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设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1 13:48:47

提问设计

提问设计范文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提问设计

现代小学语文阅读创新是一种构建式思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一部分来自于教师的讲解与传授,绝大部分则来自于生活实际,因此合理、适时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巧妙地设计问题可以提升学生对于阅读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创设一定的阅读问题,让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可以是自身也可以是某一特定身份,这既满足了学生的思考需求,也增加了学生的不同体验,让学生可以在这一问题中学到知识,最终应用到生活中去,所以这是一种合理、有效的语文阅读教育方式[1]。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育问题探析

(一)学生思想多元,思考角度易出现偏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传播变得越发迅捷。小学生因为年龄和心理特点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对于一些语文阅读信息缺乏筛选和判断的能力。这就会使小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容易形成自以为是的思想,这在无形中增大了小学生自我行为与常规做法之间的差距,给语文阅读教育带来很大困难。这种想法产生的原因在于小学生对社会认知的不完全,而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想法,从而在课堂上难以投入,造成对教师和课堂的疏离,影响了课堂教学的和谐[2]。(二)学生不认同传统教育,需要教育启迪。在倡导小学生个性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语文阅读教育思想将启迪心灵,促进学生发展当作教育的根本,也让语文阅读教育步入了各种改革尝试之中,然而一些小学生在自我发展的基础上偏离了原有的发展方向。小学生对于社会和自我的认知处于不成熟的阶段,在接收信息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难以认同的观点和理念。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小学生会选择认同自我,对语文教师的教育产生反感情绪,这给语文阅读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如何通过提问环节,不断优化教学效果,将学生代入到教学体系中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三)缺乏课堂互动,师生之间没有高效沟通的桥梁。提问互动对于小学生和语文教师而言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方面,教师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要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通过这样的方式达成教育目的。另一方面,学生也需要在与教师的沟通中解决疑问,提升自己对课文的认知。因此,沟通是不可缺少的教育活动,也是促进语文阅读教育开展的重要方式。但是在课程提问之中,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存在的年龄和心理差距,使得沟通存在不畅、无效等问题,这也影响了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总之,提问活动是语文阅读教育的催化剂,可以使语文阅读教育变得更加高效。

二、提问设计优化策略

(一)关注学生个体需求,提升教育提问精度。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想优化教学体系,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需求,在教学指导和教学提问过程中提升提问的精度,让“生本理念”真正融入到教育体系中。现代教育强调教学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传统的“一刀切”式提问模式和体系已经不适用于现代教学。对于小学语文阅读知识,很多学生有着自身的理解,在构建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中也有着不同的方法和角度。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这种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开展个性化提问,力争引导学生,激发学生思索和探寻的精神动力,而不是抹杀学生的精神活力[4]。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对照学生核心素养标准,从基础知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探索精神等方面入手,设计全面、科学的提问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动力,进而提升学生自身深入学习的动力。对于这种教育指导和提问模式,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对教师个人素质的要求也更高,传统的灌输式模式也已适应不了现代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需要教师深入探索,这对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也具有积极意义。比如说,在《伊索寓言》中,对寓言的内涵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识,教师要优化提问,充分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对寓言的内涵进行分析,提升阅读能力。(二)重视教学提问研究,认识情景模拟内涵。为了强化提问在小学生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作用,首先,我们要在意识上提高对语文阅读提问的重视。语文阅读提问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其关注的是学生持续的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这并不是阶段性的任务,而是一项关乎学生一生的大业,作为教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一问题,并进行充分的提问环节优化与思考。其次,语文阅读提问需要用活动的形式进行落实。教学活动在提高学生专注力、课堂教学效果上都具有显著的效果,因此教师不可舍近求远,要充分借助活动的方式为学生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立足需求,提高语文阅读提问的合理性和高效性。再者,培养学生的言语智能是阅读教学的需要,而培养学生的素质和人格则是语文阅读工作的要求。为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提问开展的同时,我们要将其划入与知识教学等同的地位,在思想和行动上皆有举措,才能够促进语文阅读提问的开展。在语文阅读工作中,利用问题模拟的方式是一种有效的做法[3]。(三)充分运用微课,将问题有效代入课堂。微课是基于现代科技发展所诞生出来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一般是在手机或电脑上以短视频或短动画的形式出现,授课内容比较短,大部分在2至10分钟范围内,在授课过程中知识点也不会超过三个。微课的架构形式并不是丰富的课程体系,一般都是以短小精悍为主,但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将传达的信息渗透给学生。“微课”的出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用一直聚精会神地盯着教学内容,避免了学生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毛病。其教学内容相对较少,一节微课不会占用学生太多时间,巧妙地利用了学生的碎片时间[4]。“微课”是移动终端和互联网技术的综合产物,满足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也符合目前教学灵活性的要求。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爱闹的年龄段,上课不能集中精神,经常“溜号”是小学生的普遍特点,“微课”的出现让学生有效地规避了这点,由于“微课”比较短小,还没等到学生注意力转移一小节课程就结束了。另外微课采用的是现代化制作技术,在授课过程中一般采用动画、图片等方式,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通过微课导入课堂问题,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于阅读内容的理解能力。“微课”教学内容知识点较少,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和吸收,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一个知识要点的重要总结和归纳方式。(四)提升教师提问能力,充分利用班本课程。班本课程是一项以学生为主体,根据不同学生特点开发的具有班级特色的教学课程。只有老师具备了一定的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学生开创班本课程,这种能力包括对学生的观察、对教材的整合、对课程的研发以及对主题的设定和挖掘等。班本课程是以老师为组织者的身份去架构,例如小学生对世界和自身的认知还不健全,教师可以设计班本课程和问题,优化设计课程题目,设定情景和题目让学生参与进来,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行为和思想,并教会学生做一个懂礼貌、知教化,尊重他人的好学生,让设立的主题能较好地深入学生内心。我们在强调阅读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强调学生对于提问素材的积累。阅读可以让学生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但是学生目前所处的年龄段,需要他们将身边的事物与阅读相结合才能更好地体会和发现乐趣。例如在学习《大自然的启示》这篇文章的时候,老师可以根据教材进行关于自然界的延展阅读,在提问环节可以设计多种教学活动,比如说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让学生观察自然景象,引导学生观察花草、昆虫、阳光、鸟儿等自然特征事物,然后再回到教室中进行关于“大自然”主题的阅读,让学生将亲身体验和文章相结合,更能触动学生的感知神经。(五)明确阅读提问原则,提高阅读教育效果。小学语文阅读教育在很多时候难以推进是因为教师在提问原则的制定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提问原则是教师心中的标尺,更是语文阅读教育能够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育过程中既要重视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同时也要重视课程提问原则的制定。首先,在高效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掌握适度的原则。教师和学生的区别是明显的,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教师的行为和方式会极大地带动或是影响学生的表现,为了保障沟通的有效和关系的和谐,教师在语文阅读提问过程中要讲求适度性,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更不能帮助学生来做决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发展个性。其次,适时、适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标准。教师的介入要有特定的时机,不能够盲目参与,不然学生会有一定的依赖性,这对于语文阅读教育的坏处十分明显。适量是针对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语言表达而言的,教师的情感和语言对学生而言有着明确的导向作用,容易使学生的思想受到限制,因此要尽量避免。

三、结语

提问设计范文篇2

关键词: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正是这一常用的教学方法,若不精心设计,科学引导,常识课堂教学步入误区。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1.少则有得

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疑问.启发思维。但提问多了,学生被动应付,就难以主动学习。一旦养成习惯则更糟,学生一离开提问就变得无法自学,丧失了学习能力。所以说提问是“少则得,多则惑”是不无道理的。那么,提问要少,又如何做到呢?而“少”又少到何种程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做到提问少而具有启发性.针对性,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必须十分熟悉,能全面的掌握,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初读.精读.熟读的各阶段提得出具有启发性.导读性.示范性的问题,这样就做到了提问少,才能运用少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

如我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这课时,初读课文就提出了这样的文题:“课文中的狼与你平时知道的狼一样吗”学生默读两遍课文后我又追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朗读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省去了类似“想想,狼掉进陷阱以后是如何表现的?为什么狼要摇尾巴让羊相信它呢?”的问题。这堂课省去了繁琐的提问,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不在重复提问,这样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达到有效教学,并且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准备与铺垫。

2.精则有获

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新知,课堂中的提问设计就一定要做到精,即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紧抓关键词语进行提问,使孩子们思有所指,思有所获,从而体会到钻研与探索,思索与创造的快乐,做到“课正行,趣正浓”。

例如:《草船借箭》是一篇历史体裁的文章。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胆识过人,是人人皆知,有口皆碑的。高年级学生对三国历史已有所知晓,这就对理解情节.了解人性格带来了方便。

在《草船借箭》中,周瑜对诸葛亮的评价“神机妙算”可谓一点也不为过,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在“妙”字上大做文章,提出下列问题:

(1)“妙”体现在诸葛亮的哪些行为上?

(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所面临的困难有多少?

(3)取箭时诸葛亮为何是坐在船上饮酒,而能马到成功呢?

三个问题一个接一个,分析一层深一层,前一个问题都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都是前一个问题的发展,却始终围绕着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个中心展开。解答每一个问题都能使孩子们感到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收获,孩子们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有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自然,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3.活则有创

在教学中常提到一些能让孩子自由思考,合理想象,灵活变通的问题,努力做到提问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能让学生在思维积极运转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阅读能力。但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个“度”,到底“活”到何种程度呢?这就要求教师牢固的把握教材内涵,明确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提出适合的问题,才会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提问设计范文篇3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堂提问;设计

基础教育课程专家余文森在《有效教学十讲》中提到:问题是思想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力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和思考都是从课堂问题开始的。在初中化学的课堂教学中,笔者根据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新知探索、生活拓展、总结反馈”等环节,进行了课堂提问的尝试,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导入提问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联系新旧知识,更能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领学生走进自主探索新知的大门。例如,在“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一节的教学中,笔者首先以播放“死狗洞”视频:有一个人牵着一只小狗进入一座少有人去的山洞中,走着走着,牵着的小狗死了,他便弯下腰,放低手中的火把靠近小狗,看看发生了什么事,让他吃惊的是,火把也突然熄灭了!学生被视频深深吸引,此时教师抓住时机这样提问:(1)狗死了,火灭了,山洞里可能含有较多的什么气体?(2)狗死了,人活着!又告诉我们这种气体有哪些性质呢?在上例中,教师紧扣“狗与火、狗与人”表现出的不同现象及时提问,使学生自觉地与前节内容“氧气的性质与用途”进行对比,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学习欲望,起到了“激起千层细浪”的效果,使课堂导入成为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二、新课提问要启迪学生的思维

在新知的探索过程中,笔者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问题情景,促成学生感悟问题、发现问题的本质。例如,在学习“化学研究物质的性质与变化”部分时,教师通过学生家庭小实验和课堂演示实验(蜡烛燃烧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实验现象,进而探究发现“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其区分”。笔者设计如下提问:点燃前,蜡烛的颜色、状态、气味等各是怎样?在点燃蜡烛时,观察到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蜡烛燃烧过程中,蜡烛物质本身改变了吗?又转变成了哪些物质?玻璃管导出的“白烟”能燃烧,又说明了什么呢?先在火焰上方罩烧杯,然后下移烧杯时,火焰熄灭又说明了什么?在上面的教学片断中,学生通过参与观察外在的实验现象,在学生的“最近处”设问、步步追问下分析化学现象的本质,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逐步建构新知识,不断完善和补充自己的认知结构。设计这样的教学“提问”,是在学生的知识增长点上“提问”,是遵循“最近发展区”的学习规律的,是体现学生感悟、发现新知的学习过程的。

三、拓展提问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

化学是一门生活性很强的学科,“从生活走向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特征。所以,在课堂新知讲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产生活,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学以致用”的意识。例如,在学习“铁生锈的条件”之后,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如下试题:小红同学从超市购买的食品包装盒中取出装有粉末状物质的小袋,撕开后发现袋里有板结的少量红棕色固体。设问:红棕色固体是什么?包装盒内的粉末状物质是什么?其作用原理是什么?在上例中,笔者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食品包装盒”的生活素材,紧扣相关的概念教学并及时设问,既巩固了学生的基本概念知识,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总结提问要引领学生建构

课堂总结是对课堂学习过程的总结,在总结反思时,教师应精心设计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递进式问题”,适时地引导和点拨,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促使学生思考走向深处,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系统,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例如,用右图实验装置(两胶头滴管中的稀硫酸浓度和体积都相等),实验时,同时完全捏扁两滴管的胶头。下列描述错误的是()A.稀硫酸滴入后都产生气泡B.红墨水的作用是便于观察实验现象C.单位时间内甲装置中的长颈漏斗中液面一样高D.该实验说明反应速率与金属的活动性有关本题考点是“活泼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和“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也综合考查了学生思维能力和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所以,笔者在讲解该题时,笔者紧扣考点和能力要求,设计了如下的递进式“问题”:(1)两支小试管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2)两支大试管都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3)两支长玻璃导管中液面上升的速率一样吗?为什么?(4)该对比实验说明了什么?(5)用红墨水比水的效果好,为什么?通过上例看出,笔者在“问题(1)的化学反应原理、问题(2)的气压引起的变化、问题(3)的液面上升速率的不同”的问题引领下,学生自主分析、质疑,整合新旧知识,突破问题的难点。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难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就不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没有问题,就不能促成学生的获得与发展。课堂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我们教师应该发展完善自己的课堂提问的技能,在每一堂课中都能优化、创新课堂教学的“问”,“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课堂的精彩!

作者:成桂荣 单位: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有效教学十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提问设计范文篇4

系统论有条重要原理:“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设计应循什么“序”,才能“渐进”,甚至“跃进”呢?我认为应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思维发展规律、心理发展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具体地说,在课堂提问中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序”。

一、由浅入深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所以课堂提问也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例如鲁迅先生在《给颜黎民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至于看桃花的名所,是龙华,也有屠场,我有好几个青年朋友就死在那里面,所以我是不去的。”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鲁迅喜爱桃花吗?②龙华既是看桃花的名所,鲁迅理应去看看,为什么不去呢?③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从上文找出有关词句,明确鲁迅是喜欢桃花的。第二个问题抓住学生理解的关键,引导学生理解鲁迅不去龙华看桃花的原因。第三个问题深入追问,水到渠成,使学生理解这句话蕴含着鲁迅对死难烈士的深切怀念,对反动派罪行的强烈愤慨,表达了鲁迅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试想,如果省去前两个问题的铺垫和启发,直接以“这句话主要表达了鲁迅怎样的感受”设问,那么,学生在问题面前会感到棘手,感到困惑,也就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甚至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由点及面

语文教材中知识点的作用并不是一致的,集中力量解决那些重点、难点、特点,能最有效地达到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教材中的这些点设问,然后从这一点扩散开去,提出一系列问题,形成提问系统,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进行深层的思索,这样,由一点而及全面,启发学生深人理解课文内容。如针对《月光曲》中“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使说说罢了”这个难点,教师可以提出如下四个问题:①盲姑娘的话是“随便说说”的吗?②既然盲姑娘的话不是“随便说说”,而是发自内心,为什么要那么说?③从盲姑娘的话中可以看出她是怎样一个人?④听了盲姑娘的话,贝多芬会怎么想?教师抓住这一难点启发诱导,使学生明白了盲姑娘是一位酷爱音乐、热爱生活、关爱亲人、具有美好心灵的姑娘;音乐家贝多芬正是被盲姑娘这种善良、纯洁、美好的心灵所打动,才毅然“……推开门,轻轻地走了进去”,为盲姑娘兄妹俩弹奏钢琴。

三、由具体到抽象

布鲁纳的研究揭示,少儿形成知识的顺序和方式,至少有以下三个阶梯:第一,行为把握,即依靠手足去把握对象;第二,图像把握,即以印象的方式去把握对象;第三,符号把握,即以语言的形式去把握对象。也就是说,学生的思维水平是按照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顺序依次发展的。教师课堂提问设计应该遵循这一规律,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不断向高一级水平发展。如教《骆驼和羊》的第三段时,教师可以分四步设计问题。第一步,找出词语:课文中哪些词语写出羊走进又窄又矮的门时很自在?第二步,模仿动作:谁能做一做“大模大样”走路的动作?第三步,理解词义:知道“大模大样”是什么意思了吗?第四步,明了用意:山羊为什么要“大模大样”地走进门吃草呢?教师抓住关键词语,启发学生进行动作表演,在此基础上过渡到形象思维,使学生理解“大模大样”的词义,最后一个问题归结到段落的主旨,学生的思维又完成了一次飞跃。

四、由现象到本质

教学中,如果教师只引导学生抓住课文语言文字的表层意义,而不能使之透过表层意义深入领会其本质,那么,学生的认识永远是肤浅的。语文教学的关键也就是帮助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即字。词、句、段,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五、由接受到创造

提问设计范文篇5

关键词: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正是这一常用的教学方法,若不精心设计,科学引导,常识课堂教学步入误区。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一、少则有得

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疑问、启发思维。但提问多了,学生被动应付,就难以主动学习。一旦养成习惯则更糟,学生一离开提问就变得无法自学,丧失了学习能力。所以说提问是“少则得,多则惑”是不无道理的。那么,提问要少,又如何做到呢?而“少”又少到何种程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做到提问少而具有启发性、针对性,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必须十分熟悉,能全面的掌握,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初读、精读、熟读的各阶段提得出具有启发性、导读性、示范性的问题,这样就做到了提问少,才能运用少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

如我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这课时,初读课文就提出了这样的文题:“课文中的狼与你平时知道的狼一样吗”学生默读两遍课文后我又追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朗读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省去了类似“想想,狼掉进陷阱以后是如何表现的?为什么狼要摇尾巴让羊相信它呢???????”的问题。这堂课省去了繁琐的提问,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不在重复提问,这样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达到有效教学,并且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准备与铺垫。

二、精则有获

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新知,课堂中的提问设计就一定要做到精,即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紧抓关键词语进行提问,使孩子们思有所指,思有所获,从而体会到钻研与探索、思索与创造的快乐,做到“课正行,趣正浓”。

例如:《草船借箭》是一篇历史体裁的文章。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胆识过人,是人人皆知,有口皆碑的。高年级学生对三国历史已有所知晓,这就对理解情节、了解人性格带来了方便。

在《草船借箭》中,周瑜对诸葛亮的评价“神机妙算”可谓一点也不为过,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在“妙”字上大做文章,提出下列问题:

(1)“妙”体现在诸葛亮的哪些行为上?

(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所面临的困难有多少?

(3)取箭时诸葛亮为何是坐在船上饮酒,而能马到成功呢?

三个问题一个接一个,分析一层深一层,前一个问题都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都是前一个问题的发展,却始终围绕着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个中心展开。解答每一个问题都能使孩子们感到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收获,孩子们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有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自然,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三、活则有创

在教学中常提到一些能让孩子自由思考、合理想象、灵活变通的问题,努力做到提问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能让学生在思维积极运转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阅读能力。但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个“度”,到底“活”到何种程度呢?这就要求教师牢固的把握教材内涵,明确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提出适合的问题,才会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提问设计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政治;素材;提问设计

中心素材教学模式是“以教学素材为依托,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要求,运用精选出来的素材,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通过中心素材问题串让学生进入某种特定的事件或环节中,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形成教学双向互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活动样式。”在高中政治课上,可以运用中心素材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提问使学生在思考中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模式的关键在于课堂提问,所以,研究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提问设计尤为重要。

1设计课堂提问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1课堂提问的间隔要适当:根据高中政治教学的实际情况,一些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随机性较强,缺少对课堂问题设置的整体把握。教师的提问不能够紧紧围绕中心素材展开,整堂课的问题设置过多,导致学生忙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减少对所学知识的思考和领悟。课堂提问应该围绕中心素材来做整体的计划,在知识推进的过程中,间隔适度的提问题,这样,学生在思考每一个知识点后,可以有时间消化吸收,再进入对下一个问题的思考。教师在设问使要掌握节奏,围绕中心素材,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接受能力进行。1.2课堂提问要有一定深度:课堂提问是最能够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问答来呈现交往互动的关系,每一个问题的设置都不要太简单,否则对学生来说没有挑战性,也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师在问题选取时,要想出具有思考空间的问题,并且尽量能够使回答角度多面性。一个成功的问题设置可以使学生在思考中成长,锻炼政治思维能力。问题设计的成功与否关系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否顺利,教师要设置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总结疏导,如果教师能够说服学生,还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崇拜感,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有效性。越是能够吸引学生深入回答的问题越具有提问价值,如果每名学生对同一个提问能从不同角度考虑,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比如提问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比较难回答,学生在思考时可以弄清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这两个基本概念,并且进一步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性。

2设计课堂提问应符合学生实际

设计课堂问题应该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一致,而且要掌握好尺度,问题最好处于“学生知道的,学生学过的”和“学生未知的,学生未学的”之间。简而言之,就是内容要让学生觉得有压力,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要给予解决问题的信心。例如,选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作为中心素材进行教学时,教师要考虑到高中学生对于消费认识尚浅,但是高中阶段应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为学生的高校自主生活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在围绕这一问题教学时,可以用具体的数据来举例,设置一个家庭情境:月收入5000元应该如何支配一个月的生活。学生在做出计划之后,教师对学生的消费意识加以引导,设置问题让学生既感受到支出计划的欠缺,又能为他们将来的生活树立信心。教师教授学生日常消费都有什么样的限制因素,使学生学会理智消费。

3课堂提问要符合整堂课的教学设计

每一节政治课都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整体,导课、中心素材、课堂提问、结论、作业练习等都是浑然一体的,课堂的各个环节相互关联,相互制约。设计课堂教学问题要重视连贯性与系统性。例如,在运用中心素材教学模式教学“加强宏观调控”时,可以用某市房地产市场”为素材设计出如下问题:“某市房地产完全由市场调节吗?许多人为什么要投资房地产?假如你是投资者,你会在该市投资吗?鉴于房价过高带来的诸多问题,你觉得国家该怎么做?”这四个问题的知识要点的结合,就突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教学重点。这样,整堂课在问题的设计上就紧密相连,突出了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学生回答了这四个问题,基本就掌握了国家宏观调控的目标、必要性、重难点、手段等知识。再比如,在运用中心素材教学模式讲解“劳动和就业”这部分内容时,笔者以“就业的重要性”为中心素材,教师可以设计五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就业?规划你的职业理想。畅谈一下你掌握的求职技巧。要是你创业,你认为自身具备什么素质?你认为这些素质中什么是最关键的?”这五个问题的连贯性和结构性都很强,前三个问题比较适合思考水平不高的学生,后两个问题主要面向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教育心理学认为:学生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高中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目标下,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合时宜,新的教学模式必须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使教育得到根本性的改观。课堂提问是政治课堂的一个基础环节,一线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

高中政治教师在新课改的教学目标下,要掌握提问技巧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在与学生的交流互动中沟通情感,增进友谊,巧妙的处理学生与教师对问题的矛盾看法,在情境设置中紧紧围绕中心素材提出具有启发性价值的问题,使课堂容量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化,同时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技术性的回应。

作者:王 静 单位:海城市第三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姜瑞强.高中政治课应用中心素材教学模式的困境及对策[J].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2014(6):60-62

[2]姜瑞强.中心素材教学模式引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改革的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4(5):79-81

[3]傅道春编著.教学行为的原理与技术[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提问设计范文篇7

提问,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方法,要提问就必须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围绕课堂教学目标,通盘考虑,全面安排,使之区分主次,先后有序,发挥整体功能。一.选择切入点从提问的流程看,在明确为什么问的基础上,要善于确定问题的切入点,解决问什么。1.抓住重点词语。抓住重点词语设问,有助于学生掌握词语与词语之间、词语和句子之间的联系,加深理解,也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材料,使阅读训练更扎实。如《一夜的工作》一文中,工作劳苦和生活简朴,是本文的重点,教学时,可以抓住中心词“劳苦”、“简朴”进行设问。2.掌握重点句子。抓住重点句子设问可以从一句一句的语言理解,进入连贯性语言的理解,把握句子之间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学生认识段落和段落之间、层次和层次之间的联系。例如教学《伟大的友谊》,可以以全文过渡段第四自然段“在生活上,恩格斯热忱地帮助马克思,更重要的是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亲密地合作”为切入点设问,这样不但有助于让学生把握全文内容,还可体味过渡段承上启下的结构性作用。3.学习表达方法。以表达方法为切入点进行设问,一般是从运用的角度学习语言文字。这样进行训练,既加深理解,领会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又能引导学生认识语言运用的规律,从而做到从读学写。如教学《大海的歌》第二段(包括二、三自然段),可以这样设计并安排提问:①先引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的结束句:“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认识拟人的写法。②设问:“我的心情为什么那样欢乐,是看到哪些景象引起的?”引导学生由果溯因,根据课文内容想象海港的兴旺繁忙和大海的美丽辽阔,并结合学习有关词语。③指导学生用“欢乐”的心情朗读第2、3自然段。④提问、议论,帮助学生小结,认识规律:这两个自然段,先写船的航行,再写看到的景象,最后点明心情。“我”的心情是由看到的景象引起的,所以,可以抓住“心情”,分析原因,读懂课文,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4.分析结构。以文章的结构为切入点进行设问,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思路,了解段与段、段与篇之间的关系,理清叙述顺序,把握内容重点,从中学习连段成篇的方法。例如,教学《赤壁之战》,可以通过以“战”为主线,紧紧围绕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一线索来设计提问。让学生初步明白文章要按一定顺序写的道理,从而落实本组教材的训练项目。二.优化问题的表达形式根据设问的目的和学生的认识基础,可以改革常规的问法,灵活地运用多种方式,生动活泼地表述题意,富有情趣,让学生乐于思考回答。1.曲问。曲问不是下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问在此而意在彼,形式灵活。适当辅以曲问,可以激发思维,提高答问的训练效果。如教学《将相和》“完璧归赵”部分时,可问“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秦王?为什么?”由于这种问法改变了,就使其中包孕着多种诱答因素,因而问后学生讨论热烈。2.逆问。这是相对于顺问而言的。所谓逆问,即从相反的视角切入,引导学生利用事物之间相反相成的矛盾关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最后一节,不是顺问:“最后一节表达的是什么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而是问:“有人认为,最后一节表达的也是作者的感想,与上一节重复,建议删去,你的看法如何?”这样就更便于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他们良好的思维品质。3.换位。即让学生假设自己是文章的某一人物,设身处地展开想象,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例如,教学《跳水》一课,孩子爬上最高的横木的原因,可问:“如果当时是你,你会感到怎样?”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4.借助情境。设置谐趣的情境,或提供相关的材料,或给予必要的提示等,使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不但有明确的方向,而且有广阔的思维背景。总之,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方法,所以我们要精心地进行设计,善于引导学生答问,才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提问设计范文篇8

关键词: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然而,正是这一常用的教学方法,若不精心设计,科学引导,常识课堂教学步入误区。因此,作为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

1.少则有得

提问的目的在于激发疑问.启发思维。但提问多了,学生被动应付,就难以主动学习。一旦养成习惯则更糟,学生一离开提问就变得无法自学,丧失了学习能力。所以说提问是“少则得,多则惑”是不无道理的。那么,提问要少,又如何做到呢?而“少”又少到何种程度呢?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要做到提问少而具有启发性.针对性,首先要求教师对教材必须十分熟悉,能全面的掌握,才能在阅读教学中初读.精读.熟读的各阶段提得出具有启发性.导读性.示范性的问题,这样就做到了提问少,才能运用少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学习。

如我在教学《会摇尾巴的狼》这课时,初读课文就提出了这样的文题:“课文中的狼与你平时知道的狼一样吗”学生默读两遍课文后我又追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通过朗读讨论,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省去了类似“想想,狼掉进陷阱以后是如何表现的?为什么狼要摇尾巴让羊相信它呢???????”的问题。这堂课省去了繁琐的提问,对于学生已经理解的,不在重复提问,这样变被动思维为主动思维,达到有效教学,并且为下节课的教学内容做了准备与铺垫。

2.精则有获

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学习新知,课堂中的提问设计就一定要做到精,即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紧抓关键词语进行提问,使孩子们思有所指,思有所获,从而体会到钻研与探索.思索与创造的快乐,做到“课正行,趣正浓”。

例如:《草船借箭》是一篇历史体裁的文章。而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胆识过人,是人人皆知,有口皆碑的。高年级学生对三国历史已有所知晓,这就对理解情节.了解人性格带来了方便。

在《草船借箭》中,周瑜对诸葛亮的评价“神机妙算”可谓一点也不为过,在教学中就引导学生理解这个词语,在“妙”字上大做文章,提出下列问题:

(1)“妙”体现在诸葛亮的哪些行为上?

(2)诸葛亮立下军令状所面临的困难有多少?

(3)取箭时诸葛亮为何是坐在船上饮酒,而能马到成功呢?

三个问题一个接一个,分析一层深一层,前一个问题都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后一个问题都是前一个问题的发展,却始终围绕着诸葛亮“神机妙算”这个中心展开。解答每一个问题都能使孩子们感到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收获,孩子们尝到了学习语文的甜头,有了学习语文的乐趣,自然,他们的阅读能力也会不断提高。

3.活则有创

在教学中常提到一些能让孩子自由思考.合理想象.灵活变通的问题,努力做到提问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能让学生在思维积极运转的同时也培养了自身的阅读能力。但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个“度”,到底“活”到何种程度呢?这就要求教师牢固的把握教材内涵,明确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状态,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提出适合的问题,才会对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提问设计范文篇9

关键词:提问设计;产出导向法;特等奖PPT;产出驱动;产出促成

提问是大学英语课堂常见的教学方法,也是师生互动最频繁的手段。围绕教师提问的相关研究,并不在少数。许多学者从定量和定性分析来研究教师提问话语,如国外学者Brock认为参考性问题更能启发学生[1];Nuan对提问的研究非常细致,主张从问题类型、等待时间、问题分布等方面入手,揭示了“提问”的重要性[2];而Thornbury认为教师作为提问主体一直提问是片面的,应努力营造课堂互动氛围,形成提问主体转变为学生[3]。在国内,许峰[4]、胡青球[5]、林慧华[6]等人分别从问题的分类、提问模式及提问的设计入手,总结出一些指导提问方面的参考建议;滕飞概述了当前我国大学生英语课堂提问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研究内容。此外,尚有学者研究了课堂话语中的提问,如咸修斌[7]、刘家荣[8]及范海滨[9]等人在教师话语研究中都涉及提问的研究。张沁深入研究了展示性提问,认为展示性提问是教师为了让学生操练语言或检查学生是否熟记了课本中的材料而提出的,是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展示性提问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10]。这揭示了教师“提问”的设置往往是带有教师的“目的”,循循善诱是为了“产出”,从提问的角度来研究产出是存在科学性的。宋婷就应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理论对大学英语课堂教学进行了实证研究,探讨了大学英语转型时期以知识输入为促成、以任务输出为驱动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内容、执行该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可行性[11]。产出导向法是基于输出驱动假设理论演化而来的教学方式,从产出导向法角度探讨大学英语教师课堂的提问设计,可以帮助教师反思提问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设计,以提高大学英语课堂的提问质量。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现在各大高校正在逐步推行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困难与挑战并存[12]。面对复杂的改革,有必要多维度地探讨大学英语教学。基于此,我们以第七届“视听说”的特等奖PPT个案为例,从产出导向法的角度,揭示教师在产出驱动及产出促成两个阶段的提问设计,以期给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师提供一些关于提升提问教学设计的建议,增强提问的驱动性和有效性。

一、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

“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简称POA)是文秋芳教授提出的一种全新的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13]。经过10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产出导向法已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教学效果逐渐显现,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价值[14]。POA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教学理念”,指的是总的指导思想,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方向和总体目标;第二部分是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理论依据,需要逐个检验;第三部分“教学流程”是实现“教学理念”和检验“教学假设”的载体,同时也是实现POA教学目标的步骤和手段。具体流程图如下:图1产出导向法流程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近年来高校出现了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视听说教学。视听说教学作为启动语言习得机制的一种方法,以网络、多媒体为平台,成熟的语言习得理论为指导,具有直观性、新颖性、多样性和趣味性。这种教学模式将语言输入作为语言学习或习得的前提,输入的特点是图文声兼备,集语言知识和文化信息于一体,所以它改变了传统黑板加粉笔为主导的输入模式。在强调输入功能的同时,输出功能也同时被重视,因为输出可以增强对输入的理解,促进输入的吸收[15]。从产出导向法来看大学英语“视听说”的教学提问设计,即从“产出”来看“提问”设计将帮助大学英语教师在设计教学的“提问”上,能够提前预见“产出”,设计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提问。根据产出导向法,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要求确定教学理念,明确详细、具体的学习目标;其次,教师要明确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课程的三个核心,分别是驱动——促成——评价。一是驱动环节,通过导入教学材料,教师设计合适的交际场景和任务,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二是促成,通过提供必要的口语输入材料,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听和读材料的选择和加工,获取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内容、篇章结构等信息;三是评价,即学生完成基本的产出任务之后,教师采用“提问”(如问卷形式)获取学生完成任务后的效果而作出即时评价和补救性评价的教学,甚至调整教学来帮助学生完成“不能产出”的任务,因文章只分析PPT对于提问的设计,评价部分的提问暂不涉及。文章采用POA理论为基础,来分析教师的教学提问设计,以期给广大视听说教师在提问设计上提供一点参考和帮助。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是基于产出导向法来研究大学英语视听说PPT,分析教师的教学提问设计。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将2016年第七届“外教社杯”大学英语视听说组决赛的特等奖PPT作为研究对象。外教社大赛自2010年首次创办,目前已经举办了11届。“外研社杯”全国外语教学大赛为展现当前我国外语教师水平提供了严谨、创新的赛制和公正、权威的舞台,切实推动了我国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师发展,提升了外语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是我国外语教育界的一项标杆性赛事。可以说能够最终参加决赛并获得优异成绩绝非易事,因此科学地分析研究大赛的特等奖PPT作品能够给予我们外语教学的启示。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为自然调查法,从官网找到决赛特等奖教师的PPT作品,结合视频及专家评论,仔细研究、学习和记录。根据产出导向法来提取其“产出”的设定目标和在这些目标之下教师所涉及的“提问”设计并一一记录下来。

(四)研究结果与讨论

1.产出结果该PPT设计的内容是围绕赛课视频“CleverMachine”(主要讲的机器人的应用)所设计。根据POA理论,“学用一体说”,“用”指的就是“产出”,包括说、写与口笔译[14]。经分析,PPT课件教师的产出如表1所示。课程为视听说,教师重点突出产出“说”,在说的任务上从说“单词”过渡到说“句子”,最后的任务是不仅设计到思辨能力的培养,还将“说”过渡到“口语报告”上。这些任务层层推进,方向明确,因为教师牢牢地基于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而“产出”,这个教学目标就是产出导向法的教学理念,总体的教学思想:Knowledge:Understandtheapplicationandinflu-enceofrobotsonhuman’slives.(了解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Awareness:Evaluatehuman-robotrelationship.(评价人与机器人的关系)教师将教学目标设定为:了解机器人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和影响(这就是初步产出和深入产出的内容);评价人与机器人的关系。而设定的驱动任务从易到难,最终导入到思辨上,层层递进,从单词、句子再到段落,让学生不知不觉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师最终的教学目标落脚点放在思辨上,让学生说出自己关于“机器人带来的好处与威胁”的观点。通过PPT不难看出,“提问”一直贯穿产出过程之中。由此可见,提问是达成“产出”目标不可或缺的教学手段。在POA中,教师有预见性地利用产出来导向提问设计,牢牢把握着教学中心,因此我们将遵循教师的教学设计,深入分析其在促成产出上如何设计提问。2.提问设计在促成“产出”上,产出驱动和产出促成都必不可少。因此,此部分主要探析教师如何设计“提问”并促成产出活动,分别从产出驱动和产出促成角度分析。(1)产出驱动:诱导性、趣味性的提问设计交际场景呈现:在产出驱动环节,要求教师设计有潜在价值的交际场景[16],以此来诱导学生思考,设计的提问主要倾向于诱导性,并附带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首先教师以一部科幻片将学生带入高科技的世界,同时抛出一个问题“你是否希望与机器人生活在一起”(未体现在PPT上),继而引入本节课的主视频。产出任务尝试:教师抛出的问题实际上已经试探了学生的基础,这样可以让学生尝试产出,想要去“说”自己的想法。但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到机器人,而采用这个导入视频潜在性地帮助学生过渡到即将开始的新内容,保证学生有话可说,拉近人与高科技技术的距离。以此为铺垫,教师在主视频PPT页面,设计了“CleverMachine?”这个问题看起来非正式,但是却干净利落,帮助学生进入了主题视频。“CleverMachine?”是如何的“Clever”?这样的问题能诱导学生思考跟主题相关的内容,做好学习准备。教学目标说明:教师在这部分抛出了自己的教学目标。在学生适应了交际场景,做好了学习准备之后,教师展示了教学目标——获得知识(Knowl-edge)、习得技能(Skill)和深入觉悟(Awareness)。至此阶段,产出驱动基本完成,学生处于学习渴望状态,教师提问的问题也诱导着学生的求知欲。在生活中很少见到的“聪明机器人”有多聪明,也成功引起学生的兴趣。朱晓映教授对该教学方式持非常赞赏的态度,其评价道,从导入科幻电影后,教师连续抛出了几个问题:影片中有趣的是什么?机器人能够做什么?想不想生活在一个与机器人共存的世界里?(未体现在PPT中,但与主题问题导入有关。)这些问题的设计切合视频内容和学生心理的,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总体而言,产出驱动上,该教师倾向于设计富有诱导性、趣味性的提问设计。(2)产出促成:整体性、适用性、启发性的提问设计产出促成阶段主要分为内容促成、语言促成和结构促成。产出促成阶段非常关键,关系到是否能够促成成功,这要求教师与学生紧密配合,将提问设计紧密结合,考虑到整个课程的“提问”要符合整体性、适用性和启发性。教师在该阶段要求描述具体任务,并辅助学生处理输入材料。教师将整个视频切分为2个部分,先从内容促成入手,了解基本内容;在语言促成上,采取多项任务,提问配合完形填空等,让学生掌握语言;结构促成上,教师主要采用结构模仿方法,给出问题的结构,提供有效词汇,让学生达成结构促成。以下将详细分析产出促成的提问设计是如何帮助产出促成达到促成效果。A整体性提问设计(内容、语言、结构促成)教师首先遵循的是整体性原则,其从整体上设计提问,且步步衔接得非常紧凑,提出的问题可以列为三个递进阶段:Howcanrobotshelphuman?Howcanhumantea-chrobots?Howdoyoudescribetheroleofrobotsinourlives?How“clever”can“clevermachines”be?第一个提问是两个问题组成,目的要学生了解机器人与人类的关系,为学习内容的初步掌握达成内容的促成;第二个提问是让学生回答如何描述机器人在日常生活的角色,考查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能力,达成语言的促成;第三个问题是深入了解机器人有多聪明,要求学生做口头报告,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能力,达成结构的促成。这几个问题从整体上贯穿着整个学习,步步深入,辅助产出。而产出结果也证明了,这几个问题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整体性,步步衔接,激发了学生从说“单词”到说“句子”再到口头的段落报告。王海啸教授评价道,该教学活动环环相扣,收尾衔接自然,整体一气呵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完成教学任务。B适用性提问设计(语言促成、结构促成)教师在围绕两个问题:Howcanrobotshelphu-man?Howcanhumanteachrobots?的学习中,教师将第一部分视频重点放在动词上,是因为视频中出现大量的动词解释了机器人为人类做的事情,如“help”“accomplish”及“improve”动词均被挖空要求学生听完视频完成填空,这些动词也将帮助学生在口语训练中完成任务,达成语言促成。第二部分视频重点在讨论我们怎么教机器人这个问题上,教师特地指出了三个提示词:first、second、third,让学生根据这些提示词来回答问题,这样的结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讨论环节的活动是组织学生讨论“Howdoyoudescribetheroleofrobotsinourlives?”教师给了学生一些提示,包括句型、短语,以便帮助学生组织自己的观点。以此可见,教师从适用性角度考虑到学生的语言层次,还给予了一部分的词汇参考,帮助学生完成句子练习。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了人与机器人的关系。C启发性提问设计(内容、语言、结构促成)教师其实从课程开始到结束都设计了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导入的时候,教师就设置的科幻片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在后面视频学习时抛出最后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How“clever”can“clevermachi-nes”be?用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促成最后的学习目标促成,即达成内容、语言、结构的促成。3.专家评价王海啸教授认为,获奖教师的授课给人的第一感觉是亲切、自然,这不仅体现在她的语气上,更体现在她对学生的态度、教学的整体设计上。该教师设计的提问一环扣一环,首尾衔接自然,一气呵成,课堂氛围轻松愉悦。但对最后的问题“How'clever'can'clevermachines'be?具体该如何做以及有什么要求却没有说清楚。朱晓映教授认为该教师提出的几个问题非常紧凑,层层深入教学目标的探讨。从Howcanhuman(s)teachrobots?Howcanrobotshelphuman(s)?“Howdoyoudescribetheroleofrobotsinourlives?”,还有“How'clever'can'clevermachines'be?展示了较为紧密的教学设计。不过在教学时间上,尤其是最后一个问题上,教师并没有给予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展示“输出”。(来自外教社WE官网)

三、结语

提问设计范文篇10

1.教学中的提问内容缺乏设计,随意性非常大

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而言,课堂提问是有效了解学生特点,对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手段和方法,然而实践中很多教师却没有充分利用这一手段,没有充分发挥教学提问的作用,尤其表现在课堂教学提问过程中,随意性非常大.即便采取了提问教学策略,但提问方式、内容等启发性、针对性非常小,甚至有些问题设计过于简单,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提高没有太大的帮助.在此过程中,还有一些教师将问题前后设计得过于简单,缺乏有效的联系,以至于不同的问题之间缺乏必要的衔接和连续,既对课堂教学不利,又严重影响了知识体系的建构.

2.课堂提问设计缺乏实效性,评价多元性不足

据调查显示,当前很多小学教师为了设计课堂提问内容而“设计”,比如,部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习惯性地将备案详细地记录下来,然后将课堂上所提问题、答案等一一记录在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形式化、流程化现象非常的普遍.一些教师为了能够确保课堂提问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甚至在课前组织学生彩排,引导学生对预设问题答案进行课前记忆,这种形式化的教学模式,必定难见成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过程中,教师为确保提问质量和效率,片面地将提问问题的设计对象定位在了优等生层面,设计问题时会不自觉地以此为基础和范围,涉及面显得非常的狭窄,很难照顾到中等生和基础较差的学生,因此也就很难有好的提问效果.同时,提问评价缺乏多元化,教师往往对学生的回答以正确、错误为评价结果.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无论对错,都渴望教师能够给予全面的评价和指导,而且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技巧

基于对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笔者认为要想有效提高提问技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明确提问的教学目的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首先明确为什么要进行提问,之所以要提问,主要是为了通过这种互动方式,来积极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基于此,在提问设计过程中,应当确保提问目的的明确性、具体性以及针对性,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思维.比如,部分教师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过程中,进行以下提问,即“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其中,一些学生的回答是“都是真分数”,一些学生的回答是“分子都为1”,从这种回答结果来看,学生根本不明白提问的目的,随意回答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若将提问内容改为“两分数分母一致吗?不同分母的分数是否能够直接相加呢?原因是什么呢”,通过这种提问方式,可使提问目的变得更加的明确一些,提问效果会更好一些.

2.提问设计应当多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