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病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5 07:44:14

痛风病范文篇1

痛风病是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疑难病,血(尿)中嘌呤代谢最终产物——尿酸持续增高为基本病因而引起各种病变的疾病。过去我国此病被认为是罕见病种,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病的发病率已逐年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

人体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尿酸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的速度和经肾排出尿酸速度的平衡关系。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或虽排泄不减但生成超过排泄,均可使尿酸积累而出现高尿酸血症。长期高尿酸血症,尿酸盐在组织内沉积,引起痛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文所言,主要是指原发性痛风。

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多数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不足。肾排尿酸通过肾小球滤出、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3个环节来实现。原发性痛风排尿酸不足,主要是因为肾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碍所致;少数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生成过多,或生成过多伴排出减少。此外,由于酶的缺陷,也可导致尿酸生成过多;阳性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常与痛风伴发;高嘌呤食物对于具有痛风素质者可成为发病的促发因素;饮酒、创伤、受寒可使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原发性痛风的初期是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患者只有一部分发展为临床痛风,因此,高尿酸血症和临床痛风两者间的界线往往不容易划分。痛风的典型表现为:①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骤,多于夜间或清晨发作,受累关节以拇趾、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其次为踝、足跟、膝、腕、指和肘;肩、胸锁、下颌、脊柱、骶髂和髋等处偶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并有发热、局部皮肤脱屑和瘙痒、关节腔积液,约数天或数周后缓解。每因受寒、劳累、感染、创伤、手术、饮酒、进食高嘌呤饮食等诱发。长期反复发作后,则转为慢性关节肿大、僵硬及畸变。②痛风石:以对耳轮、耳轮、跖趾、指间、掌指等部位常见。痛风石经皮肤破损可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③肾尿酸盐结石:常致泌尿道阻塞而引发肾绞痛和血尿发作。不少患者可有肾性高血压和蛋白尿,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血尿酸(BUA)增高,男性在380μmol/L,女性于更年期前在309μmol/L以上,更年期后与男性相同。另外尿液中尿酸增高(正常为2.36~5.9mmol/L);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慢性期有关节畸形、痛风石、肾功能损害等。

1从痹论治的源流和局限

中医早就有“痛风”之称,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就曾撰“痛风论”专篇,并设有“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不过此言痛风,大抵指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致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实为“痹证”。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痹论》认为:风寒湿邪留连于筋骨,则疼痛难已;病深日久,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则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则导致脏腑之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素问·痹论》的基础上,把痹证分作“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其论述对唐宋医家影响很大,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重要著作,都遵巢氏之说,把痹证和历节加以分别,而都纳入“风”病门中论述。

目前,中医学术界在辨治痛风时,多根据患者的某些临床症状和Gout的汉语译名“痛风”而将此病辨证与中医学中的“痛风”相等同,而在治疗上多从痹论治,笼统施以风门诸通套药,关节症状可暂得缓解,但降低尿酸效果殊欠理想,或仅有近效而无远功。故而在认识和疗效上存在极大局限性。

2对痛风病的探索和再认识

从痹论治痛风之局限,促发了众多中医学者对痛风的深入探索和再认识。近代中医界有提出痛风症乃浊毒淤滞使然,其名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采用运脾渗湿法治疗;也有认为痛风病与中医关于“脚气”病的某些认识相符,故运用温宣降浊,行气决壅等治法;为数不少者认为痛风病实属“历节”范畴。即便是古代医家亦对祛风药的滥用提出了质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瘘厥近世差玄说》对隋唐以降,风痹痿厥脚气均混入风门中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些病“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所以旷日弥年而不能愈者”。顾松园《医镜》认为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起,就是风寒湿邪,“邪郁病久,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亦为湿热,提出以通络活血、疏散邪滞,降火、清热、豁痰的治疗大法。王清任《医林改错》还提出痹为淤血致病说,唐容川《血证论》、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有颇多阐发。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淤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笔者经过广泛查阅文献,联系临床实际,认为痛风的病机乃酒醴乳肥过度,伤脾生湿化热,浊湿毒邪流注于下,聚于隐白、解溪等处,治则为清热利湿,祛淤止痛。

3清热利湿的实践和疗效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首选清热利湿法治疗痛风,尤其是在急性关节炎期,以三妙散化裁,大剂量黄柏、知母、车前子、泽泻、苍术,加强清热利湿作用,实践证明,该法疗效可靠,疗程较短,效果巩固。

4活血化淤的依据与验证

现代医学的实践已证实,痛风患者除血(尿)中尿酸高外,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提示高黏血证、高聚血证等淤血指标者占有绝大多数,而中医亦素有“久病入络”之说及病处固定属淤等经验,故在治疗痛风时加入活血化淤及少量虫类药物,如丹参、玄胡、水蛭、牛膝、乳没、路路通等,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关节红肿疼痛之消退尤速。

5中西优势互补的思路与方法

目前,西医对痛风的治疗多采用抑制尿酸生成如别嘌呤醇,促进尿酸排泄如丙磺舒及急性期的消炎镇痛如消炎痛、秋水仙碱等,尚不能彻底治愈本病,且服用化学药物因其副作用较大而难以长期坚持。

痛风病范文篇2

关键词:痛风病;针药结合;治疗方案

我们课题组承担并完成了**省2005年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清热利湿,化淤祛浊”法配合火针对痛风病综合治疗方案的研究”课题。略有心得,不揣简陋,以抛砖引玉。

原发性痛风多见于中、老年人,大多在40岁以上发病,男性占95%以上,女性多见于更年期后发病,常有家族遗传史。近年来,痛风的发病率有逐年递增的趋势,而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在人群中的发病数比痛风要高得多。国内资料显示,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为13%左右,发生痛风者不足2%。现代医学认为,虽然只有部分高尿酸血症者发展为痛风,但高尿酸血症和痛风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并不代表其关节组织或肾脏未受到尿酸盐的影响,大量的高尿酸血症患者发生痛风之前就已经损害肾脏等器官,临床所见不明原因的肾结石,肾功能衰竭的患者,其病因之一就是长期血尿酸(UA)增高所致。所以发现UA明显升高的患者必须行降尿酸处理。

痛风是一种终身代谢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痛风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障碍引起的一组异质性疾病,高尿酸血症为其主要特征。无肾功能损害及关节畸形者,经有效的治疗可维持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急性关节炎发作可引起较大的痛苦,有关节畸形则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痛风伴发肥胖症、脂质紊乱症、高血压病、脂肪肝、糖尿病等分别为75%,70%,50%,45%,30%。而且有70%以上的痛风病人合并肾脏损害,肾功能损害者预后差。中医认为痛风系由湿浊瘀阻,留滞关节经络,气血不畅所致。痛风病位主要在于脾、肾、肝,病机为热毒、湿浊、痰凝、肾虚。

痛风是代谢综合征中的一种病,所以绝大多数痛风病人中医辨证属肾脾两虚,浊血瘀滞。治疗上我们采取补肾益脾,化瘀祛浊,消肿止痛的中药内服外擦,不但在防治痛风肾病方面取得显著效果,同时中药有降低血尿酸、血压、血糖、血脂的作用。火针放血可活血祛瘀、消肿止痛,对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有良效。需要强调的是,原发性痛风尚无根治办法,必须坚持长期不间断地给药,多数病人可能要终身服药。既然如此,中药饮片只适用于急性发作时短期用药。长期用药最适宜的剂型为固体,好保存,不变质,便携带,易服用。现将我们研究的各期治疗方案分述如下。

一、高尿酸血症期(无症状期)

1.1特点仅有血尿酸持续性或波动性增高,即男性和绝经后女性的血尿酸大于420μmol/L(7.0mg/dl),绝经前女性的血尿酸大于350μmol/L(5.8mg/dl)。

1.2治疗目的使血尿酸长期保持在正常水平,遏制关节炎发作。

1.3治疗方法

1.3.1长期服用中成药(安全、有效,可持续口服)①对单纯血尿酸增高者,可服用具有清热、利湿、解毒、补肾作用的“痛风舒胶囊”(用于湿热瘀阻的痛风病)。主要成分为:大黄、车前子、泽泻、川牛膝、防己。②对高尿酸血症伴高脂血症者,应服用具有清热利湿、化瘀祛浊的中成药“酸脂清胶囊”(用于痰浊阻滞所致的高尿酸伴高脂血症的痛风病)。主要成分为:大黄、姜黄、土茯苓。课题组在多年的临床观察中发现,许多痛风患者不仅血尿酸值增高,而且血脂也较高。用药单纯降血尿酸,疗效往往不理想。用药降血尿酸和降血脂并重,可获桴鼓之效。

1.3.2生活调理低嘌呤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严禁饮酒,适当运动,多饮开水及碱性饮料。

二、痛风病期

特点:高尿酸血症患者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关节炎和(或)肾病,肾结石时,称之为痛风病。

2.1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期

2.1.1特点①常于午夜起病,因疼痛而惊醒,突然发作,下肢远端单一关节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最常见的为拇趾及第一跖趾关节,其余依次为踝、膝、腕、指、肘等关节;②患者有发热,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③伴高尿酸血症;④关节液白细胞内有尿酸盐结晶,或痛风石针吸活检有尿酸盐结晶,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

2.1.2治疗目的消除炎症,终止疼痛。

2.1.3治疗方法

火针放血治疗:主穴为行间,太冲、内庭、陷谷等。配穴为阿是穴(多在足背第1趾关节正中处)。每次在患侧选2~3穴[5]。火针放血有温通经络、活血祛瘀、化湿除痹、消肿止痛之效。

药物治疗:服用酸脂清胶囊或痛风舒胶囊以降血尿酸、降血脂、补肾脾。关节疼痛较甚者,可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中选一种(如芬必得、消炎痛、英太青等)服用。公务员之家:

2.2发作间歇期和慢性期

2.2.1特点关节、肌腱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可有痛风石形成。受累关节可表现为以骨质缺损为中心的关节肿胀、僵硬及畸形,无一定形状且不对称。严重时,痛风石处皮肤发亮、菲薄,容易向皮肤表面破溃,并有豆渣样的白色物质排出。

2.2.2治疗目的①使血尿酸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②治疗痛风石;③保护肾功能,处理肾功能衰竭。

2.2.3治疗方法①服用酸脂清胶囊或痛风舒胶囊;②用火针治疗痛风石;③用具有清热止痛,化淤散结作用的“消痛灵搽剂”(主要成分为:大黄、栀子、姜黄、乳香、没药)[6],在患部外涂;④低嘌呤饮食;⑤有肾功能损害者,应中西医结合治疗。

【参考文献】

[1]苗志敏.痛风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

[2]任延明,文绍敦,洒玉萍,等.痛风中医证型病因病机调查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7,34(7):872.

[3]文绍敦,吴萍,张重寿,等.痛风康胶囊治疗痛风病40例疗效观察[J].**医学院学报,1999,20(4):32.

[4]文绍敦.酸脂清胶囊治疗痛风高尿酸伴高血脂107例[J].陕西中医,2006,27(2):180.

痛风病范文篇3

痛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可互为补充,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明确痛风病的诊断,建立包括中西医临床综合治疗方案,是临床医师应熟悉和关注的问题。笔者在痛风专科跟师学习期间,对中西医结合诊治痛风病积累了点滴学习体会,总结如下,与同道交流。

1痛风病诊断经验

1.1临床症状与鉴别

痛风初起最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突发红肿疼痛,具有以下特点:典型部位疼痛,多累及第1跖趾关节、手指和膝关节,其他关节也有发生,但多为单关节;夜间突发或加重,疼痛多在1天内达高峰,部分患者能自行缓解;多发年龄一般为40~50岁,老年人也是重要的患病人群;男性多发,女性少见,大多与绝经期有关;口服秋水仙碱有明显止痛效果;疼痛具游走性特征,部位多变,有时伴发热;寒、湿、冷、劳累、外伤、饮酒、饮食、情绪是重要诱因。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痛风关节炎的诊断是美国风湿病协会1977年提出的9条拟诊标准。关节症状是痛风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需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骨关节病、外伤性关节病及假性痛风病等鉴别。痛风病的分期不同,症状多变,常累及肾脏,出现腰痛、水肿、高血压、血尿、蛋白尿、夜尿多等,往往与其他肾脏病并存。在无尿酸结晶的确切诊断时,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肾病,如高血压肾病、肾小管疾病、肾炎、高血脂肾损伤等,考虑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痛风结石患者发作时有明显的肾区剧烈疼痛、血尿、尿痛等,确诊需检出尿酸盐结晶,并与其他肾脏病和尿路结石鉴别。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往往不具有内科病主症,现代医学对血尿酸高于500μmol/L,主张予以药物干预,寻找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及相关因素,中医辨证治疗。有较长痛风史患者多伴有痛风石沉积,而缓解期无症状。

1.2病史

痛风性关节炎具有急性发作后数天内自行缓解,间隔数月甚至数年再发的特点,易被漏诊。药物致血尿酸升高、痛风发作,属继发性痛风病范畴,最常见是噻嗪类利尿药,作为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长期服用易导致痛风发作。此外,阿司匹林对血尿酸的影响,有认为低剂量升高血尿酸,而高剂量则降低,循证医学的证据尚未有定论[1]。较常见继发因素还有癌症放化疗、血液病、其他原因导致肾功能损伤引起血尿酸升高。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系多基因遗传病,可能与高血压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并发,其机理与胰岛素抵抗有关[2]。家族史有助于诊断,受凉、劳累、饮食、手术等,均能诱发关节炎。

1.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痛风确诊需实验室检查:血尿酸超过正常值,男:339~417μmol/L,女:256~357μmol/L;尿常规,pH降低,常在6.0以下,或有红、白细胞;24h尿检查:尿量减少,尿酸减少或正常,也可增多,有尿酸盐或尿酸结晶为诊断标准;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异常有助于痛风肾病诊断,正常者血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尿酸排泄分数的计算,可早期发现并确诊痛风肾损害,进行早期干预;同时排查继发性痛风,加强原发病的治疗;X线摄片检查,轻者有组织水肿和关节腔积液,关节改变不明显,重者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和骨质的穿凿样变,是与其他关节炎的鉴别要点;排查相关内科疾病,常规血压、血脂、血糖、血钙、CRP(C反应蛋白)、RF(类风湿因子)的检查也十分重要。

2治疗经验

2.1生活调理

痛风病患者不宜饮酒,尤其在发作期;饮食低嘌呤,忌吃动物内脏、海产品、火锅汤、毛豆,少食豆制品,蔬菜类除菠菜、韭菜、芹菜、菜花、蘑菇等,一般均可食用;牛奶、鸡蛋等可作为摄取蛋白食物,研究认为[1],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少量蛋白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根本上解决代谢综合征;增加每天摄水量,保持每天尿量2000ml以上;急性期冷敷可缓解疼痛,绝对休息有助于缓解症状,循证医学已证实了这两点[1];减少心理应激,保持平和心态,痛风发病的年轻化与社会压力有关[3];缓解期适当运动,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体重指数。

2.2西医治疗

基本治疗原则是针对症状和高血尿酸。用药宜从低剂量、循序渐进,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急性期不用降尿酸药物,以防诱发和加重关节症状。①非甾体类抗炎药:急性关节炎发作主要用芬必得、扶他林等,本着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小、用量少的原则;②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特效药,缓解疼痛疗效确切,但副作用大,有报道缓解期和慢性期小剂量使用可预防痛风发作[4];③别嘌醇:减少血尿酸合成,用于非急性期,从低剂量、低频次使用,如无副作用,逐渐加量,维持血尿酸在较低水平,减少痛风发作和促进痛风石缩小或消除,血尿酸水平稳定维持3月后逐渐减量;肾功能异常者相应减量,注意监测肝肾功能,每月1次;④苯溴马隆:增加尿酸排泄,对低排泄型痛风患者可与别嘌醇合用,有痛风结石者慎用,以免加重病情;⑤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减少尿酸结晶沉积,尿pH值保持在6.2~6.8之间,适用于各期患者,也可用碱性合剂;⑥对血糖、血脂、血压等异常者要针对性治疗,避免使用减少尿酸排泄的药物;⑦消除痛风诱发因素,继发性痛风者,积极治疗原发病;⑧联合应用抗痛风药[5],如别嘌醇与苯溴马隆、别嘌醇与非甾体抗炎药、别嘌醇与秋水仙碱等,别嘌醇与苯溴马隆小剂量联合用药,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2.3导师经验

导师曹克光教授认为,本病发病特征为湿热内生,郁久成毒,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发病,积渐日久,或与外邪相合,终致淤结,闭阻经络而致骨节剧痛,兼夹凝痰变生结节,久之溃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湿热下注,煎熬津液,可见石淋、尿血;瘀阻肾络,可见腰痛、水肿、虚劳等。韦绪性[6]提出痛风湿热蕴壅、瘀血阻络的主要病机,目前湿热和血瘀在肾脏疾病病机的重要性也已确立。痛风不同阶段病机不同: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多为湿热痹阻证;间歇期多表现为脾虚湿困证;慢性关节炎期,多为脾肾亏虚,痰湿瘀阻;痛风长期不愈发展至后期,约1/3患者合并肾脏损害,此期可分肝肾阴虚和脾肾气虚,日久则阴虚及气,气阴两虚较多见。①急性期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采用痛风合剂(萆薢、土茯苓、山慈姑)治疗,缓解疼痛疗效显著,可替代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血淤加鸡血藤、当归等;风盛加威灵仙、防己、秦皮;热重加黄连、牡丹皮;气滞加陈皮、枳壳等。痛风合剂有明确的降尿酸作用,可缓解痛风性关节炎症状,防止复发,并能增加尿酸泄分数,抑制患者血清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7]。②慢性尿酸盐肾病属中医学水肿、腰痛、淋证、关格等范畴,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采用痛风合剂合四物汤治疗,适加扶助正气之品;如并发关节炎按急性期治疗;缓解期及慢性期邪气已祛,以调理脾肾为主,脾肾阳虚用济生肾气丸加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等,肝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加女贞子、旱莲草等,脾虚湿重者用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③尿酸性肾结石属中医学淋证、尿浊、尿血等范畴,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用痛风合剂加海金沙、车前子等,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选用青皮、金钱草等,碱化尿液,增加尿酸排泄,减少尿酸在肾小管内的聚集和结石发生。④针对降尿酸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出现血细胞减少时,宜选用鸡血藤、黄芪、当归、大枣等益气养血、扶助正气;肝功能指数升高,酌情停用西药,单用中药治疗,以痛风合剂合四逆散清利湿热、养血疏肝柔肝。治疗痛风病虽有相对成熟的治疗方法,但应以中医理论指导为原则,灵活组方用药,因人而异、不拘泥于教条,与西医提倡的痛风病个体化治疗的观点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姜林娣,PeterTugwell.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处理中的循证医学观点[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2):120.

[2]李宏超,伍沪生.高尿酸血症及痛风与代谢综合征[J].临床内科杂志,2005,22(12):797.

[3]赵圣川.痛风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8.

[4]曾学军,郑文洁.由病例分析看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治[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4):246.

[5]劳志英.原发性痛风关节炎的诊断和药物治疗[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23(9):632.

痛风病范文篇4

痛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高尿酸血症及痛风,可互为补充,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明确痛风病的诊断,建立包括中西医临床综合治疗方案,是临床医师应熟悉和关注的问题。笔者在痛风专科跟师学习期间,对中西医结合诊治痛风病积累了点滴学习体会,总结如下,与同道交流。

1痛风病诊断经验

1.1临床症状与鉴别

痛风初起最常见的症状是关节突发红肿疼痛,具有以下特点:典型部位疼痛,多累及第1跖趾关节、手指和膝关节,其他关节也有发生,但多为单关节;夜间突发或加重,疼痛多在1天内达高峰,部分患者能自行缓解;多发年龄一般为40~50岁,老年人也是重要的患病人群;男性多发,女性少见,大多与绝经期有关;口服秋水仙碱有明显止痛效果;疼痛具游走性特征,部位多变,有时伴发热;寒、湿、冷、劳累、外伤、饮酒、饮食、情绪是重要诱因。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痛风关节炎的诊断是美国风湿病协会1977年提出的9条拟诊标准。关节症状是痛风诊断的重要依据,因此需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关节炎、银屑病关节炎、骨关节病、外伤性关节病及假性痛风病等鉴别。痛风病的分期不同,症状多变,常累及肾脏,出现腰痛、水肿、高血压、血尿、蛋白尿、夜尿多等,往往与其他肾脏病并存。在无尿酸结晶的确切诊断时,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肾病,如高血压肾病、肾小管疾病、肾炎、高血脂肾损伤等,考虑高尿酸血症肾损伤。痛风结石患者发作时有明显的肾区剧烈疼痛、血尿、尿痛等,确诊需检出尿酸盐结晶,并与其他肾脏病和尿路结石鉴别。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往往不具有内科病主症,现代医学对血尿酸高于500μmol/L,主张予以药物干预,寻找高尿酸血症的病因及相关因素,中医辨证治疗。有较长痛风史患者多伴有痛风石沉积,而缓解期无症状。

1.2病史

痛风性关节炎具有急性发作后数天内自行缓解,间隔数月甚至数年再发的特点,易被漏诊。药物致血尿酸升高、痛风发作,属继发性痛风病范畴,最常见是噻嗪类利尿药,作为治疗高血压的常用药,长期服用易导致痛风发作。此外,阿司匹林对血尿酸的影响,有认为低剂量升高血尿酸,而高剂量则降低,循证医学的证据尚未有定论[1]。较常见继发因素还有癌症放化疗、血液病、其他原因导致肾功能损伤引起血尿酸升高。原发性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系多基因遗传病,可能与高血压病、冠心病、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并发,其机理与胰岛素抵抗有关[2]。家族史有助于诊断,受凉、劳累、饮食、手术等,均能诱发关节炎。

1.3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痛风确诊需实验室检查:血尿酸超过正常值,男:339~417μmol/L,女:256~357μmol/L;尿常规,pH降低,常在6.0以下,或有红、白细胞;24h尿检查:尿量减少,尿酸减少或正常,也可增多,有尿酸盐或尿酸结晶为诊断标准;肾功能检查:血肌酐、尿素氮异常有助于痛风肾病诊断,正常者血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清除率、尿酸排泄分数的计算,可早期发现并确诊痛风肾损害,进行早期干预;同时排查继发性痛风,加强原发病的治疗;X线摄片检查,轻者有组织水肿和关节腔积液,关节改变不明显,重者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和骨质的穿凿样变,是与其他关节炎的鉴别要点;排查相关内科疾病,常规血压、血脂、血糖、血钙、CRP(C反应蛋白)、RF(类风湿因子)的检查也十分重要。

2治疗经验

2.1生活调理

痛风病患者不宜饮酒,尤其在发作期;饮食低嘌呤,忌吃动物内脏、海产品、火锅汤、毛豆,少食豆制品,蔬菜类除菠菜、韭菜、芹菜、菜花、蘑菇等,一般均可食用;牛奶、鸡蛋等可作为摄取蛋白食物,研究认为[1],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少量蛋白质可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从根本上解决代谢综合征;增加每天摄水量,保持每天尿量2000ml以上;急性期冷敷可缓解疼痛,绝对休息有助于缓解症状,循证医学已证实了这两点[1];减少心理应激,保持平和心态,痛风发病的年轻化与社会压力有关[3];缓解期适当运动,减轻胰岛素抵抗,降低体重指数。

2.2西医治疗

基本治疗原则是针对症状和高血尿酸。用药宜从低剂量、循序渐进,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急性期不用降尿酸药物,以防诱发和加重关节症状。①非甾体类抗炎药:急性关节炎发作主要用芬必得、扶他林等,本着止痛效果好、副作用小、用量少的原则;②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特效药,缓解疼痛疗效确切,但副作用大,有报道缓解期和慢性期小剂量使用可预防痛风发作[4];③别嘌醇:减少血尿酸合成,用于非急性期,从低剂量、低频次使用,如无副作用,逐渐加量,维持血尿酸在较低水平,减少痛风发作和促进痛风石缩小或消除,血尿酸水平稳定维持3月后逐渐减量;肾功能异常者相应减量,注意监测肝肾功能,每月1次;④苯溴马隆:增加尿酸排泄,对低排泄型痛风患者可与别嘌醇合用,有痛风结石者慎用,以免加重病情;⑤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减少尿酸结晶沉积,尿pH值保持在6.2~6.8之间,适用于各期患者,也可用碱性合剂;⑥对血糖、血脂、血压等异常者要针对性治疗,避免使用减少尿酸排泄的药物;⑦消除痛风诱发因素,继发性痛风者,积极治疗原发病;⑧联合应用抗痛风药[5],如别嘌醇与苯溴马隆、别嘌醇与非甾体抗炎药、别嘌醇与秋水仙碱等,别嘌醇与苯溴马隆小剂量联合用药,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2.3导师经验

导师曹克光教授认为,本病发病特征为湿热内生,郁久成毒,不得泄利;初始未甚可不发病,积渐日久,或与外邪相合,终致淤结,闭阻经络而致骨节剧痛,兼夹凝痰变生结节,久之溃流脂浊,痰瘀胶固,以致僵肿畸形;湿热下注,煎熬津液,可见石淋、尿血;瘀阻肾络,可见腰痛、水肿、虚劳等。韦绪性[6]提出痛风湿热蕴壅、瘀血阻络的主要病机,目前湿热和血瘀在肾脏疾病病机的重要性也已确立。痛风不同阶段病机不同:急性期关节红肿热痛,多为湿热痹阻证;间歇期多表现为脾虚湿困证;慢性关节炎期,多为脾肾亏虚,痰湿瘀阻;痛风长期不愈发展至后期,约1/3患者合并肾脏损害,此期可分肝肾阴虚和脾肾气虚,日久则阴虚及气,气阴两虚较多见。①急性期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采用痛风合剂(萆薢、土茯苓、山慈姑)治疗,缓解疼痛疗效显著,可替代非甾体类抗炎药用于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血淤加鸡血藤、当归等;风盛加威灵仙、防己、秦皮;热重加黄连、牡丹皮;气滞加陈皮、枳壳等。痛风合剂有明确的降尿酸作用,可缓解痛风性关节炎症状,防止复发,并能增加尿酸泄分数,抑制患者血清黄嘌呤氧化酶的活性[7]。②慢性尿酸盐肾病属中医学水肿、腰痛、淋证、关格等范畴,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采用痛风合剂合四物汤治疗,适加扶助正气之品;如并发关节炎按急性期治疗;缓解期及慢性期邪气已祛,以调理脾肾为主,脾肾阳虚用济生肾气丸加巴戟天、淫羊藿、菟丝子等,肝肾阴虚用六味地黄丸加女贞子、旱莲草等,脾虚湿重者用四君子汤合二陈汤加减。③尿酸性肾结石属中医学淋证、尿浊、尿血等范畴,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用痛风合剂加海金沙、车前子等,并结合现代药理研究选用青皮、金钱草等,碱化尿液,增加尿酸排泄,减少尿酸在肾小管内的聚集和结石发生。④针对降尿酸药物造成的不良反应,出现血细胞减少时,宜选用鸡血藤、黄芪、当归、大枣等益气养血、扶助正气;肝功能指数升高,酌情停用西药,单用中药治疗,以痛风合剂合四逆散清利湿热、养血疏肝柔肝。治疗痛风病虽有相对成熟的治疗方法,但应以中医理论指导为原则,灵活组方用药,因人而异、不拘泥于教条,与西医提倡的痛风病个体化治疗的观点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姜林娣,PeterTugwell.痛风和高尿酸血症处理中的循证医学观点[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5,9(2):120.

[2]李宏超,伍沪生.高尿酸血症及痛风与代谢综合征[J].临床内科杂志,2005,22(12):797.

[3]赵圣川.痛风的诊断与治疗[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2:8.

[4]曾学军,郑文洁.由病例分析看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治[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6,5(4):246.

[5]劳志英.原发性痛风关节炎的诊断和药物治疗[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2004,23(9):632.

痛风病范文篇5

【关键词】痛风病;中医药治疗;综述

痛风,中医亦称痛风,又名历节、白虎历节风,属“痹病”范畴。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取得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1分期治疗

齐连仲[1]将本病分为急性发作期和慢性缓解期,急性发作期以热毒炽盛,湿瘀络阻为主,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慢性缓解期以正气不足为主,兼有湿热瘀阻脉络,方用自拟宣痹汤加减。周乃玉[2]将痛风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痛风关节炎期和缓解稳定期,急性发作期乃湿热浊毒,瘀滞血脉,闭阻关节,方用五味消毒饮合大黄虫丸加减;慢性痛风关节炎期为痰湿浊毒,滞于经脉,附于骨节,方用仙方活命饮合二妙丸加减;缓解稳定期治宜健脾利湿,解毒消肿,活血化瘀,方用薏苡仁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刘志勤[3]将本病分为急性期,缓解期和恢复期3期。急性期由湿热交结,闭阻经络关节,气滞血瘀所致,方药:生石膏、知母、白花蛇舌草、虎杖、大黄、青风藤、忍冬藤、土茯苓、土贝母、山慈菇、苦参、延胡索;缓解期热毒之邪虽解,湿热之邪缠绵,闭阻经络关节,血瘀气滞,方药:苍术、薏苡仁、防己、牛膝、黄柏、秦艽、忍冬藤、泽兰、川芎、穿山甲、莪术、土茯苓、土贝母、苦参;恢复期为脾肾两虚,气血不足,痰瘀痹阻,脉络不通,方药:独活、桑寄生、牛膝、当归、生地、穿山甲、制胆星、莪术、川芎、秦艽、防风、苍白术、鸡血藤。范琴书[4]将本病分为急性期,间歇期,慢性关节炎期和痛风性肾病4期。急性期系寒湿久蕴不化,郁久化热,湿浊瘀血闭阻经脉,流注关节,方用四妙散合五味消毒饮加减;间歇期以脾虚湿困为主,可用三仁汤合升阳益胃汤加减;慢性关节炎期多为脾肾亏虚,瘀血、湿浊闭阻经络,治以参苓白术散合肾气丸加活血散寒之品加减。痛风性肾病期为痛风迁延日久,久病入肾,病属晚期,辨证宜分阴阳,阴虚者宜归芍地黄汤合参苓白术散,气虚者用保元汤加减,气阴两虚者用黄芪地黄汤加减。

2辨证治疗

戴天木[5]将痛风分为偏风湿热型和偏寒湿型。偏风湿热型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偏寒湿型方用乌头汤加味。苏其贵[6]辨证治疗痛风38例。风湿热痛痹型方选清浊通痹汤;湿浊瘀痛痹型方选祛瘀通络汤加减;脾虚瘀浊型方用防己黄芪汤加味。结果显效29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74%。袁全兴[7]辨证治疗痛风30例。其中湿热型18例,方用四妙勇安汤合三妙丸加味;寒湿型9例,方用羌活胜湿汤加减;结果痊愈22例,显效8例。刘明武[8]将痛风分为4型。湿热蕴结型药用:金银花、连翘、薏苡仁、白术、泽泻、牡丹皮、黄柏、生地、防风、威灵仙、延胡索、忍冬藤、木通、萆、土茯苓、车前子;瘀热阻滞型药用:当归、川芎、红花、桃仁、牡丹皮、金银花、败酱草、栀子、木通、车前子、土茯苓、鸡血藤、穿山甲、透骨草、乌梢蛇、乳香、没药;痰浊阻滞型药用:人参、白术、陈皮、黄芪、青皮、半夏、白芥子、萆、土茯苓、车前子、木通;肝肾阴虚型药用:熟地、山萸肉、山药、牡丹皮、白芍、泽泻、枸杞子、金樱子、杜仲、续断、海风藤、威灵仙、秦艽、萆、虎杖、土茯苓、车前子、防己。张春华[9]将本病分为2型,湿热瘀结型方用四妙散合白虎加桂枝汤加味;痰湿瘀阻型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

3专方治疗

段富津教授[10]依据本病湿热痰瘀之病理,治以清热除湿,化瘀解毒为主,自拟痛风方:苍术、黄柏、薏苡仁、粉防己、羌活、姜黄、赤芍、川牛膝、甘草。任达然[11]自拟化浊祛瘀痛风方:土茯苓、虎杖、粉萆、忍冬藤、薏苡仁、威灵仙、黄柏、川牛膝、木瓜络、泽泻、路路通、制乳香、没药。张荒生[12]自拟痛风方:生石膏、知母、黄柏、生地、牡丹皮、赤芍、白茅根、忍冬藤、全蝎、桑寄生、滑石、淡竹叶、车前草、灯心草、黄连、甘草。治疗痛风68例,治愈24例,显效4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12%。陈春南等[13]自拟痛风煎,由土茯苓、海桐皮、薏苡仁、炒白术、七星剑、水风藤组成,治疗痛风348例,结果治愈139例,显效157例,有效4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7.13%。马中夫[14]提出:调补脾肾,化痰散结,利湿祛毒,通络止痛之治疗大法,自拟痛风灵汤,药用大黄、车前子、穿心莲、山慈菇、百合、牡丹皮、防己、独活、茯苓、泽泻、白术。

4针灸治疗

周欣[15]针刺治疗痛风38例,取阿是穴以三棱针点刺放血1-2ml,取穴大都、太白、内庭、陷谷、三阴交、阳陵泉,皆用泻法,得气后留针30min,并加用电针,结果总有效率94.74%,李岩[16]用火针疗法治疗痛风。主穴:肝俞、行间、太冲、内庭、陷谷、阿是穴;随证取穴:湿热蕴结加脾俞、太白;瘀热阻滞加血海、膈俞;痰浊阻滞加丰隆、足三里;肝肾阴虚加太溪、照海。周成功等[17]针刺治疗急性痛风78例,以三棱针点刺四缝、八风、八邪,进针0.1-0.2寸挤出血液或淡黄色粘液,结果治愈率78.21%。

5内外合治

傅渊等[18]以金黄散外敷并中药内服治疗痛风急性发作42例,局部以金黄散外敷,内服方药:黄柏、苍术、防己、萆、生薏苡仁、防风、威灵仙、忍冬藤、牛膝、地龙、泽兰、红花、赤芍。结果治愈35例,好转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蒙杏泽[19]用加味四妙散配合中药熏洗治疗痛风31例。方以四妙散加味,中药熏洗药用海风藤、海桐皮、忍冬藤、桂枝、宽筋藤、红花、当归尾,加适量水煎煮药液,用毛巾浸药液熏洗患处,每日1次,每次30min,10d为1疗程,结果治愈13例,显效11例,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5%。文绍敦[20]教授内外合治、针药并用治疗痛风,选穴:主穴为行间、太冲、内庭、陷谷,配穴以阿是穴为主,均取患侧穴。火针放血,每次治疗总出血量控制在100ml以内,每周1次。口服痛风舒胶囊,药物组成:大黄、泽泻、车前子、川牛膝、汉防己。服法:每次2粒,每日3次,20d为1个疗程。配合应用于治疗痛风病效果显著。

6结语

综上所述,中医对于痛风有很多治疗的方法,而且都有很好的疗效,副作用少,中医可以通过辨证施治,针对不同的病人,给出适合不同患者的治法,这些都是中医特色和优势。但是中医治疗也有一些不足之处,(1)是中医对痛风的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不统一,辨证分型各异;(2)临床报道样本数偏小,大多数未设立对照组,使资料缺乏科学性和可比性;(3)药理研究比较少,多是根据经验采用汤剂加减,缺乏试验的同步研究。药物的作用机理,量效关系尚不明确。鉴于以上不足,应加强痛风的辨治规律的研究,制定出统一的诊断及疗效评价的标准,进一步完善科研设计,增加样本数量,可以将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筛选出切实有效的药物和方剂,明确量效关系。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提高中医治疗痛风的疗效。

【参考文献】

[1]陈宝刚,齐士,梁守义.齐连仲治疗痛风的经验[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4):391.

[2]谢幼红,王北.周乃玉治疗痛风的经验[J].北京中医,2006,25(6):339.

[3]刘志勤,吕蕾.中医分期治疗痛风体会[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3):178.

[4]范琴书.痛风病机与分期证治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2):74.

[5]戴天木.经方辨治通风的经验[J].中国民间疗法,2003,11(8):7.

[6]苏其贵,胡成发.辩证治疗痛风3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11):621.

[7]袁全兴.辨证治疗痛风病30例[J].陕西中医,2003,24(10):898.

痛风病范文篇6

2006年3月~2008年9月,笔者采用新癀片内服外敷,同时给予别嘌醇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86例均为门诊患者,男78例,女8例,年龄29~67岁。一般患病1~3天后就诊,均为急性痛风关节炎发作,以红、肿、热、痛为主要症状。第一跖趾关节74例,踝关节5例,膝关节5例,腕关节2例;有痛风石形成4例,肾结石34例,伴高血压病25例,高脂血症19例,痛风肾病11例。X线检查呈凿孔样或虫蚀样4例。血尿酸增高81例。8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男38例,女5例,年龄29~64岁,平均46.3岁。对照组43例,男40例,女3例,年龄31~67岁,平均48.6岁,两组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90年诊断标准:①急性关节炎发作1天以上;②1天内关节炎症达高峰;③单关节炎发作;④关节发红;⑤第一跖趾关节肿胀或疼痛;⑥单侧第一跖趾关节发作;⑦单侧跗骨关节炎发作;⑧可疑或证实的痛风石;⑨高尿酸血症;⑩经影像学证实的痛风石;关节炎的发作可完全缓解。符合以上11项中的6项可确诊[1]。

2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新癀片(每片0.32g)1次3片,1天3次,口服,另取4片捣碎,用醋调匀纱布外敷患处,1天1次,别嘌醇片1次0.1g,1天1次,口服。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缓释片,1次75mg,1天2次,口服;别嘌醇片,1次0.1g,1天1次,口服。两组疗程均为15~30天。

3治疗结果

3.1疗效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有关痛风的疗效评定,临床治愈: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关节肿胀消减,疼痛缓解,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3]。

3.2临床疗效治疗组43例中,临床治愈26例,好转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8.4%;对照组43例中,临床治愈24例,好转1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0.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4讨论

痛风是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病因导致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属中医“痹证”之“热痹”、“历节病”范畴。《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治篇》云:“……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黃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这与现代痛风性关节炎的症状较吻合。中医认为,痛风病症为风、寒、湿(痰)、热等外邪杂合而起,可分为湿热蕴结、痰热阻滞、湿浊阻滞,中医辨证以邪实为主,治疗以清热解毒化湿为主。

新癀片主要成分为肿节风、三七、人工牛黄、猪胆汁膏、肖梵天花、珍珠层粉、水牛角浓缩粉、红曲等。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其中肿节风为金粟兰科(Chloranthaceae)草珊瑚属植物草珊瑚(SarcandraglabraThunb)的干燥全株,味苦、辛、性平,具有抗菌消炎,清热凉血,祛风通络,活血消斑的作用。民间用于接骨驱风(曾用名接骨金粟兰),清热解毒[4]。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期常使用秋水仙碱和非甾体类药物如吲哚美辛、双氯芬酸等以抗炎止痛。但这些药物对于肝肾、胃肠及血液系统损害较大,也较常出现皮疹、发热等不良反应。笔者应用中西药联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与单纯西药治疗相似,不良反应少。

【参考文献】

1刘湘源.表格式临床系列丛书·风湿病分册.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202

痛风病范文篇7

关键词:痛风;尿酸;治疗

近几年来,国内外痛风患病率逐年增加为0.84%,人口普查发病率约占9.6%[2,3]。目前发病较前年龄更小,病情严重性越重[4]。其增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某些疾病如:肥胖,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器官移植等。(2)某些药物的使用会提升血尿酸水平。如:利尿剂,脱水剂、低剂量水杨酸的使用。(3)普查面比以前更深入,或高发地区人口向低发地区移民增多等因素。(4)部分病人就诊太晚,已存在肾功能不全,尤其终末期肾病使血尿酸排除减少,生成增加,使痛风变得更加难治[5]。有人证明血尿酸水平与以后痛风发生率和首次发作的年龄之间均有直接关系[6]。目前痛风尚无根治办法,现行治疗的目的是及时控制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并降低尿酸水平,以预防尿酸盐沉积导致关节破坏及肾脏损害,本文综述了近年痛风防治的主要概况。

1预防为主

1.1控制痛风,首先是每日的身体锻炼和控制体重在60多个临床试验基础上[6],1项前瞻性研究观察了50000名男性12年,观察中有730例新发病例。后者仅有痛风石或尿酸盐结晶。从饮食角度研究提示:红肉类饮食会增加痛风的风险,不能作为健康饮食。但日常1-2样菜品并不会增加痛风的风险,可能是因为低脂摄入的结果。鱼是一种重要的食物,可以增加痛风的风险。但很多前瞻性研究认为它有较强的心脏保护作用。如果确实需要,可以将鱼油作为代替品,因为它不含嘌呤。坚果、豆类、和富含嘌呤的蔬菜,尽管它们能增加痛风的风险,但发现它们对痛风的发作并无影响。同时还因为它们对防病有益,如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综合考虑可以放开食用。最近有人认为维生素C能增加尿酸盐性痛风的发生,同时也能降低尿酸盐的水平,总的认为每天在0.5克的用量是安全的。

酒精摄入与高尿酸血症相关,并可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证明[7],乙醇代谢能使乳酸浓度增加,乳酸可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降低尿酸的排泄。同时乙醇能促进腺嘌呤核苷酸加速分解,使尿酸合成增加。啤酒是增加痛风风险的重要物质,但通过对酒量的随访,发现每天1小杯白酒不会增加痛风的风险[6]。如果患者需要心血管保护作用,可以适量饮白酒。

1.2痛风并发疾病的控制

在CARDIA研究[8]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代谢综合征病人都并发高尿酸血症。并发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病人的体重指素(BMI),空腹胰岛素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1项由13位病员为对象的开放的非双盲对照组的试验表明[9]:降低热量和胆固醇,提高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饮食后将平均体重降低7.7Kg,血尿酸由平均9.6mg/dl(566μmol/L)降至7.9mg/dl(465μmol/L),发病率由2.1%降至0.6%。可能长期以来提倡痛风患者低嘌呤、低蛋白饮食,但低嘌呤饮食往往为高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酸,能降低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不利于尿酸的排泄。长时间痛风与胰岛素抵抗呈恶性循环。因此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必须首先控制基础疾病。MRFIT研究[10]结果提示痛风病员心肌梗塞的风险增加26%,高尿酸血症增加11%的风险。因此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要严格控制原发病。肾功能不全、肾结石等与高尿酸血症可互为因果。必须尽早对因治疗这些疾病。

1.3避免使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

某些利尿药、脱水剂,特别是噻嗪类,虽然其利尿作用可促进尿酸的排泄,但同时也减少了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最终导致血尿酸的升高。早有研究[11]显示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氯沙坦可抑制尿酸盐/阴离子交换,促进尿酸的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当与双氢克尿噻合用时,可缓解双氢尿噻的尿酸潴留作用。阿司匹林对肾脏排尿酸的作用具有剂量相关效应,即在小剂量抑制尿酸盐从肾小管分泌,使血尿酸水平增加,在大剂量时(大于3g/d)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而增加尿酸的排泄。研究表明[12],无肾脏疾患的老年人服药用阿司匹林75mg/d一周后肾功能和尿酸代谢即有明显改变,尿酸排泄减少。但当剂量增加至150mg/d和325mg/d后,尿酸排泄逐渐恢复到接近原始水平。目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非常普遍,应引起痛风患者的注意。接受器官移植患者应用环孢素可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使肾脏对其清除减少而引起高尿酸血症,而利尿药物的应用及伴随的肾功能受损或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也能促进患者的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其他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还有青霉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烟酸,左旋多巴等均应尽量避免使用。

2急性痛风的治疗

2.1秋水仙碱为急性痛风的一线用药

痛风急性发作的24小时内服用秋水仙碱疗效最好,24小时后疗效降低。秋水仙碱可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肾功能衰竭,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坏死,癫痫发作,甚至死亡,应用时必须慎重。大多数患者在临床完全缓解之前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由于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相近,则限制了该药的广泛应用。

2.2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

NSAID成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药物。可选用其中任何一种,禁止同时服用两种或多种NSAID。否则疗效不增加,而不良反应增加。一旦症状减轻即逐渐减量,57天停用。

2.3当上述药物无效或产生不良反应时,可考虑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强地松,起始剂量为0.5~1mg/Kg,3~7天后迅速减量或停用,疗程不超过2周。对单个或两个关节受累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腔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可以缓解其症状。对NSAID禁忌或无效的多关节炎患者,亦可辅助性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类固醇。

2.4大多数患者在器官移植后需要用小剂量泼尼松维持治疗,这些患者一旦出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将泼尼松增加至0.5~1mg/(Kg·d)维持3~7天后逐渐减量,至2周停止。

值得注意的是:降尿酸药物不仅没有抗炎止痛治疗急性关节炎的作用,而且还会因不正确使用血尿酸下降过快,促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形成不溶性结晶而加重炎症反应或关节炎迁移,故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期不宜使用。

3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

经过饮食和体重控制,血尿酸水平仍在410~470μmol/L以上;痛风性关节炎每年发作2次以上;有肾结石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考虑降尿酸治疗。用药后能使血尿酸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可以防止痛风的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石形成,减轻肾功能损害。但在急性期应用可能会动员尿酸入血,诱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须慎重。

降低尿酸水平的药物有两类: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龙,丙磺舒,苯磺唑酮)和抑制尿酸生成(别嘌呤醇)的药物。选用原则:根据肾功能及24小时尿酸排出量决定。肾功能损害者,24小时尿酸排出量<600mg,用排尿酸药会造成尿酸盐结石,加重肾损害,故应选用抑制尿酸生成药物。血尿酸增高明显、或痛风石大量沉积者,可以两者合用。可以尽快降低尿酸,使痛风石消退。无论是选用排尿酸药还是抑制血尿酸生成药,用药剂量都可采用小剂量逐渐增量法,这样既可以避免大量尿酸盐在肾小管及间质沉积,引起急性尿酸性肾病;又可以避免血尿酸水平急剧下降而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小剂量递增法还有利于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排尿酸的药物使用要同时加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并多饮水使每天尿量维持在2000ml以上,以利尿酸排泄。

别嘌呤醇被公认耐受性好,其生物利用度>60%,但有大约5%引起尿酸盐增加。其副作用严重的可以导致重症皮炎、间质性肾炎、脉管炎等致死性疾病。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减量使用。据报道其临床依从性差,只有18%的人能坚持服用至24月[13]。所以,目前急需新的抑制尿酸药诞生。对于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可预防性应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每日应用0.5~1.0mg可阻止痛风发作,减轻其严重程度。

4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可能性随血尿酸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高血尿酸症的患者只有5%~12%发展为痛风。除非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致细胞破坏增多血尿酸生成增加,通常认为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者血尿酸水平在470~530μmol/L无需降尿酸治疗。大多数学者认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之间并无本质上区别,可视为痛风的早期阶段。主要应寻找高尿酸的病因和相关因素,进行对因处理。血尿酸过高者应予别嘌醇治疗[14]。器官移植患者中痛风的患病率高,有明确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病史的患者,在移植后可同时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降尿酸药苯溴马隆或别嘌醇等治疗,才可以减少痛风的发作。

总之,痛风虽然是一种看似不致命的普通疾病,但是高尿酸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危害是很大的,其已发现的危害和防治的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为了开发更好的防治方案,需要我们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

痛风病范文篇8

关键词:痛风;尿酸;治疗

近几年来,国内外痛风患病率逐年增加为0.84%,人口普查发病率约占9.6%[2,3]。目前发病较前年龄更小,病情严重性越重[4]。其增高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某些疾病如:肥胖,代谢综合征,胰岛素抵抗、高血压、器官移植等。(2)某些药物的使用会提升血尿酸水平。如:利尿剂,脱水剂、低剂量水杨酸的使用。(3)普查面比以前更深入,或高发地区人口向低发地区移民增多等因素。(4)部分病人就诊太晚,已存在肾功能不全,尤其终末期肾病使血尿酸排除减少,生成增加,使痛风变得更加难治[5]。有人证明血尿酸水平与以后痛风发生率和首次发作的年龄之间均有直接关系[6]。目前痛风尚无根治办法,现行治疗的目的是及时控制痛风关节炎急性发作并降低尿酸水平,以预防尿酸盐沉积导致关节破坏及肾脏损害,本文综述了近年痛风防治的主要概况。

1预防为主

1.1控制痛风,首先是每日的身体锻炼和控制体重在60多个临床试验基础上[6],1项前瞻性研究观察了50000名男性12年,观察中有730例新发病例。后者仅有痛风石或尿酸盐结晶。从饮食角度研究提示:红肉类饮食会增加痛风的风险,不能作为健康饮食。但日常1-2样菜品并不会增加痛风的风险,可能是因为低脂摄入的结果。鱼是一种重要的食物,可以增加痛风的风险。但很多前瞻性研究认为它有较强的心脏保护作用。如果确实需要,可以将鱼油作为代替品,因为它不含嘌呤。坚果、豆类、和富含嘌呤的蔬菜,尽管它们能增加痛风的风险,但发现它们对痛风的发作并无影响。同时还因为它们对防病有益,如降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风险,综合考虑可以放开食用。最近有人认为维生素C能增加尿酸盐性痛风的发生,同时也能降低尿酸盐的水平,总的认为每天在0.5克的用量是安全的。

酒精摄入与高尿酸血症相关,并可诱发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研究证明[7],乙醇代谢能使乳酸浓度增加,乳酸可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降低尿酸的排泄。同时乙醇能促进腺嘌呤核苷酸加速分解,使尿酸合成增加。啤酒是增加痛风风险的重要物质,但通过对酒量的随访,发现每天1小杯白酒不会增加痛风的风险[6]。如果患者需要心血管保护作用,可以适量饮白酒。

1.2痛风并发疾病的控制

在CARDIA研究[8]中发现:几乎所有的代谢综合征病人都并发高尿酸血症。并发高尿酸血症代谢综合征病人的体重指素(BMI),空腹胰岛素水平、甘油三酯水平明显增高,高密度脂蛋白明显降低。1项由13位病员为对象的开放的非双盲对照组的试验表明[9]:降低热量和胆固醇,提高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饮食后将平均体重降低7.7Kg,血尿酸由平均9.6mg/dl(566μmol/L)降至7.9mg/dl(465μmol/L),发病率由2.1%降至0.6%。可能长期以来提倡痛风患者低嘌呤、低蛋白饮食,但低嘌呤饮食往往为高碳水化合物和饱和脂肪酸,能降低机体对胰岛素敏感性,不利于尿酸的排泄。长时间痛风与胰岛素抵抗呈恶性循环。因此肥胖、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必须首先控制基础疾病。MRFIT研究[10]结果提示痛风病员心肌梗塞的风险增加26%,高尿酸血症增加11%的风险。因此心脏病、高血压等患者要严格控制原发病。肾功能不全、肾结石等与高尿酸血症可互为因果。必须尽早对因治疗这些疾病。

1.3避免使用影响尿酸排泄的药物

某些利尿药、脱水剂,特别是噻嗪类,虽然其利尿作用可促进尿酸的排泄,但同时也减少了肾小管对尿酸的分泌,最终导致血尿酸的升高。早有研究[11]显示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氯沙坦可抑制尿酸盐/阴离子交换,促进尿酸的排泄,降低血尿酸水平。当与双氢克尿噻合用时,可缓解双氢尿噻的尿酸潴留作用。阿司匹林对肾脏排尿酸的作用具有剂量相关效应,即在小剂量抑制尿酸盐从肾小管分泌,使血尿酸水平增加,在大剂量时(大于3g/d)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而增加尿酸的排泄。研究表明[12],无肾脏疾患的老年人服药用阿司匹林75mg/d一周后肾功能和尿酸代谢即有明显改变,尿酸排泄减少。但当剂量增加至150mg/d和325mg/d后,尿酸排泄逐渐恢复到接近原始水平。目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非常普遍,应引起痛风患者的注意。接受器官移植患者应用环孢素可抑制肾小管分泌尿酸,使肾脏对其清除减少而引起高尿酸血症,而利尿药物的应用及伴随的肾功能受损或联合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也能促进患者的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其他抑制尿酸排泄的药物还有青霉素,维生素B1,维生素B12,乙胺丁醇,吡嗪酰胺,烟酸,左旋多巴等均应尽量避免使用。

2急性痛风的治疗

2.1秋水仙碱为急性痛风的一线用药

痛风急性发作的24小时内服用秋水仙碱疗效最好,24小时后疗效降低。秋水仙碱可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如骨髓抑制,肾功能衰竭,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坏死,癫痫发作,甚至死亡,应用时必须慎重。大多数患者在临床完全缓解之前出现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由于有效剂量和中毒剂量相近,则限制了该药的广泛应用。

2.2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Nonsteroidalantiinflammatorydrugs)

NSAID成为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主要药物。可选用其中任何一种,禁止同时服用两种或多种NSAID。否则疗效不增加,而不良反应增加。一旦症状减轻即逐渐减量,57天停用。

2.3当上述药物无效或产生不良反应时,可考虑使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强地松,起始剂量为0.5~1mg/Kg,3~7天后迅速减量或停用,疗程不超过2周。对单个或两个关节受累的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关节腔内注射皮质类固醇可以缓解其症状。对NSAID禁忌或无效的多关节炎患者,亦可辅助性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类固醇。

2.4大多数患者在器官移植后需要用小剂量泼尼松维持治疗,这些患者一旦出现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可将泼尼松增加至0.5~1mg/(Kg·d)维持3~7天后逐渐减量,至2周停止。

值得注意的是:降尿酸药物不仅没有抗炎止痛治疗急性关节炎的作用,而且还会因不正确使用血尿酸下降过快,促使关节内痛风石表面溶解,形成不溶性结晶而加重炎症反应或关节炎迁移,故在痛风性关节炎的急性期不宜使用。

3间歇期及慢性期的治疗

经过饮食和体重控制,血尿酸水平仍在410~470μmol/L以上;痛风性关节炎每年发作2次以上;有肾结石及肾功能不全的患者需考虑降尿酸治疗。用药后能使血尿酸维持正常或接近正常,可以防止痛风的急性发作,防止痛风石形成,减轻肾功能损害。但在急性期应用可能会动员尿酸入血,诱致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须慎重。

降低尿酸水平的药物有两类:促进尿酸排泄(苯溴马龙,丙磺舒,苯磺唑酮)和抑制尿酸生成(别嘌呤醇)的药物。选用原则:根据肾功能及24小时尿酸排出量决定。肾功能损害者,24小时尿酸排出量<600mg,用排尿酸药会造成尿酸盐结石,加重肾损害,故应选用抑制尿酸生成药物。血尿酸增高明显、或痛风石大量沉积者,可以两者合用。可以尽快降低尿酸,使痛风石消退。无论是选用排尿酸药还是抑制血尿酸生成药,用药剂量都可采用小剂量逐渐增量法,这样既可以避免大量尿酸盐在肾小管及间质沉积,引起急性尿酸性肾病;又可以避免血尿酸水平急剧下降而诱发痛风性关节炎的发作。小剂量递增法还有利于发现药物不良反应。排尿酸的药物使用要同时加用碳酸氢钠碱化尿液,并多饮水使每天尿量维持在2000ml以上,以利尿酸排泄。

别嘌呤醇被公认耐受性好,其生物利用度>60%,但有大约5%引起尿酸盐增加。其副作用严重的可以导致重症皮炎、间质性肾炎、脉管炎等致死性疾病。在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要减量使用。据报道其临床依从性差,只有18%的人能坚持服用至24月[13]。所以,目前急需新的抑制尿酸药诞生。对于反复发作的痛风性关节炎,可预防性应用小剂量秋水仙碱。每日应用0.5~1.0mg可阻止痛风发作,减轻其严重程度。

4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的治疗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可能性随血尿酸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但高血尿酸症的患者只有5%~12%发展为痛风。除非因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化疗和放疗致细胞破坏增多血尿酸生成增加,通常认为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者血尿酸水平在470~530μmol/L无需降尿酸治疗。大多数学者认为,高尿酸血症与痛风之间并无本质上区别,可视为痛风的早期阶段。主要应寻找高尿酸的病因和相关因素,进行对因处理。血尿酸过高者应予别嘌醇治疗[14]。器官移植患者中痛风的患病率高,有明确高尿酸血症或痛风病史的患者,在移植后可同时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降尿酸药苯溴马隆或别嘌醇等治疗,才可以减少痛风的发作。

总之,痛风虽然是一种看似不致命的普通疾病,但是高尿酸对患者造成的痛苦和危害是很大的,其已发现的危害和防治的研究还只是冰山一角。为了开发更好的防治方案,需要我们今后更加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赵东宝,韩海星.痛风[J].内科学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1,(1):793.

痛风病范文篇9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研究痛风性关节炎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病因病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3个方面综述了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Abstract:Recently,workersinchar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oalotofworkintheresearchesongoutyarthritisandacquiredmuchachievement.Thereviewisaboutresearchprogressofetiologicalfactorsandpathogenesis,theclinicalandexperimentalresearchofgoutyarthritis.

Keywords:goutyarthritis;Chinesemedicinetreatment;researchprogress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痛风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痛风性关节炎常表现为跖趾关节、踝关节等处红肿热痛,甚至活动障碍和关节畸形,迁延难愈,令人苦不堪言。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逐年提高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对痛风性关节炎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饮食不节、形体肥胖、起居不慎为基本病因,脾肾亏虚、清浊不分、热毒为患是病机关键,热毒、痰浊、瘀血交相为患是主要病理产物。何国珍等[1]认为本病为平素过食肥甘厚味,以致湿热郁结,日久累及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脉而成。许树柴等[2]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应从湿热阻痹(脏腑功能失常,湿浊内生)、瘀热阻滞等来辨证。廖竹芬等[3]认为本病之邪来自脾胃湿热,久而酿生痰瘀,以致湿热痰瘀流注凝涩,故本病当属内伤实证之范畴。王乙黎等[4]认为,无论是六淫诸邪,还是痰浊、瘀血,对本病而言,最终均可归结为“毒”,其邪毒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饮食偏嗜致毒,二是“六淫之毒”,三是七情化毒。

2临床研究

2.1辨证分型论治丘青中[5]把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浊毒瘀滞型和痰湿阻滞型。浊毒瘀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Ⅰ号方,药用土茯苓、薏苡仁、忍冬藤、车前草、萆薢、蒲公英、地龙、赤小豆、赤芍、川牛膝。痰湿阻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Ⅱ号方,药用黄芪、土茯苓、防风、薏苡仁、白术、车前草、蚕砂、陈皮、川牛膝、甘草。王孟和[6]将其分为4型:(1)湿热蕴结型:白虎加桂枝汤加减。(2)瘀热阻滞型:身痛逐瘀汤加减。(3)痰浊阻滞型:蠲痹汤加减。(4)肝肾阴虚型:三痹汤加减。总有效率89.47%。方策[7]将本病辨证属湿热蕴结者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者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痰湿阻滞者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者治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收效良好。

2.2专方治疗王政[8]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以清热泻浊通络为主,酌加健脾之品,黄柏、知母、苍术、川牛膝、土茯苓、虎杖、山慈菇、制大黄、白术、木瓜、蚕砂;恢复期以健脾益肾化浊为主,白术、川牛膝、土茯苓、山慈菇、木瓜、生黄芪、茯苓、杜仲、补骨脂、鸡血藤、川芎,治疗25例,临床痊愈23例。张贤等[9]方选羌活汤,药用羌活、苍术、黄芩、当归、赤芍、茯苓、半夏、香附、木香、陈皮、甘草。风甚加防风;湿重加苍术;热重倍黄芩、瓜蒌、枳实、竹沥;偏寒加川乌;上肢加白芷、威灵仙;下肢加黄柏、牛膝;痛甚加乳香;发热加柴胡。

2.3针灸推拿疗法董建萍等[10]采用纯中药制剂正青风痛宁针刺穴位注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选穴: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照海、八风、阿是穴。总有效率80%。潘红玲[11]应用梅花针加拔罐治疗痛风39例,有效率100%。方法:将患者关节红肿热痛处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重叩至皮肤出血,立即加拔火罐,等瘀血出净,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每周2次,4次为1个疗程。熊曼琪[12]点按大椎、风池、肾俞,揉拿手、足三阴经,点按手三里、肩贞、合谷。每次20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使用于痛风各症。

2.4综合治疗倪毓生[13]用四妙丸加味合别嘌醇内服,辨证使用外洗药,红肿不甚者用生川乌草、生半夏、生南星等,红肿甚者用双柏散(大黄、侧柏叶等)治疗9例,疗效理想。许吉梅等[14]用针药并用,内外合治法,针刺三阴交、商丘、丘墟、太白、八风均双侧,泻法,留针0.5h,留针期间每10min捻转1次,并取继发病灶部位穴和相应的背穴,阳性反应点,针刺加拔罐。内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并外敷金黄膏加青黛散以水醋或蜂蜜调和之。治疗35例,全部有效。

3实验研究

陈文照等[15]将尿酸钠溶液注入大鼠踝关节内造成急性痛风模型,实验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内的胶原酶活性明显增高,胶原纤维断裂成片明显,且秋水仙碱和防己黄芪乌苡汤均能显著抑制胶原酶活性,减轻胶原纤维断裂,但防己黄芪乌苡汤的作用较秋水仙碱更为强烈。张史照[16]应用痛风洗剂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后,显示其能明显降低大鼠周围软组织K+、NE、DA、5-HT、PGE浓度,从而起到镇痛作用。张明等[17]研究发现痛风冲剂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和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降低巴豆油致炎小鼠炎症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数量。认为痛风冲剂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与其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减少致炎物质的释放有关。

4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日益增多,积极防治痛风性关节炎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西药秋水仙碱、别嘌醇、丙磺舒、非甾体类消炎药等能降低尿酸,减轻症状,但由于副作用大,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10余年来,中医药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显示出了一定的中医特色和优势。但尚存在着一些问题:①临床研究方面,样本量少,科研设计欠合理,结论的可信度不高,缺乏前瞻性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已迫在眉睫。②实验研究方面,量很少,同时设立对照组,系统研究的则更少。全面、系统、深入地进行基础实验研究,对进一步筛选有效中药,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研发新药作准备,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何国珍,杨敬博,杨仁和,等.消痛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7):44.

[2]许树柴,李想,王昭佩.三土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36例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2,14(10):51.

[3]廖竹芬,罗秋莲.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3例[J].新中医,2002,34(7):59.

[4]王乙黎,严余明.痛风从毒论治的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2003,17(6):364.

[5]丘青中.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7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2):1124.

[6]王孟和.痛风病辨证治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3(11):24.

[7]方策,于志强.分型辨治痛风性关节炎11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66.

[8]王政.泻浊通络法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0):32.

[9]张贤,黄波禹.羌活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3):34-35.

[10]董建萍,麻弘,张庆玉.穴位注射正清风痛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02(1):50.

[11]潘红玲.梅花针加拔罐治疗痛风39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3):29.

[12]熊曼琪.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1.

[13]倪毓生.四妙丸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4例[J].江苏中医,1988,9:20-21.

[14]许吉梅,李林章.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法治疗痛风35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1999(12):53.

痛风病范文篇10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医药工作者研究痛风性关节炎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从病因病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3个方面综述了痛风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Abstract:Recently,workersincharge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doalotofworkintheresearchesongoutyarthritisandacquiredmuchachievement.Thereviewisaboutresearchprogressofetiologicalfactorsandpathogenesis,theclinicalandexperimentalresearchofgoutyarthritis.

Keywords:goutyarthritis;Chinesemedicinetreatment;researchprogress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而致血尿酸增高引起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其中痛风性关节炎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痛风性关节炎常表现为跖趾关节、踝关节等处红肿热痛,甚至活动障碍和关节畸形,迁延难愈,令人苦不堪言。针对痛风性关节炎发病率逐年提高的趋势,近年来,中医药对痛风性关节炎作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本文就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研究

痛风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饮食不节、形体肥胖、起居不慎为基本病因,脾肾亏虚、清浊不分、热毒为患是病机关键,热毒、痰浊、瘀血交相为患是主要病理产物。何国珍等[1]认为本病为平素过食肥甘厚味,以致湿热郁结,日久累及脏腑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瘀阻经脉而成。许树柴等[2]认为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应从湿热阻痹(脏腑功能失常,湿浊内生)、瘀热阻滞等来辨证。廖竹芬等[3]认为本病之邪来自脾胃湿热,久而酿生痰瘀,以致湿热痰瘀流注凝涩,故本病当属内伤实证之范畴。王乙黎等[4]认为,无论是六淫诸邪,还是痰浊、瘀血,对本病而言,最终均可归结为“毒”,其邪毒的来源主要有三:一是饮食偏嗜致毒,二是“六淫之毒”,三是七情化毒。

2临床研究

2.1辨证分型论治丘青中[5]把痛风性关节炎分为浊毒瘀滞型和痰湿阻滞型。浊毒瘀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Ⅰ号方,药用土茯苓、薏苡仁、忍冬藤、车前草、萆薢、蒲公英、地龙、赤小豆、赤芍、川牛膝。痰湿阻滞型方用自拟消痛汤Ⅱ号方,药用黄芪、土茯苓、防风、薏苡仁、白术、车前草、蚕砂、陈皮、川牛膝、甘草。王孟和[6]将其分为4型:(1)湿热蕴结型:白虎加桂枝汤加减。(2)瘀热阻滞型:身痛逐瘀汤加减。(3)痰浊阻滞型:蠲痹汤加减。(4)肝肾阴虚型:三痹汤加减。总有效率89.47%。方策[7]将本病辨证属湿热蕴结者治以活血散结、清热解毒,方用四妙散加减;瘀热阻滞者治以清热散瘀、通络止痛,方用枝藤汤加减;痰湿阻滞者治以涤痰化浊、散瘀泄热,方用涤痰汤加减;肝肾阴虚者治以六味地黄汤加减,收效良好。

2.2专方治疗王政[8]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期以清热泻浊通络为主,酌加健脾之品,黄柏、知母、苍术、川牛膝、土茯苓、虎杖、山慈菇、制大黄、白术、木瓜、蚕砂;恢复期以健脾益肾化浊为主,白术、川牛膝、土茯苓、山慈菇、木瓜、生黄芪、茯苓、杜仲、补骨脂、鸡血藤、川芎,治疗25例,临床痊愈23例。张贤等[9]方选羌活汤,药用羌活、苍术、黄芩、当归、赤芍、茯苓、半夏、香附、木香、陈皮、甘草。风甚加防风;湿重加苍术;热重倍黄芩、瓜蒌、枳实、竹沥;偏寒加川乌;上肢加白芷、威灵仙;下肢加黄柏、牛膝;痛甚加乳香;发热加柴胡。

2.3针灸推拿疗法董建萍等[10]采用纯中药制剂正青风痛宁针刺穴位注射治疗痛风性关节炎,选穴:合谷、足三里、阳陵泉、昆仑、照海、八风、阿是穴。总有效率80%。潘红玲[11]应用梅花针加拔罐治疗痛风39例,有效率100%。方法:将患者关节红肿热痛处常规消毒,用梅花针重叩至皮肤出血,立即加拔火罐,等瘀血出净,取罐,用干棉球擦去瘀血。每周2次,4次为1个疗程。熊曼琪[12]点按大椎、风池、肾俞,揉拿手、足三阴经,点按手三里、肩贞、合谷。每次20min,每日1次,7次为1个疗程,使用于痛风各症。

2.4综合治疗倪毓生[13]用四妙丸加味合别嘌醇内服,辨证使用外洗药,红肿不甚者用生川乌草、生半夏、生南星等,红肿甚者用双柏散(大黄、侧柏叶等)治疗9例,疗效理想。许吉梅等[14]用针药并用,内外合治法,针刺三阴交、商丘、丘墟、太白、八风均双侧,泻法,留针0.5h,留针期间每10min捻转1次,并取继发病灶部位穴和相应的背穴,阳性反应点,针刺加拔罐。内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中药,并外敷金黄膏加青黛散以水醋或蜂蜜调和之。治疗35例,全部有效。

3实验研究

陈文照等[15]将尿酸钠溶液注入大鼠踝关节内造成急性痛风模型,实验显示关节周围软组织内的胶原酶活性明显增高,胶原纤维断裂成片明显,且秋水仙碱和防己黄芪乌苡汤均能显著抑制胶原酶活性,减轻胶原纤维断裂,但防己黄芪乌苡汤的作用较秋水仙碱更为强烈。张史照[16]应用痛风洗剂对大鼠痛风性关节炎进行治疗后,显示其能明显降低大鼠周围软组织K+、NE、DA、5-HT、PGE浓度,从而起到镇痛作用。张明等[17]研究发现痛风冲剂能显著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和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降低巴豆油致炎小鼠炎症渗出液中的白细胞数量。认为痛风冲剂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与其增强吞噬细胞功能,减少致炎物质的释放有关。

4讨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不合理,痛风性关节炎患者日益增多,积极防治痛风性关节炎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

西药秋水仙碱、别嘌醇、丙磺舒、非甾体类消炎药等能降低尿酸,减轻症状,但由于副作用大,临床应用受到了限制。10余年来,中医药在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由于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少,显示出了一定的中医特色和优势。但尚存在着一些问题:①临床研究方面,样本量少,科研设计欠合理,结论的可信度不高,缺乏前瞻性研究。运用循证医学的观念,对痛风性关节炎进行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的临床研究,已迫在眉睫。②实验研究方面,量很少,同时设立对照组,系统研究的则更少。全面、系统、深入地进行基础实验研究,对进一步筛选有效中药,探讨其作用机制,为研发新药作准备,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何国珍,杨敬博,杨仁和,等.消痛汤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3,25(7):44.

[2]许树柴,李想,王昭佩.三土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36例临床观察[J].中医正骨,2002,14(10):51.

[3]廖竹芬,罗秋莲.四妙散治疗痛风性关节炎43例[J].新中医,2002,34(7):59.

[4]王乙黎,严余明.痛风从毒论治的体会[J].中国医药学报,2003,17(6):364.

[5]丘青中.辨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7例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11(12):1124.

[6]王孟和.痛风病辨证治验[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7,3(11):24.

[7]方策,于志强.分型辨治痛风性关节炎112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0,27(2):66.

[8]王政.泻浊通络法为主治疗痛风性关节炎25例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10):32.

[9]张贤,黄波禹.羌活汤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2,10(3):34-35.

[10]董建萍,麻弘,张庆玉.穴位注射正清风痛宁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0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02(1):50.

[11]潘红玲.梅花针加拔罐治疗痛风39例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1997,13(3):29.

[12]熊曼琪.内分泌科专病与风湿病中医临床诊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271.

[13]倪毓生.四妙丸加味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4例[J].江苏中医,1988,9:20-21.

[14]许吉梅,李林章.针药并用,内外同治法治疗痛风35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中医,1999(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