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政府政务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23:03:50

司法政府政务

司法政府政务范文篇1

如果将整个法院比喻一个人的话,各业务部门就是人的手与脚这些行动器官,那么司法政务就是人的神经系统,领导层就是人的大脑。司法政务对内作为连接各业务部门信息中枢神经系统起着对领导层意志的上传下达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依照领导的决策意志组织实施组织部门;对外而言司法政务系统需要积极的对外获取外部信息,感知外部世界,将外部信息系统反馈到人民法院内部中,上传至法院的领导层决策层,适时而变,因应对策,同时也将法院的信息传递到外部世界,代表人民法院形象,输出价值判断与法律价值判断。司法政务工作是人民法院的管理性、服务性工作部门,也是遇事协调机构,在人民法院的整体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沟通协调内外的重要作用。同时司法政务系统是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是一个信息获取、传递、、组织实施的综合信息体系;传统的以纸质的文字、图形的方式传递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够满足在现代化社会信息化社会下对人民法院政务系统的高要求了,以网络化、计算机化的综合信息处理机制是适应人民法院司法政务系统发展与创新的必由之路,将为人民法院公正司法提供有力的政务保障。

【正文】

一、司法政务的概念与内涵

1.司法政务的概念

司法政务是人民法院专门机构处理与法院相关联的内外部行政事务、以及与案件审判、执行相关联的司法行政事务。

司法政务的内涵包括:人民法院同级、上下级内部行政事务;政府行政部门与人民法院因公形成的行政事务;其他人民团体或组织因行政关系形成的行政事务。

2.司法政务与电子政务

电子政务对政府职能形式、职能结构以及职能履行能力都有重要影响。电子政务丰富了政府职能的实现形式,使政府职能由管理转向服务,调整了中央与地方的政府职能,并增加了一些新的政府职能,电子政务通过提高政府能力增强了政府职能履行能力。

电子政务的作用有:1)电子政务丰富了政府职能形式;2)电子政务创新了政府职能结构;3)电子政务通过提高政府能力增强政府职能履行能力。

司法政务涵括了电子政务中的大部分内容与要求,但是司法政务与电子政务还有着显著的区别与特殊性,表现在:1)司法政务是人民法院的内外部政务实施工作,具有专有性;2)司法政务是以司法工作为主线的政务活动,具有法律性;3)司法政务同时具备行政事务的性质与司法工作的性质,具有双重实施性。

二、司法政务的机能

1.司法政务的功能机制

司法政务的功能机制内容有:1)信息的获取机制;2)信息分析机制;3)信息传输机制;4)信息机制;5)信息事件决策实施机制;

2.司法政务功能机制的产生与来源

司法政务功能机制的产生源自于人民法院司法政务在行政事务处理中的实际需要,其最终的渊源是由人民法院内部的一系列内部职责分工的组织体系与责任分工所产生,其职能大小与职责由法院内部制定的一系列职能文件所定义。三、司法政务的平台机制

司法政务机制的机能实现需要一系列的制度与信息技术与信息科技作为硬件支撑平台,人民法院内部所规定的各种行政制度就是司法政务机制运行所必须的制度平台。

1.司法政务信息的获取与处理机制平台

司法政务的核心组织机构是人民法院办公室,它是是组织、协调和保障人民法院各项工作正常运转的中枢,承担着决策参谋、督办落实、组织协调、综合管理、服务保障等多项重要职能,任务繁重,职责重大。而作为人民法院各项工作的神经中枢最首要的任务是信息的畅通,需要对重要问题与事件具备非凡的政治敏感性与责任感。

司法政务的工作内容就是对信息的获取与处理,办公室作为人民法院联系上下级法院,同级法院中各业务部门的信息核心机关,需要对上下级法院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对各审判业务部门在业务中形成的各种信息进行了解评估,汇总数据,对比数据,分析数据,从数据与单一事件信息中发现问题,上报决策机关(院党组)作出相应的决策。

2.传统的以人为核心的司法政务的预警体系的优点与缺点

司法政务信息处理的传统方式是汇总数据、统计数据、分析数据推出结论,这种处理方式我们一般称之为“事后诸葛亮”,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事件发生后通过数据统计或分析的方式推导出结论,往往这种信息处理方式都是事后的而非预警的。

对数据信息与事件信息的发现与评估对政务系统的人的要求是非常之高,需要政务系统的负责人具备非凡的政治敏感性;一方面政务系统的负责人需要对最高人民法院、区高级法院的年度法制工作策略有深厚的了解,知悉法院各项业务工作的重点与核心,知悉当前法院工作的重心与核心;另一方面也知道院领导对本院业务工作的工作重点在那里。而以人为政务处理的核心就必须存在个人缺陷的问题,人的心情波动或是工作、生活上的波动都会影响到政务系统运行,以人为政务核心的传统方式是不符合现代社会对政务系统高效、稳定运行的要求的。

3.信息系统为核心的政务系统

在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用信息化数字网络化武装人民法院的要求,强调要向信息化要效率,改变单纯以增加人的数量的方式解决在现代社会诉讼案件大量增加而产生的审判压力的问题。电子政务作为法院司法政务的重要形式对法院职能形式、职能结构以及职能履行能力都有重要影响。电子政务丰富了法院职能的实现形式,丰富了司法政务职能的实现形式。

信息系统是以人工智能为核心,以电脑网络为信息载体,以制度规章为运行规则的综合性政务体系。它直接吸收优秀政务管理人员在信息系统管理中的做法与方法,以信息网络为载体,以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方式,用人工智能为核心进行模拟人工判断,集中信息管理与处理的全新政务管理方式。

在没有实现信息化网络化的信息处理机制之前,所有的法院工作信息处于一种单一的、片段的化的信息工作状态。各业务庭的各业务部门在工作中产生的法院政务信息以一种单一化片段化的形式存在于法院部门当中,信息的沟通缺乏统一的渠道,当有调研任务的时候,相关的政务工作信息才能得到暂时的一个时期的汇集,而且由于汇集的时期过晚,往往错过了最佳的信息反应的时间。法院的决策往往都是马后炮式的决策,而这种决策直接体现出来就是惩罚形的决策,即对已经出现的问题与情况进行处置,并通过对事件的处置对将来可能出现的类似的问题进行一般性预防。

司法政务信息系统能在日常的信息处理中以模拟最优秀的信息处理人才为基准,直接将法院工作的年度目标与日常工作实践相结合,在工作中发现闪光点,找到问题关键点,对法院业务工作产生的信息实施动态信息监督管理,及时发现不足与问题,及时报告,及时处理,配合信息系统的即时处理机制与院领导及时决策机制就构成了完整的司法政务信息综合处理体系。

当今网络信息化已经成为法院政务工作的一个全新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集中式的、分类式、预警式的信息处理模式已经悄然来到,法院不应当拒绝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而应当将其为我所用,法院的信息处理模式理应走入信息化、网络化,原来信息单一处理机制必须改变,集中式的、分类式、预警式的信息处理模式是法院的信息处理工作模式的必然要求与创新之路。

四、信息化、网络化司法政务的行动平台

1.信息化网络化司法政务行动平台

司法政务工作是人民法院制定和实施重大决策,部署和安排各项具体工作的重要形式,也是人民法院的各个职能部门服务领导决策,服务审判工作,加强审判管理、行政管理和综合事务管理,保障审判机关这台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重要职责。在人民法院的整体工作中发挥重要的决策、协调、服务、保障等职能作用。

进一步强化人民法院的司法政务管理职能,为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审判职能作用提供坚强的行政支撑和后勤保障是人民法院司法政务工作改革的重要目标。司法政务工作是人民法院的管理性工作、服务性工作,也是协调性工作,在人民法院的整体工作中发挥着承上启下、协调左右、沟通内外的重要作用,因此,司法政务建设是关系法院事业兴旺的一件大事,各级人民法院的司法政务部门首先应当从规范抓起、从管理抓起、从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抓起,切实加强规范化建设。要充分认识制度建设是一项具有根本性、方向性的工作,只有建立健全各项工作制度,才能有规矩可依,才能增强司法政务工作的预见性、减少被动性,确保连续性、避免随意性,做到忙而不乱,事半功倍,提高司法政务工作和审判工作的整体效能。

2.制度平台与信息平台的创建策略

信息化、网络化政务行动方式是一种集约型的司法政务行动方式,司法政务的实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文秘办理与处理系统;2)决策内容的组织实施系统;3)外部信息获取与处理系统;4)内部决策实施实时反馈机制。由司法政务上述特点就决定了信息平台的创建策略的特殊性。3.创建策略原则的四项特殊性

创建策略原则的特殊性有以下四项:1)信息平台创建需要围绕着公正司法的主题与法院办案的宗旨来进行,具有工作现实需要性;2)信息平台的创建需要以案件办理为主线,文秘公文处理为脉络的双线并行型信息流转,具有行政办公与司法办案双重性;3)信息平台的创建需要以各大诉讼法对案件办理的特殊要求为基准,具有行政制度的法律性;4)信息平台要具备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对特殊类型法律问题要具备智能化处理的能力,及时因应特殊类法律事件的产生,具备行政政力的政治敏感性。

4.策略创建的具体内容

策略创建的具体内容涵括行政政务与司法事务,多种的属性对策略的创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在于行政政务的处置方面还包括了司法事务的处置工作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政务信息、司法信息处理的集中存储机制;2)多方位机制的信息获取机制;3)敏感信息及时转输决策机制;4)信息统计分析预警处理的同步机制;5)制度运行监督机制。

5.司法政务的信息化、网络化

司法政务的信息化、网络化需要两个前提,一是司法政务信息硬件平台的创建;二是司法政务信息处理方式的制度化的建全与实施。这两方面互为因果,两者缺一不可。

6.司法政务信息硬件平台主要包括:网络信息中心服务器、存储器、网络交换设备、机房、维护工作人员、计算机终端等,硬件平台包括了实施司法政务系统的全部支撑设备与人员,在以往的硬件平台建设中往往只注重设备的先进性而忽视了人员的先进性,导至的后果的先进的设备并没有得到妥善有效的利用,而在司法政务信息硬件平台中更多更重要的是人员的先进性,起更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司法政务信息硬件平台中人员作用有:1)维护硬件平台的正常运转与使用;2)教育与培训信息平台的其他参与者;3)将旧有的司法政务中的先进经验与先进方法软件化、系统化;4)创新司法政务信息平台的工作方法;5)评价司法政务信息平台的工作状况。在某些意文上来说,司法政务信息平台的工作人员的素质决定了整个司法政务信息平台的整体运行能力与最终实施的效果,在司法政务信息平台起决定性作用。

7.司法政务信息系统的软件平台

司法政务信息系统的软件平台主要是指为运行司法政务信息系统这一体系而在法院内部设置的一系列的工作流程与流程配套的制度、工作方法。

司法政务信息系统的软件的创设过程一般为:1)集中调研传统方式下的司法政务的运行运转规则,司法政务的实现方法、司法政务的需要处理的日常工作事项,需要完成的工作目标等;2)提取传统方式下司法政务中对政务信息的流转方式的一般性规律进行网络化,以网络化、信息化作为传统纸质载体的替代方式进行初级运行并加以实现;3)在运行中有选择的升级司法政务中处理的优秀方式,选择优秀的司法政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方法进行网络化,结合网络化、信息化司法政务的特殊能力进行最佳优化,并在信息网络政务中逐步实施。

上述的司法政务信息化、网络化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反复进行、多重修正的过程,这对司法政务的运行制度提出了相同的要求,司法政务的制度也同样面临着时废时新的要求,将司法政务信息化、网络化的过程就是多次多重的否定与自我否定的过程,唯有在长期的司法政务工作实践中方能真正将司法政务进行信息化、网络化,真正达到司法政务效率的最大化、效果最优化、信息存储集中化、决策信息传输的及时化。

8.信息化、网络化的司法政务公文管理策略

在信息化的司法政务系统中,公文的起草、审核、签署、以及收文办理等,都是在司法政务的操作平台中进行。这些在司法政务系统中运行的公文,是机关职能活动的历史记录,所以必须按照档案管理的要求进行归档和管理。但由于这些公文是通过电子政务公文处理平台产生的,它的特点决定了其归档和管理的方式并不能简单套用纸质文件的归档和管理方法,而应将电子文件的管理功能嵌入电子司法政务系统之中,实行文档一体化管理与全过程管理等方式,并采取多种措施,以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完整性、可读性和安全性。

信息化司法政务公文管理的策略有:1)“前端控制”原则;2)“全程管理”原则。

司法政府政务范文篇2

丰富的内容

(一)司法权力运作过程在诉讼的三大环节中,审判的公开对司法走进社区无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里仅以审判公开为例作一简单论述。审判公开具有双重含义:一是形式意义的公开,就是审判向诉讼以外的系统开放,向群众、社会公开,允许群众旁听案件的审理过程,让新闻媒体报道案件的审判情况,让社会公众知晓判决的结果、理由及其适用的法律。二是实质意义的公开,即在诉讼中保障当事人的诉讼参与权和审判知情权。包括诉讼程序的公开和诉讼资料的公开。前者包括审前准备阶段的公开、审理阶段的公开(举证、质证、认证、辩论、审判组织的公开)。后者包括:(1)民事诉讼规范的公开。我国民事诉讼规范的公开仅限定于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对最高人民法院的各种批复、意见、指示、通知、会议纪要等却不公开,当事人无从得知,司法文书中也往往不予引用,结果造成有些当事人胜诉的稀里糊涂,败诉的不知其所以然。因此应扩大民事诉讼规范公开的范围。(2)法官的心证公开。心证是指法官就系争事件所得到或形成的印象、认识、判断或评价。在诉讼过程中特别是审理过程中,法官对其所形成的心证,于法庭上或程序进行中,向当事人或利害关系人开示、披露,使其有所知悉、认识、理解。(3)判决的公开。包括判决理由的公开(包括诉因、主张、陈述、论据以及论据中的司法认知、自认、推定、行为原因、证据以及情节的分析和适用的法律)和判决结果的公开(比如公布合议庭的不同意见)。(二)司法政务运作过程法院是行使国家审判权的专门机关,但是行使审判权并不是法院工作的全部,为了确保审判权的有效行使,需要大量的辅助人员和辅助部门。另外法院还承担了许多的社会职能。这些就构成了法院的政务工作。对社区公众来讲,除了了解司法权力是如何运作的外,还可能对确保司法权力稳步运作的司法政务也比较感兴趣。对法院来讲,主动地把司法政务公开,也有助于社区公众更全面地了解司法,对司法所面临的困难和无奈有更深的体会和理解。因此,司法政务的公开也是司法走进社区的一项重要内容。司法政务包括:(1)人事情况。如编制内人员数量、在岗人员数量、审判力量、执行力量、辅助人员数量、年龄结构、文凭结构等等。(2)机构设置情况。内设机构种类、功能、人员等等。(3)司法附带工作。如为提高法官政治业务素质、确保司法廉洁而开展的各项教育活动、培训活动等等。(4)承担的社会职能情况。如地方党委、政府分配的工作任务。(5)司法保障。法院的预算情况如何?法院的经费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花的?法官的工资是多少?这些情况公布后,公众也许会认为法院的经费太少了,与司法的地位与权力不相符,也许就会要求给法院增加财政拨款。这样只会加强司法的力量,增强司法权威。

多样的形式

那么,司法走进社区,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实际上,我们也已经看到,全国各级法院对此都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比如邀请人大代表参加庭审旁听、陪审员参与陪审、开展巡回审判、裁判文书上网公布、庭审电视直播、裁判文书公布合议庭不同意见等等,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这里不再赘述。本文拟从建构理念出发,对司法走进社区的形式作些前瞻性的构想。(一)法官的社区知识培训现代社会中的法官经常要面对一些独特的、专业性的、不确定的和涉及价值冲突的案件,要胜任审判工作,仅仅有法律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需要大量的实践性的、具体的知识或信息作为其形成正当性判决的有益补充,而这些知识可能涉及经济、政治、科学、哲学等领域,也可能是一些生活的常识或习惯,因此法官不能人为地把自己封闭起来、把自己和社区隔离开来。对法官进行一些社区知识的培训是必要的,这样就可以使法官与社区保持经常的联系,深入了解社区的所需所想,共建对话交流的平台,使两者始终处于和谐的互动之中。(二)设立社区工作日和法院开放日从“走出去”的角度看,各级法院都应当建立和实施社区工作日制度。根据辖区面积、人口以及法院人员力量的具体情况,社区工作日既可以每周开展一次或者每月开展一次,也可以不定期地开展;既可以向公众宣讲法律,也可以向公众介绍司法制度方面的情况;既可以介绍本院的司法运作情况,也可以介绍上级法院的有关情况;既可以单独开展,也可以联合律师、检察机关、公安机关等一起开展;既可以发放书面材料,也可以采用播放电教片等比较直观的形式。总之,社区工作日还是一个新生事物,还需要我们努力探索逐步完善。从“请进来”的角度看,法院应当借鉴其他机关的做法,实行法院开放日制度。在这个日子里,法院所有的部门都向公众敞开,并设立接待处具体负责公众的参观、问讯。(三)为公众知悉审判信息提供方便1.允许(帮助)旁听。依法公开审理的案件,任何公民除了精神病人、酗酒的人和未经法院批准的未成年人都可以参加旁听。法院应为其旁听提供便利,不能设置障碍。2.允许(帮助)报道。媒体可以从各自的视角,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报导、介绍、评说法院的各项活动,并且可以将法院的庭审现场予以实况转播。在不影响法院公正审判的情况下,法院应当许可新闻媒体报道庭审情况。3.允许(帮助)刊载。刊载不仅仅是在报纸刊物上登载,还包括有将法院决策、决定事项、文件、资料、信息情报等公开的涵义。这样公众就可以通过媒体全方位地了解法院的活动。4.允许(帮助)查阅。对那些尚未刊载的各级法院的资料、信息,法院应当允许公众查阅。当然,在目前情况下,这些工作只能逐步开展。(四)法院网站建设信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的推广和运用,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相应地,法院的审判场所、审判行为以及人们的诉讼观念等方面,都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此各级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措施,相继开通了自己的网站,将法院的工作信息公布于众。但这项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许多的问题和不足。比如公布的裁判文书数量很少、庭审方面的内容过少、内容更新名存实亡,还有许多不发达地区的法院大多没有自己的网站。今后要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加大投入力度,将网站建设成法院与社区进行沟通交流的有效载体。应当说,司法走进社区还是一个比较陌生的课题。这对我们来说,既是一个挑战,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一个在更高层次上的为法院获取更多支持的发展机遇。如何构建司法与社区的对话机制、如何使社区更了解司法的职能活动、如何促进司法与社区的良性互动,这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给予更多的关注。

本文作者:梁统工作单位:浙江省临海市人民法院

司法政府政务范文篇3

中国近代的法学教育源于清末新政。云南地处边陲,开发较晚,教育事业也显落后。法英先后入侵越南吞灭缅甸,虎视我西南门户,并借助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施压清廷,云南因而被迫通商开埠,客观上加速了本地区的近代化进程,为近代法学教育提供了社会基础。同时,清末新政变法修律、学制改革,推动了云南法学教育的近代化。

(一)学制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清末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教育体制变革,云南近代教育制度也随之变革。当时,云南实行的是清朝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癸卯学制”,分为三段六级,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变化推动了教育行政的变化,1903年云南出现高等学堂后,高等学堂成为教育行政事务的管理机构。1906年,云南省学务处成立,总理全省学政,成为省内最早的专门教育管理行政机构。1907年,清朝学部奏准,要求一律裁撤各省学政,改设提学使司,云南遂设提学使司。云南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客观上也推进了法学教育的近代化。①

(二)法学教育机构

1.云南课吏馆。云南法政学堂的前身是云南课吏馆,课吏馆是近代时期云南最早的法学教育机构,但其并不是近代意义上的法学教育机构。清朝的正规教育不重视法学,但立法、司法官吏当通晓法律,例如幕友须研读会典及其事例、各种则例、律例等。②庚子国变之后,清政府知改革不可再缓,遂开始实行新政。1902年,政务处遵光绪谕旨,要求一体设立课吏馆,之后除了少数省份没有建立(例如贵州),其余各省先后建立了课吏馆。而在此之前,课吏馆只是刚毅这样的“个别地方官员”施行的“个别行为”③。云贵总督魏光焘于1902年11月28日上奏“云南地处边瘠,人才寥落,遵设课吏馆,研习吏治”后,于12月31日复奏“并另设课吏馆,以为仕学之先导”,得旨后在昆明设立课吏馆。①课吏馆这一机构初时以开官智、澄清吏治为目的,培训、考核分省或留省的候补官员。除个别例外省份,招收对象一般为各地候补候选官员。课程的设置全国无统一的规定,各省一般以中国传统政学为主,也注重西学、实学。②云南课吏馆于1905年至1906年,编辑《全滇纪要》,以“练习滇省地方政务发明中外法律之学为宗旨”,专门“采辑滇事考察全滇风土物宜有关政治利弊者”,“编辑为详著政治职务义务不尚辞藻”。③《全滇纪要》对当时的云南有关的政治事务分疆域、财政、学堂、刑律等多项讨论编辑做了详细记载,为后世历史研究、了解当时云南的政务情况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课吏馆对清末的法学教育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积弊日深,职能所限,课吏馆的设立并未能对推动清政府政治体制变革与建立系统的近代法学体系起到令人满意的成效。课吏馆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法律教育机构,它所要培养的并非专门法律人才,而是封建官僚体制内的须掌握传统政学、为吏治服务并且能掌握新知识(如西学)来应对社会新事物的候补官员即“已仕人员”。当时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近代的法律观念也传入中国,法学界也出现新旧之争,一些法学家主张学习西法,培养法律专门人才。沈家本提出“法律为专门之学,非俗吏之所能通晓,必有专门人才,斯其析理也精而密,其创制也公而允。以至公至允之法律,而运以至精至密之心思,则法安有不善者?!及其施行也,仍以至精至密之心思,用此至允之法律,则其论决又安有不善者?!”④1904年,清政府要求各省于课吏馆中添设“吏治速成科”,学习的科目以政法大义为主。⑤次年,伍廷芳、沈家本奏请在各省课吏馆内“添造讲堂专设仕学速成科”教习法律。⑥1906年,一些省将课吏馆改为法政学堂,云南也在其中。

2.云南法政学堂。1904年,清政府建立直隶法政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专门法学教育机构。1905年科举制废除后,新式教育发展,法政教育是当时新式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其后各省法政学堂先后建立。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云南省将原课吏馆改建成云南法政学堂,仍以培养候补官吏为主要目的。法政学堂设员、坤两部,员部收纳候补官员,坤部收纳举贡生员,主要学习政治、法律,且都较为浅显。⑦这是云南第一所专门法律教育机构。办学之初,云南法政学堂只设置了“速成”一科,第二年,改定办法,改设了“讲习科”、“别科”、“正科”和“刑幕部”。其中,“讲习科”实际上就是“速成科”,为一年半的学制。“别科”为三年学制,“正科”为五年学制。“正科”因无合格学生,未能开班。1909年增设“司法讲习科”,1910年添设两个“别科”,同时停办了“讲习科”。⑧速成科的短学制是清政府为了迅速培养法政专门人才的应急办法。这一时期清朝统治者向西方学习时认识到“法政为入仕所必须”,要求已仕官员和想入仕者必须学习法律,法政学堂毕业生大多可在政府部门任职,求学的形式下实质是求官的追求,生源市场广阔。1910年,云南法政学堂讲习科共有58人毕业。⑨由此表可以看出清末法学教育处于中西交汇的状态,学员既要研习传统律例,又要学习西方近代法律知识。这个时期的法政学堂实际是政府垄断的法学教育机构,不允许私人设立,招收“已仕人员”进行补课式的法律培训,并且承担着尽快拓宽仕途的使命,培训在职文官为其提供从政的一般性学历。①此外,也对举贡生员进行入职前的速成法政教育。叶龙彦在《清末民初的法政学堂》一文中提出,法政学堂继承科举制度下吏才的培养,结合教育新法政人才的任务,扮演了过渡时代承先启后的角色。云南法政学堂也不外如是,但是,由于客观上它传播了新的法律知识、法律观念,也对之前封建体制中的法学教育方式有革新之处,因此它成为具有启蒙意义的云南近代法学教育的先导。

二、民国时期云南法学教育

(一)学制与教育行政管理体制

1912年,民国即立,学制也随之进行改革。1912年教育部公布壬子学制,1913年公布壬子癸丑学制。1912年公布《大学令》,规定法科为大学分科之一,②1917年《修正大学令》仍做如此规定。1929年颁布《大学章程》,规定“大学法学院或独立学院法科:分法律、政治、经济三学系,但得专设法律学系”,还暂时规定了法学院或法科开办费最低限为100000元,及每年经常费最低限为80000元。③1939年,《大学及独立学院各学院名称》规定“法学院设法律、政治、经济、社会学及其他各学系”。1948年《大学法》也将法学院列为大学所分的几个基本学院之一。国民政府的教育法规、命令、改革设定了法学教育的基本模式,而云南省的教育行政管理体制变革对云南近代法学教育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体制土壤。1912年5月,云南学政司改称教育司,教育司下设四科,其中第三科掌管专业、实业学校、外国留学的事务。④同年,成立云南政法研究会。1916年,云南政府改组,在都督府内的民政厅下设立教育科。次年,在省长公署民政厅下设置教育科。1919年,成立云南行政公所专门负责省会行政事务,下设教育课分掌教育行政事宜。1921年成立省教育厅,次年改称教育司,由省长直接管辖,推行新学制(三三制)。1927年云南省政府成立,下设教育厅掌管各级教育行政事务。⑤云南法学教育事务当在云南教育厅掌管之列,法学教育始向学院教育之路转变。

(二)法学教育机构

1.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2年云南省改清朝云南法政学堂为法政专门学校,吴琨任校长。设别科2班、特科3班、银行班2班。⑥这一年,云南法政学堂改名为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学校遵照教育部之前颁布的规程等设置。教育部在1912年颁布《专门学校令》,⑦其后,又颁布《公立私立专门学校规程令》、《法政专门学校规程》,后者规定校内设置本科、预科与研究科(为本科毕业生所设),修业年限为本科三年,预科一年,研究科一年以上。学校“分为三科,一法律科二政治科三经济科。前项政治经济二科不分设者得别设政治经济科”。学校设置不同课程科目,这些科目由校长酌量设置并呈报教育总长。⑧由表可以看出,其一以近代西方法律体系为模式的近代法学教育在民国初步形成。其二公立法政专门学校规程中将法学知识视为学科基础知识,各学科都必须修读相应的法律科目,这对传播近代法学知识产生重要影响。云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13年时设别科、特科、预科各一,别科学制为三年,特科学制为两年,预科学制为两年。开设课程包括法律、政治、英语、商业、经济等知识。后来又陆续开设银行班、地方自治研究所、法政速成班、财政和商业特别讲习班、政治讲习班,成为司法、财政、金融综合的专门学校。①根据《教育部行政纪要》公立法政专门学校概况表记载,云南法政专门学校在1915年经教育部认可,学校按《法政专门学校规程》规定开设了法律本科和商业本科,录入当年,本科有106名学生,别科已毕业学生327名。②当时入读云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的学生中修习法律的学生所占比例较其他学科大,据《续云南通志》记载,1914年预科甲乙班106名毕业生有92名升为法律本科第一班,1915年法律别科毕业生有115名,多于政治经济别科。1917年法律本科第一班毕业,有58名毕业生。③1929年,云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呈准后招收女生,④云南高等法学教育开始接收女学生,同时期的东陆大学于1923年就已试收女生为特别生,实行男女同学制,这是云南近代法学教育的一个进步。1923年,云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停止招生,1932年,政治经济本科第二班毕业,政治讲习班提前结业,学校停办,累计毕业班级四十班,毕业生约1800余人。⑤停办之时曾拟请改组为独立的法学院,但未成功。云南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为云南培养了大批行政、司法人才,据记载,当时云南省行政、司法干部多从这所学校毕业,其中不乏杰出之士。

2.大学法学教育。云南大学的法学教育是云南近代法学教育的中坚力量,对云南法学教育起到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除此外,西南联合大学在滇8年,精英荟萃,大师云集,为云南带来了先进的法学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云南法学教育基于这种宝贵的机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第一,云南大学的法学教育。早在1915年全国教育行政会议举行时,就曾计划在滇设立大学,但未能实现。1918年,川滇黔“议设三省联合大学,以故中辍”。⑥1920年,时任省长的唐继尧拟办私立东陆大学,聘任董事,董事会在翠湖设立了筹备处,于1922年筹备就绪,12月8日私立东陆大学成立,建于昆明市西北隅“居高阜,南临翠湖,风景绝佳”的前清贡院旧址之上,第二年4月20日举行奠基礼,开学授课。拟定《东陆大学组织大纲》,决定在学校内设置文、理、法、工、农、商、医科,先开文、理、法、工四科,收预科三班。⑦1925年,东陆大学开办本科,设立文科、工科,此时未开设法律系。1930年东陆大学改为省立大学名云南省东陆大学,⑧1932年将省立师范学院归入,实行三院制(文理学院、教育学院、工学院)后,于1933年,在文理学院增设法律系,⑨至此,才开始了云南的大学法学教育。1934年9月16日,教育部令东陆大学改称,为“云南省立云南大学”,教育学院与文理学院合并为文法学院。文法学院中设置法律系,课程、入学、考试等事务由校务会议审议,院务会议商决,并由系主任、教授、副教授、讲师若干人组成系务会议商讨教务事宜。①1937年,熊庆来任云大校长,云大迎来了发展阶段的重要转折。当时云大在文法学院中设置四系,其中之一为法律系。1938年,云大改为国立,在文法学院中设置法律学系,②此时实行学年兼学分制,学生修业年限为4年,至少需修满150学分,法律学系在必要时可酌令增修毕业学分(不得超过8学分)。学制仿欧美,设有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细分为各院系共同必修科目(含法学概论)、各院系之必修科目、自由选修科目。由学生在每学期初按规定缴费注册后填写选课单选课。③同时熊庆来广聘名师,在云大鼎盛时期,专任教师有187人,兼职教授40多人,其中多为国内相应学科的权威或者专家。熊庆来还争取留下迁滇高校的滇籍教师,延聘了一批名师、留学生执教云大,使云大的师资基本未受迁滇高校返回而造成的重大影响。1949年,云大教授仍有140多位。④这一时期,先后在法律系执教的主要有杨鸿烈、陶天南、王伯琦、何襄明、瞿同祖(后任职社会学系)、饶重庆、周新民、赵崇汉、宋玉生、徐靖、魏登临、冯浩、徐博泽等等。⑤西南联大教授燕树棠、钱瑞升、梅汝璈也为学生兼课或开讲座。西南联大北迁后,其设置的司法组也不能再于西南之地续办,云南大学因而具呈教育部,被核准在云大法律系内设立司法组,⑥培养法律人才。在此之前,法律学系已成立行政法学、国际法学、理论法学三组。⑦云大的成立改变了民初云南学务废弛,大学教育不发达而致“人才缺乏、文化未兴”的情况,当时执掌云南的龙云对教育实行“无为而治”,⑨批准了教育经费独立,为云大和迁滇高校的发展提供了较为民主、安全的环境,熊庆来慎选师资、西南联大在滇办学,云南的法学教育在这一时期得到巨大发展。第二,西南联合大学的法学教育。1938年,日本攻陷华北和沿海,十多所高校南下迁滇。其中开办法学教育且长时间留在云南,产生重要影响的则要数西南联大(当时中山大学也设有法学院,但1940年便迁回粤北,留滇时间短,因此不述)。1938年,长沙临时大学分两路迁滇,奉命改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当时共有五学院、二十六系,法律学系设在法商学院,另外还设有法科研究所(下设四个学部和若干个组)。五学院里文法学院暂于蒙自办学。全校课程设置分“共同必修课”、“选修课”。规定法律学系学生4年需修够136学分。共同必修课中,法学概论是必修课选项之一。①就1938年至1939年度来看,该校法律系开设必修选修课程包括:公司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债权分论、行政法、亲属法、继承法、刑法总则、刑法分则、物权法、监狱学、刑事诉讼法、国际私法、法理学、民法概论、债权总论、诉讼实习、民事诉讼法。②教授的法学学科门类齐全,重理论而不忽视实务。联大迁滇使得云南一时名师荟萃,将极为丰富的师资、开明进步的办学思想带至云南,他们大多有留学背景,学问可谓横贯中西,又恰逢中国波澜壮阔的时代,其人其学往往反映中西交汇时代对法学进行独立思考的风格和惯式,是中国法学教育的重要遗产。这一时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西南联合大学存在滇8年多的时间里,就读学生不过8000,而且办学条件简陋,生活艰苦,但却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辉煌的一页,汇聚三校菁华,以刚毅坚卓精神,维系中华教育命脉。③对云南法学教育乃至中国近代法学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法学留学生

在鸦片战争之后,国内的法学留学活动就开始兴起,留学人数逐年增多。法学留学包括个人自费留学和官派留学两种,官办留学出现稍晚。法学留学生推动了中国近代法律启蒙运动的发展。④云南最早于1901年选送学生,分别派往国内其他地区和国外,其中,国内主要是进入京师大学堂学习。清末云南全省共有258名留学生赴比利时、日本、越南等国留学。⑤民国时期延续清末,留学热潮不减,“九•一八”之前,学生多去往日本,之后转向欧美。留学生中的一部分学习了法律,明确记载的有1913年选送李汝哲等5人赴法习法政和军事工业。留学教育构成了云南近代法学教育的一部分。

三、结语

司法政府政务范文篇4

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一年来,我院紧紧围绕服务统筹发展,在建立完善机制,延伸服务触角,改进执法办案的方式方面,探索走出了检察机关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我院的做法为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问题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并根据区委政府提出重塑新农村发祥地辉煌的要求,继续关注其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区统筹办在出台我区土地流转实施办法过程中,主动邀请我院参与讨论,对我院的建议高度重视,为全区统筹城乡发展决策起到参谋助手作用。年,我院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我院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投资环境,随着服务统筹城乡的探索实践不断深入,推进新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我院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始终将维护稳定作为重要任务,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认真履行批捕、起诉等检察职能,实现了执法办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我院共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件人,批准逮捕件人。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件人,提起公诉件人。

年,我院在刑事检察工作中,突出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突出打击重点,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重点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杀人、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共审查逮捕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强奸等七类犯罪件人,起诉件人。积极支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了“打拐”专项行动、“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净化了社会风气。

2、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坚决打击和震慑犯罪,依法该严则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注意区别对待,依法当宽则宽,尽量减少社会对立面,促进社会和谐。对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没有逮捕必要的名犯罪嫌疑人依法不批准逮捕;对名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依法不予起诉。比如,今年我院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处理案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慎用逮捕强制措施,积极推行不捕、不诉、建议撤案、退回补充侦查案件说理制度。侦监科对没有逮捕必要的轻微刑事犯罪嫌疑人坚决不捕。全年不批准逮捕件人,不捕率%。公诉科正确运用刑事和解司法政策,办理故意轻伤害等刑事和解案件件人,全部建议公安机关撤案。不捕、建议撤案、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公安机关未申请复议、被害人无申诉和信访,化解了社会矛盾,保证了案件质量,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总结办案的基础上,我院按照不捕、不诉、建议撤案、退回补充侦查说理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工作流程,使这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得到了市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3、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做好青少年维权工作。全区未成年人犯罪从年的人下降到今年的人,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犯罪人员的比例从年的%下降至今年的%。青少年维权岗工作富有成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明显降低。我院因此被评为。我院在青少年维权工作中,一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我院法制副校长共为中小学校或社区青少年上法制课场。并采取举办图片展、案例大讨论、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有效地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二是在办案中认真研究和探索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讯问方法,推行“温馨办案模式”。成立了未成年案件工作组,对未成人犯罪嫌疑人讯问,由工作经验丰富,富有同情心的女干警担任,用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进行讯问。三是正确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除重大恶性案件外,对多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适用宽缓的刑事司法政策。对采取取保候审能约束的尽量不采取逮捕措施;可捕可不捕的坚决不捕,尽量减少对抗因素。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尽量跟踪帮教,尽力挽救。四是创新工作方法,在青少年犯罪案件办理中引入社会综合评价体系、预先矫治机制、量刑建议纳入庭审程序等项机制,为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发挥了积极作用。五是建立了家庭、学校、“维权岗”三位一体的帮教体系,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帮教工作。近年来,我院不捕、不诉未成年人以及人民法院判出定罪免于刑事处罚、缓刑的未成年人没有重新犯罪的情况。

司法政府政务范文篇5

一、将服务统筹城乡工作贯穿于检察工作全过程,推进检察工作新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一年来,我院紧紧围绕服务统筹发展,在建立完善机制,延伸服务触角,改进执法办案的方式方面,探索走出了检察机关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我院的做法为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问题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并根据区委政府提出重塑新农村发祥地辉煌的要求,继续关注其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区统筹办在出台我区土地流转实施办法过程中,主动邀请我院参与讨论,对我院的建议高度重视,为全区统筹城乡发展决策起到参谋助手作用。年,我院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我院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投资环境,随着服务统筹城乡的探索实践不断深入,推进新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刑事检察工作取得新成绩。

我院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始终将维护稳定作为重要任务,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认真履行批捕、起诉等检察职能,实现了执法办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我院共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件人,批准逮捕件人。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件人,提起公诉件人。

年,我院在刑事检察工作中,突出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突出打击重点,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重点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杀人、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共审查逮捕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强奸等七类犯罪件人,起诉件人。积极支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了“打拐”专项行动、“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净化了社会风气。

2、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坚决打击和震慑犯罪,依法该严则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注意区别对待,依法当宽则宽,尽量减少社会对立面,促进社会和谐。对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没有逮捕必要的名犯罪嫌疑人依法不批准逮捕;对名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依法不予起诉。比如,今年我院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处理案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慎用逮捕强制措施,积极推行不捕、不诉、建议撤案、退回补充侦查案件说理制度。侦监科对没有逮捕必要的轻微刑事犯罪嫌疑人坚决不捕。全年不批准逮捕件人,不捕率%。公诉科正确运用刑事和解司法政策,办理故意轻伤害等刑事和解案件件人,全部建议公安机关撤案。不捕、建议撤案、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公安机关未申请复议、被害人无申诉和信访,化解了社会矛盾,保证了案件质量,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总结办案的基础上,我院按照不捕、不诉、建议撤案、退回补充侦查说理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工作流程,使这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得到了市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3、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做好青少年维权工作。全区未成年人犯罪从年的人下降到今年的人,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犯罪人员的比例从年的%下降至今年的%。青少年维权岗工作富有成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明显降低。我院因此被评为。我院在青少年维权工作中,一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我院法制副校长共为中小学校或社区青少年上法制课场。并采取举办图片展、案例大讨论、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有效地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二是在办案中认真研究和探索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讯问方法,推行“温馨办案模式”。成立了未成年案件工作组,对未成人犯罪嫌疑人讯问,由工作经验丰富,富有同情心的女干警担任,用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进行讯问。三是正确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除重大恶性案件外,对多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适用宽缓的刑事司法政策。对采取取保候审能约束的尽量不采取逮捕措施;可捕可不捕的坚决不捕,尽量减少对抗因素。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尽量跟踪帮教,尽力挽救。四是创新工作方法,在青少年犯罪案件办理中引入社会综合评价体系、预先矫治机制、量刑建议纳入庭审程序等项机制,为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发挥了积极作用。五是建立了家庭、学校、“维权岗”三位一体的帮教体系,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帮教工作。近年来,我院不捕、不诉未成年人以及人民法院判出定罪免于刑事处罚、缓刑的未成年人没有重新犯罪的情况。

司法政府政务范文篇6

第一,法院要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新时期法院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更新工作思路

这不仅是法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利于增强做好法院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法院一定要增强政治敏感性,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自觉更新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工作。

第二,法院要把统筹发展确立为人民法院服务大局的价值取向,进一步调整审判工作服务大局的重心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法院要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这一变化,主动更新为大局服务的价值取向。在服务方向上,要强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服务二者并重;在服务对象上,要做到对各类当事人依法平等保护;在服务手段上,要看是否为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创造了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做到“立足本职搞服务,服务到位不越位”。

第三,法院要把以人为本确立为法院各项工作的最终目的,进一步丰富司法为民的各项举措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法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进一步落实司法为民的工作要求,丰富司法为民的各项举措。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科学内涵,高度重视人权的司法保护;要依法审理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案件,把司法为民实实在在体现在案件审理中,全面保护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认真落实司法为民的各项措施,为人民群众参与诉讼和行使权利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第四,法院要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评价法院工作的重要标准,进一步提高自身工作的水平

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法院工作,最重要的是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评价法院工作的重要标准,坚持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司法保障工作整体推进,促进法院整体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领会,我认为法院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正确的司法和谐观,切实履行司法审判职能

一是强化大局意识。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努力在服务大局中强化审判职能,践行和谐司法。二是完善审判执行工作效率和质量评查机制。大力提倡以速裁、简化审、便捷立案和诉前调解等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缩短案件审理和执行周期;更加注重案件质量,进一步统一裁判标准。

二、坚持正确的群众利益观,不断提升司法服务质量

积极推动诉讼和执行救助机制的落实,解决涉及特困群体案件诉讼和执行问题。完善便民工作机制,推行网上立案、巡回开庭等做法,进一步推动法院工作进社区。依法拓宽司法救助的范围,确保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在畅通涉诉信访渠道的同时,努力把当事人的利益诉求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依法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诉求。加强对新形势下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的分析研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坚持正确的司法政绩观,大力加强法院队伍建设

切实加强法院领导班子司法能力建设,以廉洁勤政的班子带出公正高效的法官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优化法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断提高法官服务大局、适用法律、驾驭庭审、撰写文书等能力。继续把廉政建设作为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惩防并举的廉政建设机制,着力培养一支品德好、作风正、能力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法官队伍。

四、坚持正确的文化建设观,积极弘扬法院司法文明

充分发挥法院文化所具有的激励、约束、导向等功能,以优秀法官典型为榜样,以先进的信息网络为平台,以教育、研讨、学习为手段,营造公正、博学、清廉、文明的和谐法院文化,争取取得文化建设和审判互动,法官素质与办案能力齐飞的效果。公务员之家:

在切实转变司法观念上下功夫,打牢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各级法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紧密联系干警的思想实际,全面把握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战略部署,强化人民司法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是人民民主专政重要工具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切实转变司法观念,坚决纠正一些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司法理念、司法方向存在的某些认识偏差,确保在法院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捍卫者、建设者。强化党的领导观念,强化服务大局观念,强化国情观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动摇。

在落实司法为民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司法为民作为法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教育广大法官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察民情、关注民生,使公平正义看得见、听得懂、感受得到,努力实现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二要建立科学的法官业绩考评体系,鼓励法官多运用调解、和解的方法办理案件;三要健全完善司法便民措施,将大量案件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狠抓司法管理上下功夫,确保司法公正。建立完善改判、发回重审案件的分析评查制度,对改判、发回重审的案件要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增强法官的案件质量意识;进一步完善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案件检查督导等监督工作机制,并充分实现与司法人事管理、司法政务管理、司法业绩考评之间的协调;进一步明确审判组织的权力和责任,强化审判管理;建立完善上下级法院之间的指导、协调、沟通等工作机制,强化和规范审判业务指导。此外,要加强外部监督力度,完善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制度,完善特邀执法监督员制度,畅通监督渠道,继续通过推行公开审判制度,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赢公信。

司法政府政务范文篇7

(一)司法资源的充足投入与合理配置司法资源是司法获得高效的基础和保障,它是司法活动赖以存在和发展的一切物质及精神要素的总称,包括司法主体在实施诉讼行为时所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为实现高效司法,首先应有持续和充足的资源投入,同时还要科学、合理地配置司法资源。1.司法资源的充足投入高效司法需要投入充足的司法资源。资源匮乏条件下的司法往往难以为当事人提供足够的程序保障。一般来说,往司法中投入的资源越多,司法的质量就可能越高。尽管在司法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增加司法资源投入可能会降低司法效益。但如果没有司法资源的持续充足投入,那么司法的效率和效益就不能得到充分保障。英国学者阿德里安•朱克曼认为:“程序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准备向程序中投入的资源。一个资源投入不足的制度可能拥有的是劣质的程序,可能生产正确性价值较低的判决。比如,假设一个国家拒绝给程序配置重要资源,任命法官却不肯支付报酬,也不提供法院办公设备,那么在这种制度下的法官就缺少投入时间和精力以形成正确判决的激励机制,这种制度可能生产出正确性价值较低的判决。”[3]7近些年来,我国在职业法官培养、法院办公设施完善、司法经费投入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改善。但从总体来看,司法资源还不够充足,不少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案多人少的矛盾还很突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有不少地方法院以案源决定司法经费的多少,实行“以收定支”的经费预算制度,这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这些法院的司法资源投入[4]131-148。2007年4月新的《诉讼费用交纳办法》实施以来,整个法院系统的财政状况依赖于诉讼收费这一经济来源的程度大大减低。除地方财政之外,中央财政的专项转移支付、省内诉讼收费统筹、国债资金利用等新的经费来源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地方法院的资源紧张。不过,“在许多地方,需要由同级财政为法院提供的经费保障是否能够真正落实,既要看该地区一般的经济发展程度及财政收支状况,也取决于法院向地方政府争取或者进行交涉的具体过程和实际结果”[5]。另外,经济发达地区和边远贫穷地区的司法资源投入还很不均衡,这也意味着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享用的司法服务也是不均衡的。如果司法资源不能随着诉讼的规模增大而增加,那么诉讼迟延将会越来越多,这显然不符合司法高效的目标。在讨论司法资源的投入时,如何妥善处理国家投入与当事人投入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核心问题。调节这种关系的最主要杠杆是当事人所承担的诉讼费用。诉讼费用过高,贫困的当事人就会被法院拒之门外;诉讼费用过低,又可能鼓励诉讼,引起国家所投入的诉讼成本过高。诉讼费用的高低与国家所投入司法资源的多少都与国家的司法政策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司法中的某些程序安排,比如强化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行政处理程序前置等也能发挥调节国家和当事人的资源投入的功能。国家在制定司法政策时,应考虑使那些真正需要司法的人都有进入法院的机会。不过,仅仅考虑为当事人提供进入法院的机会还是不够的,因为有些当事人可能还只是外行,还不能在司法程序中为维护自己的权利进行充分有效的陈述,这使得律师制度的建立成为必要。为保护穷人的利益,避免对其形成歧视,国家和社会还应提供一定的法律援助。2.司法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仅仅强调司法资源的充足投入显然是不够的,因为这并不意味着司法资源已经得到了充分利用,也不意味着司法效益就一定能够得到提高。在当前司法资源的供给还普遍受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制约的现实背景下,通过科学、合理地配置司法资源来提高司法效率已经成为不少法院的现实选择。不过,仅仅局限于某个或者某区域内法院的资源配置视野还显狭窄。台湾学者林俊益认为,“司法资源如何分配于所有依赖此司法资源者,乃是司法政策之重大问题”[6]90-91。司法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需要在更为宏观的范围内进行,而国家则应扮演积极的角色。较为理想的司法资源配置应实现帕累托均衡,“即一项法律制度的安排(资源再配置)普遍使人们的境况变好而没有人因此而境况更糟的状态”[7]。我国当前司法中的资源配置还有一些不尽合理之处。以民事司法为例,其中比较典型的问题表现在:(1)人力、物力资源的配置不均衡。例如法院中有相当数量的工作人员并不从事与审判直接相关的工作,处于司法第一线的司法人员的比例还不够高。在物力资源的配置上,也有不少法院把大量物质资源用于非审判工作。(2)不同审级法院以及法院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资源配置不够均衡。例如基层法院所掌握的司法资源往往比较有限,但其面临的司法任务却往往是最重的。(3)仲裁程序、简易程序、督促程序等制度资源的利用率不高。例如,在有的基层法院,基本上没有适用督促程序的案件[8]。(4)司法资源浪费和滥用现象还比较严重。例如,有的法院在处理案件时未经充分审理就匆忙下判,结果引发了二审或者再审,最终增加了当事人的诉讼负担,浪费了司法资源。在司法实践中,有一些当事人为拖垮诉讼对手而不讲诚信,滥用其诉讼权利和特殊诉讼程序,这也导致司法资源的浪费[9]32-33。笔者认为,司法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关键是在尊重司法规律的基础上,妥善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1)调解、和解、仲裁、诉讼等诸种纠纷解决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相互关系。诉讼因具有更高水平的程序保障、纠纷解决中的最终途径地位、更有力的国家强制性等特点而在诸种纠纷解决机制中处于核心地位。诉讼的严格特点为其他纠纷解决方式提供了压力和动力,而其他纠纷解决方式又往往是以诉讼为标准而进行各种各样的简化。我们应建立相应的筛选机制来配置民事司法资源,以决定哪些纠纷更适合通过诉讼来解决,而哪些纠纷更适合通过其他途径来解决,从而使“好钢用到刀刃上”。(2)不同审级法院在资源配置上的相互关系。不同审级法院在功能设置上有一定的区别,一般来说,基层法院和中级法院的主要职能是通过依法审判来解决纠纷,而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则在此职能之外还要承担规则创制以及秩序形成等功能。不同审级法院之间的资源配置应以其功能定位为基础,结合具体法院的任务量而展开。(3)不同司法环节上的资源配置关系。在诉讼中,立案、审前准备、证据调查、质证和辩论、制作裁判文书、执行以及采取强制措施等司法环节上的资源配置也不是随意的,既要有一般性安排,也要能根据具体案情而适当调整。(4)司法资源的系统安排与个案利用之间的关系。不考虑整个系统而将司法资源集中于某些案件的做法其实剥夺了其他案件所应分配的资源。在这方面,英国民事司法在确立其基本目的时所主张的比例要求很值得我们借鉴。依据该要求,个案中的司法资源分配应与争议金额、案件的重要性、系争事项的复杂程度、各方当事人的财力水平等因素成比例[10]470。

(二)司法程序的妥当安排妥当的程序安排对于司法的高效运行显然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司法程序往往是在民主制度下经过周密论证而产生的,并对所涉及的种种价值和利益作综合考虑。倘若司法程序本身是妥当的,那么严格遵守该程序便能够起到提高司法效率以及效益的作用。实践中那些随意违反法定程序,忽视当事人的程序权利的做法表面上似乎能提高司法效率,但实质上是以牺牲司法正义为代价的。在高效司法的诸种要素中,司法程序的妥当安排和不断优化理应居于核心地位。1.诉讼程序的多元化多元化可以提高诉讼程序的灵活性,增强其适用性。范愉教授认为,“一个合理的司法制度和诉讼程序可以通过多元化合理分配审判资源,提高司法效益,更好地发挥司法的纠纷解决功能和社会功能”[11]229。我国民事诉讼程序已经有了一定的分化,例如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特别程序等。但当前的程序分化还非常粗略。我们可以考虑在既有基础上,根据民事案件的特点再进一步实行多元化的诉讼程序。以审前准备程序为例,德国的审前准备包括早期第一次口头辩论和书面准备程序两种程序样式。日本民事诉讼中的审前准备程序有书面准备程序、准备性口头辩论和辩论准备程序三种程序样式。这些不同的程序样式分别对应不同的案件类型,以供法官和当事人选择适用。相比之下,我国民事诉讼中的审前准备程序还比较单一,当事人在这方面的程序选择权也无从谈起。我们可以借鉴德、日模式,设置多元化的审前准备程序。对于路途较远或当事人行动不便的情形,可以采取书面形式的审前准备;对于案情比较复杂,涉及争点和证据较多的案件,则可以采取会议型的审前准备。审前准备程序也可以分为秘密型和公开型两种不同的程序。2.诉讼程序的简化简化诉讼程序也是提高司法效率的一条重要途径。为保障当事人的审判请求权,降低诉讼成本,在一些当事人争议不大、涉案标的比较小的案件中适当简化诉讼程序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但诉讼程序的简化不能突破必要的限度。在司法实践中,有些简化诉讼程序的做法其实是以牺牲当事人的基本权利为代价去进行的。例如在审理时限问题上,有的法院为缩短诉讼周期而人为地减少当事人的举证时间和答辩时间,简化法庭调查、辩论、陈述等诉讼环节。这种“缩水”的程序难免会损害当事人的实体权利,也会降低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认同,最终影响司法正义的产出[8]。诉讼程序的过分简化还容易损害当事人的程序利益,刺激上诉、再审以及涉诉信访的增加,这反而会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因此,诉讼程序的简化不能突破最低限度的程序保障,比如尊重当事人的程序主体地位、让当事人而不是法官来决定诉讼标的、保证当事人的辩论机会、法官严守中立等等。3.诉讼程序的优化社会条件在发展变化,诉讼程序亦应随之不断调整革新。诉讼程序的优化既涉及基本程序理念的更新,也包含细枝末节的制度构建,这显然是一项无比宏大的工程。在优化诉讼程序时,高效理应成为一个基本的评判标准。以举证时限制度为例,2001年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所规定的举证时限制度原本是想督促当事人及时举证,但由于其规定证据逾期提交就导致失权的后果过于严苛,这一规定反而被许多法院束之高阁。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汲取了这一教训,其第65条对逾期举证的当事人规定了说明理由义务。如果理由不成立,也并非一律认定证据失权,而是选择了多元化的制裁方式,包括不予采纳证据,采纳证据但同时给予训诫或罚款的处罚。很显然,新法中的规定更加人性化,也更便于法院操作。

(三)科学的审判管理在我国,审判管理是一个已被广泛使用但又不太容易精确界定的概念。从较为宽泛的角度理解,法院内部所进行的与案件审理工作直接或间接相关的领导、组织、协调、控制等活动与制度均可称之为审判管理。在当前的司法改革语境中,审判管理是与司法人事管理、司法政务管理并列的一种管理机制,其主要包括案件分配、审判流程控制、审判质量评查、审判责任追究等具体制度。管理在人民法院的工作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全国法院有1/3以上的工作人员专职或非专职地从事政务管理、事务管理、人事管理、业务管理等各项管理工作[12]。审判管理与案件审理密切相关,审判管理效率的高低能够直接影响到案件审理的顺利进行。因此,科学的审判管理是高效司法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关键要素。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审判管理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案件急剧增多所带来的压力迫使我国法院系统逐渐由被动转为主动去思考并践行审判管理机制改革。最高人民法院自1999年以来所制定的3个《五年改革纲要》都将“建立符合审判工作特点和规律的审判管理机制”列为司法改革的重要目标。2010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还专门设立了审判管理办公室。全国各地也有不少法院为应对案多人少的难题,正在积极探索审判管理的规律和经验。种种审判管理机制改革正在进行当中,其中的利弊得失只有经过较为长期的观察和较为全面的实证调研方能进行科学总结。就当前情况来看,笔者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值得认真考虑的。1.域外经验的积极借鉴如美国民事司法中的案件管理制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制度。借助于案件管理制度,美国法官可以在诉讼中(尤其是审前阶段)指导当事人界定诉讼主题、控制证据开示、促进和解、召开情况讨论会以保证案件在审前得到很好的准备[13]536-548。当前我国审判管理改革举措中,有不少都是对法官的管理,而不是法官对案件的管理。审判管理与案件管理的脱节很容易降低而不是提高民事司法的效率。2.审判管理自身的效益审判管理机制改革必然会引起法院内部组织的调整和科层制的加强,处理不慎就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叠床架屋式的审判管理组织可能会给法官增加更多的枷锁,也可能会产生更高的管理成本。在这个问题上,苏力教授也曾敏锐地指出,“不仅要考虑审判管理的收益,也甚至更要考虑其‘成本’(缺点和弊端),注意权衡利弊。只有利大于弊才算‘加强’或‘创新’,利弊相抵或入不敷出则是‘折腾’”[14]。3.审判管理机制的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与实效性当前的很多举措都把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列为审判管理机制改革的目标,这对于制度建设来说无疑是正确的。但审判管理机制改革如果不能和司法的实效性联系在一起,就容易失去真正的改革方向。

本文作者:曹新华工作单位:河南大学

司法政府政务范文篇8

第一,法院要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新时期法院工作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更新工作思路。这不仅是法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而且有利于增强做好法院工作的使命感、责任感。法院一定要增强政治敏感性,准确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自觉更新工作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导工作。

第二,法院要把统筹发展确立为人民法院服务大局的价值取向,进一步调整审判工作服务大局的重心。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法院要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必须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这一变化,主动更新为大局服务的价值取向。在服务方向上,要强调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服务二者并重;在服务对象上,要做到对各类当事人依法平等保护;在服务手段上,要看是否为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创造了公正高效的司法环境,做到“立足本职搞服务,服务到位不越位”。

第三,法院要把以人为本确立为法院各项工作的最终目的,进一步丰富司法为民的各项举措。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法院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就要进一步落实司法为民的工作要求,丰富司法为民的各项举措。要全面准确地领会和把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科学内涵,高度重视人权的司法保护;要依法审理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案件,把司法为民实实在在体现在案件审理中,全面保护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要认真落实司法为民的各项措施,为人民群众参与诉讼和行使权利创造条件、提供便利。

第四,法院要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评价法院工作的重要标准,进一步提高自身工作的水平。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法院工作,最重要的是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评价法院工作的重要标准,坚持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司法保障工作整体推进,促进法院整体工作全面协调发展。

通过第一阶段的学习领会,我认为法院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一、坚持正确的司法和谐观,切实履行司法审判职能。一是强化大局意识。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进一步树立正确的执法观念,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努力在服务大局中强化审判职能,践行和谐司法。二是完善审判执行工作效率和质量评查机制。大力提倡以速裁、简化审、便捷立案和诉前调解等符合法律规定的方式缩短案件审理和执行周期;更加注重案件质量,进一步统一裁判标准。

二、坚持正确的群众利益观,不断提升司法服务质量。积极推动诉讼和执行救助机制的落实,解决涉及特困群体案件诉讼和执行问题。完善便民工作机制,推行网上立案、巡回开庭等做法,进一步推动法院工作进社区。依法拓宽司法救助的范围,确保经济困难的当事人打得起官司。在畅通涉诉信访渠道的同时,努力把当事人的利益诉求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依法引导当事人通过法定程序表达诉求。加强对新形势下群体性和突发性事件的分析研究,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三、坚持正确的司法政绩观,大力加强法院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法院领导班子司法能力建设,以廉洁勤政的班子带出公正高效的法官队伍。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管理机制,优化法官队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不断提高法官服务大局、适用法律、驾驭庭审、撰写文书等能力。继续把廉政建设作为法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完善惩防并举的廉政建设机制,着力培养一支品德好、作风正、能力强、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的法官队伍。

四、坚持正确的文化建设观,积极弘扬法院司法文明。充分发挥法院文化所具有的激励、约束、导向等功能,以优秀法官典型为榜样,以先进的信息网络为平台,以教育、研讨、学习为手段,营造公正、博学、清廉、文明的和谐法院文化,争取取得文化建设和审判互动,法官素质与办案能力齐飞的效果。

在切实转变司法观念上下功夫,打牢科学发展的思想基础。各级法院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必须紧密联系干警的思想实际,全面把握党的十七大关于加强和改进政法工作的战略部署,强化人民司法事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法院是人民民主专政重要工具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切实转变司法观念,坚决纠正一些干警特别是领导干部在司法理念、司法方向存在的某些认识偏差,确保在法院工作中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不移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捍卫者、建设者。强化党的领导观念,强化服务大局观念,强化国情观念,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不动摇。

在落实司法为民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将司法为民作为法院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一要教育广大法官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体察民情、关注民生,使公平正义看得见、听得懂、感受得到,努力实现办案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二要建立科学的法官业绩考评体系,鼓励法官多运用调解、和解的方法办理案件;三要健全完善司法便民措施,将大量案件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在狠抓司法管理上下功夫,确保司法公正。建立完善改判、发回重审案件的分析评查制度,对改判、发回重审的案件要认真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定期通报制度,增强法官的案件质量意识;进一步完善审判流程管理、案件质量评查、案件检查督导等监督工作机制,并充分实现与司法人事管理、司法政务管理、司法业绩考评之间的协调;进一步明确审判组织的权力和责任,强化审判管理;建立完善上下级法院之间的指导、协调、沟通等工作机制,强化和规范审判业务指导。此外,要加强外部监督力度,完善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制度,完善特邀执法监督员制度,畅通监督渠道,继续通过推行公开审判制度,以公开促公正,以公正赢公信。

司法政府政务范文篇9

统筹城乡发展是当前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一年来,我院紧紧围绕服务统筹发展,在建立完善机制,延伸服务触角,改进执法办案的方式方面,探索走出了检察机关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路子。我院x的做法为新农村建设土地流转问题提供可供借鉴的模式。并根据区委政府提出重塑x新农村发祥地辉煌的要求,继续关注其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区统筹办在出台我区土地流转实施办法过程中,主动邀请我院参与讨论,对我院的建议高度重视,为全区统筹城乡发展决策起到参谋助手作用。2009年,我院被区委、区政府表彰为x。我院全面履行法律监督职能,为统筹城乡发展创造了和谐稳定的治安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投资环境,随着服务统筹城乡的探索实践不断深入,推进新农村改革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

(一)刑事检察工作取得新成绩。

我院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始终将维护稳定作为重要任务,积极参加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平安x建设,认真履行批捕、起诉等检察职能,实现了执法办案法律效果、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有机统一。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今年以来,我院共受理公安机关提请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x件x人,批准逮捕x件x人。受理公安机关移送审查起诉x件x人,提起公诉x件x人。

2009年,我院在刑事检察工作中,突出抓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突出打击重点,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重点打击黑恶势力犯罪,杀人、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和“两抢一盗”等影响群众安全感的多发性犯罪,共审查逮捕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强奸等七类犯罪x件x人,起诉x件x人。积极支持配合公安机关开展了“打拐”专项行动、“扫黄打非”专项行动,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净化了社会风气。

2、认真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坚决打击和震慑犯罪,依法该严则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注意区别对待,依法当宽则宽,尽量减少社会对立面,促进社会和谐。对采取取保候审、监视居住足以防止发生社会危险性,没有逮捕必要的x名犯罪嫌疑人依法不批准逮捕;对x名犯罪情节轻微,依照刑法规定不需要判处刑罚的,依法不予起诉。比如,今年我院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处理x案件,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慎用逮捕强制措施,积极推行不捕、不诉、建议撤案、退回补充侦查案件说理制度。侦监科对没有逮捕必要的轻微刑事犯罪嫌疑人坚决不捕。全年不批准逮捕件人,不捕率%。公诉科正确运用刑事和解司法政策,办理故意轻伤害等刑事和解案件件人,全部建议公安机关撤案。不捕、建议撤案、退回补充侦查的案件,公安机关未申请复议、被害人无申诉和信访,化解了社会矛盾,保证了案件质量,取得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在总结办案的基础上,我院按照不捕、不诉、建议撤案、退回补充侦查说理机制,进一步规范了工作流程,使这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得到了市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3、加强未成年人教育、感化、挽救,做好青少年维权工作。全区未成年人犯罪从2008年的x人下降到今年的x人,未成年人犯罪占全部犯罪人员的比例从2008年的x%下降至今年的x%。青少年维权岗工作富有成效,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明显降低。我院因此被评为x。我院在青少年维权工作中,一是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我院法制副校长共为中小学校或社区青少年上法制课x场。并采取举办图片展、案例大讨论、印发宣传单等形式加强宣传教育,有效地增强了青少年的法律意识。二是在办案中认真研究和探索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讯问方法,推行“温馨办案模式”。成立了未成年案件工作组,对未成人犯罪嫌疑人讯问,由工作经验丰富,富有同情心的女干警担任,用适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方式进行讯问。三是正确适用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教育、挽救失足青少年。除重大恶性案件外,对多数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适用宽缓的刑事司法政策。对采取取保候审能约束的尽量不采取逮捕措施;可捕可不捕的坚决不捕,尽量减少对抗因素。对涉嫌犯罪的未成年人,尽量跟踪帮教,尽力挽救。四是创新工作方法,在青少年犯罪案件办理中引入社会综合评价体系、预先矫治机制、量刑建议纳入庭审程序等x项机制,为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发挥了积极作用。五是建立了家庭、学校、“维权岗”三位一体的帮教体系,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帮教工作。近年来,我院不捕、不诉未成年人以及人民法院判出定罪免于刑事处罚、缓刑的未成年人没有重新犯罪的情况。

4、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针,积极参与平安贡井创建活动。立足检察职能,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对治安突出问题的集中整治;加强法制宣传,开展举报宣传、反渎职侵权宣传x次,讲法制课x场;畅通人民群众法律诉求,处理来信来访x件次;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妥善处理群体性上访,继续保持了涉检案件零上访的记录。

5、建立完善机制,加强检察权的监督制约。为了构建和谐社会,主动修复社会关系,在司法审判中体现人民群众的感受,我院与区人民法院、公安分局、司法局等单位联合建立了三项机制。一是建立了被告人的预先矫治机制,率先在x案的办理过程中试点,在预先矫治过程中,由司法机关主持,犯罪嫌疑人在社区从事一定的公益活动,检察院根据其表现,形成社会综合评价证据,向人民法院提出量刑建议,被判处管制x个月。最近,又在符合条件的x案件开展了被告人的预先矫治工作。通过试点,在预先矫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二是建立了犯罪嫌疑人的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对犯罪嫌疑人的工作、生活情况、社会交往以及一贯表现收集形成证据材料,作为检察机关批准或决定逮捕、审查起诉以及法院量刑的酌定情节。通过实行社会综合评价机制,对初犯、偶犯、社会表现一贯好的犯罪嫌疑人适用比较轻缓的刑事司法政策。对社会表现不好、群众反应强烈的犯罪嫌疑人,依法从严处理,初步收到了成效。三是与区人民法院协商,形成了量刑建议及采纳情况纳入法院审判的会议纪要。今年我院向人民法院提出的量刑建议,采纳情况良好,有效地防止了自由裁量权的滥用。

(二)依法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营造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

2009年以来,我院认真贯彻中央反腐败的决定,在惩治职务犯罪工作中,加强举报工作,努力提高发现职务犯罪线索和突破案件的能力,积极创新侦查机制,不断改进办案方式,坚决查办大案要案。今年年初,我院率先查办涉农职务犯罪,为全市涉农职务犯罪做出了贡献,在市院反贪局的带领下,查办行贿、受贿案件x件,为兄弟单位移送案件线索x件,其中成案x件。共立案侦查涉嫌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犯罪案x件x人,其中,反贪污贿赂案件x件x人,反渎职侵权案件x件x人。通过办案,为国家挽回直接经济损失x万元。

1、建立完善办案工作机制,强化内外部监督制约。为了加强办案安全管理和执法各环节的监督,明确执法办案人员的工作责任,我院建立了自侦案件的办案工作流程登记制度,这个制度涵盖立案、侦查、批捕、起诉以及检务督察各环节,并邀请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观摩我院在这一制度指引下的讯问犯罪嫌疑人的演练。2009年所办的自侦案件,全部实行了流程登记管理,确保了案件质量和办案安全。为了加强检察权运用的外部监督制约,我院建立了《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监督和参与自侦案件的办法(试行)》,把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的监督范围延伸到了自侦案件的侦查环节,今年共邀请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参与自侦案件的办理x次,为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透明度,确保检察权的正确行使,发挥了积极作用。

2、打防并举,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认真贯彻省、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要求,报请区委同意,成立了预防科。积极开展个案预防、行业预防和重点预防,在同九大行业和部门建立共同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预防工作的面和深度,重点对灾后重建以及拉动内需的工程开展预防工作。如,x,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促进国家投入的x。为从源头上预防职务犯罪发生,预防职务犯罪向纵深发展,围绕灾后重建及拉动内需工程开展预防,确保国家资金安全使用,我院同区纪委联合,分片区对机关干部开展预防职务犯罪讲座,受到了区委的肯定和干部群众的欢迎。x带头为x系统以及x,区委x书记肯定了我院的做法,并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整改方案中安排我院对全区的科级领导干部开展警示教育,通过教育使全区的领导干部增强了拒腐防变的意识,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反响。

(三)依法履行诉讼监督职责,维护法治的统一、尊严和权威

1、加强立案监督和侦查监督。对该立案不立案的,监督立案x件x人。如,在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专项检查中,x对侦查活动中违法情况依法提出了纠正意见。

2、依法加强审判监督。一是开展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专项检查活动,对提起公诉的x名犯罪嫌疑人的定罪、量刑是否准确、审判活动是否合法进行监督,促进了严格依法审判。二是加强民事行政审判监督,共受理申诉x件,审结并依法提出抗诉x件,去年抗诉的案件今年获得改判x件。

3、加强刑罚执行和监管活动监督。一是加强诉讼监督,确保了诉讼各环节无超期羁押发生。二是加强执行监督,认真落实了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检察院等中央五单位《关于加强和规范监外执行工作的意见》,落实了判决书、裁定书抄送罪犯居住地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部门的规定,进一步加强了监外罪犯的监管。对辖区x名监外罪犯开展了专项检查,建立了假释、保外就医等监外“五种人”档案和备案审查、检察监督考评等有关制度,使监督工作落到了实处。

(四)加强控告申诉检察工作,积极化解矛盾纠纷。以创建省级文明接待室活动为载体,坚持发挥检察院联系群众的窗口作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x件。全部进行了妥善处理。开展了下基层巡访等活动,变群众上访为检察机关主动下访,深入乡镇村坝开展法制宣传,接待咨询群众x余人次,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帮助,受到了人民群众的肯定。在控申举报工作中,我院创新工作方法,接待关口前移,主动派员参与区的大信访接待,化解涉检矛盾纠纷。如,x。我院及时介入,经审查不符合事实,并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息诉罢访工作,申诉人没有再继续上访了。本院还将检察触角向基层延伸,涉检事务联系办公室发挥了积极作用。在x等乡镇均建立了涉检事务联系办公室。x涉检事务办公室收到该镇李某的刑事申诉后,及时向我院移送,我院审查后因不符合立案条件不予立案,并会同涉检事务办公室以及村、组,共同做好当事人的息诉罢访工作,从而实现了涉检上访矛盾化解在基层的目标。

(五)司法警察工作有新进展。全面履行司法警察职能,依法参与搜查和看管、押解、提押犯罪嫌疑人,送达法律文书xx人次。未发生犯罪嫌疑人脱逃、袭警、自杀和文书送达丢失、毁损等事故,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集中开展了司法警察大练兵活动,进行了队列、擒敌拳、警械使用及体能的训练,参加了市院组织的司法警察培训,并通过考核。

(六)综合工作有新发展。编发《检察调研》x期,印发《检察工作简报》x期,宣传稿件被中央、省、市级以上新闻单位采用x篇。计财、统计、档案、保密等各项综合工作正常开展。有效地推动了检察工作的全面发展。在行装工作方面一是加快了科技强检步伐,充分发挥局域网,电子政务软件、检察院“三级网”作用,推进了办公办案自动化、检务公开和检察宣传,塑造了检察新貌。二是积极规划检察技术大楼,加快办案用房和专业技术用房建设。

刑事审判法律监督专项检查工作经过市区人大视察受到肯定。自侦案件扣押款物专项检查、小金库的清理工作经省、市检察院检查获得好评。

二、围绕提高法律监督能力,加强检察队伍建设

2009年以来,我院以培育检察文化为抓手,以促进公正执法为核心,以专业化建设为方向,切实加强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检察干警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进一步地树立忠诚、公正、清廉、严明的司法形象。

(一)以“三大主题”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抓手,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组织全院干警开展“三大主题”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加强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业务素质培训和作风纪律建设,收到明显成效。2009年以来,我院先后获得了市级最佳文明单位、市级优秀青少年维权岗、省级三八红旗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有x名干警被评为市、区先进个人。在全省检察机关在线考试中,我院x分名列全市检察机关第x名。在省、市政法委组织的“三大主题”活动检查中,我院以群众测评100%好、计算机测试、应知应会考评全部100分受到检查组的一直肯定。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我院按照区委和市院的要求,认真抓好各阶段的学习实践活动。x到院检查指导我院的学习实践活动,并对我院学习实践活动给予了肯定,区学习实践领导小组还专门出了一期专刊推广我院的做法。

(二)以“四好”活动为载体,加强班子建设

深入开展以“学习创新、团结民主、勤政为民、清正廉洁”为主要内容的“四好”班子活动。一是党组中心组学习的范围扩大到了中层干部。学习形式也有所创新,更加注意学以致用,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二是认真贯彻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评选先进、中层干部竞争上岗、提拔任用干部,充分听取并尊重了群众意见。大宗经费开支、重大事项,提交党组会研究,提高了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增强了班子的团结。三是勤政为民,带头示范作用发挥好。班子成员工作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率先垂范。正、副检察长带头办案x件,班子成员因工作需要经常加班,从不计较得失。四是清政廉洁,带头遵守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为干警树立了良好形象。

(三)以业务培训为途径,加强队伍专业化建设

选送干警参加省、市院和区里组织的领导素质培训、业务骨干培训、后备干部培训x人次。院里还组织素质大培训、技能大练兵、作风大转变活动,共培训干警x余人次。

(四)以建立“三位一体”机制为平台,加强基础建设

积极探索建立检察业务规范化、队伍专业化和管理信息化“三位一体”机制。进一步地建立完善检察工作流程、业务管理以及队伍建设的制度,推进了规范化建设。建立了检察院网站、政法专网以及互联网,实行了网上办案,提高了办公、办案的信息化水平。积极争取区委支持,较好地解决了干警的职级待遇问题,以及缺编人员的补充招录问题。

(五)坚持“从严治检”方针,加强对队伍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结合开展“三大主题”活动,培育检察文化,在工作机制创新方面取得新进展。侦查、批捕、起诉各环节建立了自侦案件的登记流程制度、被告人预先矫治机制、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等若干工作机制,加强了诉讼各环节的监督制约,广泛开展为检清廉教育,进一步完善执法办案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始终坚持严肃执纪执法,维护司法廉洁。确保了办案不出问题,队伍不出问题,提高了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促进了办案安全,收到了良好效果,党风廉政建设考核获得第x名。

(六)加强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

坚持党的领导、人大监督与自觉行使检察权的一致性,检察机关的重大工作部署、重要事项,查办重大案件,以及检察工作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主动向区委汇报,积极争取区委的领导。自觉向人大常委会报告,主动接受监督。同时,加强了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联系,对人大交办的信访案件、人大代表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高度重视,认真办理,及时答复。区委、人大对我院大局意识、服务意识予以了充分肯定。

三、以加强监督制约为重点,推进检察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

(一)积极落实职务犯罪审查逮捕程序改革。根据上级检察机关统一安排,职务犯罪嫌疑人审查逮捕上提一级,加强了市院对我院职务犯罪侦查的监督,对于保证办案质量,保障人权,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办案的公正性和公信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办案质量和效率

在进一步规范落实我院检察工作体制机制的基础上,今年新建立完善了以下机制:一是在自侦工作中建立了《自侦案件登记流程管理制度(试行)》、《特约检察员、人民监督员监督和参与自侦案件办理的制度》等制度。二是在公诉工作中建立了犯罪嫌疑人的社会综合评价体系、被告人的预先矫正机制,与法院协商一致,将量刑建议及采纳情况纳入判决文书,并形成了会议纪要。三是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引入我院的管理工作,提高了工作质量。四是推行了网络化办案,规范了检察环节的办案流程。通过建立完善体制、机制,加强了对执法工作的管理、监督、制约,提高了办案质量和办案效率。

(三)进一步拓展了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和特约检察员的监督范围

在“三类”自侦案件、“五种情形”监督的基础上,监督工作在自侦案件侦查工作监督和刑事和解案件的监督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我院积极探索拓展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的监督范围,在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一是把监督的触角延伸到自侦案件侦查阶段,建立了《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监督和参与自侦案件的办法(试行)》,并组织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参与了渎侦案件的办理,受到了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的好评。二是把监督范围拓展到了对刑事和解案件的监督,组织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对邓旭波交通肇事一案进行监督,通过评议,同意刑事和解,我院建议公安机关对邓旭波作了撤案处理,当事人还送了锦旗,促进了社会和谐。三是从检察环节延伸到庭审环节。2009年x月,我院邀请人民监督员旁听由本院侦查终结并提起公诉的x案的庭审。

9月,我院再次邀请人民监督员旁听了x案件庭审过程。参加旁听的人民监督员对公诉质量给予充分肯定。四是把监督的范围拓展到了专项检察工作。2009年7月、9月,我院两次组织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对我院刑事审判监督专项工作进行监督,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对我院主动建立完善监督机制,监督关口前移,依法加强审判监督的工作予以肯定,并对加强审判、监所检察工作提出许多好的建议。五是将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的监督范围由案件监督拓展到了对检察人员的监督。在“三大主题”活动、深入实践科学科学发展观等活动中,通过进一步拓展人民监督员的监督范围,对检察权的外部监督进一步加强,及多次邀请人民监督员、特约检察员召开座谈会和专门走访她们,了解她们对我院干警的看法以及群众对检察院的反映,为我院加强队伍管理,提升检察机关的形象发挥了积极作用。

回顾2009年的工作,我们仍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一是工作发展不平衡,总体工作水平还有待提高。二是极个别干警的纪律意识不强,在警车的使用管理上不从严要求自己,管理监督也有不到位的情况。三是全面深化检察文化培育的成效不够明显。四是部分干警的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效率和质量不高。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三、二o一o年检察工作的意见

2010年,我院的总体工作思路是:将在市院和区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以及四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理念,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继续突出“两个抓手”,即:一是以服务统筹城乡为抓手,带动检察业务工作发展;二是以培育检察文化为抓手,带动班子队伍建设。以“创新、规范”为引领,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推进各项工作创新发展。

第一、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及四中全会精神。要认真组织学习,深刻领会精神,使全体检察干警明确检察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和忧患意识,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十七大及其四中全会精神上来,把力量凝聚到加强和改进各项检察工作上来,为区委政府实施“四区”发展战略和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第二、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履行检察职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发挥检察职能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一是依法打击危害社会治安秩序的犯罪活动、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秩序的犯罪活动。把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做为首要的政治任务,积极探索宽严相济政策的新途径、新机制、新措施,更好地实现执法办案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

二是继续推进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紧紧依靠市院的支持,加大办案的力度,重点查办贪污贿赂和渎职侵权等大案要案。要在今年剩下的两个月摸排一批线索,为明年开门红做好准备。要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注重预防效果,增强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廉洁从政的自觉性。

三是强化诉讼监督工作。要坚持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出发,积极开展各项诉讼监督工作,突出监督重点,讲求监督效果,并坚持将诉讼监督与查办司法不公背后的腐败案件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法律监督的严肃性。要坚持将诉讼监督与保障人权的宪法原则结合起来,加强对诉讼监督薄弱环节和难点的调研分析,积极探索规范监督行为的新方法和新途径。

四是认真做好信访稳定工作。加强信访工作的力度,畅通信访渠道,认真解决涉检信访问题,完善和落实首办责任制、责任倒查制和检察长接待群众制度,推行联合接访、下访等形式,依法及时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第三、进一步加强班子和队伍建设。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方法,增强其针对性、有效性,为严格、公正、文明和廉洁执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引入竞争机制,提高干警的创新能力和工作的执行力。做好人才培养工作,提高业务技能和执法水平。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检察队伍的教育、监督和管理,维护检察队伍的良好形象。

司法政府政务范文篇10

(一)深入贯彻中共中央[20*]1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精神,牢固树立“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指导思想。组织全体干警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司法理念和“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思想的重要内涵,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执政为民的要求落实到法院的各项工作当中去,激发干警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提高素质,辛勤工作,教育干警树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司法理念,争创人民满意模范法院和人民满意模范法庭,使法院各项工作让党放心、让人民满意。

(二)创建平安,维护和谐,推进审判和执行工作。始终坚持和依靠党对法院工作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各界的监督,强化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质量和效率意识,做到快立、快审、快执,为我市“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赶超、争先进位”的奋斗目标提供司法保障。一是重点打击有组织犯罪、黑恶势力犯罪、杀人和爆炸等严重暴力犯罪,打击抢劫、抢夺、盗窃等多发性侵财犯罪,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运用审判职能,加大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帮教工作力度,加强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二是严厉打击严重经济犯罪,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三是依法审理民商事案件,化解社会矛盾,调节经济关系,保障交易安全,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依法保障国有企业改革,平等保护非公经济成分。四是妥善审理好涉及政府职能转变的行政案件,监督和促进行政机关依法正确履行职责。五是加大执行力度,建立执行威慑机制,强化执行公开、执行和解,力克执行难,促使被执行人履行法律义务。。

(三)进一步加强涉诉信访工作,畅通涉诉信访渠道。注重运用诉讼调解手段化解矛盾纠纷,加大判前评断、判后答疑工作力度,增强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做到“能调则调,当判则判,调判结合,案结事了”。加强案件质量评查力度,确保公正与效率,树立司法权威。积极参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搞好法制宣传,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促进平安建设。

(四)抓好队伍建设,完善管理体系。下大力气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科学系统的制度规范,推动法官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的提高。鼓励法官参加教育培训,提高学历水平。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培养法官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习惯和能力。加强法院党组织建设,增加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深入学习模范法官宋鱼水、费云龙,积极开展争创先进法院和争当模范法官活动。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反腐倡廉体系,坚决杜绝违法违纪现象发生。要在20*年“规范司法行为,促进司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和“*政法队伍集中教育整顿”活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深化各项执法活动的规范化建设,狠抓制度落实,建立完备的审判工作管理体系和保障司法规范化的长效机制。高标准、严要求地执行好《法官行为规范(试行)》,保证法官行为的公正、高效、廉洁、文明。