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界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0:54:02

外界

外界范文篇1

【论文摘要】:综述了外界环境条件对西瓜种子生活力、种子萌发,根系、茎叶的生长,开花、结实及果实发育等方面的影响,为生产实践提供依据。

1.外界条件对种子生活力的影响

1.1种子

西瓜种子由种皮和胚组成,胚是由胚芽、胚轴、胚根和两片子叶组成,养分主要贮藏在子叶中。种子越大,子叶也大,生活力越强,初期生长强壮,成苗容易。

1.2贮藏条件

种子生活力受贮藏条件影响大,干燥和低温条件下种子可贮藏20年以上,而高温高湿则易使其丧失生命力;一般商品种子,3年以内陈种子与当年新种子无差异,保存1年的种子发芽率略高,长势略强,但不突出。

1.3土地

同一品种、不同产地生产的种子,在饱满度、色泽、千粒重等方面有明显差异,生活力有强弱,但在生育、果实发育及成熟期等方面没有差异。

2.外界条件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西瓜果实成熟过程中种子着色成熟,并具备发芽能力,西瓜种子没有休眠期,遇有适当的水分和温度条件即可发芽。

2.1温度和水分

普通西瓜种子发芽的适宜温度为25~30℃;温度在15℃以下时,发芽迟缓且易烂籽;35℃易对种子造成伤害。水分是西瓜种子萌发的首要条件,25~30℃条件下种子吸水较快;水不足时,种子发芽延缓甚至不发芽;而水分过多,种子又会因得不到充足的氧气而窒息,导致发芽晚或不发芽。

2.2光照和氧气

光与西瓜种子发芽的关系表现为嫌光性,但在25~30℃条件下,嫌光性不能充分显示,较低温度(15~20℃)下表现显著,所以生产上采用避光催芽十分必要。氧气对发芽至关重要,发芽时土壤中氧的含量必须在大气含氧量10%以上,如氧气不足,种子内会形成乙醇和乳酸等有害物质,严重抑制发芽。播种太深,土壤含水量过高或粘重板结,催芽过程中种子表面积水或容器封闭太严等均会供氧不足,使种胚生长发育不良,发芽率、出苗率降低,严重时种子霉烂丧失活力。

3.外界条件对根系生长的影响

植株根的生长与植株地上部的生长发育有关,同时又直接受土壤温度、水分、盐类浓度、氧气及土壤微生物等因素影响。

3.1温度

根的生长发育适温是28~30℃,最低温度是10℃,根的生长量与温度关系密切,在12~13℃时的生长量约为最适温度的1/50。由此可见,生长初期力求温度接近适温对根的生长至关重要,生产上采用高垄栽培覆盖地膜、及时中耕、嫁接换取耐低温根系等,对促进根系生长发育十分必要。

3.2水分

西瓜是耐旱性强的作物,在土层深、通气好、地下水位低的地方,根系的生长范围水平方向伸展1.5m下伸1.2~1.5m;定植成活后,地表干旱易使幼苗形成发达的根系,相反根部浇水多易形成狭小的根系,正所谓"旱长根,水长苗"。因此,定植后及时中耕,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尽量不浇水,对促进西瓜根系生长、降低成本及优化土壤生物都具有积极意义。需要浇水时,应这样进行:在根系形成前减少灌水次数而增加灌水量,使地面不至于过湿,使水分渗透到土壤深层根系深扎,根系形成后,应注意1次灌水量不宜过多,以防止积水引起深根障害。

3.3矿质营养

土壤氮素含量充足,地上部分的生长优于根系,而磷和钾则有利于根系生长;伸蔓期以前植株内氮、磷积累较多,生长中后期磷、钾的积累较多,氮、磷在生长初期吸收较高,钾前期吸收较少。因此,施肥时应注意氮素营养要适量,前期适当控制;磷肥宜早施;钾肥前期适量,重点追施。

3.4土壤氧浓度

瓜类根系呼吸作用很强,属于好气性,氧气供应对于根系的生长和代谢是必需的。缺氧的土壤环境会导致有毒物质的形成,反过来抑制根生长,严重时导致根窒息,地上部分表现生长点发黄失绿,天气骤晴后叶片萎蔫,严重的导致死亡。

3.5土壤微生物

在根的周围细菌和放线菌多的情况下,根的生长良好,这些菌类对有害的尖孢镰刀菌起拮抗作用,而降低其密度和抑制其致病活力,同时也有利于有机肥料的分解,从而改变了根系生长的环境条件,更有利于根系吸收养料[7-11]。因此,栽培上最好采用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通透性等措施,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另外,温室大棚用化学药剂或热处理进行土壤消毒后,土壤微生物显著减少,施入牛粪等堆肥和生物磷钾肥等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肥料,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抑制有害病源菌再污染而发病,并促使根系生长。

4.环境条件对开花的影响

4.1光照

光照充足,花蕾发育充实,开花能力提高。成熟后的花蕾在温暖的环境下,黑暗期最低需连续2小时才能开放。

4.2温度

低温易使花成熟不良。夜温越高,开花越早,中熟品种产生花粉的最低温度是13~14℃;从花粉的发育来看,最好夜温在16℃以上,低温、高温均妨碍花的正常开放。

4.3水分

花蕾被浸湿延迟开花,尤其是滴湿、淋湿使开花更晚,产生的花粉变劣。

5.环境条件对结实的影响

5.1花粉的生活力

花粉的生活力与授粉时的环境条件、雄花营养状况、花粉的成熟度状况关系密切。西瓜在气温23~27℃时,花粉萌芽旺盛,花粉管伸长能力强,温度过高或过低均可降低花粉的发芽率[2]。营养条件好时,花粉发育充实,成熟度好的大蕾花粉生活力强。西瓜花粉发芽要求较高的空气湿度,当空气湿度为95%时,花粉发芽率为92%,空气湿度为50%时,发芽率降至18%。土壤湿度充足,花蕾大,花粉生活力强;土壤干旱,花蕾生长受到影响,花粉生活力下降,因此,开花前土壤墒情不足时,小水灌溉(浇授粉水)十分必要。西瓜花粉耐水性弱,如果雄花和雌花柱头上淋水,就会丧失生育能力;西瓜的雌、雄花都向上开放,容易受雨水和水滴的影响,因此,棚室栽培西瓜棚膜内的水滴应充分注意,授粉后应该用标记纸帽遮盖雌花防水。

5.2雌花素质

子房大、柱头数目多、花柄弯曲成钓鱼钩状的雌花素质好,容易结实,而且果实也大;易坐果的品种,雌花率高,而且雌花素质亦高。

5.3授粉

刚开放的雌花生活力旺盛,此时授粉结实率最高。清晨雄花散粉后至上午9:00是授粉的最佳时间;中午前后柱头分泌液影响授粉,同时,此时空气湿度较低,温度偏高,影响花粉和花粉管伸长,此时授粉结实率显著降低。授粉后,幼果的发育是靠种胚和种子产生的生长素的刺激,同时促进各类物质向子房转移,因此,授粉量的多寡对结实率高低、果实发育好坏乃至产量和品质等均有很大影响[1-4]。

5.4营养条件

叶数多,叶面积大,根系发达,吸收的营养物质多,结实率高;光照强,气温适宜,二氧化碳充足(尤其在覆盖条件下),光合产物多,营养充足,结实率高;而阴雨天低温弱光条件下,光合产物低,营养条件差;在氮素肥料吸收过多,瓜蔓疯长状态下,同化机能下降,同化物质积累少,营养条件差,结实力下降。

6.环境条件对果实发育的影响

6.1温度

果实发育前期以23~24℃的较低日均温度为佳,这一温度能有效维持子房细胞保持旺盛的分裂增殖,为以后进一步生长打下基础;果实膨大期比较理想的日温是30~32℃,夜温为18℃,昼夜温差为10~15℃,可有效减少呼吸消耗,增加糖分积累。生产中尤其是棚室栽培,尽量将幼果置于较为温暖的环境中,如高垄的地膜上或地膜内,有时虽然气温较低,但较高的地温也可促进其生长。

6.2光照

光照不但影响环境温度和植株光合效能,而且影响果实自身温度和光合作用,从而直接影响其生长发育。光照不足,果色变淡;但当果实受到强烈的直射光照射时,皮色不鲜亮,严重时会发生日烧。生产中对果实的管理,前要晒,后要盖。

6.3水分

果实膨大期至中期,是西瓜一生中需水量最大的时期,充足的水分供应可促进细胞分裂和膨大,特别是开花坐果后7-23天是最为关键的时期,缺水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特别明显[2-18]。

6.4营养条件

果实膨大不但需要叶片的光合产物,而且需要根系供给大量的矿质营养元素,因此,追肥十分必要,但追肥数量、时期应根据幼果的大小、新生叶片的大小、蔓的粗细、节间长度等具体情况进行。

参考文献

[1]王坚、蒋有条、林德佩,中国西瓜甜瓜[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

[2]柳李旺、陈崇顺、陈锋,生物技术在西瓜遗传育种研究中的应用[J],果树学报,2004.

[3]高林旭,西瓜植株性器官的分化与形成[J].中国西瓜甜瓜,2001.

外界范文篇2

关键词:红花愈伤组织;不定芽;蔗糖;氮源;pH值;温度;湿度;光照

红花为菊科一年或二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喜温暖、干燥气候,抗寒性强,耐盐碱。红花全身是宝,花、籽粒、茎叶、秸秆等均可综合利用,是一种集药材、油料、染料为一体的特种经济作物。由于红花无性快繁体系很难建立,并且目前国内对红花离体培养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通过改变不同的培养条件来研究红花无性快繁体系的建立,以期有利于红花的资源保护、扩大繁殖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一、材料与方法

1.1材料红花种子由新疆塔城种子公司提供;实验以采收后1年后的红花种子不同日龄无菌苗子叶作为外植体。

1.2方法红花种子,经70%酒精清洗30s,0.1%升汞表面灭菌10min,无菌水洗4~5次,接种到种子萌发培养基:1/2MS+1.5%蔗糖+1mg·L-1GA中,取接种7日龄的红花无菌苗子叶作为外植体,分别接种至含有不同碳氮源、不同pH值、不同温度、不同湿度和不同光照的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和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愈伤组织的鲜重增长量。

子叶完全愈伤化以后,将其转入不同pH值的分化培养基中,诱导不定芽的产生。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和不同光照强度的条件,培养25d后,观察不定芽的形成情况,观察分化情况,待不定芽形成以后,将其移至生根培养基中,每20d继代1次,观察生根情况。

二、结果

2.1碳源在红花愈伤组织生长过程中的作用碳源既是重要的能源物质,也是一种重要的渗透压调节物质,对植物离体形态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碳源的主要提供形式是糖类物质,其中以蔗糖最为普遍,蔗糖是植物体内糖类运输的主要形式,也是某些植物贮藏的主要化合物。有研究认为,蔗糖的浓度对于组织培养很重要,适当的浓度对于维持培养基渗透势,提高植物组培再生频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实验探讨了不同的蔗糖浓度在红花脱分化过程中起的作用,分别取1%~7%的蔗糖添加到培养基中,结果见图1,以红花愈伤组织鲜重增长量计算,培养基中加入的蔗糖含量在1%~3%范围内,鲜重增长量呈上升状态,蔗糖含量在3%~7%范围内,红花愈伤组织的鲜重增长量呈下降趋势,蔗糖含量在3%时,愈伤组织鲜重增长量出现峰值,达到6.8g,蔗糖含量低于3%时,在培养初期,鲜重增长迅速,培养后期,鲜重增长缓慢,以致收获时,生物积累量不高,蔗糖含量高于3%时,鲜重增长量明显下降,说明蔗糖含量过高,不利于细胞生物量的积累。

2.2氮源对红花愈伤组织生长的影响培养基成分影响植物离体形态发生的效果,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KNO3和NH4NO3是两个重要的氮素来源,其含量高低可影响愈伤组织生长、离体形态发生,且不同植物、不同的离体培养时期对KNO3和NH4NO3的需求亦不同。在红花愈伤组织培养基中添加了不同浓度的KNO3和NH4NO3,观察二者对红花愈伤组织、不定芽和生根情况的影响。由表1可知,NO-3和NH4+均有利于细胞生长,当MS培养基中去除NH4NO3,仅加入KNO3时,细胞生长缓慢,不定芽分化率极低,但分化出的不定芽伸长略有伸长;当MS培养基中仅加入NH4NO3,去除KNO3时,细胞生长极其缓慢,对不定芽的分化及生根没有促进作用;在MS培养基中加入2倍KNO3时,细胞生长快速,比正常高出4.6%,不定芽分化效果较好,对不定芽伸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生根情况与正常接近;在MS培养基中加入2倍NH4NO3时,细胞生长一般,比正常低出6.2%,不定芽分化效果与正常MS接近,对不定芽伸长起抑制作用,生根情况与正常MS接近。因此说明,①细胞生长量的积累和不定芽的分化、伸长所需的氮源均不是单一形式的,既需要硝态氮又需要氨态氮,只有二者配合使用才能达到理想效果;②KNO3的含量加倍有利于细胞生长量的积累,同时还利于红花不定芽的分化,对不定芽的伸长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③NH4NO3的含量加倍,对不定芽的伸长起到抑制作用。

2.3红花培养物在不同酸碱性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基质初始pH值是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的主要影响因子,它直接影响培养物的生长、分化和物质积累。基质最适初始pH值一般为5.0~6.0,但因植物培养的不同种类、不同部位及不同生理状态而异。本实验将培养基的pH值设置5个梯度,分别为5.4,5.8,6.0,6.5,7.0观察其对红花培养物的影响。结果见表2,pH值的变化对愈伤组织的鲜重、不定芽的分化和生根均有一定影响。在一定范围内,鲜重增长量随pH值的上升而上升,pH值为6.2时,达到峰值,之后又随之下降。当培养基偏酸性即pH值为5.4时,不定芽的分化率低,叶片为浅绿色、水分含量高;pH值为6.2时,不定芽分化数量相对较多,且叶片颜色深绿,水分含量少,抗逆性强;当培养基为中性即pH值为7.0时,不定芽分化极少,可能是由于中性环境的培养基过硬,不利于生长调节物质在胞内的运输,以致愈伤组织难以吸收养分,难以分化形成不定芽。

2.4温度对红花培养物的影响红花分为春播和复播,春播红花适宜期在4月上旬;春播红花在5月份处于出苗、分枝期,温度较适宜。复播在6月左右,复播红花7、8月处于苗期和花期生长阶段,出苗期间气温偏高,出苗速度加快,花期是红花开花授精、籽粒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故生长期间需要有较好的光热及水肥条件,要求日平均气温保持在25~27℃。本实验将培养物分别置于18℃,21℃,24℃,27℃,30℃下培养,比较不同温度对培养物的培养效果,结果见表3,24℃是愈伤组织培养的最佳温度,24~27℃形成的不定芽状态都较好,但21℃生根效果较好。这证明了较高的气温利于出苗。表2pH值对红花生长的影响“-”表示无;“+”表示生长缓慢;“+”越多表示效果越好。

2.5湿度对红花培养物的影响红花有强大的直根(根深达213cm),能吸收土壤深层的水分,同时,枝叶均具有很厚的蜡质层,能降低因蒸腾作用而消耗的水分,所以耐旱怕涝是红花的重要习性之一。新疆气候极为干旱,年降水量北疆为100~250mm;南疆在100mm以下,在稍有灌溉条件的土地上种植红花,则生长良好。根据红花的这一习性,设计了不同湿度条件来考察离体培养条件下红花的生长情况。结果发现,随着湿度的不断升高,鲜重增长加快,湿度达到70%时,愈伤组织含水量和鲜重增长量均达到最高,但愈伤组织出现玻璃化现象,且不利于分化形成不定芽,湿度为30%时,不定芽分化及生长状态均较好,生根情况也良好,湿度达到90%时,鲜重增长反而下降,愈伤组织呈透明状,继续培养将会死亡。

2.6光照在红花培养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光照对外植体愈伤组织的发生和不定芽的分化有很大的影响,它的作用不能为任何种类的植物生长调节物质所代替。离体培养条件下培养物需要光照,且培养物的不同发育阶段对光照的需求亦不相同。结果见表5。黑暗培养有利于愈伤组织细胞生物量的积累,同时利于生根,但不利于分化不定芽;短时间光照与长时间黑暗交替培养,不利于愈伤组织分化形成不定芽;长时间光照与短时间黑暗交替培养,也出现较多绿色芽点,有利于分化形成不定芽,也有根生成;而光照培养愈伤组织为坚硬状态,且有绿色芽点出现,但芽点分化数目不是很多,不利于生根,这于红花喜光照的特性相符。因此不同的发育阶段就应选择不同的光照条件。表3温度对红花生长的影响表4湿度对红花生长的影响“-”表示无;“+”表示生长缓慢;“+”越多表示效果越好。

三、讨论

在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外界环境的改变均可影响植物的生长状况。高文远等的两次卫星搭载实验均表明,空间环境对红花的生长发育、酶活性等有一定影响,从而间接影响红花的产量和质量。黄永发等进一步研究发现,空间因素对红花中的芦丁、槲皮素、山萘酚3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有一定影响。公务员之家:

情况黑暗7.0淡黄色近似透明状愈伤组织没有不定芽分化++光照5.2绿色,坚硬的愈伤组织,且有绿色芽点形成不定芽分化数量不多,叶片为深绿色-8h光照,16h黑暗交替6.6浅黄色松散愈伤组织不定芽分化数量不多,叶片为浅绿色,部分叶片含水量高++16h光照,8黑暗交替6.0.绿色,大部分较为坚硬的愈伤组织,且有绿色芽点形成不定芽分化数量较多,叶片为深绿色“-”表示无;“+”表示生长缓慢;“+”越多表示效果越好。

在植物组织培养的过程中,不论是化学因素还是物理因素都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植物的茎、叶都可以产生蔗糖,光合作用在叶绿体基质中形成的磷酸丙糖,经叶绿体被膜上的磷酸转运器与无机磷交换进入细胞质,在相关酶的催化下形成蔗糖。正因为细胞壁中有蔗糖酶,植物组织培养基中的蔗糖分子扩散进入细胞壁后,能够被蔗糖酶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这些单糖分子再以主动运输方式进入外植体细胞被利用。氮源含量的高低也可影响愈伤组织生长、离体形态发生,pH值也是红花离体培养过程中诸多影响因子中的一个,它可能影响膜状况、跨膜流、生长调节物质在胞内的作用、呼吸状况、细胞的分裂和分化。关于红花组织培养发育过程的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鲍海荣.红花栽培技术中国林副特产[J].2004,72(5):14.

[2]高文远,赵淑平,薛岚,等.空间环境对红花萌发和营养生长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8,23(12):712.

外界范文篇3

[关键词]人民币汇率;国际收支;外汇管理

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各国货币对美元或出现较大幅度贬值,或表现的十分疲软。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人民币汇率却表现的异常稳定,成为全球最坚挺的货币。尽管如此,国内外市场上还是产生了强烈的人民币将贬值的心理预期。从国外看,有人认为人民币贬值是迟早的事。从国内看,1998年1月和7月,在各大城市出现了两次黑市炒汇高潮;另一方面,部分企业骗汇、逃汇、资本外逃问题十分严重。这些现象说明国内外人们对于人民币汇率缺乏信心。在不兑现信用货币制度下,信心问题对货币来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所谓信心主要指某种货币的持有者愿意继续保有它,而不会发生惊慌地从一种储备货币转向另一种储备货币的情形。在上述背景下,针对国内外对人民币汇率所持的怀疑态度,中国政府多次强调人民币不会贬值,以此增强人们对人民币的信心。那么是否说,中国政府强调稳定人民币汇率人民币汇率就稳定了呢?换句话说,是一种权益之计,政治上的需要还是基本经济因素起作用呢?人民币汇率今后走势将如何呢?

一、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直接因素

国际收支状况是决定和影响一定货币汇率变化的直接因素。一国国际收支发生顺差,就会引起外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供应增加,顺差国的货币汇率就会上升;反之,一国国际收支逆差,就会引起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应短缺,逆差国的货币汇率就会下跌。就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看,1994年以来,国际收支连年顺差,其中外贸顺差,资本项目下净流入,外汇储备连年增长,由1993年底212亿增加到1998年底1450亿美元。人民币汇率稳定,由1994年底并轨时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升值到1美元兑换83元人民币。这表明国内外汇市场在相当长时期内已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人民币有升值的要求。为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央行入市操作,收兑美元投放人民币。但基础货币投放过多,又使央行货币政策选择空间狭小。因此,政府适时推出外汇改革措施。一是扩大居民因私出国个人用汇的范围和标准;二是把外商投资企业纳入结售汇体系;三是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中资企业保留一定额度的现汇。这一系列改革使人民币没能进一步升值,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在亚洲各国货币大幅贬值的情况下,我国未来的国际收支会如何演变,这将直接影响人民币汇率的走向。

1贸易收支状况分析。从中长期看,贸易收支状况在整个国际收支中具有决定的意义。1997年,我国外贸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较小,当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25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出口1827亿美元,增长209%,进口14236亿美元,增长25%,全年贸易顺差403亿美元。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日益显露和加深,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额3239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04%。其中出口1837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05%,进口14017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贸易顺差4359亿美元。1999年,我国外贸仍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但仔细分析,也面临一些有利因素。从外部看,对我国外贸出口影响最大的亚洲金融危机各国和地区的金融形势已经稳定,经济已度过最困难的时期,1999年大部分国家和地区经济会出现恢复性增长。货币币值稳定并可能出现一定程度升值,这有利于我国恢复对该地区的出口。同时,我国实施的出口多元化战略仍会继续发挥作用。从内部看,决定贸易收支最基本的因素是国内经济状况。1999年,我国国民经济将继续保持较高增长速度,社会商品零售物价将在低位徘徊。在这样的局面下,外贸出口面临的有利因素是:首先国家对外贸出口给予政策支持。国家采用出口退税、税收优惠、出口信贷等手段鼓励出口。由于亚洲货币贬值的压力,国家一方面加快了出口退税进度。另一方面,从1998年1月1日起提高纺织品和机械产品的出口退税率,6月1日起提高煤炭、钢铁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1999年1月1日起又一次提高了机电、纺织、钢材、水泥等产品的出口退税率。适当的提高出口退税率可以降低出口企业的成本,增强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同时,银行加大对外贸企业支持力度,对产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优先提供贷款;特别是对机电产品出口给予政策支持;提高向外经贸企业贷款比例。这些政策措施使企业资金紧张状况明显改善。其次,出口成本的稳定为出口增长提供了条件。企业产品成本主要是由原材料、工资、运费及税金构成。从原材料看,1994年以来,由于人民币持续小幅升值,这使得以进口原材料从事生产的外贸企业成本相应下降。与此同时,国内物价逐步下降,原材料价格也呈跌势。从工资看,我国工资增长率不断下降。自1995年以来,我国工资增长率下降30%多。原材料和工资下降,使企业换汇成本下降。据沿海主要港口城市的统计,1997年退税后出口换汇成本为7966元人民币。估计1998年以后仍会大体如此。这是因为,一是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连续六次降息,贷款利率水平不断下降;二是1997年10月中国又一次较大幅度地降低关税,幅度达26%,这使以进口原料和中间产品从事加工的出口企业可以相应地降低其成本;三是物价稳定,并略有下降,因此,可为出口的稳定和增长创造相应的条件。再次,国有外贸企业积极转变经营机制和增长方式。近年来,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现代企业制度逐步确立,以及人民币小幅升值的压力,使国有外贸企业逐渐改变了过去那种依靠本币贬值刺激出口的粗放型经营方式。开始加强管理,挖掘内部潜力,大力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加快技术改造,调整商品出口结构,实行多元化市场战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逐渐走上效益型的对外贸易之路。因此,作为出口规模扩张主导因素的一般贸易,其增长的内在动力和机制已相对稳定,今后将继续发挥作用。第四,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势头强劲,成为对外贸易的生力军。外商投资企业总体技术水平较高,对外熟悉国际市场,应变能力强;对内管理完善,机制灵活,企业新建,人员负担轻,自有资金充裕,成本控制好,同时又可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在上述因素共同作用下,其出口换汇成本普遍低于中资企业。出口增长速度较快,在全国总出口额中所占比例从前几年的10%上升到1997年的407%,1998年进一步上升为42%。上述分析表明,现行的汇率水平是有利于出口的。亚洲金融危机后,在东亚各国货币大幅贬值的严峻形势下,1997、1998年贸易顺差403亿、3459亿美元也支持这一论点。事实有力地证明了至少在目前人民币汇率并不存在高估问题。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1998年我国出口增速下降较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受向亚洲出口大幅下降的影响,应该说主要是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当然,在现行的汇率水平下,部分企业、主要是中资企业出口亏损,企业在补偿可变资本后,仅能补偿部分不变资本。但即使这样,国内宏观经济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迫使企业通过出口去寻求市场,这既符合企业本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也符合社会需要和利益,同时也会获得政府的支持。

2资本收支状况分析。影响外汇供求从而影响货币汇率的还有资本项目收支状况。当一国有资本大量流入时,在外汇市场上外汇供过于求,外汇汇率下跌;反之,外汇求过于供,外汇汇率上升。改革开放以来,流入中国的外资4200多亿美元,其中2747亿美元为直接投资,外债为1460亿美元。在借入的1460亿美元外债中,85%左右是长期债务,仅有15%是短期债务,外债结构合理,无论偿债率、负债率和短期债务比率都大大低于国际通行标准。具体看,从1994年以来,资本项目下净流入规模较大且比较稳定,1994、1995、1996、1997年四年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326亿美元、370亿美元、400亿美元、452亿美元。我国连续四年成为全球实际利用外资数额居第二位的国家。外资大规模的流入,外汇供过于求,给人民币带来了较大的升值压力,为避免本币升值幅度过大给我国出口带来不利影响,央行入市在外汇市场上大规模收购美元。可以说,近年人民币处于升值状态是市场供求关系演变和央行干预的结果。央行不会也不应该在贸易持续顺差并规模较大时应部分企业要求及市场预期引导本币贬值。亚洲金融危机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吸引外资,但影响不大。这是因为我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主要的不是取决于东南亚有关国家的对华投资。因此,近期我国外资流入规模仍将处于较高水平。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为抵消其对我国吸引外资的消极影响,1998年我国政府已出台了进一步吸引外资政策措施,其主要有:第一,实行优惠政策。对外商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需进口的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投资于其他鼓励类项目需进口设备减半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第二,补充修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进一步加大开放的程度,拓宽允许外商投资的领域,引导外商投资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第三,引导和鼓励外商到中西部投资。对我国产业政策中限制外商投资,但能发挥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优势的项目允许外商在中西部兴办;中西部地区的省会和沿边城市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政策。上述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在今后发挥作用。同时,由于我国避免了金融危机的直接冲击,并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减少了投资风险,增强了外商投资的信心。1998年1—11月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达417亿美元。中国仍然被列为最佳的投资国之一。因此,可以预计,从中长期看,只要中国改革开放方针不改变,外资就会继续大量流入。这是因为,中国经济进入长期稳定发展时期,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结构调整,巨大的人口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的扩张潜力,极高的储蓄率所转化的投资率,低廉的劳动成本和充裕的人材,教育投资的持续增长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高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广泛应用,政治的稳定等已经变成投资的良好预期。

分析显示,中国的国际收支短期内不会发生逆转,良好的国际收支状况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直接因素。

二、低水平的通货膨胀是人民币汇率长期稳定的根本原因

在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两国货币之间的比率,从根本上来说是由各自所代表的价值量决定的。一国货币的对外价值是对内价值的体现。物价是一国货币价值在商品市场的体现。通货膨胀就意味着该国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下降,因此,国内外通货膨胀率的差异是决定汇率长期趋势中的基本因素。在国内外商品市场相互联系的条件下,一国较高的通货膨胀率会反映在经常项目收支上。因为,高通货膨胀率会降低本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导致出口减少,继而出口外汇收入减少;同时,又会提高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引起进口增加,进而外汇支出增加。这一减一增会影响外汇市场上的供求状况,从而影响汇率的变化。其次,通货膨胀的差异还会影响人们对汇率的预期,反映在资本项目收支上。一国通货膨胀率较高,货币对内价值下降,人们预期该国货币的汇率将下降,由此进行货币替换,即把手中持有的该国货币转化为其他国家货币,使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现实下跌。总之,一国通货膨胀高于它国,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就会趋于贬值。反之,则会升值。中国经济改革的取向是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着改革的深入,国内商品市场与国际商品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国内价格体系与国际价格体系逐渐接轨,国内物价总水平持续上升。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显示,1978年至1997年20年间,我国通货膨胀年均约725%。与此同时,人民币连续16年贬值,由1978年1美元兑换15元人民币下跌到1993年底的1美元兑换87元人民币,年均贬值约116%。1994年我国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人民币汇率并轨,即人民币兑美元的官方汇率与市场调剂汇率合二为一,将人民币兑美元由57比1的官方汇率下调为87比1市场调剂汇率。从此以后,人民币市场汇率即名义汇率开始稳定并缓慢升值。从理论上说,人民币的实际有效汇率是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基础。实际有效汇率是按照对外贸易国别权重加权平均计算的多边汇率指数。实际有效汇率一般反映的是一国货币的长期汇率水平。自1994年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1994—1996年中国国内出现较高的通货膨胀,三年累计高达426%,这说明人民币购买力下降,对内贬值426%。由于货币的对内价值决定其对外价值。因此,人民币对外价值即名义汇率也应贬值426%。但实际情况是,人民币的市场名义汇率不仅没有贬值,反而由87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升值到83元人民币兑换1美元,小幅升值约4%左右,两者相加约升值466%。如果考虑到美国同期每年有约3%的通胀率,三年累计共有9%通胀率的因素。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仍大幅升值376%左右。近年来,国内学者运用购买力平价理论,根据国际比较项目进行的计量分析表明,人民币的购买力平价汇率远远低于现行的人民币市场汇率,具有潜在的长期升值压力而非贬值压力。事实上,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稳中趋升走势,也就相应地奠定了人民币名义汇率稳定的基础。从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看,自1993年下半年宏观调控以来,高增长、低通胀的目标已经基本实现。商品供给总量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社会需求已相对过剩,物价持续回落并稳定,买方市场已经出现。过剩的生产能力和快速增长的存货是当前的主要特征。在这样一种宏观经济背景下,预期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出现较高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不大。其原因是:第一,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价格近期内会比较稳定。近年来,由于中央始终把农业放在工作的首位,狠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粮食连年获得大丰收,国家和广大农民手中有充足的粮食储备,这就为粮食及以粮食为原料的农产品价格稳定提供了充分保证。第二,国有企业的预算约束在逐步变硬。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地位逐步确立,投资饥渴症现象大大减少。投资需求疲软使生产资料商品价格难以大幅上升。第三,商业银行转变经营管理方式,注重经济效益。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的实施,使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行为日益规范。首次普遍出现了惜贷,国有商业银行年度贷款额度没完成计划的现象。这不仅显示出银行贷款讲求效益,还使贷款增长导致货币供应量扩张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受到强力制约。第四,财政赤字带来的货币超经济发行导致通货膨胀因素被杜绝。中国人民银行法禁止中央银行向财政透支,这从制度上排除了财政出现赤字挤银行,央行印钞票弥补财政赤字引发通货膨胀的可能性。第五,央行的“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目标约束自己实行廉价货币政策,制造通货膨胀的可能性。因此,只要国内不出现恶性通货膨胀,随着多数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改革成功并走出困境,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劳动效率的提高,人民币汇率将长期保持稳定,可能持续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

三、强劲持续的经济增长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物质基础

货币问题本质上是经济问题,经济状况是决定货币的基本因素。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经济的强劲增长是货币稳定和升值的物质基础。1978年中国经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每年平均以98%的速度增长,经济规模总量按现行市场汇率折算已据世界前列。从改革开放的20年看,在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中,人民币汇率先是经历了不断下跌的过程,由1978年1美元兑换15元人民币一直跌到1993年底的87元市场调剂价,汇率走出了与基本经济状况不一致的走势。然而从1994年初人民币汇率并轨以后,人民币汇率才开始稳定并缓慢升值,呈现了与基本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一致的走势。在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日益深化的情况下,虽然人民币汇率稳定与坚挺给我国外贸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从而对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从国际国内金融经济形势分析,促进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因素仍居主导地位。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在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影响,1998年增长速度下降后,1999年会出现恢复性增长。这是因为,一是大部分金融危机发生国和地区经济出现了稳定和复苏的积极信号,经济与金融混乱和最困难的时间已经过去。1999年经济会出现恢复性增长或增长。二是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美国经济增长仍保持强劲势头,继续承担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欧盟由于统一货币的实施,成本的降低,经济仍将保持增长。日本由于一系列刺激经济的政策措施出台,估计1999年以后经济会有一定的起色。三是全球性的降息活动为投资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世界经济的稳定与增长将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但对汇率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内基本经济状况。1999年以后,我国经济仍将保持高速增长。其主要理由是:首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为经济的持续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面对亚洲金融危机及近年逐步回落的经济增长率,政府采取了适当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促进经济增长。适当调整扩大内需的重点和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投资向交通、能源、通信、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倾斜,大力支持面向市场需求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资,积极支持灾区重建和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继续支持发展居民住宅建设,积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次,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将为经济持续增长提供新的增长点。根据国有企业的现实情况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大力深化对国民经济进行战略性改组,逐步消化过去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房地产过度投机造成的泡沫经济,积极引导和规范国有企业按市场规律兼并和重组,促进产业资本存量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到资本市场融资,以加快企业的技术改造和创新,为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解决深层次的结构矛盾,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健康的经济结构基础。再次,我国地域辽阔,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这是我国特有的自然优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的梯度推移有着广阔的空间,借助于江河流域,使经济增长由东向西推移,使东中西部发展相连结。这是周边国家所没有的自然优势,也是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可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维持较高水平的原因之一。同时,我国人均GDP水平仍很低,经济增长仍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之中,这种情况在未来10年左右时间仍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因此,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经济仍会保持适度的快速增长。在经济的快速增长过程中,经济质量会有较大提高,经济效益会更好,通货膨胀会明显地低于改革开放前20年,这将为人民币汇率的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合理、有效、完善的外汇管理体制为人民币汇率稳定提供了制度性保障

现阶段,我国已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可兑换,但对资本项目仍实行管制。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我国充分吸取了国际经验和教训,结合中国具体实际,采取了积极稳妥又渐进的方式,不失时机地不断改革和完善外汇管理制度,建立和实行了适合我国国情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的外汇管理制度。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长远目标是实现包括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但何时达到这一目标还没有时间表,要根据国内外条件去逐步实施。目前,我国对资本项目仍实行较严格的管理政策,对资本的流入和流出都实行计划和审批管理。在这样的体制下,居民和非居民都不可以在我国境内进行人民币与外汇的自由买卖。市场参与者也不能根据其预期自由买卖外汇;同时,国际投机者也难以获得人民币对市场形成冲击。因此,市场预期并未扭转也不可能扭转市场供大于求的基本格局,人民币仍面临升值压力。公务员之家

目前,我国的外汇管理制度在经常项目可兑换基础上,正完善资本项目的管理。为促进国际收支平衡,我国严格控制外债规模,合理外债结构,严格控制短期资本比例。区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外汇收支,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结售汇必须有真实的商业单据和有效凭证,银行间外汇市场实行实盘交易,对企业外汇帐户有限额规定,外汇指定银行也受到周转头寸的制约,并进行监管。还建立了进出口收付汇核销等事后监管机制,这从制度上根本堵住了国外投机性资本大规模进入国内市场套汇、套利的可能性。此外,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育程度低,这也制约了国际投机资本向我国流动的动力。从我国金融市场现状看,国内货币市场随着1996年全国统一的银行拆借市场的建立而起步,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刚刚允许准入市场。股票市场分设A、B股市场,A股市场禁止境外投资者进入。人民币债券市场刚起步,境内发行外币债券也只是试点;国债的二级市场欠发达,国债的流动性较差。国内房地产市场随着1993年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措施以后,一直市道低迷。国内期货市场刚刚起步,并且只有商品期货,金融期货品种没有开办,国际短期资本在中国境内不具备使用金融衍生工具套利的条件。同时,由于我国实行较严格的金融管理,外资非法进入不受法律保护,制度成本约束会使投机性资本望而却步。

最近,针对国内外对人民币贬值的心理预期增加,逃汇、骗汇、黑市外汇交易猖獗情况,国家开始采取措施加强管理以堵塞漏洞。一是开展外汇大检查。对于那些违反外汇管理有关规定,以虚假或伪造的凭证到银行骗购外汇的非法行为,依法进行严厉打击;二是完善外汇管理法规。陆续制定并了一系列外汇管理法规以弥补监管中暴露的薄弱环节;三是加大打击力度。对参与非法逃套外汇或黑市交易的不同行为主体明确了相应的处罚力度。上述措施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因此,外汇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及外汇监管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连平论当前人民币汇率走势[N]证券时报,1998-01-22,

[2]杨帆人民币汇率能否实现跨世纪的稳定[J].金融研究,1997,2.

[3]刘光灿七大因素支持人民币汇率保持稳定[N].中国证券报,1998-06-11.

外界范文篇4

关键词:小学生;习惯教育;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

习惯存在于人生的各处,良好的习惯能使人受用一生。现阶段我国青少年体质素质急剧下降,体育锻炼急需要加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时间,需要小学生在长期体育锻炼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一种坚定的信念。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给一生带来丰厚的效益。小学体育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教育的最佳时期。因此,小学生要在小学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一、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机制的分析

小学生进行体育锻炼需要一定的信念作为支撑,帮助和引导学生完成体育锻炼行为。通常情况下,小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成熟,意志力比较薄弱,不能积极主动地实现体育锻炼目标。所以,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逐渐形成外界制度控制、自身意志约束、环境氛围影响等三个重要的机制因素。

1.外界制度控制

小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和不够成熟,一般体育锻炼行为只是被动地参与,只有在学校和家长的外在参与下才能顺利地进行。外界对小学生不断施加一定的运动信号能够使体育锻炼的信号使学生脑中形成一定的信念。所以,我们要不断对小学生施加一定的外界控制力,强化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为初步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奠定基础。学校设置的体育课程和每天的课间操活动都是外界制度的控制力,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需要外界制度的控制和约束,需要学校和家长的引导和监督。小学生以此进行反复实践联系,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最终使学生自觉地持之以恒地进行体育锻炼。

2.环境氛围的影响

环境在小学体育锻炼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外部环境尤其重要。外界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的环境,在家庭中父母、兄弟姐妹之间体育锻炼的习惯会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在学校环境中,学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教师的素质都对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养成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学校和家庭的良好体育锻炼氛围会在无意中影响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使学生感染这种氛围,最终转化成一种热情和锻炼动力,促进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3.自身意识的约束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会由被动约束和环境的熏陶最终变成自我习惯的养成。在养成过程中,学校的约束和环境的影响都只是发挥了习惯养成的助推作用,最重要的是自身体育锻炼意识的培养。小学生必须依靠主体内在的自觉性和意识性进行体育锻炼,才能真正使自己自觉进行体育锻炼。要不断通过外界环境的控制和环境氛围的影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从而实现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终极目标。

二、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良好策略研究

1.外界制度的控制是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基础

小学生心理还不够成熟,体育锻炼意识不够坚定,需要一定外界制度的约束。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和教师的管教都可以对学生体育锻炼进行约束,使学生改变不良的锻炼习惯。学校要严格按照教育部规定的体育锻炼课时和相关政策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家长和体育教师应该督促和指导学生认真执行相关的体育锻炼规定。现在的小学体育教育情况缺少一定的行为准则和制度,缺少教师和家长对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重视程度和关注度,以及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决心。

2.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是关键

小学生年纪还小,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跟随能力,环境氛围的影响尤为重要。小学生喜欢群体行为,喜欢大家一起运动。所以,在学校方面,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对于小学生习惯的养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加强校园体育硬件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在家庭方面,家长可以通过自身体育锻炼意识的提高增强小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进一步强化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信念,使小学生逐渐形成坚定的体育锻炼意识,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3.加强自身自律的培养

小学生自身自律的培养需要各种学校规章制度的约束和影响,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能够增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信念进行体育锻炼。外界制度的控制和环境的熏陶是为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自律习惯,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自身意识的培养和自律能力的约束。小学生能否接受学校和家长的约束关键取决于自身意识是否提高。由于自身约束力的缺乏和体育锻炼意识的薄弱不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因此,体育锻炼过程中要逐渐形成外界制度控制、自身意志约束、环境氛围影响三个重要的机制因素,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锻炼信念,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积极的体育锻炼态度,树立坚定的体育锻炼意识,给学生一生带来丰厚的效益。

作者:邬娴 单位:苏州工业园区方洲小学

参考文献:

外界范文篇5

有了这些基本认识后,我们可以开始进入荣格的性格学了!

他假定一个“快乐的欲望“,作为自己的性格学基础,但是用法和佛洛依德不同,荣格把它解释成“心的能源”。心的能源,并不是心的“力”,而是心的过程的“强度”。

“快乐的欲望”的展现于外,称为“外向”;展现于内,称为“内向”。外向成为一种习性时,称为“外向型“;内向成为一种习性时,称为“内向型”。两者的区别,在于对客体的态度。外向型的人对客体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内向型的人对客体表现出消极的态度。

两者的差异很大,对此也十分明显,不是心理学专家也能辨认出来。

一方是缩在自己的壳甲虫,别人完全摸不清他的思绪,有时变得胆小如鼠(内向型),另一方则完全相反,开放、爽朗、很好相处,乐于助人也不拒绝别人的帮助(外向型)。但这并不是两个毫无关联的个例,而是两个典型的“根本态度”。

外向型的人,配合客体而思考、感觉、行动。关心,完全用在客体,以客体为优先。所以,这种人容易受客体的影响制约。反之,内向型的人并不关心客体,以主体为优先。仔细观察这种人的思考、行动、感觉、行动,会发现所有的动机都来自主体,客体只有副次价值。

就举一个和外国人交往的例子。外向型的人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外国人很感兴趣,进而模仿吸收,严重时甚至失去自我。内向型的人则是借着交往,反省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事物的看法和感受等等,检讨国人的优缺点,如果有什么改变,一定是让自己更好。

外向型的人对环境中的人物和事物,反应积极关心外界,容易受外界影响,也能影响外界。对生的或新的环境也不畏缩,和大家维持良好的关系。

内向型的人对环境中的人物和事物,反应消极。凭内心的主观因素做决定,不容易受外界影响。不关心外界,不喜欢受外界影响,也不愿意影响外界,因此变得团锁而缺乏社交活动,多半倾向自我反省。

一般对外向型的评论是“经常消耗自己,把自己推展到万物之中”,对内向型的评论是“躲避外界的要求的,昼不为客体耗费能源,反为自己建立强力安全护围”。这两个根本态度,是对环境的典型“适应方法”。

但是,荣格并非把个人归属于这两类,甚至认为一个人的人格中并存着两类倾向,只是平常其中的某一类占优势,成为有意识的态度。居于劣势的不被意识,列入“个人的无意识”。外向型人,“自我”为外向,“个人的无意识”为内向。内向型的人,“自我”为内向,“个人的无意识”为外向。

对周围的人设防线,态度冷漠,这种人一看就知道是内向型的人,本人也这么认为。但是,在内心深处也可能隐藏着他人和本人都不知道的热情。平日沉默不爱多活、出风头的人,有一天可能会突然尖锐的提出质问,侃侃发表自己的信念。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两面性。

外界范文篇6

关键词:品牌扩展熵变负熵流控制

熵这一概念源于热力学,是度量分子不规则热运动的单位。它描述了系统能量的转换方向,一个封闭的系统能量只能不可逆地沿着衰减这个方向转化。具体地说,由于在一个孤立的系统内不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系统内自发进行的过程使熵增加,要使系统从不平衡趋于平衡,此时熵值达到最大,由此导致系统无序程度不断增加。将熵的概念引进系统科学的领域,并对它改造成为适用自己的范畴。当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发生障碍,或者由于环境对系统的输入不可控达到一定程度时,系统就很难继续围绕目标进行控制,从而在功能上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紊乱,表现出有序性减弱、无序性增加现象,系统的这种状态称为系统的熵值增加效应。

管理熵内涵

本文将熵的思想引入管理科学中,得到管理熵的概念。所谓管理熵是指任何一种形式的组织管理、制度、政策、方法等,在相对封闭的组织运动过程中,总会呈现出有效能量逐渐减少而无效能量不断增加的一个不可逆的过程。笔者比较赞同美国学者霍华德将熵定义为“物质系统状态的复杂度或丰富度”。如果仅仅把熵等同于无序、混乱或不确定性,那等于说随着时间的发展,系统就会变得越来越无序,直到熵值最大为止,那么所做的一切工作都是徒劳的,最终的结果不是使系统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率,而是系统不可利用的能量将越来越大,导致系统的整体失效。

熵值增加是组织结构中管理效率递减的原因所在,这个现象之所以会存在,主要在于复杂组织运动和管理过程会受到许多不确定性、又相互影响的变量要素控制,同时,也有组织职能转变过程中对组织结构进行调整造成的,在这一阶段形成了暂时封闭的系统,组织进行调整的过程,是从相对稳定的状态向不够稳定的状态发展的过程。在自然界中,存着大量与上述趋于混乱无序相反的过程,同样用熵理论来研究品牌延伸也有其积极的意义,品牌延伸的过程是符合一个系统在发展过程中熵的变化的情况的。

品牌延伸过程分析

品牌是企业有机整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品牌扩展过程就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扩大组织经营范围使用原有的品牌标志,建立有序化扩展品牌结构的过程。品牌的可塑性主要表现在它一边吸收外界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一边又改变着其内部产品结构,时刻都在进行着企业的自我调整与更新。品牌的延伸随着社会公众对于企业的进一步认同和信息的增加而不断运动、变化着。可见品牌的延伸是一个典型的符合熵理论的情况。

品牌延伸过程应是一个在外界“负熵流”作用下总熵值变小、产生有序化结构的过程。如果输入企业的能量、信息刺激达到一定程度,企业无法吸收或抑制便被迫进入一个新的序列,即发生企业内部的顺应反应。品牌延伸对于企业这一系统输入新颖的、多变的、递增的能量和信息,使负熵流超过内熵增,从消费者对企业品牌的认同与信息方面讲就是消费者对于品牌赋予新产品的认同程度小于对原有品牌赋予产品遗忘的速度;从能量和结构方面讲,同化或顺应的速度可能会大于退化或老化的速度。这也就是要求输入的能量和信息是能引起和增加消费者认同的波动,能发挥克服其抗拒变化的阻碍作用。当消费者认同波动不断增加的时候,他们对于原有产品的认同状态会得到相应地改变,使品牌延伸为企业带来的效益得到发展。所以说,品牌延伸过程中的内熵增加是指对于原有旧产品的遗忘和已有认知结构的退化。而外熵输入是指输入能量、信息后引起的认知结构的更新与重组反映,其中包括产生正作用的负熵流与产生负作用的正熵流。熵理论下的品牌扩展

从熵理论看来,品牌延伸的过程就是一个在消费者接受品牌增加产品品种过程中产生熵变的过程。如何控制熵变方向是一个关系到品牌延伸的效果的根本问题。如果消费者完全不受外界的影响,则他就是处于一个封闭系统,由熵增加原理,其熵值总是要增大的,就是说它要向无序化方向发展。因此可以讲,要在抵消内熵增后实现总熵值的减少,从而使公众对于企业商品的认识向多元化、复杂化、高层次化发展。可见品牌延伸过程的任务应是导致尽可能大的负熵流,这应是企业品牌延伸过程中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下列因素应该是实现较大负熵流的途径。

控制交换流程。企业内部与外界进行尽可能的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并对流程进行有效的控制,目的在于使得负熵流大于内熵增,使企业对自身认知结构进行改善与提高。品牌扩展过程中要对它的各种情况不断地分别给予强度适当的刺激作用,切记输入是保证足量的负熵流的条件。但对企业品牌过多,形成频而泛的无效刺激,与现实环境中无关的“信息噪音”都可能形成“正熵流”。输入能量与信息的流量及其密度要适度,品牌扩展过程要有起伏跌宕。要注意观察与研究、宣传与提炼、塑造与形象等诸种扩展方式的协调使用,恰到好处地把握输入能量和信息的速度与剂量。

品牌的扩展既然是对外开放系统总熵值的减小只能在外界作用下实现。企业这一系统首先要极大限度地对外开放。品牌的扩展过程应该是创造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渠道的品牌拓展的环境。这一过程中的系统,主体是品牌拓展企业,外界包括消费者、原品牌的知名度、竞争对手和消费环境等硬件和软件。所谓全面开放,就是尽量调动企业的各种动因,让人力、物力、财力、时间、信息五大职能齐用,讲究企业内部与外界情境的交叠配合,从而拓宽外界能量、信息的输入通道,增加与外界的联系与交互,让企业内部直接感受外界环境因素的各种各样的刺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品牌的扩展提供了硬技术和软技术,传播、多媒体、信息的多元化运用,

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为品牌拓展过程提供了新的开放环境。

重视品牌扩展的结构功能,使高层次的有序来源于混乱与无序之中。要想使消费者对品牌的扩展发生认同变化,扩展中应使同化和顺应交错进行,并通过诱发、引导、推进、强化等方式不断促进消费市场上的变化。帮消费者提高对品牌的认知程度,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这时的负熵流将达到极大值。为了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品牌扩展过程中必须善于创设悬念、设置情境、质疑问难,充分发挥产品的自我调节机能,让消费者在质疑中,在解决实际需求的困惑与顿悟中受到对新产品的认识,从而实现品牌延伸认知结构的负熵增。

参考文献:

1.刘秉正.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基础.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外界范文篇7

关键词:信息化视角;校园网络;信息安全;探讨

1信息化视角下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概括

在现如今这个信息化时代里,校园网络成为当下校园里最重要的手段,它可以成为学生和老师、老师和家长之间的重要桥梁,成为他们之间沟通的重要手段。推动校园网络建设,可以促进校园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加快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推动校园网络建设已成为现如今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进行校园网络建设的过程中,会暴露出一些问题,而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是其最重要的问题,会对学校得发展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也会对于一些学生信息、教学资料产生泄漏问题。校园网络信息的广泛应用更换了校园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校园管理模式更加系统化,同时也可以提高校园内课堂的学习效率,无论对于管理人员还是教职工都带来了便捷高效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加快推动校园网络的全面性,多元化展开对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探讨。

2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的重要性

2.1防止外界不良信息的侵入

每个学校都会有着校园网的覆盖,而学生是校园网使用的最主要的群体。因此应该防止外界不良信息的侵入,例如,避免淫秽信息、诈骗信息等不良信息侵入校园网内,对学生的价值观念造成负面的影响,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危害,甚至会对学生的财产安全、人身健康造成威胁,这些都是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出现了问题,扭曲了校园内积极向上的风气。加强校园网安全问题,避免外界不良信息的侵入,保护学生权益不受到伤害,防止校园内诈骗行为的出现,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2.2防止学校内部信息的泄漏

随着校园网络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校园内部的教育资源能够充分分享利用,扩大了教学范围,同时经过资源的分享和交流,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校园内的信息安全成为了最主要的问题。而计算机病毒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生出的一种产物,会有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校园网络内部系统的一些漏洞,将计算机病毒植入校园网络内,使得学校的一些教育资源遭到了泄漏,给学校的网络信息安全系统带来了不可逆转的损失。更有甚者侵入学校内部的教师工作系统,私自篡改了学生的学科成绩或者修改了一些重要的信息,对于学校的教育工作开展造成了阻碍。因此学校应该时刻采取对校园网络安全的保护措施,避免计算机病毒的感染导致学校内部信息的泄漏,保护好学校内部的私密信息。

3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主要问题

3.1工作人员不重视校园网络的漏洞

现如今校园网络的广泛应用,有利于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也可以承载着校园学生的信息安全问题,对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当校园网络出现了问题后,不仅对于教育信息造成了影响,更主要的是学校内部的系统遭到破坏,学生无法登录进入校园网,就会产生学生无法学习网课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学校系统的瘫痪,对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阻碍。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管理人员对于校园网络系统里面的漏洞不重视,没有及时发现并清除小的漏洞,慢慢使得一些小漏洞变成了大漏洞,最终导致校园网络的瘫痪。因此学校网络的工作人员应该保持严谨的态度,对于每个细小的漏洞都进行严格的排查,避免因为一些小的漏洞给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

3.2利用计算机病毒恶意系统破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计算机病毒种类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以破解,有些不法分子将计算机病毒侵入校园网络中,利用计算机病毒破坏校园网络的安全,破坏数据的输入和传播,影响着校园网络的稳定性。由于计算机病毒传播的迅速性和难以捕捉的特性,一旦计算机病毒侵入校园网络内,校园网络内的防火墙和杀毒系统很难将其病毒完全消除,就会导致校园网络内病毒泛滥,影响着学生使用校园网络进行学习。有些不法分子故意利用计算机病毒破坏学校系统,故意篡改学校系统的内容或者师生信息,导致学校系统崩溃或者引起学校系统的瘫痪,不利于学校教育工作的进行,甚至会诱发一系列网络安全事故,因此学校应该定期进行系统排查,发现计算机病毒及时消除,共建校园网络的和谐氛围。

4学校网络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

现如今基本上每个学校都会有着自己学校的网站,一旦学校门户网站遭到别人故意破坏或者修改,这对整个学校都会产生巨大的一个负面影响。另外学校内部的教学系统、门禁系统、财务系统等被人故意侵入后也会造成巨大的损失。现如今学校的网络安全问题仍然存在着诸多外界的挑战,网络安全问题也存在着外界因素的影响。

4.1学校技术水平有限

有些学校计算机水平有限,在网络系统建立以后,对此不重视,没有对学校内部的防火墙或者杀毒系统进行维护更新,没有投入资金维护系统,导致系统的保护措施相对于落后,无法面对最新型的计算机病毒或者不法分子的恶意攻击。同时没有对管理人员展开定期的培训,比如,管理人员不会屏蔽不需要的系统服务、不会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备份、不会恢复关键数据,不会及时修补计算机漏洞、不知道对敏感信息进行访问控制等,因此当管理人员面对系统破坏的时候无法有效处理问题,这样就会使得学校网络系统成为外界攻击的目标,会导致学校网络安全出现问题。

4.2学校的管理因素

校园网络系统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还有管理方面的因素,有些学校对于管理系统不是很重视,这样也会使得外界不法分子破坏学校网络系统,对学校网络安全造成威胁。(1)学校对于校园网络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不完善目前为止大部分学校对于校园网络的管理不重视,没有形成严格的规章制度,这样会使得管理人员没有相应的规定去遵守,会导致校园网络的管理没有章法,每个管理人员对于自身的定位不清楚,分工不明确,当校园网络安全出现问题的时候,管理人员无法制订出详细的紧急预案,无法采取紧急措施面对外界的侵入,更有甚者在问题出现的时候出现无人负责的情况。这种现象是应该极度避免的,学校应该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形成一套有着严格标准的管理系统,这样才能更好保护校园网络的安全。(2)加强版权意识,抵制盗版产品现如今市场上有着很多盗版资料,盗版软件也是比比皆是,现如今大部分的人对于盗版没有强烈的抵制,更缺少版权意识。这样就会导致在校园网络内充斥着盗版软件,这种盗版软件非但会对学校网络的建设没有帮助,严重的话还会破坏校园的网络系统。例如,一些盗版软件没有提供售后服务,无法下载软件供应商提供的更新,还有一些盗版软件自身安全得不到保障,自身携带一些计算机病毒,引起病毒的传播,还会威胁到校园网络的其他用户,盗版软件自身系统也不稳定,容易导致系统数据的缺失,对学校教育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些都是盗版软件给学校网络带来危害,应该加强对盗版软件的检测。

5信息化视角下提高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的措施

针对现如今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可以从管理制度方面和技术水平方面进行改正,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监管程度,定期加强学校内部的防火墙,对内部系统进行完整的杀毒处理,对重要的信息资料进行加固和备份。同时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完善对校园网络的使用制度,减少因为操作不当引起的病毒入侵,共同提高校园网络安全性。

5.1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构建完整的规章制度

学校为了避免网络信息安全出现问题,可以通过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从根本入手,做到人人都有保护学校信息安全的责任心。例如,可以根据学校自身实际情况,每隔一段时间展开网络信息安全的讲座,举办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活动。这些都能切实提高师生的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保护学校信息安全的积极性。只有从思想上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对师生的重要性,才能为以后的系统建设打好基础。同时,从系统安全、信息安全、数据安全等入手,构建一个较为完整的规章制度,建立网络信息软件的标准和要求,并且需要全校师生都要严格遵守标准,不随意下载一些盗版软件,防止引起外界病毒的入侵,避免带来一些没必要的损失,为建设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共同努力。

5.2设立防火墙,建立加密系统

由于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速度快且难以消除的特点,应该在学校网络系统设立防火墙,防火墙是将内部系统和外界系统隔离的一种方法,它是学校内部系统和外界的唯一通道,任何数据合文件的传输都应该经过这个通道,进而可以起到保护学校内部网络系统的作用。将学校内部的软件都进行被提供服务,这样的话计算机就可以有效排除一些对系统造成危害的软件,有效保障学校内部的服务系统。同时学校也应该建立加密系统,全校师生对于一些自己的重要资料进行加密,防止外界病毒侵入给自己带来损失,造成重要资源的丢失。整个校园网络系统只有不断完善和进步,吸取之前失败的教训,网络信息安全才会逐步提高。

5.3定期对网站进行检测,实施权限认证

现如今学校自身的网站是学校对外的门面所在,因此学校官网自然不能被病毒入侵遭到破坏,做好全面的检查维护,保证学校官网不被遭受病毒的破坏是提高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得第一步。学校应该每天不定时地去学校官网进行检测,保证检测过程中全方面无死角,不应该存在漏洞。当发现有病毒入侵后及时进行杀毒措施,避免因为病毒破坏时间过长造成更严重的损失,及时对网站进行检测排查,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做好防范准备。同时对网站设置权限认证,只有本校师生才可以进入网站,进入网站需要输入口令密码验证进入,以及进入网站以后会有哪些后续操作,如果验证通过,则可以进入网站进行操作,若验证失败,则系统会拒绝该用户进入,避免一些不法分子随意进入学校官网,恶意篡改官网信息,对学校形象造成不好的影响,同时也可以有效的保护学校信息安全。

5.4增加经费的投入,检测和维护校园网络信息安全

大部分学校经费都是有限的,无法投入大部分资金到维护和检测校园网络上,这样就会导致学校的校园网络维护力度不达标,就会导致对校园网络的保护措施不到位,容易遭到外界不法分子的侵入。一般学校的计算机众多,而由于资金有限,管理人员只能保证日常计算机的运行,无法对计算机的安全进行维护。同时也不能吸引外界综合性人才,严重影响学校网络的维护和发展。因此学校可以增加经费的投入,定期检测和维护校园网络信息的安全。除了以上所述加强校园信息安全的措施外,还可以通过建立学校内部防御系统,学校建立一个内部专属系统,及时对产生的漏洞进行清除,对外界不良信息进行阻挡,可以让专业技术小组组成多重防御系统共同维护校园信息安全。还可以加强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检测技术、排查病毒技术、阻止外界访问技术等能力,只有如此,学校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才可以得到保障。

6结语

在当下互联网发展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很多关于网络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很多关于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缺少法律的保障,这样就导致很多不法分子有空可循,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破坏。因此学校还需要从提高管理人员技术水平和完善网络系统管理制度方面进行防范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在不断建设和完善系统的过程中,研究和开发新办法去抵御外界的破坏,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来保护学校的网络信息安全。同时学校得师生也应该从自我做起,树立保护自身信息安全的意识,养成经常对网站系统进行排查和杀毒的好习惯,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氛围,提高学校网络信息安全,加强对重要资料的保护,促进校园网络良好运行。

参考文献:

[1]朱海亮.信息化管理视角下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探析[J].信息记录材料,2020,21(05):39-40.

[2]吴长虹.信息化管理视角下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问题阐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13):210-211+214.

外界范文篇8

关键词:砖混房屋;墙体;裂缝

1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机理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在建筑中经常可以见到,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验技术的完善,特别是有关大体积混凝土的现代实验设备的出现(如各种实验显微镜、X光照相设备、超声仪器、渗透观测仪等),已经证实了大体积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存在着肉眼不可见的裂缝。

常见裂缝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

①粘着裂缝:指钢筋与水泥石粘接面上的裂缝,主要沿钢筋周围出现;

②水泥石裂缝:指水泥浆中的裂缝,主要出现在钢筋与钢筋之间;

③钢筋骨料裂缝:指钢筋或者骨料等本身的裂缝。

这三种裂缝比较,前两种较多,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主要指前两种,他们的存在对于大体积混凝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如弹塑性、各种强度、变形、泊松比、结构刚度、化学反应等有着重要的影响。

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原因可按其构造理论加以解释,即把混凝土看做是由钢筋、水泥石、气体、水份等组成的非均质材料,在温度、湿度和其他条件变化下,混凝土逐步硬化,同时产生体积变形,这种变形是不均匀的,水泥石收缩较大,钢筋收缩很小,水泥石热膨胀系数较大,钢筋热膨胀系数较小,他们之间的相互变形引起约束应力。在构造理论中提出了一种简单的计算模型,即假定圆形钢筋不变形且均匀分布于均质弹性水泥石中,当水泥石产生收缩时引起内应力,这种应力可引起粘着微裂缝和水泥石裂缝,混凝土的裂缝肉眼是看不见的,肉眼可见裂缝范围一般以0.05mm为界。大于等于0.05mm的裂缝称为宏观裂缝,它是裂缝扩展的结果。观测证实,结构物的裂缝是时刻不停的运动着,这种运动包含两种意思:一是裂缝宽度的扩展与缩小;二是裂缝长度的延伸及裂缝数量的增加。裂缝稳定的运动是正常的,工程中要防止的是不稳定的裂缝运动。

下面就通过不同的理论基础来分析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产生的机理。

大体积混凝土的破坏机理,现在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是混凝土在浇筑、形成过程中不可避免存在着毛细孔、空隙及材料的裂隙缺陷,在外界因素作用下,这些缺陷部位将产生高度的应力集中,并逐渐扩展发展,形成大体积混凝土体中的微裂纹。另一方面,大体积混凝土体中各相的结合界面是最薄弱的环节,在外界因素作用下,将脱开而形成截面裂隙,并发展成微裂纹。若外界因素继续作用,混凝土体中的微裂纹经过汇集、贯通的过程而形成宏观裂缝。同时,宏观裂纹的端部又因应力集中而出现新的微裂纹,甚至出现微裂纹区,这又将发展成新的宏观裂缝或体现为原有宏观裂纹的延伸。如此反复交替,宏观裂缝必将沿着一条最薄弱的路径逐渐扩展,最后使混凝土完全断开而破坏。因此,大体积混凝土材料的破坏过程实际上是损伤、损伤积累、宏观裂纹出现、损伤继续积累、宏观裂缝扩展交织发生的过程。

不论外界因素作用引起的效应是拉、压、剪或扭,大体积混凝土体破坏的过程都是相类似的。如果引起的效应是拉,则微裂纹或微裂缝将沿与之正交的方向扩展;如为压,则沿与之平行的方向扩展;如为剪或扭,则将沿剪应力的方向滑动扩展。显然,在非均匀应力场的大体积混凝土体中上述微裂纹的萌生与扩展以及宏观裂纹的出现和扩展,都将首先在高应力区中发生,甚至只集中发生在高应力区,因为当高应力区中裂纹或裂缝扩展时,对相邻的低应力区产生卸载效应,因此,该区域内的裂纹和裂缝不可能再继续发育和发展,甚至会引起逆效应,如原来已张开的裂缝可能重新闭合。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在施工期经历了升温和降温两个过程。由于水泥砂浆与钢筋热膨胀系数的不同,在升温过程中温度荷载作用下水泥砂浆与钢筋所形成的界面首先产生损伤,并随温度增加而发展,因此形成界面裂纹,当继续增加的温差达到某一数值后,界面裂纹便向水泥砂浆中延伸。在以后的降温过程中界面裂纹与水泥砂浆中的微裂纹继续发展,以致发展成宏观裂缝,并可能导致混凝土结构发生断裂破坏,由于损伤是不可恢复的,故在以后的降温过程中,所形成的界面裂缝不会消失,而且降温过程中不仅原有的微裂纹会发展,同时也会产生新的微裂纹。

2大体积混凝土裂缝产生的主要影响因素

大体积混凝土由于截面大,水泥用量大,水泥水化释放的水化热会产生较大的温度变化,由此形成的温度应力是导致产生裂缝的主要原因。这种裂缝分为两种:

①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初期,水泥水化产生大量水化热,使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很快上升。但由于大体积混凝土表面散热条件较好,热量可以向大气中散发,因而温度上升较少;而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由于散热条件较差,热量散发少,因而温度上升较多,内外形成温度梯度,形成内外约束。结果大体积混凝土内部产生压应力,面层产生拉应力,当该拉应力超过大体积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大体积混凝土表面就产生裂缝。

②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数日,水泥水化热基本上已释放,大体积混凝土从最高温逐渐降温,降温的结果引起大体积混凝土收缩,再加上由于大体积混凝土中多余水份蒸发、碳化等引起的体积收缩变形,受到地基和结构边界条件的约束(外约束),不能自由变形,导致产生温度应力(拉应力),当该温度应力超过大体积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则从约束面开始向上开裂形成温度裂缝。如果该温度应力足够大,严重时可能产生贯穿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阶段产生的温度裂缝,是其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一方面是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内外温差产生应力和应变,另一方面是结构的外约束和大体积混凝土各质点间的约束(内约束)阻止这种应变。一旦温度应力超过大体积混凝土能承受的抗拉强度,就会产生裂缝。上述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应力的大小取决于水泥、水化热、拌合浇筑温度、大气温度、收缩变形及当量温度等因素,同时它与大体积混凝土的降温散热条件和硅升降温速密切相关的,而大体积混凝土抗拉强度的提高与大体积混凝土本身材料性能有关,此外还与施工方案及配筋等因素有关。

2.1水泥水化热

水泥在水化过程中要产生一定的热量,是大体积混凝土内部热量的主要来源。

由于大体积混凝土截面厚度大,水化热聚集在结构内部不易散失,所以会引起急骤升温。水泥水化热引起的绝热温升,与混凝土单位体积内的水泥用量和水泥品种有关,并随混凝土的龄期按指数关系增长,一般在10d左右达到最终绝热温升,但由于结构自然散热,实际上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大多发生在混凝土浇筑后的3~5d。

2.2大体积混凝土的导热性能

热量在大体积混凝土内传递的能力反映在其导热性能上。大体积混凝土的导热系数越大,热量传递率就越大,则其与外界热交换的效率也越高,从而使大体积混凝土内最高温升降低。同时也减小了大体积混凝土的内外温差。可以预计,导热性能越好,热峰值出现的时间也相应提前。中部最高温度的热峰值及热峰值出现的时间与板厚密切有关。

显见,板越厚,中部点散热较少,热峰值也越高,中部受外界温降影响所需时间就越长,峰值出现的时间也要晚一些。

大体积混凝土的导热性能较差,浇筑初期,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和强度都很低,对水化热急剧温升引起的变形约束不大,温度应力较小。随着混凝土龄期的增长,弹性模量和强度相应提高,对混凝土降温收缩变形的约束愈来愈强,即产生很大的温度应力,当大体积混凝土的抗拉强度不足以抵抗该温度应力时,便开始产生温度裂缝。

2.3外界气温变化

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期间,外界气温的变化对大体积混凝土开裂有重大影响。大体积混凝土的内部温度是浇筑温度(既大体积混凝土的入模温度,它是大体积混凝土水化热温升的基础,可以预见,大体积混凝土的入模温度越高,它的热峰值也必然越高。工程实践中在高温季节浇筑常采用钢筋预冷,加冰拌和等措施来降低浇筑温度,控制大体积混凝土最高温升,原因在此)。水化热的绝热温升和结构散热降温等各种温度的叠加之和。外界气温愈高,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温度也愈高;若外界温度下降,会增加大体积混凝土的降温幅度,特别在外界气温骤降时,会增加外层大体积混凝土与内部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梯度,这对大体积混凝土极为不利。

3工程实例

3.1工程概况

中远大厦28层主体塔楼采用筏形基础。筏基面积为2060m2,板厚2.2m。混凝土为泵送商品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5,抗渗等级S8,筏板混凝土浇筑量超过3000m3。

3.2混凝土温度计算及表面裂缝控制

3.2.1混凝土内部最高绝热升温值

由公式

3.2.2混凝土中心最高温

由公式

3.2.3混凝土内部与表面最大温差

混凝土内表最大温差超过规定要求值,若不采取有效措施,将必然产生表面裂缝。

3.2.4保温养护措施分析

根据公式,分别求取在养护措施下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温度和混凝土内表最大温差,计算结果表明,大体积混凝土内表温差控制在规定值范围内,不会产生裂缝,保温措施的方案可行。

3.3筏基整浇长度计算

3.3.1筏基结构计算温差

水化热最高温度只发生在筏基截面的中下部,全截面的平均温度略低于水化热最高温度,控制贯穿性裂缝的温差应该是平均最高温度与稳定温度之差。

按浇筑混凝土30d的总降温差,结构计算温差T=Tm+TY

3.4施工技术综合措施

通过采取合理研配混凝土配合比、斜面分层一次浇筑施工方法、浇筑混凝土后的收头处理措施、混凝土表面贮水蓄热保温保湿养护等措施以及测温控制,施工实践表明:选择大体积混凝土表面贮水热保温保湿养护方式、同时采用综合的施工技术措施,非常成功。

参考文献:

[1]杨少谋.混凝土的自身收缩及其控制措施.西北水力发电.2007,3.

[2]许文震.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实践与控制.引进与咨询.2006,6.

[3]赵如,张文学,赵曼.控制大体积被覆混凝土裂缝的措施.铁道建筑技术,2008,1.

外界范文篇9

关键词:数据分析;辅助决策软件;设计;气象数据

配电表箱中安装的电气设备长期在线运行积累的设备温度等数据可以有效并准确反映出配电网中的设备运行状态,如何有效地对这海量的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是行业内重点研究的课题。目前国内外主流的解决方案是在配电表箱中安装温度传感器对设备的运行温度进行实时采集及查询,但在采集数据的挖掘、设备的运行状态预测及外界因素关联分析方面还没有深入研究。因此,在本次研究中建立数据分析数学模型,对采集到的传感器温度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并基于时间段、所记录温度数据、气象信息等基础来源信息,推测潜在故障,推荐优化处理方案,以达到辅助决策的效果。数据模型的基本设计思路是:在多个不同年份相同时间段比较温度值差,再针对差值数据的大小,比较该时间段气象信息。在气象信息无巨大变化差异的前提下,对发生温度变化大于±3℃的数据量骤变信息进行提选过滤,按照基本数学模型分析可能原因,推测潜在危险以及推荐决策。对于在不同年份相同时间段温度差值小于±3℃的数据量骤变信息进行特殊数学模型分析,基于分析结果给出优化处理方案。温度数据分析决策算法流程图如图1所示。

1高温原因分析

利用测量点采集的温度与环境温差变化进行分析可以初步得出,当用电高峰期载流量过大时,测量点温度骤升,与环境温差较为明显,但持续时间短,平均到一天当中,日平均温差不大,所以报警时综合考虑温差趋势得出载流量过大的结论;当设备老化或接触不良时,除具备用电高峰期载流量过大的因素之外,同时每一时刻测量点与环境温差都有相当大小的值,平均到一天当中,日平均温差明显,所以报警时综合考虑温差趋势得出设备老化或接触不良的结论。以下为判定过程:1.1载流量过大。对配电表箱进行监测,当出现高温后系统前台进行报警处理,根据年历史温度变化趋势判定。统计当前测量点与环境的历史温度差异,根据每日平均温差形成温差走势,如果温差不呈持续上升趋势,则判定为载流量过大。温差的趋势图如图2所示,通过趋势分布图可以看出,温差走势呈非持续上升趋势。1.2设备老化或接触不良。判定原理同上,判断条件为温差呈持续上升趋势时,判定设备老化或接触不良。温差的趋势图如图3所示,通过趋势分布图可以看出,温差走势呈持续上升趋势。

2设备老化趋势分析

分析原理同上述高温分析原理,结合周围环境温度监控数据,配电表箱中测量点的温度曲线应和环境温度曲线保持一致的温度走势。趋势分析旨在提前分析设备是否老化,而非发生高温报警后进行原因分析。分析方法:以整点采集的温度和环境温度做差值,将一天图1温度数据分析决策算法流程图的所有差值取平均,以年为分析单位,将一个月内的所有日平均差值再取平均统计出月平均差值。平均温差作为衡量设备老化水平的分析依据,当差值不断增大时,预测为设备状况不佳,可能存在老化现象。

3设备薄弱环节预测

薄弱点分析采用同级比较的方法,根据普遍运行状况筛选出特殊运行状况。具体研究方法如下:以用电高峰期作为时间节点,统计用电高峰时段测量点温度增长情况,将同负荷级别的每个测量点在本时段与环境温度的差值记录下来,并计算出所有测量点温差平均值,然后将超过温差平均值的测量点记录在案;以月为统计单位,统计超过平均温差的次数,按照次数进行排倒序。根据设定的“一个月超过日平均温差次数”阈值来判断疑似薄弱点。由表1数据来看,设置阈值为0,所以经过分析后发现测量点1、测量点5、测量点4、测量点2均为薄弱环节(排名顺序分先后)。

4外界气象信息辅助报警

建立外界气象信息辅助分析流程,针对同一区域覆盖范围内的数据进行外界温度的信息收集,将该区域范围内采集到的外界环境温度信息作为报警的指标之一。对于部分提供公开气象警报接口的气象信息部门,调用气象信息接口,采用WebService网络接口的方式进行气象信息接入,这种方式安全高效,数据来源准确,并且可以缩短系统开发的周期和人力成本。实时接收气象警报,按照外界气象警报不同的划分层级,计算针对采集装置和传感器的危害,对采集点电力设备的损害程度,参与辅助报警。外界气象信息辅助报警流程图如图4所示。

5结语

配电表箱中安装的设备在长期运行中积累的数据可以有效并准确反映出配电网中的设备运行状态。本文分析了如何通过对配电表箱中设备历史与实时温度数据的趋势分析、薄弱环节分析、外界气象信息采集数据对比分析等,进行除主系统中高温报警以外的辅助报警和辅助决策。结合多维数据立体化智能报警,为配电表箱中设备进行温度管理提供了信息化手段,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避免了大量人工操作,能够满足工作要求,并有效消除公众对高温带来隐患的忧虑,削减公众对输变电设备无端恐惧的心理,加强人们对于配电网络的认识,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

[参考文献]

[1]《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编辑部.中国电力百科全书:电力系统卷[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2]仁伟建,吕雪峰.基于优化技术的电力系统故障诊断解析模型的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技术,2006(3):3-5.

外界范文篇10

【摘要】本文分析了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的研究现状,分析其优劣势,结合调查的结果对如何开发民族社区的旅游人力资源,提出了相关的对策,期望能带来一定的参考作用。旅游人力资源是旅游的开发和发展的驱动器,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经济、社会等原因,民族社区的人力资源明显不足,成为抑制旅游发展的瓶颈。

随着旅游的发展,人们对旅游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提供服务主要载体的人也面临着新的要求,旅游人力资源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加快民族社区的旅游人力资源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民族社区人力资源的研究

国内外诸多学者对人力资源性质做过探讨和研究,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第一,生物性,表明是一种活资源,可以替代和发展延续下去的,是人力资源的最基本特点;第二,可再生性,是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无论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可以更新;第三,个体时效性,指人力资源的形式、开发和使用受到时间的限制,具备生命周期;第四,文化性,在地域的差别上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文化性,因为每个地域的群体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质;第五,主观能动性,人是一种具备思维和创造力的高级动物,这就决定了他们能发挥其内在的潜力改造自身和环境的能力;第六,社会性,人是群居的族群,一起的生活必然导致他们之间存在种种的关系。

目前,国内关于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研究还比较少,经过期刊网的搜索,发现主要有两个国家课题对其进行直接或相关的研究,第一是杨红英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新边疆建设研究——西部边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从文化对人的模塑作用看少数民族人力资源开发》,文章主要是从民族文化性的角度研究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开发和民族发展的问题。第二个是梅端智主持的2004年国家社会科学资助项目“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青南地区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特殊性研究》,文章主要是从青南地区藏族的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历史、生产及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传统文化等角度论述了青南地区少数民族人力资源的特殊性,从而提出了一些人力资源开发的措施。

本人倾向于杨红英的观点,即少数民族开发是特指少数民族群体的人力资源开发活动,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少数民族的发展能力,促进其经济社会以至少数民族自身的全面发展。同时认为在民族地区进行旅游的开发,要结合民族地区的文化性和资源的独特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切实开发好少数民族社区的人力资源,为民族社区的旅游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促进民族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二、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分析

1、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优势

事实上,我国每个民族都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其独特性吸引着千百万的异族人,特别是游客,这是一种垄断性的旅游资源,而当地的居民就充当了这种资源活动型的载体,参与旅游的人力资源更是动态地展示了这种文化。另外,每个民族存在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一面,正因为这独特的一面,使得每个民族之间出现了百花争鸣的局面。

(1)文化性优势

C.克鲁克洪曾指出: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们借符号的使用而被学到或被传授,而且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包括体现于人工制品中的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认为是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可以看出,文化不单单是指物质展示出来的那一面,更多的是在人的活动中展现,人的种种思维和行为无不接受着本民族文化的启导和约束,因此都深深的烙上了本民族的印记,具备了一种民族的排他性。外界的人员就算很刻意地去模仿,也无法体会内在的神韵,更没有把民族的文化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因为外来人员一开始就是脱离了该种民族文化机理的培育,这种文化的符号在他们的脑海里是缺陷的。据我们针对民族歌舞表演队的调查结果显示,一些长期外出的本民族人员都没有办法具体地展现本民族的歌舞内涵,他们认为自己对本族文化产生了隔阂。在旅游开发中,这就是一种潜在的差异性竞争优势,紧紧抓住这种异质性的文化,才可能铸造出一种活生生的优质的旅游人力资源,才能在旅游开发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垄断性优势

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有着垄断性的优势,因为本土的旅游人力资源无论对本族的生活方式、民俗风情、民间传说、语言等更能精确地把握,在旅游开发和服务中能将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并将其带活,更能把民族独特风情展现给游客,这是外界旅游人力资源无法替代的。比如说侗族的风雨桥和大歌,如果叫苗族的人

来唱侗族大歌或者由瑶族的人去讲授风雨桥的构造,那肯定会大打折扣。

2、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劣势

少数民族一般居住在我国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他们和外界接触很少,信息交流断层,总体上的素质过低,观念落后,旅游人力资源存量过低等都是他们的劣势。

(1)生产力低下,素质不高,人力资源开发成本过高

少数民族生活在边远的山区,生产力很低,和外界交流过少,很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农耕时代,过着一种自足的生活。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他们除了小部分人参与旅游活动,大多数人每天忙于生产劳作,以续生计,无暇顾及别的事情。以贵州岜沙为例,整个村没有一个人接受过高等教育,接受高中教育只有3人,绝大部分人都是小学及以下的学历,他们也没有能力让自己或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这样在人力资源开发中投入的成本也就随之增加。

(2)观念落后

少数民族有着浓厚的急功求利观念,他们觉得对自己有直接的快速得到收益的事情才有做的意义,否则有种排除的意向;而有的民族社区安于现状,害怕也不愿意和外界的社会有过多的接触,害怕给本民族带来变化,甚至采取了一些激进的措施进行抵触和逃避,结果使整个社区慢慢走向更边缘化。贵州岜沙苗寨就是类似这样的社区。

(3)人力资源存量低,不能满足需求

少数民族接受教育的人数过少本来就是一个瓶颈,面对外界的诱惑,很多青年人一般都在接受完初中教育甚至没有毕业就外出打工,这就给当地旅游开发带来了难题,出现了外面的人不愿意进来或者用不上,本地旅游人力资源缺乏的局面。以通道县皇都为例,整个村寨90%的青年都选择了外出打工,结果传统的节日都无法热闹搞起来。可想而知,缺乏了文化载体的参与,旅游开发的展开难上加难。

(4)缺乏高精尖人才

由于少数民族社区整体的素质低,学历结构也不合理,能灵活掌握本地资源和吸纳外界信息的人才少,缺乏能起到很好带头作用的高精尖的人才,在旅游开发中很多方面无法展开。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当地居民参与的旅游活动多是歌舞队、买工艺品,少部分人能开餐馆,但是竞争力很低下,采取的是被动式旅游经营活动,效益普遍不高。公务员之家

三、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对策

1、抓住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政策,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整体素质

紧紧抓住国家和地方政府给予的教育优惠政策,合理调配有限的资源,实现教育资源效益的最大化,在发展高级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大众的教育,提高每一个人的素质,达到众化教育中又有尖化教育,切合少数民族社区旅游发展的需要。

2、转变观念,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

转变民族社区的观念是有效开发旅游人力资源的关键,因为观念往往决定思维和做事的行动,而做事的优劣直接关系着经济收入,生活得到改变与否。所以要积极引导当地政府和人民转变落后的传统观念,主动与外界先进的理念接轨,来武装思维,来指导行动。要做到这一步,既需要地方政府认识和管理方式的转变,对社区旅游扶持力度的加大,引导人民转变固有的思维,又要人民的积极配合,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和接受新的观念,此外还需要非政府的第三方的宣传与协助,帮助民族社区旅游人才的培养。

3、改善人力资源生存环境,提高人力资源的存量

改善民族社区旅游人力资源的生存环境,主要包括硬质环境和软质环境两方面。硬质方面,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培养基地的营造等,良好基础设施的建造,既是吸引人才的重要指标、培育人才的温床,也是本地旅游发展的载体之一。良好的培养基地不单单传达了重视人才、培育人才的讯息,还是一张具备强势吸引力的招纳人才的明信片。软质方面,主要包括政策的支持、资金的投入、培训队伍的健全等,良好的政策是改善旅游人力资源生存环境的助推器,只有政策上的重视,才能获得更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支持,才能营造一种重视人才的氛围;适量资金的投入,无论是对吸引外来人才,还是培育本土人才都注入了新的动力,培训队伍的健全是培育优秀旅游人才的关键,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师资,才能够授之以渔,提高人才的层次和质量。

4、结合当地的具体情况,采取差异式开发

由于每个民族所在的地域不同,生产力水平会有差异,价值观等也不一样,形成了相互之间的差异,会通过人的种种行为表现出来,而且这种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人力资源开发时要考虑到这种行为和习俗的差异,扬长避短,合理地利用差异点,让长处变成强势,短处转成有利点,或者构成互补的形式。

5、引进外界人力资源,“借鸡生蛋”式融合开发

引进外来人才,带来技术和信息,构成人力资源的互补。外界人力资源在观念、技术上都比民族地区的先进,更是时代潮流的领跑者。这种先进模式的引入无疑为民族社区旅游的开发注入新鲜的血液,对外界优秀人才的引入,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取长补短,借助外来的“鸡”来孵育出更加多的“蛋”,衍生出更多本土具备特色的人才。

6、扩大职业培训,加大旅游人力资源发展的力度

各类技能培训,挖掘歌舞、建筑能手。全民动手,丰衣足食,这句话对加快旅游人才的开发也有借鉴的意义,通过政府、民间各种力量开展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人才的素质和操作能力,同时注意挖掘具备潜能的歌舞、建筑等能手,加以培育,使之成为民族社区旅游人才开发中的栋梁。

7、合理运用民间的社团组织

组织能工巧匠,各类协会,传播民间各业技术。非官方的机构、协会等社团组织站在中间的立场上,更能组织民间的能工巧匠,以团体为形式,通过各种的会议、比赛等活动来促进民间优秀文化和技术的传承,从而可以有形或无形中为民族社区的旅游输送急需的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