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性关节炎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7 07:27:07

痛风性关节炎

痛风性关节炎范文篇1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研究痛风性关节炎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病因病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3个方面综述了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Abstract:Recently,workersinchar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oalotofworkintheresearchesongoutyarthritisandacquiredmuchachievement.Thereviewisaboutresearchprogressofetiologicalfactorsandpathogenesis,theclinicalandexperimentalresearchofgoutyarthritis.

Keywords:goutyarthritis;Chinesemedicinetreatment;researchprogress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痛风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痛风性关节炎常表现为跖趾关节、踝关节等处红肿热痛,甚至活动障碍和关节畸形,迁延难愈,令人苦不堪言。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逐年提高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对痛风性关节炎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饮食不节、形体肥胖、起居不慎为基本病因,脾肾亏虚、清浊不分、热毒为患是病机关键,热毒、痰浊、瘀血交相为患是主要病理产物。何国珍等[1]认为本病为平素过食肥甘厚味,以致湿热郁结,日久累及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脉而成。许树柴等[2]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应从湿热阻痹(脏腑功能失常,湿浊内生)、瘀热阻滞等来辨证。廖竹芬等[3]认为本病之邪来自脾胃湿热,久而酿生痰瘀,以致湿热痰瘀流注凝涩,故本病当属内伤实证之范畴。王乙黎等[4]认为,无论是六淫诸邪,还是痰浊、瘀血,对本病而言,最终均可归结为“毒”,其邪毒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饮食偏嗜致毒,二是“六淫之毒”,三是七情化毒。

2临床研究

2.1辨证分型论治丘青中[5]把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浊毒瘀滞型和痰湿阻滞型。浊毒瘀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Ⅰ号方,药用土茯苓、薏苡仁、忍冬藤、车前草、萆薢、蒲公英、地龙、赤小豆、赤芍、川牛膝。痰湿阻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Ⅱ号方,药用黄芪、土茯苓、防风、薏苡仁、白术、车前草、蚕砂、陈皮、川牛膝、甘草。王孟和[6]将其分为4型:(1)湿热蕴结型:白虎加桂枝汤加减。(2)瘀热阻滞型:身痛逐瘀汤加减。(3)痰浊阻滞型:蠲痹汤加减。(4)肝肾阴虚型:三痹汤加减。总有效率89.47%。方策[7]将本病辨证属湿热蕴结者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者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痰湿阻滞者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者治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收效良好。

2.2专方治疗王政[8]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以清热泻浊通络为主,酌加健脾之品,黄柏、知母、苍术、川牛膝、土茯苓、虎杖、山慈菇、制大黄、白术、木瓜、蚕砂;恢复期以健脾益肾化浊为主,白术、川牛膝、土茯苓、山慈菇、木瓜、生黄芪、茯苓、杜仲、补骨脂、鸡血藤、川芎,治疗25例,临床痊愈23例。张贤等[9]方选羌活汤,药用羌活、苍术、黄芩、当归、赤芍、茯苓、半夏、香附、木香、陈皮、甘草。风甚加防风;湿重加苍术;热重倍黄芩、瓜蒌、枳实、竹沥;偏寒加川乌;上肢加白芷、威灵仙;下肢加黄柏、牛膝;痛甚加乳香;发热加柴胡。

2.3针灸推拿疗法董建萍等[10]采用纯中药制剂正青风痛宁针刺穴位注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选穴: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照海、八风、阿是穴。总有效率80%。潘红玲[11]应用梅花针加拔罐治疗痛风39例,有效率100%。方法:将患者关节红肿热痛处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重叩至皮肤出血,立即加拔火罐,等瘀血出净,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每周2次,4次为1个疗程。熊曼琪[12]点按大椎、风池、肾俞,揉拿手、足三阴经,点按手三里、肩贞、合谷。每次20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使用于痛风各症。

2.4综合治疗倪毓生[13]用四妙丸加味合别嘌醇内服,辨证使用外洗药,红肿不甚者用生川乌草、生半夏、生南星等,红肿甚者用双柏散(大黄、侧柏叶等)治疗9例,疗效理想。许吉梅等[14]用针药并用,内外合治法,针刺三阴交、商丘、丘墟、太白、八风均双侧,泻法,留针0.5h,留针期间每10min捻转1次,并取继发病灶部位穴和相应的背穴,阳性反应点,针刺加拔罐。内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并外敷金黄膏加青黛散以水醋或蜂蜜调和之。治疗35例,全部有效。

3实验研究

陈文照等[15]将尿酸钠溶液注入大鼠踝关节内造成急性痛风模型,实验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内的胶原酶活性明显增高,胶原纤维断裂成片明显,且秋水仙碱和防己黄芪乌苡汤均能显著抑制胶原酶活性,减轻胶原纤维断裂,但防己黄芪乌苡汤的作用较秋水仙碱更为强烈。张史照[16]应用痛风洗剂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后,显示其能明显降低大鼠周围软组织K+、NE、DA、5-HT、PGE浓度,从而起到镇痛作用。张明等[17]研究发现痛风冲剂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和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降低巴豆油致炎小鼠炎症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数量。认为痛风冲剂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与其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减少致炎物质的释放有关。

4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日益增多,积极防治痛风性关节炎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西药秋水仙碱、别嘌醇、丙磺舒、非甾体类消炎药等能降低尿酸,减轻症状,但由于副作用大,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10余年来,中医药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显示出了一定的中医特色和优势。但尚存在着一些问题:①临床研究方面,样本量少,科研设计欠合理,结论的可信度不高,缺乏前瞻性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已迫在眉睫。②实验研究方面,量很少,同时设立对照组,系统研究的则更少。全面、系统、深入地进行基础实验研究,对进一步筛选有效中药,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研发新药作准备,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何国珍,杨敬博,杨仁和,等.消痛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7):44.

[2]许树柴,李想,王昭佩.三土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36例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2,14(10):51.

[3]廖竹芬,罗秋莲.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3例[J].新中医,2002,34(7):59.

[4]王乙黎,严余明.痛风从毒论治的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2003,17(6):364.

[5]丘青中.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7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2):1124.

[6]王孟和.痛风病辨证治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3(11):24.

[7]方策,于志强.分型辨治痛风性关节炎11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66.

[8]王政.泻浊通络法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0):32.

[9]张贤,黄波禹.羌活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3):34-35.

[10]董建萍,麻弘,张庆玉.穴位注射正清风痛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02(1):50.

[11]潘红玲.梅花针加拔罐治疗痛风39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3):29.

[12]熊曼琪.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1.

[13]倪毓生.四妙丸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4例[J].江苏中医,1988,9:20-21.

[14]许吉梅,李林章.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法治疗痛风35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1999(12):53.

痛风性关节炎范文篇2

1.1一般资料本组共64例,其中男53例,女11例;初发25例,复发39例;年龄28—69岁;病程1个月—20年左右。中医辨证分型属风湿热郁证23例,风寒湿阻证11例,痰瘀阻络证13例,肝肾气血亏虚证17例。

1.2诊断标准本组病例诊断标准依据《实用中西结合诊断治疗》所定标准[1]。(1)多以单个趾跖关节,卒然红肿疼痛,逐渐痛剧如虎咬,昼轻夜甚,反复发作。可伴发热,头痛等症。(2)多见于中老年男子,可有痛风家族史。常因劳累、暴饮暴食、吃含高嘌呤饮食、饮酒及外感风寒等诱发。(3)初起可单关节发病,以第一趾跖关节为多见。继则足踝、跟、手指和其它小关节,出现红、肿、热、痛,甚则关节腔可有渗液。反复发作后,可伴有关节周围及耳郭、耳轮和趾、指骨间出现“块”(痛风石)。(4)血尿酸、尿尿酸增高。发作期白细胞总数可升高。(5)必要时作肾B超扫描、尿常规、肾功能等检查,以了解痛风后肾病变情况。X线摄片检查可示软骨缘邻近关节的骨质有不整齐的穿凿样圆形缺损。

2分期辨证治疗

2.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此期常以热邪偏盛,或以湿热蕴蒸为主,是外邪入里化热,或热为邪郁所致,若热邪久留不去,损气耗阴,则出现气阴两虚的症候,病邪一般由表入里,由浅及深,由筋络而脏腑。病势急且重,长于午夜突发关节疼痛,初发时90%为单一关节,以第1跖趾关节及踝关节为多见,据证可分为风湿热郁证和风寒湿阻证。

2.1.1风湿热郁证此型较多见,受累小关节红肿热痛、甚剧、活动受限、得凉则舒、伴发热口渴、心烦不安、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以清热利湿,祛风通络,四妙散加味。处方:防己10g、蚕砂10g、连翘10g、栀仁10g、滑石30g、萆薢15g、黄柏10g、苍术10g、牛膝10g、薏苡仁20g、忍冬藤10g、甘草30g。

2.1.2风寒湿阻证此型较少见,肢体关节游走疼痛,或痛处不移,或肢体关节重着肿痛、屈伸不力、肌肤麻木、遇阴雨天加重。口不渴或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或濡缓。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蠲痹汤加味。处方:羌活10g、独活10g、秦艽10g、当归10g、川芎10g、桂枝10g、桑枝10g、薏苡仁20g、萆薢15g、干草6g。

2.2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期多因急性发展而来,可表现为多个关节受累,发作较平凡,甚至发作后肿痛消失,晚期受累关节畸形僵硬,血尿酸增高或正常,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证,分为痰瘀阻络证和肝肾亏虚证。

2.2.1痰瘀阻络证症见久痹不愈,关节肿痛日久、反复发作、强直畸形、皮下结节、皮色紫暗、舌淡体胖或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治以化瘀祛痰,搜风通络,桃红饮加味。处方: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当归10g、威灵仙10g、穿山甲10g、地龙10g、白芥子10g、胆南星6g、法半夏10g、全蝎3g、乌梢蛇10g。

2.2.2肝肾亏虚证病久屡发、迁延不愈、关节痛如被杖或酸张疼痛、强直畸形、曲伸不利、麻木不仁、筋脉拘急、神疲乏力、气短自汗、面色少华、舌淡脉细。偏于阳虚者伴见口干、便燥、舌红少苔或有瘀斑、脉沉细;偏于阴虚者伴见腰膝酸软,遇阴雨寒冷天气加重,畏寒肢冷、小便清长、舌淡胖或有瘀斑、苔白或白腻、脉沉弱无力。治疗上肝肾阴虚者治以补益肝肾,活血通络,泄浊解毒,大补阴丸加味。处方:熟地黄15g、山茱萸15g、龟板15g、枸杞15g、威灵仙15g、萆薢15g、怀牛膝12g、狗脊12g、地龙15g、蜂房15g、黄柏15g、土茯苓20g。肾阳虚衰者治以温肾壮阳,活血散寒,泄浊解毒,右归饮加味。处方:鹿角10g、桂枝10g、制附子10g、制川乌10g、蜂房10g、熟地黄10g、穿山甲9g、杜仲15g、淫羊藿15g、萆薢15g、威灵仙15g、土茯苓20g。或可选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熟地15g、杜仲10g、牛膝10g、桑寄生10g、人参10g、茯苓10g、当归15g、川芎10g、白芍10g、白芍10g、独活10g、防风10g、秦艽10g。

2.3间歇期此期又可称为无症状高尿酸期或潜伏期。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或血尿酸水平持续或波动增高。此期可长达数年,甚至可终身不出现症状。治以健脾和胃,升清泌浊。方以四君子加减。处方:当归15g、白术10g、茯苓10g、陈皮10g、青皮10g、山茱萸10g、土茯苓30g、金钱草30g、萆薢12g、牛膝12g。

2.4用法每天煎服1剂,15天为1个疗程,依病情可服用2—5个疗程。

2.5调摄与预防(1)急性期尽早使用药物治疗,及时控制炎症,迅速终止急性发作;(2)严格禁酒,限制饮食,防止过胖,忌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尤甚,避免进食高嘌呤食物,如动物内脏、沙丁鱼、豆类及发酵食物等;(3)避免过度劳累(包括性生活)、紧张、受寒、关节损伤等诱发因素;(4)多饮水,使尿量不少于2000ml/d,多食碱性食物;(5)禁止使用各种抑制尿酸排出的食物,如肝浸膏、维生素B12和磺胺类药物;(6)注意预防和治疗尿酸钠盐洁净沉积关节,肾脏和其他部位所引起的并发症,防止尿酸结石形成;(7)注意预防和治疗使通风恶化的疾病,如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肥胖等。

3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临床治愈:关节肿痛等临床症状消失,血尿酸正常或接近正常;好转:在服药情况下,关节肿痛症状缓解,血尿酸正常。

3.2治疗结果临床治愈17例,其中急性期11例,慢性期6例。显效22例,其中急性期13例,慢性期9例。好转21例,其中急性期8例,慢性期13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8%,各型治疗结果见表1。

表1各型通风性关节炎治疗结果[例(%)]

临床治愈显效好转无效

风湿热郁型238(34.8)9(39.1)5(21.7)1(4.3)

风寒湿阻型113(27.3)4(36.4)3(27.3)1(9.7)

瘀痰阻络型133(23.1)4(30.8)5(38.5)1(7.7)

肝肾亏虚型173(17.6)5(29.4)8(47.1)1(5.9)

合计6417(26.6)22(34.4)21(32.8)4(6.3)4讨论

痛风(Gout)是一种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尿酸合成增多或排出减少,使血液中尿酸盐浓度增加,致尿酸盐结晶沉着于各种间叶组织内,引起受累组织的炎症反应。当关节受累时,则称之为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感受外邪或素体虚弱复感风邪所致。如《医学入门痛风》认为痛风多因“血气疲劳不营养关节腠里”所发,并指出通风后期有“痛入骨髓,不移其处”等临床表现。又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汗,汗出水中。……故曰历节,”又云:“历节疼,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2]。由于本病的病因是高尿酸血症,此乃湿浊之毒也。尿酸浊毒之邪非受自于外,而生于内[3],好发于形体肥胖或嗜食厚味之人。肥甘厚味伤脾碍胃,致使脾胃功能失调,水谷不归正化,湿浊毒邪内生是本病发病的关键。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改善症状、避免反复发作,损伤肾脏。治疗方法,无论各期,利湿泄浊,固本清源之法都应贯彻始终,土茯苓、金钱草、陈皮、青皮、萆薢等[3、4]有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为常用之药。伴尿路结石加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陈皮、琥珀粉(冲服)、鸡内金;尿路感染者加萹蓄、瞿麦、车前子、石苇[5]。

痛风性关节炎多属于痹病类范畴,但按痹证辨治效果欠佳,或有近效而乏远功,尤其是高尿酸血症患者,故应依不同分期,证候病证特点,分期辨治尤为重要。(1)急性发作期可以是初次发病,也可以是慢性关节炎病变基础上的急性发作。由于正盛邪实,多有起病急骤,受累关节红肿热痛甚剧等湿热浊毒极盛的表现,根据“急则治其标”及“审证求因”等辨证治疗原则,若属风寒湿阻证方以蠲痹汤或薏苡仁汤加减。寒邪偏甚者加制川乌、细辛;湿邪偏甚者加防己、茯苓;上肢为主者重用羌活,姜黄、桑枝等;下肢为主者加牛膝、木瓜。若属风湿热郁证方以四妙散或白虎桂枝汤加减。发热伴关节红肿明显者加金银花、连翘、黄柏;关节热痛有红斑者加牡丹皮、赤芍、虎杖;关节肿胀者重用薏苡仁,加防己、蚕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邪热伤阴出现低热者加青蒿、白薇、地骨皮。(2)慢性关节炎由于病情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易伤正气而表现气血亏虚,本虚标实之象,治疗上固本扶正,健脾和胃,补益气血为先,辅以驱邪。可选用四君子、辅以川乌、草乌、细辛、桂枝、牛膝、桑寄生、土茯苓、萆薢等温补肾阳、散寒除痹、淡渗利湿,泄浊解毒之品。若属痰瘀阻络方以桃红饮或身痛逐瘀汤加减。关节肿胀屈伸不利者,或关节变形,因此应扶正固本的基础上加用络石藤、防己、蜂蜜、僵蚕、地龙、威灵仙、天南星、蜈蚣、穿山甲等活血祛瘀通络除痹之品。若表现肝肾亏虚者方以独活寄生汤加金钱草、土茯苓、萆薢等利湿驱浊的药物。(3)无症状高尿酸期或间歇期一般无症状或仅表现高尿酸血症,若表现脾胃虚弱,气血亏虚者方以四君子汤加减以达健脾和胃,升清泌浊的作用,因为“辨证论治要审证求因分析邪正相争不同时机,因势利导,邪去正安,病后调理应重视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健则气血充足则康复矣”[6]。若表现腰膝酸软等肝肾亏虚者方以独活寄生汤加减以达调补肝肾,固本清源的目的。

总之,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在祛风散寒化湿的同时,应注意补肝肾益气血。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外二端,内因肝肾不足或阴阳气血亏虚,外由风寒湿等因素侵袭,内外相和渐成通风性关节炎。据其病因,临床上在祛邪的同时,可据证加入杜仲、桑寄生、当归、黄芪等补肝肾益气血的药。

论文关键词:痛风性关节炎分期辨证治疗

论文摘要:目的观察分期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方法本文主要针对64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进行分期辨证治疗。结果治愈17(26.6%),显效22(34.4%),好转21(32.8%),无效4(6.3%),总有效率93.75%。

参考文献:

[1]杨思彭.实用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1991,698

[2]范永升.金匮要略[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84-85

[3]鲜光亚.通风性关节炎诊治体会[J].中医药杂志,1999,40(1):18-19

[4]孟昭亨.痛风[M].北京: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1997,283

痛风性关节炎范文篇3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研究痛风性关节炎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病因病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3个方面综述了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Abstract:Recently,workersinchar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oalotofworkintheresearchesongoutyarthritisandacquiredmuchachievement.Thereviewisaboutresearchprogressofetiologicalfactorsandpathogenesis,theclinicalandexperimentalresearchofgoutyarthritis.

Keywords:goutyarthritis;Chinesemedicinetreatment;researchprogress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痛风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痛风性关节炎常表现为跖趾关节、踝关节等处红肿热痛,甚至活动障碍和关节畸形,迁延难愈,令人苦不堪言。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逐年提高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对痛风性关节炎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饮食不节、形体肥胖、起居不慎为基本病因,脾肾亏虚、清浊不分、热毒为患是病机关键,热毒、痰浊、瘀血交相为患是主要病理产物。何国珍等[1]认为本病为平素过食肥甘厚味,以致湿热郁结,日久累及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脉而成。许树柴等[2]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应从湿热阻痹(脏腑功能失常,湿浊内生)、瘀热阻滞等来辨证。廖竹芬等[3]认为本病之邪来自脾胃湿热,久而酿生痰瘀,以致湿热痰瘀流注凝涩,故本病当属内伤实证之范畴。王乙黎等[4]认为,无论是六淫诸邪,还是痰浊、瘀血,对本病而言,最终均可归结为“毒”,其邪毒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饮食偏嗜致毒,二是“六淫之毒”,三是七情化毒。

2临床研究

2.1辨证分型论治丘青中[5]把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浊毒瘀滞型和痰湿阻滞型。浊毒瘀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Ⅰ号方,药用土茯苓、薏苡仁、忍冬藤、车前草、萆薢、蒲公英、地龙、赤小豆、赤芍、川牛膝。痰湿阻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Ⅱ号方,药用黄芪、土茯苓、防风、薏苡仁、白术、车前草、蚕砂、陈皮、川牛膝、甘草。王孟和[6]将其分为4型:(1)湿热蕴结型:白虎加桂枝汤加减。(2)瘀热阻滞型:身痛逐瘀汤加减。(3)痰浊阻滞型:蠲痹汤加减。(4)肝肾阴虚型:三痹汤加减。总有效率89.47%。方策[7]将本病辨证属湿热蕴结者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者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痰湿阻滞者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者治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收效良好。

2.2专方治疗王政[8]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以清热泻浊通络为主,酌加健脾之品,黄柏、知母、苍术、川牛膝、土茯苓、虎杖、山慈菇、制大黄、白术、木瓜、蚕砂;恢复期以健脾益肾化浊为主,白术、川牛膝、土茯苓、山慈菇、木瓜、生黄芪、茯苓、杜仲、补骨脂、鸡血藤、川芎,治疗25例,临床痊愈23例。张贤等[9]方选羌活汤,药用羌活、苍术、黄芩、当归、赤芍、茯苓、半夏、香附、木香、陈皮、甘草。风甚加防风;湿重加苍术;热重倍黄芩、瓜蒌、枳实、竹沥;偏寒加川乌;上肢加白芷、威灵仙;下肢加黄柏、牛膝;痛甚加乳香;发热加柴胡。

2.3针灸推拿疗法董建萍等[10]采用纯中药制剂正青风痛宁针刺穴位注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选穴: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照海、八风、阿是穴。总有效率80%。潘红玲[11]应用梅花针加拔罐治疗痛风39例,有效率100%。方法:将患者关节红肿热痛处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重叩至皮肤出血,立即加拔火罐,等瘀血出净,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每周2次,4次为1个疗程。熊曼琪[12]点按大椎、风池、肾俞,揉拿手、足三阴经,点按手三里、肩贞、合谷。每次20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使用于痛风各症。

2.4综合治疗倪毓生[13]用四妙丸加味合别嘌醇内服,辨证使用外洗药,红肿不甚者用生川乌草、生半夏、生南星等,红肿甚者用双柏散(大黄、侧柏叶等)治疗9例,疗效理想。许吉梅等[14]用针药并用,内外合治法,针刺三阴交、商丘、丘墟、太白、八风均双侧,泻法,留针0.5h,留针期间每10min捻转1次,并取继发病灶部位穴和相应的背穴,阳性反应点,针刺加拔罐。内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并外敷金黄膏加青黛散以水醋或蜂蜜调和之。治疗35例,全部有效。

3实验研究

陈文照等[15]将尿酸钠溶液注入大鼠踝关节内造成急性痛风模型,实验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内的胶原酶活性明显增高,胶原纤维断裂成片明显,且秋水仙碱和防己黄芪乌苡汤均能显著抑制胶原酶活性,减轻胶原纤维断裂,但防己黄芪乌苡汤的作用较秋水仙碱更为强烈。张史照[16]应用痛风洗剂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后,显示其能明显降低大鼠周围软组织K+、NE、DA、5-HT、PGE浓度,从而起到镇痛作用。张明等[17]研究发现痛风冲剂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和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降低巴豆油致炎小鼠炎症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数量。认为痛风冲剂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与其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减少致炎物质的释放有关。

4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日益增多,积极防治痛风性关节炎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西药秋水仙碱、别嘌醇、丙磺舒、非甾体类消炎药等能降低尿酸,减轻症状,但由于副作用大,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10余年来,中医药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显示出了一定的中医特色和优势。但尚存在着一些问题:①临床研究方面,样本量少,科研设计欠合理,结论的可信度不高,缺乏前瞻性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已迫在眉睫。②实验研究方面,量很少,同时设立对照组,系统研究的则更少。全面、系统、深入地进行基础实验研究,对进一步筛选有效中药,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研发新药作准备,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何国珍,杨敬博,杨仁和,等.消痛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7):44.

[2]许树柴,李想,王昭佩.三土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36例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2,14(10):51.

[3]廖竹芬,罗秋莲.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3例[J].新中医,2002,34(7):59.

[4]王乙黎,严余明.痛风从毒论治的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2003,17(6):364.

[5]丘青中.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7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2):1124.

[6]王孟和.痛风病辨证治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3(11):24.

[7]方策,于志强.分型辨治痛风性关节炎11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66.

[8]王政.泻浊通络法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0):32.

[9]张贤,黄波禹.羌活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3):34-35.

[10]董建萍,麻弘,张庆玉.穴位注射正清风痛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02(1):50.

[11]潘红玲.梅花针加拔罐治疗痛风39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3):29.

[12]熊曼琪.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1.

[13]倪毓生.四妙丸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4例[J].江苏中医,1988,9:20-21.

[14]许吉梅,李林章.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法治疗痛风35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1999(12):53.

痛风性关节炎范文篇4

2006年3月~2008年9月,笔者采用新癀片内服外敷,同时给予别嘌醇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86例均为门诊患者,男78例,女8例,年龄29~67岁。一般患病1~3天后就诊,均为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以红、肿、热、痛为主要症状。第一跖趾关节74例,踝关节5例,膝关节5例,腕关节2例;有痛风石形成4例,肾结石34例,伴高血压病25例,高脂血症19例,痛风肾病11例。X线检查呈凿孔样或虫蚀样4例。血尿酸增高81例。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男38例,女5例,年龄29~64岁,平均46.3岁。对照组43例,男40例,女3例,年龄31~67岁,平均48.6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90年诊断标准:①急性关节炎发作1天以上;②1天内关节炎症达高峰;③单关节炎发作;④关节发红;⑤第一跖趾关节肿胀或疼痛;⑥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发作;⑦单侧跗骨关节炎发作;⑧可疑或证实的痛风石;⑨高尿酸血症;⑩经影像学证实的痛风石;关节炎的发作可完全缓解。符合以上11项中的6项可确诊[1]。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新癀片(每片0.32g)1次3片,1天3次,口服,另取4片捣碎,用醋调匀纱布外敷患处,1天1次,别嘌醇片1次0.1g,1天1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缓释片,1次75mg,1天2次,口服;别嘌醇片,1次0.1g,1天1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5~30天。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有关痛风的疗效评定,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3]。

3.2临床疗效治疗组43例中,临床治愈26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4%;对照组43例中,临床治愈24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4讨论

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属中医“痹证”之“热痹”、“历节病”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篇》云:“……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黃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这与现代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较吻合。中医认为,痛风病症为风、寒、湿(痰)、热等外邪杂合而起,可分为湿热蕴结、痰热阻滞、湿浊阻滞,中医辨证以邪实为主,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为主。

新癀片主要成分为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猪胆汁膏、肖梵天花、珍珠层粉、水牛角浓缩粉、红曲等。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其中肿节风为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草珊瑚属植物草珊瑚(SarcandraglabraThunb)的干燥全株,味苦、辛、性平,具有抗菌消炎,清热凉血,祛风通络,活血消斑的作用。民间用于接骨驱风(曾用名接骨金粟兰),清热解毒[4]。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常使用秋水仙碱和非甾体类药物如吲哚美辛、双氯芬酸等以抗炎止痛。但这些药物对于肝肾、胃肠及血液系统损害较大,也较常出现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笔者应用中西药联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与单纯西药治疗相似,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刘湘源.表格式临床系列丛书·风湿病分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02

痛风性关节炎范文篇5

我院自1996~2007年运用内服中药加味白虎加桂枝汤,外敷慈附膏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5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35例均为本院门诊病人,男32例,女4例。年龄35~66岁,平均49.1岁。病程(发病到就诊时间)2天~22个月,平均30.2天。病变部位第一跖趾关节25例,占71.4%,足背2例,踝关节4例,踝及第一跖趾关节同时发病1例,腕关节2例,肩关节1例。病情:首次发病者22例,反复发病(发作在2次以上)者13例。

1.2诊断标准①非对称性关节疼痛,常在夜间发作,红肿、压痛、功能障碍。②以往可有发作史,无症状间歇期,发作可自行停止。③血尿酸浓度增高。④排除其它疾病引起的手足关节肿痛。血尿酸检查:35例血尿酸浓度均高于正常值,其中查1次确诊者30例,2次者3例,3次者2例。

2治疗方法

①内服加味白虎加桂枝汤:石膏先煎30g,知母15g,桂枝10g,黄柏10g,粉萆15g,生牡蛎先煎30g,车前子包10g,地龙15g,青皮10g,陈皮10g。风湿痹阻者加木瓜10g,威灵仙10g,秦艽10g,以祛风除湿;寒湿阻滞者加制川乌6g,细辛3g以散寒燥湿。血虚体疲者加熟地15g,阿胶烊冲12g以滋补阴血;偏胖痰湿凝聚者加半夏10g,瓜蒌10g以祛痰化湿;气虚懒言者加黄芪30g,党参10g以补益中气;病在上肢加桑枝15g,羌活10g;病在下肢加防风10g,独活10g水煎内服,每日1剂。②外敷慈附膏:药物组成及制作:山慈菇、赤芍各200g,生大黄150g,香附100g。将上述药物研成极细粉末,过60目筛,将饴糖600g与蒸馏水400ml混均,取凡士林1000g,加热至70℃,共搅拌融化,待温度降到40℃左右时,加入药粉。冷却后加入药罐,密封备用。用法:将药膏均匀地涂在患处,纱布棉垫敷盖,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3次为1疗程。

3结果

3.1疗效标准痊愈:疼痛、红肿、压痛完全消失,血中尿酸含量正常,肾功能正常,随访2年以上无复发。显效:疼痛、红肿、压痛明显好转,血中尿酸含量接近正常,肾功能好转,近2年内有复发但症状较轻。有效:疼痛、红肿、压痛有改善,功能恢复有进步,血中尿酸含量较治疗前降低。无效:疼痛、红肿、压痛无改善,功能没有恢复,改用其他治疗方法。

3.2治疗结果本组35例患者,痊愈12例,显效18例,有效3例,无效2例。所有病例均经2年以上随访,平均随访3年8个月。

4讨论

痛风是由于长期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临床以高尿酸血症,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石沉积,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肾实质病变和尿酸石形成为特点。而尿酸沉积于关节组织内,尿酸盐被白细胞吞噬引起细胞死亡而释放溶酶体酶类,导致急性关节炎。血液尿酸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的生成与排泄之间的平衡。如尿酸的生成增多、增速或排泄减少、减慢,或虽已排出较正常人为多的量,但尿酸生成量超出排泄的速度,均可使血液中尿酸的浓度增高,成为痛风发病的主要环节[1]。原发性痛风以往在我国认为比较少见,但近年由于生活条件的改善,平均寿命延长,以及对本病注意等因素,有了较多的发现。其发病多为中年以上肥胖男性。本组男与女之比为10:0.94。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皆由风、寒、湿、热之气侵袭人体,痹阻经络而成,其内因为正气不足,从其中年以上肥胖者易发病,可知其与痰湿之邪凝聚有关。[2]“四肢肿痛,手掌足跗尤甚,此必热伤营血,血液涸而不流,名为痛风是也。“加味白虎加桂枝汤以石膏、知母、车前子为主药清热除湿,佐以桂枝、青陈皮、地龙通络活血。以黄柏、泽泻、萆、生牡蛎为使,使本方具有清热祛湿活血利水之功。而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中药车前子不仅增加了水分的排泄,而且使尿素氯化物及尿酸的排泄量也同时增加[3]。黄柏、泽泻、生牡蛎、萆、地龙、青陈皮均有促进尿酸排出,保肝及降低血尿酸作用[4],从而控制症状,减少复发或延长间歇期。外敷慈附膏中大黄能消肿止痛,香附理气止痛,山慈菇含秋水仙碱,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之特效药,其奏效快但毒性较大,有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迫使患者不得不停止服用,使治疗不彻底。但通过外敷治疗,患处红肿的皮肤毛细血管扩张,有利于药物有效渗透,使患者能够坚持治疗,同时也是治疗能够取得速效的关键。本病由于以往认为比较少见,临床医师对其认识的不足,常可导致误诊。本组病例有误诊史者10例,其误诊率高达28.6%,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其发病特点认识不足。痛风性关节炎多发于中年以上肥胖男性,以夜间或凌晨骤发剧痛、红肿、压痛和功能障碍为其特征,以大趾为多发部位,其血尿酸浓度增高可明确诊断。②对其诱发因素认识不足。脚扭伤、穿紧鞋走多路、过度疲劳、饮酒、受湿、受冷等均可为其诱发因素。本组有3例因脚扭伤后夜间趾剧痛,X片显示无异常而误诊为急性滑囊炎。③血尿酸浓度增高是诊断本病的依据,但完全依靠血尿酸检查有时也会误诊。沈氏报道痛风性关节炎在急性发作时,由于应激反应,内源性激素使尿酸从尿排出增多,可使血尿酸在正常范围[5]。所以对于有典型症状和体征者,应复查血尿酸,避免误诊。即使血尿酸正常也可用秋水仙碱试验治疗,如有效可明确诊断。④没有掌握易与痛风性关节炎相混淆疾病的鉴别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血尿酸不高,类风湿因子呈阳性,X线显示关节面粗糙,关节间隙狭窄。创伤性关节炎多有较重外伤史,化脓性关节炎滑囊液内含大量白细胞,培养可得致病菌,且两者血尿酸都不高。蜂窝组织炎其关节疼痛不明显,且全身症状突出。

中药内服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通过表里同治使湿祛、热退、血活、络通,一般2~3天症状就明显减轻,其结果显示中药治疗本病效果显著,其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十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041

[2]娄玉钤.中国痹病大全.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02

[3]上海中医学院方剂教研组主编.中药临床手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156

痛风性关节炎范文篇6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研究痛风性关节炎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病因病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3个方面综述了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Abstract:Recently,workersinchar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oalotofworkintheresearchesongoutyarthritisandacquiredmuchachievement.Thereviewisaboutresearchprogressofetiologicalfactorsandpathogenesis,theclinicalandexperimentalresearchofgoutyarthritis.

Keywords:goutyarthritis;Chinesemedicinetreatment;researchprogress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痛风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痛风性关节炎常表现为跖趾关节、踝关节等处红肿热痛,甚至活动障碍和关节畸形,迁延难愈,令人苦不堪言。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逐年提高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对痛风性关节炎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饮食不节、形体肥胖、起居不慎为基本病因,脾肾亏虚、清浊不分、热毒为患是病机关键,热毒、痰浊、瘀血交相为患是主要病理产物。何国珍等[1]认为本病为平素过食肥甘厚味,以致湿热郁结,日久累及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脉而成。许树柴等[2]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应从湿热阻痹(脏腑功能失常,湿浊内生)、瘀热阻滞等来辨证。廖竹芬等[3]认为本病之邪来自脾胃湿热,久而酿生痰瘀,以致湿热痰瘀流注凝涩,故本病当属内伤实证之范畴。王乙黎等[4]认为,无论是六淫诸邪,还是痰浊、瘀血,对本病而言,最终均可归结为“毒”,其邪毒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饮食偏嗜致毒,二是“六淫之毒”,三是七情化毒。

2临床研究

2.1辨证分型论治丘青中[5]把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浊毒瘀滞型和痰湿阻滞型。浊毒瘀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Ⅰ号方,药用土茯苓、薏苡仁、忍冬藤、车前草、萆薢、蒲公英、地龙、赤小豆、赤芍、川牛膝。痰湿阻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Ⅱ号方,药用黄芪、土茯苓、防风、薏苡仁、白术、车前草、蚕砂、陈皮、川牛膝、甘草。王孟和[6]将其分为4型:(1)湿热蕴结型:白虎加桂枝汤加减。(2)瘀热阻滞型:身痛逐瘀汤加减。(3)痰浊阻滞型:蠲痹汤加减。(4)肝肾阴虚型:三痹汤加减。总有效率89.47%。方策[7]将本病辨证属湿热蕴结者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者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痰湿阻滞者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者治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收效良好。

2.2专方治疗王政[8]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以清热泻浊通络为主,酌加健脾之品,黄柏、知母、苍术、川牛膝、土茯苓、虎杖、山慈菇、制大黄、白术、木瓜、蚕砂;恢复期以健脾益肾化浊为主,白术、川牛膝、土茯苓、山慈菇、木瓜、生黄芪、茯苓、杜仲、补骨脂、鸡血藤、川芎,治疗25例,临床痊愈23例。张贤等[9]方选羌活汤,药用羌活、苍术、黄芩、当归、赤芍、茯苓、半夏、香附、木香、陈皮、甘草。风甚加防风;湿重加苍术;热重倍黄芩、瓜蒌、枳实、竹沥;偏寒加川乌;上肢加白芷、威灵仙;下肢加黄柏、牛膝;痛甚加乳香;发热加柴胡。

2.3针灸推拿疗法董建萍等[10]采用纯中药制剂正青风痛宁针刺穴位注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选穴: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照海、八风、阿是穴。总有效率80%。潘红玲[11]应用梅花针加拔罐治疗痛风39例,有效率100%。方法:将患者关节红肿热痛处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重叩至皮肤出血,立即加拔火罐,等瘀血出净,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每周2次,4次为1个疗程。熊曼琪[12]点按大椎、风池、肾俞,揉拿手、足三阴经,点按手三里、肩贞、合谷。每次20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使用于痛风各症。

2.4综合治疗倪毓生[13]用四妙丸加味合别嘌醇内服,辨证使用外洗药,红肿不甚者用生川乌草、生半夏、生南星等,红肿甚者用双柏散(大黄、侧柏叶等)治疗9例,疗效理想。许吉梅等[14]用针药并用,内外合治法,针刺三阴交、商丘、丘墟、太白、八风均双侧,泻法,留针0.5h,留针期间每10min捻转1次,并取继发病灶部位穴和相应的背穴,阳性反应点,针刺加拔罐。内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并外敷金黄膏加青黛散以水醋或蜂蜜调和之。治疗35例,全部有效。

3实验研究

陈文照等[15]将尿酸钠溶液注入大鼠踝关节内造成急性痛风模型,实验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内的胶原酶活性明显增高,胶原纤维断裂成片明显,且秋水仙碱和防己黄芪乌苡汤均能显著抑制胶原酶活性,减轻胶原纤维断裂,但防己黄芪乌苡汤的作用较秋水仙碱更为强烈。张史照[16]应用痛风洗剂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后,显示其能明显降低大鼠周围软组织K+、NE、DA、5-HT、PGE浓度,从而起到镇痛作用。张明等[17]研究发现痛风冲剂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和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降低巴豆油致炎小鼠炎症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数量。认为痛风冲剂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与其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减少致炎物质的释放有关。

4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日益增多,积极防治痛风性关节炎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西药秋水仙碱、别嘌醇、丙磺舒、非甾体类消炎药等能降低尿酸,减轻症状,但由于副作用大,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10余年来,中医药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显示出了一定的中医特色和优势。但尚存在着一些问题:①临床研究方面,样本量少,科研设计欠合理,结论的可信度不高,缺乏前瞻性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已迫在眉睫。②实验研究方面,量很少,同时设立对照组,系统研究的则更少。全面、系统、深入地进行基础实验研究,对进一步筛选有效中药,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研发新药作准备,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何国珍,杨敬博,杨仁和,等.消痛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7):44.

[2]许树柴,李想,王昭佩.三土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36例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2,14(10):51.

[3]廖竹芬,罗秋莲.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3例[J].新中医,2002,34(7):59.

[4]王乙黎,严余明.痛风从毒论治的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2003,17(6):364.

[5]丘青中.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7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2):1124.

[6]王孟和.痛风病辨证治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3(11):24.

[7]方策,于志强.分型辨治痛风性关节炎11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66.

[8]王政.泻浊通络法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0):32.

[9]张贤,黄波禹.羌活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3):34-35.

[10]董建萍,麻弘,张庆玉.穴位注射正清风痛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02(1):50.

[11]潘红玲.梅花针加拔罐治疗痛风39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3):29.

[12]熊曼琪.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1.

[13]倪毓生.四妙丸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4例[J].江苏中医,1988,9:20-21.

痛风性关节炎范文篇7

关键词:痛风;尿酸;治疗

近几年来,国内外痛风患病率逐年增加为0.84%,人口普查发病率约占9.6%[2,3]。目前发病较前年龄更小,病情严重性越重[4]。其增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某些疾病如:肥胖,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器官移植等。(2)某些药物的使用会提升血尿酸水平。如:利尿剂,脱水剂、低剂量水杨酸的使用。(3)普查面比以前更深入,或高发地区人口向低发地区移民增多等因素。(4)部分病人就诊太晚,已存在肾功能不全,尤其终末期肾病使血尿酸排除减少,生成增加,使痛风变得更加难治[5]。有人证明血尿酸水平与以后痛风发生率和首次发作的年龄之间均有直接关系[6]。目前痛风尚无根治办法,现行治疗的目的是及时控制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并降低尿酸水平,以预防尿酸盐沉积导致关节破坏及肾脏损害,本文综述了近年痛风防治的主要概况。

1预防为主

1.1控制痛风,首先是每日的身体锻炼和控制体重在60多个临床试验基础上[6],1项前瞻性研究观察了50000名男性12年,观察中有730例新发病例。后者仅有痛风石或尿酸盐结晶。从饮食角度研究提示:红肉类饮食会增加痛风的风险,不能作为健康饮食。但日常1-2样菜品并不会增加痛风的风险,可能是因为低脂摄入的结果。鱼是一种重要的食物,可以增加痛风的风险。但很多前瞻性研究认为它有较强的心脏保护作用。如果确实需要,可以将鱼油作为代替品,因为它不含嘌呤。坚果、豆类、和富含嘌呤的蔬菜,尽管它们能增加痛风的风险,但发现它们对痛风的发作并无影响。同时还因为它们对防病有益,如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综合考虑可以放开食用。最近有人认为维生素C能增加尿酸盐性痛风的发生,同时也能降低尿酸盐的水平,总的认为每天在0.5克的用量是安全的。

酒精摄入与高尿酸血症相关,并可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证明[7],乙醇代谢能使乳酸浓度增加,乳酸可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降低尿酸的排泄。同时乙醇能促进腺嘌呤核苷酸加速分解,使尿酸合成增加。啤酒是增加痛风风险的重要物质,但通过对酒量的随访,发现每天1小杯白酒不会增加痛风的风险[6]。如果患者需要心血管保护作用,可以适量饮白酒。

1.2痛风并发疾病的控制

在CARDIA研究[8]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代谢综合征病人都并发高尿酸血症。并发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病人的体重指素(BMI),空腹胰岛素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1项由13位病员为对象的开放的非双盲对照组的试验表明[9]:降低热量和胆固醇,提高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饮食后将平均体重降低7.7Kg,血尿酸由平均9.6mg/dl(566μmol/L)降至7.9mg/dl(465μmol/L),发病率由2.1%降至0.6%。可能长期以来提倡痛风患者低嘌呤、低蛋白饮食,但低嘌呤饮食往往为高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酸,能降低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不利于尿酸的排泄。长时间痛风与胰岛素抵抗呈恶性循环。因此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必须首先控制基础疾病。MRFIT研究[10]结果提示痛风病员心肌梗塞的风险增加26%,高尿酸血症增加11%的风险。因此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要严格控制原发病。肾功能不全、肾结石等与高尿酸血症可互为因果。必须尽早对因治疗这些疾病。

1.3避免使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

某些利尿药、脱水剂,特别是噻嗪类,虽然其利尿作用可促进尿酸的排泄,但同时也减少了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最终导致血尿酸的升高。早有研究[11]显示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氯沙坦可抑制尿酸盐/阴离子交换,促进尿酸的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当与双氢克尿噻合用时,可缓解双氢尿噻的尿酸潴留作用。阿司匹林对肾脏排尿酸的作用具有剂量相关效应,即在小剂量抑制尿酸盐从肾小管分泌,使血尿酸水平增加,在大剂量时(大于3g/d)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而增加尿酸的排泄。研究表明[12],无肾脏疾患的老年人服药用阿司匹林75mg/d一周后肾功能和尿酸代谢即有明显改变,尿酸排泄减少。但当剂量增加至150mg/d和325mg/d后,尿酸排泄逐渐恢复到接近原始水平。目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非常普遍,应引起痛风患者的注意。接受器官移植患者应用环孢素可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使肾脏对其清除减少而引起高尿酸血症,而利尿药物的应用及伴随的肾功能受损或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也能促进患者的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其他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还有青霉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烟酸,左旋多巴等均应尽量避免使用。

2急性痛风的治疗

2.1秋水仙碱为急性痛风的一线用药

痛风急性发作的24小时内服用秋水仙碱疗效最好,24小时后疗效降低。秋水仙碱可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肾功能衰竭,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坏死,癫痫发作,甚至死亡,应用时必须慎重。大多数患者在临床完全缓解之前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由于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相近,则限制了该药的广泛应用。

2.2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

NSAID成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药物。可选用其中任何一种,禁止同时服用两种或多种NSAID。否则疗效不增加,而不良反应增加。一旦症状减轻即逐渐减量,57天停用。

2.3当上述药物无效或产生不良反应时,可考虑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强地松,起始剂量为0.5~1mg/Kg,3~7天后迅速减量或停用,疗程不超过2周。对单个或两个关节受累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腔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可以缓解其症状。对NSAID禁忌或无效的多关节炎患者,亦可辅助性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类固醇。

2.4大多数患者在器官移植后需要用小剂量泼尼松维持治疗,这些患者一旦出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将泼尼松增加至0.5~1mg/(Kg·d)维持3~7天后逐渐减量,至2周停止。

值得注意的是:降尿酸药物不仅没有抗炎止痛治疗急性关节炎的作用,而且还会因不正确使用血尿酸下降过快,促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形成不溶性结晶而加重炎症反应或关节炎迁移,故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期不宜使用。

3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

经过饮食和体重控制,血尿酸水平仍在410~470μmol/L以上;痛风性关节炎每年发作2次以上;有肾结石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考虑降尿酸治疗。用药后能使血尿酸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可以防止痛风的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石形成,减轻肾功能损害。但在急性期应用可能会动员尿酸入血,诱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须慎重。

降低尿酸水平的药物有两类: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龙,丙磺舒,苯磺唑酮)和抑制尿酸生成(别嘌呤醇)的药物。选用原则:根据肾功能及24小时尿酸排出量决定。肾功能损害者,24小时尿酸排出量<600mg,用排尿酸药会造成尿酸盐结石,加重肾损害,故应选用抑制尿酸生成药物。血尿酸增高明显、或痛风石大量沉积者,可以两者合用。可以尽快降低尿酸,使痛风石消退。无论是选用排尿酸药还是抑制血尿酸生成药,用药剂量都可采用小剂量逐渐增量法,这样既可以避免大量尿酸盐在肾小管及间质沉积,引起急性尿酸性肾病;又可以避免血尿酸水平急剧下降而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小剂量递增法还有利于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排尿酸的药物使用要同时加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并多饮水使每天尿量维持在2000ml以上,以利尿酸排泄。

别嘌呤醇被公认耐受性好,其生物利用度>60%,但有大约5%引起尿酸盐增加。其副作用严重的可以导致重症皮炎、间质性肾炎、脉管炎等致死性疾病。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减量使用。据报道其临床依从性差,只有18%的人能坚持服用至24月[13]。所以,目前急需新的抑制尿酸药诞生。对于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可预防性应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每日应用0.5~1.0mg可阻止痛风发作,减轻其严重程度。

4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可能性随血尿酸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高血尿酸症的患者只有5%~12%发展为痛风。除非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致细胞破坏增多血尿酸生成增加,通常认为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者血尿酸水平在470~530μmol/L无需降尿酸治疗。大多数学者认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之间并无本质上区别,可视为痛风的早期阶段。主要应寻找高尿酸的病因和相关因素,进行对因处理。血尿酸过高者应予别嘌醇治疗[14]。器官移植患者中痛风的患病率高,有明确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病史的患者,在移植后可同时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降尿酸药苯溴马隆或别嘌醇等治疗,才可以减少痛风的发作。

总之,痛风虽然是一种看似不致命的普通疾病,但是高尿酸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危害是很大的,其已发现的危害和防治的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为了开发更好的防治方案,需要我们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东宝,韩海星.痛风[J].内科学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1):793.

痛风性关节炎范文篇8

关键词:痛风;尿酸;治疗

近几年来,国内外痛风患病率逐年增加为0.84%,人口普查发病率约占9.6%[2,3]。目前发病较前年龄更小,病情严重性越重[4]。其增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某些疾病如:肥胖,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器官移植等。(2)某些药物的使用会提升血尿酸水平。如:利尿剂,脱水剂、低剂量水杨酸的使用。(3)普查面比以前更深入,或高发地区人口向低发地区移民增多等因素。(4)部分病人就诊太晚,已存在肾功能不全,尤其终末期肾病使血尿酸排除减少,生成增加,使痛风变得更加难治[5]。有人证明血尿酸水平与以后痛风发生率和首次发作的年龄之间均有直接关系[6]。目前痛风尚无根治办法,现行治疗的目的是及时控制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并降低尿酸水平,以预防尿酸盐沉积导致关节破坏及肾脏损害,本文综述了近年痛风防治的主要概况。

1预防为主

1.1控制痛风,首先是每日的身体锻炼和控制体重在60多个临床试验基础上[6],1项前瞻性研究观察了50000名男性12年,观察中有730例新发病例。后者仅有痛风石或尿酸盐结晶。从饮食角度研究提示:红肉类饮食会增加痛风的风险,不能作为健康饮食。但日常1-2样菜品并不会增加痛风的风险,可能是因为低脂摄入的结果。鱼是一种重要的食物,可以增加痛风的风险。但很多前瞻性研究认为它有较强的心脏保护作用。如果确实需要,可以将鱼油作为代替品,因为它不含嘌呤。坚果、豆类、和富含嘌呤的蔬菜,尽管它们能增加痛风的风险,但发现它们对痛风的发作并无影响。同时还因为它们对防病有益,如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综合考虑可以放开食用。最近有人认为维生素C能增加尿酸盐性痛风的发生,同时也能降低尿酸盐的水平,总的认为每天在0.5克的用量是安全的。

酒精摄入与高尿酸血症相关,并可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证明[7],乙醇代谢能使乳酸浓度增加,乳酸可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降低尿酸的排泄。同时乙醇能促进腺嘌呤核苷酸加速分解,使尿酸合成增加。啤酒是增加痛风风险的重要物质,但通过对酒量的随访,发现每天1小杯白酒不会增加痛风的风险[6]。如果患者需要心血管保护作用,可以适量饮白酒。

1.2痛风并发疾病的控制

在CARDIA研究[8]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代谢综合征病人都并发高尿酸血症。并发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病人的体重指素(BMI),空腹胰岛素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1项由13位病员为对象的开放的非双盲对照组的试验表明[9]:降低热量和胆固醇,提高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饮食后将平均体重降低7.7Kg,血尿酸由平均9.6mg/dl(566μmol/L)降至7.9mg/dl(465μmol/L),发病率由2.1%降至0.6%。可能长期以来提倡痛风患者低嘌呤、低蛋白饮食,但低嘌呤饮食往往为高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酸,能降低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不利于尿酸的排泄。长时间痛风与胰岛素抵抗呈恶性循环。因此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必须首先控制基础疾病。MRFIT研究[10]结果提示痛风病员心肌梗塞的风险增加26%,高尿酸血症增加11%的风险。因此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要严格控制原发病。肾功能不全、肾结石等与高尿酸血症可互为因果。必须尽早对因治疗这些疾病。

1.3避免使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

某些利尿药、脱水剂,特别是噻嗪类,虽然其利尿作用可促进尿酸的排泄,但同时也减少了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最终导致血尿酸的升高。早有研究[11]显示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氯沙坦可抑制尿酸盐/阴离子交换,促进尿酸的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当与双氢克尿噻合用时,可缓解双氢尿噻的尿酸潴留作用。阿司匹林对肾脏排尿酸的作用具有剂量相关效应,即在小剂量抑制尿酸盐从肾小管分泌,使血尿酸水平增加,在大剂量时(大于3g/d)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而增加尿酸的排泄。研究表明[12],无肾脏疾患的老年人服药用阿司匹林75mg/d一周后肾功能和尿酸代谢即有明显改变,尿酸排泄减少。但当剂量增加至150mg/d和325mg/d后,尿酸排泄逐渐恢复到接近原始水平。目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非常普遍,应引起痛风患者的注意。接受器官移植患者应用环孢素可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使肾脏对其清除减少而引起高尿酸血症,而利尿药物的应用及伴随的肾功能受损或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也能促进患者的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其他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还有青霉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烟酸,左旋多巴等均应尽量避免使用。

2急性痛风的治疗

2.1秋水仙碱为急性痛风的一线用药

痛风急性发作的24小时内服用秋水仙碱疗效最好,24小时后疗效降低。秋水仙碱可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肾功能衰竭,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坏死,癫痫发作,甚至死亡,应用时必须慎重。大多数患者在临床完全缓解之前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由于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相近,则限制了该药的广泛应用。

2.2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

NSAID成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药物。可选用其中任何一种,禁止同时服用两种或多种NSAID。否则疗效不增加,而不良反应增加。一旦症状减轻即逐渐减量,57天停用。

2.3当上述药物无效或产生不良反应时,可考虑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强地松,起始剂量为0.5~1mg/Kg,3~7天后迅速减量或停用,疗程不超过2周。对单个或两个关节受累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腔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可以缓解其症状。对NSAID禁忌或无效的多关节炎患者,亦可辅助性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类固醇。

2.4大多数患者在器官移植后需要用小剂量泼尼松维持治疗,这些患者一旦出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将泼尼松增加至0.5~1mg/(Kg·d)维持3~7天后逐渐减量,至2周停止。

值得注意的是:降尿酸药物不仅没有抗炎止痛治疗急性关节炎的作用,而且还会因不正确使用血尿酸下降过快,促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形成不溶性结晶而加重炎症反应或关节炎迁移,故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期不宜使用。

3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

经过饮食和体重控制,血尿酸水平仍在410~470μmol/L以上;痛风性关节炎每年发作2次以上;有肾结石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考虑降尿酸治疗。用药后能使血尿酸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可以防止痛风的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石形成,减轻肾功能损害。但在急性期应用可能会动员尿酸入血,诱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须慎重。

降低尿酸水平的药物有两类: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龙,丙磺舒,苯磺唑酮)和抑制尿酸生成(别嘌呤醇)的药物。选用原则:根据肾功能及24小时尿酸排出量决定。肾功能损害者,24小时尿酸排出量<600mg,用排尿酸药会造成尿酸盐结石,加重肾损害,故应选用抑制尿酸生成药物。血尿酸增高明显、或痛风石大量沉积者,可以两者合用。可以尽快降低尿酸,使痛风石消退。无论是选用排尿酸药还是抑制血尿酸生成药,用药剂量都可采用小剂量逐渐增量法,这样既可以避免大量尿酸盐在肾小管及间质沉积,引起急性尿酸性肾病;又可以避免血尿酸水平急剧下降而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小剂量递增法还有利于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排尿酸的药物使用要同时加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并多饮水使每天尿量维持在2000ml以上,以利尿酸排泄。

别嘌呤醇被公认耐受性好,其生物利用度>60%,但有大约5%引起尿酸盐增加。其副作用严重的可以导致重症皮炎、间质性肾炎、脉管炎等致死性疾病。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减量使用。据报道其临床依从性差,只有18%的人能坚持服用至24月[13]。所以,目前急需新的抑制尿酸药诞生。对于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可预防性应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每日应用0.5~1.0mg可阻止痛风发作,减轻其严重程度。

4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可能性随血尿酸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高血尿酸症的患者只有5%~12%发展为痛风。除非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致细胞破坏增多血尿酸生成增加,通常认为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者血尿酸水平在470~530μmol/L无需降尿酸治疗。大多数学者认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之间并无本质上区别,可视为痛风的早期阶段。主要应寻找高尿酸的病因和相关因素,进行对因处理。血尿酸过高者应予别嘌醇治疗[14]。器官移植患者中痛风的患病率高,有明确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病史的患者,在移植后可同时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降尿酸药苯溴马隆或别嘌醇等治疗,才可以减少痛风的发作。

总之,痛风虽然是一种看似不致命的普通疾病,但是高尿酸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危害是很大的,其已发现的危害和防治的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为了开发更好的防治方案,需要我们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范文篇9

关键词:痛风病;针药结合;治疗方案

我们课题组承担并完成了**省2005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清热利湿,化淤祛浊”法配合火针对痛风病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课题。略有心得,不揣简陋,以抛砖引玉。

原发性痛风多见于中、老年人,大多在40岁以上发病,男性占95%以上,女性多见于更年期后发病,常有家族遗传史。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而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在人群中的发病数比痛风要高得多。国内资料显示,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为13%左右,发生痛风者不足2%。现代医学认为,虽然只有部分高尿酸血症者发展为痛风,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并不代表其关节组织或肾脏未受到尿酸盐的影响,大量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发生痛风之前就已经损害肾脏等器官,临床所见不明原因的肾结石,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其病因之一就是长期血尿酸(UA)增高所致。所以发现UA明显升高的患者必须行降尿酸处理。

痛风是一种终身代谢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高尿酸血症为其主要特征。无肾功能损害及关节畸形者,经有效的治疗可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急性关节炎发作可引起较大的痛苦,有关节畸形则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痛风伴发肥胖症、脂质紊乱症、高血压病、脂肪肝、糖尿病等分别为75%,70%,50%,45%,30%。而且有70%以上的痛风病人合并肾脏损害,肾功能损害者预后差。中医认为痛风系由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痛风病位主要在于脾、肾、肝,病机为热毒、湿浊、痰凝、肾虚。

痛风是代谢综合征中的一种病,所以绝大多数痛风病人中医辨证属肾脾两虚,浊血瘀滞。治疗上我们采取补肾益脾,化瘀祛浊,消肿止痛的中药内服外擦,不但在防治痛风肾病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同时中药有降低血尿酸、血压、血糖、血脂的作用。火针放血可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良效。需要强调的是,原发性痛风尚无根治办法,必须坚持长期不间断地给药,多数病人可能要终身服药。既然如此,中药饮片只适用于急性发作时短期用药。长期用药最适宜的剂型为固体,好保存,不变质,便携带,易服用。现将我们研究的各期治疗方案分述如下。

一、高尿酸血症期(无症状期)

1.1特点仅有血尿酸持续性或波动性增高,即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的血尿酸大于420μmol/L(7.0mg/dl),绝经前女性的血尿酸大于350μmol/L(5.8mg/dl)。

1.2治疗目的使血尿酸长期保持在正常水平,遏制关节炎发作。

1.3治疗方法

1.3.1长期服用中成药(安全、有效,可持续口服)①对单纯血尿酸增高者,可服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毒、补肾作用的“痛风舒胶囊”(用于湿热瘀阻的痛风病)。主要成分为:大黄、车前子、泽泻、川牛膝、防己。②对高尿酸血症伴高脂血症者,应服用具有清热利湿、化瘀祛浊的中成药“酸脂清胶囊”(用于痰浊阻滞所致的高尿酸伴高脂血症的痛风病)。主要成分为:大黄、姜黄、土茯苓。课题组在多年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许多痛风患者不仅血尿酸值增高,而且血脂也较高。用药单纯降血尿酸,疗效往往不理想。用药降血尿酸和降血脂并重,可获桴鼓之效。

1.3.2生活调理低嘌呤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严禁饮酒,适当运动,多饮开水及碱性饮料。

二、痛风病期

特点: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炎和(或)肾病,肾结石时,称之为痛风病。

2.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2.1.1特点①常于午夜起病,因疼痛而惊醒,突然发作,下肢远端单一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最常见的为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其余依次为踝、膝、腕、指、肘等关节;②患者有发热,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③伴高尿酸血症;④关节液白细胞内有尿酸盐结晶,或痛风石针吸活检有尿酸盐结晶,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

2.1.2治疗目的消除炎症,终止疼痛。

2.1.3治疗方法

火针放血治疗:主穴为行间,太冲、内庭、陷谷等。配穴为阿是穴(多在足背第1趾关节正中处)。每次在患侧选2~3穴[5]。火针放血有温通经络、活血祛瘀、化湿除痹、消肿止痛之效。

药物治疗:服用酸脂清胶囊或痛风舒胶囊以降血尿酸、降血脂、补肾脾。关节疼痛较甚者,可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中选一种(如芬必得、消炎痛、英太青等)服用。公务员之家:

2.2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

2.2.1特点关节、肌腱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可有痛风石形成。受累关节可表现为以骨质缺损为中心的关节肿胀、僵硬及畸形,无一定形状且不对称。严重时,痛风石处皮肤发亮、菲薄,容易向皮肤表面破溃,并有豆渣样的白色物质排出。

2.2.2治疗目的①使血尿酸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②治疗痛风石;③保护肾功能,处理肾功能衰竭。

2.2.3治疗方法①服用酸脂清胶囊或痛风舒胶囊;②用火针治疗痛风石;③用具有清热止痛,化淤散结作用的“消痛灵搽剂”(主要成分为:大黄、栀子、姜黄、乳香、没药)[6],在患部外涂;④低嘌呤饮食;⑤有肾功能损害者,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苗志敏.痛风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2]任延明,文绍敦,洒玉萍,等.痛风中医证型病因病机调查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872.

[3]文绍敦,吴萍,张重寿,等.痛风康胶囊治疗痛风病40例疗效观察[J].**医学院学报,1999,20(4):32.

[4]文绍敦.酸脂清胶囊治疗痛风高尿酸伴高血脂107例[J].陕西中医,2006,27(2):180.

痛风性关节炎范文篇10

【关键词】痛风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痛风,中医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病”范畴。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1分期治疗

齐连仲[1]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热毒炽盛,湿瘀络阻为主,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慢性缓解期以正气不足为主,兼有湿热瘀阻脉络,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周乃玉[2]将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痛风关节炎期和缓解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乃湿热浊毒,瘀滞血脉,闭阻关节,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虫丸加减;慢性痛风关节炎期为痰湿浊毒,滞于经脉,附于骨节,方用仙方活命饮合二妙丸加减;缓解稳定期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消肿,活血化瘀,方用薏苡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刘志勤[3]将本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3期。急性期由湿热交结,闭阻经络关节,气滞血瘀所致,方药: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黄、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贝母、山慈菇、苦参、延胡索;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湿热之邪缠绵,闭阻经络关节,血瘀气滞,方药: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黄柏、秦艽、忍冬藤、泽兰、川芎、穿山甲、莪术、土茯苓、土贝母、苦参;恢复期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脉络不通,方药:独活、桑寄生、牛膝、当归、生地、穿山甲、制胆星、莪术、川芎、秦艽、防风、苍白术、鸡血藤。范琴书[4]将本病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和痛风性肾病4期。急性期系寒湿久蕴不化,郁久化热,湿浊瘀血闭阻经脉,流注关节,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间歇期以脾虚湿困为主,可用三仁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慢性关节炎期多为脾肾亏虚,瘀血、湿浊闭阻经络,治以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加活血散寒之品加减。痛风性肾病期为痛风迁延日久,久病入肾,病属晚期,辨证宜分阴阳,阴虚者宜归芍地黄汤合参苓白术散,气虚者用保元汤加减,气阴两虚者用黄芪地黄汤加减。

2辨证治疗

戴天木[5]将痛风分为偏风湿热型和偏寒湿型。偏风湿热型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偏寒湿型方用乌头汤加味。苏其贵[6]辨证治疗痛风38例。风湿热痛痹型方选清浊通痹汤;湿浊瘀痛痹型方选祛瘀通络汤加减;脾虚瘀浊型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味。结果显效2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袁全兴[7]辨证治疗痛风30例。其中湿热型18例,方用四妙勇安汤合三妙丸加味;寒湿型9例,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结果痊愈22例,显效8例。刘明武[8]将痛风分为4型。湿热蕴结型药用:金银花、连翘、薏苡仁、白术、泽泻、牡丹皮、黄柏、生地、防风、威灵仙、延胡索、忍冬藤、木通、萆、土茯苓、车前子;瘀热阻滞型药用: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牡丹皮、金银花、败酱草、栀子、木通、车前子、土茯苓、鸡血藤、穿山甲、透骨草、乌梢蛇、乳香、没药;痰浊阻滞型药用:人参、白术、陈皮、黄芪、青皮、半夏、白芥子、萆、土茯苓、车前子、木通;肝肾阴虚型药用:熟地、山萸肉、山药、牡丹皮、白芍、泽泻、枸杞子、金樱子、杜仲、续断、海风藤、威灵仙、秦艽、萆、虎杖、土茯苓、车前子、防己。张春华[9]将本病分为2型,湿热瘀结型方用四妙散合白虎加桂枝汤加味;痰湿瘀阻型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3专方治疗

段富津教授[10]依据本病湿热痰瘀之病理,治以清热除湿,化瘀解毒为主,自拟痛风方:苍术、黄柏、薏苡仁、粉防己、羌活、姜黄、赤芍、川牛膝、甘草。任达然[11]自拟化浊祛瘀痛风方:土茯苓、虎杖、粉萆、忍冬藤、薏苡仁、威灵仙、黄柏、川牛膝、木瓜络、泽泻、路路通、制乳香、没药。张荒生[12]自拟痛风方:生石膏、知母、黄柏、生地、牡丹皮、赤芍、白茅根、忍冬藤、全蝎、桑寄生、滑石、淡竹叶、车前草、灯心草、黄连、甘草。治疗痛风68例,治愈24例,显效4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2%。陈春南等[13]自拟痛风煎,由土茯苓、海桐皮、薏苡仁、炒白术、七星剑、水风藤组成,治疗痛风348例,结果治愈139例,显效157例,有效4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7.13%。马中夫[14]提出:调补脾肾,化痰散结,利湿祛毒,通络止痛之治疗大法,自拟痛风灵汤,药用大黄、车前子、穿心莲、山慈菇、百合、牡丹皮、防己、独活、茯苓、泽泻、白术。

4针灸治疗

周欣[15]针刺治疗痛风38例,取阿是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1-2ml,取穴大都、太白、内庭、陷谷、三阴交、阳陵泉,皆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并加用电针,结果总有效率94.74%,李岩[16]用火针疗法治疗痛风。主穴:肝俞、行间、太冲、内庭、陷谷、阿是穴;随证取穴:湿热蕴结加脾俞、太白;瘀热阻滞加血海、膈俞;痰浊阻滞加丰隆、足三里;肝肾阴虚加太溪、照海。周成功等[17]针刺治疗急性痛风78例,以三棱针点刺四缝、八风、八邪,进针0.1-0.2寸挤出血液或淡黄色粘液,结果治愈率78.21%。

5内外合治

傅渊等[18]以金黄散外敷并中药内服治疗痛风急性发作42例,局部以金黄散外敷,内服方药:黄柏、苍术、防己、萆、生薏苡仁、防风、威灵仙、忍冬藤、牛膝、地龙、泽兰、红花、赤芍。结果治愈35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蒙杏泽[19]用加味四妙散配合中药熏洗治疗痛风31例。方以四妙散加味,中药熏洗药用海风藤、海桐皮、忍冬藤、桂枝、宽筋藤、红花、当归尾,加适量水煎煮药液,用毛巾浸药液熏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30min,10d为1疗程,结果治愈13例,显效11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文绍敦[20]教授内外合治、针药并用治疗痛风,选穴:主穴为行间、太冲、内庭、陷谷,配穴以阿是穴为主,均取患侧穴。火针放血,每次治疗总出血量控制在100ml以内,每周1次。口服痛风舒胶囊,药物组成:大黄、泽泻、车前子、川牛膝、汉防己。服法:每次2粒,每日3次,20d为1个疗程。配合应用于治疗痛风病效果显著。

6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痛风有很多治疗的方法,而且都有很好的疗效,副作用少,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人,给出适合不同患者的治法,这些都是中医特色和优势。但是中医治疗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是中医对痛风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辨证分型各异;(2)临床报道样本数偏小,大多数未设立对照组,使资料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3)药理研究比较少,多是根据经验采用汤剂加减,缺乏试验的同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量效关系尚不明确。鉴于以上不足,应加强痛风的辨治规律的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标准,进一步完善科研设计,增加样本数量,可以将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筛选出切实有效的药物和方剂,明确量效关系。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中医治疗痛风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宝刚,齐士,梁守义.齐连仲治疗痛风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391.

[2]谢幼红,王北.周乃玉治疗痛风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6,25(6):339.

[3]刘志勤,吕蕾.中医分期治疗痛风体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3):178.

[4]范琴书.痛风病机与分期证治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2):74.

[5]戴天木.经方辨治通风的经验[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7.

[6]苏其贵,胡成发.辩证治疗痛风3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1):621.

[7]袁全兴.辨证治疗痛风病30例[J].陕西中医,2003,24(10):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