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籍教师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3:10:26

外籍教师

外籍教师范文篇1

论文摘要:随着高等院校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等院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在逐年增加。通过对南通市部分高校外籍教师的教学和管理情况进行调研,在此基础上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存在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19世纪中叶,英美等列强在我国设立教会学校,西方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执教,这是外籍教师的雏形。南通聘请外籍教师始于通州师范学校,在1903年建校之初,张誊先生就先后聘请了6位日本籍教师讲授理科、农业等课程,1906年张警先生在通州师范学校开设测绘科,聘请8位日籍教师任教。外籍教师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经江苏省教育厅统计,江苏省高等院校聘请外籍教师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4年为599人,2005年为624人,2006年为657人,2007年为698人,2008年已达到733人。外籍教师已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教学队伍,正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中国高等教育。笔者就外籍教师的教学情况、校方对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等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1调研的基本情况

(1)时间安排。从2008年10月开始到2009年1月,采用问卷调查对南通市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情况进行调研,并辅以访谈,以尽量使调查结果客观真实。

(2)调查对象。此次调查对象为南通大学、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和南通职业大学三所高校的学生。

(3)调查详情。发出调查问卷422份,回收有效问卷395份,回收率为93.6%。调查的学生当中本科生65名,专科生330名;男生162名,女生233名;英语专业学生%名,日语专业学生35名,其他专业学生264名。调查的学生中大学一年级学生157名,二年级学生166名,三年级学生72名。

2调查结果与分析

2.1外籍教师的教学态度及教学准备情况

外籍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准备情况是决定教学效果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具体调查情况见表1。统计显示,绝大多数的外籍教师教学态度认真、教学准备充分、教学责任心较强,但部分外籍教师把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娱乐习惯带入中国,却不能处理好娱乐和工作的关系,从而影响了课前准备工作及作息时间安排。故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外籍教师师德教育和教学常规管理,以避免各类教学事故,提高教学质量。

2.2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

课题组把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作为重点进行调查分析,在调查过程中就课堂气氛、教学手段、讲授内容、教学安排等指标进行详细了解和调查,具体调查情况见表2。调查结果显示:①大部分学生认为外籍教师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较多,教学手段运用灵活,变化较多,上课有新鲜感。课题组为进一步了解外籍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曾多次参与外籍教师授课过程,课题组发现外籍教师能经常运用电脑、多媒体、图片、电影片断、游戏、角色扮演等教学手段丰富课堂教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②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在授课内容以及教材使用权限等方面存在差异,调查发现:本科学校的外籍教师在教材的使用上权限较大,教授内容基本由外籍教师本人选定,而大多数高职院校给外籍教师选定教材,教授内容按照课本进行。课题组在与学生访谈中发现,外教自己选定教授内容,往往教学缺乏目的性和系统性,教学安排不够紧凑,教学目的不明确,上课随意性较大。而选定教材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囿于书本,知识面得不到拓宽。故笔者建议,学校在选定教材的同时,还应鼓励外教补充相关的知识进行教学。③大部分外籍教师的教学责任心较强,个别外籍教师在教学中表现出随意、自由、散漫的工作作风。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外籍教师教学责任心的教育。

2.3学生对外籍教师教学的评价

外籍教师教学考核和学生对外籍教师的教学评价见表3。课题组在就外籍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调查中发现,外籍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考核总体来说难度较低,考试的形式随意、轻松,随时让学生唱一首英文歌或进行一组对话就算进行了考试。大部分学生在综合外籍教师教学的优缺点后表示,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总体是好的、令人满意的,但有些英语底子较好的学生却并满足外籍教师的教学,他们对外籍教师的满意度不高,有些甚至对外籍教师产生了厌倦情绪。

3外籍教师教学管理对策与建议

本次调查取样的样本较大,可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校涉外部门了解外籍教师的教学、生活状况以及学生对外籍教师的评价。考虑到学生的主观因素会不可避免地影响统计结果,课题组在采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辅以访谈等方式,以尽量使调查结果客观真实。根据调查情况,课题组提出以下建议:

3.1坚持聘请标准,严把聘请质量关

聘请外籍教师,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因此必须坚持聘请标准,严格学历和专业要求,要求外教出示学历原件、TEFL证书、工作简历以及原聘学校的推荐信,聘方应着重引进具有教学经历和教学经验的外教,并看重外教在原聘学校的教学、生活实际表现[f21。同时注重把握以下几点:①聘请外籍教师母语必须为所教课程语言,以免影响教学质量;②聘请的教师必须有一定的语言教学资质,如教英语必须有TEFL或EFL等语言教学证书。调研中发现,拥有这些证书的外籍教师经过语言教学方面的培训,教学效果较好;③所聘请的外籍教师必须有1~2年的教学经验,并且在上一任学校工作、生活表现良好,学历和专业背景最好为所教课程或与所教课程相关。课题组调查发现,部分外籍教师有学历造假行为。因此学校在聘请审核外教时,应要求其出示学历证书原件;④所聘请的外籍教师必须有上一年任期学校的推荐信,如果条件许可学校可与外籍教师上一任期学校取得联系,以全面了解外籍教师各方面的表现。

3.2加强岗前培训,重视日常管理

为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保证教学质量,考虑到外籍教师的特殊性,学校外事管理部门应组织专人对外籍教师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明确课程要求、教学大纲、学校教学规章制度、学生情况、教材内容、课表安排等情况,鼓励他们根据需要补充材料,若自带教材经相关部门审核后可提前交付印刷。同时还要向外籍教师介绍中外文化差异、中国的法律法规、学校在外籍教师生活管理方面的规定、生活指南、教学生活联系人等等,并把上述内容汇编成册,分发给外籍教师。做好岗前培训的同时还应重视外籍教师的日常管理。外籍教师到校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教学的热情会逐渐降低,生活圈子越来越广,娱乐生活的过度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影响可能导致教学质量的降低。对比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相关系部和外籍教师生活管理部门应根据各自的工作职责对外籍教师进行跟踪管理,以保证其日常教学活动顺利进行和教学任务圆满完成。

3.3要求外籍教师定期参加教科研活动,加强中外教师合作

中外籍教师在外语教学上各有所长,各有特点,外籍教师重视应用能力的培养,他们在课堂上活泼、风趣,善于调动各种积极因素,教学气氛好。中方教师在课程安排上严谨规范,对知识点传授主次清楚,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效果好。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一起备课、写教案、共同到课堂授课。学校应定期举行教学研讨活动,邀请外籍教师参加,并根据外籍教师专业特长组织学术讲座等科研活动,通过教研、科研活动,双方教师学习对方的优点和长处,互相交流教学科研经验,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

外籍教师范文篇2

[关键词]外籍教师大学英语口语教学

一、引言

如何充分利用外籍教师资源,特别是利用外教的地道口语与先进的教学理念,是我们需要去研究与分析的课题。

外教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呢?效果如何?笔者通过访谈学生、听外教的课等,对外教培养学生交际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证明,聘请外教来担任大学英语的口语课这一举措非常有效,其中一些教学方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二、外教上课的情况与分析

1.用“激励与鼓舞”方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探究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积极倾向。外籍教师在教学中充分认识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要树立起学生的自信心,而“激励与鼓励”是使学生获取自信心的重要手段。外教刚开始任课时,学生们心情都非常紧张,一是怕听不懂外教讲什么,二是怕外教提问时自己回答不上来。因此,在外教的口语课中,学生们讲得最多的是“Sorry,myEnglishisverypoor,”“Sorry,Idon’tknow。”为了使学生开口讲英语,外教布置学生用一星期的时间,每人准备一个topic,下次上课时分开小组来演讲。由于有所准备,学生们的自信心大大增强了,下次口语课时绝大部分学生都就自己准备好的topic进行了几分钟的演讲。这时,外教抓住这一机会,向学生们说:“YoucanspeakEnglishmuchbetterthanIspeakChinese.So,learningEnglishisnotadifficultthing.Doyouthinkso?”“Yes!”由于受到外教的表扬,学生们紧张的情绪一下子就缓和了许多。外籍教师奇特的外貌、原汁原味的语言、奔放的性格、不同的思维方式、异国的风土人情及文化特色等等首先就引起了学生们的注意,加上外教非常恰当的表扬和鼓励,使学生们克服了语言习得的心理障碍,学会了如何与别人进行交流、合作、讨论等,从而逐渐对学习英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采用控制性语言重视师生之间的关联和参与性

言语交际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礼貌则是人们在言语交际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遵守的一个原则,礼貌的社会功能在于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融洽与和谐、消除抵触并促成合作。英语课堂中的活动主要为教学性活动,“课堂中的所有活动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际这一过程得以进行的”,因此,教师需要考虑如何在课堂中成功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如何使课堂气氛保持和谐融洽等问题。在这方面,外教比中国教师更注意礼貌因素的问题,重视师生之间的关系。

课堂中的教学活动涉及人际间的互动,外教与学生的关系虽然不平等,但外教在课堂中使用的大多是礼貌的课堂用语,这使得外教与学生的关系保持融洽与和谐,促使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配合并参与课堂活动。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50.8%的学生更喜欢上外教的课,32%的学生认为外教平易近人。

3.导入西方文化进行跨文化教育

跨文化教育是一种立足于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为内容的教学形式,它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现有的教材,有意识地讲解和渗透英语国家文化,并把一些西方文化现象与中国文化进行对比,帮助学生了解这种差异,以使正确理解所学的语言知识。如某次课,离上课只差一分钟外教才匆忙走进课室,学生们大喊:“Late!Pleasesingasong!”“Thebellisringingnow.Iamnotlate!”外教说。然后,外教向学生们讲了中国人和西方国家的人对时间观念的差异。他说曾有学生邀请他第二天晚上参加由学生举办的一个晚会,而在美国,发出邀请或约见某人至少要提前一个星期,因为美国人生活节奏紧凑,人们通常提前一、两个星期就把要做的事情事先安排好了。

通过类似的例子,使学生们从外教那里了解到不少西方文化,对“外教上课后,你对英美文化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了解:“A.更多B.更少C.不变”这一问题,有67%的学生选择了A,另有66%的学生认为能从外教那里学到更多的关于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

4.突出以学生为中心

根据我们的听课记录,外教在上课时特别重视学生对语言知识的运用,外教只是起到为学生调用语言知识和材料提供刺激和诱发物的作用,课堂活动中的任务主要由学生去完成。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有50.6%的学生认为外教是语言学习的指导者,86%的学生认为外教上课的内容趣味性强,分别有45.9%、41.3%的学生认为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最有用的是“英语课堂气氛”和“练习机会”。对“课堂上谁给学生说英语的机会更多?A.外教B.中国教师”这一问题,有85.52%的学生选择了A。从以上的数字可看出,外教的教学模式与中国教师的教学模式有较大的差别。目前,大部分中国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交流是单向的,而外教则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活动的设计以及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引导。学生对外教教学总的评价是:优20.77%;良57.65%;一般20.22%;差1.36%。

5.以听说促读写

外教注重通过课堂上的一些听说活动,培养学生应用知识和创造知识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来促进学生的读写能力。外教要求学生在表达方面不要追求形式而要注重内容的自由表达,在朗读时不要害怕自己发音是否准确,语音语调是否优美,而要大胆地、带着感情地朗读。这对于消除学生学习外语的心理障碍,培养流利表达、发展学生的思维,都是极有好处的。在课堂里,既有外教的示范与指导,又以学生的学习与实践为主的语言实践课。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不仅知识得到了很好的吸收,而且还转化为能力。学生上台朗读自己写的诗时,从他们丰富的表情、充满感情的语调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学生的那种成就感与自豪感。

三、结语

引进外籍教师加强大学英语口语课的教学,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外籍教师以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将活生生的语言与文化带给学生,为学生创造真实的交际环境,使学生感受到真正的英语,拉近了学生的书本知识与真实生活语言的距离。外籍教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外籍教师的引入也是具有其必要性的。

参考文献:

[1]曹怡鲁.外语教学应借鉴中国传统语言教学经验[J].外语界,1999,(2).

[2]布卢姆.教育评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外籍教师范文篇3

关键词:中小学;外籍教师;教学问题

随着全球一体化步伐的不断加快,教育国际化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各中小学也把建设一个国际化的学校定为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在教育国际化日趋重要的今天,外籍教师在中小学英语教学究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该如何利用好外籍教师这一资源,提升中小学英语教学质量呢?

一、中小学外籍教师的教学现状

在来华的外籍教师中,既有以教育为己任的、具备教师资格、拥有教育情怀的优秀人才,也有抱着“淘金”“游学”态度,到中国游山玩水的外籍人员。虽然从2017年起,国家外专局严格了外国人来华工作的准入门槛,但是仍有许多外国人通过中介公司,以打擦边球的方式进入中小学、幼儿园、各种培训机构充当教师,其中不乏以非英语为母语的外国人。因此,外籍教师的师资力量参差不齐是当前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

1.中小学外籍教师的教学特点

教学方法和手段多样化。在教学进程中,外籍教师非常注重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他们会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完成任务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们充分动起来。在外籍教师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模式是立体、多元的。课堂组织与管理趣味化。受西方文化的影响,90%以上的外籍教师在课堂上都致力于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只有少数教师或者年龄偏大的教师倾向于传统的讲课方式。对于学生来说,这种轻松的氛围对于内向型学生更为重要,他们能够更放松、更自如地表达自己。教学内容本土化。语言是文化的工具,学习语言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文化,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恰恰体现在文化上。他们拥有天然的优势,能够将本民族文化深入浅出地讲解清楚,所有的讲解都与本国文化息息相关。

2.外籍教师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外教的流动性大,聘请手续繁琐。部分外教抱着游山玩水的心理,不愿意在一个单位长期任教,甚至有的外教签证办理到手之后就马上提出辞职,这种临时性和随意性给教学工作造成了不稳定性,影响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随意。由于大部分学校雇佣外教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英语口语、体验异域文化,因此,对外教的教学内容并没有特别明确的规定。外教在上课时,内容选择就比较随意,系统性不强。

第三,外籍教师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目前,外教年龄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受经济危机影响,一部分外国人因国内就业形势不明朗而选择来华,这部分人年轻、热情、活泼,但是缺少教学经验,责任心不太强;另一部分则是已经退休的外籍教师,他们教学经验丰富,但是思想上比较保守,性格沉稳,课堂气氛不太活跃。

第四,教学评价与反馈偏于随意。与中国传统的百分制试卷不同,外籍教师偏重于学生对语言的整体运用和理解,不会拘泥于某一个单词和语法。他们更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学生是否能在学习中有所收获,在考试时,检查方式显得较随意,一场几分钟的口语对话,就是一次考试。

二、加强外籍教师管理的措施

外教管理要遵循以人为本、求同存异的原则,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生活管理

外教管理的根本就是跨文化的管理。虽然外籍教师和中国教师之间存在着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但是二者的共性就是都希望被尊重、被认可。因此,对外教的生活管理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热情、及时地为外籍教师提供服务。比如,在到校前,帮助外教选择好交通方便、环境舒适的宿舍;到达学校后,帮助外教尽快熟悉校园环境,熟悉超市、邮局、银行等常用地点,提供英文版生活指南等;如果可能的话,可以安排外教专员,全权负责外教在校期间的饮食起居,遇到困难及时解决。做好一系列的服务性工作,让外教感觉到他们被学校、社会接纳、尊重、关怀,从而更加积极地投身到教育工作中去。

2.教学管理

建立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学校应建立一套适用于外国人的管理体系。成立外教管理办公室,由主管领导负总责,国际交流处或人事处负责聘任与管理,指定专人担任外教秘书,全程负责外教的聘任、协调、督导、服务等各项工作。对外教进行细致的岗前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介绍需要遵循的法律法规和学校的规章制度,并配以中英文书面材料。介绍相关签证知识,详细解释在华居留手续的办理流程和所需时间,避免签证过期导致不必要的法律问题。介绍外教管理的具体模式和学校外事部门可以提供的具体服务。对外教的教学进行全面的评估。建立起以外教自评、学生评估和专家评估为支撑的多维度评估体系,对外教的教学水平进行全面评估。收集对外教的教学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外教,帮助其改进教学。评估应在学期中和学期末各进行一次,测试外教在获得中期反馈后,教学效果方面有无改进,并以此作为考核评价要素之一。

3.合同管理

为避免合同纠纷,学校与外教签订的合同应具有严密性、全面性,避免任何漏洞或者意思模糊的地方。首先,合同应清楚地写明聘方和受聘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外教必须达到的工作目标、必须完成的工作任务,以及聘方可以提供给外教的待遇、薪酬和支付方式等。对于违反合同的责任及合同发生争议时的解决办法,也要有明确的规定。学校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外教教学评估体系,并且要明确说明,对于评估不达标的外教,学校有权依据实际情况扣除工资或终止合同,对于评估优秀的外教,可给予适当奖励。

4.建立反馈机制

学校可以适当建立面向外籍教师的申诉和反馈机制,给外籍教师一个民主、公开、透明的环境,向学校反映自己的诉求,提交意见和建议,提高外教管理工作的效益。例如,开设专门的电子邮箱,设立专人接听外教反馈电话,及时处理、反馈、回复。缩短流程处理时间,让外教感受到学校人文、快捷、高效的管理。综上所述,外籍教师是目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中正在逐渐发展的教学力量,有着中国教师不可比拟的天然优势。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才能让外教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郝玉娟.外籍教师教学管理刍议[J].教育探索,2013(9):99-100.

[2]郑琳琳.试论如何充分发挥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优势作用[J].科技信息2008(8):114-115.

外籍教师范文篇4

关键词:英语教学;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

外籍教师进行英语教学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然而来华之后由于文化上的差异性以及教学观点的不同,一些外籍教师并不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的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而学校更多的是在物质生活上给予外籍教师帮助,更多地去关注外籍教师的生活起居而较少地关注他们的精神世界。外籍教师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下,不得不独自面对孤独以及焦虑等各种负面情绪,在教学中,他们所推崇的一些教学方法并不完全被学生所接受,也没有人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做,充满迷茫,所以他们的教学效果并不乐观。甚至有些外籍教师因为忍受不了而中途离开,不仅给学校教学安排带来巨大麻烦,而且在他们回国之后对我国的评价也会带来很多负面影响。基于跨文化适应理论研究外籍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障碍,可以更好地了解并分析外籍教师来华之后的心理变化以及课堂适应过程,有针对性地对不良情绪进行疏导,并给予外籍教师精神层面的帮助以及教学方面的建议,进而帮助外籍教师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教学模式,从而帮助外籍教师在中国更好地工作和生活,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推动我国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1关于跨文化的理论研究

跨文化适应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发展过程,是指对一个新的文化环境逐渐接触、了解到最后融入的过程。跨文化适应的研究通常着重于深处异国的旅居者在面对新文化所带来的冲击时,所经历的心理变化过程。跨文化适应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可以将其变化氛围多个阶段,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人类学家Oberg所提出的“文化休克”的理论,“文化休克”是指人们处于异国文化环境之中时,由于失去了自身所熟悉的交际符号好形式,所产生的一种惶恐不安的负面情绪,想要放弃的状态。在这一理论中,他把跨文化适应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挫折期、恢复期和适应期。蜜月期是指刚刚进入新环境时感到的兴奋和愉悦。最初可能会有一些忧虑,但陌生环境所带来的新鲜感和愉悦感会战胜这种忧虑,而且对所有的新奇事物往往都会持正面的态度,急于了解新鲜事物。这个时期的人们还是从自己的文化角度看待新的文化,对眼前的一切都十分满意。挫折期也叫作“文化休克期”,这一阶段人们刚开始新鲜感逐渐消失,开始面对在陌生环境中的各种挑战,开始体会到“文化冲击”,发现实际生活于自己预想中的差别较大。语言障碍和生活习惯的差异阻碍了与当地人的交流,整个人开始变得失望、沮丧、焦虑、孤独,开始想家,不愿意与当地人接触,对当地的文化产生负面印象,人们普遍感到疲惫不堪,觉得自己遭受排挤,想要放弃在新环境中的生活和工作,回到自己熟悉的文化中去。恢复期是文化适应的第三个时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对周围事物慢慢地习惯了,意识到了文化的差异,对于一些事情即使仍然不喜欢,但是可以接受和理解。能够逐渐地重新发现周围事物和人的积极面,并慢慢地改变自己的预期去适应新的文化。也愿意与当地人进行交流,有了那么几个朋友,对自己应对新环境的能力有了信心,孤独感、焦虑感和失望感逐渐减弱并消失,总体感觉还好。适应期是文化适应的最高阶段,随着对文化差异的了解更加深入,人们对待当地文化的态度更加宽容、客观。人们开始接受当地的文化和习俗,能够站在当地的文化价值观角度思考问题,并且乐意主动地去融入和适应当地的文化,能够与当地人和谐相处,内心重新感觉到愉悦。

2跨文化适应理论下外籍教师英语教学中遇到的障碍

根据我国外国专家局要求,来华工作的外籍教师必须持有《外国专家证》才能被正式聘用,而《外国专家证》的申报材料不仅要求外籍教师开具有效健康体检证明、学历认证、无犯罪纪律认证等材料,还明确指出“应聘在我国从事教育的外国籍语言教师应具有大学学士以上学位和两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历。”这就表明来到我国工作的外籍教师不仅仅有较强语言能力和文化素质,在教育方面也是有一定的实践经验,理论上来说是可以适应学校的教学任务安排的。然而现实情况并非既如此,从教学课堂的表现来看,外籍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问题。在学生和外籍教师刚刚接触的时期,双方对彼此都充满好奇,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因为双方刚开始接触,都想多给对方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所以教师备课会十分充分,尽量展现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刚开始也十分遵守纪律,与教师进行互动,希望给教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所以在这一阶段双方之间的矛盾还没有显露出来,课堂氛围十分和谐融洽。然而一阶段时间之后,双方好感度会急剧下降阶段。在这一阶段,双方矛盾逐渐开始暴露,事情并不像他们预期那样发展。中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更倾向于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对间接经验进行被动地获取与吸收,这种方式可以是学生高效直接地获取知识,并没有过多的互动和思考,直接记住正确答案。而外籍教师更倾向于学生为中心的“高互动型”教学模式,希望学生可以积极发言互动,对于提出的问题并没有固定的答案,只是进行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头脑风暴,提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这种情况下,对于学生来说,习惯了传统英语教学模式,在课堂上往往表现得很被动,并不那么愿意去跟外教进行互动。而且语言能力有限,也不能够很好地与外教进行互动,所以就导致学生不太敢去开口。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英语教学直接提炼出英语词汇语法等知识灌输给学生,在学生认为是一种“有用”的知识;而外籍教师的英语课堂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口语的训练,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给学生传达具体明确的知识,所以在学生看来是一种“无用”的知识。对于外籍教师来说,当自己精心准备的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课堂教学得不到学生的回应时内心会产生巨大的挫败感,认为学生不配合自己的教学,使得教师教学积极性严重受挫,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形成恶性循环。

3外籍教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障碍地化解

3.1做好外籍教师前期培训,做到心中有数。培训可以分为外籍教师来华之前的培训和外籍教师来华之后的培训。外籍教师来华之前,可以向外教介绍一些到中国之后的必备软件,比如微信、支付宝、翻译软件等。还可以跟外教介绍一下中国的教育模式,以及可能与外国教育模式存在的差异,让外籍教师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减轻外籍教师到达之后的压力,增强能够适应的信心,同时也可以增强外籍教师对学校的信任感。外籍教师来华之后,要给外教介绍一下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学校的一些基本情况。比如本校学生英语水平、学生特点及学习现状、教学的目标和任务、教材的使用和选择以及教学设备等,让外籍教师对学校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3.2为外籍教师搭建交流平台,及时沟通。学校应该多给予外籍教师机会进行交流,在交流的过程可以及时地提出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这种交流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外籍教师之间相互的交流。因为同样的作为外籍教师,可能在教学中会遇到相似的问题,彼此之间可以讨论和分享积极在教学中的经验和方法,互相学习,同时也可以给彼此一些慰藉。另一部分是外籍教师和中国教师之间的交流,两者交流可以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中方教师可以借鉴一些外籍教师教学的方法和思想,外籍教师也可以从中方教师身上学到一些管理方面的经验,双方各取所长,共同进步。这样也可以增强外籍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工作的积极性。3.3开设语言和跨文化课程、组织活动,增强归属感。很大一部分外籍教师来华之后都表示出强烈地想要学习汉语欲望。语言作为与人沟通的工具,不仅便于外籍教师更好地生活,也可以在课堂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意思,以及中式英语错误的原因。此外,语言背后也隐藏着许多文化符号,也可以帮助外籍教师了解中国的文化。除了语言课程之外还可以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入手,开设针对跨文化适应的课程,讨论在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措施,缩短跨文化适应中的挫折期,缓解外籍教师的无助和焦虑。最后,还要多组织外教参加一些退队活动,比如茶艺体验、武术学习等,不仅可以丰富外籍教师的课余生活,了解中国文化,也可以增强外籍教师的归属感,缓解他们在异国他乡的孤独和焦虑的情绪。3.4建立健全外籍教师教学评估体系。外籍教师应该和中国教师一样,有一套完整的教学评估方案,不仅包括学校对外籍教师质量的评估方案,也包括外籍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估方案。学校对外籍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可以更好地对外籍教师进行管理,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外籍教师的荣誉感和自豪感。外籍教师也可以从中了解到学生对自己的评价,以及自己的教学效果,更好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规范外籍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估方案,可以更加公正客观的了解学生的表现,减少评价的主观性,同时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约束,便于外教课堂教学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卜霄艳.国际化背景下宁波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性调查与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9,36(3):83-87.

[2]段晋丽.外籍教师的跨文化适应问题——以河南高校为例[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162-163.

[3]刘征伍.探讨外籍教师跨文化适应问题及对策[J].智库时代,2018(32):182,184.

外籍教师范文篇5

第一条高等学校聘请专家、外教是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组成部分,是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和进步文化的重要途径。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必须切实做好。

第二条聘请专家、外教的工作,应为加强师资队伍和学科建设服务,有利于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培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人才。

第三条聘请专家、外教要贯彻以我为主,按需聘请,择优选聘,保证质量,用其所长,讲求实效的原则。在工作中要加强计划性,防止盲目聘用,凡可由我国内教师承担的教学和科研任务,一般不聘请专家、外教担任。

第四条高等学校应根据专家、外教的业务专长并考虑到他们的政治背景和态度大多与我不同的情况,正确发挥他们的作用。还应主动多做工作,帮助他们正确认识中国,增进了解和友谊。

第二章各专业专家、外教的聘用

第五条对不同专业专家、外教的聘用,应根据需要,掌握不同原则。

第六条理、工、农、医专业类的专家、外教以来华短期讲学、合作科研为主。应逐步扩大此类专家的聘用比例。

第七条语言专业类(含外语短训班)的专家、外教,除语言实践课(包括听说读写等)可以面对学生授课外,应主要用于培养师资和编写教材。除国家设立的出国人员培训部外,原则上不聘请专家、外教承担我有关人员以出国为目的的语言培训任务。

第八条外国文学、国际新闻、国际文化、国际贸易、国际法、国际政治经济和国际关系等学科的专家、外教,应主要为我中、青年教师和研究生讲授课程的部分内容或举行讲座和研讨。院校应安排教师就专家外教讲授内容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作出科学的分析,加强对听课人员的引导。此类专业专家一般不面对本科生授课。

第九条哲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新闻学、史学、教育学等学科的专家,应安排我方教师,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与其就有关学术问题进行共同研讨,一般不对研究生和本科生系统讲学。

第十条各部门、各单位与外国政府、有关组织、民间团体、院校签订的协议,其教学任务,均按上述原则执行。

第三章来华专家、外教的条件

第十一条聘请对象应对华友好,愿与我合作,业务水平较高并符合我需要,身体健康。

第十二条聘请对象为专家者,应具有三至五年以上的教学和科研经历;其中长期文教专家应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讲师以上职称以及相当的资历,短期邀请专家应具有博士学位或副教授以上职称并在该学术领域有一定造诣。

第十三条聘请对象为一般语言外籍教师者,应有本科以上学历,受过语言教学的专门训练并具有一定的语言教学经验。

第四章聘请专家、外教院校的条件

第十四条院校领导中有专人分管专家、外教工作。

第十五条设有负责专家、外教工作的职能机构并配有经过政治和外事业务培训的专职工作人员。

第十六条制定了较完整的专家、外教管理制度和办法。

第十七条具有专家、外教必要的生活和工作设施(包括居住地食宿、卫生、工作、安全等条件)。院校所在地应是对外国人开放地区,非开放地区须报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聘请。

第五章聘请专家、外教的审批原则

第十八条聘请专家、外教,按院校隶属关系,由国务院有关部(委),或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审批。

第十九条对首次拟聘请专家、外教的学校,应按院校隶属关系,由院校向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申请。部(委)属院校,由部门(委)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外办按第四章规定进行实地考核;地方属院校,地方属院校,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会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外办按第四章规定进行实地考核,经考核确认其聘请资格,并由院校上级主管部门报国家外国专家局批准后,院校方可编报聘请专家计划和办理聘请手续。

第二十条聘请专家、外教的院校,应于每年九月初向上级主管部门申报下一学年的聘请专家、外教计划,并说明各专业聘请专家、外教的目的、来华工作性质、来华人数、在华工作期限等。主管部门对院校的学年聘请计划应认真审核,提出审核意见并报国家外国专家局。

第二十一条院校应对拟聘专家、外教的条件进行认真审核,对拟聘的专家、外教,按院校隶属关系,将聘请报告及有关材料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批。

第六章专家、外教的管理工作

第二十二条国务院有关部(委)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其所属院校的外籍教师工作的领导,认真研究专家、外教工作的特点,加强计划性,进行业务指导和效益评估。

在京高等院校专家、外教日常管理工作,按隶属关系,由国务院部委和北京市高教局分别负责。在其它地区的高等院校专家、外教日常管理工作,由院校所在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并与当地外办密切配合;重大问题应及时报上级主管部门处理,同时抄报国家教委和国家外国专家局。

第二十三条教育行政部门和院校在专家、外教的管理工作中,应加强与地方外办、公安等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第二十四条院校专家、外教的管理,实行分管校(院)长领导下的学校外事部门归口管理制度。

第二十五条来我院校任教一学期以上(含一学期)的专家、外教,必须与院校签订合同,合同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受聘方被聘任的起止日期,每周授课时数,应享受的各种待遇;在合同中要明确规定专家、外教应遵守我国法律、法规、校纪、校规,并不得干预我国内部事务和进行传教,对受聘方在华期间的要求及受聘方违反合同规定应负的责任等。学校应严格按合同管理。

第二十六条院校负责专家、外教工作的领导和职能部门,应向专家、外教介绍我国情况和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法律、法令及有关规定,帮助其了解中国并要求其遵守我国的法律、法规和校纪校规,尊重中国人民的风俗习惯。

对专家、外教的宣传工作,目的在于加强相互了解和友好,工作方法上要灵活。

第二十七条如发生专家、外教在政治上对我有意进行攻击或提出挑衅性的政治问题时,应正面阐述我观点,予以批驳,并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根据情况作出处理。

第二十八条院校教务部门归口负责专家、外教的教学业务工作。

第二十九条专家、外教所在的系、部、所,负责专家、外教教学业务的日常管理:

(1)配备一位政治、业务较强的中方教师作为专家、外教的合作教师,协助专家、外教开展教学,并协助学校做好专家、外教的工作;

(2)审定专家、外教讲学计划和教学使用的教材(包括参考、影视及其它资料);使用原文教材,思想政治内容上应严格审定,要避免选用美化资本主义制度,宣扬民主社会主义以及丑化社会主义的教材;

(3)建立对专家、外教的听课制度,对其教学态度和效果,要定期检查,并按国家外国专家局的有关规定进行教学评估,提高聘用效益。

第三十条院校各级领导要主动做好专家、外教工作,鼓励有关师生与他们多接触,交朋友,主动关心和解决专家、外教在教学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求中国师生与专家、外教友好相处,互相尊重,取长补短,加强合作,共同搞好教学和研究工作。对专家、外教教学中的意见,应由系、教研室或合作教师商讨解决。

第三十一条专家、外教可以在指定范围利用我院校图书馆,查阅图书资料。院校可以接受专家、外教不附加条件的赠书,对有攻击我国政府或恶意诬蔑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等内容的图书,应拒绝接受,并及时报告上级主管部门。院校应认真加强对专家、外教赠书的管理。

第三十二条专家、外教与我进行合作科研,应以我重点科研项目为主。在合作科研中,应加强保密工作,加强对有关科研资料及计算机的使用管理,严防泄密。

第三十三条对在华工作成绩显著的专家、外教应给予奖励;对不履行合同,教学效果差,态度恶劣的外籍教师,学校应及时提出批评、教育;对坚持不改者,可根据合同规定予以解聘。解聘专家、外教,由学校报请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同时抄报国家外国专家局,由国家外国专家局定期通报各有关单位,不得再录用。

第三十四条院校应尊重专家、外教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专家、外教不得在任何场所,以任何方式,散布攻击我国政府和政策法令的言论,干涉我国内政;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传教活动或宗教宣传,不得以教学名义在我学生中散发宗教书籍或材料;对违犯上述规定者,应根据合同和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处理。

第三十五条专家、外教不得从事与教学无关的社会工作。如采访,经商,咨询服务等,以及与其身份不符的其它活动。

外籍教师范文篇6

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清华)为检索统计源,以“主题”为检索项,以“外籍教师”为检索词,以“教学管理”为并含词频,经过模糊检索,筛选后得到有效文章126篇;以《读秀中文学术搜索》(期刊)为检索统计源,以“外籍教师教学管理”为检索关键词,经过模糊检索,得到310篇文章,经过筛选,去除与《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清华)重复及无效的文章,得到有效文章92篇。资料年代自最早发表的文献年份1990年8月起,到2013年1月止。通过认真对比原文内容和综合性分析大量文献,对所检论文进行了分类,从而对我国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热点以及发展趋势有了大致了解。

二、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概况

(一)研究论文数量及年代分布

论文的发表数量和年代分布从某种程度上可以显现出这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一个领域学术研究的理论水平高低和发展速度快慢通常可以通过对该领域期刊的时间分布分析反映出来。关于“我国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论文时间分布如表1所示:通过表1的统计数据,不难看出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研究论文在时间分布上基本上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论文主题中包含“外教”字样的论文首次发表于1990年,在其后的十四年里这方面的的也不多,到2004年以后,关于“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的论文数量才逐渐开始有所增加。因此,通过分析可知,就论文在时间上的分布来说,从1990年至2013年,有关“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的研究活动可以大致的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前十年(1990年———1999年),可以认为是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探索阶段,本阶段只有零星的;第二阶段为2000年———2004年,这五年期间的数量已逐步有所增加;第三阶段为2005———2012年,这八年的数量已初具规模,其中尤以2010年、2011年和2012年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达到历史高峰。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我国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问题从无到有,已经开始逐步受到关注,并且渐渐变成研究的热门问题。

(二)论文的期刊分布

从某种程度上说,论文所发的期刊集中程度与期刊分布不仅能够反映出相关学术刊物对于该研究的重视程度,还能为文献的对比和搜集提供一些依据,为读者提供指导,了解到各刊物的办刊特点,为后继的研究者提供一些参考。据统计显示,所选的218篇文章期刊分布比较分散,不仅仅发表于外语教学及教育的各种期刊上,还大量的分布于政治、经济、历史、科技、跨文化交际等学科的杂志及校报中,共发表在57种期刊上,这表明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这个问题的学科归属不明晰,许多学科都在研究,但又都研究的不深。表2列举出了发表文章篇数量较多的21种期刊,载文总数为68篇,占论文总数的31.2%,是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重要数据来源;尤其是前7种,刊载论文共34篇,占论文总数的15.6%。最多的期刊为《科技信息》,共发表文章7篇。这表明,目前各种期刊对这个领域的文章发表的都不是很多。学术界和出版社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十分有待加强。而在这排名前21的期刊中,只有5种是核心期刊。这表明,外籍教师教学管理这个方向尚未形成大面积的核心期刊热点研究,从一定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个方向并未得到高等教育界的广泛重视,目前仍处于关注阶段,想要引起高等教育界权威人士的重视和认可仍有待时日。

(三)论文的引证情况

在218篇论文中,被引用的论文有82篇,被引用的文章次数按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名如表3所示。表中排名第一的是《外籍教师在中国的英语教学透视》,这篇论文的引证次数最高,说明其论文影响力最大,学术参考价值最大。其余四篇也被多次引用,亦可以看作是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文献统计学分析值的论文。此外不难发现,被引证最多的两篇论文都是两位作者合著,这也说明合作研究的论文质量要更高一些。

(四)作者分布及合著情况

“衡量科研论文的合作程度,常用合作度和合著率两个指标。合作度就是指在确定的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而合著率则是研究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以及衡量论文研究深度和广度的重要因素。”[1]通过对218篇论文的统计,在这些关于“外籍教师教学研究”的研究论文中,单一作者撰写的论文共有168篇,占论文总数的77.1%,合著撰写的论文共有50篇,只占到论文总数的22.9%,其中2人合著的论文有41篇,多人合著的论文有9篇。通过对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目前在我国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研究中,合作研究相对较少,主要还是以个人自由研究为主,缺乏交叉合作和研究团队。这就要求在未来的研究中,随着通讯网络的普及和高科技信息化、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学科之间的跨专业,跨领域的共同合作发展,有更多不同学科的专家学者加入到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领域的研究中,提高论文的深度和广度。就论文作者的地域分布来说,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研究论文的作者分布遍及了全国的23个省、市、自治区。作者地域分布广泛而又不均衡,发文最多的9个省市如表4所示。陕西、吉林、河南、江苏、浙江、河北等9个省、市共88篇,占发文总数40.4%,其中,陕西省以西北工业大学、陕西理工学院发文较多;吉林省的吉林大学、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发文较多;河南省以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发文较多;江苏省以淮阴工学院发文较多;浙江省的浙江师范大学和浙江财经学院发文较多;河北省以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发文较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南通职业大学也发文较多,这说明以上高校在我国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是发文的中坚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发文最多的几个省份为中西部以及东北等并不发达的省份;这表明,东南沿海省份以及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对高校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研究已经趋已成熟,达到饱和状态,相反而言,经济欠发达地区在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完善,仍然是研究的热点问题。此外,从检索到的218篇论文当中也不难看出高产作者的分布。其中,第一作者人数是207人,只发表过1篇论文的作者有197人,这充分说明多产作者过少,且研究相对分散,远低于其他领域的的多产作者发文量,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还没有形成比较稳定、发文量较高的研究团体和学术队伍。3篇的作者只有袁小陆1人,发表2篇论文的作者有9人,分别是吴文琳、陈雁、张奕、张园园、王辉、曾真、陈秋英、应文欢、罗新星。以上发表2篇以及2篇以上论文的作者可以看作是我国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高产作者,但大部分作者尚处于探索阶段,其研究还不成熟和完善,未形成统一协调且合作度高的研究团队。

(五)论文的主题分布

主题的分布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这一领域的研究状况,归纳论文的主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领域的基本特点、重点内容以及薄弱环节,掌握研究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规律以及不足,为其以后的研究发展指引方向。如表5所示,本文经过对文献的反复筛选、归类以及总结,将检索得到的218篇文章大致分为外籍教师的目标绩效管理与质量评估、外籍教师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方式与特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现状与概述等七个方面的研究主题。从研究主题来看,外籍教师教学管理方面的文献主题几乎涵盖了它所应涵盖的所有方向,尽管如此它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即我国的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特别重视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普遍现状与问题概述等一般性、概括性文章的研究,其研究成果占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总成果的75.7%。相对而言,对外籍教师的目标绩效管理与质量评估、外籍教师教的跨文化差异管理等具体实施性、措施性强的研究不足,仅占总成果的24.3%。因此,十分有必要加强对外籍教师的目标绩效管理与质量评估的等实例研究,以及从跨文化角度分析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研究,运用更多的公共管理学研究方法,从中西方文化差异出发,了解他们的习俗和困难,给予外籍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外籍教师更好的服务中国学生。

三、结论与建议

我国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研究近些年来发展稳定并且日臻成熟,并取得了一系列不菲的研究成果。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研究深度,有效的推动的高校外籍教师的管理与发展,并且为以后的研究者也创造了好的条件和基础。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研究起步较晚且整体上处于起步阶段

国内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并且整体上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国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才开始关注这一问题,并着手开展初步研究,直到2004年以后,关于这方面的论文数量才明显增多,直至2010年达到发文高峰,研究主题也随之丰富起来,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也渐渐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新热点。因此,要想推进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发展,就要注重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积极致力于合作研究,这是实现研究资源优势互补,促进知识交流和共享的重要方式。在当今大科学时代,面对一些跨学科、跨地域、高难度、大规模的复杂问题,科研合作就尤为重要。科学合作不但能够促进科学家的成果产出能力,而且能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和影响力。而关于外籍教师教学管理这方面论文的合作度和合著率还很低很低,亟待改进,并且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研究的期刊比较分散,集中度不够高

有关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期刊比较分散,集中度不够高,且核心期刊较少。这表明相关期刊对外籍教师管理这个问题不够重视,亟待提高。就学科归属而言,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属于公共管理学和高等教育交叉研究的问题,也就是说,它既是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同时也是高等教育的研究对象,研究论文既可以在综合性学术刊物上发表,也可以在有关专业学术刊物上刊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两种学术刊物对外籍教师教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仍显不足。专业学术刊物如高等教育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刊物(教育与职业5篇、上海教育5篇、教育探索5篇、教学与管理4篇)也总共发表了为数不多的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研究论文。其他较多的刊物也主要集中在各个综合性大学的学报及外国语学院的学报。因此,要想推进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研究更好的发展,提高各相关领域学术刊物对此研究的关注度和支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核心期刊的关注度和敏感度,这是推动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研究的“必经之路”。

(三)研究主题通论性研究过多,缺乏实证研究

研究主题通论性研究过多,内容重复,且缺乏实证研究。目前我国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研究的一般性、通论性研究最多,占总数的18.3%,对外籍教师教学中的问题和对策的研究其次,占总数的17%,对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方式和特点的研究也居多,占总数的15.1%,注重对外籍教师的聘请和利用的研究(占总成果的13.3%),但是对于外籍教师的目标绩效管理与质量评估、以及跨文化分析问题的研究重视程度不够,所发表的成果仅占成果总数的15.1%。实际上,研究统计应当更注重研究的实证性与应用性,而不是仅仅摆出几个表格、数据在这里,更应该注重这些表格和数据所显示的问题和不足,理论联系实际,更好的解决实际问题。而对于一些重复讨论的主题,后来的研究者应该积极吸收并运用,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造成资源浪费,把更多的精力用于该领域更新颖的、更深刻的问题,推动该研究的持续发展。

(四)研究队伍和研究力度有待提高

外籍教师范文篇7

关键词:PDCA循环;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一、问题起源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及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引进外籍教师为高校教学服务已经成为了当前高校普遍的日常工作之一,然而在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数量持续增加,中西教学理念不断碰撞等因素的影响下,外籍教师面临着师资队伍稳定性弱、教学内容规范性差、考核指标过于单一、个人认同缺乏归属感等职业危机[1-5],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外籍教师的日常教学效果。近年来,部分研究者尝试针对以上问题创建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例如张奕、吕方通过“自我评定”“中外籍教师互评”“督导评定”及“学生评定”四个维度来保证其教学质量;戴剑娥、楼荷英借鉴了产品生产的“全过程质量监控体系”,通过“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反馈评估”三个阶段来跟踪外籍教师的教学过程;王素芳等则建立了外籍教师管理的四大模块:“选”“育”“控”“评”,为有效保障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新思路。虽然这一研究领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已建成体系普遍缺乏理论指导模型,监测方式多以“学生评教+督导听讲”为主,教学管理手段简单,人文性关怀较少。因此,本研究将结合全面质量管理领域内的PDCA循环理论,以我国西部地区一所重点高校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建设与应用为例,探讨其能否有效促进教学质量及如何产生促进效应,旨在为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摸索出一条可行性捷径。

二、监控体系理论假设

(一)PDCA循环理论下的监控模型。PDCA循环又称戴明环,由美国知名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率先提出,后经戴明采纳宣传并获得普及推广。PDCA工作方法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他将质量管理流程分为四个阶段,要求各项工作均按照“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的流程去完成,四个阶段按照顺序循环往复,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成阶梯状向上攀升;而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检查、评价、反馈和调整的过程[7]”,这与市场经济下企业质量管理流程中的PDCA循环相当吻合。根据PDCA理论,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的水平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Plan)、实践(Do)与评价(Check&Action)三方机制是否能同时达到最大化效果[8]。(二)监控体系说明。高校外籍教师教学管理的目标,是在引进国际教育资源同时,确保外籍教师的教学环节规范、教师交流增多,从而形成一个文化多元、协作互助的教师团队。鉴于此,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设计始终以“高校教学评估标准”为基础,严格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互动性原则:突出高校外籍教师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及教师个人三方之间友好互动;第二,指导性原则:加强对外籍教师的教学引导与帮助,鼓励其对自身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与分析;第三,科学性原则:充分考虑外籍教师的教学特点及个体差异,最大限度体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第四,激励性原则:重鼓励、轻惩罚,注重人性化发展,以教师间的相互协作、共同进步为最终目的。基于以上原则及PDCA循环理论,课题组构建了高等院校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框架:1.组织阶段。在外籍教师开始授课之前,全面建立高校外籍教师职前辅助系统,为高质量授课奠定基础。管理部门需建立外籍教师个人档案,并根据其毕业院校、专业特长、教学优势及从业经历等信息,合理分配教学岗位;教学单位可针对外籍教师教育背景及实际教学经验参差不齐的现状,通过考察中方教师的从教经历、教学效果、合作态度等来筛选中方导师,启用“一对一导师配套指导”制度,协助新进外籍教师顺利度过入职前“磨合期”。除此之外,规范的岗前培训是高校外籍教师获得资格认定的必备条件[4]。外籍教师管理部门及教学单位应在开课前,应共同就我国高等教育体系、学校规章制度、课程考核标准等内容对外籍教师做以详细介绍,帮助外籍教师落实入职规划。2.实践阶段。在外籍教师开展教学实践之后,采用“三位一体(中方导师+督导+学生)”的监测手段全程跟踪指导,打通多条反馈渠道保驾护航。要求中方导师及督导定期跟踪外籍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随时就教学方法、课堂组织、教学态度等内容与外籍教师共同探讨;教学单位与管理部门还应从学生视角出发,定期以问卷量表或座谈的形式考察外籍教师的教学效果及学生反馈意见。3.评价阶段。教师个人发展过程也是教师自我反思和自我更新的过程[9]。在学期末结束时,要求外籍教师在中方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完成过程性及终结性评估,并同中方导师一起展开聚焦教学实践的反思性对话,鼓励外籍教师对现存教学材料、教学内容及个人授课方式进行调整总结,并由管理部门负责,在学期末将外籍教师教学质量三方评价结果(中方导师评议结果、教学督导评议结果、学生评议结果)按照总量控制的原则,根据一定比例和条件评选出A,B,C评价等级,并在学年末设立“外籍教师教学质量奖”,表彰奖励学年评价等级为A级的外籍教师。

三、监控体系应用效果调查

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经过近一年的推广实践,在学生反馈、督导评议及教师团队建设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学生反馈趋好。基于对外籍教师课堂教学效果的相关研究和文献分析,课题组针对学生编制了考查外籍教师“教学计划”“教学实施”“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四个类别共计45项的“外籍教师教学质量问卷调查量表”,并最终回收有效问卷182份。问卷调查结果显示,86.75%的学习者肯定外籍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92.86%的学习者认为外籍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合理运用教材;96.34%的学习者支持外籍教师采用多样化性评估方法来监控学习过程。学生尤其认可外籍教师对其语言技能学习的帮助,主要表现在“提高了英语听说水平(84.9%)”“学习了正确的语音语调(79.5%)”及“了解了地道的俚语俗语(73.4%)”;而在非语言技能范畴中,学习者认为收获最大的分别为“感受到了多元文化相融(89.6%)”“体验了舒适的课堂氛围(82.1%)”及“改进了传统固有的学习方法(80.1%)”。通过课堂观察不难发现,在中方导师的指导下,外籍教师对学生容易误解的文化背景知识可以及时释疑,极大程度的满足了学生不同层面的需求,受到了广泛好评。(二)督导评议趋好。督导组对外籍教师教学过程的反馈意见有着明显转变。在实施之前,督导组对外籍教师评价褒贬不一,而实施之后,反馈趋于正面,赞多贬少。(如表1)(三)教师团队建设取得明显进步。在中方导师的帮助下,外籍教师逐渐摒弃了传统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积极参与教学单位组织的各项活动,团队意识不断提高。在近一年间,外籍教师协助国际交流处为全校师生打造了数十场高水准的英美国家文化讲座,同时辅助学生参加各类英语竞赛,斩获奖项若干;数名外籍教师主动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申报工作,其中三人成功参与申报教育部人文社科类项目,一人获批研发专利,一人被授予“省级优秀外籍教师”称号。中外籍教师之间的频繁互动为外籍教师提供了“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步、成果同享”的大环境,教师团队的稳定性得以增强。

四、讨论与启示

由于教育体制和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难度甚至超过了对本土教师的管理。但在近一年的实践与观察中,外籍教师对这一监控体系均持有正面、积极的态度,并认同其对教学质量和个人发展的促进作用。这一改革实践能够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如下:(一)优化行政组织结构,倡导绿色管理生态。管理生态即管理者、被管理者及管理工具在三方相互作用过程中衍生出的管理环境。良好的管理生态是各管理要素各得其所并持续成长的必要条件[8]。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在运行过程中时刻以组织、实践与评价三个维度的协调发展为基础建立管理框架。在组织聘任阶段实现外籍教师队伍与中方导师队伍在教龄、年龄、职称等方面的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在实践阶段则打破传统的“集权式教学管理”,保持行政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及教师个人之间的即时渗透与交流,缓解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处理问题周期过长,沟通不畅等矛盾,确保政策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的一致性;在反馈阶段注重打通对外籍教师的多类型评价渠道,重塑其职业价值取向。以上三个维度缺一不可,任一维度的落后都会导致整体管理模式产生缺陷,从而腐蚀整个管理生态环境。(二)模拟PDCA循环,打通反馈渠道。一般院校针对外籍教师的传统管理模式为:教学管理部门(或国际交流处)主管外籍教师的引进及制度规划等,相关教学单位(或二级学院)则根据制度规定负责安排外籍教师的教学任务[3],决策和执行部门相对权利义务失衡,管理主权呈现集中化、统一化等问题,而优质的管理系统必须具备良好的反馈渠道,才能在管理中发现并解决问题,减轻管理难度,提升管理效率[10]。经PDCA循环再造后的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包含“决策层面”“执行层面”“基础层面”及“监督层面”四条反馈渠道。在启动运行环境中,高校教学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师资计划及人才分配方案,教学单位根据已知信息,布置具体的教学计划及教学任务,在外籍教师执行教学计划的过程中,由中方导师、督导及学生三方配合监督,在实践中对成功的教学经验加以肯定,对失败的教学教训予以总结,并将反馈意见提交给决策层面,进而在下一个PDCA循环中直面已发现的问题,并针对性的迅速提出整改方案,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可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中获得进阶式提高,提升了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管理效率。(三)改进考核评价机制,强化教师协同发展。外籍教师的教学质量评价过程决定了其未来的专业发展方向,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在评价标准的设置中,应突出评价手段的多样化,随时关注评价结果的反拨效应,从教学支持、科研支持、交流支持等方面为外籍教师提供职业认同感与组织归属感,实现其持续发展的动力。在评价流程中,“中方导师”这一特殊群体是整个体系中的灵魂人物,他们在教学质量监控系统中的全程参与,一方面可以降低校方另聘专职培训人员的成本,另一方面也架构了中外教师沟通学习的桥梁,只有以一个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共同体”为载体,以“共同发展愿景”为导向,以“协商文化”为机制,以“实践教学”为基础,充分运用智慧和能力,相互交流,才能保障考核评价机制发挥其最大效用,进而促进外籍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11]。

五、结语

外籍教师范文篇8

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自具有聘请外籍教师资格以来,所聘请的83名外籍教师均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硕士学历外籍教师18名,占22%,博士学历外籍教师5名,占6%。学历的金字塔式分布表明,多数外籍教师在国内获得本科学历教育后,会选择来中国从事相对稳定的教育工作,且这样的工作机遇相对容易得到。但是,这一类外籍教师较年轻,学历不高,且经验不足。因此,民办高校不能只着眼于外籍教师的数量,而缺乏对质量的重视。当务之急是要在高度重视中国教师学历提升的同时,更加关注外籍教师学历层次的提升,这样才能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且教学和研究能力较强师资队伍。

二、外籍教师年龄构成分析

在纳入统计的83名外籍教师中,按间隔10年的年龄段进行划分,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外籍教师占35%,年龄在35岁至45岁的外籍教师占15%,年龄在46岁至56岁的外籍教师占12%,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外籍教师占37%,年龄在68岁以上的占1%。不难看出,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和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两个年龄段的外籍教师居多。年龄在24岁至34岁的外籍教师占35%,约占群体总数的三分之一。这部分外籍教师多为大学本科或研究生刚毕业的学生,没有太多的负担,对职业生涯和生活有着丰富多彩的设想。中国近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际化程度的提高也为外语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这些刚毕业的外籍教师牵挂较少、经历充沛,能更加主动地融入新的国家和环境,他们的年龄及阅历和国内在校大学生差距更小,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更为融洽。年龄在57岁至67岁的外籍教师占37%,也是外籍教师构成中的主力军。这些外籍教师大多在国内有过丰富的教育从业经历,在退休后有着不错的福利待遇,而且他们身体还比较健康,在余生中能在日新月异的中国继续外语教学,感受另一个国度文化风情的同时体验它国工作生活的乐趣,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很不错的选择。

三、外籍教师的国别构成分析

从外籍教师的国别构成来看,欧美国家外籍教师人数最多,共70人,来自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和澳大利亚,占外籍教师总数的84.3%,菲律宾、越南、日本、泰国、韩国等国的外籍教师共13名,只占总人数的15.7%,可以看出,欧美国家外籍教师人数远高于中国周边国家的外籍教师人数,对这一结果的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第一,英语已成为各国间交流的主要语言。英语已经成为各种国际会议、国际交流的官方用语,掌握了英语走遍世界都不怕。在中国,英语已被确认为第一外语,从小学到大学、博士研究生都需要学习英语。因此,以英语为母语国家的外籍教师的需求大幅增加。

第二,欧美国家与亚洲国家外籍教师价值观存在差异。西方国家外籍教师从小就具有冒险精神,到不同的国家,感受不同的文化对他们来说很具有吸引力,而亚洲国家的人更多地愿意在稳定的基础上求发展。

第三,欧美国家外籍教师本身的体貌特征具有宣传效应。作为民办高校的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独特的生命力。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从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外籍教师的引进除了提升外语教学环境外,还成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大亮点。

第四,除英语外的小语种教学起步较晚。究其原因,是对其它小语种的学习需求在云南相对较少,云南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在1999年就获得了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外国专家证,同年引进了第一名澳大利亚籍外教,后期随着云南外贸经济的不断繁荣,为迎合市场需求,学院从2007年开始陆续聘请了来自日本、韩国、泰国、越南等国的外籍教师,进行语言教学工作。

外籍教师范文篇9

【关键词】外籍教师工作动机心理问题差异化管理

关于差异化管理的理论近几年国内有所探讨,在此不作阐述。本文主要探讨组织成员异质性及其差异化管理的问题。从文献来看,国内对西方组织行为中的成员差异性对群体绩效的影响方面的介绍颇多,但国内对此问题的应用性层面的研究很少。本文拟从高校外教管理中凸显的实际问题出发,探讨外教的工作动机和心理问题的差异化管理问题。高校外教大多来自英语母语国家如美国、英国、加拿大等,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由于历史的缘由,差异巨大,西方国家对中国历来有陌生感、神秘感甚至恐惧感,这同时产生排斥力和吸引力,而改革开放以来又增强了中国对西方的吸引力。这种心理“拉力”(pull)与“推力”(push)的“合力”,使外教在心理上产生矛盾和冲突,最突出的就是表现在来中国的工作动机和来中国高校工作后所表现的心理问题上。

从现有国内研究外教管理的文献来看,对这两个与外教心理密切相关的研究甚少,而这两个问题与外教引进的工作效益最有直接关系。对此进行专题探讨,从差异化管理角度找出问题成因,归纳有效对策,有益于高校的外教管理工作,有利于提高高校引智工作的效益。

一、外教工作动机的差异与管理

高校外教主要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绝大多数来自英、美、加等国。由于现实中国对他们同时产生心理“拉力”与(推力),使他们来中国高校工作的动机差异性很大,值得我们关注。这样对聘请与甄别合格外教是有直接意义的。

1.1外教工作动机错综复杂

根据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的总结和对文献资料的归纳,外教来中国工作主要有这样几种原因:

(1)对在中国某个特定地域感兴趣

在此方面外教的心态是各种各样的,有的对中国沿海发达地区感兴趣,而有的则对内地的特定文化与人文社会环境感兴趣。有的已经在中国沿海地区工作过,但想到中国内地也试一试,以便全面了解中国社会或教育的情况。即外教来中国工作,在地域上有不同的“兴趣点”。

(2)对中国的教育教学感兴趣

中国学生以刻苦学习精神久负盛名,有的外教或是为了增加在国外的教育教学经验,以有利于以后在国内的职务升迁;或是为了了解中国高校的教学情况,以便作为与自己国家的比较;也有的是对教中国学生特别感兴趣等等原因。这类外教很愿意在中国学校进行教学工作。

(3)出于就业与丰富人生阅历的双重考虑

外教到中国来工作,既可以解决一段时间内的就业问题,又可以利用节假日游览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充分领略古老东方文明的无穷魅力,丰富自己的人生阅历,增长了见识,愉悦了身心,这种抱着就业与丰富人生阅历双重考虑的外教所占比例是较大的。

(4)对工作单位特别有兴趣

有的外教特别注重工作单位的微观环境,所具有的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或特色文化,如有的外教在与我们联系的过程中就明确表示,对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这所中国内地的“千年学府”、“百年师范”这些“longhistory”(悠久的历史)特别感兴趣而愿意来此工作。这些往往是国内的老牌学校或名牌学校。

(5)出于“打工”的想法

近些年来“热门专业”规模高速扩张,社会就业对外语要求越来越普遍,内地普通高校在聘请外教过程中急功近利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聘请的外教多是来华务工人员,教学质量难保证;来自非洲、东南亚等说英语地区的“留学生外教”也占了一定比例,这些“外教”多是高中毕业后来华攻读本专科热门专业学位的留学生。外教构成参差不齐的现象在独立学院和专科高等学校的更为突出。

1.2对外教工作动机的差异化管理策略

首先,在招聘阶段,要特别注意应聘对象来中国任教的动机是什么。对于普通院校来说,前些年聘请外教尤其是英、美等国的外教很难,能来就不错了,顾不了他们的工作动机。现在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现在西方发达国家要求来工作的外教“找上门”来的越来越多,使我们有了较大的选择余地。只有在动机上与本校的工作需要相一致的外教才有利于来校以后的工作和管理。所以,在招聘阶段,我们可以不急于求成,一定要通过不同途径和方法,把对方的工作动机搞清楚。

其次,根据个别差异进行日常管理工作。对那些喜欢利用节假日外出旅游的外教来说,由于我国高校有很多特殊的情况,利用节假日进行调课、补课的情况是常有的事。而有的外教出于自己的需要,要“严格按合同办事”,由此产生冲突;或是外教在外旅游计划不周,延误了返校日程而导致掉课,出现教学事故。这种情况也经常发生。所以,在取得外教同意的前提下,争取参与他(她)的旅游计划的制定,合理安排日程并留有余地,避免教学事故的发生。

第三,要进一步了解外教工作动机。外教来校工作后,要对此做进一步了解,以便发现新的问题并采取对策。如有的外教在应聘联系过程中给人的印象很好,刚来校工作的一段表现也不错。但不久就暴露出严重的品质问题,可以肯定其来中国工作的动机是“不纯”的。这时就只能采取断然措施,终止合同,但是非常麻烦。因此,对所有来校工作的外教,不能仅凭第一印象,要加强深入了解,尤其是要了解其主要动机是什么。第一次签合同时间最好是一个学期。这样就给我们今后的工作留有充分余地,也能避免纠纷的发生[6]。

最后,要促使外教形成新的动机。要积极组织外教开展系列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参加学生组织的活动,一些主题活动(如圣诞节)可以由外教“唱主角”,还可以吸收他们参与某些相关的专业或学术活动。这样就促使外教在实际工作和活动中形成新的动机和兴趣点。也可以做到教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外教在各种活动中也逐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会主动拓展工作的范畴。这项工作做好了,就会使外教本来差异较大的动机逐渐凝聚到学校需要的方向上来。这才是外教动机差异化管理的根本目的。

二、外教心理状态的差异与管理

根据我们多年来在外教管理中对外教的长期观察和分析乃至追踪研究,外教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多是由于“文化差异”和“具体情境”这两大因素而引发的适应不良[7]。这些心理问题与医学标准的心理问题相比虽然没有那么典型,但其相关指标仍然可以作为参照体系。

2.1外教心理问题现象分析

可以把外教的心理问题归纳为4种类型:一是因具体情境和人际关系引起的恐惧情绪,二是因思乡之情引起的抑郁情绪,三是因优越感与自卑感交替产生而引起的双向情绪,四是因文化差异和前途问题引起的焦虑情绪。下面对这几种心理现象进行具体阐述。

(1)因思乡之情及不适应环境而引起的抑郁情绪

这种情况大多表现在中老年外教身上。这些人往往经历坎坷,由于多种因素,他们辞掉了国内的工作、离别了亲人而来到中国高校任教。本来就思想负担较重,来到中国以后,由于文化和环境差异,加上思念远在国内的亲人,会导致抑郁情绪。如果学校提供较好的通讯条件,如越洋电话畅通,互联网(英文版软件)联系方便;学校外事工作人员或同行对他们热情、亲近,嘘寒问暖,关怀备至,这种思乡之情会得到有效缓解甚至化为无形。但如果通讯条件差,与国外联系不便,或是学校有关人员对他们漠然置之,反而会加重这种抑郁情绪。表现为伴有焦虑症状的心境不良,情绪低落,紧张不安,身心状况不佳,从而无心安排好日常生活,也无心投入教学工作。

(2)前途问题引起的焦虑情绪

焦虑心理主要表现在年轻或中年的外教身上,他们多数抱着来中国积累国外工作经历,同时学习中文,以便以后可以找一个很好的工作,因为现在在西方国家,有中国工作经历而且懂汉语的人是很“吃香”的。但他们担心在中国高校工作很难适应,或不知道怎样才能适应,如果不适应将来怎么办等等,使他们难以预料以后的出路,感到前途未卜。因而刚来中国就有明显的焦虑心理。表现为莫名的紧张、担忧,总担心不适应或是无端地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等等。

(3)因优越感与自卑感交替而产生双相情绪

这主要表现在中老年外教身上。他们深受欧美文化影响,有一种天然的优越感,在工作中凡事都认为自己的看法就是代表着先进和科学,他们是把世界上最先进的东西带到中国来了。但来中国后,他们又发现中国并不是他们想象或“传说”中的那样落后,现实中的中国人也并不自卑。今天的中国人在外国人面前大多都充满了自信,能够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西方人。这种情况令这些外教在心理上难以适应。因此,当他们工作顺利,因工作成绩得到肯定、受到尊重的时候,往往情绪高涨;而当工作或其他方面不顺,如教学方式与学校要求差别过大而受到非议,其他中国同行对自己并不是很佩服,或是行为方式方面校方经常提出意见的时候,则往往情绪低落甚至有一种莫名的自卑感。表现为他们的情绪随外部反应的变化而起伏不定,常常是情绪高涨与低落交替出现,而现实中,更多的时候是情绪低落。从而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工作状况与效果也很不稳定。

(4)因具体情境或人际关系引起的恐惧情绪

这可以表现在所有年龄段的外教身上,因人而异。主要是由于具体情境与国内差别甚大,而有些高校的教职工对外教大多有“避而远之”的情况,在工作中不与外教主动沟通,外教会因此产生恐惧情绪。加上如果在教学思想或方式方法等方面与中国同行差距甚大,受到学生或中国同行的非议等情况下,他们就会觉得中国人确实难以相处,会加重这种恐惧情绪。因此,部分原来就性格内向的外教就采取与中国同行“不交往”的态度。表现为除上课以外,基本上与校内的中国同行不主动交往沟通,对学校外事工作人员过分依赖,从而感到苦闷、烦恼和对人际关系的畏惧。

2.2外教心理问题的差异化管理

外教的心理问题的产生其成因并不复杂,大多是由于文化差异和情境因素而引起的。只要我们在工作中采取相应的措施,他们的心理问题大多都能得到较好的解决。在多年的外事管理工作中,我们注重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其有效的对策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提供良好的生活和通讯条件

具体情境和人际关系对外教的心理问题具有首先“诱发”的可能,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给外教提供舒适、方便,配套齐全的居住条件,在外教来之前就把所有生活用具用品都备齐全,使外教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比想象的要好得多”。他们的紧张和担忧就可消除大半。装备好越洋电话和电脑网络(英文版本)。外教来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家人和朋友打电话和进行网络联系。如果这里出了问题,外教立即就会有不良的心理反应。只要外教的电话、电脑或网络出了问题,必须尽最快速度进行维修,始终保持畅通。使他们觉得与国内没有什么差别。这样就能有效地克服因地域差异而导致的心理隔阂。

第二,用民族性格影响外教

国内有一种误解,好像对西方人主动、热情的话会引起他们反感。其实不然,我们从实际中了解到,他们其实非常希望我们主动、热情地帮助他们迅速建立起各方面的关系和解决一些问题。我们可以充分体现中国人热情好客的特点,主动热情地去关心他们。外事工作人员要做“桥梁”和“纽带”,把外教与校内的教学、后勤等部门及校领导有效地联系起来。事实证明,外教对中国人性格的这种特点是肯定的,也正是他们需要的。

第三,关心外教的日常工作和发展

要根据外教各自不同的情况关心外教的教学工作和今后的发展问题。要主动地试探性地了解外教的意向。外事工作人员通过各种途径鼓励合格外教能在本校持续教学工作,对于想要去国内外地工作的外教,不能撒手不管,也要主动帮助他们,给他们去外地工作提供信息和可能的条件。外教感动之余也没有了焦虑心理。有的外教在外地工作甚至回国一段时间以后,又要求返回本校任教,认为“还是这里像家里一样”。帮助外教在专业教育方面的发展。对在校进行外语口语教学满一年且责任心强、教学效果好的外教,可同系、部协商,酌情介绍其担任专业课教学任务。外教们很重视这个事情,认为这是他们在教育工作上的一个发展,回国以后会有很大的价值。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外教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也使他们在教学上有更高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谢进川.关于差异化管理的理论探讨[J].理论前沿,2005年第23期.

[2]刘树林,唐均.成员差异性对群体绩效影响的国外研究综述[J].科研管理,2005年第6期.

[3]康鑛.知识员工的异质性特征与差异化管理[N],光明日报,2008年2月6日.

[4]唐健吾.论高校引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5]教学评估显示武汉部分高校外教有点“水”[N].武汉晨报,2007年6月4日.

[6]金一超.论外籍教师聘请和管理工作的重新定位[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

[7]郑晓辉.论中西方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的差异[J].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7年第5期.

[8][英]布丽姬特·贾艾斯.变态心理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33-238

[9]赵巧红.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研究[J].卫生职业研究,2007年第9期

外籍教师范文篇10

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本研究以周星和周韵[14]、李素枝[5]和谢晓燕[22]的3次研究设计为参考,以两所同层次高校内执教交际性口语课程的中外教师为研究对象,拟研究中外教师在EFL课堂话语总量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中外教师在课堂互动中提问的类型及其比例,以及中外教师在课堂互动中反馈的类型及其比例。(二)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了同一城市相邻的两所同层次高校内的4名中国教师(CT)和5名母语为英语的外籍教师(FT)为研究对象,其中中国教师都承担着2009级中文专业大学英语口语四级课程,5名外籍教师则承担了2009级英语专业口语四级课程。(三)研究方法与步骤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和描述国内EFL课堂语境下中外教师课堂话语的特点,而不涉及任何课堂话语与教学行为之间的因果探讨,因而采用以课堂观察为主的自然调查法,并对教师进行了访谈。数据采集共持续两周,其目的是获取不同教师讲授相同课程相同章节时的课堂话语。在未事先通知和不干涉课堂教学的情况下,笔者对9位教师进行跟班听课,对各自讲授的两课时(50分钟/课时)进行了完整录音,在课后与同事一起转写录音,并对音频和文字材料进行了统计分析。

结果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