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方式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7 22:25:54

提问方式

提问方式范文篇1

一、课堂提问的目的

提问是最好的反馈方式,具有准确性、具体性、即时性和简洁性的特点。课堂提问大都安排在一节课的开头或在当堂结束新课之后,其直接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已知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据此及时做出必要之决策——或先重温旧知或直接进入新的学习。在这过程中,课堂提问不仅能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诱发学学生思考、锻炼其言语表达,进而使学生主动借助已有知识来获取新的知识,以此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为达此目的,必然要有适宜的方法、途径,即课堂提问的方式问题。

二、课堂提问的方式

从教与学关系,从问题发问者与回答者角度考虑,课堂提问应是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一个平台。这其中必然应包括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问——生答,三种基本的提问方式。

师问——生答式,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都是主要的提问方式。它要求教师所提问题有明确的目的性,兼具开放型和层次性的特点。

同时,教师要适时选择提问对象,抓住提问时机。课堂上,教师一个好的提问能促进学生动脑、动口、动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生问——师答式,角色的变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大增强其学习的兴趣。通过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也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

生问——生答式,即学生之间相互提问回答。由于学生的心里特征,认知水平及知识支撑都比较接近;问题提出和解决的思维方式,方法最相似。所以,学生之间的相互提问,有利于学生心灵的沟通,有利于学生的交往和合作精神的发展。

由此看来,任意单一的课堂提问都是对教与学的曲解或误解,必须优化整合课堂提问方式,以使学生主动自主地学习,形成多元的学习方式,促进和实现学生的发展。

而课堂提问方式的有效实施则离不开良好的课堂氛围,即课堂提问的精神环境。

三、课堂提问的精神环境

提问方式范文篇2

封闭型问题是要求考生作出简单回答的问题。这是一种只要求考生做“是”“否”一个词或一个简单句的回答。

例如:你是什么时候参加工作的?你在大学学的是管理专业吗?

再如:假如今天你遇到一件极不顺心的事,心情十分郁闷,现在你得知晚上一个朋友将组织一个生日晚会,不知什么原因,他并未通知你,你准备怎么办?(请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择)

A.打电话问朋友,主动提出要求参加晚会

B.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得罪他了,和另外的朋友打听他为什么不请自己

C.什么都不干,自己烦着呢

D.自己去看电影、唱卡拉OK、喝酒

(二)开放型问题

专家指出开放型问题是提出的问题要求考生不能只用简单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回答,而必须另加解释、论述,才能圆满回答问题。面试中的提问一般都应该用“开放型”问题,以启发考生的思路,激发其沉睡的潜能与素质,从大量输出的信息中进行测评,真实地考查其素质水平。

例如:你在原单位的工作,要求经常与哪些部门的人打交道?有些什么体会?

(三)假设型问题

假设型问题是以虚拟式的提问了解考生的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有时为了委婉地表达某种意思,也可用此提问方式。

例如:假如我现在告诉你,因为某种原因,你可能难以被录用,你如何看待呢?

(四)连串型问题

连串型问题一般用于压力面试中,主要考查考生的反应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等,但也可以用于考查考生的注意力、瞬时记忆力、情绪稳定性、分析判断力、综合概括能力等。

例如:我想问三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想到我们单位来?第二,到我们单位后有何打算?第三,你报到工作几天后,发现实际情况与你原来想像不一致,你怎么办?

(五)压迫型问题

这种提问方式带有某种挑战性,其目的在于创造情景压力,以此考查考生的应变力与忍耐性。一般用于压力面试中。这种提问多是“踏考生的痛处”或从考生的谈话中引出问题。

例如:考生表示如被录用愿服务一辈子,另一方面却知道他工作五年已换了四个单位的情况,此时可向他提问:“据说你工作五年已换了四个单位,有什么可以证明你能在我们单位服务一辈子呢?”

(六)引导型问题

这类提问主要用于征询考生的某些意向、需求或获得一些较为肯定的回答。如涉及薪资、福利、待遇、工作安排等问题,宜采取此种提问方式。

例如:到单位两年以后才能定职,你觉得怎么样?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七)意愿型问题

意愿型问题是考查考生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考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

例如:根据专业和能力情况看,你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很广,为什么选择国家机关而且特别选择了我部门呢?(考官可就事业追求和现实生活需要两方面对考生加以追问,甚至给考生以压力,考查其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并尽可能全面了解考生对事业和生活方面的真实要求,再与职位能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相比较。)

再如:你为何想离开原工作单位?又为什么报考现在的岗位?这次报考倘若未被录用,你将有何打算?(报考动机是否符合拟任职位所需条件,考生是否既对报考的工作岗位有正确认识和强烈动机,又能正确对待挫折,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八)反衬型问题(迂回型问题)

当主试者觉察考生不太愿意回答某个问题而又想有所了解时,可以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

例如:对于“政治问题”许多人不愿真正表白自己的观点,此时可以迂回地提问:“你的伙伴们对这个问题或这件事是怎么看的?”考生因此会认为说的不是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不会暴露自己的观点,因而心情放松地说了一大通,其实其中许多都是他自己的观点。

问方式带有某种挑战性,其目的在于创造情景压力,以此考查考生的应变力与忍耐性。一般用于压力面试中。这种提问多是“踏考生的痛处”或从考生的谈话中引出问题。

例如:考生表示如被录用愿服务一辈子,另一方面却知道他工作五年已换了四个单位的情况,此时可向他提问:“据说你工作五年已换了四个单位,有什么可以证明你能在我们单位服务一辈子呢?”

(六)引导型问题

这类提问主要用于征询考生的某些意向、需求或获得一些较为肯定的回答。如涉及薪资、福利、待遇、工作安排等问题,宜采取此种提问方式。

例如:到单位两年以后才能定职,你觉得怎么样?

(七)意愿型问题

意愿型问题是考查考生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考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来源:

例如:根据专业和能力情况看,你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很广,为什么选择国家机关而且特别选择了我部门呢?(考官可就事业追求和现实生活需要两方面对考生加以追问,甚至给考生以压力,考查其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并尽可能全面了解考生对事业和生活方面的真实要求,再与职位能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相比较。)

再如:你为何想离开原工作单位?又为什么报考现在的岗位?这次报考倘若未被录用,你将有何打算?(报考动机是否符合拟任职位所需条件,考生是否既对报考的工作岗位有正确认识和强烈动机,又能正确对待挫折,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八)反衬型问题(迂回型问题)

提问方式范文篇3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传统教学的弊端

(1)教师的对“问题”的研究角度误区

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观点的影响下,教师对“问题”的研究角度出现了偏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视为课堂的绝对“主宰”,使课堂民主化程度不高,造成学生有问题而不敢问、不能问。

教师在课堂把知识上掰开、揉碎、深挖、细掘、讲深讲透,使学生不用思考就能明白。

这种结果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不去追究知识、技能的来龙去脉,长此以往,将使学生将学生定性为被动接收。久之,将毫无创造力可言。

(2)学生价值取向误区

从学生方面来看,学习的价值取向进入了误区,学习是获取功名谋得职业,还是为充实和发展自我?在这两种不同的学习价值取向中,由于学而优则仕的用人选择制度,使得学生疯狂地追求考试成绩,这种追求使学生对知识的尊重蜕变为对教材和教师权威的崇拜。因而只有跟着书本转、围着老师跑、不管有不同的见解和怀疑。这种接受式学习使学生变成了课堂的奴隶,思维逐步变得僵化,缺乏自主思维的习惯和独立人格,以致丧失了自我。

2.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必要性

对教学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因而,创新教育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作为担负着培育学生重任的教师,更要注重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鼓励学生创新求异,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千万别举起扼杀学生创新思维的枪。

(1)问题是创新教育的需要。创新始于问题,没有问题就没有创新,创新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提出问题。因为思维开始于问题,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伴随着层出不穷的问题展开的。

(2)“问题”意识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需要。教学的成败,应不在于教师讲了多少知识,用了多少时间,而在于学生问了多少为什么,不在于课堂上接受了多少知识,学生听了多少内容,而在于学生质疑批判了多少。

二、课堂提问的意义和作用

1.课堂提问的意义

提问是教学语言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提问方式、技巧和艺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也是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部分。

(2)课堂问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从“生疑”到“质疑”再到“释疑”的过程。在教学实际中,教师下功夫提高课堂提问技巧和艺术水平,就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有利于学生感悟知识、揭示矛盾、发展思维和发展个性。

2.课堂提问的作用

我国的教育教学十分重视启发式教学,教师要想教好学生必须要做好两件事,一是提问,二是指点。好的提问,不仅可以启发学生领会教学内容,又能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还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增进师生交流。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而课堂提问,能很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谐师生关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教学提问,讲求提问的态度、方法和技巧,就能保证师生交流渠道的畅通。

(2)集中学生注意。课堂提问能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像磁石般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从而使课堂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使教师教学目标能顺利实现。

(3)激发学生的兴趣。好奇是人类的第一美德。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最大失败是学生厌学。教学的最大成功是学生乐学,教学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创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4)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一个最主要的作用是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教学中一个巧妙的提问,常常可以一下子打开学生思想的闸门,使他们思潮千万,引导他们发展智力,提高思维能力。

(5)锻炼学生表达能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和水平的提高总是离不开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情境及其相应的活动。教师要把学生置于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放手发动学生,让他们敢于发言,敢于回答提出的问题,给学生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空间,从而使他们在语言上得到锻炼和成长。

(6)提供教学反馈信息。通过课堂教学提问,师生都能从中获得各自有益的反馈信息。教师可以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了解程度,检查学生对所教的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全面掌握学生的差异和个性特点,反省自己教学中的不足或错误等。

三、提问的方法和技巧

提问的方法和技巧是课堂提问中的重要因素。教师要采用现代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提问的技巧上有所改进,推行自己的提问方式,不管是语文教材、数学教材和其它教材,提问的方法可以有如下几种:

1.次序法

这种提问是根据教材的逻辑顺序,依次提出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提问使学生逐步掌握教材知识和逻辑体系。

2.铺垫法

教师在讲授一堂新课之前或解决一个主要问题时,可以让学生先完成一些铺垫性的准备题目或在主要问题下设计几个铺垫性的问题,这样可以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3.核心法

核心法是为了突出教材重点内容而设计的提问,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的主要矛盾。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把握教材重点和难点。

4.对比法

这种方法是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提问,它的优点在于能使学生比较容易地认识和把握相类似的知识或概念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5.点睛法

所谓点睛法就是根据课文中或者数学问题中非常重要的一环,也是解决问题中的点睛之点的所进行的设问,这种设问能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关键。

6.想象法

有不同的问题,就有不同的想象,而根据问题内容让学生想象提问中的问题,同时也更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情,也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7.寻求法

对于提出的问题和事件总有前因后果,作为教师,要从对原因的提问开始,逐步引出结果,经过这样的寻求性设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8.破题法

顾名思义就是根据题目设问,因为题目是破解问题的眼睛,它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好的破题法的运用能起到使学生茅塞顿开的作用。

9.综合法

这种方法是对解决提问中的问题的小结,也是对提问中的题目重点词和重点句的分析。教师要抓住问题中的重点词句,并进行适当的归纳综合,最后解决问题。

10.评论法

这是让学生对其他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进行评点,然后教师在最后对学生进行评点的方法,也就是说看谁对问题的解决更合理,结果更准确。

四、课堂提问的要点

在教学时,提问是围绕教学的中心点而展开的,在提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精心设计,注意目的性

问题要少而精,具有典型性,否则就会偏离课堂教学中心。所提的问题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新颖别致,注重趣味性

课堂提问时要注意内容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的兴趣,继而积极思考,激起探究的欲望。对于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

3.循循善诱,注意启发性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综合运用发散性提问和开拓性提问,使学生在提问中受到启迪。

4.因势利导,注意灵活性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答问中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机智,根据变化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也不能在学生答不出时一个劲地等待或追问学生,要多运用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以适应变化了的情况。

5.要正确评价,注意鼓励性

当学生答完问题后,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要指明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同学白眼相待,讽刺挖苦,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并为他们指明努力的方向。

6.要面向全体,注意广泛性

教师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然后根据教学目的,要求与问题的难易程度,有目的地选择提问方式。这样可以吸引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加思维活动,促使每一个学生用心回答问题。

提问方式范文篇4

1坚持有效提问的原则

为保证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教师的提问还应该坚持一些提问的基本原则。中学数学课堂教学都是围绕着某一特定教学目的展开的,教学的中心是“传授知识,解决问题”,这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激疑、集疑、释疑的过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问时应注重坚持以下几项基本原则,即实效原则,适时原则,梯度原则,角度原则。

实效原则,课堂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人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测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适时原则,课堂提问的适时性应该包含两层意思,其一是抓住时机,其二是提问次数要适度,课堂提问的效果直接与提问时机有关,什么样的设问应在某节课的什么时机提出,要讲究提问的艺术性,即要因时设问,恰到好处,同时提问次数不是越多越好,过多过频的课堂提问表面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实际上常会导致学生随大流,不去深入思考,增大回答问题的盲目性,各学科各种课型、内容各不相同,提问设计中把握适时适度尤为重要。

梯度原则,现代信息论认为,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认识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按一定梯度展开设问,提出的问题要按知识点难易级差从低到高逐层进行,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不同层次的问题,要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象进行回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

2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几种方式

课堂提问的方式很多,只有对提问巧妙使用,恰到好处,才能产生积极作用,达到良好的效果。

一是激趣性的提问。数学课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缺乏趣味性的内容,若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则学生听来索然寡味。若教师有意识地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创造愉悦的情境,则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积极思维。倒如:在几何里讲三角形的稳定性时,教师可提问“为什么射击运动员瞄准时,用手托住枪杆(此时枪杆、手臂、胸部恰好构成三角形)能保持稳定?”看似闲言碎语三两句话,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使学生在轻松喜悦的情境中进入探求新知识的阶段,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内容变得有趣。

二是发散性的提问。发散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教师若能在授课中提出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引导学生纵横联想所学知识,以沟通不同部分的教学知识和方法,这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是大有好处的。例如在讲授完全平方公式时,可先提问:“有一块正方形稻田边长为an,现每边长扩大b米,求后来的面积是多少?”教师可让学生先试着求出结果。这样学生就会积极探索思考,利用以前学过的求面积的知识得出各种不同解法,在化解的过程中即可归纳m公式

3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实施策略

要考虑问什么,什么时候问。如果教师准备不足,想问什么就问什么,就会使课堂显得松散甚至起不到提问的作用。课堂提问的题目一定要斟酌,要提在点上,对重点、难点问题提问时,更应慎重,要紧紧围绕着重点,及如何攻破难点提问题。

此外,要给学生答问以等待:教师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长的时间,不要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定别的同学来回答,其目的是为学生提供一定思考时间;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也应等待足够的时间,再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或者再提另外的问题,这样可以使学生有一定的时间来说明、补亢或者修改他们的回答,从而使他们的回答更加系统、完善,而不至于打断他们的思路。公务员之家

提问方式范文篇5

封闭型问题是要求考生作出简单回答的问题。这是一种只要求考生做“是”“否”一个词或一个简单句的回答。

例如:你是什么时候参加工作的?你在大学学的是管理专业吗?

再如:假如今天你遇到一件极不顺心的事,心情十分郁闷,现在你得知晚上一个朋友将组织一个生日晚会,不知什么原因,他并未通知你,你准备怎么办?(请从下列备选答案中选择)

A.打电话问朋友,主动提出要求参加晚会

B.怀疑自己是不是哪里得罪他了,和另外的朋友打听他为什么不请自己

C.什么都不干,自己烦着呢

D.自己去看电影、唱卡拉OK、喝酒

(二)开放型问题

专家指出开放型问题是提出的问题要求考生不能只用简单的一个词或一句话来回答,而必须另加解释、论述,才能圆满回答问题。面试中的提问一般都应该用“开放型”问题,以启发考生的思路,激发其沉睡的潜能与素质,从大量输出的信息中进行测评,真实地考查其素质水平。

例如:你在原单位的工作,要求经常与哪些部门的人打交道?有些什么体会?

(三)假设型问题

假设型问题是以虚拟式的提问了解考生的反应能力与应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能力等。有时为了委婉地表达某种意思,也可用此提问方式。

例如:假如我现在告诉你,因为某种原因,你可能难以被录用,你如何看待呢?

(四)连串型问题

连串型问题一般用于压力面试中,主要考查考生的反应能力、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等,但也可以用于考查考生的注意力、瞬时记忆力、情绪稳定性、分析判断力、综合概括能力等。

例如:我想问三个问题,第一,你为什么想到我们单位来?第二,到我们单位后有何打算?第三,你报到工作几天后,发现实际情况与你原来想像不一致,你怎么办?

(五)压迫型问题

这种提问方式带有某种挑战性,其目的在于创造情景压力,以此考查考生的应变力与忍耐性。一般用于压力面试中。这种提问多是“踏考生的痛处”或从考生的谈话中引出问题。

例如:考生表示如被录用愿服务一辈子,另一方面却知道他工作五年已换了四个单位的情况,此时可向他提问:“据说你工作五年已换了四个单位,有什么可以证明你能在我们单位服务一辈子呢?”

(六)引导型问题

这类提问主要用于征询考生的某些意向、需求或获得一些较为肯定的回答。如涉及薪资、福利、待遇、工作安排等问题,宜采取此种提问方式。

例如:到单位两年以后才能定职,你觉得怎么样?

(七)意愿型问题

意愿型问题是考查考生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考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

例如:根据专业和能力情况看,你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很广,为什么选择国家机关而且特别选择了我部门呢?(考官可就事业追求和现实生活需要两方面对考生加以追问,甚至给考生以压力,考查其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并尽可能全面了解考生对事业和生活方面的真实要求,再与职位能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相比较。)

再如:你为何想离开原工作单位?又为什么报考现在的岗位?这次报考倘若未被录用,你将有何打算?(报考动机是否符合拟任职位所需条件,考生是否既对报考的工作岗位有正确认识和强烈动机,又能正确对待挫折,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八)反衬型问题(迂回型问题)

当主试者觉察考生不太愿意回答某个问题而又想有所了解时,可以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

例如:对于“政治问题”许多人不愿真正表白自己的观点,此时可以迂回地提问:“你的伙伴们对这个问题或这件事是怎么看的?”考生因此会认为说的不是自己的意见,说出来不会暴露自己的观点,因而心情放松地说了一大通,其实其中许多都是他自己的观点。

问方式带有某种挑战性,其目的在于创造情景压力,以此考查考生的应变力与忍耐性。一般用于压力面试中。这种提问多是“踏考生的痛处”或从考生的谈话中引出问题。

例如:考生表示如被录用愿服务一辈子,另一方面却知道他工作五年已换了四个单位的情况,此时可向他提问:“据说你工作五年已换了四个单位,有什么可以证明你能在我们单位服务一辈子呢?”

(六)引导型问题

这类提问主要用于征询考生的某些意向、需求或获得一些较为肯定的回答。如涉及薪资、福利、待遇、工作安排等问题,宜采取此种提问方式。

例如:到单位两年以后才能定职,你觉得怎么样?

(七)意愿型问题

意愿型问题是考查考生的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考生的价值取向和生活态度。

例如:根据专业和能力情况看,你可选择的职业范围很广,为什么选择国家机关而且特别选择了我部门呢?(考官可就事业追求和现实生活需要两方面对考生加以追问,甚至给考生以压力,考查其自我情绪控制能力,并尽可能全面了解考生对事业和生活方面的真实要求,再与职位能提供的条件和要求相比较。)

再如:你为何想离开原工作单位?又为什么报考现在的岗位?这次报考倘若未被录用,你将有何打算?(报考动机是否符合拟任职位所需条件,考生是否既对报考的工作岗位有正确认识和强烈动机,又能正确对待挫折,抱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八)反衬型问题(迂回型问题)

提问方式范文篇6

(一)物理教学提问中的主要误区

虽然很多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都会使用提问的方式,但是有些教师在提问上还存在一些误区:第一,一些教师认为提问浪费时间,因此整堂课只管知识的传输,却忽视学生的接受;第二,一些教师提出的问题比较低级、无意义;第三,有些问题的提出与课堂内容距离较远,与课堂教学不相符;第四,有些教师只是提问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有时还会对后进生进行惩罚性提问,逐渐导致学生厌学;第五,有些教师的提问并没有难易的层次性;第六,有些提问的表达不明确,导致学生根本听不懂问题,不知该怎样回答;第七,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予理睬,使学生失去回答问题的信心与自尊心;第八,有些提问过于随意,没有明确的目标,导致问题离教学内容越来越远;第九,有些教师对于提问不能够灵活变通,不能够根据课堂气氛、学生的反应等做出具体改变,使提问效果大打折扣。

(二)物理教学提问应该处理好的关系

初中物理教师如果能够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就能够更好地优化课堂提问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第一,教师的提问应该处理好点与面的关系,提出的问题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既需要培养优等生,又要转化学困生,通过由点到面提高整个班级学生的物理水平;第二,教师的提问应该处理好难与易的关系,因为教学的内容难易不同,教师提出的问题应该符合学生在这个阶段能够接受的能力与认知水平,在提问一些较难的问题时,可以简化一些,避免出现因为问题太难而造成冷场的现象;第三,教师的提问应该处理好曲与直的关系,教师在提问时不能够只注重为什么与对不对,而应该提出一些具有启发意义的问题,增强课堂提问的多样性;第四,教师的提问应该处理好多与少的关系,因为对于教师的提问并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提问一些具有思考意义和启发意义的问题。如果教师的课堂提问过多,就会导致学生没有思考的余地,降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而如果提出的问题过少,就难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很难让学生跟随教师的思路走,削弱教学效果。

二、提高初中物理教学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增强提问的趣味性

托尔斯泰曾说:“教学上的努力应该把强制当做手段,主要应该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在物理知识学习方面也不例外,只有将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兴趣建立起来才能调动学生在学习物理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自身兴趣出发学习物理知识会让学生在学习探究的过程中感到身心愉悦,学生在放松状态下进行积极学习,学习效率也会有相应的提高。所以,物理学科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准备相应的趣味性提问,选择合适的时机将这些趣味性问题抛向学生,引起学生的积极思想和广泛讨论。这样一来,轻松的课堂氛围就会不知不觉地营造出来,在进一步的课堂教学中会表露出对于物理知识的渴求,注意力会相当集中。在进行“纸锅烧水”的教学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抛出相关问题:“同学们,我们都知道烧水可以用铁锅、铜锅和铝锅等,但是你们见过用纸锅烧水吗?你们觉得纸锅能烧水吗?”这类提问能够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和探索欲望,投入到学习中。

(二)增强提问的探究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教师向学生灌输知识,忽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这种教学方式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潜力,培养出来的学生主动学习能力较差。所以我们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一定要摒弃这种不合理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精心策划,充分挖掘学习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积极提出有创意性的假设,教师不能急着告诉学生答案,而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

三、结语

提问方式范文篇7

一、设计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四个原则

1.提问要有启发性。课堂提问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因为课堂提问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启发学生思维的手段。“满堂问”其实是“满堂灌”的另一翻版,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这与新课标倡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是相悖的。因此,教师所提问题应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求知欲,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引起学生的探究活动,并在活动中培养其创造力。作为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要善于利用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问题设计情景化。积极创设问题情景,教师应提供思维加工的原料,通过回忆已有知识、展示语境、阅读资料、观察教学挂图等。用准确清晰的语言提出问题,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目的。

(二)问题设计矛盾化。教师要善于把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设计问题的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从而学生的认识逐步引向深化。

2.提问要有兴趣性。学生的内在的动力是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提问如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这是启发教学的关键。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地、步步深入地提出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去积极思维。

3.提问要有层次性。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要一定设计成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旧导新、从易到难的问题,使学生通过解答问题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做到通过问答都能得到发展。若提出的问题低于或高于学生的思维水平,学生就不能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提出问题的难易应因人而异,兼顾学生的知识和智力水平,把A、B、C不同难度的问题对应提问给A、B、C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提问感受到获取新知识的快乐。

二、设计课堂问题的方法

1.兴趣提问法。许多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以为英语学习与其现实生活和情感联系不紧密,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大都索然无味。所以教师应通过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使一些枯燥的教学内容充满生活的气息。例如:在初中教材中常出现一些简要介绍外国名人的文章。如:TomasEdison、BillGates、JacquesCousteau等。由于文章所涉及的生活久远,学生会产生陌生感,兴趣难以激发。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提出诸如:(1)Whatkindofpeopledoyouthinkcanbecalledfamous?(2)Whodoyouadmiremostinyourlife?Why?(3)WhatcanyoulearnfromBillGates?(4)DoyouwanttobeapersonlikeBillGates?Whyorwhynot?的问题,这种源于生活感受的问题便会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之间的距离,激发起他们的表达欲望和学习热情。

2.回忆性提问法。回忆性提问是利用所谓的事实性问题让学生追忆所学过的基本内容。这类问题主要用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是否记住了。以JEFCBook3Unit1Lesson2为例,可以用以下回忆性的问题提问:Whatisthegrandma’shobby?Wheredoessheoftenborrowbooks?Whathappenedtothebooks?Whatideadidthelibrariancomeupwith?Howcouldtheygetthelostbooksbacksoquickly?除了使用特殊疑问句以外,教师也可以使用是非题进行提问。

3.理解性提问法。如果教师设定的教学目标旨在了解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所学内容,那么就应该设计理解性问题。如:Canyoutellusthereasons?Canyouretellthestory?Canyoumasterthemainideaof……?Whatimpressedyoudeeply……?Whatarethedifferencebetween……and……?例如在学TheGreenWall时,教师可在屏幕上以动画形式展示种树情景,同时让学生用英语叙述Howtoplanatree过程。接着在屏幕上显示“三北防护林”并配上课文录音。最后教师让学生思考以下两个问题:(1)WhatdoyouknowabouttheGreatGreenWall?(2)WhatdoestheGreatGreenWallmean?这两个问题在课文里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需要重新组织材料才能予以回答。

4.综合性提问法。综合性提问指教师为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所作的发问。学生要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和看法。在综合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要利用各种逻辑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学生学完课文TheGreatGreenWall之后可以提问学生(1)Withouttrees,whatwouldhappentotheworld?(2)Whatshouldwedotoprotecttheearthandmakeitmorebeautiful?综合提问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达到升华文章主题的作用。

提问方式范文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课堂互动提问方式

课堂互动在英语教学中一直倍受英语教师及英语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有的教育专家指出,课程的进展及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互动的充分理解有利于其外语教学。根据交际法教学理论,教师提问应鼓励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形成课堂从静到动的根本转变。研究者们认为教师提问方式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好的提问能够引起并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教师提问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认真的完成教学大纲,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虽然老师学生间互有问答,但老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的提问。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启发学生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学生排斥课堂提问,最终导致不愿意主动运用语言,不愿意开口发言。但随着外语教学的改革,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出现,教育专家们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互动。这种互动的优势,在于有一个较宽松的课堂氛围,启发式的教师提问方法成为主流。香港著名的教育家Tusi指出,在大多数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产生课堂互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问题是衡量学生对语言理解和参与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评测学生是否获取了教师传授的知识。英国著名教育专家MichaelByram也强调了教师提问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效的利用课堂提问技巧对课堂管理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提升学生的语言技巧和社会互动,以及拓宽学生的思维和促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知介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如何问

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环境中的首要部分,创造好的英语环境首先要从课堂做起。旧的课堂环境,少有表达自我的机会,学生没听懂或有疑问,往往没有机会表达,而且老师的“满堂灌”也不注意学生的反应,久而久之,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气氛就形成了。实践证明,这种静态的没有交流的学习氛围,是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提问就能扭转着这种情形。有效的英语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较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1.提问的普及性。教师在提问时尽量避免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做到全员参与和有效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嘴巴动,脑子动,彼此互动。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参与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把学生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计入平时成绩,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回答问题为主动积极。

2.提问的适当性。教师的提问不要超出课堂所学的范围,选择适当的问题。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不是将学生的提问留到课堂最后结束的几分钟。同时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随时当众提出疑问。对学生所提问题给予足够的尊重与重视,并当堂解决,加深印象。

3.提问的灵活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观点的表达方面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去寻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以及他们为回答问题时所做出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尽情地发挥。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扼制资优学生的想法也不能成为差等生的桎梏。4.教师提问的通俗性。提出的问题简单明了,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教师提问应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来引导、正确把握提问的技巧、启发和鼓励学生,并经常性地给他们提供反馈意见,帮助他们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三、教师问什么

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分为低认知水平问题和高认知水平问题,或展示性提问和咨询性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多半是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而且师生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思维水平也较低。教师通常利用展示性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就课文中的字词句或者是某个重要的细节向学生发问。咨询性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由于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以自己有限的英语语言能力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两种提问各具特点,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为了保证课堂上学生较高的参与率,教师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应适时调整提问方式,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成功地驾御课堂,实现课堂互动效果的最优化。

四、教师提问的误区

实现课堂互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量的提问有时也保证不了互动的产生。某些问题反而妨碍互动性学习。Kinsella总结出了以下6条。

(1)教师提的问题众所周知,过于简单,学生会不屑于或不答。(2)展示性问题提得过多,学生容易对非真实语里的逢场作戏产生厌倦。(3)含义抽象或有歧议的模糊问题应避免。(4)不要提语言结构复杂或堆砌词藻的问题。(5)过多的修辞疑问句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生准备回答时,而你自己回答了问题。(6)随心所欲提出来的多个问题次序紊乱,缺乏逻辑联系。

五、结论

显然,教师的提问方式影响着学习者的参与,同时也影响课堂互动的产生。纵观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也就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提问应该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设计目的,而不是仅仅用提问来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明确设计的提问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郑佩芸.课堂提问与焦虑控制[J].外语界,2003,(3):26-30.

[2]Brown.H.D.根据原理教学:交互式语言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提问方式范文篇9

一、马克思对传统哲学提问方式的变革

哲学是追根究底之学,哲学之所追问,无非是“是什么”和“如何是”、“怎样是”。把哲学之追问放置于哲学史的纵坐标中,传统哲学是对“是”和“是什么”的追问。综观传统哲学,“是”(Being)是其广泛使用的核心概念,早在巴门尼德那里,“是”就作为哲学术语了。传统哲学对“是什么”的追问应追溯到柏拉图,柏拉图以相似的方式讨论过“是”、“不是”、“所是”或“是者”,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哲学就是关于“是者之为是者”的学问,中世纪神学甚至以“是”指称万能的上帝,黑格尔也声称,他的《逻辑学》的范畴体系的开端是“是”。

古希腊哲学以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为开端,由此开始了世界的本原、始基等问题的哲学思考,直到苏格拉底之前,他们在探寻世界本原问题上还未形成一个确定的“对象”,如“无限”、“气”、“火”、“原子”等等。所有这些关于世界本原的说法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一种流动性、非确定性。也就是说,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在世界本原上尚未形成一个抽象的、普遍性的概念,而到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期,特别是柏拉图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理念”(idea),并确定理念论,标志着从此以后世界的本原均被归结为一个最普遍的,同时也是最空洞的、最抽象的概念上,如“实体”(substance)、“绝对精神”等等。自古希腊哲学始,哲学的诉求就已确定在追求真理的方向上,在对真理的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诉求中,他们认为真理不能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应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因而,以通过运用范畴进行逻辑演绎对“是”及“是什么”的追问,就当然被看作是普遍性和必然性的保证,并被认为具有客观性。同时对“是什么”(是者)的追问也进一步加强了对“是”的规定。“是”与“是什么”这一提问方式经过柏拉图对二元世界划分的确立,构成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内在逻辑和本质规定,“是”与“是什么(是者)”的问题已经切断了同现实世界的联系而成为决定现实世界的“理念”。因而全部西方传统哲学都是以“是”作为全部逻辑体系开端的最具普遍性范畴的不断追问。

“是什么”的提问方式,始于泰勒斯的命题,水是万物的始基,经由巴门尼德的“存在”、柏拉图的“理念”,在黑格尔那里达到传统哲学的极致,“绝对精神”穷尽了一切可能。传统哲学以“是什么”的提问方式不断从个别、特殊、具体中抽象出普遍本体的追求,这种理论静观的哲学对世界无限的本体追问体现在否定有限的现实感性世界,认为流变的感性世界只是作为假象而存在,哲学家的目光总是盯住不动的本体,想要达到绝对的认识,追求终极的普遍的本体,寻求一种终极关怀。

马克思对西方哲学的颠倒首先体现在对其直接思想来源的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哲学的批判继承上。马克思对传统哲学的“颠倒”是真正意义上的“颠倒”,他拒绝传统哲学意义的任何视角,认为它们绝不提供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以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进入他的哲学。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他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经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的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在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方式,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他的社会制度。”很明显,马克思认为尽管费尔巴哈表现出推动德国哲学向唯物主义回归的努力,但他仍然没有跳出两个世界划分基础上的以“是什么”的方式追问世界,直观的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就在于它把“感性世界”混同于“自在世界”,认为我们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是以其自身为根据的自在的实体。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不能看到感性世界通过人的活动而对人的生成,不能看到人与感性世界之间的反思的对象性关系,即通过对象化的活动而在对象化的世界中确证自身的主体性,而只是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一种自在的、直观的对象。

我们知道,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一书中已经扬弃了近代唯物主义的直观性,马克思给黑格尔以高度评价,他说:“黑格尔《现象学》及其最后成果——作为推动原则和创造的原则的否定性的辩证法——的伟大之处首先在于,黑格尔把人的自我产生看作一个过程,把对象化看作失去对象,看作外化和这种外化的扬弃;因而,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他自己的劳动的结果。”虽然黑格尔所知道的劳动只是精神劳动,但在这里,蕴涵着马克思对“如何是”、“怎样是”的关注。在批判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和扬弃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之后,马克思以人的视角对人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可能性的关注决定了马克思对人的生活世界“如何是”、“怎样是”的提问方式,只有这样的提问方式才能实现“改变世界”的哲学宗旨,才能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给予最大的关注。马克思的提问方式实现了由对“是”或“是什么”的追问而转向对“如何是”和“怎样是”的转变。如前所述,传统形而上学的核心概念是“是”,通过逻辑演绎对“是”及“是什么”的追问,对流变世界背后的“真实”的始基、根据、基础的探究,这就隐含着一个前提,即在流变的世界背后有一个不变的“范本”存在,马克思的提问方式实现了真正的颠倒,即在追问的根本之处就不去考虑“是什么”,而是面对世界本身,即面对流变的现实世界,对这样的属人的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进行追问,对这样的感性生活世界的“如何是”及“怎样是”进行探究,即对现实的人的现实的历史的活动的关怀。马克思将理论视野倾注于人类社会的历史活动。通过对当下现实现存世界的把握,实现对现实现存世界的追问,不去追问“是”,而是去追问“如何是”、“怎样是”,即以现实的视角去追问现实的人对有限的把握将会“如何”、“怎样”,在这种提问方式之下,一切思考只有对有限的存在作意义或价值的未来可能性延伸的思考才有意义,因而马克思在其思考的逻辑起点上,即提问方式上开始了对传统哲学的颠覆,在“如何是”、“怎样是”的提问方式的追问之下,人首先是一个在世者、生活者、劳动者,而不是一个认识者,它作为现实的人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是一个不断生成、变化的具体生活过程。因此,在马克思哲学中就不存在永恒的可静观的抽象的本体,也不存在对与现实无关的世界的终极关怀和永恒理想,只有对历史中现实的人的对生活世界“如何是”或“怎样是”的现实批判和对未来所承载的价值诉求。

二、马克思对哲学的提问方式变革的意义

马克思哲学的提问方式解决的不是某个哲学观点或某种哲学样态的问题,而是在哲学提问方式上彻底完成了对西方传统哲学的颠倒,真正地完成了自柏拉图始至黑格尔的理论静观的对“是什么”的追问转而向“如何是”和“怎样是”的关怀,在哲学思维的出发点上完成了由理念的虚假无限性的构建向人的现实的感性生活世界的终极关怀,因而对于当代哲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随着马克思哲学提问方式的进一步显现,当代哲学将面临不同于传统哲学的问题和领域。马克思哲学是一种当代哲学,它对以往哲学进行了广泛汲取和融会贯通,在西方哲学史上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为不同的诠释留下了广阔的意义空间。哲学家的目光将停留在人的生活世界,并在对这个生活世界的批判、分析中指向对人类生活世界的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不去追问“是什么”,而去追问世界将“怎样”、“如何”,是以人的视角去追问人对有限世界的把握程度的“如何”、“怎样”,是对终将怎样的追问。当代西方哲学力图从存在论上颠覆传统哲学,彻底消解理念论的悬设,把哲学建基于生活世界,进而为人类找到栖息的家园。从胡塞尔首创“生活世界”概念,到海德格尔的“日常共在世界”,从维特根斯坦晚期的“生活形式”论,到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的“生活世界”观,都体现了这一重要的理论倾向。可见,对现实历史活动的生活世界观照标志着哲学所面对的问题和领域的重大转换,即从传统哲学对超感性本体世界的“是什么”的迷恋转向当代哲学对丰富的、完整的人的“怎样”和“如何”的世界的关注,其中蕴涵着深深的价值关怀和人文追求,显示了当代人摆脱生存困境的哲学努力。马克思通过批判近代传统哲学而展开的“新唯物主义”的提问方式,在哲学提问的根基处引发了哲学思维的变革,开辟了哲学前进的新方向。

马克思哲学的任务是将全部问题看作为“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反对并改变现有的事物就是要改造这个世界,就是要从批判的、革命的、否定的方面对待现存事物。对传统哲学来说,所谓新的世界(理念世界)与现实世界是隔离的,而对于马克思哲学来说,新世界只能在对现存世界的批判中才能够发现。因此,以往的哲学家都未能超越出“解释世界”的范围,而马克思哲学的任务在于要“改变世界”。因而,马克思对提问方式的变革同样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如何是”和“怎样是”的提问方式蕴涵着深刻的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可能性筹划。

马克思说:“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说来的生存过程,所以,关于他通过自身而诞生、关于他的产生过程,他有直观的、无可辩驳的证明。因为人和自然界的实在性,即人对人说来作为自然界的存在以及自然界对人说来作为人的存在,已经变成实践的、可以通过感觉直观的,所以,关于某种异己的存在物、关于凌驾于自然界和人之上的存在物的问题,即包含着对自然界和人的非实在性的承认的问题,在实践上已经成为不可能的了。”马克思的提问方式对于把握现实现存的生活世界,从而达到对其的超越以向理想的无限的指向提供了一种路向,从而可以理解对旧世界的批判中蕴涵着深刻的对未来新世界的实现的诉求。对于马克思而言,探究历史的意义不再是把握全部运动,而是全部在于运动。

马克思终其一生的追求都是对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对人的解放和自由的终极关怀,是人同自然、人同他人与社会以及人同自身之间的障碍的全面消解,是人作为主体对更大地发挥其主体作用的追求。马克思在对未来社会展开的无限可能性指向中,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与积极干预社会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构建展开了终极关怀。在传统哲学那里,在设定的理念世界中制造一个虚假的无限性,在那个可望不可及的“彼岸”世界实现着与人的生活世界无关的终极关怀,而马克思未来指向中的共产主义社会不但是一个价值理想目标,更是一场现实的运动。马克思在其直接的现实性的指向上对未来有一种价值维度的终极性的关怀。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充满未来的现实指向和价值指向的范畴。“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正是马克思哲学的“如何是”、“怎样是”的提问方式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真诚关注,才使马克思在批判旧世界中对于共产主义新世界的美好未来进行可能性筹划,并力图在现实的共产主义运动中实现。

提问方式范文篇10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性提问方法与对策

要想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要积极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提问题的有效性,因为提问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了教学效果。因此,针对于目前,小学语文提问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我们要积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提问策略的改进。

(一)提高问题质量,完善提问方式。首先,提高问题质量。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认识到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而提问的主体是教师,因此,问题的设计一定要根据小学生的基本特征,结合小学语文课程的主要内容而进行,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提问。教师问题的提出一定要做到具有引导性,也就是说,教师问题提出之后,学生会产生一定的疑问,从而向老师提出问题,这样就真正做到了高质量提问。其次,完善提问方式。小学语文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时,一定要保持轻松的表情、语态和语速,使问题的提出的形式适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这样学生才会感受到老师的亲切态度,从而提高学生回答问题并提出问题的积极性。在学生回答问题过程中,教师要摆正心态,细心聆听,从学生对问题的回答中教师会了解到学生的心理想法,同时教师要及时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进行点评,点评的态度要以鼓励为主,以提高学生回答问题的主动性。

(二)多元应用提问方法。课堂提问的方法有很多种,所起到的效果也有很多种,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回答能够锻炼思维,集中注意力,并能反馈学习成果。因此,教师在提问中应该多元应用提问方法。

第一,引导提问法。提问的主要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产生自己的思维,所以,教师要积极应用引导的方式提出问题,就比如,在学习揠苗助长这一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禾苗要想成长都需要哪些条件呢?”这时,学生就会根据他们生活经验积极思考并回答,比如说,水、阳光、肥沃的土壤等等,这时老师再进行一个转折,“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位庄稼人用什么样的方法让禾苗长高的呢?”这样学生就会在教师所提出问题的指引下,积极阅读课文,并找到答案,这样的提问方式对学生的思维有着很强的引导作用。

第二,启示型提问法。该提问方法主要目的在于启示学生的思维,就是“讲授某一问题、道理,但又不直接讲授,而是通过提问来引起学生的思考,直至悟出某个道理。”就比如,在学习水滴石穿相关道理时,老师就可以先用李白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对学生进行启示,让学生认识到李白的成功方法是从一个魔针的老婆婆那里总结出来的,正是因为他看到了老婆婆能把铁杵磨成细针,认识到只要认真努力,就没有办不到的事情。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与该内容很相似,也是从一个故事中悟出人生道理的文章,这时老师就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他们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看谁能最快找到。”这种方式能够启示学生从旧故事中找到掌握新知识的路径,从而拓宽学生的思维,既做到了学习新知识,也做到了温故知新。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