和动量虽然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但动能是反映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一种做功的本领,它既可以通过做功来转移机械运动,也可以通过做功把机械运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运动,如热运动等。动量是反映物体运动量的大小,它只能在机械运动和机械运动之间转移。

(2)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动量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

(3)动能的变化(转移或转化)是通过做功来量度,而动量的变化(转移)是通过冲量来量度。

三、通过练习巩固概念,复结梳理概念

任何一个概念形成之后,不能只满足于学生能背得出来、能默写出来,还要通过不断复习来巩固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可以安排一些有代表性的、巩固性的练习,使学生所学的概念得到巩固。教师最后还得配合一定的习题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比如,在教到匀变速直成运动位移时,出了一道习题,已知某物体的初速度,加速度,求在t秒后的位移,学生一般都直接代入公式进行计算,可结果都是错误的。这里学生忽视了物体在t秒前就已经停下来了,没有真正掌握匀减速位移的概念,做了习题后,印象就更深了。教学中,还要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不断摸索、创新,使物理概念的教学在物理教学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讲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还要进行阶段性的分类总结。通过分类总结,疏理知识融会贯通,并系统化、条理化,以便于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阎金铎,田世昆.中学物理教学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物理概念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物理概念;学生;感知

高中物理概念学习是学好高中物理,顺利解决物理问题的基础之所在,那么如何指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掌握概念呢?本文就该话题进行分析,谈几点笔者的思考.

一、物理概念的定义及分类

所谓“物理概念”,就是人脑对事物的物理属性及其相关特征进行抽象概括而生成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的生成是人将感性认知上升为理性认知的过程,其中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必然联系将构成概念的内涵,概念与其他概念间的相互关联和对比组成了概念的外延.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定性反映,包括电荷、理想气体、匀速运动等;另一类是对事物本质特征的定量描述,包括质量、电流、位移等,这一类一般又称为物理量.

二、高中物理概念的学习策略

学生物理概念的学习和掌握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习得、保持和提取,因此笔者也将物理概念的学习策略分成习得策略、记忆策略和提取策略.本文重点谈习得这个环节的策略,学生概念的习得过程主要集中在课堂上,因此对应的习得策略主要针对于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具体来讲有以下几项内容.

1.实验感知策略

所谓“实验感知策略”,就是教师通过实验器材将某些现象反复重现,让学生通过感官来进行有意识的观察和研究,进而提炼出对应的物理概念.实验感知策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观察,观察是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和物理仪器,对有关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获取相应的感性信息,为掌握事物本质积累对应的素材;(2)推测,推测是学生整理收集的信息,并由已知的结论对某些未知结论进行推测和判断,并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形成概念化的猜想;(3)实验,实验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它是在人为控制下,通过各类物理仪器或材料对已有推测进行验证,从而证实概念在对应范围内的正确性.例如,有关“机械振动”的概念,教师可以先通过视频展示树枝晃动、浮标起伏、钟摆摆动等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对应现象的共同特点;教师由此告诉学生这就属于“机械振动”,并鼓励学生推测出:机械振动就是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进行的的往复运动;教师再通过实验演示弹簧振子和单摆的运动情形,由此引导学生科学地建立“机械振动”的概念,并且逐步认识到“平衡位置”、“往复运动”、“回复力”等附属概念.

2.前概念的转变策略

在系统化学习物理之前,学生会自发地对生活现象或经验进行总结,从而形成一些概念,这就是学生的前概念体系,这里面自然也有相当一部分与物理现象有关,但是这些物理类的前概念往往由于其过于肤浅和主观,因此存在着不合理性,它们对科学概念的建立会产生一定的干扰.教师在组织概念学习时,一定要注意转化前概念,相关策略就是所谓的“前概念的转变策略”.前概念转变策略的实施程序包括:(1)暴露,前概念一般具有隐蔽性,在组织概念学习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这些概念暴露出来,由此激起认知冲突,促使学生认知体系的动摇,为新概念的建立做好准备;(2)批判,通过实验、逻辑推理等手段让学生发现前概念的错误,由此产生重构概念的需要,同时批判前概念过程也正是新概念逐步建立的过程,正所谓“不破不立”,破和立又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在引导学生认识“自由落体运动”时,教师提问:一张纸和一枚硬币同时从同一高度释放,谁会更早着地?学生按照生活常识,回答硬币先着地,这就是前概念的暴露过程;教师让学生自主操作,将纸揉成纸团后与硬币同时释放,却得到同时着地的结果,该现象就是对学生前概念的直接批判,学生对落体运动的研究需求越来越强烈,其后教师再通过毛钱管实验引导学生进行对比,由此帮助学生建立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3.分层理解策略

物理概念范文篇7

关键词: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课堂导入

概念教学法是教育改革以来逐渐被广泛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更注重概念在课堂中的应用,要求教师从不同角度对课堂中的概念教学进行整理,能使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课程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生活实际与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保证学生理解其中的概念,掌握相关的知识。概念教学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有利于学生物理成绩的提高,并能帮助学生体会物理教学的趣味性,促进物理教学。

二、课堂导入的作用

课堂导入是整堂课的开始[1]。良好的课堂导入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课堂教学。在初中阶段,大部分学生都是第一次接触物理课程,因此,教师要注重基础知识的融入。课堂导入是教学的开端。它决定了整堂课的方向。课堂导入能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有效教学有较大的影响。在教学中,利用概念进行课堂导入能让学生对物理概念产生较深的印象,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三、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课堂导入方法

(一)创设情境,实现课堂导入。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概念教学是最基础的部分[2]。但是,对很多学生来说,概念就是一堆问题,意味着需要记忆、需要理解。因此,对学习概念,学生大多抱有一定的抵触心理。为了能够更好地实现概念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对课堂导入的设计。教师可以根据物理概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对概念形成初步了解,再对概念进行深入教学。例如,教师在对“声现象”中的噪音这部分进行教学时,可以从噪音的概念出发,创设情境。教师可以从互联网上搜集一些较嘈杂的声音,再搜集一些乐音,在教学开始前创设情境。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自己预习,并整理知识点。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会集中注意力预习。在学生预习时,教师先播放一段嘈杂的音频,再播放音乐。情境结束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同学们,刚才的杂音是噪音吗?”学生会非常肯定地回答:“是。”“那么,音乐是噪音吗?”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会犹豫。教师便可从这个角度引出物理概念,进入教学。这样引入教学,学生的学习态度会比较积极,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二)设置疑问,实现课堂导入。对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较难的课程。为了促进教学,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发现物理的魅力[3],从而愿意融入课堂学习。在进行课堂导入时,教师可以设置疑问,让学生自己探索。通过探究,学生会对物理概念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深刻认识。在对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会充分调动自己所掌握的物理知识,实现知识的二次巩固。例如,在物理教学中,电学是较难的一部分。教师在对基础部分的电路连接方式进行教学时,可以利用设置疑问的形式进行课堂导入,让学生通过探讨理解串联、并联的概念。教师可以在教学前准备一些串联的灯泡和并联的灯泡,在课上交给学生,并设置疑问:“找出两串灯泡的不同之处,并利用自己的了解说一说为什么不同”。学生会积极对两串灯泡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学生会发现,有一串只有一条通路,而另外一串至少有两条通路,可以更随意地控制灯的开关。学生能够说出来,但因为他们对串联和并联的概念不了解,所以无法准确形容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可以引出串联和并联,以此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三)引导讨论,实现课堂导入。在传统教学中,物理课堂的氛围是较沉闷的。为了更好地教学,教师应该认识到营造良好课堂氛围的重要性,在设计课堂导入时,从这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讨论,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认识到概念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对压强部分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此为基础引导学生说一些自己见过的压强现象。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积极说出自己在平时生活中看到的一些因为压强产生的现象,如利用吸管喝饮料、水龙头出水等。通过讨论,学生会发现物理和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就会改变对物理课程的态度。这有利于改善课堂氛围,实现有效的概念教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课堂导入方式有很多种。教师想要提高教学效率,就要充分了解课堂导入及概念教学,利用正确、有效的方法进行课堂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罗东保.初中物理概念教学课堂导入方法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9.

[2]景淑红.课堂导入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C]//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研究中心.2018年“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研究”研讨会论文集.2018:2.

物理概念范文篇8

一、物理概念举足轻重

众所周知,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学的基础。例如,力的概念和能量的概念是贯穿中学物理的一条主线。在运动学中,只有知道了物体的位移和速度,才可以了解物体的运动情况,所以位移和速度两个概念是贯穿运动学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内在联系构成了运动学基本规律。同样,力、质量、惯性、加速度是贯穿动力学的基本概念,它们的内在联系构成了牛顿运动定律。站在牛顿运动定律的角度去观察、思维、就可窥见整个经典力学。

如果没有理解力的概念,那就很难理解牛顿运动定律;如果对力学的基本概念模糊不清,那么,想学好电学也缺乏基础。所以,物理概念是物理思维的细胞,从逻辑学的角度来说,物理学就是在实验的基础上,由物理概念组成的判断和推理的逻辑体系。

由此可见,物理学中最重要的是物理概念。如果把物理定律比作构成宏伟、壮丽的物理学大厦的支柱,那么物理概念便是构成物理学大厦的砖瓦基石。

二、物理概念教学程序

(一)物理概念的引入

在物理概念教学中,首先要使学生明白原有概念的局限,从而知道为什么要引入新的物理概念。

例如。“密度”概念的引入:给学生一些体积相同、材料不同的长方体块,让他们用手掂轻重,比较其质量;再取几个试管,放入质量相同的不同液体,比较其体积的大小,使学生从中悟出物质的一个特殊性质,即“体积相同时,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质量相同时,不同物质的体积不同”。接着问学生“我们能根据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来辨认物质,但如果两种物质的颜色。气味、硬度都相同时,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区分它们呢?”于是,学生感到还有必要来寻找物质的新的特性,从而领会用单位体积的质量来表征物质的一种特性的方法,由此便引入了密度这个概念。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

知道了引入概念的必要性后,接着的问题是理解这个概念到底怎样描述了某一物理现象的本质?它的内容是什么?一句话,概念是怎样形成或建立起来的?

物理学是借“物”求“理”,物理概念是物理现象的本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所以,为了形成概念,首先必须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感性材料(例如,列举生活中熟悉的实例,或观察模型、实物、示意图,或进行实验等等),然后启发诱导,让学生观察、思维、分析、比较“现象”的共同属性,概括、抽象出其本质,得出物理概念的定义,进而导出物理概念的定义式和单位(如果这个物理概念是物理量的话)。

例如,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这个概念的形成可以通过列举实例:

火车开动时,它的速度从零增加到几十米每秒,需要几分钟。

汽车开动时,它的速度从零增加到几十米每秒,只需几秒钟;

步枪射击时,子弹的速度从零增加到几百米每秒,仅用千分之几秒;

急速驶行的火车要停下来,需要几十秒钟;

急速行驶的汽车要停下来,几秒钟就够了;

子弹射入墙壁中,干分之几秒钟就可停止。

由此可知,常见的许多变速运动,其速度变化的快慢不同,而且差别较大。

物体运动速度改变的快慢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百米赛跑,起跑时速度增加的快,可以缩短运动时间,提高成绩;汽车在紧急刹车时,速度改变的快,则可避免发生事故。

“为了表示速度改变的快慢,便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加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形成概念的前提是使学生获得十分丰富的、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上的飞跃,这个过程只能由学生自己来完成。如果教师包办代替,在罗列一些物理现象之后,就简单地把物理概念的定义提出来,学生理解的不充分,就会造成对物理概念囫囵吞枣,死记硬背。

(三)物理概念的剖析

学生初步建立了概念,这只是从正面对概念的认识。为了比较深刻地理解概念,还需要认识概念的反面,乃至左、右、上、下面,即从全方位来认识概念。为此,必须对概念进行解剖。

1、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本质。概念的内涵既反映了物理对象某种属性的“质”,又反映了物理对象某种属性的“量”(即“量度方式”和“量度单位”),这样的物理概念也叫物理量。概念的外延即概念的适用范围,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具有某一属性的一个个、一类类现象或事物。

概念教学的关键是使学生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定义是明确概念内涵和外延的依据。所以,为了找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必须从分析概念的定义入手。”例如,力的定义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属性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此即力的内涵。力的概念所反映的特有属性的事物是具有这特有属性的所有的力,如万有引力、电磁力、核等具体的力,此即力的概念的外延。同样,惯性概念的内涵是“物体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外延是“一切物体”。

2、概念的结构

概念的结构指构成概念的要素。例如,“速度”的结构是位移与时间,“冲量”的结构是力与时间等等。

概念教学要把概念与构成它的要素区分清楚。速度V既不是位移S,不是时间t,也不是S/t;S/t只是描述了速度,量度,在数值上等于速度的大小。

3、概念的特征

物理概念因它在物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不同,各有自己的特殊性质。(1)固有特征:有些物理概念反映了物质或物体本身固有的属性,这些属性不随外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只由物质或物体本身所决定。

例如,质量是物体本身的属性,同一物体质量不变,物体不同质量不同;比热是物质本身的属性,每种物质都有比热且互不相同。

又如,惯性是物体本身的属性。重力加速度、电场强度、磁感应强度是“场”物质本身的属性。密度、电荷、电阻、折射率等是实物物质本身的属性。

应该注意的是,虽然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外界因素无关,但还要用外界因素去定义或量度这些属性的“量”的大小或强弱程度。例如,用电压与电流强度之比定义或量度电阻的大小。在导体两端加上电压是显示导体有电阻的外部条件,不加电压,导体的电阻仍然存在,但人们却无法感知物质的“电阻”属性,因为物质的固有属性只能在它与周围其他事物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显示出来,所以物质的固有属性要用外界因素来描述、定义或量度。

(2)方向特征:有些物理现象的本质在量的方面既有大小、又有方向,那么描述这种现象的物理概念也具有方向特征。如力、动量等。

(3)状态特征:有些概念是描述物理对象的状态的,物理对象所处的状态不变,描述状态的概念物理量就有确定的值。例如,压强、体积、温度是描述气体状态的概念;机械能是描述物体机械运动状态的概念等。

(4)过程特征:有些概念是描述物理对象变化过程的,这些概念(物理量)的值与物理对象的变化过程有关。例如,功的概念、热量的概念、冲量的概念等。

(5)相对特征:有的物理现象是相对于某个事物而言的,描述它的本质的概念就具有“相对”特征。例如,物体的运动与参照物有关,参照物不同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位移就是一个具有相对特征的概念。此外,速度、功、动量、动能、势能等也是具有相对特征的概念。

(6)统计特征:描述大量微观粒子遵循统计规律运动所产生的宏观现象的本质的概念,具有统计特征。例如,气体“压强”概念是描述大量气体分子频繁地碰撞器壁产生的效果;安培力是磁场对大量运动电荷作用力的宏观表现。此外,“物质波”、“电子云”等概念也是描述大量微观粒子运动遵循统计规律所产生的宏观现象的本质的。

4、与其它概念的关系

为了深入理解概念,除了要理解其物理意义外,还应找出概念与构成它的要素或与它相近的另一概念的异同点及联系,帮助学生掌握概念体系。

所谓概念体系是指由相邻概念(如静电场与重力场,电力线与磁力线,库仑定律与万有引力定律等)、相似概念(如质量与重量、动量与动能,电场强度与电场力,电压与电动势等)、相反概念(如力的合成与力的分解,正功与负功等)、并列概念(如电场强度与电势)、从属概念(如电场强度与点电荷电场强度等)组成的系列概念。

只有当学生弄清了这些易混概念的区别与联系,才能正确理解概念,防止错用概念,提高运用概念的能力。

(四)物理概念的历史

任何一本物理教科书,都不可能孤立地讲述物理知识而不涉及物理学史。如中学物理中“光的本性”一章,就介绍了光的本性学说的发展简史,所以物理学史内容是中学物理的有机组成部分。

因为历史上物理学家对某一物理现象、概念或规律的发现,其思维过程与今天学生认识这一问题的思路往往有类似之处,所以概念教学有时可借助于物理学史料来启发学生思维。教学实践表明,学习物理学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对于物理概念,只有了解了它们在历史上如何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们的本质。例如,“动量”和“动能”是物理学中两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们都和质量、速度这两个概念有关。如果只讲述定义,即使详细罗列两者的区别,学生仍旧不能深刻领会这两个概念的物理本质,在分析具体问题时,经常会混淆不清。究竟是动量还是动能才真正是机械运动的量度呢?这个问题在物理学史上曾经有过长期的争论。从17世纪笛卡儿和莱布尼兹等人作为量度运动量的物理量提出这两个概念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争论,直到19世纪中期,才由恩格斯根据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特别是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发现,从运动转化的观点,精辟地论述了动量和动能这两个概念。恩格斯指出,如果运动的变化只局限于机械运动范围,不发生运动形式的转化,那么作为机械运动的量度,动量是适用的,当物体发生相互作用时,动量可以传递,系统动量的变化遵循动量守恒定律。如果机械运动消失,而以等量的其它形式的能量(势能、热能、电磁能、化学能等)出现,动量在这里就不能正确地反映运动的量的变化,机械运动的量度必须用动能来表示,系统机械能的变化遵循机械能守恒定律。

到了1905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狭义相对论,进一步指出动量和动能原来是一个统一的“能量──动量矢量”的不同分量,揭示了两种量度的统一,从而在一个新的水平上平息了两种量度的旷日持久的争论。

当然,讲解物理概念发展史要与物理概念教学水乳交融、恰到好处,而不能牵强附会。

(五)物理概念的巩固

1、理解了概念的标准

检查学生是否理解了概念,就看他们能否回答“概念是怎样引出来的?怎样形成或建立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与其它概念有何关系?”这样几个问题。

2、编撰适当例题

在概念上容易出错的地方,编撰适当的例题,变化条件,多方设问。例如,为了巩固“电场强度”这一概念,可编撰下列一组问题:

(1)为什么说电场中的电场强度反映了电场本身的力的性质?

(2)在电场中的P点放一个2.0×10-8库仑的点电荷,它受到的电场力是4×10-10牛顿,P点的场强是多大?假定在P点改放一个8×10-8库仑的点电荷,P点的场强是多大?如果在P点不放电荷;P点的场强是多大,为什么?

(3)关于电场强度的概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由E=F/q可知,电场中某点处的电场强度眼放在该点的检验电荷所受的电场力成正比。

B、由E=F/q可知,电场中某点处的电荷所受电场力总是跟电荷电量成正比。

C、放入电场中某点处的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越大。则该点处的电场越强。

D、放入电场中某点处的单位电荷所受的电场力越大,则该点处的电场越强。

E、由公式E=F/q可知,E与Q成反比;由公式E=Kq/r2可知,E与q成正比。可见这两个公式是不相容的。

F、放入电场中某点的检验电荷的电量改变时,电场强度也随之改变;将检验电荷拿走,该点的电场强度就是零。

这些问题很容易把学生对电场强度的模糊认识暴露出来。有的学生硬套公式E=F/q,有的学生则以为“q变F就变,E也随着变;没有q,F就不存在,场强也就消失了”。澄清了学生对概念的模糊认识,便会形成正确概念。

3、准确理解,熟练记忆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熟记其中的道理。道理记住了,随时都可以回忆起概念的来龙去脉,从而巩固地掌握概念。

总之,学习一个概念,必须使学生了解它的来龙去脉,最后留在学生头脑里的是一幅能够反映现象之间密切联系的、完整的物理图景,而不是干巴巴、孤零零的几句话。

三物理概念的进化

由于人们是在有限时空范围内认识无限变化发展的物理现象,所以人们对物理概念的认识也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表及里的过程。换句话说,一个完整的概念往往是不能一次了解清楚的,讲概念就要有一个发展过程。

例如,力的概念的发展,从亚里斯多德时代到牛顿时代就经历了两千多年;爱因斯坦创立了相对论物理,完全从另一个观点研究物理,彻底抛弃了牛顿物理中力的概念。“光”这个物理概念,就经历了牛顿的粒子说、惠更斯的波动说、麦克斯韦的电磁说、爱因斯坦的量子说,直到揭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本质特征,长达四个世纪。

事实上,任何一个物理概念的形成都经历了一个动态的、历史的阶段,都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低级到高级、从粗糙到严格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讲物理概念,应从历史发展过程来讲,讲怎样反复纠正错误的概念,现在的概念是什么,使学生懂得所学的东西、将来是要有发展的,不是死的。这样就把概念讲活了。否则,学生就以为物理概念是天经地义的、绝对不能破坏的,从而形成一种僵化的思想。事实不是这样,物理学永远是在不断前进、不断发展的。比如我们学习物体的导电性能时,把物体分为绝缘体和导体,后来出现了半导体,它应该属于哪一类呢?一种僵化的思想就不能适应这些问题。

用变化的、发展的观点,结合物理概念发展史讲解物理概念,既符合人类认识规律,又有着故事趣味性,自然会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同时还有助于消除学生对物理概念来源的、“神秘感”。

没有任何一个物理概念、定律可以被视为终极真理,人们在有限时空范围内获得的物理知识只能是近似的、相对的真理、物理学大厦只能完善,却永远不会封顶。

四、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用多种方法,形成物理概念。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物理学家探索物理的方法与物理教学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不过前者是物理学家寻觅直接经验,后者是学生在教材、教师的安排、引导下有目的地学习间接知识。所以物理教学不可能像物理学家创立概念、发现定律那样亲身经历、事事实验。这就是说,一些比较抽象的物理概念的形成,就可能因无法通过实验,而只能采用其它方法。

1、类比方法:如用水流类比电流,用水压类比电压,用电场类比磁场等。

2、比较思维:如比较电场与重力场,从而讲清电场概念。

3、演绎推理:如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力。公式推导出洛仑兹力公式等等。

4、比喻方法:如用地势降落的陡度比喻电势降落的陡度,使“电势降落的陡度”这一概念一目了然。

5、温故知新:因为概念是现象本质属性的反映,而一切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着的,概念之间亦必然反映了这种联系,所以抓住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由旧概念会阐明新概念,是认识新概念的重要方法。如讲电容这一概念时,首先要弄清电量和电压的概念;讲波必须先学好振动;讲电功概念,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机械功、电压、电量、电流强度、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等概念和知识……。

6、理想化思维:在物理学中,实际研究对象和它所处的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决定的因素和受约束的条件很多,如果不分主次轻重地考虑一切因素和条件,那么必然会使问题复杂化而无法研究。为了方便研究,暂时抛开次要的或非本质的因素,割断事物的某些联系,保留实际对象的某些主要性质和主要条件,加以概括,这种形成概念的方法,就称为理想化思维。例如,研究自由落体运动,我们突出了物体的质量和地球对它的引力,忽略了物体的几何形状、空气的阻力和周围物体对它的引力,并且不考虑可能出现的偶然因素,从而将实际物体理想化、抽象化为一个有质量的几何点,形成“质点”和“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

物理学中所研究的对象一般都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研究物理学如果不采用适当的物理模型,那么就很难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一个物理模型胜过无数个事实。

(二)讲清概念的关键意义

对每个物理概念,要注意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出共同属性的东西,所谓某个概念的关键意义就是指这个。例如,静摩擦力这个概念是从大量的“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有相对运动趋势(各以对方为参照物)而又保持相对静止”这样的运动形式抽象出“静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这一共同属性的,此即静摩擦力的关键意义。

(三)对概念定义中的关键“字”、“词”要咬文嚼字

例如,楞次定律:“感生电流的方向,总是要使感生电流的磁场,阻碍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第一句话指出定律的用途是判断“感生电流方向”;第二句中的“总是”,其含义是“一定如此”;第三句中的“阻碍”,既不是“阻止”,也不是“产生相反方向的磁通量”,而是“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减少时,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同,阻碍它减少;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增加时,感生电流的磁场方向与原磁场方向相反,阻碍它增加”。同时要注意“引起感生电流的磁通量是变化的,感生电流的磁场总是阻碍这个变化的”。

总之,对概念的定义要进行逐字逐句的讲解,重要的“字”、“词”要认真推敲,使学生对概念有明确的认识。

(四)注意物理概念的科学性和逻辑性

如前所述,物理概念是发展的、进化的,不可能一次讲清。因而,教学中不必死抠概念的严密性,只要突出其本质的一面就可以了。但不苛求概念的严密性,与要注意概念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并不矛盾。常常发现学生把“电势的高低”说成“电势的大小”;把光的反射定律中的“反射角等于人射角”说成“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等等,要随时注意纠正。

(五)注意物理概念同语文、数学的联系物理与语文有联系,要善于用语文知识来说明物理概念。例如,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的表述文字很长,但只要运用语文知识抓住这句话的主体“总的能量保持不变”,就不难理解句子中的“不会创生”“不会消灭”等都是用来说明主体的。

物理与数学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应当理解数学是物理的工具,但另一方面要注意,不能把物理概念数学化,不能把概念的物理意义淹没在数学公式中。例如,E=F/q的物理意义是电场力F与检验电荷的电量q成正比,比值E表示电场中某点的电场强度,不能根据这个公式认为电场强度E与电场力对成正比,与电荷的电量q成反比。

(六)切忌从定义出发讲概念

物理概念是具体物理现象的概括、抽象,概念教学必须通过实际材料或列举实例来进行。即使是抽象的物理概念,教学时也应当将有关的现象展示出来。切忌从定义出发讲概念,因为这样学生获得的概念不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出·来的理性认识,而是空洞的词句,会造成学生对定义的死记硬背。

(七)从“系统”观点出发进行概念教学“系统”观点就是联系起来整体考察的观点。

搞好物理概念教学的含义,不仅仅是讲清概念本身的定义,还应搞好物理定律、原理、公式的总和的教学。只有把概念形成的教学与定律、公式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比较全面、深刻地理解概念,获得运用概念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物理定律是物理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所以只有很好地领会了物理定律,才能加深对物理概念的多角度理解。

例如,对于功的概念,只有在学生学习了功能关系或动能定理之后,才能明白为什么要用力与位移的乘积来定义功,否则功能关系或动能定理是不会成立的;也只有当学生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之后,才能真正领会功的本质:功是能量传递或转化的一种量度,一切做功过程都是能量的传递或转化过程。

(八)运用启发式教学原则

无论教师讲课采用什么方法,都必须运用启发式的教学原则。所谓启发式就是教师的讲要带动学生的想,促使学生思考。只有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弄懂的、不是死记硬背的概念,才能印象深刻、记忆牢固。

学生的知识,主要靠他们动手感知、动脑思维获得。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去探求知识。“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不要教死的知识,要授之以方法,打开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去掌握各门学科的规律。”

(九)发现和剖析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先验概念”

所谓先验概念,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物理概念之前,脑子里已对这一概念形成的偏见。如果认为学生在学习某一物理概念之前头脑中是一片空白,那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例如,亚里斯多德关于力是维持物体运动原因的观点,虽早在17世纪已被伽利略和牛顿等人否定,但直到今天我们在课堂上讲“运动和力”的概念时,这种错误观点在学生头脑中仍屡见不鲜。因此,进行物理概念教学要注意发现和剖析学生头脑中存在的先验概念。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新概念是正确的。先验概念是错误的。这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有很大帮助,能起到印象深刻、记忆牢固的作用。

物理概念范文篇9

关键词:科学思维;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在日常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快速在大脑中建立精准的物理概念较为困难,原因在于传统教学中隐含的矛盾会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凸显。因此想要避免这种情况的继续出现,就需要做到“心中有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调整教学手段,充分了解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思维特点,在此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教学对策,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一、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意义

科学思维是当下所有学生都应当具备的思维之一,这对于个人今后的成长以及学习有重要作用。初中是学生开展物理学习的关键时期,更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黄金期。然而对于任何一门学科而言,在向广大学生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都有其所揭示的内容。对于物理学科而言,是揭露事物的客观事实以及相互作用的存在。但有部分概念过于深奥,难以理解,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掌握方式和方法,应当以概念为思维的细胞,个人认知为基本形式,才能够形成科学的学习架构。无论是生物还是化学,在学习任何一门学科的过程中,若没有概念作为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就不能得到很好的锻炼,更不能通过分析了解规律背后的变化,进而失去学习该学科的价值。因此,物理概念不是基础知识的简单组成,而是规律演化以及公式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为学生揭示了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制约的关系,若不能够充分地理解,就谈不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中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并不是因为自己的基础比较差,或是天生就不适合学习理科。根本原因在于其没有弄明白基本概念,在教学中往往采用死记公式、不断刷题的方式学习,这种落后的教学手段并不适合当前学生的身心发展。因此清楚地了解概念成立的过程、知识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才是学习的正确方法。比如,学生对简单的加速度以及质量等概念都弄不清楚,想要掌握和理解牛顿第二定律恐怕就是天方夜谭了。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总而言之,物理概念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概括,而是通过长时间观察、分析后,再对相关数据进行总结的过程。所以在概念成立以后,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概括,在无形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养成科学思维,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部分概念还需要使用数学手段进行表达,才能充分反映出其因果关系。因此学习物理的根本之处还是在于掌握正确的方法,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新课程遥相呼应。

二、物理概念的形成过程

(一)物理概念的定义

在日常教学中,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掌握的概念知识也只能是随着教学层次的提高而不断深化。所以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以及概念,存在客观的片面性。比如对电压的理解,在初中和高中阶段就具有差异性。从认知论的角度分析,都是以直观表象为基础,然后再通过分析概括等思维活动,将知识逐渐应用于物理现象和过程的认识过程。

(二)形成过程

物理概念,需要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等相关活动,或者根据已经存在的经验数据,经过研究以后方可形成。比如关于力的知识以及电的知识,都是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然而由于学生在认知能力上有所欠缺,对已经掌握的观点或许存在误解。比如对摩擦力的理解,很容易受到生活经验的影响,只是关注到摩擦力会对物体的运动形成阻碍。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认知是片面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分析摩擦力成为动力的相关案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这部分概念。通过经典案例教学有助于让学生了解案例背后产生的规律,这对于理解物理概念有积极作用。在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软件模仿整个实验过程,对此教师有必要详细讲解其中的重难点,以此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资料。在物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主要包含对问题的解决、所使用的方法和观察这三大要素。首先,概念的建立是在大量数据基础上的综合总结,也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出现,随着知识架构的不断提升又会研究新的问题,从而建立起更加全面的物理概念,这种连锁式的发展就形成了完备的概念体系。比如在解决物体运动状态时,必然会涉及速度及时间等概念,随着研究的加深,还会建立起加速度的概念。其次,所谓的方法主要指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要运用分析综合等相关的科学方法,这在现有物理知识体系当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再次,所谓观察,主要在于该概念能够与当前的事物发展规律与事实相符合,一旦被证实,就说明该概念具备了良好的外延扩展空间,能够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问题。总之,概念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大量的感知和实验,在对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后加以解决,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建立与之对应的知识架构。因此形成的本质依然还在于问题的提出,然后分析并加以解决的过程。

三、影响初中物理概念学习的主要因素

(一)日常生活中错误观点的干扰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与物理有密切联系的感性经验,然而这种所谓的经验存在片面性的认识,会对学生在接受正确概念或规律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错误影响。比如对于力和运动的关系,就会基于个人的主观因素,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存在片面性的认识,这就会影响正确概念及规律的建立。为避免出现这种情况,需要尽力排除错误因素的影响。教师有必要认真积累这方面的经验,详细分析学生为何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形成这种现象。只有做到有的放矢排除干扰,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因此比较好的方法就在于通过做实验,在观察事物运动发展过程中认真分析,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

(二)相关知识准备不足

物理知识架构严密紧凑,想要掌握新知识,就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功底。若不能很好地掌握前面的概念,接下来的学习就会存在很大的困难。概念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渗透的,尤其是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存在交织的现象。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新知识,教师有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状况,帮助学生做好相关知识的预习准备工作。在建立概念的过程当中,有必要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因此数学、物理以及化学这三门学科部分知识点方面存在极强的联系性,尤其是数学基础薄弱必然会给物理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原因在于相关知识点当中会涉及时间位置速度等概念,在进行运算的过程中也会使用到大量的数学知识,所以在某个环节上存在不足就容易导致学习寸步难行。除上述要点以外,还需要掌握科学的方法,着重加强逻辑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养成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

(三)感性知识不足

物理概念的建立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大量的事实经验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得到的。如感性知识不足,就无法从客观事物当中了解其本质特征,更不能够正确地形成物理概念。在做电磁感应实验的过程当中,若不能揭示现象本质背后的规律,只是让学生进行观察,很难建立相对应的概念,对于出现的规律也难以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目的地提供短信材料,尤其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其抽象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欠缺,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比较薄弱,需要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从具体且形象的角度开展概念教学。

四、科学思维培养目标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措施

(一)情境创设引入概念

在日常生活当中会使用到很多物理知识,因此有必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中引入概念,理解的过程就会变得相对容易。对于初中生而言,若能从平时的生活中感受到丰富的物理现象,对于他们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必然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另外,大量感性材料的客观存在也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物理学习环境。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实验的方式了解和分析概念,这要比在课堂上被动地听教师讲授的效果要好得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之效,更能够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外,还需要充分发挥现场实验的作用,可通过实物及多媒体软件向学生展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显得更加生动形象。通过建模进行教学,模型的存在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理性思维,能够将部分实际问题加以抽象解读,从而帮助学生构建较为理想化的物理模型,然后再将相应的知识点迁移过来,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帮助学生快速地解决各种疑惑。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必然会得到质的提升,对相关物理概念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刻,因此通过建模的方式更有助于学生培养科学思维,教师有必要采用有效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摒弃一些并不是太重要的问题,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物理知识。

(二)引导学生自主推理,加深对物理概念知识的理解

所谓的推理,主要指的是基于现有的知识以及现象,再基于个人的知识储备,通过逻辑思维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学生对于物理概念的学习,其实就是了解规律形成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充分把握这一要点,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推理的过程,这有助于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相比于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更能够快速解决学习物理知识遗忘速度过快的问题,在加深对旧有知识印象的同时,更能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有些物理现象比较奇特,虽然在课堂上很多学生兴趣高涨,可大多数都是出于好奇心,并不能有目的地开展观察,这也不利于概念的形成。因此在课堂上还应当将这份好奇心引导至观察物理事物的方向,不仅需要观察表面特征,更需要发现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还需要将这份好奇心引导到观察物理事物的变化方面,要着重加强对抽象概括能力的培养,才能更好地加深对概念知识的理解。

(三)合理应用物理概念,分析其相互关系

对概念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是对知识的深化认知,更是检验学生对该概念的认识是否正确的主要手段。有必要深度发掘其内在的规律变化,比如有部分同学对于单个概念比较容易理解,然而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有机的联系,在理解方面就会存在一些难题,其结果就是不能应用于解答各种问题,必然会导致后期学习的过程中面临众多困难。然而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很多都是存在前后联系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就需要精心设计知识点,才能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进而形成较为完备的体系化知识。

(四)运用思维导图

初中阶段的物理知识主要是对常见的一些规律现象进行探索。对于物理概念的学习并不能从零散的知识以及现象中进行归纳总结,而是需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思维。因此在课堂结束以后就需要让学生自行归纳适合自己的学习体系,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内容。通过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将不同板块之间的知识点有效地串联起来,这对于逻辑思维以及推理能力的提升有重要作用,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通过实验印证概念

物理知识的相关概念并不仅仅是通过简单机械式的背诵,或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不断的讲解,就能够让学生轻松掌握的。在教学中要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引导为主,对于部分较为深奥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开展实验的方式加深学生的印象。在此过程中,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进行积极交流的同时得出相应的结论,最后再由教师引导出本次实验的概念,那么学生在理解上也就不会显得过于空泛。除采用实验的方法以外,也可直接应用概念型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比如对于所涉及的公式变化问题,吸引学生的兴趣并加以分析,然后再加上本次教授内容的概念以其他的知识点进行融合,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由易到难地逐步过渡,就算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够从容地掌握并应用该概念。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积极鼓励学生对概念进行质疑,这对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有重要作用,更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通过多角度培养思考习惯,有助于培状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综上所述,当今初中物理教学已经开始逐渐转向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概念具有抽象深奥的特点,对教学的要求相对较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基础知识相对有限,因此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积极调整教学手段,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菊.提高初中生物理学习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J].才智,2018(29).

[2]赵倩梦.农村初中生物理学习困难的分析与解决策略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8.

[3]常华光.初中生学习物理思维障碍探究[J].数理化学习(初中版),2012(7).

[4]顾建元.基于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9(8).

物理概念范文篇10

关键词:物理概念;教学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人类要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掌握事物的本质,就必须运用概念并不断地发展与深化概念。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物理概念是物理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知识是由许多概念组成的体系,而概念是形成体系的单位,因此,可以说物理概念是整个物理基础知识的基础。只有切实掌握基本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才能起到扩大、加深基础知识的作用,才能使学生取得探索和掌握基础知识的主动权。

物理概念是系统学习理论的基础。一门学科,如果没有一些基本概念作为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的出发点,就不能揭示这门学科的客观规律,也就不能使这门学科应用于实践。物理学中的概念很多,有些比较简单,如物体、运动、路程等概念,是不难掌握的,而有些则比较复杂,如力、惯性、速度、加速度、电势、电动势等概念,学生较难掌握。对于这些重要的基本概念,能否使学生真正理解,直接影响到某一章乃至整个物理学科的教学。

形成概念,理解基本概念,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经过一系列的动手、动脑、动笔、动口等活动,特别是需要经过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反复的相互作用和结合的过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形成清晰而准确的物理概念。因此,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准确地理解物理基本概念是掌握物理知识的前提,是进行正确推理和判断的基础。如果对物理概念没有透彻的理解,就不能牢固地、深入地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和有关的基本技能,就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进而培养各种能力。不少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很大程度上原因就在于此。

所以,不论从掌握物理知识还是从发展能力来看,都必须十分重视物理概念的教学,这样才能不断提高物理教学的质量。

物理概念的教学,除了具有一般教学所共有的特征外,还具有它本身的特点,如逻辑性、概括性、抽象性等。要使学生形成概念确实是一件十分重要、复杂而困难的工作,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在物理教学中,怎样才能使学生较容易地形成概念呢?下面结合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

充分运用实验,加强直观教学

一切认识都是从感性认识开始的。中学和中专物理教材中的内容,对学生来说,能直接感知的少,需要间接认识的多。所以,在教学中,应尽量运用实验和其他直观手段来增加学生的感知机会,不断扩大他们的知识积累,这样就会为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形成前提条件。

当然,直观教学只能反映个别事物的外表特征与外在联系,它只能是认识的开端。教师必须在学生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及时引导他们正确思考,经过自己的思维加工,从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如“机械运动”概念的形成,可以列举人在地上行走,汽车在马路上行驶,船在水中前进,木块沿斜面滑下,雨点下落等这些学生司空见惯的直观材料,经过比较、分析后,让学生认识到它们的表面形式虽然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发生了变化,然后,把这些共同特征抽象出来,予以概括,就形成了“机械运动”的概念,即:“一个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在选择实验和直观材料时,应根据有关概念,选择本质联系明显的,包括具有典型性的以及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如果不注意选择,那么所用材料就很可能是一些零碎不全的东西,这就很难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

加强直观教学,除了采用实验,还可以通过实物、模型、图表等。特别是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运用教学课件,可以将许多不能直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非常直观地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概念。突出概念的关键,明确概念的物理意义

教学中学生对有关物理问题的感性材料进行抽象得出结论后,一般来说,对有关概念的理解仍然是表面的、片面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为此,在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使学生着重理解其物理意义。

要用学生容易理解的语言文字表述物理概念,再“翻译”成数学表达式。这使学生对有关的概念获得明确的完整的认识是必要的。应注意的是,用文字表述概念要适时。对概念下定义,须在学生对有关物理问题的本质有相当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切不可在他们毫无认识或认识不足的情况下“搬出来”“灌”给学生,然后再加以解释和说明。须知,在此之前这些概念对学生来说,完全是空洞的东西。同时,由于这种做法颠倒了认识事物的顺序,因而不仅不可能使学生知道概念是怎么得来的,还会使他们产生“头脑制造概念”的错误想法。

物理概念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固体、气体等;另一类是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的概念,如速度、加速度、功、能、电场强度等。这后一类物理概念又称为物理量。前者,要使学生明白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哪些属性;后者,不仅要明确它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还要明确量值是怎样规定的、量度的单位是什么。在物理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不断从概念的“质”和“量”两个方面来加深理解其意义。

对容易混淆的概念,可以采用对比的方法,明确其区别与联系,以加深理解。在物理学中有些物理概念看来很相似,但其意义却大不相同。对于许多容易发生混淆的概念,都可以用类比的方法,进行比较的根据是概念的质和量的规定性。一般来说,把握不同概念的质的规定,就能得到它们之间的区别,而量的规定性往往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联系。通过分析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可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帮助学生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如“动能”和“动量”是物理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不少学生总是把它们弄混,不清楚什么时候应该用动能去分析解决问题,什么时候用动量去分析解决问题。所以,在讲授这两个概念时,应注意区分它们的联系和区别:动能和动量都是反映物体机械运动的物理量,它们都是用乘积定义法定义的,它们的大小都是由物体的质量和速度大小决定的。动能,动量大小P=mv,根据这两个公式很容易得出二者的大小关系为:。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1)动能和动量虽然都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的物理量,但动能是反映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一种做功的本领,它既可以通过做功来转移机械运动,也可以通过做功把机械运动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运动,如热运动等。动量是反映物体运动量的大小,它只能在机械运动和机械运动之间转移。(2)动能是标量,动量是矢量。动量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速度的方向。(3)动能的变化(转移或转化)是通过做功来量度,而动量的变化(转移)是通过冲量来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