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改革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16:49:30

特色改革

特色改革范文篇1

1.1色彩构成的概念

构成(composition),即构造、解构、重构、组合之意。它是现代造型设计的流通语言、是视觉传达艺术重要的创作手法。构成具体地说就是遵循一定的审美规律,以理性的组合方式入手,表达感性的视觉形象。在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教学中,构成教学包括平面构成、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即所谓三大构成。而色彩构成是继写生等架上绘画训练之后又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认识色彩理论、掌握色彩形式法则的艺术设计专业独立的基础科目,它是探讨色彩物理、生理和心理特征,通过调整色彩关系(对比、调和、统一等)以获得良好色彩组合的学说,是具有方法论意义的构成体系之一。色彩构成还能够丰富学生的设计思维、提高审美的判断能力和倡导创新的变革精神,色彩构成的学习和掌握直接关系到今后设计作品中色彩修养和创意水平的高低。

为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色彩构成概念,在这里简要地追溯一下其发生、发展的演进过程。

1.2色彩构成的追溯

欧洲色彩艺术从传统架上绘画向现代表现色彩的过渡,经历了印象派、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和抽象派等最具革命性的阶段。19世纪,由于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摄影技术的日益成熟,一些有关色彩理论的科学论述为欧洲艺术家探索新的绘画表现奠定了理论基础,严重地动摇了一向视模仿自然色彩为全部目的的传统绘画信念。特别是印象派画家莫奈(claudemonet,1840-1926)等致力于大自然中环境与光线的研究,大胆地抛弃了传统的古典主义绘画的棕褐色调,采用鲜明的色彩和笔触进行户外写生创作。新印象派修拉(georgesseurat,1859-1891)等在研究光学和色彩学新理论的基础上,发明了用难以数计的小色点为基本语汇的"点彩画法",在色彩分析方面有所探索(点彩派技法与色彩构成教学中的"空间混合"有类似之处)。而后期印象派画家如凡·高(vangogh,1853-1890)等反对科学和客观的力量,虽然同样是画展现在眼前的习见事物,却加入了自己的主观成分。现代热抽象绘画的始祖康定斯基(wassilykandinsky,1866-1944)则比印象派画家更大胆地反叛了传统。在印象派画家那里,色彩还是依附于具象的物体之上,而在康定斯基的作品中,已见不到传统绘画中的具象物体,色彩已不再依附于任何具体的物象而存在,他使色彩从绘画中独立出来并具有其价值。[1]而作为冷抽象的代表人物蒙特里安(pietmondrian,1872-1944)只用三原色构成画面,探索色彩的抽象表现形式--几何构成。

抽象派的产生主要受到工业﹑科学技术的推动,当时现代派的建筑和环境,要求更为概括﹑精练和简化的艺术形式与之相适应。因此,色彩构成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当时社会大环境背景下、在色彩研究和创作实践两者互为因果和促进下,其结果才盛开在1919年德国魏玛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色彩教学课堂之中。这个由在包豪斯任教的三位艺术家康定斯基(1866-1944)、克利(1879-1940)、伊顿(1888-1967)等人开创的色彩教学体系,其目的在于一是理性地研究色彩本身各项性质,二是感性地开发色彩的构成表达。[2]特别是伊顿的色彩视觉课程(其思想凝聚在其所著的《色彩艺术》中),对当今的色彩构成教学体系起到了深远的影响作用。后来,日本人在包豪斯的基础上将之发展为独立的"色彩构成"的专门课程。[3]

在我国,虽然在20世纪上半叶陈之佛(1896-1962)、庞薰琹(1906-1985)也曾办起过"图案科",但经历了抗战、内战和动乱之后,直至20世纪下半叶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才从香港和日本引进了色彩构成课(也有人叫它"装饰色彩"课)。[4]其色彩构成理论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图案色彩"教学模式,使我国的色彩教育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色彩构成教育体系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但与我国的设计实践领域相比,无论观念还是手段,色彩构成仍是一个不太受重视的领地,处在停滞不前的边缘。

2教学改革动机

2.1颜料不是唯一表达色彩的介质

从架上绘画到色彩构成,前者的介质多为颜料,而后者的介质可以是颜料也可以是电脑显示屏,其终端介质载体为打印机或印刷器械。前者偏重感性认识,后者偏重理性抽象和感性运用。静物写生的架上绘画重色彩的再现,而色彩构成强调对色彩的组合和运用。如若使用架上绘画的颜料这种介质进行色彩构成训练,其优点在于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对颜料(如水粉、水彩)等介质的熟练掌握,但颜料手工制作作业费时、耗神,拉长了教学的实验课时,使学生把精力放在了画面的精工细做上,忽略了对色彩的研究与探讨,削弱了观察、思考和创新等思维方面的训练,其结果是"动手不动脑"。而且,架上绘画的色域范围小,颜料调配通常最多只能用到几十种颜料,调色后的色彩饱和度偏低,它能产生的色彩种数远远少于数字化电脑屏幕的rgb色彩色域。应该强调的是:表达色彩的颜料性能不是我们学习的目的,我们的目的是运用介质再现人肉眼所见的光的色彩世界。色彩构成的训练应该回到它的本质轨道上来,也就是对色彩的审美规律的把握和创造性的运用,而不是对某种介质的掌握。因此,以电脑取代颜料作为完成色彩构成训练的介质有可行之处。电脑作为现代高科技处理信息的工具,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摄取、存储和处理视觉形象的功能,为色彩构成教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设计表现形式和巨大的艺术潜能空间。

2.2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观念是催化剂

如上所述,若使用电脑为辅助色彩构成教学工具,这可大大节省制作时间,从而增强学生学习色彩构成的兴趣,并起到开拓大脑、活跃思维的作用,有效地把学习的重点放在思维训练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上。在以往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与传统的颜料绘制相比,许多学生表现出更依赖于电脑和彩色打印等先进技术手段而厌倦、反感传统的训练方法,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实践证明借助于电脑软件使得许多传统的训练手段变得易如反掌,而且效果也更丰富、更显现,比手工操作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在数字化时代新技术新观念不断更新的今天,迫使我们要重新拟定教学目标,增添新的教学内容,不断在教学上推陈出新,从而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色彩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将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研究为主的互动的教学新秩序。因此,电脑时代新技术新观念是催化剂,我们应充分利用其对色彩构成教学完善发展的"刷新"作用,将传统构成教学与先进的多媒体工具相结合,为传统色彩构成教学体系注入新鲜血液,产生新的活性因子,催化出更加合理和艳丽的教学奇葩。

2.3传统教学的弊病可能带来的危害

2.3.1束缚了学生审美认识能力的提高

构成课是认识课不是技法课,这是个必须明确的教学概念。[5]但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将构成课作为技法课上的现象屡屡存在,熟练的技巧及大量的训练其结果是扼杀了学生的直觉审美天性。而包豪斯色彩教学早就明确提出了"感知的教育"这个课题,它强调一切从零开始,用一种新的眼光来观察世界。[6]在传统的色彩构成教学中,我们过于偏重对色彩理论的经验认知,多采用模式化教学与训练,如三要素对比(如明度对比、纯度对比、色相对比)以及视知觉对比(如冷暖对比、面积对比)等等。这些方法虽然有利于明确把握和积累颜料的色彩经验,但往往会使作业显得呆板、程式化,缺乏新意,同时也会大大降低学生学习色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助于将精力和时间运用在更广阔的色彩领域,束缚了学生审美能力的自我提高。

"物在灵府,不在其目,故得于心、应于手"。注1,要真正提高色彩的审美能力,重在用心去理解和思考,不在于技巧的重复和堆砌,否则一旦表达的工具、对象变了,就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

2.3.2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与国外的学生相比我国的学生缺乏的是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我国的设计水平还未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虽说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创意上的不足是一个主要的因素。目前我们的教科书多从原理入手来展开色彩训练,注重对色彩原始本质的理性分析,而不注重对色彩现象创造性的主观分析和开发。加之艺术设计本科色彩构成教学学时有限,我们无法在短时间内把所有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但我们可以培养他们研究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正如英国利兹大学教授m·索斯马兹指出:"传统学院式教学的贬值在于它不注重领会和体验,而过于注重仅仅是验证那些理性的即成''''事实''''……。致使技巧方法变得比创造能力更为重要;问题解决的有教养变得比个人灵感体验和自己探究的能力更为重要。"[7]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重新树立创新意识,是当前我们亟待偏重和重视的教学倾向问题。

2.3.3影响我国色彩构成教育的特色发展

我们的色彩构成教育没有自己的理论特色和体系,这和我们一味向西方学习而不从传统中继承和吸取营养是有关的,加之缺乏对色彩构成一些专项课题和主题性设计的基础实验研究,才导致我们今天色彩构成教育停滞不前的局面。我国的色彩构成可以说在思想观念层面仍停留在20年前引进构成教育的水平,与我们飞速的设计理论和实践相比是相对滞后的,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回到研究色彩构成的本质目的上来,才会出现一些重量级前辈感慨传统图案教学与构成教学的冲突,进而担心后者有取代前者的趋势。[8]其实,要真正开拓我国的色彩构成特色的教育,与其抛弃传统不如承续历史文脉,以中国传统图案和色彩为主题设计去挖掘和重构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色彩构成教育之路。正如张道一先生在苏州大学百年校庆时所讲:"中国的设计艺术要上去,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别人"。[9]

3教学改革措施

3.1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

艺术设计学科的宗旨是培养创新型的专业人才,那么,色彩构成课也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创新目的一个重要的教学里程碑。要注重对已有优秀色彩案例的分析和审美,去感受和领悟色彩的本质、情感和规律,以培养色彩的表现和应用能力。我们学习色彩构成,应该着重于一种思维方式的训练,通过这种创新思维方式的开发,使色彩构成的作用呈现崭新的面貌,为以后的色彩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更加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提高对色彩的敏锐鉴赏能力。也就是以色彩研究为手段、以培养创新思维为目的,我们就能更好理解色彩构成研究的目标,就不会拘泥于颜料与电脑的介质以及传统图案与三大构成的主次之争,也便于我们解放思想,大胆地去研究色彩,挖掘色彩构成课的新的教学形式和内容。

3.2主题性设计多元化和创造力的培养

在色彩的基础设计教学当中,主题性的色彩构成训练,是探索色彩表现力的重要基础,是如何灵活地掌握和创造性地运用色彩的关键。主题性设计是设计领域的惯用手法,它的好处在于能够界定一个有文化属性和经济价值的课题,通过大量的背景资料的搜索和调研,创作和整合出新的价值观念和文化成果。在信息时代设计观念和方法急速发展的今天,新的色彩课程教学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供答案,这就是主题性设计教学的基本思路。主体设计是包豪斯基础课程取得巨大成功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关键因素之一。在德国仍是如此,老师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师生一起去实现,一起研究与分析,是一种互动的主题性设计教学。[10]在法国的艺术设计学院中色彩构成课中也开设有主题性系列作业(如题为"大师作品与设计运用的构成"等等)。[11]这样做,可以在主体性设计课中,把设计观念引入色彩构成课中,使学生在学习色彩的同时,提高创新能力的培养。主体性设计课题可以强调多元化,如"来自大自然的启示"、"色彩与数学"、"来自音乐的感受"、"分形艺术与色彩"等等,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视野和研究的范围,培养广泛的兴趣和摄取专门知识的能力。

3.3重视传统民族色彩的解构和融会

借鉴传统色彩,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色彩构成理念融会起来,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丰富中国特色的色彩构成教育,以服务于现代设计。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和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色彩搭配,唤起他们对色彩的地域特色的感知,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色彩的审美规律。中国传统色彩典范(如建筑彩画、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以及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等)是今天用以当代设计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它给人们以许多的启迪和广泛的内涵。这些典范凝聚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是我们学习民族风格的极好途径。而民族风格仍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

结语

清纪昀(1724-1805)有云:"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注2我们不可能抛开现有的色彩构成体系去创造一门新的传授色彩审美与运用的学说,但也不能固守"旧谱、古方",新时代新技术赋予我们新观念,色彩构成教学也不例外,其必然要与诸多新兴技术和知识发生关系,而快捷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和推陈出新的教学思路是实现创新目的重要保障。高等学校教育不可能穷尽或预见所有的专业内涵或未来的学科变化,也不能使学生一劳永逸地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但我们可以传授给学生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社会在发展,设计教育自然要随之改进。我们应该围绕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始终以此为目标与时俱进、与色共舞。

注释

注1:见(唐)符载《江陵陆侍御宅宴集·观张员外昼松石序》有:"观夫张公之艺,非画也,真道也。当其有事,已知夫遗去机巧,意冥玄化,而物在灵府,不在耳目,故得于心,应于手,孤姿绝状,触毫而出,气交冲漠,与神为徒。"

注2:见(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滦阳消夏录》:"满腹皆书能害事,腹中竟无一卷书,亦能害事。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又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参考文献

[1]李俊峰.《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j].甘肃教育.1997,(z2):91.

[2][4]洪锡徐.《素描与色彩,一个说不完的话题》[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5.

[3][8]常沙娜.《应该坚持传统图案的教学》[j].装饰.1997,(3):4-6.

[5]班石.《构成谈》[j].装饰.2002,(8):12.

[6]顾大庆.《设计的视知觉基础》[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2,(9):40.

[7][10]曹方.《教学札记:海斯特的四个课题及启示》[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及设计版).2001,(2):80,79.

特色改革范文篇2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再过五年,人类将进入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半个世纪以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苏联的解体,世界正向多极化发展,中国改革的成功、发展中国家的振兴,极大地改变着亚洲和世界的面貌。

当今世界处在一个大变动的历史时期,社会经济、政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国际竞争日益加剧,以微电子和电子计算机为主要标志的高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发展飞速,学科高度细分化和高度综合化日趋明显,产业革命的浪潮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产业结构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生活构造。一个世纪以来,现代设计为创造新的人类文明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一批批新产品进入亿万家庭,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几十年以“多、大、快”为特色的消耗能源型大工业文明正转向适应个人电气化、多样化、信息化、多功能、省能源、系列化、少批量、多品种方向,高技术民用化、普及化成效显著,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给设计展现了无限的可能性。知识和产品正在迅速老化。现在,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据统计,美国百货公司中90%商品是二、三十年前所没有的,再过二、三十年现在商品的90%又将消失。不少产品生产周期只有几个月、几天;美国的一些企业可在几秒钟内改变生产品种,以适应市场的竞争和需要。

在当今世界规模的商品竞争中,技术和设计成了成败的关键。在技术、质量、功能等条件无明显差别的情况下,设计成了决定胜负的因素。世界正由过去谁控制技术质量就控制市场逐步向谁控制设计就控制市场的方向发展。企业的新产品开发也正由技术优先逐步转向设计优先。为此,不少发达国家早已把设计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核心而列入国策,成为国家发展经济的秘密武器,在发达国家,设计早已成了热门的职业。据不完全统计,仅1亿人口的日本,战后培养了近20万现代设计人才(建筑及工艺美术设计人员不算)现有200多所学校办设计专业)在校生达2万人,设计事务所有1.5万个,人均年产值三千万日元。像松下、日立、东芝、丰田等一流企业中都拥有数百名设计师从事开发。仅四千万人口的南朝鲜79年才500名工业设计人员,现在有90个学校办设计专业,每年毕业1.3万设计专业学生。另据80年统计,每一百万人中设计人员的人数为:美国80人,奥地利76人,日本75人,南朝鲜50人,芬兰50人。近几年,日本的经济不景气,但设计教育仍在发展,新的设计大学和专业仍相继设立)同时出现了新的特点,即:不只是像过去那样只在艺术、工科和师范学科里开设计专业,现在在家政学科和人文学科中也设立新的设计学科,同时以生活文化、人类科学和环境信息等学科来构筑新的设计学科。

为了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世界各国都在进行着不同程度的变革,欧美、日本等国的设计教育也在进行新的改革探索:学科的合并、交叉合作、课程体系的改革;学科的改造日益明显。例如:日本千叶大学工学部已作出决定:将以特色著称的工业意匠学科和建筑学科及画像工学科合并成设计工学科,学科减少以增强学科之间的交叉。同时,日本文部省决定撤掉各大学的教养部(即基础课部)与其它学科合并,大量减少必修课程,增大学生在各专业、各学科的选修。有的国家还以课题项目为主组织各专业学生共同进行教学科研工作,以适应21世纪的人才需求。

国际上设计教学的变革,实际上反映了整个社会对设计的理解、认识和需求的变化。设计人员不只是企业产品开发需要,在生活、产业、社会等各个领域也都需要设计人员。这些领域不是仅从事形态、色彩等造型工作,而是起到创造新的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的关系,对社会提出新的假设,进而解决现实问题的职能。

正当我们在发展工业设计的时候,国际上再次对设计的原点重新认识,重新评价现代设计的功过。在反思伴随大工业急速发展的现代设计所带来的副作用,例如:环境的破坏、传统文化的衰亡、传统人际关系的变异,种种现代社会问题都与设计背离了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创造未来、造福人类的宗旨有关。不少设计师为了经济利益不惜为假冒伪劣产品涂脂抹粉、推波助澜。为此,可以说现在的设计充满着商业味的功利性和改良性,很少有真正创造的作品。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设计界今后重要的课题。

我国是一个拥有12亿人口、六千年文明历史、以农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我国的现代设计正在兴起热潮。

80年以后,工业设计才在我国迅速发展,80年代以前,仅中央工艺美院和无锡轻工业学院设置工业设计专业。近几年,已有数十个大学开设设计专业,但是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办学效率较低,教学质量不高,科学研究较弱,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以轻工系统为例:有一千多万职工,44个大行业,7万多个工厂,但只有6千多设计人员,平均11个工厂有1个设计人员。1.2万个大中型企业及1800多万个乡镇企业几乎都无设计部门,设计人员奇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126家汽车厂,600家改装厂,还有300多家专用车厂,2000多家零部件厂和37家摩托车厂,由于绝大部分汽车厂规模小,技术力量差,更无车型设计研究部门,因此只好模仿,采用外国车型,甚至连模具也进口。80年代后几年内共进口轿车100万辆,耗资130亿美元。我国由于包装不善,每年损失100亿元左右。我国现有室内装饰企业约四万个,由于缺乏技术和设计力量,装修质量不好,1500个涉外宾馆的工程50%由外商承包,大量资金外流,大量轻工产品“一等原料、二等包装、三等价格”的状况、以及抄袭模仿的现象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所有这一切给我国的经济建设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设计教育与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已不能再继续下去了,因此,加快设计学科的建设和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学体系势在必行。

二、我国设计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的设计教育不像艺术教育成熟,60年代只有两所院校,原来只在艺术和轻工院校里设置,现在综合大学、工科和师范院校中也纷纷开设设计专业,中专和成人教育更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现代设计的几个主要学科专业,我国已建立,设计学科除博士层次尚未建立外,硕士、本科、专科齐全。

解放后,特别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设计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人材辈出,成果卓著,为我国两个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由于现代设计教育在我国的历史较短,与国际先进水乎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就存在的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

1,教育思想和方法陈旧

目前,我国的设计教育还普遍存在专业求多求全,专业划分过窄,专业界限太清、缺乏交叉综合。教学方法为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家长式,以传授技能为主的师傅带徒弟等方式,缺乏启发式,缺乏对话研讨,忽视培养学生的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学能力。

2.培养目标不明确,

我国高等教育的

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三面向”“四有”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无疑设计教育的目标为:培养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各类高级设计专门人才。大学培养工程师这是在50年代学习苏联的一种模式。纵观世界还未看到有一个学校能在四年中培养出高级的设计人才。一般来说,在发达国家,像家电行业,必须大学毕业后在企业设计部门至少从事5年设计实践,在汽车行业则需10年以上才能独立从事本专业设计工作,要有相当水平则需10~20年时间。因为很多知识、技术、能力和素质必须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学到。怕培养目标写得不高就不是高校,就水平不高的想法是不对的。现在设计教学中专业设置和专业覆盖面大窄,知识老化、方法陈旧,目标过高或目标不清的状况直接影响到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和教学质量。因此,必须根据国家教育的总目标和专业的实际情况,从国情出发,正确确定各级各类专业的培养目标。

目前,国内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可以说大多流于形式,更无课程体系来保证,因为不少人认为这只是应付上级检查的文字工作,对培养目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国外,培养目标作为办学宗旨、理念,十分明确,而且与课程体系相一致,这是确保教育质量的前提。

3.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有待建立

大量事实证明,学生的质量和水平,重要的不取决于学什么专业,而取决于所学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及从中获得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现在我国的设计教育课程体系不明,主于课程、学位课程及其内涵、目标都不清,教师上课随意性大大,课程名称不规范,因人设课,盲目随意增加课程的现象还依然存在。

此外,特殊专业的整体培养机制,以及继续教育和培训体系还有待建立。

4。结构体系不完善

设计专业现有硕士、学士、专科及中专四个层次的人才结构体系。如何进一步明确各层欢的分工任务,各自办出特色还不够,存在盲目追求高层次教育,没肴在各自层次上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现在中专与大学开设的课程差不多,一方面存在中专有攀高的问题,但也反映本科的特色优势不足的问题。

5。教学质量有待提高

主要表现在;①教学内容陈旧,社会在前进、科技在发展,而课程内容仍以不变应万变;②专业知识面太窄,适应性不够;③轻理论重技能;④专业与基础脱节;⑤设计艺术与科技脱节,科技知识太少;⑥重纸面和模型效果,轻综合能力训练;⑦学生负担过重,布置作业缺乏科学性,学生忙于应付,不利用培养学生创造和自学能力;⑧办学条件有待改善,大多数设计专业,由于投入不足,专业书籍缺乏,工作室太小,设备简陋,计算机及现代多媒体设备不足,远不能适应现代教学、科研的需要

6。教学科学管理较弱

现在设计艺术专业普遍强调专业特点而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有的教师上课放任自流)养成学生自由散漫。教师打分随意性大、感情用事现象普遍存在,教学文件(大纲、计划、教材等)不全,科学规范的管理是学风建设和教学质量的保证。

7.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由于现代设计学科发展快,师资缺乏、学历层次、知识结构不合理,本科教本科、专科教本科等现象还存在,同时,有一部分教师由绘画、工艺美术和图学、机械、材料等改行,缺乏工业设计的实践和全面系统训练,尽管有高职称、高学历,但从事新学科工作尚显不足。留校教师比例太大,不利于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不少专业教师缺乏市场、工程等知识和实践经验。在市场经济冲击下、一些专业教师流动性大,热衷于创收,教学已成第二职业,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自我提高意识淡薄,教师知识单一,有待更新、充实、提高。

8,办学效率不高

现在设计专业普遍按纯艺术类师生比招生,且安排固定教室,班级人数少,有的学校师生比为1:3,与国际上相比差距较大。

9.“产、学、研”体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我国企业普遍缺乏科学技术、设计开发力量,学校又缺乏市场和商品化实践基地,建立互补、互利的“产学研”机制对企业和教育部有帮助。但由于企业承包,厂长普遍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规划,难以把产学结合提到议事日程上。

10.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善

现在国内设计专业的办学模式,缺乏创造性和特色,中国的高等教育是以照搬外国办学模式开始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高等教育“美国化”,解放后又照搬苏联的模式,改革开放后,我国又派人到各国去留学,又引进了一些模式。近几年工程教育又有偏向美国模式的倾向,盲目追求、模仿西方的办学模式在现代设计教育中还比较明显。学习世界各国的有益经验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各国的办学模式都有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是适合中国国情,建立中国特色和各校特色的办学模式。

11,学生素质不全面

由于招生方法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方法的问题,设计艺术专业学生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尤其外语、数理)知识面窄)综合能力不够,不少学生行为习惯较差,这个问题不但企业反映大,还直接影响学科和师资队伍建设。

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革改革的思考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性社会经济的急剧变革,要求我们必须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深入进行高等教育改革,加快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以培养出能够适应和引导21世纪发展的优秀人才。能否做到这一点,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兴衰存亡。

教育改革首先是观念更新,是教育思想的转变。体制改革是教育改革的关键,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率是根本目的。教育改革不只是政府行为和教育机构的任务,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心。教育改革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必须让所有的师生积极投身到这场迎接跨世纪挑战的改革中去。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以后,社会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高等学校正由原来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家高度集中计划、政府直接管理的旧体制逐渐形成国家统筹规划、宏观管理,高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原来的国家包培养、包分配,转向交费上学,毕业后自主择业。这就必然要求我们改革培养模式,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制订新的教学管理制度以适应社会和学生的多样化选择。

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因此,教育改革与经济改革还不相适应,而设计教育与重点大学重点学科的改革相比,又有明显差距,为此,必须加快设计艺术教育改革步伐,加大改革力度。

1.设计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

设计教学改革是我国教育改革组成部分,为此,必须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全面、准确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教育方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大胆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经验、方法、坚持“三个面向”,从国情出发,优化办学模式,

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克服盲目照搬西方办学模式的倾向,逐步形成适合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学课程体系。

2.要把全面素质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

随着信息化和国际化时代的到来,设计领域的扩大,未来社会对设计人员的全面素质要求将更加突出。

当前,整个世界文科教育的总趋势是,通过学科调整和建设,加强人才全面素质的培养。1983年召开的世界大学校长讨论会一致认为:理想的大学生应该具备三条标准:一是有专业知识,要掌握本学科的方法论;二是将本学科知识与实际生活、与其它学科知识相结合的能力;三是有良好的人格品质。

在西方国家青少年中,吸毒、暴力、乱伦等“富贵病”成为较普遍的现象。面对经济增长与道德沦落的二律背反,西方国家重视道德教育的呼声愈来愈高。美国总统克林顿在1994年签署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把对学生进行促进个人良好品德的教育规定为美国2000年国家八大教育目标中的重要内容。日本政府提出:德育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西方发达国家还在文科教育中调整并加强了德育教育,并在以下四方面进行德育内容改革:①注重对共同核心价值观的讲授;②注重对社会规范和民族精神内容的选取;③注重有关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技能训练;④注重选择培养学生道德认知力的内容。

长期以来,设计艺术教学体系中忽视了德育教育和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教育。尤其现在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一些学生娇生惯养,怕苦怕累怕劳动,缺乏学习自觉性和毅力,心理素质较差,经不起困难和挫折,不少学生憧憬、追求西方艺术家“风度”、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贪图安逸,不求上进,生活懒散,唯利是图,行为习惯较差,群体协作意识淡薄,缺乏强烈的敬业精神、事业性和历史责任感,学校中不良现象普遍存在。尽管这些现象不是主流,但若不加重视,势必造成危机。

设计艺术教育旨在培养两个文明的创造者。因此,设计师首先要有良好的人格和道德素养。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有效的德育教育,要克服本本主义和形式主义,设计艺术教育一定要深入生活,与民众相结合,只有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热爱民族文化、热爱自然的设计师,才能设计出真正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作品。设计师只有动情,才能使其作品动人、动心。松下幸之助讲过:道德如水,人喝了污染的水会生病。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如何纯化育人环境,搞好德育教育是设计教学的头等大事。

3,抓住学科特色,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在高等教育中,质量是生命,特色是优势。设计教学的改革关键在抓好学科特色,深入进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设计学科与艺术学科相通而又有鲜明特色,设计学科有很强的科学性、时代性、综合性、应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生活方式、生活文化、市场等因素而不断变化。

画家可以从构思到制作一个人完成,通过作品将作者个人的政治立场、思想修养、风格和技巧展现给观众。而设计师,尤其是工业设计师通过由他设计、由工厂生产的作品,不但要反映设计师的业务水平,更重要的是要反映广大消费者的功能和消费需要,要满足工厂的技术要求,要及时反映时代的科技成果等。工业设计师必须靠群体才能完成,从开发到生产,周期较长。

设计师以创造未来,造福人类,创造新的“人类棗自然棗社会”,创造新的人类文明为己任。随着社会的发展,设计领域不断拓宽,电子计算机、现代高科技在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设计领域正在发生由量到质的变化。因此,我国沿用的以美术教学为主体的设计教学模式已不能再适应培养跨世纪人才的要求,必须加快设计教学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设计教育自身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设计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关系到能否确保教学质量和培养跨世纪优秀人才的关键所在。

我国的工业设计教育还处在起步阶段,缺乏经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大部分院校还处在

建立或完善工业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阶段。加上各校情况不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慎重,要深入调查研究,以点带面搞试点,取得经验再加以推广。

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一定要在质量和特色上下功夫。商品“物以稀为贵”;文化则以特色著称。失去特色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设计教育也不例外。

现在绝大部分院校都热衷于模仿国内外名牌大学的办学模式,硬搬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缺乏自身的特色。可以说,没有特色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是没有生命力和缺乏竞争力的教育,抄袭和模仿决不是设计的本质,教学也一样。由于各国条件不同,设计教育既要与国际接轨,主要还要从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本国优秀传统、产业、文化及人才的优势,发挥本地区、本学校、多学科的优势来制订学科方向,设置专业及规模,办出自己的特色来。以日本工业设计师摇篮著称的日本干叶大学工学部工业意匠学科的四位博士导师,94年10月来我系访问看了教学成果展品后赞叹不己,认为比他们的水平高得多。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马蒂斯教授来访后也作出了同样高度的评价。其实在总体学科水平上,尤其是科学研究等方面,与他们存在一定差距,但正是我们系的办学特色令外国专家佩服。

今后的设计教育应该有同样的目标,但不是寻求统一的模式,而是发展自己的特色,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尤其在整个世界由物质不足转向精神不足的时代,特色教育显得特别重要。

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①各专业的主干、学位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比例及衔接关系。

②各专业知识板块的比例关系,如专业课专业基础课,与其它通识课程的比例。

③要充分考虑各层次的不同要求,防止目标过高,教学内容、要求混乱的情况。

④要充分考虑各专业的特色及专业间的交叉,以培养适合国情的一专多能、适应性较强的人才。

⑤必修与选修的比例关系。应尽可能减少必修课程,扩大跨专业,跨系甚至跨学校的选修,以培养未来急需的复合型人才)。

⑥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课程体系建立和改革,要完善和强化有特色的主干课程,逐步淘汰或减少过时的课程:增设和取消课程都要持慎重态度;新的课程体系与老的体系有很大变动时、应通过个别专业、个别班级搞试点,不宜轻率地全面推开。

⑦要处理好课程体系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台专业教学有其自身规律,不是企业生产产品,要维护课程体系的严肃性,一般必须有一个循环的试验,甚至更长。每年可以着重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体系不能轻易变动,每门课程必须是成熟的、完整的)不能把某一课程的一个环节或一个课题作为一门课来开,以免课程名称的混乱。

要处理好现代手段和基本功的关系。国外已办全部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设计专业。无可置疑,计算机是很重要的设计工具;但是无论计算机如何先进,尚不能代替人的创

造和感觉。因此,在掌握计算机以前,必须有扎实的基本功,否则会有碍于创造和感性的训练。

⑨处理好面向现实和未来的关系。教育十年树人,必须超前,但也要培养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⑩处理好借鉴外国经验与立足国情的关系。世界各国在工业设计学科发展的初期,都经历过学习模仿的阶段,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生活、文化的背景不同,人才需求不同,观念和方法不同,不少课程内容与现阶段国情是不相符的,不宜照搬。

⑾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关系。由于专业的特殊性,要在课程体系中保证一定的社会实践,如果室内设计专业学生有参加一个工程全过程的实践,其社会适应能力会更强。

⑿基础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现在入学的艺术类学生,绝大部分经过几年业余专业训练,有较好的素描、色彩等专业基础。然而,入学后仍有1一2年的素描:色彩课程,这方面的进步其实也很小,对专业的帮助并不大,到三年级上专业课太晚,毕业生在这方面反映较大。

⒀要处理好教学科研的关系。

⒁课程体系不仅要体现科学性、综合性、先进性,还要充分考虑可操作柱。

⒂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关系,教学内容及方法是确保课程体系得以实施的关键。教学内容既要广而新,又要有一定的深度。教学方法要启发式、讨论式,要加强师生对话,自由研讨。通过每门课的各个环节,加强对学生全面的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思考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进行设计教育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必须实行学分制和制订新的管理体制,否则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4.加强学科改发

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原来很有特色的专业,尽管师资力量很强,办学条件较好,但由于专业面窄,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和方法陈旧,忽视了学科改造,造成生源不足)分配困难的情况。国内外一些高等院校,根据社会需求,加强学科改造而成为热门专业的例子举不胜举。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更新观念,坚持“三个面向”,打破学科和专业界限,强化特色,一定能深受社会欢迎。

设计教育要适应市场经济,但决不是把学校槁成创收实体、拆墙办公司,也决不是像唱流行歌曲那样来建立课程体系。学科改造也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5.关于模式、类型和层次

我国的设计教育尽管近几年发展迅速,但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多,需求大,人才供求矛盾突出,按现在设计教育体制和培养速度,我们正在拉大与国际的差距。我国数以百万、千方计的企业何时能都分到一个设计人员呢?产品抄袭模仿、大起大落状况又何时能结束呢?在“入关”后,我们很多好的产品没有优秀的设计如何能在国际市场有竞争力呢?无疑光靠封闭式学院派的教育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因此,必须解放思想,打破学校学科、专业界限,多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培养设计人才。

①设计教育现在主要通过艺术和工科两种模式培养设计人才,今后还应在师范人文、社会、经济等学科培养面向未来,具有高素质和特长的从事设计文化、设计经济、设计管理和研究的复合交叉型人才。

②应培养三种类型设计人员,即:实务型、协调型和决策型人才。

实务型:是大量从事具体设计工作的第一线人员,是现在培养的主体。

协调型:是指具有设计能力而主要从事设计管理参与各方面协调等工作。这类人才不要、设计技能很过硬,但要有根强的协调说服能力,以加快科技成果及设计成果的商品化进程。

决策性:是指主要从事现有商品开发规划,设计研究及未来社会需求预测、规划研究等工作。这类人才需要有广博的知识、全面的素质和综合的能力。

现在我们的设计教育主要停留在实务型上,后两种人才十分紧缺。

③办学层次:现在高等设计教育层次主要为硕士、学士、专科。除史论有博士学位外其它学科还无博士课程。目前,国外有博士学位的设计学科很少。在日本虽有三个学校可以授予,但目前只有千叶大学有工业设计博士生,今后要加快建立设计学科博士点。

博士课程,主要培养具有多学科知识素质,能从事设计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理论研究的高级科研、教学人才。似理论研究为主,并要求有独创住见解和学术建树,要防止把博士培养成“窄士”。

硕士课程,主要培养能从事设计科学的应用研究及开发设计的科研、教学人才,有较好的理论素质和设计能力,有一走的“发现”能力,和较好的外语、计算机能力。

学士课程:主要培养能从事新产品开发设计、研制和具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设计人员,要有过硬的一专多能业务水平和综合能力。

专科课程:主要培养在企业设计部门第一线从事具体设计制作及管理的设计人员。

6.建立设计教育的社会体系

建议:

①设计教学要从幼儿抓起,并将中小学纯美术教学转变为美术初步设计相结合创造性必修课程。要加强动手能力的手工劳作。

②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各地应补充传统文化产业内容并作为必修内容,以从小培养儿童热爱民族传统文化,同时确保地方产业后继有人,例如,景德镇陶瓷,常熟花边,宜兴紫砂,苏州刺诱,无锡泥人,山东草编,浙江竹编等都应作为当地中小学美术课中必修的内容。

③加强设计人员的继续教育

鉴于我国紧缺设计人员,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以解决社会需求。

现在企业中,绝大多数设计人员专业知识技能者化,专业面过窄,方法陈旧,信息闭塞,设备简陋,加上资料少,外语水平低,很少有机会提高,因此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建议制订政策,建立定期、限时进修制度,把继续教育作为考核设计人员和企业的重要方面来抓。

④要进行利用各种媒体向所有的民众进行设计普及教育。要把设计作为国民素质教育组成部分,广泛宣传,人民大众不仅是消费者,又是设计者,民众中蕴藏着极大的创造潜能,普及设计知识,开展“一人一品”“一厂一品”、“一乡一村一品”等小设计活动,发动广大群众发掘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产品,对提高国民素质弘扬民族文化,发展地方产业将产生深远影响。

“生活就是教育,社会就是大学”,我们要把设计教育从大学的课堂里解放出来,交给企业家,作为企业发展的武器,交给民众,成为生活的必需,最终变“学校办社会”为“社会办学校”,从根本上提高中华民族的文化素质。

7.加强设计教育的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的成果从来都是衡量一个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

长期以来设计教育停留在单一的技能训练,轻视设计科学的理论及设计教育的理论研究,国内设计院校、设计学科都无象样的科研设施,设计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很少,加上学校科研条件困难和基础研究清

苦,从事者更少,与人文、社会、自然科学领域相比,无论数量、质量都有很大差距。这是与具有几千年传统文化极不相称的。设计教学不同于作坊培养艺徒;有其科学性、系统性、规律性,可是长期以来很少有人把设计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研究,跟着感觉走,凭经验传授,作品说明一切的现象还十分普遍:教师、工匠、设计师是不同的三种职业,设计师和工匠以设计制作优秀的作品为目标,而教师则以培养优秀的设计人才为“产品”,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是本质上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素质要求,不能混为一谈。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加强设计教学的科学研究已刻不容缓。

8.建立研修中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他是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我国目前的工业设计师资主要来自三方面:①美术和工艺美术;②工程,如图学、机械、材料;③美学和艺术学理论。这些领域的知识都是必须的,但由于我国工业设计刚起步,缺乏象在世界一流企业设计部门长期从事设计实践后来转入教育的优秀人才,即使到国外留学和在国外企业短期实践,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加快师资队伍建设的任务十分紧迫。

此外设计学科师资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

建议:利用现有办学条件较好的院校建立1-2个具有现代化设施和能进行多学科培训的综合性师资研修中心,定期定时进行培训。同时,要把教师的限期进修(如之年内必须进修一门新课)及成绩作为考核晋级的重要依据。

9.改革现行招生制度

亚洲各国几乎都是考试“王国”,名目繁多、劳命伤财。现行设计类程式化的招生以按专业优先的方法很难检验学生的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现在很多考生不是对专业十分了解而报考的、而是因为文化课不行才转学设计艺术的,因而不少学生虽然美术基础较好但文化素质较差,后劲不足。工科类入学的学生中也存在文化成绩很高,会读书,但缺乏创造精神和较好的艺术修养的情况,设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来讲与招生制度有一定关系。中国是人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每年有数以万计的考生报考设计艺术专业,竞争十分激烈,招生制度是指挥棒,只要有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考试选拔方法,一定能选拔出一大批既有较高文化素质,又有较好专业基础和特长的多种优秀人才。建议招生考试由技能选拔转向考核学生的全面素质,专业适应性,创造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要不拘一格发现招收人才,改变一次考试一锤定音的传统方法。

10.加强设计教育的宏观管理

近几年设计学科迅速发展对推动我国工业设计事业,满足社会需求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一些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状况确实令人忧虑,同一学历各校之间学生质量差异很大。为此,建议教委要制订规范,既要积极支持,又要加强宏观管理,定期组织专家组考评,不合格的要限期整改。当前要抓好重点学科建设,支持老学科的改造,建立国内空白学科、宏观合理调整专业布点,宏观控制开设低效益重复专业,防止设计教育大起大落。

上述思考提出来和大家一起研讨,不妥处敬请各位同行和领导教正。

特色改革范文篇3

依据学校整体“四选三择,多元成长”课改试点方案,分别在选择机制、提供多元课程资源、实行灵活弹性的学分管理等三个方面来实现特色专业的多元育人目标。科学、合理地构建“公共必修+44X2N”选择性课程结构,开设符合教育规律、学生需求和成长规律的选择性课程,包括体验性课程、技能提升课程、素养养成课程和兴趣特长培养课程等,引导学生形成多元成长观,为学生的自主选择、个性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1.先体验后选择打通就业与升学互通道路,完善内涵发展之道,充分体现学生自主选择的多元性。“四选”是内容,即所有高一入校学生都有选择专业就业、选择专业升学、选择课程和选择学制的机会;“三择”是三个时间点(三次选择机会),即高一第一学期———大类体验期后的专业大类选择,高一第二学期第一周———专业体验周后的专业方向选择,高一第一学期末、第二学期期中、期末———适应性学习后的就业与升学选择。硖石灯彩特色专业2016年为高一学生提供了781人次的专业大类选择体验。目前,2015级学生因体验了灯彩课程而最终选择进入硖石灯彩专业学习的学生有43人,活动传承受众面广,授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已经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学校特色的专业课改机制,有效地推动了特色专业的发展。这一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体现了“四选三择,多元成长”课改理念,成为学校实施选择性课改的成功案例。2.课程开发多元化以浙江省课改“核心课程+自选课程”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指导思想,根据学校各大专业及对应行业要求,搭建形成“公共必修+44X2N”的学校层面课程结构。(1)公共必修课设置。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大纲》要求,开好开足语文、数学、外语、德育、心理健康、体育等相关基础课程,重视基础积累,关注学生身心健康。(2)专业课程开发。从展现特色专业大类广度、显现专业大类主要方向深度以及聚焦专业重点发展方向的维度出发,将这些知识技能组合成“课程包”,每个专业大类将展现广度的形成4个专业体验包,显现深度的形成4个专业方向项目,聚焦重点方向的形成X个专业必修项目、2个专业辅修项目。(3)素养课程开发。根据学生求职就业和职场发展需求,提炼出六种职业素养,即“说、写、礼仪、公关、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设计”。并结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开设其他素养类课程,将这些素养课程归类组成N个素养包组成。在这个课程结构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兴趣爱好选取不同的课程进行学习,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公共必修+44X2N”选择性结构的具体课程实施安排如图1。3.特色专业课程改革简介硖石灯彩特色专业作为浙江省特色专业,隶属于工艺美术专业,其专业课也必须根据“公共必修+44X2N”的框架结构进行重新开发构建(如图2)。首先,将工艺美术对应岗位广度的整合成四大块———灯彩陶艺体验包、淘宝美工体验包、自选体验包1、自选体验包2,自选体验包是学生对工艺美术专业外的专业体验。将显现专业岗位深度知识技能的内容整合成四大块———平面设计方向项目、灯彩陶艺方向项目、自选方向项目1、自选方向项目2,自选方向项目是学生在工艺美术专业下不同方向的内容。这些组成了44X2N的前两个“44”,对于本专业的体验性内容及方向性内容,开发整理形成辅助教学的文本资料“我想做硖石灯彩”。自选体验包1、自选体验包2和自选方向项目1、自选方向项目2在其他专业的校本教材中。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以校编教材为中心,开发由“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平面设计”“淘宝美工”等组成的专业必修课,就是“X”。工艺美术专业就业方向,把“平面设计综合实训+灯彩陶艺综合实训”作为专项技能就是“2”。提升学生素养的知识技能组成”N”个资源包,其中又分为限定选修与自由选修,保证学生必要的就业与发展知识,又释放学生的自由发展能力。4.弹性学分完善学业评价采用“五维一体”的学分制管理,从课程学分、德育学分、素养学分、证书学分和毕业实习学分5个方面给学生做出评价,并使用学分计量(见图3,P112)。根据每个专业的最低毕业学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本专业内获得的有效学分来决定选择自己的毕业时间,最早可提前一个学期毕业。另外,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对于大多数课程均在基本学分上配有奖励学分,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对于在专业技能竞赛、创业创新大赛、文明风采大赛等获奖的学生,根据《学分管理条例》,也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二、选择性课改带来的改变

1.扩大专业受众面本专业面向全校高一学生提供硖石灯彩体验课程,受众面不断扩大,为普及硖石灯彩、提高特色专业认识以及培育传承接班人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高二年级通过选择专业方向进入到特色专业学习的学生数稳步增长,这就为本专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传承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并且,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明显提升,大大促进了特色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2.提升专业知名度特色专业进行课程改革实践以来,特色专业的教学基地迎接各级领导和兄弟学校来特色专业教学基地参观访问达50多次。同时师生积极参加“非遗”各项展示活动,提升专业知名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例如,灯彩教师在嘉兴市“嘉禾活力课堂展示周”开设公开课;2016年10月,比利时列日圣罗威妮卡中学师生来特色专业基地交流。3.成果展现特色化(1)校本教材有序完善。硖石灯彩体验包(硖石灯彩初级版)的开发工作已经进入到后期的装帧设计环节,在此基础上,将继续进行中级、高级版的开发,从而将硖石灯彩教材形成一系列较为完整的特色校本教材。(2)产学结合不断创新。2016年,依托学校教学特区的电子商务和营销优势,与之探讨成立的“硖石灯彩淘宝店”将上线运营。这将是特色专业在产学研训一体化研究方面的有效探索。将依托网络的销售优势,进一步探究“硖石灯彩”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的尝试,这也标志着学校的特色专业发展又向前迈出了重要一步。(3)科研引领协同发展。为使本专业的教学更加科学发展,2014年组织实施了嘉兴市规划课题“中职传承教学基地内涵建设提升的研究实践”,并于今年顺利完成结题工作。课题的研究将注重课程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着力解决特色专业课程开发的合理性和规范性,从而更加科学地引领和指导专业发展。(4)师生发展再创佳绩。师生作品参加各级各类灯彩大赛获奖:师生灯彩作品获得“201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大赛”一等奖、2016年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大赛一等奖;2016年2月,笔者被评为嘉兴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项目(硖石灯彩)代表性传承人。课程改革带来的变化是有目共睹的,特色专业选择性课程改革也已初显成效,师生发展更加和谐,传承教学更加有效。特别是通过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提供更加丰富的课程资源,激发了学生学习硖石灯彩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特色专业技能的自主性,提升了学生的内驱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们将努力让更多的学生能进入自我激励、自我发展的人生轨道,实现学校育人目标,为特色专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作者:寿斌杰 单位:浙江省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特色改革范文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地方特色;药学实验

高等药学职业教育旨在培养适应制药企业、药品检验部门以及药品营销企业等的一线工作岗位需求的技能应用型人才。实验教学是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专业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药学实验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药学实验教学在药学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性地位[1]。

1高职高专药学实验教学现状

目前,高职高专院校药学实验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实验教材滞后于当前药学发展状况,未能及时收录学科前沿知识,实验项目大多用经典实验,与学科的发展和实际岗位需求不符;实验试剂、仪器和方法一般由实验教师事先安排好,学生被动完成实验任务,缺乏灵活性,只适合进行基本操作练习;实验教学中多采用以教师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学生被动学习,依靠机械、简单的重复操作来获取操作技能[2];药剂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药学各科往往注重自身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却忽视了彼此的交叉渗透,缺乏联系[3-4],实验项目大多是孤立的,与实际药物研发、生产、检验、销售等工作过程脱节,此外,长期单模块的实验教学也使学生的宏观视野受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2我院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我院自开设药学专业以来一直以传统实验教学方式进行实验教学,导致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较低,主动、能动性得不到调动。随着制药行业的发展,制药新技术不断涌现,制药设备不断更新,与其他院校雷同的实验内容与药学发展需求不符,并且与岗位需求难以对接,培养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势必和岗位脱节。我院基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求新时代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职业素养,提高学生技能水平,使学生能胜任药物生产、检验、销售等不同岗位工作,满足企业需求。2.1创新实验项目。黄山是新安医学的发源地。我院地处黄山,皖南山区自然生态环境较好,蕴藏着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其中大宗药材400余种,地道药材和珍稀品种60余种[5]。这些中药材资源是历史上新安医学发展的基础,也为现代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资源,还吸引了一些中药爱好者和学者过来采集、研究,同时为我院药学实验教学提供了便利。针对目前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药学专业课程设置与专业背景,我项目组根据黄山地方特色,利用黄山丰富的中药材资源,探索开发具有适合本院特色的创新性实验项目。以往的药学实验项目都是一些比较经典或非常成熟的项目,所以大多数院校的实验项目是雷同的,不具有创新性,也不具有地方和学校特色。可设计野外中药学、生药学实验项目,将药学各学科紧密联系起来,凸显我院的地方特色,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2.2创新实验教学形式。我项目组以学科群为基础,以专业功能实验室为微观基础,通过长期探索,逐渐形成一体化、多模块,能模拟药品生产环节的创新实验教学模式。通过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围绕药物研究与开发、使用、销售等,构建包括当地特色药材有效成分分离提取、药物制剂、药物分析、药效学与安全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等内容的一体化、多模块、开放式的实验教学体系[6-7]。比如,与当地中药材加工生产企业———天目药业建立合作关系,着力培养学生企业相关岗位所需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与当地药检所合作,将实验所得产品按药检部门要求进行分析检验,培养学生药物生产、质检等岗位所需技能,与企业要求接轨。以实验教学改革带动实验室建设,构建以大药学为中心的宏观教学模式,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转变为能适应学生未来不同岗位需求的开放性、综合性实验相结合的多层次实验教学,并将创新创业理念融入实验教学中。2.3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传统的实验教学通常采取与理论课相同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并且由于实验场地、时间、设备的限制,不能保证每位学生严格按照《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熟练操作每台设备。为此,我院开展多媒体视频教学,并配备虚拟仿真软件,解决实验教学的空间、时间和场地问题。虚拟仿真软件通过模拟医药企业真实的生产车间环境,将某药品某生产环节中的设备使用情况、操作过程等再现,学生犹如进入真正的生产车间进行操作一样。使用虚拟仿真软件进行操作练习,学生可避免因初始操作时技能未完全掌握而造成的安全隐患和经济损失。虚拟仿真软件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升级,不会因为制药技术的进步而像老设备一样被淘汰。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就能通过体验式学习,掌握医药生产企业岗位所需操作技能。实验过程中的操作重点与操作规范、操作错误可能产生哪些实验结果,都可通过虚拟仿真软件反映出来,使学生印象深刻,从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此外,虚拟仿真软件的应用还可以解决实验过程中一些易耗品、危险品的采购和管理问题。比如,药理实验需要大量小鼠、兔子和一些特殊管理药品,可利用虚拟仿真软件模拟现实操作,解决动物的采购、饲养和特殊药品管理等问题。2.4创新实验教学资源。结合我院计算机与电子应用等专业资源,并与当地制药企业合作,共同研发药学实验教学软件,开发具有适合我院特色的实验项目,编写校本实验教材,使教学内容和教材与行业发展状况相符。

3我院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成效

3.1提高学生实验兴趣和创新能力。野外生药学实验项目实施过程中,学生动手采摘中药的热情和兴趣被激发,并能结合实际提出问题,提高解决问题能力。这种实验项目能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自由宽松的环境使得学生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学生可利用采摘的药用植物制作中药标本,并参加校园展览活动等,增强成就感,激发创新动力。当地有特色的大量药用植物则为教师开展实验项目研究提供了支持,比如,我项目组正对采摘的黄山贡菊进行药食同源方面研究。3.2培养学生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的责任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药品是特殊商品,其质量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药品的安全性是第一位的,需要分析可能对药品质量造成影响的各环节。药学实验涉及大量有毒化学试剂,如果操作不当,不仅得不到预期结果,还可能造成安全问题[8]。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药品质量安全和生产安全的责任意识非常必要。在多媒体教学和虚拟仿真软件教学中,教师将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和紧急处理措施制作成图片与视频给学生观看,与教师直接讲授相比,这样更直观生动,能使学生将“安全生产”和“药品质量第一”意识进行内化。实验中对学生进行分组,任务分工到人,学生互相配合,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培养组织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3.3提高教师教学和科研水平。与传统实验相比,创新实验内容和项目对教师有更高要求。要求教师结合地方特色,利用道地药材设计实验,将天然药物分离、提取、制剂和药物分析等环节联系起来,构建多学科一体化的实验教学体系;要求教师具备以大药学为中心的综合实验教学全局观,并结合企业各制药环节进行实验内容分解。在学生实验之前,针对每个实验项目,教师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精力去查文献、设计,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实验。

本项目研究极大地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我项目组对采摘的黄山贡菊进行药食同源方面研究已获初效,相关专利正在申请。以上是我院在高职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方面进行的初步探索和实践,还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以使药学实验教学与一线岗位要求接轨,培养国家与社会所需的药学专业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吴迪,焦雪,令狐浪.药学综合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及实践思考[J].广东化工,2017,44(20):172-173.

[2]陈灿,蒋庆琳,臧志和.我校药学专业药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药房,2015,26(30):4301-4303.

[3]徐蕴,赏后勤,高晨.对推进药学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理性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6,15(5):35-36.

[4]刘叔华.对药学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考[J].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3):10-12.

[5]王键,郜峦,黄辉.新安医学的形成因素和学术价值[J].中医文献,2009(3):1-4.

[6]张超,谭茵,罗健东.药学实验中心建设与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7,29(10):95-97.

[7]林静,郭嘉亮,彭丽洁.“双链”融合创新教学模式在药物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药学教育,2017,33(5):69-72.

特色改革范文篇5

一、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稳步提升。

上半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15415亩,产量达到了4271吨,比去年增长11%,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900亩,玉米播种面积3342亩,红苕播种面积1430亩,洋芋播种面积635亩,总产量114吨,豆类播种面积500亩,杂粮播种面积400亩,油菜播种面积2500亩,总产量304吨,全年完成烤烟种植面积1283亩,完成大蒜种植面积800亩,产量120吨,多数农户能按照技术标准进行科学化种植。今年,我乡的烤烟、水稻、玉米长势良好,病虫害较少,是一片丰富的大好景象。

畜牧业较快发展,畜牧产值比重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有所上升,上半年,存栏大牲畜1829头,存栏生猪6352头,能繁殖的母猪2156头,三元杂交猪3385头,存栏山羊3120只,存栏家禽22365羽;半年出栏大牲畜1188头,出栏生猪2256头,其中三元杂交猪1128头,出栏山羊1878只,出栏家禽11845羽,但今年畜牧市场不稳定,从6月12日起猪肉已从原来的20元/公斤降到16元/公斤,其它畜牧产品也相继降了1-2元/公斤。

半年来,我乡已规划完成新建茶园1400亩(街联村胜利组至牡丹花—茶山一线600亩,香家湾村刘家岩至氽头山一线400亩,××村烧家湾至桃子坝一线400亩)。完成了全乡1400亩的茶园土壤采样送检工作。

二、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上半年,财政收入完成423600元,地税完成298560元,国税完成164230元;2、财政支出完成524646元。政府办公室相关机构事务支出398630元;文体广播支出23563元;农业水利支出102453元。

三、集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

完成了××小城镇规划和土地修编工作;完成了天山街涉及100多户农户76亩的征地补偿工作和××中学、××小学校园建设的征地补偿工作;落实县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完成了保卫村30万元的整村推进工程项目建设;新建400多万元的街道人饮工程建设项目;新建成××乡八一至三合场7公里通村公路建设;新建完成了××乡八一至高桥村良田坝8公里通村公路建设;新建五一村枫香坝至庐山5公里通组公路建设;新建了龙江村榭家至石梯子1.5公里通组公路建设;维修改造江山村侯家至万江公路;完成了张亭油路建设占地协调工作;建成街联村文化室1间,完成120口农村沼气池建设任务;初步拟定了八一村红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预算与设计工作。

四、其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按照县下达的任务目标,坚持常抓不懈、真抓实干工作思路,加大计生政策宣传力度,完善人口信息化管理,落实计生奖励扶助政策。在狠抓“四术”工作上下功夫的同时,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访谈服务活动。2至3月份开展为期2个月的“三查”服务活动。4月底,安排3个工作小组深入5个村开展为期10天的计划生育核查工作,对当年出生、新婚、死亡、孕情进行核查摸底并入户开展访谈活动,使我乡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半年来,投入经费3万多元,落实手术170例,其中结扎57例,上环100例,人流13例,三查1246人次,其中重点人群583人,全乡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符合法定生育率达常住人口97.3%,流动人口政策生育率68%,征收社会抚养72100元。

加强综治工作领导,有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增强政务村务透明度,群众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党群干群日益密切。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咨询活动,下村宣传16场次,有效解决群众的诉求,维护农村稳定。深入开展“两抢一盗”,严厉打击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今年春节、“两会”和中考、高考、“6.4”期间,乡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由乡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派出所所长任副组长的治安整治工作组,加大宣传力度,悬挂横额20多条,加强群防群体治,充分发挥联防队员作用,借助公安干警、治安巡逻人员白天、夜间巡逻,使××乡治安形势良好。

安全生产工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安全大检查10次,对发现的隐患都已一一整改;上路查车112天次,共查车687台次,现场纠正违章48次,处罚违章驾驶员87人次,组织驾驶员安全知识学习培训3次;林业站对林管员、看山人员也组织学习安全防火知识二次;派出所对全乡爆破员安全培训了4次;安监站对烟花炮竹经营个体户和非煤矿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安办、道安办、农业服务中心、村管所等安全职能部门也分别到各所学校上安全课共计8次,没有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示范乡镇”的创建工作进入初步正常轨道。

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这一重点,今年新增解决贫困人口温饱184人,实际净减少贫困人口134人;新增解决低收入贫困人口120人,返贫21人,解决温饱转入低收入人口70人,实际净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29人,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解温任务。

“两基”、“普实”工作获省验收合格,全乡的办学教学条件逐年得以改善,“两基”、“普实”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到2009年全乡在校生人数已达330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8%,初中升学率达到了90.5%。

支农惠农力度得到加大,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惠及全乡农民3578户,落实种粮直补资金283560元,母猪补助款45890元,落实家电下乡补贴9户,2645元。卫生设备逐渐完善,卫生院购进了x光机、b超机,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医疗救助15户68745元,开展了以村为单位的定点接种,接种覆盖率达100%,接种率达98%,完善了结核病的系统管理;全乡参合率90.3%,报批了10家定点医疗机构,全年补偿资金187668.98元,其中住院补偿105608.08元,门诊补偿82060.9元。

特色改革范文篇6

一、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稳步提升。

上半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15415亩,产量达到了4271吨,比去年增长11%,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900亩,玉米播种面积3342亩,红苕播种面积1430亩,洋芋播种面积635亩,总产量114吨,豆类播种面积500亩,杂粮播种面积400亩,油菜播种面积2500亩,总产量304吨,全年完成烤烟种植面积1283亩,完成大蒜种植面积800亩,产量120吨,多数农户能按照技术标准进行科学化种植。今年,我乡的烤烟、水稻、玉米长势良好,病虫害较少,是一片丰富的大好景象。

畜牧业较快发展,畜牧产值比重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有所上升,上半年,存栏大牲畜1829头,存栏生猪6352头,能繁殖的母猪2156头,三元杂交猪3385头,存栏山羊3120只,存栏家禽22365羽;半年出栏大牲畜1188头,出栏生猪2256头,其中三元杂交猪1128头,出栏山羊1878只,出栏家禽11845羽,但今年畜牧市场不稳定,从6月12日起猪肉已从原来的20元/公斤降到16元/公斤,其它畜牧产品也相继降了1-2元/公斤。

半年来,我乡已规划完成新建茶园1400亩(街联村胜利组至牡丹花—茶山一线600亩,香家湾村刘家岩至氽头山一线400亩,××村烧家湾至桃子坝一线400亩)。完成了全乡1400亩的茶园土壤采样送检工作。

二、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上半年,财政收入完成423600元,地税完成298560元,国税完成164230元;2、财政支出完成524646元。政府办公室相关机构事务支出398630元;文体广播支出23563元;农业水利支出102453元。

三、集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

完成了××小城镇规划和土地修编工作;完成了天山街涉及100多户农户76亩的征地补偿工作和××中学、××小学校园建设的征地补偿工作;落实县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完成了保卫村30万元的整村推进工程项目建设;新建400多万元的街道人饮工程建设项目;新建成××乡八一至三合场7公里通村公路建设;新建完成了××乡八一至高桥村良田坝8公里通村公路建设;新建五一村枫香坝至庐山5公里通组公路建设;新建了龙江村榭家至石梯子1.5公里通组公路建设;维修改造江山村侯家至万江公路;完成了张亭油路建设占地协调工作;建成街联村文化室1间,完成120口农村沼气池建设任务;初步拟定了八一村红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预算与设计工作。

四、其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按照县下达的任务目标,坚持常抓不懈、真抓实干工作思路,加大计生政策宣传力度,完善人口信息化管理,落实计生奖励扶助政策。在狠抓“四术”工作上下功夫的同时,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访谈服务活动。2至3月份开展为期2个月的“三查”服务活动。4月底,安排3个工作小组深入5个村开展为期10天的计划生育核查工作,对当年出生、新婚、死亡、孕情进行核查摸底并入户开展访谈活动,使我乡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半年来,投入经费3万多元,落实手术170例,其中结扎57例,上环100例,人流13例,三查1246人次,其中重点人群583人,全乡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符合法定生育率达常住人口97.3%,流动人口政策生育率68%,征收社会抚养72100元。

加强综治工作领导,有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增强政务村务透明度,群众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党群干群日益密切。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咨询活动,下村宣传16场次,有效解决群众的诉求,维护农村稳定。深入开展“两抢一盗”,严厉打击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今年春节、“两会”和中考、高考、“6.4”期间,乡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由乡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派出所所长任副组长的治安整治工作组,加大宣传力度,悬挂横额20多条,加强群防群体治,充分发挥联防队员作用,借助公安干警、治安巡逻人员白天、夜间巡逻,使××乡治安形势良好。

安全生产工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安全大检查10次,对发现的隐患都已一一整改;上路查车112天次,共查车687台次,现场纠正违章48次,处罚违章驾驶员87人次,组织驾驶员安全知识学习培训3次;林业站对林管员、看山人员也组织学习安全防火知识二次;派出所对全乡爆破员安全培训了4次;安监站对烟花炮竹经营个体户和非煤矿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安办、道安办、农业服务中心、村管所等安全职能部门也分别到各所学校上安全课共计8次,没有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示范乡镇”的创建工作进入初步正常轨道。

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这一重点,今年新增解决贫困人口温饱184人,实际净减少贫困人口134人;新增解决低收入贫困人口120人,返贫21人,解决温饱转入低收入人口70人,实际净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29人,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解温任务。

“两基”、“普实”工作获省验收合格,全乡的办学教学条件逐年得以改善,“两基”、“普实”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到2009年全乡在校生人数已达330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8%,初中升学率达到了90.5%。

支农惠农力度得到加大,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惠及全乡农民3578户,落实种粮直补资金283560元,母猪补助款45890元,落实家电下乡补贴9户,2645元。卫生设备逐渐完善,卫生院购进了x光机、b超机,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医疗救助15户68745元,开展了以村为单位的定点接种,接种覆盖率达100%,接种率达98%,完善了结核病的系统管理;全乡参合率90.3%,报批了10家定点医疗机构,全年补偿资金187668.98元,其中住院补偿105608.08元,门诊补偿82060.9元。

特色改革范文篇7

(一)按照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课程建设平台

课程内容设置,遵循分析化学基本知识框架的构建目标。先学习分析化学概论,了解分析化学的任务、定量分析的过程及滴定分析的一些基本知识,再学习试样的采集与制备、分析化学过程中的数据处理,然后以分析方法为单元,学习各种分析方法的建立条件、原理、特点、测定条件以及方法的应用范围等。面对实际样品组成的复杂性和痕量组分的分析,再学习物质的分离富集知识。这一知识主线,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化,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合,从经典到现代再到融合,从接受到求证再到创新,走出了一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整体优化课程内容,重组课程结构

在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和重量分析中,以溶液平衡理论为切入点,由浅入深,全面铺开。在滴定分析中,主要研究滴定的可行性、滴定剂的选择、准确滴定的条件、滴定终点的确定、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应用范围等;重量分析则主要研究沉淀剂的选择、沉淀完全的条件、如何获得易于过滤和洗涤的纯净沉淀物等;吸光光度分析,从朗伯比尔定律入手,讨论显色条件和测定条件的选择,方法的应用范围、分光光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等。为了提高学生对实际样品的分析能力,还强化了以下知识的学习:1.加强了分析试样的采集与制备、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等内容的教学,旨在让学生建立起准确的“量”的概念,明确只有正确的采集和处理样品,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认真正确地进行实验,才能获得准确的分析结果。在分析化学中,着重学习有效数字、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准确度和精密度、有限次测量数据的统计处理等知识,以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结果的要求。在专业选修课《数理统计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中,再讲授分析实验的设计与优化、分析校正理论、分析测量中的信号处理、人工神经网络等设计和处理实验数据的最新方法,提升学生利用化学计量学知识进行科研创新的能力。2.强化了化学分离和复杂样品的分析方法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学习沉淀分离法、萃取分离法和离子交换法等分离知识,同时介绍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微波萃取等目前较先进的分离分析技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3.增加分析化学中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及有关国家分析化学学科发展战略的介绍,旨在让学生建立起标准化的概念,了解分析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在诸如建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等有关国民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稳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生化分析、环境分析等方面的作用,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整个课程体系用发展的、联系的和整体的观点去理解和认识各种分析方法的建立和应用,在掌握相关专业理论的同时,再通过实验,学习分析化学的基本操作技能,从而能独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过程并对结果进行准确处理和分析。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分析化学》是应用化学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为了提升该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组在教学方法与手段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与尝试,使教学适应现代科技发展需要,符合地方综合性院校应用化学专业教育规律、教学要求和特点,构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现代教学体系。为此,课程组提出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践为主线、能力为主旨”的新型教学原则,将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讲授、讨论、实验、自学相互补充的教学体系。课堂讲授运用启发式、探究式、综合式以及实际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通过课外作业,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会查阅文献资料和参考书,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扩大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通过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深对课程重点、难点的理解;通过实验课,精心安排实验内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实训、实习课,精心挑选实训、实习内容,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

(一)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

1.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教师讲授:主要讲授本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以及分析化学基本分析过程,同时向学生介绍科学的学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即时提问:讲述过程中若涉及到已经讲过和学过的知识,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回忆,促使其将知识串联起来,温故而知新,以便更好地理解新学的知识。课堂讨论或辩论:对于学生感兴趣的某些章节内容,组织学生课下准备专题讲座,并在课堂上进行讲授、讨论和辩论,然后教师讲评,学生兴趣盎然,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自学:对分析化学中的经典基础内容、相对简单的内容或前期课程已涉及过的内容,教师列出预习提纲,引导学生自学。2.比较教学法实践。各定量分析方法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联系,因此,我们将比较教学法在分析化学教学中广泛运用。在内容选择上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并抓住主要矛盾;在手段运用上,将不同的定量分析方法、原理、重点公式、滴定曲线等进行比较讲授,突出特性,对应类比,既找出不同之处,又找出相似点,这样不仅把内容讲深讲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辨别判断能力。比如,酸碱滴定法原理与络合滴定法原理的比较,强酸滴定强碱与强碱滴定强酸的比较,强碱滴定弱酸与强酸滴定弱碱的比较,四种滴定分析(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曲线的比较,酸碱滴定法的终点误差公式与络合滴定法的终点误差公式的比较,醋酸、草酸、磷酸、EDTA(乙二胺四乙酸)各型体分布分数曲线的比较,酸碱缓冲溶液与金属离子缓冲溶液的比较等。通过比较,学生对各种定量分析方法原理、公式、规律性曲线与影响因素,清晰明了、记忆深刻。3.讨论教学法实践。课程组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双向讨论式教学”,使教师与学生建立商讨式的平等双边关系,教师可根据课程有关内容设计教学问题,诱发学生的思考;允许学生在课堂任意打断教师的讲述,陈述自己的意见。将不明白和有疑惑的想法告诉教师,由教师进行现场解答。这样做,一方面,一些与教师的讲述相关教师又没考虑周全,但学生可能存在疑惑的地方能够当场解决,不留死角;一些科技发展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则也可由此暴露,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促进他们设计好的思路,培养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促使教师充分备课,充分了解本学科的相关新进展,以避免经常被学生问住而自己又不懂新进展的尴尬场面。平等、商讨式的双边关系,减小了师生间的距离;讨论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认识层次逐步递进,并能勇于质疑和评判权威,增强了主动探索能力。4.案例教学法实践。分析化学和社会生产、生活与科研工作密切相关,有许多活生生的现实案例。在很多教学场景中,我们以生动的案例作为某一定量分析方法的开端。例如,在讲解酸碱滴定法时,引入工业纯碱的测定、食醋中醋酸含量的测定、阿司匹林药片有效成分测定、含氮肥料中含氮量的测定、传统的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弊端、“三聚氰胺事件”发生的根源等问题,然后把各种酸碱滴定法的原理、滴定过程、影响因素、指示剂的选择及误差来源等讲解清楚,学生记忆深刻;另外,在讲解络合滴定法时引入自来水总硬度的测定、胃舒平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等,在讲解氧化还原滴定法时引入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铁矿石中铁的测定、水果中维生素C的测定等等。案例教学法既增强了学生求知欲望,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了《分析化学》课程学习的盎然生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还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教学手段的改革与实践

1.多媒体教学。课程组自制了与教学大纲相配套的内容翔实而简明的CAI多媒体电子教案和课件。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利用图片、动画、录像的直观性,实现“人机互动”、“师生互动”,把学生的眼、耳、脑充分调动起来,改变了原有教学方式不够生动、直观、信息量太少等缺点,使教学内容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极大地加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网络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本课程的学习。分析化学理论课程全程由主讲教师进行了精心录像,学生可上网随时听讲,而且还可通过网络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扩展学生知识面。在网络教学平台实现电子教案、教学课件全部上网;课程素材库、公共素材库、案例库、参考资料库、共享资料库、参考网址库都在网络得以展现。目前正在进行网络教学平台升级,逐步实现网上答疑讨论、课程作业处理、网上模拟测试,使网络的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到极致。3.教学科研有机结合。本课程组教师将自己与本课程相关的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兴趣,取得较好反响,部分本科生积极要求参加本课程组的科研工作,改变了学生认为专业基础课枯燥、没兴趣的状况。定期安排分析化学系列学术讲座活动。近几年,先后邀请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分析化学科主任庄乾坤教授、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唐波教授、法国皮埃尔教授、美国南密西西比大学缈伍建教授、中国海洋大学化学系主任包木太教授、旅美学者刘春峰教授等国内外著名学者给本科生介绍分析化学前沿知识或讲授分析化学双语课,专家们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成长历程,进行生动、趣味、有感染力的讲解,拓宽了本科生知识视野,使广大本科生及时了解分析化学学术动态及学科发展,增强了对分析化学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提高了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的兴趣。

三、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创新能力

组织各种形式的分析化学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对地方水质的综合评价、校园内养鱼池水质的综合分析和评价、植物组织中有害元素与大气污染关系等具体的学生科研活动,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教学中注意联系身边的生产、生活实际和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如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到临沂市质检所、化肥厂、水泥厂、泡花碱厂、食品厂、纸板厂、陶瓷厂、环境监测站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实地考查,了解分析化学在实际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在授课时,顺便向学生介绍这些单位都开展哪些分析工作,各单位目前的仪器情况和科研情况等,使学生亲身感受自己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学习上有了使命感和紧迫感。建立“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挑战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新创业计划项目,激发其学习热情,培养探索精神,提高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结语

特色改革范文篇8

半年来,××乡人民政府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为主线,以抓机遇,扩大内需,打基础,保增长为首要任务,以保障、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为目的,以转变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功方向,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强大动力,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统筹兼顾,较好的完成了上半年的工作任务。

一、农村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稳步提升。

上半年,全乡粮食播种面积15415亩,产量达到了4271吨,比去年增长11%,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900亩,玉米播种面积3342亩,红苕播种面积1430亩,洋芋播种面积635亩,总产量114吨,豆类播种面积500亩,杂粮播种面积400亩,油菜播种面积2500亩,总产量304吨,全年完成烤烟种植面积1283亩,完成大蒜种植面积800亩,产量120吨,多数农户能按照技术标准进行科学化种植。今年,我乡的烤烟、水稻、玉米长势良好,病虫害较少,是一片丰富的大好景象。

畜牧业较快发展,畜牧产值比重占农业总产值比重有所上升,上半年,存栏大牲畜1829头,存栏生猪6352头,能繁殖的母猪2156头,三元杂交猪3385头,存栏山羊3120只,存栏家禽22365羽;半年出栏大牲畜1188头,出栏生猪2256头,其中三元杂交猪1128头,出栏山羊1878只,出栏家禽11845羽,但今年畜牧市场不稳定,从6月12日起猪肉已从原来的20元/公斤降到16元/公斤,其它畜牧产品也相继降了1-2元/公斤。

半年来,我乡已规划完成新建茶园1400亩(街联村胜利组至牡丹花—茶山一线600亩,香家湾村刘家岩至氽头山一线400亩,××村烧家湾至桃子坝一线400亩)。完成了全乡1400亩的茶园土壤采样送检工作。

二、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上半年,财政收入完成423600元,地税完成298560元,国税完成164230元;2、财政支出完成524646元。政府办公室相关机构事务支出398630元;文体广播支出23563元;农业水利支出102453元。

三、集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

完成了××小城镇规划和土地修编工作;完成了天山街涉及100多户农户76亩的征地补偿工作和××中学、××小学校园建设的征地补偿工作;落实县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完成了保卫村30万元的整村推进工程项目建设;新建400多万元的街道人饮工程建设项目;新建成××乡八一至三合场7公里通村公路建设;新建完成了××乡八一至高桥村良田坝8公里通村公路建设;新建五一村枫香坝至庐山5公里通组公路建设;新建了龙江村榭家至石梯子1.5公里通组公路建设;维修改造江山村侯家至万江公路;完成了张亭油路建设占地协调工作;建成街联村文化室1间,完成120口农村沼气池建设任务;初步拟定了八一村红旗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预算与设计工作。

四、其它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按照县下达的任务目标,坚持常抓不懈、真抓实干工作思路,加大计生政策宣传力度,完善人口信息化管理,落实计生奖励扶助政策。在狠抓“四术”工作上下功夫的同时,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访谈服务活动。2至3月份开展为期2个月的“三查”服务活动。4月底,安排3个工作小组深入5个村开展为期10天的计划生育核查工作,对当年出生、新婚、死亡、孕情进行核查摸底并入户开展访谈活动,使我乡计划生育工作扎实推进。半年来,投入经费3万多元,落实手术170例,其中结扎57例,上环100例,人流13例,三查1246人次,其中重点人群583人,全乡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7,符合法定生育率达常住人口97.3%,流动人口政策生育率68%,征收社会抚养72100元。

加强综治工作领导,有力维护社会稳定。积极推行政务村务公开,增强政务村务透明度,群众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意识得到充分发挥和体现。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党群干群日益密切。加强社会综合治理。积极开展法律进乡村咨询活动,下村宣传16场次,有效解决群众的诉求,维护农村稳定。深入开展“两抢一盗”,严厉打击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今年春节、“两会”和中考、高考、“6.4”期间,乡党委、政府加强组织领导,专门成立由乡政法委书记任组长,派出所所长任副组长的治安整治工作组,加大宣传力度,悬挂横额20多条,加强群防群体治,充分发挥联防队员作用,借助公安干警、治安巡逻人员白天、夜间巡逻,使××乡治安形势良好。

安全生产工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安全大检查10次,对发现的隐患都已一一整改;上路查车112天次,共查车687台次,现场纠正违章48次,处罚违章驾驶员87人次,组织驾驶员安全知识学习培训3次;林业站对林管员、看山人员也组织学习安全防火知识二次;派出所对全乡爆破员安全培训了4次;安监站对烟花炮竹经营个体户和非煤矿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安办、道安办、农业服务中心、村管所等安全职能部门也分别到各所学校上安全课共计8次,没有道路交通安全事故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安全生产示范乡镇”的创建工作进入初步正常轨道。

扶贫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紧紧围绕“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这一重点,今年新增解决贫困人口温饱184人,实际净减少贫困人口134人;新增解决低收入贫困人口120人,返贫21人,解决温饱转入低收入人口70人,实际净减少低收入贫困人口29人,完成了上级下达的解温任务。

“两基”、“普实”工作获省验收合格,全乡的办学教学条件逐年得以改善,“两基”、“普实”成果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到2009年全乡在校生人数已达3309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8%,初中升学率达到了90.5%。

支农惠农力度得到加大,卫生事业迅速发展。惠及全乡农民3578户,落实种粮直补资金283560元,母猪补助款45890元,落实家电下乡补贴9户,2645元。卫生设备逐渐完善,卫生院购进了x光机、b超机,生化分析仪,尿液分析仪等大型医疗设备;医疗救助15户68745元,开展了以村为单位的定点接种,接种覆盖率达100%,接种率达98%,完善了结核病的系统管理;全乡参合率90.3%,报批了10家定点医疗机构,全年补偿资金187668.98元,其中住院补偿105608.08元,门诊补偿82060.9元。

特色改革范文篇9

一、试点目的

(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试点,在市已有的氟硅新材料、新能源及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业、传统优势产业等产业优势基础上,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通过若干年的努力,把我市培育成为浙江省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基地和全省经济新增长点。

(二)实现产业模式创新。通过试点,形成若干个现代产业集群体系,围绕现代产业集聚的培育,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和完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功能。

(三)形成工作机制。通过试点,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到位,推进有序,考核有据的联动推进工作机制。

(四)积累经验。通过试点,落实方案,不断积累市特色产业培育发展的工作经验,逐步做大做强市现代产业集聚体系。

二、总体要求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目标要求,积极开展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特色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机制体制更活、创新能力更强、发展环境更优的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区。

——突出重点,分步推进。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涉及的空间集聚、产业集聚、创新驱动、要素保障、协调发展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出重点,选准改革试点项目。围绕产业集聚区新平台建设优势特色产业集中地,选准改革试点区域。同时兼顾面上改革推进,形成全市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工作格局。

——创新方法,科学推进。注重自行突破与争取省、国家层面支持同步开展,改革试点以自行突破为主,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在政策和工作方面的支持,形成上下互动的良好态势,推动我市试点工作,努力取得现实成效。注重全面推进和局部突破相结合,比较成熟的改革项目在全市范围内推开,其他改革项目选择若干县(市、区)、企业开展试点。注重有计划统一组织实施和各地、各部门自主开展相结合,重点项目统一部署实施,一般项目由各地、各部门按照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要求,自行组织实施。

——综合配套,协调推进。注重改革领域的综合配套、协调推进,改革项目要突出特色产业发展的特色,形成各领域的改革协调推进、共同促进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机制。注重改革措施的综合配套、协调推进,改革是系统工程,改革项目的推进要兼顾各方利益,正确处理好发展、改革与稳定之间的关系。

三、主要任务

根据推进试点的总体要求,各地、各部门要积极实施《市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的各项任务,结合实际,选准改革项目进行探索,力争在试点的第一阶段,能够实施一批促进特色产业创新发展的改革项目。当前,要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遇到的突出问题,精心组织,重点推进以下改革项目:

1.建立特色产业发展空间拓展机制。依托丰富的低丘缓坡资源,谋划新一轮发展空间,推进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争取纳入省级空间发展战略和省“十二五”规划。建立健全产业空间布局引导机制。通过规划引领空间资源,空间资源引导产业布局,推进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逐步形成产业在空间上的集群效应。

2.建立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引领、特色产业项目引进、龙头企业培育壮大的创新机制。以规划引领产业特色的营造,完善特色产业项目引进机制。围绕特色产业规划的实施,加快特色产业项目引进的体制创新。以规划引导扶持政策的导向,以规划带动招商项目库的构建,明确产业发展主攻方向。制定出台有利于推进特色产业高端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的扶持政策体系。

3.完善产业大平台整合机制。积极推进开发区(园区)整合提升改革,探索开发区(园区)管理模式企业化和干部激励分配制度创新,探索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领导职级高配制度。整合提升市区现有的多个开发区(园区),推进设施共享、布局统筹,积极申报部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或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4.建立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机制。实施一批园区生态化改造、循环经济、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项目,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健全重点耗能企业监管和重大新建项目能评制度,创新排污权交易机制,探索碳交易改革试点,争取申报省和部级“低碳经济试验区”。探索形成特色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紧密结合、和谐共赢的新机制。

5.整合现有科技创新资源,建立特色产业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创新平台建设机制。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导向、联合高校院所,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科技创新平台创建机制,鼓励经济主体创办各类行业研发机构。整合现有氟硅等一批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整体效能。全面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

6.健全龙头企业培育壮大机制。建立后备发展空间和政府可调控资源对龙头企业“双优先”制度,列入市级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优先申报省级重点培育企业。探索建立龙头企业技术成果、专用装备、技术人才、产业品牌、营销网络集群内共享机制。对重点培育的特色产业龙头骨干企业优先列入省级重点培育企业和培育上市。

7.建立低丘缓坡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机制。按照“保护、开发、利用”的原则,重点建立低丘缓坡的开发利用新机制,开展低丘缓坡直接开发为建设用地的改革试点。充分利用低丘缓坡的优惠政策,增加开发利用低丘缓坡的专项用地指标,大力鼓励各项建设向低丘缓坡发展,不占或少占耕地。

8.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加快人才使用激励机制创新,完善科技人员职称评定、成果奖励、分配激励制度,进一步推行和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政策。创新产业高端人才的引进模式,制订吸引产业高端人才引进特殊政策,加快引进海内外领军型高端人才。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组建重点特色产业职业学校或设立专业(系),鼓励校企定向培养、定向招聘、联合办学。实施培育引进“双千”工程。

9.创新建立政府技术性服务性职能向协会行业转移的机制。围绕政府职能转变,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培育发展行业协会等社会中间组织,开展政府技术性、服务性职能向行业协会转移的试点工作。研究制定政府职能转移实施方案、职能转移目录,将适宜由行业协会承担的行业管理与服务职能通过授权、委托、转移等方式转移到行业协会。加强对行业协会的指导,鼓励行业协会加强服务并合理行使职能。探索建立行业协会为政府提供有偿服务的机制。

10.建立制造业与服务业联动发展机制,推进制造企业主辅分离改革试点。创新服务业发展促进机制。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社会结构调整,积极建立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发展的促进机制。研究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形成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政策体系。鼓励工业企业剥离所属服务功能发展服务业。鼓励发展新型服务业和特色服务业。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进入垄断型服务业领域。确定工作目标,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建立重点服务行业发展的推进机制。

11.建立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的特色农业发展机制。建立产业与生态和谐发展的机制。深入实施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125”工程,推进高效特色生态农业发展。实施种子种苗工程和农产品品质提升工程,推进柑桔、茶叶、蔬菜、食用菌、生态特色养殖和笋竹等六大产业转型升级。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产品流通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2.创新完善地方金融支撑对特色产业发展的保障作用。鼓励地方金融创新,强化金融对特色产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设立分支机构,争取筹建地方商业银行。积极探索发展与低碳经济相结合的金融产品创新。探索设立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各类股权投资基金,支持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企业发展。

13.深化区域合作发展机制。深化山海协作,加强与杭州、宁波、绍兴等发达地区的合作,建立一批资源与产业合作示范园区。将打造成为承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区特色产业转移的基地。加大央企对接力度,吸引符合特色产业发展的央企项目落户。

14.建立市级领导联系挂钩特色产业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相应的政绩评价考核制度,形成全社会支持特色产业发展的合力机制。优化政府服务,加快政府服务产业的流程再造,完善项目并联审批制度,缩短项目审批时间,提高服务效率。完善投资项目审批服务代办制度。营造特色产业文化,形成特色产业发展氛围,加大特色产业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重视、支持、参与特色产业培育的浓厚氛围。

四、组织实施

1.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切实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市政府建立由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特色产业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各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机构,推进改革试点。重点推进的改革项目要建立由牵头部门主要领导任组长,牵头部门、相关部门和有关县(市、区)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业务处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试点项目推进工作小组。

特色改革范文篇10

关键词:新高考;选课走班;办学特色;专业发展;教育改革

“新高考”是指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和《福建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闽政〔2016〕20号)等文件要求,结合福建省实际情况而制订的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学校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具体来说,它包括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一定个性风貌和风格的培养目标、管理模式、管理风格、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育教学组织运作形式、校园文化等。厦门市五显中学是一所地处农村的二级达标高中,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立足本校的实际,因地制宜,形成了以生命教育为主的办学特色,教育教学成效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在“新高考”的考试改革背景下,学校遵循人才培养和选拔规律,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秉承已有的优势,正视发展中的瓶颈,融合学生全面发展和特长培养的需求,尝试创建多元化的办学特色,进一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探索“新高考”,创建新特色。现以厦门市五显中学为例进行阐述,以期能抛砖引玉,收获更多教育改革的成果。

一、改革驱动,稳中求进

(一)立足校情,科学分析

“新高考”赋予高中学生对高考学科有更大的选择权、组合权,并且把高考学科与大学专业选择相关联。这样的变革不仅带来高中办学的系统变革,对传统的课堂教学组织形态也带来革命性的变革,更对学校管理提出精细化的要求。这就要求学校立足校情,盘活学校资源,设计出一套确实可行的走班模式。1.重视高职院校录取,提前谋划高职院校录取的语文、数学、外语每门各占150分(原则上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卷面分值100分的1∶1.5比例转换),思想政治、信息技术、通用技术每门各占100分。基于这样的高职院校录取规则,从学校的实际学情出发,学校重视有志于被高职院校录取的学生的引导与培养,在高一结束时,提前谋划,锁定目标,针对这一部分学生,制订了高职生的培养方案,逐步适应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模式。2.关注艺体本科生培养,量身定做学校的生源处于全市的末流,中招录取分数线是全市最低分或比最低分略高,学生要上本科,走艺体道路是一个方式,而“新高考”下的全科会考将给艺体考生的专业训练带来客观上的困难与阻碍。为此,学校必须提前成立艺体班,以方便艺体考生的专业训练。提前成立艺体班,制订专门的艺体生培养方案,使得学校对他们的培养更有针对性:从学校的办学积淀来看,学校的强势学科是生物科、历史科、政治科;从高考的志愿选择来看,选择物理学科比历史学科更有优势;从学生的学习水平来看,选择历史学科的学生数可能要比其他学校更多。艺体生在综合考量了各个方面的因素以后,选择出最适合他们的高考组合套餐。3.统筹“选课走班”与师资,平稳落地2021年起,高招录取按照物理科目组合、历史科目组合两类分列招生计划、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普通高校依据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科目成绩和考生自主选考的3门选择性考试科目成绩,参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择优录取。本科院校招生实施“院校+专业组”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高职专科院校招生继续实行专业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为了让学生的兴趣与特长得到发展,让学校的办学特色得以彰显,学校必须统筹“选课走班”与师资,确保“新高考”平稳落地。学校在与家长、学生充分沟通的情况下,可引导体育考生、艺术考生尽量往同一“套餐”选择,可选择“小走班”,最理想是“不走班”。

(二)创造条件,保驾护航

1.追求进步,促进公平“新高考”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提出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均分评价受到挑战。学校将采用以分班系数、进步空间为主的评价模式,公平、公正、公开进行教学评价。为此,学校量身定做了一套适合校情的评价方案:其中,分班系数=分班均分/年级均分,应考分=分班系数*年级均分(对应每次考试的),进退分=任教班实考均分-任教班应考均分;进退分为正,代表分班后科任教师对任教班有正面推动作用,进退分为负,代表分班后科任教师对任教班有负面推动作用;进退分有三个,一个是在套餐内的相对进退分,另一个是在全年级的相对进退分,再一个是备课组在全市排名的相对进退分。在同一套餐的分班中,学校采用平行分班的方式,把分班数据细化到各个学科均分及男女比率的均衡,并考虑到年龄的分布及各层次学生的合理搭配,真正使平行班级在相同的起跑点上公平赛跑。2.改良硬件,优化服务学校以“新高考”为发展契机,全面改良基础设施,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学校新综合楼、会议报告厅、体育馆等已列入区级特级项目,建筑面积18300平方米。该项目完工投入使用后,学校的可用教室大幅增加,学生活动场所得以扩容,运动条件得以改善,“选课走班”不再受到硬件的困扰。

二、创建特色,多元推进

(一)传承“生命教育”特色办学

学校继续秉承红十字生命教育理念,充分发挥作为“福建省红十字体验式生命教育示范校”的研究优势,开展较为系统的生命教育研究,并将以“生命教育”系列教材为载体的生命教育课程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将生命教育课程与现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结合,让生命教育课程在校本化的过程中,成为学校持久稳定的研究发展方向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

(二)推行“4+X”选课走班模式

基于校情、学情,学校必须探索在“新高考”背景下的特色走班模式,既能满足学生兴趣与爱好的发展需求,又能促进各个学习层次群体的逐步发展,还能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多层次、多元化的课程实施模式呼之欲出。在尊重学生选择的前提下,综合学校现有师资情况,学校推出“4+x”的“套餐”模式:物化生(传统理科,重点考虑本科上线)、物生政(本科、专科上线均适合,符合校情,多数学生可考虑,建议体育生重点考虑)、史地政(传统文科,本科、专科上线均适合,建议艺术生重点考虑)、史政生(本科、专科上线均适合);除以上4个“套餐”外,选择“套餐”的学生数超过40人的可以成班,选择“套餐”的学生数超过10人不足40人的考虑“小走班”,选择“套餐”的学生数少于10人的让学生再次进行选择,以优化整体开班模式。

(三)实施“双轨制”艺体生管理

1.艺体班筹划在尊重艺体生选择的前提下,要成立艺体班的行政班难度不小。但是,艺体生如果分散在各个行政班中,专业训练与文化学习常常会“打架”,难以找到专业训练与文化学习的契合点。基于此,学校提前筹划,引领艺体生达成最大限度的共识,达成了专业训练与文化学习的“两不误”。根据反馈,学校是同安区唯一一所在高二上学期就成立艺体班的学校。2.“双轨制”管理学校加强对艺体生的管理力度,实施了“双轨制”管理,对艺体班设有两位班主任,并纳入学校的管理。艺体生按照既有的行政班体系进行管理,教学常规一项没落下。与此同时,专业训练抓早、抓细、抓实,负责专业训练的教师同时担任班主任,艺体训练与思想工作两手同时抓。学校实行双班主任目标责任制,要求两个班主任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及时了解学生专业训练、学习推进及思想状况,特别做好学生的时间管理,精细学生的日常安排,及时做好训练与学习的对接。

三、凝心聚力,激发奋进

(一)“选课走班”初见成效

在2021年厦门市的第一次质检中,学校的入学期望是“一段数0人,二段数0人,三段数23人,四段数180人”,预测二的数据是“一段数1人,二段数3人,三段数173人,四段数317人”,是全市唯一一所四线超过率均为正值的学校。其中本科上线与专线上线大幅超任务完成,“4+X”的“选课走班”初见成效。

(二)艺体特色显现优势

在2021届的高三体育专业考试中,有42人参与专业测试,最高分为96分,上90分的有5人,上80分的有23人,上70分的有41人,各项指标均为全区第一;在2021届的高三艺术专业考试中,有57人上了专业本科线,最高分为257分,居全区第一。在2020年同安区第十三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中,学校首次取得高中组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其中男子青年组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进步显著。

(三)专业发展收获成果

学校历来重视名师、骨干教师的培养,努力创造条件让教师发展,优秀教师群体已经形成。截至2020年10月,学校有省名校长后备人选1人(兼区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省骨干校长1人(获评区教育领军人才)、市级专家型教师2人、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4人、市级骨干教师38人、区级骨干教师4人。学校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共有48人,占比40.7%;市级及市级以上名师44人,占比37.3%。学校在“新高考”背景下对特色办学进行了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特色办学还任重道远,学校还面临着发展过程中的诸多挑战。学校将继续以“新高考”为发展契机,党政同责,齐抓共管,认真做好顶层设计,积极争取办学条件改善,进一步夯实德育、教学常规,全力抓好特色办学,努力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1]何明春.乡村学校特色化办学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教育,2021(10).

[2]福建省人民政府.福建省深化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