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能力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3 18:12:55

提问能力

提问能力范文篇1

谈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涟水一中:王桂萍

引导学生积极发现和提出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品质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学生不能提问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不知道如何去提问,从哪方面去提问。针对这一现象,我们化学课题组通过大量的文献研究,并结合实践,分析提炼出指导学生提问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提问。指导学生提问,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把课堂提问的权力下放给学生,就是多让学生提问学生回答。教学时把学生每两个人变成一组,让他们互相提问回答,每节课可抽查3—4组,并规定他们提出的问题不能重复,每次抽查可以按学习稍差的学生、中等学生、优秀学生的顺序进行。就像考试做试卷一样,先易后难,很有艺术性地使每一位学生顺利通过抽查复习。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一引导学生模仿提问

学生模仿能力很强,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根据某一知识点进行示范提问,然后再出示同类型的内容,让学生模仿提出问题。

二、教给学生常规提问

就问题而言,整体可归纳成以下四个方面,即认知性问题,分析性问题,评析性问题和创新性问题。学生只有理解和掌握常规性提问,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1、认识性问题(即是什么)。如:语文学习中不理解的字、词、句,数学的一些概念,自然的一些术语都可提出认识性的问题。

2、分析性问题(即为什么)。如:在金属这一章教学中,金属与水反应有什么样的规律,怎样去设计反应的装置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探究分析知识的来龙去脉而提出的,属于分析性的提问。

3、评析性问题(即怎么样)。在学习钠与水反应时,学生会问如果放在酸中应该先与什么物质反应,放在盐类溶液中是否也可以置换出不活泼金属呢?这些问题都是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理解评判而提出的,属评价性问题。它是分析性问题的延伸。

4、创造性问题(即怎么办和怎么变)。即学生针对知识点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做法和设想。如化学中的一题多解;对别人的问题或意思提出异议和改进等都属于创造性提问。

三、指导学生根据学科特点提问

根据学科的特点,让学生学会学科的基本提问方法,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针对课题提问。如氯气教学中,氯气溶于水后,溶液中到底有哪些微粒呢?

针对文章的重点或难点提问。如有学生问:为什么金属铝的氧化物和氢氧化物会有两性呢?

针对各部分之间或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比较、提问。如方程式计算中初中的解法和高中物质的量学过后再解题时的联系

引导学生从不同解题的方法提问,化学习题中的一题多解,可引导学生从不同解法中找出不同的等量关系,也可以从不同解法中找出它们的联系

引导学生从思维的矛盾中质疑。如在学习物质的量时,有学生问?

四、鼓励学生随机提问

随机提问是学生提问能力展现的最高层次,它具有强烈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创造性,是提高学生提问能力的最有效的方法。它主要是针对师生的讲解、提问、答问,进行观察、分析、比较而随机提出的问题。学生随机提问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利用好胜心鼓励随机考查提问

学生自己明白问题的答案,也提出考一考其他同学。从心理学的角度讲,由于学生个性中的“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迫切希望得到承认和赏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肯定),希望充分地展示自己,所以,当他的提问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肯定时,会有一种成功的自豪感,从而更加激发他学习和提问的积极性,这是一个良性循环;从教育学角度来讲,有学必有问,有问必先学,而且会问就一定会学。学生要想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必须先认真学习,积极的思考。学是问的前提,问是学的发展,要想问得好,必须先学好。同时,问题的分析解决,也是一个学的过程,它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发展,有利于探索发现更高层次的问题。由于学生是随机考查式的提问,而且是面向全班同学,强烈的好胜心和不甘落后的心理激发其他同学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主动解答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

2、利用求知欲鼓励随机质疑提问

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结构无法得到答案,而提出问题来寻求帮助。学生的质疑,一般不是无端而发,而是大脑经过紧张的思考、分析后,仍不得其解而提出的,它是深入学习的起点,也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新开端。学生的质疑经过别人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得以化解,不但可以获得新知,还会体会到一种十分愉悦的情感,从而更加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加积极地探索发现新的问题。另外,分析学生的质疑是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取教学信息反馈的有效途径,它能使我们教师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以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激发灵感鼓励随机独创提问

创设宽松、自由、愉快的课堂情境,减少各种因素的限制,让学生各抒已见,有充分展示个性的机会,鼓励学生在别人的认识基础上提出异议和独特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努力激发学生的灵感,从而提出创造性的问题和独特见解,甚至引起争议。学生的争议过程是各自的感知中知识和思维差异的融合过程,很多问题就是在争议、讨论中自然的得以解决的。

一是提高了学生的心理素质。让学生提问,学生自己掌握了主动权,为其创设了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精神环境,学生能够大胆地去做。

二是创造了成功感,增强了学生的信心。课堂提问,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容易紧张心慌,怕批评,怕同学嘲笑,情绪不稳定,缺乏勇气、胆量和信心,而把主动权放给学生,学生相互提问回答,能够顺利地回答出来,从而充满了成就感,打消了胆怯心理。

提问能力范文篇2

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问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四、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

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

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

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提问能力范文篇3

一、创设宽松环境,使幼儿敢问

环境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因素,心理的安全与自由,是促进幼儿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要为幼儿创设一个民主、尊重、宽松、接纳、支持的心理环境,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中幼儿是安全与自由的,能无拘无束地自由讨论,敢想敢问,敢于积极思考,能无拘无束的将自己的内部潜能释放出来,将自己的疑惑大胆地表露出来,这时需要教师切实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幼互动关系,用微笑、信任肯定的目光,鼓励幼儿的语言让孩子感到安全,愉快和乐于表达。在幼儿出错时,用耐心地等待,宽容的态度,及时地引导,对幼儿的问题给予积极应答,激发“我能行,我提的问题真棒”等自信心的意识,从而树立幼儿提问的自信心。

二、开展教幼儿提问的语言活动,使幼儿明白怎么问

当教师开始让幼儿尝试问题时,幼儿很可能不明白教师要他做什么,往往只会说出自己的一个想法。为了帮助幼儿学习提问,教师可以开展一些专门针对提问的语言教学活动,让幼儿正确使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等句式的提问规范用语。首先,教师宜通过幼儿能理解的方式让他们了解什么是问题。如:带有“谁”“为什么”等词语的话叫问题,需要其他小朋友帮忙,自己遇到不懂的问题,又特别想弄清楚,可以问别人。其次,问不同的问题可以使用不同的语言,如碰到不认识的东西,想知道它的名称时,就可以用“是什么?”碰到不会做的事情想知道方法时,可以用“怎么做”,想知道一个事情的原因时,可以使用“为什么”等。

再次教师要让幼儿明白什么时候可以提问,为什么要提问,比如阅读课,你想知道故事下面将发生什么事时可以提问:“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故事讲完时可以提问:“你明白了什么?你喜欢故事中的谁?”

三、培养幼儿问的兴趣,使幼儿好问

幼儿在理解了什么是问题之后,对提问的兴趣了会随之提高。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先不要在意幼儿提问的质量,让幼儿充分发问,以帮助他们继续掌握提问的方式。而在设置提问环境创设上要多做个准备,充分利用区角,比如,可以设置问题角:收集展示幼儿的问题,随着学习的深入,幼儿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可以进行展示,如“宝宝的问题与发现”、“我想知道”等,让幼儿有成就感,从而更愿意提出更多的问题,除此,科学区也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在科学区投放一些与教育目标和内容相关的材料,让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发现问题后,可以及时探索发现问题,如在“认识轮子”以后,区角中为幼儿提供纸盒、圆形卡纸片、球、正方体,幼儿会提出“为什么三角形的积木装上去汽车开不起来呢?”“为什么只有圆形的轮子才能跑呢?”………另外还有自然角中的植物动物,阅读角中的故事这些都是提问的源泉。通过他们对喜欢的东西进行有兴趣地提问,幼儿不仅得到更多的知识,而且越来越爱提问题。

四、适时引导提高问的价值,使幼儿会问有价值的问题

尽管幼儿提问的积极性可能会很高,但幼儿的提问常常没有目的且比较简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加以引导,对幼儿提出的质量较高的问题给予及时的强化,而且还要积极引导幼儿提有价值的问题:①顺势引导。幼儿有提问的迹象时,教师应及时顺势引导,给予举手提问的机会。如在组织幼儿《按多种特征分类》的数字活动中,让幼儿讨论提问多种分法。②在难点问题中使幼儿在“困”处“问”。比如《比高矮》活动,让幼儿在争论中提出质疑,为什么一个人有时高,有时矮?然后得出结论:高矮是和其他人比出来的。③利用递进性关系,使幼儿在“悱”处“问”。④故意挑起问题。幼儿没有提问的迹象,但有提问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故意挑起幼儿的提问。如学习“比较物体的轻重”,教师准备很多教具,挑起幼儿有哪些方法可以比较呢?⑤舒解明理。提问过程中幼儿之间难免会有争辩,这就需要教师适当引导。可以让幼儿静下心来,一起分析,一起摆出理由,请固执的幼儿仔细倾听他人观点。

五、培养问的习惯,使幼儿善问

提问能力范文篇4

一、培养学生质疑兴趣,使其乐于提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

比如在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几个任意多位数,然后由教师很快判断它是否能被3整除,当师生共同验证老师的判断无误后,学生就会主动地向老师提出问题:您是用什么方法这么快就能断定一个多位数能否被3整除的?可见,学生提出这个问题来,缘于教师的激趣和创设的良好发问情境。

二、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由于他们没有掌握好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所以课堂上表现出一种“三怕心理”,一怕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而挨教师的批评、指责;二怕提出的问题不成问题而变成同学们的笑料;三怕提出的问题毫无价值而使人瞧不起自己。因此,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提问,首先教师要努力帮助学生消除“三怕”心理障碍,鼓励中国学习联盟胆质疑,放心提问。比如对于在课堂上提问由于情绪紧张而说不清楚的学生,可以让其在课外继续补问;对于不敢在广众场合提问的学生,可以让其个别提问;对于口头表达能力差的学生,可以让其把问题写成文字后再提问。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通过教学中各个环节的诱导,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比如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教学内容,让学生在预习中认真去发现问题,为课堂上提问作好充分准备。另外,教师在课堂上还可以组织开展以小组为单位的提问竞赛活动,通过比提问的数量和质量来评定小组的竞赛成绩,这样,学生将会在竞争的氛围中消除思想顾虑,大胆质疑和发问。

三、通过多说多做多想,使其勤于提问

1.让学生多说,学会提问。语言是思维的载体,也是思维的外部表现。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保证学生有说的机会,通过多说的训练,培养学生勤于提问的习惯。比如在教学“比的基本性质”时,如果让学生分别去说“商不变的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比的基本性质”这三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将会提出问题:“零为什么不能作除数?不能是分母?不能做比的后项?”等等一系列的问题。

2.让学生多做,启发提问。实践活动是学生形成问题的基础和源泉。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从中受到一定的启发而提出问题。比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时,课堂上组织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枚图钉做成一个角的模型,并用手转动角的一条边,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观地认识和掌握锐角、直角、钝角等概念,而且还会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两条边重合时是什么角?如果一条边固定,另一条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后继续旋转下去将得到什么角?如果这条边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又形成什么角?”等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为以后继续学习角的知识打下良好基础

3.让学生多想,深刻提问。课堂上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对面临的问题作较深层次的思考,通过分析和比较,就能将问题转化,提出优化解答过程的新问题。比如在“异分母分数大小的比较”的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充分思考为什么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学生将会提出“能不能化成同分子来比较分数的大小?”这个问题,并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由此可见,只要指导学生对问题多作思考,学生就能创造性地提出更深刻的问题来。

四、教给学生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如:

1.趣问法。把问题趣味化,或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把问题引出,这种提问容易使对方的注意力集中和定向,引人入胜。

2.追问法。在某个问题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顺着其思路对问题紧追不舍,刨根到底继续发问,其表现形式一般直接采用“为什么?”。

3.反问法。是根据教材和教师所讲的内容,从相反的方向把问题提出。其表现形式一般是“难道……?”。

4.类比提问法。根据某些相似的概念、定律和性质的相互联系,通过比较和类推把问题提出。

提问能力范文篇5

关键词:物理教学质疑能力培养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其于疑”。质疑是探求新知识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识的动力。求知欲、创造性往往是从“质疑”,也就是提问题开始。

学生提问题是一个求知的过程,会不会提问题体现了学生求知的能力。从教学的各个环节,从课内到课外,学生都可以提出问题。但是,我们常常发现,有的学生很会提问题,而有的学生什么问题也提不出,或者提的问题总是“没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与平时是否会提出问题、提高高质量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可见,如何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在物理教学中应特别重视。

一、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

1、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不深入。有的学生学习物理还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上,对物理概念、规律没有进行深入思考和透彻理解,无法把发现的现象和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并提出质疑。象这样的学生在学习上常常是没什么问题可提,或者只能提一些很简单、很肤浅的问题。

2、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质疑的过程是一个创造性思维过程,有的学习惯于接受已有的现象和事实,缺乏敏锐的洞察力,懒于把已有的现象和其他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思考,所以提不出什么问题。

3、心理因素方面的原因。性格内向的学生不着于与人交流,害怕提问题;缺乏自信的学生羞于向老师提问题,他们害怕所提问题太简单而被人嘲笑,因此,虽然有问题,但宁愿闷在心里,不肯向老师或同学提问。

4、教师方面的原因。学生是否敢向老师提问题是与老师个人性格、品质有关的。通过调查了解发现,太过于严肃的老师常常使学生望而生畏,使本来就有点胆怯的学生更加不敢向老师提出问题;有的老师对学生提出的简单问题不以为然,回答时轻描淡写,以为问题简单无需详细讲解,结果,这种不耐烦的作法很容易伤学生的自尊,甚至有时会使学生产自卑心理,这样的学生以后再也不会提问题了。

二、针对学生不会提问题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

1、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

不管是课内还是在课外,只要有对物理现象或作业练习中有问题,都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来。例如,我在进行沪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光的传播”教学时,先让学生猜想:“光的传播路线怎样”、“你平时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吗”、“怎样才能看见光在空气中传播”。对于学生大胆的猜测和疑问要积极充分地给予肯定,即使有些问题是错误的,或者提出的问题是很粗浅的,很“愚蠢”的,我们也要好好地珍惜它们,积极给予解答,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决不可嘲讽打击,伤害学生的自尊。同时,应该告诉学生提出质疑、解答质疑是一个人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问题,并力求建筑答案。

2、培养学生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

生活中的物理问题是无时不有,无处不在的。有时,一个很平常的现象包涵了深奥的物理规律。例如,牛顿是在观察苹果落地这一现象后,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后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他对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就是因为他对身边一个极为普通的现象观察后,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思考这个现象,提出问题,进而是解决问题的。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学会象牛顿那样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现象,对于身边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物理现象,可提出为什么会是这样发展,而不是朝其它的方向发展?努力找出其中的物理内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设置疑问,训练发散思维。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以假设,猜想,设计实验为最优选择。例如,让学生回想:在冬天脱毛衣时会有劈里啪啦的声音;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总是随着梳子飘;在寒冷的冬天,戴眼镜的同学刚走进食堂,眼前就成了“雾蒙蒙”的一片;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乘客会俯冲向前……这些事例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但未曾深究过的,当教师在课堂上把它们呈现给学生时,自然会激发他们的兴趣,引起质疑,进而对问题进行探究。

3、培养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

在分组实验或者演示实验中,不管是“验证”实验还是“探索”实验,都有许多现象可以让学生从中提出问题,一些看似不重要的实验现象,里面很可能蕴藏着深远的物理内涵,我们要引导学生从这里面提出创造性的问题。

在科学史上有许多从实验现象中提出问题,然后得出重大发现的例子。例如,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观察到阴极射线管附近的荧光屏上出现了几点荧光,由于伦琴治学严谨,喜欢多问几个“为什么”,所以他经过研究后发现,这原来是阴极射线打到固体上产生的一种新的射线引起的。伦琴把它起名为X射线,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射线叫伦琴射线。而在此之前美国物理学家古德斯比德和英国的克鲁克斯都曾发现类似的现象,但他们没有寻根问底,导致一项重大的发现从手中溜走了。许多科学家,都是象这样对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实验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有了科学的重大发现。因此,应该教育学生,当我们做一个前人做的实验时,如果得到与前人不太一样的结果,这时候不能一味的懊恼觉得自己做错了然后重新实验,这样很容易令我们和一些有价值的发现擦身而过;而应该大胆怀疑是否有前人做错了,努力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例如,学生在做《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时,学生测出的重力加速度五花八门。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些误差的原因,提出很多的问题,比如:空气阻力是否对测量结果产生影响?摆线长度、摆球的质量和体积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计时的工具对测量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摆角的大小对测量结果如何影响?等等。这样,既培养了他们创造性思维,又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一问套一问,相互串联。这样紧紧地抓住学生的心,促使他们立即进入思维状态。例如:在讲“牛顿第一定律”时,先问:“任何物体都受到力的作用,物体如果不受力会怎么样?”在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情况下,再进行小车从斜面上下滑的演示实验。在实验中继续设疑:“如果木板表面比较光滑,小车如何运动???????假若木板绝对光滑,小车又会怎样运动?”学生在阶梯式的设疑启发下,深入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随后教师话锋一转,提出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什么方式得出的?从而引导学生了解牛顿第一定律导出的抽象过程。通过层层设疑,使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表层逐渐转入深层,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在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时,应积极引导引导在实验中观察的“奇”和“细”的现象,并对这些现象提出问题。如果学生对实验非常熟悉,他就能在实验中分辨哪些现象是“奇”,哪些现象是“不奇”,到达了这种程度就有可能捕捉到“奇”与“细”,因而提出问题更具有指向性,就更容易提出有质量的问题。例如:简单的电现象的实验,用塑料尺摩擦后吸引小纸屑,同学们小学自然课上做过,很熟练,却很少有学生思考有什么问题,一旦要他们仔细观察,并口述观察到的现象时,发现摩擦过的塑料尺先吸引纸屑后又推开纸屑,创造出“为什么吸引”“为什么排斥”两个问题情境,为使全体学生关注,用多媒体显示摩擦过的玻璃吸引两个悬挂紧靠的小球,后有排斥两小球,且两小球也分开了,减慢速度反复显示问题情境,不断刺激学生,不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开发学习动力。

4、培养学生从事物的反面提出问题

逆向思维,即是突破思维定势,从对立的、颠倒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许多科学家的逆向思维在科学探索中提出的问题,都有伟大的发现。如,物理学家法拉第从电产生磁的现象中得到启发,他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磁能不能产生电呢?经过十年的艰辛努力,反复实验,终于发现了电磁感应原理。又如在讲灯泡的亮度取决于实际电功率的大小时,教师可作一个演示:将两只分别标有“220V、100W”和“220V、15W”字样的灯泡串联后接入220伏的照明电路中,让学生观察;两只灯泡的实际亮度。在学生的思维定势中,似乎应该是“220V、100W”的灯亮一些。演示实验在白天进行,实际观察时是“220V、15W”的灯亮,而“220V、100W”的灯泡几乎看不到发光。此时学生有的目不转睛,有的还小声议论,思维十分活跃。这时教师一改解释实验现象的做法,而是围绕着是“220V、100W”的灯泡灯丝断了,还是“220V、15W”的灯泡实际功率大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抢答”。学生从“看”到“想”,进行抢答,不仅从直观启发中掌握了知识,也使思维的速度得到了锻炼和提高。由于逆向思维改变了人们探索和认识事物的常规思维定势,因而比较容易引发超常的思维和效应,从而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所以,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培养学生这种“反过来想一想”的能力。在课堂中我们可以给他们讲一些科学家从反方向思考,并提出问题,从而获得重大发现的例子,作为他们思维的范例,并且在授课和做习题的过程中,提问学生从反方向思考问题会有什么结果,从而使学生养成从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也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只要我们以饱满的创造热情去积极探索思考和想象,我们的创造思维就会时时充满活力,我们的创造实践就会硕果累累。素质教育不仅要重视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核心,现代基础教育才有蓬勃的生机,才能真正提高质量,培养出大批高素质有竞争力的优秀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阎金铎.中学物理教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牟大全.物理教学艺术与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3]李远蓉.物理探究式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提问能力范文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自主提问能力;培养

1小学数学课堂能力培养现状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依然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达与讲解,几乎忽视了对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

1.1小学数学课堂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教师能够较为重视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课堂导入和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为主,鼓励学生更多的自主思考自主提问,可是在部分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中,一些教师“照本宣科”,只讲解书本上的知识,“重知识轻思维”成为一种基本的教学模式。一些教师将理论知识、数学公式讲解得较为深刻,可是学生的反响并不好,有些学生表示,课堂上教师讲解的时候好像都听懂了,可是一遇到问题的时候才发现,其实课堂上根本没听懂,对相关的知识理解的不深刻不到位,似是而非,“没往心里去”。

1.2小学数学课堂能力培养现状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主要的原因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就主观原因来讲,部分教师在思想意识上,主观的认为小学生只需要把相关数学知识学好学会就可以了,思维的培养,能力的训练,那是初中生需要做的事情,“小学生还小呢”,对年纪这么小的孩子来说,自主提问的能力根本就是“面子工程”,“没什么用”,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这是教育改革的败笔”。一些学校在升学压力的影响下,依然秉承“分数至上”的教学观点,认为能够提高学生考试成绩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意义的,什么培养能力,可以“以后再说”,这样的氛围也增加了教师主观上不注重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就客观原因来看,一些教师个人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一些教师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仅限于对书本的掌握,因此一些教师坦言“害怕学生提出书本以外的问题”,害怕自己解答不了;一些教师课堂教学完全依靠教材和教辅材料,不愿意自主思考问题,也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一些教师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有限,因此难以将书本上的数学知识转换为引导式和诱导式的解答方式。

2加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能力培养的措施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自主提问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灵活掌握课堂的教学方法,实施情景教学,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结合实际,拉近小学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寓教于乐,使学生真正的快乐学习。

2.1情境教学

情景教学就是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以表演的方式更好的理解相关的知识,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小学数学关于“银行利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通过自愿的方式选择出几个小组,到银行实地调查,在课堂上,让该名学生扮演银行的职员,其他学生扮演前来银行办事的群众,由于情景模仿真实的情况,学生在扮演银行职员的时候也会遇到各种问题,扮演前来办事的群众也会有各种各样的疑问,教师在一边可以通过多种诱导式的方式引发学生的自主提问。

2.2加强与学生心理沟通

一些小学生对教师带有一种距离感,特别是数学教师,总是认为数学教师为人比较严肃,不容易接近,面对教师的课堂教学难以全神贯注的投入学习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怯于回答。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真正做到与学生做朋友,帮助学生缓解学习的压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提问。有调查证明,如果教师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学生生活的时间多10%,那么学生与教师的亲密程度将增加15%-20%,同时这种亲密度的加深将增加学生对教师的好感,直接影响该门学科的成绩与学习质量。

2.3结合实际

小学数学其实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除了学习相关的知识之外,更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解各种图形面积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鼓励学生回想自己家房屋的形状,引发学生提问,“为什么房屋要建成长方形的呢?为什么不建成圆形或三角形的呢?”这样一来,自然而然的提出了各个图形面积大小比较的问题,通过计算的方式,教师可以一步一步引导学生,最终得出结论在布局合理的情况下,长方形的房屋最合理。

3结论

数学应该是一门引发人们更多思考的学科,小学数学更应该以培养学生自主提问为主要任务的教学,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本文以目前我国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为基本背景,指出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通过分析时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能力不强的原因,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作者:徐佳佳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红军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永铸.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提问能力的培养[J].科学教育,2014,(11).

[2]金波.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提问能力[J].小学教学,2015,(2).

提问能力范文篇7

关键词:图式,教学,高中物理

高中物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而物理教学实践表明,提出问题的技能是一种用于掌握思维技巧的工具。思维的过程是信息处理与管理的过程。它能使学生懂得如何处理物理世界中复杂的、综合的和不确定的因素。好的提问技能,不仅可以使我们的学生对未知物理世界产生关注和探究的欲望,而且,会对那些模糊不完整的信息更加敏感。对于习惯于接收学习的学生来说,经常提出物理问题,有助于他们改变原来的那种只在意那些口头的或是书面的现成信息的习惯,对未知的物理世界产生探索的兴趣。

一、当前物理教育的现状

中学物理教学既承担着物理知识的传承、物理学科能力的生成,也承担着科学思想的启迪,心灵世界的开拓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等目标。物理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三维目标: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能领略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乐于探究自然界的奥秘,能体验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与喜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物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是一个涉及课程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的系统工程。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物理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研究,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一种重要策略。物理知识是许多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得到的能力锻炼也是其它相关学科所需要的。但高中物理难学、高中物理难教几乎成了教育界公认的事实。

在现行的教学机制下,学生的问题意识非常淡薄,许多学生不善于分析实验过程中出现异常现象的原因;大部分学生不能够经常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观点;更多的学生当其他同学回答问题时,不能发现他的不足;没有学生能够指出老师讲课中的错误等。这说明学生提出问题能力不强,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高中学生物理问题提问能力的课堂教学设计

调整教学策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自主地提出一个问题要比教师提出十个问题更有意义,更能激发创新思维。正像美国教育家’布鲁诺所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笔者这几年一直承担教改班的教学工作,教改班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反应快,针对学生的特点,我在实施提问能力课堂教学策略的过程中,采取了相对应的一些方式。

1.学生物理提问能力培养的阶段

针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薄弱的种种表现和成因,回顾近十年的教育教学实践,认识到学生的“提出问题”的能力也不是一天、二天就可以培养起来的,

(l)敢于独立、主动地提出问题的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对于学习中碰到的不懂的知识、不会做的习题,敢于向老师和同学提问,而不是听之任之,或一抄了之,这是初级阶段。即使所提的问题都是就事论事,但己敢于提出问题,因而也是一个重要阶段。对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心有极大帮助。一般说来,经过老师的鼓励、帮助与教育,绝大部分学生都能达到这一阶段的水平。例如,学生看到三棱镜把太阳光分解这七色光谱,就会产生“这是怎么回事”的疑问;听到共振音叉的响声,又会产生为什么那个音叉没有敲也响起来的问题等。

(2)简单模仿以后提出问题的阶段

这个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初步学会按教师提出问题的方法提出问题。如对不会做的习题,并不像第一阶段那样直截了当地说:“老师,这个题怎么做?而是问老师这句话什么意思,或这两层意思是怎么联系起来的等,虽然这时候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还比较单,甚至十分幼稚可笑,但已表明他们是在思考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的,已经有了很大的长进,应予以肯定。当然教师在解答时也要画龙点睛,并且留有一定的余地,让他们继续去思考、去提问、去探索。

(3)初步学会思考以后提出问题的阶段

学生在学会简单模仿提问的基础上,开始有意识地思考问题,力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在这一阶段学生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成熟感,而不是一般的某个具体的题目了学生往往从己有的认识结构出发,有意识地思考问题,比较教师讲解的内容与课本、课外参考书内容的不同,或比较同一问题的不同解答,试图提出一些有新意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成熟感。例如,在电磁现象教学中,学习“磁变说”(ε=n△φ/△t)时,与初中学习的“切割说”(ε=Blv)加以比较,提出两者似乎“矛盾”的质疑等。

(4)深入钻研以后提出问题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体现了一定的水平。这阶段学生所提的问题有一定的深度和给度,往往击中关键,具有“揭示规律”、“独创”、“发现”之特征。例如,在讨论“验证牛顿第二定律”实验系统误差时,就会有学生提出,既然实验设计原理上存在系统误差,教材中为何还选用此方法呢?有没有其它设计方案以完善原理?若以此作为问题的出发点,必然会萌发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5)创新猜测以后提出问题的阶段

在这一阶段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抓住问题的关键,具有揭示规律、猜测、发现的特征,如果进一步能解决问题,往往是一篇很好的物理小论文或研究性成果报告。这一阶段的学生己初步具备了探究的基础,质疑己成为他们的能力,这些学生毫无疑问地已获得了终身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2.利用发现策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发现策略是针对接受学习而提出的教学策略。发现策略强调学生自主地通过提出假说和验证假说来解决问题,通过概括问题解决的过程来形成正面和反面的学习经验与体验,通过概括问题解决的结果来形成物理知识和技能等。发现策略的模式如下:

创设问题情境一一提出假说一一形成方案一一验证假说一一分析总结,补充发展假说

(1)给信心给勇气,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有的学生基础差,胆子小,在课堂上主动提出问题确实不容易,我们应给予积极的肯定。然后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给予启发,教给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以能问、善问为荣。

(2)给氛围给情境,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能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消除对问题的恐惧;良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有意识地提出问题。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这节新课教学时,本人设置了两个演示实验:

①五分硬币与纸片同时下落,五分硬币落得快;

②小纸团与大报纸同时下落,小纸团落得快。

通过巧妙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前概念与实验现象发生冲突,引起思维撞击,学生自然会提出问题:重的物体与轻的物体究竟哪个落得快?从而引起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3)给时间给空间,促使学生提出问题

①课堂上让学生多思考。

学生跟着老师走,这种做法实际上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要想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课堂上我们应该少讲,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是否完成,不是看老师讲了多少知识,而是看学生构建了多少知识和思维方法的掌握程度。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重视传授知识,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教师习惯于面面俱到,一节课几乎被教师的讲授给“垄断”了,甚至有时出现拖堂的现象。由此助长了学生的依赖性和懒惰性,严重制约了学生提问能力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关键是教师必须坚决抛弃传统的注入式而代之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启发式教学法是诱导学生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认识道路前进的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方法,实施“启发式”教学,教师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去思考问题,可以启迪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教师用一小锤水平敲击放在水平面上的小球,请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学生观察的结果是小球作曲线运动,即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自然提出问题:为什么小球不一直飞出,而是一边前进、一边下落呢?学生必然会从力的角度去研究与推导,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水平方向不受力,作匀速直线运动;竖直方向只受重力,作自由落体运动。然后教师用平抛运动演示器,演示出平抛运动的确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准确地揭示出了平抛运动的实质及研究方法。最后引导学生归纳,一定会总结出来“平抛运动”是只在重力作用下的两种运动的合成,其运动轨迹应是抛物线的一部分。综上所述,“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应该是逐步发展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提问能力的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自信心,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提高学习成绩。

②课外重视学生的提问。

学生在课余时间向老师请教问题时,即使有的问题简单明了,或者是课堂上已多次反复强调的问题,我们也应该认真地给予解答。千万不能有不悦之色,更不能说:“你怎么回事?这么简单的你都不知道?回去想一想。”老师好似严格要求,但往往事与愿违,学生以后可能再也不会找老师问问题。所以,对于主动请求帮助的学生,我们应该认真辅导,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不断地向老师提问题。

(4)给智慧给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①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提出问题

物理源于生活,如果我们能积极地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去提问,可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比如摩擦起电、变压器、刹车滑行、人行走、输送物、小孩滑滑梯、亮度可调的台灯、光纤传送信号等,我们都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②引导学生对“物理实验”提出问题

物理离不开实验,它是一门实验科学。做实验时可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怎样才会产生这种现象?如果条件变了,将会怎样?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另外,在物理实验中还可根据实验的原理、器材、注意事项来提问。

③引导学生对“物理教材”提出问题

对物理概念提出问题。学习新的物理概念时,让学生抓住关键的字眼提问,少了这个条件行不行,没有这个条件会出现什么问题,多了一个条件又会如何?例如,在进行波长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提问:这个定义的关键词是什么?少了“总是”这个条件行不行?“相邻”的含义是什么?少了“相邻”这个条件行不行?然后让学生回答,由老师补充说明。

对物理公式提出问题。公式的推导、公式的意义、公式的适用条件均可作为提问的素材。

例如,在学习库仑定律公式时,学生可能提出问题:公式中的K值等于多少?K值的单位是什么?静电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静电力的方向怎样判断?公式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物理概念和规律各有产生的条件和特点,形成过程也各不相同,教学中应善于引导学生从知识的形成条件、形成过程中提出问题,这有助于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深刻理解。例如:动量守恒定律推导中,可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几个问题:

(l)动量守恒为什么要系统不受外力或受外力的合力为零呢?若外力之和不为零,还守恒吗?你能从推导中找出原因吗?(2)动量守恒是由牛顿运动定律推出的,那么为什么要讲动量守恒定律呢?它究竟比牛顿运动定律优越在何处?(3)动量守恒定律表达式有方向吗?(4)既然运动是相对的,那么表达式中速度应是相对哪个参考系的速度呢?通过这些问题提出、讨论,会使学生充分理解动量守恒定律的普遍性、系统性、条件性、矢量性和相对性。

④引导学生对“问题的变化”提出新问题引导学生去改变问题中某个(或几个)条件,也可以提出更多问题。

首先让学生改变初始条件,提出问题并解答。有的学生改变质量和速度条件,提出问题:如果质量不相等,分别为m,、mZ,初速度分别为v,、v:,情况将如何?有些同学针对光滑的条件,可能提出问题:如果导轨不光滑,情况将如何?如果导轨不光滑,且满足l;=21:(如图2所示),情况将如何?

其次让学生改变所求结果,学生可能提出问题:从开始到稳定时,感应电流产生的焦耳热是多少?系统损失的机械能是多少?最后让学生改变初始条件和所求结果,学生可能提出问题:如果两杆初速均为零,PQ受到恒定的水平外力F的作用,如图3所示,

两杆将怎样运动?“任何创新都源于问题”,“提出问题”是创造的前提,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但可以使学生养成好问、多问、深问的习惯,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通过学生所提的问题,教师也及时了解到学生的思维动态,在问题的相互讨论中,师生的思维相互碰撞、相互启发,最终达到教与学的和谐。

(5)导致悖论,引发学生提问

根据心理学知识,知觉具有恒常性。在知觉中由于人们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参与,使知觉往往不随条件变化而变化,表现为相对稳定性。当解决某个问题时,常会用解决类似问题的思维模式,造成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教学中通过引出悖论,使学生处于思维矛盾状态之中,由于对同一问题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他们的推导似乎逻辑严密、论据充足、原则合理但结论又互不相容,在比较中必然会发现问题,从而产生解决矛盾的求知动力。例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若汽车所受阻力不变,当牵引力增大时,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加速度增大,速度也不断增大但有人提出相反的观点,因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根据功率公式P=FV推断,当牵引力增大时,速度应当减小。你认为那一种分析正确?该如何解释上述矛盾。教学中教师有意地导致悖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讨论中,通过说理和辨析的结合,正确和错误的交锋,不仅能消除错误概念,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能促进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三、结语

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我刺激、自我运动、自我发展,从而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打破思维定势,敢于革新观念、除旧布新,敢于创造性地运用己有的知识、经验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的提问能力是一种直接经验,靠教师传授是难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体验、内化才能得到。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和途径,让学生主动参与,在做中学。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过程应是开放的,应以学生的实际收效为指导,要重过程轻结果。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简单地提出问题,它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做出的自觉反映的,也是揭示问题本质的发现过程,是探究和发现的动态过程。它是科学发展的原动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习惯是培养学生问题提出能力的关键。因此,培养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形成渗透是思考问题的科学研究品质,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不仅需要教师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而且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不断提升自己。要实现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目标,我们要抓住可以内物理习者创新精神的各个重要环节,掌握教学策略,不失时机地进行实践与探索,使物理学科教学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和载体。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提问能力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提问能力;提升

在要求施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赋予初中数学课堂的意义不仅仅只有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还要求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传统数学教育中课堂上,一直采用的都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上忽视了对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使得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无法形成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数学教师无法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学生也没办法解决自己的疑问,达到真正的掌握知识的目标,这对学生日后的发展不利。所以我们要对学生的提问能力进行培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语言等表达能力。

一、营造轻松活跃的数学课堂氛围

由于数学这个学科的本身具有严谨周密的特点,这会让初中数学课的气氛显得比较沉闷,而传统教学方式也会大大的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使他们无法积极的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导致他们不愿意在课堂上大胆的进行发言和提问。所以数学教师要在教学中建立起一个以学生主体的初中数学课堂和平等的师生关系,树立起充当学生学习道路上的引导者的教学观念,在平常的数学教学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这种氛围下,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去发现自己的困惑点,产生在课堂上向教师提问并且解决自己疑问的欲望。

二、授之以“渔”,让学生掌握提问的方法

当学生有了强烈的提问欲望之后,身为他们的导师还要让他们懂得如何对自己的疑问进行准确的表达,学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数学课上需要指导学生学会怎么去分析问题,怎样结合自己的所学的知识,准确的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并以此为切入点进行深入的思考并且准确的找到自己的疑问点,提出有质量有思考价值的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个目的呢?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疑问的地方进行自由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进行独立的思考,逐步学会该如何找到问题的关键,慢慢的在讨论中学会如何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三、帮助学生克服畏惧,使其勇于提问

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一大阻碍是学生对提问这件事本身的认知不正确,在学生想要向教师提问时往往会受到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让其打消提问的想法。这是因为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在人生中的青春期,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内心世界比较敏感,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害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在别人看来是不值一提的问题,自己提出这么简单的问题会招来同学的嘲笑,于是他们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深深的藏起来,长此以往学生就无法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导致他们的数学成绩下滑。所以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对待提问的正确态度,让他们明白提问是一件有利于他们自身发展的事情,善于提问的人是值得人尊重和表扬的。正是因为有疑问所以才会让人们进行积极的探索,疑问促进了数学学科的发展,让学生懂得进行独立思考、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和发展自身能力的道理。让学生拥有正确的态度,在求学时实事求是心无旁骛的提出自己的疑问,从而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四、耐心的回答学生的疑问

教师面对学生提问时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所以在学生主动提问时数学老师应该耐心的进行答疑。有很多学生不想向教师提问的原因是他们在第一次向教师提问时,教师表露出不耐烦的神情而且在解答时没有十分认真的与学生进行交流,这会在初中学生原本敏感的内心中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学生对提问产生抵触心理,大大的削弱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让学生把在数学学习中产生的问题都闷在心里,不愿意与教师进行交流,而初中数学的知识点一环扣一环,学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导致他们在学习数学时觉得力不从心,让他们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数学成绩下滑,陷入一种越不懂越不想学的恶性循环中。所以在学生主动提问时,我们要十分认真的耐心与他们进行交流,让他们在我们的言行中感受到我们对的他们尊重,让他们体会到教师与他们之间在进行平等的交流,不要带给他们心理负担,慢慢的让学生养成有疑必问的习惯,进一步提高他们的提问能力。

五、总结

初中阶段的学习是每个学生学习生涯承前启后的阶段,在初中阶段培养起学生的提问能力将会对学生以后的个人发展有莫大的好处。所以身为学生引导者的我们也应该不断的从自己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汲取养分,逐步提高自己数学水平和教学水准,在平时的数学课堂上培养他们的提问能力,借此逐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郑增益 单位: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万全镇郑楼中学

提问能力范文篇9

一、影响学生提问能力的主要因素

提问能力,是学生根据原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借助于观察、思考、发现新的事物、知识与原有的认知经验产生矛盾,将现象、过程内化为问题,并用语言表述出来的一种能力.由于诸方面的问题,学生的提问能力逐步缺失.

1.应试教育理念影响.“考,教师的法宝;分,学生的命根”.现代的人才选拔制度在彰显公平的同时,也导致应试教育的盛行.教师以机械训练、枯燥记忆提高学生的考分,同时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了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依赖于课本、教师,不再思考、不再怀疑,逐步失去了问题意识.

2.教师问题意识缺乏.传统的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教师习惯于“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学生按照教师的预设思路逐个解决问题,问题一经提出,学生回答越快越好,学生根本没有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以教师的“问”替代了学生的“思”,更容不得学生提出质疑,学生沦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3.学生信息处理障碍.学生虽然对新知识充满了渴望与好奇,但由于他们的知识结构零散、信息整合能力差,难以将新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知识经验联系起来,不能实现知识的有效迁移,导致有问题时难以调出有效的信息.

4.学生心理存在障碍.初中阶段,学生进入了青春期,“怕丢面子”的心理困扰着他们,生怕回答错误时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奚落,或由于自身的表达能力不强,或缺乏提问的技能,以致回答与提问的积极性逐渐降低.

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初中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但他们的学习还依赖于认知经验.在分析学情的基础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发学生的主动思考.(1)创设生活情境.物理知识与生活密不可分,教师要善于观察现象,从生活中挖掘教学素材,让学生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思考.例如,在讲“杠杆”时,教师提出问题:由于核桃较硬,直接用手难以掰开,有同学将它放在门轴外,轻轻一关门,就能将核桃打开.为什么这样做能省力?学生积极思考.(2)设置体验情境.传统的物理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学生机械记忆结论、公式,通过做题强化训练,当面对新的情境时就会手足无措.教师要引领学生体验探究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讲“功率”前,教师让学生在课间体验从一楼爬到教室(五楼),其中小华同学第一次花了90s,第二次只用了50s.这两种情况下,小华做的功是否相同?从物理的角度思考,这两种上楼的方法有何不同?(3)创设实验情境.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离不开以实验获得结论的途径.教师要利用物理器材,或从生活中就地取材,设计出新颖实用的实验,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交流、分析中获得结论.

2.掌握发现策略,使问题意识由模糊走向明晰.教师创设教学情境,学生未必能从中发现新问题、产生新思考,是因为他们的问题意识模糊,缺少问“为什么”的态度,对“究竟有何根据”缺少思考.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当学生的回答与教师的经验、课本的观点不一致时,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追问,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营造动态的物理课堂.例如,在讲“电阻”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不同的导体连接在同一电路中,电流是大小不同的,感受到电流对导体有阻碍作用有大有小,提出问题: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3.重视启发引导,为学生提供提问范式.学生的提问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形成的,而是在教师的不断刺激下,反复强化训练中形成的.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握知识的生长点,在关键处、疑难处切入,设计出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疑.

提问能力范文篇10

关键词:高中物理;提问技能;课堂教学环境

1目前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存在的问题

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课堂提问可以很及时的解答困惑,对提高物理成绩具有重大意义。然而由于经历了多年的应试教育,学生们发现问题并主动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减弱,另外,由于部分同学掌握理论知识不够扎实、缺乏提问技巧等,使学生在高中物理课堂中只“听”不“问”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1.1学生缺乏基础知识的积累

积累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够使学生拥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而且在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也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力的分解”授课过程中,同学们必须充分掌握三角函数、受力情况的分析、力的分解过程等相关知识。在校园调查中,同一个年级的高中生,实验班学生比普通班学生明显具有更积极的提问意识、更广泛的提问能力,这也是学生拥有较好基础知识的一种外在表现;不同级的高中生,一般说来,高年级学生的提问意识和能力要比低年级学生更强一些。这些都表明:对物理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高低,是影响提问意识和提问能力的重要因素。

1.2学生缺乏较好的提问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环境对学生的提问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作用。在物理课堂中,应提供与物理教材相一致的教学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尽可能宽松的学习氛围,并借助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把学生引入预先设定的或某种特定的教学环境中,让学生在一定的环境中培养起捕捉重点的能力,自主思考并产生疑问、提出问题的能力。

1.3学生缺乏提出问题的技巧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很多学生对学习物理有非常浓厚的兴趣,对课堂学习的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特定概念等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观点。但由于学生语言总结能力欠缺,在实际提问过程中会致使所提的问题缺乏针对性,所表达的观点和实际的想法相差甚远,老师也不知道从哪一个角度进行解答,这都是学生提问技巧缺乏、提问能力不足的外在表现。

2怎样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2.1培养提问意识

目前,在高中的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提问意识以及学习物理知识的积极性淡薄。例,在操作有关“法拉第电磁感应”的实验中,应当首先进行相关物理实验的演示,实验台上应放置导线、螺线管(一套)、学生电源、灵敏小流计、铁芯等,并按要求连接好电路、依次操作,参与实物操作可以使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得以激发;其次,在实验过程中,螺线管中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细微的改变和电流方向的细微改变都需要经过实验进行操作后完成;最后,将出现在实验过程中的物理规律及概念进行总结分析。这样巧妙地将教学和实验结合在一起,既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对物理知识产生更多的思考;为了便于学生提问,在实验过后还应设置老师同学交流的环节。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引导方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思考,有效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2.2建立合理完善的理论知识结构,使学生的提问水平得以提高

高中物理知识有严谨的逻辑性。因此,老师需要在授课之前先回顾一下旧的知识内容,再引入新知识,以保证知识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比如,在讲述“牛顿第二定律”时,老师可以引入以前有关摩擦力和推力关系的知识点来讲述本节新的内容,利用学生对摩擦力和推力关系的直观感受,引导他们针对新知识提出疑问并通过旧知识的深入,导出新的物理概念。相关知识点在老师的细心分析与讲解下,学生能够充分掌握,最终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定义、掌握公式,以便在以后的应用上做到“活学活用”“举一反三”的目的。

2.3改善学生提问方式,提高提问的准确性

即便高中物理知识难度系数大、抽象、枯燥,还是有不少的学生对学习物理知识抱有很大的兴趣,特别是自我学习能力较强且基础较好的学生对很多现象和知识的看法也很独具特色特,但由于他们错误的提问方式,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想法,因此所提出的问题缺乏针对性和方向性。例,在“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学习过程中,有的同学就曾提出“影响物理内能增加的条件有什么?这样的问题过于高深,而且不在高中掌握知识的范围内,讲解起来也比较麻烦,因此,老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对学生提问方式的适当引导,使学生提问的内容更加贴近课本,学习知识的过程便会更有意义。

2.4力争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提问环境

良好的教学氛围是提高高中物理课堂质量的重要前提条件。在课上学习中,学生是否积极提出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都和课堂教学的环境有密切的联系,尤其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对课堂情境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自然、轻松的学习氛围。例如,在“新能源开发”课程的讲述过程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并通过对未来新能源的展望、应用及开发使用等问题的探索,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结语

总之,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应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点的总结能力,提高课堂效率,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并创造合适的良好的提问环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问,逐渐提高其提问能力。

作者:李晓燕 单位:靖远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陈沛锋.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中学,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